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2023活動-大圓山歷史建築八卦窯
新竹縣新增公告18棵受保護樹木 不乏「伯公樹」
2025-01-05 12:22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新竹即時報導
縣府農業處表示,新公告18棵樹木為受保護樹木,其中9棵位在新豐鄉新豐國中校門口旁的琉球松群落。圖/縣府提供
縣府農業處表示,新公告18棵樹木為受保護樹木,其中9棵位在新豐鄉新豐國中校門口旁的琉球松群落。圖/縣府提供
新竹縣政府自104年依照森林法樹木保護專章規定,成立了「新竹縣政府受保護樹木審議會」,邀請學者專家審視縣轄內珍貴的樹木,並依樹齡、歷史、文化等面向,公告為受保護樹木,定期為樹木健檢、保護棲地,守護綠色資產。縣府近期新增公告18棵受保護樹木,累計縣轄受保護樹木共逹85棵。
縣府農業處表示,新公告18棵樹木為受保護樹木,其中9棵位在新豐鄉新豐國中校門口旁的琉球松群落,另外9棵則分別是竹北市隘口老街曾屋伯公百年朴樹、湖口鄉長安村周義和宗族會內老樟樹、竹北市新社國小旁老琉球松、橫山鄉三叉埤伯公老樟樹2棵、關西鎮八份寮伯公楓香、關西鎮老社寮余家百年樟樹、橫山鄉沙坑龍家百年荔枝、芎林鄉永興村4鄰伯公茄苳。
農業處指出,這次縣府新公告的受保護樹木,是在去年初由熱心民眾、各公所及國中小學所提報,縣府委託專業廠商進行樹木調查,再經專業審議委員逐一審視,並於年底通過審查並進行公告。樹齡不是提報的唯一標準,以新豐國中琉球松群落樹齡為例,樹齡與建校時間差不多,約在68歲左右,樹木委員綜合考量校方多年來悉心照顧,以及在地居民對於松樹群感情、松樹成樹不易等因素,審議通過新增為受保護樹木。
值得一提的是,新竹縣目前85棵受保護樹木中,有18棵是屬於伯公樹,像是橫山伯公大樟樹、芎林鹿寮坑伯公茄冬巨木、香菇農場伯公九丁榕等等,顯示客家人對於伯公(土地公)信仰的重視,也與早期客家先民耕耘開拓的時空背景有關。新竹縣新增公告18棵受保護樹木 不乏「伯公樹」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DDWsjE
●反對大圓山殯葬園區開發
●保留大圓山自然森林,設置森林步道,修法樹齡50年以上列入保護,宣導全面護樹植樹固碳、淨零排放、碳中和,環保運動!
●申請大圓山歷史建築八卦窯
●申請大圓山磚瓦窯文化景觀,擴大保存區域
湛江麻章有一棵高大的百年木麻黃樹,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KR0vu2
茄萣木麻黃防風林 耆老:逾60年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3El8kD
修車棚順便攔腰修剪老樹?老木麻黃沒病也快折騰死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w3SoT
湖口「大圓山陣地森林樂園」半日踩線行 解鎖軍事陣地的神祕
新竹縣湖口大圓山陣地的「木麻黃浩克」。(記者黃美珠攝)
湖口「大圓山陣地森林樂園」半日踩線行 解鎖軍事陣地的神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3PlV17
2023/06/09 07:36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新竹縣湖口反縣立生命園區自救會日前會同湖口鄉波羅村6鄰鄰長戴雲祥,陪同新竹縣議員何智達、志工團體「老樹報報」一起舉辦「大圓山陣地森林樂園」踩線之旅,率領感興趣的來客半日遊!全程約2公里、3小時的O形縱走,大家除了尋訪「木麻黃浩克」等大樹家族,也解鎖軍事陣地原來的神秘感,體驗其與生俱來的大自然野趣和美好。
自救會志工郭台貴說,他們反對大圓山陣地從軍事用地解編後被改做生命紀念園區,而是爭取打造成為新豐、湖口一帶的「十八尖山」。
在這裡,來客除能走走步道運動健身,也可以呼應現場曾為陣地的過往,讓玩家進入,沿著連綿起伏的軍事壕溝大玩生存者遊戲。或把自然山林改造成小朋友們的跑酷樂園,並引入專業的攀樹活動,再和周邊農家合作規劃食農教育場域,讓大圓山陣地未來的面貌充滿多樣性。
整個行程從年過半百的老磚窯出發,沿著戰備道路往生命園區預定地挺進,環繞一圈後回到磚窯告結。
自救會成員領著大家先探訪位於東側的「木麻黃浩克」,接著轉進西側循著已經閒置的軍事壕溝前進,遇到碉堡,縱然得小心翼翼的攀爬過比人還高的林投樹,但成功穿越障礙後,大家還是玩興大發地拿起登山杖權充機關槍,自動分隊「開戰」起來,好像玩起另類的扮「家家酒」。
沿途的木麻黃大樹家族跟楓香、鵝掌柴、相思樹等原生樹林接替列隊迎賓。繼造型特別的「木麻黃浩克」之後,還有狀似海神之握的「三叉戟」,以及跟朴樹共生的「夫妻樹」等;這些木麻黃經測量,胸徑都在2公尺以上,甚至有突破3公尺的,樹高則從4到7層樓不等。
其中「三叉戟」和「夫妻樹」,它們與其他1、20棵大小相近的木麻黃排列有序地,以口字型圍住一處軍方的供水設施,研判這是國軍利用大樹的高度替駐紮部隊的飲用水打掩護,就像碉堡外都被刻意栽種林投包覆纏繞一樣道理。
何智達説,光從前述大樹或植物的分布,就可以挖出過去半世紀這片湖口台地的國安意義,是新竹縣珍貴、活的地方文史教室,這些都是未來說給年輕一代聽的好故事。
郭台貴說,O縱的起訖點~老磚窯本身經相關專家學者實勘確認是日治時代傳入、又名蒸籠窯的八卦窯,在台越來越少見,亟待搶救和保留。
紅色的窯身雖已幾乎被隱藏在綠色的樹海之下,部分也開始頹圮,但整體結構還算完整,不管是投煤口、中央煙道等設施仍清楚可見。其中集中送煙到煙囪統一排放的中央煙道,還被來客戲稱是早年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
自救會會長陳岫玫說,他們在踏勘大圓山陣地後,首度嘗試把陣地內的文史、自然資源串聯成半日遊程且舉辦踩線活動,同時藉著踩線也實際進場測量並點數其中的大樹數量、建立資料,交由「老樹報報」列冊追蹤,以佐證這裡朝觀光發展比做生命園區還適宜。湖口「大圓山陣地森林樂園」半日踩線行 解鎖軍事陣地的神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3PlV17
森林藏野趣 解鎖湖口「大圓山陣地」
2023/06/10 05:30
湖口大圓山陣地的「木麻黃浩克」。(記者黃美珠攝)
O形縱走半日遊 訪老磚窯、尋「木麻黃浩克」 探軍事壕溝與碉堡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新竹縣湖口反縣立生命園區自救會日前舉辦「大圓山陣地森林樂園」踩線之旅,率領感興趣的來客半日遊,全程約兩公里、三小時的O形縱走,大家除尋訪「木麻黃浩克」等大樹家族,還解鎖軍事陣地原來的神秘感,體驗其與生俱來的大自然野趣和美好。
反縣立生命園區自救會帶領踩線
整個行程從年過半百的老磚窯出發,沿著戰備道路往生命園區預定地挺進,環繞一圈後回到磚窯結束。參加者可先探訪位在東側的「木麻黃浩克」,接著轉進西側循著已閒置的軍事壕溝前進,遇到碉堡,縱然得小心翼翼的攀爬過比人還高的林投樹,但成功穿越障礙後,大家還可玩興大發地拿起登山杖權充機關槍,自動分隊「開戰」,有如玩起另類的扮「家家酒」。
攀爬穿越林投樹 像玩戰爭遊戲
沿途的木麻黃大樹家族跟楓香、鵝掌柴、相思樹等原生樹林接替列隊迎賓,繼造型特別的「木麻黃浩克」之後,還有狀似海神之握的「三叉戟」,以及跟朴樹共生的「夫妻樹」等;這些木麻黃經測量,胸徑都在兩公尺以上,甚至有突破三公尺的,樹高則從四到七層樓不等。
其中「三叉戟」和「夫妻樹」,它們與其他一、廿棵大小相近的木麻黃排列有序地,以口字型圍住一處軍方的供水設施,研判這是國軍利用大樹的高度替駐紮部隊的飲用水打掩護,就像碉堡外都被刻意栽種林投樹包覆纏繞一樣。
新竹縣珍貴、活的地方文史教室
縣議員何智達說,光從前述大樹或植物的分布,就可以挖出過去半世紀這片湖口台地的國安意義,是新竹縣珍貴、活的地方文史教室,這些都是未來可說給年輕一代聽的好故事。
在這裡,來客除能走步道運動健身,也可呼應現場曾為陣地的過往,讓玩家進入,沿著連綿起伏的軍事壕溝大玩生存者遊戲。或把自然山林改造成小朋友們的跑酷樂園,並引入專業的攀樹活動,再和周邊農家合作規劃食農教育場域,讓大圓山陣地未來的面貌充滿多樣性。
踩線團參觀老窯廠,有人聆聽地方產業起落解說,有人拍網美照。(記者黃美珠攝)
遊客小心翼翼的攀爬、越過碉堡外比人還高的林投樹。 (記者黃美珠攝)
森林藏野趣 解鎖湖口「大圓山陣地」 - 新竹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A0SRW
0609-2023湖口大圓山陣地八卦窯+木麻黃老樹 https://bit.ly/43PlV17 - Google 相簿 https://bit.ly/468nMjR
湖口大園山陣地這裏有7棵胸圍200公分-有3棵超過250公分-判斷超過百歲了
第一神木樹徑270公分
第二神木樹徑240
第三神木樹徑284
第四神木200
第五神木170
第六神木177
第七神木180樹型最美
第八神木155
第九神木163
第十神木250
第11神木226
第12神木180
第13神木157
第14神木275
第15神木285
第16神木316
湖口最大巨木316公分-2023/4/29
敦促新竹縣議會提案修改"新竹縣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參考雙北市、高雄市等法規,讓樹超過50年樹齡,皆能得到保護!
按照新竹縣府現行陳舊落後的法令,'樹齡100年以上"列入保護,此嚴苛標準,縣府將無樹可護!
直徑達一.五公尺,胸圍達四.七公尺以上,若以分枝者,合併計算分枝直徑。樹齡一百年以上。新竹縣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法規內容-新竹縣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3ADYiMI
---------------
達受保護樹木標準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所稱受保護樹木,係指本市轄區內,具有下列各款情形
之一者:
1、樹胸高直徑0.八公尺以上者。
2、樹胸圍二.五公尺以上者。
4、樹齡五十年以上者。
5、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
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法規資訊 | 臺北市法規查詢系統 https://bit.ly/3WNaZ1I
法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45KXqnB
-----------------------------
本自治條例所稱樹木,係指本市轄區內符合下列各款情形之一:
一、珍貴樹木:指具有下列條件之一,並經本局核定公告者:
(一)離地高度一點三公尺處之樹幹直徑達九十公分以上;其已分枝
者,各分枝樹幹直徑合併計算之。
(二)樹齡五十年以上。
(三)具地方特性、歷史性或學術研究價值。
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3oOfHjh
-------------------------
一、樹齡五十年以上。
二、距地面一點三公尺樹胸高之直徑零點八公尺以上或胸圍二點五公尺以上。但黑板樹及桑科榕屬樹種距地面一點三公尺樹胸高之直徑一公尺以上或胸圍三公尺以上。
高雄市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法規內容-高雄市特定紀念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42oiLjZ
-----------------------
新竹市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法規內容-新竹市樹木及綠資源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3OPuR2t
第 3 條
本自治條例所稱受保護樹木,係指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
一、樹胸高直徑○. 八公尺以上者。
二、樹胸圍二.五公尺以上者。已分枝者,各分枝胸圍合併計算。
三、榕樹、印度橡膠樹等有氣根纏繞主幹之樹種,或被其他樹木附生,樹
胸圍四公尺以上者。
四、其他經新竹市樹木及綠資源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護委員會)審議
認定並經本府核定者。
新竹市樹木及綠資源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3MMcFUQ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595438913937946/permalink/2595461237269047/
「台灣巨木地圖」首亮相 5年找到941棵數量全球罕見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台灣巨木生長區域得天獨厚,有9.5億棵樹,其中超過65公尺高以上的巨木有941棵 https://bit.ly/445usOE
一起守護山林,捐款贈送桃山神木等身海報!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請求貴組織向新竹縣整府及縣議會關說及施壓,敦促新竹縣議會提案修改"新竹縣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參考雙北市、高雄市等法規,讓樹超過50年樹齡,皆能得到保護!
護樹陳情議會及縣府失敗,2023/6/14 收到回函,確認議會及縣府不願主動更改護樹條例,全國只有新竹縣、嘉義縣、彰化縣 是老舊法規,只保護百年以上樹木。
參考資料:
全國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植根法律網 https://bit.ly/442NPqN
新竹縣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3JbV5bI
一、胸高(離地高度一.三公尺處)直徑達一.五公尺,胸圍達四.七
公尺以上,若以分枝者,合併計算分枝直徑。
二、樹齡一百年以上。
直徑達一.五公尺,胸圍達四.七公尺以上,若以分枝者,合併計算分枝直徑。樹齡一百年以上。新竹縣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法規內容-新竹縣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https://bit.ly/3ADYiMI
達受保護樹木標準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所稱受保護樹木,係指本市轄區內,具有下列各款情形
之一者:
1、樹胸高直徑0.八公尺以上者。
2、樹胸圍二.五公尺以上者。
3、樹高十五公尺以上者。
4、樹齡五十年以上者。
5、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
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八卦山老樹地圖(34) - 源泉國小百年木麻黃 @ 願能看遍宇宙所有的老樹神木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MCrElK
新豐盛威宮(池和宮不遠)
隔壁三連間是82徐姓老翁
他的弟妹80歲20歲嫁他弟弟
他們當年手植了二棵木麻黃
一棵205cm一棵150cm
同樣樹齡60,差了50公分
徐姓老翁說
他小時候他家北側有二棵也很高
他確定有100歲他爸那時就有樹
老樹報報上次說
樹齡以有人栽種的最準
就我目前累積經驗
240樹胸圍80年以上
280應該是滿百了
300則確定百歲以上
新豐車站280
盛威宮徐弟妹205樹齡60
楊梅水美國小330
浩克280
2號240
3號283
1017-2024縣府答覆
一般熱帶林樹種每公頃的二氧化碳平均吸收量是 12~30 公噸-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產生約 11.9 公噸的碳足跡,那麼每公頃的相思樹是可以吸收一個人約 32 年的碳排放量,光蠟樹則是一個人 29 年的碳排放量,台灣櫸也可以吸收一個人約 26 年的碳排放量,肖楠跟樟樹分別是約 21 年及 16 年的碳排放量,這些數值是不是真的很可觀呀! 【綠樹專欄】原來樹之間也有減碳能力分班!
每公斤固碳排名
1. 相思樹 363
2. 台灣櫸 348
3. 光蠟樹 342
4. 木麻黃 312
5. 茄冬 304
樹也分敵友 能通過「樹維網」聊天
更新: 2016-10-25 樹也分敵友 能通過「樹維網」聊天 | 植物 | 科普 | 大紀元 https://bit.ly/3H6jezz【大紀元2016年10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加拿大護林員渥倫本(Peter Wohlleben)新書《樹的隱密生活》認為,樹和人一樣,有記憶,有朋友有敵人,還會通過「樹維網」(’Wood Wide Web)互相之間談心聊天。
樹會通過氣味傳遞信息
據CBC報導,Calgary Eyeopener節目採訪了渥倫本,他說,首先,樹像人一樣,會互相之間交流溝通。他說,樹之間聊天,不是像人一樣通過聲音,而是通過氣味。如有一棵樹被蟲子咬了受傷,就會像人感覺疼痛會向全身發出信號一樣,通過組織發出電信號,但樹是用發出氣味信號提醒周圍的樹。此外,樹與樹之間還會通過根部系統溝通,樹的根部之間是相聯的,會互相之間傳遞化學和電信號。
樹能記憶如何應對乾旱
其次,樹像人一樣,會互相之間警告提醒,有感情,能感知恐懼和疼痛。乾旱季節時,樹內部會裂開感受到疼痛,而且會永遠記住這一疼痛,有了這一記憶後,會調整來年的內部水分管理。樹經歷乾旱疼痛後,會警告其它樹提前減少水分消耗。至於樹是否會感受到快樂和幸福,目前科學還沒研究到這一步,無法下定論。
樹也是社會性生物
再次,樹也是社會性生物。野生林因共蒸發共呼吸,降溫能力比人工管理林高出10度多。由於樹木之間是共呼吸共蒸發,也就能夠降溫,並能互相支持,如為虛弱的鄰樹輸送糖份,確保共生,實現森林的完整。
渥倫本說,以前的植物學家或林學家雖也有類似研究和發現,但過於深奧和理論,沒人願意看。其實已經有太多驚人發現,他的書完全是基於嚴肅的科學研究。
渥輪本提到,他首次發現樹也和人一樣,有感情有思維,是有一次感受到一棵老山毛櫸樹,發現它是一顆母樹,和人一樣會照顧自己的小孩,會為他們提供奶水——為小樹輸送糖份,支撐小樹生長,如果砍掉老樹,就會毀掉整個樹家族。
最後他說,儘管如此,砍樹也是合乎道義的。人類需要生存,需要吃飯,需要開墾森林種植穀物,只是不要過分、保持平衡就好。
樹也分敵友 能通過「樹維網」聊天 | 植物 | 科普 | 大紀元 https://bit.ly/3H6jezz
-----------------------------
【給父母的科普知識私藏包】植物也會聊天說話嗎?
2021-10-04 00:00 更新:2021-10-22 18:34
你知道嗎?當你聞到花香時,其實是花在「說話」。 除了花香,還有青草味、芬多精氣味, 都是植物在對其他植物進行交談喔!
聽到植物會互相說話、聊天,已經夠讓人覺得新奇了,沒想到植物還懂得利用網路聊天,一定更讓你感到驚訝吧! 這個問題應該不只小讀者感興趣,連身為爸爸、媽媽的您,也很想知道吧! 以下本單元的知識私藏包,就為爸爸、媽媽再進一步提供更多鮮為人知的植物交談祕密。
Q1
植物如何用化學氣味交談?
A
植物會交談,但不會發出聲音,而是用一種無聲的化學訊息進行對話。例如:當一棵植物被昆蟲叮咬時,它會釋放出一些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到空氣中,當其他植物「聞到」這些氣味,體內會產生防禦化學物質,如硫化葡萄糖苷或單寧等,這些物質會讓植物葉子的味道變得難聞,或吃起來很難吃,可以防止昆蟲叮咬它,達到保護的效果。植物會根據不同的狀況,放出不同的化學物質,表達不同的訊息,達到與其他植物交談的目的。
Q2
只有同一種植物會互相說話嗎?別種植物能「偷聽」到嗎?
A
美國科學家理查. 卡爾班(Richard Karban)做過一個實驗,他連續修剪野外的山艾樹葉片三年,模擬被動物啃食的情境,結果發現山艾樹被修剪後,會散發出茉莉酸甲酯,用來通知其他同伴有危險,趕快防禦。沒想到,這些化學訊息也被附近的菸草「聽」到了,因此進入備戰狀態,產生很多防禦性的化學物質,減少了蟲害。
這證明,植物放出的化學訊息,越親近的植物種類越能理解,但是,有些植物也能破解訊息,偷聽到其他植物說的話!
Q3
植物放出的化學氣味能讓昆蟲聞到,我們人類也能聞得出來嗎?
A
當植物對其他植物放出化學訊息,進行交談時,如果昆蟲聞到這些氣味,也能解讀出植物的「話語」,吸引牠們來採蜜、打擊害蟲等。花香就是一種化學訊息,不僅昆蟲聞得到,你和我也聞得到,只是,我們有沒有解讀出「花的語言」而已。其他像是果實成熟的香味,或者剛修整完的草地放出的「青草味」,以及走進森林裡感受到的「芬多精」氣味,這些都是植物的語言訊息。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當我們想幫香蕉催熟時,會把它和蘋果放在一起,蘋果放出的乙烯氣味,就能催促香蕉快變黃喔! 而剛修整完的草地放出的「青草味」,則是雜草們遭遇到傷害後,對同伴放出的「警告」訊息,通知其他植物,趕快保護自己。
目前我們對這些植物語言還了解得不夠多,有待科學家再深入解答。
Q4
幫植物建造地下網路的菌菇,是哪種菇呢?菌絲是菇的根嗎?
A
挖開野地或樹林裡的泥土,我們會看到很多白白的絲狀物,那些是各種真菌的菌絲。菌絲不是根,而是真菌的一種樣貌。我們比較熟悉的真菌模樣,是下雨過後,在草地上或樹林裡長出的各種菇類,這些菇是真菌菌絲長出的「子實體」,是它們的繁殖構造。根據真菌種類不同,各種菌絲長出的子實體形狀不同,這也是區分真菌最好的方法。
所以,在野地和樹林底下,充滿各種交錯生長的菌絲,這些菌絲常纏繞植物的根生長,與植物共生在一起,它們會吸取植物身上的營養物,也會扮演植物的好幫手,幫植物傳遞訊息,甚至傳送營養物質。
Q5
科學家為何稱樹林裡的菌絲網路為「樹聯網」?
A
菌絲網路是森林中許多高大母樹與它的小樹聯繫的管道,母樹透過菌絲網路,可以與小樹對談,分享訊息和傳送營養物質,呵護小樹長大。交錯的各種菌絲,又會將不同樹種和草本植物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網路。這些地下的菌絲網路串聯起每個森林或草地上的各種植物,它們各自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在網路中分享危險、扶助等訊息。
科學家把這種關係稱為「樹聯網」,不只能用來通訊,連各種物資需求,都能透過這個祕密管道傳輸。
【給父母的科普知識私藏包】植物也會聊天說話嗎?|親子天下 https://bit.ly/3N0QGes
----------------------------------
利維坦按:這個星球的地下充滿了永恆的魅力,除了遍布盤根錯節的樹根之外,還有那些更為壯觀的超級菌絲體。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生物體很可能是美國俄勒岡的蜜環菌(The honey fungus)群落,這株真菌估計有1665個足球場大小,已經生長了2200多年!只不過它隱藏在地下,我們難以一睹全貌。菌絲體將其上生長的樹林多次殺死,並進而使土層變深,能提供更多的樹木生長。
說實話,本文完全顛覆了我之前對於樹木的認知。雖然從托爾金乃至《阿凡達》里領略過人類對於樹的擬人化奇境,但現實中卻始終對樹木存在僵化的理解。樹木當然不會以我們的方式進行交流,但信息素何嘗不是一種交流?更何況,即便我們應該謹慎對待「植物具有意識/知覺」這類的表述,但就以往的認知層面而言,沃萊本的樹語傾聽和發現的確更新了我們的知識譜系——起碼,當我們用手撫摸樹幹,或對著樹洞說出內心秘密的時候,我們或許會陷入一種新的思考中。
這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片雨林,裡面生長著23種本地樹種,其中的花旗松高達160英尺(48米)以上。圖源:Diàna Markosian
我走在德國西部的艾費爾山中,穿過如大教堂般的橡木和山毛櫸樹林,一種奇怪的感覺油然而生,就好像進入了童話故事。這裡的樹木充滿了活力,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涌動。開始時,你會覺得它們正在相互交流。同時,它們也參與到了偉大的鬥爭和不畏死亡的戲劇中。為了不斷壯大,它們依賴於複雜的樹際關係、聯盟和親屬關係網絡。
聰明的老母樹會用液態糖餵養樹苗,在危險來臨時警告鄰居們。魯莽的青年樹總喜歡冒險,抖落身上的葉子,無休止地追逐陽光或是過量飲用雨水,這通常會讓它付出生命的代價。王儲們則等著老君主們倒下,這樣它們就能取而代之,享有陽光的全部榮耀。這一切都正在發生,只不過是以一個超慢的速度——我們稱之為「樹的時間」——慢得讓我們覺得它們是靜止的。
我的嚮導是一位樹語聆聽者——彼得·沃萊本(Peter Wohlleben)。他是一位德國的護林人、作家,對樹木的內在生命有一種罕見的理解,並且能用引人入勝的語言來描述它。他站立時很高、很筆直,就像他最愛惜的樹木,而在這個寒冷晴朗的早晨,他的藍色眼睛與這藍色的天空是如此般配。沃萊本一生致力於研究和照料樹木。他像管理自然保護區一樣管理著這片森林,他和他的妻子米麗婭姆(Miriam)住在偏遠的許梅爾鎮(Hümmel)附近的鄉村小屋裡。
彼得·沃萊本和他的《樹的秘密生命:它們的感覺,它們如何溝通》。圖源:Firstpost
現在,在53歲的時候,他卻超越想像成為了出版界轟動一時的人物。他的書《樹的秘密生命:它們的感覺,它們如何溝通》(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What They Feel, How They Communicate)——在他妻子的堅持之下寫完,在德國售出超過80萬本,在其他11個國家也名列最暢銷圖書的榜單之中,包括美國和加拿大。【沃萊本也將他的注意力轉向了其他的生物,《動物的精神生活》(Inner Life of Animals)就是他的新作。】
沃萊本將森林視作由一群獨特個體組成的超個體。一棵山毛櫸可活400年,一生可結出180萬枚山毛櫸堅果。圖源:Diàna Markosian
在科學界,一場理解樹木的革命已經發生,而沃萊本是第一個將樹木的奇妙之處傳達給廣大讀者的作家。在德國和世界各地享有盛譽的大學進行的最新科學研究證實了他長期以來的猜想:樹木比我們以為的更警覺、更具社會性、更複雜,甚至更智能。
此時,沃萊本穿著他的大綠靴子踩在新積的雪上,他那長鼻子的尖端有一顆閃爍陽光的露珠。他帶我來到了兩棵毗鄰生長的巨大的山毛櫸樹旁。他指了指它們凋零的冬季樹冠,這兩棵樹似乎生長得非常小心,以免侵犯到了對方的空間。「這兩個是老朋友,」 他說,「它們在分享陽光方面非常體貼,它們的根系也緊密相連。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一棵樹死了,另一棵通常也會很快死去,因為它們互相依賴。」
自達爾文時代以來,我們普遍將樹木當作努力生長、互不聯繫的孤獨個體,它們爭奪水、養分和陽光,而獲勝者總是遮擋住失敗者的陽光並吸干它們的養分。特別是在木材行業,人們不僅將森林視作樹木生產系統,還將其視為適者生存的戰場。
然而,現在有大量的科學證據可以駁斥這一觀點。研究發現,同一物種的樹是群居的,並且常常與其他物種的樹結成聯盟。森林中的樹進化出了某種合作的、相互依賴的關係,它們依靠互相溝通和集體的智慧維繫著這一關係——這和昆蟲群落類似。這些高聳的樹將人們的關注點吸引至展開在空中的樹冠上,但真正的行動卻發生在地下,距離我們的雙腳只有短短几英寸。
木維網:樹木通過網絡共享水分和養分,並藉此進行交流。圖源:Sott
「有些人叫它『木維網』(wood-wide web),」沃萊本用帶著德國口音的英語說道,「這裡所有的樹以及每一片沒有受到太多破壞的森林,都是通過地下真菌網絡相互連接的。樹木通過網絡共享水分和養分,並藉此進行交流。例如,它們會發送有關乾旱和疾病的求救信號,或是有關昆蟲攻擊的信號,其他樹木在收到這些(化學)信息時會改變它們的行為。」
科學家稱這一系統為菌根網絡(mycorrhizal network)。纖細的、如髮絲般的樹木根尖與微小的真菌絲纏繞在一起,形成了基本的網絡連接——這似乎形成了一種樹木與真菌間的共生關係,或者說利益交換。作為一項有償服務,真菌消耗約30%的樹木光合作用生成的糖。當真菌在土壤中尋覓氮、磷和其他礦物質養分(這些養分之後會被樹木吸收和消耗)時,糖就是真菌的燃料。
菌絲體:真菌的營養生長部分(相對於生殖生長部分的子實體),由許多分枝的菌絲組成。圖源:thecitizensofearth
對於活在樹蔭中的幼樹來說,這一網絡實際上是一條生命線。由於缺乏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幼樹的生存的主要依賴大樹(包括它們的父母)通過網絡將糖泵入其根部。沃萊本喜歡說母樹「哺乳著它們的孩子」,這一比喻十分生動。
有一次,他在這片森林裡看到一個巨大的山毛櫸樹樁,直徑有4到5英尺(1.2到1.5米),這棵樹在大約四五百年前倒下了。用他的小刀刮掉樹樁的表面後,沃萊本發現了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樹樁在葉綠素的作用下還是綠色的。對於這一現象,解釋只有一個:周圍的山毛櫸樹一直在延續著那個樹樁的生命,它們通過木維網將糖運輸至樹樁中。「山毛櫸這樣做讓我想起了大象,」他說,「它們都不願意放棄死去的同伴,尤其當它是一個巨大的、年長的、受人尊敬的女家長。」
為了通過網絡交流,樹木發出化學信號、荷爾蒙信號、緩慢跳動的電信號。科學家們剛剛開始破譯這些信號。瑞士洛桑大學的愛德華·法默(Edward Farmer)一直在研究這種電脈衝,他已經從中發現了一種電壓信號系統,這種系統與動物神經系統驚人地相似(儘管他並不認為植物有神經元或大腦)。警示和求救似乎是樹之間談話的主要話題,然而沃萊本想知道這是否是樹之間交流的全部內容,「當沒有危險和感到滿足的時候,樹木會說些什麼呢?這是我很想知道的」。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莫妮卡·加利亞諾(Monica Gagliano)收集的證據顯示,一些植物也可以發出並探測到聲音,值得注意的是一種位於根部的細碎噪音——它的頻率在220赫茲,人類無法聽到(譯者註:人類能夠聽到的頻率在20至20000赫茲,所以還是有可能聽到的?聲音太小所以聽不到嗎?)。
樹也可以通過空氣交流——使用信息素和其他的氣味信號。沃萊本最喜歡的例子發生在一片熱帶大草原上,那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那裡塵土飛揚,而擁有傘狀樹冠的平頂金合歡(umbrella thorn acacia)便是當地的標誌性樹種。當長頸鹿開始咀嚼金合歡樹葉時,樹注意到了傷害並發出了求救信號——乙烯氣體。在探測到這種氣體後,鄰近的金合歡開始向它們的葉片運送鞣質(tannins,音譯作單寧或丹寧,通稱鞣酸,是植物細胞的單寧體中的一種防衛用化學成分)。若大型食草動物攝入的鞣質足夠多,就會生病甚至死亡。
金合歡樹下的長頸鹿。圖源:mom.me
然而長頸鹿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它們是與金合歡樹一同進化的,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會觀察風向並逆風而上,在上風向處吃那些未收到警告氣體的金合歡樹葉。如果沒有風,長頸鹿通常會走大約100米——比乙烯氣體在靜止的空氣中傳播的距離遠,然後再吃下一棵金合歡樹上的葉子。你可能會說,長頸鹿知道樹在互相交談。
樹木可以通過葉片探測氣味,對沃萊本來說,這可以稱得上是樹的嗅覺。樹也有味覺。當榆樹和松樹受到吃葉子的毛毛蟲的攻擊時,它們能探測到毛毛蟲的唾液並釋放吸引寄生蜂的信息素。黃蜂會在毛毛蟲體內產卵,之後黃蜂幼蟲會從內向外吃掉毛毛蟲。「毛毛蟲一定感到非常不愉快,」沃萊本說,「這些樹非常聰明。」
來自萊比錫大學和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樹知道鹿唾液的味道。沃萊本說:「當一隻鹿在咬樹枝時,這棵樹就會分泌防禦的化學物質,讓樹葉嘗起來很糟糕……當一個人用手摺斷樹枝時,樹知道人與鹿之間的區別,它會分泌治癒傷口的物質。」
我們走在亮潔的雪面上,我時不時地思考著對沃萊本擬人化比喻的反駁,但更多的時候我感覺到我的無知和盲目消失了。我以前從來沒有真正看過樹,或者從它們的角度思考人生。我曾經認為樹是如此普通,而今卻再也無法等閒視之。
沃萊本將山毛櫸樹林比作象群——「它們照顧自己,幫助生病的同伴,甚至不願意放棄死去的同伴。」圖源:Diàna Markosian
我們到達了一個他稱之為「教室」的地方,年輕的山毛櫸樹正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迎接關乎生存的根本挑戰。像任何一棵樹一樣,它們渴望陽光,但在天蓬似的樹冠下方,只有3%的光線是可以利用的。其中一棵樹是「班中的搗蛋鬼」,它的樹幹扭成曲線狀,它在班中「不停地胡鬧」以爭取更多的陽光。它沒法像班中其他明智的同學那樣筆直地、不慌不忙地生長。「那棵樹沒關係,它的媽媽會餵它,可是這個搗蛋鬼會死的,」沃萊本說。
另一棵樹正長出兩個長得不可思議的側枝,以便夠到樹冠上的一個小縫隙獲得一些陽光。沃萊本認為這種行為是「愚蠢和令人絕望的」,肯定會導致未來的不平衡和致命的崩潰。他讓這些失誤聽起來像是意識決定的,其實這只是自然選擇的荷爾蒙的變化。沃萊本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對樹的生活感興趣,希望他們能保護森林,使之免受破壞性採伐和其他的威脅。
沃萊本曾對樹木和森林而言是冷酷的屠夫。他的訓練決定了這一點。在林業學校,他被教授這樣觀點:樹需要疏剪,直升機噴洒農藥和除草劑是必要的,重型機械是最好的伐木設備,即使它破壞土壤並撕裂菌根。他這樣工作了20多年,並一直以為如此工作對他自童年起便深愛的森林是最好的做法。
在參觀德國境內一些私人管理的森林後(這些地方並沒有疏剪枝葉、噴洒藥劑和用機器伐木),他開始質疑他所從事的職業的正統觀念。他說:「那裡的樹大得多,也密集得多……很少為了獲得可觀的利潤而砍伐樹木,如果要收集材的話,他們會使用馬匹(而非汽車)以儘量減少對森林的影響。」
同時,他閱讀了有關母樹和菌根的早期研究論文,學習來自中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南非的有關樹木交流的知識。當他被要求砍伐他家附近的森林(我們一整個早上漫步其中的童話森林)時,他說了個藉口搪塞了幾年。然後,在2002年,他來到村民家裡,極力地勸說他們不要砍伐森林。在聽取了他的觀點後,村民們同意放棄銷售木材的收入,他們願意將森林變成自然保護區,使它慢慢恢復原始的樣貌。2006年,沃萊本辭去了州林業局的工作,成為該鎮的老櫸樹森林的管理人。沃萊本和村民們也許正步入一種老式的德國浪漫主義——關於這片森林、關於這純粹的生命。
為了產生更多的收入,他創建了一個森林墓地,大自然愛好者可以在那裡付費埋葬他們的骨灰。「這些樹被當作活著的墓碑出售,」他說。遊客也可以在森林中付費參與一些活動,這裡有一些輕型的畜力集材項目,能以此來體驗森林。多年來,沃萊本自己運營著這些遊覽項目,他以活潑、生動、富有情感的表達方式,使得高深莫測的、超慢動作的樹的生活如戲劇般展現在人們眼前。人們很喜歡這樣的體驗方式,沃萊本的妻子則敦促他寫一本這方面的書。
沃萊本受到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但他最大的敵人來自德國的商業林業。沃萊本說:「他們不會質疑我所描述的事實,因為這全都有詳實的科學引用。相反,他們說我是『神秘的』,這在他們的文化中是一個很壞的詞。他們管叫我『樹木擁抱者』,這是不對的。我也不認為樹木會對擁抱作出反應。」
**********
5000英里之外,在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蘇珊娜·西馬德(Suzanne Simard)和她的研究生在北美西部的太平洋溫帶雨林中尋找到了有關樹木敏感性和相互關聯性的驚人新發現。作為一個森林生態學教授,西馬德認為他們的研究揭示了西方科學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在溫哥華的一片森林裡,西馬德用科學工具揭示樹與它們的親屬交流的秘密。圖源:Diàna Markosian
西馬德是一位熱心友好的戶外活動愛好者,她有著一頭金黃色的直發,說話帶著加拿大口音。在科學界,她最為人所熟知的要屬她對菌根網絡的大量研究,以及她所定義的連結起樹林的「中心樹」(她在科學論文中這樣稱呼那些樹)或者說「母樹」(她在談話中更喜歡用這個詞)。沃萊本在他的書中廣泛引用了西馬德的研究成果。
母樹是森林中最大、最老的樹,有著最多的真菌連接。它們不一定是雌性的,但西馬德認為它們承擔了培育、支持、照料的角色。它們有很深的根系,可以吸水,幫助紮根不深的幼苗獲取水分。它們通過向周圍的樹木運輸營養物質來幫助鄰居,當鄰居在「掙扎」時,母樹會察覺到它們的求救信號,並相應地增加養分的流動。
圖源:Global Reporting Centre
在校園內的森林生態實驗室中,研究生阿曼達·阿薩(Amanda Asay)正在從事花旗松親緣識別的研究。英國雷丁大學的生態學家布賴恩·皮克爾斯(Brian Pickles)是這個項目的第一作者,也是阿薩及其他成員的首要合作者。阿薩和這些研究人員已經利用樹苗證明,一對有親屬關係的樹可以區別無關的樹苗根尖和它們年幼親屬的根尖,它們似乎還傾向於通過菌根網絡輸送碳給它們年幼的親屬。「我們不知道它們是怎麼做的,」西馬德說,「也許是通過氣味,但是樹根中的氣味受體在哪裡呢?我們還不清楚。」
另一個研究生,艾倫·拉羅克(Allen Larocque),正在分離從貝拉貝拉(Bella Bella,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中部海岸附近島嶼上的村莊)附近採取的真菌樣品中的鮭魚氮同位素。他的研究小組正在研究生長在鮭魚洄遊溪流附近的樹木。他說:「幸運的是,鮭魚氮具有非常獨特的化學特徵,很容易追蹤……我們知道熊坐在樹下,吃鮭魚,然後留下了魚的骨頭。我們發現樹木吸收了鮭魚的氮,然後通過網絡互相分享。這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魚-森林-真菌。」
拉羅克在思考描述這些物質交換和從母樹到鄰居和後代的養分流的最好的比喻。「這是一個共享的嬉皮士愛的盛宴嗎?這是一種經濟關係嗎?還是母樹年紀大了就滲漏了?我認為所有這些事情都在發生,但我們不確定。」
科學家們只是剛開始學習樹的語言,在拉羅克看來,「我們大部分時候不知道它們用信息素在說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在自己的體內交流的。它們沒有神經系統,但它們仍然能感覺到發生了什麼,體驗到類似於疼痛的東西。當樹被砍斷時,它就會像受傷的人體組織那樣發出電信號。」
在學校吃了一個三明治作為午餐之後,我與拉羅克仔細傾聽西馬德解釋她對西方科學的困惑,「我們問不出有關森林互聯性的好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受過訓練的還原論者。我們將這整個事件拆開,一次研究一個過程,儘管我們知道這些過程不是獨立發生的。當我走進森林的時候,我能感覺到它們是一個整體,一切事物都和諧地共同工作著,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測繪或測量。我們甚至繪製不出菌根網絡圖。一茶匙的森林土壤中就含有幾英里長的真菌絲。」
午飯後,她帶我去了一片種滿了西部紅雪松、大葉槭、鐵杉、花旗松的森林。漫步在森林中的時候,她容光煥發,她的鼻孔微張,盡情地呼吸著這涼爽、潮濕、芬芳的空氣。
她指了指一棵巨大的、直入雲霄的古樹,那棵樹有著長長的、鬆散的灰色樹皮。「那棵紅雪松大概有1000歲了,」她說,「對於其他紅雪松而言,它是母樹,它也與槭樹相連。紅雪松和槭樹共享了一個網絡,而鐵杉和花旗松則共享另一個。」
森林網絡反哺氣候系統,每棵樹每年能蒸騰幾萬升的水。圖源:Diàna Markosian
為什麼樹會共享資源並與其他物種的樹結成聯盟?根據自然選擇學說,它們不是應該彼此競爭嗎?「實際上,成為掠奪資源的個人主義者在進化上並沒有什麼意義,」她說,「在一個健康穩定的森林中,它們壽命最長,後代也最多。這就是為什麼它們進化出了幫助鄰居的特點。」
如果鄰近的樹木持續死亡,由樹冠組成的保護層就會出現縫隙。隨著陽光越來越多,還活著的樹木會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更多的糖,並且更快地生長。但是,據西馬德說,它們也會變得更脆弱、更短命。菌根支持系統的效果會減弱。在夏季,當更多陽光到達森林地面時,氣溫上升,涼爽、潮濕、均勻調節的森林小氣候——這正是森林中的樹喜歡的氣候——不復存在。破壞性的風也更容易穿透森林,若沒有鄰近樹冠的阻擋,連根拔起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當我們抬頭仰望這些帶著「王冠」的遠古巨人,想想它們必須忍受的一切以及生存了幾個世紀的壯舉,總會讓人陷入沉思。要知道,它們面對的致命威脅有許多形式:暴風雨、冰雹、雷擊、火災、旱災、水災、一系列不斷發展的疾病和嚴重的蟲害。
年幼的樹苗容易被食草類的哺乳動物啃食。懷有敵意的真菌對幼樹而言是一種持續的威脅,這些真菌等待著一處傷口或是弱點,然後慢慢地吞噬這棵樹。西馬德的研究表明,母樹是對付這些威脅的重要防禦。當最大最古老的樹倒下後,年輕樹的存活率明顯下降了。
人們對土地和木材的瘋狂需求是樹木無法擺脫的危險,森林樹木也面臨著氣候加速變化的威脅,這是西馬德工作的一大新焦點。她最近開啟了一項百年實驗計劃,實驗對象是加拿大境內24處地方的花旗松、黃松、黑松和西部落葉松。她稱之為「母樹計劃」。
當我請她總結研究目標時,她說:「你如何在伐木過程中保護母樹,並利用它們在氣候快速變化的時代創造有恢復力的森林?我們應該通過散播種子來幫助森林的遷移嗎?我們應該結合基因技術使幼苗在新的地區不容易受到霜凍和啃食嗎?我想,我已經越過了一條線。森林曾賦予我一種精神、一種完整性、一種存在的理由,而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種回饋森林的方式。」
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對這些有關樹木的新觀點表示贊同。西馬德從樹的身上看到了協作和共享,反對她的人看到的則是樹木的自私、隨機性和投機的交易。來自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植物學家史蒂芬·伍德沃德(Stephen Woodward)反對樹木在昆蟲攻擊下會互相溝通的觀點,至少認為這樣的理解過於擬人化。「它們並沒有向任何東西發射信號,」伍德沃德說,「它們只是在釋放代表遇險的化學物質,而其他的樹碰到了這些物質。這其中沒有警告的意圖。」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退休植物學教授、教科書《植物生理學及其進展》(Plant Physiology and Development)的編輯之一,林肯·泰茲(Lincoln Taiz)認為西馬德的研究是「迷人」和「優秀」的,但沒有證據表明樹與樹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故意或有目的地進行的」。這也不一定是必要的。「每個樹根和每根菌絲自動地合作是自然選擇的、編入基因的,」他通過電子郵件寫道,「所以整體意識或目的性並不是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西馬德從來沒有宣稱樹具有意識或意圖,雖然她書寫和談論它們的方式讓人有這樣的錯覺。
泰茲認為,人們非常容易受到神話——那些會思考、有感情、能說話的樹——的影響。在古希臘,樹是預言的發布者。在中世紀的愛爾蘭,它們會低聲耳語某些不可靠的線索——小矮妖(譯者註:Leprechaun,愛爾蘭民間傳說中一身綠裝的小矮妖,它們守衛著古老的財寶)的黃金藏在何方。會說話的樹在不少的好萊塢電影中都有戲份,比如《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和《阿凡達》(Avatar)等。泰茲認為,一些關於樹能交流、擁有智慧的新主張,以及沃萊本所寫之書的大賣和西馬德的TED演講「樹如何相互交流」獲得了超過200萬的線上點擊量,這些事件的背後同樣有古老神話的推波助瀾。
《阿凡達》劇照。圖源:Fiber Optic Products
2007年,泰茲和其他32名植物學家公開反對「植物和樹木擁有智能」這一新興的觀點。他對樹木表現出「群體智慧」的想法持 「包容並願意接受」的態度,但認為它對我們理解樹木毫無貢獻,而且會引導我們走上樹木有意識和意向性的錯誤道路。「目的性的出現是一種幻覺,就如智慧設計論(譯者註:intelligent design,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生物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性是因為具有更智慧的創造者,如上帝)的信念一樣。自然選擇可以解釋我們所知道的任何關於植物的行為。」
英國著名科學家理察·福提(Richard Fortey)表達了類似的批評觀點。他曾是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牛津大學古生物學客座教授,現在處於半退休狀態。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樹之林》(The Wood for the Trees),這本書寫的是他在奇爾特恩丘陵擁有的四英畝林地。這項工作非常具有權威性,作者在書中嚴格控制了他的情緒和情感。
「母樹會保護小樹?」他輕蔑地說道,「這麼說太過於人性化了,對人們真的沒有幫助。這種說法是誇大的,並且充滿了活力論(vitalism)的意味。樹木沒有意志或意圖。它們能解決問題,不過都是在荷爾蒙的控制之下,而且都是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
當得知西馬德也探測到了森林的精神方面時,福提聽起來很震驚。「什麼,精神的?」他說這話的時候就好像這個詞是舌頭上的一隻蟑螂。「哦,天吶,親愛的,沒什麼好談的了。看,樹木是網絡用戶,它們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交流。令我擔心的是,人們發現這一點如此吸引人,以至於他們立即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樹木和我們一樣是有知覺的生物。」
福提說,一個值得關注的反對者是沃萊本。「他的書中有許多優秀的新科學,我認可他的關注點,但他把樹木描述得像是有意識和情感的生物。他所描寫的樹就像是托爾金(Tolkien)《指環王》中的樹人。」
典型的樹人(Ents)形象。樹人是托爾金奇幻小說中土大陸的一個虛構種族。圖源:wikipedia
談到福提的批評——沃萊本將樹木描繪得像是擁有意識和情感,沃萊本笑了。他說:「科學家們就是喜歡使用把所有情感都剔除掉的語言……對我來說,這是不人道的,因為我們是有情感的,對大多數人來說,科學語言讀起來是那麼枯燥。例如,關於長頸鹿和金合歡樹的奇妙研究是在多年前完成的,但當時這項研究結果是用枯燥的、技術性的語言描述的,這使得大多數人都從未聽說過這件事。」
沃萊本的首要任務是去除無聊,所以他將情感融入到講故事的技巧中。他的樹渴得叫了起來,它們會驚慌,會冒險,也會哀悼。它們能溝通,會養育幼樹,也會惡作劇。如果這些話是用引號標出的,表示出這是比喻,那麼他可能會逃過大多數的批評。但沃萊本不喜歡用引號,因為那會破壞他的文章所營造的氣氛。「總有一天,一切都結束了,」這是他寫到一棵樹在森林中死去的場景。「樹幹折斷了,樹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最後』,你幾乎可以聽到等待中的小樹的嘆息。」
他認為樹木具有某種意識嗎?「我不認為樹木的生活是有意識的,但我們不確定,」他說,「我們至少應談論樹木的權利。我們必須以可持續的、尊重的方式管理我們的森林,讓一些樹木有尊嚴地老去,自然地死去。」他突破了科學中嚴肅的技術語言的限制,成功地將這些神秘的「巨人」的生命呈現在我們眼前,在這一方面,他比任何人都成功,他是當之無愧的樹木代言者。
樹木其實會聊天【樹會聊天嗎?研究表示樹木有感情,喜歡像老夫妻一樣擁抱和照顧】 @ luminary168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41BVhbC
竹議員提「浩克樹」要生命園區撤案 批生人都搞不定還搞死人
2023-05-30 10:43 聯合報/ 記者黃羿馨/新竹即時報導
何智達秀出影片,表示在這塊地有被稱作「浩克」的木麻黃,要3人才能環抱起來,初估樹齡超過百年。圖/議員何智達提供
竹議員提「浩克樹」要生命園區撤案 批生人都搞不定還搞死人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oz70t9
新竹縣議員何智達今天在議會質詢上持續關心湖口生命園區問題,他指出6月5日縣府要和新竹縣反生命園區自救會舉辦座談會,是否有撤案的可能?另外也對選址提出質疑,因大圓山陣地有一棵超過百年的「浩克樹」,盼能學習像台東的金城武樹保留下來並做觀光使用。新竹縣民政處長賴江海表示,6月5日將舉辦座談會傾聽民意,但「無所謂撤案不撤案」。
何智達指出,生命園區選址在大圓山陣地,民政處有沒有實際探勘過,了解地形地貌,是否有撤案可能?何智達也秀出影片,表示在這塊地有一棵被稱作「浩克」的木麻黃,要3人才能環抱起來,初估樹齡超過百年,還有另外一棵樹也是要2人合抱,最少樹齡也有百年。何智達說,這塊地有這麼多蒼天巨木,還是一個陣地,過去軍隊也在這裡演習,他認為有保存價值。
何智達也表示,台東有金城武樹,雖然只是很平凡的茄苳樹,但經過包裝後觀光客絡繹不絕,當地為了觀光還把電線地下化,新竹縣有如此好的地,卻拿來蓋殯儀館、火葬場,讓他看了也搖頭。為何不學習台東縣來包裝呢?搞不好能促進觀光,創造縣民更多就業機會。
賴江海則說,縣府無所謂撤案不撤案,這份計畫都還沒做到興辦事業計畫完成;至於有無實際探勘,縣府在民國108年時,在新竹縣選了7塊地,每塊地各部門都有去勘查,並經過專家審慎研究,最終才選擇這塊地。
何智達追問,生命園區的計畫內容在哪,如果選址不適當就不是好計畫了,且縣長在選舉前,和湖口鄉長吳淑君見面時還同意終止計畫,這件事是真的嗎?這些言論會都影響選舉結果,「你要信守承諾,要撤案就撤案,這牽涉到你們兩個的政治誠信」。
新竹縣長楊文科也表示,並沒有看過相關報導,當時他和吳淑君也有談過,「但我是要傾聽民意」。
賴江海也說,若有這麼好的樹木在基地內,我們也可以保留,不過當時國防部撥給縣府土地時,就是指定要給縣府作生命園區,如果另作他用,就會被收回。
何智達也批評,除了這棵浩克樹,還有很多樹在基地裡面,計畫應不怕挑戰,讓公民參與,大家一起來表示意見,「誰有理聽誰的」,而且這項投資花費30億,但新豐、湖口這一區每天塞車,交通問題要先解決,「生人都搞不定了搞死人」。
新竹縣議員何智達今天在議會質詢上持續關心湖口生命園區問題。記者黃羿馨/攝影
竹議員提「浩克樹」要生命園區撤案 批生人都搞不定還搞死人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oz70t9
達受保護樹木標準
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所稱受保護樹木,係指本市轄區內,具有下列各款情形
之一者:
1、樹胸高直徑0.八公尺以上者。
2、樹胸圍二.五公尺以上者。
3、樹高十五公尺以上者。
4、樹齡五十年以上者。
5、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
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
用捲尺圍繞樹幹一週,看一下讀數,這就是樹圍的周長.再除以3.14,就是樹的直徑。林業上需要的是樹木的胸徑:離地面1.3米胸高位置的樹幹直徑。
4种方法来测量树的高度 https://bit.ly/3WQiXHp
守護百年老樹!屏大、縣府攜手「讓路」
屏東大學拆掉圍牆退讓校地,保護老雨豆樹。(記者羅欣貞攝) 雨豆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守護百年老樹!屏大、縣府攜手「讓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nE9iL
2023/06/07 11:41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北門旁的防汛道路,有棵近百歲的雨豆樹,是當地三代居民的共同記憶,然而隨著樹木成長,路幅漸縮,樹幹常被行經車輛擦撞,傷痕累累,為保護老樹,屏縣府編列302萬元工程款、屏東大學拆掉50公尺長的圍牆、退讓校地,官學攜手加寬路幅,還給老樹安全的生長空間,讓路的暖心之舉感動屏東市民。
這場護樹行動,因屏東市市民代表王芬里陳情而促成,屏大校長陳永森秉持「屏東事、屏大事」理念,與屏東縣政府水利處共同合作,由屏大無償提供校地、內縮圍牆,將該處行車路線從樹的左側改至右側,工程經費由屏東縣政府編列縣款302萬元支持,本月(6月)5日開工、預計8月15日完工。
屏大總務長李東泰今天(7日)說明,該段防汛道路原僅3米寬,扣除雨豆樹生長空間,僅剩2.6米寬;為保護老樹,屏東大學圍牆退縮最多達7公尺,共提供256平方公尺的校地,新闢5米寬的道路,方便民眾通行,周邊也將綠美化。
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表示,砍一棵樹簡單,但保留一棵樹就要大家一起努力,位於屏東大學北門旁,殺蛇溪畔的這棵雨豆樹,在他小時候的記憶裡就已經長這麼高大了,每回經過時總是不由的欣賞其美。只是,位於防汛道路上,有些鄉親嫌棄樹擋道,但他卻喜歡在樹旁緩步前進與仰望,因而有人反映要將樹移除,他心裡一怔「萬萬不可!」感謝縣府秘書長邱黃肇崇、議員李世斌、代表王芬里與市公所協助,基於環境教育與友善校園的精神,屏大提出退讓校地保護雨豆樹的方案,建立一個口袋型的生態園區共創雙贏。
屏東縣政府祕書長邱黃肇崇也說,「如果你有領受過一棵大樹在春夏秋冬晴雨晨昏的樣態氛圍,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情」,縣府水利處在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後門殺蛇溪畔的一件道路改善工程5日開工,非常感謝屏東大學校長去年欣然接受縣府建議,同意將校園圍牆部分退縮讓水防道路的人車通行更為安全;工程雖小,但有許多故事在其中,善緣促成美事。
屏大表示,這項計畫也實際為學生進行了一場「萬物皆有存在意義」的生命教育課程,就如屏東詩人楊政源創作的「雨豆的記憶」,「我從南美帶來,萬里鄉愁,落地而根生,豆如雨下;我從明治走過,百年愛恨,如僧盧聽雨,雨如豆下」。
守護百年老樹!屏大、縣府攜手「讓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nE9iL
遭人鑽孔灌毒-根部多了數個人為圓形孔洞-樹齡已逾百年,雖未納入縣管珍貴老樹,但也是重要自然資產-老樹疑遭鑽孔下毒枯死 民眾痛心:去找害你的人 https://bit.ly/3oQ8rDI
好狠!埔里百年老樹疑遭鑽孔下毒枯死 民眾痛心:去找害你的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最佳方式的「抱樹」方法給大家,抱住一棵樹時,先從腳指頭感受它,由小腿上到胸膛,最後將頭也貼上去。森林保育員說「抱樹」像是一個奇妙的放鬆感受,閉上眼睛好好享受,讓樹的氣息慢慢地進到身體裡 抱樹治癒法 療癒心靈 https://bit.ly/46vooQK
●「抱樹療法」最早是來自北歐的心理治療方法。在芬蘭北部,每年8月甚至會舉行「抱樹大賽」,日本也有類似的「抱樹森林浴」,讓參加者沐浴在大自然的樹木香氣當中。樹木「不僅壽命長,還寄託了很多人的希望」「抱樹」最主要的目的,是它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人可以完全靜下心來,什麼都不想,還可以吸到植物所製作的新鮮氧氣。「抱樹」已成為潮流,不少中年人的焦慮全靠它來療癒 https://bit.ly/3r9QsJ5
●為什麼要抱樹呢?根據心理學家和科學研究的結果表示,在抱樹的時候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心情變好-擁抱一棵樹的時候,我們的體內將分泌催產素,而擁有快樂和幸福的感覺-當我們靜靜感受樹的氣味和觸覺時,我們同時正在接受它的生命狀態,壯闊美麗,或隨季節正消長凋零;無論如何,它就是維持著向下接地的能量,這讓我們有安全可靠的感覺。你同時還會知道,自己的一切,美與醜,正向或負向的情緒,都可以在這裡被整個大自然接納著。感覺有點孤單,或者不被愛的時候,就去抱樹吧!它的存在,會讓你再次感覺到生命的重量。
抱樹的步驟:
1. 找一個安靜的公園或森林地
2. 先走進樹林間,直到你感覺到自己融入其中,並覺得舒服自在
3. 用手掌觸摸、感受不同的樹皮紋理
4. 嘗試去聞樹林裡的各種氣味
5. 可以抬頭看看廣闊茂密的樹枝,並吸收它們的生命能量
6. 跟隨你的感覺,去找到符合你心情的,那棵完美的樹
7. 和樹輕聲地交談,或者也可以用心靈感應,與樹溝通
8. 用手臂包圍它,同時輕輕地將臉頰靠上,小心不要讓它劃傷你的臉
「覺得不被愛的時候,就去抱樹吧」療癒心理學:沒有誰能像它一樣無條件接納你 https://bit.ly/3pqCz8L
湖口大圓山陣地為具保存價值之軍事設施文化景觀 :: https://bit.ly/3zVDccd
湖口大圓山陣地磚瓦窯業 :: https://bit.ly/3iqoWTF
影片 https://youtube.com/shorts/WJmqUcMUyFQ
反對湖口生命園區 在地開音樂會表達訴求
【 黃文垚 新竹 】2023-08-28反對湖口生命園區 在地開音樂會表達訴求 - 客家電視台 https://bit.ly/3YQkE8R
反對在新竹湖口鄉波羅段興建生命紀念園區,在地民間團體27日下午在八卦窯舉辦大圓山古窯美食音樂會,希望藉由音樂的柔性訴求,將聲音化為力量,展現反對興建殯葬園區的決心。
樂團演唱輕快歌曲,走完大圓山陣地的民眾,停下腳步休息放鬆心情,並品嚐志工們準備的豐盛美食,享受當地生態環境,想到這裡可能開發變成生命園區,民眾覺得好可惜。
民眾:「就是其實這個環境非常的好,像是個都市之肺一樣,然後又有文史古蹟古窯,因為這裡離交通也很方便,縱貫路在旁邊,那其實那個,所以說其實縣府他要興建生命園區,真的滿可惜的。」
民眾:「是我們以前祖先,以前有這麼棒的窯產業,然後養活了我們新豐、湖口,那麼多的後代,他把它當作我們最棒的歷史課本,然後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再回到這邊。」
過去新豐和湖口地區,由於地質屬於紅土層,為了能夠方便就地取材,工廠都會設置在旁製作磚瓦,在日治時期多達十幾間磚瓦窯,這次在地團體,就在八卦窯旁舉辦音樂會,以軟性的方式表達反生命園區訴求。
大圓山森林公園志工 吳家吉:「方圓200公尺、300公尺以內,你可以看到3個(窯廠)煙囪,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想辦這些活動,叫大家鄉親來,大家來、進來走走看,走走看你會覺得,湖口有這麼好的地方。」
反對生命園區開發,地方居民除了組自救會之外,還自發性組織志工團體,為民眾導覽解說,大圓山陣地的生態環境,希望匯聚更多鄉親的關心,並反思湖口生命園區興建案。反對湖口生命園區 在地開音樂會表達訴求 - 客家電視台 https://bit.ly/3YQkE8R
新竹縣新樂國小校園改建 獨留「被校長拯救」樟樹爺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新竹縣新樂國小校園改建 獨留「被校長拯救」樟樹爺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台南古蹟區百年南洋杉遭砍 護樹公民怒喊:好大膽
大南門公園原本見證日治時期現代化景觀工程的南洋杉全數遭砍。(記者洪瑞琴攝)
台南古蹟區百年南洋杉遭砍 護樹公民怒喊:好大膽 - 臺南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65OzV
2024/07/30 12:10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台南自詡「文化古都」,可是大南門公園古蹟區至少7棵挺立南洋杉全數遭砍,護樹公民找到老照片線索比對,南洋杉已近百年樹齡,卻遭公部門無情粗暴對待,且傳出健檢風險評估尚有其他地方20多棵樹「待處決」名單,今年「台南400」竟是浩大樹劫,讓護樹公民噴罵「好大膽,誰下的殺無赦?」「台南人踹共!」
工務局為了解南門公園內樹木健康狀況,委託專業團隊進行樹木健檢,經健檢後發現南門城周圍南洋杉等樹木因內部已腐朽具有倒伏風險。工務局表示,考量使用公園的市民安全,因此於颱風前進行移除。
陳伯義表示,從古蹟大南門與放送局約1940年時的老照片,南洋杉是日治時期栽種。其意義在於日人在台南市街改正過程中以鳳凰樹、南洋杉以及龍舌蘭增添南國氣氛作為城市景觀植物。
陳伯義表示,鳳凰樹因為褐根菌,很少可以從1930年代存活到現今,另在湯德章紀念公園(民生綠園)龍舌蘭也不復見。就在明年是府城建城300年的歷史時刻中,見證台南進行現代城市的景觀工程,這批南洋杉是活化石,如今斷頭也毀損古蹟,真是讓城市歷史時刻蒙塵。
近幾天來大南門公園內南洋杉遭砍亦損及古蹟爭議不斷,台南社大研究員吳仁邦實地檢視及拍攝紀錄每1棵南洋杉殘餘樹幹。吳仁邦說,工務局聲稱廠商以儀器檢測南洋杉有腐朽罹病,但現場檢視每1棵殘遺樹幹的斷面,卻都是完整,也並沒有腐朽痕跡。
吳仁邦說,為何廠商吊掛砍除樹幹作業過程,還會傷及古蹟,作業過程都沒有監工在場嗎?到底這幾棵南洋杉是感染什麼?到底是什麼「腐朽」?
「一座城市的文化水平,只需端看他們如何對待樹木」張姓志工表示,這些樹木並非移除,均截成一段一段被載走,工務局應公開所有檢測資料,究竟所謂的樹木生病是否存在,以及專家的檢測報告結果為何,健檢評估應是救樹護樹診斷,而不是「判生死令」,尤其台南近年的樹木修剪均未遵照樹木修剪要點進行,多是粗暴魯莽的砍斷,文化公民要站出來,避免地方政府無限上綱。
台南古蹟區百年南洋杉遭砍 護樹公民怒喊:好大膽 - 臺南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65Oz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