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米兼營放貸」是指碾米業同時經營放貸業務,這種經營模式在歷史上曾很常見,如傳統的土礱間(碾米廠)會向農民借款,並以米穀作為償還利息,透過這種方式掌握米穀來源。這種經營模式結合了農業加工與金融借貸,可擴大資本並控制貨源。 
碾米兼營放貸的歷史與運作方式
借貸模式:碾米廠向農民提供現金借款,農民則以稻穀作為利息或抵押品。
掌握貨源:透過借貸關係,碾米廠得以掌握穩定的米穀來源,進而控制市場。
利潤來源:除了碾米加工的收入,還能從利息差額、稻穀增重、或副產品的銷售中獲取額外利潤。
時代變遷:隨著社會經濟型態改變,現代化的碾米廠已較少見這種傳統的放貸模式,且現代金融體系也已取代了部分功能。 
現代的相關金融措施
農會信用部:現在若需向農會申請貸款,可向農會信用部辦理,一般民眾也可申請。
政策性農貸:農業部推動多項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如「青年從農創業貸款」、「農機貸款」等。這些貸款方案提供利息補貼或優惠,以減輕農民的負擔。
貸款對象:部分政策性農貸有明確的申請對象資格限制,但也有部分貸款方案適用於一般農民、贊助會員等。
貸款額度:部分政策性農貸的最高貸款額度會有所限制,但符合特定條件者可申請提高額度。 
總結
碾米兼營放貸是過去農業社會的傳統經營模式,旨在透過金融借貸來鞏固米穀的貨源和市場控制權。在現代社會,這項業務功能已由銀行、農會等金融機構提供,並有政策性的農業專案貸款可供農民申請,以滿足其資金需求並促進農業發展


身為池上建興碾米廠第三代,作者梁正賢承接家業後,明白稻田面積有限,提高產值才是唯一的路。於是,20年前他就遠赴日本學習MOA自然農法,回到池上推動有機米栽種,提高稻米品質與產值。
他以超過公糧價,創新米產業思維,「品質計價」制度搭配「數據分析」,推動池上米冠軍農民團隊,在全國競賽屢創佳績。
梁正賢帶領池上米揚名海內外,也使池上農民成為幸福的農業工作者。他的經驗與商業做法,值得每個地方產業、傳統企業轉型參考,也值得我們每個喜愛池上米的讀者引以為傲!
在現金流壓力下學習
在早期「18趴」的年代,當時金融業的借貸利息很高,年息高達15至20%,但米廠的資金調度相當頻繁,有時得先支付秧苗、肥料的費用,也要應付農民現金周轉需求。同時米廠必須保留一筆絕不能挪動的收購稻穀現金準備,因為我們不能失信於農民,怎麼樣都不能欠農民。
當資金周轉有困難,儘管捨不得支付高利息,我們仍得向農會提出借貸。我母親以前不用親自跑農會,因為我們繳給農會的利息太多,農會的人主動送支票來米廠給她。所以我們很拚,每期稻作收割時,一收到稻穀,就想早點完成加工,趕快把米銷售出去換得現金。
當時賣一輛貨車裝的米,就能返還30萬左右的本金,盡早去農會返還本金,才能減輕利息壓力。農民說,每期交穀時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大半年的辛苦總算可以換到金錢的實質報酬,但我們米廠的時間壓力在收穀時才正要開始。
因此,米廠的財務規畫要很精準,現金部位要時時留意,謹慎評估投資擴張時機,且須設下風險底線,否則一個錯誤決策可能造成營運重大危害,那個影響不僅是米廠而已,更可能影響與我們合作的農民。
舉例來說,民國73年決定設置富興分廠,我們按計畫分階段完成,而不是一次全部投入。民國83年興建大地飯店,除了要做為有機米的銷售點、增加現金收入,也是考量未來通膨壓力所做的決策。當時的土地取得成本在10年間已經翻漲數倍,未來成本只會更高,所以我向銀行借貸1500萬,負債壓力不小。但待民國84年7月22日大地飯店開始營運,穩定的現金收入足以支付銀行利息,資金壓力便漸漸好轉。透過財務槓桿對抗通膨,當時的負債是值得的,適當調整現金與資產的比例,是我們財務規畫裡很重要的部分。
成長總在犯錯後 
民國79年是中華職棒元年,當年味全龍隊在總冠軍賽以四勝二敗奪得首座總冠軍獎盃,職棒帶動整個台灣的棒球風氣。在全民瘋棒球的氣氛下,我的小學同學打算到屏東、高雄興建棒球打擊場,邀我們入股,我想說幫同學一把,同時試試新的商機,所以也有參與。但等到真正開始營運,發現他在資金周轉上出了問題,在打擊場完工後隨即撤場,完全不管後續營運。
我從小被教導的觀念裡,做事不能不負責任,雙手一攤就跑,發生事情一定要收拾善後,圓滿解決。我把後續責任承攬下來,前後忙了將近一年,最後以原本2/3的賠錢價頂讓給原地主,並且完整地切結交付,設下停損點,避免後續困擾。
其實一開始,母親就知道我一定會碰壁,但她還是故意讓我去試、去闖,很刻意讓我們犯錯。她常說,跌倒犯錯沒關係,重點是在過程裡學到什麼,因為只有從犯錯的過程裡,才能深刻回想究竟哪裡出了差錯。找出問題後澈底檢討,才會刻骨銘心,才不會再犯。
這件事讓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謹慎,拓展業務也要按部就班。一路順遂時往往會無止盡地擴張,而忘記風險,這是接班初期常犯的錯誤。我很感念父母親肯讓我嘗試錯誤,因為「提早學習」的成本代價比較低,越早犯錯,越能降低後續失敗的風險。
「容許犯錯」的想法對交棒接班很重要,下一代從錯誤中得到教訓,上一代也要願意給下一代承擔錯誤的機會。但不是完全放任他們去冒險,必須在財務風險容許的範圍內,給予適當的空間。雖然我從民國73年退伍回來後接下米廠工作,實際財務管理卻仍由我的母親負責,累積20多年的經歷後,直到民國97年,母親才真正將財務大權完全交棒給我。
這齣「150萬換兩支bat-tah(球棒)」的故事太難忘了,除了得到教訓,我也因此明確知道,專心致力於「米」的本業,才是我該做的事。
*俗稱的「十八趴」,是指過去軍公教人員享有一定額度優惠存款利率的制度(民國72年底銓敘部訂定下限為18%)。歷經數次年金改革,如今「18趴」已成歷史。
作者簡介
梁正賢
1960年生,池上建興碾米廠第三代糧商。在承接家業後,明白稻田面積有限,提高產值才是唯一的路,唯有提高稻米品質,才有機會提高米價,進而翻轉農民劣勢。於是至日本學習MOA自然農法,返台後打造契作池上米「以品質計價」的規章、推廣產地履歷,為全國第一張米身分證努力抗爭、打擊仿冒商標,最終順利爭取到池上米標章。
"捨不得20%的高利息也得借,絕不能欠農民的錢!碾米廠第三代:那時繳得利息多到農會會主動來送支票 - 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6/post/202301110062/


      過去台灣鄉下百姓心目中,經營碾米廠是穩賺不賠的行業。業者往往被列為「有錢人」的階級。光復後政府取消獨佔的指定米廠,於是形成碾米業的「戰國時代」。四、五十年代,民雄街上有十幾家碾米廠,除了日據時期的三泰、源美、日興、勝豐四家外,農會、民裕、泰峰隆、金振豐、高永昌、德豐、瑞成、再昇、瑞昌、義發、瑞川等也先後加入營運。各村落也不甘落後,紛紛設廠,單是菁埔一村就有三家,由此可見當時的盛況。 
  老蔣時代,政府以備戰儲糧,平抑米價為由,讓糧食局操控全台的米糧和米價。也透過農會或特約米商,以稻穀繳納田賦、肥料換榖、豆餅換榖、隨賦收購等方式,吸收全台米糧。等米價高漲時,即微幅降價拋售,賺取豐厚的利潤,並且嚴禁米商屯積。所以當時的糧食局長李連春,就成了家喻戶曉的「五穀王」。
   碾米廠本非高層次的機械設備,主要機件有:碾米機、白米機,附加有皮帶牽動的篩選、分離配備。整個流程的輸送管道,都賴「豐原師」的巧手,將檜木厚板拼裝組合而成。
   碾米流程,首先將稻穀輸入選石機,去除石礫或稻草雜屑,然後篩下砂粒,再送至篩稗仔機,分離稗粒,接著把純淨穀粒輸進脫穀機碾成糙米,粗糠過篩分離糠仔後靠風力搧出,糙米再經白米機,去掉米糠後得到食用的白米。整個過程都有工人隨時監控。
  當年碾米廠的營運項目,主要是代客加工,將客戶送來的稻穀碾米加工後,客人取回白米和米糠,粗糠和糠仔抵作工資。也有農夫和地主的寄穀服務,存戶可以不定時,按比例用穀換米或結價取現。另有類似銀行的現金借貸,等收冬加利還穀。其他也有自營稻穀、糙米、白米的買賣,有時也透過仲介大量進出。不過,多數經營者都懂得嚴守「一千賒毋達八百現;八百現毋達六百便。」的經營哲學,慎選信用佳的仲介或商家。至於兼辦委託倉庫的米廠,過去有代征、換榖的業務手續收入。現在改為公定價格稻穀收購,因為庫存稻穀數量驚人,所以步流差額、稻穀增重,出售副產的多重收益亦相當可觀。
  時代變遷把台灣帶入工商社會,工人難找是碾米廠關門的主因。試想:每天在吵雜、幽暗、塵埃瀰漫的高污染環境中,一晡工作下來,人都變成尚能走動的剛出土兵俑;尖峰期一天得背負二、三萬斤的袋裝稻穀和米糧,這不是一般工人所能勝任的。再者,各庄頭都有碾米廠,在激烈競爭下,客源、利潤相對縮減,經營倍加艱辛。另外由於環保意識的抬頭,位於住宅區的廠家,難免會有臨近居民的抗爭壓力。現在民雄鄉的四家委託倉庫都選在郊區,用改良的設備,採用一貫作業,總算找到改弦易轍的發展空間。
  西螺大橋通車以前,米廠碾成的糙米,都用火車大量北運,這些「台米」經北部米商自行碾成白米後出售。當年民雄車站的倉庫,常有堆積如山的米。四、五十年後的今天,倉庫長年閒置關閉,運送站也歇業多年,多數碾米廠已功成身退,僅供追憶!  https://reurl.cc/pK6GNZ


「媽振館」「merchant」的音譯,1860年代開始,在廈門、廣東一帶從事存放款業務的私人機構,後來引進臺灣並設立分支機構,是臺灣在清治時期尚未引進銀行時的主要金融機構之一。以茶葉抵押、提供貸款的媽振館,其經營者則以廣東人居多。當時媽振館多於廈門設立總公司,並在臺灣設立分公司提供茶商資金和製茶廠,或以茶葉為抵押品融通資金。媽振館雖非銀行,但仍經營放款、匯兌等業務,與錢莊共同作為引進銀行前的主要金融機構。當時金流多由匯豐銀行提供給洋行,洋行提供給媽振館,媽振館再貸款給茶商;全盛時期臺灣曾有多達20家以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竹縣歷史建築「金玉豐精米所」在日治時代被稱為「金玉豐精米所」的芎林碾米廠,建築物本體創建於日治時期,戰後登記興建時間為西元1956年,去年7月公告為歷史建築。日治時期,芎林為新竹州稻米生產地,需要大型礱穀來為稻穀去穀,在沒有電力的時代,礱穀及碾米均靠人工,當時卻以水力為動力的「水礱」來替代人工方式礱穀碾米,是最先進也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土礱師林裕祥/打鐵店/土礱(碾米機)用途是用來碾稻穀的,然而土礱不是家家都備有,通常是集數家或家族共同合資設置小型土礱脫殼-再利用風鼓將重量較輕的粗糠(穀殼)吹離,區分出為可食用的糙米,但不是一次磨過就能碾出白米,必須重複幾次精製後,才有白米可吃,而脫穀的穀殼可供做燃料之用/拖動土礱要有足夠的力量,往往要兩至三人合力一起旋轉,或用牛隻來推磨,由於是繞圈研磨,牛隻久而久之後會頭昏,不聽使喚,就需用黑布將牛隻眼睛遮住才行-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