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束腰塑身者為臺南平埔族-佳里區蕭壠社稱「箍肚」臺南平埔族

首創束腰塑身者為臺南平埔族-佳里區蕭壠社稱「箍肚」
根據清康熙33(1693)年高拱乾臺灣府志的「土番風俗」(因離明鄭時期結束剛10年,所以能被理解為明鄭時期的風俗)的記載,臺南平埔族,「男人大約於14、15歲時會編藤將腰束起,所以跑起來比馬還快」。
    在佳里區的蕭壠社人,可能因近海不易找到藤條而用堅硬的竹片束腰,曰「箍肚」或「箍腹」,想必相當辛苦。(4) 許忠信 - 首創束腰塑身者為臺南平埔族-佳里區蕭壠社稱「箍肚」... | Facebook https://bit.ly/46daxOp


平埔族鑿齒「女擇其所愛者乃與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許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母,召挽手少年至,鑿上齶門牙旁二齒授女,女 亦鑿二齒付男,期某日就婦室婚。」平埔族的社會特色 清黃叔敬《臺灣使槎錄. 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齒各二,彼此謹藏,以矢終身不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北埔姜家與賽夏族/清代峨眉地區的原住民- 以賽夏客家關係為中心(邱顯明)/「客家族群關係」「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第四輯/風月產業的文化意涵:平埔、漢移民與客家-薛雲峰 @ 姜朝鳳宗族 :: 


鼻笛泛指各種以鼻吹奏的樂器,通常具有以鼻吹氣的吹口,以及用以改變音高的指孔,亦有以控制氣速改變音高。
鼻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08jfk
常見在於東南亞、大洋洲、歐洲、非洲的部族。東南亞傳統文化中,認為鼻笛灌注的是生命的氣息,不如嘴巴會說謊、飲食(象徵污穢),代表著生命、誠實、純粹。
各民族的鼻笛
排灣的鼻笛演奏
海南黎族
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六十多萬黎族同胞有一種獨特的用鼻子來吹奏的簫,故稱為鼻簫,是黎族富有特色的邊棱氣鳴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黎語稱雖勞、屯卡、圓哈。
臺灣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樂器,包括阿美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平埔族等,[1],「長可二尺,亦有長三尺者;截竹竅四孔,通小孔於竹截之首,用鼻橫吹之,或如簫直吹。」[2],多為單管,吹奏時以1手按音孔,另1手按鼻孔以集中氣息。排灣族有世界獨有的直吹式雙管鼻笛,一管無音孔以長奏低音,另一管開3、4音孔,吹奏需同時使用兩個鼻孔;用於婚喪、祭祀、迎客等場合。為排灣重要樂器,因排灣人認為,氣息乃生命的要素。
菲律賓人
卡林加族(Kalinga)、伊夫告族(Ifugao)以及馬度卡楊族(Madukayan)的鼻笛(當地念做「tongali」),與台灣排灣族雙管鼻笛吹奏方法不同;其為只用一個鼻孔的竹製樂器,音色柔和而有四個孔(前三後一),鼻子的吹口位於竹節眼上中間的圓形開口。[3]
夏威夷人
夏威夷人認為吃東西的嘴巴很髒,但鼻子卻很乾淨。他們也認為鼻子是靈魂進出身體之處。因此,他們認為用鼻笛吹出的音樂比一般笛子吹奏的更美妙。
毛利人
毛利人的鼻笛有4個演奏孔及1個繫繩小環。用嘴或鼻在彎口上吹奏出聲:用嘴吹時可產生共鳴音,用鼻吹時會發出一種更柔和的效果。在過去,笛聲和聖詩被用於減輕紋身時的痛苦。樂器可控制並活絡氣息(te ha),古毛利人認為,氣息乃生命的要素。
其他鼻笛
鼻笛-口腔驅動型
結構單純、體型小巧,以「邊棱效應」發聲。鼻腔吹奏,主要特色為藉由改變口腔容積以演奏各音高與旋律,有別於多數民族傳統鼻笛須以指法改變音高。概念來由、創造者無可考,已知第一個現代化的金屬鼻笛,是由William Carter於1891年11月19提出申請專利,1892年6月14日登記獲得專利。鼻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08jfk

首創束腰塑身者為臺南平埔族-佳里區蕭壠社稱「箍肚」臺南平埔族首創束腰塑身者為臺南平埔族-佳里區蕭壠社稱「箍肚」臺南平埔族


未婚女子稱「貓女」在平埔族社會/從平埔原住民世界到漢人優勢社會之形成(史前時期-1900)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洪麗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首創束腰塑身者為臺南平埔族-佳里區蕭壠社稱「箍肚」臺南平埔族,(1693)年高拱乾臺灣府志的「土番風俗」「男人大約於14、15歲時會編藤將腰束起,所以跑起來比馬還快」。蕭壠社人,可能因近海不易找到藤條而用堅硬的竹片束腰,曰「箍肚」或「箍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