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古道 (2023森遊竹縣 尋寶特攻隊) - 海拉的足跡 - udn部落格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文林古道 (2023森遊竹縣 尋寶特攻隊) - 海拉的足跡 - udn部落格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紙寮窩造紙工坊 - Google 地圖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紙寮窩造紙工坊 - Google 地圖

我從「文林閣」開始我今天的「文林古道」之行。 [新竹芎林].文林古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33篇)
文林古道就位於新竹芎林鄉文林閣後方的山窩地區,我想古道的命名應是出自於文林閣。
文林閣是芎林著名的寺廟,也是當地早期最重要的私人學堂。 [新竹芎林].文林古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33篇)
文林閣的歷史,可溯自清朝同治末期,當地的舉人鄧兆熊,設立私人學堂於現在的廟址; 鄧兆熊並邀集賢士墨客,創立「文林社」,吟詩作對,以文會友。
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 鄧兆熊與地方人士齊力將學堂改為神廟,建立「文林閣」,亦稱為「文祠」, 祀奉文昌君,積極培育地方人才,影響所及,芎林地區因而文風蔚盛。
如今的文林閣,外觀上,已看不出是一棟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建築,而是蛻變成為雕龍畫棟、 金碧輝煌的新式廟宇。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由於文林閣舊廟結構逐漸腐朽,有崩塌之虞,於是舊廟被拆毀, 改建為新廟。十幾年之後的今天,當時的決策者或許也會有幾分悔意吧!
走進文林閣,只剩前庭左邊的牆壁鑲嵌著三塊古碑,默默訴說著文林閣悠久的歷史。三塊舊碑,一建立於光緒二年, 年代最為久遠,是文林閣初創建時所立;另一塊是當地修築「積德橋」時的捐修紀念碑,時為明治四十二年(1899年); 第三塊則是昭和六年(1931年),文林閣初次整修時所立紀念碑。庭院右側牆壁立有新的大理石碑文, 記載著文林閣沿革及重建經過。庭院兩側則各種一棵百年九芎樹。碑文記載,這兩棵九芎樹是廟方特地從外地移植而來, 種植於庭院內,以供鄉民緬懷昔日的九芎歲月。
昔日的芎林鄉盛長九芎樹,鄉因樹而得名,最初鄉名為「九芎林」,後來簡化為「芎林」。芎林鄉歷經兩百年的開發, 目前九芎樹反而變為稀有,不再隨處可見。九芎樹,樹皮光滑,不易攀爬,所以俗稱「猴不爬」,連善於攀樹的猴子視爬此樹為畏途。 當年九芎林遍長九芎,倘若有野猴棲息於此地,應當經常發生幼猴跌滑受傷的意外事件。
圖:文林古道
走出文林閣,便是文山路的街道,向右轉,一旁是芎林國小。
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 著名的台灣音樂家鄧雨賢曾在此任教。
過芎林國小,學校旁邊的巷子,文山路322巷口, 就是文林古道的入口了。馬路上有清楚的指標,寫著「文林自然生態古道」。
沿著巷子的柏油路進入,大約前行200公尺,來到了登山口。登山口豎立著古道的標誌,並有古道歷史的簡介。 這條古道原是早期山區居民進出的道路,而隨時代變遷,居民紛紛外遷,農作廢耕,古道便逐漸荒廢。
後來在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努力下,爭取文建會經費補助,並號召社區志工協助,終使古道重見天日, 而蛻變為一條休閒的踏青路線。古道全長約3公里,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走完。
踏入古道,先是一段寬闊的碎石土路,這是昔日運送農產的農路,上坡行,不久就抵達稜線,變為平緩的水泥小路。 不久,抵達「糖塔山」。糖塔山,又名「紙寮窩山」,基石就座落於步道旁。這裡的地勢平坦,若不是一旁樹幹上有「糖塔山」的標誌牌,路過糖塔山,恐怕也會渾然不知。
過了糖塔山,便進入古道的菁華段。水泥小路到此為止,接著就是質樸的泥土路了。古道行走於樹林間, 沿途不時可見雅緻的桂竹林。中途除了一小段陡落路段,有架繩提供山友上下拉扶,大致而言,古道的起伏小,路徑明,路況好,是一條頗適合踏青的古道路線。
圖:文林古道,沿途多桂竹林
從登山口起算,約半個小時,抵達往新埔的山路叉路口,古道取右行,繞回芎林國小的方向。
不久古道便轉為下坡路,又有一小段陡下,須拉繩而下,之後,沿途出現大片的桂竹林。走在竹林中,頗為詩意畫意。
這大片的竹林,讓我聯想起此地的地名-「紙寮窩」。「窩」是客家人用來形容指山間的谷地。 此地早年盛行製紙,建立紙寮,因而地名稱為「紙寮窩」。桂竹林是製紙的原料,所以此地滿山遍種竹林。 如今雖然製紙業已式微,文林古道沿途卻隨處可見竹林,可以令人遙想當年的情景。
「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將這條古道命名為「文林生態古道」,並無不妥。當地有「文林閣」,里名為「文林里」, 如此命名,自屬恰當。但若將這條古道命名為「紙寮窩古道」,或許更有深意,更能引發思古之幽情。我想曾經走過這 條古道的山友,或許應能認同我的想法。
通過大片的竹林後,便來到一處叉路口,路口有路牌,寫著右叉路往「文林古道登山口6分鐘」 ,左叉路往「高梘頭山0.1分鐘」。0.1分鐘,不就6秒而已嗎?我取左行,實際測量一下時間。 結果我走了30秒才抵達高梘頭山基石。標示的時間與實際誤差高達5倍之多。呵呵,但只差24秒而已,應當不會引起任何山友的抱怨。
圖:鄧雨賢紀念公園
較快的下山路線,應是折回叉路口,取右叉路下山,回到文林古道登山口。
由高梘頭山繼續前行, 可繞從另一邊下山,雖然路途較遠,不過下山時會經過「鄧雨賢紀念公園」,我想去那裡看看,於是繼續向前走。
約七、八分鐘,出山路,接上水泥產業道路;取左行,約四、五分鐘,抵達山腳下的鄧雨賢紀念公園。
鄧雨賢紀念公園的原址為「陸軍八0七野戰醫院」,後來醫院遷撤,部隊撤走之後,原址荒蕪,野草叢生。 地方政府於是爭取將原址闢建為「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園內,以紀念曾在附近芎林國小任教, 有「台灣歌謠之父」的音樂家鄧雨賢。
這座公園內如一般公園,園內有林木草地、涼亭步道;在公園的中間,有一紀念亭牆,前後牆壁有鄧雨賢生平簡介、 任職於芎林公學校時的照片、著名的曲譜等圖文資料。只是如此而已,內涵似嫌不足。倘若能在紀念牆處安設音樂播放機及自動感應器, 當遊客走近亭牆時,因自動感應而播放起音樂,讓遊客在《四季紅》、《月夜愁》、 《望春風》、《雨夜花》的悠揚音樂聲中,讀覽鄧雨賢的資料,應會有更深的感動。
走出公園,沿著馬路走,約五分鐘,回到文林閣。繞了一圈文林古道,連休息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而已。 本想進芎林國小參觀,看有無昔日遺跡,但正值下課時間,校門口家長及學生人潮多;校門口,校警目光炯炯, 而我這身登山客的裝扮,絕不像家長,只好作罷。
圖: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
從芎林回台北後,再深入蒐尋紙寮窩的資料,更得知其詳細歷史。
清乾隆年間,有先民劉傳老,由廣東饒平渡海來台, 進入九芎林拓墾,見一山窩處,有繁茂桂竹,於是請墾此地,在此建立紙寮、紙湖,從事製紙,店號為「崇茂」,於是以「紙寮窩」成為當地地名。
自劉傳老建立造紙基業,延續了五、六代,約一百餘年,造紙成為紙寮窩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主要產業。 居民為感念劉傳老開基之功,於是在紙寮窩口建造一座「紙寮窩開台祖劉傳老造紙紀念亭」,命名為「傳老亭」, 並在亭內放置傳統造紙器具,如石輪、紙廉等,以緬懷昔日的造紙歲月。
此外,紙寮窩窩口的福德祠,有一大理石石碑,亦有劉傳老的事蹟碑文。而我今天走文林古道,卻未看見「傳老亭」或「窩口福德祠」, 所以不清楚其正確的位置。或許我為了鄧雨賢,而錯過了劉傳老。事後回想來,也是一種遺憾。但旅行有遺憾,才會更想念吧! [新竹芎林].文林古道(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33篇)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地址: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10鄰紙寮窩10-3號 電話:03 592 4517   來學蔡倫造紙,新竹芎林紙寮窩 | IvyTravelChannel https://bit.ly/4eJmD61

紙寮窩造紙工坊     新竹縣 - Google 地圖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新竹縣 - Google 地圖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紙寮窩‧傳老亭
電話:886-3-5921135 地址:307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9鄰
造紙逾200歷史的紙寮窩,早期因盛產桂竹,促使金銀紙造紙業蓬勃發展,成為新竹縣造紙重地。紙寮窩造紙淵源流長,約莫乾隆年間,紙寮窩的開山劈祖劉傳老由廣東省饒平縣饒陽鎮渡海來台,因為此地竹林茂盛且水源充沛,是個發展造紙的好地方,便開始了造紙事業,並定居於此,形成了劉氏的單姓聚落。民國82年居民建造「傳老亭」,為了紀念劉氏祖宗慧眼開墾紙寮窩的辛勞,將古代如石輪等造紙器具陳列在此,緬懷先祖創業的艱辛,雖亭占地面積小,但為台灣第一座社區造紙紀念亭,意義非凡。紙寮窩造紙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因當地所製的是拜拜用的金紙、銀紙,但在日治時期,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民間信仰,也禁絕焚燒紙錢的風氣,紙寮窩的造紙業頓時停擺,當地居民只好轉為務農。到了二次戰後國民政府統治初期,才又恢復傳統造紙業,只是榮景不久,機械化造紙很快取代耗時、費工的傳統造紙業,在1960年代再度沒落,而劉家子弟也因此遷移至外地發展,目前僅剩20幾戶的老人家守在村莊,但當地人為了保存傳統產業,近年成立了「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向文建會爭取經費興建「紙寮窩造紙工坊」,於2009年落成,藉此將過去手工造紙的產業,以文化教育與休憩娛樂的方式規畫呈現,讓消失的傳統老行業,有了再造的契機,也讓年輕一輩重新認識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新竹縣 - Google 地圖

旅行區域-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新竹芎林. 文林古道 (Wenlin Hisorical Trail, Xionlin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 Google 我的地圖


紙寮窩造紙風華
文:曾昭烱 撰述日期:2023/3 新增日期:2024/1 更新日期:2024/1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 https://bit.ly/3NxcNs3
清嘉慶 10 年,來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的劉傳老向九芎林佃首姜勝智取得紙寮窩土地開墾權,因紙寮窩盛產桂竹且水源充沛,於是傳老派下子孫在此建立造紙產業,以當年生嫩桂竹浸泡石灰軟化後碾碎再做成粗紙,傳老派下六大房皆投入造紙行業,因產量大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金銀紙原料產地,日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祭拜道教神祇造成金銀紙需求大減,惟光復後需求再度恢復,至民國 50 年左右不敵機器造紙之低價,紙寮窩造紙業畫下休止符。
據出生於日昭和 14 年(1939)在紙寮窩出生長大的耆老劉邦廣表示,他從小幫忙做紙, 17 歲以後因為做紙無法維持生活才從事別的工作,他說紙寮窩因為各房都投入造紙,設有公用池塘蓄水(祭祀公業財產),窩內主要道路兩側都是浸竹子的紙湖、碾料的輪寮、抄紙的紙寮。
依劉邦廣及投入紙寮窩造紙工坊導覽解說的劉邦平說明紙寮窩傳老派下的造紙流程如下: 
1. 砍竹子: 每年農曆約 4 月砍嫩桂竹(開葉前燕子尾最佳), 長約 4 尺(1.2 米), 剖成 2 半, 4-50 台斤(約 30 公斤)1 捆挑下山。
2. 紙湖浸漚竹料:將竹子剖片,一層竹子一層石灰,竹片用石頭壓,浸泡後藉石灰發酵去除表皮保護組織並軟化纖維,約 40 天下池洗掉竹片上石灰後放掉石灰水上舖稻草用石頭壓, 泡清水 7-10 天後放水,重複 3-4 次後檢查青皮是否脫淨。(浸泡時間共約 2-3 個月) ,沉澱於池底之石灰每年清除 1 次。
3. 切短: 將青皮脫淨之竹纖維用刀姆(材刀)切成約 5-6 公分長(越短越好)
4. 輪寮獸力碾料: 以牛拉石輪碾壓, 將竹纖維碾至約米粒大小之紙漿(每次約 2 擔量)
5. 紙寮腳力散料: 將輾碎成糊狀紙漿在踹槽中沖水同時用腳踹開
6. 拌料抄紙:將散開的紙漿放入紙槽中,以木棒攪拌均勻,將特製紙簾平放沉入紙槽使些許紙漿浮上紙簾再撈起即為雛形紙。
7. 古法壓紙:將撈起的紙張疊在壓紙器,先將壓紙木桿定在較高支點壓紙, 等水分滲出後再將木桿轉至較低支點(木桿呈水平)水分滲出後表示已經夠乾了,太乾紙會破,通常上午、下午、晚上各做 1 絞紙。
8. 手工揭紙:先用手指及竹筷將壓乾的紙以 3 張為單位揭起一角,再以彎刀或竹條挑起疊於架上。
9. 戶外曝曬: 約 1-3 日可曬乾
10. 保存: 用竹片將曬乾後紙綑綁保存
劉邦廣表示,獸力碾料是製紙的重要流程,經過碾壓才能快速破壞竹子纖維,石輪的大小不一,但內俓要小於外俓,這樣牛拉的時候才不會往外轉,同時牛靠內側的眼睛要遮起來防止他停下來吃竹子。因為竹子纖維粗, 石輪碾壓用的齒要寬大,齒溝亦深,依二房置於輪寮展示的石輪:外俓  92公分、內俓 87 公分、後 40 公分、齒寬 6 公分、齒溝寬 4 公分深 2 公分、輪軸孔 9 公分四方。
民國 83~86 年間,有導演彭啟原及黃卓權先生等,前往拍攝記錄紙寮窩造紙故事,因此啟發居民回復造紙設備與空間的想法,希望藉此完整呈現及示範傳統造紙方式,並由新竹縣文化局介入,於民國 96 年委由中原大學應曉薇老師的團隊進駐輔導,據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的劉邦平60表示,經過多年推廣,紙寮窩造紙工坊自民國 106 年起經勞動部核准適用多元就業方案,聘用專案經理 1人及員工 5 人,第 1 年薪資由勞動部支付,第 2 年起社區須逐年增加支付 1 人薪水,政府經費則逐年減少,藉此培養社區自力發展之能力。
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 https://bit.ly/3NxcNs3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北台灣竹紙故鄉──芎林紙寮窩
作者 陳柏志2017-04-29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最近,因應蔡英文政府與客委會努力打造「浪漫台三線」的計畫,提供大家一處較少為人知卻十分精采的客家小庄──「紙寮窩」。
早在民國83~86年(1994-1997)間,就有彭啟原導演、黃卓權先生以及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瑞惠小姐等人,聽知芎林鄉有一處特殊優美的劉姓造紙聚落──「紙寮窩」,而前往進行影視記錄。在這次的拍攝過程中,居民除藉由尚存的設施進行說明,更自行發起造紙設備與空間復原的工作,以完整呈現及示範傳統造紙方式,也因此促成「傳老亭」的設立。而此影片成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小客庄的故事》紀錄影片之一。
歷史上的紙寮窩
根據調查,芎林最早可溯及清乾隆40年(1775)時,由姜勝智、劉承豪等人前來開墾;嘉慶20年(1815),時任九芎林墾佃首的姜勝智,邀請來自潮州府饒平縣的劉朝珍加入後順利墾成。因此,根據黃卓權的推測,紙寮窩的來台祖──劉傳老應於乾隆末年來台,他是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人,應為當時潮州移民潮中的一支。劉傳老生於清乾隆29年(1764),於嘉慶10年(1805)向九芎林墾佃首姜勝智取得紙寮窩埔地開墾權,之後即攜帶妻兒進入該墾地努力墾拓。根據當時姜勝智的給墾單推測,劉傳老所墾之埔地面積應不大,條件也不優渥,但劉傳老卻能以為根基,並在此繁茂枝葉,實屬不易。
清嘉慶10年(1805)紙寮窩埔地給墾單。
相傳當時開墾紙寮窩時,即以農業為主,竹造紙業為輔。之後,劉傳老二代孫世春、世開、世祥和姪子等六房子孫於光緒6年(1880),將紙寮窩本窩山林物業依六大房均分。由此可推知,紙寮窩的開發,最遲在當時已開發完成,而分家結果也大致底定現在紙寮窩六大房的土地分佈。分家之後,尚有部分土地、錢財或溪流、河道等產權需共同管理,便以店號「劉崇茂」為管理組織,可視為劉傳老開墾精神的延伸,也是「祭祀公業」的前身。目前所知「祭祀公業劉傳老」最晚在日治時期即已開始運作,但應該不會早於1880年的分家時間。
紙寮窩劉氏公廳──劉傳老居住地。
竹造紙的記載
其實,台灣最早可能在荷西時期即有漢人攜帶「金銀紙」進入台灣,也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時,因閩、粵移民傳入燒金銀紙錢風俗才帶來竹紙。但真正自製造紙的年代應該早於同治10年(1871),這是目前台灣最早的竹造紙產業的記載。
但是「紙寮窩」到底是由何時開始造紙呢?依劉氏裔孫相傳,劉傳老初入窩墾拓時,見山窩適宜造紙,而開始紙業發展。而目前最早可循的文獻是明治39年(1906)12月15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竹塹郵筒──製紙者沿革〉,有報導相關紙寮窩造紙訊息,可知紙寮窩造紙至少已經111年以上。該報導指出,當時製造金銀紙的原料需由福州進口,價格貴,船期又時常延誤 而耽誤原料的取得。而在樹杞林(當時芎林庄隸屬樹杞林辦務署)有劉姓氏族能生產竹紙,因價格較福州進口的便宜而能獲利,現在整個聚落內設有9座紙寮,都是劉姓族人所有,可見當時紙寮窩製紙之盛,產量之大,堪稱北台灣竹造紙的基地。
明治39年(1906)12月15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竹塹郵筒──製紙者沿革〉報導。
民國88年(1999)懷寧傳播公司彭啟原導演和陳板老師,曾聯袂前往劉傳老原鄉──饒平縣饒洋鎮石井村訪查。在劉家祠堂時放眼盡是稻田,完全看不到竹林,詢問劉氏宗親,也不知造紙之事,原鄉亦無造紙的傳統,因此確定紙寮窩劉家族人的造紙技術是自他處學習得來的。石井村距離傳統竹造紙重鎮──福建龍岩僅有107公里,再加上當時劉傳老跟隨著開墾團前來台灣時,與原住民還處於設立番界、互相攻防的年代,推估劉傳老來台時,向開墾團內擁有造紙技術之師傅學習造紙技術的可能性極高,也因此劉傳老選擇擁有竹林與水源豐富的「紙寮窩」進行開墾,便是看準可開發農業為主、紙業為副的產業結構。若按照這個推算,紙寮窩從劉傳老開墾時便開始造紙的可能性大增,如此造紙時間便可上推至嘉慶10年(1805),距今已212年。
充滿竹林與紅磚建築的紙寮窩景觀。
竹造紙環境
客家人所說的「窩形地」是指淺山地域的坑谷內有較寬的窪地,三面環山、一面開口,與短溝山谷,甚至是無水谷地的「坑」地形不同。「紙寮窩」便是這樣的地形,又因為生產竹造紙,窩中充滿工作小屋(寮)而演變出獨特的地名。紙寮窩在造紙與農作上皆需要充沛水源,因此於溪溝上游設立三處埤塘儲水,供居民造紙、農作與日常使用,是窩內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窩內中心有一排水溪溝,原為天然溪流,後因窩內逐步發展與道路拓寬建設,使原本寬廣的天然溪床逐漸擠壓縮小,且部分溝段被水泥化成排水溝道。
竹造紙需要豐富的竹林、石灰、水源和勞動力,窩內桂竹林立,是造紙的主要原料。桂竹採集下山後,需剖開成為嫩竹片,再用石灰水浸泡於水池「湖塘」中,讓嫩竹發酵,而後以清水洗淨,將其軟化,稱為「滷竹」,所使用的石灰是遠從大山背挑運「水浮石」回窩內使用。整個造紙過程都需要相當人力,尤其原料是嫩竹,生長時間集中,因此除動員劉家成員外,也會雇用窩外人工協助。
造紙時間是在農曆3-4月份,先到固定的採集空地預備工具,並以空地為中心點,查看哪個方向的嫩竹已經成長至可採收狀態,便往此方向前進,今年砍採過,未來二年不會再砍採,等到第三年再視嫩竹生長狀態而定。又因竹子依靠細長的地下莖橫走生長,砍採同一方位的嫩竹時不可全面砍盡,而是要每隔固定位置預留數株,作為後來生長的母株。如此一來,每年劉家人都有固定數量的竹子可進行採收,採收下來的嫩竹品質也相對穩定,更可兼做水土保持與事業延續的依靠。
紙寮窩竹造紙文化地景概念圖。
整合紙寮窩的造紙產業,應有「採竹場域」、「山林步道」、「紙湖」、「牛寮」、「輪寮」、「紙寮」、「水道」等7種產業設施,與紙寮窩山林及民居,整合成為紙寮窩特色的「造紙產業景觀」。紙寮窩居民最早在伐竹時,於各自竹林圍肚(竹林之中清理出來的的空地,做為採、砍、整理竹子的場地)立一顆石頭當做「伯公(竹林伯公)」,祈求平安順利。劉家透過竹林伯公的信仰與祭祀,與自然竹林產生互動,是種精神與空間場域的結合。「山林步道」主要有「文林古道」及「採竹便道」二種。「文林古道」原是早期山區居民進出道路,隨時代變遷及道路開設,失去機能而日漸荒廢;「採竹便道」則多為居民早期進山砍竹、種植及連外之便道。窩內雖已無舊造紙寮舍,但其舊有設備(如石輪、石版等)及「湖塘」等痕跡仍散落窩內,尚存舊有材料可進行原地復原與重現。
紙寮窩又因地處山窩,平坦處集中於溪溝腹地,在生活及產業需求優先前提下,主要作為造紙與農耕使用,因此窩內建築往往依照地勢,選擇較平緩之山坡地形建造,使聚落呈現出層次錯落而上的獨特景觀。窩內古建築皆為傳統合院形式,因地勢影響,整體並不集中,在發展上也受腹地影響而有擴建限制。但也正因為這些地形、交通的侷限,使窩內環境在造紙產業沒落後,至今未有大型開發,加上居民具有保存祖地的觀念,使整體自然與聚落景觀得以保留。
紙寮窩歷史與自然紀錄片耆老訪談。
紙寮窩的文化傳承
灣多數由客家族群開發之地都是以農業為主,少數有其他產業輔助,而紙寮窩是少數以「造紙業」輔助農業的案例。農業與造紙業技術的合併與土地應用,使紙寮窩呈現與眾不同的農村風貌,為台灣少數的「造紙農村」代表,也是台灣少數整合農業與紙業於單一家族及聚落的案例,是印證客家族群開墾台灣時,運用複合式技術的代表性聚落。
台灣造紙技術有「原住民傳統技術」、「中國造紙技術」與「日本機械造紙技術」三類,而紙寮窩竹造紙技術可由「口耳相傳的歷史」與「竹造紙技術」特性證明,是來自中國造紙技術的傳承。在紙寮窩中,除感受到客家擁有的信仰祭祀文化、喪葬文化、客家飲食文化,更可聽到特殊的「饒平話」,使得紙寮窩成為台灣饒平話保存與發展的重要據點之一
紙寮窩的竹造紙聚落,自彭啟原、黃卓權及陳瑞惠等人士透過紀錄片傳播,引起新竹縣文化局的注意,並於民國96年委由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林曉薇助理教授的「文化地景研究室工作團隊」進行專案研究,後來透過文建會的社區培力計劃及區域型計畫,於96年度進行文史、自然環境資源調查;97年度進行培力課程並成立「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98年度進行進階培力課程與造紙工作坊之興建(2010年4月完工);99年度進行紙寮窩歷史與自然紀錄片等相關環境資源之整合,後於100年度發展環境教育基地。經過地方政府部門以及專業團隊的輔導,以及劉氏家族的共同努力之下,現在的「紙寮窩」已轉型成為「竹造紙」的文化場域,透過新一代年輕人的接力經營,促使紙寮窩的竹造紙產業在消失近50多年歲月之後,重新轉換以「文化事業」的經營方式接續著,讓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竹造紙產業聚落,得以延續其產業文化與劉傳老公開墾拓荒的堅忍精神。【投書】北台灣竹紙故鄉──芎林紙寮窩 | 陳柏志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NxfUA6

PDF下載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PDF下載


美濃樓飲食店 - Google 地圖

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芎林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文林生態古道/芎林佃首姜勝智/文林

【美濃樓】
新竹縣芎林鄉文昌街214號
芎林美濃樓第一代創始人張水,最初在新竹縣芎林鄉廣福宮廟口前用手推車販賣自行用米磨成漿而成的粄條及各類小吃。店名來自張水當年無意間在港口見一艘氣派商船入港,商船的名稱為美濃號,張水希望生意鼎盛便依此取名。店內人氣商品是「粄條」,許多老顧客從小吃到大,一家三代都是老主顧,甚至有移民日本、美國的人還遠道而來重溫舊夢!

美濃樓飲食店 - Google 地圖


姜勝智/紙寮窩是客家劉姓宗族的聚落/姜勝智/姜勝略/姜勝韜/姜勝美 兄弟/芎林鄉開拓始祖-姜勝智佃首,與紙寮窩 契約/嘉慶10年劉傳老向九芎林佃首姜勝智取得紙寮窩埔地開墾之「招佃耕墾字」-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竹縣芎林鄉石潭村/福昌宮/老樟樹600年樹齡/老楓樹/位於新竹縣芎林鄉-1、石潭老樟樹,石潭老樟樹位於石潭村第8鄰福昌宮右後側,樹圍約5.5公尺,胸徑2公尺,估計至少200年以上樹齡。 2、石潭老楓樹,石潭老楓樹位於石潭村第9鄰劉屋後方龍眼園伯公廟旁。樹圍約2.3公尺。200年以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