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炳璋(1709年—1786年),字石貞,號白岩,浙江象山丹城橫十字巷人,清代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父薑桂萼,以孝聞鄉裡。[1]生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七月初三日,十歲能文,十六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舉人,乾隆十六年(1751)浙江學政雷鋐以「浙東一學者」薦於朝。明年選拔為象山第一名拔貢。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進士,因其貌不揚而未授官,[2]居鄉候選十年,乾隆二十九年始授四川石泉(今北川)知縣。任石泉知縣時,村民不知種水稻,以蕎麥為糧。任內教導居村民種植水稻。[3]與錢大昕、紀昀等稱「八彥」。卒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著有《週易通旨》八卷、《禹貢言錯辨》一卷、《詩序廣義》二十四卷、《詩經提綱》一卷、《週禮提綱》一卷、《枟弓鉞》一卷、《讀左補義》五十卷、《八分隸楷考》一卷、《三朝百官志》六卷、《歷朝紀元考》一卷、《兩漢總論》一卷、《範香溪年譜》一卷、《姜忠肅祠堂志》二卷,《尊行日記》四十八卷、《尊鄉集》四卷、《古詩憶》一卷、《玉溪生詩解》四卷、《白岩山人詩文集》四冊、《蘭江晤語》一卷、《鄮風》一卷、《霜鴻留影集》一卷、《欒欒草》一卷、《鳴榔紀賸》一卷等
姜炳璋16歲補博士弟子員,學使寧化雷鋐稱其為「東南一學者」。清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與錢大昕、紀昀等同科,時稱「汲古之彥」、「八彥」。後任四川石泉知縣,其民代業山,蕎麥充糧,因教民種水稻,栽桑桐,建書院。未幾改任江油知縣,率民築堰,闢田數千畝,民稱「姜公堰」。60歲後歸裡後講學金華、鄞縣等地。精於經學,兼長義理考據。二十三年與冒春榮等纂乾隆《象山縣志》,隔年刊行。著有《詩序廣義》、《讀左補義》、《周易通旨》、《週禮提綱》、《石泉縣志》、《尊鄉集》、《歷朝紀元考》、《白岩山人詩文集》等24種、185卷,其中《詩序廣義》、《讀左補義》收入《四庫全書》
姜炳璋
(1736-1813)字石貞,號白岩,浙江象山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授四川石泉知縣,與紀昀、錢大昕頂并稱「八彥」,為浙江學政雷鋐評為「東南一學者」。曾參與修纂縣志,精於經學,兼長義理考據。六十歲後講學金華、鄞縣等地。著有《周易通旨》、《周禮提綱》、《白岩山人詩文集》等書。
姜炳璋鑑於忠節之事不應泯沒無聞,文獻無徵;而忠肅公祠雖為前明所敕建,但其忠烈事蹟,並不因改朝換代而有所減損其光輝,萊陽、蘇州公祠如此,象山亦然,因而特著祠志以留存史實。
忠節表彰
藉由重新修茸忠肅公祠,以及撰寫祠堂志,姜炳璋與周熙文這些象山官員與士人,透過對祠主的變更,加入其對於忠節表彰的看法,使忠肅公祠由原本單獨紀念萊陽姜氏殉難之事的祠堂,擴大為褒揚明清之際象山一地忠節的縣祠,成為象山官紳表彰忠節的方式。忠肅公祠原奉祀萊陽姜氏一門死難人士之神主,即以姜瀉里居中,諸烈婦與幼子姜坡居旁。重新議定之神主,增祀姜圻、埰、垓兄弟三人,以及鄞人王家勤。長子姜圻仕宦象山,以「名宦」之名祔主於祠;次子埰與三子垓,奉祠來象,則以「寓賢」入祀;評事王家勤,下軫民瘼,亦以「名宦」入祀。姜圻兄弟三人,入清後皆隱居不仕,謹守忠節;王家勤則於明末出仕魯王,起兵浙東抗清,事敗不屈就義而死。入祀眾人雖各有名義,但其共通點皆為對於明朝的忠義,因而成為入祀的原因。姜炳璋藉由重議祔祠神主,重新界定忠肅公祠的意義,使之由原本表彰萊陽死事的前明敕祠,擴大為象山官方表彰忠節的祠祀,使之具備名宦、寓賢、忠節等多個形象。在忠肅公祠堂重修完工之後,時任浙江學政的雷鋐(1696-1759)更應姜炳璋所請, 28 撰文記述姜氏忠節之事。 乾、嘉年間焚毀,嘉慶七年(1802)象山縣學官對忠肅公祠重加修茸,以作為當地學生學習效法、教化忠孝之處。
在姜炳璋為家鄉象山忠肅祠堂重修之事奔走,並蒐羅史料,撰寫祠志源流時;鄞縣全祖望(1705-1755), 31 蒐羅明清之際遺老事蹟,鄉人王家勤入祀於象山,亦引起全氏關注。全氏曾應姜炳璋所請,為象山忠肅公祠撰寫祠記,全氏建議配祀侍郎、考功於忠肅公祠,更至江南拜訪姜氏後人,告知浙東象山有先人之祠存在,與虎丘之祠並存,使姜氏後人知所弔省。二姜避兵浙東,曾與全氏先人相交,為了解姜埰兄弟的忠節全貌,全祖望更訪求姜埰兄弟著作。 乾隆十一年(1746),全祖望至蘇州拜訪寓節之子本渭,並獲姜垓詩文、年譜等著作,從二姜詩文,得窺二姜之生平為人。
全氏認為二姜性格一靜一動,詩文各有所長,然而皆以忠孝自期,雖處造次顛沛,亦百折不撓,以遺老不仕而終,同以忠節之名流於後世。象山祠祀之重建,正是因為姜氏一門忠節的事蹟所致。
透過清初象山忠肅公祠的重建過程,以及姜炳璋所撰祠堂志二事可知,清初官方藉由重建祠祀,表彰守鄉殉難、忠節足式的姜瀉里一家,姜圻兄弟三人雖未殉難,亦以名宦、寓賢等原因入祠奉祀,而抗清身亡的王家勤,因為在象山關心民瘼,政績卓著,亦祔主於祠。清初象山異地表彰姜氏忠節,實已脫離前明敕卹的意義,藉由官方的認可與增祔,將忠節之祠,轉變為鄉賢之祠。忠肅公祠的再度官方化,反映清初官方欲藉重塑忠節形象的方式,刻意表彰其忠節行為,忠肅公祠因此存續於象山,成為官方推行教化的場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