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藥師公會幹部,在抗議現場「剃頭明志」,象徵衛福部「無法無天」,藥師寧剃頭不低頭。(圖/記者簡浩正攝影)「寧剃頭不低頭」藥師立院門口落髮!抗議中藥法條「死而復生」要邱下台 https://bit.ly/40R58ff
藥師剃頭怒吼。為不滿放寬中藥販售,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1)日「快閃」立法院,針對衛福部違法擴大「318解釋令」放寬中藥販售限制,向國民黨衛環委員會召委蘇清泉、立委林憶君等人陳情,並有3名藥師人員現場剃髮抗議,控訴邱泰源上任一年多來「無髮」無天,藥師公會寧剃頭、不低頭,要求邱泰源下台負責。
衛福部中醫藥司今年3月18日公布「衛部中字第1141860113號解釋令」,公告新增《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後段,「領有中藥證明之中藥從業人員,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者,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包括開放具中藥或生藥相關背景,完成1年以上實務者。該落日條款引發藥師公會全聯會不滿,已第九度上街抗議包含提告。
藥師公會今日上午在群賢樓前發起快閃抗議行動,抗議衛福部以一紙行政命令,放寬中藥行執業資格,讓不具藥師身份者,修習35學分、有1年從業經驗,就能經營中藥行。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范景章等3藥師當場剃頭明志,高舉「衛福部無法無天、藥師剃頭不低頭」布條,怒吼控訴衛福部違法核釋《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強行讓早已落日的條文「死而復生」。
今日抗議多位立委聲援,立委林憶君表示,落日條款精神是「確定終止」,並呼籲立即召開公聽會。(圖/藥師公會提供)
「寧剃頭不低頭」藥師立院門口落髮!抗議中藥法條「死而復生」要邱下台 https://bit.ly/40R58ff
理事長黃金舜嚴正表示:「這是公然架空立法權,形同行政擴權,藥師絕不退讓!」多位立法委員跨黨派聲援,立委林憶君更直言:落日條款的精神是「確定終止」,不是讓行政機關用解釋令假借復活,並呼籲立即召開公聽會,讓各專家共同監督行政權限是否擴張失控。
黃金舜重申,《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早於108年依法落日,衛福部卻於今年發布解釋令,將已終止之條文實質復活,形同否定民主程序與立法正當性。全聯會呼籲立法院召開公聽會,邀集法界、醫藥界與實務專家徹查此案,釐清法律本意,防止行政權橫行無阻。「寧剃頭不低頭」藥師立院門口落髮!抗議中藥法條「死而復生」要邱下台 https://bit.ly/40R58ff
藥師人力過度飽和引發產業危機,台灣藥師人數已達每萬人口十三人,遠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的八點六人。近十二年來,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招生名額從十人大幅增加至二十八人,使藥學系學生總數超過政府承諾的一千一百四十八人上限。基層藥師協會與藥師公會全聯會對此表達強烈關切,警告若不妥善控管藥師人力,恐將如日本般出現「流浪藥師」現象,影響醫療品質與民眾健康。
藥學系名額增引基層反彈。 (圖/TVBS)2025/8/3
https://tinyurl.com/287hthh8
社區藥局藥師是民眾常接觸的醫療人員,負責調劑處方、提供用藥衛教及傷口敷料使用指導等服務。然而,獨立社區藥局目前面臨經營困境,除了連鎖藥局擴張的壓力外,藥師人力過度飽和也是關鍵問題。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藥師人力控管機制僅為默契,並無明文規定,教育部有時不按牌理出牌。她提到,立委柯建銘曾在一百一十一年答應藥師公會全聯會,要求教育部針對各校藥學系進行評比,依師資設備狀況決定是否減招或調整名額。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公會希望藥學系招生總額限制在一千一百四十八名,但教育部明確表示國防大學招生不歸其管轄,因此未包含在此限制內。黃金舜強調,公會希望國防增加藥學系招生應與藥師公會溝通協調,若提出正當理由則予以尊重,否則將提出不同看法。他提醒,國防藥學系如果沒有適切的理由就增額,將破壞藥師人力市場,造成過度競爭,對民眾不利。
醫界不滿擴招醫學系。 (圖/TVBS)
https://tinyurl.com/287hthh8
沈采穎引用日本案例,指出日本藥師人力在OECD國家中比例最高,因此在二○二三年停止設置新藥學系或增加招生名額,並預估到二○四五年可能會有十二萬六千名流浪藥師。她質疑教育部為何不汲取國外經驗,檢討台灣藥學系過度擴張的問題,並主張醫學系、藥學系及牙醫系名額應嚴格控管甚至立法規範,因為這關係到人民生命健康。
而之前教育部在6月同意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所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招生名額也從原本的23名調增為35名。同時,還將國防醫學系排除在總量管制之外,這項決策引起醫界強烈反彈,質疑是繞道招生。對
此,衛福部與教育部後來召開會議討論,達成共識,強調醫學系學生的招生總名額仍維持原本的1300名,不會改變。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醫師人力問題主要在於城鄉分布不均與科別不均,而非總量不足。他表示,討論增加醫師容額時,必須考慮訓練師資是否充足以及國家未來五至十年的發展規劃。洪子仁引用韓國案例,指出韓國去年大幅擴招醫學生導致醫師大罷工,至今餘波蕩漾。他強調,台灣應優先提高急重症科別、兒科、感染科等高風險科別的健保給付,改善工作環境,否則即使廣開醫學系大門,年輕醫師也會流向醫美整形等科別,最終損害台灣醫療品質,增加死亡率。
https://tinyurl.com/287hthh8
不會步上韓國後塵! 卓榮泰出手協調醫學生維持1300人 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
衛福部表示,已與教育部達成共識,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資料照) 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
不會步上韓國後塵! 卓榮泰出手協調醫學生維持1300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ewamCH
2025/06/30 13:23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三校學士後醫學系明年要從公費轉自費共105名,且教育部稱每年1300名醫學生總量不含國防部主管的國防醫學院,引發醫界、醫學生怒火,質疑擴招。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與衛福部長邱泰源、教育部長鄭英耀火速於今(30日)上午8點半開會討論,並做出2點決議。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雙方會議的2點結論包含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之現況不變,包含教育部及國防部權責核定的名額;醫學系招生名額需經醫學教育會以及全國醫學院校院校長會議討論獲致共識。
劉越萍說明,今日會議雙方釐清對於醫學生名額計算的落差部分,發現因為2018年牙醫科系擴招,教育部搞混了就算進去,但其實西醫、牙醫、中醫雖然是三兄弟,狀況卻都不一樣,都是分別計算,因此已經達成共識。她強調,國內醫師的問題在於分布不均,會透過偏鄉照護計畫等相關政策持續改善。至於三校後醫系的名額部分,就要視教育部後續會議決定。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等29個團體昨(29日)發出聯合聲明指出,「教育部虛構名額計算邏輯、曲解制度共識,醫界全面反對醫學生招生黑箱灌水!」醫界人士也憂心恐步上韓國年輕醫生罷工、醫學生罷課抗議的後果。
相關團體原預計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表達訴求,但醫師公會全聯會在得知政府部門的開會結果後表示,因行政院已即時出面協調,並明確重申醫學生名額總量制度應包含國防醫學院在內,維持每年1300人總量上限,相關爭議已有所釐清與回應,記者會取消辦理。
醫師公會全聯會強調,感謝政府重申制度計算邏輯,並尊重醫界與醫學生團體長期以來的建議;更肯定行政院表達未來將於醫學生招生議題上,回歸正當程序辦理,尊重專業,納入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的評鑑機制審議,以確保醫學教育政策以制度與證據為依歸。
此外,醫師公會全聯會指出,感謝政府部門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透過理性、和平的溝通討論,共同守護台灣的醫療品質與民眾健康權益。這正是民主社會良性協商的展現,也有賴各界對制度尊重與公共價值的維護。不會步上韓國後塵! 卓榮泰出手協調醫學生維持1300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ewamCH
邱泰源今表示,衛福部長久以來,立場均為「堅守醫學生1300名額上限」。(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醫學生名額「突破天花板」 邱泰源:堅守1300人 台灣醫師跟韓國不一樣 https://bit.ly/44xAyIG
台灣醫學生總量控管長年以1300名為基準,不過教育部於今(2025)年6月同意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之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合計增至105名,引發醫界不滿,11大醫師團體發聲明,直言逾越原有總量管制原則。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今(28)日表示,衛福部長久以來立場均為「堅守醫學生1300名額上限」。
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和新竹市等七縣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以及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共11大醫師團體昨日發出聯合聲明,呼籲落實總量管制維持醫學生1300名員額,守護醫學教育品質。並嚴正呼籲教育部應儘速邀集衛生福利部與醫界代表共同研商,未經共識,不得貿然擴增。「韓國殷鑒不遠,台灣不容重蹈覆轍。」
醫學生名額「突破天花板」 邱泰源:堅守1300人 台灣醫師跟韓國不一樣 https://bit.ly/44xAyIG
邱泰源今日出席台大醫院130週年院慶「緩和醫療病房30週年研討會」,會前受訪時表示,醫學生名額牽涉到醫療教育與健康照護品質的維繫,醫界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衛福部多年來也用心研議,以衛福部的立場,「我們過去長久以來就是堅守1300的名額,到現在也沒有變。」且這也牽涉到醫學教育品質的維繫。
他說,台灣醫師目前「不患寡,患不均。」衛福部將設法把現有、未來培育的醫事人力,就科別、地區做更合理分配,且以人民需求、國家發展為目標規畫,對於本次爭議,衛福部將持續溝通。
媒體詢問,醫團憂心走上韓國醫學院爭議模式。邱泰源則說「台灣醫師跟韓國不一樣」,他曾擔任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多年,台灣醫師在醫學教育、醫療訓練等,都以人民為優先,努力與政府配合,改善執業環境,「但政府也責任改善所有醫事人員執業環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南韓於2024年推動大幅擴增醫學院招生名額,結果引發全國性住院醫師罷工潮,僅18%回任工作,反映出總量擴增並未改變冷門專科無人投入、偏鄉無人願駐困境,此一殷鑑,值得我國深思。他認為醫師職涯選擇受限於制度誘因與工作環境,若未從健保制度改革、醫師待遇、職涯支持與區域資源再分配著手,僅憑增加人數,實難根本改善人力配置問題。
教育部昨晚澄清,確實調整3所國立大學115學年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考量到3校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課程和設備,且學生還在就學,且公費生生源不是一般高中生,因此評估不影響既有大學醫學系招生,才在與衛福部取得共識下,核給3所國立大學學士後醫學系自費生名額各35名,因此115學年度醫學系一般生名額仍未逾總量管制1300名。
醫學生名額「突破天花板」 邱泰源:堅守1300人 台灣醫師跟韓國不一樣 https://bit.ly/44xAyIG
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之學士後醫學系,傳出教育部將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圖/資料照)
快訊/「1300變1600名」教育部放寬醫學生總量!醫界炸鍋:韓國殷鑒不遠 https://bit.ly/4lwkNbD
台灣醫學生總量控管長年以1300名為基準,不過傳出教育部於今(2025)年6月同意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之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由原23名調增為35名,國防醫學系自總量管制忽略不計,將使醫學生供給逼近1600人。對此,11大醫師相關團體今(27)日嚴正呼籲教育部應儘速邀集衛生福利部與醫界代表共同研商,未經共識,不得貿然擴增。「韓國殷鑒不遠,台灣不容重蹈覆轍。」
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和新竹市等七縣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以及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今日上午發出聯合聲明,呼籲落實總量管制維持醫學生1300名員額,守護醫學教育品質。
上述醫團指出,台灣醫學生總量控管長年以1300名員額為基準,行之有年,係依醫療人力推估與醫學教育資源妥適配置所作之規畫。然教育部未經與各方協商,逕於今年6月同意當初以公費生名額設系之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之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由原23名調增為35名,實已逾越原有總量管制原則。
另,更將國防醫學系自總量管制忽略不計,醫界團體憂心將使醫學生供給人數逼近1600人,恐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與醫學教育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11大醫師相關團體今聲明,嚴正呼籲教育部應儘速邀集衛生福利部與醫界代表共同研商,未經共識,不得貿然擴增醫學生名額。(圖/北市醫師公會提供)
醫團強調,醫療人力政策關乎國民健康與醫療品質,不容輕率鬆動,醫師人力當前問題,並非人數不足,而是分布不均所致,惟有穩健規畫、落實總量控管,才能確保醫療資源永續與醫學教育品質不墜。
「韓國殷鑒不遠,台灣不容重蹈覆轍!」醫團嚴正呼籲教育部應儘速邀集衛生福利部與醫界代表(含醫師公會)共同研商,確立合理並兼顧醫療服務及醫學教育品質的適當名額規畫,未經共識,不得貿然擴增。應全盤審慎考量,方能守護國民健康、維繫醫療體系與教育品質。
據悉,南韓政府去年2月強硬推行醫學院擴招政策,自今年起醫學院總招生名額將每年增加2千人,將從現有的3058名增加到5058名,以解決醫師短缺問題。但此舉引發醫界罷工潮,醫政雙方衝突未完全趨緩;而後,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召開會議後,敲定下屆醫科生名額為4567名,等於擴招1509人。不過,大韓醫師協會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全國人民將承擔起這場風暴,隨著醫學生擴招通過最後一關,大韓民國醫療系統的崩潰,將成為無法挽回的現實。對於韓國大學教育協議的無知感到憤怒。」更傳出各大學醫學系學生新學期註冊率極低,甚至還有部分醫學系教授絕食抗議等情形。快訊/「1300變1600名」教育部放寬醫學生總量!醫界炸鍋:韓國殷鑒不遠 https://bit.ly/4lwkNbD
民眾就醫成長速度激增… 七年後 五大科醫師 短缺約五千人
文 / 熊昭民眾就醫成長速度激增… 七年後 五大科醫師 短缺約五千人-臺中醫林第88期 | 社團法人臺中市醫師公會 https://bit.ly/4noAljq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張毓宏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范辰蔚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曾鈺珺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詹惠婷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至2025年 美國醫師缺口約13萬名
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醫療人力移民的全球化現象,醫師短缺的現象不僅是開發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也有部分專科醫師缺乏。如美國醫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2012年的報告指出,2000至2010年間,美國整體醫師雖增加22.2%,但尚在執業(領有醫師執照且每週至少工作20小時之醫師)的內科、婦產科、外科、兒科醫師增加幅度均偏低1。若考量未來人口老化問題,醫師需求將會大增,根據AAMC的推估,至2025年美國醫師的缺口約為13萬名,其中外科等專科醫師失衡的現象更加嚴重2。
近年來 臺灣專科醫師工作負荷過重
我國自1980年代為了提升醫師素質與均衡分布,實施「醫療保健計畫-籌建醫療網計畫」3,至1990年代醫院家數及床數快速增加。此外,全民健保的開辦,及醫學生每年培育總數的增加,使得我國醫師人力一直都呈現穩定的成長。
近年來,由於我國醫療人員面對頻繁的醫療糾紛訴訟及巨額賠償、健保給付與醫師產能不對等之問題,各專科別之人力發展亦隨之產生改變。工作環境較艱困的專科醫師,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等基礎照顧科別,皆有工作負荷過重、人力不足或醫師離開原有專科及停止較辛苦的產科服務等情形4-5。
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及疾病型態的變化,民眾對於西醫的醫療服務需求量及類別也受到影響。由此可知,健康照護體系的醫療供給、需求及照護品質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透過醫事人力的培育及合理分配,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至2032年 臺灣五大專科醫師大缺人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3年所進行之「西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畫」及「內、外、婦、兒及急診專科醫師人力評估及醫學生選科偏好評估計畫」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人口老化及醫療需求增加而西醫師工作時間(本研究經調查推估之西醫師平均每週工時為60.2小時)不變的情況下,依照近年的供給與需求趨勢推估,至2032年西醫師總體執業人數是足夠的;但研究也發現,如果醫療制度、醫療提供模式、民眾就醫習慣及醫療利用成長幅度維持不變,隨著醫師人力高齡化而造成工作時間縮短的影響,估計至2032年時,可能全國總體西醫師執業人數足夠,但實際提供的服務量不足,而有人力短缺的情況。
至於內、外、婦、兒及急診科醫師人力推估的部份,在考量扣除工時過低之醫師、各專科間互相提供之服務量等因素後,至2022年的五大專科醫師人力短缺(高、中、低推估)如下 :
內科:約缺少2,848-3,527位醫師
研究發現內科專科醫師人數雖穩定增加,但趕不上人口高齡化而疾速上升的醫療需求;若以內科醫師每週平均工時64.9小時計算,內科人力至2022年時將缺少約2,848-3,527位醫師。
外科:約缺少1,044-1,519位醫師
若以外科專科醫師每週平均工時74.6小時計算,研究發現至2022年外科醫師將缺少約1,044-1,519位,主要是受到醫療糾紛的案件數增加及每年醫師增加人數逐年下降的影響。
婦產科:約缺少46-216位醫師
若以婦產科專科醫師每週平均工時63.6小時計算,研究發現至2022年婦產科醫師約一半為60歲以上的高齡醫師,再加上醫師每年增加的人數逐年下降及少子化的影響,醫師人力將缺少約46-216位醫師。
兒科:約缺少44-361位醫師
研究發現兒科專科醫師人力呈現穩定增加。雖然兒童人口因生育率降低而逐年減少,但由於平均每位兒童的醫療需求隨著國民平均所得上升而增加。若以兒科醫師每週平均工時為58.4小時計算,至2022年時可能有人力短缺現象。若考量兒科診所也提供20歲以上民眾之醫療服務,則兒科人力缺615-1,127位醫師;若考量兒科診所僅提供20歲以下民眾之醫療服務,則缺44-361位醫師。
急診科:約缺少532-604位醫師
研究結果發現急診專科醫師每週平均工時為54.0小時。另外,急診科專科醫師人數每年穩定增加,雖然未來需求亦有增加,若考量其他科別醫師對於急診服務的投入,至2022年時急診人力尚能維持足夠。但若依照目前公布之緊急醫療分級評鑑標準,則未來人口需要更多的急診醫師,至2022年時約缺少532-604位醫師。
年輕醫師對風險較高之科別卻步
另一方面,根據2013年國衛院的「PGY 醫師選科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圖1),年輕醫師有興趣的前五名專科分別為內科、家庭醫學科、外科、兒科及急診醫學科,婦產科則排在第七位,但若考量醫療糾紛、薪資報酬、生活品質等因素,五大科的排名皆往下掉,其中外科下降至第12位、婦產科更是掉到第17位。顯示年輕醫師處在目前的醫療環境,會對風險較高的科別卻步。
隨著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在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的前提,如果醫療制度、醫療提供模式、民眾就醫習慣及醫療利用成長幅度維持不變,估計臺灣未來「醫療需求的成長將大於供給的成長」,造成醫師增加的速度趕不上民眾就醫的成長速度。因此,如何透過制度設計,在供給端留住急重症、醫療風險較高科別的醫師,避免人力流失,而在需求端透過政策引導病人分流及教育宣導減少民眾的醫療浪費,則有待政府、醫療提供者及民眾一同努力。
民眾就醫成長速度激增… 七年後 五大科醫師 短缺約五千人-臺中醫林第88期 | 社團法人臺中市醫師公會 https://bit.ly/4noAljq
「香港的醫療從業人員本來就不足,平均每千位市民只有1.9名醫師,與新加坡(2.29)、南韓(2.36)和台灣(2.93)相比明顯落後。」
台灣10年恐缺3500名醫生 政府的準備卻是「坐等醫院開不了」?|天下雜誌
人口快速老化、住院醫師變「白袍勞工」 最終台灣恐掀醫師人力荒?
黃天如2020年7月27日人口快速老化、住院醫師變「白袍勞工」 最終台灣恐掀醫師人力荒? https://bit.ly/3OMhpeY
國內西醫執業人數創新高 仍居OECD國家「後段班」
根據國發會統計,截至2019年底,台灣每萬人口西醫師執業人數約20.9人,也是歷年以來的新高。事實也證明,台灣自日據時代沿襲而來的醫學教育傳統,品質與內涵都頗為紮實,培育出的醫師新血無論仁心仁術多經得考驗,加上全整醫事人員的齊心奉獻,最新統計台灣人平均壽命已達80.7歲,其中女性平均壽命84.1歲,更較男性的77.6歲多出6.5歲。
值得一提的是,若與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先進國家相比,台灣每萬人口西醫執業數只能列在「後段班」,不但是醫師人力資源居冠國家奧地利每萬人口52名西醫師的不到一半,也不及美國、日本及韓國每萬人口有24到26名西醫師。更甚者,在2019年上傳醫師人力資源現況資訊的OECD國家當中,台灣西醫師人力只比中國及土耳其的每萬人口19至20名西醫師略勝一籌,遠超過南非與印度每萬人口僅8名西醫師,卻也同時落後其他近30個國家。人口快速老化、住院醫師變「白袍勞工」 最終台灣恐掀醫師人力荒? https://bit.ly/3OMhpeY
比較台灣與其他國家醫師人口比之差異及探討世界各國醫師人口比之相關因素,提供台灣訂定醫師人口比目標參考。方法:採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資料、主計處及世界銀行等網站的250個國家或地區之統計資料,進行分析。結果:依據世界銀行之分類我國屬於高所得國家,但每千人口醫師數僅接近中高所得之國家,2000年每千人口西醫師數為1.33人,若含中醫師為1.50人。由世界各國資料分析所得迴歸模式,顯示國內生產毛額、女性識字率、女性60歲以上人口百分比及女性平均餘命會影響各國對醫師人口比需求,整體解釋力81.5%。推估未來醫師人力供需時,若考慮女性60歲以上人口百分比增加的需求,則2010年醫師供給即有不足,必須加入中醫師才約可平衡,至於2020年,則將會不足。結論:建議政府醫師人力政策規劃應考慮國內人口高齡化的影響,並加強醫師在長期照護、老人專科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從國際比較探討台灣每千人口需要多少醫師? https://bit.ly/3wn8w4Z
台灣10年恐缺3500名醫生 政府的準備卻是「坐等醫院開不了」?|天下雜誌
非都會型縣市、偏鄉衛生所鬧醫師荒 監委要查
針對非都會型縣市及部分偏遠鄉鎮衛生所鬧醫師荒問題,監委申請自動調查。(資料照)
針對非都會型縣市及部分偏遠鄉鎮衛生所鬧醫師荒問題,監委申請自動調查。(資料照)
2024/02/27 18:16
〔記者楊堯茹/台北報導〕媒體報導,相較於北部地區近期新增3間醫學中心,全台擔負基層公共衛生醫療與保健工作的衛生所中,有54間屬於「非山非市」(非都會型縣市)地區卻缺乏醫生駐診,恐致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監委就衛福部是否研提因應作為,申請自動調查。
監察院發布新聞稿指出,全台非都會型縣市地區的54間衛生所鬧起醫師荒,引起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再者,台灣逐漸邁向超高齡社會,衛生所除原有傳染病防治等職責,已納入長期照顧服務申請業務,也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增加疫苗施打等工作,造成部分地區衛生所人力匱乏情況加劇。
監委浦忠成提出三大質疑指出,衛福部針對該等衛生所醫生人力長期無法補足缺額,反將醫事人力投入都會型的醫學中心,中長期醫療方針及政策是否妥適完備?有無增補該等地區醫療人員之計畫?又後續改善情形為何?
他進一步表示,該等衛生所的醫療人力及資源涉有不足,將影響民眾就醫權益,就衛福部是否就以上困境研提相關因應作為,已申請自動調查。
非都會型縣市、偏鄉衛生所鬧醫師荒 監委要查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Y8ase
兒科醫師荒是全國性的問題,絕對不是彰基才有 「60歲醫也要輪值班」萌辭意 彰基回應了!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uPuZaC
恆旅醫院重建收尾 醫療人力待補足
恆春旅遊醫院重建工程預計12月21日落成。(記者蔡宗憲攝)
恆春旅遊醫院重建工程預計12月21日落成。(記者蔡宗憲攝)
2023/11/11 05:30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恆春旅遊醫院(簡稱恆旅)重建工程歷經三年五次流標後發包,但偏鄉缺工問題嚴重,原定今年六月營運,但至今仍待最後收尾工作,目前預計十二月二十一日落成,民眾期待的急重症醫療項目,雖然硬體設施完備,部分科別仍有待醫療人力補足缺口。
外科醫師需要3人 目前僅1人
恆旅是恆春半島唯一公立醫院,肩負當地醫療、公共衛生、無醫村巡迴醫療等責任,加上每年至少有四百萬人次的遊客湧入當地,為了提升救護品質,新大樓除擴增急性一般病床、加護病床、洗腎病床、安寧病房外,也將增加MRI(磁振造影)與高壓氧艙等檢查醫療設備。
斥資五億五千萬經費的恆春旅遊醫院重建工程,去年八月完成上樑儀式,原規劃六月營運,但至今仍處於工程收尾階段,各項營運執照也都在申請流程中,除了原有的門診科別,確定會增設中醫科,牙科則籌備中,皮膚科暫透過遠距方式診療。
恆旅表示,當地民眾關心的急重症部分,針對腦中風有神經內科能第一線因應,正爭取多一名神經外科醫師進駐;至於心肌梗塞部分,有第一線藥物搶救後轉至枋寮醫院,若要設置心導管室,重點還是要有專科醫師。
但院方強調,未來加護病房數增加,對於旅遊旺季的溺水、車禍外傷的處置會更完善,但重要的外科醫師需要三人,目前卻僅剩一人,全新的恆春旅遊醫院營運後,整體醫護人力的不足仍是重中之重,也期盼更多醫護看到偏鄉需要踴躍投入。恆旅醫院重建收尾 醫療人力待補足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bU0UHk
---------------------------------------
台東35萬月薪也請不到醫師! 衛生局爭經費補充急重症人力
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中)強調第二套重要醫療器材的重要性。(記者王秀亭攝)
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中)強調第二套重要醫療器材的重要性。(記者王秀亭攝)
2019/07/30 12:55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台東只有1位心臟外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也需靠外縣市大型醫院支援,難因應急重症開刀需求,即使醫院開出35萬元月薪,仍找無醫師,台東縣政府爭取3000萬元,並在多家大型醫院支援下,讓台東馬偕醫院可提供24小時心臟外科手術。
台東醫療資源缺乏,尤以急重症專科醫師人力最為缺乏,「月薪35萬元,公告3個月卻無人要來。」台東縣衛生局醫政科長鍾明霞表示,為強化台東縣的急重症醫療人力,向中央爭取花東綜合發展實施方案─醫療品質及緊急醫療提升計畫,也是公告第四次才成案。
台東縣長饒慶鈴指出,過去台東只有1名心臟外科醫師,僅能預約開刀,台東榮民醫院有腎臟及感染專科醫師人力需求,台東基督教醫院建置腫瘤相關設備後,亦需放射科醫師駐診台東,都將透過此計畫補足人力。
台東馬偕醫院醫務部主任王光德表示,心臟外科除原有1名醫師人力,花蓮慈濟醫院、台北雙和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的支援下,東馬24小時都可進行心外手術;整形外科醫師則由基隆長庚醫院支援,國泰醫院支援人力尚在協調。
台東榮民醫院補足的腎臟及感染專科醫師,提供洗腎醫療,也為台東縣愛滋個案提供每週2次的夜間門診服務。
饒慶鈴指出,強化縣內急重症醫療,主要是盼縣民在地就醫,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服務。
台東35萬月薪也請不到醫師! 衛生局爭經費補充急重症人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lGqhp
護理師不上街抗議了!政院加碼夜班津貼 地區醫院差距縮小
夜班護理獎勵金被疑不公 社區醫院協會:不分醫院層級、全天班都要加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1RfhY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在行政院主持「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與衛生福利部政策溝通會議」,回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訴求,雙方並達成7項共識,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並停止8日的遊行陳抗活動。(行政院提供)
護理師不上街抗議了!政院加碼夜班津貼 地區醫院差距縮小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4PtXG
2024/03/04 20:04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衛福部於1月26日公告夜班護理人員獎勵方案,引起地區醫院強烈反彈,原訂8日上街抗議。行政院副院鄭文燦今日在行政院主持「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與衛生福利部政策溝通會議」,回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訴求,雙方並達成7項共識,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並停止8日的遊行陳抗活動。
鄭文燦表示,他事前有向陳建仁院長報告,社區醫院關心夜班津貼及護理人力問題,陳院長指示,必須妥善回應協會訴求。他在會中感謝台灣社區醫院協會所提出的政策建議,也認為分級醫療是健保改革的核心,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會盡力提升各層級醫院醫護人員權益,讓健保永續經營,並維持最好的醫療品質。
今日會議達成共識如下:
一、在短期作為方面:
(一)護理獎勵夜班費層級差距縮減,大夜班醫學中心1,000元、區域醫院950元、地區醫院900元;小夜班醫學中心600元、區域醫院550元、地區醫院500元,確保護理人員於各層級醫院服務受到合理保障。
(二)為落實分級醫療,今年重啟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內容由衛福部召集各層級醫院代表(含地區醫院層級代表)共同討論。
(三)為確保各層級醫院回歸其應盡之功能定位,邀請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共同參與衛福部醫院評鑑改革小組相關研修工作。
(四)為提升社區醫療照護量能,健保署應監控各層級醫院服務量能的合理占比,完善分級醫療的政策。
二、在中長期作為方面:
(一)衛福部未來將「醫院總額支付制度研議方案」之「地區醫院點值從優支付」,優先納入健保改革。
(二)檢討健保藥價政策,協助解決社區醫院藥品採購困難,如:研擬多元藥價基準、藥價調整政策與藥價重分配等。
(三)政策引導地區醫院投入高齡照護,鼓勵與獎勵其參與長期服務。
鄭文燦指出,行政院與衛生福利部一致認同社區醫療的專業性與必要性,期許社區醫院在第一線守護國人的健康,並且讓醫療就近可及,充分發揮地區醫院友善服務的功能。護理師不上街抗議了!政院加碼夜班津貼 地區醫院差距縮小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V4PtXG
-------------------
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同工不同酬、捍衛基層醫護人員權益」記者會,左起: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周繡玲、台灣護理學會前理事長王桂芸、萬華醫院副院長陳寰、國民黨組發會社會部主任水雲翔。(記者田裕華攝)
2024/02/29 12:43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衛福部公布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新制明將上路,其中護理人員獎金發放標準依照醫院層級遞減,引發同工不同酬爭議,國民黨今日上午與醫護界代表召開記者會,強調對護理人員的獎勵應「不分三班、不分層級」,要求政府正視地區醫院的重要性,統一各層級的發放金額,不應該讓護理人員同工不同酬。
國民黨醫療委員會副主委、台灣護理學會前理事長王桂芸,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周繡玲、財團法人萬華醫院行政副院長陳寰、國民黨組發會社會部主任水雲翔等共同召開記者會,代表醫護界發聲。
陳寰質疑,包括居家護理、護理之家、坐月子中心等,都是根據護理法成立的護理單位,為何其中的護理工作人員得不到獎勵?在疾病分級管理情況下,為何診所的護理人員沒有獎勵,只有醫院有?為何做同樣的事,小醫院護理人員獎勵少,大醫院護理人員拿的多?這些不公平已引發護理人員不滿,並嚴重影響許多醫療院所未來招募人員。
陳寰表示,萬華醫院是台灣第一家慢性醫院,也是目前僅存的慢性醫院,歷年來屢次配合政府政策,這次卻不幸被懲罰,他感慨,從這件案子可以體會「會爭的就有糖吃」,慢性醫院全台灣只有一家,當然就成為被犧牲的少數。
王桂芸表示,護理人員需24小時值勤,維持人力穩定極為重要,這次衛福部端出的補助屬於獎勵機制,要讓護理人員有感,就不應分班別與醫院的層級,才有獎勵效果,未來也應重新定位護理專業的公平對待,讓護理同仁更願意貢獻與付出,有助醫療穩定與服務品質。
周繡玲指出,雖然1月份開始補助護理人員夜班獎勵,但卻不是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最重要的訴求,全聯會最重要的訴求是希望政府補助三班的獎勵金,而且不要分層級,此外,目前補助僅納入一般病房護理師,其他符合醫療機構設立標準的護理師也應該有所獎勵。
水雲翔指出,衛福部在年初與護理師全聯會達成共識,應不分班別與醫院的全面補貼,後來端出來的居然是分地區、分病房、分時段的補助,根本是唬弄醫護人員,針對這個議題,政府應重新審視分級醫療重要性,統一各層級的發放的金額,避免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以確保醫療量能,保障國人就醫需求。
夜班護理獎勵金被疑不公 社區醫院協會:不分醫院層級、全天班都要加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1RfhY
-----------------------------
夜班護理獎勵金被疑不公 社區醫院協會:不分醫院層級、全天班都要加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1RfhY
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夜班獎勵 觀察期早達標可提前入法
夜班護理獎勵金被疑不公 社區醫院協會:不分醫院層級、全天班都要加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1RfhY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資料照)
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夜班獎勵 觀察期早達標可提前入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LM4lT
2024/01/26 17:12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衛福部今天(26日)公告護理師「三班護病比」各級醫院的標準,並提出護理師輪值夜班有獎勵金。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如果立即入法,現在醫學中心大概要減少8%病房才合法,但只用新標準可以觀察成效,若多數醫院很快能達標,就能提早入法。
醫界對三班護病比目前決定初期採取獎勵措施表示肯定,因為根據歐洲研究最佳標準護病比為1:6,每增加照顧一名病人除工作量增加外,病人在30天內的死亡風險率增加7%,因此降低護病比對於民眾醫療照護品質是有幫助。
「但降低護病比,醫療機構勢必增加護理人員數及人事成本」,洪子仁說,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如果目前立即實施新的護病比,醫學中心大概要減少8%病房數量才能符合,如此一來,勢必影響病人等候床位時間,惡化醫療品質。
洪子仁說,先用新標準來觀察有多少醫院可以達標,如果絕大部分醫院都可以達標,就表示合理,可以提前入法;反之,如果非常困難,入法時程就要多考慮。
洪子仁提醒,對醫院的經營者而言,如果有足夠的護理人力可以符合新護病比,可以提高醫療品質當然樂見,但如何招募到足夠護理人力才是醫界目前最大的挑戰,而增加留任跟回任的護理人力是推動新護病比的關鍵,除了醫院應強化薪資待遇之外,盼政府也要多給獎勵措施,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到6%以上、保障健保點值到0.95以上,強化醫療機構經營韌性,這樣才能水到渠成。衛福部公布「三班護病比」、夜班獎勵 觀察期早達標可提前入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LM4lT
僅3%醫復工!南韓政府硬起來 公布醫師「執照號碼」示眾
11:412024/03/02 中時新聞網 黃凡甄
僅3%醫復工!南韓政府硬起來 公布醫師「執照號碼」示眾 - 國際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48Bss1t
南韓醫生集體罷工事件愈演愈烈,直到3月1日為止,只有294名醫生恢復工作,占罷工總人數的3%左右。政府1日晚間直接公布13名醫生的執照號碼和所屬醫院,命令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否則將面臨強制法律處分,顯示南韓政府針對罷工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路透社報導,昨(1)日是南韓的三一節,全國統一放假一天,不過警方卻大動作突襲「韓國醫學協會」(KMA)的辦公室,保健福祉部更在網站上公布了13名醫生的執照號碼和醫院,要求他們立刻返回工作崗位,否則可能面臨執照被吊銷,並吃上刑事官司的後果。
據了解,這13人包括韓國實習住院醫師協會(Korea Intern Resident Association)會長朴丹(Park Dan,音譯)。該協會發起這次的集體罷工行動。
南韓保健福祉部1日大動作公布13名醫生的執照號碼和所屬醫院,命令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圖/韓國保健福祉部)
南韓保健福祉部1日大動作公布13名醫生的執照號碼和所屬醫院,命令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圖/韓國保健福祉部)
自上周近萬名實習和住院醫師罷工以來,南韓15家主要醫院約有一半的手術被取消,甚至傳出病患被當成「人球」,遭到多家醫院拒絕、最終死亡的不幸事件。
南韓是全球醫患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2022年的醫師比例為每千人2.6名醫師,遠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每千人3.7名醫師的平均值。政府計畫從2025年起擴大醫學院招生,但部分醫生認為,此舉將損害服務和醫學教育品質,因而群起出走。
南韓政府先前祭出最後通牒,要求醫師在2月29日復工,否則將面臨嚴格的法律制裁。不過到3月1日為止,只有近3百名醫生回到職場,這場政府與醫界的僵局短時間內恐怕還會持續下去。
僅3%醫復工!南韓政府硬起來 公布醫師「執照號碼」示眾 - 國際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48Bss1t
「醫學生擴招」引爆危機 尹錫悅支持率逆勢回升
「醫學生擴招」引爆危機 尹錫悅支持率逆勢回升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01n14
尹錫悅強調,醫生絕不能拿國民生命健康做為賭注。(法新社檔案照)
2024/02/27 14:53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南韓醫界不滿政府將擴大醫學院招生名額,目前已有逾1萬名實習及住院醫師提交了辭呈,許多治療被迫延後,南韓總統尹錫悅也仍不退讓,認為有改革的必要,痛批醫界以人命作為人質。最新民調顯示,支持率回升至41.9%,時隔8個月重回40%以上。
南韓《中央日報》27日報導,民調機構Realmeter受《能源經濟新聞》委託於19日至23日針對全國2504名18歲以上人群進行的調查(95%信心水準,誤差範圍±2.0%)顯示,尹錫悅的治國理政執行正面評價為41.9%。
Realmeter分析稱,推進醫學院擴招的國民共識擴散、放寬綠帶限制、提供核電研究開發金融支援及產業生態系統正常化支援政策等4次地區發展行動,是支持率回升至40%以上的原因。
尹錫悅上週警告,醫生絕不能拿國民生命健康做為賭注。他在國務會議表示,醫生並非公務員,但也絕不能集體罷診。他強調,醫療改革有迫切必要,過去近30年的歷屆政府都沒有提出改革方案,這次政府不會像之前那樣放任醫療界的集體行動,政府堅持每年增招兩千名醫學生,規模並不大。
《路透》報導,南韓5200萬人口中,2022年的醫師比例為每千人2.6名醫師,遠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每千人3.7名醫師的平均值。南韓蓋洛普日前發布的民調顯示,約76%民眾支持醫學院擴招計畫。一些人認為,反對的醫生主要是擔心改革影響其薪資及社會地位。「醫學生擴招」引爆危機 尹錫悅支持率逆勢回升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01n14
南韓醫界罷工第7天 逾萬名實習住院醫師請辭
2024/02/26 14:36南韓醫界罷工第7天 逾萬名實習住院醫師請辭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bTXBjJ
根據南韓保健福祉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南韓已有超過1萬名實習住院醫生請辭。(示意圖,法新社)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為了抗議南韓政府計畫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不滿薪資與工作條件的南韓實習和住院醫師本月19日發起集體辭職罷工,目前罷工已邁入第7天。根據南韓保健福祉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南韓已有超過1萬名實習住院醫生請辭。
南韓保健福祉部今(26日)表示,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3日下午7點,南韓全國100家大型綜合醫院共有1.0034萬名實習住院醫師提交辭職報告,佔百家醫院實習住院醫生總數的80.5%,其中缺勤醫師達9006人,佔百家醫院實習住院醫生總數的72.3%。
報導指出,南韓實習住院醫師總數為1.3萬多人,其中95%就職於上述百家醫院。目前各家醫院,均尚未受理相關實習住院醫生的辭職報告。
同日,南韓行政安全部長李祥敏呼籲醫師正視嚴重性並早日復工,承諾醫師們若能在2月29日前復工,政府不會追究責任。
南韓醫界罷工第7天 逾萬名實習住院醫師請辭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bTXBjJ
南韓罷工僵持第3天!近8千醫師不見人 矛盾加深病患遭殃
南韓百間醫院實習和住院醫生大規模集體提交辭呈和離職抗議行動進入第3天,韓政府仍維持嚴正應對立場,雙方僵持都不讓步。(路透)
南韓罷工僵持第3天!近8千醫師不見人 矛盾加深病患遭殃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8qkE2r
2024/02/22 10:42
黃邦平/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不滿政府採取擴大醫學院名額措施,南韓百間醫院實習和住院醫生大規模集體提交辭呈和離職罷工行動進入第3天,韓政府維持嚴正應對立場,同時下達復工命令,醫療界與政府之間矛盾持續加深,目前損失最大的可能恐怕是病患。
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保健福祉部表示,全國100家主要實習醫院中,已有8816名實習和住院醫師提交辭呈,佔初級醫生總數1.3萬多人的71.2%,其中有7813人已離開工作崗位,保健福祉部迄今向6228名實習和住院醫生下達復工返崗命令。
據了解,實習和住院醫生團體「大韓實習住院醫生協議會」20日召開緊急代議員大會,要求政府撤回醫學生擴招計劃並全面取消返崗復工令,同時改善實習和住院醫生的工作環境等。專業醫師團體「大韓醫師協會」指出,國民的生命權固然重要,但醫師選擇職業的自由同樣是國民的基本權利,應獲尊重。
與此同時,韓政府堅持依照原則執法的立場,兩方針鋒相對且互不相讓。法務部、行政安全部、大檢察廳和警察廳昨開會,針對醫界集體行動的應對方案進行討論,明確提及將依照逮捕調查原則嚴正應對那些挑撥以非法集體行動抗議政府醫學生擴招計劃的人員。
報導分析,政府和醫療界矛盾加深情況下,不少病患的手術安排受阻,醫院方面優先安排急救和重症患者手術,非緊急的診療和手術則被最大限度地推延。例如:三星首爾醫院19日減少10%的手術行程,20日進一步減少至30%;延世大學附屬世福蘭斯醫院及江南世福蘭斯醫院已將手術行程減少50%,首爾聖母醫院、首爾峨山醫院也將手術行程縮減30%左右。
南韓罷工僵持第3天!近8千醫師不見人 矛盾加深病患遭殃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8qkE2r
南韓逾6千醫集體遞辭呈 5大醫院近半數手術被迫取消尹錫悅「不再姑息」 | 國際 | CTWANT
韓醫療人力不足問題引起反彈,許多醫師從19日開始集體罷工辭職,導致部分醫院必須取消或延後癌症、分娩等手術,若演變成長期問題,恐怕讓南韓醫療量能撐不過2至3周就要崩潰。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針對台灣情況發言了。
[南韓爆「近6500醫集體不幹了」抗議政府!癌症、分娩手術全延後 撐2周恐醫療崩潰-風傳媒 https://bit.ly/3T6xa2H
抗議政府擴增醫學院名額 南韓醫集體罷工「近6500人交辭呈」
綜合外媒報導,南韓醫師人數與總人口比例成為已開發國家中最低之一,面臨醫療人力不足問題,南韓政府計畫明年起擴增醫學院2000個招生名額,但此舉引發醫界不滿,認為政府應該先提高醫療費用來解決相關問題,也擔心擴增招生人數會造成健保計畫的負擔。
醫界不滿持續增加,首爾許多醫院都傳出有實習和住院醫師開始以罷工、辭職作為抗議手段,截至19日晚間11時為止,100間主要教學醫院已有6415名住院醫師提出辭呈,幾乎是該院的55%,且有1630名醫師並未到班,但該院不願受理辭呈。
癌症、分娩手術被迫延後 醫療量能「撐2至3周」恐崩潰
然而此事影響不小,許多醫院的癌症手術、分娩手術被迫延後或取消,院方必須盡速為患者重新安排治療或更改手術時間。罷工也導致南韓目前診療量降低30至50%,以現有醫師人力來看,若罷工持續下去,頂多也只能撐2至3周,時間拉長恐出現過勞情形。
南韓爆「近6500醫集體不幹了」抗議政府!癌症、分娩手術全延後 撐2周恐醫療崩潰-風傳媒 https://bit.ly/3T6xa2H
-----------------------
南韓數千名醫師集體辭職抗議 他們為何反對醫學院擴招?
李寧怡2024年2月20日 週二 上午10:06
南韓首爾五大醫院實習和住院醫生昨天集體辭職,已於今天(2/20)上午6時起停止工作,以抗議政府大幅擴招醫學院學生。目前南韓全國已有逾6千名實習與住院醫師辭職。南韓當局雖已下令醫師堅守崗位,但醫師們顯然沒有讓步跡象。
韓聯社報導,南韓衛生福祉部今天上午表示,全國約100間醫院已有6415名實習與住院醫師遞交辭呈。當局已下令757名實習醫師回到工作崗位。
其中首爾五大醫院有超過千名實習和住院醫生在昨天提出辭呈,並依計畫於今晨停止工作。這五大醫院包括首爾國立大學醫院、三星醫療中心、延世大學世福蘭斯醫院、首爾聖母醫院、峨山醫院。
南韓實習與住院醫師2月15日在總統室附近示威,抗議醫學院擴招計畫。美聯社
目前已有部分病患受到影響,被迫延後手術及其他治療,不過尚未爆發嚴重醫療危機。
南韓保健福祉部昨天要求221家教學醫院的實習和住院醫生堅守崗位,但醫師的集體行動很可能持續下去。請辭的醫生們將於今天中午開會,討論如何應對政府推行醫學院擴招。
南韓醫師比例已過低 為何醫師仍集體辭職抗議?
南韓保健福祉部和教育部本月6日宣布,將自2025學年度起擴招醫學院新生,自現行的3058人增至5058人,增幅約65%,目標是在2035年之前增加1萬名醫師。但醫界批評此舉將導致健保體系崩壞,強烈反對擴招計畫。
路透社報導,南韓5200萬人口中,2022年的醫師比例為每千人2.6名醫師,遠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每千人3.7名醫師的平均值。
韓國蓋洛普上週發布的民調顯示,約76%民眾支持醫學院擴招計畫,且憂心首都圈以外的小兒科與急診醫師不足。
南韓總理韓㥲洙(右二)2月19日主持內閣會議,商議如何應對實習與住院醫師集體辭職的行動。美聯社
但醫生與醫學院學生團體認為,現有的醫師已經足夠,增加名額將激化同業間的競爭,徒增不必要的醫療,破壞為現有的全國健保體系的財務。他們表示,政府須先解決其他問題,包括以可用財源提升醫療費用。他們也批評政府沒有諮詢現有醫師,且將醫師「妖魔化」。
南韓4年前推動擴招醫學生 醫師罷工反對奏效
韓國實習與住院醫師會主席朴丹(譯音,Park Dan)在臉書發文稱,他已在昨天提出辭呈,因為政府的政策「一團亂」。
韓聯社報導,南韓當局2020年也曾推動醫學院擴招計畫,但在實習與住院醫生展開無限期罷工約2週後,由於已產生醫療危機,包括許多手術取消,患者無法持續接受醫療,政府因此豎起白旗。
然而這次實習與住院醫師們不僅是罷工,還集體辭職;也有人擔心若更高階的主治醫師也加入辭職行列,醫療缺口恐更加惡化
南韓數千名醫師集體辭職抗議 他們為何反對醫學院擴招? https://bit.ly/3SP7czm
--------------------------------
上千名醫師請辭、罷工 南韓恐爆發公衛危機
2024-02-21 03:56 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南韓官員20日表示,超過6,400名實習和住院醫生集體請辭,已有約1,600名醫生罷工,主要是為抗議政府增加醫學院擴大招生的政策。但部分醫院也因此拒收病人或延後手術等治療,外界擔憂恐造成公衛風險。
鑒於人口快速高齡化,南韓衛生當局認為迫切需要更多醫師,計劃明年起讓醫學院擴大招生,人數增加2,000人。南韓醫師人數與人口比例在已開發國家當中敬陪末座,但引發醫師團體和政府為此爭論不休。
醫師團體稱,增加醫生人數也就是擴大競爭,將有損醫療服務品質,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並可能造成公共健康保險計畫的負擔,主張政府須先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醫療費用並解決其他問題;贊成這項計畫的人則認為,醫生主要是擔心改革影響他們的薪資及社會地位。
南韓法律對醫護人員罷工有所限制,政府已命令這些醫生重返工作崗位,警方也示警將逮捕煽動罷工者。
韓國保健福祉部第二次官(副部長)朴敏守表示「深感憂慮與遺憾」,並說政府下令他們繼續工作,正考慮動用軍醫因應人力短缺問題。
上千名醫師請辭、罷工 南韓恐爆發公衛危機 | 國際焦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9nx64v
------------------------------
抗議擴招醫學生 南韓醫生集體請辭罷工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48utpIS
南韓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為了抗議政府擴招醫學院學生,19日起集體請辭並準備從今(20)日開始罷工。南韓政府下令他們返回工作崗位,並預告如果不遵守將扣押醫師執照,還可能面臨最高3年牢獄。
南韓總理韓悳(音「德」)洙針對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請辭以及罷工的決定,表示「令人遺憾」。為因應可能造成的衝擊,首要之務是盡可能地降低醫療真空,尤其不能危及重症病患跟需要急救的病人。抗議擴招醫學生 南韓醫生集體請辭罷工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48utpIS
目前南韓部分醫院將已經排定的生產、癌症手術等取消或延後,沒有關於醫療服務出現重大問題的相關報導。
南韓總理韓悳洙指出,「全國409家設有急診室的醫院將24小時開放,以盡量降低醫療服務中斷,若情勢惡化將部署軍醫及公衛官員上陣。」
為抗議政府擴大招收醫學學生,南韓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19日起集體請辭,這波辭職潮已擴散至全國各地。
韓聯社根據醫界的消息,光在首爾請辭醫生人數就超過千人,全國各地實習醫院的醫生們也紛紛加入,據推測全國請辭醫生總數將達到數千人。
首爾市民金頌邦說道,「他們請辭宛如把南韓人拿來當人質。」
首爾市民金滿永認為,「事實是我們國家醫生根本不夠,他們應該歡迎更多新血加入才對。」
南韓政府6日宣布明年起增加2000名醫學生名額,以補足醫界人力荒,引發部分現職醫師強烈反彈,認為這將損害服務品質,希望政府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醫療費用。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在已開發國家中,南韓醫生數量與人口比例為最低國家,高齡化社會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
不過南韓醫學會統計也顯示,南韓醫師薪資對國民平均薪資的比率是OECD所有會員國裡面最高的。
批評人士表示,南韓醫師主要擔心改革可能會侵蝕他們的薪資和社會地位
抗議擴招醫學生 南韓醫生集體請辭罷工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48utpIS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我國很可能也會出現類似韓國的醫師罷工等狀況,面對人力荒,除了增加員額,智慧化也是重要解決之道。記者李青縈/攝影
韓國醫師罷工釀危機 中醫大附醫院長:台灣也可能發生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SPvuJw
南韓政府擴招醫學生引發一屆不滿,有超過6000名實習和住院醫師請辭,並且有超過千名醫師罷工;我國日前也因增設藥學系、中醫系引發外界疑慮。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我國很可能也會出現罷工等狀況,面對人力荒,除了增加員額,智慧化也是重要解決之道。
韓國發生1600名醫師罷工,讓醫院拒收病人或是延後手術,外界已經擔心會造成公衛風險,當地政府也命令醫師重返工作崗位。我國去年下半年也出現「台灣醫事人員大聯盟」希望教育部跟衛福部重視「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原則」,人力不足並非因數量不足,而是分布不均、勞動條件和就業環境不佳。
周德陽指出,現在大環境下,醫護都很累,加上醫師也會看狀況選擇較為輕鬆的工作,我國將來恐怕也會出現缺醫師,或是重症沒有人照顧的狀況。要解決缺人有兩個方式,一個就是引進更多醫師、讓醫師名額增加,但很可能會面臨現在韓國的狀況;雖然政府會保護專業人員,一定比例的病人要對應多少病人、藥師,但是在缺人狀況下,高薪也不一定娉得到人。第二個解決之道就是要推動智慧化。
周德陽說,醫療智慧化後,很多瑣碎的工作可以用AI輔助,比如人工看一張片子要10分鐘,但是AI判讀只要30秒;以公衛的角度來看,工作能力會增加,在判斷也可以更正確。他強調,生成式AI的內容是可以討論,並非白紙一片,也可以下指令跟AI限制解釋範圍,AI可能會給出沒有想到的診斷跟治療 ,因此提昇能力提升,比單純引進人力,造成反彈好。
周德陽以汽車駕駛比喻,自動駕駛出車禍責任人是在駕駛,AI在臨床上的幫助,仍要由使用者決定是否接受,AI會給你可能80至90分的判斷,剩下的仍要由使用者決定。
韓國醫師罷工釀危機 中醫大附醫院長:台灣也可能發生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SPvuJw
--------------------------------------
南韓醫界罷工開始 尹錫悅痛批:醫師不能以人命當籌碼要脅
南韓總統尹錫悅痛批:「作為醫療領域領導人物的住院醫師和未來醫療領導人物的實習醫生,不應該出現以人民生命健康作為人質的集體行動。」(法新社)
南韓醫界罷工開始 尹錫悅痛批:醫師不能以人命當籌碼要脅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poR9k
2024/02/20 14:37
莊文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韓政府計劃從明年開始將醫學院招生人數增加2000人,引發醫界不滿,發起罷工、請辭,全國已逾6415名實習及住院醫師請辭,南韓總統尹錫悅痛批醫界不能以人命為籌碼進行集體行動,強調不會姑息。
據《韓聯社》報導,南韓醫界罷工行動展開,截至19日晚間11時,南韓全國100家實習醫院共有6415名實習及住院醫師請辭,比例高達55%,南韓總統尹錫悅今(20日)聽取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集體請辭的彙報後,痛批「作為醫療領域領導人物的住院醫師和未來醫療領導人物的實習醫生,不應該出現以人民生命健康作為人質的集體行動。」
尹錫悅表示,醫療事關國民生命與健康,與國防、治安同等重要,國家必須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對於醫界認為醫學院招生人數增加2000名太多,尹錫悅指出:「即使增加2000人也不夠,這已經是最小的擴張規模。」
尹錫悅強調,儘管醫療改革的必要性迫切,但過去近30年,歷屆政府都沒有提出解決方案,現屆政府不會像前屆政府那樣放任醫療界的集體行動。
-------------------------
南韓醫界因不滿政府實施擴大醫學院名額政策,從週二 (20 日) 開始大規模罷工、甚至集體離職抗議。《韓聯社》報導指出,首爾 5 大醫院:三星首爾醫院、延世大學附屬世福蘭斯醫院、江南世福蘭斯醫院、首爾聖母醫院、首爾峨山醫院受此影響,被迫取消 3 至 5 成的手術計劃,各界擔憂罷工延燒恐造成公衛風險。
考量到人口快速高齡化,南韓衛生當局計劃明年開始,擴大醫學院招生,人數一口氣增加 2000 人。實際上,南韓醫師人數與人口比例,在已開發國家中敬陪末座;可是醫師團體認為,貿然增加醫師人數就是擴大競爭,將有損醫療服務品質,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並可能造成公共健康保險計畫的負擔。醫師團體同時主張,政府須先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醫療費用並解決其他問題。
圖片來源:翻攝自 X 平台
根據南韓保健福祉部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 20 日晚間 10 點左右,南韓全國 100 家實習醫院共有 8816 名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遞交辭呈,約占實習及住院醫師總人數的 71.2%。目前各醫院已優先安排急診和重症患者的手術,並盡量延後非緊急診療和手術。
然而醫界「不顧後果」的罷工行動也招致批評聲浪,有部分人士認為,這些罷工醫師主要是擔心「改革」會影響到他們目前的薪資及社會地位。由於南韓法律對醫護人員罷工有所限制,政府已命令這些醫生重返工作崗位,警方也示警將逮捕煽動罷工者。不滿醫學系擴大招生!南韓醫師罷工、恐釀公衛危機 https://bit.ly/49FmMUZ
---------------------------
2024年2月20日 週二 下午2:13
不滿政府擴大醫學院名額,補充醫療人力,南韓醫院住院醫師的大規模罷工離職抗議,從今天早上6點開始,儘管政府延長門診時間,並且考慮恢復線上看診,但這波離職潮蔓延到全國,恐怕會引發南韓醫療危機。
罷工開始!南韓逾千醫師離職 危機蔓延全國 https://bit.ly/42L40t4
韓聯社TV記者:「早上7點多,人們湧向醫院大樓接受治療或檢測,主樓抽血室等候的人數超過80人。」
雖然醫院一早還是照常有病患陸續湧入,但南韓五大醫院從週二起,得要面臨沒有醫生上班的窘境。
韓聯社TV記者:「慶北大學醫院釜山大學醫院,大田聖母醫院等全國各地的教學醫院,都有數十人到數百人提交了辭職信,醫療缺口是不可避免的。」
2745名住院醫師,目前有將近一半超過1000人辭職,手術不是推遲就是取消讓病人很崩潰。
手術被取消的病人:「我哭了真的我哭了,因為我不知道我等了多久,我跑遍了各個醫院都不行,最後他們才告訴我可以在這裡做手術。」
一般民眾更是無法接受醫生集體辭職。
南韓民眾:「他們(住院醫生)離開,就像把韓國人當作人質,我們國家沒有足夠的醫生,他們應該歡迎更多的醫學生,反對(增加招生)是錯誤的。」
以首爾國立大學醫院來說,就減少7成的成人手術還有6成的兒童手術,來因應,同時政府也開放12家軍醫院的急診室,並且考慮恢復線上看診服務。
韓聯社TV主播:「(勞工醫院的)急診室、手術室,和重症監護室將每天24小時運行。」
儘管政府下令醫師必須繼續工作,但住院醫生以及實習醫生的辭職潮,已經蔓延到南韓全國各地,醫院無法正常運作,危機只會越來越嚴重。
罷工開始!南韓逾千醫師離職 危機蔓延全國 https://bit.ly/42L40t4
---------------------------------
圖為南韓實習醫生出席一塲臨時會議。 (AFP)韓國逾6千醫師罷工影響大 政府祭復工令堅不讓步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SP7w12
韓國超過6400名實習與住院醫生為抗議醫學院招生增額,集體請辭、罷工。韓國政府堅持不會在相關政策上讓步,下達復工命令,要求醫師回到人命關天的崗位。
為解決醫療人力不足問題,韓國政府規劃從明年開始將醫學院招生人數增加2000人,但醫師團體認為這項政策有損相關教育及醫療品質,發起集體請辭及罷工運動,截至19日晚間11時為止,已有6415名住院醫師遞交辭呈,達到實習醫院所屬住院醫師的55%。
據韓國保健福祉部調查,已提交辭呈的住院醫師中,約25%已離開崗位,多數仍照常值勤,但仍有許多未辭職的醫師配合先前發布的罷工聲明暫停醫療活動,讓不少大型醫院面臨人力開天窗的問題,停止收治更多住院患者,或是安排讓病患提早出院。
以首爾5大醫院之一的延世大學附屬世福蘭斯醫院為例,受到大量住院醫師罷工影響,預定進行的手術可能最多有5成必須延後、取消,院方正積極盤點各科室人力,表示會盡可能進行更多手術。
一名預定在26日接受手術卻收到取消通知的甲狀腺癌患者對媒體表示,這種狀況無異於「要癌症患者將癌細胞養得更大」。截至19日傍晚6時,保健福祉部已收到34件申訴,包括25件手術取消、4件診療預約取消、3件診療被拒及2件入院延期。
韓國政府對此立場強硬,要求醫師回到人命關天的崗位,並表示「不能像過去一樣,讓因為罷工就接受醫療界訴求的歷史重演」。
韓國政府堅持不會在增招醫學院學生的政策上讓步,除下達復工命令,也提高緊急診療報酬金額,提供接下住院醫師業務的醫師補償金,降低罷工影響。
對於政府下達復工命令的做法,大韓醫師協會非常對策委員會20日發布聲明主張,住院醫師依個人意志提交辭呈是行使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強迫醫師進行醫療工作是「暴力」、「獨裁」之舉。
其他醫療相關團體則不以為然。韓國全國保健醫療產業工會聲明,住院醫師罷工的行為不僅造成病患嚴重不便,相關業務也轉嫁到護理師等其他醫療人員身上,呼籲醫師們盡快回到工作崗位上再進行對話。
公共運輸工會醫療連帶本部也發布聲明批評,住院醫師們一方面要求縮短工時、改善工作環境,一方面又反對醫學生增額,兩項訴求自相矛盾。
依韓國過去經驗,醫療人力罷工對社會影響大,過去只要碰上這種狀況,政府推動的政策幾乎都會因此停擺或修改。
韓媒New1指出,韓國獨立70多年來共有9次大型醫師團體發起抗議行動,最後都是以醫師訴求取得勝利收場。
韓國最近一次來自醫界的抗議行動發生在2020年,同樣是反對醫學院學生增額、設立公立醫學大學的政策,先是住院醫生集體罷工,大韓醫師協會隨後發起更大規模的無期限總罷工,政府雖下達復工命令、提告,但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壓力下仍不得不低頭,最後協議暫緩推動相關政策。
醫學生增額爭論在疫情過後重新浮上檯面,離開醫療現場的住院醫師是否會因政府強硬措施及輿論壓力重返崗位尚待觀察,但扛下大量出走人力業務的主任醫師等資深醫療人員已逐漸顯現疲態。
一名綜合醫院主任醫師向韓聯社表示,全天候營運的急診醫療中心業務強度本就大,會較其他醫療院所的醫生更快感到疲憊,現在雖然持續盡力快速診治重症患者,但看診速度越來越慢,既有人力能堅
韓國逾6千醫師罷工影響大 政府祭復工令堅不讓步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SP7w12持多久仍是未知數。
重賞仍無勇夫 無人敢生小孩的國?
2024/02/28 07:23LTN經濟通》重賞仍無勇夫 無人敢生小孩的國?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OZJdMT
子女化問題衝擊南韓人口結構,2022年南韓生育率下滑至0.78,遠低於可達到世代更替水準的2.1。(歐新社)
仁川出生小孩 到18歲可領257.8萬元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少子女化問題衝擊南韓人口結構,2022年南韓生育率下滑至0.78,遠低於可達到世代更替水準、使南韓維持在5100萬人口的,南韓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祭出多項補貼政策,希望能夠搶救低生育率,其中南韓第三大城「仁川廣域市」推出「超狂」補助,對所有在仁川出生的小孩提供補助到18歲為止,累計可領超過1億韓元(約新台幣257.8萬元),雖然看似優渥,但南韓這類「撒幣」政策是否能對生育率提升帶來成效,依照過往經驗來看,似乎仍要打上個大問號。
南韓是全世界生育率倒數前幾名的國家,根據南韓統計廳2023年8月公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南韓生育率為0.78,總出生人口僅24.9萬人,年減1.1萬人,創下該機構1970年開始統計以來,首次跌破25萬人的紀錄,南韓1970年生育率為4.53,近年不斷探底,連續10年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生育率吊車尾,2018年更首次跌破1,到了2021年開始,更成為OECD唯一一個生育率低於1的國家。
而以戶籍人口為準,南韓行政安全部今年1月指出,南韓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為23萬5039人,與2021年和2022年相比,分別下降11%和8%,而南韓全國總人口在2023年12月時,為5132萬5329人,年減11萬3709人。
南韓統計廳的數據,是依照實際出生時間來計算,與按照戶籍人口統計的南韓行政安全部數據會有所出入,而南韓統計廳2023年11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3季的生育率僅有0.7,創歷史新低,自2019年11月以來,已經連續47個月死亡大於出生人口「生不如死」。
南韓統計廳2023年11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3季的生育率僅有0.7,創歷史新低。(歐新社)
政府三重補助 獎勵生育
南韓政府為了挽救低迷的生育率,不斷祭出補助措施,自2024年開始,每名新生兒到7歲,至少可領到2960萬韓元(約新台幣76.3萬元)的補助。
補助共分為3大種類,分別是新生禮券、父母津貼和兒童津貼,首先小孩出生當年,就會有一次性的「新生禮券」200萬韓元(約新台幣5.15萬元),以及每月100萬韓元(約新台幣2.57萬元)的父母津貼、以及每月10萬韓元(約新台幣2578元)的兒童津貼,因此首年可拿到1520萬韓元(約新台幣39.18萬元)。
第2年則是有每月50萬韓元(約新台幣1.28萬元)的父母津貼,以及每月10萬韓元的兒童津貼,共可拿到720萬韓元(約新台幣18.56萬元)。第3年至第7年則是有每月10萬韓元的兒童津貼,5年共有720萬韓元。
因此加起來的話,0-7歲至少可領到2960萬韓元。
南韓每名0到7歲的兒童,至少可領到2960萬韓元(約新台幣76.3萬元)的補助。(美聯社)
花大錢補助 仍無法扭轉少子化
在南韓地方政府部分,仁川廣域市被視為「下猛藥」救出生率的例子,其2023年12月宣布,2024年出生的每名小孩到18歲,至少可領到1億韓元的補助政策。最主要是仁川的生育率在全韓排名倒數,2023年第3季僅0.66,低於全國平均0.7,在全南韓17個一級行政區中僅排第15名。
這1億韓元的補助,包含新生禮券、父母津貼和兒童津貼在內,以及仁川目前現有的教育費、懷孕分娩醫療費補助等,這共7250萬韓元(約新台幣186.9萬元),而在此基礎上,再加碼超過2800萬韓元(約新台幣72.18萬元)的補助。
加碼的補助包括840萬韓元(約新台幣21.65萬元)的天使支持基金、1980萬韓元(約新台幣51.04萬元)的兒童夢想津貼,以及孕婦交通補助費50萬韓元。
這是現行的兒童津貼「加強版」,天使支持基金是從1歲到7歲,每月可領5萬韓元(約新台幣1289元),至於兒童夢想津貼則是8至18歲每月領15萬韓元(約新台幣3867元),孕婦交通補助費50萬韓元為一次性補助。
儘管南韓不斷花大錢補助,但成效似乎不太理想,南韓媒體《韓國先驅報》(The Korea Herald)報導,截至2023年的過去10年,南韓注入了近400兆韓元(約新台幣10.31兆元)的補助,來解決人口下降問題,但仍無法扭轉少子化的趨勢。
仁川的生育率在全南韓17個一級行政區中僅排第15名,2023年第3季為0.66,低於全國平均0.7。(歐新社)
束手無策 寄望加碼獎勵
曾任4屆南韓國會議員、南韓低出生高齡社會委員會主席羅卿瑗(Na Kyung-won)在2023年初接受《韓國先驅報》的專訪時表示,解決少子化不僅要從政策角度,也要從社會和文化角度來解決,她點出如青年失業率高、住房和兒童保育的成本增加,都是加劇南韓少子化的因素。
羅卿瑗表示,改變南韓年輕人對社會文化因素的看法很重要,例如職涯中斷或性別角色,許多夫婦不願意生小孩的原因,是懷孕和分娩對他們職涯是項負面因素,性別不平等也是南韓低出生率的原因,對於南韓女性來說,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家庭中,都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換句話說,南韓女性在職場往往面臨歧視,在家務或照護孩子上也必須承擔更多。
羅卿瑗進一步指出,OECD成員國在養育相關的支出,GDP平均占比為2.4%,但南韓僅1.4%,指出南韓與生育直接相關的支出,如不孕症治療、嬰幼兒照護的占比較少,政府需要針對看不到成效的無效支出深刻反省。
她以匈牙利的生育津貼為例,提供已婚夫婦1000萬福林(約新台幣87.36萬元)的貸款,用途不限於育兒領域,但若5年內生育1胎,可利息全免、暫停還款3年,之後若生第2胎可再延長暫停還款3年,生第3胎的話,就直接免還貸款。
這項補貼占匈牙利GDP的4.8%,羅卿瑗認為,考慮到南韓的GDP,需提供每對夫妻約2億韓元(約新台幣515.6萬元),才能看到一些成效。
南韓女性在職場往往面臨歧視,在家務或照護孩子上也必須承擔更多,成為該國低出生率的因素之一。(美聯社)
LTN經濟通》重賞仍無勇夫 無人敢生小孩的國?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OZJdMT
---------------------------------------------
2023年日本出生人數 創歷史新低
2024/02/28 07:422023年日本出生人數創新低。(路透)
2023年日本出生人數 創歷史新低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OXZFNH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本政府27日公佈的初步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出生嬰兒數量連續第8年下降,創歷史新低,凸顯該國在遏制人口減少方面面臨的艱鉅任務。
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發表的數據顯示,去年出生人數較同期下降5.1%,至75萬8631人,而結婚人數則下降5.9%,至48萬9281人,這是90年來首次低於50萬,預示著未婚人口將進一步下降。
日本死亡人數也再持續超過出生數,人口已連續17年持續呈現「自然萎縮」的狀況。即使2023年死亡人數有159萬5503人,連續3年上升,再創歷史新高,但也是出生人數的兩倍以上。
日本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敬三對於「生產勞動力減少,經濟活動將因此低迷」有很大的危機感,他強調需加強「少子化對策」,強化年輕人的經濟生活水準,才能鼓勵婚育
2023年日本出生人數 創歷史新低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OXZFNH
護理大量離職!急診醫宣洩「零死亡內幕」嘆:制度不檢討恐走向崩壞
2024/06/16
儘管護理大量離職造成人力短缺卻依舊零死亡,但醫師並不自豪,認為制度應該檢討。(示意圖,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護理大量離職!急診醫宣洩「零死亡內幕」嘆:制度不檢討恐走向崩壞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VnWWzn
「讓我發洩一下!」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朱聖恩透露真實的工作情況,表示用掉全院最後兩台葉克膜以及最後兩張加護病房病床,將2名年僅40多歲的OHCA患者救回,期間還需要處理3台緊急心導管手術。而他會想要公開這一切,「我其實只想突顯這個制度多麼可笑!」同時也直言,如果制度依舊無法自我檢討,「我很樂見一切走向崩壞!」5年後,可能連他都會跑去從事醫美。
「下班前被燃燒殆盡。」朱聖恩15日凌晨1時許在臉書公開吐露急診工作現況,「今天我們零死亡,每一個想活下去的,我們都努力承接,完美地達成身為急診人的使命!也非常感謝亞東心臟團隊的大力支持,兩台葉克膜都俐落處理掉,還同時三台急導管。也辛苦內科總值親自下來調度ICU,實在感動。更辛苦今天ICU值班的同仁,很抱歉一小時內連續訂了6床新病人。」
更多新聞:公衛醫「月薪打5折」...爆出走潮原因曝光!離職醫嘆:工作沒尊嚴
至於為何會突然發文大談工作實情?朱聖恩說明,「大家一定以為我想炫耀亞東多偉大。不!我其實只想突顯這個制度多麼可笑!」因為大量護理離職的關係,其實當天的小夜排不出護理人力。所以這樣的重症急救區原先只能排出兩個護理師。很感謝leader多增派一個支援和一個實習生。以及後續從其他區來支援的夥伴。
「但這倒底怎麼發生的?」朱聖恩提到,美國在急診做重症的標準,護病比至少必須2:1(2護 vs. 1病),否則不可能做得起來!然而,亞東做起來了,只花十分之一的人力,和三分之一的薪水!只是,這是否值得驕傲?是否能長久?
更多新聞:夏天恐被「冷氣病」纏身!醫揭4大誘發原因 6招預防方法一次看
朱聖恩說,這是一群經過良好訓練,可以同時處理多位急重症的專業人士。但制度下,他們只領到每個月4到5萬塊的薪水,要輪夜班,然後常常需要同時顧3到4個重症,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葉克膜。這種薪水,經過這幾年的通膨和升息,根本無法在台北養活一個家。所以制度到底怎麼了?為何醫美給得起更好,但我們這些真的在救人的,卻只能領那樣?
朱聖恩直言,他依舊相信大破才能大立,「如果『制度』依舊無法自我檢討,我很樂見一切走向崩壞!當然,我所謂的『制度』不只是健保,也包含資方,以及護理界本身。」
最後,朱聖恩也再次感謝團隊,非常引以為豪,質和量都是世界級的水準。但同時也惋惜道,「可惜的是,五年後還會留在這的,應該不會超過三分之一(可能連我都會跑去醫美),所以也以此篇文章,提早紀念我們曾經打過如此瘋狂的一仗!護理大量離職!急診醫宣洩「零死亡內幕」嘆:制度不檢討恐走向崩壞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VnWWzn
波波醫鬧人命 醫盟:管制愈放愈寬
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2024年11月13日 週三 上午6:33
衛福部明年推出「偏鄉計畫」,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質疑為波波牙醫增加實習名額,圖利特定人士。記者陳正興/攝影
點擊此處查詢波蘭醫師 https://bit.ly/3CnHQnH
一名在波蘭習醫的醫師執行子宮內視鏡手術時患者死於大出血,引發關注。本土小牙醫聯盟表示,未來每五位新進牙醫師,就有一位波波牙醫,若實習教學資源不足,恐讓醫師水準下降。聯盟批評衛福部明年24億「偏鄉計畫」恐開後門,希望賴清德總統不要再增實習名額。
波波醫師是指未考取國內醫學系,出國至波蘭等歐洲國家取得學位,未在當地實習,未取得該國醫師執照,即返台報考國考後,及格後即擔任醫師,該名婦科醫師即為典型的波波醫師。
至於波波牙醫師,畢業回國後,通過學歷書面審核,並通過學歷甄試,接著進行第一階段國考,通過者每年約50人至醫院實習適應,等完成訓練後,還需通過第二階段國考,才能取得牙醫師執照,也就是需接受實習訓練。
末日條款 9地區返台免學歷甄試
原本相關規定嚴格,但111年5月立院通過「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附帶決議,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表示,該項修正案表決係發生在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擔任立委時,與民進黨立委賴惠員等人提出開放實習名額要求。
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姚欣宜說,二年前,在醫界及民代的壓力下,表面上政府嚴密監督波波醫師,但相關管制卻愈放愈寬,訂出末日條款,只要在111年之前至美、加、日、歐洲、澳洲、紐西蘭、南非、新加坡及香港等九大地區就讀醫學系、牙醫系,返台後無須參加學歷甄試。估計未來每五位新進牙醫師中,就有一人為波波牙醫,如果實習教學資源不足,恐讓醫師水準下降,全民受害。
姚欣宜指出,賴清德總統在競選時,曾在牙醫師後援會成立大會時親自承諾「不會再加開波波醫師實習名額」。
衛福部:偏鄉計畫有證牙醫優先
「波波醫師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的不公平。」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長黃映綺表示,衛福部明年推出24億「偏鄉計畫」,宛如「假偏鄉計畫」,圖利特定人士,增加波波醫師實習機會。為此,將於11月24日至立法院抗議,捍衛台灣醫療及社會公平正義。
對於外界疑慮,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113至116年度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相關經費絕大部分皆直接用在解決偏鄉牙科醫療問題。114年度將優先招募已經領有牙科專科證書的牙醫師,並非網傳引進國外學歷牙醫學系學生
點擊此處查詢波蘭醫師 https://bit.ly/3CnHQnH
年收入2千萬還是哭窮…真實故事告訴你:為什麼醫師很少是有錢人 - 今周刊
藥師人口比/醫師人口比/護病比/台灣白班平均護病比約為1:9-10,小夜班約為1:13-14,大夜班甚至高達1:15-16,比起美國法律規範的護病比1:4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