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畫茶會/北宋的文會圖/焚香,與點茶、插花、掛畫,同時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右上雖有徽宗題詩,左中有他的畫押,左上另有蔡京題詩/本幅描繪池邊大樹下,一群文士正據案飲宴。前方有僮僕在一小桌上備茶,其中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來盛行的「點茶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Qq1NH
周昉《調琴啜茗圖》唐代畫家/最美茶藝師/結合音樂和品茗的古代茶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HJwE0
茶畫:以茶為題材的繪畫/玉川煮茶圖軸/調琴啜茗圖 唐 周昉/茗園賭市圖 (宋 劉松年)/劉松年比較知名的茶畫有《攆茶圖》《鬥茶圖》《茗園賭市圖》等/趙孟頫的《鬥茶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PkUEq
周昉《調琴啜茗圖》唐代畫家/最美茶藝師/結合音樂和品茗的古代茶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HJwE0
------------------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 大圖 https://goo.gl/Zuq1Fs
http://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0957
--------------------------------
《唐人宮樂圖》 -簡介
圖軸,絹本,設色畫。縱:48.7 公分,橫:69.5 公分 。
本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綳竹席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幅中畫後宮女眷十二人環案適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四人,並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胡笳(又名篳篥)、琶琶、古箏與笙。侍立的二人中,復有一女擊打拍板,以為節奏。 唐朝,以寫仕女畫而蔚成時代典型者,當推張萱(活躍於西元七一三~七四二)、周(日方)(活躍於西元七一三~八○四)二家,他們均長於觀察宮苑女子的日常行止,傳世畫作,亦盡屬豐腴艷冶的華貴形像。院藏周□「內人雙陸」,其間髮髻染暈與裙裾紋飾,已稍嫌板刻,或謂是出自宋人所摹;相形之下,「宮樂圖」所見,反倒更切近於畫史對張、周二氏的風格記述:「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見《歷代名畫記》卷十)若引以為晚唐仕女繪畫的忠實印證,應無過譽!
時序相隔千餘載,《宮樂圖》的絹底也呈現了多處破損,然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於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賦予厚塗,因此,顏料剝落的情形並不嚴重;至今,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清晰可辨,充份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畫面中央是一張大型方桌,後宮嬪妃、侍女十餘人,圍坐、侍立於方桌四周,團扇輕搖,品茗聽樂,意態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隻很大的茶釜(即茶鍋),畫幅右側中間一名女子手執長柄茶杓,正在將茶湯分入茶盞里。她身旁的那名宮女手持茶盞,似乎聽樂曲入了神,暫時忘記了飲茶。對面的一名宮女則正在細啜茶湯,侍女在她身後輕輕扶著,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樣子。
據專家考證,《唐人宮樂圖》完成於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中國飲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間得到了廣泛響應。
從《宮樂圖》我們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因為年代久遠,唐代留下來的畫作並不多,《宮樂圖》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後人可以從中看到唐代畫家的表現法、唐朝仕女的服裝、樂器,以及宮廷的生活,非常珍貴。
《宮樂圖》描繪宮中的仕女,演奏樂器的情形。畫面中有十個坐著的宮女,加上兩個站著的侍女,一共十二人,她們有些演奏樂器,有些在喝茶,有些在打拍子,充滿溫馨的氣氛。
現代人欣賞《宮樂圖》,第一眼的感覺應該是:比例不大正確的桌子,以及一群胖胖的婦人。
關於那張桌子為什麼不符比例?通常的解釋就是「非單一透視法」,這是中國藝術家常用的方法,它不像西方藝術家的「標準透視」,即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合乎人類視覺的感受。中國畫家比較不強調這點,他們讓畫面「不標準」,為的是可以容納更多的事物,達到畫家所要表達的企圖。
照理說,看畫的人看這張桌子,應該是「前大後小」。《宮樂圖》剛好相反,它是「前小後大」。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桌子後方有三個宮女,便很難塞得進去。畫家讓桌子後面顯得較寛,也突顯了中央那個彈琵琶的宮女,照說,她應該是十個宮女中,地位最高的,像是樂團裡的「首席」。如果不這樣安排,便不太能突出重要性。
順這個角度來看,前面兩張椅子就不必坐人,因為會擋到主要的畫面,而且,背影的人物佔據畫面正前方,也怪怪的。而畫家為了不讓兩張空椅子顯得單調,還在桌子底下畫了一隻小狗,正在打瞌睡,對照正在演奏的音樂,讓畫面活潑起來。照透視法來說,這隻小狗也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應該看不到牠。然而,缺少了小狗,畫面就少掉一些趣味。
因此,這樣的透視法,是畫家「故意」安排的。之所以這樣肯定說法,因為我們在其它的畫作裡,也常見這種表現法,是中國藝術很特殊,也可以說極早就成熟的風格。西方人大概要到畢卡索,才會發現原來繪畫可以這樣表現。
因為如此安排,畫中的宮女都得到了均勻的安排,雖然有正面、側面、背面,但基本上每人佔據的位置是差不多的。她們都穿著很漂亮的晚唐宮女服飾,頭髮也梳得很時髦,反映了一個大時代下的女性形象。
很多人對唐朝婦女的印象,便是豐腴,接近胖。然而,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女人「敢」這麼胖,那需要很大的自信心才可以,也唯有唐朝這個充滿自信的時代,人們敢這麼胖。不僅女人,男人也胖,馬也胖,這是一個風狂地震都不懼怕的時代。
這十個宮女,坐在中間的四個人,自右而左,分別吹打著「篳篥」、「琵琶」、「古箏」與「笙」四種樂器,其中,彈琵琶的那位首席,其實是用「撥」的,她手中拿著的撥板,今天彈琵琶的人已經不用了。因此,《宮樂圖》實在保存了古代音樂的第一手資料,非常珍貴。
這四個演奏樂器的宮女,其實應該是為另外幾個宮女「助興」,她們正在喝茶、吃點心,可能都閒來沒事,無聊便談談後宮的八卦吧!另外,旁邊還有兩個侍女,畫家的安排是,上方穿白方的侍女,正在敲著「牙板」,為演奏樂器的宮女打節拍。下方穿綠衣的侍女,用手扶住左下角那個宮女,大概宮女喝醉了吧!
這張圖原本叫《元人宮樂圖》,但是從畫中宮女的髮型,卻能推測這是唐代的畫,因為畫中的宮女,例如那位快喝醉的宮女,梳的就是「墜馬髻」。當初,有個唐代宮女梳著高高的頭髮,騎馬時晃了一下,高髮歪了下來,偏向一邊,人家覺得那樣很好看,很有特色,便故意梳成這樣子,稱為「墜馬髻」。這是唐代特有的髮式。
還有彈古箏的那個宮女,髮上有花朵的裝飾,稱為「花冠」;另外下方侍女的頭髮,往兩側梳下一個小揪,稱為「垂髻」。這些都是典型的唐代婦女髮型,所以,這幅畫後來將它正名為《唐人宮樂圖》,讓我們瞭解到唐代婦女的容貌。
這種容貌真是可愛,雖然宮女沒有太多的笑容,但我們不難猜測因酒喝到盡興、茶品到興緻,樂音也悠揚輕柔,所以大家都陶醉在其中,都找到自己的心情。
不過,也正因沒有太多的笑容,畫面讓人察覺一種淡淡的落寞之情,這種感覺是屬於晚唐的,那時,國家已經開始腐敗,不再像盛唐般強大,但社會依然富庶,人人都想要把握這夕陽中的餘暉,再渡過一段唯美的歲月。
所以《宮樂圖》可貴,畫家畫得好,保留了第一手的服飾、樂器、髮型資料,也讓我們感受到大唐已將快要消逝了,趁還有點餘暉,好好把握人生,讓自己過得愉快一點吧!
-----------------------------------
飲茶茶畫《唐人宮樂圖》「元人宮樂圖」畫後宮女眷十二人環案適坐,或品茗,或行酒令/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中國飲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則極力提倡煎茶法/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pSZYh
茶畫:以茶為題材的繪畫/玉川煮茶圖軸/調琴啜茗圖 唐 周昉/茗園賭市圖 (宋 劉松年)/劉松年比較知名的茶畫有《攆茶圖》《鬥茶圖》《茗園賭市圖》等/趙孟頫的《鬥茶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PkUEq
周昉《調琴啜茗圖》唐代畫家/最美茶藝師/結合音樂和品茗的古代茶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HJwE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