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一種紀念因人類活動而犧牲動物的石碑,稱為 #畜魂碑 或動物慰靈碑。這一習俗源自日治時期(1895-1945),最早的畜魂碑建於1931年,位於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現存的畜魂碑大多位於舊屠宰場、動物園、實驗動物機構、文化中心和寵物殯儀館等地
畜魂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xfINB
畜魂碑,也稱獸魂碑,是日本「動物慰靈碑」[1] 的其中一種形式,多用以紀念因人類而犧牲生命之動物的靈魂,[2]在日本尚可找到江戶時代的食用動物慰靈碑,如1671年為鯨魚所立的「鯨三十三本供養塔」[3] 即為一例,而現存最早,近代方開始之實驗動物慰靈碑,則是由北里柴三郎在大正2年(1914年),於舊東大附設傳染病研究所建立的「家畜群靈塔」[4]; 現代東亞地區除日本外,包括韓國、臺灣、中國東北等地,都還可以找到「動物慰靈碑」、「畜魂碑」或「獸魂碑」。[5]動物園或動物收容所也會為逝世動物立碑。
現存地點
台北市
木柵畜魂碑
松山四獸山(原大龍峒畜魂碑 1931)
北投大豐公園(1940)
文山公園(木柵畜魂碑 1937)[6][7]
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魂碑
新北市
淡水畜魂碑(1943)
三峽慈愛寵物樂園獸魂碑(戰後建立)
宜蘭縣
宜蘭市同慶街屠宰場畜魂碑(1931)
桃園縣
新屋收容所獸魂碑(戰後建立)
南投縣
清境農場獸魂碑
台中市
台中市肉品市場獸魂碑(1932)
清水獸魂碑(1943)
霧峰甲寅獸魂碑(1940)
舊東勢肉品處理場獸魂碑(1931)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獸魂碑(戰後建立)
彰化縣
永靖獸魂碑(1986年改建)
彰化縣肉品市場獸魂碑(戰後建立)
嘉義市
嘉義獸魂碑(1938)
嘉義縣
朴子獸魂碑(1933)
大林鎮畜魂碑(1931)
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獸魂碑(戰後建立)
台南市
灣裡收容所獸魂碑(戰後建立)
高雄市
鳳山獸魂碑(戰後重立)
壽山動物關愛中心獸魂碑(戰後建立)
燕巢動物保護關愛園區獸魂碑(戰後建立)
高雄康寧寵物樂園獸魂碑(戰後建立)
屏東縣
恆春獸魂碑
屏東市縣政府旁獸魂碑
澎湖縣
澎湖獸魂碑,馬公市西文里,澎湖肉品市場前。
西文獸魂碑(昭和四年,1929年)
畜魂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xfINB
----------------------------------------
「畜魂碑」曾是古人表達對畜養動物敬畏與感激的象徵,台灣共有18座畜魂碑,這些石碑的建造旨在表達對動物的感謝與悼念,感謝牠們作為「食用動物」,在屠宰場被迫犧牲自己的生命。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這些動物的心聲?動物並不需要我們的感恩,牠們真正渴望的是能夠自由地活著,而不是被人類刻意繁育、經歷一生的痛苦,最終成為餐桌上的食物。如果牠們有選擇,或許牠們寧願從未來到這個世界。
「畜魂碑」與「貞節牌坊」其實有著相似的邏輯與操作,這兩者都是一種將壓迫進行正當化的修辭。這種修辭或許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是不自覺且非刻意的,無論如何,這些文化現象在本質上都是對弱勢群體的壓迫。在我們研究和還原這種文化的同時,除了要「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與脈絡外,也必須保持清晰的價值判斷,不應過度鄉愿、被正當化的修辭給欺騙,導致「認同」當時的壓迫行為。我們需要以現代的視角來審視這些歷史遺跡,避免成為這些壓迫行為的繼承者。還原時代背景,避免暴行遺傳,這才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精神。
在中元節這個充滿敬畏的節日裡,我們祭拜祖先和無名靈魂,表達對亡者的尊重。這樣的敬意是否也能延伸至我們的飲食習慣?我們是否能以中元普渡的敬畏心,重新審視自己與動物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蔬食,減少對動物的傷害,以此真正尊重每一個生命,不僅是那些已經逝去的,也包括那些仍然在這個世界上掙扎求生的無辜動物。
為了喚起更多人對這些動物的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8月2日前往松山四獸山的畜魂碑,進行了簡單的祭拜與打掃。我們希望這座碑背後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並邀請公眾反思屠宰動物後又祭拜感恩的荒謬邏輯。我們相信,「畜魂碑」反映了人類在對待動物生命時的矛盾心態。
我們也誠摯地邀請公眾以蔬食來祭祀今年的中元節,並嘗試將蔬食融入日常飲食習慣。我們呼籲:「紀念畜魂碑,蔬食祭中元」,讓這份尊重與慈悲從每一餐開始,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
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已被屠宰的動物也無法得到慰藉。然而,我們的這個訴求不是控訴,也不是指責,而是一個邀請,一個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的邀請。在畜魂碑前見證,我們相信,改變動物命運的力量就在公眾的手中,就在我們的下一餐。這樣的改變,或許才是對「畜魂碑」精神的真正延續。讓我們在反思中做出選擇,給予動物的不只是感恩,而是尊重與自由。
— 執行長 潘定澤
#畜魂碑 - 探索 | Facebook https://bit.ly/3YSJXJD
在台灣,有一種紀念因人類活動而犧牲動物的石碑,稱為 #畜魂碑 或動物慰靈碑。這一習俗源自日治時期(1895-1945),最早的畜魂碑建於1931年,位於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現存的畜魂碑大多位於舊屠宰場、動物園、實驗動物機構、文化中心和寵物殯儀館等地。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 #中元節,是華人緬懷和弔念逝者的重要日子,反映了對生命的尊重和來世的信仰。
日本學者依田賢太郎的研究指出,動物塚的習俗可追溯至日本繩文時代,受中國儒家、道教及日本神道教影響。依田將動物分為「被使用的動物」、「食用動物」和「神格化的動物」,前兩者與台灣的畜魂碑有關。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調查了台灣各地的畜魂碑,共分三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畜魂碑的現況。首先介紹北部的畜魂碑,包括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畜魂碑(1931)、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1940)、木柵畜魂碑(1937)、三芝畜魂碑(年份不詳)和淡水畜魂碑(1943)。這些碑不僅是紀念性建築,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牲畜的感恩和敬意。
所有的故事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設立的初衷並非感恩動物的犧牲奉獻,而是因為當地屠宰場 #靈異傳說盛傳,人心惶惶,肉商為了內心安寧與安撫被宰殺的動物靈魂向台北市州政府要求所建。
歡迎大家一同跟著友善動物協會的導覽活動,深入了解這些畜魂碑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故事!
https://www.kitanimals.org/posts/20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RmgPg79TpbnD11eg/?mibextid=xfxF2i
--------------------------
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搜尋全台現存畜魂碑之旅!-北部篇(一)
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https://bit.ly/4dn0qKn
在台灣,有一種紀念因人類活動而犧牲動物的石碑,稱為畜魂碑或動物慰靈碑。這一習俗源自日治時期,最早的畜魂碑建於1931年,位於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現存的畜魂碑大多位於舊屠宰場、動物園、實驗動物機構、文化中心和寵物殯儀館等地。 本系列文章將介紹台灣各地的畜魂碑,首篇介紹北部的畜魂碑,包括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畜魂碑、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木柵畜魂碑、三芝畜魂碑和淡水畜魂碑。這些碑不僅是紀念性建築,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牲畜的感恩和敬意。
你知道嗎?在台灣有一種石碑是紀念因人類而犧牲生命之動物的靈魂所建造,名為畜魂碑、獸魂碑,也稱動物慰靈碑。這一習俗在日治時期 (1895 年-1945 年) 傳入台灣,而日治時期所建的還保留下來的畜魂碑,最早可追溯到 1931 年 (昭和六年) 位於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的石碑。目前調查到台灣現存的畜魂碑,位置大都立在各地的原有屠宰場附近、動物園、畜改場、實驗動物機構,或是文化中心,甚至寵物殯儀館都開始設立類似的碑石,用以安慰逝去動物的魂魄。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為華人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元節,就是旨在緬懷與弔念逝者非常重要的日子,同時也反映了華人社會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來世的信仰。
依田賢太郎在他的研究《動物塚考》中探討動物塚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日本繩文時代,人們在那時就已經開始建立動物塚來紀念死去的動物,這一習俗也受到了中國儒家、道教以及日本神道教的影響,強調對動物的尊重和感恩。依田將被立塚的動物分為三類:「被人類使用的動物」、「食用動物」和「神格化的動物」,前兩者的分類與台灣現存的畜魂碑比較有關係。十年之後,依田賢太郎於 2018 年 07 月下旬出版了動物塚考的續集「いきものをとむらう歴史 -供養・慰霊の動物塚を巡る」,對於日本全國的 500 多件動物塚進行更深度的研究,進一步的探討人類建造時與動物之間的動物觀,種類從哺乳類、昆蟲、海洋生物都有,提供給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讀者參考。
適逢中元節的到來,跟著友善動物協會導覽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畜魂碑吧!(依石碑所在地,從北部到南部的順序排列,系列文章共分北、中、南三輯)
信義畜魂碑
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山四獸山的畜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 664-10 號,天寶聖道宮山門左側坡地,此碑於 1974 年天寶聖道宮加以收留保存,是台灣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畜魂碑,是用大顆天然石雕刻字樣而成。此碑原位於大龍峒屠宰場與家畜市場南北相鄰(現址為大同區公所與蘭州國宅所在地),該碑的建造目的是為了紀念在大龍峒蘭州屠宰場被宰殺的牲畜,表達對它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建立於 1913 年,供應台北地區主要的畜肉類需求。市場和屠宰場相鄰,家畜市場批發豬、牛、馬、羊,交易完成後就送到屠場宰殺,為台北市設立的公共第二屠宰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北市人口增加以及對肉品需求量提高,屠宰場的設備、衛生、和供應效率面臨著考驗。1970 年代電宰興起,隨著環境衛生污染以及肉品檢驗機制合格問題,促使政府加速全面實施現代化電宰屠宰場,大龍峒蘭州屠宰場在 1972 年正式關閉。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站牌:永春高中站、松德站
捷運:象山站、永春站
照片來自台北市建築老照片,民國 13 年甫峻工之台北屠宰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投大豐公園畜魂碑(1940,昭和十五年)
正面碑文刻上「台北州衛生課長安達敬智 書」,當初此地屠宰場由於靈異傳說盛傳,人心惶惶,肉商為了內心安寧與安撫被宰殺的動物靈魂向台北市州政府要求所建。
北投屠宰場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大豐公園今籃球場一帶,舊地名為「豬屠口」。曾是平埔(巴賽族)人與漢人混居之地,與凱達格蘭文化密切相關。過去屠宰場的光景多在半夜作業,煙囪冒著炊煙,屠宰場內有四個臨時放豬的竹舍和一口用來清洗豬隻的清泉井。屠宰前,獸醫會檢查豬隻的健康情況並蓋章確認。在日治時期,豬肉供應緊張,需要憑戶口名簿購買,優先供應日本人和講日語的家庭,最後才輪到台灣人。
1980 年代北投屠宰場才正式停用,當時已沒有進行屠宰,只作為接收豬隻屠體之地。屠宰場原址後來規劃建造為磺港公園與大豐公園。建築公園時,畜魂碑一度被隨意棄置,後經八頭里仁協會發起重新安置,大豐公園完工後,碑石被遷回原址。剛遷回時,位置和朝向出現誤差,原來的「座東朝西」象徵畜魂往生西方極樂的坐向變成「座南朝北」。經過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碑石最終回到原來的位置和朝向。
目前,北投畜魂碑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大興街 145 號停車場車道口右側草圃中。根據陽明山公園管理所回覆,目前大豐公園作為整修中的北投市場的中繼市場,周圍圍著柵欄,石碑還位於原處,未來新建市場工程完工後,大豐公園預計 114 年進行改建,115 年完工。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捷運:北投站
公車:福安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柵畜魂碑( 1937 年,昭和十二年)
這座石碑原址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一段 14 巷 3 號的屠宰場,當時屠宰場座落在水田中間,遠離住家免得殺豬哀嚎聲驚擾附近百姓。設立畜魂碑以安撫因屠宰而亡的動物靈魂,這種做法在日本和台灣多處都有。
木柵畜魂碑在原址被棄置多年,碑體與基座分離,碑體也有缺角,曾經有消失的危險。幸好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該碑於 2007 年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文化資產一級古物,並於 2008 年移至文山區的文山公園內。現在,畜魂碑安放在象徵烈士犧牲的忠魂碑旁,與冤死的人類魂魄相伴。在文山公園內,這座石碑成為了紀念動物靈魂和展示地方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目前周遭有捷運環狀線工程進行,要透過柵欄才能目睹其真面目。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捷運:景美站
公車:木柵市場、文山行政中心(木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芝畜魂之碑(建造年份不詳)
圖片感謝新北市社區營造輔導中心提供
目前此碑在三芝區福成社區活動中心,也就是三芝的洗衫窟舊街區。根據新北市社區營造輔導中心的盈慧老師說:「這塊石碑是在整地的時候發現的。」。
此地以前是公有屠宰場,在民國 60-70 年代電宰業興起之後此地逐漸荒廢,成為社區的黑暗角落。2018 年後透過社區規劃師、福成社區發展協會、陽明大學 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多方合作規劃之下,此地區目前成為樂齡開心農場、社區工作坊、社區孩子放學後的第二個家,由退休教師進行課後輔導、社區一日遊等等。專為社區「洗衫窟仔」打造的翻轉計畫,各角色間的的主體與客體界線模糊,社區發展有生命般地活絡起來成為互動的有機系統,老、中、青三代合作更加緊密。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三芝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淡水畜魂碑(1943 年,昭和十八年)
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這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畜魂碑被保存在淡水農會超市前,超市員工在農曆初二、十六都還會進行祭拜(經查閱各方資料與致電農會超市後確認)。此地舊時為淡水豬灶(屠宰場)後改建為農會超市,此碑為少有現地保存未位移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畜魂碑」三字,背面落款為「昭和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淡水郡警察課長神代文治書」,材質為砂岩(一說為安山岩)。(圖為石碑之拓片)
淡水豬灶直到 1990 年代因肉品全面改成電宰才關閉,曾在光復後越戰時期提供肉品給美軍,但因不符合肉品衛生問題而停止供應。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永樂巷口(中山市場)
捷運:淡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西雲禪寺的豐原獸魂碑(1936 年,昭和十一年)
台中縣的豐原食肉改良會設立了這個碑。相傳這個碑建立的原因是因為 1906 年的嘉義大地震和 1935年 的中部大地震,造成了許多動物的死亡。根據 真辺将之 博士 的論文研究,這個碑在 1959 年的八七水災中被掩埋,後來重新被發現並移至西雲禪寺。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倫仔尾、福德祠
捷運:劍潭、士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蘭市同慶街屠宰場畜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由宜蘭市金進益營業者建立,原碑立於宜蘭市舊屠宰場,今已改建為宜蘭縣社會福利館。1981 年宜蘭豬隻改為電宰,原「慶和街屠宰巷」整編為「同慶街」,意味普天同慶。目前石碑移藏於蘭陽博物館保存,收藏並未展示。(圖為宜蘭市同慶街廢棄人工屠宰場之畜魂碑前景)
碑文詳述了六畜為人類生活作出的巨大犧牲,並呼籲人們對牲畜懷有感恩之情,悼念其犧牲。這座碑文不僅是一件紀念性建築,更是當時社會對待牲畜的態度和文化觀念的反映。碑文中使用了“報德成仁”等字眼,意在強調人類應對牲畜的犧牲作出回應和感激。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蘭陽博物館
— 文 動物權文字記者 李鈺珊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https://bit.ly/4dn0qKn
【說嘉義:大林畜魂碑】 微物史 - 【說嘉義:大林畜魂碑】… | Facebook
畜魂碑,又名獸魂碑,大多設置於日治時期市街(庄)屠畜場或家畜市場中,為日本「動物慰靈」的一種信仰形式展現,並衍伸出「畜魂祭」、「獸魂祭」等祭典儀式。
位在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右側圍牆的「畜魂碑」為早期大林庄屠畜場(俗稱豬灶)所遺留的史蹟。其由來可追溯自昭和4年(1929)9月16日,大林獸肉商曾天夏與12名業者共同發起建碑,所需資金約200圓,由獸肉商依豬隻的比例捐出,每殺一頭豬,捐金10錢,200圓就是2000頭豬寶。(資料出處:台灣日日新報)
大林畜魂碑於昭和6年(1931)4月19日舉行除幕式(落成式)及畜魂祭,參與的獸肉商約有三十多人。此「畜魂碑」三字以行書書寫,落款「昭和六年辛未仲春,大林屠畜者一同敬立」書法圓熟流利,字體優美,堪稱佳作!
豬寶殺身以資人食,犧牲之至,好不容易有個畜魂碑可供靈魂憑依。雖時移事遷,屠畜場已消失,但前人仍不敢毀碑、斷香火。
而今為了市地重劃,畜魂碑拆除危機再起,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亦已宣告本碑不具文化資產價值,豬魂與古碑將何去何從?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4FwkiByf6fbVYeL7/
------------
【淡水畜魂碑】 微物史 - 【說嘉義:大林畜魂碑】… | Facebook
淡水農會日治時期為淡水屠宰場
立於昭和18年(1943)
民國32年,
由淡水郡警察課長神代文治
聘請淡水工匠黃吉義興建
石材是從淡水河口北側石滬角
運來的安山岩
碑石保留完整
整塊以安山岩砌成
文字陰刻
石碑後方記載:
昭和十八年五月十五日
淡水郡警察課長神代文治 書
------------------
台北一座具有歷史性的石碑-「畜魂碑」 微物史 - 【說嘉義:大林畜魂碑】… | Facebook
這塊碑刻於日據時代之昭和六年
(民國二十二年)
原立於大同區蘭州街屠宰場
用以超渡畜魂
於民國六十三年間
大龍峒的屠宰場關閉拆除改建
於是天寶聖道宮在神明指示下
而將石碑遷移至現址遷到現在位置供奉
正面「畜魂碑」為
台北州知事[片山三郎]所書
背面碑文
天地氤氳 萬物化成 品彙繁展
六畜紛呈 豕名剛鬣 犬呼盧令
馬賦一索 雞嘐三鳴 柔毛長髯
即羊之號 太牢大武 乃牛之稱
統稱六畜 各具一形 屠填宰割
以供犧牲 聞聲不忍 仁政哀矜
嗟爾靈魂 天外飄零 恨無寶筏
聊作雲輪 欣逢商衆 昭告虔誠
披肝致奠 以通幽冥 惟祈來格
鑒此香馨 望速輪轉 及早超升
勒諸石碑 以表群情
昭和六年二月
臺北屠商會聚 仝立
臺北衛生課長宮川富士松 撰
舉士徐鼎新 書
緬懷逝去動物的石碑,從屠宰場遺留下來的歷史與文化!搜尋全台現存畜魂碑之旅!-南部篇(三)
專案新聞
推廣故事
活動訊息
在台灣,有一種紀念因人類活動而犧牲動物的石碑,稱為畜魂碑或動物慰靈碑。這一習俗源自日治時期,最早的畜魂碑建於1931年,位於松山四獸山的天寶聖道宮。現存的畜魂碑大多位於舊屠宰場、動物園、實驗動物機構、文化中心和寵物殯儀館等地。 本系列文章將介紹台灣各地的畜魂碑,本篇將介紹嘉義獸魂碑、大林畜魂碑、朴子獸魂碑、鳳山獸魂碑、恆春獸魂碑、澎湖獸魂碑。這些碑不僅是紀念性建築,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牲畜的感恩和敬意。
前兩篇我們了解到畜魂碑的歷史,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愧疚和反思,我們從北部的松山、北投走到木柵、台中與彰化。接下來,我們將帶您走進台灣南部,見證這段充滿殘酷的歷史。
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義獸魂碑(1938 年,昭和十三年)
嘉義市香湖公園內現存一座獸魂碑,祭祀神祇為獸魂公和獸魂媽。嘉義市第一代豬灶位於義昌里的萬善君廟及義昌公園範圍,第二代遷移至埤仔頭庄北香湖旁。昭和十三年,這座碑由當時的臺南州知事川村直岡與當地獸肉商合資建造,用來祭祀牛、豬等牲畜的亡魂。1986 年,當地肉類公會聯絡組長陳錦賜捐獻了石香爐,並繼續舉行祭祀活動,當地居民稱此地為「牛墟豬灶」。1988 年,屠宰場第三次遷移至荖藤里現址,並建設了新式電宰廠,同時新立一座獸魂碑進行祭祀。因此,嘉義市現有兩座獸魂碑供人祭拜,以安慰被宰殺的牲畜,感謝牠們的犧牲。(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香湖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合格屠牛的所在地,在日治時期牛肉昂貴稀少、且合格屠牛者僅限日人。
根據《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載,這座獸魂碑是嘉義市獸肉營業組合設立的,因屠宰場自開場以來的屠宰數量超過兩萬五千頭,每年都舉行「畜魂碑祭」。因此,目前香湖公園內的獸魂碑應該是第二代,可能在移動過程中名稱從「畜魂碑」變成「獸魂碑」。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自由友愛站
高鐵:嘉義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林畜魂碑(1931 年,昭和六年)
位於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前,距大林車站東約 500 公尺。該碑由日治時期大林獸肉商曾天夏與 12 名業者於昭和四年(1929 年)9 月 16 日發起建設,每屠宰一頭豬捐出 10 銭,共計籌得 200 圓。昭和六年 4 月 19 日,畜魂碑正式竣工並舉行除幕式及畜魂祭,參與者達三十多人。
畜魂碑為薄板型,中央刻有「畜魂碑」,右側刻有「昭和六年辛未仲春」,左側則刻有「大林屠畜者一同敬立」。隨著時間推移,屠宰場已消失,但畜魂碑仍保留至今。
2010 年,大林消防隊新建大樓時,施工人員在草叢中發現了這座碑。當時有人主張拆除,也有人希望保留。機具在整地時突然故障,最終決定保存該碑,並由退役消防隊員捐款進行整地工作,使畜魂碑得以重新面世。現在,畜魂碑周圍設有香爐和混凝土磚塊圍欄,妥善保存。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大埔美
火車:大林站
高鐵:彰化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朴子獸魂碑(1933 年,昭和八年)
位於嘉義縣朴子市老人會館前,材質為砂岩,採用原石鑿刻而成,左側刻有「朴子獸肉販賣業者一同」,右側刻有「東石郡守齋藤捨雄筆」。碑體形制圓石,繩紋裝飾,碑陽刻有行書弧底字「獸魂碑」,碑陰則刻有「昭和八年四月一日建之」,字體清晰,記錄了立碑的歷史。
朴子屠宰場創立於 1908 年,為供應全朴子所需,每日屠宰約百餘頭豬。當時,屠宰完全依賴人工作業,使用大灶燒柴煮滾開水以便拔除豬毛。隨著時間推移,人工屠宰逐漸被機械化所取代。1986 年,嘉義縣肉品市場設立,傳統屠宰場被拆除,原址改建為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唯有獸魂碑被保留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碑體曾遭到破壞和遺棄。為了讓後人了解其背後的意義,朴子市公所於 1997 年進行了重建和修整美化工作,使這座紀念碑重新豎立,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物。石碑上的昭和字樣被塗抹,參考論文記載,推論應為日台斷交後影響所致。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東石國中、水道頭(嘉客)
高鐵:嘉義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鳳山獸魂碑(2002 年竣工)
高雄市鳳山區的獸魂碑,第一代始建於 1937 年,現今保存的是戰後重建的版本,位於高雄鳳山經武路跟鳳仁路交叉口一座用混凝土製成的尖塔型大碑。舊的獸魂碑在新碑建設的同時被拆除。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當地會舉行祭典以紀念因人類飲食而犧牲的動物。1982 年,鳳山屠宰場從立志街搬遷至經武路,但當時的獸魂碑未隨同搬遷。1999 年,為了「美化環境」和「尊敬獸魂」,成立了重建委員會,並於 2000 年開始新碑建設,最終於 2002 年 5 月竣工。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台鐵鳳山站
火車:鳳山車站
高鐵:新左營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恆春獸魂碑(1935 年,昭和十年)
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恆西路的恆春山腳里活動中心後方,最早由屠宰業者設立,當時位於屠宰場內。日治時代禁止私宰,恆春山腳里設有公設「豬灶」,市場上的豬肉皆由「豬灶」宰殺後運出。居民特地建立獸魂碑,以慰祭被宰殺的牲畜。隨著豬隻屠宰制度的改變,屠宰場遷移後,這座歷史悠久的碑一度被棄置。後被地方居民找回。
自此,每年農曆七月普渡,這座碑成為恆春山腳社區的一大特色。普渡大會由屠宰業者及其他居民共同參與,祭拜儀式在戰前曾中斷,但在數十年前恢復。
(圖片來源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恆春轉運站、恆春旅遊醫院(恆南路)
高鐵:新左營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澎湖獸魂碑(1929 年,昭和四年)
澎湖縣的獸魂碑位於馬公市 97-14 號,最初於 1929 年由屠宰業者黃文西等人在馬公草蓆尾的屠宰場設立。翌年,馬公街長三浦主持犧牲動物的祭祀儀式,並在松島紀念館舉行晚餐會。因風雨侵蝕,碑於 1960 年 12 月嚴重損壞。1983 年,因祭典地點不便,決定在不改變原貌的原則下將碑遷至現址重建。新碑於 1999 年建設,2002 年 5 月竣工。現今的獸魂碑是一座混凝土製成的尖塔型大碑,舊碑在新碑建設時被拆除。此外,現在的碑左右前方有一對石獅子,這是戰前的舊碑所沒有的特徵。
因舊屠宰場環境不佳影響肉品衛生,且毛豬交易無公證制度,縣政府開始計畫新建屠宰場暨家畜市場。1977 年,澎湖縣肉品市場新建完成,機械化屠宰開始運行,屠宰公會更名為肉類公會。肉品市場全銜為「澎湖縣肉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受縣政府及農漁局監督。遷建獸魂碑時,以不損原貌為原則,每年農曆七月和十月分別舉行普渡和超渡儀式,體現眾生平等。
鄰近大眾交通站點資訊參考:
公車:肉品市場
這趟沈重與血淋淋的歷史與文化之旅,從北到南總共導覽了 18 座石碑。這些石碑建造的目的都是感謝動物作為「食用動物」,在屠宰場被迫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們透過石碑安慰自己的心靈也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和感恩,以慰動物在天之靈。但透過他人之手先屠宰生命之後,再以紀念物品的形式緬懷逝去的生命,這種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如同先傷害他人,導致他人受傷或致死,法律上要付損害賠償責任以及罪責。法律雖然會追究責任,但已無法彌補已逝去的生命,這樣的行為無疑是本末倒置。或許,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反思,如何在一開始就避免這些無辜的犧牲,而不是在事後懺悔和紀念。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應該被珍惜和尊重。
— 文 動物權文字記者 李鈺珊
參考論文:戦後台湾の動物慰霊碑―日本統治時代からの連続と断絶―早稻田大學歷史館館長, 真辺将之 博士
KiTA台灣友善動物協會 https://bit.ly/4dLI717
みんなで、守ろう!活かそう!三重の文化財 / 情報データベース / 鯨の供養塔
みんなで、守ろう!活かそう!三重の文化財 / 情報データベース / 鯨の供養塔
寬文11年 (1671年) 建造的紀唸碑。正面有“鯨魚33本供養塔”的缺口。
過去,作為熊野的民俗,每獲得33條鰤魚、金槍魚等稱為“萬之祝”,有慶賀的習俗,建造此供養塔作為其紀唸。
類似的紀念塔在大良改善寺院內和鬼城(Onigajo)城西口也有。鯨魚供養塔|觀光景點|觀光三重 (鯨魚三重) https://bit.ly/3YIBTLl
日本最古の鯨の供養塔 | ECO日和|動物 専門学校 大阪ECO動物海洋専門学校-大阪エコ https://bit.ly/4dtwVXs
Facebook https://bit.ly/3yIE6Mg
那麼,這次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位於熊野市仁島的「鯨魚紀念塔」。據說,如果捕獲一頭鯨魚,整個潟湖就會變得富裕,熊野灘沿岸自古以來就存在捕鯨活動。和歌山縣的太地以捕鯨聞名,三重縣熊野市的浦良也是捕鯨盛行的地區。紀念塔靜靜地建在離仁島港稍遠的地方。正面中央刻有“三十三鯨紀念塔”,左側刻有“Kanbun 11 Ryūshu Shinhai”,右側刻有“三月日木下彥部武之”。在熊野地區,每捕獲33條鰤魚、金槍魚等,就有投擲年糕的習俗,以示“萬慶”,這座紀念塔被認為是與鯨魚紀念館一起建造的。
自古以來就有捕鯨活動,但在 17 世紀,開始出現使用捕鯨魚叉的有組織捕撈活動,並在 17 世紀後半葉引入了“網”,即用網來阻擋鯨魚的活動。式」捕鯨方法發明後,捕鯨效率急劇提高,捕鯨活動蔓延到全國。
新島上的鯨魚紀念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671 年,是了解早期有組織捕鯨活動的寶貴歷史資料。熊野參拜道和大神坂路的起點也在附近,所以當您沿著參拜道行走時,不妨參觀一下鯨魚紀念塔,想想過去的繁榮。Facebook https://bit.ly/3yIE6Mg
談簡園長的「死諫」: 不良體制殺人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台灣樂活動物協會 - 關於新屋收容所的獸魂碑, 文中最後一段真值得深思⋯ | Facebook
台灣樂活動物協會 - 關於新屋收容所的獸魂碑, 文中最後一段真值得深思⋯ | Facebook
新屋收容所 要讓浪浪「樂活」!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搶救下八隻米格魯曾做動物實驗+為了讓實驗用動物,在以身體完成為人類「服務」的任務後,能得到人道的善終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昨天首度協助公開認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