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學生制服
        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是我們對於學生制服的普遍印象。學生制服,在我們求學生涯裡,自小學到高中,是所有臺灣人的成長記憶,它代表著群體的服從與自我的規範。
       清領時期,在私塾或書房受教育的學生,雖然對服裝沒有規範,但仍有社會對讀書人的穿著形象,多半穿大襟袍或對襟衫。日本治臺初期,武裝抗日頻繁,局勢未穩,此時西式教育已經傳入臺灣,但社會風俗習慣根深柢固,總督府亦採取放任態度,臺灣人對於學生服裝仍遵循傳統襟袍樣式。
       之後總督府為推動新式教育,普及日語,在各地廣設「國語傳習所」,讓臺灣學子有受教育的學習場所。隨後,在各地斷髮辮、解纏足的風潮下,洋服引進臺灣,但價格頗為昂貴,有錢人家才穿得起。由於總督府尚未規定學生制服樣式,此時期的學生服裝,有臺灣襟衫、日式和服及西式洋服,呈現出多元混搭的風貌。
       到了1906年,這種混搭特色有了轉變,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中學)、臺北第一高女學校(今北一女中)帶動制服變革。臺北一中學生制服為立領制服,臺北高女學生制服則以上穿和服、下著海老茶(茶褐色)袴褲的混搭款式為主。
       1910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首開風氣,明訂立領洋服為學生制服,夏季白色,冬季黑色、绀色(青紅色),並規定海軍樣式的帽子、外套、綁腿及黑色皮鞋等配件,以作為當時高等教育學生的標準制服。
     1920至1930年代,西式洋服日漸普遍,初等學校裡,以日本學生為主的小學校,原本穿改良式和服的學生換穿西式洋服,而以臺灣學生為主的公學校,隨著居住地區而有所不同。大致上,城裡學生有統一的西式洋服,而鄉下學生仍穿傳統襟衫。中學校方面,臺灣夏季炎熱,男生制服由立領為摺領,女生制服則揚棄和服袴褲,以水手服搭配百褶裙為制服樣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總督府因應戰爭需要,除了提倡學生用品節約與再利用,並規定學校制服,無論男女,其配色改為國防色(卡其色)制服,制服均為軍服樣式,而女生下著由百褶裙改為燈籠褲,以方便行動。
戰後,學生制服恢復到戰前制服款式,但卡其色配色制服,隨著時代變遷,仍保留至今,很長一段時間,在學生制服多元化的今天,已經逐漸淡出校園。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hV5q1aSh/

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


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

制服的出現與演變
學生該有學生樣?那些日治時期臺灣學生穿過的制服|天下雜誌 https://bit.ly/4gzyFjp
文學作家鍾肇政曾提到,日本時代就讀淡江中學時,每當身穿制服走在家鄉街頭時,心裡的那一股得意之情令他難以忘懷。這種對制服的強烈印象,源自於日本在 1895 年統治臺灣後,所引入的西方國家的學校制服制度。
臺灣在日本統治前,受書房教育的孩子們是穿著一般的日常服上課。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由於武裝抗日活動頻繁,教育上仍處於草創維艱的階段,社會舊慣根深蒂固,學生服裝仍承襲過往。
1920 年代隨著當局開始推行同化政策,加上洋服引進臺灣社會,使得學生服裝開始出現多元混搭(中式、日式、西式混合穿搭)的面貌,並逐步走向洋式制服,為人熟知的「水手服」也在這個時候出現。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戰爭的需要,制服也反映了軍事化的氛圍。
圖說由左至右:1910 年代,第三高女的制服紫紺袴,上半身通常穿著中式大衿衫。
1920 年代,中等以上學校的洋式立領男生制服,制帽上飾有各校徽章。
1922 年,第一高女的洋式制服,搭配同色系皮帶、帽子及百摺裙。
1920 年代後,水手服陸續出現在全臺各地的高等女學校,白色為夏季款
具特色的學校制服
簡單了解制服在日治時期進入臺灣的演變後,來看看當時較具代表性的學校制服吧!
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北一女中
第一高女的海老茶袴,上半身通常穿著自家和服。
北一女中的前身是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以下簡稱第一高女),主要招收日本內地女學生,創校之初並沒有制服,學生穿著傳統的和服上學。1906 年制定了海老茶袴(海老茶色為葡萄色,近似紅褐色,為當時候專供女生穿著的女袴),要求女學生統一穿著,上半身仍舊穿著各自的和服。1917 年,海老茶袴的長度縮短了,同時可以內著運動褲,腳上改穿著皮鞋,冬季是黑色,夏季是白色。
到了 1922 年,第一高女制定了洋式制服,夏季上半身為白色的短袖襯衫,領子、袖口與口袋是水藍色,衣領繡有象徵學校的 3 條白線,搭配白色的皮帶、帽子,下半身是 14 褶的水藍色百摺裙。冬季則為紺色(近似深藍色)長袖上衣,搭同色皮帶、帽子及百摺裙。另有白色短袖襯衫和黑色燈籠褲做為學生的運動服裝。
1933 年起,將原先的白色短袖襯衫修改為水手服樣式,領帶為紺色,左側口袋繡有學校徽章,衣領上仍有 3 條白線,下半身同樣是百褶裙,搭配白色的燈芯絨帽。冬季則是紺色長上衣與藏青色圓形帽。
臺北第一中學校・建國中學
建國中學前身為臺北第一中學校,當時主要招收日籍學生為主。早在 1907 年獨立成中學校時,就規定以立領的制服做為學生服,算是早期制服的代表。1911 年學校將學生服裝概略區分為帽子、制服、作業服、外套、鞋子及綁腿。
廣告
帽子為黑色制帽,上頭繡有學校徽章及代表學校的 3 條紅線,另外附有夏天使用的白色「日覆」,即為防熱而套在帽子上的白布。制服為立領的洋式學生服,依季節不同有夏冬 2 套,夏季為白色,冬季是黑色。
1925 年,為了因應臺灣夏季炎熱的氣候,將原本的立領學生制服改成較為舒適的折領樣式。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制服也順勢改為近似軍服的迷彩顏色與樣式。
圖右至左:折領的卡其制服配上黑色制帽、灰白色綁腿與黑色皮鞋。
第三高女在 1923 年之後便改採新式制服,剪裁與配置皆和過往有所不同。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中山女中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以下簡稱第三高女)主要招收臺籍女學生。創校之初同樣沒有制服,學生穿著傳統的中式服裝上學。1910 年仿效第一高女的海老茶袴,學生下身穿著下擺有 2 條黑線的紫紺袴,上半身則穿著中式大衿衫。
廣告
1922 年總督府頒布〈臺灣教育令〉,實施日臺共學。學校為因應日籍學生的入學,在 1923 年制定新的學生制服,並有夏、冬季的制服款式,均為洋服形式。後來,還將原本百褶裙上的 2 條黑線,增加 1 條變成 3 條,代表第三高女,避免和他校混淆。
高等女學校採用水手服形式的洋式制服,其實在 1920 年代以後就陸續在全臺各地的高等女學校出現。然而,第三高女遲至 1940 年代左右,才在學生畢業紀念照片中出現水手服的身影。
穿著規定與時機
學校在制定制服時,通常會對於制服的質料、樣式,乃至配件的尺寸加以詳細規範,甚至佐以圖例,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清楚明瞭。當時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今中興大學)的制服規定中,不但有上衣、褲子、帽子的圖例,甚至連上衣衣領的標示及鈕釦的直徑都清楚說明。
除了明文規定樣式外,對於穿著的時機也有規定。
廣告
不只上學期間必須穿制服,學校一些重要場合與活動,如儀式典禮、畢業旅行,也少不了制服裝束;部分學校甚至規定放學後或假日,只要外出就必須穿著制服。當時的教師會組成所謂的校外糾察隊,學生如果在外行為表現欠佳,很容易就能從制服分辨是哪一所學校的學生,藉此讓學生警惕並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有臺北第二高女的學生表示,身著制服外出時總會特別謹慎,以免影響校譽。
學校在制定制服時通常會詳細規範,除了透過制服彰顯學校的精神,也藉此約束學生的行為。
服儀檢査與懲罰
制服一方面可以彰顯學校的精神與象徵,二方面能約束學生的行為。學校除了藉由高頻率的服儀檢查來約束,對於違規的學生,也會加以懲罰。例如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曾就設有「週番教官」(類似現在的導護老師),其任務之一就是檢查學生的服裝儀容。學生若違反相關規定,就會遭受處罰,輕則申斥、責罵,重則挨打、體罰,甚至影響學生的操行分數。
廣告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制服的反抗
雖然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遵守學校規定,然而,還是有少部分學生不會如此順從,他們透過在制服上做些手腳,來表達反抗與不服從。曾就讀新竹中學的鄭翼宗醫師說,學校規定褲子兩旁不可以有口袋,以免出現學生把手插進褲袋的難看行為;然而有同學仍會請服裝店製作口袋,等到學校檢查時,再用針線縫合,應付檢查。
當時較常見的違規,包含上衣下擺過長、袖長過長、領子立起;穿著顏色不符的褲子、過短或摺數不合的裙子;或是將制帽上的徽章遮住、戴不合規定的帽子;甚至穿木屐、女學生穿高跟鞋等。
學生制服的演變,是受到內在、外在因素交錯影響而產生變化的。臺灣的學校制服,從無為放任到嚴格規定、從中日混雜到洋式制服,時至今日,或許還可以在部分學校制服中見到這些歷史的痕跡。
學生該有學生樣?那些日治時期臺灣學生穿過的制服|天下雜誌 https://bit.ly/4gzyFjp


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


水手服/制服/愛知縣水手服-日本各地的水手服最大的不同其實就在衣領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台灣高校制服大賞-制服解禁≠不准穿制服/「台灣高校制服大賞」「制服至上」漫畫/高中制服代表短暫的青春,而有趣的是,網友支持的高中制服,往往以自己母校為優先-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全台最美制服」在家齊高中女版制服這所高中!吸引韓人氣女團、UniGirls紛紛穿上
「全台最美制服」在這所高中!吸引韓人氣女團、UniGirls紛紛穿上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106984
2025/07/14 09:40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家齊高中女版制服以海軍領配深藍色百褶裙,辨識度高,也是全國高中制服票選冠軍。韓國人氣女團aespa成員Winter(金旼炡)、Karina(劉知珉)以及統一獅UniGirls,近日都穿上家齊高中制服亮相,掀起討論熱潮。家齊高中制服早在2017年就曾被自由電子報相中並加以報導,制服採用藍色海軍領,被師生暱稱為「小藍藍」,還有國中生為了穿上這套制服,努力讀書就是要讀家齊。這套制服參加全國高校制服的網路票選活動,不僅連續3年獲得超高人氣支持,也曾獲選為「最萌女校服」。
校服我最正》台南家齊「小藍藍」 水手服如漫畫般夢幻
12日統一獅主場比賽,UniGirls啦啦隊韓籍新成員文惠真、安惠志驚喜穿上家齊高中制服登場,展現可愛活力,也勾起校園回憶。同日,金旼炡現身活動,也換上繡有「金旼炡」中文名的學生制服,這套制服也正是家齊高中制服,是由粉絲訂製致贈。隔天(13日),劉知珉也在社群平台Threads貼出穿上家齊高中制服的照片,讓家齊高中制服再度成為話題。
家齊高中制服採用藍色海軍領,被師生們暱稱為「小藍藍」,還有學生為穿上這套制服,堅持就是要讀家齊;而這套制服更是全國高校制服網路票選活動冠軍,榮獲「全台最美制服」之稱
此次校服不僅出現在球場,成為啦啦隊成員服飾,也吸引韓籍女星換穿、曬美照,不僅讓粉絲直呼「像真的高中生」、「制服再次出圈」、「想當她學弟妹」,更展現另類文化交流。
「全台最美制服」在這所高中!吸引韓人氣女團、UniGirls紛紛穿上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106984

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


​要理解並記住「國防色」最初和建築外牆面磚毫無關聯
只要從歷史時序著眼便不會忘記
1920年代
東京新橋花柳界的重鎮
置屋森川家主人川村德太郎感嘆
「京都和大阪都有華美的藝妓歌舞練習場地
東京卻沒有實在太遺憾啦」
因而成立新橋演舞場株式會社
邀集五間企業合資
聘請當時尚不有名
出身仙台工業學校的建築家菅原榮藏設計新橋演舞場
構造採用鋼筋混凝土樓板搭配磚砌牆的加強磚造
外牆鋪設和東京帝國飯店同樣由常滑產的棕黃色面磚
屋頂為鋼骨構造
座席可容納1,679位觀眾
風格的模仿對象則是上溯萊特的老師路易·沙利文以芝加哥辦公大樓而聞名的作品
若是出現在臺灣也會被稱呼為國防色建築吧
但落成於1925年的時間點
與需要躲避空襲的1940年代相去甚遠
而在1945年東京大空襲時
棕黃色的面磚也沒有保護到它
遭到美軍轟炸機猛烈爆擊後
僅殘餘精美的沙利文風格外牆
1948年重建內部繼續使用至1979年
逐漸添設的舞臺機械裝置等各種設施已無法符合日益嚴格的消防法規
於是拆除與日產汽車新大樓一同於1982年共構改建
演劇空間的部份僅在立面延續原本的磚色和垂直長條窗意象
這樣的棕黃色外牆在臺灣也有臺北帝國大學和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等案例(臺大和成大)
除此之外
關東大地震之後
面磚還演變出越來越多種可與紅磚明顯區隔的顏色
也和國防需求並無關聯
更多是為了擺脫地震記憶的色彩心理學
如本集介紹兩座墨綠色的知名建築
留言連結也請各位不吝指教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zXtan2LE/

男生穿卡其色衣褲,女生穿水手服與百褶裙到了1906年,這種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