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

倪蔣懷(1894年8月12日-1943年4月21日),原名君懷,是一位台灣藝術家,以水彩畫為主要創作形式,也是台灣最早期的水彩畫家。他的作品以描繪地方風貌為主題,具有替台灣早期歷史留下紀錄的功能。[1]倪蔣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EwCuD
生平
滬尾教堂/ 倪蔣懷/ 1936/ 紙/水彩/ 49.5×66cm/ 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
汐止街道/ 倪蔣懷/ 1929/ 水彩/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出身與早年教育
倪蔣懷出生於台北市公館。父親倪基元是私塾漢學先生,母親鄭氏原適蔣因,但因為蔣因早逝而再嫁倪基元,為紀念鄭氏先夫,將倪君懷改名為倪蔣懷。[2][3]由於父親是漢學家,因此倪蔣懷自幼便跟父親學習詩詞和書法。1903年至1909年,倪蔣懷就讀於瑞芳公學校,並以一等賞的成績取得畢業證書,之後應屆考取台北國語學校師範科乙科。[3]在國語學校就讀期間,倪蔣懷另於課外參加日本「帝國習字學會」與「日本美術學院西洋畫科」函授課程。[4]
1910年,倪蔣懷就讀國語學校二年級時,適逢石川欽一郎入校擔任改制成四年制的師範乙科圖畫課程教師,他便是石川在台最早的學生,同期受石川指導的學生還有陳澄波、陳承藩、郭柏川、王白淵等人。[5]:30雖然每週只上一小時的課程,但在三年修業期中,倪蔣懷與石川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3][5]:18在石川的影響下,倪蔣懷開始以寫生的方式描繪地方環境,成為台灣早期水彩畫的先驅。[1]1913年畢業於國語學校的當年,倪蔣懷獲得日本美術學院西洋畫科結業試驗製作審查合格,隔年與石川共同於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展出作品。[4]
藝術生涯發展
真人廟/ 倪蔣懷/ 1933/ 紙/水彩/ 33 x 48.5 cm
倪蔣懷在1914年繪製的〈景美街道〉現存最早由台灣人繪製的水彩畫,他也因此被稱為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或是台灣第一位西畫家。[6][7]1917年以〈樹木〉一作獲得第一回「春鳥會」二等獎,是台灣首度入選。[3][5]:24受到同學相繼赴日留學的影響,倪蔣懷原本也懷抱著赴日深造的心願,但考量到家庭以及當時台灣藝術家維生不易的處境,石川勸退他出國留學,因此倪蔣懷便放棄了深造,在妻兄的勸說下投身礦業發展,並改由贊助的方式支持並推動台灣美術活動,這也使他被認為是台灣第一位美術贊助者與水彩收藏家。[3][4][5]:28
雖然倪蔣懷沒有繼續深造,也未成為全職藝術家,不過他仍維持與恩師石川及同袍的聯繫,工作之餘亦經常作畫,直至1941逝世前兩年之間,幾乎每年都在日本水彩畫會發表2件參展畫作。倪蔣懷於1926年入選日本水彩畫會會員,[4]並於1927年起分別以〈山間街〉、〈雙溪夕照〉和〈後街〉連續三年入選第一回至第三回臺展西洋畫部。[8][9][10][3]他經常在工作的礦場或礦業公司事務所附近寫生,並詳細記錄時間、天氣、地方特色與表現重點。現存倪蔣懷作品中以1914年至1938年為數最多,似以日誌方式作畫,在創作顛峰時期,多以台灣北部礦業城市和他居住的基隆港為題,亦有台北城重要新建西式建築與大稻埕等,亦曾赴南投、鳳山、四重溪與鵝鑾鼻寫生。[5]:50-52與身為礦工並描繪礦工題材的畫家洪瑞麟不同,倪蔣懷是藉著巡視礦場的工作日常,紀錄周遭質樸的風土景致。比對他的速寫本、日記文字與水彩作品,可看出創作轉化的脈絡,以及對自身作品的反省。[5]:76
晚年
倪蔣懷在1936年因病由室外寫生改為室內作畫,他認為台灣美術發展的困境是文化發展不夠全面,因此著手籌備成立美術館。倪蔣懷已在日記中完成他預設的美術館藍圖,並積極蒐購中、西藝術品作為美術館館藏。[5]:144-149然而他在1941年因腎臟病臥床,並於1943年逝世,享年50歲。[2]2023年4月21日,倪蔣懷後代家屬將他近500件的個人創作、收藏藝術作品與文獻資料捐贈給台北市立美術館。[11]
對台灣藝術的貢獻
倪蔣懷是一位藝術家,也是台灣美術發展的推動者和贊助者。1924年,倪蔣懷聯合、陳植棋、陳英聲、陳承藩、藍蔭鼎等人,借台北精神象徵「七星山」之名成立「七星畫壇」,是當時第一個由台灣本島人組成的畫會團體,[12]:94-99每年在臺北博物館舉辦油畫與水彩畫發表會。[13]同時期他也出資贊助了由石川領導成立的「台灣水彩畫會」,這筆資金除了提供每年舉辦展覽以外,亦做為邀請日本水彩畫家提供作品觀摩及演講的費用[4]。不過七星畫壇成立四年後,因成員分散四地,便在陳植期的建議下解散,另於1929年組成「赤島社」,倪蔣懷仍是主要成員,另有何德來、范洪甲、張秋海、郭柏川、陳承藩、陳英聲、陳清汾、陳植棋、陳慧坤、陳澄波、楊三郎、廖繼春、藍蔭鼎,共十四人。[4]赤島社成立同時,倪蔣懷獨資設立「台灣繪畫研究所」,由石川、陳植棋、楊三郎及藍蔭鼎擔任指導,是台灣最早的私立美術補習班。研究所成立三年後即關閉,期間受教的學生約計25名,當中包括洪瑞麟、張萬傳及陳德旺等台灣重要畫家。[13][3]1936年後倪蔣懷投入支持「台灣水彩畫會」與由石川學生組成的「一廬會」運作,並多番提攜後進
倪蔣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EwCuD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日治時期,在基隆、瑞芳一帶經營煤礦事業的水彩畫家倪蔣懷,曾在日記裡簡短寫下他在濕冷的雨天,特地攜帶畫作到「基隆…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https://bit.ly/3OsVCc2
2023-06-02
臺灣美術史, 軍事, 最新文章, 殖民
文 / 劉錡豫
1929年1月5日 雨
提作品去基隆要塞司令部檢閱
—〈倪蔣懷日記〉,《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1996年出版)
日治時期,在基隆、瑞芳一帶經營煤礦事業的水彩畫家倪蔣懷(1894-1943),曾在1929年1月5日的日記裡,簡短寫下這段文字。濕冷的雨天,倪蔣懷為什麼要特地攜帶畫作到「基隆要塞司令部」?所謂的「檢閱」又是什麼呢?
1929年完工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現為市定古蹟。圖版來源:Wikipeida。
展覽會之外的「檢閱」
讓我們短暫地將時間拉回2015年。
2015年3月,中華民國陸軍傳出有藝人登上營區內的阿帕契AH-64E直升機拍照,並在Facebook打卡,這起俗稱「阿帕契打卡案」的事件,被認為有洩漏軍事機密的罪嫌,引起社會撻伐和討論。最終,該案雖採不起訴處分,不過也讓社會注意到手機照相的方便性,以及網路媒體快速的傳播速度,對國家軍事機密造成的危害。然而對執政者而言,就算是在沒有網路的日治時期,軍事機密外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此時,能夠快速記錄眼前所見的技術——繪畫,就被軍方盯上了。這就是1929年,倪蔣懷前往基隆要塞司令部「檢閱」的理由。
倪蔣懷,畢業於瑞芳公學校(今新北市瑞芳國小),1909年就讀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在校期間向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學習水彩畫技法。1914年與基隆煤礦鉅亨顏火炎之女顏對結婚,之後投身礦業包採,期間創作不輟,時常取景基隆的山海美景、城鎮風光,描繪清麗淡雅的水彩風景畫。
倪蔣懷,《基隆石硬港》,紙本水彩,1927年,37.0×55.0公分。圖版來源:《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
1927年倪蔣懷的水彩畫《基隆石硬港》,取景自現今基隆三坑車站附近的河景。畫中可見樸實的小鎮坐擁在宜人的青山綠水之間,水流平緩的南榮河上,有幾艘小船停泊在岸邊。畫面盡頭的房舍升起裊裊炊煙,並與氤氳水氣消融於群青色的山影間,呈現祥和安寧的氣氛。然而,就連這件乍看與「軍事機密」毫不相關的作品,也必須面臨軍方的檢閱,深怕畫中出現任何洩漏軍事基地位置的圖像
來自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檢閱戳記。圖版來源:《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
這也不能怪軍方太過嚴苛,自清領時期以來,基隆便因地勢特徵及地理位置,一直是台灣島的防衛要地,大大小小的要塞及砲臺林立。考慮到石硬港的西邊就是獅球嶺砲臺,基隆要塞司令部會如此小心翼翼並不意外。實際上,不只是繪畫,在當時包含寫真、地圖等出版物,在發表前也都需經過軍方的檢核,何況倪蔣懷是台灣畫壇頗具聲量且熱衷參展的畫家,更加大了圖像流通跟展示的可能性
台府展日本審查員也無法倖免
軍方對畫家創作的檢閱,並非是針對台灣人的刁難與差別待遇。事實上,日本畫家也無可避免的被「審查」。例如,居住在淡水地區的日本畫家木下靜涯(源重郎,1889-1988),長年擔任台府展的委員及審查員,在台灣畫壇可謂呼風喚雨。但1942年他在《隨筆新南土》中,一系列包含淡水港、紅毛城、高爾夫球場等有關淡水知名景點的插畫及短文,都必須經過台灣軍報道部的檢閱。
木下靜涯,〈紅毛城〉插畫,《隨筆新南土》,1942年。圖版來源:《隨筆新南土》。
木下靜涯,〈紅毛城〉短文,《隨筆新南土》,1942年。圖版來源:《隨筆新南土》。
當時正值二戰如火如荼之際,淡水港剛建成一座具有軍事用途的水上機場。即使地位高如靜涯,在寫生作畫時也得小心翼翼,生怕觸動軍方的敏感神經。在插畫發表前必須先交由軍方檢閱,確認畫中沒有出現機場、砲臺等地景,方能刊印出版。
另一方面,木下靜涯同時也擔任美術奉公會的理事,肩負戰爭期間美術活動統合的責任。當時的畫壇鼓勵畫家們創作與戰爭、從軍相關的作品,可見戰爭期間軍方力量的影響力更加被放大。弔詭的是,由於台灣並未淪為主戰場,畫家們因而缺乏實景戰地寫生的機會;但是,受限於軍方的規定,他們既不能描繪實際的砲臺、軍營,卻又要應和官方的號召,描繪具有戰爭色彩的繪畫。對畫家們而言,取材創作的自由被銬上了層層枷鎖。
因為誤闖軍營寫生而被逮捕
寫生與軍事機密間的衝突,不僅出現於戰爭期的台灣,同樣也在東亞其他區域發生。1910年5月,前往香港寫生的日本畫家那須雅城(豐慶,1878-?),誤闖駐港英軍所在的鯉魚門海峽軍營,一名駐港皇家炮兵團(Royal Garrison Artillery)的准尉,對其盤查後發現他身上有數張描繪砲臺、軍營位置的寫生稿,便將雅城移送到筲箕灣警察局。
此事被香港、上海、日本、台灣等地的媒體廣為報導,日本政府要求駐港總領事船津辰一郎(後擔任上海汪精衛政權的顧問,1873-1947)介入斡旋。最後雅城僅被施以六周左右的勞動懲罰,加上些許罰金,就被駐港英軍釋放,不過那些有畫到軍營位置的寫生稿,可能已經被英軍沒收了。
二十世紀初期的東亞,正處在風起雲湧、政權動盪輪替的階段,各國的諜報人員穿梭其間,在外遊歷的旅人若缺乏對該地律法、秩序的了解,容易引起誤會,嚴重者甚至會有被羈押、刑求的可能。
之後,被釋放的那須雅城,沿著清帝國華南地區的沿海遊歷,最後來到台灣。他替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繪製《鄭成功畫像》(2010年指定為中華民國國寶)的摹本,被開山神社(今鄭成功文物館)妥善保管,流傳迄今,將《鄭成功畫像》歷經損壞、修復前的原有模樣保存下來。到了1930年,那須雅城又向台灣神社(今址為圓山大飯店)奉納《新高山之圖》,該作在戰後移交至台灣省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若雅城在香港處於更危險的境地,今日的台灣或許就少了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台灣美術史的發展也將有所失色。
那須雅城,《新高山之圖》,紙本彩墨,
1930年,84.0×183.5公分,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
圖版來源:《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台灣美術史中的遺珠之憾
有人說:「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但這兩者向來無法分離。就像倪蔣懷、木下靜涯、那須雅城,這些日治時期的畫家因在寫生的過程可能涉及所謂的軍事機密,必須犧牲創作自由。乍聽之下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其背後究竟如何影響當時畫家在創作、寫生取景上的彈性,仍需要未來更進一步的評估。
回到倪蔣懷的故事,1940年中日戰爭期間,瑞芳爆發527事件(又稱瑞芳事件),起因是瑞三煤礦的創辦人李建興(1891-1981),被人誣告與國民政府有所聯繫,意圖叛變,憲兵隊遂搜捕瑞芳,將李建興一家及員工逮捕入獄,整起事件死難者多達數十人。
1942年倪蔣懷也遭到牽連,雖未入獄,但為求自清將日記全數交給憲兵隊「檢閱」,以證明與李建興之間並無通牒之罪。隨後雖倖免於難,但日記也只還回了數本。隔年倪蔣懷因病逝世,這些被強行收走的日記,本應能代替早逝的他,向後來的研究者訴說歷史,但軍事力量的介入,使我們失去了解當時美術活動的機會,而成為台灣美術史中的遺珠之憾。所謂的畫家,並非只是活在展覽會審查機制的生物,在他們用生命與熱情築起的美術史中,「審查」無處不在,持續影響著台灣美術的走向。
倪蔣懷,《田寮港畔看基隆郵局》,水彩紙本,1926年,私人收藏。
這幅1926年倪蔣懷隔著田寮河,往南岸基隆郵局取景的水彩畫,視角剛好錯開北岸山上的基隆神社、二沙灣砲臺、
基隆要塞司令部等敏感地景。圖版來源:《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
*本文原發表於劉錡豫,〈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漫遊按讚藝術史》(臺北:原點出版,2022),頁98-10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https://bit.ly/3OsVCc2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乍看與「軍


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

堀邊(田寮河畔基隆郵局)堀邊(田寮河畔基隆郵局) |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OphogG
null
年代
1926
尺寸
33 x 49 cm
媒材技術
水彩、紙
類別
水彩
藝術家
倪蔣懷   (1894 - 1943)
性別男
倪蔣懷是台灣美術啟蒙者石川欽一郎來台首位弟子,繪畫風格師承石川。他雖以經營礦業為生,卻心繫藝術創作,並以推動美術發展為終生理想,在台灣早期美術史上功不可沒,他所籌劃贊助的社團包括七星畫壇、台灣水彩畫會、赤島社等,並創辦美術研究所。


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

〈田寮河畔〉〈田寮河畔〉|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3SFkM9C
點閱數0收藏分享列印問題回報
  〈田寮河畔〉,為一水彩畫作品,創作時間為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創作地點在今基隆市仁愛區一帶,由倪蔣懷繪製。倪氏家族收藏。
  畫面中,傍晚的一抹夕陽落在田寮河上,波光粼粼,甚是耀眼。日治時期的舊郵局(基隆郵便局,位於仁一路和愛三路的交叉口)就在田寮河畔,其大圓頂、尖塔的建築造型,成為當時地標。田寮河畔兩岸綠樹連蔭,草木扶疏,水清見底。
  此作除建築外,色彩清淺,十分淡雅。而郵局建築主體透視分面清晰條理,水面倒影,依岸上景物色調變化,表現十分逼真。
  倪蔣懷於1920年(大正9年)即居住在基隆火車站附近,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前後,其對基隆地區之四個「港」(河)的景色,即多次描寫,足見其創作頗勤,且利用閒暇,就地取材。
  倪蔣懷(1894-1943,光緒20-昭和18),師從「水彩大師」石川欽一郎,歷經教職、礦業經營,曾出資贊助「臺灣水彩畫會」,並獨資成立「臺灣繪畫研究所」;對美術的創作、活動,在經濟不寬裕的情況下,仍一手撐起。直到他承包瑞芳二坑煤礦後,才獲得巨利,累積財富。一生以推廣美術、贊助後進為職責。


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

倪蔣懷作品《淡水教堂》
本作由從俯視的視角切入,並將構圖高度集中於畫面十字中心軸,藉由一條白色路徑筆直地貫穿分布於左右的房舍,並且以紅色與橘色的相近色來表現出光線反射的層次,引導觀者將視覺中心再隨路徑消逝於畫面中央的教堂,線條隨著於教堂的建築本體與高聳的塔樓持續向上,銜接著淡水河口與遠方的觀音山的背景,河面上亦有著沙洲與帆影的描繪。在倪蔣懷精心經營的畫面結構中,可見淡水聚落的經濟繁華與人文信仰的所在,並同時反映出淡水自日治時期直至今日的面貌變遷。
倪蔣懷(1894-1943)為台籍第一代西畫家,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期,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871-1945),並在石川先生建議下,致力台灣美術的推廣及贊助活動。
倪蔣懷的風景畫題材多集中於台灣北部,如基隆、汐止、瑞芳、淡水等地,尤善水彩,注重寫生,畫風清麗雅致,曾連續三次入選「台展」,成績不俗。此外,由於長期扮演資助畫家與組織畫會的橋樑角色,促進台灣美術向下扎根,成為台灣美術社會推廣的重要開端。倪蔣懷作品《淡水教堂》-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UgzdSW


(3) 近來串串 - Posts | Facebook

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


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臺灣的西洋系建築+美麗的基隆郵便局-依興建概念與手法,分成「

(3) 近來串串 - Posts | Facebook


倪蔣懷台灣第一位西畫家,是水彩畫家/1927年獨資設立台灣最初之美術研究社,是台灣企業家贊助美術的先驅。石川欽一郎是第一個來到台灣播下新美術種子的日本畫家,而倪蔣懷則是石川在台灣的第一個學生/倪蔣懷不僅是最早畫水彩的畫家,也是表現台灣近代建築最多的一個畫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