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澄臺

臺灣八景「澄臺觀海」
澄臺位於昔日臺灣府城(今臺南市)臺廈道衙署後院,舊時府城地勢西臨臺江內海,海岸線原在赤崁樓前,清康熙32年(1693)臺廈兵備道高拱乾在道署後的寓望園內創建斐亭,於左隅再建高臺,以能望海,故名「澄臺」,且作〈澄臺記〉,記敘築澄臺與斐亭的經過,並將斐亭聽濤、澄臺觀海與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鷄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併列為「臺灣八景」。至乾隆9年(1744),斐亭已塌,然澄臺依舊完好,其後,乾隆30年(1765)、嘉慶4年(1799)以至同治、光緒年間,澄臺屢有修建,光緒年間唐景崧擔任臺灣兵備道期間(光緒13年至17年,1887─1891)重建澄臺;日治時期,隨著政權更迭,臺灣道署作為臺南縣、廳辦公廳舍,道署建築及斐亭、澄臺相繼拆除。斐亭、澄臺自康熙32年創建後,一直為道署官員與來臺宦遊文士聽濤觀海的勝地,臺榭的建造,更讓文人抒發心情、排遣愁懷,故斐亭、澄臺亦是文人雅集題詠之所,歷來以此為題的詩作頗多。臺廈道衙署舊址,據文獻考證,位於今日臺南市永福國小校園內,斐亭與澄臺的景物如今已消逝,不復存在。首位美國駐臺領事James W.Davidson,在1903年出版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中,記述他於1895從事記者工作以及後來擔任領事期間駐臺的所見所聞,當時便留下澄臺的珍貴影像,足以讓後人遙想過去澄臺觀海之景象。臺灣八景「澄臺觀海」-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EQqvlt
------------------
現址
臺南市永福國小臺南市中西區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86號
經緯度
22.992735, 120.201093
是否開放

免費進場

空間簡介
澄臺位於昔日臺灣府城(今臺南市)臺廈道衙署後院,舊時府城地勢西臨臺江內海,海岸線原在赤崁樓前,清康熙32年(1693)臺廈兵備道高拱乾在道署後的寓望園內創建斐亭,於左隅再建高臺,以能望海,故名「澄臺」,且作〈澄臺記〉,記敘築澄臺與斐亭的經過,並將斐亭聽濤、澄臺觀海與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鷄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併列為「臺灣八景」。至乾隆9年(1744),斐亭已塌,然澄臺依舊完好,其後,乾隆30年(1765)、嘉慶4年(1799)以至同治、光緒年間,澄臺屢有修建,光緒年間唐景崧擔任臺灣兵備道期間(光緒13年至17年,1887─1891)重建澄臺;日治時期,隨著政權更迭,臺灣道署作為臺南縣、廳辦公廳舍,道署建築及斐亭、澄臺相繼拆除。斐亭、澄臺自康熙32年創建後,一直為道署官員與來臺宦遊文士聽濤觀海的勝地,臺榭的建造,更讓文人抒發心情、排遣愁懷,故斐亭、澄臺亦是文人雅集題詠之所,歷來以此為題的詩作頗多。臺廈道衙署舊址,據文獻考證,位於今日臺南市永福國小校園內,斐亭與澄臺的景物如今已消逝,不復存在。首位美國駐臺領事James W.Davidson,在1903年出版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中,記述他於1895從事記者工作以及後來擔任領事期間駐臺的所見所聞,當時便留下澄臺的珍貴影像,足以讓後人遙想過去澄臺觀海之景象。臺南研究資料庫|臺灣八景「澄臺觀海」 https://bit.ly/466DafS
---------------------------------
消失的台灣八景之「澄臺觀海」 @ 雲海龍吟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8c5ug
消失的台灣八景之「澄臺觀海」
在清乾隆年間臺灣縣圖中的道署座東朝西,建築由三座連建而成,每座三進,有大門、儀門、照牆、廳堂(鶴馴堂),後闢寓望園,並築斐亭、澄臺等勝景。
台灣八景中「斐亭聽濤」與「澄臺觀海」兩景位在台灣道署現今臺南永福國小內,澄臺可能在校園右後方。清廷領台之初,擇府治西定坊原鄭舊宅「東壁樓」建台灣道署。康熙25年(1686),巡道周昌建寓望圓於巡道署後,取左史「薑有寓望」之語。
康熙32年(1693),巡道高拱乾於寓望園舊址建裴亭,以環繞以竹,遂以「斐亭」名之。乾隆9年(1744)巡道莊年重修已毀之裴亭,嘉慶4年(1799)巡道遇昌復修之,並另為「澄臺」提匾。
高拱乾《裴亭聽濤》 島居多異籟,大半是濤鳴;試向竹亭聽,全非松閣聲。 人傳滄海嘯,客訝不周傾。消夏清談倦,如驅百萬兵。
王善宗《裴亭聽濤》 華亭藻梲接詞場,碧水長流遍海疆;滾滾波濤聲不息,斐然有緒煥文章。
劉廷璧《斐亭聽濤》 洪濤聲繞斐亭幽,坐聽能消萬種愁;獨怪夜深人靜後,松風怒吼亂清秋。
高拱乾又在斐亭旁邊又蓋了「澄臺」,更築台於亭之左隅,覺滄渤島嶼之勝,盡在登臨襟帶之間;復名之曰「澄」,有四方而高之臺曰澄臺,高一丈五尺,覆以屋、護以欄。有「斐亭聽濤」與「澄臺觀海」之勝景傳頌。
「澄臺記」云:載庀小亭於署後,環以竹,名以斐。更築臺於亭左,名曰澄;高二丈有奇,上廣數筵,四望空闊,海濤汩沒,若在几席。
高拱乾《澄臺觀海》有懷同海闊,無事得台高;瓜憶安期棗,山驅太白鰲。 鴻濛歸紫貝,腥穢滌紅毛;濟涉平生意,何辭舟楫勞!
王善宗《澄臺觀海》巍峨臺榭築邊城,碧海波流水有聲;濟濟登臨供嘯傲,滄浪喜見一澄清。
張琮《澄臺觀海》海上層臺俯四隅,縱觀觀止百川輸;波光耀日連天有,蜃氣成樓到地無。 潑眼昔曾吞夢澤,盪胸今更挹冰壺;微軀薄宦重洋隔,欲叩君恩仗吸呼。
胡承珙《澄臺晚眺》寂歷斜陽上麗譙,微茫一線鹿門招;小園種樹剛春雨,暇日登樓又晚潮。 公子風標看白鷺,美人名字記紅蕉;天涯滋味蠻鄉景,賴有詩情耐可銷。
連橫《澄臺觀海》深秋獨上澄臺望,眼底波濤勢沸奔;帆影橫斜青草渡,漁燈明滅白沙墩。 萬山北向環瀛島,一水東來界海門;太息唐衢今已去,有誰冠劍哭天閽!
照片中為清末洋人遊台時所拍攝。
永福校園內擁有台灣八景,最知名為「斐亭聽濤」、「澄台觀海」二景名稱頗具詩意,由當時文人雅士吟詠唱和命名,歷任的台灣巡道都當這兩處地方為絕世美景,為昔日寓望園舊址所在。
鄭經在1664年-1674年間所著的東壁樓集-卷八《題東壁樓景自敘》:「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試問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一漢臣。」東壁樓為鄭經遊憇之樓臺,位於西城郭近臺江之處,樓臺應建於承天府西定坊高地之上,根據詩集推論東壁樓位置有可能在永福國小內。
在永福校園後方的「後圍巷」,還保留原來的地形,證明澄台建在地勢較高的臺地之上。
當年這裡可以遠眺台江內海,耳裡不時傳來陣陣的海濤聲,是許多文人雅士流連忘返的地方,胡承珙(1776-1832)澄臺晚眺的七言律詩裡,描述從臺上往前眺望,滄海島嶼之勝景,盡入眼底,後因海岸線漸漸西移,如今大樓林立以不見昔日的勝景。
在府志第二十卷有詩描述: 澄台:「澄台上下樹婆娑,滿目殘陽動遠波。天水無痕同一碧,風帆如葉島如螺。」 斐亭:「留得清風動去思,千竿湘碧影猗猗。何人喚起文同筆,有斐亭前畫衛詩。」
原臺澎兵備道署,巡道署舊址圖,總面積約2122坪。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設臺廈兵備道駐府治,由閩浙總督福建巡府及市政使之下負責治理台灣。
康熙六十年(1721)因為朱一貴事件,將台灣廈門道的兵備銜拿掉,改稱「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雍正五年(1727)改為「福建分巡台灣道」。
乾隆三十二年(1767)升格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乾隆五十六年(1791)改稱「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簡稱為「台灣巡道」,為清領前中期全台最高統治所在地。
光緒十一年(1885)唐景崧任臺灣兵備道,兼理學政。沈太夫人,復督工重建澄臺,光緒十五年(1889)唐景崧在臺南道署成立「斐亭吟社」,時邀同僚下屬、文士詩人飲酒賦詩之場所,可見當時台灣詩社聚會風氣之興盛。
胡適的父親曾在台灣當官,1893年胡適曾在幼年隨著母親來台居住,胡適幼時之故居原為道台之客間(今永福國小北棟校舍),1895年因甲午戰爭而隨母親離開臺灣回上海。(永福國小資料照提供)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司令部設在巡道署舊址。歷時僅150天的臺灣民主國滅亡,日治初期,台南縣廳設於今永福國小校址,1916年新臺南廳舍落成,5月20日廳辦公室搬移至新廳舍「台南州廳」,也就是現在的台灣文學館。
1911年台南市全圖中可見臺南廳前還保留東轅門與西轅門街舊地名。昔日道署有兩個轅門,道署大門南側稱東轅門,北側稱為西轅門。
民國5年(日大正5年1930)原址廢,民國19年(日昭和5年),台南市役所進駐(當初的台南市公所)。
民國34年(1945年)12月1日,原南門尋常小學校舍遷移到台南市役所,改名為「臺南市中區第二國民學校」。
民國36年(1947年)2月1日,又改為「臺南市中區成功國民學校」。該年9月改為「臺南市中區永福國民學校」,今台南市永福國小。
民國41年12月26日,胡適博士在市長葉廷珪陪同之下,蒞校重遊故居,受到本校林秋楓校長及全體師生列隊歡迎。在故居門前留影,入樓參觀後,林校長請胡適題字,當場揮毫,留下《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墨寶作為誌念。目前一直存放在校長室,由歷任校長保管。(永福國小資料照提供)
胡適在故居前種下一棵榕樹,故居在多年前因建築老舊拆除,現已移植至學校東側教室前,非常具有紀念價值。
參考文獻:劍花室詩集、高拱乾《台灣府志》、重修台灣府志 (原書圖中以高解析掃繪)
消失的台灣八景之「澄臺觀海」 @ 雲海龍吟 :: 痞客邦 :: https://bit.ly/3t8c5ug


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簡稱巡臺御史。為臺灣清治時期的1722年-1769年期間,設置於臺灣的監察御史。18世紀,臺灣行政區劃為臺灣道,而與其他省道相同,巡臺御史通常為滿人及漢人各一-巡臺御史職品等為從五品文官,品等雖比臺灣道道員的正四品低,不過官小權重。不僅可對臺灣道所屬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臺灣道所屬行政官員之權利-清初設派駐巡臺御史衙署於鷲嶺南坡,今原臺南州廳以東一帶前,俗稱牛屎埕,其乃為御史埕之諧音/『欽差行臺』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是臺北設府後,官員以臺北為行政重心的引證,臺灣建省的見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