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五○年代早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將台灣形容為「不沉的航空母艦」(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
星期專論》台灣是美國的夥伴,不是資產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9Eiq8
台灣沖航空戰 這只是空襲歲月的開端:1944年10月,臺灣沖航空戰裡的澎湖(上) | 廖英雁 | 鳴人堂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沖航空戰(Formosa Air Battle)也叫台灣海空戰,是日軍基地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機動部隊之間的戰役。此戰役的背景是美軍為避免來自台灣及沖繩方面部隊的空中攻擊而先行的對呂宋、沖繩及台灣等地的轟炸。此戰役致美軍的重巡洋艦坎培拉號、輕巡洋艦休斯頓號嚴重受損,日軍損失戰機312架。
台灣沖航空戰(日語:台灣沖航空戦)發生於1944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地點位於台灣東方海上,是日軍基地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機動部隊之間的戰役。
背景
美軍於攻擊雷伊泰灣之前,為了避免來自台灣及沖繩方面部隊的空中攻擊,而先行轟炸台灣及沖繩的主要基地(新竹、高雄等)。10月10日那霸遭到空襲之後,日本海軍開始準備攻擊美國航空母艦機動部隊。
由東港出發的水上偵察機於10月12日凌晨,在台灣東方海上發現美國空母機動部隊,日本T攻擊部隊開始攻擊美艦隊,連續5日的台灣沖航空戰就此爆發。戰後大本營發表:「包含擊沉空母11艘、擊破空母8艘、擊沉戰艦4艘在內,共擊沉45艘」的"大戰果"。
兩軍戰力
日軍
* 1251架
o 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寺岡謹平中將、司令部:馬尼拉、144架)
o 第二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福留繁中將、司令部:高雄、部隊多在鹿兒島縣鹿屋及南九州一帶、358架)
o 第三航空艦隊(航空母艦航空隊、275架)
o 第三艦隊(司令部:千葉縣木更津、237架)
o 第一二航空艦隊(航空母艦航空隊、237架)
o 第8飛行師團
備註:所謂的航空艦隊系德語用法,實際上就是陸基航空隊,並非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隊
台灣沖航空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沖航空戰(Formosa Air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pN1yDA
1944年10月12日~16日,臺灣沖航空戰 這只是空襲歲月的開端:1944年10月,臺灣沖航空戰裡的澎湖(上) | 廖英雁 | 鳴人堂
2020-10-12 1944年10月12日~16日,臺灣沖航空戰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XPr8UO
1944年10月12日~16日,作為美軍奪回菲律賓的前奏,美軍航空母艦艦隊逼近臺灣,與臺灣駐軍爆發大規模空戰,史稱「臺灣沖航空戰」(日語的「沖」是指陸地附近的海域,「臺灣沖」即為臺灣近海之意。)
其中10月14日的岡山大空襲,美軍由中國成都起飛的美軍B-29重型轟炸機,在艦載機掩護下對岡山地區投下大量高爆彈、燒夷彈,許多人葬身火海。
五日間美日雙方在臺灣上空及周邊海域激烈空戰,數日後日本駐臺灣的航空兵力幾乎折損殆盡。隔年(1945)美軍攻佔菲律賓後,開啟了臺灣遭瘋狂空襲的命運。
關於這場慘烈的大空戰,還有一個小故事。你知道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的「飛虎將軍廟」嗎?這個廟宇祭祀的是二戰中殞命的日軍飛行員杉浦茂峰。
台南海尾朝皇宮角頭廟「鎮安堂」飛虎將軍廟供奉日本飛官,設置環保金爐/恭請飛虎將軍降駕開爐儀式,關手轎結果飛虎將軍「寫」日文,考倒了一堆人!/飛虎將軍廟供奉日本二戰飛官杉浦茂峰,為台灣少數供奉日本人的廟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航艦部隊大舉來襲,民間傳說兩軍於臺南上空激戰中,杉浦茂峰座機受損,為避免墜落於人口密集的市區造成重大傷亡,他奮力將飛機開往海尾寮後才墜毀,得年21歲。後來居民感念他的精神,建造飛虎將軍廟來供奉。到了現在,飛虎將軍廟不僅是當地的重要廟宇,更已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臺灣身不由己捲入大東亞戰爭、承受無情空襲的命運,戰後以為一切終於結束,沒想到旋即被捲入國共內戰,又是另一場惡夢的開始。
一次又一次的歷史中,我們是否學到了什麼?
10月12日,一起哀悼、紀念,因戰爭逝去的人們。
圖為1944年10月 美軍空襲岡山任務空照圖數位上色,感謝 Wei-Bin Chang 大大提供原圖
回顧臺灣空襲記憶專區-
https://www.gjtaiwan.com/new/?page_id=75292
1944年10月12日~16日,臺灣沖航空戰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XPr8UO
臺灣空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kclW4
臺灣空戰、臺灣沖航空戰或臺灣近海航空戰[1](日語:台湾沖航空戦,英語:Formosa Air Battle)發生於1944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地點位於臺灣本島及臺灣東方海上,是日本軍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之間爭奪制空權的一連串大規模空戰,此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空戰。
由於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逼近臺灣海域求戰,目標是摧毀臺灣的空防設施,儘管地面攻擊因為臺灣秋冬季節多雲多雨的天氣而乏善可陳,不過日軍在作戰中以為美軍要直接攻打,投入大量戰機、轟炸機以求殲滅美軍航空母艦艦隊,反遭美軍航母保護網痛擊蒙受沉重損失,致使日軍在後續的菲律賓戰役缺乏足夠戰機掩護部隊,使聯合艦隊後續發動的雷伊泰灣海戰遭受重創,使日軍失去幾乎所有海上力量。
臺灣空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kclW4
背景
美國海軍在菲律賓海海戰大量殲滅日軍艦載航空部隊,佔領塞班島撕裂了日軍打造的絕對國防圈。日本海軍為了填補防禦缺口,組建了第二航空艦隊,計畫從陸上基地起飛大規模攻擊美軍艦隊,其主要攻擊戰術為夜襲。第二航空艦隊攻擊美軍的作戰計畫則稱為捷號作戰,捷號作戰有四套方案,分別對應美軍從菲律賓、本州至九州、九州至臺灣、北海道等地的空襲。由於大本營ㄧ反海軍過去以軍艦為目標的傳統,而改為著重攻擊運輸艦艇,打擊了海軍士氣,因此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到前線鼓舞士氣。[2]
而美國在拿下塞班島後,海軍曾對下一波奪佔目標意見分歧,包含臺灣、印尼、菲律賓與沖繩都列入考慮,最終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提出收復菲律賓的方案為戰略攻擊方向,為君王二號作戰;不過,為了讓登陸雷伊泰島美軍得到全面空優掩護,1944年10月5日第三艦隊指揮官小威廉·海爾賽得到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指示:「對臺灣島軍事設施及港口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在臺灣島進行騷擾行動。
1944年10月10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首先對沖繩發動空襲(十・十空襲);當日,豐田副武正在臺灣視察,豐田司令在相關情報彙整中知道38特遣艦隊的空襲將會為美軍登陸部隊開道。[3]但是豐田在當天還不曉得美軍的目標是何處,因此僅只是第二航空艦隊執行捷一號、捷二號作戰;為了避免空中狙殺聯合艦隊長官一事重演,在日本本土的聯合艦隊指揮體系由參謀長草鹿龍之介主導指揮反擊,[4]第二航空艦隊司令官福留繁則將他手下約470架部署在九州至臺灣沿線機場的戰機逐漸集結至臺灣,位於菲律賓的第四航空軍也開始加強戰備;日軍在美國航艦發動攻擊前已經持續搜索美軍位置,但並沒有明確推估美軍數量;但日軍理解美軍打算切斷日本南方的佔領區與本土,一定會南下支援橫斷作戰,因此在日本標準時間10月11日早上開始對西太平洋進行大規模索敵,配備對海搜索雷達的日本偵察機很快的得知敵艦方位,同日下午1830時聯合艦隊發布12日作戰目標概要,下令日本海軍第七六二航空隊(T攻擊部隊)在晚上由沖繩起飛,趁黑夜及薄暮時刻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發動攻擊。
戰鬥序列
日軍
日本海軍:1,251架軍機
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寺岡謹平中將、司令部:馬尼拉、144架)
第二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福留繁中將、司令部:高雄、部隊多在鹿兒島縣鹿屋及南九州一帶、358架)
第三航空艦隊(航空母艦航空隊、275架)
第三艦隊(司令部:千葉縣木更津、237架)
第十二航空艦隊(航空母艦航空隊、237架)(所屬第5艦隊)
大日本帝國陸軍:200架軍機
第4航空軍第8飛行師團(司令部:日治臺灣時的臺北)
備註:航空艦隊為德語用法,是指陸上基地航空隊,並非航母戰鬥群的艦載機隊
美軍
第三艦隊:海爾賽上將指揮
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密茲契中將指揮,旗艦在第三分隊列星頓號
第一分隊(Task Group 38.1):老約翰·麥凱恩中將指揮
旗艦胡蜂號
大黃蜂號
科本斯號
蒙特利號
第二分隊(Task Group 38.2):波根(Gerald F. Bogan)少將指揮
旗艦無畏號
碉堡山號
漢考克號
獨立號
卡伯特號
第三分隊(Task Group 38.3):薛曼(Frederick C. Sherman)少將指揮
旗艦艾塞克斯號
特遣艦隊旗艦列星頓號
普林斯頓號
蘭利號
第四分隊(Task Group 38.4):戴維森(Ralph E. Davison)少將指揮
旗艦富蘭克林號
企業號
聖哈辛托號
貝勞森林號
經過
由於10月11日的偵察已將美軍艦隊定位,指揮官們都知道明日美軍將直撲臺灣,臺灣所有軍事基地都在當晚進入戰鬥準備狀態,地面高砲人員進入陣地警戒,戰鬥機則準備在日出之後隨時可升空攔截。
相對於日軍的全面戒備,38特遣艦隊並沒有刻意準備艦隊防空,而是大量出動進行壓倒性攻擊,將艦隊航空戰力劃歸38.1-38.4等四支戰鬥部隊,38.2特遣艦隊負責壓制臺灣北部三分之一(包含現在的臺北都會區、桃園市、新竹縣市、宜蘭縣等)、38.3特遣艦隊負責中臺灣、38.1與38.4特遣艦隊負責南臺灣,第一天38特遣艦隊總共派遣1,378架戰機壓制臺灣島空中戰力。
10月12日(戰役首日)
由東港出發的水上偵察機於10月12日凌晨,在臺灣東方海上發現美國航母機動部隊,連續5日的臺灣沖航空戰就此爆發。美軍攻擊編隊在早上6點陸續起飛,在臺灣島上空迎戰日軍攔截機。當日主要空戰在北臺灣及中臺灣發生,38.3特遣艦隊指揮官費德烈·薛曼聲稱當天他麾下的列克辛頓號、艾賽克斯號兩艦戰鬥機至少擊落了50架日機,38.2指揮官傑拉德·佛朗西斯·博根則表示他指揮的三艘艾塞克斯級航母艦載機也擊落了至少50架飛機,光2支特遣艦隊支隊就擊落了100架日本戰機。[5][6][7][8]雖然當天美軍出擊了上千架戰機直衝臺灣,但因為美軍以飛行員的倖存為優先,多數都在此之前經歷充分的訓練與戰鬥,損失相對極低,美軍只有9架戰鬥機遭擊墜,其中有3位飛官更隨後被美軍潛艦打撈救回繼續作戰。美軍飛官的任務回報中提出臺灣防空主力以陸軍的東條、東尼、奧斯卡為主,海軍的零式戰鬥機僅有少部分可實施組織性戰鬥,[9]大多數仍在重新整訓當中。
但是美軍地面轟炸成果不佳,當日派出的地獄俯衝者與復仇者式等攻擊機群雖然對臺灣防空設施進行轟炸,但並沒有摧毀臺灣空防系統。
同日豐田司令也已認知美軍的主攻方向是臺灣、菲律賓一帶,在10月12日下令聯合艦隊執行捷二號作戰。[10]在美軍白天的全面壓制之後,入夜日軍也派出近90架的銀河轟炸機、天山艦上攻擊機、四式重型轟炸機發動夜襲,這場戰鬥也是日本帝國海軍首度使用雷達指引攻擊機發動魚雷攻勢,但戰果乏善可陳。美軍以煙霧及船艦連續機動迴避掉所有攻擊,艦隊防砲認為它們擊落9架日軍攻擊機、獨立號航空母艦的夜間戰鬥機中隊則聲稱擊落了3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對美軍來說可以稱為損失的是普利契特號驅逐艦遭38.4特遣艦隊的友軍誤擊。日軍認為自己打中了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1發魚雷、坎培拉號重巡洋艦 (CA-70)2發魚雷,但沒構成這兩艘船致命傷,[11]且這波夜襲因照明彈被雲霧極惡劣氣候干擾導致攻擊效果不好,日軍T攻擊部隊承認在美軍夜間戰鬥機及防空火網壓制下有54架沒有返航。
10月13日(戰役第二日)
當天的天氣比昨天惡劣,38特遣艦隊早上派出了947架戰機壓制臺灣,雖然當天日軍空中攔截規模急遽減少,但由於臺灣當地持續的陰天也讓機隊無法找到目標與確認攻擊成果;且因為第一天的空襲,美軍意識到臺灣島上的空軍設施總數可能多過原先預期,特遣艦隊因此取消了14:00以後的攻擊任務,讓38特遣艦隊人員補充了部分精力好對抗當天日落後一連串的夜襲攻擊。
當天下午,日本T攻擊部隊如昨日一般計畫趁著日暮直撲美軍艦隊,38.1、38.4艦隊雷達在16:30接觸到攻擊機群訊號,貝勞森林號航空母艦負責戰鬥空中巡邏的戰鬥機部隊1小時後在距離艦隊70海浬的距離處接敵,在擊落了10架戰鬥機與轟炸機之餘,擊潰了該波攻勢。18:12分,38.4艦隊再度從雷達上得到下一波攻擊部隊來襲資訊,20分鐘後有6架攻擊機在38.4特遣艦隊附近遭擊落。隨後有6架攻擊機穿越艦隊防空圈進入攻擊態勢,在6架攻擊機遭擊落前施放了4枚魚雷,其中1枚從富蘭克林號航母艦首前通過,1枚深度設定錯誤從航母底下穿過、其中一架一式陸攻試圖撞擊富蘭克林號,但是最終失控墜入富蘭克林右舷前方海上。
38.1特遣部隊在18:23才偵察到10架銀河轟炸機以超低空突襲艦隊,故艦載機未能攔截;防空炮雖然打掉了6架銀河,但其中1架銀河成功發射魚雷打中了坎培拉號重巡洋艦。坎培拉號中雷後2部動力機組、舵機毀損,23人死亡,隨後坎培拉號改編入30.3特遣艦隊,並在22:00由威奇托號重巡洋艦拖帶撤離戰場。
戰後大本營發表:「包含擊沉空母11艘、擊破空母8艘、擊沉戰艦4艘在內,共擊沉45艘」的「大戰果」[12]。但事實上美軍僅有17艘航母參戰,日軍的戰報誇大明顯。根據美軍說法,美軍僅有2艘巡洋艦受重創。
臺灣空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kclW4
台灣沖航空戰(Formosa Air Battle)戰果
1944年今天,日本大本營就10月12日到16日爆發的台灣沖海戰發表戰果,當中聲稱擊沉空母11艘、擊破空母8艘、擊破或擊沉戰艦4艘在內(轟撃沈 航空母艦11隻 戦艦2隻 巡洋艦3隻 巡洋艦若(もしく)は駆逐艦1隻,撃破 航空母艦8隻 戦艦2隻 巡洋艦4隻 巡洋艦若は駆逐艦1隻 艦種不詳13隻)共45艘軍艦之戰果。
但其實台灣空戰日軍戰果僅為擊落89架軍機、重傷兩艘巡洋艦(被魚雷機之魚雷擊傷之坎培拉號及休斯頓號)以及兩艘空母和兩艘驅逐艦輕傷。日方戰報完全誇大了戰果,日方損失的312機亦嚴重影響了日軍的航空戰力。(1) 源來如史 - 台灣沖航空戰(Formosa Air Battle)戰果... | Facebook https://bit.ly/3JZubEl
台灣視角,兩強衝突,無法置身事外的一場戰事
博客來-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https://bit.ly/3JSZWPd
被歷史遺忘,唯一以台灣為戰場的重大戰役
台北空襲不是全貌,只是這場戰役的一部份
美軍對台實施轟炸行動長達10個月
本書喚起民眾對台灣航空決戰的完整記憶
日本因戰勝而佔領台灣,也因戰敗而撤出台灣。期間,由於日本人的銳意經營建設,台灣不但成為圖南飛石、南進基地,本身也變成不沉航空母艦,屏衛著南方戰略物資回運日本的海上交通線,也是日本絕對國防圈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從經略、政略或戰略角度來看台灣,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台灣航空決戰,驗證了寶島戰略價值的不可取代性。
由於對外勢力的擴張,台灣全島因此而要塞化、軍事化。太平洋戰爭期間,雖然台灣並沒有成為美日雙方島嶼爭奪戰的焦點,但是居於遠東戰略要津地位之台灣,仍然躲不開兵燹,慘遭連續十個月的狂轟濫炸。
台灣的戰略價值,凸顯了它在戰爭中的角色,但也因此帶給無辜百姓血腥的殺戮和家園破碎的結局。
在南太平洋節節敗退的日本,戰線已經來到「絕對國防圈」內。作為日本一方的台灣,當美國準備實施接近本土的最後階段作戰時,在登陸與否規劃中,一度被美軍作為必須要考慮的目標。這也就是「堤路行動」發想的背景。即使美軍明知要付出慘重的傷亡,還是擬定了登陸攻奪台澎的作戰計畫,因為台灣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一旦佔領了台灣,盟軍不但絞殺了日本戰略物資自南洋的回運,還可利用現成密如蛛網的飛機場,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設備完整的港灣泊地,更可作為揮軍直取日本的跳板。
台灣航空戰期間,美日雙方共出擊7,317架次,損耗851架,是太平洋戰爭全期規模最大、兵力最密集、損耗最多的航空作戰。然而,雙方都沒有一本完整的著作把這段歷史給說明清楚。
當戰爭的腳步越接近台灣,美軍對台灣的報復性攻擊更是密集度更是到了極限,美機幾乎天天從菲律賓出發襲台。各種空中攻擊手段都派上用場,戰禍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機場、港口、廠房、交通要津無一倖免。子彈、炸彈下不分日人、台人,空襲警報發布下,人人均要走避保命。台灣民眾也就成為美日雙方交戰下的犧牲者
博客來-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https://bit.ly/3JSZWPd
如果當年美軍決定依「堤路」作戰計劃(Operation Causeway コーズウェー作戦)攻台,很可能今天過的不是228紀念日,而是台北原爆紀念日。
如果當年美軍決定登台,今天的台灣可能跟戰後的殖民地一樣,成為獨立的國家、成為美國或日本的一部分,而蔣介石的流亡政府會在菲律賓。
歷史無法回頭,但你可以從中認識更多自己,認識台灣的戰略地位、認識台灣即便是在不可一世的美國眼中,以其地形、位置、資源和戰力,同樣可以是巨大的挑戰。只要台灣人願意,台灣人同樣可以我們的條件,繼續作為這樣的對中制衡角色、甚至以此作為爭取地位突破的籌碼之一。
只要多數的我們願意,台灣還是可以追求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我們需要的是認識自己的地位、認識自己擁有的籌碼。花幾分鐘看看,這些決定和選項,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福爾摩沙曾經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應該是中國政權的一部分。
獨立這邊請 - 如果當年美軍決定依「堤路」作戰計劃(Operation Causeway... | Facebook https://bit.ly/3PSPjzN
--------
美國解密1944佔領台灣的計劃麥克阿瑟「I shall return」與「堤路」作戰計畫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 : WTFM 風林火山 教科武組織 https://bit.ly/46R077C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702882.jpg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12413582.jpg二戰美軍計劃佔領台灣不是虛構的,不是謠言,而是真實的~
1943年2月,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潰敗,從此太平洋戰區的盟軍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戰略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
盟軍兵分兩大主力:由麥克阿瑟、尼米茲領軍,自澳洲「逐島反攻」,後改為實施「跳島戰術」(蛙跳戰術)。
美國實施「跳島戰術」(蛙跳戰術)構想源於美國海軍上將威廉·海爾賽及其參謀長布朗寧,而在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支持下獲得採納。
「跳島戰術」跳著跳著,跳到台灣島,1944年6月,尼米茲將軍計劃是攻占台灣與廈門,並獲得羅斯福總統的贊同,但麥克阿瑟將軍則主張進攻菲律賓。
台灣島被選中,如同中了威力彩,很可能成為二戰最慘的「鬼島」。
台灣距菲律賓200海哩,距沖繩330海哩,距上海330海哩,距九州600海哩,距釜山700海哩。
日本在台灣建立真真假假70多個飛機場,從台灣機場出動,菲律賓、日本、朝鮮南部、中國東南沿海直到武漢、桂林,都處在B—24型轟炸機的攻擊圈中。
台灣有足夠的縱深,它的面積、人口、物産和地形都足以供應龐大的陸海空軍部隊,而無缺乏之患。
美國海軍怎麼看,台灣才是這區域最大「禍害」與「威脅」,必須打下台灣才可以快速結束戰爭,至於菲律賓根本是「不需要的戰爭」。
由海軍方面尼米茲主張以台灣做為威脅日本本土的跳板,因此開始籌劃佔領台灣的作戰方案。
而日本積極準備防禦本土,也打算以台灣作為一個決戰點。
1944年3月,美軍制定了攻打台灣代號為「堤路」(Operation Causeway コーズウェー作戦))的作戰計畫,擬先佔澎湖,再由台灣南端登陸,進而席捲全島。
並擬與蔣介石取得協議,若可能,美軍單獨管理台灣,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
美國派出13萬陸軍登陸台灣,企圖佔領台灣。
美國第10軍(Tenth United States Army )就是為攻略台灣而編成。
1944年6月20日美國第10軍(Tenth United States Army )在德克薩斯州薩姆休斯頓基地被編成。
巴克納(Simon Bolivar Buckner)中將調任第10軍指揮官,美國第10軍將負責執行美軍制定了攻打台灣代號為「堤路」(Operation Causeway コーズウェー作戦))的作戰計畫的主攻部隊。
但是登陸入侵軍力至少3倍的傳統軍事比例,美國的真實數量必須接近50萬才夠對付20萬的台灣軍。
這個1944年絕密文件在最近才被美國政府解密。
美國先打台灣的目的有二:
一是打下台灣後,美軍便取得了轟炸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的巨大前進基地。
二是台灣地處太平洋西岸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打下台灣後,便切斷了日本和東南亞的聯繫和海陸物資供應線,而更能使台灣糧食無法供應日本本土。
「堤路」作戰計畫是先將台灣和澎湖列島的海運路線將被切斷,潛艇和戰艦和空中攻擊行動的在最大範圍內封鎖,軍隊登陸前3天,在台灣南部沿海將開始密集的艦載機攻擊。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2193932.jpg
入侵日當天,海軍艦炮火掩護登陸,美軍和海軍陸戰隊員將在4個海灘,墾丁、林邊、東港、大林埔(Kenting、Linn Pien、 Tung Kang、 Talinpu)搶灘,每一個灘頭陣地,美軍被分配具體的目標,如該佔領機場和渡口。
登陸特遣部隊先控制鳳山,然後繼續攻擊直到控制整個高雄。
鞏固南部後繼續向北沿西海岸「掃蕩」往台北日本殖民總督府前進,以台灣為基地並佔領了所有中國東部海岸的機場和港口 。
而「堤路」(Causeway)的作戰計畫配套措施是往台北「掃蕩」會遇到嚴峻課題,如遇到瘋子般的神風自殺攻擊等....有演變成持久戰的危險時....
密秘發展快出來的新型炸彈將優先用來「台北原爆」與使用糜爛性芥子氣毒氣彈消滅台灣北部的台灣軍被考慮著。
根據日本「廣島原子彈事件週年博覽會博物館落成」一項簽訂文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由於考慮台灣對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貢獻極大(糧食作物生產方面),因此美國將「台灣的台北市」也曾列原子彈投射地點。
而1944年12月美國已決定準備將「報復性毒氣彈」以首選地點台北做為投擲地。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929238.jpg
毒氣彈主要是糜爛性芥子氣為主。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11338100.jpg如果在台北毒氣彈轟炸「效果不錯」的話,全台各地(高雄、台中、台南、新竹….等地)也被列入計畫之中。
台灣軍緊急製造大量防毒面具而聞名~日本本土雜誌也以台灣軍指定用防毒面具品牌打廣告販賣。
這也是美國「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醞釀的對日本本土的進攻計劃的施放毒氣之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九州島攻擊)結束戰爭前奏曲,把台灣先當毒氣戰轟炸實驗。
最後原子彈、糜爛性芥子氣毒氣彈沒有投下台北區域,台北逃過了二戰美國毒氣彈、原子彈之劫。
而這其實要感謝一個人,麥克阿瑟的那句「I shall return」
麥克阿瑟逃跑到澳洲之後,1942年3月30日說「我對菲律賓—我從那裡過來—的人民說過,我會回來。今夜,我再說一遍那句話:我會回來!原文:I said, to the people of the Philippines whence I came, I shall return. Tonight, I repeat those words: I shall return!)。
1944年6月9日美軍攻克塞班島,又陸續攻下馬里亞納的各島,B-29轟炸機的前進基地問題已經初步得到解決。
麥克阿瑟、尼米茲2人為攻擊目標吵了4個月.....尤其麥克阿瑟認為美國在菲律賓殖民半個世紀,島上有幾十上百支同情美軍的菲律賓抗日遊擊隊,他們對各種敵情了如掌指。
而台灣則不同,自從1895年以後,日本人就控制台灣,部份島民似乎已經被同化,但更重要是他必須實現他的 「return」。
原負責攻台的美國第10軍巴克納(Simon Bolivar Buckner)支持麥克阿瑟改攻呂宋島,而海軍作戦部恩斯特·金恩(Ernest Joseph King)積極支持台灣攻略。
在歐洲戰場的美國兵力大規模轉移到太平洋地區需要時間,這又給主張入侵菲律賓呂宋島路線的麥克阿瑟,有時間說服取消佔領台灣計劃。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15344644.jpg
研究麥克阿瑟的軍事歷史學家得出結論,本來要佔領台灣的作戰在麥克阿瑟與羅斯福總統秘密交易下遭到否決,羅斯福要支持對他佔領菲律賓,以換取麥克阿瑟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的支持。
1944年10月3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果然繞過台灣,反而贊成麥克阿瑟的菲律賓島嶼戰略,實現麥克阿瑟那句「I shall return」,討回當年他逃離菲律賓的恥辱與面子。
麥克阿瑟說雖然不佔領台灣,但保證把台灣變成「枯萎的葡萄」。
攻擊菲律賓的前置作業,為了避免來自台灣及沖繩方面部隊的空中攻擊,而先行轟炸台灣及沖繩的主要基地(新竹、高雄等)爆發雙方2000架飛機大戰的「台湾沖航空戦」(1944年10月12日 - 10月16日)。
至1945年間,台灣持續受到美國慘烈的空襲,但是台灣逃過最可怕的毒氣彈、原子彈與慘烈的陸戰悲劇,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堤路」(Operation Causeway )作戰如果實施美國也許就不會讓國民黨撤退來到台灣。
在麥克阿瑟與羅斯福總統為選舉支持的秘密交易下「堤路」計劃遭到否決,中止了台灣攻略。
為掩飾麥克阿瑟攻擊菲律賓的企圖,美日在台灣附近海域爆發人類史上最大空戰一「台灣沖大空戰」。
登陸菲律賓時,美國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在「枯萎的葡萄」上將出動一種叫「神風特攻隊」的不要命的自殺攻擊~台灣成為日本「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始展開對「鬼畜米英」艦隊艦體上與精神上的折磨。
原攻台部隊美國第10軍改為「琉球派遣部隊」,指揮系統上稱為「第56任務部隊」,攻擊目標變成沖繩島。
第10軍總兵力高達20多萬,含陸軍102,000名,支援部隊約38,000名,工事従事9,000名。
海兵隊88,000名、海軍工程兵與醫療班18,000名。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_e0040579_15562412.jpg
(戰死沖繩的巴克納中將)
沖繩戰役結束前4天,巴克納中將於視察他在前線的部隊時被日軍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炮火擊中,破片射入胸部,10分鐘後就掛掉。
他是在二戰戰爭期間陣亡的最高級別美國將軍。
翌日,另一位將領,克勞迪烏斯·米伊斯利準將,又不幸被機槍射殺。
之後美國第10軍由蔣介石最討厭的約瑟夫·史迪威指揮,完成佔領沖繩任務。
1945年8月初,蔣介石聽說馬歇爾打算讓史迪威率領美國第10軍由沖繩登陸中國沿海,引起蔣介石十分不安,驚恐的轉告杜魯門,「中國政府絕對不歡迎史迪威率軍來華」。
不久日本投降~此事就做罷!
不然史迪威可能會一路打下南京讓蔣介石丟人現眼~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 : WTFM 風林火山 教科武組織 https://bit.ly/46R077C
堤道行動(英語:Operation Causewa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曾經計劃的入侵日治台灣的登陸行動。1944年夏季美軍占領馬里亞納群島後,該計劃被作為繼續向日本本土進軍的可選方案納入考量。但針對台灣的登陸行動最終被取消,改為空中轟炸台灣,登陸琉球群島、菲律賓及硫磺島。
堤道行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Pz6sx
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一直是其重要的戰略支點,一方面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日本南進戰略的跳板,另一方面台灣社會也為日本提供了戰爭所需的各種戰略物資以及兵員。當戰線隨著美軍的「跳島」戰術取得成功,逐漸逼近台灣時,在台灣進行登陸作戰便納入了美軍的考量範圍。
提出
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是該計劃的主要支持者。美方認為,若能奪取台灣,將為日後針對日本本土的行動——包括空襲與登陸——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無論是象徵意義還是實際作用,美軍奪取台灣都能更好支援中國抗日戰場。
計劃
考慮到台灣島的面積,以及登陸行動中,入侵部隊數量至少應該是防守部隊數量三倍的慣例,登陸台灣所需的美軍人數將接近50萬(包括陸、海、空和後勤支持),其中登陸部隊包括30萬2000名美國陸軍和10萬名海軍陸戰隊人員。登陸場設定在台灣南部海岸高雄和墾丁之間,登陸部隊將從四個灘頭登陸,首先建立對台灣南部三分之一區域的控制,然後沿著西海岸向北前進,向台北的日本殖民行政中心前進。最終,在2~3個月內,實現對全島的實際軍事占領。[1][2]
堤道行動的地圖
堤道行動第一階段示意圖
日程
戰前準備:使用潛艇、空中打擊,癱瘓台灣島及澎湖群島的海上與空中交通。
登陸前3日:航母開始自台南外海發起空中攻擊,火力準備開始。
登陸前2日:數百艘炮艇加入轟炸,將與來自航母的空襲互相配合。
登陸日:美國陸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在台灣南部的墾丁、林邊、東港、大林蒲四個灘頭發起搶灘登陸,每個灘頭將分別負責機場、渡口等特定目標,奪取、佔領、保衛台灣西部平原的台南以南地帶。其中,墾丁的登陸部隊首先向東進攻,佔領東海岸的公館鎮(今屬屏東滿州鄉港口村),隨後建立一條沿中央山脈自墾丁自台南的防線;林邊的登陸部隊將分頭行動,一支將向北佔領「Kuan Hsing」的鐵路車站,另一支則向西運動,支援高雄附近的戰鬥;東港的登陸部隊將向北前進,佔領屏東及其鐵路車站;大林蒲的登陸部隊負責佔領鳳山,並投入奪取高雄的戰鬥。
在實現對台灣南部三分之一區域的控制後,代號「海蜂隊」的美國海軍工程營將興建用於攻擊台灣北部和日本本土的機場,預計將進駐戰鬥機與轟炸機。地面部隊則會以「掃蕩」的方式向北推進,主要佔領台灣西部平原。
登陸後20日:登陸馬祖群島。
登陸後40日:登陸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例如廈門。
取消
西南太平洋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上將反對堤道行動,因為這與他關心的重返菲律賓的登陸作戰存在競爭關係。第五艦隊指揮官斯普魯恩斯上將也同意他的意見,認為登陸台灣的難度太大,必須仰賴從歐洲戰場挑撥的兵員才能滿足人數要求,故暫不具備可行性。在斯普魯恩斯的建議下,堤道行動於1944年下半年取消,美軍後來跳過登陸台灣,在登陸硫磺島後,直接登陸了更靠近日本本土的琉球群島。台灣成為了一個次要戰略目標,作戰方式改為實施空襲。堤道行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Pz6sx
堤路行動(堤路行動) | 歷史改變 Wiki | Fandom https://bit.ly/44L5xPA
堤路行動(堤路行動)
美軍在二次大戰之中攻打台灣的計畫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戰場的規畫之中,美軍注意到台灣島的重要性,因此決定進攻,計畫由美國海軍在哥倫比亞大學組成任務小組,進行調查與規劃,完成登陸計畫與佔領的民事行政。
1945年2月15日,計畫開始實施。
這場戰役已全面的海空夾擊為主,搭配對陸上目標的燃燒彈與毒氣彈轟炸,具體之登陸,以美國第10軍團和澳洲第1軍團56萬人自屏東高雄沿海登陸,由南向北推進,由於在台灣的正規日軍不過16萬餘,處在絕對劣勢之下,因此不停強迫本島台人充當玉碎,而美澳軍也大幅使用毒氣與多管火箭進行大規模破壞。但是在這之前,早有風聲懷疑美軍早晚登陸,因此許多日人與皇民早已遷往日本本土,總督府也將儲備貨幣與貴重文物文獻送至日本本土避難,而後再也沒回到台灣過。
登陸後由南向北攻的過程,多虧了事前吸收的台灣人得以協助分辨台灣人並且進行佔領地的民政施政統治,但是激烈而且是絕望之中的交戰,依然造成將近四分之一台灣人死亡,超過8成農地工廠毀損的慘況。僅僅兩個半月的作戰,便出現大量船隻偽裝中立國籍突破戰線逃往日本本土,形同拋棄狀態,同時,美國方面決策層驚訝但高興於這樣順利且豐碩的戰果同時,決定啟動最高機密。
1944年計劃時,就已經將台北列為試爆原子彈的備案之一,1945年5月初,已經成功逼近大安溪口的美澳軍所面臨的是決定將殘部集中於新竹州最後決戰的日軍,原本決定在台北投彈,卻因當日天候不良,因此爆彈於新竹落下,不但震撼日本大本營,台灣軍與台灣總督也無力再抵抗,自殺之後剩下的人紛紛投降。
在美軍平定全島之後,一方面開始進行日後登陸日本本土的預備,另一方面事前拉攏的福爾摩沙人則利用他們成立民事政府已進行佔領地施政,這些措施包含: 1. 以投靠美國的福爾摩沙人為核心,拉攏地主與本土精英成立聽命美軍之民事政府 2. 發行與日圓等值之軍票為通貨 3. 集中日本人之居住行動,但保全其財產(被徵用除外) 4. 暫時關閉所有銀行與學校 5. 法律上之糾紛,以美國軍法,美軍政令和本地習慣法解決 6. 徵用勞工與一切戰爭可用之物力
堤路行動(堤路行動) | 歷史改變 Wiki | Fandom https://bit.ly/44L5xPA
堤路行動:美軍二戰奪取台灣與日軍防衛計畫
堤路行動:美軍二戰奪取台灣與日軍防衛計畫 @ 神仙、老虎、狗 :: 痞客邦 :: https://bit.ly/3NPLkla
《台灣歷史事件簿》美國堤路行動
台灣島可能會被美國登陸,讀到後來..幸好沒有執行?
2019年4月8日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https://youtu.be/q3DHAi8BMQo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台灣歷史事件簿》二戰日軍防衛計畫
自殺攻擊、要塞化、玉石俱焚-高屏地區的致命圈套!
2019年4月12日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https://youtu.be/W3uLPVbK2ZU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 ★ ★ ★
1.jpg
二戰台灣解放戰爭-「堤路」作戰計畫
美國解密1944佔領台灣的計劃
麥克阿瑟「I shall return」與「堤路」作戰計畫
WTFM 風林火山 教科文組織
二戰美軍計劃佔領台灣不是虛構的,不是謠言,而是真實的~
1943年2月,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潰敗,從此太平洋戰區的盟軍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戰略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
盟軍兵分兩大主力:由麥克阿瑟、尼米茲領軍,自澳洲「逐島反攻」,後改為實施「跳島戰術」(蛙跳戰術)。
美國實施「跳島戰術」(蛙跳戰術)構想源於美國海軍上將威廉·海爾賽及其參謀長布朗寧,而在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支持下獲得採納。
「跳島戰術」跳著跳著,跳到台灣島,1944年6月,尼米茲將軍計劃是攻占台灣與廈門,並獲得羅斯福總統的贊同,但麥克阿瑟將軍則主張進攻菲律賓。
台灣島被選中,如同中了威力彩,很可能成為二戰最慘的「鬼島」。
台灣距菲律賓200海哩,距沖繩330海哩,距上海330海哩,距九州600海哩,距釜山700海哩。
2.jpg
日本在台灣建立真真假假70多個飛機場,從台灣機場出動,菲律賓、日本、朝鮮南部、中國東南沿海直到武漢、桂林,都處在B—24型轟炸機的攻擊圈中。
台灣有足夠的縱深,它的面積、人口、物産和地形都足以供應龐大的陸海空軍部隊,而無缺乏之患。
美國海軍怎麼看,台灣才是這區域最大「禍害」與「威脅」,必須打下台灣才可以快速結束戰爭,至於菲律賓根本是「不需要的戰爭」。
由海軍方面尼米茲主張以台灣做為威脅日本本土的跳板,因此開始籌劃佔領台灣的作戰方案。
而日本積極準備防禦本土,也打算以台灣作為一個決戰點。
1944年3月,美軍制定了攻打台灣代號為「堤路」(Operation Causeway コーズウェー作戦))的作戰計畫,擬先佔澎湖,再由台灣南端登陸,進而席捲全島。
並擬與蔣介石取得協議,若可能,美軍單獨管理台灣,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
美國派出13萬陸軍登陸台灣,企圖佔領台灣。
美國第10軍(Tenth United States Army )就是為攻略台灣而編成。
1944年6月20日美國第10軍(Tenth United States Army )在德克薩斯州薩姆休斯頓基地被編成。
巴克納(Simon Bolivar Buckner)中將調任第10軍指揮官,美國第10軍將負責執行美軍制定了攻打台灣代號為「堤路」(Operation Causeway コーズウェー作戦))的作戰計畫的主攻部隊。
但是登陸入侵軍力至少3倍的傳統軍事比例,美國的真實數量必須接近50萬才夠對付20萬的台灣軍。
這個1944年絕密文件在最近才被美國政府解密。
美國先打台灣的目的有二:
一是打下台灣後,美軍便取得了轟炸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的巨大前進基地。
二是台灣地處太平洋西岸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打下台灣後,便切斷了日本和東南亞的聯繫和海陸物資供應線,而更能使台灣糧食無法供應日本本土。
「堤路」作戰計畫是先將台灣和澎湖列島的海運路線將被切斷,潛艇和戰艦和空中攻擊行動的在最大範圍內封鎖,軍隊登陸前3天,在台灣南部沿海將開始密集的艦載機攻擊。
3.jpg
入侵日當天,海軍艦炮火掩護登陸,美軍和海軍陸戰隊員將在4個海灘,墾丁、林邊、東港、大林埔(Kenting、Linn Pien、 Tung Kang、 Talinpu)搶灘,每一個灘頭陣地,美軍被分配具體的目標,如該佔領機場和渡口。
登陸特遣部隊先控制鳳山,然後繼續攻擊直到控制整個高雄。
鞏固南部後繼續向北沿西海岸「掃蕩」往台北日本殖民總督府前進,以台灣為基地並佔領了所有中國東部海岸的機場和港口 。
而「堤路」(Causeway)的作戰計畫配套措施是往台北「掃蕩」會遇到嚴峻課題,如遇到瘋子般的神風自殺攻擊等....有演變成持久戰的危險時....
密秘發展快出來的新型炸彈將優先用來「台北原爆」與使用糜爛性芥子氣毒氣彈消滅台灣北部的台灣軍被考慮著。
根據日本「廣島原子彈事件週年博覽會博物館落成」一項簽訂文物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由於考慮台灣對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貢獻極大(糧食作物生產方面),因此美國將「台灣的台北市」也曾列原子彈投射地點。
而1944年12月美國已決定準備將「報復性毒氣彈」以首選地點台北做為投擲地。
4.jpg
5.jpg
毒氣彈主要是糜爛性芥子氣為主。
'如果在台北毒氣彈轟炸「效果不錯」的話,全台各地(高雄、台中、台南、新竹….等地)也被列入計畫之中。
台灣軍緊急製造大量防毒面具而聞名~日本本土雜誌也以台灣軍指定用防毒面具品牌打廣告販賣。
這也是美國「沒落行動」(Operation Downfall)醞釀的對日本本土的進攻計劃的施放毒氣之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九州島攻擊)結束戰爭前奏曲,把台灣先當毒氣戰轟炸實驗。
最後原子彈、糜爛性芥子氣毒氣彈沒有投下台北區域,台北逃過了二戰美國毒氣彈、原子彈之劫。
而這其實要感謝一個人,麥克阿瑟的那句「I shall return」
麥克阿瑟逃跑到澳洲之後,1942年3月30日說「我對菲律賓—我從那裡過來—的人民說過,我會回來。今夜,我再說一遍那句話:我會回來!原文:I said, to the people of the Philippines whence I came, I shall return. Tonight, I repeat those words: I shall return!)。
1944年6月9日美軍攻克塞班島,又陸續攻下馬里亞納的各島,B-29轟炸機的前進基地問題已經初步得到解決。
麥克阿瑟、尼米茲2人為攻擊目標吵了4個月.....尤其麥克阿瑟認為美國在菲律賓殖民半個世紀,島上有幾十上百支同情美軍的菲律賓抗日遊擊隊,他們對各種敵情了如掌指。
而台灣則不同,自從1895年以後,日本人就控制台灣,部份島民似乎已經被同化,但更重要是他必須實現他的 「return」。
原負責攻台的美國第10軍巴克納(Simon Bolivar Buckner)支持麥克阿瑟改攻呂宋島,而海軍作戦部恩斯特·金恩(Ernest Joseph King)積極支持台灣攻略。
在歐洲戰場的美國兵力大規模轉移到太平洋地區需要時間,這又給主張入侵菲律賓呂宋島路線的麥克阿瑟,有時間說服取消佔領台灣計劃。
6.jpg
研究麥克阿瑟的軍事歷史學家得出結論,本來要佔領台灣的作戰在麥克阿瑟與羅斯福總統秘密交易下遭到否決,羅斯福要支持對他佔領菲律賓,以換取麥克阿瑟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的支持。
1944年10月3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果然繞過台灣,反而贊成麥克阿瑟的菲律賓島嶼戰略,實現麥克阿瑟那句「I shall return」,討回當年他逃離菲律賓的恥辱與面子。
麥克阿瑟說雖然不佔領台灣,但保證把台灣變成「枯萎的葡萄」。
攻擊菲律賓的前置作業,為了避免來自台灣及沖繩方面部隊的空中攻擊,而先行轟炸台灣及沖繩的主要基地(新竹、高雄等)爆發雙方2000架飛機大戰的「台湾沖航空戦」(1944年10月12日 - 10月16日)。
至1945年間,台灣持續受到美國慘烈的空襲,但是台灣逃過最可怕的毒氣彈、原子彈與慘烈的陸戰悲劇,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堤路」(Operation Causeway )作戰如果實施美國也許就不會讓國民黨撤退來到台灣。
在麥克阿瑟與羅斯福總統為選舉支持的秘密交易下「堤路」計劃遭到否決,中止了台灣攻略。
為掩飾麥克阿瑟攻擊菲律賓的企圖,美日在台灣附近海域爆發人類史上最大空戰一「台灣沖大空戰」。
登陸菲律賓時,美國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在「枯萎的葡萄」上將出動一種叫「神風特攻隊」的不要命的自殺攻擊~台灣成為日本「不沉的航空母艦」開始展開對「鬼畜米英」艦隊艦體上與精神上的折磨。
原攻台部隊美國第10軍改為「琉球派遣部隊」,指揮系統上稱為「第56任務部隊」,攻擊目標變成沖繩島。
第10軍總兵力高達20多萬,含陸軍102,000名,支援部隊約38,000名,工事従事9,000名。
海兵隊88,000名、海軍工程兵與醫療班18,000名。
7.jpg
(戰死沖繩的巴克納中將)
沖繩戰役結束前4天,巴克納中將於視察他在前線的部隊時被日軍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炮火擊中,破片射入胸部,10分鐘後就掛掉。
他是在二戰戰爭期間陣亡的最高級別美國將軍。
翌日,另一位將領,克勞迪烏斯·米伊斯利準將,又不幸被機槍射殺。
之後美國第10軍由蔣介石最討厭的約瑟夫·史迪威指揮,完成佔領沖繩任務。
1945年8月初,蔣介石聽說馬歇爾打算讓史迪威率領美國第10軍由沖繩登陸中國沿海,引起蔣介石十分不安,驚恐的轉告杜魯門,「中國政府絕對不歡迎史迪威率軍來華」。
不久日本投降~此事就做罷!
不然史迪威可能會一路打下南京讓蔣介石丟人現眼~
8.jpg
★ ★ ★ ★
1.jpg
麥克阿瑟(左)、尼米茲(右)
1944年美軍制定了攻打台灣的「堤路」作戰計劃並準備單獨管理台灣
2018-12-23 每日頭條
1943年2月,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潰敗,
從此太平洋戰區的盟軍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戰略主動權完全轉入盟軍手中。
盟軍兵分兩大主力:由麥克阿瑟、尼米茲領軍,自澳洲逐島反攻,勢如破竹。
2.jpg
日本積極準備防禦本土,打算以台灣作為一個決戰點。1944年3月,美軍制定了攻打台灣代號為「堤路」(Causeway)的作戰計劃,擬先占澎湖,再由台灣南、北兩端登陸,進而席捲全島。並擬與蔣介石取得協議,若可能,美軍單獨管理台灣,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
先打台灣的目的有二。
其一是打下台灣後,美軍便取得了轟炸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的巨大前進基地。
其二是台灣地處太平洋西岸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打下台灣後,便切斷了日本和東南亞的聯繫和海陸物資供應線。
3.jpg
(B-29轟炸機)
但是,後來美軍將其在太平洋戰場上【逐島進攻】的戰略,改為【蛙跳戰略】,即越過日軍防守的一些次要的島嶼,奪取太平洋上最關鍵的據點,切斷日本的海空交通線,建立美國的海空軍戰略基地。因此,美軍決定繞過加羅林群島,直取馬里亞納群島,其目的是要攻克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突破日本的內防禦圈。
1944年6月9日美軍攻克塞班島,又陸續攻下馬里亞納的各島,B-29轟炸機的前進基地問題已經初步得到解決。此時,美軍將領們的目光已經開始轉向比台灣離日本本土更近的沖繩島。
4.jpg
塞班島(Saipan) B-29轟炸機基地
提尼安島(Tinian)原子彈轟炸機基地
硫磺島(Iwo Jima)護航戰鬥機基地
5.jpg
事後證明,美軍取消進攻台灣是正確的決策,沖繩島戰役之前美軍在其他島嶼只與日軍交戰,在沖繩島卻還得面對老百姓的拚死抵抗,台灣的面積、日軍兵力、人口均遠超過沖繩島,美軍如果進攻台灣,死傷將數倍於沖繩島戰役,而且對提早結束二次大戰也不一定有幫助。
6.jpg
(塞班島停滿密密麻麻B-29轟炸機)
7.jpg
(正飛越富士山,準備轟炸東京的B-29機群)
★ ★ ★ ★
不是摧毀是「佔領」! 美軍二戰「堤路計劃」台灣變大轟炸機基地!
2018/01/15-1 關鍵時刻 黃創夏 王瑞德 馬西屏 朱學恒 王瑞德
不是摧毀是「佔領」! 美軍二戰「堤路計劃」台灣變大轟炸機基地!?
400架戰鬥機費用全捲走 毛邦初軍購弊案差點要了蔣介石老命!? 出任務要從清泉崗? 偵察機起飛對岸就知道桃園空軍基地有匪諜! 新火山作用產生10公里爆裂線? 七星山東南麓冒白煙民眾心驚驚! 台灣「都市傳說」火車站旁都有舊大樓 殘破不堪還特別「陰森森」!堤路行動:美軍二戰奪取台灣與日軍防衛計畫 @ 神仙、老虎、狗 :: 痞客邦 :: https://bit.ly/3NPLkla
【幻の大戦果,台湾沖航空戦】(上)
台灣沖航空戰,一場被大眾冷漠的戰役,沒有海上艦艇的交鋒,也沒有陸上的殊死戰,僅單純是五天的空戰與轟炸,但這卻是一場左右了太平洋戰爭的走向與結局的關鍵之戰。
[あ号作戦和捷号作戦]
整個故事要從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戰說起,當時美軍決定跳過所俗稱的日本珍珠港「土魯克環礁」,而是直取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因為只要能拿下塞班島,就突破了日軍大本營所畫下的「絕對國防圈」。6月15日,美國成功於塞班島登陸,並計劃於3天後登陸關島,日本總部察覺美軍企圖試圖先下手為強,發動阿號作戰(あ号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亞納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所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第一機動艦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來個致命打擊,因此雙方便於1944年6月19日在台灣東南方約一千五百多公里的海面上,爆發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大戰,然而戰役結果日本損失航空母艦3艘與航空機378架,美軍甚至戲稱這是為一場「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美軍則大獲全勝,只有少數艦隻輕傷,鞏固了塞班島的登陸,接下來2個月逐步將馬里亞納群島佔領。日軍大本營在阿號作戰敗北之後,擬定捷號作戰以為因應,捷號共分為四大階段。(「捷一號」菲律賓、「捷二號」台灣、沖繩,「捷三號」日本本土、「捷四號」北海道與千島群島)。由於當時日本海軍航空母艦幾乎已損失殆盡,因此海軍的艦載機大多已部署於陸上基地(陸基部隊),希望利用陸基的航空戰力來抵銷美國已擁有的海上作戰優勢。於菲律賓剩餘的海軍航空部隊因此又被編為第五基地航空部隊,再加上當時仍然隸屬於陸軍的第四航空軍,共約 440架機戰組成了菲律賓的航空部隊。至於「捷二號」作戰計畫,想定美軍在台灣或沖繩群島登陸,空中作戰部份將動員總部設在台灣高雄的海軍第二航空艦隊,其戰機一樣都使用分佈於台灣、沖繩、九州南部的陸上基地,因此也稱為第六基地航空部隊,總共約有470架戰機。
[T攻擊部隊案]
不過在之前的幾次海戰中,日本海軍已損失大批的資深飛行員,特別是菲律賓海戰更是慘烈,包括第一航航空艦隊與第二航空艦隊,都缺乏足夠的飛行員和戰機。為了緊急補足空中作戰能力,許多資淺甚至僅受過基礎訓練的飛行員被迫提前編入部隊,為了彌補日軍空中戰力已經無法與美軍正面匹敵的問題,日軍採用全新的作戰方案,並於1944年7月23日的圖上演習由作戰課航空部員原田實提出,這個方案便為「T攻擊部隊案」,主要是由於馬里亞納海戰的經驗中,認為日本航空部隊在正常天候下已無法與美軍船艦交戰,因而發展出可於惡劣天候中出擊的魚雷攻擊部隊,若出擊該天沒有惡劣氣候的輔助便將利用夜間實施攻擊,部隊名開頭「T」便是由英文詞颱風(Typhoon)而來,暗喻可於惡劣環境下交戰的航空部隊(不過根據編成該部隊的軍令部參謀鈴木榮二郎的說法,部隊名開頭「T」係由該航空部隊主攻擊武器為魚雷,因而使用英文詞魚雷(Torpedo)而來)。此提案在7月23日正式生效,並開始培訓人員,希望於8月底前完成部隊培訓,起初第二航空艦隊司令福留繁反對T攻擊部隊的成立,認為不應令航空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下執行任務,但隨後由於聯合艦隊司令官將T攻擊部隊歸屬第二航空艦隊規管轄,作為自隊司令官也只好默認事實。T攻擊部隊的所需物非常多,不但航空部隊之各航空機皆須加裝電波探信儀、強化通信設備,武器則加裝新型魚雷(改七)和火箭彈(計畫中),還要加設特殊氣象班,配置氣象觀測船、無人觀測船、雷電測定器,計算暴風位置、速度等數據。1944年8月21日聯合艦隊司令官豐田副武大將編定「T攻撃部隊編成並びに作戦要領」一冊,第二航空艦隊成立T部隊指導部(指揮官久野修三、航空參謀田中正臣、通信參謀池澤正已、整備參謀小長谷睦治、氣象班長坂東正明),指導部更製作有關T攻擊部隊之教育影片給予部隊人員觀賞研究,此片由軍令部三部今井信彥和P.C.L.映画製作所等協力製成。這支特殊部隊將定於捷號作戰間首次亮相,當時日方十分看好其效果表現,並聲稱這將是作為往後反艦的主要戰略,軍令部更要求部隊於捷號作戰中之目標戰果需擊沈10艘以上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1944年9月1日,T攻擊部隊正式完成編定,其轄下偵察第11飛行隊、偵察第301飛行隊、戦闘第701飛行隊。9月上旬,原田部員稱「部隊人員已可克服於風速17公尺情況下飛行,不過目前部隊缺陷為電探技術未熟」。最終於10月之下轄攻擊部隊名單為:
* 偵察隊:偵察第11飛行隊
* 戦闘隊:戦闘第701飛行隊、戦闘第303飛行隊
* 艦上爆撃/攻撃機隊:攻撃161飛行隊、攻撃262飛行隊
* 陸上爆撃/攻撃機隊:第708飛行隊・攻撃703飛行隊(一式陸上攻擊機)・攻撃第501飛行隊(銀河)、陸軍飛行第七戦隊・陸軍飛行第九八戦隊(四式重爆擊機)
* 762空以外的T攻擊部隊:801空、偵察第301飛行隊
<T攻擊部隊的戰術請參考圖四>
[美軍之奪取菲律賓計畫]
成功佔領馬里納群島的美軍,正在爭辯要先攻打菲律賓或先攻打台灣,海軍主張攻擊台灣,陸軍則支持先奪回菲律賓,最後由陸軍的方案勝出,美國決定先攻菲律賓。但同在日軍佔領下的台灣與菲律賓僅僅隔著一個巴士海峽,可相互進行運輸或是航空上的支援,因此無論是要先攻擊菲律賓或台灣,勢必也都攻擊另外一方,以化解另一方的日軍從側翼後背偷襲或是支援的可能,因此美軍在雷伊泰島登陸前夕首次對台使用戰術性轟炸,其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台灣這艘「不沈空母」的戰力,破壞日軍在臺的主要機場與港口,以避免來自日本本土、滿洲、中國的日軍利用臺灣增援菲律賓。台灣沖航空戰之時間為1944年10月12至10月17日,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攻勢是12日、13日、14日上午,美國陸軍第二十航空隊(Twentieth Air Force)則自四川成都等地,於14、16至17日轟炸台灣各地,掩護海軍艦隊的南下移動。
[雙方陣容]
此次戰術性轟炸,以美軍海軍第38特遣艦隊(Task Group 38)負責(最高指揮官馬克.米契爾),其陣容共93艘各式船艦,其中包括重型航空母艦 9艘、輕型航空母艦 8艘、戰艦 6艘、重型巡洋艦 4艘、輕型巡洋艦 6艘、防空輕型巡洋艦 3艘、驅逐艦 57艘,而艦船之下則有戰鬥機中隊(VF)、轟炸機中隊(VB)以及魚雷機中隊(VT),第38號特遣隊下轄4支支隊(Task Group 38.1, 2, 3, 4 ),38.2特遣支隊負責壓制北台灣(即雙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宜蘭縣等地),38.3特遣支隊負責中台灣、38.1與38.4特遣支隊則負責南台灣,各特遣支隊陣容如下:
TF38.1特遣支隊
重型航空母艦2. 2CV’s
* 胡蜂號 (WASP (CV-18)) (F. 旗艦)
* 大黃蜂號 (HORNET (CV-12))
輕型航空母艦2. 2CVL’s
* 柯本斯號 (COWPENS (CVL-25))
* 蒙特利號 (MONTEREY (CVL-26))
重型巡洋艦3. 3CA’s
* WICHITA CA-45
* BOSTON CA-69
* CANBERRA CA-70
驅逐艦10. 10DD’s
* IZARD DD-589
* CHARRETTE DD-581
* CONNER DD-582
* BELL DD-587
* BURNS DD-588
* BOYD DD-544
* BRUWN DD-546
* COWELL DD-547
* McCALLA DD-488
* GRAYSON DD-435
飛行大隊3.
* 戰機299架
TF38.2特遣支隊
重型航空母艦3. 3CV’s
* 無畏號 (INTREPID (CV-11))
* 碉堡山號 (BUNKER HILL)
* 漢考克號 (HANCOCK)
輕型航空母艦2. 2CVL’s
* 卡伯特號 (CABOT (CVL-28))
* 獨立號 (INDEFENDENCE (CVL-22))
戰艦2. 2BB’s
* 愛荷華號 (IOWA (BB-61))
* 紐澤西號 (NEW JERSEY (BB-62 FFF))
輕型巡洋艦3. 3CL’s
* 文森斯號 (VINCENNES (CL-64))
* 休士頓號 (HOUSTON (CL-81))
* 邁阿密號(MIAMI
防空輕型巡洋艦2. 2CL(AA)
* SAN DIEGO (CL-53)
* OAKLAND (CL-95)
驅逐艦17. 17DD’s
* OWEN (DD-536)
* MILLER (DD-535)
* THE SULLIVANS (DD-537)
* STEPHEN POTTER
* TINGEY (DD-539)
* HICKOX (DD-673)
* HUNT (DD-674)
* LEWIS HANCOCK (DD-675)
* MARSHALL
* CUSHTING
* COLAHAN
* HALSEY POWELL
* UHLMANN
* BENHAM
* YARNELL
* STOCKHAM
* WEEDERBURN
飛行大隊4.
* 戰機291架
TF38.3特遣支隊
重型航空母艦2. 2CV’s
* 艾塞克斯號 (ESSEX (CV-9) (F))
* 列星頓號 (LEXINGTON (CV-16) (FF))
輕型航空母艦2. 2CVL’s
* 蘭利號 (LANGLEY (CVL27))
* 普林斯頓號 (PRINCETON (CVL-23))
戰艦4. 4BB’s
* 華盛頓號 (WASHINGTON (BB-56))
* MASSACHUSETTS (BB-59)
* SOUTH DAKOTA
* 阿拉巴馬號 (ALABAMA (BB-60))
輕型巡洋艦3. 3CL’s
* SANTE FE (CL-60)
* BIRMINGHAM (CL-62)
* MOBILE (CL-63)
防空輕型巡洋艦1. 1CL(AA)
* RENO
驅逐艦18. 18DD’s
* C.K. BRONSON
* COTTEN
* DORTCH
* GATLING
* HEALY
* COGSWELL
* CAPERTON
* INGERSOLL
* KNAPP
* PORTERFIELD
* CALLAGHAN
* CASSIN YOUNG
* IRWIN
* PRESTON
* LAWS
* LONGSHAW
* MORRISON
* PRITCHETT
飛行大隊4.
* 戰機254架
TF38.4特遣支隊:
重型航空母艦2. 2CV’s
* FRANKLIN (F)
* ENTERPRISE
輕型航空母艦2. 2CVL’s
* BELLEAU WOOD
* SAN JACINTO
重型巡洋艦1. 1CA
* NEW ORLEANS
驅逐艦12. 12DD
* MAURY
* CRAVEN
* GRIDLEY
* HELM McCALL
* MUGFORD
* RALPH TALBOT
* PATTERSON
* BAGLEY
* WILKES
* NICHOLSON
* SWANSON
飛行大隊3.
* 戰機254架
日方陣容則是:
* 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寺岡謹平中将),駐紮於菲律賓。
* 第二航空艦隊(福留繁中将),駐紮於台灣。
* 第三航空戦隊(第六五三航空隊)。
* 第四航空戦隊(第六三四航空隊)。
* T攻擊部隊(第七六二航空隊、陸軍第九八戦隊)。
* 第三航空艦隊,駐紮於日本本土。
* 第五一航空戦隊。
* 第一機動艦隊(小沢治三郎中将)。
* 第五艦隊(志摩清英中将),艦隊包括重巡洋艦兩艘(那智號、足柄號)、輕巡洋艦一艘(阿武隈號)、驅逐艦七艘(曙、潮、霞、不知火、若葉、初春、初霜)。
[台灣沖航空戰的前夕]
為了讓17日於登陸雷伊泰的美軍得到全面空優的優勢,在1944年10月5日,第三艦隊指揮官小威廉.海爾賽得到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切斯特.威廉.尼米茲的指示「對台灣島軍事設施及港口造成永久性損害」。
日美將於台灣開戰前夕,大本營擬定海陸統一指揮之方針,由海軍第二航空艦隊司令福留繁中將統轄陸軍第八飛行飛行師團,並指揮第十四聯合航空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於10月2日親臨台灣,當天即獲得情報美軍航母艦隊離開泊地北駛,不過為了避免海軍甲事件再次上演,聯合艦隊指揮體系都皆由參謀長草鹿龍之介主導指揮反擊,而聯合艦隊參謀長大膽研判美軍將於10月8日奔襲台灣。
駐守於新竹的攻擊七O八飛行隊持續對台灣東南方海域進行哨戒和索敵,10月6日將第二航空艦隊司令部安置於高雄,福留繁與高雄警備府司令福田良三中將於高雄指揮,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和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大西瀧治郎(神風特攻之策劃人)則於新竹督戰。
10月9日第38特遣隊派出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對小笠原群島實施佯攻,此時美軍艦隊正離那霸東南500浬處。隔日清晨,美軍開始向沖繩群島發動轟炸,名為「沖繩大爆擊」,當時正在新竹飛行場視察的豐田大將,在得知沖繩遭美軍轟炸後,即於12:14頒布基地航空隊捷一號及捷二號作戰警戒令,12:50第六基地命第三偵察飛行隊之二架二式艦上偵察機(彗星)出海索敵,從鹿屋基地起飛,15:20於沖繩東方外海100浬,同東南方140浬各發現一隊航母戰鬥群,同一時間第九五三航空隊東港基地之零式水式偵察機也於台灣東南方海面索敵並於15:40分發見敵方機動部隊,最終兩架二式艦上偵察機皆平安於18時返回鹿屋基地。該天深夜,美軍艦隊已移至鵝鑾鼻外海進行整補。
10月11日清晨,日方開始對西太平洋進行大規模索敵,福留中將所屬之第七O八飛行隊自新竹飛行場起飛,於早上11:05由真木上飛曹為指揮官之一式陸攻一機在蘭嶼東方450浬處發現空母三艘、戰艦三艘,午後東港偵查第四飛行隊轄下的零式水偵機以三架編組輪流出海索敵,並也發見敵方機動部隊。當天,特遣隊的目標是攻擊呂宋,一共派出61架艦載機。晚間18:30左右,聯合艦隊正式發佈12日作戰要領,成立緊急指揮所。
隔日清晨,美軍已達距離蘭嶼60浬海域處,戰爭可說是一觸即發的程度,東港海軍偵查第四飛行隊的水上偵察機於05:00拂曉前於蘭嶼東方20浬處發現美軍航母戰鬥群,44分鐘過後,第一架艦載機自富蘭克林號升空,台灣沖航空戰也於12日正式展開!
(1) 戰史檔案(War History Center )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43rQVUz
------------------
新竹基地第七O八飛行隊10月10日、10月11日的哨戒行動圖,可發現因豐田司令頒布作戰警備令和沖繩空襲之故,並於11日起開始進行大規模索敵
1923年美國是日本的第一假想敵國
假想敵(opposing force),本為軍事術語,原意為「假定、想定的敵人」。「假定」通『假設』,「想定」也是軍事術語,即『為誘導演習或戰術作業,所擬定之一種假設狀況。』[1]
世界上設有軍隊的國家,必然有其假想敵。社會主義國家通常將己方部隊稱為「紅軍」,假想敵部隊稱為「藍軍」;採用北約標準的國家則將己方部隊稱為「藍軍」,假想敵部隊稱為「紅軍」。著名的假想敵例子是冷戰時期的蘇聯與美國。
假想敵三字,現在多被引申為『潛在的敵人』。
假想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qBtrK
假想敵部隊
假想敵部隊(Opposing force,OPFOR)是軍隊為了國防政策目標下所設置的單位,單位內的人員學習假想敵的戰術、武器、語言、文字等,於軍事演習時擔任假想敵的角色。
假想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qBtrK
美國
美國陸軍有三支公開的假想敵部隊:
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轄下的美國陸軍第11裝甲騎兵團
波克堡聯合戰備訓練中心的第509空降步兵團
德國的北約多國聯合戰備中心的第4步兵團。
在冷戰期間,這些假想敵部隊主要用於模擬蘇聯部隊,近年來也用於模擬其他國家的部隊。
美國空軍有以下公開的假想敵部隊:
第507防空假想敵中隊
第527宇航假想敵中隊
美國第57假想敵戰術大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截止202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有以下公開的假想敵部隊:
合成202旅,主要模擬美國陸軍和俄羅斯陸軍。
合成204旅,主要模擬俄羅斯陸軍和北約軍隊。
合成第195旅,主要模擬美國陸軍和北約軍隊。也曾模擬過中華民國憲兵第202指揮部。
合成第60旅
合成第12旅,曾模擬過俄羅斯陸軍和印度陸軍 (2022年被裁撤)
這些假想敵多為「擂主」和「藍軍」,駐紮於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與來訪的「紅軍」互相進行攻防對抗演習,目前曾用於紅藍雙方對抗的陸軍的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如下:
洮南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位於吉林省洮南市
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
青銅峽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
三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位於安徽省明光市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陸軍也有假想敵單位,早年唯一的假想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在因為兩岸關係緩和,加上實施裁軍的精實案後,目前正式編制已經精簡到剩下兩個連;另外,中華民國空軍也曾有假想敵中隊,如空軍46中隊。
其他
一些軍事力強大的國家都有假想敵單位,如英國、日本等。
延伸
假想敵國:指自國設想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他國,但實際上並未進入交戰狀態。如現在的印度與中國、中國與日本、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
假想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3qBtrK
以共軍為假想敵? 日本陸上自衛隊舉行最大規模實彈射擊演習
以共軍為假想敵? 日本陸上自衛隊舉行最大規模實彈射擊演習 | 國際焦點 | 國際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pN43pt
2023/05/27 22:02:36聯合報 編譯茅毅/即時報導
陸上自衛隊27日在靜岡縣御殿場市「東富士演習場」,舉行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實彈射擊訓練「富士綜合火力演習」(綜火演),循例針對如何防禦日本的離島進行作戰想定。參演兵力約3400員,動員戰車及裝甲車共68輛、各式火砲64門,以及運輸用的UH-2多用途直升機和V-22「魚鷹」傾斜旋翼機。陸自表示,當天白天與夜間共消耗彈藥約達57公噸,相當於10億7千萬日圓(約2.4億台幣)。
在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親臨視察下,想定日本離島守軍迎擊企圖登陸的敵軍,駐守的陸自部隊和海上及航空自衛隊,遂行跨軍種聯合作戰,包括對艦和反登陸作戰,以及藉由水陸兩棲及傘兵空降作戰,擊退進犯的敵軍,除航自出動戰鬥機,海自也派出巡邏機。偵察用無人機「掃描鷹」與電戰部隊、被稱為日版海軍陸戰隊的陸自「水陸機動團」亦參演。
共同社、讀賣和每日新聞等日媒均報導,日本政府正因中國大陸而推動強化國防能力,欲藉由此次演習展現陸自部隊因應相關狀況的戰力。該歷史悠久的軍演始於1961年(昭和36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曾吸引逾2萬人在現場觀看,但自今年起改為網路直播,未對外公開。以共軍為假想敵? 日本陸上自衛隊舉行最大規模實彈射擊演習 | 國際焦點 | 國際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pN43pt
1931 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假想敵國除原本的美國、蘇聯,還增加中國與英國,為面臨可能的衝突,故必須建立能夠壓制東亞大陸及西太平洋區域的強大軍力」。也就是說,此國防方針所制定的即是日本戰時國防所需的兵力規模,
傷亡人數
發動事件之初,抗日六部落的族人共計1,236名,至事件結束後的統計:死於刀槍者85名、被飛機轟炸死者137名、砲彈炸死34名、被「味方蕃」襲擊隊獵首級者87名、自縊身亡者296名、俘虜者265名,另外有約500名原住民投降。
總督府出動包含臺灣軍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臺北步兵第一聯隊等部隊,約軍人1,194員,另外還有警察部隊1,306員。根據事後日方戰報宣稱,日本平民死亡134人、受傷215人。陸軍陣亡22員、負傷25員。警察陣亡6員,負傷4員。協助日軍的原住民丁勇陣亡22員、負傷19員。隨軍漢人軍夫,陣亡1員、負傷7員。另外在深秋的山區作戰也令日軍飽受凍傷、恙蟲病及痢疾之苦,霧社野戰醫院就留有一日之內治療各類傷病患者超過200名之記錄,另外也有傳出漢人軍夫被凍死的狀況。
雖然日軍在進入霧社後曾遭到原住民的騷擾性攻擊,但抗日六部落族人的主要戰略係利用山區天險,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與日軍對抗。塔洛灣戰線由荷戈社頭目塔達歐·諾干率領,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然而彼此間似乎並未建立明確的指揮系統。昭和五年(1930年)10月31日,日軍以各部族村落為目標發起總攻擊,雖遭到原住民有力之反擊,但至11月1日在空中的轟炸下,除馬赫坡社外其他各社均為被軍警佔領,塔達歐·諾干亦戰死。抗日主力退到馬赫坡社,其餘散在各溪溪谷。11月2日馬赫坡社亦被軍警佔領(日方同時在村中發現了大量原住民私下儲存的黑色火藥),起事原住民完全退入山中,大部分退至馬赫坡、塔羅灣兩溪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有利地勢與日方作戰。
霧社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SvG8E
「台灣日陸海軍機場一覽表」 大林飛行場平面圖 (Tairin Airdrome on Google Earth & Maps) – TaiwanAirBlog
臺灣軍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之一,由臺灣軍司令官管轄常駐臺灣的陸軍,其成立於臺灣日治時期1919年,是由1907年成立的臺灣守備隊擴充而成,而更早之前則為1896年至1897年編成的臺灣守備混成旅團;海軍則是另外由澎湖的馬公要港部管轄。1944年9月22日,台灣軍改編成立第10方面軍,負責沖繩、台灣、澎湖的防衛任務。1945年2月1日,台灣軍改稱台灣軍管區。二戰後,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組成臺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接收在台灣及澎湖的軍事設施及物資。
臺灣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SnwwV
臺灣軍是依據《臺灣軍司令部條例》在1919年(大正8年)8月20日編成,臺灣軍司令部位在臺北市書院町三丁目2番地。1925年5月1日,在臺北的「臺灣第一守備隊司令部」改稱「臺灣守備對司令部」,並廢止在臺南的「臺灣第二守備隊司令部」,同時將臺灣山砲兵第一、第二中隊合併為「臺灣山砲兵大隊」[1]。1927年,部分福岡縣朝倉郡大刀洗陸軍飛行場第四聯隊轉營至屏東郡屏東街,新設「飛行第八聯隊」,在1928年2月19日舉行開隊式[2]。1933年3月23日,新設「臺灣軍無線電信所」[3]。1935年12月1日,台灣步兵第1、2聯隊增設「步兵炮隊」[4]。1936年10月,衛戍病院改稱「陸軍病院」。12月1日,在嘉義郡水上莊設立飛行第14聯隊[5]。1937年8月2日,在屏東市新設「高射炮第八聯隊」,在高雄市新設「高雄要塞司令部」[6]。1938年8月31日,飛行第八聯隊改編為「飛行第八戰隊」。1939年8月,新設台北陸軍兵事部、台南陸軍兵事部、台灣陸軍倉庫[7]。
隨著日軍自1941年秋季開始針對南方作戰做準備,臺灣在軍事上的重要性逐漸提升,並在南臺灣逐漸設置多座軍事機場等設施[8]。1941年8月1日,臺灣軍司令部增設「兵務部」,負責軍人招募、普及國防思想、學校的軍事訓練等事務[9]。1942年1月16日,台灣總督府公布《陸軍志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以增加戰時的兵源;同年4月,在臺北市六張犁設立「陸軍志願兵訓練所」。1943年4月1日,海軍由馬公警備府改由高雄警備府管轄。
在太平洋戰爭的戰事白日化後,臺灣軍在1944年3月被下令進行十號作戰準備,同月22日依軍令組成直屬於大本營的戰鬥序列,與海軍共同強化作戰準備,負責防守台灣及後援沖繩第32軍的任務[8];在下半年後,台灣軍轄下陸續新設以第48師團為基礎組成的第50師團(5月3日),第8飛行師團(6月8日)、以獨立混成第46旅團為基礎組成的第66師團(7月22日)。日軍在塞班島戰役失敗後,修改原本的作戰計畫,臺灣軍司令部在1944年在7月24被下令進行捷號作戰準備。1944年9月22日,台灣軍新編成「第10方面軍」(臺灣軍司令官兼任其軍司令官)[8]。1945年2月1日,台灣軍改稱「臺灣軍管區」[10],並參與天號作戰、沖繩島戰役,同年8月15日終戰後廢止。臺灣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SnwwV
第七艦隊隸屬印太司令部所屬太平洋艦隊,司令部設於日本橫須賀港,駐地包括日本佐世保基地、沖繩和南韓釜山、浦項、鎮海基地、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地,是目前美國最大的海外前線投送部隊。
第七艦隊擁有約50至60艘船艦、350架戰機,滿員編制6萬人,包括3萬8000名海軍官兵和2萬2000名陸戰隊員,平時總兵力約2萬人。一般由「雷根號」航空母艦組成的航艦戰鬥群為主要作戰部隊,必要時還可從第三艦隊或其他部隊抽調艦艇補充
第七艦隊 site:nicecasio.pixnet.net/blog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KYiKNO
High Speed Morse Telegraphy Using a Straight Key https://www.tiktok.com/t/ZT8jrGWsm/
https://fb.watch/n3nxtcIVC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