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41-1908年 日本時期中華民國年號對照表-新竹縣地政處
宮川次郎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著有《花蓮港製糖所の研究》、《砂糖講話》、《臺灣の社會運動》、《臺灣の政治運動》、《臺灣の農民運動》、《臺灣の原始藝術》、《臺灣糖業の批判》。其中《臺灣の原始藝術》一書為1931年因為受到好友森丑之助之死的刺激,開始對臺灣原住民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三年多的時間收藏五百餘件山地文物,並著書誌之,以藝術鑑賞觀點,描述這些文物造型圖案之美及其技巧樸拙之趣。(郭啟傳)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4bTM2aW
-----------------------------
原住民族文獻 https://bit.ly/3Lz3A1i
宮川次郎藏品與「臺灣原始藝術」:導讀《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 新書視窗 第26期 2016/04
文/胡家瑜
《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封面(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收藏,是保存文物的過程,也是象徵符號形塑與價值體系建構的過程,背後糾纏著複雜的社會關係和多重動力。透過檢視藏品的形成過程與物質組合,不但可以探索文物背後的社會文化特性,也可以理解收藏者的凝視觀點和價值品味,以及採集行動開展的時代脈絡和社會情境。2015年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一書,就是透過目前保存在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中一位日本時代知名私人收藏家──宮川次郎所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文物,理解採集者的動機、目光凝視焦點和收藏偏好,並且探尋「原始藝術」在臺灣建構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藉此再現臺灣原住民文物造型的精彩和美麗,希望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和欣賞其中蘊含的價值和力量,同時更期盼能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文物遺產,在當代生活中創造新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日本統治時期,宮川次郎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文物,是一批具有獨特時代象徵意義的藏品。這些文物的採集、流動移轉和價值建構過程,呼應了臺灣、日本和世界的複雜糾結互動關係。臺灣原住民文物,大約從19世紀中葉臺灣開港以後,逐漸成為外來者探奇觀異和採集典藏的對象物。1895年日本取得臺灣之後,基於殖民統治和科學研究等理由,官方開始有系統地推動原住民部落調查和採集活動。當時許多重要的原住民研究者就是主要採集者,如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移川子之藏、或鹿野忠雄等人,都積極收藏原住民文物做為物質文化研究標本。然而,除了調查研究目的之外,日本時代出現一些民間業餘收藏者,他們從賞玩和興趣愛好的角度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其中,宮川次郎就是最早開始由「原始藝術」欣賞的視角,進行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的一位民間愛好者。
一、 宮川次郎的時代背景和活動軌跡
宮川次郎究竟是何許人也?除了少數關心臺灣原住民藝術的研究者之外,可能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相當陌生。他何時來到臺灣?為什麼對原住民的文化或藝術有興趣?又為何有能力或財力展開實際的收藏採集行動?這些與採集者個人有關的歷史脈絡和活動軌跡,是理解宮川收藏採集的背景和動機,以及他對臺灣「原始藝術」想像和凝視焦點的基礎。
目前所知有關宮川次郎個人歷史的文獻記載不多。歸納報章雜誌的零星片段記載,以及宮川次郎的出版著作,約略拼湊出他的生平背景和相關活動軌跡。宮川次郎1887年9月8日出生在日本福島縣棚倉町。他中學畢業之後,於1906年(明治39年)來到臺灣,最初擔任總督府殖產局的苗圃養育員,1911年至1917年間他在「臺灣日日新報社」擔任記者。後來在許多不同機構任職,主要都與報導和文字出版等工作有關;例如他曾任《糖業》?誌的負責人、「臺灣新聞社」的編輯長、總督府殖產局南洋糖業調查囑託、「廈門全閩新日報」和「拓殖通信社」主筆等。更重要地是, 1929年宮川在臺北成立了「臺灣實業界社」,他自己擔任社長,並編輯發行《臺灣實業界》月刊。這本雜誌當時是有名的大眾通俗雜誌,主要針對臺灣社會現象進行觀察評論。〔1〕
擔任臺灣實業界社社長時年50歲的宮川次郎(《臺灣實業界》1937年1月號,現藏臺灣大學圖書館,圖片來源/胡家瑜)
從宮川次郎的活動軌跡和文章書寫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積極、有活動力和開創性的人,而且與新聞界和文化界的往來非常密切。他的相關著作議題涉及糖業、鹽業、社會運動、農民運動、南洋貿易產業、臺灣地方自治制度、政界人事等,字裡行間也反映出他辛辣而特立獨行的性格。另一方面,宮川次郎也對臺灣風土、文化、藝術、文物收藏和觀光產業也展現高度的關注和愛好。他常以「臺灣實業界社」之名,舉辦臺灣文化相關座談會,邀約當時地方知名人士參與座談。同時,他在《蕃山的二大樂園地》(1926)、《臺灣的原始藝術》(1930)、《趣味的臺灣》(1941)等書寫中,也不時流露出對臺灣「鄉土」的熱切感情。宮川也曾熱情地構想原住民工藝推廣和觀光商品的發展,他很感嘆隨著現代器具傳入,原住民的藝術正急速的消亡。因此,他建議大家到當時的臺北博物館和臺北帝國大學人類學陳列室,可以看見一些早期珍品。另外,他也認為有些新產品,如果是由原住民所製作,也是相當值得觀賞的文物。
二、 宮川次郎的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
宮川次郎在各種忙碌的工作、活動和興趣之中,最特別的一項是採集臺灣原住民文物。身為非官方支持的業餘嗜好者與個人收藏家,他以一己之力累積了一批非常精美的原住民文物;同時他也在日本統治時期,使用通俗大眾能理解的語言,積極推廣臺灣原住民藝術文化。他究竟在觀看和凝視些什麼?為什麼會從社會新聞採訪、政經評論和文字出版工作,跨足到當時一般人不太熟悉,也很難理解的原住民藝術領域?
根據宮川次郎自己的敘述,他對臺灣原住民文化感到興趣,是受到他的好友森丑之助影響。由於森丑之助1926年突然過世,讓他受到很大刺激,因而決定繼承好友的遺志,繼續為原住民文化努力,也因此開始大量收集原住民文物。他耗費了將近三年時間,收集了將近500件原住民文物,並運用自己的出版社作為發行管道,出版了一本匯集精美文物黑白照片的圖錄──《臺灣?原始藝術》(宮川次郎,1930)。〔2〕這本書無疑是臺灣最早的一本原住民文物圖錄,同時在書中也首次使用「原始藝術」一詞,分析和討論臺灣原住民生活器物中呈現的美感。
宮川次郎1930年出版的《臺灣?原始藝術》(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圖片來源/胡家瑜)
《臺灣?原始藝術》一書出版不久之後,宮川次郎卻在1933年至1936年之間,將他收藏採集的大部分臺灣原住民文物,分為二批出售給當時的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現今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前身)博物館。根據博物館的原始入藏紀錄,當時總計購買了377件宮川收藏的原住民文物。這些宮川藏品,在大學博物館眾多由田野調查採集而來的研究標本當中,無疑是最美麗和最具視覺吸引力的一批文物。當時入藏的三百多件宮川次郎藏品,多年來由於經過戰亂和政權移轉而有不少散佚損壞,目前大約有260件仍然保存在現今的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目前保存下來的宮川藏品,大都是有精緻美麗的紋飾和造型的文物。其中絕大多數是雕刻和陶塑物品,包含各種不同生活層面使用的木雕、竹雕或椰殼雕製品;此外還包含不同來源、形式和功能的陶器。相較同時期其他研究者採集的原住民文物,很明顯地宮川藏品涵蓋的織品和服飾文物特別少,現今只剩下一件獨特珍貴的木槲草織花上衣。從藏品文物種類和數量,可以明顯反映出宮川次郎目光凝視的焦點,以及他對「臺灣原始藝術」的界定和偏好。
宮川次郎採集的排灣族立雕人偶(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宮川次郎採集的排灣族或魯凱族木雕匙(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三、宮川次郎觀賞臺灣原始藝術的視角
宮川次郎不但用實際收藏行動,塑造臺灣「原始藝術」的形貌,也在出版中陳述他對臺灣「原始藝術」的看法。他的「原始藝術」論述,後來經常被藝術研究者和愛好者轉載和引述,也對臺灣原住民藝術鑑賞的通俗概念產生不小的影響。但是,重新分析他的「原始藝術」解說文字,可以看出他不時顯露出理所當然的殖民現代化發展立場,以及無可避免的文明和原始對立觀點。歸納而言,宮川的「原始藝術」觀賞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立體造型物品優於平面物品:雕刻物品是宮川最為偏愛且給予最高價值定位的藝術作品。因此,有明顯突出雕刻藝術表現的族群,如排灣族和雅美(達悟)族,他認為是臺灣原住民各族中藝術成就最多的族群(宮川次郎1930)。各種施有雕刻的木、竹和牙骨器,無論是屋柱、人偶、佩刀、盾、杯、匙、梳、生業用具或宗教用具,他都界定為精彩有趣的藝術品,而大量加以採集。相對而言,較不強調雕刻作品表現的族群,例如泰雅、賽夏、鄒、布農等族,他認為藝術表現較貧弱,很少或幾乎沒有進行收藏採集。〔3〕 另外,立體造型的陶塑,也是他蒐集的重要類型,主要包括排灣族或魯凱族的傳家古陶壺,以及阿美族和雅美(達悟)族燒製的不同形式和功能陶壺、陶碗、陶杯,以及陶塑人偶等。但是,對於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普遍具有的精巧織布和刺繡藝術,或許因為屬於二元平面式作品,宮川著墨不多,留下的藏品數量也很稀少。〔4〕
(2)具象圖形高於幾何圖形:宮川認為具象圖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他的藏品超過1/2來自臺灣南部的排灣、魯凱或卑南等族,主要是雕有人形紋、人頭紋、百步蛇或鹿紋等紋飾,原本專屬於頭目和貴族家系裝飾權的物品;例如祖靈柱、巫師道具箱、匙、梳、煙斗、工具等各種日常生活器物表面的雕刻裝飾。另外,還包括東北部平埔族群的人形紋雕花屋板,以及雅美(達悟)族神靈「magamaog」人形紋雕飾船板和禮杖等,以及雅美(達悟)族的陶偶。至於抽象幾何紋飾或者流線造型的器物,在宮川藏品中數量比例不多,而且他的描述和分析也很少。
(3)原始、純粹和未受污染的趣味:宮川對於原始、原初和原真的愛好和浪漫情懷,也呈現在他的收藏當中。宮川認為許多原住民器物裝飾表現,雖然技法樸拙,但是造型天真有趣而且流露質樸的情感,因此給予高度讚賞。尤其,他認為雅美(達悟)族由於居住在海外的孤島上,因此「最有興趣的是其不受外來影響的純粹藝術」(宮川次郎1930)。這種觀點,基本上夾雜了當時學術和知識界普遍具有的進化論觀點,以及一般大眾天真浪漫的「原始」想像,將原住民視為人類社會還未受到文明污染之前的自然樣貌。
(4)社會發展與原始藝術消失的必然歷程:宮川還經常表達對原始藝術終將消失的哀悼和婉惜。他認為因為社會型態和經濟生活改變,許多原住民的製作技術和生活器物面臨快速變化;不少原住民開始出售過去象徵權力或地位的物品,普遍使用對外交易來的生活用品,而不再費時運用過去擁有的精湛工藝技術去製作日常用品。因此他感慨地認為原始藝術必然逐漸衰落,而臺灣原始藝術的滅亡,也是原住民純真心靈的滅亡。此種觀點背後隱含著社會進化論的矛盾價值觀,一方面希望「原始」社會保留純真未污染狀態,做為文明世界玩賞和懷想的對象;另一方面則認為人類社會生活必定要朝著進步發展的方向前進。
不可諱言,宮川次郎的收藏採集和原始藝術論述,顯露出當時通俗的「文明/原始」想像,以及他主觀的價值品味和選擇標準;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宮川的思考並沒有脫離「文明」者或殖民者以高尚品味來鑑賞原住民器物美感的想法。然而,另一方面而言,他也率先在1930年代將臺灣原住民文物納入藝術和美學範疇,並且透過實際的收藏和出版行動,讓一般人有機會認識臺灣原住民藝術,確實有其歷史性意義。
宮川次郎採集的雅美(達悟)族陶偶(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四、 過去文物藏品的當代再現
綜觀宮川收藏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文物,大部份都有精緻美麗的紋飾或是趣味的造型,但是文物類別和來源數量很不平衡。他偏愛精美木雕、竹雕、牙骨雕、椰殼雕和燒陶製品等造型較立體、圖案較具象的文物;對於編籃、刺繡、琉璃珠、貝珠或鞣皮等物品很少收藏。也因此,宮川藏品大多數是來自排灣族或魯凱族的文物,其次是雅美(達悟)族;阿美、布農、賽夏和平埔等族文物比例非常少,泰雅和鄒族則完全沒有。此外,對於文物藝術背後的歷史文化脈絡、社會互動關係、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價值或是象徵意義,宮川的理解也還很粗淺或有所偏頗,他主要針對器物表象的造型、紋樣圖案或材質等層面進行觀察分析,給予通俗性的鑑賞介紹;因此要呈現原住民藝術的豐富多元性和文化特性,其廣泛和深入程度還有不足。
宮川匯集的這一批視覺效果或美感表現相當強烈而亮眼的原住民藏品,長期以來主要是作為學術研究材料,許多研究者的相關出版都曾運用宮川文物收藏。可惜的是,這些文物多年來大部份塵封在庫房,外界一直無法一窺其全貌。本書重新整理和全面清點目前留存在臺大博物館的二百多件宮川藏品後,精選出其中192件,為這些珍貴文物重新拍攝彩色照片;並且將文物分為「織品服飾」、「木雕立柱與立像」、「武器與防禦用具」、「飲食用具」、「日常生活用具」、「生業與製造工具」、「宗教與儀式用具」和「陶器與陶偶」等八大類,進一步分析詮釋和解說文物功能、社會背景和相關文化意義,並且配合繪圖出版呈現。除此之外,也將宮川次郎原書解說翻譯成為中文,結合原有黑白照片放在附錄作為參考。
總結而言,本書以文字和圖像結合的方式,企圖由不同的角度詮釋和再現宮川藏品。這些原住民文物,經過時空移轉和社會變遷,已經成為今日珍貴的原住民文化遺產;它們不但是延伸過去記憶的物質基礎,也可以作為部落藝術創新發展的參考資料。原住民藝術美感的表現,過去主要是以各類型實用生活器物做為載體;器物製作、交換和使用過程,也是集體知識體現和社會關係建構的管道。現今原住民部落工藝復振和新興工坊製作的產品,雖然大多轉變為觀光商品或工藝收藏品,而不再是部落生活使用的功能性器物;但是當代工藝品仍然透過製作生產過程,將特殊文化形式和象徵符號具體化,經由再度大量呈現而成為當代部落記憶的焦點;同時相關知識和技術也因為實踐而能轉化延續。現今博物館保存的宮川藏品文物,累積了豐富的造型和圖樣設計素材,也是過去原住民技術和藝術表現的智慧結晶。透過再現這些文物的精美圖像,不但可以讓大家看見原住民藝術的精彩,更希望藉由反轉凝視和行動方向,與當代部落工藝的發展建立新連結並激發新動能。(本文係由《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書中「從凝視到行動:宮川次郎的「臺灣原始藝術」收藏」一文節錄修改而成)
原住民族文獻 https://bit.ly/3Lz3A1i
---------------------------
歷史分期宮川次郎著《臺灣的原始藝術》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https://bit.ly/46fQZJS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創作者/製造者《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內容試閱 – 臺大出版中心 https://bit.ly/3WxjKym
宮川次郎
產地源始/製造地
臺北
材質
書籍
尺寸/重量
長度(X軸):19.5cm 寬度(Y軸):26.2cm 高度(Z軸):2.3cm 重量:680.5g
關鍵字
原住民藝術、石雕藝術、木雕藝術、圖騰
文物描述
本書為宮川次郎所著,內容介紹了傳統的臺灣原住民生活中所使用的石雕、木雕等製品,例如祭祀用的瓢、衣飾、腰飾、刀、盆等等,附有大量的黑白圖像,每一圖片均標示出所屬何族之物,如パイワン族(排灣族)的祈禱
---------------------------
1. 本件為日本時代的書籍,由宮川次郎著作、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發行。本書為右翻式書籍,封面頂端印刷文字「趣味の臺湾 宮川次郎著」,文字下方印有2隻動物圖案,圖案右側蓋有「鈴木」紅色橢圓印章。本書目次如下:蕃產品、トンボ玉、竹細工、木工器、玩具、地方色ある名產、支那骨董、果物、食品、臺灣料理、支那酒と莨、茶、花卉、蝶々の國、臺灣情調。
2. 宮川次郎為日本時代著名的私人收藏家,其收藏品以臺灣原住民文物為主。本書以趣味的角度切入介紹原住民的物件(織布、籠、雕刻、陶器、瓢及琉璃珠)、臺灣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https://bit.ly/3SiL3Kz
2019年8月13日
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林森北路一帶,戰後長年以來成為臺北代表性的娛樂場所。不過那樣的光景已成為過去,現在此區的旅館和餐廳雲集,旅客很多。本文將介紹此區域的開發,以及規劃營造時的背景,甚至和東京的某區域住宅有所關聯。
不為人知的戰前高級住宅區
若打開臺北市地圖,可以看見市內有許多公園,現在稱為「林森公園」的綠地,也是其中之一。日本統治時期,此地設有三橋町公墓,這一帶名為「三板橋(Sanbankyo)」,第7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Akashi Motojiro)和第3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Nogi Maresuke)的母親乃木壽子(Hisako,舊姓長谷川)的墓地,就位於這個區域。
本文要介紹的是,位於這塊綠地南側的區域,那裡直至戰爭結束為止,都被稱為「大正町」,當時出生於日本本土的人與其子嗣被稱為「內地人」,他們便群居於此高級住宅區,遠近馳名。
著手開發此地的,是一位名為木村泰治(Kimura Taiji)之人。他出身於秋田縣大館,在文豪二葉亭四迷的勸進之下,成為新聞記者;後經由曾任《臺灣日報》主筆的内藤湖南引介,於日本統治臺灣不久的1897(明治30)年底,遠渡來臺。
木村泰治參與臺灣各地的都市計畫。記者時期曾與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新渡戶稻造有深交(福島岳温泉木村家提供)
其後,木村成為《臺灣日日新報》的總編輯,在各領域廣泛地進行新聞採訪活動,之後參與設立「臺灣土地建物會社」,進入實業界。該社參與基隆港和高雄新市鎮的營造等等事業,其中許多都由木村親手籌辦。1937年(昭和12)年,他為臺北商工會議所的設立四處奔走,成立後更擔任該會會長。
讓人興起定居於新領土臺灣的念頭
筆者在採訪調查時,找到一本應該可以說是木村自傳的書籍,書名為《地天老人一代記》。此書中有個叫做「造鎮時代」的條目,記載了大正町附近一帶開發時,不為人知的諸多軼事。
1911(明治44)年8月26日,臺灣遭逢前所未有的狂風暴雨,此時臺灣南部受到重創,不僅連結島嶼南北的縱貫鐵路多處中斷,臺北的河川也氾濫成災,洪水淹沒街道。
臺灣總督府盡全力搶救災情,木村也參與其中,而參與救災便成為了整頓大正町的契機。
當時居住在臺灣的「內地人」,以混雜的型態生活在臺灣人居住的區域裡,因為有衛生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的差距,許多時候居民都處於惡劣的環境之中。事實上,瘧疾等等疾病四處蔓延,人們時常面臨著亞熱帶特有疾病的威脅。所謂的「新天地」,不過是徒有虛名。
此外,當時治安也不平穩,出身於日本本土的人數極少,大多抱持著不安的心情。因此大半的人都想,若能在臺灣發財,即刻就要啟程返回日本的故鄉,幾乎沒有人想定居臺灣。
木村相當憂慮這樣的狀況,決定要建設讓人們想要定居臺灣這塊土地的住宅區。1912(大正元)年,木村在臺北市東北部購入了10萬坪的空地。即是新的住宅預定區。
木村的行動非常迅速,所幸也受到臺灣總督府和財界的支援,於是他開始著手進行新住宅區域的整備。特別是身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一般認為他與木村的想法一致,在後藤任內,曾為新聞記者的木村數次傳達自己的構想,並向後藤說明計畫的必要性。
日本統治時期的地圖。家屋配置考慮到格調、美感與便利性,廣受矚目(赤星光雄先生提供)
新興住宅區「大正町」的誕生
大正町的街道,相對於南北連接的道路,巷道則是呈直角與其交叉,形成格狀區域。巷道從縱貫鐵路的線路開始,向北依序命名為一條通、二條通、三條通……。據傳這些都是由木村在地圖上親手繪製。
貫穿中央的主要幹道稱為「大正町通」,而巷弄裡僅有「四條通」較為寬廣(現在的長安東路)。兩者交匯處聳立著日本聖公會的教堂,該教堂目前還留有當時的樣貌,已成為臺北的市定古蹟。
現在的長安東路在日本統治時期,稱四條通。原本的日本聖公會臺北大正町教堂,現在仍留有當時的樣貌(筆者攝影)
住宅內部的隔間也按照一定的基準設置,其中,特別貫徹實行屋內的供水排水管理。此外更種植了行道樹,也很重視排水溝的設置與整備。
此住宅區廣獲好評,口耳相傳之下,希望入住的申請如潮水般湧至。許多是臺灣總督府的官吏和財界人士,後來以「接受內地式的生活方式」為條件,讓臺灣人和外國人也獲准居住於此(已故的演員E. H. Erick和已故岡田真澄兩兄弟,就與丹麥人的母親在此度過了幼年時期)。
而且,木村的目標在於建造「讓日本人能夠以日本人方式生活的街區」,所以更留下了在大正町通種植櫻花(染井吉野品種)的一段軼事。不過由於該品種與亞熱帶的氣候水土不服,不久都凋零枯萎了。
隨戰敗而消滅的大正町與現況
由於戰敗,日本人相繼離開臺灣。臺灣被納入中華民國的統治之下,「大正町」的名稱也走入歷史。日本人擁有的財產,無論公有還是私有,都被視為敵方資產,遭到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府接收。大正町的住宅也權充為從中國來臺的官吏等人之住所。
其後,林森北路一帶的娛樂事業,聲名遠播,特別被認為是日本商人聚集的場所。因此,圍繞著此區域的樣貌也產生了變化。現在,木造平房的住宅大半已改建,幾乎沒有留下痕跡。
但至今仍沿用日本統治時期所命名的巷道名稱,雖然只是俗稱,並非正式地名,但現在仍用中文表記稱「五條通」(原為「五条通り」)和「七條通」(原為「七条通り」)等等,使用日本統治時期的名稱。
三板橋公墓(現為林森公園)裡,曾有第7代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墓地。其墓地鳥居現仍留存當地(筆者攝影)
關東大震災與上北澤
木村泰治參與營造大正町之後,經過了大約10年的歲月,在1923(大正12)年9月1日,首都圈遭逢了巨大震災。災後不久組閣的第2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在該月27日設置了帝都復興院,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以兼任內務大臣的方式就任該院總裁。
此時,木村收到了可以說是老友的後藤新平的聯絡,接著他把在臺灣累積的財富帶往東京,設立了「第一土地建物會社」,繼臺北市大正町之後,他決意參與新住宅區的建設。
木村所選擇的地區是東京世田谷區的上北澤。第一土地建物會社首先購入土地,開始整理。此與關東大震災後的復興計劃有所關聯,在上北澤的住宅區採用了各種嘗試。
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上北澤的道路配置。該區的道路配置與大正町相同,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都設置主幹道,並在兩側排列著巷弄。換言之,可以看見道路配置就如動物的「肋骨」一般,由主幹道向外排列開展。
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時常可以見到格狀區塊的規劃,這是為了防止常見於亞熱帶的瘟疫蔓延,因此規劃大正町時,考慮到通風和日照是否良好,主幹道連結南北,巷弄則成直角交錯;而上北澤的規劃,則呈現若干差異,此處中心線的主要幹道稍向西傾,巷弄也傾斜交錯其中。
同時也要注意到一點,那就是建設上北澤的資金源自於臺灣。換言之,在臺灣的大正町等等開發事業中所獲得的利益,投入了帝都東京的復興建設。
日本在臺灣建造的建築物和基礎建設,的確是眾所皆知,不過在戰前時期,臺灣的企業投資日本本土,並建造住宅區域的狀況,可說唯此一例。若從這個角度來仔細觀察,上北澤就會浮現出不同的樣貌。
南華大學陳正哲教授專研木村泰治和臺灣土地建物會社,他將上北澤該區域視為歷史文化的遺產,並倡導向後世傳達的歷史意義,接著他以「生活遺產」的表現方式,主張臺日雙方都應該仔細關注先人遺留下來之物,並且詳實紀錄之。
昭和6年左右的大正町。當時的經驗可以連結到上北澤的櫻花街道區域(取自《舊照片述說臺灣日本統治時期的50年》)
櫻花街道背後的歷史
今日的上北澤,以櫻花街景之美聞名。如前所述,木村泰治在打造大正町時,於中央幹道兩旁種植了櫻花,這是景觀設計的意識下所做的規劃,但染井吉野品種的櫻花與臺灣氣候水土不服,無法生存。不過木村也將櫻花帶到了下北澤。
總而言之,木村在下北澤實現了他在臺灣無法完成的理想。此外,木村之後再度將染井吉野品種的櫻花帶到臺灣。經過了大正町的失敗,他將苗種帶往臺北近郊位於較高海拔的草山(現在的陽明山),這次終於種植成功,現在的陽明山已成為臺灣屈指可數的著名賞櫻景點。
最後,我想要介紹木村的另一個面貌。木村是位著名的愛犬人士,他不僅留下論文書寫關於臺灣特有種的臺灣黑狗,更解開了忠犬八公的血統之謎,並出資贊助製作忠犬銅像,深入參與其中。
木村泰治因調查忠犬八公的血統而為人所知(福島岳温泉木村家提供)
翻開戰前的紳士名人錄,可以看見木村被記述為「具有文人氣息般之人」。不僅在都市開發上功績顯著,若得知他愛狗成性的一面,更加引人興味。
此外,戰後從臺灣被遣返的日本人,在臺灣留下了私有財產,木村也多方參與要求日本政府賠償損失的請願運動。包含這個層面,若從一位「人物」的角度來考察臺日關係史,將使臺灣浮現出充滿魅力的不同樣貌。
現今的上北澤和陽明山(原來的草山),美麗櫻花滿佈,每到季節,賞櫻的遊客大舉湧入。不知在天國的木村現在會以何種表情,眺望著那個風景?
標題圖片:日本統治時期稱為「大正町」的住宅區。戰後的「大正町通」以歷任國民黨主席的林森之名,改稱「林森北路」(片倉真理攝影)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 https://bit.ly/3SiL3Kz
--------------------------------------
會員部長 木村泰治 展覽 產業博覽會 臺灣博覽會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昭和十年六月十七日,台灣總督府下令各級官廳、機關、學校舉行盛大的「臺灣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式典」,並於同年十月十日至十一月二十八日間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共有四個會場,第一會場於台北市公會堂( 今之中山堂)及公會堂以南三線道路,第二會場為台北市新公園,分場為台北市太平町,以及位於台北市外草山溫泉地的草山分館,舉辦各種大會如大日本米榖大會、全國新聞記者大會、家畜防疫會議、臺灣畜產大會、全島乘馬大會、臺灣佛教徒大會等,以及舞蹈、電影、煙火大會等餘興節目,以展示日本建設台灣四十年,在經濟、文化方面的業績。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 會員部長 木村泰治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https://bit.ly/3Y9UVdf
---------
木村泰治 (4th Edition) - JINJIKOSHINROKU (who's who) Database https://bit.ly/3LxbCrD
秋田縣士族
Occupation 臺灣建物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臺灣水産株式會社取締役,基隆輕鐵株式會社,臺灣赤糖株式會社各監査役
Gender 男性
Birthday 明治五年四月八日 (1872)
Parent and relation 木村謙齋の六男
Family 妻 レン 明一六、二生、大阪、平、岡田キヨ養子
男 昇 明四二、五生
嫂 アサ 慶應元、四生、亡兄正已妻、秋田、平、田村猪太郞妹
甥 尚平 明一八、七生、亡兄正己長男、現戸主
甥妻 リヨウ 明二四、六生、甥尚平妻、秋田、平、東海林三郞養子
甥 孝平 明二三、一一生、亡兄正己三男
Biography 君は秋田縣士族木村謙齋の六男にして明治五年四月八日を以て生る現時前記諸會社の重役として經營の任に當れり
家族は前記の外再甥正夫(明四三、六生、甥尚平長男)同良二(大三、五生、同二男)あり
同謙平(明二一、七生、亡兄正己二男)は秋田縣士族杉山長英の婿養子となれり
Address phone 臺北、大加蚋堡北門口街二〇五
木村泰治 (4th Edition) - JINJIKOSHINROKU (who's who) Database https://bit.ly/3LxbCrD
興築休憩室碑記
興築休憩室碑記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LymWU6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元新竹廳下之海水浴場,自香山始。里現、家永、三村,歷代之太守,公餘常攜眷來浴。於地之內外海,策杖艤舟,各適其是,盡一日之清遊。 欺地之區長陳雲如君患無駐足所,築室張幕以為棲,遲則亦甘□□舍之意也。不獨太守怡然,即台之中、北人士來遊者,無不大恬焉。一望彌然,爰為是誌。 大正六年秋月穀旦。
本件碑記係日據大正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勒立,用以紀念牛埔公學校內設置休憩處所,招待前來香山遊覽的貴賓。文中所提三位太守,即前後任職新竹廳長的里見正義、家永泰吉郎與三村三平。
洗石子
原碑無題,額刻「所憩」二字
庭院中
日治時期
大正六年秋月
1917
新竹市香山區牛埔南路48巷15號 陳宅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LymWU6
總督府警視總長大島久滿次民政長官及總務局長代理ヲ命セラレ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總務局長代理ヲ免セラル
三 総督府警視総長大島久満次ニ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及ヒ総務局長石塚英蔵ノ不在中代理ヲ命シ民政長官後藤新平ノ民政部総務局長代理ヲ免ス
總督府警視總長大島久滿次民政長官及總務局長代理ヲ命セラレ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總務局長代理ヲ免セラル-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ddpNxS
------------------
民政長官相當於副總督,權職僅次於總督。大島久滿次為第五代臺灣民政長官,西元一九零八年五月三十日上任,一九一零年七月二十七日卸任。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 歷代民政長官 第五代 大島久滿次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https://bit.ly/3LAmswV
------------------------
日本駐臺之行政長官。愛知縣(尾張)人。1888年畢業於東京帝大英法科,曾任眾議院書記官,1897年轉職臺灣總督府法務課長。隨後任警察本署長(後改稱警視總長)凡六年,轉任總督府參事官、總務局長,1908年5月晉升為佐久間總督第三任民政長官,蓋為酬謝其為警視總長時負責「土匪討伐」之事,而以血腥鎮壓原住民遊擊活動之勳勞(不論對漢人或「蕃人」,常在招降典禮中集體殺降)。在任凡二年餘,並組成一個「大島派」(政友會派),以與後藤新平派(長閥派)相抗衡。其後因收受林本源製糖會社之賄賂及阿里山林地放領等貪汙案件,被迫去職返日。唯因其屬於政友會,旋於1912年初又被其同黨之原敬內相任命為神奈川縣知事。(張子文)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Wcu65D
大島久滿次(おおしま くまじ,1865年12月10日—1918年4月27日),日本東海道尾張國(今愛知縣)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民政長官、神奈川縣知事、眾議院議員。
生平
慶應元年十月二十三日(1865年12月10日)生於東海道尾張國(今愛知縣),原名永井久滿,為豪農永井匡威五子,後為一等警視大島正人收養。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大島畢業於帝國大學法科大學英法科,任眾議院書記官。二十二年(1889年)5月通過高等文官試驗以內閣法制局參事官試用,後轉為正任。二十七年(1894年)3月改姓大島。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調任臺灣總督府,三十年(1897年)11月1日任民政局(後為民政部)法務課長,任內制訂《匪徒刑罰令》。三十四年(1901年)11月11日民政部警察本署成立,大島就任首任警視總長。三十五年(1902年)5月25日在斗六廳舉行的匪徒歸順儀式上,指示斗六廳長荒賀直順與警務課長岩元知殺害歸順匪徒265人,史稱「歸順會場事變」。三十八年(1905年)8月2日與大島同為內閣法制局出身的民政部總務局長石塚英藏調離後,成為民政部內抗衡後藤新平的勢力領袖。四十年(1907年)4月1日兼任民政部總務局長至四十一年(1908年)7月23日。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5月30日升任民政部民政長官,同年12月5日兼任鐵道部長,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5日再兼任土木部長。四十三年(1910年)大島因收受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賄賂,而於7月22日卸任土木部長,27日被迫解除所有職務。
後被同屬立憲政友會的內務大臣原敬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1月12日任命為神奈川縣知事,在知事任內因當時立憲同志會在橫濱市有很大的勢力,大島與神奈川縣議會發生激烈對立,大正三年(1914年)4月28日被立憲同志會支持的內務大臣大隈重信免職。四年(1915年)3月25日在第十二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於愛知縣 大島久滿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郡部選區代表立憲政友會競選並當選,六年(1917年)4月20日在第十三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再次當選,七年(1918年)4月27日於任內去世
大島久滿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MpKc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