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的跨物種實驗:當人類嬰兒模仿黑猩猩
1931 年,心理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帶著一個大膽的設想,開啟了一場備受爭議的實驗 —— 他將一只 7 個月大的雌性黑猩猩 “古亞”(Gua)接回家中,與自己 10 個月大的兒子唐納德(Donald)放在一起撫養。
凱洛格的初衷很明確:他想探究 “環境對物種行為的影響”,看看在人類家庭的養育下,黑猩猩能否學會人類的語言、社交規則等行為,進而驗證 “后天培養是否能突破物種先天限制”。為了保證實驗的公平性,他對兩個 “孩子” 一視同仁 —— 給她們穿一樣的衣服、喂相同的食物、用同樣的方式說話、一起做游戲,甚至連睡覺的嬰兒床都并排擺放,每天記錄兩人的行為變化。
實驗初期,古亞的表現一度超出預期。它很快學會了用勺子吃飯、自己開門、聽從簡單的指令,甚至會像人類嬰兒一樣擁抱家人,模仿能力讓凱洛格有些驚喜。可與此同時,唐納德的變化卻讓他逐漸不安 —— 原本已經開始牙牙學語的唐納德,語言能力停滯了,反而更傾向于像古亞一樣,用尖叫、手勢來表達需求;他會趴在地上四肢著地爬行,甚至模仿黑猩猩的動作,去抓撓身邊的物品,對 “人類語言交流” 的興趣遠不如 “模仿古亞”。
這樣的反差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明顯。9 個月后,凱洛格不得不痛苦地終止實驗 —— 古亞始終沒能突破物種限制,沒能學會真正的人類語言,最多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回應;而他的兒子唐納德,卻在關鍵的語言發育和行為養成期,被黑猩猩的行為模式嚴重影響,已經表現出明顯的 “類黑猩猩行為”,若繼續下去,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實驗結束后,古亞被送回了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由于長期脫離黑猩猩群體,它難以適應新環境,僅存活了 3 年便去世;而唐納德雖然在后續的干預下逐漸恢復了人類的行為模式,但這段特殊的童年經歷,始終是他成長中難以磨滅的印記。
這場實驗最終以 “失敗” 告終,卻給心理學界留下了深刻的警示:物種的先天本能與后天環境的影響并非簡單的 “誰主導誰”,尤其是在人類幼兒的關鍵發育階段,環境中的行為示范對其成長軌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違背成長規律的實驗,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代價。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HXuPBY5F/
--------
現在很多人家裡也有養貓狗,而且一起成長,他們也沒有學貓狗,但也有人會學貓狗叫!
----------------------------
應該是因為給猩猩的正向情緒反饋比給小孩的大
畢竟人類做到沒什麼但是猩猩做到會讓人覺得驚豔
而注意到這個現象,嬰兒就會開始模仿能得到比較多正面回饋的猩猩

1931 年的跨物種實驗:當人類嬰兒模仿黑猩猩/將一只 7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黑猩猩(chimpanzee)是否跟人類一樣擁有語言能力,近日有科學家透過研究圈養黑猩猩的片段,再次得出黑猩猩可能會說話的推論,指牠們至少懂說「媽媽」。過去曾有實驗讓黑猩猩跟人類嬰兒一起成長,結局黯然。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科學家埃克斯特姆(Axel Ekström)領導的研究小組,分析了一些舊片段,當中一段於2007年面世,有關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梠港陽光海岸靈長類動物保護園區的黑猩猩強尼(Johnny),可見牠跟一名女士說「媽媽」(mama)。在園區工作了30年的人員受訪時指確有其事,「牠會以非常沙啞的聲音說『媽媽』」,「這是牠唯一會說的」。團隊又研究了一段1962年的新聞片段,片中一隻名叫雷娜塔(Renata)的黑猩猩,在飼養員鼓勵下多次說出聽來似是「媽媽」的單字。團隊之後把上述片段錄音,跟柏金森症人類患者的說話錄音剪輯在一起,然後讓61名志願人士作「聆聽測試」。結果大部分都認為,黑猩猩強尼和雷娜塔的聲音,是在說「媽媽」。
打破科學界舊有推斷
有關片段其實早已曝光,為何團隊今次又拿來研究?埃克斯特姆解釋,團隊其實想挑戰科學界一個推斷。該推斷認為,黑猩猩無法說話的原因,是牠們大腦內負責控制下巴移動的區域,並不像人類般與控制聲帶的區域有「重疊」,因此,黑猩猩才無法如人類嬰兒般,隨著成長而「解鎖」語言能力、像嬰兒一樣牙牙學語。
上述看似簡單的研究結果,旨在表明黑猩猩可以說出「媽媽」,可能反映大腦皮質區域是否「重疊」根本並不重要,又或反映出黑猩猩其實也有這種「重疊」特質。不過,就算黑猩猩腦部真的有讓牠們學習語言的能力,牠們的舌頭又長又扁,難以作出多變的發音;再者,能夠模仿別人發出的聲音,也不代表能夠說話。故埃克斯特姆也解釋,他的論文只能點出黑猩猩有「學習發音」能力,至於牠們是否理解「媽媽」這個詞的意思,則不在今次研究範圍。
今次研究刊於《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 Reports),雖非甚麼重大突破,但也是科學家研究黑猩猩漫長歷程中的一步。過去較著名的黑猩猩語言能力研究,包括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被美國心理學家海斯夫婦(Keith and Catherine Hayes)收養的黑猩猩維基(Viki)。海斯夫婦在維基5周大起,開始密集式讓牠接受語言訓練,直至3歲時,牠總算能夠「講出」一些簡單詞語,如「mama」、「cup」和「up」等,但僅限於此。
黑猩猩跟嬰兒同養變「壞榜樣」
另一例子則黯然收場。心理學家凱洛格夫婦(Winthrop and Luella Kellogg)於1931年收養7.5月大黑猩猩古亞(Gua),把牠視為10個月大兒子唐納德(Donald)的妹妹(圖),以觀察黑猩猩如何學習人類行為。夫婦讓「一嬰一猩」相處和一起學習,希望看到牠跟孩子同步成長,並學會說話。結局是,古亞雖較兒子快些學會用湯匙等人類技能,但牠低下的語言學習能力,拖慢了兒子的語言發展,甚至導致兒子去模仿牠的叫聲以及一些動物行為。凱洛格夫婦於9個月後決定終止實驗,並退回古亞。古亞在不足一年後,於1933年因肺炎死亡,終年僅3歲。
國際專題|新研究︰黑猩猩識講「媽媽」「人猩共育計劃」結局黯然 https://bit.ly/3V17J2S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