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隘區北埔慈天宮慶讚中元 Facebook
大隘區北埔慈天宮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KsMbRzWJ3/
第 162 回慶讚中元
今年(114)值年輪值區為北埔鄉北埔、大林、南坑等三村,值年爐主為北埔姜家的姜義豐公號,農曆七月十三、十四連兩天於北埔慈天宮舉行中元祭典普渡法會,依循傳統儀式 — 起鼓、奏表、起燈篙、獻午眾、放水燈、大士爺移駕、獻神豬、普渡、下燈篙、火化大士爺,按古禮而行。
北埔慈天宮的創建源自於金廣福的拓墾,大隘地區(北埔、寶山、峨眉等地)開墾之初與原住民衝突征戰屢有傷亡,為撫慰民心祈求平安,金廣福墾首姜秀鑾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在北埔建小寮供奉觀音菩薩,為慈天宮創建之始。
道光二十六年(1846)慈天宮改建為木造廟宇,同治十三年(1874)金廣福第三代墾首姜榮華與地方人士捐資興工,擴大改建慈天宮,增築三川殿、兩廊及橫屋,為兩殿兩廊兩橫屋之格局,成為大隘地區最具規模之廟宇,亦為大隘地區的信仰中心。 Facebook
而北埔慈天宮中元祭典則創始於
同治三年(1864),墾首姜榮華倡設大隘地區 — 南興、南埔、中興、月眉、富興五大庄,由各大家族,包括北埔姜義豐、寶山何合昌、埔尾彭捷和、南埔莊榮基、峨眉黃義和、十二寮黃榮和、富興曾協春等七大公號,由姜義豐公號擔任總爐主,各大公號每歲輪值擔任值年爐主慶讚中元,六年一輪,形成以北埔慈天宮為中心的大隘聯庄中元普渡祭祀圈,延襲至今。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KsMbRzWJ3/
"北埔慈天宮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8C%97%E5%9F%94%E6%85%88%E5%A4%A9%E5%AE%AE/209224715899226/
黃榜單,沒有出現新姜家族姓名及商號或公號
大隘聯庄慶讚中元法會祭典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o5b7Lsmg/
小時候並不知道家鄉有這場祭祀活動,是很後來在書上才閱讀到原來有個1864年就存在的大規模聯合祭典──#大隘聯庄慶讚中元法會祭典,地點在大隘信仰中心北埔慈天宮。因此這也是我三十年來第一次參加,內心的震撼與感動難以言喻。
回想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儀式卻從來不知道,一來,可能是鬼月期間,小時候阿公阿婆叫我們不要亂出門,二來,可能爐主都是地方「#大家族」也就是寶山何家、北埔姜、埔尾彭、南埔莊、峨眉黃、富興曾,大家族輪值擔任,也許我們比較少參與其中,但更多的可能,是現在的我們正一同見證關於家族、關於傳統儀式漸漸遠離日常的這件事。
很慶幸能夠參與兩天的祭祀法會,什麼都不懂的菜鳥,意外的受到許多照顧,現場的叔叔阿伯協助一旁解說流程緣故,也讓我得以把兩天的看見濃縮成觀察,獻給已經延續159年的大隘傳統祭典,也獻給在祭典中的我們。
▍ #集結眾人的爐主
今年大隘中元普度由 #七星村、#峨眉村、#中盛村 及 #石井6_10 鄰為輪值區,值年爐主剛好輪到我們峨眉的「#黃義和公號」,家族勢力範圍在赤柯山、河背等地,爐主代表人 #黃富義,是過去北埔國小的老師。
值年爐主的工作要籌戲金、找豬公以及參與儀式,爐主該區的居民則要負責籌備豬公神羊,由此想見,爐主不但需要具有公信力、號召力,以及村庄居民的凝聚力。
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凌晨十一點奏表儀式開始,年事已高的爐主手握香器,身體難耐長時間的誦經,站立的身影開始搖搖晃晃,讓人緊張,但法會結束後,爐主說六年一次沒關係,儀式順利就好。
也看得出爐主對豬公的重視,驕傲的分享今年找到了四頭神豬,加上他貢獻的總共有五頭,場面算是交代得過去了,第一天他就跟我們分享了,他已經想好怎麼分食這些豬肉,要給那些來幫忙的志工,北埔各社區協會都有拿到!
▍ #聚在一起的人傳承話語
剛好值年輪值區在我的日常生活範圍,所以意外看到好多認識的姨婆、阿梅們都來了,忘記她們都是黃家媳婦啊!原來每六年就會輪到他們家族一次,也都會來到慈天宮普度,過去跟他們聊天互動中,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
在普度現場相遇,我們有了跟平常不一樣的話語,姨婆看我跑上跑下,小聲交代我不要靠近豎燈篙底下,那是鬼魂聚集的地方,法師念誦經文的時候,不要去普度祭品區,他們都看的到。阿梅說不要坐在廟埕的樓梯,那是孤魂野鬼坐的地方。
敬天畏地遠鬼神就在這個過程中,被提醒叮嚀著,好險妳們告訴了我。
▍ #消災解厄的大士爺
一來到慈天宮,莫不先被高大威猛的大士爺給震懾,法會樂師介紹這尊大士爺從新埔運送過來,現在沒幾個人會做了,因為高大搬運不易,所以會先拆解上車才到慈天宮組裝,來到大隘三庄坐鎮。
竹架紙糊製作的大士爺,俗稱鬼王,負責的工作是 #掌管眾鬼,晚上也來到慈天宮的攝影家葉裁老師說,大士爺會走在北埔街上巡視,看看有沒有搗蛋「鬼」,最特別的是,兇猛的大士爺頭上有一尊觀音,可想見觀音的地位,有象徵慈悲以及督導大士爺之意。
祭典的重頭戲之一,莫過於第二天晚上 #火化大士爺。晚上十點長達四小時的法會誦經結束後,可以看見一旁等候已久的黃家阿公阿婆開始燒金收供品,如我一般的紀錄者則紛紛追上大士爺,由工作人員抬著大士爺一路去到北埔市場旁的「 #邦正園」焚燒(大隘開墾時期的無主孤魂,據說北埔人稱此為大地),象徵回歸陰間,儀式結束。
▍ #充滿力與美技巧的豎燈篙
除了大士爺,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三根長長的竹子豎立在慈天宮的外埕上!
豎燈篙的目的是為 #孤魂引路,事前工作人員會先選好地點、看好適合的竹子,必須夠高夠直才能招引更多鬼魂。這幾天忙上忙下的叔叔說,在儀式的前一天,他們到秀巒公園砍下這三根原本有四十米長的竹子,人工方式一路拖回慈天宮廟前,再依據適合長度鋸掉。
除了明顯是豎燈篙「教練」的阿伯較少言,其他叔叔都是這三到五年內來幫忙,也有第一年來幫忙的叔叔。這場盛大的祭典器材都比一般規模還要大且重,像是木板、神桌、柱子等等,叔叔們得用上十足力氣搬運,更不用說豎燈篙與下燈篙這個動作。
豎燈篙總共有四位叔叔阿伯負責,準備豎立起來的時候,利用槓桿原理先是往前衝讓竹子抬高,前面兩位阿伯把竹子往上抬,站在竹子底部的叔叔則是想盡辦法把竹子往下壓,一旦沒有拿捏好竹子翹起來可能連人都會飛上去,而且必須一次力道一次上去,否則時間一拉長竹子就會越來越重。
▍ #祭典場中的年輕人
祭典儀式現場,雖然鮮少看到年輕人跟隨家人來普度,但仍然發現了至少五、六位年輕人在現場紀錄,姑且稱呼民俗少年好了🤣
他們年紀都比我小很多,手握著單眼、手機不斷用攝影或錄影的方式記錄,他們都有明確的拍攝目的,因為現場很多儀式是同步進行,通常會拍法師念誦經文的(就不會拍豎燈篙儀式)、關注儀式流程的(鮮少留意法師樂師)。
偷偷觀察他們幾乎都有經營自己的IG,可能有上百至上千人追蹤,有時候會聽見他們在現場相認「是不是誰誰誰,我關注你很久了」,原來有到處追民俗的少年,太厲害了!
▍ #一群熱血的追劇妹子
配合祭典連續兩天演大戲,這次由新竹北埔的「 松興戲劇團」演酬神謝戲,劇團人員的衣服華麗、舞台燈光、戲劇內容與時俱進,已經很久沒看戲棚下有這麼多觀眾了!
戲棚下榮登本次我認為最可愛的場景🤎
棚下一張張同款椅子,上面寫著阿婆的名字有六妹、菊妹、信妹、賢妹,這一大群坐在椅子上的阿婆並不是本地人,而是一群熱血的追劇妹子(可愛爆擊)
她們大部分是橫山人,從橫山包計程車來北埔看戲,其實她們到處去看戲,哪裡有演就去哪裡,像是接下來聽說要來富興。而她們的裝備相當齊全,自備躺椅、免插電的電扇、切水果,還會評論各個廟埕場地,有無提供椅子服務、廁所距離是否友善等等,想必心中一定有個量表!
戲棚一旁則可以聽到北埔在地阿婆的驚呼,可愛的對著椅子指(品)指(頭)點(論)點(足),是這場充滿神秘力量的祭典儀式中最柔軟的畫面。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o5b7Lsmg/
一場給小幼魂的普度--細人仔普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gyUDaWrw/
今天是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也是俗稱鬼門關,整個七月半真的是客家人的大月,好多場儀式祭典在新竹各地舉行,其中大隘三鄉的信仰中心 #北埔慈天宮,有一場很值得認識的細人仔普,不知道大家有聽過嗎?
「 #細人仔」為客家話的小孩,「 #普」則是普渡之意,細人普意指為幼魂辦理的普度,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這天,可以在慈天宮看到這場普度儀式,另外一處則是在芎林廣福宮。
走在北埔街上,很快發現北埔人的普度跟別人不太一樣,一般人的普度在農曆七月十五,但北埔在前一天七月十四日開始普度,也在那一晚豎起燈篙,而且北埔人七月要普度兩次,一次七月十四給大鬼,一次是七月二十九為幼魂普度,一切都攸關北埔大家族姜家的故事──
▍ #細人仔普的由來
北埔與芎林地區的細人普由來說法相似,因為擔心幼魂搶不過大鬼,因此在鬼門關前一天,會專門辦理一場給 #小孤魂的普度。
而在北埔也曾有過這樣的故事,根據文史工作者姜信淇先生的訪問,細人普與北埔姜家的姜振驤伯姆有關,振驤伯姆在一次義民普度後,半夜聽到小孩子的哭聲,經過問神卜卦後才知道,原來是幼魂在普度時搶不到食物才會哭鬧,因此在姜家領頭下,每年在慈天宮前廣場普施幼魂,以求鄉境的平安。
#姜振驤 是抗日姜紹祖之子,姜振驤本身跟義民廟有很深的連結,曾擔任義民廟的協議會之首、擔任過四次義民廟值年總爐主,而振驤伯姆應該就是姜振驤的妻子 #姜黃金妹,是南庄的黃姓大家族黃練石之女,享年101歲高齡去世。
▍ #細人普必看必拍_看碗
細人普的晚上,可以想像是一個星光版兒童樂園、美術館。
慈天宮廟前,給小孤魂的普度桌上可見在地師傅專為「孩童」所設計「#看碗」、「#看果」,一個個盤子上擺放著用麵粉、水果、豬肚、蔬菜雕刻裝飾的動物、八仙、傳說故事人物,一旁還有擺盤繽紛的糖果、果凍、餅乾等等。
隨著時間的推進,當最後一位會做看碗的蔡姓廚師去世後,看碗逐漸消逝簡化,曾見過細人普壯觀畫面的阿公阿婆、叔叔阿姨們,無不感嘆時代的變化。
聽叔叔阿姨說,師傅使用的食材還有冬瓜、鹹菜、蘿蔔等食材,小時候曾看過用豬肚雕刻的大象、麵粉做成的各種人物、動物;也有人說,廟埕前會有 #蚊子電影院 播放卡通,北埔人農曆七十四看大戲,農歷七二九看電影。
現在的細人普,大部分改由現成糖果擺盤,一早八點阿公阿婆們就會來到慈天宮,仔細地佈置、裝飾、用巧克力球排出整齊的「佛光高照普施幼魂闔家平安戶戶千祥」大字,依然非常的壯觀,仔細觀察也會發現一樣出現了在地食材,如未熟成的柿子、柑橘做裝飾,意味著事事平安、大桔大利。
▍ #在細人普碰面的文史工作者
細人普的特殊意義,大概就是這一晚一次遇到了曾經在書上看過的北埔、峨眉文史工作者,細人普的重要性,把喜愛地方文化的大家都招集過來了。
包括翻譯《新竹廳志》已高齡九十六歲的 #宋建和 阿公,我的國小校長、也是告訴我細人普的 #姜信淇 校長、《北埔情懷》作者 #陳嘉康 老師,以及總分享地方故事、給予諸多支持的 #陳紹忠 大哥。
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因為這麼多老師的努力,有滿滿的史料文獻可以作為在家鄉的基礎,而我們居然在細人普儀式上巧遇彼此,真的是別外有意義!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gyUDaW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