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旅遊網 https://bit.ly/3MJObMa
景點介紹:
在地新埔人也許都會有一段伴著香氣繚繞的記憶,走過老鎮長潘錦河所居住的那棟和洋風味的老房子便有桂花暗香浮動,甚至遠遠走過就有清風繾綣幽香撲鼻而來。這棟對於鎮民鄉親而言,載滿神秘感的老房子,已開張做起生意,名之「桂花園」,招呼來往過客進門品嚐美味客家菜。
餐廳老闆彭錦和不是潘家後代但也是老新埔人,說起在此開店的源由直呼是「緣分!」。
潘家洋樓的屋頂應為切角頂式,此樣式屋頂在台灣已不多見,此種屋頂的特色是將傳統斜屋頂正面切去尖角,使單調的屋頂看來更有豐富面相;門廊的柱子是仿羅馬式風格。建築整體是和洋混和,但是建築內部的隔間、天井、穀倉等皆透露台式的生活習慣,尤其房間多有兩個以上的門,是台灣閩南建築常見的防禦性考量。
彭錦和在新埔大橋旁開餐廳已經有20多年,喜歡古物的他透過潘家後人收集了部分潘錦河的文物,這批古物又再牽線帶著他進駐潘家洋樓經營餐廳。
潘家洋樓於1935年興建,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然而由於該洋樓是舊屋拆掉重新改建,因此有小部分建築物已歷百年。當時由潘錦河親自設計監工,融合歐、日、台式風格,例如羅馬式的廊柱,日式的屋頂設計以及臥房的榻榻米、紙門,房間與房間之間有兩個以上的門可相通,則透露出台式的生活習性;因應家業所設置的穀倉、染房也具台式風格。
建築裡的格局處處展現主人的身家與品味,光是穀倉與染房的設置,便可知道屋主是個大地主;客廳設計了典雅的八角窗,窗外是飄香的桂花樹,精緻的壁飾、皮製沙發也不是當時一般民眾所能擁有。這裡不但是潘錦河接待外賓、與佃農簽約的地方,也是新埔第一個裝設電話的私人宅所。
天井裡有棵大約三層樓高的桂花樹,據說與建築同齡,至今依然挺綠飄香,店家特地在樹下擺置一套桌椅,讓來客享用悠閒的懷舊時光。
潘家後代原有意拆毀這棟老屋,經過彭錦和爭取之後才保留下來,彭錦和也費盡心思整修,獲得潘家後人的肯定,散至各地的潘家人以前都少回新埔,整修完畢餐廳開幕後便勤跑老家坐坐,回味童年往事。
桂花園提供改良客家菜為主,不死鹹、不太油膩,仍有豐富客家情調,還有清香甘甜的桂花綠茶、桂花糕點,讓你賞覽建築之外,更讓你五感體驗桂花風情。
新竹縣旅遊網 https://bit.ly/3MJObMa
------------------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02】潘錦河故居│關於老鎮長與新埔鎮的記憶 | 綠媒體 Green Media https://bit.ly/3TuGJsc
潘錦河故居│關於老鎮長與新埔鎮的記憶
2024.05.15 圖片 - 潘宜珣文字 - 潘宜珣
回想起來很奇妙,大概在 2019 年左右,我經常想起老家房子。──潘錦河家族第四代,潘宜珣
那是位在新竹縣新埔鎮的一棟老屋,興建於日治時期,是我曾祖父的家。老屋座落之地,曾是清代新埔潘家商號「金和號」所在,1935 年因發生新竹-臺中大地震,舊的房舍傾倒,曾祖父才在原地興建新的家屋。老屋見證了新埔的發展,家族的脈絡與歷史的洪流,也在老房子上刻畫出精采歲月。
圖片名稱
左/潘錦河與潘宜珣及弟弟,右/29 歲的潘錦河於書房。
曾祖父潘錦河先生曾任職新埔鎮長,淡出政壇後,雖然不再過問政事,但仍會與各界人士交流互動,時常在故居宅邸宴客。這裡更是曾祖父與後代晚輩成長生活之所,充滿著潘家的記憶與回憶。這棟宅邸亦為新埔鎮上唯一「和洋混合式」的建築,非但是新埔鎮上居民對老鎮長的記憶,更是家族後輩們懷念父親、祖父、曾祖父之所。
老房子自建造完成後,一直是曾祖父的自宅。由於後代子孫都在外地發展,因此自曾祖父過世後,老屋都無人居住。後來房子在因緣際會下,由彭俊智夫妻接手整理,經營客家菜餐廳──桂花園,維持了將近 15 年的時間。
圖片名稱
左/玄關入口,柱子是西洋柱式。右/餐廳時期的天井。
想像化為行動:為老家申請修復計畫
經常想起老家的那段時間,我對於它的未來充滿很多想像,卻不了解老屋實際的狀況。有天獨自一人回到新埔走走,當我走進老家時,才發覺它也老了!的確,老房子就像老人家一樣,年紀大了身體會漸漸出現狀況。恰好那陣子長輩遞來消息,告知我們新埔老家被民眾提報為文化資產,需要家人們共同討論。當時我和家人對古蹟、歷史建築的指定制度十分陌生,不過幸運的是,家族對於保留老家房子、以及老屋需要整修的想法都有共識。由於房子的漏水情況、白蟻侵蝕問題已迫在眉睫,因此,我決定親自了解「修復與保存老房子」該從何開始?
為了深入了解這門專業,我報名了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古蹟保存實務的課程,透過黃士娟老師的介紹,了解文化部近年來一直有在推動「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劃」。當時跟家族成員討論後,就由我代表家族提案、以「潘錦河故居」申請修復計畫。準備計畫書的同時,也跟著建文所的同學去全臺各地參訪,看到很多具有特色的聚落、老屋,在老師的講解下,學著以古蹟修復、建築史的角度,觀賞各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樣式的建築。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後,更決定報考研究所,繼續在古建築修復與保存的領域學習、專研。
─────────────────
1935年,25歲的曾祖父蓋了這棟房子。
85年過去,同樣年紀的我,開始幫他修房子。
─────────────────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潘錦河故居,2020 年時租給餐廳業者(上)及老照片(下)。
由於自己是第一次接觸老屋修復案,在撰寫計畫案時研究所才剛放榜,對於修復概念、實際上會面臨的狀況、營建經費如何估算、可以向哪些案例請益等問題,都還很茫然。當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建築師及修復團隊哪裡找?
幸得當時有黃士娟老師與詹益忠建築師的相助,指導我許多方向與方法。我總認為冥冥之中老房子會為自己找到有緣人,包括營造廠主任楊勝以及鍾心怡建築師,都曾在非常關鍵的時刻,大力協助案子進行。
在自己一路學習、一邊摸索的過程中,陸續認識許多建築師、老屋保存與空間經營者、新埔在地工作室及團隊,都不吝分享經驗予我。經過半年努力,終於完成計畫撰寫、送審。同時我也正式入學研究所,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學校學習,於論文研究與老家修復的世界裡來回穿梭。
修復期間面臨的挑戰
然而,計劃案的通過只是最初階段,後續從建物調查、書面資料來回審查與設計規劃討論調整,難免都會遇到令人氣餒的現實狀況。記得自計畫申請到正式開工期間,又經歷了幾次地震。某次震後,見到屋簷下陷程度越發嚴重、斗拱已快支撐不住,只好先進行臨時性的支撐防護,就在鷹架支撐上去的一瞬間,屋頂的瓦片嘩啦嘩啦墜下,當時心情十分沈重,卻也深知老房子的調查與規劃階段相當重要,只能耐心解決問題。
圖片名稱
上/二樓屋架,左下/客廳和凸窗,右下/客廳天花板(甘蔗板)。
在房子的調查階段,當然也有許多有趣的發現,例如拆下屋瓦後發現瓦片最初並非黑色,而是接近小豆色的紅,以及搜集野地板(屋架跟屋瓦之間的木板)上的商號墨字等。2023 年初,我們與營造廠合辦一場「屋瓦修復工作坊」,請到王榮貴匠師講解老家屋瓦的建造與修復方式,也讓學員們親自到屋頂上調查測繪。這是第一次以「潘錦河故居」之名對外辦的活動,在修復期間舉辦更是難得且具有意義
修復期間的每一階段都伴隨趣味與挑戰。當課堂與書本上吸收的知識反映在修復現場時,內心會十分激動;反之,當修復現場出現沒遇過的情況時,挑戰便油然而生,這時調查與解謎的過程就會非常有趣!在修復期間,老房子也不斷在重生的過程中展現生命力,未來也期盼老家修復的完工,能創造更多價值與能量。
────────────
圖片名稱
老屋整修人
潘宜珣
台北出生,家鄉在新竹新埔。大學畢業後在廣播電台擔任節目企劃製作。由於平日喜歡研究老建築及舊事物, 加上曾祖父的故居年久失修, 因而開始投身老家宅邸的修復事務。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 在論文書寫與老家修復的世界裡來回穿梭。
木材揀選紀錄
近況:木料開榫,準備上樑
我和修復團隊親自走訪位在嘉義中埔的製材廠,檢驗桁架的木料也是很特別的經驗。我們請到專業做木質檢測的林育群前輩,協助故居木料良莠的判斷,包括年輪寬與節徑比是否符合標準、板材與角材的節要怎麼看?這批木料都是台灣杉,紅褐色的樹紋非常典雅、搭配原木的香氣、師傅切割木料的過程,整體十分療癒。待木料檢驗報告及木材揀選完成後,就一路往北,先將木材送到臺中進行防腐、再運到桃園做加工,最後回到新埔,開始木作工程。
潘錦河故居
地點: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405號
基地面積:508.79㎡(約154坪)
樓板面積:一樓:289.40㎡(約154坪)/二樓:26.78㎡(約8坪)
指導單位: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設計單位: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
監造單位: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
施工單位:沅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前期調查:基本資料與區域歷史沿革:陳潔;建築木構狀況評估與損壞調查:楊德新、林育群;建築狀況評估與損壞調查 / 測繪:林澤昇、楊勝
瓦作匠師:王榮貴
木作匠師:馬日良
影像紀錄:ZOOMOUT 影像事務所
預定施工時間:2022年10月∼2024年3月
預定工程金額:約1,800萬元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8〈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自己的老屋自己修02】潘錦河故居│關於老鎮長與新埔鎮的記憶 | 綠媒體 Green Media https://bit.ly/3TuGJsc
---------------

杜潘芳格的祖父潘成鑑,父親潘錦淮    https://bit.ly/47q22kp

潘家洋樓,係新埔老鎮長潘錦河(1909-2004)故居。潘宅洋樓位於潘家古厝後方壟地上,原為潘家榖倉與存放農具倉庫,於1930年由潘錦河主導建造為 日式和風房舍,並保留昔日水井與土埆穀倉,係日據時期新埔地區最時髦的建築物。 
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屋構部分損毀,潘錦河再將部分主體改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成和洋混合式洋樓建築,為今日形貌。所以在洋樓後方可以發現土埆, 右方木造與前面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三種時期不同的建築材料,呈現出融合並存的智慧。 
潘錦河為日據時期新埔庄庄長潘成鑑之三子,於2004年過世,由其後世子孫接手管理與桃園客家民俗收藏家彭俊智合作,將洋樓重新整理,進行空間再利用,提供簡單客家茶點與餐飲服務。也讓塵封已久的新埔洋樓,再一次與新埔人會面,懷想潘家昔日繁華。 319旅行事誌----金和興旺--新埔潘宅--潘錦河宅--栽桃軒學堂(新埔大夫第) https://bit.ly/3XKjeOe

杜潘芳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杜潘芳格的祖父潘成鑑,父親潘錦淮    https://bit.ly/47q22kp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

潘成鑑
---------------------
潘錦河故居第四代屋主潘宜珣訪談側記
2024-07-25
老屋觀察|6/12(三)潘錦河故居第四代屋主潘宜珣訪談側記 - 雄本老屋規劃|台中.彰化.高雄老屋專家 https://bit.ly/4em0zha
潘錦河故居, 雄本專書出版
1935 年建成的新埔潘家洋樓,最初是前鎮長潘錦河先生的宅邸,後因家族成員陸續遷居他處,老屋一度交予「桂花園」餐廳經營,以客家傳統菜餚飄香十五載。如今,潘家洋樓由潘錦河先生的曾孫女、第四代屋主潘宜珣接手進行修繕再利用規劃,為洋樓將來數十年的嶄新故事寫下序章。
本次的雄本專書出版計畫訪談,聚焦於屋主投入自家老屋保存的起心動念與具體行動。現任職於雄本老屋的潘宜珣,原先的專業領域與老屋修繕截然不同,卻為了曾祖父故居的保存再生,轉而修習北藝大的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古蹟保存實務課程,不僅運用所學申請了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更選擇進入研究所繼續深造,鑽研建築修復保存的概念與知識,只因心中懷抱著延續家族記憶與老屋故事的願望。
▲潘錦河故居第四代屋主潘宜珣(左二)與雄本老屋專書作者黃令名(左一)、編輯企劃部主任鐘佳陵(左三)合影。
談到潘錦河故居的再生過程,潘宜珣表示,家中長輩對於洋樓修繕的意見雖然偶有分歧,保留這棟老屋的想法卻始終一致。除了她個人投入老屋修繕領域,並為潘家洋樓申請修繕補助之外,家中長輩也時常觀摩各處的老屋新生案例,以此為基礎進行討論,富有凝聚力與自發性的精神十分可貴。
在建物調查與修繕的過程中,潘家人發覺洋樓屋頂的瓦片最初曾是豆紅色,且為日治時期僅於臺灣中部地區工廠生產的「精巧瓦」。修繕團隊並未將歲月風化的灰紅瓦片翻新,而是以原貌集中鋪設於中正路立面,希望能保留潘家長輩與地方居民數十年來對於洋樓的印象。
▲潘宜珣(左一)正與雄本團隊說明精巧瓦的細節特色。
潘錦河先生於 25 歲親自設計的潘家洋樓,融合了洋風、和風與漢式三種建築風格,以此區分出待客、生活與工作等空間機能。其中,洋樓書房設有書桌、單人沙發椅、收音機等洋式傢俱,是他度過閒暇時光的地點。
對潘宜珣而言,潘家洋樓承載著許多珍貴的家族記憶,是兒時與曾祖父度過美好時光的老家。因此,同樣在 25 歲那年,潘宜珣選擇將情感化為實際行動,毅然決然投身於這座老屋的修復再生計畫。
▲左圖/攝於 1939 年,時年 29 歲的潘錦河先生端坐於書房沙發椅上。(影像提供/潘宜珣)
右圖/潘錦河先生(左二)與曾孫女潘宜珣(左一)與其弟(左三)在洋樓中的合照。
「老屋修復所追求的『真實性』,究竟是最初落成的樣子,還是大家印象中的空間氛圍?」潘宜珣認為,老屋的價值不僅止於建築本身,更在於豐富的歷史層次,以及人們對空間的情感和詮釋。因此,潘家洋樓的修復並未刻意追求回到日治時期的原貌,而是根據長輩的口述歷史,細膩地修補結構,讓這處屹立近百年的地景重現於眾人眼前——正如雄本團隊始終相信的,老屋的靈魂來自於其中交織的生活軌跡和情感積累,期盼重新開放的潘家洋樓能成為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樑,持續為新埔鎮創造美好而深刻的地方記憶。
▲自 1935 年落成以來,潘錦河故居始終是新埔鎮中心的重要地景。細看洋樓初期(左上圖)、1999 年(右上圖)與現今(下圖)所留下的立面影像,可以發現建物並未經歷大幅度的調整,因此得以延續相關的情感與記憶
老屋觀察|6/12(三)潘錦河故居第四代屋主潘宜珣訪談側記 - 雄本老屋規劃|台中.彰化.高雄老屋專家 https://bit.ly/4em0zha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老照片-1024x7291999年潘錦河故居-1024x67020240613現況-1024x768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


杜潘芳格/客家/女詩人/出生於新竹縣新埔客家望族/祖父潘成鑑新埔庄長,父-潘錦淮,生為新埔最有名望人家的長子/「二二八受難者家屬」1965年加入強調本土意識的笠詩社/熱衷基督教客家宣教工作/以北京語、英語與日語寫成的詩集《遠千湖》/1980年代中期起,嘗試使用她的母語(客語)來進行寫作。-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

新埔「大夫第」為清咸豐8年(1858年)由潘榮光所建,緊鄰潘家古厝的右側外護龍,昔日係作為教育子女的學堂用途,並提供老師住宿之用,又名為「栽桃軒學堂」。於日據時期整建,僅保留「大夫第」山門,為新埔新星戲院潘錦龍(潘成鑑之子)的故居。「大夫第」佔地約500坪,目前僅存「大夫第」山門與馬廄遺址,目前由牙醫潘裕民(潘錦龍之子)負責管理維護,並不對外開放。 
「大夫第」位於新埔劉氏家廟與潘家古厝的中間,以水泥高牆圍擋視線,其實一般的民眾,很難發現這是潘家的學堂遺址。
319旅行事誌----金和興旺--新埔潘宅--潘錦河宅--栽桃軒學堂(新埔大夫第) https://bit.ly/4e4CifZ
一般人談及新埔潘氏家族,都僅將視線停留在潘家古厝宅第堅實的工構與嚴謹的防禦空間設計上, 卻很少將在潘厝後方的潘家洋樓-潘錦河故居與 右側的潘家學堂-大夫第連結,一起總和地探討潘氏家族對新埔地區早期發展的影響, 而忽略了地方文史的本源思索。 
新埔潘宅,原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潘庶賢所創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潘庶賢長子潘福來(另一種版本為潘榮光)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二人再修建。新埔潘家以糕餅、製油、雜貨起家發跡,店號為「金和號」,為新埔三大豪族之一。 
潘氏家族傳至潘清漢及潘澄漢後開始分家,爾後潘澄漢派下各房在地方政經發展均扮演重要角色,而成為當時新埔首富。潘清漢後世則隱居藏富於民間,子孫散居於海內外。 
潘澄漢么子為潘成鑑係日據時期新埔庄庄長,曾任新埔褒忠義民廟董事長。潘成鑑有二位太太,共生四子,最著名的人物就屬曾任新埔鎮長的潘錦河。 
潘錦河(1909-2004)小學畢業於新埔公學校,1919年日本實施皇民教育,頒布推展日語教育,潘錦河為當時學生典範。新竹中學畢業後,赴日留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曾任首屆新埔鎮鎮長一職。其兄弟潘錦龍、潘錦懷、潘英龍亦是新埔地區知名人物。 
潘家古厝於1985.8.19正式公告為三級古蹟,潘宅最吸引人的外圍牆八種不同形式的磚砌漏窗,實用與美學兼具,而內橫屋以採內凹式建築更是少見。 
但是1991年到1996年間,潘宅正堂 曾多次自行整修屋頂與水車堵,並加裝不銹鋼門防止宵小,而使老厝 的意像,頓失古樸。而原本圍牆分立於左右的桂花老欉,目前僅餘左面孤伶一棵,古蹟告示牌也傾廢於地面,無人理睬,實在難掩老厝窘困落魄。
319旅行事誌----金和興旺--新埔潘宅--潘錦河宅--栽桃軒學堂(新埔大夫第) https://bit.ly/4e4CifZ

記者楊迪文/新埔報導
新埔鎮有百年歷史的潘家「大夫第」,縣府雖列為歷史建築,但年久失修下多處坍塌;昨天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派員下鄉勘查,將依潘家家屬意見,恢復「大夫第」學術傳承的文史地位。
坐落在新埔鎮和平街老街的潘家「大夫第」宅院,占地900餘坪,是新埔最大的宅院。新埔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說,潘家在清朝曾任五品朝官,大宅第可能與此有關。
「大夫第」的右廂房,已有新建築,餘下的主廳房和左廂房占地仍廣,紅瓦白牆的外觀古意盎然,加上庭院一大片的青草地花園,大戶人家的氣派仍未稍減。
雖有148年屋齡,「大夫第」因屬土角厝,近年來雨水多,屋內廳房內的大門或頗具特色的八卦梁,都一一出現坍塌,不得不用千斤頂和鐵柱支撐,以免有立即坍塌的危險。
昨天上午客委會派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副主任范佐銘,和工程顧問公司人員,由從事牙醫的潘家後代潘裕民陪同,到「大夫第」勘查,新埔鎮長賴江海也趕到現場關心。
勘查人員仔細勘查整棟建築,潘裕民說明,失修處在倉庫、臥房和餐廳,學堂部分還保持完整。
潘裕民認為,「大夫第」過去在新埔是教育、學術和文化上重要的中心,他建議恢復過去文化和學術傳承使命,未來「大夫第」可做為文史展示,客家文化活動,及學術傳承工作。范佐銘表示贊成,說會依此目標規畫功能。
至於「大夫第」的修復,鎮長賴江海希望儘快動工。工程顧問公司人員認為,只要有經費應該沒有問題。范佐銘示,目前縣府已在規畫修復工作,客委會和縣府、公所充分配合,將「大夫第」復舊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


新竹縣文化資產

潘錦河故居/潘家洋樓/商號「金和號」1935年興建由潘錦河親

新竹縣文化資產


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是一座位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的宗祠建築,由潘氏族人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並於2006年7月24日被新竹縣政府重新登錄為縣定古蹟,為新埔鎮和平街上眾宗祠中唯一屬「宅第類」的古蹟-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埔「大夫第」栽桃軒學堂-新埔新星戲院潘錦龍(潘成鑑之子)的故居-為清咸豐8年(1858年)由潘榮光所建-目前由牙醫潘裕民(潘錦龍之子)負責管理維護,並不對外開放。「大夫第」位於新埔劉氏家廟與潘家古厝的中間//新埔經理人潘朝棟/孝友傳家/新埔潘屋(亦稱新埔潘宅或潘氏古厝)由潘氏族人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新埔鎮和平街上眾宗祠中唯一屬「宅第類」的古蹟-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新埔義民廟董事怒控 潘鵬仁霸占義民中學學校/義民中學發起1人1信到教育部陳情校方為新建大樓,刪除教職員年終獎金等來補足工程款「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私立義民高級中學」由義民廟獨資興建的義民中學,昔日章程規定董事長僅能連任2屆,但在義民中學現任董事長潘鵬仁擅改章程下,自14屆起已任董事長逾18年。義民廟下有3個董事會,分別是褒忠義民廟、義民中學財團、義民中學學校,雖為3個獨立董事會,但按慣例都是一起改選-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林光華重掌新埔義民廟董事會董事長,將繼續推動另外2個相關董事會的改選(新埔褒忠亭義民廟之下共有3個董事會,分別是36席「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褒忠義民廟」,跟以前述36席為班底選出的21席「財團法人褒忠義民中學財團」、與15席「財團法人褒忠義民中學學校」)並修改該廟董事會章程,以使未來董事會的運作更透明和陽光-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姜烘楷+財團法人褒忠亭義民中學財團+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私立義民高級中學-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