

《聖諭廣訓》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滿清時期的國教。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講,並定為考試內容。[1]


《聖諭廣訓》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滿清時期的國教。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講,並定為考試內容。[1]
神通(梵語:Abhijñā,旁遮普語: Abhiññā),又譯為神力、通力、通,為佛教術語,指因禪定力而得到的超越凡人神秘力量,也有可能只是普通的幻術而已。這個名詞出現在多部佛經中,例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楞嚴經》。
佛教神通
關係疏遠的人不能離間關係親近的人。《周書.卷三○.于翼傳》:「然皆陛下骨肉,猶謂疏不間親。陛下不使諸王而使臣異姓,非直物有橫議,愚臣亦所未安。」《醒世恆言.卷二.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武已做了顯官,比不得當初了。常言道:疏不間親。你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也作「遠不間親」。 疏不間親:釋 義:參與。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出自西漢·韓嬰《韓詩 -華人百科 http://tinyurl.com/yyb5pnjl
---------------------------
睚ㄧㄚˊyá眥ㄗˋzì必ㄅㄧˋbì報ㄅㄠˋbào
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也一定要報仇。語本《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後指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九·灤陽續錄一》:「此狐快一朝之憤,反以隕身,亦足為睚眥必報者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