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知名廟宇如台中大甲鎮瀾宮的總資產,保守估計可能就有二十多億元以上,另如雲林北港朝天宮有十六億元以上,而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的總資產有三十億元以上,至於台北行天宮則有七十六億元以上(如附表),但這大都是來自一些各廟宇信徒粗估的數字,正確的總資產仍以各廟宇肯對外宣示的為準。隱形富豪 廟產「借名登記」 https://bit.ly/3SS6XUj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隱形富豪 廟產「借名登記」是門大學問 - 房市 - 工商時報

台灣前 1000 大法人

「社團/財團法人資料檢索系統」,統計得全台灣總財(資)產排名前十的宗教團體,如耳熟能詳的慈濟、 佛光山、中台山、法鼓山、基督教長老教會及天主教等皆上榜。其中,慈濟以近八八五億元資產遙遙領先,其次則是長老教會的近三七五億元,其他宗教團體也不少於六十五億元,天主教主要教區也各約有三十五億到四十億元財產。 https://bit.ly/3OZEDhL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看清慈濟真相: 捐款可能助紂為虐 培植善霸摧殘台灣

全國性宗教財團法人有一百五十一個,平均每一縣市有五百八十五座寺廟或教會(堂),平均每一鄉鎮市區就有四十座寺廟或教會(堂),而靠各方信徒捐獻收入的前十大宗教團體,一年收入超過五十八億元,這還不包括證嚴法師所創辦的慈濟功德會的收入。
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原本應該是台灣收入最多的教團,但一九九四年以後,慈濟功德會就以「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名義,向內政部登記為全國性公益團體,慈濟登記時的基金總額竟然就高達二百六十二億九千多萬元。此外,慈濟還向教育部登記設立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經營大愛電視台等文化事業,這還不包括慈濟醫院與慈濟大、中、小學等醫療與教育體系。
除了慈濟之外,去年台灣收入最高的宗教團體是聖嚴法師所創辦的法鼓山,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去年收入超過十三億元,支出為四億五千七百多萬元。內政部官員指出,這是因為聖嚴法師準備要籌設世界宗教大學,因此法鼓山的收入以專案方式投入世界宗教大學的籌備工作。
除了慈濟之外,去年台灣收入最高的宗教團體是聖嚴法師所創辦的法鼓山,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去年收入超過十三億元,支出為四億五千七百多萬元。內政部官員指出,這是因為聖嚴法師準備要籌設世界宗教大學,因此法鼓山的收入以專案方式投入世界宗教大學的籌備工作。
走向企業化、國際化
內政部官員透露,近十年來,台灣的宗教就像企業,有發展成類似統一超商的大型化、連鎖化、國際化的佛教教團,也有像傳統柑仔店的獨立寺廟,只是大型宗教教團囊括了信眾多數的捐款。
除此之外,台灣的佛教教團都已有國際化的布局,慈濟、法鼓山、中台山與佛光山四大教團都有為數眾多的海外宣教據點,星雲法師甚至在美國辦了三所大學。去年收入排名第五的靈巖山、第七名的靈鷲山、第九名的地藏悲願基金會也都在海外設立不少宣教據點,而每個教團在南亞海嘯事件中都先後組成救難團,不落人後。
不過,佛光山在開山宗長星雲法師退位十年後,佛光山去年的收入也退出前十大,相反的,由心道法師創辦的靈鷲山無生道場,收入高達三億一千五百萬餘元。
相對於星雲、惟覺、聖嚴三位宗師都年事已高,已經交棒,現年五十八歲的心道法師則正值壯年,衝勁十足,不僅已籌措完成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目前更積極募款要籌備世界宗教大學,與法鼓山有類似的構想,靈鷲山除了未投入醫療事業外,儼然已有台灣第五大佛教教團的氣勢。
現任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的宗教學者江燦騰就直言,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老早就退位,但大家也都知道,在佛光山「誰講話才算數」。
接班問題是隱憂
江燦騰指出,國內佛教團體多半屬威權制,真正說話算數的還是最初的創辦人,「這就是權位的衝突,在領導人沒死之前,所謂的方丈、住持,永遠只是第二號人物。」因此,一旦精神領袖往生,教團往往出現可能瓦解的危機。
反倒是慈濟,江燦騰認為沒有這個問題。「慈濟不會有接班問題,因為早已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他說,慈濟的醫院、學校等各項志業都已交由專業人士經營,證嚴只是精神領導人,將來的接班人,就算擲筊決定,也不會引發太多紛爭。
至於基督、天主教類的宗教團體,去年以基督教中華信望愛基金會收入最多,收入十二億多元,支出為一億七千多萬元。屬於摩門教派的台灣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與基督教長老教會每年都維持穩定的收入。另外去年收入排名第十的台灣省基督教瑪禮遜協會,則是長年專門從事聖經翻譯等工作,本身也是基督教長老的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就說:「瑪禮遜協會對基督教的推廣,影響非常深遠。」
王雪紅捐股票傳教
內政部官員說,基督或天主教會多來自信徒的小額捐款,用途也多單純在宣教活動及慈善活動,比較特別的是威盛、宏達電兩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王雪紅所捐助成立的基督教中華信望愛基金會。內政部官員指出,信望愛基金會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以王雪紅、陳文琦夫婦所捐贈的股票為主,這些股票每年的配息、配股,也為信望愛基金會帶來豐厚的收入。
王雪紅、陳文琦夫婦不僅捐股票、設基金會傳教,王雪紅擔任董事長的信望愛基金會在二○○二年五月還曾行文內政部,「擬將基金定存以外之現金,投資於債券型基金或質優之上市公司普通股」,規畫基金會的投資理財事宜。
不過,內政部回文嚴正拒絕,因為「宗教財團法人係為傳揚宗教教義而設立,投資債券型基金或股票係屬營利性質,與創設目的不符,且投資債券型基金或股票,雖可能有較高的獲利,但也「可能因虧損而影響法人財務之運作」,因此正式行文反對王雪紅的投資提議。
除此之外,另一家由王雪紅擔任基金會董事長的威盛信望愛慈善基金會,成立基金也高達二億四千多萬元,設置宗旨是為了拯救雛妓、協尋失蹤兒童、關懷原住民,但是去年在內政部慈善事業基金會評鑑中,卻被評比為「乙等」,顯然讓王雪紅顏面無光。王雪紅雖然曾經創造威盛與宏達電在台灣股市的股王紀錄,但是對經營基金會,卻不一定在行。
2005年全國性宗教財團法人收入前十大
排名    財團法人名稱                              負責人                      收入                            支出
    1    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聖嚴法師          13億195萬3898元         4億5722萬4509元
    2    基督教中華                                  王雪紅            12億779萬9276元          1億7033萬1193
        信望愛基金會
    3   中台山佛教基金會                         王孟杰              8億421萬5644元           6億8378萬4667元
    4   台灣耶穌基督                                梁世威              5億7318萬615元           5億7581萬8119元
        後期聖徒教會
    5   靈巖山佛教基金會                         釋妙蓮              5億2525萬8120元         7億2534萬5197元
    6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江聰亮               3億2719萬9143元         3億3536萬1300元
        宣教基金會
    7   靈鷲山佛教基金會                         釋恆傅               3億1500萬596元          2億7638萬4959元
    8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吳嘉南               2億7109萬3845元        2億6179萬937元
        高雄中會
    9   地藏悲願基金會                             林慧明               2億5626萬8818元          9207萬1070元
    10  台灣省基督教                                許浸吉               2億5444萬2788元        2億4172萬649元
        瑪禮遜協會
        收入合計                                                                                                     58億3641萬2643元
資料來源:內政部
註:1. 慈濟功德會登記為公益性財團法人,非宗教性財團法人。
    2. 佛光山去年收入未進前十名。
慈濟功德會
全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董事長:釋證嚴
成立時間:1980年1月16日
法院登記:1995年1月18日
基金總額:262億9199萬4149元
10大教團年收入可買下一棟帝寶 - 今周刊 https://bit.ly/3If513q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嘉義中埔有「廟」開價1.8億出售 網:香油錢投報率多少?https://www.tiktok.com/@mmmq439/video/7339743972195142918?is_from_webapp=1&sender_device=pc
中埔鄉位於台18線上的保安宮近日委託房仲出售,成為地方話題。(記者王善嬿攝)
嘉義中埔有「廟」開價1.8億出售 網:香油錢投報率多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Ccma8
2024/02/27 07:56
〔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嘉義縣中埔鄉富收村台18線保安宮近日出售,開價1.8億元,多名房仲在臉書社群「嘉義綠豆大小事」貼文,吸引不少好奇民眾前往「賞屋」;當地村民表示,該間為私人興建廟宇,村民鮮少入廟參拜。
該間廟位於國道三號中埔交流道旁、台18線上,交通方便,廟內合祀保生大帝、關聖帝君、釋迦牟尼佛等神明,面對媒體詢問,廟方人員僅表示地主行事低調,謝謝各界關心。
房仲臉書貼文指出,地坪約1322坪、建坪42.17坪,面寬51公尺,深度86公尺,使用分區為特定農業區,廟宇為合法農舍;地主因受保生大帝保佑賺了錢,獨自出資興建,如今年邁因而出售,尋找有緣人承接管理。
富收村民說,對於廟宇沿革不清楚,因屬於私人興建的宮廟,村莊另有其他廟宇,在地人很少會到該間廟參拜。
有網友看到臉書貼文吃驚留言「有人在賣廟喔」,還有網友tag好友「一起當廟公?」也有人第一個想法是「香油錢的投報率多少?」成為地方話題。
嘉義中埔有「廟」開價1.8億出售 網:香油錢投報率多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Ccma8


台灣人很愛拜拜,拜土地公、媽祖婆,也拜石頭公!
這種街頭巷尾逢廟就拜的行為,產生的經濟產值也很可觀,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普度商機超過兩百億元。真的是有拜有保庇!?
其實拜拜行為的背後隱藏功利與投機,信徒關心的是宮廟靈力的大小與是否靈驗做功德考慮的是今生來世投報率。人人燒香拜佛都另有所圖,難道宗教信仰成為賄賂鬼神的行為?人、鬼、神之間又有多少成分是上下交相賊?
暢銷書《巷子口經濟學》作者再出擊,這次臥底廟口為我們破解宗教信仰市場,如何在人、鬼、神之間自成一個供需關係,不但有價格、有成本,更有競爭條件。
第一本融合宗教與經濟學的《拜拜經濟學》,是作者的人生經驗與對信仰的觀察,以淺顯易懂的經濟學分析信仰如何成為消費行為,為何香火愈旺信徒捐的香油錢愈多,為何神明都是大地主。書中若干情境可能發生在大家身邊,這當中也許會有一些衝擊,但這些衝擊可能直指我們的傳統信仰行為。 博客來-拜拜經濟學:有拜有保庇!?大廟小廟香火鼎盛背後的經濟性與趣味性

https://www.tiktok.com/@mmmq439/video/7339743972195142918?is_from_webapp=1&sender_device=pc


拜拜經濟學

靈力有多強,宮廟香火就多旺?
作者: Unknown 8月 21, 2017
靈力有多強,宮廟香火就多旺? https://bit.ly/4bPe8Fs
愈多香火讓信徒愈以為這間宮廟的靈力愈大,靈驗效果愈大,會讓信徒愈願意捐獻香油錢
需求與供給是經濟學兩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但到底是先有需求再有供給,還是先有供給再創造出需求?這兩種說法在經濟學皆曾被提起,也各有支持的論點。譬如古典經濟學家賽伊(Jean-Baptiste Say)認為所有的商品生產以後,一定能夠被全部銷售,商品的生產數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給面所決定,商品的供給量最後必將等於商品的需求量。但另一位經濟學家彌爾(James Mill)則認為生產、分配與交換都只是手段,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和賽伊的觀點不同,而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認為賽伊的論點互相矛盾,應該是需求創造供給才對。
從台灣人的拜拜行為也可以用經濟學分析。真的是有拜有保庇!?
靈力有多強,宮廟香火就多旺? https://bit.ly/4bPe8Fs
競爭信徒的金錢
在此我們不討論經濟理論,只是用來討論在宗教信仰中,到底是先有信仰的供給,還是先有信仰的需求?也就是說,先有神靈信仰,還是有神靈信仰的需求後,才有宗教信仰的供給?
韋伯(Max Weber)在《宗教社會學》的「宗教起源」一篇中提到,宗教與巫術動機下的行為,相對是理性的,遵循的是經驗法則。從巫術的行為來看(如祈雨),宗教與巫術的行為無法與日常生活切割,而且其目的都具有經濟性,雨量多寡直接影響收成。從自然的神靈信仰來看,巫師的巫術(行為)讓人有信仰的需求,所以信徒的信仰行為應該是先有信仰的供給,才有信仰的需求
但從商業經濟眼光來看,如果我是一個廠商,我所提供的產品當然是基於消費需求,我才製造且提供商品來滿足消費市場,所以是出現需求後再有供給。但也有可能是我觀察到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且我相信這個未被滿足的需求,足以支撐我創造且製造出一項商品來滿足消費市場,並有獲利的能力。
舉個案例。賈伯斯的蘋果電腦在2007年開發出第一代的iPhone時,就是供給創造需求的明顯例子。那時候,沒人會認為行動電話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更早期,當行動電話結合相機的功能時,也有很多人認為行動電話結合相機功能,並不能取代傳統數位相機,但行動寬頻漸漸推廣後又加上APP的流行,傳統的數位相機在市場上反而式微了。正因為這部分的功能被日益強大的行動電話和APP取代,也因為數位時代是不連續的時代,因此蘋果電腦的iPhone 才可以引領流行,其後創造出的iPad、MacBook Air,還成為業者競相仿效的對象。
回到宗教信仰上,人類對於大自然中不可測的現象,本來就具有畏懼性,只是不可測的現象或力量並未被形象化或具象化,而韋伯的論點中認為,原始巫術與巫師的存在,讓人類對於這個不可測的力量更具有信服力,原始的宗教信仰大致上就從這裡開始。
商業化的宗教市場中,供給面是多樣化的,宗教信仰供給面的行為其實都是來自市場競爭,競爭宗教的版圖,競爭信徒的數量,其最終目的就是競爭來自信徒貢獻的金錢。
信徒的需求其實是五花八門,尤其臺灣傳統宗教信仰的功利色彩濃厚,會如此,是因為信徒的所求必有所圖,小一點的是求平安健康,求大一點的是財富與官祿。這種需求的產生,與傳統宗教信仰中普遍被接受的靈力有關,易言之,靈力不但是產品也是市場。
前金與後謝
宗教學家繆勒(Max Muller)認為,一個人的信仰態度是以求取個人利益為目的只要崇拜的對象具有靈驗性,則神明可以被轉換,互相交替膜拜,神人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很不健全,且相當功利性,此為「交替神主義」(Kathenotheism)。
交替神主義下的信仰行為被視為消費行為,是交易、買賣的關係。信徒所祈的願就是我想與我要,祈願能夠靈驗,就表示神明有靈驗、有靈力,一切結果都以此做判斷。
功利信仰也重視「兌換率」,也就是為自己所祈的願付出成本,與願望對其帶來的價值,這兩者之間的比率稱為兌換率。功利重視最小成本和最大價值,信仰的交易兌換率也是如此,當兌換率愈高,信徒就認為愈加靈驗。
若成本以貨幣表示,就是信徒要支付多少金錢,即是多少香油錢、香燭和紙錢、供品,如果祈的願可以成真,這些都是關係交易的「前金」。因此,在尚未確定是否靈驗之前,極小化成本的考量,信徒當然希望前金能夠控制在一定程度,或者成本愈小愈好。然而,這樣的做法在信徒心裡會認為是有風險的,正因為前金與期望的比例可能是懸殊的,會讓神明認為信徒的誠意不夠,這會讓信徒祈的願落空,而付出的成本就是沉沒成本。
為了怕最終變成東流水的結局,信徒必須在祈願的同時,像神靈進行另一場交易,就是後謝,向神靈表達只要能夠助其達成所祈的願,就會以後謝的方式呈現他們的心意。因此,前金加後謝才是最終的成本,也是信徒自己認為最有效與合乎投機行為的決策。但信徒相信的是最終靈力,在尚未見到結果前,付出的代價都可能是沉沒成本,因此要極小化前金,並向不同的神靈祈願,這是保險行為,所以會四處打聽哪個宮廟靈驗,反正也只有車馬費成本,加上少許香油錢,萬一祈的願未能成真,沉沒成本不會太高。當然,這些宮廟沒有對信徒的祈願產生靈驗,信徒對其信仰的強度就會大減。
在此必須說明一件事,在信徒心中,即使同一個神靈在不同的宮廟被供奉,其靈力大小是有差別的,信徒會認為宮廟的規模愈大,其神靈的靈力也愈大。這是循環的結果「香火」變成是宮廟之間競爭的資源,愈多香火讓信徒愈以為這間宮廟的靈力愈大,靈驗效果愈大,會讓信徒愈願意捐獻香油錢。
若是信徒祈的願成真,他又如何判定是哪間宮廟、哪個神靈,助其成願呢?對信徒而言,靈驗的效果是主觀認知,他可能拜過觀音、媽祖、王爺、關公等諸多神明,只要主觀以為是某個神明助其達願,就對其進行後謝即可。後謝大都是一筆金額較高的香油錢、野臺戲酬神,或者擺供品謝神,而後謝的頻率愈高與規模愈大,也是其他信徒觀察宮廟香火與靈力大小的指標
靈力有多強,宮廟香火就多旺? https://bit.ly/4bPe8Fs


功利與機會信仰的交替神主義  2019/04/22
功利與機會信仰的交替神主義|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49tDN53
底下TVBS這則新聞,是否感到很熟悉?臺灣七零年代,臺灣錢淹腳目,正是臺灣私壇興起,簽「阿樂仔」是很多人共同的年代記憶。
當年,廟被砸,神像被砍頭與放逐、毀壞與棄置,根本是常態,一點都不特殊。
幾十年來,臺灣傳統的民間信仰仍然充斥的機會主義與功利色彩,最顯著的,當然是求財。
土地公廟求明牌槓龜 怒持鐵鎚打破神明頭│TVBS新聞網
新竹竹東一處土地公廟,平時香火鼎盛,不過近來卻頻頻出現神像被惡意破壞的情形。監視器拍到一名男子拿著鐵鎚,往土地公頭上重砸。追查後,竟是附近一處工地的44歲戴姓工人,因為聽到居民說土地公很靈驗,前往求明牌,希望能中威力彩。結果槓龜後,竟拿神像出氣。
大家樂簽明牌
在臺股摜破萬點的那段(1989-1990)時間,有兩個大家也許還耳熟能詳的「大家樂」和「六合彩」兩大賭博運動。
當時最受彩迷歡迎的廟宇包括臺灣北海岸的石門十八王公廟,以及位於新店市祭拜臺灣第一個銀行搶犯李師科的廟宇。一定有很多人會很訝異,搶劫犯怎會有人立廟祭祀?但想想,孤魂野鬼都有人拜了,拜個搶劫犯,有何不可?只要能讓人發財就好!
極端功利化與物欲的大家樂與六合彩的明牌簽賭運動,對當時的民間風俗當然是一股歪風,然民眾相信很多神都可以問出明牌,民間的神壇更是熱衷報明牌,舉凡三太子、濟公等都是民眾口爾相傳相當靈驗的明牌提供者。
靈力消費
在大家樂和六合彩盛行的年代,靈力是彩迷和樂迷們最關切的關鍵因素,這個關鍵在於是否可以爆出明牌讓他們可以一夕致富,因此,不管是正神也好,陰神也罷,好兄弟亦可,只要中彩,什麼都好談,但反過來說,萬一報的明牌不準,就造成很多神像被毀,小廟被砸,連帶的乩童也難以倖免於難了。
從玩股票到玩樂透、六合彩,不啻說明了臺灣獨有的金錢運動,這社會上也充滿了貪婪之氣,幾十年來根本沒有消散過,不是躲入地下,還有更堂而皇之的玩起傳銷疊人頭,加上職棒的簽賭風,一度讓臺灣的職棒運動幾乎解體,還有投資炒房等,加上近幾年的塑化劑、毒澱粉、防腐劑、假米粉、病死豬肉和禽肉,一瞬間讓臺灣的民生環境變成有毒環境,這不是說臺灣的社會已經病入膏肓了嗎?
功利的信仰的交替神主義
向土地公求明牌卻摃龜,砸完廟後自然而然轉向其他的神靈,當年臺灣很多的流浪神像,就是這種功利主義信仰所造成的,正因為,信仰與交易同時發生!
宗教學家Max Muller認為,如果一個人的信仰態度是以求取個人之利益為目的,只要崇拜的對象具有靈驗性,則對任何神明都可以被轉換信仰,互相交替膜拜,他認為如此的話,神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很不健全,且相當功利性,此為「交替神主義」(Kathenotheism)。
董芳苑在「對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一文中指出,「靈驗」是神明香火能否鼎盛的主要原因,臺灣民間的善男信女追求「靈驗」的結果是:媽祖不靈驗便改拜大道公,大道公不靈驗拜王爺公,王爺公不靈驗拜玄天上帝,玄天上帝不靈驗拜土地公。一旦土地公又不靈驗,就大眾爺、義民爺、有應公、大樹公、石頭公、十八王公等,都可以隨心交替膜拜,以求達到目的。這類信仰態度是以求取個人之利益為目的,只要崇拜之對象靈驗,則任何神明都可以換來換去、互相交替膜拜的意思。
交替神主義下的信仰行為,乃絕對的功利導向,並且視信仰為一種消費行為,既然是消費行為就是一種交易行為和買賣關係,在這當中彼此就有交易了,功利信仰最重要的是結果,則一切的結果就以是否靈驗來進行判斷。
交替神主義是臺灣傳統信仰行為的特色,對於信徒本身而言,他們關心的是神靈的靈力大小以及靈力是否靈驗
交替神主義下的信仰行為,信徒在意的是靈力與靈驗的結果,至於拜的是那個神靈,到哪座廟拜,都不是重點。同樣的,投機式的信仰行為,信徒在意的極小化投入與極大化產出,在信仰與膜拜的選擇方案中,彼此並不會出現排擠的限制。譬如說,信徒去求媽祖,他並不會在意他是否同時也去求了觀音,也有可能就逢神就拜,信徒似乎也不會在意說神明對他的信仰行為不忠誠,對其的靈驗效果就會打折。
土地公廟被砸,代表的是機會主義與功利信仰下的交替神主義作祟!功利與機會信仰的交替神主義|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49tDN53


台灣信仰之定位 | PPT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落難神明的故事番外篇】落難神明廟

台灣信仰之定位 | PPT


人是通過「專一神論」(Henotheism)或「交替神論」(Kathenotheism)方式來解決如何選擇信仰的問題——即在芸芸眾神中,此刻只拜一個神或交替地拜不同的神,以解決信眾當前的需要。但問題是:無論「專一」或「交替」,都解決不了信仰上要「終極委身」和「絕對可靠」的要求。因為神明既然這麼多,而且力量可能是均等,那麼在信仰上,何來有「終極」和「絕對」呢?可能有人會反駁:若不「終極」或不「絕對」,可以嗎?答案是不終極便毋須委身,不絕對便毋須信靠。這樣一來,便否定信仰的原委了。 除此,多神論仍有一個問題,便是當有這麼多具不同程度力量(神明愈多,力量便愈分薄)、不同賞罰原則(神明間會有矛盾和利益衝突)的神明同時存在時,除了會構成信仰上之不可能外,亦會構成倫理上之自相矛盾。因為任何一個道德選擇都不會終極,而且會有相對之力量來消解,或衝突之原則在制衡着。既是如此,不作任何道德或信仰之抉擇,也變成沒有問題了。若然,信仰和倫理便成為可有可無,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但信仰和道德卻又是人人必須要有的)。再者,每一個神明可能有其個別之倫理原則,而且他們又影響並主宰着人間,因此,每一個神明的信奉者便自然有其不同的倫理原則了。如此道德便不能普及化,也不能放諸四海而準了。 然而在研究多神論中還發現一個現象,原來神靈、鬼魔及人類都被劃分為兩大陣營,就是善與惡的對壘。神、鬼、人都有好有壞,而且按着好、壞的原則來報應、輪迴或升降。換言之,多神論若要解決上述問題,唯有簡化為二元論才有出路。因為光明與黑暗、善與惡,以至神與魔兩者之間,有了初步終極委身並倫理抉擇的絕對依據。談到二元論,我們要區分「永久二元論」與「短暫二元論」。前者(永久二元論)認為善、惡兩股力量是對等,且永恆地此消彼長,互相糾纏下去(例如:古波斯的祅教及傳來中國的明教);所以在這種二元論中,多神論的問題仍未能得到最終的解決。後者(短暫二元論)則認為神、魔的對峙只是歷史短暫現象;長遠及永恆地而言,始終邪不能勝正,而且光明的力量最後必得完全勝利。這是當今三種主流一神論(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看法;唯有在這種二元論的理據中,堅持信仰神(宗教)和行善(倫理)才有終極的意義和絕對的依據。   然而後者這種短暫二元論就是進一步演變成為絕對一神論的前身,而且是一神論對現世存有苦難、罪惡及魔障之一種解說。換言之,短暫二元論在絕對一神論的系統尋得其最圓滿的補足。主流宗教中的一神論主要來自三種相關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它們都有共通的信仰經典——舊約聖經(所以被稱為經典之教及經典之民),並有共尊的信仰人物(他們都稱為亞伯拉罕之後裔)。換言之,在前史方面而言,三教是共通的;但在及後的發展,便各有不同。 猶太教的形成是在猶太人亡國被擄之後(約於主前五百年由文士以斯拉創設會堂制度起計),伊斯蘭教之形成約在主後五百年(由穆罕默德聲稱獲得啟示開始),而基督教之興起則恰處於兩者中間(以耶穌降生來計)。故此基督教可成為前兩教(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溝通之橋樑。然而絕對一神教仍未是信仰極致之發揮,因為無論猶太教或伊斯蘭教都是一種「道德一神論」(Ethical Monotheism),傾向律法主義,強調神權能、聖潔和公義的一面,而缺乏溫情、憐憫和慈愛的一方面。而人討神喜悅的方式,便是在行為上的完全順服真主和完全信服真經。而且兩者的倫理實踐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自行報應律。原因是在它們的教理上,都缺乏了新約聖經中耶穌基督教導的天國倫理,即「以德報怨、以愛勝敵」的道理。 更加關鍵的便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仍期待着彌賽亞或末後聖者的降臨,這與基督教耶穌「道成肉身」和「末日降臨」的教義相吻合。耶穌是否就是它們所冀盼要來的哪一位呢?猶、回兩教的絕對一神系統,由於沒有神人間需要有一位中保的觀念,於是缺乏了神人溝通的橋樑。因此耶穌降世,為世人擔負罪孽,並為人類未來盼望而復活,將神拉近人間,成為我們可傾訴、倚靠之對象,這正是猶、回兩教所需要的。 除此,聖靈的賜下與內住,亦是基督教補絕對一神論不足之獨特處。試想聖靈作為保惠師,常替人禱求並作出指引,不單將高高在上的神拉下凡間,還將祂帶進人的心坎裏。因此,順此思路推演下去,基督教既展示了哲學上信仰解說的單一涵蓋性,亦滿足了宗教心理的經驗多元性及豐富性。因此基督教這種「既一又多」(one and many)的三一神論(Trinitarian Theism),可說是人類信仰追尋歷程中之至高發展   【落難神明的故事番外篇】落難神明廟
交替神論 | 閃電預警專題網站 https://bit.ly/42W0JaC


台灣民間信仰是建基於台灣與大陸數千年來的融合和文化歷史,無論在教義、宗教儀式和團體制度已經與台灣社會生活共融,因此民間信仰信徒在信仰表現中產生很多關於生活的行為。無可否認台灣的傳統民間宗教也是巫術宗教的一種,多數泛神崇拜都有這樣的傾向,就是信徒去要求神明,用作求取財富、健康、感情等各項要求,而是否信奉該神祗就是神明的靈驗與否。交替神主義(Kat henotheism)的信仰態度,是以求取個人利益為目的,這個信仰習慣背後的影響反映其實已經發展到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各項政治民生等多方面層面。
作為基督徒和傳教師(教牧),得聞部份台灣基督教界特別是華語教會方面和靈恩派,以自身唯一和原教旨主義的方式責難台灣民間信仰為拜偶像的錯誤行為,造成了社會對基督信仰的敵對、不和諧與宗教衝突的局面。筆者認為海外或台灣本土的基督信徒,特別是羅馬天主教或長老會等台語教會的弟兄姊妹,應該多多前住宮廟參觀學習,更要列席迎神或拜拜的宗教儀式場合,從多方面學會以基督信仰的角度了解台灣民間信徒的發展和信仰追求到底是什麼,並施法他們對於敬拜神明本尊的敬虔。從海外的筆者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信徒也是上帝的子民,因為並非只有基督徒才能領受到上帝給予世人的恩典,其它宗教是有機會透過普遍存在的真理而認識基督信仰的元素。但是筆者認為台灣基督徒也要反對台灣民間信仰當中的交替神功利主義,上帝主動尋求世人,基督信仰價值不應該認同當中教人迷信、恐懼以及違反人性的信仰觀,亦要堅守不被外方政治滲透的可能。
台灣宗教信仰自由,提及到台灣民間信仰華麗的宮廟,由佔地式的龐大至寄居於居民樓的也存在,因此無論以什麼形式,其已經也構成了宮廟的宗教場所的建築元素。相反港澳地區將面臨宗教的官方化與對基督宗教的收窄,如同廟宇般可以反思教會構成的元素並將其最精簡化和縮小,學習台灣民間信仰無論在宗教組織和本土化的發展。筆者曾經在日本神奈川巧遇一所細小的台灣媽祖廟,身處在神道教和非華人文化背景的環境下,其信徒仍然建立廟宇敬拜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祗,與交談後感慨這是作為其管理者作為神職人員和信徒的堅持和覺悟。
俗語指「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民間信仰信徒當面臨生命中困惑時,其實與很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般以敬拜神明來獲得內心的平安,同時也希望神明保佑趨吉避凶
台灣高雄旅程感想(上)--民間信仰反思應用 - 門徒媒體 https://bit.ly/49xoNDk


功利主義信仰的負面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例如,每逢農曆大年初一各廟宇門前的「搶頭香」行動,擠滿一大堆信眾,各拿一炷香,準備廟門一開要衝第一個進去搶插「頭香」,以便得到神明的最先保佑。這種只顧自己被保佑而不惜爭先恐後的自私自利形象,充分顯現這種信仰的功利色彩。
董芳苑教授談台灣民間信仰 | 民報 PeopleNews https://bit.ly/49vtNrN
再舉媽祖遶境發生的現象來看,也充分暴露這種信仰的功利主義。媽祖的鑾轎在遶境時,經常發生兩個陣頭為了搶轎爆發衝突,兩個分別穿紅衣和白衣的陣頭,雙方拉扯,「紅白對抗」,醜態盡出。這種搶轎的衝突,至今幾乎年年上演。再者,媽祖遶境時,隨行的信眾不斷出現為了搶「壓轎金」而衝突的場面。據云,拿到媽祖鑾轎駐駕使用過的壓轎金,焚燒祭禱就能得到媽祖的庇佑。許多民眾看到路旁綁著金紙的板凳,上前就搶。這些爭先恐後要爭取媽祖庇佑的信眾,所表現的自私自利行為,豈止功利主義所能形容?
「交替神主義」與功利主義的信仰,影響或投射到政治層面,則更嚴重。揆諸台灣各大廟宇,背後往往有政客操控或掛勾。平常透過信眾掌握人脈,選舉一到,廟宇竟成為綁樁賄選的樁腳基地。台灣的政治大都和金錢與黑道掛勾,許多選民看到候選人有勢力,能夠有利自己就選他,不管他是國民黨或他黨,也不在乎其人品好壞。誰給我好處就選他,與哪個神明能給我好處就拜祂,本質完全一樣。而當政客與神棍結合,其害更甚!
猶有甚者,這些自清代移民帶進台灣形成至今的民間信仰,由於其神明都來自中國,使得原本就缺乏「現代國家」觀念的台灣人,更容易受神明的「原鄉」意識左右。由於鄉原情結的緣故,到現在台灣人民還動不動就要去神明的原鄉進香謁祖,拿新台幣去幫中國造廟,像去湄州蓋媽祖廟,結果被無神主義的共產黨統戰了還不自知。這就是台灣人的悲哀!
董芳苑教授談台灣民間信仰 | 民報 PeopleNews https://bit.ly/49vtNrN


台灣信仰之定位 | PPT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台灣信仰之定位 | PPT


 

我們總是摸不透神明的心意與旨意,因為訊息不怎麼明確,於是透過擲筊決定就可以明確。以理論機率來說,二分之一的機會可以獲得明確的指示:聖筊。但根據實驗統計,擲筊或者擲硬幣的機率,正反面的機率其實不是二分之一。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戴爾哥尼斯(Persi Diaconis),對於硬幣正反面的機率進行研究,硬幣在拋出時朝上的那一面,在停止旋轉後朝上的機率較朝下的那一面高。如此,擲硬幣非機率問題,而是物理問題。想必擲筊也不是機率問題,因為筊杯的構成質量與形狀並非均一,加上長年使用,或多或少皆有破損,因此擲出的機率怎麼說也不是二分一,同塗了奶油的土司從桌上掉下來,大都是塗了奶油那一面朝下一樣。
新北市林口國中學生參加「第五十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得到最佳鄉土教材獎,他們的題目正是「筊杯的疑惑」,我覺得這個題目實在太有趣了,正因為最大的趣味,其實是來自我們深自以為的事,擲筊的機率,真的是二分之一嗎?這些學生從材質、大小、擲拋角度,和彈跳進行實驗,結果證實擲筊機率真的不是二分之一。因為筊杯是非均質物體,所以掉落時會改變方向,也因為兩個筊杯的動能不同,而使撞擊地面時產生彈跳和翻轉。於是,這群好奇的國中生希望透實驗進而改善筊杯,設計出一個公平機率的筊杯。
每一副筊杯的機率都不一樣,這就呼應了宗教人士認為的神意不可測說法
正因為神意不可測,所以我們把需求推到不可知的神界,企圖從中找到訊息,這樣我們的疑惑就可以被解釋。假定神明代理人可以很精準的傳達神界的訊息給信徒,沒有扭曲與捏造,我們就把這個訊息當成神界給的答案。訊息是宗教信仰中相當重要的程序,我們會把訊息視為指示或導引,這在傳統信仰中司空見慣,只是我們沒有辯證,為何需要來自天上或地下的訊息呢?
筊杯的疑惑 - 巷子口閒扯淡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49suq5n


聖嚴法師著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_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https://bit.ly/4bUZ2OW
  憨山德清禪師將生死去來之疑,冰釋之後,作了一首偈:「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這是憨山德清禪師的開悟偈,表達他對生命現象的體認,並且呈現他自己的悟境。
  人往往貪生怕死,對生命有無限的貪戀,對死亡有說不出的恐懼,但生與死豈由人自己做得了主!對於死亡的恐懼、害怕、擔心,都沒有用。愈是不想死,可能 死得更快;愈是不怕死,不一定就非死不可。開悟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平等心看待生死,把有生就有死當做自然現象。憨山禪師開悟後,引用幾個比喻來形容他 所體驗到的生與死。
  他說,生死的現象有如晝夜的關係,有白天就一定有晚上,所以,既然有生就一定會死;即使討厭黑夜畏懼死亡也是徒然,要來的一定會來。生死又像水流,永 遠流動不歇,絕不在一點上停留;人的生命由出生至死亡,當然也不能有片刻停滯。水向下流是正常,由生到死也是正常。花開花謝也是自然界的必然現象,花既然 不可能永遠開而不謝,人也不可能永遠生存不死。
  這些都是非常容易懂得的道理,而且是亙古不變、到處相同的道理。生死平常如自然現象,就如人的鼻孔都是朝下長的,永遠不變,到處相同。因此,若以平常心看生死,生死是平常事,就不必貪生畏死,也不必厭生求死。能夠生存的時候當然要求生,必須要死的時候就迎接死亡吧!
  平常人之所以沒有安全感,怕疾病、怕災難、怕死亡,都是因為未能洞察生死現象的自然律則。如果能夠深入體會德清禪師的這兩句話,臨到生死關頭時,就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也能夠處之泰然了。今日乃知,鼻孔向下_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https://bit.ly/4bUZ2OW


鼻孔向下,無一個好人。,喻指人;而鼻孔朝上的,是禽獸,如鸚鵡、豬、猴、河馬等等。
儒家大師荀子主張性惡說,基調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 此處,先人用這句俗語,淺顯、直接、活潑、可愛地斷言著人性為惡,真是與荀子之說相得益彰! 雖然性善說不失為美麗動人的假設,良善的個人也不是沒有,但歷史大事卻一再顯出人類「集體的邪惡」是那麼嚴重,而掩蓋了、毀滅了善人善事的事實,例如在近半世紀以來,蘇聯、東歐、德國、土耳其、烏干達、中國、台灣、南美等地,都發生過「大屠殺」,都有數不盡的「抄家滅族」慘絕人寰之事。顯然的,僅是辯論性善或性惡是太奢侈了,人類緊急的需要是:消滅集體的邪惡! 第一卷 人生和生涯境遇 https://bit.ly/3TcXiJe

以馬內利--要除去我們的罪
在馬太福音1:21「馬利亞所生的孩子,要給他取名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台灣俗語,鼻孔向下的沒有一個好人,只要是人,不論你多卓越、優秀,我們還是有軟弱的紅色按鈕,這個紅色按鈕。
有時候,我們常常被這紅色按鈕綑綁,而不能自由,甚至為了紅色按鈕,過著不幸的人生。新店基督長老教會 - 2020/12/20【以馬內利】 黃璨徵牧師 https://bit.ly/3IgC5I4

罪的力量非常可怕,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誠如古人所言:「鼻孔朝下沒有一個好人。」又言:「好人一個已經離世,一個還沒有出生。」聖經也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  https://bit.ly/3OYxFt4

『鼻孔向下的沒有一個好人』,的確,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道德家。所以入人必須謙卑自己,在造物真神面前祈求幫助,才可獲得真正的解脫。世上這麼多宗教之中,惟基督教提供人一條「因信稱義」或「信靠便得解脫」的道路,正符合現代人的需求,這是基督教稱自己的信仰內容為「福音」的理由。偉大基督教思想家保羅在他寄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曾經見證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  現代人與宗教 ~ 董芳苑 https://bit.ly/49OFxp5

我們人的外表都裝飾得不錯, 但裡面卻充滿了...
  孔雀--(代表)---- 驕傲、虛榮。
  豬-------------- 耙髒、淫亂。
  老虎------------ 兇惡、暴躁。
  蛇-------------- 彎曲、欺騙。
  野-------------- 狠毒、詭詐。
  還有怨恨、嫉妒、說謊等等。這些事好不好呢?是的,都是不好。好就是善,「不好」就是「惡」,惡就是「罪」。你我的心,不是都充滿了這些嗎?正如俗語所說:「鼻孔向下的,沒有一個好人。」     三. 福音橋 https://bit.ly/3wwHLLw

俗話說:[鼻孔朝下沒有一個好人],是正確的,會做善事的人也是罪人。
人是性善或是性惡?似乎眾說紛紜。
在儒家有兩家派別不同,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
在基督教怎麼說?
起初上帝創造亞當是好的,因此可說是「性善」。
但當亞當和夏娃因不遵從上帝的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開始產生「惡念」,因此人變得「性惡」。
因此基本上,人現在變得「性惡」,但是仍有「善良」(性善)的一面。有時沒信主人也會做善事,也會有善行,如扶老人或盲人過馬路。
聖經真理是「信耶穌才有永生」,不管你捐了幾百億也無法得救。
今世做善事的人除非信耶穌否則仍無法上天堂。以後在地獄或陰間可能受苦會比在世上沒行善和做壞事的人少一些。
記得人是罪人,世上才有那麼多壞事如美國911死傷慘重。
基督徒雖有永生,但因內心還有罪性,也可能行出壞事。
如基督徒貪污、離婚都有,因此無論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看人作惡不要奇怪,因人本來就都是罪人
鼻孔朝下沒有一個好人 - 吳約翰自由傳道生命小站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uY7Gey


宗教團體法-捐款還要透明,影響捐款意願/台灣民間信仰-「人變成主人,而神明變成奴僕」的信仰-是一種巫術宗教/自清代移民帶進台灣形成至今的民間信仰,由於其神明都來自中國,使得原本就缺乏「現代國家」觀念的台灣人,更容易受神明的「原鄉」意識左右。由於鄉原情結的緣故,到現在台灣人民還動不動就要去神明的原鄉進香謁祖,拿新台幣去幫中國造廟,像去湄州蓋媽祖廟,結果被無神主義的共產黨統戰了還不自知。這就是台灣人的悲哀!/台灣民間信仰的本質,是一種巫術宗教(Magical-Religion),這種巫術宗教的特色,就是人利用神明,求取財富、福壽,極富功利主義色彩,以能否完成這種功利,來檢驗神明的「靈驗」與否。台灣民間的善男信女追求「靈驗」的結果,就是媽祖不靈驗便改拜大道公/這類信仰態度,是以求取個人之利益為目的,只要崇拜之對象靈驗,則任何神明都可以換來換去、互相交替膜拜。人的信仰對象既然可以隨便選擇,任意取捨,神明自然就被當做利用與驅使的對象。因此,人就變成了主人,神明就變成奴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一個人就算是一萬月薪,每月薪資支出就要三至五萬的付出,越大間的廟宇花費越高阿….】
錯了,許多的神壇及廟宇一類人員都是《自願付出》甚至是《自己掏腰包做義工》,並不是你們印象中的勞資結構。
就我所見,宮廟只要經營的穩定並且有處理信徒心中疑慮,這些信徒就會自動轉化為宮廟免費義工!並且會自發性的替宮廟擴大受眾族群
上至律師醫生,下至工地搬磚。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為了宗教信仰而獻身全部。
宮廟獲利來源
我們可以將宮廟的營收區分為四個收入區塊
第一區塊:
可見實物有價捐贈【光明燈及太歲燈/各類金紙/周邊商品/建廟贊助/進香旅遊】
第二區塊:
不可見實物捐贈【辦事問事費用/香油錢/神明生日壽禮/廟宇活動捐款】
第三區塊
活動費用捐贈【遶境/廟會/野舞臺雇用/陣頭僱用費用/辦桌費用】
第四區塊
財團企業獻金 【以捐贈名義將錢匯入廟宇的財務,可以節稅】
看似有價,卻是無價
台灣宮廟營利大解析|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3IfpBk7


台灣的道教多神信仰比較容易當作創業標的,否則佛教的如來、佛等等也可以。如果要小本經營,可以用「張元帥府」「李將軍府」當作基本入門款,深耕經營以後再擴大營業,這是一種從「企業社」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至於如果想自己當神,可能要先從命理師開始起步,從「老師」升為「師尊」,再升為「天尊」,最後就有機會當上「神尊」或「活佛」。
開廟,要先請領營業登記執照,簡稱請旨。請旨通常是向玉皇大帝等神明請示,如果沒有營業登記,那就是違法營業。違法「營業」會怎樣?不好說。但是沒有官方認證,會引進什麼外道就會很可怕。當然,對於存心想營業賺錢的人,這大概不重要,而且也有人代辦領旨,只要有心,這並不困難。公司名稱通常會由神明指定,但是如果自己堅持,大概也沒問題,只是如果取太詭異的名稱,香火應該不容易興盛。
接著就是生財工具。基本上,一定要請單數的神明,不能只有一尊,最好大概在五尊。公司營業項目建議是財神廟、感情廟,總之跟錢或是情感有關的主神最受歡迎,其他神像就自行挑選。不過,不要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去分香火,這是禁忌,有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神像、衣服、香爐、祭祀用品等等,預算一般控制在三十萬上下就有機會但是這種數字是在沒有龍柱、氣派的雕刻、石獅子、石雕等等的情況下才會達成。至於地點,如果以二十坪以下的初期創建規模,大概也需要房租、押金等等,應該也要準備十萬上下。加上一些周轉金,大概五十萬是最省錢的公司開辦費。
接下來就是人事成本。原則上,沒有問事的神壇,是很難賺錢的。所以得要找一個乩童與一個桌頭,如果乩童會點魔術,可以增加信眾,但薪水相對也比較高。一個月大概薪資要準備五到十萬,如果乩童或桌頭可以自己來當,應該可以省點預算,但是一些專業術語與知識還是要懂。例如:
「你應該是卡到陰,這可能要元帥策動五營兵將來化解,病才會好轉。」
「目前看來你是業障重,事業才會卡關,這尊神像公道價八萬一,請回去就會更順利。」
「你的前世殺人放火,所以這世才會受到這麼多折磨,要好好修功德,功德有做,孽障才會消。」
「無效?那是因為你發心不夠,你是帶天命的人,要珍惜這些做善事的機會。」
諸如此類的用語要經常掛在嘴上,如果會一些中醫藥知識,還會變魔術把撲克牌的黑桃三變成紅心A,那就更能招攬信徒。這時候,搭配宗教基本法的實行,應該就可以過著「收現金、免納稅、不欠帳」的宮廟人生,如果一切順利,很快就可以從獨資小商店、轉為中小企業,最後成為跨國大企業,過著信眾勉強你坐勞斯萊斯的生活了。
真的想創「業」嗎?請先想想,創這種「業」,就是業力隨身,何時業力爆發,那麼就不得而知了,善哉善哉,還是請大家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相關報導:《宗教基本法》草案為何引起公憤?呂秋遠歸納10大恐怖內容,根本鼓勵人民通通去創教|更多文章)
想用「宗教」來創業,真的可行嗎?呂秋遠揭「開宮廟SOP」,道出台灣人的迷信亂象-風傳媒 https://bit.ly/42SsIYO


全台最旺媽祖廟 背後的權與錢陰影
全台媽祖廟的「總本山」──分靈超過六千間、全台香火最鼎盛的的北港朝天宮,10月5日完成7年來第一次董監事改選。《天下》全程採訪,一窺小鎮大廟背後的媽祖政治經濟學。為什麼只要掌握3千票,每年可運用1.5億香油錢。最後仍以高達94%的投票率,選出北港朝天宮第十屆的十九位董事。雖然外界對過去帳目砲聲隆隆,現任董事長蔡咏鍀仍在10月5日獲得董事們一致推舉,連任董事長。
現年55歲的蔡咏鍀是什麼來頭?為何連北港政治世家出身的前任縣長蘇治芬都對他無可奈何?北港朝天宮在台灣「媽祖界」的崇高地位確立於日據時代,當時因分靈最多(全台6000間媽祖廟),被尊為「媽祖廟總本山」。根據觀光局統計,2016年朝天宮共湧進608萬名訪客,依舊是全台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足足是第二名大甲鎮瀾宮的5倍之多。
一個朝天宮董事長一年有1億6千萬香油錢可以支配,」立委蘇治芬指出,朝天宮董事會擁有很大的資源分配權,只要掌握10席董事,不到三千票就能辦到。
參與廟務20年的董事蘇榮泉透露,自1995年開始,朝天宮平均年收入一億,前任董事長曾蔡美佐在位期間(1997-2010)一度降到七、八千萬,這十年來大致穩定維持在1.5億元左右。
但根據《天下》取得的財報資料顯示,第9屆董事會2011到2017年之間不增反減,朝天宮總資產從20.3億下降到14.7億元,減少了5.6億。
也就是說,這7年間時間朝天宮處於入不敷出狀態,蘇治芬依照平均每年1.5億左右的香油錢收入計,等於這屆董事會總共花了約15億元。
錢到底花在哪裡?」蘇治芬曾開記者會質疑。她認為朝天宮過去7年來沒開過一次監事會,董監事會的可監督性不足、財務不透明,要求調查局清查。
「過去幾年朝天宮對外交流有點太頻繁,一次陣頭出去就要六、七十萬,少一次就有一個學校的營養午餐,可以多把資源放在回饋地方,」前任董事會秘書(代理總幹事),新當選監事的顏志晄建議。
剛卸任董事,在地音樂家陳哲正表示,蔡咏鍀是可溝通之人,但董事會的主流思維是「如何辦活動賺錢」,卻不做地方教育、青年就業、文化建設的長遠投資,令他心灰意冷。
7年前主導清查廟產,導致前任董事長曾蔡美佐因侵佔2.8億元香油錢被起訴的資深董事蕭慧敏則批評,過往大型活動都是朝天宮主辦,但現在都外包給活動公司,也因委外辦理,董事會無法了解帳目細節,而有許多灰色地帶。
以2013年「慶讚世界媽祖會北港」最為爭議。當時朝天宮作東道主,請來了湄洲及天津媽祖供香客瞻仰,並舉辦「萬神祈福」活動,每尊佛收取五千到一萬不等的費用,廣集了4千多尊佛像,打破世界金氏紀錄。
蕭慧敏質疑,朝天宮董事會編列了兩千萬預算舉辦這個活動,執行單位「中國世界弘道復興協會」卻帳目不清,朝天宮只有淨支出,活動收入卻進入中國世界弘道協會口袋。幾位董事多次索取活動帳冊不成,成了疑點重重的「密帳」。
蔡咏鍀解釋,由於邀請湄洲媽祖、天津媽祖來北港的開銷很大,朝天宮「贊助」的兩千萬只是部分經費,盈利部分自然屬於主辦方「世界弘道大會」。台灣宮廟經營權爭奪的普遍現象。
一位地方政治人士觀察,北港朝天宮19位當選董事中,有11人半數以上是里長、鎮民代表或里長親戚,所謂的「條仔腳」(樁腳)。而且,朝天宮祭祀圈劃分和有些里長、代表的選區一致,經營自家選區,朝天宮董事也十拿九穩,可謂一魚多吃。
根據人民團體法規定,宗教團體的管理機制產生可自行規範。以北港對岸的新港奉天宮為例,董監事會和信徒代表已是全鎮分三選區普選,而大甲鎮瀾宮則是直接在信徒代表大會選出董監事。
蘇治芬認為,朝天宮積弊多年非一朝一夕,問題出在「制度」。《人民團體法》不具約束力,應該要用《宗教團體法》落實監督機制。
蘇榮泉回憶,過去20年前立委曾蔡美佐及胞弟蔡永常任董事長時,就沒有召開監事會,曾蔡美佐時期甚至有七、八年沒有做帳,會計師都不敢簽證。《天下》走訪當地,許多鎮民對朝天宮廟務紛擾失望,支持全鎮普選,甚至強烈希望內政部目前受到極大壓力的《宗教團體法》能儘速通過,促使廟的財務透明可監督。
以管窺天,朝天宮只是台灣宗教屆的縮影。對北港鎮民來說,這個過去沒有鐵路、快速道路的僻壤鄉野,當年之所能發展起來,全拜朝天宮賜福。黑面北港媽祖的香火牽動小鎮興衰,而北港人更在意的,是份共同參與的光榮感。全台最旺媽祖廟 背後的權與錢陰影 |天下雜誌 https://bit.ly/3JrjXcQ


宮廟每年都會舉辦活動,「說要去宮廟點什麼光明燈還有安太歲?」不少長輩為了祈求家人健康,每年不惜砸大錢到場參與,甚至覺得花越多錢代表越誠心,「我聽他們講收費從600到3、4000新台幣都有」,雖然他不清楚這類活動的成本,但每年光是舉辦一次就有大筆進帳,「或許每年台灣宮廟產業的收入高達上千億,而且還無法控管。」
網友表示,「這是真的,有時候我都覺得是無本生意,點燈安太歲 隨便就500、1000」、「如果就信徒自己捐獻無妨,有些感覺巧立名目,而且還不只當年的生肖,還有哪些也是要安」、「還不用繳稅」。
也有人提到,「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騙,只是你心甘情願地捐獻而已」,有些人會去廟裡問事情,尋求心靈慰藉、抒發情緒,求的也只是內心的平靜,「求神拜佛的信仰行為,的確讓浮動人心能得到緩解」,所以他認為一個宮廟要能賺錢,最重要的是有撫慰心靈的能力,信眾才會心甘情願地捐錢,繼續維持廟方運作。他好奇宮廟資金來源? 網揭背後「龐大利益牽扯」:是你心甘情願捐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Ig7B9g


一本《拜拜經濟學:有拜有保庇!?大廟小廟香火鼎盛背後的經濟性與趣味性》(時報文化),有些人問我寫作的動機為何?坦白說是有感於臺灣傳統宗教信仰行為的扭曲與功利化信仰,讓我覺得已經讓宗教信仰教化的功能愈為淡薄。宗教的符號、階級與功利消費|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3US8rR2
拜拜經濟學:有拜有保庇!?大廟小廟香火鼎盛背後的經濟性與趣味性
書名:拜拜經濟學:有拜有保庇!?大廟小廟香火鼎盛背後的經濟性與趣味性,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361116,頁數:248,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鍾文榮,出版日期:2014/11/24,類別:商業理財
當然,也有人認為我寫得有點「含蓄」。
觀乎這點,我必須很坦承的抱歉,正因為我不是一個學者,我所掌握的資料並無法很確切的指陳某件人或事,我只能帶點批判的角度,帶領讀者陳述我認為值得批判與省思的地方。
符號的與扭曲的信仰行為
很巧合的是在出後書沒多久,慈濟功德會再度引爆內湖園區的爭議,而我在書中也提到去年頂新與慈濟的爭議,正是從符號的角度根本來看扭曲的信仰行為。
很多爭端在事後看起來都是有跡可尋,正是我經常引用方孝孺「指喻」一文說道: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蓋眾人之所可知者,眾人之所能治也,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眾人笑而忽之者,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很多小問題如果不即時處理或扭轉,到頭來終成大患,這是很多組織所必然會發生的問題,當然,算在慈濟功德會身上也一樣必然會發生。
這篇文章我原本是放在書中,但礙於篇幅,無法把某些陳述說得更清楚一些。
我想說的正是當「符號」、「階級」與「功利」這三者放在宗教信仰上,到底會如何扭曲信仰本質?
我是個無神論者,我認為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思考神鬼信仰這件事,更有可能只是演化的結果罷了,人類學者的說法,神鬼信仰其實只是人類身體上一種「分泌物」。但我認為信仰的本質仍是「善」的,正確的信仰具有教化的功能,但失去教化功能的信仰,只是單純又功利的崇拜,根本上就失去信仰的功能,而物化的功利信仰,更是扭曲的信仰觀。
有學者撰文認為,慈濟吸收民間善款的規模與能力,會大大排擠其它慈善團體的募款規模,但也有反對的學者認為,慈善團體本來就該對募款市場進行競爭,因此,善款減少是競爭不力的結果。但根據中研院統計指出,過去幾年臺灣對宗教捐款的金額已經減少,所以本質上慈濟功德會的募款能力的確會排擠到其它慈善團體的募款,而有組織的資源回收,也排擠到一些從事資源回收的個人,這些社會邊緣的團體與個人是否該是慈善資源競爭下應該被犧牲的對象,以及一個宗教團體的壯大對於社會總淨效用是否有所提升,本質上就應該進行思辨與觀察。
宗教捐款的自利動機
《拜拜經濟學》書中對於宗教捐贈大致上已經分析的清楚了,我想補充的是信徒對於宗教團體的捐贈是否可以另做它途,我認為應該把「捐贈」定義得更清楚一些,甚至,還必須討論「動機」,否則兩者會混為一談。
我把信徒的捐款假定得比較簡單一些來說,本質上我認為信徒的捐款都是自利傾向的,但自利不完全代表功利(反過來說,功利一定是自利)。信徒的捐款大致上分為兩項,一種是宗教團體(信仰)與信徒間的對價服務關係,如香油錢、安太歲、點燈與拜斗等,這源於信徒都是有所求的,這筆錢本質上不能算是捐出去的,說成是一種宗教服務性質的「消費」還比較精準,國稅局採用的就是這個觀點,所以不是捐獻,當然就不能扣抵所得(但藉由宗教捐贈來逃漏稅的方法應該很多種)。
捐款蓋廟算不算捐贈,這會有點模糊,而模糊的地方在於對價的形式,然寬鬆一點認定,我還是傾向認定是對價關係,最寬鬆的認定法是到底信徒的捐贈是否「心無所求」,但無所求的信徒畢竟少之又少。但販售宗教商品到底算不算是營利?在商業本質上銷售就是一種營利行為信徒若透過捐款,宗教團體再轉為贈送,這一來一往間就沒有商業行為了,既沒有商業行為,從課稅的角度看就有難度,但事實上是可以操作的。
一種是「捐獻」,就是宗教團體透過團體本身的組織動員與號召力,向信徒勸募而得的款項,於是乎,宗教團體只是善款的中間處理單位,而宗教團體是否可以取用部分善款當管理費,或者拿善款當投資(可以被解釋成擴大信仰基礎與影響力),就勸募的本質來說,就會有問題。此乃因為信徒本身所捐輸的金錢(或物資)是為了援助別人,而不是搞建設用的,宗教團體本質上就不該支用為它途。
慈濟內湖園區的問題引發各大宗教團體與寺廟紛紛與其劃清界線,或者乾脆先行自清,其實就有上述這句話的味道。(當然,這也僅非慈濟所產生的問題。)
臺灣的寺廟愈蓋愈大,本質上就是彰顯其靈力規模,而靈力規模可以造成正向循環,圖的當然是信仰規模,信仰規模愈大競爭門檻愈大,排擠效果愈大,宗教捐款規模就會愈大。
不管怎麼說,信徒捐輸的金錢大致上可以說是自利傾向的,或者更甚一點說是功利性質的,但我認為第一種的宗教性質的消費,因為在第一時間已經與信徒產生對價關係,宗教團體如何去利用這些款項去經營,信徒其實不會去置喙,也應無權干預,這筆錢拿去蓋廟、圈地搞投資,就企業經營本質而言只是擴大投資罷了,所以,大家也未產生疑義,只是宗教團體的功利性質最後還是會被質疑。但這裡頭有個更大的疑義,宗教消費如果被組織化與物化、符號化,這裡頭就不能單以宗教消費等閒視之了。
第二種捐款和信徒間並無直接的對價關係,我認為就不應該出現上述這些經營行為,這並不符合捐款的動機,正因為雖然信徒的捐款依舊是自利的,但捐款的功利性質比第一種淡薄很多,既然不是一種宗教服務的收益,當然就有用途的限制。然宗教團體定期向信徒收取的功德金,究竟僅僅是單純信徒自利與功利性質的花費(或說是贖罪券),抑或是信徒的慈善捐款,因信徒與宗教團體間並未訂立任何契約,本質上就很難劃分了,但疑義終究存在
宗教捐獻是一種投資
我對宗教捐款的好奇心其實不僅止於信徒的一般性的捐款金額與捐款行為,當宗教捐款是一筆大額捐款時,信徒的動機與目的更是令人好奇到想要一窺究竟。在功利信仰的架構基礎下,信徒的捐獻本質上就是一種交易與消費,心有所圖,也希望有所得利,更功利一點說,宗教捐獻也可以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行為並非所謂的社會企業,而是更朝向私利的經營。相對於交易與消費僅僅是得到效用值而已,但投資行為基本上已經是一種資本化錢滾錢的方法,當然有異於一般的宗教捐獻。
臺灣這幾年相繼發生多起食安事件,因民以食為天,食安的問題當然會演變成民間的恐慌,甚至是轉化成憤怒。這幾次食安的問題尤以2014年9月的餿水油為甚,這當中最大的爭議非頂新集團的三董魏應充(已假釋)莫屬,連帶的魏應充在慈濟功德會的角色,更讓慈濟功德會與證嚴法師也捲入這場風波當中,而且愈演愈烈。當中傳出有陰謀論,更帶有仇視的色彩,但如果外界僅僅把焦點放在這個論點上,雖然彼此有「系統一」的情緒發洩,但卻忽略透過「系統二」解析這當中到底是結構出問題,還是信仰的行為與誘因出了差錯呢?失焦的論點並無助於解析事件的本質,也無助於解決問題。
直言來論,這場味全旗下正義油品的餿水油風波和慈濟功德會扯不上直接關係,當然,慈濟功德會和證嚴法師也可以不選擇出來為頂新的魏應充道歉,但輿論與民眾憤慨的是慈濟功德會竟然選擇不道歉也不譴責,當然與大家的合理預期有很大的落差,畢竟以魏應充在慈濟功德會的角色,說什麼也不應該自外於這場事件之外。就像小孩子做錯事,父母親不跟著譴責小孩子與對外道歉,說什麼都不符合預期,這道理大家都懂,但輿論與民眾就是不懂慈濟功德會與證嚴法師為什麼不譴責魏應充,並對外道歉
慈濟功德會不是當事者卻捲入場風波,卻變成是引發輿論撻伐的引爆點。我認為凡事必有因果,如果不是慈濟功德會本身所引發的話題與爭議,我相信輿論與民眾也不會急著要「答案」,而偏偏又等不到答案,最後,就是一場口誅筆伐的論戰。
我在《拜拜經濟學》提過,臺灣傳統宗教信仰普遍具有功利性的色彩,宗教捐贈當然也不脫功利性,這當中就是求與供的信仰市場問題。信徒的捐贈是今世投入與來世消費的行為,功利的本質上服膺效用極大的前提,信徒的捐贈不管如何只要有所求,都脫離不了功利與自利的框架。
但企業或個人對宗教組織的大額捐贈,究竟圖的是什麼?社會學者或宗教學者對此並沒有太多的討論,但可想而知,臺灣人對宗教組織的捐款行為的確複雜很多,而這些複雜的因素又涉及到隱諱的動機時,我認為並無法透過數量化的研究彰顯出來。
直觀來論,信徒大額捐款中單純的信仰成分並不濃厚,功利的成分應該屬大部分才對。
宗教捐款與炫耀性資本財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思維,邊際上,升斗小民與企業主的捐款效用其實是不對等的,這當中的差別應在於升斗小民的捐款並沒有享受到宗教團體所溢出的「外部經濟」,這裡指的是企業主的捐款在超過一定的金額後,除了原先的功利預期的效果外,尚有某部分的效用來自於宗教團體本身所提供的非實質效用,譬如說名聲、地位和關係連結。這些非實質的效用可以視為一種資產,這個資產,也許才是企業主大額捐款的真實目的。如此說來,宗教界、學界與媒體界到一般民眾對於慈濟功德會中這種「符號」與「貨幣」劃上等號的作為當然大有人批判,我認為這些符號價值並不具所謂的信仰價值,而是經濟學上所謂的「炫耀性商品」(一尊塑像要價新臺幣三十三萬元等等)
我們常說升斗小民努力工作得到的報酬率,絕對比不上資本家以錢滾錢的資報酬率,同樣的,對宗教捐款的報酬率當然也不及於資本家、企業主的報酬率,正因為升斗小民享受不到宗教組織的外溢效果。如果極端一點看臺灣的功利宗教信仰,M化的問題就必須政府與民俗學者更加重視才對。
如果有錢人捐款付錢可以得到神佛的特別照顧,這不叫和「贖罪券」一樣嗎?
更甚一點說,有錢人有神照料,那麼一般的升斗小民以致於貧窮人家,又怎麼「心誠則靈」呢?這不只是M化,還是L化。
所以,中研院的調查指出,社會階級愈低的人愈容易到寺廟捐款,但餬口已經不易,正是期待透過宗教捐款得到救贖以脫離現階段的苦境,但問題是如果自身不努力,而只是期望透過小額捐款得到小確幸,正不就和賭博一樣嗎?而有錢人等資本家根本是拿物化與功利的信仰當投資而非賭博啊!
名聲與地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資產,但不見得可以用價錢買到,經營名聲與地位對升斗小民而言更是困難,維繫的門檻與成本當然很高,而且必須經年累月的精神投入。但資本家或企業主對宗教組織捐贈當然可以獲得名聲與地位,如果這個宗教組織對社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金錢捐贈所獲得的非實質報酬就為更為驚人,正是這個宗教組織所外溢出來的效果大到可以視為一種資產,那麼,這種捐增行為坦白說是一項奢侈性的消費,或者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與投資。
就像一般人可能帶廉價的電子錶,有錢人可能帶豪奢的精品錶,一般人僅能享有手錶的報時功能,但有錢人在乎的是國際精品的品牌效果彰顯其是個有錢人的價值,而不是在乎這個手錶是否準時,也就是說有錢人並不在乎商品的物理性功能,而是在乎品牌與符號所傳遞並外顯出的價值,這就是「名牌」所傳遞的外部經濟,但這些奢侈品的外部經濟早已被內部化成價格被有錢人買單了。
宗教捐獻與韋伯倫商品
美國社會學家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書中認為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若該項產品的價格並非由產品本身所決定,卻是由提供產品的環境和包裝所決定,而且價格愈貴愈有人買,稱此現象又名為「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消費者所購買的這類商品則被稱為「韋伯倫商品」(Veblen Good)。
我認為大額的宗教捐款與消費本質上就不脫上述炫耀財與韋伯倫商品的特質,因此,我們當然不能「等閒視之」認為大額的宗教捐款與消費僅僅是「為善」罷了,更重要的是這動機一定存在有「符號價值」所彰顯出的社會地位、形象、聲譽等外部經濟的效果,這些當然可以視為一種「無形資產」的「偽善」。有經濟學家認為韋伯倫的說法違背需求定律,但張五常教授分析認為炫耀財並沒有違反需求定律,只是人們消費炫耀財時,同時也是購買「炫耀」這個商品。
直言論,販售炫耀商品的業者早已將炫耀的效用內部化到商品價格內,同樣的,宗教捐款對資本家或企業主而言就是對「符號」的炫耀消費與投資,如果宗教團體也符合需求將之內部化,豈不是一種「上下交相賊」,將信仰行為世俗化成營利行為了嗎?我認為這才是臺灣宗教信仰資本化、商業化與功利化的根本危機所在。
1 依照知名書籍《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Daniel Kahneman 的看法,大腦的功能分成兩部分,就直接簡稱為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的特色是自動化運作,處理的速度非常快且不費力,但不受自主控制,系統二則須要注意力,必須費力進行複雜的運算。
2韋伯倫的《有閒階級論》認為19世紀末期的美國上流階級中,那些與企業密切往來的暴發戶,稱其為「有閒階級」(leisure class),他認為這些有閒階級透過消費奢侈與昂貴的物品以保持並展現其身份地位。 博客來-有閒階級論
宗教的符號、階級與功利消費|方格子 vocus https://bit.ly/3US8rR2

有閒階級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季芬財(英語:Giffen good),為一經濟學名詞,指所得效果 (Income effect)大於替代效果的劣等財。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某財貨的價格上升,消費者對其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卻減少的財貨,違反需求法則。
季芬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Xwkqm
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季芬發現,當時英國進口的小麥價格提高使得麵包價格上漲,而奇怪的是,低所得的工人階級反而消費更多的麵包,有違一般需求法則;後人對具有這種現象的財貨,就稱為季芬財
季芬財存在的證據一般是有限的。2008年的一篇由羅伯特延森和諾蘭米勒發表的論文宣稱通過調查財貨價格發現,在中國的部分地區,水稻和小麥或者麵條是季芬財[3]。但是把麵條認為是一類季芬財有可能是一個錯誤,因為現代經濟學家在使用季芬財這個術語時,通常相當專業並且十分少見,不會用於食品消耗。
而這兩位作者在同年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通過實驗證明,在有大米和麵粉購買補助的極端貧困家庭中存在家庭層面上的季芬財。[4]德格蘭德等人在1993年給出了一個實驗表明:在一個實驗性經濟體中,當可獲得財貨數量受限制時,季芬財更容易出現。[5]在1991年,巴特里奧、凱格爾和科格特三人證明,對於小白鼠通寧水是季芬財。[6]但是,他們只能夠證明季芬財在個體層面的存在性而不是市場層面的。
季芬財難以研究,因為季芬財的定義要求很多可觀測條件。第一個是,研究季芬財的市場需求的困難之處在於羅伯特·季芬最初設想了一個貧困個體所面臨的具體情況。現代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方式是按照總體來計算平均所得水準,這些方法對於這些具體情況的研究顯得過於寬泛。替代品的難以獲得以及只買得起劣等財的消費者在現實中的不存在也使得這一問題更加複雜。由於這一點,許多經濟學教科書使用「季芬悖論」而不是「季芬財」這個詞。
有些類型的高檔財貨(例如昂貴的法國紅酒或者名人喜歡的香水)有時候也被稱為季芬財──降低這些有地位象徵的財貨的價格反而會減少需求,因為它們不再是少數人地位的象徵。但是,這種奢侈品的自身屬性隨著價格大幅下降而發生顯著的改變,這種現象使得它們不能被認為是季芬財,因為季芬財的定義假設只有消費者所得或者相關價格水準發生變化,而不是財貨本身的屬性。如果價格的變化改變了消費者對財貨的偏好,那麼這種財貨應該被認為是韋伯倫財。有些經濟學家[誰?質疑僅憑經驗對季芬財和韋伯倫財進行劃分的有效性,並認為只要價格發生變化,財貨屬性也隨之改變,因為價格也是構成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如此,理論上對兩類財貨的劃分,能夠用於實際案例中的仍然是經驗的問題
反對看法
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認為這種「季芬財」根本不成立。他解釋︰麵包價格除了貨幣價格之外,還有看不見的機會成本。對比其他食物的價格飛漲,麵包的「總價格」是相對下降了,價格降低,消費量自然上升。當時的低所得工人面對麵包價格上漲,只有犧牲其他高消費的食物如馬鈴薯、肉類(其他食物的價格也在上升),以多購「較便宜的」麵包裹腹。正常的價格機制仍在作用。
即使麵包價格下降,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競爭,使季芬財無法在實際中存在。
季芬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Xwkqm


季芬指出,某些情況下,物品價格愈高,需求愈大,必須花比平常更多的價錢購買,其發生要件為所得非常低,且該物品為必需品。 例:臺灣早期的人民平均所得較低,以蕃薯為主食,當物價上漲,白米與蕃薯皆漲價,人民沒有錢買價格較高的白米,為了填飽肚子,人民只好選擇蕃薯,使蕃薯(季芬財)的需求量不減反增。 季芬財一般皆屬劣等財,但劣等財不一定等於季芬財,季芬財通常會發生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之下,戰爭過後的糧食不足或連年天災後發生的饑荒情 季芬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劣等財中違反需求法則的商品。馬歇爾於其著作《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中提到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季芬爵士(Sir R. Giffen)描述其觀察到當麵包價格越貴,勞工階級會縮減對肉類的消費,反而買更多麵包,因為麵包還是他們可以買到最便宜的產品,此類物品我們稱為季芬財。此情形發生在物品為劣等財,且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時,消費者面對價格變動,消費量將同向變動,違反需求法則,可推論:「季芬財必為劣等財,但劣等財不一定是季芬財」。 季芬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有些商品越貴反而賣越好:你可能不知道的「季芬財」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2Tmrfi
季芬財的定義源於十九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 · 季芬在愛爾蘭發現的怪現象。
美國亞利桑那州有一家珠寶店,雖然生意興隆,高價位的珠寶銷售狀況很不錯,但是光澤盈潤、價格低廉的綠松石卻乏人問津,久久無法脫手。
焦慮煩躁的老闆想要虧本處理掉惱人的商品,他用紙條交待店員「所有綠松石珠寶的銷售價格都乘以二分之一」,等他回來,竟然發現綠松石全部售罄。
正當他以為打折促銷有效而沾沾自喜,店員告訴他,這些綠松石提高價格以後竟然成了店裡的招牌貨。提高價格?老闆一楞,原來店員粗心地把紙條上的乘以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以二。
按照一般的供需規律,商品價格上漲,它的需求量會隨之下降。可是,為什麼綠松石的價格漲了一倍,卻反而被搶購一空呢?來供需關係也是有例外的,像例子中這樣的商品,就是「季芬財」,它跟別的商品不一樣,它的價格上漲了,銷售量也跟著上漲。
季芬財的定義源於十九世紀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 · 季芬在愛爾蘭發現的怪現象。愛爾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饑荒,很多商品的價格急劇上漲,人們面對這些商品只能遠觀而不敢購買,但是有一種商品卻例外,那就是馬鈴薯。
雖然馬鈴薯的價格也上漲了好幾倍,但是老百姓對它的消費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羅伯特 · 季芬把這種價格上漲而需求量也隨之上升的經濟現象叫作「季芬現象」,而這種商品就叫「季芬財」。
季芬現象在現代生活已經不是稀奇古怪的事情,因此是不可不認識的經濟學概念。以上這幾段文字,是將聶小晴《經濟100關鍵詞》書中對季芬現象以故事來舉例並詳述其始末的章節做濃縮摘錄。而這樣的概念帶來甚麼啟發,自然也在書中有所交代。
需要補充的是,雖然同樣是隨其價格的上漲,需求量反而增加,但是馬鈴薯跟珠寶的狀況稍有不同,是屬於「劣等財」,是因為貧困家庭無力負擔肉類和其它昂貴穀物的消費,因此買了更多馬鈴薯。
至於珠寶則是「炫耀財」,炫耀財為什麼也是需求量與價格成正比的商品呢?有一種解釋是,購買奢侈品的目的乃為了炫耀,而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出於價值會再往上漲的預期心態。
有些學者並不把炫耀財放在季芬商品底下討論,他們的論點是,季芬財是「價格越高、購買量越多」,而劣等財「所得越高、購買量越少」,由於劣等財的替代特性,因此季芬財一定是劣等財,劣等財不一定是季芬財,這樣一來,自然就不會涉及炫耀財。
更有甚者,有些學者還認為,季芬商品根本不存在。為什麼說季芬商品根本不存在呢?如果在考慮羅伯特 · 季芬的例子時,把購買力和機會成本考慮進去,馬鈴薯其實價格是下跌的,並非上漲,而且這個例子非常極端,是整體而言逼近最低生存標準的處境,並不是在正常社會裡會有的狀況。
至於炫耀財,如果以炫耀的角度來看,顯然除了貨品本身之外,額外就有一個價值,而如果以預期上漲心理預期的角度來看,則是一種投資,兩者的價格上漲都有其原因。
因此,從這些角度看,其實供需法則完全沒有被季芬現象挑戰,也就是說,季芬現象是一個抽象而且不完整的概念,並不能充分反映現實,這些都是饒富趣味的討論。
回頭來看剛才提到的書籍。第一次聽聞聶小晴這位作家,是注意到《一隻狗狗的流浪心事》,而之所以注意到這部小說,是因為我曾經擔任《遠去的藏獒》的責任編輯,接觸楊志軍先生的「藏獒」系列作品,讓我回想起童年時閱讀的《野性的呼喚》,於是對以動物為主角的小說總是特別多看幾眼。
沒想到,事隔多年,再度讀到聶小晴的作品,竟然是一本解釋經濟名詞的入門書:《經濟100關鍵詞》。這本原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版、又由九韵文化在台出版繁體版的有趣書籍,以「精選最常出現的經濟名詞,讀懂財經新聞不求人」為目標,以「不教你枯燥乏味的名詞解釋,而是讓你看故事」為原則。
這本書的文字雖然完全是現代的,作品的結構和意味卻有濃濃的古典風格,一個又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再連結到作者所欲傳達的內容。故事絲毫沒有像教科書那樣為了教學目的而顯得生硬,反倒自有其風格,完全可以獨立閱讀。
這自然歸功於作者本身的文字功力。我在進一步搜尋和閱讀之後發現,聶小晴的著作都以對文字的掌握度為特色。例如由野人文化所出版的《漢代琅華照寒煙:漢賦與樂府詩》,就獲得十多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教授的聯合審閱和推薦。
而故事結束之後,作者講解了一百個關鍵字。這一百個關鍵字,這一百個關鍵字,從經濟學常識、焦點經濟學、怪象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社交經濟學、職場經濟學、博弈經濟學、幸福經濟學、理財經濟學等九個面向出發。
這一百個關鍵字,不是為了堆砌學術理論,也不只是滿足讀者想累積知識的好奇心,而是牽引到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概念,無論是讓讀者閱讀財經新聞更得心應手,或是直接可以利用在日常交易裡,都有十分實用的價值,前面所舉的「季芬現象」正是一例。
為什麼有些商品越貴反而賣越好:你可能不知道的「季芬財」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2Tmrfi


拜拜經濟學: 有拜有保庇!?大廟小廟香火鼎盛背後的經濟性與趣味性 - 鍾文榮 - Google 圖書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白沙屯媽祖聯名戰酒黑金龍推出限量酒款 與勇腳們一起無所畏懼、勇敢向前!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廟出售/每年燒紙錢花掉一百三十億元,媽祖繞境產值超過四十億元

白沙屯媽祖聯名戰酒黑金龍推出限量酒款 與勇腳們一起無所畏懼、勇敢向前!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台灣前 1000 大法人


祈禱/行善/聖物/贖罪券/大赦是基督宗教的教理及神學思想之一,但現今僅天主教會採用。信徒在領受和好聖事後,雖然罪過已獲得赦免,但仍然會受制於罪過遺留下的思想或行為,被稱為「暫罰」,這時候必須透過教會頒布大赦,給信徒分施基督及歷代聖人的功勞寶藏,使自身的暫罰得以在神前獲得免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