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行是一個富有現實感的人,他懂得為臣之道。 [13] 他清晰地認識到:朝廷最大的任務是促進文官之間的互相信賴與和諧。此亦即鼓舞士氣,發揮精神上的力量。要影響全體文官,申時行必須首先提供自己的誠意。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濟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 [13] 所以他一再推行他的誠意,目的就是使文官集團之間,使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具有誠意,只有這樣才能上下一致,才能使得大明帝國得以維持正常的運轉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民籍長洲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四十一年狀元及第,累官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卒贈太師,諡文定。
申時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5RtVzr
生平
申時行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其父申士章為一富商。祖父申乾將其自小過繼徐姓舅家,故幼時姓徐。嘉靖四十年辛酉科應天府鄉試第三名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會試第二十八名,廷試拔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回歸本宗申姓。後受張居正提拔,曾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四維父喪丁憂三年,申時行代理內閣首輔。萬曆十三年(1585年),張四維居喪將要期滿時病逝,申時行正式出任首輔。為政以維持局面、調和皇帝和御史等諫官之間矛盾為主要基調;雖拯救不少觸怒皇帝者的性命,也因此被視為「首鼠兩端」。
萬曆十九年(1591年),於擇立儲君問題上在明神宗和言官之間試圖調和爭論,被言官參劾,辭官回蘇州閒居。晚號休休居士。卒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贈太師,諡文定,賜葬吳山之陽。
申時行於首輔任上開創「章奏留中」[1]及「經筵取消,改為進呈講義」[2];其本意雖為拯救雒于仁並讓不聽大臣講學的明神宗至少可以自己看點文字,這兩個慣例的養成都多少促成了萬曆怠政,並徹底切斷皇帝與大臣們交流的渠道。
著作
《四庫全書總目》說「其相業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人」。著有《賜閑堂集》,萬曆年間參與重修《明會典》。另有《書經講義會編》、《召對錄》、《綸扉奏草》、《申定公賜閑堂遺墨》等。
此外,他亦善於真、行、草。
家族
曾祖申周。祖父申乾。父申士章。母王氏,継母黃氏。重慶下。弟時德、時化、時傑
申時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5RtVzr
---------------------------------
尷尬的首輔大臣——申時行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姓富商之子,其生母據傳是一名尼姑,後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所收養。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於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後歸宗姓申。長洲文化興盛,名士輩出;商業繁榮,商賈雲集。
申時行自幼天資聰慧,生性好學,既有文人的才學,又有商人的機敏。在其養父嚴格的教育下,順利通過鄉試,並取得進京會試的資格。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十五殿試,會試中試的299人參加考試。第2天,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閱試卷。第三天發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申行時也不例外,初入仕途的申行時並不突出。直到後來得到張居正的賞識他的仕途才開始有起色。
萬曆五年(1577),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吏部掌管官吏銓選,職權頗重,列六部的首位。當時,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張居正是申時行的「座主」(即殿試時的考官),他對申時行極為器重。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也是他的意思。
同樣就在萬曆五年,張居正的老父病逝。按照封建禮節,張居正須辭官回籍服喪三年。而張居正正在推行改革,神宗皇帝依重於他。戶部侍郎李幼孜上疏建議「奪情」。「奪情」是出征將帥有父母之喪,因軍務不能回家服喪,皇帝詔令移孝於忠,在軍中戴孝。此議一出,張居正的政敵紛紛上疏反對。翌年三月,張居正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回江陵(今屬湖北)老家服喪。
張居正臨行,薦舉兩人入閣,參預機務,一是禮部尚書馬自強,一是吏部右侍郎申時行。神宗詔准,命馬自強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學士,申時行以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不久,申時行進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張居正離開後,內閣中還剩下呂調陽、張四維兩位閣臣。馬自強、申時行入閣,閣臣增為4人。呂調陽年邁多病,很少到內閣辦公。在內閣辦公的僅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3人。神宗皇帝有令,國家大事馳告張居正,叫他裁決;小事由張四維全權處理。申時行在內閣大臣中排名最後,僅充位而已,但這次升遷讓他有了位極人臣的基礎。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他死後不久,便遭到反對派的誣陷。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次年,張四維老父去世,他回家守喪。這時,呂調陽已辭官回家養病,馬自強也已病死。內閣中就數申時行資格老了。於是,他繼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升到了臣子所能達到的最高位子。
然而,登上高位後的他沒有喜悅,有的只是是無盡的煩惱。
申時行出任內閣首輔後,閣中又新進余有丁、許國、王錫爵和王家屏4人。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的里籍都屬南直隸,算是同鄉,關係極為密切。王錫爵是御史李植等力薦入閣的,他曾反對過張居正"奪情",有些名望。李植等與申時行不合,薦王錫爵入閣,原是為了削弱、牽制申時行的權力、行動。
誰知,王錫爵入閣後很快便與申時行抱成一團,成為申時行最親密的盟友。余有丁和王家屏勢孤,只能依附於申時行、許國、王錫爵三人。申時行有效地控制了內閣。 在這種局面下,首輔申時行振作起來,欲有所作為。然而,事實證明他有些天真了,他把官場的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早在張四維當政時,張居正便受到反對派的誣陷。萬曆十一年三月,神宗下令追革張居正的官銜,廢止他的改革措施。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四維曾曲意巴結張居正,他也鼓譟詆毀張居正,一改張居正時的做法,開通言路,起用被張居正貶抑的官員。張居正的餘黨很害怕,竭力巴結申時行以為助。申時行不大讚同張四維的做法。但當申時行執政後,他卻不得不沿著張四維的路子走,務為寬大,起用穩重守成的官員,廣開言路。他的這種做法,博得了大多數官員的讚譽。
然而,這種局面並未能維持多久。申時行廣開言路,那些御史、給事中等言官活躍起來,紛紛指斥張居正執政時,遏阻言路,歷數其罪行。申時行是張居正的心腹之一,言官們在指斥張居正時,無意或有意地涉及到申時行。申時行表面上寬以待之,示有海量,但內心卻恨之入骨。後來,他實在難以忍讓了,遂與言官們公開交鋒,想方設法貶黜那些攻擊張居正而涉及到他的人。
自萬曆十三年起,申時行便公開與言官對陣了。此後,言官與申時行的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內閣其他大臣也捲入。最典型的言官與閣臣爭鬥的就當數「高啟愚案」一事了。
御史丁此呂上疏揭發禮部侍郎高啟愚主持南直隸鄉試時,出題《舜亦以命禹》,是勸進張居正當皇帝。神宗將他的奏疏批示申時行處理。申時行說:"丁此呂以這種暖昧問題陷人於死罪,臣恐讒言接踵而至,不是清明王朝所應有的。"吏部尚書楊巍秉承申時行心意,建議將丁此呂貶出京師,神宗採納。這下,惹怒了眾言官,給事中、御史王士性、李植等紛紛上疏彈劾楊巍阿申時行意,蔽塞言路。神宗又覺得他們講得有道理,詔令罷免高啟愚,丁此呂留任。申時行見狀,遂與楊巍一同上疏辭官。內閣大臣余有丁、許國上疏反對留任丁此呂,許國是申時行的好友,採取一致行動,也上疏辭官,向神宗施加壓力。於是,神宗乃維持原來的判決,貶丁此呂出京。言官們群起攻擊許國,申時行奏請按情節輕重懲治眾言官。言官們與閣臣更加對立,有如水火。
此後的皇儲問題更是讓他頭痛不已,通過這次上疏,申時行徹底明白了神宗的心意,那就是立朱常洵為皇儲。申時行既想討好神宗皇帝,贊同他廢長立少,又怕此舉得罪公卿大臣。想來想去,他決定採取首鼠兩端的策略,在神宗面前贊同廢長立少;在群臣面前,則裝作恪守禮法,反對廢長立少。
應付只是短期有效的,後來,給事中黃大效上疏,彈劾申時行表面上贊同群臣立朱常洛為皇儲的建議,背地裡卻迎合皇上的心意,拖延冊立一事,以邀皇恩。內閣中書黃正賓上疏,彈劾申時行排擠、陷害同僚。結果,黃大城、黃正賓兩人被罷官。然而,高壓政策未能使大臣們退縮,御史鄒德泳再次上疏,指斥申時行首鼠兩端。申時行見群臣激憤,擔心大禍臨頭,遂上疏辭官。神宗詔准,許他乘驛站的車馬歸鄉。
萬曆十九年八月,申時行回到了故鄉長洲。這年,他年五十有七。他在老家度過了23年。萬曆四十二年,他年滿八旬,神宗遣使存問。詔書到了申府大門,申時行咽氣,這個尷尬的首輔大臣走完了他的一生。神宗詔贈太子太師,諡號「文定」。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6zmqo.html
--------------
申時行(1535-1614),江蘇蘇州人。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布衣出身,十歲能文。年輕時曾經寄寓在多處道觀、寺廟讀書,物質生活清苦。嘉靖四十年(1561)鄉試第三名經魁,嘉靖四十一年(1562)殿試,世宗欽點為狀元,時年二十七歲。授翰林修撰,歷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十五年。
萬曆五年(1577),由禮部右侍郎改為吏部左侍郎,以文才而受到首輔張居正的賞識。翌年三月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不久又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累進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十二年(1584)接任朝廷首輔。申時行老練穩重,熟諳政術。張居正改革弊政時,保守派紛紛被罷官貶謫,因時行「蘊藉不立岸異」,反而步步升官。
萬曆十一年(1583)成為宰相後,政務寬大,能容納人,世稱長者。為相九年,於萬曆十九年(1591)告老還鄉。直至萬曆四十二年(1614),萬曆帝還派行人存問,詔書到蘇州,時行已逝世。追贈為太師,諡文定,賜葬吳山之陽。申時行里居二十四年,與吳中文人寫詩唱賦。每年元旦與王穉登作七言律詩相互唱和,前後二十餘年,成為吳中盛事。《四庫全書總目》說「其相業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人」,著有《賜閑堂集》。
捐建義田、興辦義學
儒家的人才,要獨善,更要兼濟;在外是為國家服務的官僚,歸鄉是家族的支柱。申時行退休之後,仿效宋代名官范仲淹,設置宗族的義田以及義學,作為申氏宗族共有財產,維持族人的基本生活,也提供有心向學、考科舉的族人援助。族人不論富貧,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受教育的機會,為通向科舉之路奠定基礎。
民間故事《玉蜻蜓》的原型人物
申時行的祖父,少時由舅家徐翁保育,過繼為徐之子,時行的父親承徐姓,申時行高中狀元,題名錄上的姓名是「徐時行」,他當官後奏請皇帝,頗費一番功夫才復姓歸宗。當時有好事者,以申時行復姓歸宗故事為原型,編創民間故事《玉蜻蜓》,故事主角徐元宰是蘇州申姓富商私生子,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進士及第後才改回申姓。故事首先以說唱、說唱曲本子的形式流傳於蘇州,申家深惡痛絕,訴請官府禁絕。這個故事傳播甚廣,經過歷代重編改寫,成為蘇州評彈、越劇、錫劇常演的題材。
申時行與「適適圃」
「適適圃」在蘇州雍熙寺西,五代時為吳越錢氏「金谷園」。宋代時為朱長文(伯原,1039-1098)所居,名為「樂圃」。元代時為張適所有;明代宣德年間,杜瓊得東隅地,名為「東原」。明代萬曆年間申時行致政歸,構「適適圃」,中有「賜閒堂」。申時行曾撰〈適適圃十二詠〉,歌詠其間之「竹徑、桃谿、柳堤、桂林、牡丹亭、松岡、梅圃、藥闌、蓮池、芙蓉沂、杏垣、菊畦」等景致。萬曆三十三年(1605),黃炳中將園中十景繪成《適適圃圖冊》共十開。清乾隆(1736-1795)年間,蔣楫、畢沅、孫士毅三家先後居於此處,掘地為池,疊石為山,造屋築亭於其間。道光29年(1847)成為汪氏宗祠「耕耘義莊」的一部分,更名「環秀山莊」,又稱「頤園」。
戲曲家班
申時行雅愛崑曲,謝政後在家中大興梨園之事,組建家庭戲班。申家班是以職業伶人為主的梨園家班,腳色齊全,演出水平極高,知音者推許為「蘇州上三班之首」;楊繩武《書顧伶事》稱「相國家聲伎,明季為吳下甲,每度一曲,能使舉座傾倒」。申家班演員名角輩出:有工於淨腳、揚名梨園四十年的周鐵墩;突破生理限制、淬鍊精湛技藝的顧伶;其艷入神、其技入化的乾旦的張三;精音律、善度曲的教習沈娘娘。申家班有來自梨園的名角,加上家班主人的高度支持,因此打造了許多看家戲,其中以《鮫綃記》最知名;申家班的《鮫綃記》和范允臨家班的看家戲《祝髮記》,合稱「申鮫綃,范祝髮」。申家班的演出主題多元,除了占了主題最大宗的才子佳人故事《西樓記》《西廂記》《牡丹亭》《浣紗記》《玉簪記》,還有忠臣烈士故事《鳴鳳記》,帶著奇幻成分的《明珠記》《躍鯉記》《金雀記》,公案成分的鮫綃記》《釵釧記》《雙珠記》,以及描述夫妻離合、長期盛演的《荊釵記》《琵琶記》,明末崑劇舞台流行的代表性劇目幾乎囊括無遺。
申時行組建的申氏家班持續了四代,在不同的時期衍為申府梨園班、申府小班和申府中班。從明萬曆創班,到清康熙初還有演出,總共歷經明清兩代五朝,除了自娛,也為戲曲藝術作出貢獻。
申時行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Sf2qg3
---------------------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中國明代詩人。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18]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時行出生於蘇州一户普通人家。他的祖父從小過繼于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后歸宗姓申。 [18]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第一名進士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左庶子、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詹事兼侍讀學士。萬曆三年(1575年)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加太子賓客。萬曆五年(1577年)轉吏部右侍郎,次年轉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政。萬曆七年(1579年)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晉太子太保,九月再晉少傅,次年加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十二年(1584年)升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位居首輔。後因建儲事為言官所劾,罷歸,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申時行卒,年八十。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 [19]
申時行的詩文平實婉麗,不作驚人語,亦不為纖弱態。其詩多為應酬贈答、閒居寫景之作。其古體詩開掘了詩的深廣度,氣勢昂揚,意境雄渾。散文以序、傳、志銘等為主,雜著及應用性文體佔了絕對比重。文亦如其詩,婉曲周詳,不作誇飾驚人之語。詩文集有《賜閒堂集》40卷,為萬曆四十四年(1616)其子申用懋編,李維楨、馮時可、鄒元標、焦竑為之序。除詩文外,著作有《書經講義會編》等。
早年經歷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八月十六日(1535年9月12日),富商申士章之子 [16] ,其生母據傳是一名尼姑,後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所收養。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於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后歸宗姓申。長洲文化興盛,名士輩出;商業繁榮,商賈雲集。申時行自幼天資聰慧,生性好學,既有文人的才學,又有商人的機敏。在其養父嚴格的教育下,他取得應天府鄉試第三名的成績 [16] ,並取得進京會試的資格。 [1]
翰林編修
明人繪《申時行小像》冊頁
明人繪《申時行小像》冊頁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會試中試的299人蔘加考試。第2天,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閲試卷。第三天發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 [2]
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2] 申時行也不例外。入翰林院數年,進官為左庶子。左庶子是皇太子東宮左春坊的長官,職如皇帝的侍中。不過,申時行的具體職掌不是侍從東宮,而是以左庶子的身份掌理翰林院。此後,遷為禮部右侍郎,成為禮部的第二副長官。
在這段時間內,世宗、穆宗兩位皇帝先後駕崩。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初十,穆宗的皇太子朱翊鈞即皇帝位,年號“萬曆”,是為神宗。
萬曆五年(1577年),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吏部掌管官吏銓選,職權頗重,列六部的首位。
當時,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張居正是申時行的“座主”,他對申時行極為器重。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也是他的意思。申時行到吏部後,事事秉承張居正的心意,張居正大為高興,以為得人。
就在這年,張居正的老父病逝。按照封建禮節,張居正須辭官回籍服喪三年。而張居正正在推行改革,神宗皇帝依重於他。户部侍郎李幼孜上疏建議“奪情”。此議一出,張居正的政敵紛紛上疏反對。翌年三月,張居正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回江陵(今屬湖北)老家服喪。 [3]
進入內閣
張居正臨行,薦舉兩人入閣,參預機務,一是禮部尚書馬自強,一是吏部右侍郎申時行。神宗詔準,命馬自強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學士,申時行以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不久,申時行進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當時,張居正去後,內閣中還剩下呂調陽、張四維兩位閣臣。馬自強、申時行入閣,閣臣增為4人。呂調陽年邁多病,很少到內閣辦公。在內閣辦公的僅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3人。神宗皇帝有令,國家大事馳告張居正,叫他裁決;小事由張四維全權處理。申時行在內閣大臣中排名最後,僅充位而已。 [4]
鬥爭言官
申時行
申時行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他死後不久,便遭到反對派的誣陷。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次年,張四維老父去世,他回家守喪。這時,呂調陽和馬自強也已病死。內閣中就數申時行資格老了。於是,他繼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 [5]
內閣中又新進餘有丁、許國、王錫爵和王家屏4人。4人中,許國是歙縣(今屬安徽)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第三甲第一百零八名進士。王錫爵是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與申時行同榜登科,僅次於申時行,為第一甲第二名,即所謂的"榜眼"。王家屏乃大同山陰(今山西朔州山陰縣)人,隆慶二年(1568年)第二甲第二名進士。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的裏籍都屬南直隸,算是同鄉,關係極為密切。王錫爵是御史李植等力薦入閣的,他曾反對過張居正“奪情”,有些名望。李植等與申時行不合,薦王錫爵入閣,原是為了削弱、牽制申時行的權力、行動。誰知,王錫爵入閣後很快便與申時行抱成一團,成為申時行最親密的盟友。餘有丁和王家屏勢孤,只能依附於申時行、許國、王錫爵三人。申時行有效地控制了內閣。 [6]
在這種局面下,首輔申時行振作起來,欲有所作為。
早在張四維當政時,張居正便受到反對派的誣陷。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神宗下令追革張居正的官銜,廢止他的改革措施。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四維曾曲意巴結張居正,他也鼓譟詆譭張居正,一改張居正時的做法,開通言路,起用被張居正貶抑的官員。張居正的餘黨很害怕,竭力巴結申時行。申時行不大讚同張四維的做法。但當申時行執政後,他卻不得不沿着張四維的路子走,務為寬大,起用穩重守成的官員,廣開言路。他的這種做法,博得了大多數官員的讚譽。
然而,這種局面並未能維持多久。申時行廣開言路,那些御史、給事中等言官活躍起來,紛紛指斥張居正執政時,遏阻言路,歷數其罪行。申時行是張居正的心腹之一,言官們在指斥張居正時,無意或有意地涉及到申時行。申時行表面上寬以待之,示有海量,但內心卻恨之入骨。後來,他實在難以忍讓了,遂與言官們公開交鋒,想方設法貶黜那些攻擊張居正而涉及到他的人。 [7]
自萬曆十二年(1584年)起,申時行便公開與言官對陣了。這年,御史張文熙上疏,歷數從前的閣臣專恣自斷的四種表現:各部各院都設《考成簿》,記錄官吏功過,送內閣考察升降;吏部、兵部掛選官員,都得經內閣認同;督撫巡按辦事,無不密謁內閣大臣請教;內閣首輔奉詔擬旨,獨自行事。申時行上疏論爭,對前三條,他認為是內閣的職權範圍許可的,內閣中有徇私舞弊的可罷黜,但若因有一、二個閣臣徇私舞弊就把內閣的職權削弱,未免因噎廢食。對最後一條,他説內閣首輔奉詔擬旨,曾無專斷之舉,都同內閣其他大臣商議。神宗覺得申時行講得有理,遂絀張文熙之議不用。 [8]
此後,言官與申時行的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內閣其他大臣也捲入。“高啓愚案”是言官與閣臣爭鬥的典型事例之一。
御史丁此呂上疏揭發禮部侍郎高啓愚主持南直隸鄉試時,出題《舜亦以命禹》,是勸進張居正當皇帝。神宗將他的奏疏批示申時行處理。申時行説:"丁此呂以這種暖昧問題陷人於死罪,臣恐讒言接踵而至,不是清明的朝廷所應有的。"吏部尚書楊巍秉承申時行心意,建議將丁此呂貶出京師,神宗採納。這下,惹怒了眾言官,給事中、御史王士性、李植等紛紛上疏彈劾楊巍阿申時行意,蔽塞言路。神宗又覺得他們講得有道理,詔令罷免高啓愚,丁此呂留任。申時行見狀,遂與楊巍一同上疏辭官。內閣大臣餘有丁、許國上疏反對留任丁此呂,許國是申時行的好友,採取一致行動,也上疏辭官,向神宗施加壓力。於是,神宗乃維持原來的判決,貶丁此呂出京。言官們羣起攻擊許國,申時行奏請按情節輕重懲治眾言官。言官們與閣臣更加對立,有如水火。 [9]
皇儲問題
明人繪《申時行像》
明人繪《申時行像》
神宗的長子是朱常洛,他的母親王氏是慈聖皇太后的侍女,一次,神宗去朝見母后,遇上了王氏,一時衝動,臨幸了她,遂有朱常洛。但神宗並不喜歡王氏,也不愛她生的朱常洛。朱常洛4歲那年上,神宗寵愛的鄭貴妃生下了朱常洵,子以母貴,朱常洵倍受神宗的寵愛,神宗意欲立他為皇儲。廢長立少,是不合乎封建禮法的,公卿大臣怕神宗真的走這步棋,遂推內閣首輔申時行為首,聯名上疏,請立朱常洛為皇儲。神宗置之不理。
通過這次上疏,申時行徹底明白了神宗的心意,那就是立朱常洵為皇儲。申時行既想討好神宗皇帝,贊同他廢長立少,又怕此舉得罪公卿大臣。想來想去,他決定採取首鼠兩端的策略,在神宗面前贊同廢長立少;在羣臣面前,則裝作恪守禮法,反對廢長立少。
一些大臣見神宗不聽勸諫,便把攻擊的矛盾指向鄭貴妃,頗多指斥。神宗見愛妃遭到貶斥,大為光火。申時行見狀,獻上一計:官員上疏言事,範圍限定在自己的職掌內;不是職權範圍的,不得妄言。各部各院的奏疏,都先交各部各院長官,由他們審查,合乎規定的,才準上呈皇帝。神宗對此妙計大加稱讚。從此,沒人再敢指斥鄭貴妃了。
但羣臣建議儘快立朱常洛為皇儲的呼聲不斷,申時行也裝模作樣地上疏勸諫了幾次。神宗不能不有所表示了。萬曆十八年(1590年),他下詔説:"朕不喜鼓譟。諸臣的奏疏一概留中,是痛恨一些人離間朕父子。如果你們不再鼓譟,就於後年冊立。否則,等皇長子十五歲以後再説。"申時行急忙戒告諸臣不要再鼓譟了。
第二年,工部主事張有德上疏,請訂立冊封儀式。神宗怒,詔令冊立之事延期一年。內閣中也有疏上奏,請準備冊立之事。當時,申時行適逢休假,主持內閣事務的許國出於對申時行的尊敬,上疏署名,把他列在首位。申時行聞知,密上一疏,説:“臣正在度假,那道奏疏實與臣無關。冊立一事,聖意已定。張有德愚笨不諳大事,皇上自可決斷冊立之事,不要因一些小人鼓譟而影響大典。”這道密疏很快便傳了出來,羣臣們見申時行首鼠兩端,大為氣憤。給事中黃大城上疏,彈劾申時行表面上贊同羣臣立朱常洛為皇儲的建議,背地裏卻迎合皇上的心意,拖延冊立一事,以邀皇恩。內閣中書黃正賓上疏,彈劾申時行排擠、陷害同僚。結果,黃大城、黃正賓兩人被罷官。
然而,高壓政策未能使大臣們退縮,御史鄒德泳再次上疏,指斥申時行首鼠兩端。申時行見羣臣激憤,擔心大禍臨頭,遂上疏辭官。神宗詔準,許他乘驛站的車馬歸鄉。 [10]
壽終正寢
萬曆十九年(1591年)八月,申時行回到了故鄉長洲。這年,他年五十有七。他在老家度過了23年。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他年滿八旬,神宗遣使存問。詔書到了申府大門,申時行讓兒子申用懋還所賜金幣,口述遺疏,勸神宗“勤朝講、發章奏、罷征斂、慎封疆、起廢佚”,隨後去世,時為七月十九日(1614年8月23日)。神宗詔贈太子太師,諡號“文定”。 [11] [17]
主要作品編輯
書經講義會編
書經講義會編
《大明會典》。此書是明代專述本朝典章制度的會典體史書,又名《明會典》。始纂於弘治十年(1497)三月,經正德時參校後刊行。明代前中期的社會發展、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分化以及明代官修史籍活動是其產生的社會學術背景。《大明會典》一書主要根據明代官修《諸司執掌》、《皇明祖訓》、《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明律》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成,記載典章制度十分完備,凡《明史》所未載者,多有交代,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文獻。神宗萬曆四年(1576),明神宗朱翊鈞敕命張居正為總裁,重修《大明會典》,萬曆十三年書成,萬曆十五年刊行,世稱《萬曆重修會典》,題為申時行等修,共228卷,增補了嘉靖二十八年至萬曆十三年間事例。今存《大明會典》有內容簡繁不同的兩種版本,一般稱引的《明會典》多指萬曆本而言。
《召對錄》、《綸扉奏草》。
《申文定公賜閒堂遺墨》。
歷史評價編輯
申時行信札
申時行信札
在後世多數批評者的眼中,申時行是一個“首鼠兩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既無主見,也無能力,更無作為的人,特別是申時行入主文淵閣的這九年時間裏的作為,和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實在是過於平靜,以至於有點波瀾不驚。但是正是有這樣的一種類似潤滑劑作用的人物的出現,才使大明帝國的經濟和民生得以短暫的休養,才能期待以後的發展。
申時行在多達二百九十九人的進士隊伍脱穎而出奪取狀元,然後又因為才幹而被張居正加以重用,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容置喙的。王世貞給申時行的評價是“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 [12] 也正好説明了申時行謙謹的品性,同時申時行始終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可謂是典範。
關於對申時行的“不作為”是眾人認為的詬病,但這也正是申時行的高明之處。其實,在申時行的心中也有一個“萬曆之治”的燦爛理想, [13] 但是他有張居正的前車之鑑:像張居正此等“沒有獨裁的地位,卻有獨裁的地位”的人物尚且無法改變這個帝國的弊端,他這樣一個既無“背景”又無“身家”的人何以能做到呢?況且在他看來,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經不起他再次的折騰了。 [13]
申時行是一個富有現實感的人,他懂得為臣之道。 [13] 他清晰地認識到:朝廷最大的任務是促進文官之間的互相信賴與和諧。此亦即鼓舞士氣,發揮精神上的力量。要影響全體文官,申時行必須首先提供自己的誠意。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濟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 [13] 所以他一再推行他的誠意,目的就是使文官集團之間,使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具有誠意,只有這樣才能上下一致,才能使得大明帝國得以維持正常的運轉並求得發展。
申時行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在萬曆十二年及時將帝國從關於張居正的一切爭論中拉了出來,避免更多的人事動盪,萬曆十二年皇帝精神煥發,但僅僅時隔兩年皇帝就發現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做不了的時候,申時行就泄氣了。雖然申時行也不斷後悔未能讓皇帝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但這是皇帝本身的問題,還有體制的問題,非申時行所能掌握。
人際關係編輯
曾祖:申周 [16]
祖父:申乾 [16]
父親:申士章 [16]
生母:王氏 [16]
繼母:黃氏 [16]
弟弟:申時德、申時化、申時傑 [16]
妻子:吳氏 [16]
兒子:
申兆虯,早卒 [17]
申用懋,萬曆十一年第二甲第二十一名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申用嘉,舉人,官至廣西參政。 [14]
女兒:
申氏(嫁李鴻) [17]
申氏(許嫁郭諫臣之子郭元尹,未嫁而卒) [17]
人物墓葬編輯
申時行墓
申時行墓
在蘇州歷代陵墓中,規模最大又保存較完整的要數申時行墓了。申墓坐落在吳山東麓周家橋西,羣眾俗稱申家坡。這座墓佔地百畝以上,封土高出地面丈餘,前有石砌的空層石階,原來墓道兩邊列有墓表牌坊及石人、石獸,墓銅門正中為神道碑亭和享堂,神道碑亭內樹巨碑,上書“明太師申文定公神道”,碑亭後享堂五間均是明代建築,堂內立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巨碑7塊。該墓規模之大,可稱明代高官顯宦墓葬的典型,在江南一帶是罕見的。
申墓前的基表牌坊及石人、石獸在1966年前後相繼被毀,墓穴、神道碑亭、享堂及8塊巨碑尚存,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申時行墓
申時行墓
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申時行墓佔地百畝以上,封土高出地面丈餘。原有牌坊及石人,石獸在文革期間相繼被毀,墓穴、神道碑亭、享堂及八塊石碑尚存。
享堂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五間19.4米,進深七檁8.2米,檐高2.9米。大金磚鋪地。柱下承青石鼓墩和磉,柱頭有卷殺,置坐鬥。扁作梁,不施雕刻,僅於脊童柱兩側飾以粗獷的山霧雲。樑架壯碩,舉折平緩。左右次間和梢間立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至四十四年的諭祭、賜諡、題奏等碑八方,高4.24至4.35米、寬1.1至1.5米不等
申時行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74HCvM
申時行:大明狀元首輔,活到八十歲壽終正寢
申時行:大明狀元首輔,活到八十歲壽終正寢 - 帝王將相 - 歷史百科網 https://bit.ly/3FGXEjG
明朝從嘉靖朝開始的歷任首輔,夏言、嚴嵩、高拱、張居正,都沒有好下場
但是,有一個是例外,那就是申時行,他在八年首輔生涯後辭官歸鄉,度過了二十三年安逸時光,到八十歲壽終正寢,詔贈太師銜,諡文定。
申時行退隱蘇州後的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申時行:大明狀元首輔,活到八十歲壽終正寢
明代許多官員退隱後都會買田置產,有些人就仗勢強取豪奪,比如徐階,當年智除嚴嵩多受人褒獎,回松江華亭後卻晚節不保,強取豪奪大量田產,子弟、家奴為非作歹,惹起民怨沸騰,最終兩個兒子被海瑞判了流放。
申時行回到蘇州後,也想置點產。申家鄰居是個木匠,開店賣自家做的梳子。申時行先跟木匠商量想買他的房子,木匠堅決不肯。
有朋友說這還不容易嗎?跟知府大人打個招呼,派衙役去強買下來就行了。但申時行不同意。
他的辦法,是讓管家去木匠家店裡買回了很多梳子,家裡有客人來時就送梳子,並告訴親朋好友這梳子如何如何好。
漸漸的,木匠家的梳子生意越來越好,有很多人從遠處趕來買梳子。生意好了,木匠就嫌原來的地方太小了,需要另外找一個地方擴大生產和經營場地。
這次是木匠主動來找申時行,懇求他買下他的房子,於是皆大歡喜。
這就是申時行習慣的處事方式,用和風細雨的方法達到雙贏的目的。
申時行在內閣首輔任上,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一團亂麻似的朝政的。
申時行是嘉靖四十一年(1572年)的狀元,當時的主考官就是張居正,他們是師生關係。
萬曆六年,張居正回鄉葬父並丁憂,申時行被張居正推薦入閣,排名第五。萬曆十一年四月論資排輩升到首輔。
申時行的八年首輔生涯,就是和事佬,他一直在努力緩和幾十年來,君主和文臣之間劍拔弩張的緊張關係。
申時行剛當首輔時,正是君臣對張居正進行大清算時,申時行是張居正提攜起來的,很多人的矛頭指向了申時行。
事申時行也不辯解,在萬曆十五年的官員考核中,申時行高抬貴手,網開一面,大小官員都得以各安其位,被罷免或降職的,只有三十三個人。
之前張居正對官員的考核是很嚴厲的,某地稅收沒收齊的話,現任和前任官員都要追責。
申時行的大放水,結果是上上下下好評如潮。
其實這也不算和稀泥,這是申時行的執政理念。國家的治理目標原本不用太高,只要百姓不飢不寒,官員不吵不鬧,就是太平。
作為張居正的學生,申時行自然對張居正死後,朝廷對張家後人的清算非常揪心,但他清楚地知道不能做螳臂擋車般無謂的犧牲,便一直忍住。
直到抄家清算一段時間後,有人進一步提出要將張居正開棺戮屍時,他才出言勸阻萬曆皇帝。還好皇帝聽了他的,一切到此為止,保住了張居正最後的尊嚴。
申時行:大明狀元首輔,活到八十歲壽終正寢 第2張
申時行一邊安撫好文官集團,一邊還要安撫好萬曆皇帝。
萬曆年輕時其實也是想要有作為的,其中一件有作為的事,就是去訓練新軍。
他還把皇宮裡的幾千個太監召集起來練兵,整個皇城都是兵戈森森的樣子。
萬曆的練兵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反對,文官集團是有私心的,他們怕武官地位提高後,擠壓他們的權力。
文官們便開始冒死勸諫,申時行勸阻了他們。
申時行的辦法,就是去找宦官談,因為京城的軍隊是歸宦官管的。
申時行對宦官首領張金說: “皇上經常跟著你們去操練,我感覺很危險啊!你們幾千人,難保沒有壞人混進來。皇帝要是有個意外怎麼辦?那你們不是要被滿門抄斬嗎?”
宦官們覺得有道理啊,於是就去勸皇上,說我們還是不要去操練了,太累了!
這件事就這樣輕鬆解決了,完全不用文官們拋頭顱灑熱血受廷杖。
這時中蒙邊境起了衝突,大明一個副總兵李連芳被蒙古人伏擊殺死了。
訊息傳來,朝野震動,文武百官紛紛要求與蒙古人開戰,蒙古那邊也是嚴陣以待,戰爭一觸即發。
申時行審時度勢,認為這就是一個突發事件,沒有必要引發大規模戰爭。於是他就派人去跟蒙古談判。
談判的結果,是蒙古王表示,永久跟大明和好。並且中蒙雙方還開通了互市,就是開發邊境貿易。
這個事情又和平解決了。
申時行還啟用了潘季馴治理黃河,卓有成效。在申時行任內,黃河沒有氾濫過,百姓安居樂業。
申時行一直在皇帝和朝臣之間,走鋼絲似的充當著和事佬,夾縫中求生存。
沒想到最後一次,終於搞砸了。
萬曆寵愛鄭貴妃,想立鄭貴妃生的三兒子為太子,但是文官集團是最計較禮儀的,堅決要求立皇長子為太子,君臣鬥爭了一年又一年,還是拖著。
申時行照例做和事佬,在皇帝面前附和皇帝說你的想法有道理,在百官面前又說這個事不急,大家不要逼皇上,皇上會按禮制做的。
內閣聯名寫了一個諫書,請皇上馬上立皇長子為太子。這時申時行不在場,大家把他名字也寫了上去。
申時行知道後嚇壞了,連忙寫個條子密奏皇帝,解釋說那個聯名詔書我沒參加,他們擅自寫上了我的名字,我是不贊成他們這麼做的。
皇上很高興,在密奏上批了幾個字。
結果這個祕密條子被內閣次輔許國公開出去了,申時行便被百官罵得狗血噴頭,說他是個兩面三刀的小人。
申時行無奈只好辭職,這是萬曆十九年(1591年),申時行57歲。
大明走到這一步,不管是象張居正這樣雷厲風行,不怕得罪人、大搞改革,還是象申時行一樣,和稀泥,做老好人,都不能得到好結果。
歷史學家黃仁宇評價說,申時行有陽剛有陰柔,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的矛盾。
還有人說,大明因為有了申時行的這八年和解時光,才稍微回到正常點的模樣。
而申時行自己終於得以善終,子孫輩也福澤綿延,實在也是好人有好報的結果了。
申時行:大明狀元首輔,活到八十歲壽終正寢 - 帝王將相 - 歷史百科網 https://bit.ly/3FGXEjG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民籍長洲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四十一年狀元及第,累官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卒贈太師,諡文定。
申時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5RtVzr
生平
申時行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其父申士章為一富商。祖父申乾將其自小過繼徐姓舅家,故幼時姓徐。嘉靖四十年辛酉科應天府鄉試第三名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會試第二十八名,廷試拔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回歸本宗申姓。後受張居正提拔,曾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四維父喪丁憂三年,申時行代理內閣首輔。萬曆十三年(1585年),張四維居喪將要期滿時病逝,申時行正式出任首輔。為政以維持局面、調和皇帝和御史等諫官之間矛盾為主要基調;雖拯救不少觸怒皇帝者的性命,也因此被視為「首鼠兩端」。
萬曆十九年(1591年),於擇立儲君問題上在明神宗和言官之間試圖調和爭論,被言官參劾,辭官回蘇州閒居。晚號休休居士。卒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贈太師,諡文定,賜葬吳山之陽。
申時行於首輔任上開創「章奏留中」[1]及「經筵取消,改為進呈講義」[2];其本意雖為拯救雒于仁並讓不聽大臣講學的明神宗至少可以自己看點文字,這兩個慣例的養成都多少促成了萬曆怠政,並徹底切斷皇帝與大臣們交流的渠道。
著作
《四庫全書總目》說「其相業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人」。著有《賜閑堂集》,萬曆年間參與重修《明會典》。另有《書經講義會編》、《召對錄》、《綸扉奏草》、《申定公賜閑堂遺墨》等。
此外,他亦善於真、行、草。
家族
曾祖申周。祖父申乾。父申士章。母王氏,継母黃氏。重慶下。弟時德、時化、時傑
申時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5RtVzr
---------------------------------
尷尬的首輔大臣——申時行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姓富商之子,其生母據傳是一名尼姑,後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所收養。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於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後歸宗姓申。長洲文化興盛,名士輩出;商業繁榮,商賈雲集。
申時行自幼天資聰慧,生性好學,既有文人的才學,又有商人的機敏。在其養父嚴格的教育下,順利通過鄉試,並取得進京會試的資格。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十五殿試,會試中試的299人參加考試。第2天,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閱試卷。第三天發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申行時也不例外,初入仕途的申行時並不突出。直到後來得到張居正的賞識他的仕途才開始有起色。
萬曆五年(1577),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吏部掌管官吏銓選,職權頗重,列六部的首位。當時,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張居正是申時行的「座主」(即殿試時的考官),他對申時行極為器重。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也是他的意思。
同樣就在萬曆五年,張居正的老父病逝。按照封建禮節,張居正須辭官回籍服喪三年。而張居正正在推行改革,神宗皇帝依重於他。戶部侍郎李幼孜上疏建議「奪情」。「奪情」是出征將帥有父母之喪,因軍務不能回家服喪,皇帝詔令移孝於忠,在軍中戴孝。此議一出,張居正的政敵紛紛上疏反對。翌年三月,張居正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回江陵(今屬湖北)老家服喪。
張居正臨行,薦舉兩人入閣,參預機務,一是禮部尚書馬自強,一是吏部右侍郎申時行。神宗詔准,命馬自強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學士,申時行以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不久,申時行進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張居正離開後,內閣中還剩下呂調陽、張四維兩位閣臣。馬自強、申時行入閣,閣臣增為4人。呂調陽年邁多病,很少到內閣辦公。在內閣辦公的僅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3人。神宗皇帝有令,國家大事馳告張居正,叫他裁決;小事由張四維全權處理。申時行在內閣大臣中排名最後,僅充位而已,但這次升遷讓他有了位極人臣的基礎。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他死後不久,便遭到反對派的誣陷。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次年,張四維老父去世,他回家守喪。這時,呂調陽已辭官回家養病,馬自強也已病死。內閣中就數申時行資格老了。於是,他繼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升到了臣子所能達到的最高位子。
然而,登上高位後的他沒有喜悅,有的只是是無盡的煩惱。
申時行出任內閣首輔後,閣中又新進余有丁、許國、王錫爵和王家屏4人。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的里籍都屬南直隸,算是同鄉,關係極為密切。王錫爵是御史李植等力薦入閣的,他曾反對過張居正"奪情",有些名望。李植等與申時行不合,薦王錫爵入閣,原是為了削弱、牽制申時行的權力、行動。
誰知,王錫爵入閣後很快便與申時行抱成一團,成為申時行最親密的盟友。余有丁和王家屏勢孤,只能依附於申時行、許國、王錫爵三人。申時行有效地控制了內閣。 在這種局面下,首輔申時行振作起來,欲有所作為。然而,事實證明他有些天真了,他把官場的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早在張四維當政時,張居正便受到反對派的誣陷。萬曆十一年三月,神宗下令追革張居正的官銜,廢止他的改革措施。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四維曾曲意巴結張居正,他也鼓譟詆毀張居正,一改張居正時的做法,開通言路,起用被張居正貶抑的官員。張居正的餘黨很害怕,竭力巴結申時行以為助。申時行不大讚同張四維的做法。但當申時行執政後,他卻不得不沿著張四維的路子走,務為寬大,起用穩重守成的官員,廣開言路。他的這種做法,博得了大多數官員的讚譽。
然而,這種局面並未能維持多久。申時行廣開言路,那些御史、給事中等言官活躍起來,紛紛指斥張居正執政時,遏阻言路,歷數其罪行。申時行是張居正的心腹之一,言官們在指斥張居正時,無意或有意地涉及到申時行。申時行表面上寬以待之,示有海量,但內心卻恨之入骨。後來,他實在難以忍讓了,遂與言官們公開交鋒,想方設法貶黜那些攻擊張居正而涉及到他的人。
自萬曆十三年起,申時行便公開與言官對陣了。此後,言官與申時行的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內閣其他大臣也捲入。最典型的言官與閣臣爭鬥的就當數「高啟愚案」一事了。
御史丁此呂上疏揭發禮部侍郎高啟愚主持南直隸鄉試時,出題《舜亦以命禹》,是勸進張居正當皇帝。神宗將他的奏疏批示申時行處理。申時行說:"丁此呂以這種暖昧問題陷人於死罪,臣恐讒言接踵而至,不是清明王朝所應有的。"吏部尚書楊巍秉承申時行心意,建議將丁此呂貶出京師,神宗採納。這下,惹怒了眾言官,給事中、御史王士性、李植等紛紛上疏彈劾楊巍阿申時行意,蔽塞言路。神宗又覺得他們講得有道理,詔令罷免高啟愚,丁此呂留任。申時行見狀,遂與楊巍一同上疏辭官。內閣大臣余有丁、許國上疏反對留任丁此呂,許國是申時行的好友,採取一致行動,也上疏辭官,向神宗施加壓力。於是,神宗乃維持原來的判決,貶丁此呂出京。言官們群起攻擊許國,申時行奏請按情節輕重懲治眾言官。言官們與閣臣更加對立,有如水火。
此後的皇儲問題更是讓他頭痛不已,通過這次上疏,申時行徹底明白了神宗的心意,那就是立朱常洵為皇儲。申時行既想討好神宗皇帝,贊同他廢長立少,又怕此舉得罪公卿大臣。想來想去,他決定採取首鼠兩端的策略,在神宗面前贊同廢長立少;在群臣面前,則裝作恪守禮法,反對廢長立少。
應付只是短期有效的,後來,給事中黃大效上疏,彈劾申時行表面上贊同群臣立朱常洛為皇儲的建議,背地裡卻迎合皇上的心意,拖延冊立一事,以邀皇恩。內閣中書黃正賓上疏,彈劾申時行排擠、陷害同僚。結果,黃大城、黃正賓兩人被罷官。然而,高壓政策未能使大臣們退縮,御史鄒德泳再次上疏,指斥申時行首鼠兩端。申時行見群臣激憤,擔心大禍臨頭,遂上疏辭官。神宗詔准,許他乘驛站的車馬歸鄉。
萬曆十九年八月,申時行回到了故鄉長洲。這年,他年五十有七。他在老家度過了23年。萬曆四十二年,他年滿八旬,神宗遣使存問。詔書到了申府大門,申時行咽氣,這個尷尬的首輔大臣走完了他的一生。神宗詔贈太子太師,諡號「文定」。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6zmqo.html
--------------
申時行(1535-1614),江蘇蘇州人。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布衣出身,十歲能文。年輕時曾經寄寓在多處道觀、寺廟讀書,物質生活清苦。嘉靖四十年(1561)鄉試第三名經魁,嘉靖四十一年(1562)殿試,世宗欽點為狀元,時年二十七歲。授翰林修撰,歷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十五年。
萬曆五年(1577),由禮部右侍郎改為吏部左侍郎,以文才而受到首輔張居正的賞識。翌年三月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不久又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累進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十二年(1584)接任朝廷首輔。申時行老練穩重,熟諳政術。張居正改革弊政時,保守派紛紛被罷官貶謫,因時行「蘊藉不立岸異」,反而步步升官。
萬曆十一年(1583)成為宰相後,政務寬大,能容納人,世稱長者。為相九年,於萬曆十九年(1591)告老還鄉。直至萬曆四十二年(1614),萬曆帝還派行人存問,詔書到蘇州,時行已逝世。追贈為太師,諡文定,賜葬吳山之陽。申時行里居二十四年,與吳中文人寫詩唱賦。每年元旦與王穉登作七言律詩相互唱和,前後二十餘年,成為吳中盛事。《四庫全書總目》說「其相業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人」,著有《賜閑堂集》。
捐建義田、興辦義學
儒家的人才,要獨善,更要兼濟;在外是為國家服務的官僚,歸鄉是家族的支柱。申時行退休之後,仿效宋代名官范仲淹,設置宗族的義田以及義學,作為申氏宗族共有財產,維持族人的基本生活,也提供有心向學、考科舉的族人援助。族人不論富貧,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受教育的機會,為通向科舉之路奠定基礎。
民間故事《玉蜻蜓》的原型人物
申時行的祖父,少時由舅家徐翁保育,過繼為徐之子,時行的父親承徐姓,申時行高中狀元,題名錄上的姓名是「徐時行」,他當官後奏請皇帝,頗費一番功夫才復姓歸宗。當時有好事者,以申時行復姓歸宗故事為原型,編創民間故事《玉蜻蜓》,故事主角徐元宰是蘇州申姓富商私生子,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進士及第後才改回申姓。故事首先以說唱、說唱曲本子的形式流傳於蘇州,申家深惡痛絕,訴請官府禁絕。這個故事傳播甚廣,經過歷代重編改寫,成為蘇州評彈、越劇、錫劇常演的題材。
申時行與「適適圃」
「適適圃」在蘇州雍熙寺西,五代時為吳越錢氏「金谷園」。宋代時為朱長文(伯原,1039-1098)所居,名為「樂圃」。元代時為張適所有;明代宣德年間,杜瓊得東隅地,名為「東原」。明代萬曆年間申時行致政歸,構「適適圃」,中有「賜閒堂」。申時行曾撰〈適適圃十二詠〉,歌詠其間之「竹徑、桃谿、柳堤、桂林、牡丹亭、松岡、梅圃、藥闌、蓮池、芙蓉沂、杏垣、菊畦」等景致。萬曆三十三年(1605),黃炳中將園中十景繪成《適適圃圖冊》共十開。清乾隆(1736-1795)年間,蔣楫、畢沅、孫士毅三家先後居於此處,掘地為池,疊石為山,造屋築亭於其間。道光29年(1847)成為汪氏宗祠「耕耘義莊」的一部分,更名「環秀山莊」,又稱「頤園」。
戲曲家班
申時行雅愛崑曲,謝政後在家中大興梨園之事,組建家庭戲班。申家班是以職業伶人為主的梨園家班,腳色齊全,演出水平極高,知音者推許為「蘇州上三班之首」;楊繩武《書顧伶事》稱「相國家聲伎,明季為吳下甲,每度一曲,能使舉座傾倒」。申家班演員名角輩出:有工於淨腳、揚名梨園四十年的周鐵墩;突破生理限制、淬鍊精湛技藝的顧伶;其艷入神、其技入化的乾旦的張三;精音律、善度曲的教習沈娘娘。申家班有來自梨園的名角,加上家班主人的高度支持,因此打造了許多看家戲,其中以《鮫綃記》最知名;申家班的《鮫綃記》和范允臨家班的看家戲《祝髮記》,合稱「申鮫綃,范祝髮」。申家班的演出主題多元,除了占了主題最大宗的才子佳人故事《西樓記》《西廂記》《牡丹亭》《浣紗記》《玉簪記》,還有忠臣烈士故事《鳴鳳記》,帶著奇幻成分的《明珠記》《躍鯉記》《金雀記》,公案成分的鮫綃記》《釵釧記》《雙珠記》,以及描述夫妻離合、長期盛演的《荊釵記》《琵琶記》,明末崑劇舞台流行的代表性劇目幾乎囊括無遺。
申時行組建的申氏家班持續了四代,在不同的時期衍為申府梨園班、申府小班和申府中班。從明萬曆創班,到清康熙初還有演出,總共歷經明清兩代五朝,除了自娛,也為戲曲藝術作出貢獻。
申時行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Sf2qg3
---------------------
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中國明代詩人。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18]
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時行出生於蘇州一户普通人家。他的祖父從小過繼于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后歸宗姓申。 [18]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第一名進士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左庶子、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詹事兼侍讀學士。萬曆三年(1575年)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加太子賓客。萬曆五年(1577年)轉吏部右侍郎,次年轉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政。萬曆七年(1579年)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晉太子太保,九月再晉少傅,次年加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十二年(1584年)升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位居首輔。後因建儲事為言官所劾,罷歸,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申時行卒,年八十。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定。 [19]
申時行的詩文平實婉麗,不作驚人語,亦不為纖弱態。其詩多為應酬贈答、閒居寫景之作。其古體詩開掘了詩的深廣度,氣勢昂揚,意境雄渾。散文以序、傳、志銘等為主,雜著及應用性文體佔了絕對比重。文亦如其詩,婉曲周詳,不作誇飾驚人之語。詩文集有《賜閒堂集》40卷,為萬曆四十四年(1616)其子申用懋編,李維楨、馮時可、鄒元標、焦竑為之序。除詩文外,著作有《書經講義會編》等。
早年經歷
申時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八月十六日(1535年9月12日),富商申士章之子 [16] ,其生母據傳是一名尼姑,後為蘇州知府徐尚珍所收養。申時行祖父從小過繼於徐姓舅家,故時行幼時姓徐,中狀元后歸宗姓申。長洲文化興盛,名士輩出;商業繁榮,商賈雲集。申時行自幼天資聰慧,生性好學,既有文人的才學,又有商人的機敏。在其養父嚴格的教育下,他取得應天府鄉試第三名的成績 [16] ,並取得進京會試的資格。 [1]
翰林編修
明人繪《申時行小像》冊頁
明人繪《申時行小像》冊頁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會試中試的299人蔘加考試。第2天,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閲試卷。第三天發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 [2]
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2] 申時行也不例外。入翰林院數年,進官為左庶子。左庶子是皇太子東宮左春坊的長官,職如皇帝的侍中。不過,申時行的具體職掌不是侍從東宮,而是以左庶子的身份掌理翰林院。此後,遷為禮部右侍郎,成為禮部的第二副長官。
在這段時間內,世宗、穆宗兩位皇帝先後駕崩。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初十,穆宗的皇太子朱翊鈞即皇帝位,年號“萬曆”,是為神宗。
萬曆五年(1577年),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吏部掌管官吏銓選,職權頗重,列六部的首位。
當時,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正在大力推行改革。張居正是申時行的“座主”,他對申時行極為器重。申時行出任吏部右侍郎,也是他的意思。申時行到吏部後,事事秉承張居正的心意,張居正大為高興,以為得人。
就在這年,張居正的老父病逝。按照封建禮節,張居正須辭官回籍服喪三年。而張居正正在推行改革,神宗皇帝依重於他。户部侍郎李幼孜上疏建議“奪情”。此議一出,張居正的政敵紛紛上疏反對。翌年三月,張居正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回江陵(今屬湖北)老家服喪。 [3]
進入內閣
張居正臨行,薦舉兩人入閣,參預機務,一是禮部尚書馬自強,一是吏部右侍郎申時行。神宗詔準,命馬自強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學士,申時行以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不久,申時行進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當時,張居正去後,內閣中還剩下呂調陽、張四維兩位閣臣。馬自強、申時行入閣,閣臣增為4人。呂調陽年邁多病,很少到內閣辦公。在內閣辦公的僅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3人。神宗皇帝有令,國家大事馳告張居正,叫他裁決;小事由張四維全權處理。申時行在內閣大臣中排名最後,僅充位而已。 [4]
鬥爭言官
申時行
申時行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死,他死後不久,便遭到反對派的誣陷。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次年,張四維老父去世,他回家守喪。這時,呂調陽和馬自強也已病死。內閣中就數申時行資格老了。於是,他繼張四維出任內閣首輔。 [5]
內閣中又新進餘有丁、許國、王錫爵和王家屏4人。4人中,許國是歙縣(今屬安徽)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第三甲第一百零八名進士。王錫爵是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與申時行同榜登科,僅次於申時行,為第一甲第二名,即所謂的"榜眼"。王家屏乃大同山陰(今山西朔州山陰縣)人,隆慶二年(1568年)第二甲第二名進士。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的裏籍都屬南直隸,算是同鄉,關係極為密切。王錫爵是御史李植等力薦入閣的,他曾反對過張居正“奪情”,有些名望。李植等與申時行不合,薦王錫爵入閣,原是為了削弱、牽制申時行的權力、行動。誰知,王錫爵入閣後很快便與申時行抱成一團,成為申時行最親密的盟友。餘有丁和王家屏勢孤,只能依附於申時行、許國、王錫爵三人。申時行有效地控制了內閣。 [6]
在這種局面下,首輔申時行振作起來,欲有所作為。
早在張四維當政時,張居正便受到反對派的誣陷。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神宗下令追革張居正的官銜,廢止他的改革措施。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四維曾曲意巴結張居正,他也鼓譟詆譭張居正,一改張居正時的做法,開通言路,起用被張居正貶抑的官員。張居正的餘黨很害怕,竭力巴結申時行。申時行不大讚同張四維的做法。但當申時行執政後,他卻不得不沿着張四維的路子走,務為寬大,起用穩重守成的官員,廣開言路。他的這種做法,博得了大多數官員的讚譽。
然而,這種局面並未能維持多久。申時行廣開言路,那些御史、給事中等言官活躍起來,紛紛指斥張居正執政時,遏阻言路,歷數其罪行。申時行是張居正的心腹之一,言官們在指斥張居正時,無意或有意地涉及到申時行。申時行表面上寬以待之,示有海量,但內心卻恨之入骨。後來,他實在難以忍讓了,遂與言官們公開交鋒,想方設法貶黜那些攻擊張居正而涉及到他的人。 [7]
自萬曆十二年(1584年)起,申時行便公開與言官對陣了。這年,御史張文熙上疏,歷數從前的閣臣專恣自斷的四種表現:各部各院都設《考成簿》,記錄官吏功過,送內閣考察升降;吏部、兵部掛選官員,都得經內閣認同;督撫巡按辦事,無不密謁內閣大臣請教;內閣首輔奉詔擬旨,獨自行事。申時行上疏論爭,對前三條,他認為是內閣的職權範圍許可的,內閣中有徇私舞弊的可罷黜,但若因有一、二個閣臣徇私舞弊就把內閣的職權削弱,未免因噎廢食。對最後一條,他説內閣首輔奉詔擬旨,曾無專斷之舉,都同內閣其他大臣商議。神宗覺得申時行講得有理,遂絀張文熙之議不用。 [8]
此後,言官與申時行的矛盾衝突更加激烈,內閣其他大臣也捲入。“高啓愚案”是言官與閣臣爭鬥的典型事例之一。
御史丁此呂上疏揭發禮部侍郎高啓愚主持南直隸鄉試時,出題《舜亦以命禹》,是勸進張居正當皇帝。神宗將他的奏疏批示申時行處理。申時行説:"丁此呂以這種暖昧問題陷人於死罪,臣恐讒言接踵而至,不是清明的朝廷所應有的。"吏部尚書楊巍秉承申時行心意,建議將丁此呂貶出京師,神宗採納。這下,惹怒了眾言官,給事中、御史王士性、李植等紛紛上疏彈劾楊巍阿申時行意,蔽塞言路。神宗又覺得他們講得有道理,詔令罷免高啓愚,丁此呂留任。申時行見狀,遂與楊巍一同上疏辭官。內閣大臣餘有丁、許國上疏反對留任丁此呂,許國是申時行的好友,採取一致行動,也上疏辭官,向神宗施加壓力。於是,神宗乃維持原來的判決,貶丁此呂出京。言官們羣起攻擊許國,申時行奏請按情節輕重懲治眾言官。言官們與閣臣更加對立,有如水火。 [9]
皇儲問題
明人繪《申時行像》
明人繪《申時行像》
神宗的長子是朱常洛,他的母親王氏是慈聖皇太后的侍女,一次,神宗去朝見母后,遇上了王氏,一時衝動,臨幸了她,遂有朱常洛。但神宗並不喜歡王氏,也不愛她生的朱常洛。朱常洛4歲那年上,神宗寵愛的鄭貴妃生下了朱常洵,子以母貴,朱常洵倍受神宗的寵愛,神宗意欲立他為皇儲。廢長立少,是不合乎封建禮法的,公卿大臣怕神宗真的走這步棋,遂推內閣首輔申時行為首,聯名上疏,請立朱常洛為皇儲。神宗置之不理。
通過這次上疏,申時行徹底明白了神宗的心意,那就是立朱常洵為皇儲。申時行既想討好神宗皇帝,贊同他廢長立少,又怕此舉得罪公卿大臣。想來想去,他決定採取首鼠兩端的策略,在神宗面前贊同廢長立少;在羣臣面前,則裝作恪守禮法,反對廢長立少。
一些大臣見神宗不聽勸諫,便把攻擊的矛盾指向鄭貴妃,頗多指斥。神宗見愛妃遭到貶斥,大為光火。申時行見狀,獻上一計:官員上疏言事,範圍限定在自己的職掌內;不是職權範圍的,不得妄言。各部各院的奏疏,都先交各部各院長官,由他們審查,合乎規定的,才準上呈皇帝。神宗對此妙計大加稱讚。從此,沒人再敢指斥鄭貴妃了。
但羣臣建議儘快立朱常洛為皇儲的呼聲不斷,申時行也裝模作樣地上疏勸諫了幾次。神宗不能不有所表示了。萬曆十八年(1590年),他下詔説:"朕不喜鼓譟。諸臣的奏疏一概留中,是痛恨一些人離間朕父子。如果你們不再鼓譟,就於後年冊立。否則,等皇長子十五歲以後再説。"申時行急忙戒告諸臣不要再鼓譟了。
第二年,工部主事張有德上疏,請訂立冊封儀式。神宗怒,詔令冊立之事延期一年。內閣中也有疏上奏,請準備冊立之事。當時,申時行適逢休假,主持內閣事務的許國出於對申時行的尊敬,上疏署名,把他列在首位。申時行聞知,密上一疏,説:“臣正在度假,那道奏疏實與臣無關。冊立一事,聖意已定。張有德愚笨不諳大事,皇上自可決斷冊立之事,不要因一些小人鼓譟而影響大典。”這道密疏很快便傳了出來,羣臣們見申時行首鼠兩端,大為氣憤。給事中黃大城上疏,彈劾申時行表面上贊同羣臣立朱常洛為皇儲的建議,背地裏卻迎合皇上的心意,拖延冊立一事,以邀皇恩。內閣中書黃正賓上疏,彈劾申時行排擠、陷害同僚。結果,黃大城、黃正賓兩人被罷官。
然而,高壓政策未能使大臣們退縮,御史鄒德泳再次上疏,指斥申時行首鼠兩端。申時行見羣臣激憤,擔心大禍臨頭,遂上疏辭官。神宗詔準,許他乘驛站的車馬歸鄉。 [10]
壽終正寢
萬曆十九年(1591年)八月,申時行回到了故鄉長洲。這年,他年五十有七。他在老家度過了23年。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他年滿八旬,神宗遣使存問。詔書到了申府大門,申時行讓兒子申用懋還所賜金幣,口述遺疏,勸神宗“勤朝講、發章奏、罷征斂、慎封疆、起廢佚”,隨後去世,時為七月十九日(1614年8月23日)。神宗詔贈太子太師,諡號“文定”。 [11] [17]
主要作品編輯
書經講義會編
書經講義會編
《大明會典》。此書是明代專述本朝典章制度的會典體史書,又名《明會典》。始纂於弘治十年(1497)三月,經正德時參校後刊行。明代前中期的社會發展、程朱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和分化以及明代官修史籍活動是其產生的社會學術背景。《大明會典》一書主要根據明代官修《諸司執掌》、《皇明祖訓》、《大明集禮》、《孝慈錄》、《大明律》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成,記載典章制度十分完備,凡《明史》所未載者,多有交代,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文獻。神宗萬曆四年(1576),明神宗朱翊鈞敕命張居正為總裁,重修《大明會典》,萬曆十三年書成,萬曆十五年刊行,世稱《萬曆重修會典》,題為申時行等修,共228卷,增補了嘉靖二十八年至萬曆十三年間事例。今存《大明會典》有內容簡繁不同的兩種版本,一般稱引的《明會典》多指萬曆本而言。
《召對錄》、《綸扉奏草》。
《申文定公賜閒堂遺墨》。
歷史評價編輯
申時行信札
申時行信札
在後世多數批評者的眼中,申時行是一個“首鼠兩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既無主見,也無能力,更無作為的人,特別是申時行入主文淵閣的這九年時間裏的作為,和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實在是過於平靜,以至於有點波瀾不驚。但是正是有這樣的一種類似潤滑劑作用的人物的出現,才使大明帝國的經濟和民生得以短暫的休養,才能期待以後的發展。
申時行在多達二百九十九人的進士隊伍脱穎而出奪取狀元,然後又因為才幹而被張居正加以重用,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容置喙的。王世貞給申時行的評價是“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 [12] 也正好説明了申時行謙謹的品性,同時申時行始終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可謂是典範。
關於對申時行的“不作為”是眾人認為的詬病,但這也正是申時行的高明之處。其實,在申時行的心中也有一個“萬曆之治”的燦爛理想, [13] 但是他有張居正的前車之鑑:像張居正此等“沒有獨裁的地位,卻有獨裁的地位”的人物尚且無法改變這個帝國的弊端,他這樣一個既無“背景”又無“身家”的人何以能做到呢?況且在他看來,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經不起他再次的折騰了。 [13]
申時行是一個富有現實感的人,他懂得為臣之道。 [13] 他清晰地認識到:朝廷最大的任務是促進文官之間的互相信賴與和諧。此亦即鼓舞士氣,發揮精神上的力量。要影響全體文官,申時行必須首先提供自己的誠意。他寧可被目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濟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 [13] 所以他一再推行他的誠意,目的就是使文官集團之間,使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具有誠意,只有這樣才能上下一致,才能使得大明帝國得以維持正常的運轉並求得發展。
申時行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在萬曆十二年及時將帝國從關於張居正的一切爭論中拉了出來,避免更多的人事動盪,萬曆十二年皇帝精神煥發,但僅僅時隔兩年皇帝就發現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做不了的時候,申時行就泄氣了。雖然申時行也不斷後悔未能讓皇帝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但這是皇帝本身的問題,還有體制的問題,非申時行所能掌握。
人際關係編輯
曾祖:申周 [16]
祖父:申乾 [16]
父親:申士章 [16]
生母:王氏 [16]
繼母:黃氏 [16]
弟弟:申時德、申時化、申時傑 [16]
妻子:吳氏 [16]
兒子:
申兆虯,早卒 [17]
申用懋,萬曆十一年第二甲第二十一名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申用嘉,舉人,官至廣西參政。 [14]
女兒:
申氏(嫁李鴻) [17]
申氏(許嫁郭諫臣之子郭元尹,未嫁而卒) [17]
人物墓葬編輯
申時行墓
申時行墓
在蘇州歷代陵墓中,規模最大又保存較完整的要數申時行墓了。申墓坐落在吳山東麓周家橋西,羣眾俗稱申家坡。這座墓佔地百畝以上,封土高出地面丈餘,前有石砌的空層石階,原來墓道兩邊列有墓表牌坊及石人、石獸,墓銅門正中為神道碑亭和享堂,神道碑亭內樹巨碑,上書“明太師申文定公神道”,碑亭後享堂五間均是明代建築,堂內立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巨碑7塊。該墓規模之大,可稱明代高官顯宦墓葬的典型,在江南一帶是罕見的。
申墓前的基表牌坊及石人、石獸在1966年前後相繼被毀,墓穴、神道碑亭、享堂及8塊巨碑尚存,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申時行墓
申時行墓
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申時行墓佔地百畝以上,封土高出地面丈餘。原有牌坊及石人,石獸在文革期間相繼被毀,墓穴、神道碑亭、享堂及八塊石碑尚存。
享堂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五間19.4米,進深七檁8.2米,檐高2.9米。大金磚鋪地。柱下承青石鼓墩和磉,柱頭有卷殺,置坐鬥。扁作梁,不施雕刻,僅於脊童柱兩側飾以粗獷的山霧雲。樑架壯碩,舉折平緩。左右次間和梢間立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至四十四年的諭祭、賜諡、題奏等碑八方,高4.24至4.35米、寬1.1至1.5米不等
申時行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74HCvM
勵志!富商和尼姑的私生子中狀元?大明首輔申時行是如何煉成的!
勵志!富商和尼姑的私生子中狀元?大明首輔申時行是如何煉成的!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D4mre
【這是明朝皇帝賜給官員的蟒服,張居正,申時行都有】
申時行,繼張居正之後對萬曆皇帝影響最大的內閣首輔。隨著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和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申先生的知名度也是水漲船高。當年明月介紹申時行的身世時引用了一個相當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聞:一個姓申的富商游蘇州,遇上了一個美麗的尼姑,兩情相悅生下了申時行。所以,申時行是見不得光的,被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取名徐時行。後來徐時行長大了,考科舉之前得知身世,發奮讀書,考中狀元,認祖歸宗,又改回了申時行。
實際上,申時行的祖父名叫申易卿,曾經被舅舅徐翁收養,徐翁善於經商,有一子不成器,家業付託給申易卿打理。就這樣,申易卿跟隨舅家姓了徐,並娶妻陸氏,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徐士章,就是申時行的父親。申時行小的時候跟著祖父和父親姓徐,後來中了嘉靖四十一年的狀元,於是改歸本宗,徐時行就成了申時行。
【申時行畫像,畫像中申時行穿的就是御賜蟒服】
中國歷史上,一般名人出生都是有徵兆的。這不過是人出名之後,顯得跟其他人不同,父母兄弟便開始反思他小的時候有些什麼預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就會越傳越神。申時行也不例外。據說申先生出生的前夜,他的爸爸夢到神仙送了一枝桂花,醒來後還能聞到香味。母親夢到一輪紅日照入帳中,光線直射到肚皮上,第二天就生下了申時行。出生的時候,據說是膚如玉雪。
【申時行墓園】
這做夢的事,當事人說有,其他人也不好質疑,所謂夢見桂花,那是因為後來申時行中了狀元,蟾宮折桂,這桂花早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被神仙送給他爸爸了,無非是向別人強調,這孩子中狀元是註定的。他媽媽的夢比較「僭越」,為啥呢?一般皇帝出生的時候,都是母親夢見紅日入懷,申先生是內閣首輔,以紅日為喻比較放肆,不過好在紅日並沒有入懷,只是灑了光線到肚皮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能中狀元,那絕非一般人,申先生不僅要能力強,而且要運氣好。出生於書香之家使得申先生具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家長管教嚴厲自不必說,關鍵是小申時行天資聰慧,沒有讓父母覺得白費功夫。他十歲即能熟練背誦「四書」和撰寫八股文,十二歲能作古文詞,這個比較牛叉,因為古文詞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量是寫不好的,關鍵是申時行寫的古文詞被當時的同鄉名儒陸粲看了之後拍案叫絕,說,這孩子還用教嗎?這是千里馬啊!這是奇才啊!於是,申同學小有名氣了。
【萬曆皇帝畫像】
很不幸,申時行的媽媽很早就去世了,爸爸悲傷之餘抱著申時行告訴他:「我又窮又病,命也不好,將來光耀門楣的大事就靠你了。」嘉靖三十八年,申時行的父親也去世了,遺憾的是,那個時候距離他中狀元還有三年。父母的離世,更加讓申時行努力發奮,一定要在科舉上出成績以慰父母在天之靈。古有懸樑刺股、鑿壁借光,申時行為了趕走疲倦,為自己寫了一篇《祛倦鬼文》,放在手邊日夜激勵自己。這篇文章後來被萬曆皇帝看見了,大為讚賞,命人題寫在御屏上,把「鬼」字改成了「魔」字,把自己讀申時行的文章比喻為漢武帝讀《相如賦》,由此也就可見申先生的文筆有多麼好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嘉靖四十年,服父喪期滿後,二十七歲的申時行參加了鄉試,中一甲第三名。第二年參加廷試,嘉靖皇帝親自將申時行定為狀元,授翰林修撰。申時行終於達成了父親對於科舉入仕的願望。在父母的墳前,他有資格告慰他們在天之靈,心中的欣喜和感慨可以想見,此後,申時行正式上奏朝廷,改回本姓「申」,了了老人家一樁心願。
勵志!富商和尼姑的私生子中狀元?大明首輔申時行是如何煉成的!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D4mre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y4xv.html
如何評價申時行?
如何評價申時行? - GetIt01 https://bit.ly/3Qzz76C
申時行的無奈。申時行是一個謙虛溫和的人,相比與張居正的大膽激進。申時行在文淵閣八年,被人批判是一張白紙的功績。然而一張白紙的功績不就證明國家一切都已納入規範,機構運轉正常嗎?這八年申時行更多的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原則在調和皇帝與廷臣之間的關係。在練御林軍與立儲的問題上,申時行一直在暗中扮演著自己和事佬身份。看史書,你只能看到申時行任首輔八年,盡心儘力,功績顯赫,最終因立儲一事被迫辭職。在這裡你卻能看到為什麼廷臣反對萬曆練御林軍?為什麼萬曆不能練御林軍?為什麼申時行作為首輔不能幫萬曆分憂?為什麼申時行不能公然加入廷臣反對之列?在這一堆為什麼之中,不能一一道盡,而申時行只需找到御林軍的頭,為其道出萬曆練御林軍時恐出的意外,以及要承擔的風險。就這樣,在皇帝廷臣都不知曉的情況下就可以解決這項難題。(文官們是本朝政府的支柱,全部文臣即以倫理哲學作為基礎推行了現今的統治方式,他們當然討厭皇帝親率禁軍,造成文武均衡甚至武高於文的局面。只是因為他們個個都是忠臣,不便站在對等的地位去和皇帝談判,只能一遍一遍的上奏,目的不達,絕不甘休。)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問題。在立皇儲一事中,在常洵出生之前,申時行就察覺到了危機,上奏萬曆皇帝應該儘快立常洛為太子,皇帝卻推遲置理。之後萬曆皇帝卻想廢長立幼,廷臣當然親戚反對。面對皇帝的個人意願,以及廷臣所遵守的四書之道,申時行該怎麼做呢?這時我會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呢?申時行只能溫和的在皇帝面前支持廢長立幼,在廷臣面前卻反對皇帝廢長立幼。你或許是實屬無奈之舉吧。最終的結果一面肯定是不討好的,申時行只能在廷臣的反對聲中下台。他身居首輔,處心積慮的想在幕後不動聲色的解決這個難題,而廷臣卻不能體恤時艱,將折衝於樽俎之間的底細,全盤托底公布,陷首輔於危難之中。申時行所做的每一項考慮與決定都把皇帝與廷臣之間的和睦,皇帝與國家社稷考慮進去。廷臣眼中萬曆貴為人君,應有人君的樣。但是萬曆也終歸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有情感有思想有抱負的人,在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被全是一群不值得信任的廷臣簇擁之下,有思想有抱負又有什麼用呢?假如你是申時行,你,又會怎樣做呢?申時行是無奈的,用書里的話說:如果不用倫理道德作為治國的標準,如何能使兩千名京官對事情有一致的看法呢?又如何能是一萬八千名地方官和衷共濟,或者無端受罰而仍然歌頌"皇恩浩蕩「?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標準去教育全國約一百萬的讀書人,還有什麼更好的標準區表彰他們的祖先,寡母,賢妻?但是一方面這些熟讀經史的人以仁義道德相標榜,以發揮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為國家服務,以自我犧牲自詡。另一方面,體制上有存在那麼多的缺隙,給這些人以那麼強烈的引誘。陰與陽的距離越來越遠,找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折衷辦法也越來越困難。他,申時行,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可資遵循,他只能與考到的習慣和人事的手腕來應付一切。這,正是他的無奈吧。與此同時,萬曆已經發現他想做的事都不能做到,年輕皇帝的雄才大略,勵志圖新也被消磨殆盡。申時行歸家後曾反省說曾經有過一個絕好的機會能輔助皇帝成為堯舜之君。從這我們彷彿能聽見申時行的嘆息聲。
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申時行的處事方式:
在明代,許多退休回家的官員都要買田擴宅,採取的方式多市強取豪奪,所以民憤極大。申時行也想擴展一下他的房宅,他的鄰居是一個做梳子生意的木匠。申時行先同這個鄰居商量,但這鄰居不買他的帳。有人提議通過官府強買,但申時行不同意。他想到一個辦法:讓管家到這家梳子店買了很多梳子,每當有客人來時就贈送一把,並稱頌這梳子如何如何好。逐漸這家梳子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特地到他店裡來買梳子的人絡繹不絕。但生意好帶來的問題是店面太小,必須另找一塊地方擴大經營規模。於是店主主動找到申時行,請求他買下其店面。這樣申時行在兩三年時間用他慣用的方法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這就是申時行的處事方式。用溫和的方法達到雙贏的目的。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對他頗多肯定,「申時行用恕道待人」,「有陽剛有陰柔,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文官集團與皇帝之間的矛盾」,這是說他的平衡。
正在看《萬曆十五年》,黃仁宇先生對申時行著筆頗多。總得來說,申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也是把時局看透的一個人,他知道大明的矛盾,皇帝與文官,皇權和禮教的的可不調和,他只能採取折中的方式,像一張「白紙」,沒有越雷池,亦無明顯功績,但時艱如此,他能做的也也就這些。
現在只有一個感覺:現在古代電視劇劇本里多將古代官員臉譜化,實際上每個人都不容易啊。
申時行,27歲中狀元,入翰林院,數年後以左庶子執掌翰林院,之後遷禮部右侍郎,42歲任吏部右侍郎,43歲入內閣,任禮部尚書,48歲任內閣首輔,57歲辭官回鄉,80歲逝世。這履歷不服不行。
我覺得他倒是像標準老蘇州人,發現做不了的事就誰也不得罪,做好本職工作安然過度就行
有明一朝,皇帝和文官就是2個爭鋒相對的群體。
張居正更是激化了這個矛盾,執政期間吊打萬曆,乃至死後被抄家。
鑒於前任,申時行接過政府班子就做了2件事情:
1修復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讓帝國平穩運行
2保護自己身後不被清算
在首輔位置上辛苦維持8年,照顧各方利益,最後被迫辭官。
評價:
大廈將傾,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只能當個勤勞糊裱匠。心酸與誰訴?
最具獨立人格的宰輔,對黨爭力所能及禁止,保護了許多人和許多家庭,維持了局勢的平穩,千秋名臣
潤滑劑~
應該是一個外圓內方的忠君人物
有著「從中調劑,就事匡維」的處世和執政原則,對待皇帝的辦法是「顯諫者不若潛移為妙」。因為這種辦法既對皇帝的權威無損,而臣下的目的又可以達到,這比之於臣下在奏章上奚落昏庸的皇帝,而皇帝用荊條痛打犯上的群臣總要高明得多。用王世貞的話就是「蘊藉不立崖異」,就是說他胸中富有積蓄,但是不近懸崖,不樹異幟。
有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啊 努爾哈赤罪在千秋啊
明朝那些事已經出來了
看看有沒複製萬曆十五年的
面對危局,無力回天的一位官僚,僅此而已,他在能力範圍內做得足夠了。
申閣老在帝國的轉折點打太極打了八年
帝國順勢進入了滅亡的高速火車
這也是大勢所趨。
他的前任活生生的悲慘例子在他的面前,他懂得了不顧文官集團心中的陰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只會落得像張居正一樣的悲慘下場。
所以使 "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 成了他的終極目標。
這也是他能想到的最後辦法了。
一個老油條而已 還說這麼多
他是不是專業和稀泥的?
如何評價申時行? - GetIt01 https://bit.ly/3Qzz76C
黃炳中、申時行(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1605))。[明黃炳中申時行適適圃圖 冊 水竹居]。
明黃炳中申時行適適圃圖 冊 水竹居(1118553) https://bit.ly/47t7tOr
姜宸英 姜宸英、姜宸萼/書法家、史學家/姜宸英年七十始成進士-並稱“康熙四家”,為清初帖學書法的代表人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應麟(1583年)進士-父親姜國華-曾祖父姜錦;祖父姜槐/懲毖-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參《明史.卷二三三.姜應麟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