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獬-福建同安人-進士-“獬”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異獸,有分辨是非曲直的特殊能力。獬見到有人相互爭鬥,就會用角觸碰無理的一方,以示公正。傳說許獬曾夢見自己金榜題名,成就一番大事業。但想想現實黑暗,官場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風氣,讓他覺得真正的事業或許在於“正道直行”,做一個正直的人,所以許獬決定改名為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早期的原住民也有黑齒習俗藍鼎元的《東征集》記載:“……(花蓮一帶)八社之番,黑齒文身,野居草食,皮衣革帶。”1722年。


道家表現「亂世入世救世,盛世出世修行」。要麼做入世的聖賢之人;要麼做出世的真人。歷史上的姜子牙、張良、劉伯溫等道家高人,都是亂世出山,拯救蒼生,功成之後,身退歸隱-莊子筆下的神人許由「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他的思想廣袤無邊,水火冷熱都傷不了他,又有什麼能污染到他呢?許由只不過通過「洗耳」以明其專一修道、不問俗事之堅心。據說許由後來還做過舜、禹的老師,他是三代聖君之師,他還需要沽名釣譽嗎? https://is.gd/RcGmbM


許由相傳為堯時高士,堯要把君位禪讓給他,他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名祿之言污了他的耳

四岳考
王立(本站顧問)
    四岳是一人還是多人?自古爭訟不已。《尚書.堯典》:“帝曰:'諮四岳.......'”孔安國認為四岳指羲和四子,而孔平仲和楊慎認國四岳為一人。下文敘述堯與四岳對話,用“僉”,與《史記》“四岳咸薦虞舜”(《五帝本紀》)。“舜問四岳曰......皆白......”(《夏本紀》)同樣是說四岳不​​止一人。
    《國語.週語下》:“昔共工棄此道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此一王四伯......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四岳是共工的從孫,封國為一個,則四岳為一人。可下文又稱“一王四伯”,一、四對舉,使我們相信四岳為四人。
    《尚書.堯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 ......十有一朔巡守,至於北岳......”舜時已有到四岳巡守的製度。這是四方、四時觀念的反映,與羲和在四方觀測四時的理論一致。四岳之實已有,那麼四岳可以指四個人。《山海經.大荒西經》:“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南嶽指人。壽麻之國的地理位置應在赤道一帶,因為那裡“正立無影”,“有大暑”,北迴歸線上夏至日能達到“正立無影”,但並沒有熱到“不可往”。《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合姓。”伯夷父為顓頊師,可知西嶽作為人名出現很早。有這二例,說四岳為四人(諸侯或族名)是可以成立的。
    《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堯舜明已有百官,但百揆不是百人,而是一人。《注》:“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職。”同理,四岳也只能是一人——四方諸侯之長。《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後也。”《隱公二二一年》:“許,太岳之胤也。”《國語.週語天下》則說是四後之後。這裡的四岳是官職,與因四座高山得名的人(多人)無涉。《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 .....”至今在本地敬拜的姜太公,留在靜海的民俗、地名、故事非常多,姜、尚、呂三姓自稱太公之後,有子牙河,子牙鎮及村,西釣台、小釣台相傳為太公垂釣處。太公的祖先不是叫四岳,而是官職叫四岳。江林昌先生說四岳封於申、呂,地在嵩山。後代遷移,商朝時在陝西,周代又回到嵩山。太公望是“東海上人”,是渤海岸邊或黃海岸邊,已與商代申、呂之地相距很遠了。既有“子牙”地名,又有後裔聚於一地,全國再找不出第二外可與靜海相比。因此,太公生活在這一帶,後來其後裔代代相傳,是可信的。
    文獻中職為四岳的這位共工之從孫,只是歷任四岳中的一位。但被人們紀念的就是這一位。《尚書》和《史記》都把他看成是四個人,誤導了古今學人。《尚書》中“共工”的官名,與人名、族名不是一回事。
    關於四岳和太岳,四岳與太岳為同一人,徐旭生先生認為太岳即嵩山,古代文獻無證據。太岳指山西霍縣東南的霍山,距共工之地(商周有龔、共國)不遠。雷首山,又名中條山、厲山、薄山等,今在山西垣曲縣。共水源於此山(《山海經.中山經》)。鯀身死,其封地崇——嵩山封給了四岳,禹改封在陽翟,今為河南禹州。
    四岳姓姜,是從炎帝經共工傳下來的,賜姓只是走形式,不用賜他也姓姜。如果認准了關於四岳的記載,斷言比四岳早時無姜姓,就有問題了。《山海經.大荒東經》:“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郭注:“......裸國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齒國在中美洲,少昊後裔,姜姓,是由於少昊族與炎帝族聯姻的結果。今天在印第安人中是否還有姜姓?值得調查。
---------------------------------

黑齒國,顧名思義,就是滿口黑齒的人民的國家,滿口黑色的牙齒,是他們體貌上最顯著的特徵。
大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里提到:「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從其行文看,黑齒國似乎是一些駭人聽聞的食人部落,血腥殘忍,然而,直至《山海經》,這一形象慢慢改變。
黑齒風俗
我國神話集大成者的古籍《山海經 大荒東經》中記載說:「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也就是說古代東方民族殷民族所奉祀的上帝帝俊,就生在黑齒國,他長了滿口黑齒,姓姜,吃雜糧,駕馭四個神獸:老虎、豹子、熊和羆。
帝俊也就是帝嚳,他是殷民族的始祖,根據朱小豐《古滇國行考》、《古和夷與黑齒史跡初探》等著作中的考證,黑齒在中國五帝時期之初已經是一強盛民族,五帝中著名的帝嚳就是黑齒族人
除此之外,《山海經 海外東經》也有記載說:「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也就是說黑齒國在它(豎亥)的北面,這裡的人牙齒漆黑,吃稻米飯,拿蛇做菜餚。一條紅的一條青的在他的身旁。
可見,黑齒國人在《山海經》中的記載極有可能是南方乃至東南亞一帶的人,其實,據《古和夷與黑齒史跡初探》中的考證,黑齒民族早在帝堯時期之前,就舉族分支從黃河流域遷徙,一部分向南,經過今四川遷往雲貴高原,在那裡建立了大滇王國,戰國時期大滇王國被莊蹻率領的楚軍摧毀,黑齒族人大部分遷徙往東南亞各國,一部分留在雲南,還有一部分移往貴州建立了一個小黑齒國,至漢武帝時歸順西漢朝廷。
雲南黑齒風俗
今天,生活在雲南新平嘎灑江畔的花腰傣族是古黑齒王族的直系後裔。
在現代人看來,滿口黑牙是不講究衛生的表現,而且令人作嘔,但卻在古代,很多民族包括日本人都認為黑齒是尊貴的象徵,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風俗呢?
其實,黑齒習俗除了在黃河流域發端,在東南亞地區自古也有,這其中,屬日本、泰國及中國雲南邊疆傣族最為突出,古時沒有牙膏清潔牙刷,而且熱帶地區的人很喜愛嚼檳榔,經過些許年月,牙齒見黑,以及一些迷信的緣由,人們均以黑牙作為一種傳統習俗,以黑齒為美,認為它代表乾淨及有凈化作用,漸漸的,染黑齒在日本亦是一種貴族身份與地位的象徵,這一習俗在東南亞地區相沿數千年,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然而,對於日本來說,黑齒的風俗卻有著更深的意義。
早在平安時代,黑齒在日本就已是貴族的特徵了,不過他們的黑齒風俗形成與檳榔無關。水野十子的漫畫《櫻花盛開》里所畫的平安朝貴族男孩就都滿口黑牙。這一習俗在當時甚至有宗教意味,傳說有一種叫「衾」的妖怪,會殺人,只有用黑齒咬它才能得救。
日本黑齒風俗
有人會有疑問,日本民俗中不是以白色為貴嗎?黑色在日本人眼中是「黑不凈」,咋可能黑色為貴呢?

確實,平安時代《衣服令》將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賤之人所穿衣服顏色。《萬葉集》就有描寫賤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學」上,日本人卻又以黑齒為尊貴;這也說明該習俗可能是外來的。
據說日本的黑齒習俗是從朝鮮傳入的,如果考慮到朝鮮古代百濟這一習俗興盛,而百濟又和日本關係極為密切,這一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據古籍載,唐代有個人叫黑齒常之,封邑於黑齒,子孫因以為氏。世代擔任百濟(今朝鮮)達率(相當於兵部尚書,為二品官),曾祖父黑齒文,祖父黑齒德,父親黑齒沙次,並官至達率。
唐人黑齒常之
從此人履歷看,在朝鮮乃至日本存在黑齒人部落不是沒有可能,而這種黑齒風俗也沿襲日久。在今天的越南、東南亞,黑齒習俗幾乎已經絕跡,旅遊時,偶爾能在七八十歲的老年婦女身上看到。據說,雲南傣族本來將染齒當作女子婚前必須做的一件事,就現在而言也已經看不到了,黑齒國變成了歷史傳說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vp5k9q4.html


黑齒國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囗食,使四鳥。《山海經·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湯谷。黑齒國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srJnv2


《山海經》黑齒國,人人滿口黒牙,古代日本人卻認為是尊貴的象徵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fjJk1R

古代日本的獨特習俗——白臉黑牙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SHmk1T

古代日本人為何要塗黑牙齒? - 壹讀 - https://goo.gl/BiQ8kS


【古代美女妝】恐怖過貞子? 日本古典貴族美人黑牙白臉無眼眉
撰文:    黃漢兒 發佈日期:2018-01-30 20:00 最後更新日期:2018-03-14 17:49
早在明代胡文煥的《瓊琚記·桑下戲妻》中記載:「只見唇紅齒白,桃花臉,綠鬢朱顏柳葉眉,因此不忍而去。」
古人用唇紅齒白來形容人的俊美,擁有一副潔白的牙齒,就是美的標準。不過古代日本卻曾經出現一段崇尚黑齒的文化,是當時貴族追求的「美」態。
染黑齒的文化為中國大陸部分地區、日本、越南、台灣原住民、東南亞、等地區的民族傳統風俗,其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一般都與成人禮、婚禮等禮儀相關。而日本染黑齒文化稱為Ohaguro(お歯黒),這是貴族用語,這種把牙齒染黑的化妝法一直到昭和初年仍未於日本絕跡。
黑齒國--一個傳說中的國度,有學者指出,黑齒國是指日本島原住民阿伊努人,喜愛把牙齒塗黑。(網上圖片)
在日本,染黑齒文化可追溯到古墳時代(公元3世紀中期到7世紀末)。當時用粘土製成的陶器又稱為埴輪(haniwa),已發現黑色牙齒的痕跡,可見習俗的悠久歷史。世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中,紫姬年幼時並沒染齒,直至被光源氏收養後,為使其更美才染的,所以染黑齒亦被認為是公卿門第的行為。
由於染黑齒的工序繁複,單是釀鐵漿就需時兩個月,且必須每天塗一、兩次,平民百姓根本無暇顧及,染黑齒就止於貴族之間的玩意,因此擁有黑齒就成了身份尊貴的象徵。
染黑原因眾說紛紜
在平安時代(794年至1185年)的末期,貴族男女約在15歲左右,就會把牙齒染黑,象徵著踏入成年。對日本人而言,白色亦代表著幸福和婚姻的美好,所以準備結婚的年輕女性會用米粉和水調成化妝品,再塗抹在臉上,以達致像瓷器般的妝容。正正因為白色的底妝,反顯得牙齒更黃,於是她們索性把牙齒塗黑。而伴隨染黑齒的潮流,亦帶來了引眉(Hikimayu)的風俗,即是將眉毛剃去或拔去,再塗上顏料。自此,塗白臉、染黑齒、剃眉和紅唇就成了日本古代女性的經典形象。
(網上圖片)
除了掩蓋衰老和老化的黃牙之外,染黑齒的另一原因是為了讓牙齒變得更健康,有助於防止蛀牙和其他的牙齦疾病。除了貴族之外,武士也會把他們的牙齒染成黑色,以證明對主人的忠誠。源由眾說紛紜,有學者指出,染黑齒是為了防止女性出軌,使其吸引力減低,但現代日本社會科學家卻駁斥了這一理論,指出當時的日本婦女樂於接受這令現代人為之咋舌的舉動。
成為新的日本時尚
染黑齒文化原本無分男女地進行,在江戶時代,這種做法已經普及化,從貴族階級散播到其他社會階層。女性有感於歲月催人老的現實,所以會用此方法來增強自身魅力。已婚婦女、18歲以上的未婚女性、妓女和藝妓,都是染黑齒的常客。對於農村人來說,就只有在日本的節慶、婚禮和葬禮等特殊的活動上用得到。自此,黑色牙齒亦代表著一個女人的成熟,成為美的標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頒佈新法例,禁止日本國民剃眉毛和染黑齒。如今,染黑齒這一習俗只有在一些傳統藝能表演、歷史劇或者祭祀中才能見到。
【魔女傳說】第一美人妄想留住童顏 大量虐殺少女放血「進補」
【月桂女神】女神拒愛願化成樹 淒美神話訴說:愛不是束縛
(網上圖片)
染黑步驟
1)將燒熱的鐵屑浸泡在濃茶或米水裡,並添加醋、酒、麥等,以增添染色劑的光澤。
2)再以五倍子粉末或茶粉等作混合,放置於暗角處待發酵兩個月左右,製成鐵漿(通常含有惡臭)
3)最後,以楊枝為牙刷,每天塗齒1至2次。
黑齒女妖傳說
傳說黑齒女妖生前是個其貌不揚的女生, 跟每個女孩子的夢想一樣,希望覓得如意郎君出嫁, 所以每天站在鏡前,穿起華麗的新娘和服, 頭戴角隱(日本新娘嫁時使用的頭紗), 染著黑齒,期望著自己哪天能漂漂亮亮地嫁出去。可是年月過去, 她忌妒那些幸福出嫁的新娘們,忌妒她們擁有的美貌, 懷著怨恨死去,因而變為妖怪。
傳說黑齒女妖沒有眼睛和鼻子,在咧開的大嘴裡露出染黑的牙齒。(網上圖片)
黑齒女妖通常出現在深夜,在寺廟和神殿附近遊蕩。她用手遮著臉,但她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遇見她的人,若好奇跟她打招呼,她會回眸一笑,你就會發現,這個新娘子沒有眼睛和鼻子,咧開的大嘴裡露出染黑的牙齒。看到她的人,通常會驚慌失措,有的甚至昏厥。要擺脫她,只能假裝和她結婚。


染黑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4gFNKr

黑齒國是一個傳說中的國度。
黑齒國最見於《山海經·海外東經》: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東漢嶺南楊孚《異物志》記載西屠國人將牙齒染黑:
西屠國,在海水。以草漆齒,用白作黑,一染則歷年不復變,一號黑齒
中國西南地區的百越族,習慣用草染牙齒成黑色。西屠國當屬於百越族[1]
倭國也有黑齒國:
《梁書·倭國傳》下:
其(倭國)南有侏儒國,人長三四尺。又南黑齒國……。
《後漢書·東夷傳》亦載:
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
有學者表示,黑齒國是指日本島原住民阿伊努人(即Proto Japaness),性喜將牙齒染黑,男女同樣黑齒,故名[2]。明代學者李言恭的《日本考》記載,當時日本貴族仍普遍流行染黑齒的特殊風俗[3]。台灣早期的原住民與越人也有黑齒習俗[4]。
李汝珍小說《鏡花緣》亦有黑齒國,「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



許由相傳為堯時高士,堯要把君位禪讓給他,他逃至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名祿之言污了他的耳
-----------------------------------
許由和巢父

  許由和巢父都是堯時的隱士。傳說許由夏天就住在樹上,冬天則住進山洞裡,餓了吃山上的野果,渴了就用手捧著河水喝,以清高而有志節聞名於世。人們見他連個水罐也沒有,就送給他一隻葫蘆瓢,許由用瓢喝完了水,就把它掛在樹枝上,風一吹髮出鐺啷啷的響聲。他覺得這聲音叫人心煩意亂,就乾脆把瓢取下來毀掉了。
  堯帝的年紀漸漸老了,自己的兒子丹朱又不成器,便想找一位大賢人,把天下讓給他。當初,他聽說陽城有個許由最賢,就親自去拜訪他。
  堯恭恭敬敬地對許由說:
  “太陽月亮已經光照大地,可是一小堆篝火還想呈自己的微光,那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已經降下來了,可是還要灌溉田地,那不是白費力氣嗎?老先生做君主,天下便可以太平,而我還佔著帝位,自己感到太過意不去了。請允許我把天下讓給您吧!”
  許由眼也不抬,慢聲道:
  “您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還去代替您,難道我是為了圖個名聲嗎?那名聲,不過是事情的外在形式罷了,我何必要為它而努力呢?……您請回去吧,我不需什麼治理天下!廚子雖然不做菜,也不能越俎代庖啊!”
  許由不肯接受堯的君位,就逃到潁水的南面,箕山之下,躬耕田畝,一直沒有做官的意思。
  過了些年,堯又想請許由當九州長,便派了個使臣去跟他說。許由不但不肯當什麼九州長,連聽這種話也不願聽,就跑到頂水邊上去洗自己的耳朵。
  這時正巧他的朋友巢父——一位夏天常常結巢住在樹上的隱士——牽著小牛到河邊來飲水。巢父見許由洗耳朵,覺得奇怪,便問他:“你耳朵裡有臟東西嗎?”
  許由回答說:“堯想讓我出來做九州長,我討厭這種話入耳,所以來洗一洗。”
  巢父聽了,對他翻著白眼說:“得了吧,老兄!假如你一向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人跡罕至之地,存心不讓誰知道,那誰又能來找你的麻煩呢?你故意在外面東遊西逛,造成了名聲,現在又來這裡洗耳朵。可不要把我的牛嘴給弄髒了!”巢父一面說,一面牽著牛到上游去飲水。
  許由從此住在深山,隱居終身,死後葬在箕山之巔,箕山因此也叫許由山。據說現在箕山上還有許由墓,山下有牽牛墟,潁水邊有一孔泉叫犢泉,石頭上還保留著小牛的蹄印,傳說這就是從前巢父牽牛飲水的地方。
  這篇神話故事,據《琴操》(傳為東漢蔡邕撰)及《高士傳·許由》(晉·皇甫謐撰)中有關材料編寫。許由和巢父是傳說中兩個有名的隱士。隱士固然清高,有志節,可是他遠離社會,脫離人民,並不可取。況且歷史上有不少的隱士,其內心深處並不想“隱”,倒是很想做大官,又過用隱居來做為終南捷徑罷了。
---------------------------------------------
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陶唐氏,名放勛,史稱唐堯,曾設官掌管時令,制定曆法。唐堯為了治理好天下,想把自己的帝位傳給一個賢能的人,於是就向老師尹壽請教,請老師舉薦賢人。
尹壽說:「離帝居不遠,就有四位賢人。一位姓許名由,陽城槐里人。他平生行事必據以義,真正是個道德之士。還有三位:齧缺、王倪、被衣,隱居較久。聽說許由常到藐姑射山上去。」
唐堯問:「除這四位以外,道德之士還有麼?」尹壽回答:「還有幾個,都是真正的隱士,居在山中,不營世俗之利,一個叫巢父,還有一個叫樊豎的……」
唐堯於是就派人四處去請這些賢人,可是遍尋不著。不久中原連遭水災,唐堯憂心忡忡,心中更加著急想找到可以接下大位的賢人。就在這時,他得知許由在箕山下耕作隱居
唐堯派了使者帶著符璽尋到潁水之陽、箕山之下,果然在山中尋到了許由。使者趕緊說明了來意,請許由去見唐堯,接受他的禪讓。
許由聽了,拒絕說:「匹夫結志,固如磐石。我現在,餓了有林間野果,渴了,有山間河流,以天地自然怡養我的天性,逍遙自在,不願沾惹世俗,哪裡會要什麼祿位?要這個天下做什麼?」
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不但不再理睬使者,甚至立刻跑到山下的穎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裡,這時正巧牽著一條小牛來給它飲水,便問許由幹什麼。許由說:「我耳朵里本來沒有污垢,只是剛剛聽了一番污濁的言語,受了濁氣,要用這清水洗一洗。」
巢父又問他聽了什麼,許由便把整個經過講給了他,又說:「我志在青雲,怎麼會做那樣的事情呢?」
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造成名聲,現在惹出麻煩來了,完全是你自討的,還洗什麼耳朵!算了吧,別弄髒這水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逕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2
這就是「許由洗耳」的故事。後以「許由洗耳、巢由洗耳、巢父洗耳、洗耳」等表示以接觸塵俗的東西為恥辱,心性曠達於物外;用「巢由耳」稱不能容受塵俗的身心;用「洗耳翁、洗耳高人」等指超脫塵俗、不問世事的人;用「幸可飲牛」指未受污染或污染未及的地方。
故事說完了,現代的引申釋義也說過了,那麼,問題就來了:許由、巢父真的是隱士高人嗎?真的是超脫屋外、不染俗塵的嗎?
也許,許由的一番言行,在很多人的眼裡是志向清高的,而批評了許由的巢父則比之更加清高,但其實不然。
或許,二人隱居山林,可以算是隱士,但並不能算真正的隱者。有句話叫做「大隱隱於市」,真正的隱者,內心清凈,行為平常,是不需要用這樣的「特行」來「表白」自己的「清凈」的。
當然,不是說真正的賢德之人不能居山或就應該在世俗之中。而是說,真正的隱者,不在於外化的形式,而在於內心的修養;真正的賢德,不在於對外在事物的厭惡,而是不論垢凈自心不動不染。
正如巢父所說,許由之所以受到世俗的「打擾」「污染」,是因為他自己沒有真的「隱」。一來,他並沒有真的居於高山深谷難至之處,所以可以被人知道和拜訪;二來,他愛惜聲名又不肯藏拙顯魯,沒有真的韜光養晦,所以引來了關注、招來了唐堯勸請。這兩件事,從故事裡也能看出來,也解釋了為什麼別的隱士都沒有消息,只有許由能被找到,以及明明可以簡單直白地回絕送客、清楚乾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而許由卻偏偏講了一堆自己志向如何遠大高尚的事情,讓唐堯更加以為他了不起,再派人來請。
可見,許由,並沒有人們傳得那麼「了不起」。
那一下看出許由問題的巢父就厲害了嗎?
當然不,許由嫌惡官爵利祿,以使者的話為污濁了自己的耳朵,而巢父又以洗了許由耳朵的水為污濁,不肯在此飲牛。耳朵本來不會對言語挑剔,也不會因為一兩句話就被污染,問題在於許由自己內心不能安定,才硬讓使者和自己的耳朵「背鍋」;而同樣的,水本來沒有問題,話又不能從耳朵洗出來,他若沒有聽到許由講那些事情,牛飲了就飲了唄,可問題就出在了他聽到了,也對許由遇到的事情和許由這個人產生了一個「污濁」的判斷,因而覺得水污染了,他的心思出了問題,偏偏讓水和牛「背鍋」。由此可見,巢父雖能指出許由的問題來源於許由自己,但其實,他也同樣是受困於自己,並沒有真的比許由強到哪裡去。
如同前面所說,真正的隱士,是能在鬧中取靜,能處塵世一如仙境;真正的賢德之士,是從自我修養上下功夫,而不是挑剔外部境緣的毛病。無論耳朵還是流水,無論是許由還是巢父,被污染、被影響的,都是他們自己的心,而招來他們不舒服,一定要清水洗耳、換地方飲牛的,並不是外來的污染,而是內心的不凈。
巢父說許由的話,對於許由當時遇到的狀況來說,是一個合理的解釋,但不等於就是全對、到位的。他所沒有說到的,也是他自己的問題所在,即執著「清」名。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唐堯想的是賢德可以帶領大家,而到了許由、巢父這裡,一件利百姓、利天下的事情,就成了「功名利祿」、「凡塵污濁」這樣的字眼了呢?——執著於「清」的名相,而內心有濁,強行分別,製造對立——他們所「厭惡」「嫌棄」的「污濁晦氣」就這麼產生了。
然而,人若不知從自心上找原因、從自心上改過實修,而只會把責任推給外在,自然就會受困其中,執著什麼就為什麼所縛,終究不得自在。所以唐堯、使者、帝位官位、請詔、耳朵、流水、飲牛,這些人事物,就為這兩位心裡的煩惱集體「背鍋」了。
再回過頭來看這個故事,我們無法就此就斷言出世入世何者更為高潔,唐堯的禪讓禮請沒有錯,許由等一眾有才能者想要追求清凈的志向沒有錯,一定要說「有錯」的話,那就是隱士不是真隱士,賢德不是真賢德;如果說,我們需要對這個故事有所思考的話,那目光聚焦的點,不是志向與塵勞的碰撞,不是清高與低俗的分別,也不是孰對孰錯的分辨,而是如何才能從這種種紛擾之中脫身、真正自在解脫——
心,曰平;行,曰常。心行合一,平平常常。
唯此,而已。
3
「許由洗耳」典源至今說法不一:
漢蔡邕《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中寫許由「以清節聞於堯。堯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璽禪為天子。於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優遊,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還,以狀報堯,堯知由不可動,亦已矣。於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堅見由方洗耳,問之:『耳有何垢乎?』由曰:『無垢,聞惡語耳。』堅曰:『何等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堅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雲,何仍劣劣為九州伍長乎?』於是樊堅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於下流。」
皇甫謐《高士傳·巢父》謂,許由將堯禪位予己事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出其膺而下之。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
另《高士傳·許由》載:「堯讓天下於許由……由不欲聞之,洗其耳於穎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還有一說巢父洗耳未見所據。譙周《古史考》謂巢父即許由,稱「巢由洗耳」,「巢父洗耳」,或即因此。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8z9rge.html
---------------------------
許由是堯帝時代的賢人。他鄙棄功名富貴,嚮往自然無為的道家生活。因而隱居不仕。堯帝十分仰慕許由的才能,曾經想把天下讓給他,而他聽到後,卻到河邊洗耳,以為這是對他耳朵的沾汙。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堯帝親自外出,到處走訪,終於找到了許由,想把天下讓給他。
堯帝對許由說:「燭火的光亮,比起日月差得很遠!日月出來了,燭火就應該熄滅。大雨普降,如果還要灌溉,對禾苗來說,只是徒勞。先生如果在我的這個位置,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而我還繼續占據著這個位置,不是很慚愧嗎?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先生治理!」
許由一言不發,轉身跑到河邊,捧起河水,用力清洗自己的兩個耳朵。
良久,許由抬起頭,對堯帝說:「你治理天下,已經很好。我再來代替你,難道是為了名嗎?名與實,就像人與影子。我如果為了名,來代替你,豈不是成了影子嗎?鷦鷯在森林裡築巢,只需要占據一個樹枝就夠了;偃鼠到大河喝水,也只不過需要喝滿一肚皮。」
「算了,你還是回去,好好治理天下吧,我的君主!」許由向堯拱拱手,接著說:「天下對我來說,有甚麼用呢?祭祀的時候,廚師即使不管烹飪之事,祭司也決不會越過自己的職責,來代替他烹飪。」
登基為天子,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堯要讓天下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在他的眼裡,鳥兒只需要占據一枝來築巢而居,老鼠喝水也只需要一肚皮,天下對他毫無用處。聲名與富貴,都是身外之物,得道者的高明,正在於不為這些身外之物所累,他們率性自然而為。道家主張出世,正是如此
---------------------------------------
丙吉問牛——真不是重畜輕人!丞相好不好,得先問問牛!
2016-07-21 由 光明覺照網 發表于資訊
漫話典故7:丙吉問牛
本文作者: 光明覺照網團隊
1
漢宣帝神爵年間,一個春天的日子,丞相丙吉因事外出。
丙吉乘馬車經長安街,忽聽得前方陣陣喧囂,抬頭一看,只見一幫人在路上打架鬥毆,路邊還躺著幾個受傷的漢子。
車夫見到車道被堵,怕發生意外,一面使馬車減速,一面高喊:「丞相來了。」打架的人群聽到後,一鬨而散。
更隨出行的掾史以為丙吉一定會下車了解情況,就讓車夫按住韁繩,沒想到丙吉卻沒有下車的意思,反而讓車夫不要停,快點走。
馬車繼續前行,掾史滿腹疑惑。車行到一個路口時,丙吉看到不遠處有一個農民正在趕牛。那牛邊走邊吐舌喘息,丙吉見此,就趕忙讓車夫停車。
隨行騎吏見車停下,就上前詢問丞相是否有吩咐。丙吉說:「你快去問問那個農民,趕牛已經行多少路了?牛為什麼吐舌喘息?」
見此情景,掾史忍不住不無譏諷地發問了,「古時孔子馬廄失火,他只問傷了人沒有,不問馬匹,而丞相今天卻對群斗傷人視而不見,反而對一頭牛喘粗氣這麼在意,丞相何以如此重畜輕人?」
丙吉回答說:「我身為丞相,位列三公,應當關心的是經邦治國的事情,而民間鬥毆之類案件,自然有長安令、京兆尹等下面的官吏去處理,我無需、也不便多管、多問,在這方面,我要做的是按時考察他們的治績,上奏朝廷,按其功過,實行賞罰。」
「但是,牛這件事則不同。現在正是春天,氣候應該不太熱,牛不至於如此喘息,若牛沒有病或行路太遠,卻這樣氣喘,那麼今年的節氣恐怕會有失調,對於生產生活要產生影響,事關民生,關乎國之大計,所以我不能不停車詢問清楚。」
這時,騎吏已回來稟報說,「那牛有病,正要去請獸醫看病,從早出門到現在已經行幾十里路了,所以才喘息。」丙吉聽後放下心來,這才令車夫繼續趕路。
掾史見此才知是自己不懂得這個自然的道理,誤會了丞相,這時轉變了態度,對丙吉心悅誠服。
2
這就是「丙吉問牛」的故事。後用此典故稱譽官吏關心民間疾苦。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幾個不同方面的思考。
第一,丙吉問牛,卻被掾史所譏,這很顯然不是「問牛」不對,而是掾史不懂。反觀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如同掾史一樣,對很多事情只看到了表面,就妄下評斷,卻不知道,很多時候,那其實正是因為自己無知。
第二,丙吉沒有過問打架鬥毆的事情,這並非是丙吉為官不負責任,而恰恰正是他負責的表現。我們都不是超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精力下,把所有見到的事情都做到「事必躬親」,做事一定要有主次取捨;且,工作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承擔,各自的職責範圍應當尊重,不可過多干涉、指手畫腳,甚至越俎代庖,這是信任,也是尊重,更是真正的「盡責」。
第三,丙吉問牛,其實所問並非是牛,而是借著牛而問自然氣候變化。
這至少說明了:
一丙吉知道牛趕路的常態應該是如何的,
二丙吉知道動物的狀態和自然變化的關係是怎樣的。
而這兩點,從表面上看來,都不是「為官之學」所包含的「考點」。能了解這個內容,且能從一個看起來並不相關的小事上,得到對自己來說「有用」的信息,這大概就是丙吉作為一個好丞相的「專業」之處,也是他高於其他官吏之處。
而這樣的「專業」,或許才是「丙吉問牛」這個詞中褒獎意義的真正由來。
「丙吉問牛」,其實並不僅僅是對於「好官」的誇獎和評定,更是對於我們個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成長提升,給出了「如何做」的指導。
它告訴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忽略背後的因果關係,要博學厚積也要活用實行,行事要有條理主次,有所為的同時更要有所止。而這些,看似是外在的行為要求,其實,無不關於我們個人的底蘊修養。真正能做到這些,恰是要靠著那些我們以為的「無用知識」和平常為人處世習慣的點滴積累。
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討論「成功」,追求「提升」,於是「成功學」泛濫、「職場寶典」遍地,可到頭來,跟風者眾,而真正能收穫「成功」者,罕矣。
其實,要想「事」成,得先「人」成。
或者說,我們其實都在扮演著自己生活中的「丞相」,而我們對自己生活打理的如何呢?我們又算不算得上一個「好丞相」呢?
嘿嘿,
想比「丙吉」?
得會「問牛」!
3
「丙吉問牛」——典出《漢書·丙吉傳》: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
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
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
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
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aly4y6.html
------------------------------
許由(生卒年不詳),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縣許由村一帶活動,見到了賢人許由,便想傳位於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縣有一村名叫許由村,據《行唐縣志》記載:“為傳說'唐堯訪賢'中的賢人許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莊叫潁南,許由村在潁水河北面,潁南在潁水河南面,潁南因此而得​​名。
行唐縣原名為南行唐縣,歷史悠久,因唐堯南行而得名,故得名南行唐縣,現在行唐縣被評為中國最古老的縣之一,也是許由的故里。
堯知其賢德,欲禪讓於許由[1]  。
明·吳偉《許由巢父圖》
明·吳偉《許由巢父圖》
許由聽說後,堅辭不就,洗耳穎水,隱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巔,堯帝封其為“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許由和炎帝第十四代世孫伯夷應為同一人。許由曾經做過堯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許國的文叔即為其直系後裔。故為許氏開姓始祖。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
人物經歷
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
許由像
許由像
一位高尚清節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由此可見,許姓得姓好像有兩個源頭,一是許由,係以人名為姓,一是文叔,係以國名為姓。而事實上二者是可以貫通的,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伯夷封許,故曰許由”,許由和文叔一脈相承。此外許由活動的主要區域和許國的疆域也大致相當。因此,可以認為許由和文叔同為許姓的始祖,只是許由早於文叔1100餘年,因此,許由則為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為許姓的開國始祖,許姓乃出自人名國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為許姓的祖根所繫之地。
主要劇情
許由洗耳
許由洗耳
許由(約前2323~前2244)字道開,號武仲,堯時平民,乾隆《邱縣志》載:許由故里在城北三十五里大省莊,村西有石碣,勒存寺中。舊誌中並載有“暮雲蓊鬱許由里”詩句。許由兄弟七人,皆為清高隱士。許由自幼農田躬耕,不營世利,講道義,守規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夏天樹上築巢而寢,冬天挖地窯居住。食山果、飲河水,且無懷器,手捧而飲。
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不願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欲禪讓帝位。許由說:“匹夫結志,固如磐石,採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遊閒,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於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
堯得知許由去處後,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他聽後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遂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為名利,死後葬於箕山之巔。漢代後,以五嶽配祀許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馬遷曾登臨憑弔。《前漢書》列許由為仁人。《晉書》贊雲:“昔許由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2] 
相關故事
許由
許由

魏文侯“式閭禮士”
魏文侯“式閭禮士”
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帝堯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許由品德高尚,才智過人,很受部族崇敬。部落聯盟領袖唐堯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四處尋訪賢人,發現了許由,決定把天下讓給他。許由認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擔心唐堯的幾個兒子不服,引起內亂誤了國家大事,讓百姓受苦,便連夜私奔箕山隱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一日他沿山放牧,來到箕山西北部的山腳下,見這里山清水秀,草豐樹茂,土質肥沃,有一農夫正在耕地,便高興地說:“此乃牛壯田肥之也。”農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稱這里為牛田村,後來不斷發展,形成了今天上牛田、下牛田、中牛田三個自然村。許由洞對面有座陡峭的山頭,山上花草茂盛,樹木蔥籠。站立山頭西望箕山逶迤起伏,綿延數百里。近望群峰巍峨峻峭,蒼翠欲滴,煞是迷人。許由早晚常到這裡觀賞山光嵐氣,讚揚錦繡河山。因為他經常在這裡逛來逛去,人們便稱這里為逛山頭。歷經不斷演化,便成了今天的光山頭。後來,唐堯聽說許由隱居岐山,又派人來請他做九州長官。來人傳達唐堯的旨意後,苦口婆心勸他立即上任。許由認為自己可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決定不去就任,便到山下河裡洗耳朵,表示不願聽,這條河就是現在清澈明麗、水質甘洌的洗耳河。
歷史記載
晉皇甫謐《高士傳》雲:“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陽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
許由
許由
省登封市箕山一
帶。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而《太平御覽》引《西征記》雲:“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跡。許由及其部族活動的潁水流域,正是一千餘年後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許國的所在地,這從地域上說明許由和文叔之間是有傳承關係的。所以,唐. 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說:“許氏,許由之後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許氏初修族譜序》中說:“按許氏,自由隱許,遂以為姓。今許州箕山有由所葬之處,即其地也。”事實說明,許由是許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的祖居地。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後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後,四岳伯夷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文叔和許由一脈相承。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遷徙,前506年遷於容城(今河南
許由
許由
魯山縣東南),到戰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掉(一說滅於魏),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這就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說的:“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的由來。這些許國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並不姓許,為了紀念故國,即以許國國名為姓,這成為早期許姓的又一個重要來源,是許姓的另一個得姓緣由
-------------------------------------
中華民族36大姓氏起源正宗始祖都有誰
2016-11-04 14:23:11 編輯:白洋 來源:老男人
中華36姓正宗始祖都有誰?你知道嗎?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係可考的最初的遠祖。他還用於開國君主追尊的先祖廟號。成功從何而來?有人告訴我說,成功出自勤奮,我想這是很對的。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得到了姓氏起源正宗始祖,下面由小編為你慢慢介紹這36位始祖。
· 許氏正宗始祖許由是誰 ·
二十六、許氏正宗始祖——許由,許由,生於公元前2155年,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隱居箕山,農耕而食。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後世許國之地,故後世許氏多以他為始祖。
許氏正宗始祖許由是誰_中華民族36大姓氏起源正宗始祖都有誰_爭論話題_雜談_老男人 - https://goo.gl/8zj8v2


輔大 家醫科 許書華醫師 許書華 家醫科醫師 https://bit.ly/35jkhrz
輔大 家醫科 許書華醫師--輔仁大學資金室 https://bit.ly/3aO9wig
新冠肺炎絕對不像流感!許書華醫師曝防疫關鍵  https://bit.ly/3bTxvxJ

46296267_2295959597112159_8254829887672549376_n2020-04-30_215952

輔大醫院增加星期六上午服務,家醫科許書華醫師11/17起加開門診。
許書華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進修中。經歷臺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家醫部住院醫師、總醫師、研修醫師,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台灣更年期醫學會會員。主治專長骨質疏鬆症、婦女醫學(更年期身心、產後憂鬱、經前症候群、乳房超音波)、家庭醫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減重諮詢、B型肝炎追蹤、痛風)、心身醫學(失眠、憂鬱、焦慮、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預防醫學(癌症篩檢、疫苗注射)、旅遊醫學、安寧緩和醫療等。
許醫師其他看診時間是星期一下午婦女身心醫學特別門診(限女性)、星期二晚上、星期三上午和下午、星期五上午。
輔大醫院十一月起加強星期六門診,共開設三十四診,包括內科六診、外科五診、牙科四診、神經內科、家醫三診、婦產、兒科、泌尿、骨科、耳鼻喉各二診、眼科、麻醉疼痛、精神科各一診。
輔大醫院說,為服務病人與家屬,星期六接駁車部分調整時間,輔大捷運站線從上午8:40到下午2:00。


正妹醫師許書華「專業舞技」秀洗手舞 起底2007年參加過《校園歌喉戰》 | ETtoday生活 | ETtoday新聞雲

d4851905d4851904


許由/呂、許、齊、申四姓均為姜姓又稱四岳/許書華醫師/《山海經.大荒東經》:“帝俊(帝俊也就是帝嚳是殷民族的始祖)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郭注:“……裸國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齒國在中美洲,少昊後裔,姜姓,是由於少昊族與炎帝族聯姻的結果。今天在印第安人中是否還有姜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許負古代第一女神相,姜太公後裔-許姓-許負-古代第一女神相,姜太公的相術傳人,堪比袁天罡、劉伯溫-師法黃石公「心器秘旨」/黃石公贈書給謀聖張良一樣/敦煌遺書《相書》是現存最古的相書,據初步考證,此書是許負等12人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