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社采風圖+六十七兩采風圖/望樓瞭望/守隘/前景兩位少年,其一鼻孔前有一長竹管,即是「鼻簫」。麻達夜間吹簫,遊走於村社中,未婚少女聽到音樂,如果喜歡就招來同寢/〈番社采風圖〉及〈臺海采風圖〉/黃叔璥的《番俗六考》、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一以文采,一以圖繪,同以巡台御史的身分, 為十八世紀台灣平埔族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記錄/六十七以一滿籍御史來臺,其人能詩、能詞、能畫,最可貴的是命工繪製「番社采風圖」與「臺海采風圖」,保留了清初臺地珍貴之絕俗殊風,這更是清代來臺眾多之宦遊者中獨一無二的。-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乘屋-修蓋房屋/淡水天主教會,有將近400年的歷史(1626乘屋-修蓋房屋/淡水天主教會,有將近400年的歷史(1626

淡水散拿社-八里坌社

1717年(康熙56年)諸羅縣志「乘屋」圖:北臺灣原住民蓋房子的圖象。可以做為1632年臺灣第一間聖母堂在淡水建蓋狀況的參考。

乘屋---修蓋房屋。
《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鄭玄 注:“亟,急;乘,治也。十月定星將中,急當治野廬之屋。” 馬瑞辰 通釋:“乘屋,謂覆蓋其屋。”
登上屋頂。
《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眾皆爭為死,童兒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甎石以御 周 軍。” 明 劉基 《郁離子·玄豹》:“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廬,塞溪而下。人騎木乘屋,號呼求救者聲相連也。” 清 談遷 《北游錄·紀郵下》:“ 定國 乘屋矛刺 杰 死,侍兒隃垣墜城下。”
百科解釋
chéng wū ㄔㄥˊ ㄨ,出處《詩·豳風·七月》,指修蓋房屋。


殉道、遊行、聖母堂
臺灣天主教會的縮影(上)新增網頁1 https://bit.ly/3YLDxvw
滬尾田野工作室 紀榮達
  淡水天主教會,有將近400年的歷史(1626年–2022年),是臺灣唯一歷經西荷(明末)、清末(清朝禁教200餘年)、日治、國府等四個時代的教會,正是臺灣天主教會的縮影、也是福傳事蹟的見證地,堪為信徒朝聖之所。
  西荷時期,北臺灣的初期教會不但是殉道之鄉,同時也是傳教士等待偷渡大明、日本兩國,俟機進入兩國的跳板,因為當時淡水剽悍的原住民族擁有馘首文化,同時大明、日本兩國正值嚴厲禁教鎖國之際。神父留在淡水或偷渡到大明、日本兩國,都曾留下為主致命的記載
  另外,400年前,臺灣第一座聖母堂建蓋於淡水。其落成之日的聖母遊行,當然也是臺灣首次的聖母遊行,這也讓淡水的天主教會,擁有多項全臺第一,具備先驅教會的特點
臺灣第一座聖母堂
  1626年5月16日,西班牙軍隊和道明會士馬蒂涅神父等6位傳教士登陸雞籠(今和平島一帶),著手建蓋聖救主城及諸聖堂,為西班牙人經略北臺灣之始。1628年,西班牙人於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並於城砦建蓋玫瑰聖母堂,以牧靈西班牙官兵。1632年,復於散拿社(即林子社,今淡海新市鎮埤島里一帶)建蓋屬於部落的玫瑰聖母堂。1633年,馬尼拉的教團會議,認證臺灣的諸聖堂、類思堂及玫瑰聖母堂等三座聖堂。綜觀北臺灣10餘座天主堂,多以男性聖人為主保,作為聖堂之名,淡水天主堂以玫瑰聖母(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為堂名,並獲得教團認證,成為臺灣第一座聖母堂,比起現今位在屏東已頗有知名度的萬金聖母堂足足早了230年之久。
  考古家關注玫瑰聖母堂遺跡及林子社舊址的探尋,曾在埤島橋、下圭柔山、林子街等考古遺址進行探坑試掘,尚無玫瑰聖母堂遺跡的證物出土,尤待學界繼續研究調查。孰料,淡水天主堂竟將埤島橋田野調查所發現的方格印紋陶及硬陶,視為破敗磚瓦丟棄,僅存圖像。
▲淡水天主堂歷史組在埤島橋田野調查所發現的方格印紋陶及硬陶,竟遭淡水天主堂視為破敗磚瓦丟棄。(圖片來源/紀榮達)
聖母遊行
  林子社玫瑰聖母堂落成之日,由艾斯基委、傅耶慈兩神父、安德勒修士及西班牙官兵迎迓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前身)的玫瑰聖母像,遊行到林子社的新堂舉行彌撒聖祭,社眾與官兵盡情宴飲、舞蹈慶祝,頭目並跳起刀舞,向鄰社的來賓炫耀只有他們擁有教堂、神父和西班牙朋友。這些描述,於1640年由道明會士阿布阿鐵主教(Fr. Diego de Aduarte, O.P.)所記錄。
  淡大及社大的老師認為這個臺灣第一次的聖母遊行,具備無形文化資產價值,頃與淡水堂互動,希望天主教會將其發揚光大,每年由聖多明哥城址遊行當年古道到埤島里的散拿社,讓信徒體念400年前的福傳事蹟,成為淡水的文化特色。
▲1717年(康熙56年)諸羅縣志「乘屋」圖:北臺灣原住民蓋房子的圖象。可以做為1632年臺灣第一間聖母堂在淡水建蓋狀況的參考。(圖片來源/紀榮達)
殉道
  1629年,道明會日籍神父,西六左衛門由臺灣偷渡到日本,1632年,朝永五郎兵衛神父也成功潛入日本,這樣大大鼓舞了艾斯基委神父前往日本傳教的決心,1633年3月艾神父於航行日本途中,竟遭船夫殺害,割去耳鼻醃置於鹽罐中,拿到幕府奉行領賞,屍首則拋入大海。這年朝永神父也被發現,拘捕殉道,西六左衛門神父則藏匿到1634年被捕殉教。朝永及西六兩位神父後來均被羅馬教廷祝封為殉道聖人。
  1636年1月淡水散拿社玫瑰聖母堂傅耶慈神父計畫在八里坌社蓋教堂,由於兩社為世仇,散拿人擔憂他們現擁有聖母堂及神父的優勢,會轉移到敵對的八里坌社,竟伏擊傅神父於散拿社途中,砍下神父的首級及右手,避居他處。
  1636年3月聖母堂繼任的慕洛神父,隨軍徵購米糧之便,順道拜訪避居他處的散拿人未果,回程時遇伏被殺,首級、手、腳被斬,多日後始運回遺體,歸葬聖多明哥城下,埋在與傅耶慈神父相鄰的墓地。
▲17世紀,西洋的書繪,標示「淡水人」有馘首的文化特色。(圖片來源/紀榮達)
  1642年西班牙籍,劉方濟神父由臺灣潛入福建傳教,時閩東的官民仇教,1648年1月15日劉神父被斬首殉教,成為中國第一位殉道者。2000年10月1日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羅馬冊封大典,劉方濟神父與義和團事件為主的120位殉教者一起宣封為中國殉道聖人。
小結
  日本與中國的殉道人多已宣聖,唯獨400年前,淡水聖母堂三位為主致命的神父(艾斯基委、傅耶慈、慕洛)幾為信徒遺忘,淡水堂及臺灣的天主教會有責任向羅馬教廷申報臺灣殉道者事蹟,進入封聖審議程序。
  淡水堂及臺灣的天主教會,宜在埤島里重建臺灣第一座玫瑰聖母小堂,並預購朝聖大堂用地。規劃淡水擁有法蒂瑪聖母朝聖地(永吉里)、玫瑰聖母朝聖地(埤島里)雙聖地的福傳事工。
  臺灣400年前第一次的聖母遊行,也宜與社區合作,重現教會史,臺灣史,俾克深化淡水以及天主教會的文化內涵。
新增網頁1 https://bit.ly/3YLDxvw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宣教活動 https://bit.ly/3YMALq4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
宣教活動
淡水第一所教堂「玫瑰聖母堂」
  早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十六日,來自馬尼刺的西班牙水 軍提督卡黎奧,率軍進入基隆港時,這支遠征軍約三、四百人中,就 包括了神父巴多羅米(Bartolome Martinez)和五位修士,也們隨即在當 地舉行佔領揍式,並將此地命名為「至聖王位一體」港,同時在社寮 島(今基隆中正區)築城,稱「聖救主」城(San Salvador)聖薩瓦多城 )。 翌年法蘭西斯哥,摩拉再率四位修士加入工作陣容。
  而淡水晚了兩年。崇禎元年(1628年)西班牙人登陸淡水,並建 立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和基隆互為崎角作為統治台灣的根 據地。這時巴多羅米神父也隨軍而來,可說是第一位踏入淡水的宣教 士。巴多羅米除了早擔任軍中神父外,對本地原住民的宣教工作也相 當有負擔。他學土語、對土著傳福音,據稱有少數「蕃童」受洗;他 並在基隆澗內(漢人村落,即今八尺門)建教堂,向中國移民傳福音

  可惜他在淡水並無發揮:翌年風聞荷蘭軍隊將襲淡水,倉促逃離
時落水溺斃。
  當時台灣北部漢人不多,這裏居住的都是原住平埔族人,在基隆 淡水一帶是一支被稱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平埔人散居其間,而住在 淡水的是此族中最為剽悍難酬的散拿社(Sanar)人。當西班牙到淡水時 ,他們都逃入山中,然後伺機出山打擊,其神出鬼沒飄浮不定,讓西
班牙駐軍頭痛不已。
  1630年愛斯基委(Esguivel)來台接續宣教工作。他是卓越的神父。 當時盤據在基隆到淡水的通路(即今日淡金公路雛型)的大巴里社( 今金山,又名金包里)、基毛里社(今馬陵坑)經常發生衝突和戰爭 。這地區的安定對西班牙的統治有絕對的影響。愛斯基委因此冒險進 入大巴里社,施以福音感化,終便二社握手言和。他還利用澗內的教 堂的建材(曾毀於颱風)蓋了大巴里教堂,不久再蓋基毛里教堂。有 了教會,這地區在西班牙佔領期間悉都太平。
  當淡水散拿社和紅毛城守軍,在作長期纏鬥、難分難解時,愛斯 基委再挑大任,冒險深入散拿社加以撫慰,散拿社平服返回淡水原居 地。戰亂能平熄,宣教工作功不可沒,他們隨即建立了淡水第一所教 堂,名「玫瑰聖母堂」。落成時,紅毛城注軍司令古士曼(Cuzman)還 將將軍營供奉的聖母像奉獻給他們(天主教有偶像崇拜)。愛斯基委 留下伐愛士(vaez)和助理修士西門斯(Ximenze)駐教會。這應該是 最早的「淡水教會」了。
  散拿社地點,據文獻記載在莊子內(即今日淡水中興里和鄧公里
的部分)。
  爾後,愛斯基委在紅毛城內,學習平埔族語,並利用羅馬拼音字 譯成(淡水辭彙)和(淡水教理書)各一冊,流傳於世。一六三二年 他以淡水為中心,傳福音到巴豆社(北投原名)、巴里窟(八里)、 班豆(淡水北投仔)、大浪泵(大龍洞)和今日新莊一帶;據說受洗 的人還不少「此外他還在馬尼刺(呂宋)設神學院,稱「學林」;培 養傳教士、儲備人才欲向中國、日本宣教。可惜翌年他乘船前往日本 調查宣教環境時(日本是葡萄牙地盤),中途為船員所害,「學林」
成效因此不得而知。
  同年散拿社和巴豆社部落戰爭。因伐愛士神父周旋於兩社之間, 引起散拿社人猜忌,遂殺害於關渡附近,他被矛刺透、斬斷右腕、死 狀甚慘。「蕃社」的人也因此畏罪逃入山中,一時叛亂再起。其後神 父基洛斯來淡水,他雖在三貂角,宜蘭和蘇澳建立教會和禮拜堂,也
有施洗六百人的記錄,但對淡水散拿社也一籌莫展。
神父遇伏血濺士林
  一六三五年慕洛神父(Lvis Muro)來淡水擔任這項任務。他先請紅 毛城守將,不再追究殺伐愛士的罪,再冒險入散拿社宣教,一時有多 人受洗,成績還算不錯。可惜,翌年他搭守軍運糧船逆河而上巡視教 區,原住民發現其守備薄弱帶遭三百餘人攻擊,因而遇害。屍首十六 天後才找到,發現他身受五百餘箭,屍體尚未腐爛,也們真是「基督 的精兵」。同年咖爾拖亞也來淡水,但成效不大。翌年他離開,國際
局勢也起了大變化。
局勢改變,功敗垂成
  一六三三年日本德川幕府勵行禁教,並頒「鎖國令」使西班牙對 日本的貿易利益和宣教異象成了泡影。而中國方面也因幅建沿海被鄭 芝龍(國姓爺之父)所壟斷,來往幾乎不可能。因此淡水的地位立刻 滑落;這時呂宋島南方也有叛亂,令也們疲於奔命至此西班牙人認為 據守淡水已非必要,因而撤減淡水守軍。一六三六年散拿社乘機大肆 反抗,襲擊紅毛城、破壞砲台、並縱火燒毀淡水沿岸四所教堂。(據 資料當時北台灣西班牙兵力最多只有五百人,與「土蕃」八社言和而 已)。拖到一六三八年,西班牙遂撤兵淡水,並自毀紅毛城,淡水宣
教的工作終告停止。
  一六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荷蘭人登陸基隆,雙方激戰五日,最後西 班牙開城投降。結束了他們殖民台灣的夢想。這群戰俘中的傳教人員 有神父五名、修士一名。總計天主教在北台灣宣教共十七年。這些勇
敢的神父前仆後繼,所得的信徒推測約有四千餘人。
  一八六八年英國怡記商人必麒麟(Pickering)到淡水時,曾從一個 「老熟蕃」口裏,聽到傳訛的西班牙文數目從一數到十,而驚訝不已 ,可見當年教化影響之深巨。
紅毛城主銳不可當
  荷蘭人,俗稱紅毛、紅夷。屬新教。他們在台南的宣教作得不錯 。但在北台灣卻毫無所獲。一方面是佔領時間太短(只有十年)一方 面是殖民政府較致力於軍事行動。一六四二年也們趕走西班牙之後, 派兵五十人守基隆,八十人守淡水,由屈利肯柏克中尉統領。但諸蕃 社並末歸順。一六四四年二月,他們似乎想給散拿社和其餘部落一點 顏色看,就由淡水出發剿蕃,不料死了荷兵廿一人,漢人和土人四十 九人,鎩羽而歸。屈中尉因比丟官,四日時赤嵌樓派榜上尉(Boon)載 工人、建材來淡水,重修紅毛城,準備長期戰,決意要和諸部落周旋 到底。再由大員(安平)調來船七艘,荷軍三百,漢人十名。經過二 個月征討,宜蘭四十四社和基隆、淡水諸吐皆降服。而最難馴的散拿
社雖酋長依然頑抗、拒納貢品,但已不足為患。
大戰八仙溪南北統一
  榜上尉挾勝利餘威,意圖打通台北至安平的道路以達佔領全台的 目的。以同年十月十二日,揮軍南下。淡水至大甲九社。但八仙溪有 酋長柯達王,擁十八社之眾,和漢人移民據地固守,荷軍受挫再加上 疫癘流行,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回。翌年一月再增兵二百一十人,經 兩個月苦戰,三月柯達王率十八社投降。   八仙溪可能是崩山溪(今大甲溪)之轉音。柯達王可能是大甲的 訛音。有趣的是兩百年後英國長老會和加拿大長老會,也是以此溪為 二南北宣教區的界線。   至於荷人宣教工作,由於西班牙傳教並未改變原住民習性,而衝 突四起,便得荷蘭巴達維亞當局一直不肯派傳教士來淡水。荷蘭文獻 中提及自一六四四年起,地方官員就一再希望巴達維亞派傳教士到基 隆和淡水,一六四八年他們派包彼斯(popists)牧師到淡水,但沒有禮 拜和受洗的記載年再派馬修士牧師(Maisus),結果如同也因舊文獻不詳 不得而知,可能只是設置一個神職人員,以從事宣撫土民而已,六年 後安平城的荷蘭太守揆一,和鄭成功血戰八個月之後,開城投降,結 束了在台灣的三十八年的統治,全台的宣教工作暫時停頓。   一六五五年,鄭經(鄭成功繼承人)派勇將黃安,督率水、陸二 軍,趕出淡水紅毛城的荷蘭人。淡水的宣教工作,只有俟兩百年後,
馬偕博士來完成。
洋鎗、洋砲和聖經
  遺憾的是當年河邊的「福音戰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所賺得的 成果,也如河水盡化大海:我們今日究其原因。第一、他們宣教工炸 ,是配合他們殖民政策而來的,以帝國利益為前提,以軍隊為後盾的 宣教態度是無法落地生根的:因此殖民政府一垮,他們也煙消雲散。 尤其是荷蘭的牧師,根本就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僱來協助軍隊的。 他們除了作軍中牧師,還得作翻譯官、代收稅項、辦理狩獵執照等; 他們宣教不成功的另一種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叫傳的「福音」不夠周 延。兩百年後馬偕博士到淡水將愛心為實際行動,宣教、醫療和教育
並作。
滬尾江河浪淘沙
  今日的淡水,散拿社或其他平埔族都不在了,他們無論血統或文 化,都已被包容力強大的漢人所同化。淡水只留下「滬尾」,「北投 仔」、「蕃仔田」、「蕃婆厝」等少許地名供人追尋,而西班牙人、 荷蘭人除了紅毛城和「富貴角」的地名外,(「富貴」荷語岬角之音 譯),也無跡可尋。淡水河也如真的浪淘沙,洗盡了不少英雄蹤跡。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宣教活動 https://bit.ly/3YMALq4


淡水散拿社-八里坌社
林仔社與圭柔社:荷蘭文資料記為Sinack、Senaer、Chinar、Chettaer等,漢人文獻寫作林仔社、雞柔社、內雞洲社,或圭柔山社、雞柔山社、小雞籠社等。
  翁佳音比定Senaer社址位於公司田溪左側的林子,距離紅毛城二至三公里之間,這一帶的平埔族社,即為清代文獻上的雞柔社、圭柔社乃至小雞籠社,可初步將林仔與圭柔二社等同視之。
  林仔社在西荷時代不僅與外界交涉頻繁,並且也是提供北部其他族社米穀的生產者,在西班牙人的文獻中記載淡水城附近產良米,並能運到雞籠供食。林仔人還懂得燒磚,荷蘭資料中提到林子人燒磚師傅的家,今賢孝里一帶的舊地名灰磘仔庄的地名起源,可能與林仔社人的生業有關。
  根據1735年(雍正13)土官達貓勞眉的賣契描述「圭柔社,北至八連溪,南到施茂墾地」,該契並反映了該社正值經濟生活的大轉變,由於「乏銀完餉」,所以將平埔山坑賣予王啟林與廖楊世,而高崙之處仍由該社耕作,舊有水圳也由該社修理;然在之後的賣斷契約中,1746年(乾隆11)該社將僅剩的保留地也一併賣出,並賣予繼承廖楊世的何長興。而在1746年(乾隆11)後已未見圭柔社契字,有的已是以圭北屯社之名義出現。溫振華的解釋是圭柔社的地權已由圭北屯社承繼,其為管理土地產業的組織,但由圭、北、屯社三社組成的屯丁數僅有十一名,三社的衰微由此可見。
林仔社 - 淡水維基館 https://bit.ly/46NAZPI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宣教活動 https://bit.ly/3YMALq4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
宣教活動
淡水第一所教堂「玫瑰聖母堂」
  早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十六日,來自馬尼刺的西班牙水 軍提督卡黎奧,率軍進入基隆港時,這支遠征軍約三、四百人中,就 包括了神父巴多羅米(Bartolome Martinez)和五位修士,也們隨即在當 地舉行佔領揍式,並將此地命名為「至聖王位一體」港,同時在社寮 島(今基隆中正區)築城,稱「聖救主」城(San Salvador)聖薩瓦多城 )。 翌年法蘭西斯哥,摩拉再率四位修士加入工作陣容。
  而淡水晚了兩年。崇禎元年(1628年)西班牙人登陸淡水,並建 立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和基隆互為崎角作為統治台灣的根 據地。這時巴多羅米神父也隨軍而來,可說是第一位踏入淡水的宣教 士。巴多羅米除了早擔任軍中神父外,對本地原住民的宣教工作也相 當有負擔。他學土語、對土著傳福音,據稱有少數「蕃童」受洗;他 並在基隆澗內(漢人村落,即今八尺門)建教堂,向中國移民傳福音

  可惜他在淡水並無發揮:翌年風聞荷蘭軍隊將襲淡水,倉促逃離
時落水溺斃。
  當時台灣北部漢人不多,這裏居住的都是原住平埔族人,在基隆 淡水一帶是一支被稱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平埔人散居其間,而住在 淡水的是此族中最為剽悍難酬的散拿社(Sanar)人。當西班牙到淡水時 ,他們都逃入山中,然後伺機出山打擊,其神出鬼沒飄浮不定,讓西
班牙駐軍頭痛不已。
  1630年愛斯基委(Esguivel)來台接續宣教工作。他是卓越的神父。 當時盤據在基隆到淡水的通路(即今日淡金公路雛型)的大巴里社( 今金山,又名金包里)、基毛里社(今馬陵坑)經常發生衝突和戰爭 。這地區的安定對西班牙的統治有絕對的影響。愛斯基委因此冒險進 入大巴里社,施以福音感化,終便二社握手言和。他還利用澗內的教 堂的建材(曾毀於颱風)蓋了大巴里教堂,不久再蓋基毛里教堂。有 了教會,這地區在西班牙佔領期間悉都太平。
  當淡水散拿社和紅毛城守軍,在作長期纏鬥、難分難解時,愛斯 基委再挑大任,冒險深入散拿社加以撫慰,散拿社平服返回淡水原居 地。戰亂能平熄,宣教工作功不可沒,他們隨即建立了淡水第一所教 堂,名「玫瑰聖母堂」。落成時,紅毛城注軍司令古士曼(Cuzman)還 將將軍營供奉的聖母像奉獻給他們(天主教有偶像崇拜)。愛斯基委 留下伐愛士(vaez)和助理修士西門斯(Ximenze)駐教會。這應該是 最早的「淡水教會」了。
  散拿社地點,據文獻記載在莊子內(即今日淡水中興里和鄧公里
的部分)。
  爾後,愛斯基委在紅毛城內,學習平埔族語,並利用羅馬拼音字 譯成(淡水辭彙)和(淡水教理書)各一冊,流傳於世。一六三二年 他以淡水為中心,傳福音到巴豆社(北投原名)、巴里窟(八里)、 班豆(淡水北投仔)、大浪泵(大龍洞)和今日新莊一帶;據說受洗 的人還不少「此外他還在馬尼刺(呂宋)設神學院,稱「學林」;培 養傳教士、儲備人才欲向中國、日本宣教。可惜翌年他乘船前往日本 調查宣教環境時(日本是葡萄牙地盤),中途為船員所害,「學林」
成效因此不得而知。
  同年散拿社和巴豆社部落戰爭。因伐愛士神父周旋於兩社之間, 引起散拿社人猜忌,遂殺害於關渡附近,他被矛刺透、斬斷右腕、死 狀甚慘。「蕃社」的人也因此畏罪逃入山中,一時叛亂再起。其後神 父基洛斯來淡水,他雖在三貂角,宜蘭和蘇澳建立教會和禮拜堂,也
有施洗六百人的記錄,但對淡水散拿社也一籌莫展。
神父遇伏血濺士林
  一六三五年慕洛神父(Lvis Muro)來淡水擔任這項任務。他先請紅 毛城守將,不再追究殺伐愛士的罪,再冒險入散拿社宣教,一時有多 人受洗,成績還算不錯。可惜,翌年他搭守軍運糧船逆河而上巡視教 區,原住民發現其守備薄弱帶遭三百餘人攻擊,因而遇害。屍首十六 天後才找到,發現他身受五百餘箭,屍體尚未腐爛,也們真是「基督 的精兵」。同年咖爾拖亞也來淡水,但成效不大。翌年他離開,國際
局勢也起了大變化。
局勢改變,功敗垂成
  一六三三年日本德川幕府勵行禁教,並頒「鎖國令」使西班牙對 日本的貿易利益和宣教異象成了泡影。而中國方面也因幅建沿海被鄭 芝龍(國姓爺之父)所壟斷,來往幾乎不可能。因此淡水的地位立刻 滑落;這時呂宋島南方也有叛亂,令也們疲於奔命至此西班牙人認為 據守淡水已非必要,因而撤減淡水守軍。一六三六年散拿社乘機大肆 反抗,襲擊紅毛城、破壞砲台、並縱火燒毀淡水沿岸四所教堂。(據 資料當時北台灣西班牙兵力最多只有五百人,與「土蕃」八社言和而 已)。拖到一六三八年,西班牙遂撤兵淡水,並自毀紅毛城,淡水宣
教的工作終告停止。
  一六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荷蘭人登陸基隆,雙方激戰五日,最後西 班牙開城投降。結束了他們殖民台灣的夢想。這群戰俘中的傳教人員 有神父五名、修士一名。總計天主教在北台灣宣教共十七年。這些勇
敢的神父前仆後繼,所得的信徒推測約有四千餘人。
  一八六八年英國怡記商人必麒麟(Pickering)到淡水時,曾從一個 「老熟蕃」口裏,聽到傳訛的西班牙文數目從一數到十,而驚訝不已 ,可見當年教化影響之深巨。
紅毛城主銳不可當
  荷蘭人,俗稱紅毛、紅夷。屬新教。他們在台南的宣教作得不錯 。但在北台灣卻毫無所獲。一方面是佔領時間太短(只有十年)一方 面是殖民政府較致力於軍事行動。一六四二年也們趕走西班牙之後, 派兵五十人守基隆,八十人守淡水,由屈利肯柏克中尉統領。但諸蕃 社並末歸順。一六四四年二月,他們似乎想給散拿社和其餘部落一點 顏色看,就由淡水出發剿蕃,不料死了荷兵廿一人,漢人和土人四十 九人,鎩羽而歸。屈中尉因比丟官,四日時赤嵌樓派榜上尉(Boon)載 工人、建材來淡水,重修紅毛城,準備長期戰,決意要和諸部落周旋 到底。再由大員(安平)調來船七艘,荷軍三百,漢人十名。經過二 個月征討,宜蘭四十四社和基隆、淡水諸吐皆降服。而最難馴的散拿
社雖酋長依然頑抗、拒納貢品,但已不足為患。
大戰八仙溪南北統一
  榜上尉挾勝利餘威,意圖打通台北至安平的道路以達佔領全台的 目的。以同年十月十二日,揮軍南下。淡水至大甲九社。但八仙溪有 酋長柯達王,擁十八社之眾,和漢人移民據地固守,荷軍受挫再加上 疫癘流行,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回。翌年一月再增兵二百一十人,經 兩個月苦戰,三月柯達王率十八社投降。   八仙溪可能是崩山溪(今大甲溪)之轉音。柯達王可能是大甲的 訛音。有趣的是兩百年後英國長老會和加拿大長老會,也是以此溪為 二南北宣教區的界線。   至於荷人宣教工作,由於西班牙傳教並未改變原住民習性,而衝 突四起,便得荷蘭巴達維亞當局一直不肯派傳教士來淡水。荷蘭文獻 中提及自一六四四年起,地方官員就一再希望巴達維亞派傳教士到基 隆和淡水,一六四八年他們派包彼斯(popists)牧師到淡水,但沒有禮 拜和受洗的記載年再派馬修士牧師(Maisus),結果如同也因舊文獻不詳 不得而知,可能只是設置一個神職人員,以從事宣撫土民而已,六年 後安平城的荷蘭太守揆一,和鄭成功血戰八個月之後,開城投降,結 束了在台灣的三十八年的統治,全台的宣教工作暫時停頓。   一六五五年,鄭經(鄭成功繼承人)派勇將黃安,督率水、陸二 軍,趕出淡水紅毛城的荷蘭人。淡水的宣教工作,只有俟兩百年後,
馬偕博士來完成。
洋鎗、洋砲和聖經
  遺憾的是當年河邊的「福音戰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所賺得的 成果,也如河水盡化大海:我們今日究其原因。第一、他們宣教工炸 ,是配合他們殖民政策而來的,以帝國利益為前提,以軍隊為後盾的 宣教態度是無法落地生根的:因此殖民政府一垮,他們也煙消雲散。 尤其是荷蘭的牧師,根本就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僱來協助軍隊的。 他們除了作軍中牧師,還得作翻譯官、代收稅項、辦理狩獵執照等; 他們宣教不成功的另一種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叫傳的「福音」不夠周 延。兩百年後馬偕博士到淡水將愛心為實際行動,宣教、醫療和教育
並作。
滬尾江河浪淘沙
  今日的淡水,散拿社或其他平埔族都不在了,他們無論血統或文 化,都已被包容力強大的漢人所同化。淡水只留下「滬尾」,「北投 仔」、「蕃仔田」、「蕃婆厝」等少許地名供人追尋,而西班牙人、 荷蘭人除了紅毛城和「富貴角」的地名外,(「富貴」荷語岬角之音 譯),也無跡可尋。淡水河也如真的浪淘沙,洗盡了不少英雄蹤跡。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宣教活動 https://bit.ly/3YMALq4
--------------------------------------
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淡水的殖民統治(1628-1636)
2021/06/21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淡水的殖民統治(1628-1636) - PL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X60YhR
讀書時的歷史課,好像從來沒有教過台灣殖民史,如果有,只是稍稍帶過。以至於成年後,才驚訝地發現西班牙人曾經佔據基隆和淡水。很好奇遠在天邊的西班牙人,為何跨過半個地球來到台灣這個小島?在台灣怎樣過日子?怎樣跟台灣人相處?又為何沒有留在台灣?幸好西班牙籍的台大教授飽曉鷗(Jose Eugenio Borao Mateo)在西班牙和菲律賓等地圖書館收集史料,編撰了《Spaniards in Taiwan 1582-1641 西班牙人在台灣》共兩冊,讓我們可以大致了解西班牙據台的事蹟。
雖然西班牙人據台只有短短16年,但留下史料不少。現在把有關佔據淡水時期的事蹟整理,敘述西班牙人為何到淡水,在淡水停留時期的活動,為何離開,和影響,跟有興趣的人分享。
1627年西班牙軍對到淡水收集米糧造成衝突
西班牙人在1626年5月佔據台灣基隆和平島,8月第二批援軍抵達基隆後,已有超過1000人駐守台灣,糧食供應很快出現問題。當時基隆附近原住民人數不多,較大聚落大巴里(Taparri)和雞毛里(Quimaurri)總人數不過1000人左右。當時原住民自耕自食,沒有生產農產銷售的習慣。西班牙人極度缺糧,甚至吃老鼠維生。大約1627年下半年,淡水河邊一個原住民聚落希望跟西班牙軍結盟,共同打擊對岸的原住民宿敵。西班牙人乘此機會,派遣維拉(Antonio de Vera)率20個西班牙士兵到淡水募集米糧。原住民原期望西班牙軍隊協助打擊敵人,沒有想到西班牙軍前來的目的只是要大米,住了一兩個月,天天吃吃喝喝,拿不到米糧不肯走。原住民本來存糧食不多,逼不得已,秘密跟對岸宿敵和解,兩村聯手對西班牙軍人發動突襲,殺死維拉隊長和7個士兵。從事件的紀錄裡推斷,西班牙人已經知道淡水產稻米,淡水原住民也知道西班牙人火力強大,可以結盟打擊對手,可見這次衝突前雙方已經開始接觸。
西班牙人到淡水奪糧不成,還死了8個軍人,當然不依。1627年稍後,派剛從馬尼拉運補過來的托勒斯(Lazaro de Torres)隊長率領100個士兵從海路到淡水報復,原住民趕忙逃走。西班牙軍自行入村,從穀倉中奪取大米,獲得豐收,裝滿了一艘雙桅帆船和四艘大型舢舨。當地原住民冬季存糧被奪,只有咬牙度過寒冬。西班牙軍人又追捕了14個原住民,有些被殺,有些被戴上鎖鏈強迫勞役,讓原住民又怒又害怕。史料中沒有指出殺害西班牙人的原住民部落名稱,最可能的是淡水河口的散拿(Senar)村,他們跟對岸的板桃(Pantao)部落長期為敵,也是後來西班牙神父傳教最主要的對象。菲律賓總督塔佛拉(Juan Nino de Tavora)於1628年8月將這起事件報告西班牙國王,國王指示派傳教士到淡水積極傳教。
1628年西班牙軍隊在淡水建立基地
大約1628下半年,西班牙派軍到淡水,在河口小丘上修建聖多明哥(San Domingo)城堡(在今紅毛城附近)。根據駐安平荷蘭軍人的偵測報告,淡水西班牙城堡是一座土造的圓形堡壘,有五門砲,和五六間住房,外圍有以藤條連接的木造柵欄。西班牙淡水駐軍約100人,半數白人,半數菲律賓土著。西班牙軍建造的城堡,就在前一年奪糧的散拿村旁800公尺(原文是半個里格league,相當800公尺)。看到西班牙人搬來,散拿人嚇壞了,放棄原居地和農田,搬到2.4公里(一個半里格)之外的內陸另建家園。
西班牙駐軍淡水的目的
西班牙駐軍淡水可以歸納為四個目的。第一是為了軍事擴張: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安平,西班牙人進駐淡水,可以阻擋荷蘭勢力北上,也可以監視海上船隻活動,如有荷蘭艦船經過,緊急通知基隆基地,預作防範。第二是為了糧食供應:在淡水居住兩年的艾斯基委神父(Jocinco Esquivel)描述淡水河口附近多山涼爽﹑遍地橘子、桃子等果樹,有草地、小溪和清泉,風景秀麗,適于居住。西班牙人的主基地在多山的基隆,比起來淡水更適於農耕,只要有足夠的人力開墾,淡水可以成為糧食供應基地。第三是為了貿易:北投附近產硫磺,是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已有漢人海商向原住民收購硫磺出口;淡水多梅花鹿,鹿皮外銷日本做甲冑、弓箭、馬鞍,都是好買賣。第四是為了傳教:西班牙王國在全球擴張,傳播天主教信仰是三個主要目的(God,Gold,Glory)之一,西班牙國王也有指示到淡水,藉著信仰傳播馴化原住民。
軍事上暫時阻擋荷蘭人北上
就防範荷蘭軍隊而言,西班牙淡水駐軍可以說短暫地達成任務。荷蘭人早有從台灣南部擴張到北部的想法,但一直沒有付諸行動。西班牙軍進駐淡水後,荷蘭人就開始偵查敵情。例如,1629年8月,幾艘荷蘭船從安平北上,起初在淡水外海約兩英里處觀察,看到有兩艘西班牙船和四艘中國船隻。後來荷蘭船駛入淡水河,抵近偵查西班牙城堡,西班牙駐軍開火,雙方發生小規模衝突後,荷蘭船隻撤離。西班牙軍進駐期間,阻斷了荷蘭參與淡水貿易的機會。直到1636年西班牙撤軍後,荷蘭人才獨佔了淡水貿易,並結盟北部原住民,一舉於1642年將西班牙軍逐出台灣。
農業開發沒有進展
從開發農耕的目的來看,雖然淡水有很好的農耕條件,但缺乏勤奮的農人,在淡水開墾的漢人和日本人寥寥可數。西班牙人並沒有採取任何獎勵措施,吸引漢人定居開墾,增加糧產。以至於一直依賴馬尼拉補給及搶奪原住民米糧活命,甚至因為奪糧,讓忍無可忍的原住民團結抗暴,將西班牙人逐出淡水。如果在農業開發及增產上有積極的作為,會不會改變歷史進程?也許有可能。
貿易上乏善可陳
就貿易而言,西班牙人依靠的是漢人海商前去交易。但因為西班牙人資金缺乏,沒有錢收購漢人帶來絲綢,瓷器、衣服等商品,吸引不了商人前去。當時中國跟荷蘭的貿易可以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或在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據點交易。因為從福建到安平的航程短,風險小,運載中國絲綢瓷器到安平銷售給荷蘭人的中國海商很多,荷蘭佔據的安平港有多年的榮景。跟荷蘭比起來,西班牙人佔據的馬尼拉,跟福建距離比印尼近得多,中國海船大多選擇直接載貨到馬尼拉交易,而不願到缺乏資金和買主的基隆或淡水銷貨,貿易沒有進展可以預見。
主要工作是對原住民傳教
從淡水地區人口分配來說,定居的漢人和日本人最少,至多一二十人,西班牙駐防人員其次,維持100人左右。原住民最多,約有五六百人(1644年5月基隆雞毛里長老提歐多爾(Theodore)向荷蘭人的供述,淡水附近有十個原住民村落,每村30到100人)。因此,西班牙淡水基地日常除了防備荷蘭人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軍隊管理,以傳教馴服原住民。在西班牙留下淡水的史料中,傳教工作篇幅最多,也最詳盡。
1632年才開始對散拿原住民傳教
1628年西班牙軍隊到淡水建立基地時,就有馬地涅思神父(Bartolome Martinez)隨軍前去,住在城堡中,為西班牙駐軍做彌撒和聽取告解,沒有他跟原住民接觸的紀錄。1629年秋天,馬地涅思神父從淡水海路到基隆途中翻船,溺水身亡。兩年後,1631年10月才有艾斯基委神父(Jocinco Esquivel,1631年夏天到台灣)進駐淡水。1632年初艾斯基委神父開始帶小禮物拜訪散拿村,照他們的習俗摩臉套交情,學習原住民語言。散拿人對於1627年西班牙軍人奪糧殺人的暴行記憶猶新,極為畏懼西班牙人,謠傳神父藏著手銬,會逮捕原住民,送到馬尼拉坐監。通過神父不斷到訪傳遞溫情,散拿人漸漸接納了他,甚至要送艾斯基委神父一個女伴,並對於神父終身不婚非常訝異。
當時基隆、葛瑪蘭、大巴里、和淡水原住民使用不同的語言。但住在大巴里和雞毛里的馬賽人是一個以經商和提供勞力服務的族群,經常到不同的部落打工或做買賣,因此北部各地原住民以馬賽語溝通。最早學習馬賽語的西班牙人是1627年抵台的阿瑟維多(Francisco de Acevedo)教士,他開始編寫馬賽語字典和馬賽語的傳教教材。1629年阿瑟維多離台,艾斯基委神父利用他留下材料加強,1632年抵台的吉洛斯神父(Teodoro Quiros)加入工作,完成了《淡水原住民語詞彙》及《淡水語言教理》,可惜都沒有留下。
1632年夏天西班牙神父入駐散拿村
1632年,季門涅思(Andres Jimenez,1629年抵台)和的法葉慈(Francisco Vaez,1626年抵台)到淡水,加入艾斯基委神父,對散拿原住民傳教。兩位新加入的神父在台灣居住得更久,馬賽語應該更加純熟。在三個神父的努力下,跟散拿人建立了一些友情。三位神父勸說散拿人讓西班牙人在他們村子建教堂,並保證他們的安全。散拿人拿不定主意,以某種鳥叫聲占卜,結果得到吉兆,於是允許西班牙人在他們的新村子建造教堂。
1632年夏天,三位神父和菲律賓工人,在淡水城堡的隊長古斯曼(Luis de Guzman)和士兵的保護下,浩浩蕩蕩走了兩三公里的泥濘地到散拿(Senar)新村子,建造了玫瑰聖母教堂。為了討好散拿人,西班牙人將淡水城堡教堂中唯一的聖母像帶到散拿村,安放在教堂中。教堂建好後,士兵鳴槍施放煙火慶祝,生起營火,隊長邀請原住民長老們一起歡宴,原住民開心喝酒起舞慶祝,持續了七八個小時。慶祝結束後隊長率士兵回城堡,三位神父留下照顧教堂,原住民接受了神父,沒有傷害他們。兩星期後艾斯基委神父離去,留下兩位神父駐留散拿新村子。神父在教堂主持彌撒儀式時,有些散拿人在外觀看。每天下午神父唱聖歌,也有原住民進入教堂聆聽。季門涅思神父會用馬賽語向散拿人念誦使徒信條禱告詞(the Creed),希望他們聽懂。後來神父又帶來耶穌塑像安放在教堂中,在耶穌像前跪拜,有些散拿孩子會跟著跪下親吻耶穌像。
1633年散拿人遷回西班牙城堡附近的原居地
散拿人慢慢接受和信任神父後,神父勸說他們搬回西班牙城堡旁的原居地。對散拿人來說,是回到老家園,對神父而言,可以兼顧對散拿人和城堡中西班牙人的傳教工作。於是古斯曼隊長派人在散拿人原居地用木頭和稻草建造一間房屋和一所教堂,將散拿新村教堂中的聖母像搬入原居地新建教堂中。原住民逐漸遷回原居地,造房子定居。散拿人遷回原居地的時間大約是1633年初,說明西班牙人入駐淡水五年後,散拿人才減少了對西班牙人的畏懼和戒心。此後淡水只留下法葉慈神父兼顧散拿村和西班牙城堡的傳教工作。
散拿人是真心接受基督信仰嗎?可能未必。因為神父進駐後,散拿長老們不時到鄰村,對著其他原住民叫囂炫耀,說我們有教堂和西班牙神父和教堂,可是你們沒有。可見散拿人同意接納神父和教堂的目的,是獲得西班牙人的加持,保護自己不受敵對原住民侵擾,也以歸順的姿態讓西班牙軍人減少對他們的欺壓。
1636年1月法葉慈神父因計畫到鄰村傳教被害 
當時西班牙軍政府和傳教士是兩個系統,在殖民地合作管理原住民。一般來說,軍人嚴格,傳教士比較同情原住民,但因二者互不相屬,神父也不一定能保護原住民免於遭到軍人暴力對待。1635年間,散拿有個長老Pila冒犯了西班牙軍人,被逮捕監禁。法葉慈神父出面求情,西班牙軍隊長釋放了Pila。但因新仇舊恨積累,散拿人並不領情。
當時,法葉慈神父計畫到跟散拿敵對的板桃村(Pantao)傳教,散拿長老也答應了,同意跟神父一起去板桃村。但是出發前晚長老們反悔,決定殺死法葉慈。原先約定1636年1月27日早上一起去板桃村,散拿人沒有現身,有原住民通報法葉慈,散拿長老預備殺他。法葉慈不信,出門找長老,途中被Pila領頭的一群原住民亂箭射死。原住民割下法葉慈神父的頭顱和手臂,到山上跳舞慶祝。神父的屍體暴露在路上,三天後才埋葬。事後散拿人害怕西班牙軍報復,燒毀他們的村子和教堂,再次逃走,散居到跟西班牙人不友好村子中。
1636年3月目若神父因收集糧食被害 
法葉慈死後,目若神父(Luis Muro,1634-1636駐台)被派到淡水對原住民做工作,他告訴散拿人,原諒他們的罪行,保證他們的安全,有些人接受,遷回到城堡附近的原居地。這時適逢馬尼拉來的運補船脫班,基隆和淡水西班牙人缺糧,唯一的辦法就是向原住民購糧,不肯賣就強取,原住民不敢不從。西班牙人到村子裡搜刮了很多米糧,部分先裝船運走。其餘的由4個西班牙軍人,一些菲律賓士兵,和目若神父看顧。原住民糧食被奪,群情憤恨,西班牙人看情況不妙,召喚20個士兵和40個工人前去保護。原住民鐵了心,糾集了300個個戰士埋伏在山邊,在西班牙人經過時發動突襲,殺死了目若神父、12個西班牙軍人、一些工人、兩個婦女、和一個孩子,原住民只有數人死傷。目若神父的頭和手臂被砍下,成屍路邊12天,西班牙隊長才敢派人去收屍。
1636年5月西班牙城堡遭突襲被燒毀
1636年初這兩起衝突已經使原住民跟西班牙人完全決裂。目若神父被害不到兩個月,原住民戰士在夜間發動突襲,縱火燒毀城堡,西班牙守軍在沒有防備中大敗,兩個傳教士和許多士兵遇害,只有30人逃脫回到基隆,西班牙淡水基地等同廢除。菲律賓總督克庫爾拉(de Corcuera)於1637年1月27日正式下令,撤離淡水基地,並對攻擊淡水城堡的原住民採取“火和血”的報復以顯示西班牙軍的強大武力。根據安平荷蘭人的情報,突擊城堡的原住民歸順,於1637年攜帶妻小共300多人遷居到基隆西班牙人地盤內。
西班牙殖民統治淡水的影響
綜合評估西班牙人殖民統治淡水,只有短短八年,從軍事上來說,達到暫時防堵荷蘭人北上的目的;貿易和農業開發上沒有建樹;淡水傳教唯一的成果,可能就是1637年遷往基隆的那三百多原住民;西班牙人馴服原住民的行動是在1632年的傳教才開始,然而三年多後原住民發動一連串暴力攻擊,甚至將西班牙淡水基地連根拔起,因此,在淡水治理原住民完全失敗。失去淡水基地也撼動了西班牙在台灣統治基礎,六年後就被迫撤離,為西班牙帝國在東亞版圖的拓展劃下句點。
西班牙的統治,倒是帶給淡水很多異國文化傳奇,使淡水成為台灣擁有最豐富殖民史的地方。看到紅毛城前飄揚的西班牙國旗,就不免讓人想起那些古老久遠的文明碰撞,征戰殺伐,和熱情浪漫的故事。到淡水在河邊或紅毛城草地吹海風,彷彿可以遙望握長矛的原住民戰士在岸邊埋伏,淡水河中帆船上整排西班牙軍人手持毛瑟槍瞄準河岸,山丘綠野上穿黑色長袍的神父踽踽獨行,偶爾有梅花鹿飛馳而過,或者菓樹間年輕的西班牙士兵牽手原住民少女散步的景象。看山看海,想像古老歲月淘去的悲歡離合,可以獨坐一個下午而不厭倦。淡水就是這樣一個迷人,值得流連的地方。
十七世紀西班牙在淡水的殖民統治(1628-1636) - PL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X60YhR


西荷時代淡水人有多少?
  定居於淡水的平埔族,屬於凱達格蘭族的一支,Ke-tagal-an的tagal是指 平地積水的地方,「凱達格蘭」者,意是指「居住在沼地的人」。他們在淡 水有:
淡水社(散拿社)
  大約在莊子內一帶。1645年時,它的酋長田納髯有卅七戶,五個 寡婦,人口131人。1650年,有40戶,160口;1655年有22戶,81口。
北投社(Kippapauw)
  荷屬時代它只有一社,到了康熙年間,它分成內北投和外北投。 內北投是今日台北巿北投區,外北投是在今日淡水鎮北投里。如果找 們把它算進淡水區內的一個部落的話。1650年它只有38戶,150口,
1655年,它有22戶,83口。另外,還有:
Kirragenan社
  若認定它就是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提及的雞洲山社的話,就 是圭柔山社(今日義山、忠山里),這個聚落在一六五五年時有22戶
,40口。
Toetona社
  若認定它就是郁永河提及的大洞山社,可能就是大屯山社,在今 日屯山里(俗名大屯仔)。這個聚落在1655年時有23戶、78口。
  當然還有些聚落在淡水附近,但詳細位置就很難猜測了。總之, 籠統估計,當時人口不會少於二百,多過五百。大都住在淡水的郊居 、鄉下的山坡各地:若要問今日淡水巿區和濱河平地住些什麼人當然 是外來人口,一六三四時市區有西班牙人二百人,荷蘭時代不詳,但 駐軍最多高達八十人。此外,還有殖民活動帶來的黑人、日本人,更
不用說漢人了。西荷時代淡水人有多少? https://bit.ly/3X5Cvct


修蓋房屋。
《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鄭玄 注:“亟,急;乘,治也。十月定星將中,急當治野廬之屋。” 馬瑞辰 通釋:“乘屋,謂覆蓋其屋。”
登上屋頂。
《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眾皆爭為死,童兒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甎石以御 周 軍。” 明 劉基 《郁離子·玄豹》:“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廬,塞溪而下。人騎木乘屋,號呼求救者聲相連也。” 清 談遷 《北游錄·紀郵下》:“ 定國 乘屋矛刺 杰 死,侍兒隃垣墜城下。”
百科解釋
chéng wū ㄔㄥˊ ㄨ,出處《詩·豳風·七月》,指修蓋房屋。


《番社采風圖》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番社采風圖 - 資料集 - 研究資料寄存所 (depositar)

乘屋-修蓋房屋/淡水天主教會,有將近400年的歷史(1626乘屋-修蓋房屋/淡水天主教會,有將近400年的歷史(1626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 淡水維基館


乘屋-修蓋房屋/淡水天主教會,有將近400年的歷史(1626

濱田彌兵衛柏原太郎左衛門紀念之址
此張照片攝於濱田彌兵衛柏原太郎左衛門紀念之址,攝影時間為1933年5月日,照片中人物右起為林八豹(人頭像)、李阿買、李命、林勇、李建章、李文揚老師、邱三奇、吳讚成。此張照片背景為今安平古堡大門樓梯入門口,後方左側雞蛋花樹至今仍在。
此張照片中可見門左側有一字牌上寫「柏原太郎右衛門濱田彌兵衛記念之址」,為日人為紀念柏原太郎右衛門、濱田彌兵衛綁架荷蘭領事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事件(濱田彌兵衛事件)安平古堡於日本時代重新修建的主要企圖,除了是要恢復熱蘭遮城的意義之外,更是彰顯日本人在荷蘭時期已經在此活動的證明,故紀念濱田彌兵衛以及柏原太郎左衛門
濱田彌兵衛柏原太郎左衛門紀念之址-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yPDWCz


番社采風圖+六十七兩采風圖/望樓瞭望/守隘/前景兩位少年,其一鼻孔前有一長竹管,即是「鼻簫」。麻達夜間吹簫,遊走於村社中,未婚少女聽到音樂,如果喜歡就招來同寢/〈番社采風圖〉及〈臺海采風圖〉/黃叔璥的《番俗六考》、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一以文采,一以圖繪,同以巡台御史的身分, 為十八世紀台灣平埔族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記錄/六十七以一滿籍御史來臺,其人能詩、能詞、能畫,最可貴的是命工繪製「番社采風圖」與「臺海采風圖」,保留了清初臺地珍貴之絕俗殊風,這更是清代來臺眾多之宦遊者中獨一無二的。-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1961全台灣建築規模最大間的主教座堂+國「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活動中獲選第一名。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或以所在地名稱為前金天主堂/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1858年: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後,禁教解除。西班牙屬地菲律賓的道明會派遣郭德剛(Fernando Sainz)及洪保祿二位神父到台灣傳教。/1875年:沈葆禎再度到台灣,送予玫瑰聖母堂及萬巒萬金天主堂聖石。-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1861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從高雄前金步行至萬巒鄉萬金村,開啟天主教在屏東傳教歷史,並建造西班牙式古堡建築萬金聖母殿,獲教宗敕封為「宗座聖殿」,為全台最古老天主教堂-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