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軍夫墓陸軍軍屬墓園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日人視為為國捐軀的軍人,喪禮極為隆重1938年5月7日舉行十二軍夫埋骨式典禮臺灣現存唯一紀念二次大戰參戰陣亡軍屬的紀念建築物/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從1937年7月14日到1939年5月19日亡故的臺灣軍夫共有4884人







陸軍軍屬墓園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
十二軍夫墓位在今安平第一公墓,原稱湯匙山,從荷蘭時代的文獻即有記載在此一山上建砲台以鞏固熱蘭遮城的防護,後來成為安平墓葬之所,
安平陸軍軍屬墓園共埋葬十二名軍夫,最初是陳養於1937年(昭和12年)9月28日在江蘇羅店鎮附近戰殁,最後一位是李秉仁於1938年(昭和13年)9月14日在江西南昌陣亡。臺南州廳為了祭奠亡魂及宣慰陣亡者家屬,建立墓園,舉辦盛大的葬禮,並將這十二位軍夫的姓名刻於墓碑前,生平及陣亡或病殁等事蹟刻於墓碑後,以表彰紀念。
他們為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日人視為為國捐軀的軍人,喪禮極為隆重,雖然墓碑下方埋的甕內只有指甲與頭髮。但仍於1938年5月7日舉行十二軍夫埋骨式典禮。
墓園在安平湯匙山畔,原墓地前有步道台階、兩側獻燈,型制完整,戰後遭人建墓塚於其前及四周,使墓園景觀受到破壞,幸十二軍屬墓碑的主體仍完整,仍可見證當年日人徵調臺灣軍屬的歷史。
日人建的陸軍軍屬墓,安平人通稱「十二軍夫墓」。現在軍夫墓成為後代家屬祭拜先人的場所。這是臺灣現存唯一紀念二次大戰參戰陣亡軍屬的紀念建築物。由於當年徵調軍夫遍及安平各角頭的宗族及家戶,成為安平人共同經歷的歷史記憶。戰後由於時局禁忌,安平人幾乎不談軍夫這段歷史,直至2000年(民國89年)時,安平文教基金會開始訪問記錄、收集軍夫的史料,2010年(民國99年)起清明節時,邀集尚存的軍夫長輩、家屬後代及地方仕紳,共同舉辦安平軍夫祭的追思紀念活動
陸軍軍屬墓園|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krVszv
---------------------------------
安平十二軍夫墓,亦作安平十二軍伕墓[註 1],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的湯匙山公墓(安平第一公墓)[註 2],是日本當局於1938、1939年所建來紀念12名安平軍夫的墳墓,但在墓碑下僅埋有指甲與頭髮等物[3]:1。由於他們是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故日本讓其享有與軍人相等的待遇,給予厚葬[3]:1。墓碑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略呈「凸」字形[3]:47,而前面九座墓碑較早豎立,後來才又豎立三座墓碑[3]:2。
2010年4月2日安平文教基金會於此舉辦紀念活動,為日治時期結束後第一次的公開祭祀活動[4]。
背景沿革
安平軍夫
1937年中日戰爭正式宣戰後,由於日本方面組織軍隊進攻上海在短期內需要大量人力,遂從臺灣徵調軍夫,而光是安平一地便有四百多人被徵調[3]:44。當時安平區區長島津秀太郎[註 3]以招攬工人為由招募人員,後來這些人到了陸軍第二聯隊報到後才知道是要當軍夫[3]:1。據這些軍夫之一的何亦盛所述,當時日軍對他們說是要去軍部工作,後來他們這些被徵召者是出發前穿上軍服時才知道真相;報到次日搭火車前往基隆,沿途停靠車站有愛國婦人會成員上車敬酒歡送[6]:47。
這些軍夫到了上海參與淞滬會戰後,隨軍到過羅店鎮、常熟、九江、南昌及武漢三鎮等地後才返回安平,其中有人後來被二次徵調[3]:1。據何亦盛口述的經歷,他與其他安平軍夫所搭的船在揚子江的羅店鎮[註 4]上岸,之後他被編派到中支派遣軍聯隊本部平田部隊黑田支隊,並負責運送槍彈米糧到羅店鎮;當時日軍正要進攻嘉定,但當時駐守嘉定的中國軍隊有經過訓練,令日軍死傷很多才攻下,之後他隨部隊移往鎮江駐守[6]:47。在鎮江駐守三個月後何亦盛隨軍到過無錫、江陰、安慶、九江、武昌,期間部隊有強拉當地百姓來當軍夫[註 5][6]:48。武漢會戰[註 6]後,部隊返回臺灣,從屏東林邊上岸,在屏東市待了一陣子後又到了上海與海南島,過了四五個月後才退伍返鄉[6]:49。另據何亦盛所述,他們這批軍夫是最早去最晚回的一批,其他有的是做四個月、八個月或一年多的[6]:49。另據曾任軍夫的許恭來所述,他是在1937年7月12日從基隆搭船到上海頂貴腰灣(疑應為「貴陽灣」[註 7])登陸,後到羅店鎮、嘉定,後來日軍準備打廣東,途中命令回臺灣休息,於屏東佳冬腳上岸、經內埔到屏東休息一個月後再從高雄港到上海,轉搭火車至杭州行軍,到過嘉興、宜興、太湖、無錫、江陰、鎮江、安慶、馬頭鎮、湖口、九江、武昌,之後從漢口搭船沿長江到上海,之後從珠海登陸廣東,到過佛山、三水,然後才返回臺灣高雄[3]:54。
而從1937年7月14日到1939年5月19日亡故的臺灣軍夫共有4884人,其中除了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十二位安平軍夫外,已知尚有張水與王朝宗兩位安平軍夫[3]:20。
興建經過
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前面九座於1938年興建,官方並為這些死者舉行聯隊葬[註 8]、市葬[註 9]、街葬[註 10],並於1938年5月7日舉行埋骨式典禮[3]:1。次年又增設三座墓碑[3]:2。
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十二座墓碑石材為花崗石,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前面九座落成於1938年4月,後面三座落成於1939年3月[3]:2。墓碑前面寫著「故陸軍軍屬某某某墓」(日語:故陸軍々屬……墓),後面則是臺南州知事川村直岡所識,王學石所書的墓誌銘[3]:2。而在墓前原有參道與四座由臺南佛教會在1938年4月捐建的石燈籠[3]:2,現已不存,但有重製一座石燈籠
安平十二軍夫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kZYoDq
----------------------
民眾出借陳園留下的「明治勳章」及獎狀。(記者劉婉君攝)
2020/03/23 05:30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安平小砲台附近公墓裡有一座日本式墓塚,見證安平人於二次大戰時,被日軍徵調參戰的歷史,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一段歷史,安平文教基金會舉辦「安平軍夫的故事」圖片展,並將於廿八日舉行「軍夫祭」,相關資料將轉譯上傳文化部「國家記憶資料庫」,希望民眾提供老照片,讓歷史可以流傳下去。
陳園後代 帶來日治勳章及獎狀
「安平軍夫的故事」圖片展即日起在安平海山館展出,昨並由文史工作者鄭道聰帶領民眾走讀安平及「軍夫墓」,還有昔日安平軍夫陳園的後代,帶著昭和十五年日本頒發的明治勳章及獎狀,佐證歷史,成為此次活動意外的收穫。
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魏燦文表示,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後,日本為了擴大戰場,在台灣徵調軍夫支援作戰,第一批軍夫中,有四、五百名安平人,其中有十二人上戰場不久即戰死,日本政府為安慰亡魂,在安平建造「故陸軍軍屬墓」,當時由台南市役所及第二聯隊舉行盛大的市葬及聯隊葬祭典,安平人慣稱為「軍夫墓」。
安平最後一位軍夫 去年已逝世
不過,戰後政權更替、時局變化,軍夫墓塚鮮為人知,許多人不知道這段安平人參戰的歷史,基金會於廿年前開始採訪記錄、收集史料與文獻,並自二○一○年清明節開始,邀集尚存的軍夫長輩、家屬後代與地方仕紳,共同舉辦安平軍夫祭追思活動。去年安平最後一位軍夫許恭來逝世,目前僅存的台南同僚李昌盛,現年一○四歲。
軍夫的圖片展即起展到4月底
基金會表示,配合「國家記憶資料庫」上傳資料的格式需求,必須重新收集相關史料,內容將包括安平的機械、造船、工藝等產業,以及庶民,像安平軍夫的故事,將重新找出老照片後逐一採訪、轉譯後上傳,讓安平的相關歷史可以成為公共財,供更多人了解與研究,將安平的庶民故事,變成國家的記憶。圖片展將展至四月底。
安平文教基金會舉辦「安平軍夫的故事」圖片展。(記者劉婉君攝)
台南》安平軍夫祭 老照片傳述歷史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ZkWYeh
日本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基隆市獅球嶺法王寺附近從三坑火車站下面的車道上山,在林子裡
該石碑下方石臺座卻為西國33石觀音靈場第18番石觀音的石臺座,碑上四個面分別銘刻[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 、〔明治29年1月1日於三貂大岒戰死〕、 〔明治廿九年七月十六日有志者建之〕 〔後備步兵第四聯隊附 石川縣金澤市彥三二番町〕等字樣~
但怪的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年登陸鹽寮後三貂嶺戰役是發生在明治28年6月,並非為明治29年1月1日,這中間差了近半年!!??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h6wzYD7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