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trimmer.com/view/?v=BpVEYVHI02U&start=97&end=172&loop=10
劉松年傳世作品很多,只涉及茶事內容的就有《鬥茶圖》、《盧仝烹茶圖卷》、《茗園賭市圖》、《博古圖》、《攆茶圖》等多幅
《鬥茶圖》中國元代趙孟頫作。描寫中國元代鬥茶的情形。鬥茶興起於中國唐代,成為「茗戰」,宋朝稱作「鬥茶」,是一種民風民俗。參與者烹製、品評茶葉品質,比較茶藝的高下。圖中四位鬥茶手分成兩組,每組二人。左邊鬥茶組組長,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壺,昂頭望對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壺,左手持茶杯,兩手拉開距離,正在注湯沖茶。右邊一組鬥茶手也不示弱,準備齊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爐和茶籠,組長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嘗茶香
鬥茶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McBMP
宋劉松年繪。畫中呈現的是宋代點茶法。左畫面繪二侍者備茶,一人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攆茶,邊上置棕製茶帚與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則立於桌邊,左持茶盞,右執茶瓶正在點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風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鍑燒煮水。此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
------------------------------------
宋劉松年攆茶圖 軸
宋劉松年攆茶圖 軸 < 精選圖像 < 故宮Open Data專區 https://bit.ly/3U2Ow0R
朝代:宋
類別:繪畫
作者:劉松年
形式:軸
本幅尺寸:44.2x61.9
說明文:
劉松年(活動於西元一一七四-一二二四年),浙江錢塘人,南宋孝宗時畫院學生,光宗時待詔。繪草聖懷素揮毫欲作書,學士錢起、戴叔倫圍坐畫桌旁。唐代茶風盛行於朝廷、文人聚會或寺院僧侶間,兩個侍者或跨凳攆末,或執壺注茶,正備茶侍候。壺門帶托泥畫桌,足部呈如意形。夾頭榫素牙頭圓腿桌,腿間加添橫棖,牙條、牙頭皆小,目的在增加與腿足的嵌夾面,使桌更加穩定。前方腿條凳顯得質樸,乃日常生活用具。此圖器物造型可上溯至五代、宋,然人物與劉松年風格相差甚遠。
宋劉松年攆茶圖 軸 https://bit.ly/3VRTyP0
------------------
民間習俗/宋畫《攆茶圖》《鬥茶圖》 - 大公報 https://bit.ly/43HZEUh
圖:清宮舊藏南宋劉松年《鬥茶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宮舊藏南宋名畫劉松年《攆茶圖》軸、《鬥茶圖》軸,再現宋人點茶工藝及鬥茶風俗。
宋人點茶先將茶餅用茶磨或茶碾研末,過羅篩細,置於建窰兔毫盞、浙江天目盞等深色茶甌中,以沸水沖、點,甌中白沫像雪濤一樣湧起,茶湯品味如醍醐灌頂,為極品。《攆茶圖》內容包括磨茶、煮水、注水點茶、斟酌等程序。左前方一人騎坐几床上,右手順時針轉動石磨。稍後案前是風爐,上置銅釜,釜底爐火純青,釜中漸入佳境。案右是水甕,內貯中?水,上覆荷葉。案邊茶藝師,右手提湯水壺,左手執茶盞,正在把握時機準確注水點茶。只待茶乳發好,斟酌到案頭那一摞摞茶盞裏,右手那三位咬文嚼字、寫字畫畫的賓主,就可體會「且將新火試新茶」(蘇東坡句)的詩情畫意了。
宋時茶業中心為福建建安(今建甌),有官、私茶園一千三百三十六所。其中北苑官焙御茶園四十六所。每年新茶製成,通過「鬥茶」評出最佳茶園。評比以烹注茶湯時產生的浮沫「沫餑」,是否「咬盞」及「咬盞」時間為標準。所謂「咬盞」好比如今醬香型白酒「掛裏」,或者說好像醬油掛碗邊。「咬盞」時間越長,鬥茶成績越好。北宋書法家蔡襄撰《茶錄》稱點茶、鬥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雲腳、粥面指浮沫狀況。放茶末一錢七,先注熱水調勻,接着續水開稀,以小竹帚攪拌,湯上盞四分停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沒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勝負就在一星半點水量之間)。」
《鬥茶圖》反映宋代建安茶園主,在將新茶送北苑作貢茶之前,先進行鬥茶的情景。畫家描繪武夷山古樹下兩家為代表,兩主、兩僕、兩茶爐等設備。點茶核心技術應該是掌握在主人手中。左邊僕人已經在燒水,右邊主僕尚在與對方交談。
畫心上方「詩堂」裏,是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一五五八至一六四一年)書寫范仲淹《鬥茶歌》:「年年春自武夷來,建溪花暖冰微開。溪邊奇花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擔,惟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水。黃金碾畔綠雲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聞茶味兮輕醍醐,聞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山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宋代文人士大夫熱衷飲茶、鬥茶,蔡襄鬥茶打遍天下無敵手。 姜舜源
民間習俗/宋畫《攆茶圖》《鬥茶圖》 - 大公報 https://bit.ly/43HZEUh
《攆茶圖》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調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畫中左前方一僕設坐在矮几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泡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托。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傳說此高僧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書聖」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劉松年傳世作品很多,只涉及茶事內容的就有《鬥茶圖》、《盧仝烹茶圖卷》、《茗園賭市圖》、《博古圖》、《攆茶圖》等多幅,對了解宋代茶事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攆茶圖》從一個側面充分展現了貴族官宦之家講究品茶的生動場面,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觀復建盞 https://bit.ly/3PT3bcz
鬥茶是始於晚唐,盛於宋元的品評茶葉品質高低和比試點茶技藝高下的一種茶藝。這種以點茶的方式進行評茶及比試茶藝技能的競賽活動,也是流行於宋元的一種遊戲。而在宋代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鬥茶,在當時的畫作中就有諸多鬥茶人物形像出現,那麼我們就透過當時的畫作來一窺宋代的茶文化。
普通老百姓是怎麼鬥茶的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此畫為宋代畫家劉松年所創作。劉松年是浙江杭州人,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擅長人物畫,他生中創作的茶畫作品不少,但流傳於世的不多。 《茗園賭市圖》是他茶畫中的精品,其藝術成就很高,成為後人仿效的樣板畫。
《茗園賭市圖》是以人物為主題的茶畫,圖中所繪的主角都是平民百姓。畫中茶販有註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前邊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停肩傍觀,另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鬥茶。百姓眼光幾乎都集於茶販們的鬥茶,畫面中人物形像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將宋代街頭民間鬥茶的景象淋漓盡致地描繪在眾人眼前。
需要說明的是,畫題名《茗園賭市圖》,而畫中的賭者,並非賭錢的賭徒,而是造茶者對自己茶品的品賞與推銷。茶畫的主題突破了古時文人茶文化的局限,從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畫的主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趙孟頫《鬥茶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該畫是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髟所繪,為其茶畫中的傳神之作。
《鬥茶圖》共繪四位人物,皆男性,作鬥茶狀;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正聚精會神,似乎在發表自己的鬥茶高見。此畫作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文人士大夫如何鬥茶
民間鬥茶之風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後,文人們往往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緻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緻茶品,輪流品嚐,決出名次,以分高下。
劉松年《攆茶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攆茶圖》為劉松年所繪,以工筆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從磨茶到烹調點的具體過程,生動再現了當時的點茶場景。
畫面分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左前方一僕跨坐在矮几上,頭戴璞帽,身著長衫,腳登麻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神態專注,動作舒緩。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是用來掃除茶末的。
另一人佇立桌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著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篩茶的茶羅和貯茶的茶盒。
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儒士端坐其旁,正展卷欣賞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
整個畫面佈置閒雅,用筆生動,充分展現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宋代點茶場景的真實寫照。
劉松年《鬥茶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此圖共繪四人,在參天松柏之下,其中二人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正扇爐烹茶,似是茶童此畫中人物表情安詳怡然自得,整體風格工筆寫意兼備,細緻與豪逸並存,以樹木的蒼翠秀潤使人物更顯生動傳神。
王公貴族如何鬥茶
宋徽宗《文會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宋徽宗趙佶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調茶取樂,親自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文會圖》充分展現了徽宗院畫精緻明淨的風格。此圖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在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菜餚豐盛九文士圍坐其旁,神誌各異,瀟灑自如;侍者們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於溫酒備茶,其場面盛大熱烈,人物神態逼真。
這些宋代茶畫即證實了宋代風靡的鬥茶現象,也反映當時茶文化的興盛。
史載中國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宋代是我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宋代及後世的諸多茶學著作中,均提到了宋代的茶事活動盛況和鬥茶的盛行。
經由這些茶畫,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宋代點茶具。如劉松年《攆茶圖》中,碾磨茶餅所用的茶磨、煮水用的風爐、刷茶用的宗從事、注水的湯提點、盛茶湯的茶盞等均可在畫作上面得以體現,與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記載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宋代鬥茶現象的真實存在。
同時,它們也反映了宋代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均積極參與茶事活動。從宋徽宗趙佶的茶畫作品《文會圖》及茶書《大觀茶論》中,可見宮廷之中興起了茶風,茶也就從此就蒙上了皇家之氣;而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為雅,進一步推動了飲茶之風的蔓延;同時,茶文化在民間也廣泛興起,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隱士僧人來引導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已走向社會,真可謂茶為舉國之飲。
(作者:葉素娜,載於《茶葉》)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觀復建盞 https://bit.ly/3PT3bcz
《鬥茶圖》中國元代趙孟頫作。描寫中國元代鬥茶的情形。鬥茶興起於中國唐代,成為「茗戰」,宋朝稱作「鬥茶」,是一種民風民俗。參與者烹製、品評茶葉品質,比較茶藝的高下。圖中四位鬥茶手分成兩組,每組二人。左邊鬥茶組組長,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壺,昂頭望對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壺,左手持茶杯,兩手拉開距離,正在注湯沖茶。右邊一組鬥茶手也不示弱,準備齊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爐和茶籠,組長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嘗茶香。
鬥茶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McBMP
趙孟頫:《鬥茶圖》
趙孟頫的《鬥茶圖》是茶畫中的傳神之作,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作“茗戰”(鬥茶)。 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 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 鬥茶者把自製的茶葉拿出來比試,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
鬥茶,唐代稱茗戰,是源自中國以比賽的形式品評茶質優劣的一種風俗,伴隨著中唐貢茶制度的確立而出現,盛行於宋代。鬥茶基於點茶法,以杯面的湯花、色澤和水痕出現的時間早晚為評判標準。優勝的茶會作為貢茶上供天子飲用,而較次的茶也按成績決定價格。
隨著點茶法的傳播,鬥茶也傳播至日本,並在當地發展出獨特的形式。
歷史
鬥茶的源頭可溯至唐代,白居易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寫道:「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記載了當時造茶鬥茶的情景。
鬥茶是士大夫之間誇耀自身的一種方式,具有社交娛樂性質。唐朝常州(今江蘇武進)與湖州(今浙江吳興)是主要貢茶區,兩州太守會互相比較新製茶葉的良莠,然而相關文獻中並未使用「鬥茶」一詞。「鬥茶」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人馮贅的《記事珠》,指建安人喜愛鬥茶這項活動,而詳細內容則是一直到蔡襄的《茶錄》中,才指出建安人的鬥茶便是點茶技藝比賽,勝負以茶色、水痕為評判標準[1]。
中國的鬥茶
評判
茶的評比比賽很早就開始,而評比的標準也隨著時代不同有所變動,例如胡舜陟說:
五代時,鄭遨茶詩云:「嫩芽香且靈,吾謂艸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 烹。維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最是堪珎重,能令睡思清。」范文正公詩 雲:「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茶色以白爲貴,二公皆以碧綠 言之,何邪?[2]
或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牙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餘味兮輕醍醐,鬥余香兮薄蘭芷。[2]
都能反映當時茶色以碧綠為貴的文化背景。在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之後所出的茶書著作—劉異《北苑拾遺》中也並未強調茶色貴白,因此可以發現在《茶錄》之前,宮廷所用的貢茶或民間的食茶皆是以碧綠為佳[3]。
而我們熟知的茶色以白為貴大約是起源自仁宗慶曆年間[2],在《茶錄》出版後,因為蔡襄在茶領域的權威性,《茶錄》中建安的點茶方式受到重視[3],並傳遍全國,
民間也開始風行白茶[4]。但蔡襄在主持貢茶期間並未上供白茶,顯示《茶錄》中的「茶色貴白」是相對用語,茶葉仍是帶有微綠,只是愈白愈佳。將「白茶為貴」這樣的想法推到高峰的是宋徽宗,他提出新的鬥色標準,「以純白為上真,清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5],也因此建安的點茶理論傳播至全國。然而白茶滋味淡薄,宋子安曾指民間食茶以柑葉茶為上品[5],南宋陳鵠《耆舊續聞》也認為無論茶葉是白色或碧綠都可以是好茶[6],而在建炎南渡後,茶品的優劣逐漸回歸以嗅覺和味覺決定[7]。
鬥茶時雙方各取茶末杯盞,以點茶之法沖泡。先將一點茶末灑在杯底,加入少許沸水,均勻攪動,使得茶成為膏糊狀,稱為「調膏」。然後繼續注入沸水,稱為「點湯」。點湯的同時,要用茶筅適度地擊打、拂動茶湯,讓茶湯泛起湯花。最後得到的茶湯應該泛著乳白色的湯花。茶和湯水的比例要適當;點湯時一定要均勻注水,收尾利落,否則湯花會不勻[8]。
評判時主要看湯色、湯花和茶味。
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其次分別為青白、灰白和黃白色。純白色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偏青色表明蒸的時候火候不足;泛灰色是火候太老;泛黃色則是因為採制不及時;而色泛紅是因為烘焙火候過了頭。
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首先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其次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被稱為「咬盞」。反之,如果湯花泛起,不能咬盞,就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水痕出現早者為負,晚者為勝[9],因此鬥茶的勝負以「水」來計算,輸一次為「一水」,兩次為「兩水」,依此類推。
日本的鬥茶
日本在鎌倉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點茶法,同時也傳入鬥茶。當時日本本土種植的茶樹茶葉品質參差,以京都栂尾地區出產的栂尾茶品質最好,稱為「本茶」,其他地區出產的茶葉則稱為「非茶」。這時流行鬥茶形式是猜茶,主要是評判誰能從眾多茶樣中品出何種是「本茶」。後來宇治茶品質提升,於是與栂尾茶並列為「本茶」。後來鬥茶方式變得複雜,在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初期是鬥茶的全盛時期,有「四種十服茶」、「百服茶」、「二種四服茶」、「四季茶」、「釣茶」、「六色茶」、「系図茶」、「源氏茶」等鬥茶方式。東山文化興起之後,鬥茶開始在貴族階層衰落,轉為歌舞伎演員的玩意,稱為歌舞伎茶。另外還有群馬縣吾妻郡中之條町的御茶講,是白久保天滿宮祭事中一種以鬥茶來占卜豐收或失收的神事。
鬥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akQEXL
-----------------------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所屬分類:宋茶文化
鬥茶是始於晚唐,盛於宋元的品評茶葉品質高低和比試點茶技藝高下的一種茶藝。這種以點茶的方式進行評茶及比試茶藝技能的競賽活動,也是流行於宋元的一種遊戲。而在宋代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鬥茶,在當時的畫作中就有諸多鬥茶人物形像出現,那麼我們就透過當時的畫作來一窺宋代的茶文化。
普通老百姓是怎麼鬥茶的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此畫為宋代畫家劉松年所創作。劉松年是浙江杭州人,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擅長人物畫,他生中創作的茶畫作品不少,但流傳於世的不多。 《茗園賭市圖》是他茶畫中的精品,其藝術成就很高,成為後人仿效的樣板畫。
《茗園賭市圖》是以人物為主題的茶畫,圖中所繪的主角都是平民百姓。畫中茶販有註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前邊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停肩傍觀,另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鬥茶。百姓眼光幾乎都集於茶販們的鬥茶,畫面中人物形像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將宋代街頭民間鬥茶的景象淋漓盡致地描繪在眾人眼前。
需要說明的是,畫題名《茗園賭市圖》,而畫中的賭者,並非賭錢的賭徒,而是造茶者對自己茶品的品賞與推銷。茶畫的主題突破了古時文人茶文化的局限,從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畫的主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趙孟頫《鬥茶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該畫是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髟所繪,為其茶畫中的傳神之作。
《鬥茶圖》共繪四位人物,皆男性,作鬥茶狀;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正聚精會神,似乎在發表自己的鬥茶高見。此畫作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文人士大夫如何鬥茶
民間鬥茶之風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後,文人們往往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緻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緻茶品,輪流品嚐,決出名次,以分高下。
劉松年《攆茶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攆茶圖》為劉松年所繪,以工筆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從磨茶到烹調點的具體過程,生動再現了當時的點茶場景。
畫面分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左前方一僕跨坐在矮几上,頭戴璞帽,身著長衫,腳登麻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神態專注,動作舒緩。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是用來掃除茶末的。
另一人佇立桌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著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篩茶的茶羅和貯茶的茶盒。
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儒士端坐其旁,正展卷欣賞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
整個畫面佈置閒雅,用筆生動,充分展現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宋代點茶場景的真實寫照。
劉松年《鬥茶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此圖共繪四人,在參天松柏之下,其中二人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正扇爐烹茶,似是茶童此畫中人物表情安詳怡然自得,整體風格工筆寫意兼備,細緻與豪逸並存,以樹木的蒼翠秀潤使人物更顯生動傳神。
王公貴族如何鬥茶
宋徽宗《文會圖》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宋徽宗趙佶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調茶取樂,親自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文會圖》充分展現了徽宗院畫精緻明淨的風格。此圖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在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菜餚豐盛九文士圍坐其旁,神誌各異,瀟灑自如;侍者們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於溫酒備茶,其場面盛大熱烈,人物神態逼真。
這些宋代茶畫即證實了宋代風靡的鬥茶現象,也反映當時茶文化的興盛。
史載中國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宋代是我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宋代及後世的諸多茶學著作中,均提到了宋代的茶事活動盛況和鬥茶的盛行。
經由這些茶畫,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宋代點茶具。如劉松年《攆茶圖》中,碾磨茶餅所用的茶磨、煮水用的風爐、刷茶用的宗從事、注水的湯提點、盛茶湯的茶盞等均可在畫作上面得以體現,與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記載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宋代鬥茶現象的真實存在。
同時,它們也反映了宋代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均積極參與茶事活動。從宋徽宗趙佶的茶畫作品《文會圖》及茶書《大觀茶論》中,可見宮廷之中興起了茶風,茶也就從此就蒙上了皇家之氣;而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為雅,進一步推動了飲茶之風的蔓延;同時,茶文化在民間也廣泛興起,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隱士僧人來引導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已走向社會,真可謂茶為舉國之飲。
(作者:葉素娜,載於《茶葉》)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觀復建盞 https://bit.ly/3PT3bcz
“全民愛茶”的宋代人的高階玩法——“鬥茶”,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這鬥茶“鬥”的除了有茶,還有什麼?透過三幅「鬥茶」繪畫,看宋代人的「茶事」美學情趣|茶具|鬥茶圖|劉松年|茗園賭市圖|趙孟髟_網易訂閱 https://bit.ly/49wPqHz
「鬥茶」風氣盛行的宋代,文人雅士們在斗茶時,「鬥」的可不只是茶湯的色澤與味道,他們還會比較茶具的做工與造型。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裡提到:「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簧之精,爭鑑裁之別。」由此可見,在宋代人的心目中,差距的做工、材料是與茶湯本身同樣重要的。
這一點,也在宋代的繪畫中得以展現。在許多宋畫中描繪鬥茶的場景時,都會出現竹編的茶具,其中,最著名的畫作實例就有劉松年的《鬥茶圖》、《茗園賭市圖》,以及宋末元初趙孟髟的《鬥茶圖》。
南宋畫家劉松年的《鬥茶圖》,描繪四個人在一棵大松樹下互相鬥茶的場景。這幅畫作不僅將任務與場景都刻畫得十分精細,而且對茶擔也做了細緻入微的描繪。
其中,擱置茶具所用的架子就是竹編制器,上面可以放置茶罐、茶爐和茶盞等各種茶具用品。看起來,與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所描述的專門擱置茶具的「都籃」或「具列」相似。
《鬥茶圖》中的茶擔,其實就是將唐代的「都籃」和「具列」合併後加以改造而成的一種新茶具。從畫面可以看出,宋代都籃的做工非常的精細,編織紋理非常清晰,可以說是一種木工與竹編技藝相結合的新茶具。
在劉松年的《鬥茶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左側第一個都籃的造型非常講究,而且還是分層的。都籃下半部也分為了兩部分,並採用了不同的編織方法。
將畫面放大細看,我們就能驚喜地發現,都籃的每層立桿與橫木之間的交角處還有與家具類似的牙子,這不僅對都籃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保證了都籃的穩定性。不得不說,這樣的都籃真是一件兼顧了美學與實用性的新型態工藝品。
劉松年的另一幅畫作《茗園賭市圖》與《鬥茶圖》的不同之處在於,茗園賭市的場景是在茶肆或茶館裡。
據《夢梁錄》記載:「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敲打響盞歌賣,止用瓷盞漆托供賣,則無銀盂物也。」由這段話可得知,宋代的茶肆或茶館對於茶具及店面裝飾都是極其講究的,也藉此吸引客人們來此飲茶。
《茗園賭市圖》展現的正是茶販們鬥茶賣茶的場景,畫面中出現了不少竹編茶具,細節刻畫得十分精緻,不光有竹編的都籃,竹編的茶爐,還有儲茶的茶籯。
雖說唐代《茶經》中就已經提到過竹編的都籃與茶爐,但是若從時代風尚的角度來看,真正在全民中流行開來大概還是從宋代開始的。
在《茗園賭市圖》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右邊有位婦人手提的籃子內側明顯是以木材製作了一個桶子,桶的底部以木質底座支撐,方便放置。外層則是以竹編來包裹成一個外殼,並在上部製作出兩個提手,方便攜帶,這樣的製法使整個提籃顯得非常精巧別緻。
趙孟頫是宋朝皇室後裔,他的《鬥茶圖》中,也可以見到大量的竹編茶具,都籃、茶籯、茶爐一應俱全。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都籃與茶籯的提手上都有一個小圓環,那便是用來穿繫繩子的,便於將茶具挑起來運到茶肆或茶館裡去。
畫面中國,左側第一個茶販手中所提的籃子十分精緻,木質提樑上還經過了精心加工,呈現連串的環狀圖樣,而在《茗園賭市圖》中的提梁大多直接用一條繩子替代。由此可知,到了南宋末期,人們對於竹編茶具的美感要求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趙孟頫的《鬥茶圖》裡的茶爐也較之以前的茶爐在製作工藝上更為精細,圖中的茶爐主體不再是完全包裹在竹編的套子內,而是留下了大部分的留白,這使得茶爐看起來更為雅緻。這也說明,竹編茶具的美感意識已經被宋代大多數的茶人所接受了。
我們也可藉由以上三幅宋畫中的鬥茶場景看到,茶具上普遍存在的竹編裝飾以及木質紋飾都說明宋代茶具的美感獲得了大多數宋人們的認同,並由此帶動了宋代“茶事」美學情趣的提升。
透過三幅「鬥茶」繪畫,看宋代人的「茶事」美學情趣|茶具|鬥茶圖|劉松年|茗園賭市圖|趙孟髟_網易訂閱 https://bit.ly/49wPqHz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27.2×25.7cm 冊頁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鬥茶與茶百戲 https://bit.ly/4aHsxCa
宋代,朝廷在地方設立貢茶制度,各地為挑選貢品需要用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質的高低,由此,民間便漸漸興起了鬥茶的風氣。
鬥茶又稱茗戰,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調,以點茶之法來比試茶葉及茶藝之高下。鬥茶比試的既是茶葉的品質,又是茶人的技藝,是色、香、味、形、藝的全方位考察。劉松年筆下的《茗園賭市圖》便是坊間鬥茶最真實的寫照。茗園是指飲茶的茶肆,賭市意指賣茶者鬥茶之地,《茗園賭市圖》描繪了市集上茶人相聚鬥茶的場面,畫左五人均身攜茶具,他們一人品茶,一人點茶,一人評茶,一人似輸掉了比賽先行一步,還有一人剛喝完茶,正用袖子擦拭嘴角;畫中賣茶的小攤上,一個售賣「上等江茶」的茶販正翹望著鬥茶人群,急切地等待評判結果。
而劉松年筆下的另一幅畫作《鬥茶圖》,宋人在山野間即可進行鬥茶。此圖中四人立於參天松柏之下,兩人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正扇爐烹調茶。人物表情怡然自得,細緻與豪逸並存,再現了宋人寄情於山水,以鬥茶為樂的生活方式。
關於鬥茶的標準也曾經有過兩個階段。宋代前期鬥茶所較量的是「茶味」和「茶香」。正如《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中所云:“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心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因宋仁宗廢郭皇后之爭,範仲淹被貶睦州「處江湖之遠」。在他一生難得的閒暇時光裡,恰好他的副官章岷亦嗜好茶,兩人拋卻世間煩事,暢談茶事,才讓範仲淹在一心天下國事之餘,稍稍感性了一把,寫下了茶事佳作《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宋代後期鬥茶則更注重“茶色貴白”,鬥茶不僅茶要白,還要沫餑多且咬盞長久。正如蔡襄《茶錄》中所記載: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所謂“耐久”,是指浮在茶湯裡的沫餑要豐滿並消退緩慢。如秦觀詩雲:“猗狔生乳粟,經時不銷歇。”所以後期鬥茶較量,除了“白”,還要“浮”。後期鬥茶的茶盞選用建窯黑釉盞,正是鬥茶的需要,白色沫餑、黑釉茶盞,更容易判別水痕的出現,觀賞起來也更賞心悅目。
除了鬥茶,還有一門茶藝被人們津津樂道,那就是茶百戲。茶百戲又稱水丹青、湯戲、茶戲等,宋人一般稱為分茶。與鬥茶的你爭我奪不同,茶百戲極富禪意,一如寫意的中國畫,於茶湯的動態變化之間幻化出各種圖案。
有關「茶百戲」的記載首見於五代宋初人陶谷(903—970年)所著《清異錄》,在該書的「茗荈門」中記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可見,茶百戲是使茶湯「湯紋水脈」形成「禽獸蟲魚花草」等圖案的一門技藝。 「注湯幻茶」是一種動態景象。在操作過程中,盞動、茶動、壺動、湯動,透過人動實現五者之間的瞬間動態平衡,使湯面出現瞬時變幻的物象,花鳥魚蟲走獸,變幻無窮。
宋代點茶盛極一時,至明代起,點茶品飲為散茶沖泡所取代,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點茶作為一門重在觀賞的綜合性技藝,包括鑑茶辨質、細碾精羅、候湯、熁盞、調和茶膏、點茶擊拂等環節,每個步驟都須精究熟諳,其中最關鍵的步驟為點茶擊拂,而擊拂的要點在於手腕發力,只有透過手腕短促地發力,才能快速地帶動茶筅在茶水中前後翻飛,隨著短促有力的茶筅拂過碗底的刷刷聲,茶水翻滾變成了香氣四溢、絲滑醇厚的沫餑。
宋代鬥茶與茶百戲 https://bit.ly/4aHsxCa
穿越茶畫懂茶文化 宋代怎樣鬥茶?|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https://bit.ly/3UbbZxd
【茗留丹青水墨間】
在中國茶史的發展上,飲茶方式發生過多次的變化,不同時期也有代表性的做法、飲茶方法。飲茶形成風尚起於唐,到了宋代更是盛行,已經成了全民文化。在點擊的過程與品茶中,大大發揚了飲茶的技巧與美學。
從唐到宋,「點茶」改變了陸羽的煎茶,成了宋代飲茶方法的標竿。身為一國之尊的宋徽宗親自寫了《大觀茶論》,對於怎樣製出好茶,怎樣品鑑好茶,怎樣「點」出好茶,都有精闢透徹的論說和見解。宋人的「點茶」,把飲茶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若與今天的咖啡文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宋畫家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局部(公有領域)
鬥茶與點茶
「點茶」打開中華茶飲新頁,這種技法和飲茶文化和「鬥茶」的風氣並聯。「鬥茶」(同「鬭茶」,鬬為異體字)並不是開始於宋代,在唐代就有了,最早因為品評貢茶而起,唐時還有個名稱叫「茗戰」。
中晚唐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中就有鬥茶的情事:「遙聞境會茶山夜,……紫笋齊嘗各鬥新。」詩中講採紫笋茶的時節到了,茶山鬥茶會正在熱熱鬧鬧地開演。詩中講的紫笋茶產在湖州長興顧渚山(於今浙江省),在唐肅宗年間成了貢茶。鬥茶和貢茶攜手的景況,到了宋代時更是熱騰起來。
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談到鬥茶:「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北苑」是宋朝的貢茶區。新茶貢獻給天子之前,民間豪雄們先來鬥一鬥、比一比,看看誰家的茶好、茶美。
茶畫看鬥茶
具體怎樣鬥茶呢?也就是說如何比較誰家的茶最好?宋代的鬥茶不僅僅是點茶手法上的比賽,更是茶美學的無限展延。北宋末期,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且建立了客觀的品評標準。南宋畫家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畫市井小人物的鬥茶情景,寫真傳神。
看上圖生動逼真的鬥茶情景,人來人往熱鬧的市集中,有兩組鬥茶的人,聚精會神、興致勃勃正在鬥茶。左邊這組,一人捲起袖子提著壺正將茶湯「點」入茶盞中,看那壺具有長又彎曲的壺嘴,這是「點」出好茶必備的茶器。另一人正與對方品鑑論茶。對方那人,一面氣定神閒地聞香,同時觀賞著茶盞中如雪濤般的茶沫花。
宋朝時,運用茶筅加上注水點湯功夫的良好契合,加強了湯花的表現。圖是宋朝流傳到日本茶道中的茶筅 (pixabay)
宋朝時,運用茶筅加上注水點湯功夫的良好契合,加強了湯花的表現。圖是宋朝流傳到日本茶道中的茶筅 (pixabay)
你看靠近他手下方出現的一隻小小的竹帚子,那就是點好茶必備的「茶筅」(讀險)。茶筅隨著明代飲茶法改變在中土幾乎失傳了,在這畫中留下了身影。目前在日本的抹茶道中使用的茶筅有類似的模樣,保留了宋代點茶的精良道具。
范仲淹詩中,從顏色和形象描寫了鬥茶的美學(並以第一人稱「余」賦予茶生命):「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余味兮輕醍醐,鬥余香兮薄蘭芷」。茶味的甘醇超過「醍醐」;茶香賽蘭芷;黃金碾綠塵、紫甌現雪濤展現鬥茶的情境美學,給人盈盈滿滿的華美富麗的印象,伴隨著金玉般美好溫潤的感受。
南宋劉松年還有另一幅山野中的《鬥茶圖》,倆倆帶著作茶的都籃來到山林松樹下,聽松濤煮茶。松下隨機偶遇,熱起鬥茶的心情。看其中一人正在都籃的爐火上煮著茶湯(熱水),一面興味十足地轉頭加入談茶論技中。鬥茶的勝負是以「水」來論計,輸贏一次稱「一水」,依此類推。
宋劉松年鬥茶圖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劉松年鬥茶圖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鬥茶的技與藝 品評色香味的客觀標準
《大觀茶論》說了鬥茶的客觀標準,色、香、味面面俱到。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說茶香:「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就說茶製作得宜,就能讓人渾身感受到「真茶香」—「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連古代頂好的香料龍腦、麝香都比不上。同時,鬥茶的美學焦點聚焦在「湯色」和「湯花」。茶水的「湯色」以純白最好;「湯花」以持久咬盞最美。
純白的茶色來自極珍稀的「白茶」。在宋徽宗之前,蔡襄監製的「小龍團」是珍稀,「茶以青翠為勝」,見蔡襄《茶錄》;到了宋徽宗大觀年間,徽宗讚美白茶:「其條敷闡(枝條開展),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至大觀初,今上(宋徽宗)親制《茶論》三十篇,以白茶者與常茶不同, 『偶然生出,一非人力可致 』,於是白茶遂為第一。」
「湯花」就是「湯之華」,是指湯面泛起的沫餑輕泡。《茶經》:「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就說茶湯沸起的厚沫叫茶餑,詩人往往以「雪濤」作比擬;薄沫叫茶沫;細細輕輕的叫茶花。詩情畫意兩相依!湯花的優劣看二個標準:一是湯花的色澤,以鮮白為上,如雪濤為佳;一是湯花「咬盞」—沾住茶盞壁,越久越好,這是點茶的技與藝的結合表現。
講究湯花的藝術,就要講究擊拂茶末與茶湯的工具。早先以茶匙作擊拂的工具,講究的用「金匙」,一般人家就用吃飯用的調羹匙。北宋、南宋間的知名詞人毛滂(約一零六零~一一二四年,他五十歲前後逢大觀年間)有這樣的說法:「舊聞作匙用黄金,擊拂要須金有力。家貧點茶秪匕筯(羹匙),可是鬥茶還鬥墨」,見《謝人分寄密雲大小團》。
北宋末期大觀年間(一一零七~一一一零年),宋徽宗《大觀茶論》提倡運用茶筅這種工具 ,加上注水點湯功夫的良好契合,大大提昇了湯花的藝術表現。北宋、南宋間的詩人韓駒的七言絕句《謝人寄茶筅子》也稱讚了茶筅的妙用。《大觀茶論》說茶筅:「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勁」,筅身厚重有力道容易操作;一根根的筅腳強勁如劍脊,容易擊拂出完美的雪濤湯花。
《大觀茶論》教人如何點出好茶,技藝不僅高深,而是出神入化了。完成一盞茶,點茶的良工要「七點」,就是點水入盞七次,次次掌握的要點都不同,尤其注重茶筅的擊拂和注水點湯的速度、力度與數量的契合。來人飲茶,先是在溫過的茶盞裏放人茶末二錢,從茶末周圍繞圈注入少許的水,注意不讓水浸茶,取用茶筅用力擊拂,調成像融膠那樣的濃稠茶膏;如果擊拂無力或水過多,茶就不發立,必須使得茶、水達到完全浸透交融狀態,這叫「調膏」,也稱「一發點」。此後接著注入茶湯(沸過的熱水),前後共點湯七次,各有不同的要點,直到第七次,看到茶盞中「乳霧洶湧」而起,「咬盞」周旋不動,這才點出一盞色、香、味和茶花俱佳的好茶。
鬥茶是點茶的技術本位加上品茶美學,當然,根本是要有好茶,其中包含好茶的精華,和掌握採茶的時間、製茶的火候等等要素。點一杯好茶,鬥好一水,是天地人三者契合的結果。如果能有一顆澄淨的心和天人合一的好品味,屬於個人的「白茶」、「小龍團茶」的色香味美當能應心而生。
從鬥茶的歷史中,或許你也想到了現代咖啡拉花的技藝吧。回溯一千年,那時候,中華茶道的鬥茶生趣,點茶的美學已經穿越山林、跨足市井道上,含蘊了一種中華民族的生活時尚,點燃了一種高度的生活美學的精神穿越茶畫懂茶文化 宋代怎樣鬥茶?|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https://bit.ly/3UbbZxd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 阿波羅新聞網 https://bit.ly/4cMF0Xb
鬥茶是始於晚唐,盛於宋元的品評茶葉質量高低和比試點茶技藝高下的一種茶藝。這種以點茶的方式進行評茶及比試茶藝技能的競賽活動,也是流行於宋元的一種遊戲。而在宋代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鬥茶,在當時的畫作中就有諸多鬥茶人物形象出現,那麼我們就通過當時的畫作來一窺宋代的茶文化。
普通老百姓是怎麼鬥茶的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
此畫為宋代畫家劉松年所創作。劉松年是浙江杭州人,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擅長人物畫,他生中創作的茶畫作品不少,但流傳於世的不多。《茗園賭市圖》是他茶畫中的精品,其藝術成就很高,成為後人仿效的樣板畫。
《茗園賭市圖》是以人物為主題的茶畫,圖中所繪的主人公都是平民百姓。畫中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前邊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停肩傍觀,另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鬥茶。百姓眼光幾乎都集於茶販們的鬥茶,畫面中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將宋代街頭民間鬥茶的景象淋漓盡致地描繪在眾人眼前。
需要說明的是,畫題名《茗園賭市圖》,而畫中的賭者,並非賭錢的賭徒,而是造茶者對自己茶品的品賞與推銷。茶畫的主題突破了古時文人茶文化的局限,從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畫的主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趙孟頫《鬥茶圖》
該畫是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所繪,為其茶畫中的傳神之作。
《鬥茶圖》共繪四位人物,皆男性,作鬥茶狀;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正聚精會神,似乎在發表自己的鬥茶高見。此畫作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文人士大夫如何鬥茶
民間鬥茶之風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後,文人們往往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緻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緻茶品,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
劉松年《攆茶圖》
《攆茶圖》為劉松年所繪,以工筆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生動再現了當時的點茶場景。
畫面分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左前方一仆跨坐在矮几上,頭戴璞帽,身著長衫,腳登麻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神態專注,動作舒緩。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是用來掃除茶末的。
另一人佇立桌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著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篩茶的茶羅和貯茶的茶盒。
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儒士端坐其旁,正展卷欣賞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
整個畫面布局閒雅,用筆生動,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宋代點茶場景的真實寫照。
劉松年《鬥茶圖》
此圖共繪四人,在參天松柏之下,其中二人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正扇爐烹茶,似是茶童此畫中人物表情安詳怡然自得,整體風格工筆寫意兼備,細緻與豪逸並存,以樹木的蒼翠秀潤使人物更顯生動傳神。
王公貴族如何鬥茶
宋徽宗《文會圖》
宋徽宗趙佶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茗鬥茶取樂,親自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文會圖》充分展現了徽宗院畫精緻明淨的風格。此圖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在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菜餚豐盛九文士圍坐其旁,神志各異,瀟灑自如;侍者們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於溫酒備茶,其場面盛大熱烈,人物神態逼真。
這些宋代茶畫即證實了宋代風靡的鬥茶現象,也反映當時茶文化的興盛。
史載中國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是我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宋代及後世的諸多茶學著作中,均提到了宋代的茶事活動盛況和鬥茶的盛行。
經由這些茶畫,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宋代點茶茶具。如劉松年《攆茶圖》中,碾磨茶餅所用的茶磨、煮水用的風爐、刷茶用的宗從事、注水的湯提點、盛茶湯的茶盞等均可在畫作上面得以體現,與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記載相吻合,進一步證實了宋代鬥茶現象的真實存在。
同時,它們還反映了宋代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均積極參與茶事活動。從宋徽宗趙佶的茶畫作品《文會圖》及茶書《大觀茶論》中,可見宮廷之中興起了茶風,茶也就從此就蒙上了皇家之氣;而地方官吏文人雅士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為雅,進一步推動了飲茶之風的蔓延;與此同時,茶文化在民間也廣泛興起,唐代的茶文化是由文人雅士隱士僧人來引導潮流,而宋代茶文化則已走向社會,真可謂茶為舉國之飲。
從宋畫看宋代鬥茶之意趣 * 阿波羅新聞網 https://bit.ly/4cMF0Xb
《茗園賭市圖》,作者劉松年,是南宋的宮廷畫家,而且歷經四朝,他擅畫山水兼工人物。
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他畫的是什麼呢?畫卷描繪了一個民間的集市,市集左側有五個男子圍成一圈在斗茶,他們有的提著湯瓶,有的正在註水,有的正在享用茶湯,有的明顯已經喝完了,正在用袖子擦拭嘴角。還有一個呢?正要灰溜溜的離場,好像鬥茶鬥輸了。《茗園賭市圖》一般被視為中國茶畫史上最早反映民間鬥茶的作品。茗園我們可以理解為賣茶的市集。在畫面的右側,還有一個貨郎,他一手搭著茶擔一手掩嘴似在吆喝賣茶,茶擔裡擺放著很多湯瓶與茶盞,我們留意看,茶擔的一頭還貼著「上等江茶」的招貼。「江茶」是宋代對江南諸路茶的統稱,也是一種散葉茶,也要先磨成茶粉點飲。南宋李心傳所寫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說:江茶在東南草茶內,最為上品,歲產146 萬斤。其茶行於東南諸路,士大夫貴之。
最右邊有一名女子帶著一個孩子,右手提著一個湯瓶,左手捧著茶盤,茶盤上有茶盞、茶托、茶末盒、茶匙,還有一個茶筅。她邊走邊回顧鬥茶的那群人,可能也想回家點上一碗茶。畫面中人物非常生動,器物也非常符合宋朝點茶的器具,儼然一派南宋市民賣茶、鬥茶的生活圖景。
我們常說茶興於唐盛於宋。唐代飲茶風尚經過陸羽等人的推動,在文人雅士間流行開來。到了宋朝,飲茶則日漸成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需要,全民熱衷茶事讓宋徽宗也陷入了盛世的幻像中,他在《大觀茶論》裡這樣寫道:薦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托德化,鹹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意思是:不論是做官的人還是平民百姓,蒙受恩惠,受徳教影響,都推崇風雅高尚,而參與品茗的茶事。而且最後他還說,可以說飲茶是「盛世之清尚也」。宋人不僅人人愛喝茶,更是將茶飲上升到品玩遊戲的層面,鬥茶之風盛行,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熱衷鬥茶。就連宋徽宗本人也是鬥茶的高手。鬥茶也稱「茗戰」戰爭的戰。一開始是比賽茶葉的質量,而後發展成要比較茶味、茶香,甚至要比較茶湯的視覺表現,慢慢鬥茶就變成了一種好玩的遊戲,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競技的比賽。既然是遊戲,當然就有遊戲規則。根據宋代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來看,鬥茶的核心在於茶葉品質的高下論輸贏。基本方法是透過「鬥色」,也就是比較顏色,「鬥浮」是看點茶的手藝,然而這些都還不夠,我們知道和唐代不同,宋朝不再是將茶末放到鍋裡煮,而是該用開水沖調。而且不是我們今天一般的沖調,他還要用茶筅一樣的工具去擊拂茶湯,使它激起豐富的湯花。鬥茶的關鍵是白色的湯花是否「咬盞」,所以,在宋人的鬥茶中,為了襯托白色的湯花,以及分辨水痕,使用厚胎色深的建窯茶盞就非常流行了。我們在宋代的畫中經常可見。而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就為我們描繪了市井中茶販鬥茶的真實
知乎鹽選| 《茗園賭市圖》:從山中來,到市井中去 https://bit.ly/3VKwVw6
茗园赌市图_南宋_刘松年高清作品集- 同样APP 放大圖 茗园赌市图_南宋_刘松年高清作品集- 同样APP
茗園賭市圖簡介
27.2x25.7,絹本,淺設色,冊頁,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以人物為主,畫中茶販有註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茶杯品茶的.右前邊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停肩觀看,還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鬥茶.此畫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壯年、兒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於茶販們的「鬥茶」,個個形像生動,把宋代街頭民間鬥茶的情景淋漓盡致地描繪在世人面前.此幅舊題劉松年,而用筆風貌更接近於李嵩.清內府諸鑑藏璽。石渠寶笈續編(重華宮),第三冊,頁1681;故宮書畫錄(卷六),第四冊,頁203。
古有鬥茶大會,今有論茶大賽。在當代,類似於古代“鬥茶”活動的論茶大會逐漸興起,而大益茶人以其精心的策劃與規範的組織,取得了良好效果,引領大型茶道競技活動之風尚。
“鬥茶”又稱“茗戰”,即品茗比賽。“鬥茶”以其有趣的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茶文化增添了絢爛的光彩。
據記載,“鬥茶”大約出現在唐朝中期。隨著貢茶制度的建立,每年春天採茶季節會舉辦盛大的茶會,政府官員邀請社會名流共同品嘗和審定貢茶的品質。《梅妃傳》則記載了唐玄宗與梅妃鬥茶的故事,說明宮廷茶事的興盛。
到了宋代,鬥茶真正成為一種儀式風行開來。宋代流行點茶法,主要通過判斷茶湯的香氣、滋味以及是否“咬盞”的較量,來鬥出高下。
一鬥湯色,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二鬥水痕,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如果湯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名曰“咬盞”。
宋徽宗趙佶為茶作書,寫下《大觀茶論》,在序言中,他盛讚“較篋笥之精,爭鑒裁之別”的鬥茶為“盛世之清尚”,而現今流傳下來的諸多茶畫、茶詩都證實了當時鬥茶風尚的流行。
北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文正公,寫有著名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生動地將宋代鬥茶的場景呈現在我們面前,並對茶的功效進行熱情洋溢的謳歌: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在宋代皇帝的直接參與下,在文人墨客的熱情讚美中,鬥茶成為兩宋最火爆、人氣最高的全民競技遊戲。
無論皇家宮苑,或明軒雅室,或山野林中,或勾欄茶肆,一隻茶盞便是競技場。從帝王將相,到文人雅士,再到販夫走卒,都熱衷於在茶湯競技中體驗激情,樂此不疲。正是:“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大益論茶”:在競技比賽中獲得提升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品茶賽事,已舉辦多屆,每一屆都掀起茶友們品茗交流、習茶練藝的熱潮。
通過參賽,全身心地品茶、論茶,可以大幅提升泡茶、品茶的技藝,可以全面認識大益茶產品,深入理解大益的品牌與文化。
大益論茶 – 九洲行 https://bit.ly/49p2azK
--------------------------
宋代茶文化:流行鬥茶
宋代行為藝術:鬥茶_安徽頻道_鳳凰網 https://bit.ly/43Olfu3
依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牆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松林,山澗流水潺潺。
漸漸也發展出了鬥茶法:一斗誰的茶好﹔二斗誰的點茶技術高。
鬥茶也分階段,第一階段鬥香鬥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氣和滋味﹔第二階段鬥色鬥浮,比的是茶的顏色和浮起來的湯花狀況。湯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好,在詩詞裡面形容為「燦若積雪」。因此,宋代時候黑釉盞比較流行,盞身的黑可以反襯出湯花的白,同時,由於黑釉盞比較厚,更能保溫,可以讓湯花停留的時間長一些。
由此可見,宋代的點茶、鬥茶,簡直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的行為藝術了。
兩圖的鬥茶選手雖皆揹著「都籃」擺放各式茶器,然而器具精緻程度卻有所不同。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的〈品茶圖〉被歸於元代錢選(1239-1302)名下,畫中所出現的茶盞皆為白瓷。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宮廷畫家姚文瀚(活動於1736-1795)〈畫賣漿圖〉,選手所持的茶盞顏色各不同,且出現了青花瓷及清代宮廷流行的單色瓷,隱約呈現清宮的品味。湯壺的壺嘴也改為圓弧而非折角狀,並畫得更為細長,顯示後代工藝的進步。
類似的鬥茶場景亦可見於本院所藏的宋劉松年〈茗園賭市〉(故畫001241-2),除了鬥茶人士之外,右方的賣茶貨郎及持茶具的婦女幼兒,亦與〈畫賣漿圖〉左方的場景相同,可見此類的畫題構圖沿用許久。然而清代姚文翰〈畫賣漿圖〉雖然仔細刻畫諸多細節,人物姿勢卻顯得僵硬,如畫面中央擦拭茶盞的男子面朝右方,肩膀及上半身的重心卻朝後,下半身至腳底又轉回右邊,姿勢相當怪異。畫面上方持壺男子的肩線及手臂也畫得過高,使得男子彷彿正在用力縮頭聳肩。或許是因為畫家參考及融合了許多類似構圖的作品,反而無法表現出自然的人物姿態。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 | 風俗人物 https://bit.ly/3Ua042B
書法繪畫| 明唐寅品茶圖軸,93.2x29.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是清高宗曾懸掛在靜寄山莊千尺雪茶舍的茶畫。畫心四周的「玉池」,一共裱了二十一首乾隆在茶舍品茶時所寫的詩作。乾隆皇帝由於酷愛寫詩、題畫,院藏歷代重要的書畫作品上,幾乎都留有他的題詩和鎢印。品茶圖除了左上方有唐寅(1470-1523)的一首題詩,留白處便寫了七首詩,但他意猶未盡,借助裱工的技藝,滿足帝王的雅興,也算立軸裝池中罕見的例子
書法繪畫| 明唐寅... - @佩然君的微博- 微博 https://bit.ly/3J5b9vh
本幅是清高宗曾懸掛在靜寄山莊千尺雪茶舍的茶畫。畫心四周的「玉池」,一共裱了二十一首乾隆在茶舍品茶時所寫的詩作。乾隆皇帝由於酷愛寫詩、題畫,院藏歷代重要的書畫作品上,幾乎都留有他的題詩和鈐印。品茶圖除了左上方有唐寅(1470-1523)的一首題詩,留白處便寫了七首詩,但他意猶未盡,借助裱工的技藝,滿足帝王的雅興,也算立軸裝池中罕見的例子。
茶畫:以茶為題材的繪畫/玉川煮茶圖軸/調琴啜茗圖 唐 周昉/茗園賭市圖 (宋 劉松年)/劉松年比較知名的茶畫有《攆茶圖》《鬥茶圖》《茗園賭市圖》等/趙孟頫的《鬥茶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
茶畫:以茶為題材的繪畫/玉川煮茶圖軸/調琴啜茗圖 唐 周昉/茗園賭市圖 (宋 劉松年)/劉松年比較知名的茶畫有《攆茶圖》《鬥茶圖》《茗園賭市圖》等/趙孟頫的《鬥茶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天仁茗茶+茶故事/茶業歷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