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業拜灶神嗎? 筏木拜山神保平安、製腦用火用灶,拜灶神
製樟業者每到一個林區在開採之初,選好建腦寮地點後一定要先搭個神壇,祭拜山神,之後才開始施工建設,祈求這個工程能順利豐收、人員平安,而這樣一個區的工程至少都要做上一至二年。在山林裡工作的工人對山神的敬仰是很虔誠的。腦寮開工後都是24小時不停的焗腦、製腦。工人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向山神上香,然後才能做其他的事;即便生病了,無法上工,也一定要起床拜了山神才能再回床睡覺。過去在山中的腦丁群相。吳能達說,現在到山上可以看到很多石頭或是大樹上,都留有很多神座,很多都是當時留下來的。過去製樟業是政府專賣事業,工人在山裡工作風險又大,因此收入比一般行業還好。但碰上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也是無可避免的。他說,曾經有過一個腦寮剛搭建完成,卻不幸碰上山洪大水,把整個腦寮沖走。當時搭建一個腦寮約需二到三萬元,而當時一個工人一個月才賺50元。 https://bit.ly/42bo6Nr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2L99eWuX5y/
社區介紹~樟腦寮與腦炊
大家好,我是六年甲班周佳燕,我是四年甲班陳謙易。
樟樹是南投的縣樹,南投縣內有很多的樟樹,集集的綠色隧道就是由樟樹形成的。大家在長福國小的遊戲器材區也可以看到很多樟樹。樟樹可以用來提煉樟腦油,樟腦油的功效很多,提神醒腦和防蚊是最常見的用途。
清朝的時候,客家人來到國姓開墾,以種植樟腦、香茅和甘蔗維生。
這裡要介紹的是提煉樟腦油的蒸餾器和提煉樟腦油的方法。
年輕的樟樹不適合提煉樟腦,30年以上的樟樹才適合提煉樟腦油,砍下來的樟樹要先刨成一條一條絲狀的碎片,從鍋爐的上方放進去塞滿,再開始提煉樟腦油。
這個鍋爐分成上下兩個部份,上面放樟樹的碎片,下面是水鍋。水鍋的下方是燃燒室,提煉樟腦油的時候,要放木頭進去燒,讓水的溫度要維持在攝氏100度。
樟腦油和水被蒸發出來之後,會從上方的孔洞流進鐵管,經過一個特製的冷卻管,流進油水分離桶。
大家想看看,油和水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等大家猜)
沒錯,油會浮在水面上,油水分離桶就是利用這樣的道理把樟腦油和水區分開來的。分離出來的油是樟腦油,分離出來的水也可以用來洗澡或是洗衣服。
熬一鍋樟腦油要12個小時,所以,一天只能熬一鍋。一鍋最多可以熬出7-8公斤的樟腦油。如果提煉的是比較嫩的枝幹,可能只煉出1-2公斤。
這個鍋爐除了提煉樟腦油,也可以用來提煉香茅油。
(讓大家看看鍋爐,上方是放樟腦的地方,下方的門打開可以看到水鍋,最下面的燃燒室也可以看看)
南投縣長福國小本土教育暨母語日部落格: 1月 2013 https://bit.ly/3XDwO5B
------------------
煉製樟腦的器具。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年少時,在木製的衣櫥角落經常可以發現報紙包裹著樟腦丸,藉由樟腦緩緩散發出的味道,驅離鬼鬼祟祟躲在衣櫥且不易被發現的蠹魚,也讓穿在身上的衣褲,經常有股淡淡的樟腦味。如今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樟樹砍伐殆盡、石化工業興起,台灣樟腦榮景在二次大戰後漸漸畫下句點,這股味道也自生活中消失了,但那段與樟腦有關的故事,卻在歲月中幽幽浮現著……
例如,離嘉義市約二十三公里的小高地上,有一座因樟樹及樟腦油而得名,至今仍正常運作的樟腦寮車站。日治時期,這裡曾經是台灣樟腦重要的輸出地點,然而如今僅剩下鐵道旁一排樟樹。倒是台中東勢的「寶島燻樟樟腦故事館體驗館」裡的古老陳設,或可讓人回味昔日樟腦王國的盛況。
東勢的「寶島燻樟」從事製樟業已逾百年,至今仍堅持採用古法煉製。樟腦提煉自樟樹的樹幹,樹齡愈老的樟樹所含的比例就愈高。而常用的提煉方法,是以扁斧將樹幹鑿成木片,置放於沸水上的蒸餾器中,樟腦油受熱後隨著蒸氣上升,在接觸到上方的陶缸冷卻後形成結晶,再濾出多餘的油;之後,由苦力沿著險峻的山路揹下山,抵達最近的鐵路或河運碼頭,直接送往台北的精煉廠。一個巨大腦炊一次可放入六百斤樟樹片,但只能熬出約十斤的腦砂。
當時負責開採樟腦的人要能分辨不同品種樟樹的味道,是難度極高的技術活,因此從事這種工作的人被喚為「腦丁」。從前伐樟製腦的歲月,腦丁經常攜家帶眷上山,住進簡易工寮中。日治時期,每位腦丁身上都會配掛官方印記──以檜木製成的「腦丁牌」,就是上山的通行證。
台灣氣候溫和,早期北部山林有眾多的原始樟樹林,從清末到日治是台灣樟腦輸出的全盛時期,全球約有七成的產量都來自台灣,高居世界首位,也成為製作藥材、香料、火藥的重要原料。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樟腦出韶州、漳州,狀似龍腦,色白如雪,樟樹脂膏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樟腦業開始傳入台灣。除了東勢與嘉義,桃園復興區角板山也曾經是樟腦的製造場域。
大溪文史工作者沈筠說,角板山在北台灣伐樟製腦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曾經建構了角板山樟腦收納所而成為樟腦集散中心。不僅匯集角板山開採的樟腦,附近鄉鎮的樟腦也都會送到此地,再將粗製品送到台北,進行精製與出口,也為台灣締造了樟腦王國的口碑。【寶島踏查】樟腦王國 https://bit.ly/3DZV5MA10/600
日據時代,樟腦油和蔗糖、香蕉是台灣三大出口農產品,其中焗樟腦油是北部客家庄的主要產業。但是,化學藥品取代了樟腦油,導致許多樟腦工廠關廠歇業,不過苗栗縣銅鑼鄉,有一間七十年歷史的東華樟腦廠,仍然從事樟腦油的生產,為曾經盛極一時的樟腦業留下記錄。 這鍋看起來清淨如水、熱氣騰騰的油,是剛剛蒸餾出來的樟腦油。今年六十八歲的吳騰金,蹲在分餾機前,查看經過蒸餾之後的油質。他是苗栗縣銅鑼鄉、東華樟腦廠第二代的負責人。現在東華樟腦廠、每隔二、三天就要焗一次樟腦油。每次開爐之前,吳騰金要先鏟樟樹,把樟樹幹鏟成有裂痕的樟樹片。平均一百斤的樟樹片,可以焗二斤左右的樟腦油,一個蒸爐可以裝一千台斤,所以大約可以焗出二十台斤的樟腦油。 因為天然焗製樟腦油的量少,所以價錢比化學樟腦油貴上一倍,買的人少了,市場的銷量也逐漸縮小,目前,吳騰金只聘僱一位照顧爐火的工人。經驗老到的吳騰金說,焗樟腦油就是利用高溫蒸餾的原理,把樟樹片中的油份提煉出來,而且一開爐就不能停火、必須連續蒸餾五小時,才能把油份完全提煉出來。 樟腦油除了內含天然抗生素,可以精煉出西藥、盤尼西林之外,還可以製成很多相關產品。動一動腦筋,樟腦精油的新用法,可以製作成樟腦香精油燈。苗栗縣銅鑼鄉的樟樹村,在樟腦業最興盛的時候,曾經有六家樟腦工廠,如今只剩吳騰金還守著父親傳給他的樟腦廠,為銅鑼鄉盛極一時的樟腦業留下記錄。苗栗銅鑼樟腦廠 七十年歷久不衰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3Y1eljN
------------------------------
製腦地新店 第四號腦藔]腦灶位置變更
[製腦地新店 第四號腦藔]腦灶位置變更 https://bit.ly/4hRl7iM
在民國四十八(1959)年間,其後被官方雅化為「錦地」的禁地,只有三戶退伍軍人居住──這與美人窩的遐想大有落差;而三戶岳姓等退伍軍人雖出身軍旅,但都講理,所以與賊頭窟扯不上邊;至於軍事要地,耆老都說:此地一直未曾有軍方單位進駐。那麼這處禁地,到底所禁為何?地名,又是起自何時?【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日照甲仙埔|痞客邦 https://bit.ly/3FOiT6C
民國九十六(2007)年,在進行甲仙褒忠義民亭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之調查時,發現來自台中東勢的客籍「腦丁」賴阿立,在日治昭和三(1928)年,是轉寄留於甲仙庄東阿里關內埔角四番戶──這樣的資訊,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甲仙庄,即今甲仙鄉;東阿里關,包含甲仙埔、四社寮、薑黃埔、阿里關與小林等五個庄,屬今甲仙鄉之東安、西安、和安、關山與小林等五個村範圍;埔角,即今小林村的五里埔。那麼,內埔角又何所指呢?清朝時期,一直設關守隘的阿里關庄,是大武壠族原住民來到南仔仙溪流域居住的最北極限了,到了日治明治三十七(1904)年,日本警方才強制遷移七戶阿里關庄的大武壠族住民與後堀仔溪山區的大武壠族散居戶,來到今小林河谷東方的埔地集居,而成立了小林庄,因此南仔仙溪流域的發展,可說是呈由南而北的態勢。所以內埔角,指的是埔角之南,依地緣關係,正是「禁地」無誤。
那麼,腦丁與禁地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腦丁,有男也有女?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
砍伐樟樹熬製樟腦的從業人員叫做「腦丁」,熬製樟腦的過程稱為「格腦」,格腦的處所叫「腦寮」,格腦的設備叫「腦灶」,格出的產品叫樟腦(即「腦沙」)與腦油──這些,都是製腦產業的相關詞語。而「丁」字,從來都是指述男性,但到了日治時期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如《臺灣樟腦專賣志》143-144 頁所載之「明治三十八(1905)年蕃薯寮廳的腦灶與腦丁數」──地點:計13處;腦灶:171灶;腦丁:男 227 人,女 52 人──在是項記載裡,女性竟也涵蓋在腦丁之列,真是有趣!為了確認是否真有女性腦丁存在,近期趁客家調查之便仔細查證,果然找到了實例,這位女性腦丁名叫羅謝氏五妹,與任職「製腦業腦長」的先生羅丁山,原在旗山郡蕃地河表湖(屬今高雄市那瑪夏區,2022-08-13潤修)從事製腦工作,是於昭和十五(1940)與十六(1941)年,分別出來甲仙庄寄留居住。
會出現女性腦丁,應是日夜熬製樟腦──即蒸餾樟腦之生火、添柴、顧火與添水等等灶腳工作,極須耐心,由女性來擔當最為適合;且女性,亦善於飲食的料理,對於從事砍鋸、搬運與刨削樟樹,還有準備柴火等粗重工作的男性腦丁,最能體貼照顧。
腦丁執業牌照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
臺灣為數無多的腦丁牌。提供/雨利行生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由於臺灣總督府是把製腦產業歸類為國防產業,為減少產製與擔送過程發生疏失,所以製腦地區皆設有關卡管制,須持有蓋上「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印」九個大字的「腦丁執業牌照」薄木片(高、寬、厚=9㎝×7㎝×0.9㎝),才能進入製腦地從事相關業務,於是,甲仙庄內埔角這處昭和年間的第二階段回鍋製腦重地,對砍伐樟樹熬製樟腦的從業人員以外的人士來說,確是個閒雜人等不得擅闖的國防產業要地了,於是「禁地」之地名便出現啦!
都是樟腦惹的禍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
明鄭時代甚至更早的荷治時期,臺灣即有樟腦外銷的記錄,因為除了中、西醫藥,樟腦更運用於香料、薰香、防蟲、防腐等等民生用途,市場有其一定的需求。到了西元1868年,為了樟腦的利益,英艦曾來襲安平港,史家還以「樟腦戰爭」來稱呼這一事件。又到西元1869年,美國人 John Wesley Hyatt 以精製樟腦與硝酸纖維素為配方──亦即將樟腦硝化,成功產製出合成樹脂賽璐珞(Celluloid),可用來製作鈕扣、梳子、乒乓球、唱片、人偶、人造絲、染料、塗料、安全玻璃等等日常生活用品,讓樟腦的應用更上一層樓。1880年代,以賽璐珞製成的「膠質乾版」──亦即照片之軟片,由於攜帶方便,更被廣泛運用於攝影術,接著又運用於電影工業,其後由於電影工業蓬勃發展,樟腦,乃成了極為重要的經濟物資;西元1887年,諾貝爾(1833-1896)以賽璐珞為重要配方,讓無煙火藥與煙火有了穩定的質性;隔年,更正式用來製造砲彈與彈藥,由於殺傷力驚人,所以不但改變了戰爭的型態,更讓樟腦成了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
由於日本當局一直對外擴張,必需積極攫取物資而為後盾,於是臺灣總督府在將製腦產業歸類為國防產業之時,也擬定了相關優惠措施,以鼓勵樟腦之產製,其一、男性製腦從業人員免服兵役,目的是維持腦丁人數的穩定。其二、製腦從業人員生活物資充分供應,目的是為吸引更多人加入製腦行列──是項措施,據耆老指述,在征戰不休而物資逐漸困頓的昭和後期,更是明顯。
原始森林的消失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
那麼,臺灣總督府是如何積極攫取臺灣的樟腦資源呢?樟樹幹在砍伐之後,是以「錛仔」來刨削,接著即進入日夜不停的蒸餾工序,所需柴火,除了應用蒸餾後的樟木片,更需砍伐其他樹木才夠用,所以腦寮周遭的樹木便難逃厄運了!《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於1905年8月24日更有如下報導:
「嘉義製腦組合,自明治三十七年開辦以來,事屬創始,阿里山方面,有陳海舊製腦地一所,設立腦灶二百粒,日出腦四、五斤不等,連腦油計算,每月每灶可得利貳拾餘圓。該處地段遼闊,樟木甚多,預算製造料足敷三十年之用;然所以出腦不多者,實因樟木被森林所蔽,不見天日,以致腦質較劣;近來腦丁設法將雜木伐除殆盡,俾樟木得受日月精華,將來出腦日旺一日,勢必所然也。」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
上項報導談的雖是阿里山的樟樹與製腦景況,然對於全臺灣茂密的原始森林來說,狀況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為了提昇腦質,將樟樹以外的樹木伐除殆盡,倒成了必要之惡。更由於樟樹在生態分布上,向來純林較少而散生較多,所以在進行製腦作業的時候,一併伐除其他樹木便顯得理直而氣壯。
於是,在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臺灣的原始森林,乃有了空前絕後的大浩劫。
發表於民國九十九﹙2010﹚年2月28日《中國時報˙人間新舞台》【字遊台灣】專欄(2022-08-13潤修)
【字遊臺灣】系列之三〈腦──樟樹的歷史旅程〉 / 游永福-日照甲仙埔|痞客邦 https://bit.ly/3FOiT6C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xPAnmr6y/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xPAnmr6y/ 殘存腦灶的熬腦追憶-劉還月的避秦山|痞客邦
腦灶(樟腦灶 )樟木片を灶に詰めて蒸溜する|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會出現女性腦丁,應是日夜熬製樟腦──即蒸餾樟腦之生火、添柴、顧火與添水等等灶腳工作,極須耐心,由女性來擔當最為適合;且女性,亦善於飲食的料理,對於從事砍鋸、搬運與刨削樟樹,還有準備柴火等粗重工作的男性腦丁,最能體貼照顧。 腦灶(樟腦灶 )樟木片を灶に詰めて蒸溜する|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粗製樟腦廠,因大部分仍為客家人所經營,因此在空間的分佈上也是以台灣各地的主要客家村落為分佈範圍,大致上包括台北的三峽,桃園的大溪、復興,新竹的北埔、關西、竹東、湖口,苗栗的大湖、頭份、三義,南投的水里、名間,台中的霧峰、東勢,台東的知本,花蓮的玉里,高雄的六龜等地,若以廠數來看,則集中在新竹縣、苗栗縣、臺中縣為最多,簡單說,粗製樟腦廠集中在中北部。現代化的樟腦(或化學)公司,原料多以來自大陸地區進口,故現在的這些精鍊樟腦廠的分佈便和樟樹林分佈地已無多大的關係;而碩果僅存的民間傳統粗製樟腦業者則分佈在熟悉此項技術又能忍耐熬腦辛苦的客家人地區,如苗栗的三義、銅鑼及新竹等鄉;其多藉由經營木材業及雕刻業而取得樟木原料,再加上這些地區因為過去製腦歷史悠久且聞名,才能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觀或購買得以維持,遂使得分佈區位與樟樹林的分佈無絕對直接關係。認識台灣的樟腦(下) | 中國的古代錢幣 | 文化櫥窗 | 大紀元 https://bit.ly/3RtugDu
【專題】吳祥雲──臺灣最後一位日本時代腦丁 / 詔安客游永福-日照甲仙埔|痞客邦
【專題】吳祥雲──臺灣最後一位日本時代腦丁 / 詔安客游永福-日照甲仙埔|痞客邦
https://cloud.hakka.gov.tw/Attachment/1/61617462371.pdf
樹齡 30 年以上含腦增加,至 50 年者為最佳,30 年以下及 50年以上,含腦較少。就部位而言,根部含腦最多,軀幹次之,葉最少。生葉含腦 0.17%,乾葉 1.1%。適合生長於沃土地帶,忌乾燥強風,果自熟藉鳥傳播,落地發芽。根株不易腐,株芽根芽均茂盛。 樟樹幹材蓄積量,一立方米 918 公斤,可得腦 20 公斤採樟腦作業風險逐漸降低,到日據後期得採樟焗腦工作變成為「家庭式」生產,一個腦灶一個家庭,男丁負責吃力重的工作,例如砍樟樹、剷樹匕、運樹匕等,婦人小孩則擔任燒火、入匕、出匕等較不吃力的輕工作,一個家庭正好顧一個腦灶,腦灶就設在山上有水而且接近樟腦樹生長所在,幾個家庭分散在一片山腰之上,遠遠看去,炊催煙裊裊,都是一個個腦灶。一段時日後,挑出一擔兩桶七十二斤樟腦到腦館交貨是人造樟腦的崛起,人造樟腦之製造開始於 1803 年,德國藥師利用松節油通鹽酸氣而製得龍腦。由於松節油取自松樹之松脂,每株松樹都可以源源不斷終年產出松脂,生產容易,產量鉅大而且成本便宜,初期雖然有一些缺點,使得人造腦無法與天然樟腦比美;但是科學日新月異,人造腦的各項缺失逐步克服,天然樟腦也就逐漸失去優勢,價格敵不過人造樟腦的低廉,因而市場被人造樟腦侵占,天然樟腦低價之下,產製樟腦無利可圖,樟腦工人逐漸轉業作其他行業,樟腦產量因此越來越少,終於成為一種點綴產品。在許多的產樟地點,日據後期開始,原來是公賣的樟腦變成為沒人收購樟腦,使得樟腦工人不得不轉而他就,大部分是轉業開墾荒地,種植利潤較高的水稻、香蕉、香茅、水果等。 樟腦產業衰退之後,原來從事樟腦業的腦丁及腦長紛紛轉業,大體而言,比較有經濟實力的腦長有許多是轉業的去從事「林業」,在靠山吃山的近水樓臺之下,很早就有腦長、腦丁順便從事林木採伐、剖木製材的工作,這也造成台灣的製材業、合板業有很大比例是由客家人經營。
走進文化路徑樟腦產業地景 -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历史回想] .角板山樟脑收纳所.角板山轻便铁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第09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