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藍碳」?為什麼藍碳很重要?3個您必須關注的吸碳高手
什麼是「藍碳」?為什麼藍碳很重要?3個您必須關注的吸碳高手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https://bit.ly/3NUzNlD
說到「碳」,您會聯想到什麼?是烏漆墨黑的煤炭?還是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事實上「碳元素」在地球上可說是無所不在,科學家依據它的來源與儲存方式不同,分為不同顏色的碳。其中具有儲碳作用的就是「藍碳」和「綠碳」。猜一猜紅樹林屬於其中哪一種?哪一種生物最會吸碳?誰又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以下為您揭曉謎底!
原來地球上存在各種不同顏色的「碳」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屬於「碳基生物」,也就是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礎的生物。換句話說,「碳」就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元素,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根據「碳」的不同來源與儲存方式,科學家將它們依照形象顏色分為:灰碳、黑碳、棕碳、綠碳與藍碳。
「灰碳」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灰碳」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 Greenpeace
「灰碳」,也就是您我熟悉的化石燃料,主要來自於數百萬年前地球海底、湖底大量浮游生物的殘骸,這些殘骸與泥土混合後長期沈積在岩石圈中,經過高壓高溫後形成。
工業革命後,人類使用土地的方式開始改變,加上火力發電與交通運輸的發展,燃燒化石燃料後,燃燒未完全的「煙粒」經排放形成了「黑碳」,而燃燒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則是「棕碳」,也就是二氧化碳。
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會產生燃燒不完全的煙粒(黑碳)與溫室氣體(棕碳),是助長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會產生燃燒不完全的煙粒(黑碳)與溫室氣體(棕碳),是助長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 Steve Morgan / Greenpeace
兩者混合的廢氣,大幅改變了大氣中的碳濃度,加劇溫室效應,使得太陽溫度進入地球表面後難以排出,造成地表溫度上升,也就是您我常聽見的「全球暖化」。
植物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透過光合作用將其儲存在植物體與土壤中,以全球最大的亞馬遜雨林為例,這片森林為您我儲存了近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十年的碳排放量。
植物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透過光合作用將其儲存在植物體與土壤中,以全球最大的亞馬遜雨林為例,這片森林為您我儲存了近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十年的碳排放量。 © Thomas Einberger / Greenpeace
「綠碳」,則是陸地上的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儲存在植物體與土壤中的碳。全球最大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每年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森林的 20% 至 25%,更儲存了近 1,000 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 10 年的碳排放量。
然而,珍貴的森林卻因人類毀林行為而迅速減少,當樹木被砍伐或燃燒,原先儲存其中的「綠碳」就回到大氣中變成「棕碳」,助長氣候變遷。
一隻大鯨魚一生能吸收約33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超過1,000棵樹的儲碳量。
一隻大鯨魚一生能吸收約33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超過1,000棵樹的儲碳量。 © Greenpeace / Paul Hilton
與「綠碳」同樣具有吸碳效果的則是「藍碳」,指所有被海洋生物從大氣中吸收與儲存於生態系的碳。鯨魚是其中最強大的儲碳高手,一隻大鯨魚一生能吸收約 33 公噸二氧化碳, 這是超過 1,000 棵樹的儲碳量!(延伸閱讀:一鯨落,萬物生,溫柔款待世界的鯨魚,亟需全人類守護)
「藍碳」有三寶:海草、鹽沼、紅樹林
除了大型鯨魚,海洋裡的植物性「藍碳」包含了海草、鹽沼中的草本植物、紅樹林以及藻類。藻類生長快速、生命週期短,被視為短期的吸碳工具,而紅樹林(mangrove)、海草(seagrass)及鹽沼(salt marsh)的儲碳量則更加龐大,且時間可長達數百、數千年,以下就帶您認識藍碳三寶。
「海草床」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蘊含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海草床」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蘊含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海草床」餐廳,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草和海藻長得很像,但是關係很遠,海草是唯一能生活在海中的維管束開花植物,跟陸地上的花草是近親!
健康的海草會形成茂密的水下草原,又被稱為海草床(seagrass bed),是許多生物如蝦蟹、魚類、海龜等的食物來源,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甚至會有魚類每天「通勤」,從別的地方來覓食。
海草床在全球分布面積約 30 萬平方公里,雖然僅占全球海床的 0.1% 面積,但儲存的碳卻佔了海洋的 18%,估計總共儲存了 199 億公噸碳。
「鹽沼」是一種在海岸線潮間帶的草地沼澤地形,全球分布面積雖然只有5萬平方公里,卻儲存約250億公噸碳,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
「鹽沼」是一種在海岸線潮間帶的草地沼澤地形,全球分布面積雖然只有5萬平方公里,卻儲存約250億公噸碳,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 © Steve Morgan / Greenpeace
隱藏版儲碳大戶「鹽沼地」
鹽沼是一種在海岸線潮間帶的草地沼澤地形,主要由泥巴與泥炭組成,泥炭就像一塊吸滿水的柔軟海綿,能防止洪水氾濫。
在鹽沼地貌求生必須適應漲退潮的鹽度變化、缺乏遮蔽物的溫度變化等挑戰,耐鹽性高的蘆葦是常見的鹽沼植物。而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成為許多生物繁衍後代、躲避掠食者的好地方,是重要的生態棲地。
全球分布面積雖然只有 5 萬平方公里,卻儲存約 250 億公噸碳,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
出海口沿岸的「紅樹林」是各種魚苗的育幼場,提供牠們食物來源與避難空間。
出海口沿岸的「紅樹林」是各種魚苗的育幼場,提供牠們食物來源與避難空間。 © Greenpeace / John Novis
「紅樹林」:吃苦耐鹽的胎生植物
紅樹林的葉子可以排出鹽分、氣根可以呼吸,更特別的是它們的胎生苗能幫助孕育後代。
紅樹林突出的氣根形成的生態系,提供各種藻類、海綿等寄宿環境,是各種魚苗的育幼場,提供牠們食物與避難的空間。
全球分布面積約 15 萬平方公里,估計可能儲存高達 64 億公噸碳。
急速消失的藍碳,可能釋放出封存千年的棕碳
全球海水升溫、水產養殖帶來的外來種入侵、底拖漁網的破壞等,威脅著「藍碳三寶」的生存。目前,全球的海草每年減少 7%,相當於每 30 分鐘就失去一個足球場大的海草床,每年因此而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高達 2.29 億公噸,相當於全球航運每年的碳排量,加劇了氣候變遷的惡化。
全球共有 43% 的紅樹林被劃為保護區,真正受到保護的卻少之又少,2000 年至 2015 年,全球紅樹林面積損失了1.67%,有超過 75% 發生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估計約有 304 億至 1,220 億公噸的碳因此被釋放到大氣中。
臺灣沿岸的紅樹林、鹽沼與濕地等沿海生態系具有吸碳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臺灣沿岸的紅樹林、鹽沼與濕地等沿海生態系具有吸碳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 voyata / shutterstock.com
臺灣擁有約 680 公頃的紅樹林、5,400 公頃的海草床、33 公頃的鹽沼,然而根據綠色和平 2020 年發布的《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在 2050 年海平面上升的衝擊下,臺灣紅樹林、鹽沼及濕地等沿海生態系也在淹溢範圍內。
守護珍貴「藍碳」,也是守護海洋與氣候
雖然「藍碳生態系」的面積與陸地上的森林相比小得多,其提供的「服務」卻相當豐富,不僅可以儲碳,有助減緩氣候變遷,還能淨化水質、保護沿岸生態與社區、提供海洋生物重要棲息地與營養來源,是不可或缺的生態系統。
如今,藍碳的儲碳能力已被全球重視,許多政府希望更積極地利用藍碳生態系,作為實現減碳目標的策略。一項研究 163 個國家地區的國家自定貢獻(INDC)計畫的報告指出,共有 28 個政府將沿海濕地作為氣候變遷解方的參考,59 個將沿海生態系納入氣候策略中。
邀請您一同支持綠色和平的環境工作,呼籲政府及企業積極減碳,別讓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淹沒重要的藍碳生態系,並透過擴大設立海洋保育區等政策,讓海草、鹽沼與紅樹林持續發揮它們保護生態、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為您我及下一代守護珍貴豐饒的地球家園!什麼是「藍碳」?為什麼藍碳很重要?3個您必須關注的吸碳高手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https://bit.ly/3NUzNlD
吸碳高手 黃碳綠碳藍碳 https://bit.ly/44wiL2C
近年氣候變遷對世界的影響日趨顯著,為因應國際淨零趨勢及供應鏈減碳壓力,臺灣也準備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排放,並訂定了2050淨零轉型規劃。該規劃共分為十二項關鍵戰略,而其中一項即為自然碳匯。
碳匯指的是固定及儲存碳的場域,也可以理解為碳存放的倉庫,像是森林、土壤及海洋即是碳匯的三大主要儲存場域。依照大自然中碳儲存的位置,可分為三種顏色:土壤(黃碳)、森林(綠碳)、海洋(藍碳)。
由於過去國內多著重於森林碳匯,目前「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僅將森林納入溫室氣體排放移除源,最新一期(2022年版)報告說明2020年林業部門的溫室氣體移除量為2,190.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約可抵減全國排放量的7.6%。而配合前述2050淨零轉型規劃,農委會將再健全土壤及海洋的資料,輔以研發與建立科研技術,訂定了2040年目標為增加1,000萬公噸自然碳匯量。
土壤碳匯的策略為強化土壤碳匯技術、建構負碳農法,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為目標,建立有效土壤管理,並推廣具負碳功能作物或品種與生產技術。森林碳匯的策略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及提高國產材利用,除了國有林、海岸林、生態復育造林與邊際農地造林之外,也提高國產材自給率,並強化經營人工林及竹林。而海洋碳匯的策略則是開發海洋與濕地碳匯測量方法學、發展複合養殖經營模式,並建構增匯管理措施與水生植物復育等。
有機農業被視為達成淨零排放的方法之一,特別針對土壤碳匯的部分,有機農業鼓勵減少機械對土壤的擾動、輪作與間作、作物殘體回田、製作堆肥及草生栽培等,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而提升土壤儲存碳的能力。
為了達成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農委會與相關部會將攜手實踐淨零排放自然碳匯路徑,透過土壤、森林及海洋等碳匯,開發新的技術與方案,聚合多種不同的策略與措施,包括持續促進有機產業的優化與發展,都將貢獻於國家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抵減,以此建構適應未來氣候,乃至於降低氣候風險的永續環境。
吸碳高手 黃碳綠碳藍碳 https://bit.ly/44wiL2C
-------------------------------------------
「藍碳生態系」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臺灣擁有哪些藍碳生態系?
112/04/28
瀏覽次數1428
李澤民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
圖一: 沿岸藍碳生態系包含鹽沼、紅樹林和海草床構成濱海碳循環熱點,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圖一: 沿岸藍碳生態系包含鹽沼、紅樹林和海草床構成濱海碳循環熱點,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影像來源:shutterstock)
藍碳(BC, Blue Carbon)由海洋生物捕獲大氣二氧化碳並被封存在海洋環境,包含沿岸藍碳生態系(BCEs,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及開放海洋藍碳生態系(Open Ocean Blue Carbon Ecosystems)。沿岸藍碳生態系包含鹽沼、紅樹林和海草床構成濱海碳循環熱點,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
自然界碳儲量積累奠基於二氧化碳吸收固定速率大於含碳有機質(碎屑和沈積物)分解和侵蝕速率,具有這種碳封存的生態系或熱點通常三大特點:
一、高效率二氧化碳轉化為植物生物質的生產力;二、地上部生物質受水流及潮汐影響而增強沉降及地下部生物質侵蝕減少,加上來自外部來源(異地)有機質,聚集在缺氧土壤而有效堆積有機質;三、藍碳生態系土壤含氧量低導致分解速率降低,有助於積累和保存海洋有機碳。
沿岸植被生態系具有封存大量碳能力,被封存的碳可達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生命週期尺度,引起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興趣,這些沿岸藍碳生態系分布全球 ,為對抗氣候變遷之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提供一個重要的友善環境自然碳匯方案。
臺灣本島和離島周圍的「藍碳」及減碳效益
沿岸藍碳生態系是潮汐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藍碳植被生產力高,死亡的枯枝落葉及根系之植物有機碳埋藏於這些棲地厭氧土壤,減緩有機碳分解,造成巨大碳存量累積於土壤。以深度 1 公尺土壤之有機碳含量分析,全球沿岸藍碳碳存量能力以紅樹林每公頃 386 Mg C 最高,次為潮汐鹽沼每公頃 255 Mg C,海草床則約為每公頃108 Mg C。
臺灣本島和離島周圍有潮汐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藍碳」,根據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調查臺灣三種藍碳生態系總碳匯能力為每年 95,094.48 Mg C,碳儲存量為 341,344.44 Mg C,海草床所占面積最大,達5456.33公頃,集中於東沙,紅樹林棲地約有680.66 公頃,集中在臺灣本島西海岸,具有藍碳功能之潮汐鹽沼佔約188.33公頃,每公頃碳匯蓄積量依次為海草床、紅樹林、及潮汐鹽沼(圖二)。由於紅樹林棲地底質可深達數公尺,歷史以來累積之碳儲量最高,達181,559.59 Mg C,大於占地最大之海草床的143,784.10 Mg C,潮汐鹽沼累積之碳儲量最低,僅為1600.25 Mg C(圖二)。
圖二:臺灣潮汐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藍碳生態系面積、每年碳匯能力、及碳儲量(影像來源:資料取自 2022 年 12 月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執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臺灣沿海重要碳匯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計畫」成果報告)。
圖二:臺灣潮汐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藍碳生態系面積、每年碳匯能力、及碳儲量(影像來源:資料取自 2022 年 12 月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執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臺灣沿海重要碳匯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計畫」成果報告)。
藍碳保育計畫成功的 3 點關鍵
全球乃逐漸重視藍碳,非政府組織以及歐美大企業也都開始積極致力要創造藍碳權,尤其對於化石燃料排放量適中且海岸線廣闊的國家可以發揮極大作用,例如 2014 年紅樹林減少了孟加拉國、哥倫比亞和尼日利亞等國家超過 1% 的全國化石燃料排放量。肯亞海洋與漁業中心與蘇格蘭慈善機構 Plan Vivo Foundation 曾攜手肯亞加濟(Gazi)臨海村莊的居民一起啟動紅樹林保育計畫,臺灣宜積極由政府及企業結合民間推動類似的保育計畫,達成保育成效,增加碳匯及友善環境。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自 2019 年起陸續盤點我國沿海紅樹林分布地點與面積,目前僅臺灣本島西海岸、澎湖及金門有紅樹林分布,根據調查我國 33 處紅樹林面積共約 680.7 公頃,其中最大的紅樹林分布地位於淡水河口(含挖子尾、竹圍、關渡、社子島及蘆洲)。在此列 5 個紅樹林保護區供參考:高雄旗津紅樹林保護區、屏東恆春紅毛港紅樹林保護區、桃園觀音海岸濕地、臺南曾文水庫濕地、花蓮七星潭紅樹林。
然而臺灣的自然保留區所實施的保育計畫不一定都能帶來正面效果,甚至可能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逐漸單一化的趨勢,以關渡自然保留區為例。關渡自然保留區於 1986 年主要是為了保護水鳥而劃定,但由於多年來淡水河抽砂以及超抽地下水使地層下陷,海水入侵而改變土壤鹽分,導致紅樹林面積逐漸擴大(最終面積達到總保留區的66%)。由於紅樹林的快速擴張大幅影響原本的生態系(如蘆葦以及水鳥),最終關渡自然保留區於 2021 年底被廢除。而臺灣還有許多地方出現關於紅樹林復育所造成的生態問題,如澎湖青螺濕地、新竹香山濕地等。
關於藍碳保育計畫成功的關鍵,有以下三點需要關注:
第一點,藍碳生態系復育是否造成生態不平衡的問題勢必為一個重要課題。
第二點,法條不完善。由於我國的自然保留區相關法條規定: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的自然狀態,相關單位屆時才能處理問題。
第三點,社區參與不足。臺灣關於相關保育或復育計畫多是出於政府,鮮少有政府與民間合作之舉,此舉措雖有助於政策施行速度,但也將其與居民的距離拉開,使得民眾意願未能提高。
臺灣週圍 64,473 平方公里海洋且具有豐富藍碳生態系,健康的藍碳生態系所供給的海洋碳匯,是長期被臺灣政府忽略的碳捕捉絕佳機會。目前藍碳生態系沒有被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根據最新的評估臺灣藍碳生態系每年可吸收約 940,000 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政府承諾的碳匯額外抵銷量 1/6。積極保護和復育這些生態系,甚至積極以種植方式,可以增碳匯數倍,提供政府及企業執行氣候行動的絕佳機會及碳權利基,執行友善環境的生物性減碳及碳中和願景。
藍碳具有碳封存潛力,臺灣學者及政府已對海草床、紅樹林及潮汐鹽沼生態系之資源有初步資料,需要持續長期觀測及模式建立。大型海藻的藍碳已成為全球亟欲證明的可利用藍碳資源,投入相當多資源,聯合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均積極投入,臺灣宜開始行動。
「藍碳生態系」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臺灣擁有哪些藍碳生態系?|最新文章 - 科技大觀園 https://bit.ly/3rcA2Q7
-----------------------------------------------
再生能源不再主導碳權市場!森林碳匯、藍碳成未來主流,「自然為-ESG永續台灣 https://bit.ly/3CXS2An
隨著國際自願性碳權市場逐漸展露頭角,買家偏好的碳權來源也開始產生差異化。根據碳驗證標準(VCS)、黃金標準(GS)、美國碳註冊登記(ACR)及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AR)等廣泛使用的碳驗證標準,已退役的碳權主要來自以下八種來源:能源效率提升、燃料轉換、工業氣體減排、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再生能源、廢棄物處理、家戶設備及煤層氣等。
其中,再生能源及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是最主要的兩大來源,分別佔了30%至40%。因此,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這兩個項目的發展進行探討。
再生能源項目將不再主導碳權市場
再生能源專案數量一直都佔據所有項目之冠(如下圖一所示)。在2010年代初期,風力、太陽能及水力發電的成本相較煤炭和天然氣高出許多,因此自願性碳信用是確保這些項目能夠運作的方式。然而,由於現在的成本大幅降低,且再生能源項目數量在印度、巴西和中國等國家快速增加,自願性碳市場不再只是融資工具,甚至能夠藉此獲取超額利潤。這正破壞了自願性碳權的前提:須具備額外性(即專案必須能促進實際的碳減排)。
你可能也想看:
碳價深度解析》碳權怎麼買賣?碳稅與碳費又有什麼不同?一文讀懂碳交易趨勢
藍碳、森林碳匯可以幫助台灣達成碳中和?一文看懂什麼是「以自然為本解方」
而在這些國家中,再生能源專案無論如何都會被建立,因此不再具備額外性。VCS和GS都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因此GS於2019年宣布,從2020年開始,任何屬於中高收入或高收入(由世界銀行定義)的國家或區域併網再生能源項目,即視為不符合GS- VER[1] 或GS-CER[2] 之要求,並無法取得碳權;同時,VCS也發佈了類似的聲明。基於全球最大的兩個項目認證機構這番作為,可以預見未來再生能源項目申請碳權的數量會大幅縮減,轉而回歸電證分離的綠電憑證或簽訂購電協議(PPA)。
圖一、自願性碳信用專案數分佈(分項目類型)
自然為本解決方案獲青睞 價格持續上升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有常見的以下五種:改善森林管理(IFM)、植樹造林/再造林/植被恢復(ARR)、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造成的排放(REDD+)、再生農業[3] 及藍碳[4]。結合上圖一與下圖二可以看到,雖然目前再生能源項目仍佔多數,森林及土地使用項目的總交易值反而遙遙領先。這主要是因為單一再生能源項目能產出的碳權數量有限,且單價較低。
另外,或許有人對此感到疑惑,因先前提到再生能源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為碳權的主要來源,為何在圖一中卻僅佔17%?這是因為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雖然案件量較少,卻能產出較大的碳權量,動輒都是其他項目的10倍以上。
因此,企業端為了避免漂綠嫌疑及下游品牌商不認可的風險,多寧願投入更高的成本購買品質較佳的碳權。同樣的,開發商也嗅到了這個商機,考量到未來價格趨勢與高碳權產出效率,目前正積極投入在中南美洲(例如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及東南亞(例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森林種植及復育地計畫。
圖二、2017-2021自願性市場總交易值變化(分項目類型)[5]
圖三、各類型碳權價格走勢
漂綠議題凸顯 碳權品質不容忽視
自願性碳信用一直存在項目類型與方法學上的爭議,對額外性的認定也有待商榷;然而,隨著市場規模擴大,相關的法規與方法學正趨於嚴謹中。目前歐洲地區對於碳權的認可範圍已明顯限縮,專注於發展以自然為本的項目,新的再生能源專案將不再被承認。
由於方法學完整度的差異,即使是以自然為本的項目仍可能面臨有效性問題。如2017年前的REDD+項目被認為品質較差,雖然價格便宜,卻容易導致抵銷無效;2020年後所產生的碳權則因為更注重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項目的連結性,其價格與市場接受度普遍較高。
綜上所述,自願性碳權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許多開發商、經紀商、投資者與買家的進入,然而碳權的價值不能單以價格認定,品質的優劣更是關鍵;若以漂綠為目的購買便宜的碳權,而缺乏實際的抵換效益,則依舊是徒勞無功。
[1] VER(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s)為經聯合國指定的第三方機構認證之溫室氣體減排量,屬於自願性市場的碳信用額度。
[2] 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為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認證的項目中,經過收集、測量、認證、簽發所產生之減碳單位。
[3] 再生農業主要透過土地管理實踐(例如作物輪作等)以固存土壤中的碳。此做法可以提高作物產量、養分密度、土壤健康及保水性。
[4] 藍碳係指儲存在海洋和海岸線生態系統中的碳,常見做法如透過種植紅樹林來進行碳封存。
[5] 資料來源:Ecosystem Marketplace
再生能源不再主導碳權市場!森林碳匯、藍碳成未來主流,「自然為-ESG永續台灣 https://bit.ly/3CXS2An
------------------------------
「自然碳匯」綠碳、黃碳、藍碳 台灣仍無碳權交易平台 企業只得出國買
2022-11-17 願景工程/台北報導
面對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中,「自然碳匯」(carbon sink)愈形重要,利用大自然封存碳排放。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柳婉郁指出,台灣有豐富自然碳匯,政府卻遲遲未設「碳匯」轉為「碳權」的機制,讓企業必須遠赴海外買碳匯。
「2022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16日起一連在圓山飯店舉辦三天。在17日的論壇中,柳婉郁分享「自然碳匯與碳權交易」。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兼程由埃及返台,分享COP27第一手觀察。
柳婉郁指出,各國紛紛關注自然碳匯,美國在COP27宣布,投資自然碳匯200億美元給民間地主與林農,增加「碳吸收」,預計2050 年的碳中和,新增加碳吸收50億美元投資森林管理,以疏伐、照顧,讓樹長得健康,有更好的固碳效果。
柳婉郁說,全世界在2050淨零的目標驅動下,用盡方法減排,過去多以科技方法(tech-based)在製程中碳捕捉;近年「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NBS)正快速興起,加速淨零列車前進。
李堅明也說,歐盟去年的COP26就承諾要以十億歐元增加森林碳匯;今年COP27就宣布與蒙古、剛果、烏干達、蓋亞那等五國簽署森林碳匯交易,以NBS達成碳吸收。
「歐盟說到做到,但台灣很多政策是說了沒做。」李堅明說。
剛從埃及COP27會議返台的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提到,歐盟今年COP27宣布與蒙古等五國簽署森林保護碳匯協議。記者陳靖宜/攝影
剛從埃及COP27會議返台的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提到,歐盟今年COP27宣布與蒙古等五國簽署森林保護碳匯協議。記者陳靖宜/攝影
柳婉郁說,自然碳匯內容繁多,但可略分三種,一是「森林碳匯」,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能固碳,樹木是世界最大的植物體,且生命周期上千、上百年,一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是碳吸收的好標的;所以自然碳匯的「碳權認證」是由森林開始,「綠碳」已是成熟的商品。
第二種是還有「土壤碳匯」,稱為「黃碳」,土壤中有動植物屍體,大量有機質,其中含碳量很大,在溫帶,森林與土壤碳匯比例約是1:2;在熱帶,約是1:1。
柳婉郁說,第三類是「海洋碳匯」,稱為「藍碳」,「這幾個月非常紅」,討論極多。她說,海洋碳匯包含海邊的樹,例如紅樹林、木麻黃,還有海中的海草和海藻,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會有碳匯;海洋植物之外,還有土壤,如「海底沈積物」,含有豐富的碳,也有固碳的效果。此外,溼地、埤塘、沼澤也有豐富的碳匯。
台灣有豐富自然碳匯。圖/取自Unsplash
台灣有豐富自然碳匯。圖/取自Unsplash
「自然碳匯如何轉成可以交易的碳權 ?」碳權能讓企業達成「碳抵減」,柳婉郁說,各國都推出轉換認證標準,環保署也有碳權申請機制,但是「抵換額度」認證嚴格、申請過程冗長,現又是私下交易,「台灣需要本土化的方法學」及透明交易機制。
柳婉郁說,台灣沒有公開交易平台,資訊又不透明;但外國腳步快,去年新加坡成立自然碳匯交易市場,與柬埔寨與秘魯合作,賣自然碳匯,台灣的奇美電子今年就買了一萬噸森林碳權,是柬埔寨與秘魯的森林「綠碳」;華邦電子則是到巴基斯坦買紅樹林碳權,這是「藍碳」。
柳婉郁說,「如何將環境價值貨幣化,機會很多」;將碳匯換成碳權,台灣的挑戰在於「高度資訊不對稱」,而拉高了交易成本;這些都是政府該做而沒做到的。
「2022GCSF全球企業永續論壇」16日起一連在圓山飯店舉辦三天。願景工程基金會為合辦單位跟媒體夥伴;18日下午於十二樓崑崙廳舉辦「前進COP27 :國際趨勢與企業挑戰」,除了四位講師精彩分享,還將播出願景工程兩位記者在埃及COP27現場的直擊報導。
「自然碳匯」綠碳、黃碳、藍碳 台灣仍無碳權交易平台 企業只得出國買|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好|願景工程基金會 https://bit.ly/44tgFk3
-----------------------------------
藍碳是什麼?
2023.01.10
仔細觀察,這幾年國外的自願性市場交易越來越熱門,透過自然方式減量(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或所謂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al Base Solution, NBS)的自然碳匯項目產生的碳權越來越受歡迎,價格也比較高。除了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之外,我們再來認識另一個自然碳匯,也就是藍碳。
什麼是藍碳?就是海洋碳匯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其中一個厲害的倉庫是海洋,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紅樹林、濕地、藻類、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稱為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紅樹林可以換碳權嗎?
一聽到紅樹林,有認養紅樹林的企業就嗅到錢的味道了。紅樹林是唯一一種能夠生長在潮間帶的木本植物,按照木本植物吸碳能力較草本植物強的邏輯,紅樹林應該可以像森林碳匯一樣,取得很多的碳權。沒錯,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每公頃可儲存達到1,023公噸,超過全球主要森林的單位碳儲存量。主要原因除了它是木本植物,相較於海藻、海草有天然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紅樹林所吸收的碳約有88%會儲存在超過三公尺的底泥中。
雖然目前藍碳中最多的方法學當屬濕地方法學,但是紅樹林的碳權發行量卻非常少,因為大部分的紅樹林所有權皆屬於國家,如何讓其碳權私有化需進一步規劃。
這也是藍碳面臨最大的問題。除了海洋上面沒有蓋子,因此二氧化碳可以自由來去之外,海洋那麼大,說好的領海也是雙方的心理默契,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就改變現狀了,其下的碳權就會有認定的難度。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得面對藍碳暫時不能那麼快變現的現實,只能趕緊發展藍碳的方法學,以及加快通過讓國際社會認同的碳權所有權認定原則。
養藻類可以換碳權嗎?
可惜紅樹林讓你失望了,不過你很快又想到,廢棄的九孔池拿來養海藻,也是藍碳的一種不是嗎?
海藻,是住在海裡的藻類,一般理解與常見的海藻是大型藻,就是餐桌上會吃到的紫菜、海菜、海帶等,他們是結構很簡單的植物,沒有根、莖,不開花,也沒有種子;海草則結構比較複雜,它們有根、莖、葉,會開花,也有種子,就跟陸地上的草沒兩樣,只是它們住在海裡。餐桌上不容易見到海草,因為它的纖維太多,咬不動。
海草也跟陸地上的草一樣,會吸收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替海洋帶來氧氣,成群的海草生活在一起的大草原,就稱為海草床,這是熱帶與溫帶地區海洋生態系重要的一環,各種魚、蝦、蟹、海龜、鯊魚、儒艮等都會在這裡進食,同時也提供海洋生物棲地、庇護所、育幼地等功能。對人類來說,海草床還具有沉降泥沙、穩固底質、防止海岸侵蝕、淨化與改善水質的功能。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估計,全球海草床可以捕集海洋沉積物中10%以上的碳,除了本身的吸碳能力之外,海草床還可以減緩海洋因為吸收過多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海洋酸化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看起來,海草的固碳能力應該比海藻強,不過如果透過人類活動計畫性種植,就不一定了!每平方公里的海草床固碳能力是森林的兩倍(註一),而海藻相較於海草可以快速培養、收穫,生長週期快,固碳能力也不容小覷。
而且,在藻類的世界裡,有一種比紫菜還小、名字叫雨生紅球藻的微藻,其固碳效果約為一般植樹固碳的二十一倍(註二),其單位固碳能力大幅超過海草與海藻,但是要有足夠大的面積養殖,才能有實質的減碳效益。
國內最知名的案例當推台泥的微藻養殖,他們倒不是直接用微藻吸碳,用微生物來吸太慢了,他們直接把水泥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下來,運用在雨生紅球藻養殖,這同時也是地表最強抗氧化物質─天然蝦紅素的主要來源,可以用來生產美妝保健品原料,你可能吃過台泥DAKA園區賣的蝦紅素冰淇淋,就是這套創意下的產物。
固碳技術待開發,藻類尚未成碳權
雖然有案例,但關於能不能換碳權這個問題,恐怕要再次讓你失望了!雖然利用藻類固碳的技術探討很早就已出現,但因為過去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議題較不受重視,因此藻類固碳的技術與應用相較於其他自然碳匯相當稀少,都沒有相應的方法學可供企業投資養殖藻類獲得碳權。
生命起源於海洋,在全球人口仍然不斷增加的現在,土地已經是稀缺資源,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環保與生存區域的拉鋸將持續在世界各地上演,若能透過實踐妥善利用藍碳,也許能替我們人類開出另一條可能的零碳之路。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片面解讀藍碳。邀請你註冊或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商機、人脈、資金一鍵抵達,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認識更多A咖!
(註一)研究結果出自2012年Nature Geoscience公布的研究成果
(註二)在微藻產率40g/m2/day的基礎下得出該研究數據
藍碳是什麼? | 綠學院 Green Impact Academy https://bit.ly/3JDNtyL
---------------------------------
三分鐘帶你看懂綠碳、藍碳、黃碳
2022.08.22
(Photo by pexels)
綠學院最近要辦負碳技術的產業小聚,綠學院的Julia問我:「當各式各樣的負碳技術開始展露頭角,會不會影響森林碳權的地位?」
我一點都不擔心。仔細觀察,這幾年國外的自願性市場交易越來越熱門,透過自然方式減量(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或所謂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al Base Solution, NBS)的自然碳匯項目產生的碳權越來越受歡迎,價格也比較高。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森林碳權有價值,自然碳匯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為森林、海洋、土壤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三種透過自然方式減量的方法:綠碳、藍碳、黃碳
很多公司買碳權、做ESG行銷,都懂得掌握人心。他們知道ESG報告書上呈現的企業碳中和行動,若能搭配著小孩咧著嘴笑的照片,或是樹懶可愛的呆萌照片,就可以把我們的心融化。因此我們除了之前文章《綠電太難買,想彎道超車?三分鐘帶你看懂森林碳權》介紹的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之外,我們開始需要認識什麼是藍碳、什麼是黃碳。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一:綠碳,也就是森林碳匯
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樹木可以把空氣中四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一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裡,一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測量綠色碳匯的方法較為成熟,測量的方法也較為方便,因此之前綠學院大量的文章都在討論森林碳權,就是這個原因。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二: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另一個厲害的倉庫是海洋,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紅樹林、濕地、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稱為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有認養紅樹林的企業這時可能會發現認養紅樹林好像不只是公益行動,也許有機會可以賺錢,馬上問我:「老師,我們可以拿認養紅樹林的藍碳去申請碳權嗎?」
紅樹林是唯一一種能夠生長在潮間帶的木本植物,按照木本植物吸碳能力較草本植物強的邏輯,紅樹林應該可以像森林碳匯一樣,取得很多的碳權。沒錯,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每公頃可儲存達到1,023公噸,超過全球主要森林的單位碳儲存量。主要原因除了它是木本植物,相較於海藻、海草有天然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紅樹林所吸收的碳約有88%會儲存在超過三公尺的底泥中。
但也因為這樣的原因,雖然目前藍碳中最多的方法學當屬濕地方法學,但是紅樹林的碳權發行量卻非常少,因為大部分的紅樹林所有權皆屬於國家,如何讓其碳權私有化需進一步規劃。
這也是藍碳面臨最大的問題。除了海洋上面沒有蓋子,因此二氧化碳可以自由來去之外,海洋那麼大,說好的領海也是雙方的心理默契,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就改變現狀了,其下的碳權就會有認定的難度。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得面對藍碳暫時不能那麼快變現的現實,只能趕緊發展藍碳的方法學,以及加快通過讓國際社會認同的碳權所有權認定原則。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三:黃碳,也就是土壤碳匯
土壤也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綠碳中的樹木、藍碳中的濕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算在土壤碳匯的包含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及科技土與都市土壤。黃碳代表著與農業相關的方法學,尤其是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
黃碳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對應的方法學不足,因為相關研究並不齊備,因此很難產生碳權。
一張表帶你快速認識綠碳、藍碳、黃碳
作為第一堂課,我先給你整理下面這張表,帶你快速認識綠碳、藍碳、黃碳。
三分鐘帶你看懂綠碳、藍碳、黃碳 | 綠學院 Green Impact Academy https://bit.ly/3NZsXvm
-----------------
綠學院最近要辦負碳技術的產業小聚,綠學院的Julia問我:「當各式各樣的負碳技術開始展露頭角,會不會影響森林碳權的地位?」
我一點都不擔心。仔細觀察,這幾年國外的自願性市場交易愈來愈熱門,透過自然方式減量(NCS,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或所謂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Natural Base Solution)的自然碳匯項目,所產生的碳權愈趨受到歡迎,價格也較高。
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森林碳權有價值,自然碳匯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碳匯:二氧化碳的「倉庫」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為森林、海洋、土壤。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延伸閱讀:森林碳匯是什麼?碳匯如何轉「碳權」、申請管道一次看
綠碳、藍碳、黃碳有什麼不同?
很多公司買碳權、做ESG行銷,都懂得掌握人心。他們知道ESG報告書上呈現的企業碳中和行動,若能搭配著小孩咧著嘴笑的照片,或是樹懶可愛的呆萌照片,就可以把我們的心融化。
因此我們除了之前文章《綠電太難買,想彎道超車?三分鐘帶你看懂森林碳權》介紹的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之外,我們開始需要認識什麼是藍碳、什麼是黃碳。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一:綠碳,也作森林碳匯
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樹木可以把空氣中4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1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裡,1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
測量綠色碳匯的方法較為成熟,測量的方法也較為方便,因此之前綠學院大量的文章都在討論森林碳權,就是這個原因。
圖/綠碳就是森林碳匯,此測量方法較為成熟且方便。unsplash by Andrew Coelho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二: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另一個厲害的倉庫是海洋,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紅樹林、濕地、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稱為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有認養紅樹林的企業,這時可能會發現認養紅樹林好像不只是公益行動,也許有機會可以賺錢,馬上問我:「老師,我們可以拿認養紅樹林的藍碳去申請碳權嗎?」
紅樹林是唯一一種能夠生長在潮間帶的木本植物,按照木本植物吸碳能力較草本植物強的邏輯,紅樹林應該可以像森林碳匯一樣,取得很多的碳權。
沒錯,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每公頃可儲存達到1023公噸,超過全球主要森林的單位碳儲存量。主要原因除了它是木本植物,相較於海藻、海草有天然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紅樹林所吸收的碳約有88%會儲存在超過3公尺的底泥中。
圖/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unsplash by Timothy K
但也因為這樣,目前藍碳中最多的方法學當屬濕地方法學。然而,紅樹林的碳權發行量卻非常少,因為大部分的紅樹林所有權皆屬於國家,如何讓其碳權私有化需進一步規劃。
這也是藍碳面臨最大的問題。除了海洋上面沒有蓋子,因此二氧化碳可以自由來去之外,海洋那麼大,說好的領海也是雙方的心理默契,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就改變現狀,其下的碳權就會有認定的難度。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得面對藍碳暫時不能那麼快變現的現實,只能趕緊發展藍碳的方法學,以及加快通過讓國際社會認同的碳權所有權認定原則。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三:黃碳,也是土壤碳匯
土壤也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綠碳中的樹木、藍碳中的濕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算在土壤碳匯的包含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及科技土與都市土壤。黃碳代表著與農業相關的方法學,尤其是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
黃碳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對應的方法學不足,相關研究並不齊備,因此很難產生碳權。
圖/土壤也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unsplash by paul mocan
一張表快速認識綠碳、藍碳、黃碳
作為第一堂課,我先給你整理下面這張表,帶你快速認識綠碳、藍碳、黃碳。這3種碳匯展開有很多細項,待時機成熟再展開討論。我們下回見!「碳匯」是二氧化碳的倉庫,3分鐘看懂綠碳、藍碳、黃碳 | 綠學院 | ESG遠見 https://bit.ly/3rcAbD9
---------------------------
什麼是「藍碳」?為什麼藍碳很重要?3個您必須關注的吸碳高手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說到「碳」,您會聯想到什麼?是烏漆墨黑的煤炭?還是無色無味的二氧化碳?事實上「碳元素」在地球上可說是無所不在,科學家依據它的來源與儲存方式不同,分為不同顏色的碳。其中具有儲碳作用的就是「藍碳」和「綠碳」。猜一猜紅樹林屬於其中哪一種?哪一種生物最會吸碳?誰又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以下為您揭曉謎底!
原來地球上存在各種不同顏色的「碳」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屬於「碳基生物」,也就是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礎的生物。換句話說,「碳」就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元素,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根據「碳」的不同來源與儲存方式,科學家將它們依照形象顏色分為:灰碳、黑碳、棕碳、綠碳與藍碳。
「灰碳」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灰碳」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 Greenpeace
「灰碳」,是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就是您我熟悉的化石燃料,主要來自於數百萬年前地球海底、湖底大量浮游生物的殘骸,這些殘骸與泥土混合後長期沈積在岩石圈中,經過高壓高溫後形成。
工業革命後,人類使用土地的方式開始改變,加上火力發電與交通運輸的發展,燃燒化石燃料後,燃燒未完全的「煙粒」經排放形成了「黑碳」,而燃燒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則是「棕碳」,也就是二氧化碳。
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會產生燃燒不完全的煙粒(黑碳)與溫室氣體(棕碳),是助長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會產生燃燒不完全的煙粒(黑碳)與溫室氣體(棕碳),是助長空氣污染與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 Steve Morgan / Greenpeace
兩者混合的廢氣,大幅改變了大氣中的碳濃度,加劇溫室效應,使得太陽溫度進入地球表面後難以排出,造成地表溫度上升,也就是您我常聽見的「全球暖化」。
植物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透過光合作用將其儲存在植物體與土壤中,以全球最大的亞馬遜雨林為例,這片森林為您我儲存了近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十年的碳排放量。
植物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透過光合作用將其儲存在植物體與土壤中,以全球最大的亞馬遜雨林為例,這片森林為您我儲存了近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十年的碳排放量。 © Thomas Einberger / Greenpeace
「綠碳」,則是陸地上的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儲存在植物體與土壤中的碳。全球最大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每年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森林的 20% 至 25%,更儲存了近 1,000 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全球 10 年的碳排放量。
然而,珍貴的森林卻因人類毀林行為而迅速減少,當樹木被砍伐或燃燒,原先儲存其中的「綠碳」就回到大氣中變成「棕碳」,助長氣候變遷。
一隻大鯨魚一生能吸收約33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超過1,000棵樹的儲碳量。
一隻大鯨魚一生能吸收約33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超過1,000棵樹的儲碳量。 © Greenpeace / Paul Hilton
與「綠碳」同樣具有吸碳效果的則是「藍碳」,指所有被海洋生物從大氣中吸收與儲存於生態系的碳。鯨魚是其中最強大的儲碳高手,一隻大鯨魚一生能吸收約 33 公噸二氧化碳, 這是超過 1,000 棵樹的儲碳量!(延伸閱讀:一鯨落,萬物生,溫柔款待世界的鯨魚,亟需全人類守護)
「藍碳」有三寶:海草、鹽沼、紅樹林
除了大型鯨魚,海洋裡的植物性「藍碳」包含了海草、鹽沼中的草本植物、紅樹林以及藻類。藻類生長快速、生命週期短,被視為短期的吸碳工具,而紅樹林(mangrove)、海草(seagrass)及鹽沼(salt marsh)的儲碳量則更加龐大,且時間可長達數百、數千年,以下就帶您認識藍碳三寶。
「海草床」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蘊含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海草床」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蘊含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海草床」餐廳,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草和海藻長得很像,但是關係很遠,海草是唯一能生活在海中的維管束開花植物,跟陸地上的花草是近親!
健康的海草會形成茂密的水下草原,又被稱為海草床(seagrass bed),是許多生物如蝦蟹、魚類、海龜等的食物來源,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甚至會有魚類每天「通勤」,從別的地方來覓食。
海草床在全球分布面積約 30 萬平方公里,雖然僅占全球海床的 0.1% 面積,但儲存的碳卻佔了海洋的 18%,估計總共儲存了 199 億公噸碳。
「鹽沼」是一種在海岸線潮間帶的草地沼澤地形,全球分布面積雖然只有5萬平方公里,卻儲存約250億公噸碳,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
「鹽沼」是一種在海岸線潮間帶的草地沼澤地形,全球分布面積雖然只有5萬平方公里,卻儲存約250億公噸碳,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 © Steve Morgan / Greenpeace
隱藏版儲碳大戶「鹽沼地」
鹽沼是一種在海岸線潮間帶的草地沼澤地形,主要由泥巴與泥炭組成,泥炭就像一塊吸滿水的柔軟海綿,能防止洪水氾濫。
在鹽沼地貌求生必須適應漲退潮的鹽度變化、缺乏遮蔽物的溫度變化等挑戰,耐鹽性高的蘆葦是常見的鹽沼植物。而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成為許多生物繁衍後代、躲避掠食者的好地方,是重要的生態棲地。
全球分布面積雖然只有 5 萬平方公里,卻儲存約 250 億公噸碳,是隱藏版的儲碳大戶。
出海口沿岸的「紅樹林」是各種魚苗的育幼場,提供牠們食物來源與避難空間。
出海口沿岸的「紅樹林」是各種魚苗的育幼場,提供牠們食物來源與避難空間。 © Greenpeace / John Novis
「紅樹林」:吃苦耐鹽的胎生植物
紅樹林的葉子可以排出鹽分、氣根可以呼吸,更特別的是它們的胎生苗能幫助孕育後代。
紅樹林突出的氣根形成的生態系,提供各種藻類、海綿等寄宿環境,是各種魚苗的育幼場,提供牠們食物與避難的空間。
全球分布面積約 15 萬平方公里,估計可能儲存高達 64 億公噸碳。
急速消失的藍碳,可能釋放出封存千年的棕碳
全球海水升溫、水產養殖帶來的外來種入侵、底拖漁網的破壞等,威脅著「藍碳三寶」的生存。目前,全球的海草每年減少 7%,相當於每 30 分鐘就失去一個足球場大的海草床,每年因此而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高達 2.29 億公噸,相當於全球航運每年的碳排量,加劇了氣候變遷的惡化。
全球共有 43% 的紅樹林被劃為保護區,真正受到保護的卻少之又少,2000 年至 2015 年,全球紅樹林面積損失了1.67%,有超過 75% 發生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估計約有 304 億至 1,220 億公噸的碳因此被釋放到大氣中。
臺灣沿岸的紅樹林、鹽沼與濕地等沿海生態系具有吸碳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臺灣沿岸的紅樹林、鹽沼與濕地等沿海生態系具有吸碳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 voyata / shutterstock.com
臺灣擁有約 680 公頃的紅樹林、5,400 公頃的海草床、33 公頃的鹽沼,然而根據綠色和平 2020 年發布的《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在 2050 年海平面上升的衝擊下,臺灣紅樹林、鹽沼及濕地等沿海生態系也在淹溢範圍內。
守護珍貴「藍碳」,也是守護海洋與氣候
雖然「藍碳生態系」的面積與陸地上的森林相比小得多,其提供的「服務」卻相當豐富,不僅可以儲碳,有助減緩氣候變遷,還能淨化水質、保護沿岸生態與社區、提供海洋生物重要棲息地與營養來源,是不可或缺的生態系統。
如今,藍碳的儲碳能力已被全球重視,許多政府希望更積極地利用藍碳生態系,作為實現減碳目標的策略。一項研究 163 個國家地區的國家自定貢獻(INDC)計畫的報告指出,共有 28 個政府將沿海濕地作為氣候變遷解方的參考,59 個將沿海生態系納入氣候策略中。
邀請您一同支持綠色和平的環境工作,呼籲政府及企業積極減碳,別讓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淹沒重要的藍碳生態系,並透過擴大設立海洋保育區等政策,讓海草、鹽沼與紅樹林持續發揮它們保護生態、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為您我及下一代守護珍貴豐饒的地球家園!
什麼是「藍碳」?為什麼藍碳很重要?3個您必須關注的吸碳高手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https://bit.ly/3CZp2s2
“藍碳”經濟成為新“藍海”
“藍碳”經濟成為新“藍海”--經濟·科技--人民網 https://bit.ly/3CYIHrX
2023年04月05日
很多人知道“綠碳”,即利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產生的碳匯﹔相比之下,人們對來自海洋生物的“藍碳”——海洋碳匯,還比較陌生。
從渤海灣的蘆葦蕩,到珠江口的紅樹林,中國蘊藏著大量藍碳寶藏。1月1日,《海洋碳匯核算方法》行業標准正式實施,成為中國首個綜合性海洋碳匯核算標准﹔2月28日,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在浙江寧波成交……今年以來,藍碳交易、藍碳經濟快速發展,引起廣泛關注。
首次拍賣溢價近2倍
“每噸106元,成交!”拍賣師手起槌落,中國首次以拍賣形式進行的藍碳交易順利達成。
2月28日,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經過全國各地20多家企業、機構的70余輪競價,浙江易鍛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成功拍得寧波象山西滬港一年碳匯量,成交價較起拍價(30元/噸)溢價逾2倍。
藍碳又被稱為海洋碳匯,是碳排放權交易的重要對象。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海洋碳匯核算方法》行業標准顯示,海洋碳匯指“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類、貝類等從空氣或海水中吸收並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那麼,藍碳交易又是什麼?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藍碳交易主要集中在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承認的3種藍碳生態系統,即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
記者了解到,達成此次交易的象山縣擁有省內最長的海岸線和省內第二大海域面積,藍碳資源儲量豐富。去年7月起,象山啟動了藍碳拍賣交易工作,委托寧波海洋研究院進行碳匯量核算。據估算,象山縣鹽沼生態系統碳匯量達10.28萬噸/年,以壇紫菜、海帶為主的大型藻類養殖碳匯量約2.17萬噸/年,以牡蠣為主的貝類養殖碳匯量約3.22萬噸/年。
此次現場拍賣的藍碳,來自象山西滬港的“西滬三寶”,包括海帶、紫菜以及滸苔,均屬於藻類。作為拍賣方之一的象山旭文海藻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文榮以其養殖的滸苔作解釋:1公斤的滸苔苗,可以長成1000公斤的滸苔,其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海水和空氣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的作用。而在拍賣中,企業賣的不是滸苔本身,而是2022年滸苔碳匯量246.1噸,即滸苔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儲存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二氧化碳。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海表示,寧波象山以拍賣形式對藍碳交易進行探索,是為漁業碳匯交易的“中國方案”探路,對中國藍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和參考意義。
企業藍碳需求上升
作為企業購買碳匯的來源,藍碳相比綠碳,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
藍碳是捕捉二氧化碳的高手、儲存二氧化碳的寶庫。據了解,與綠碳等其他類型碳匯相比,藍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森林、草原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儲存周期最長約幾十年,而海洋碳匯可長達數百年,在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方面,碳匯效果顯著。
盡管如此,與綠碳相比,對藍碳進行核算和監測相對困難。據了解,《海洋碳匯核算方法》確定了常規調查方法,對海洋碳匯能力進行核算,主要包括群落樣方調查方法、標志樁法、葉綠素a法等,力求基層可操作、區域可對比。業內專家分析,標准的出台將起到積極的規范和引領作用,但是海洋碳匯生物多樣性較強,不同海洋生物碳匯機理不同,未來要滿足海洋碳匯交易的實際需求,還需進一步完善。
此外,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勝表示,與綠碳市場相比,藍碳市場還面臨碳資產季節性變化大、規模不確定、藍碳市場供給太少等問題。
今年以來藍碳市場升溫明顯,一個重要背景是CCER市場重啟步伐加快,推動企業碳匯需求上升。
CCER指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即控排企業向實施“碳抵消”活動的企業購買可用於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証量。這種買賣行為構成了企業自願交易碳排放權的市場,成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有益補充。
2015年,國家自願減排交易信息平台上線,正式開啟中國國內CCER交易。在運行2年后,由於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17年暫緩受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方法學、項目、減排量、審定與核証機構、交易機構備案申請。2018年,存量CCER交易市場重啟,但增量項目尚未啟動。近日,北京綠色交易所負責人透露,將建設全國CCER交易中心,爭取全國CCER交易機構盡早啟動。重啟CCER的預期激發了企業的短期碳匯需求。此次寧波藍碳拍賣每噸106元的成交價,遠高於CEA(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挂牌協議價(3月2日CEA挂牌協議交易開盤價和收盤價均為55元/噸),體現了藍碳市場的熱度。
在拍賣中購得藍碳的浙江易鍛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鍛壓機械制造服務企業。企業負責人表示,在生產過程中,企業除了將廢氣、廢水、固廢等按照標准妥善處置外,還大面積安裝了太陽能光伏網,借力綠色能源實現節能降耗。此次購買的2340.1噸碳匯量將作為儲備,用於將來碳抵銷,是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務實行動。
藍碳交易前景廣闊
在寧波藍碳拍賣成交前,全國已有多筆海洋碳匯交易:2021年,廣東省湛江市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簽署“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打造中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2022年,福建省連江縣完成了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經濟收入累計超過40萬元﹔同年,海南省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項目“海口市三江農場紅樹林修復項目”完成簽約,預計可在未來40年產生9萬余噸碳匯。
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藍碳交易是中國實現“雙碳”(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一個重要舉措。目前藍碳市場還處在嘗試性發展中,剛剛邁出第一步。
如何讓藍碳交易更好賦能藍碳經濟?
要通過摸底調查、監測評估,形成藍碳“一張圖”。劉大海介紹,中國將搭建海洋多層級碳庫架構,建立基於三級碳庫體系的海洋碳匯制圖技術方法,從不同尺度繪制海洋碳匯時空格局圖件﹔在明晰海洋碳匯價值核算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全國海洋碳匯儲量和通量監測評估,為不同層級海洋碳匯核算提供數據支撐。
徐勝認為,發展海洋碳匯交易市場還應注重交易制度設計、交易產品設計、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和投融資風險防控。在設計交易產品和交易制度時,適當考慮氣候變化的因素,如氣溫上升對太平洋島國的影響、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碳匯的影響。在市場投融資方面,可嘗試鼓勵包括國企、民企、私人資金等更多形式的資本進入交易市場。
此次寧波的藍碳拍賣引起多方關注。未來,中國藍碳交易區域試點將進一步推廣。劉大海介紹,除了象山縣所在的浙江省杭州灣南岸(鹽沼濕地:海三棱藨草、蘆葦),藍碳交易試點區域還包括河北省唐山市(海草床、海洋牧場)、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貝殼魚礁)、遼寧省盤錦市(鹽沼濕地:鹽地鹼蓬、蘆葦)等﹔在藍碳交易市場建設方面,探索將海洋碳匯納入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推動構建海洋碳匯交易機制,探索多元化渠道支持海洋碳匯發展的投融資機制。
在此基礎上,海洋碳匯經濟全產業鏈有望進一步鞏固。“今后還要積極謀劃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生態漁業養殖增匯、海洋微生物增匯、貝類藻類固碳、海洋碳中和示范等負碳技術示范性項目,發展以‘減排增匯’為核心的海洋生態旅游、海洋休閑漁業、海洋碳匯技術服務、碳金融等相關產業。”劉大海說。
“藍碳”經濟成為新“藍海”--經濟·科技--人民網 https://bit.ly/3CYIHrX
https://grb-topics.stpi.narl.org.tw/file/download?flsId=4b1141c2856201f70185853b3e0108f3
https://grb-topics.stpi.narl.org.tw/file/download?flsId=4b1141c2856201f70185853b3e0108f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