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振館」「merchant」的音譯,1860年代開始,在廈「媽振館」「merchant」的音譯,1860年代開始,在廈「媽振館」「merchant」的音譯,1860年代開始,在廈

「媽振館」「merchant」的音譯,1860年代開始,在廈

媽振館是1860年代開始,在廈門、廣東一帶從事存放款業務的私人機構,後來引進臺灣並設立分支機構,是臺灣在清治時期尚未引進銀行時的主要金融機構之一。
「媽振館」一詞源自英語「merchant」的音譯,由於五口通商後茶葉出口貿易逐漸興盛於閩南、臺灣一帶,於是便出現了以茶葉抵押、提供貸款的媽振館,其經營者則以廣東人居多。當時媽振館多於廈門設立總公司,並在臺灣設立分公司提供茶商資金和製茶廠,或以茶葉為抵押品融通資金。媽振館雖非銀行,但仍經營放款、匯兌等業務,與錢莊共同作為引進銀行前的主要金融機構。當時金流多由匯豐銀行提供給洋行,洋行提供給媽振館,媽振館再貸款給茶商;全盛時期臺灣曾有多達20家以上的媽振館。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帝國後進入日治時期,1899年日本當局在台設立臺灣銀行,之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等民營銀行亦陸續成立,媽振館遂於導入銀行後逐漸式微,並於1907年完全消失
"媽振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A%BD%E6%8C%AF%E9%A4%A8


台灣第一家銀行成立於一八九五年,距今一百餘年。不過,百年前台灣也有一種貿易商「媽振」(譯名),充當銀行的功能,說起來也算是銀行的嚆矢。
原來,台灣從前有地下錢莊,只是私人借貸,沒有商場融資、轉貸的效能。約在百年前,台灣烏龍茶在國際市場漸露頭角,享有盛名。於是乎,茶葉買賣頻仍,當時製茶的資金全靠廈門外國銀行貸給洋行,洋行轉貸「媽振」,由「媽振」再融通與茶商。所以,「媽振」是茶葉金融機構,因為,昔日台灣除茶葉大量外銷外,其他尚未大宗出口。
經營這種「媽振」的商人,多數是廣東人,可是總公司卻設在廈門、香港,也有設在廣州,而在台北設分支機構,並兼營如今之匯兌。
台北市大稻埕茶葉行全盛時期,這種略具規模的「媽振」,達二十多家。這是由於洋行直接在台灣採購茶葉和運銷到歐美,無需依賴「媽振」充當過渡時期的「銀行業務」,因而在民國前五年左右,「媽振」就式微了。
一八九五年台灣出現了第一家銀行,是由日本大阪中立銀行在基隆設置辦事處。這時日軍南攻大里霧、雲林,受到抗義軍的激烈抵抗,劉永福仍守在台南城。次年,這所辦事處升格為「日本中立銀行」,後來又與其他銀行合併改稱為「三和銀行」,這家銀行即是現今台灣銀行之前身。
日人在台設銀行的目的在驅逐外國人的資本,他們依據一八九七年四月日本帝國議會以法律第三十八條通過「台灣銀行法」而創設。尤其當時台灣大宗輸出的茶、糖、米、樟腦,幾乎操在英、美、德商人手中,日人當然不肯任他國酣睡,「台灣銀行」的勢力正是支配台灣經濟的權力。
台灣金融勢力很大,日據中期,台人不甘受到牽制,曾經在各地創立金融業,如花蓮市第一信用合作社即是。不過最早的是彰化銀行(一九○五年創立),後被日人「包容」。
"【島嶼拼圖】台灣銀行濫觴"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82663
---------
1899年9月26日,臺灣銀行開始營業。
現在臺灣的銀行琳瑯滿目,還能夠想像150年前,街上只有「媽振館」的時代嗎?
「媽振館」是臺灣清國時期從事放款業務的私人機構,名字源自英文的「Merchant」。這類機構可以提供茶商資金,或是用茶葉做為抵押品進行融資。
到了1895年日本領臺,兩年後通過《臺灣銀行法》,並於1899年成立臺灣銀行,是臺灣史上第一家現代銀行,清國時期的媽振館也在1907年完全消失。臺灣銀行因為擁有在臺灣發行銀行券的特權,地位和中央銀行相仿,負責國庫事務,是當時發行一般銀行券和兌換外幣最重要的金融機構。
自9月26日臺灣銀行開始營業,一間間的支店在全島各地開展,除了本島的17家分行、日本的5家分行、更有遍布世界各地的60家分行與出張所,不難想像當時的龐大規模,「#臺灣」這個名字也隨著臺灣銀行1905年開始的華麗建築風格,讓各地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戰後臺灣銀行經歷中華民國政權的接收,合併三家日本時代的銀行成為今日的「臺灣銀行」,1946年中將日本時代發行之臺銀券1:1換成臺幣,之後中國本土陷入法幣、金圓券的惡性通貨膨脹,臺灣銀行印臺幣墊付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支出,又因不公平的匯兌條件,使臺灣捲入中國惡性通膨之中。1948年中國內戰局勢逐漸明朗,在準備逃往臺灣局勢下官方於是著手對臺進行貨幣改革,到發行新臺幣止血已是1949年6月的事了。
銀行的蓬勃發展,也是經濟和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在臺灣銀行開始營業的這天,一起回顧臺灣銀行發展的記憶吧!
圖為日本時代不同時期的臺灣銀行本店樣貌(臺北)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LnJk4EpM/
"1899年9月26日,臺灣銀行開始營業 - 聚珍臺灣" https://www.gjtaiwan.com/new/?p=9673&srsltid=AfmBOoouPE0oJ0eeMHbGOw0beSZKTgfSFmzQ2cKG2q3YQ8CKcdH7KTSC


曾有人從歷史發展的觀點,認為台灣的金融版圖是從三張拚圖組成。第一張拼圖是日據時期留下來的金融機構,第二張是在大陸設立,隨國民政府來台復業的金融機構,第三張則是光復後在台灣設立的金融機構。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Bank3.0乃至Bank4.0的時代已然來臨,銀行指的已「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一種只要藉由網路連結即可進行的金融行為。到銀行臨櫃辦事即將成為一種歷史,為進一步瞭解台灣百年來的金融發展,我們特別找了中國科技大學財稅系助理教授張怡敏,來為我們介紹台灣的金融發展史。
台灣過去並沒有銀行,銀行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才設立的現代化金融機構。清代時的金融機構為「媽振館」,「媽振館」係由英文merchant翻譯過來,主要由廣東、廈門、汕頭等地商人所組成,其角色介於洋行與本地茶商之間,仲介外國資金與本地商品,因此兼具貿易與金融貸放的功能。
曾有人從歷史發展的觀點,認為台灣的金融版圖是從三張拚圖組成。第一張拼圖是日據時期留下來的金融機構,第二張是在大陸設立,隨國民政府來台復業的金融機構,第三張則是光復後在台灣設立的金融機構。循此觀點,台灣的金融版圖必須要再加上第四張拚圖,也就是一次金改後整併的金控公司,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拼圖。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5年,日本大阪中立銀行在基隆設立「大阪中立銀行基隆出張所」,「出張所」指的就是辦事處,這是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銀行。由於日本政府剛開始對於在台設立銀行並不熱衷,後來為了便於在台發行貨幣、支持台灣產業以及推動南進政策等目的,日本國會於1897年通過台灣銀行法,1899年成立台灣銀行。貨幣的發行代表主權宣示的開始,台灣銀行成立後,媽振館的角色逐漸地被取代。
台灣銀行法通過後,在台日資也跟著集資成立台灣貯蓄銀行,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的第一家民營銀行,也是現今第一銀行最早的起源。由於台灣貯蓄銀行以儲蓄業務為主,當時的股東們為了增加收入,一度想要增資轉型為商業銀行,卻因碰到日俄戰爭而作罷。1910年,阿猴地區(現今之屏東)成立了台灣商工銀行;1912年,台灣貯蓄銀行與台灣商工銀行合併為台灣商工銀行,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的第一個合併案,台灣商工銀行也成為了當時民營銀行的領頭羊。
1905年成立的嘉義銀行及彰化銀行,其成立背景都是因為日本政府實施地租改正制度,地主們利用政府收回大租權的公債補償金做為主要資本而成立的銀行。嘉義銀行後來於1923年與台灣商工銀行合併。
此外,大稻埕茶商李春生家族於1916年成立新高銀行,其立目的在對製茶者及茶農提供資金,後於1923年與嘉義銀行同時併入台灣商工銀行。華南銀行則於1919年由板橋林家發起,並由台灣銀行支持成立之銀行。華南銀行可以說是在日本政府南進政策下所成立的銀行,以開發南洋及大陸的華南地區為主要目的,故名「華南」。 (相關報導: 讓老闆數錢數到睡著的最大服飾商圈,為何在70年代沒落?該如何奪回台灣之光? | 更多文章 )
1920年,日本進入慢性恐慌,日本國內股票大跌,並波及台灣。日本這一波的慢性不景氣對台灣金融界造成兩大影響,包括勸業銀行來台設立分行,以及嘉義銀行與新高銀行於1923年與台灣商工銀行合併。"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銀行」是日本殖民下的產物… | 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 | 風生活 -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35809


「碾米兼營放貸」是指碾米業同時經營放貸業務,這種經營模式在歷史上曾很常見,如傳統的土礱間(碾米廠)會向農民借款,並以米穀作為償還利息,透過這種方式掌握米穀來源。這種經營模式結合了農業加工與金融借貸,可擴大資本並控制貨源。 隨著社會經濟型態改變,現代化的碾米廠已較少見這種傳統的放貸模式,且現代金融體系也已取代了部分功能。 透過金融借貸來鞏固米穀的貨源和市場控制權。在現代社會,這項業務功能已由銀行、農會等金融機構提供,並有政策性的農業專案貸款可供農民申請,以滿足其資金需求並促進農業發展-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