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清 | 易建性:作為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之間的必要張力——一個關於中國霍夫曼窯之建築學價值的案例研究 | 2017年7期
建築學報2017-08-04 20:18:48李海清 | 易建性:作為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之間的必要張力——一個關於中國霍夫曼窯之建築學價值的案例研究 | 2017年7期_建築學報 - 微文庫 https://bit.ly/3uO5B4Q
李海清  於長江  錢坤  張嘉新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李海清 | 易建性:作為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之間的必要張力——一個關於中國霍夫曼窯之建築學價值的案例研究 | 2017年7期_建築學報 - 微文庫
1 為何要研究易建性?
在南京東郊的蒼翠蔥蘢之中,靜臥著3塊巨石,其開鑿工程遺留的碩大凹孔已形成寬裕的“室內”空間。置身其玄妙光線之中,撫觸歷經600餘年風雨滄桑的古老灰巖,不由追問:這大明王朝開國時期的一號工程,又由洪武皇帝陛下親自督辦,何以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現有的兩種答案,一為朱棣遷都北京而不用(政治) ;二為南京地域氣候所限,不適宜滾木與冰運,終因無法運輸而放棄(技術)。而後者顯然更具說服力:即使在今日,長寬各數十米、重達上萬噸,也是無法作為整塊材料進行陸路長途運輸和吊裝的。而即使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實現了整塊長途運輸和吊裝的目標,也難逃來自環境倫理學和經濟理性的拷問,從而直接危及其統治的道德合法性。
可見,從建築工程實施(building realization)的全程控制角度而言,一種設計是否適宜於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建造,或者說容易建造的程度(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esign of a building facilitates ease of construction),將從根本上影響專案最終能否完成以及完成度如何 —— “易建性”的核心理念正在於此,而標準化、簡易化、整合化則是其3個基本原則。令人困惑的是,前現代時期的日常建築大多具有簡易化設計特點,而環境調控品質卻難以盡如人意,人工環境舒適度大幅提升是進入現代時期以來才發生的。而1970年代以後,在世界範圍內逐步得到確認的環境問題直指能量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建築學領域內幾乎古老到可稱為永恆的環境調控問題藉此也獲得更進一步詮釋:如何在確保較高舒適度的前提下降低能耗?進而,綠色建築訴求若不能置於包括實施過程在內的全生命週期審視之下,則可能意味著什麼?須強調的是,此所謂“環境調控”,“並非後來變得十分寬泛的環境概念,而是建築室內溫度、 溼度、 照度、 通風等物理因素的調控所形成的環境”。就此而言,與某些強調複雜形式和複雜建造、並冠以(某種意義上自相矛盾) 綠色(低碳) 建築頭銜的時髦追求相比,以中國霍夫曼窯為代表的鄉土工業建築——生長於鄉村環境之中,實施過程及使用過程主要依賴易建性較強的被動式技術,並不同程度採用電力或內燃機驅動的機械裝置——則恰好提供了頗具諷刺意味的比較:儘管它是沒有建築師(但卻有工程師提供原型) 的建築,是“非正規”的,卻並非沒有設計和相應改進。
目前,學界已對環境調控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討論。民國時期江南地區蠶種場相關研究、嶺南建築防熱研究,以及特定地形和氣候條件下外來建築型制和技術的演變之研究,均已顯示出環境調控需求是影響建築活動的關鍵因素。然而,現有研究大多是基於地區性個案或案例群體的分析,且絕少論及易建性。用這類示例方法推匯出的“規律性”,若能補足對技術因素較為敏感的工業建築在環境調控和建造模式互動方面的針對性研究,則顯然在邏輯上會更加完備。在本研究中,筆者進行了一項覆蓋中國各地文大區、針對218個使用霍夫曼窯的粘土磚瓦生產點(下文稱調查點) 的田野調查。以此為基礎,將建築技術的型別學觀察、文獻梳理及靜態的統計分析,用於確證外部因素對有特定環境調控需求的工業建築之建造模式的影響,進而討論易建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問題:首先,中國霍夫曼窯常見型制和工作原理如何?其次,中國霍夫曼窯存在怎樣的環境調控需求?相應地,又存在怎樣的建造模式達成方式?第三,就廣義的設計即建築工程實施全程控制的本質而言,在環境調控和建造模式之相互關係中,易建性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2 霍夫曼窯簡史及其田野調查方法
2.1 霍夫曼窯簡史
古代中國長期採用間歇式土窯燒製磚瓦,生產效率低,龍窯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連續窯的基本原理,但主要用於陶瓷業。故磚瓦產量很低,物以稀為貴,木架土牆草頂是那時民居建造模式的主流。德國人弗里德里希· 霍夫曼於19世紀中期發明一種燒製磚瓦的工業建築,因姓氏而得名霍夫曼窯,於19世紀末引入中國,並由沿海向內陸緩慢傳播且發展、沿用至今,俗稱“輪窯”或“八卦窯”。因其使用連續的窯室和焙燒工藝,生產效率和產能遠高於土窯,磚瓦建房才得以普及,城鄉景觀亦隨之鉅變。
霍夫曼窯在全球傳播的大致過程是:1858年4月17日霍夫曼窯在維也納首次獲專利,其平面設計為圓形( 下文稱“原型”,圖1);1858年5月27日又在普魯士獲專利,其後陸續在英國、比利時、義大利、荷蘭、法國、挪威、瑞典、美國、俄國及芬蘭等國獲33個專利;霍夫曼於1870年首次設計矩形平面版本,並於此期間傳至英國、丹麥、瑞典、奧地利、匈牙利及羅馬尼亞等其他歐洲國家。在亞洲,霍夫曼窯於1872年引入日本,後傳至蒙古、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越南等國;在美洲,美國至今尚存一批霍夫曼窯;在澳洲,墨爾本有將霍夫曼窯改造為公寓的案例;在非洲,馬達加斯加曾大量使用霍夫曼窯。
▲1 霍夫曼窯1858年4月17日獲奧地利專利授權的方案設計圖即“原型”
在中國,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1903年日商將其引入臺灣;1933年前後南京有5座霍夫曼窯;而近在咫尺的安徽和縣直至1970年代末才引入之;更為縱深的中國腹地如河北邯鄲、山西晉中、湖南益陽等地則遲至1990年代才開始使用。20紀末、21世紀初,中國約有10萬多個磚瓦生產企業,其中約95%使用霍夫曼窯。得益於此,很多窯址完好儲存至今,成為本研究田野調查的物證資源( 圖2)。
▲2 中國霍夫曼窯( 南方) 的典型外觀
2.2 田野調查方法
欲開展此研究,除常規文獻調研外,還必須進行具有足夠空間覆蓋率的大量樣本田野調查,這不僅在學理上是必要的,在實施上也具備可行性。
2.2.1 調查人員
不僅有筆者直接指導碩士生以此為學位論文選題方向;同時,連續兩年的本科生“基於教師科研專案的 srtp 專案”共計11名學生申報以此為主題的訓練課題,且獲專項經費支援;再者,筆者在四年級建築設計課中開設有關建築改造設計課題,3年共計31名同學選修;還有連續3年的3年級建築構造課寒假調研課題,約90人選做;另外,筆者還加入全國性的磚瓦製造業社交網路平臺,多有熱心者提供一手資料,這尚未包括志願者主動加入調研。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該項田野調查者已超過132人。
2.2.2 抽樣方法
哪裡有霍夫曼窯?這是開展調查之前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結合知情者推介,初期以網際網路新聞為主要情報來源;後期結合有關工業遺產改造利用專案選點,有針對性地在全國各地文大區主要風景旅遊點附近尋找。技術上則主要利用衛星地圖初步獲知磚窯基本資訊,之後進行現場調查。其工作流程是:基本確認具**置( 省/ 市/ 縣( 區) /鄉( 鎮) / 村)—衛星地圖核實—電話詢問附近機構有關現狀—現場踏勘—測繪/ 拍照/ 訪談—資料整理入庫。總體而言,調查點的抽樣是隨機的,即概率抽樣調查。
2.2.3 調查內容
龐大的調研團隊、調研者不盡相同的背景,以及分佈於全國各地文大區的眾多調查點,都容易導致調查內容在系統性、客觀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影響其科學價值。因此,筆者設定了統一的調查內容指南,讓調研者按此線索展開調查工作,並統一成果表達形式。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1) 資料蒐集:a、測繪簡圖( 平、立、剖面,1:100,cad 格式檔案) ;b、拍照( 遠、中、近景,外觀、室內、細部等,jpg 格式檔案);c、調查問卷( 磚窯廠主、經營者或生產人員等直接當事人的詢問記錄,doc 格式檔案),主要關注以下資訊:廠區地址、佔地面積;磚窯規模、建造時間、工期、工匠籍貫、工價、材料價格、工程總價;煙道形式、煙囪高度、是否使用鼓風機;年度維修狀況、大修狀況;粘土( 原料) 產地、價格;日產量季節變化,單位產量的耗煤量、耗電量;看火工輪班時間,製坯、晾坯、裝窯、出窯工人數量;盈利狀況等。以拍照最為重要,通過反映各類細節的現場照片可推知專案基本資訊。
2) 解讀分析:(ppt 製作,pdf 格式檔案):a 設計意圖與建造工藝評介;b 建築經濟分析;c 綜合評價。
除田野調查外,文獻蒐集整理與分析也很重要。各地引入霍夫曼窯技術的具體時間方面重點採信地方誌;磚瓦產量方面則重點採信建材工業年鑑中的官方統計資料。該項田野調查歷時約兩年半,覆蓋中國9個地文大區,調查點共計218個,運用人文地理學標圖作業法分析可初步獲知:中國霍夫曼窯的分佈,東部明顯多於西部,南方明顯多於北方,其巨集觀地理分佈特徵可為 “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中國人口與自然地理本底的高度空間耦合”提供論據支援( 圖3)。
▲3 中國霍夫曼窯調查點分佈
3 環境調控兩類需求及其建造模式達成方式
3.1 人造之物與造物之人是環境調控需求的不同方面
田野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霍夫曼窯常見平面形式類似運動場跑道,呈橢圓形—兩條位於長邊的直線型窯室和兩條位於短邊的半環形窯室相互銜接,呈一筒拱形斷面環狀隧道。
其外部輪廓亦可見矩形或矩形抹角之多邊形。窯體分兩層,地面層外部通常為磚砌體,內部窯室則為磚拱結構。窯體旁通常設爬梯,或坡度較緩的、通往二層投煤車間的窯橋。二層巨大平臺是“看火工”工作的投煤車間,其上方常覆以各類屋架支撐的坡屋頂。地面層內部的環狀隧道通常被分成至少12個或更多窯室,但各窯室間並無隔牆。每個窯室皆設樹枝狀支菸道及風閘,將煙氣引至主煙道,進而由煙囪排出( 圖4 上)。其焙燒方法是:將磚坯在窯室內碼好,點火後從二層投煤孔投入燃料,火會隨著風閘的開閉而有序移動,順著窯室一間接一間燃燒,夜以繼日,不停生產。它一方面利用燃燒時產生的熱量乾燥和預熱磚坯,另一方面引入室外新風將燒成的熟磚冷卻,並持續供給燃燒所需氧氣。每間窯室的完整生產過程始於裝窯,經由乾燥、預熱、焙燒和冷卻,至最終出窯( 圖4 下)。
▲4 中國霍夫曼窯(下煙道) 常見剖面(上) ;焙燒工序示意(下)
所謂環境調控的兩類需求,即作為一種生產性建築,霍夫曼窯既要滿足人造之物的工藝環境需求,也應滿足造物之人的工作環境需求。簡言之,燒磚時窯溫最高須達900~1100ºC,磚作為待成的產品( 物),需要窯室具有良好的保溫效能:厚實的外圍護結構和上佳的氣密性,以儘可能避免熱損失,從而降低能耗;而裝窯和出窯時,因工人須在窯室內工作,生產者( 人) 又需要窯室具有良好( 至少是可以忍耐) 的熱舒適度,不應過熱。此外,“看火工”在二層投煤車間工作,也需要遮風避雨、不宜長時間曝晒。
由田野調查發現,這兩類環境調控需求的實現主要是以特定技術模式( 材料、結構、構造、剖面設計等) 和工程模式( 預製化生產)為路徑來達成的,而易建性考量則恰好呈現其環境調控和建造模式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下文詳析。
3.2 以特定建造模式達成不同型別的環境調控目標
3.2.1 窯室
與“原型”相似,中國霍夫曼窯的窯室大多采用閉合拱頂的完整磚拱結構( 圖5a),而近年則出現窯室頂部完全開口及半開口狀況,前者又可分為窯室設於地上的“立窯”和窯室設於地下的“地溝窯”兩種( 圖5b、c)。其共同點在於窯頂拱券結構完全取消,窯室向上開放,燒磚前臨時鋪一層實心磚,並蓋上約100 厚的粘土或耐火材料( 矽酸鋁纖維毯、纖維模組等) 以求保溫。其優勢是利於散熱:燒成之後揭開臨時覆蓋物,窯室內部氣溫可迅速降至常溫,而不像窯室頂部閉合、難以散熱導致出磚時窯室內部酷熱難當,工人幾乎要赤身裸體才能工作。開口窯對於中國南方氣候炎熱地區而言,有利於大幅改善出窯和裝窯時的室內物理環境舒適度。全國有12個調查點使用開口窯,其中11個點位於南方;福建、廣東和海南共11個調查點中有7個採用開口窯,佔63.6%。不僅如此,磚砌拱券結構施工需要使用木製拱架模板支撐並多次移動,工、料代價較高,取消拱頂可大幅降低建築施工難度和工程造價,其造價只有同產能有頂霍夫曼窯的40%,而工期只有其1/3。開口窯亦存在顯著缺陷:臨時保溫措施效能較差,能耗較高,且過火不勻,成品率較低,這恰好反映兩類環境調控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半開口窯應運而生。目前雖僅發現四川省汶川水磨鎮1個案例( 圖5d),但磚瓦業人士普遍認為其帶有一定程度實驗性,即在保溫隔熱效能和窯室內物理環境舒適度之間尋求某種平衡。
▲5 中國霍夫曼窯的窯室剖面常見4 種形式
3.2.2 煙道
與“原型”相似,中國霍夫曼窯多用下煙道,即支菸道和主煙道都位於一層窯室地面標高附近,甚至支菸道在窯室地坪以下( 圖6 左)。但中國南方多雨,常因水淹至煙道失效,造成停產損失。而軟體模擬分析表明:下煙道通風效率相對較低。故近年南方霍夫曼窯多用“上煙道”,即支菸道由一層窯室地坪垂直向上爬升至兩米左右標高處,圍繞整個窯體形成閉合環路的磚拱結構主煙道( 圖6 右),徹底消除煙道被淹隱患。此時煙囪通常位於窯體長軸一端,並拉開2~3m距離。全國共有57個調查點採用上煙道,佔26.1%;江蘇位於淮河以南的56個調查點有21個採用上煙道,佔37.5%;江蘇以南的上海、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六省共計33個調查點有17個採用上煙道,佔51.5%。江蘇盱眙縣磚廠甚至於2016年初趁大修之便將下煙道改為上煙道( 圖7)。
▲6 中國霍夫曼窯的煙道常見兩種形式:下煙道( 左) ;上煙道( 右)
▲7 盱眙縣磚廠於2016 年初趁大修之機將下煙道改為上煙道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上煙道案例不乏免支模磚拱者,即“中東式”拱頂( 圖8 中) :“施工時,磚的長邊沿著弧線的切線擺放,並且在砌築時向一端山牆略微傾倒”。其技術特點和建造原理在於,磚頭並非垂直於水平面,而是有大約15º~30º左右的傾角,利用重力的短向分力形成皮間壓力,加強摩擦與粘接,從而不用模板,省時、省工、省料。這一做法也見於傳統的磁州窯製坯車間的較大型拱券結構( 圖9)。
▲8 3 種傳統的磚砌拱券結構:歐洲式、中東式和加泰羅尼亞式
▲9 中國霍夫曼窯上煙道(a、b)、磁州窯製坯車間(c、d) 採用“中東式”免支模磚砌拱券結構
3.2.3 煙囪
煙囪是主煙道的最終出口,也是霍夫曼窯利用名符其實的“煙囪效應”增強風壓通風和熱壓通風的物質載體。煙囪拔風效果與其高度及室外自然風速成正比,但其結構設計和工程建設難度也與其高度成正比,進而增加其建造成本。而煙囪位置的選擇,在其“原型”中雖位於窯體中心,中國霍夫曼窯的煙囪則根據煙道形式以及現場地形環境,既可似“原型”置於窯體中心,亦可立於附近山頂之上( 圖10)。這既可防止因山體距離過近而影響自然風速,也能降低煙囪自身的建築高度,進而降低施工技術難度和造價。
▲10 中國霍夫曼窯煙囪位置設計選擇的4 種類型
3.2.4 窯橋
窯橋是由一層室外地坪通往二層投煤車間的交通空間,通常是一條磚砌拱券撐起的長長坡道,以便運輸燃料(圖11)。正如“原型”已採用長坡道作為窯橋那樣,直至1990年代,中國霍夫曼窯也大多采用窯橋,但近年屢見採用磚牆(柱) 簡支預製鋼筋混凝土空心樓板的做法(圖12),乃至於乾脆採用電力升降機或捲揚機而取消窯橋的案例,其人員交通則採用較陡的爬梯。全國有91個調查點仍用窯橋,佔41.7%;其中江蘇72個調查點有46個用窯橋,佔63.9%;有13個點已採用升降機或捲揚機,佔18.1%,其中12個點徹底放棄窯橋。因近年中國人力資源成本快速上升,以及機電裝置成本與電價的相對下調,如此改進無疑具有經濟合理性,磚砌窯橋的長長坡道作為中國霍夫曼窯的外觀特徵正逐漸退化。
▲11 磚拱券窯橋外觀
▲12 預製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窯橋外觀
3.2.5 窯棚
中國霍夫曼窯的窯棚結構選材常見4種,即竹(木)、鋼、鋼木組合和預製鋼筋混凝土( 圖13),至少竹構在“原型”中並未採用。而中國多數地區產竹,窯棚採用竹構具有充分的經濟合理性,尤其在盛產竹材、竹構工藝發達的南方,更顯優勢。全國有38個調查點採用竹構窯棚,佔17.4%;而江蘇72個調查點則有17個採用竹構窯棚,佔23.6%。在山東青島、煙臺和安徽宿州等傳統的石材出產地,窯體外牆也有用石材砌築的案例;山東微山某調查點竟使用舊機制平瓦砌築窯體外牆,浙江寧波某調查點用舊汽油桶製作煙囪,高度吻合3R原則。顯然,原材料及其加工工藝的可獲得性越強,建造難度和造價就越容易控制。
▲13 窯棚屋架用材的4種類型
4 結語:易建性考量是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互動的一種呈現方式
綜上,霍夫曼窯傳入中國之後,其型制發生了顯著變化並不斷髮展,這主要是出於對環境因素的多層次迴應。就建築學視角而言,很難確認中國霍夫曼窯的諸多“衍生型號”與其“原型”之間還有多大的物質性關聯,但它仍沿用最初的空間組成和焙燒工藝原理——連續多窯室,火動磚不動。正如先賢早已認清的那樣:“儘管自發明之日起,霍夫曼窯的設計已獲諸多改進,但他提出的基本原理卻一直被沿用。很多現代窯爐技術雖以霍夫曼冠名,而實際上它們和最初的原型相去甚遠”。
其次,中國霍夫曼窯的設計,存在著來自於人造之物的工藝環境和造物之人的工作環境這兩方面的環境調控需求。磚要高溫/保溫,人要常溫/ 散熱,窯室內氣溫必須在約50~1000ºC的極大閾值內實現迴圈往復式快速升降:磚坯碼好之後約12~24h內完成整個燒製過程。若產品供不應求,則每間窯室每日都會發生這樣的迴圈升、降溫,體現為一種對於溫度變化控制要求的大幅度和高頻度特徵,這完全不同於蠶室環境調控對於溫度變化控制要求極細微的高精度特徵:就環境耐受力而言,蠶遠比人弱小,若能滿足蠶的需求,則人不必再有奢求。而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不同狀況的需求,都是相應地通過特定技術模式( 材料選用、結構選型、構造設計、剖面設計等) 和工程模式( 預製化生產) 的有機組合,來高效達成環境調控目標。這種高效性主要經由充分的易建性考量來實現,即如何讓一種設計適宜於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施工。
第三,在環境調控和建造模式之相互關係中,環境調控是目標,建造模式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而易建性考量則是二者之間的必要張力,隨著地形、氣候的變化,以及物產、運輸、經濟和工藝等條件的改變,甚至更進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建材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易建性考量不斷干預和修正環境調控和建造模式之間的互動過程。即某種建造模式看似可以達成環境調控目標,但在具體的外部條件( 環境適應) 限制和室內品質( 環境調控) 訴求這兩個方向的作用力之下,則可能出現更為高效的做法,最終促成具有較好( 適宜) 易建性的“設計”( 圖14)。在易建性的3 個原則即標準化、簡易化、整合化之中,對於中國霍夫曼窯這樣的鄉土工業建築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簡易化最重要,標準化次之,整合化最次。這種在表象上難以直接顯現的干預和修正,促成了“原型”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催生了多種衍生型號,並最終指向了累積性、系統性的環境適應和技術流動:霍夫曼窯的核心技術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內傳遍了中國。
▲14  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互動關係分析
那麼,這種張力究竟是如何生成的?為何又是必要的?首先,就建築的物質生產屬性而言,環境調控和建造模式之間的張力,在本質上是目標與手段之間的張力,它主要源自理想的建造模式與特定環境( 外部條件)之間的落差:一旦專案地點選定,外部環境條件就難以更改,能做的就是該如何加以選擇和利用,而這恰恰確立了“保守型”和“選擇型”環境調控( 很大程度上即今日所謂被動式技術) 模式的正當性。所謂外部環境條件,包括首位度最高的地形、氣候這兩個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由此牽引出的物產、交通、經濟和工藝水平等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因素。它們作為前置性的先決條件,對於環境調控目標能否達成具有首要的、乃至於決定性的影響。正如前述,中國霍夫曼窯的空間構成( 是否設窯棚)、主體結構選材、結構選型、外圍護結構的構造做法等建造模式型別學差異,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因素方面的外部環境條件差異存在著統計學關聯性。
其次,就建築的社會生產屬性而言,在實現環境調控目標的手段即建造模式內部,還存在技術模式與工程模式之間的張力,換言之,設計主體和生產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博弈也不應忽視。腦力勞動者希望通過想象( 圖紙) 來控制體力勞動者及其在現場的體力勞動本身,難免存在諸多關涉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不確定性,最終多以管理學和制度學舉措來應對這一複雜局面:駐場建築師這一崗位應運而生。專業的磚窯建築工程必須要由懂得設計、善於建築實施全程控制的人( 包工頭) 來掌控,則從側面反映了這一狀況的真實性。
再次,從建築的專業生產屬性來看,即使是技術模式和工程模式內部,也還存在各專業工種之間的張力。但凡有設計控制建築工程專案經驗的人皆會有此切身體會,此處不復贅述。
誠然,建築活動畢竟是複雜系統,在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互動關係中,易建性作為一個關鍵性的考量指標,也無法對最終的“設計”功效負完全之責。正如前現代時期的日常建築大多具有簡易化設計特點,而環境調控品質卻難以盡如人意一樣,單向追求易建性難免墮入唯簡易是從的泥坑。而對於今日較高舒適度需求已成基本共識的狀況而言,具有全域性性意義的問題在於:如果目標與手段之間不存在張力,就必然導致不擇手段,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怕?“環境調控不僅是一個為人類提供更為舒適生活的問題,而且也是在建築物的基本功能中重塑人類與自然之關係的問題。”就此而言,易建性扮演的正是一種警示性角色,它不斷提醒設計者,應該也必須為無處不在的、想象上的可能性提供足夠的、實施上的必要性之論證支援。
(正文完。原文刊載於《建築學報》2017年7期,總第586期,如轉載須在篇首註明作者及出處。更多詳圖細節請見紙刊。)
李海清 | 易建性:作為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之間的必要張力——一個關於中國霍夫曼窯之建築學價值的案例研究 | 2017年7期_建築學報 - 微文庫 https://bit.ly/3uO5B4Q

李海清 | 易建性:作為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之間的必要張力——一個關於中國霍夫曼窯之建築學價值的案例研究 | 2017年7期_建築學報 - 微文庫

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

李海清 | 易建性:作為環境調控與建造模式之間的必要張力——一個關於中國霍夫曼窯之建築學價值的案例研究 | 2017年7期_建築學報 - 微文庫


山崎地區磚瓦窯業/新豐鄉山崎地區早期磚瓦業「松林磚瓦業陳列館」/新竹縣山崎地區早年以磚瓦業聞名,松林國小現址原本即為磚瓦池/「清光緒十九年新竹縣造」紅磚/新豐鄉山崎地區的磚瓦業於民國元年興起,鼎盛時期工廠曾達四十多家,製磚瓦師傅一百多人;但到了六十年,因鋼筋混凝土發展而沒落,而手工製磚也被機器所取代,可惜現已幾乎看不見遺跡/「台灣煉瓦王」「金山王」後宮信太郎 1873-196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龍窯建盞/龍窯,又稱為「蛇窯」是一種窯體的結構為細長型、圓筒狀的窯爐,因其斜臥於山上,如龍似蛇,故而得名,命名為蛇窯一說是過去民間認為只有官窯才能叫做「龍窯」,故民間所用者稱為「蛇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傾斜45度基本直線一條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分界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愛輝—騰衝線,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舊稱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衝市,大致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