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胡煥庸線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黑河-騰衝線

黑河—騰衝線,又稱胡煥庸線,原稱璦琿—騰衝線、愛輝—騰衝線,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舊稱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衝市,大致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胡焕庸线 - 搜狗百科
黑河—騰衝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MImQO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黑河(1956年改稱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衝,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1935年的胡煥庸給出數據和2000年數據不同的原因是1935年的中國包括外蒙古),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古時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低,以草原、沙漠和高原為主,古時以游牧民族為主要居民。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黑河 - 騰衝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多數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則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相關信息
自宋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此前無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黑河 - 騰衝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1][2]多年後,美國學者將之稱為「胡煥庸線」。黑河 - 騰衝線主要描述了中國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區的分布,並由此得出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這張人口密度圖被附在其於1935年發表在《地理學報》上的論文《中國之人口分布》之後。已故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傳鈞曾這樣回憶他的老師:「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胡煥庸)以1點表示2萬人,根據掌握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實到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3]
在這張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的全國各區縣人口數據並手繪而成的點子密度圖上,胡煥庸沿黑龍江黑河(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至雲南騰衝畫出一條人口分布懸殊的界線。[4]
璦琿—騰衝線
第一次提出
璦琿—騰衝線的概念,於1935年由地理學家胡煥庸首次提出。他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提出了此概念。[5]在該年《地理學報》第二期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寫到:
“    自黑龍江之璦琿向西南作一直線,至雲南之騰衝為止,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則此東南部之面積,計四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積,計七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則東南部計四萬萬四千萬,約占總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僅一千八百萬,約占全國總人口之百分之四。    ”
——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6]
該文中所附的《中國人口密度圖》,是中國的第一張全國人口密度圖;該文後來還陸續被美國《地理學評論》及英、德等國的著名地理期刊介紹或轉載。
1987年重新計算
1987年,胡煥庸根據中國大陸198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排除二戰後外蒙古獨立等導致中國版圖變動的因素,得出:
“    ……東半部面積占目前全國的42.9%,西半部面積占全國的57.1%……在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地區,居住著全國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5.6%……    ”
——胡煥庸,《我國人口與經濟的地區分布》
名稱變更
在1956年以前,這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以兩端的城市命名爲「璦琿—騰衝線」。1956年11月,璦琿縣改名為愛輝縣,故分界線的名稱也隨之變成「愛輝—騰衝線」。到了1983年4月,愛輝縣被撤銷及併入黑河市,此後名稱則變為現在所用的「黑河—騰衝線」 胡焕庸线 - 搜狗百科
黑河—騰衝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MImQO


 「胡煥庸線」今日看來已是老生常談,但當初卻開創了中國人口地理學;值得注意的是,胡煥庸還是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教授及中研院研究員。《金陵晚報》報導,胡煥庸生於1901年,師從中國氣象和地理學界一代宗師竺可楨;1928年,他從法國留學回國,同時任職中央大學和中央研究院,並在中央大學任教21年。 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中央大學地理系蓬勃發展,胡煥庸培養了很多地理人才,他本身最著名貢獻是繪製「胡煥庸線」。 今日只要學過地理的中學生都知道,大陸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分界線是「胡煥庸線」。不過,1935年胡煥庸繪圖時卻沒那麼簡單,他靠著1933年政府報表「中國分縣人口統計數據」,在地圖上標出成千上百個點,才發現那條線。 當胡煥庸在論文中發表這條人口分布線時,中國國內並不重視,反倒是二戰期間美國將它譯成英文供軍民利用,才從國外紅回來,並被命名「胡煥庸線」。 80年過去了,「胡煥庸線」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挺立,幾次人口普查,線東線西人口比例仍是96:4,非常神奇。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將「胡煥庸線」納為中國地理百年30項科研成就之一。胡開創陸人口地理學 不可逆的線 https://bit.ly/42NJfwV
------------------------
近日,中國大陸媒體、網路熱烈探討「一條看不見的線」,因為這條線將中國分成了兩個世界。這條線北起黑龍江省黑河,一路向著西南延伸,直至雲南騰衝。1935年,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資料一點一點在地圖上摸索出這條線,因此這條線又叫做「胡煥庸線」。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表了《中國人口之分佈》。他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連,將古籍中的文學記載量化,也預言了中國未來近百年的區域發展。這條線的西北一側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胡煥庸感歎:「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取自網路)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表了《中國人口之分佈》。他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連,將古籍中的文學記載量化,也預言了中國未來近百年的區域發展。這條線的西北一側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胡煥庸感歎:「多寡之懸殊,有如此者。」(取自網路)
此後80年,中國地圖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分割線兩側的面積對比改為57%:43%,中國人口從「四萬萬」變成了13億,而人口對比,只移動了1.8%。(取自網路)
不僅是地形,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頗吻合,這是中國半乾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古時遊牧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當然,這條線不是自古就有,秦漢時代,西北人口比例遠高於現在,然而宋元之際的一次全球氣候突變改變了一切,西北地方氣溫降低,雨水減少。(取自網路)
不僅是地形,胡煥庸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頗吻合,這是中國半乾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古時遊牧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當然,這條線不是自古就有,秦漢時代,西北人口比例遠高於現在,然而宋元之際的一次全球氣候突變改變了一切,西北地方氣溫降低,雨水減少。(取自網路)
這條線在如今意味著什麼?首先,GDP對比上,胡煥庸線西北一側貢獻了中國GDP的4.3%,東南一側則貢獻了95.7%。(取自網路)
也是教育資源的分界線。(取自網路)
大陸總理李克強(左)欲打破「胡煥庸線」。李克強的設想是「新型城鎮化」,也就是說,在胡煥庸線的兩側,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而是努力實現公共服務上的均等,與此同時,這不是一帶一路ing麼?(新華社)一條線 將中國分成2個世界 - 兩岸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42PD23J
--------------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胡煥庸(1901年—1998年),地理學家,生於江蘇宜興。1923年,胡煥庸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赴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進修,師從人文地理學家白呂納,為日後的人口地理研究埋下伏筆。 胡焕庸线,一条什么样的线?_中国_地理_西北
人口地理大發現
1935年6月
時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的胡煥庸
經過多年嚴謹的資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
於《地理學報》發表論文
《中國人口之分佈》
當時中國總人口約4.75億
在論文的附圖中
胡煥庸以1點表示2萬人
將2萬多個點逐一落到
對應的地圖區域上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
統計並手工製作2萬多點
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我們已無法估量
胡煥庸繪製的中國人口分佈圖
堪稱中國地理學家
一次對大數據的實作運用
中國人口分佈圖的數據主要來自政府報告,部分數據取自《統計月報》、《政治家年鑑》以及郵政統計數據。經過細針密縷的整理,胡煥庸實現了中國大陸人口數據的第一次縣級統計單元完整拼合。
在人口分佈圖的基礎上
胡煥庸再上層樓
將縣級人口數與土地面積相關聯
以等值線製作了人口密度圖
此時
他敏銳地發現
中國的人口密度差異性
存在一個線性輪廓
「自黑龍江之璦琿
向西南作一直線
至雲南之騰衝為止
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
這就是“璦琿—騰衝線”
它將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地理單元
東南半壁36%的土地
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
而西北半壁64%的土地
僅供養了4%的人口
這條突變線清晰地反映了
中國人口密度
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格局
胡煥庸當年製作的中國人口密度圖已不可考,這是建國後完全根據原圖所做的複製品,僅添加了1956年台灣省的人口數據。
此時的胡煥庸可能並未想到
這條“璦琿-騰衝線”
將成為中國人口地理學
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這條線
畫龍點睛地反映了
中國人口分佈的不均勻格局
並且遠遠超越人口地理的範疇
揭示了人地關係中
涉及自然、經濟、人文等各種因素的
緊密內在關聯
從此
胡煥庸線
這個表達敬意的名稱
開始出現在各類科學文獻之中
沿用至今
胡煥庸雖然在論文中提出了這條線,但並沒有真實劃出來。直到1989年,他和伍理重新精繪了中國人口密度圖,才將黑河-騰衝線落實到地圖上。(本圖對1989年版原圖人口地理分界線做了加粗處理)
2
穩定的分界線
此後幾十年
人們不斷用數據去驗證胡煥庸線
結果發現
經歷了三線建設
上山下鄉
西部大開發
圍繞著它的人口密度懸殊格局
並未有大的改變
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數據
核算胡煥庸線兩側人口比例
東南半壁的人口比重
由96%略減至94.4%
西北半壁人口比重
由4%上升至5.6%
到了2010年
西北人口比僅上升到
6.32%
胡煥庸將縣級人口密度分為8個等級,並分別對應平原到高原等自然地理屬性。他認為人口最密的第1級對應稻作平原,密度在每平方公里500人左右。圖為江蘇興化垛田油菜花景觀。攝影丨孟原
在胡煥庸的論文中,青藏高原包括青海、新疆等牧區的人口密度都屬於第8級,每平方公里在1人以下。圖為新疆阿爾泰山的牧民轉場。攝影丨瀏新海
2020年
第七次人口普查
西北人口占比6.5%
東南人口占比93.5%
相比胡煥庸最初的統計
西北人口占比上升2.5個百分點
從1935到2020
歷經85年
胡煥庸線的穩定性
被證實
始終如一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鯨遊源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顯示,人口呈現向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流動的趨勢。人口成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序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
3
胡線,始於何時
隨著後人一連串的
探索與研究
更多驚人的巧合被不斷發現
農牧交錯帶
400毫米等降水線
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人文分界點
甚至在中國夜景燈光地圖中
都可以發現這條線的影子
底圖丨NASA 標註丨地理公社
人們對胡煥庸線
冠以更多的神秘色彩
甚至用
無法破解的千禧年魔咒
對之加以形容
其實
回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
我們會發現
中國的人口分佈
並非一直以胡煥庸線劃分
而是歷經了不同的歷史時期
才逐漸演化出
東南與西北如此截然兩分的
人口格局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自漢代以來2000年,中國人口格局處於不斷變動之中。人口密度分界線變化軌跡由南-北向(漢代),轉東-西向(明代),再到東北-西南方向(清代末)。
中國最早以「地理」為名的著作
《漢書·地理志》中統計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
全國有59594978人
相當於如今北京市人口的三倍
此時
華北平原
黃河平原
均為人口稠密地區
而以秦嶺-淮河為界
人口分佈呈現為
北多南少
東漢末年
群雄逐鹿戰亂紛起
中原地區民不聊生
促使北部人口向南遷徙
西晉「永嘉之亂」之後
大量北方人口開始逃離黃河流域
南遷至長江流域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西元307年,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使西晉瀕臨崩潰,司馬睿渡江至建康(南京),建立東晉王朝,「永嘉南渡」是中原政權首次南遷,北方前往南方的人口達到90萬之眾。
北人南遷
使得南部人口成長
經濟得到發展
至唐代初期
南北人口數呈對分之勢
唐中期
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
長江中下游平原開發了大量耕地
為養活大量人口創造了條件
唐“安史之亂”
宋“靖康之變”
戰亂、飢荒以及苛政
再度促動人口向南大遷徙
至南宋時期
南部人口已約佔全國的70%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安史之亂後,南重北輕的人口分佈模式最終形成。雖然19世紀以後,曾出現北人回歸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邊省份遷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輕和東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佈格局始終未有根本性的變化。
明清時期及民國時期
曆經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
湖廣填四川
闖關東
走西口
幾次大規模遷徙
中國人口分佈模式
經歷了多次調整
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
在分析了大量歷史文獻後認為
胡煥庸線所呈現的人口密度格局
大致就定型於清朝晚期
重慶湖廣會館。湖廣填四川是清朝一次百萬級規模的移民,其中湖廣行省的移民佔當時四川總人口的40%。攝影丨Fan_W
4
胡煥庸線,穩定與變遷
在劃分中國人口地理分佈模式時
胡煥庸強調了兩個因素
一是地形
二是氣候
胡煥庸線
與中國地形的
第二、三台階分界線
天然重合
這是胡煥庸線穩定性的內在邏輯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鯨遊源
透過地形圖,可以清楚看到胡煥庸線兩側的不同,西北部分以高原為主,高海拔地區眾多;東南部分則以丘陵、平原等低海拔地形為主。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所丁金宏教授認為
胡煥庸線的偉大
在於它是中國人口分佈的突變線
不僅人口
地形地形、山川河流、水熱植被等
同樣在此突變
東南
地形多以平原、丘陵為主
青山綠水
田園風光
農耕經濟發達
西北
地形多以高原為主
草原牧歌
雪山沙漠
以畜牧業為主
喜馬拉雅雪山下的牧民。攝影丨南卡
第二、三台階分界線
決定了胡煥庸線天然的穩定性
而氣候的變化
則影響這條中國人口突變線的穩定性
近代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與胡煥庸線非常貼近
這是一條
揭示氣候與人口密度高度相關性的
分界線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鯨遊源
有些地理學家傾向於從氣候角度理解胡煥庸線的存在:在北方,中國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與其在許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說,這條線的一邊是半乾旱區,另一邊則是濕潤區。
王錚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
他認為胡煥庸線本身也是
氣候變遷的產物
漢唐時期
西部的黃土高原及關中地區
氣候溫暖濕潤
能夠承載大量人口
一度成為歷代政治經濟中心
始於晚唐的氣溫降低
基本奠定了中國此後的氣候趨勢
宋以後的氣候變化
400毫米等降水線所形成的
農牧交錯帶
展現日益貼近胡煥庸線的趨勢
明清兩代
雖大力經營西北試圖改變人口格局
仍收效甚微
越到近代
400毫米等降水線與胡煥庸線
日趨吻合
一切正如胡煥庸所判斷的那樣
地形及氣候條件
對人口突變線的作用
客觀存在且綜合疊加
它既受地形限制相對穩定
同時又隨氣候不斷變遷
是民國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公開出版的中國人口密度圖,已根據胡煥庸最初的原版圖有所改進,採用色彩深淺來表示密度大小。
探索和發現
是許多地理人畢生的使命
胡煥庸線的發現
是前人在跳躍變幻的歷史時空中
人口密碼的一次重要破解
這是奮鬥的意義
後人得以站在他們的肩膀
看到未來和遠方
當端詳這張86年前的地圖
我們會發現
儘管有明確的描述
儘管在兩萬點的加持下已經呼之欲出
胡煥庸
當時卻並未將這條線畫出
對此
後人有很多的猜測
但這或許
正是在歷經無數日夜枯燥的演算後
胡煥庸先生凝望地圖
心底湧出的最樸實的理解
這條線
本就是一條看不見的線
先生用智慧
讓它於華夏大地顯現
而他堅信
有心人必會用思想
將它相連
騰衝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樂園 胡焕庸线,一条什么样的线?_中国_地理_西北


什麼是胡煥庸線?
胡煥庸,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主要創始人。
1935年,胡煥庸為了研究中國人口之分佈,將當時中國總人口4.75億,以1個點代表2萬人標註在地圖上,然後再計算等值連線,製作出了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
這張圖不僅首次揭示了我國人口分佈的空間格局,而且還無意間發現一條區分中國東、西部人口差異的分界線。該條線後來被稱為「胡煥庸線」。
▲胡煥庸先生。圖片來自網絡
依照胡煥庸先生當時的計算,這條線的東南側,面積約佔全國的36%,而人口卻佔全國的96%;而線的西北側面積佔全國的64%,而人口僅佔全國的4 %。
也就是,線的東南半壁以36%的土地,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而西北半壁,擁有64%的土地,卻僅供養4%的人口。
▲胡煥庸線。圖片來自網絡
這條線北起黑龍江璦琿(今黑河市),南至雲南騰衝,是一條大致呈東北-西展佈的斜線,因而又叫“璦琿—騰衝線”,後因地名變遷又稱“黑河—騰衝線」。
這條大致呈45度的斜線,將中國版圖左東右西一分為二,所以筆者稱之為中國的對角線。
2009 年,在中國地理學會發起「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中,「胡煥庸線」名列其中,被稱為20世紀中國地理最重要發現之一。
那麼胡煥庸線有多了不起呢?
▲為慶祝建校70週年,出版的《華東師範大學大學地圖集》中收錄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總理之問之胡煥庸線。圖片來自網絡

純人工“大數據”
令許多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重大的地理發現,完全是胡煥庸先生用手工繪製,然後透過人工「大數據」算出來的。
根據胡煥庸的學生吳傳均院士回憶,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估計有4.75 億,胡煥庸以1個點表示2萬人,將2萬多個點子落在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1935年胡煥庸先生用手工畫圖發現的「璦琿-騰衝線」(資料來源:cnblogs.com)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用手工畫2萬多個點,再計算等值連線,耗費的工夫可想而知。
可以說: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第一次運用「大數據」所做的重大發現。
▲胡煥庸1935年繪製的中國人口密度圖線。圖片來自網絡

一條地形氣候分界線
胡煥庸線提出後,學者們很快便發現這條人口分割線與氣像上的降雨線、地貌區域分割線、文化轉換的分割線以及民族界線均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重合現象。
胡煥庸先生自己也寫道:“試以中國地形圖、雨量圖與人口圖作一比較,則三者之間,有十分密切之關係。”
依照自然規律,年降雨量400毫米,是樹木能生存的最基本條件。而中國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則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2020年全國降水分佈圖與胡煥庸線疊合圖。地圖公社製作,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發現,這條氣候分界線基本上與胡煥庸線重疊。
線的西北半壁,受到高山、高原阻隔,水汽難以抵達內陸深處,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少雨乾旱,分佈大面積的高原、草原及沙漠。除少量人煙稀少的綠洲和牧區之外,多數沙漠皆為生命禁區。
▲線的西北半壁,少雨乾旱,分佈大面積的高原、草原和沙漠,上圖為新疆哈密大海道。攝影/李忠東
而東南部,發源於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我國西南和華南,發源於太平洋的季風與北方冷空氣相遇時在華東、華中、華北形成降雨。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分佈著廣大的平原、密集的水網,自古農耕經濟發達。
▲ 東南半壁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分佈著廣闊的平原、密集的水網,自古農耕經濟發達,上圖為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有人說造成胡煥庸線的原因是氣候,然而影響氣候的因素除緯度和海陸距離外,便是自然地理格局。
實際上,在胡煥庸線現象的主因中,地形因素絕對是關鍵因素。因為這條線還剛好介於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蒙古高原與東部平原之間。
也就是說,胡煥庸線是我國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之間的分割線。階梯式的地形,塑造了階梯式的氣候,階梯式的氣候塑造了人口、經濟、文化的差異。
▲胡煥庸線是我國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之間的分割線。圖片來自網絡

一條森林與草原分界線
胡煥庸線是森林區和草原區的分界線。
森林的生存需要適當的水分條件,只有在年均降水量大於400毫米的地區,森林覆蓋度才能接近飽和。
若年均降水量小於400毫米,森林覆蓋率會降低至30%以下,常在10%以下,因而成規模的森林因而無法大幅超過胡煥庸線。
▲東南半壁,森林覆蓋率較高,上圖為宜賓興文竹海。攝影/李忠東
中國的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南林區,全部位於胡煥庸線以東。
而在季風難抵的西北內陸和高原地區,則是草原的天下。我國著名的四大草原牧區:呼倫貝爾大草原、錫林郭勒大草原、伊犁草原以及那曲高寒草原,全部在胡煥庸線以西。
▲西北半壁,森林覆蓋率較低,以草原為主,上圖為新疆吉木乃草原及花崗岩地形。攝影/李忠東

一條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分界線
數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從不同方向而來,他們是這片土地最早的拓荒者。他們其中的一部分居於西部的高原山地,以狩獵、畜牧為生,過著逐水草而牧的生活。
而另一部分則在東邊的平原上開荒拓土,栽種穀物,創造了發達的「農耕文明」。
胡煥庸線恰好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分界線,線的兩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呈現截然不同的差異。
隨後的千百年,東、西部的先民,不斷遷徙、交會、融合。農牧交錯線雖來回拉鋸,但大致格局始終不曾突破。
▲胡煥庸線與農牧並錯帶幾乎重疊。圖片來自網絡
西北半壁,是蒼茫起伏的高原,是沙漠、戈壁、雪山為主的廣闊空間,人們主要以游牧或半游牧半農耕為生。
在歷史上形成吐蕃、西夏、遼金、蒙古等眾多草原部落,儘管也曾經出現過類似吐蕃王朝這樣的政權,但也未能長久、持續、完整地統治整個西部。
▲西北半壁,是蒼茫起伏的高原,是沙漠、戈壁、雪山為主的廣闊空間,人們主要以游牧或半游牧半農耕為生。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而東南半壁,則以平原、丘陵、海濱為格局,適合農耕、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是沃野千里的富庶,田園牧歌的詩意,江南煙雲的溫婉,小橋流水的格調。
這裡很早便建立起了穩定的國家形態,更是創造了秦、漢、唐、宋、明、清這樣的超級帝國,儘管時分時合,但絕大多數時期都處於統一政權的管轄之下。
但有趣的是,胡煥庸線東南半壁中原王朝的統治者,追溯其根源,往往追溯到線的西北半壁。
▲以平原、丘陵、海濱為格局,適合農耕,上圖為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不僅如此,這條線甚至中原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實力此消彼長的標誌線和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死線。
這條線的許多重要節點,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也多次證明,中原王朝的興衰,大多也與能否有效控制這條線的西北半壁有關。中原王朝的衰落,最直接的後果也往往是失去對河西走廊等西部的控制和影響。
圍繞著胡線此消彼長的爭奪,其實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生存權、發展權的爭奪。
▲太行八陘是東西部溝通的要塞。製圖/孫璐(引自地道風物)
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習性的差異,自然產生了文化的差異,這條線也成為音樂、藝術、文學的分界線。
東南半壁,名人大伽是文人騷客,出人頭地靠科舉功名。而西北半壁,崇拜血馬彎刀,天之驕子,金戈鐵馬是平常生活。
在歷代詩詞中,田園詩和邊塞詩各有千秋。田園詩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綠樹青山,松間清泉,稻香蛙鳴,杏黃梨白,無不反映出農耕文化安逸舒適、恬淡質樸的生活。
而邊塞詩以其豪邁、恢宏自成一脈,馬鳴風蕭、如血殘陽、大漠孤煙、冰河寒弓,盡展游牧文化的雄渾壯歌。
▲動畫片《長安三萬裡》中的意境。圖片源自網路

胡線不是一條線,而是分界帶
我們有一種誤解,就是將胡煥庸線當成一條實實在在的線,是在地圖上用筆和直尺畫出來的黑河與騰衝之間的連線,不偏不倚,不左不右。
事實上,胡煥庸線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現象,圍繞著一個條帶兩側產生的一系列地理人文現象,它的走向應是隨山勢的走向而蜿蜒,它的寬度也應當隨山川變化而過渡轉承。
實際上,當初胡煥庸先生率先發現這個規律時,也沒有在圖上畫出這條線,這條線只是存在於他的腦海,出現在他的文字裡。
▲胡煥庸線和中國地形疊合圖圖。圖片源自地理公社(製圖/鯨遊源)
如果我們回過頭再把胡煥庸先生繪製的《中國人口密度圖》打開,發現區分東南與西北人口密度的等值線也並非是平直的,而是一條波浪起伏等值曲線。
這條線大致和一系列近南北走向的山脈吻合。從東北開始,依序為大興安嶺、陰山山脈東段、恆山(太行山)、呂樑山、秦嶺(大巴山)、橫斷山,這些山脈除北部的陰山山脈,中部的秦嶺為東西走向而外,其實均為北東至南西,或近南北走向。
胡煥庸線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山脊線。山脈的橫亙,在空間上形成巨大屏障,成為氣候、降水的分水,同時也阻隔了人類族群之間的流動,文明的傳播,造成文化之間隔閡和差異,才是形成胡煥庸線的關鍵。
▲ 胡煥庸線及主要標誌性山河示意圖。(引自大地理館,製圖/公子羽)

橫斷山:胡線南端的經典
在組成胡煥庸線的系列山脈中,西南端橫斷山最出乎意料。因為它在青藏高原東部的突然轉為南北走向,好像是有意配合,讓胡煥庸線在西南端得以完美收尾。
橫斷山獨特的地形分野,脈絡清晰,界線分明。一邊是邊綿起伏高原、雪山,另一邊是一撒千里的盆地、平原。完美詮釋胡煥庸線兩側的地理人文差異。
它幾乎薈萃青藏高原甚至我國西部旅遊資源的經典,也因此成為胡煥庸線中最為特別和驚豔的區域。
橫斷山東部是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的分界線,恰恰也是胡煥庸線重疊區域。5·12」汶川大地震後,有人發現地震的龍門山地震帶幾乎完全與胡煥庸線重合,胡煥庸線的形成,其實我國南北向的系列造山帶關係密切。
▲ 胡煥庸線與地震分佈圖疊合圖。(引自網路)

永恆的鐵律
胡煥庸線提出之後,我國的幅員面積幾經變化,東西兩側的面積佔比也幾經變化,但線兩側的人口分佈卻超常的穩定。例如,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東側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93.5%,西側人口佔比為6.5%,與當初胡煥庸首次統計結果變化不大。
而這段期間,不僅經歷了疆域變遷、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歷史性變革,發生過建設兵團墾荒戍邊、支援大西北、三線建設、西部大開發等重大事件,但是這條分界線依然穩如磐石,它所揭示的人口分佈規律從未被打破。
即使是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人們突破地理限制的能力變得如此強大。飛機、高鐵、高速使先前的屏障變為通途,互聯網使得資訊交流輕鬆實現,發達的物流讓物質交易輕而易舉,但這條線卻並不因科技和資訊的突飛猛進而改變。
▲中國人口密度突變示意圖。(引自地理公社)

不可思議的神奇對角線
近年來,有好事者不斷發現胡煥庸線的神奇之處。
如這條線還是「路網分界線」「教育資源分界線」「霧霾分界線」「旅遊資源分界線」等等。但凡能夠想到的資源,基本上都因為這條線的存在,成為差異的定格。
▲中國夜間燈光與胡煥庸線疊合圖。(引自網路)
有人還發現,就馬雲的「菜鳥物流」雷達預警圖,也在印證這條不變的"永恆之線"。
於是有人為胡煥庸線的超級穩定而不安,有人發出如何才能打破胡煥庸線驚嘆。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去打破這個鐵律呢?
《呂氏春秋》寫道「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我們尊重自然的選擇,遵循自然的平衡,遵照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讓線的另一邊變得跟這一邊一樣呢?
▲但凡能想到的資源,基本上都因為這條線的存在,成為差異的定格

下載 (49)下載 (60)下載 (59)下載 (58)下載 (57)下載 (56)下載 (55)下載 (54)下載 (53)下載 (52)下載 (51)下載 (50)


霍夫曼窯俗稱“輪窯”或“八卦窯”1897年上海浦東建成18門霍夫曼窯,1903年日商將其引入臺灣-間歇式土窯燒製磚瓦,生產效率低,龍窯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連續窯的基本原理,但主要用於陶瓷業故磚瓦產量很低/中國霍夫曼窯的窯室大多采用閉合拱頂的完整磚拱結構,而近年則出現窯室頂部完全開口及半開口狀況,前者又可分為窯室設於地上的“立窯”和窯室設於地下的“地溝窯”兩種/磚砌拱券結構施工需要使用木製拱架模板支撐並多次移動,工、料代價較高,取消拱頂可大幅降低建築施工難度和工程造價,其造價只有同產能有頂霍夫曼窯的4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