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社采風圖+六十七兩采風圖/望樓瞭望/守隘/前景兩位少年,其一鼻孔前有一長竹管,即是「鼻簫」。麻達夜間吹簫,遊走於村社中,未婚少女聽到音樂,如果喜歡就招來同寢/〈番社采風圖〉及〈臺海采風圖〉/黃叔璥的《番俗六考》、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一以文采,一以圖繪,同以巡台御史的身分, 為十八世紀台灣平埔族文化留下了珍貴的記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

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1769年期間,設置於臺灣的監察御史。18世紀,臺灣行政區劃為臺灣道,而與其他省道相同,巡臺御史通常為滿人及漢人各一。
監察御史為清朝監察機關官職。巡臺御史職品等為從五品文官,品等雖比臺灣道道員的正四品低,不過官小權重。不僅可對臺灣道所屬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臺灣道所屬行政官員之權利,除此亦可在監察過程中對臺灣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其體制性質類似中華民國政府現今的監察院。
1722年開始派任的巡臺御史,初期以赴任派實為原則,也就是留臺者必須等接任者方能卸任。1751年起,改「著三年,事竣即回,不必留駐候任」。1769年裁撤巡臺御史一職,之後的巡臺御史皆為奉旨巡臺,而非擔任該職。巡視臺灣監察御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Yh6p5


創建年代:清康熙年間(1684~1722)
歷史沿革:清初設派駐巡臺御史衙署於鷲嶺南坡,今原臺南州廳以東一帶前,俗稱牛屎埕,其乃為御史埕之諧音。御史衙後遷於原鳳山縣公館(東安坊嶽帝廟前)。清雍正元年(1723)改建為都察院,左右分建滿、漢御史住所,清乾隆元年(1736),滿察院白起圖闢左旁曠地為射圃。清乾隆15年(1750),漢察院楊開鼎闢右旁曠地為射圃。清乾隆46年(1781)停派後御史衙署廢,而後御史衙改為文昌祠,今奎樓書院東側。
環境描述:文昌祠太平洋戰爭期間,本祠受B26砲擊,幾乎全毀。戰後後民眾侵據,改建為一樓民房居住,目前約近三十戶住於此,部份為廢墟,奎樓書院東北側的古牆與奎樓幼稚園教室相連。
保存狀況:原建築已不存,後遷建於文昌祠(今府前路一段巷90巷34弄)。
----------------------
巡臺御史
清代專責監察臺灣吏治、稽核地方行政的御史。御史之官制,始於西周,自秦漢以後即掌監察、執法等事。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後,康熙皇帝以臺灣為「海外要區,民番雜處,習尚悍戾」,決意設立御史來「表正風俗,稽查彈壓」,乃設滿、漢御史各一人,從五品,任期一年。1722年首任滿、漢巡臺御史吳達禮與黃叔璥抵臺。1727年(雍正5年)為加重御史的官威,原屬於臺廈道的學政職權,由巡臺漢御史負責,直到1752年(乾隆17年),再交還臺灣道。
1731年起,巡臺御史一年任滿後可在臺灣滯留一年,因而形成二年一換。在雍正時期,巡臺御史都能盡職,讓臺灣文武官員的官箴得以整飭。至乾隆年間,滿、漢巡臺御史互相傾軋,臺灣文武各官亦捲入其中,形成文武不合。再者,巡臺御史巡視南北二路時,常濫准詞訟,又依制設置胥役,頗為擾民;且臺灣鎮總兵官與臺灣道亦有巡閱之責,職責重疊,1740年以後,時有巡臺御史因罪遭到革職,或革職留任,朝臣遂有廢止巡臺御史之議。
1752年巡臺御史改為三年一換,並且任滿即回北京,不必依規定留駐臺灣等候新職。1764年福建布政使顏希,重提廢除巡臺御史之議,乾隆皇帝不置可否。1781年巡臺滿漢御史塞岱、雷輪,以辦事敷衍被交部議處,乾隆皇帝下令不再派任人選頂替。但直到1787年才經由上諭正式裁撤巡臺御史。之後臺灣的巡察工作,改由福建省大員輪流來臺,職司其事。
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43 https://bit.ly/3ESOujM
--------------------------
欽差行臺介紹-台北植物園館-農業知識入口網 https://bit.ly/3EQcELN
走進臺北植物園,碩果僅存的清末衙署建築『欽差行臺』。歷經多少年的歲月洪流,仍舊保有官場的氣息。其珍貴性確實讓我們一同來加以認識。
  西元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奠定了臺灣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隔年西元1885年(光緒11年)由清朝慈禧太后正式下詔臺灣建省,並指派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同時兼管福建巡撫事物。但後續建省的行政工作卻直到西元1887年〈光緒13年〉才正式完成,設置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西元1889年(光緒15年)巡府劉銘傳因應省城布政使司衙門尚未建成前,為了讓布政司有一個臨時辦公場所而設的衙署建築座落位置在臺北城的西北隅,也就是今天的臺北市警察局與中山堂及前面廣場的位置。
  西元1892年(光緒18年)為了使巡府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接待外來的官員有棲身場所並作為長官宴會的地方,特別在衙門的右轅增建一座規模較小,其建材及造型都較布政司衙門考究的建築招待所名為『欽差行臺』於西元1894年完工。同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西元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而當時擔任清廷巡撫唐景崧則在5月宣布『臺灣民主國成立』以巡撫衙門作為當時的總統府,以『欽差行臺』則作為『籌防局』,主籌戰爭的一切應急事物,這也就是現存保存於臺北植物園內的建物廳舍。同年6月日軍登臺攻陷基隆,總統唐景崧逃亡,總統府(巡撫衙門)慘遭祝融,臺北城就此淪陷。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城,則以布政使司衙門作為御住營地,而以欽差行臺為『臺灣總督府』歷經有七任總督在此地辦公。
  直到西元1919(大正8年)總督府新設廳(現今凱達格蘭大道盡端的總統府)正式完工才搬遷,成為臺灣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西元1932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臺北市公會堂,又考量古蹟保存的重要,決議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拆成三部移地保存,一部是移至臺北動物園〈圓山,現已拆除〉,一部是移至淨土宗臺北別院〈善導寺.現已拆除〉,另一部則遷移到臺北植物園(現已保存,則為欽差行臺註1)。
  位於臺北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內政部於民國74年8月19日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原由臺北市文化局管轄,民國94年移由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管理,建築格式為三進式,進入頭門(大門)後,再穿過儀門,即可抵達後面大堂。頭門及儀門有左右廂房連接,儀門與大堂間則有左右側廊及中廊相連,形成兩個相連的四合院。由於是官署建築,建築素雅穩重,屋脊採用單脊,具有燕尾翹脊,並無華麗或繁複的裝飾。由於整體建築構造大量為木造建材,使得目前樑柱遭受白蟻及潮濕水氣的嚴重損毀,期間經歷三次的大規模整修維護,已於2010年5月重新開幕。
  古蹟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人們了解前人文化活動最好的實體。古蹟保存與維護的目的便在彰顯歷史意義與展現前人的生活內涵。歷史告訴我們,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是臺北設府後,官員以臺北為行政重心的引證,臺灣建省的見證,劉銘傳治臺功業的實證,臺灣民主國的例證,日人據臺的史證。這樣一座誇耀古今的古蹟,正是需要我們好好的認識它。欽差行臺介紹-台北植物園館-農業知識入口網 https://bit.ly/3EQcELN
---------------------
御史台有哪些官员_御史台人员官职设置 - 古宫历史网 https://bit.ly/3PRq5S0
------------------------------

『欽差行臺』布政使司衙門-於西元1894年完工『臺灣民主國成立』以巡撫衙門作為當時的總統府,以『欽差行臺』則作為『籌防局』/總統府(巡撫衙門)慘遭祝融,臺北城就此淪陷。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城,則以布政使司衙門作為御住營地,而以欽差行臺為『臺灣總督府』,歷經有七任總督在此地辦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

禦史台官員設置
禦史台有哪些官員_禦史台人員官職設置- 古宮歷史網 https://bit.ly/3PRq5S0
《星漢燦爛月升滄海》中禦史大夫的女兒與五公主交好,一同害程少商落水,還放蛇咬,凌不疑就毒打了這些女娘的家長,禦史大夫因為凌不疑在禦史台把他吊起來打,所以對凌不疑還有程家懷恨在心,不過一個禦史台肯定不止禦史大夫這一個官員,那麼禦史台有哪些官員呢?
禦史台有哪些官員
禦史台一般設有:禦史大夫一人,從三品;禦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其屬有三院:一曰台院,侍禦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禦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禦史隸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贅之。三司,謂禦史大夫、中書舍人、門下侍郎也。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凡有彈劾,御史以白大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有製覆囚,則與刑部尚書平閱。行幸,乘路車為導。
朝會,則率其屬正百官之班序,遲明列於兩觀,監察禦史二人押班,侍禦史頦舉不如法者。文武官職事九品以上及二王後,朝朔望。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五品以上及折衝當番者五日一朝,號六參官。弘文、崇文館、國子監學生四時參。凡諸王入朝以恩追至者,日參。九品以上,自十月至二月,袴褶以朝;五品以上有珂,蕃官及四品非清官則否。
凡朝位以官,職事同者先爵,爵同以齒,致仕官居上;職事與散官、勳官合班,則文散官居職事之下,武散官次之,勳官又次之;官同者,異姓為後。以前官召見者,居本品見任之上,以理解者,居同品之下。
本司參集者,以職事為上下。文武三品非職事官者,朝參名簿,皆稱曰諸公。凡出,不逾四面關則不辭見。總督、刺史、都護既辭,候旨於側門。左右僕射、侍中、中書令初拜,以表讓。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及諸司長官,謝於正衙,復進狀謝於側門。兩班三品以朔望朝,就食廊下,殿中侍禦史二人為使涖之。高宗改治書侍禦史中丞,以避帝名;龍朔二年,改禦史台曰憲台,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武後文明元年,改禦史台曰肅政台。
光宅元年,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監軍旅;右台察州縣、省風俗。尋命左台兼察州縣。兩台歲再發使八人,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條察州縣。兩台禦史,有假、有檢校、有員外、有試,至神龍初皆廢。景雲三年,以兩台望齊,糾舉苛察,百僚厭其煩,乃廢右台。延和元年復置,歲中以尚書省隸左台,月餘右台復廢。至德後,諸道使府參佐,皆以禦史為之,謂之外台;復有檢校、裡行、內供奉,或兼或攝,諸使下官亦如之。會昌初,升大夫、中丞品。東都留台,有中丞一人、侍禦史一人、殿中侍禦史二人、監察禦史三人;元和後,不置中丞,以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主留台務,三院禦史亦不常備。
1.侍禦史
六人,從六品下。掌糾舉百寮及入閤承詔,知推、彈、雜事。凡三司理事,與給事中更直朝堂。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長官,則與刑部郎中、員外郎、大理司直、評事往訊。彈劾,則大夫、中丞押奏。大事,法冠、朱衣、纁裳、白紗中單;小事常服。久次者一人知雜事,謂之雜端,殿中監察職掌、進名、遷改及令史考第,台內事飧決,亦號台端。次一人知公廨。次一人知彈。分京城諸司及諸州為東、西:次一人知西推、贓物贖、三司受事,號副端;次一人知東推、理匭等,有不糾舉者罰之;以殿中侍禦史第一人同知東推,蒞太倉出納;第二人同知西推,蒞左藏出納。號四推禦史。只日,台院受事;雙日,殿院受事。次侍禦史一人,分司東都台。凡禦史以下遇長官於路,去戴下馬,長官斂遼止之。出入行止,殿中以下視以為法,先後有罰。入朝,則與殿中侍禦史隨仗分入,東則居侍中、黃門侍郎、給事中之次,西則居中書令、侍郎、舍人之次。每一人東向承詔五日,有旨召禦史,不呼名則承詔者出。
樂彥瑋為大夫,以嚐召兩禦史,乃加副承詔一人,闕則殿中承乏。監察禦史分日直朝堂,入自側門,非奏事不至殿庭;正門無籍;天授中,詔側門置籍,得至殿庭;開元七年,又詔隨仗入閤。分左右巡,糾察違失,左巡知京城內,右巡知京城外,盡雍、洛二州之境,月一代,將晦,即巡刑部、大理、東西徒坊、金吾、縣獄。搜駱,則監圍,察斷絕失禽者。
其後,以殿中掌左右巡;尋以務劇,選用京畿縣尉。又置禦史裡行使、侍禦史裡行使、殿中裡行使、監察裡行使,以未為正官,無員數。唐法,殿中侍禦史遷拜及職事,與侍禦史鈞。開元以降,權屬侍禦史,而殿中兼知庫藏、宮門內事。故事,禦史台不受訟,有訴可聞者略其姓名,託以風聞。其後,禦史憤世嫉俗者少,通狀壅絕。十四年,乃定授事禦史一人,知其日彈劾狀,題告事人姓名。其後,宰相以禦史權重,建議彈奏先白中丞、大夫,復通狀中書、門下,然後得奏。自是御史之任輕矣。建中元年,以侍禦史分掌公嵐、推、彈,自是雜端之任輕矣。元和八年,命四推禦史受事,周而復始,罷東西分日之限。隋末,廢殿內侍禦史;義寧元年,承相府置察非掾二人;武德元年,改曰殿中侍禦史;龍朔元年,置監察禦史裡行;武後文明元年,置殿中里行,後亦飧以里行名官;長安二年,置內供奉。
2.主簿
設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受事發辰,核台務,主公廨及戶奴婢、勳散官之職。錄事二人,從九品下。有主事二人。台院有令史七十八人,書令史二十五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二人。殿院有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察院有計史三十四人,令史十人,掌固十二人。
禦使
殿中侍禦史九人,從七品下。掌殿庭供奉之儀,京畿諸州兵皆隸焉。正班,列於閤門之外,糾離班、語不肅者。元日、冬至朝會,則乘馬、具服、戴黑豸升殿。巡幸,則往來門旗之內,檢校文物虧失者。一人同知東推,監太倉出納;一人同知西推,監左藏出納;二人為廊下食使;二人分知左右巡;三人內供奉。
3.監察禦史
十五人,從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初,開元中,兼巡傳驛,至二十五年,以監察禦史檢校兩京館驛。大歷十四年,兩京以禦史一人知館驛,號館驛使。監察禦史分察尚書省六司,繇下第一人為始,出使亦然。興元元年,以第一人察吏部、禮部,兼監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館驛使;第三人察戶部、刑部。歲終議殿最。元和中,以新人不出使無以觀能否,乃命頦察尚書省,號曰六察官。開元十九年,以監察禦史二人蒞太倉、左藏庫。三院禦史,皆初領繁劇外府推事。其後,以殿中侍禦史上一人為監太倉使,第二人為監左藏庫使。
凡諸使下三院禦史內供奉,其班居正台監察禦史之上。
4.巡按
以判官二人為佐,務繁則有支使。其一,察官人善惡;其二,察戶口流散,籍帳隱沒,賦役不均;其三,察農桑不勤,倉庫減耗;其四,察妖幻影盜賊,不事生業,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異等,藏器晦跡,應時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併縱暴,貧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凡戰伐大克獲,則數俘馘、審功賞,然後奏之。屯田、鑄錢,嶺南、黔府選補,亦視功過糾察。決囚徒,則與中書舍人、金吾將軍蒞之。國忌齋,則與殿中侍禦史分察寺觀。蒞宴射、習射及大祠、中祠,視不如儀者以聞禦史台有哪些官員_禦史台人員官職設置- 古宮歷史網 https://bit.ly/3PRq5S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