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national-palace-museum-1325902-1920-1597px-DialPlate_ofClock_for_theChineseMarket18522023-04-11_1827472023-04-11_1827402023-04-11_1827322023-04-11_182726ff688f28b94b4a38b3555fb4c180e6da336531397_869227717897636_5957311877238683223_n (1)336527666_1459392581555155_1573161252708978287_n336680450_1590591144753993_1590994289594322482_n336275554_747840103798914_4717539037699701220_n336676687_249222807475219_5018551428657379086_n (1)336263270_276772244680451_4937955305870868975_n336524780_5979924448750969_4108620147913119012_n336261791_1602313816913068_5352621065924988627_n336641241_1295865954352404_5098648348538471683_n336387359_776529737524467_1890165888412191571_n336686647_232619992690458_206631381928527725_n336368111_542982587996295_8532969564844171731_n

十二時辰雅稱
Facebook https://bit.ly/3ZSRSmY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 頭條匯 https://bit.ly/4199VX4
你知道時間的故事嗎?在我國,從西周開始便使用十二時辰來表示時間,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今天,小K就帶大家來看一看關於時間的雅稱,其中蘊含了怎樣的智慧?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中點,即現今零時(24時),為一日之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子時(23時-01時)
夜半,或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
 子,名曰困敦,為混沌萬物之初萌,藏黃泉之下。(註:萬物剛開始滋生。)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古代中國人民仰望天空良久,忽然聽得周圍有細碎的聲音,低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活動。天長日久,古代中國人民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繫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丑時(01時-03時)
雞鳴,或荒雞,是第二個時辰。
 丑,名曰赤奮苦,氣運奮迅而起,萬物無不若其行。(註:萬物萌發生長。)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農家以牛耕田,餵好牛是農家的大事。丑時(一點至三點),農家自會起身餵牛。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寅時(03時-05時)
平旦,或黎明,指太陽露出地平線天將亮的時候。
 寅,名曰聶提格,萬物承陽而起。(註:萬物吸收陽氣快速吐芽。)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
 卯時(05時-07時)
日出,或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初升的時間。
 卯,名曰單閼,陽氣推萬物起。(註:萬物已近繁茂。)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繫,便有了「卯兔」。
 辰時(07時-09時)
食時,或早時,古人吃飯的時間。
 辰,名曰執徐,伏蟄之物,而敷舒出。(註:萬物舒展,持續茁壯。)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或者說是人用幾種動物的「零件」拼湊起來的「人造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蒙蒙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出現。龍和辰時相聯繫,便有了「辰龍」
 巳時(09時-11時)
隅中,或日禺,表示快到中午的時候。
 巳,名曰大荒落,萬物熾盛而出,霍然落之。(註:萬物已經長成,生命力旺盛。)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此時艷陽當空。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聯繫在一起的。
 午時(11時-13時)
日中,或日正、中午,這時太陽已經升到了中天。
 午,名曰敦牂,萬物壯盛也。(註:萬物盛大茂盛。)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烈日當頭。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馬與午時相聯繫,就有了「午馬」。
 未時(13時-15時)
日昳,或日跌、日側等,指太陽開始西落。
 未,名曰協洽,陰陽和合,萬物化生。(註:萬物成熟,但同時陰氣漸起。)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未時,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可別忘了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申時(15時-17時)
哺食,或夕食等,表示一天中第二次吃飯的時間。
 申,名曰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也。(萬物由極盛開始轉向衰敗。)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申時,太陽偏西,或者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裡,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
 酉時(17時-19時)
日入,或日落、日沉、傍晚等,指太陽落山的時候。
 酉,名曰作噩,萬物皆芒枝起。(指萬物開始衰老。)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再不回窩,天一黑就會找不見。農婦著急了,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
 戌時(19時-21時)
黃昏,或日暮、日晚,此時太陽落山,天地昏黃。
 戌,名曰閹茂,萬物皆蔽冒也。(萬物已經衰敗。)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助手——狗。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繫起來成為「戌狗」,恰到好處。
 亥時(21時-23時)
人定,或定昏,表示這時候人們已經停止了一天的活動。
 亥,名曰大淵獻,萬物於天,深蓋藏也 。(註:萬物消亡,但已經開始醞釀下一次的萌發。)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為它添食。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
古人對時間的智慧,說說古代十二時辰的雅稱和來歷 - 頭條匯 https://bit.ly/4199VX4
-------------------------------
古代十二時辰的叫法、別稱以及現在所對應的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的叫法、別稱以及現在所對應的時間!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00DIjw
 古人一天的時間跨度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分別採用十二地支為叫法,跟十二生肖所對應。但是具體是怎樣對應的,還是有些人不了解,所以這邊給大家介紹一下。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時辰: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古今時間對照:
子時:23:00-00:59
 丑時:01:00-02:59
 寅時:03:00-04:59
 卯時:05:00-06:59
 辰時:07:00-08:59
 巳時:09:00-10:59
 午時:11:00-12:59
 未時:13:00-14:59
 申時:15:00-16:59
 酉時:17:00-18:59
 戌時:19:00-20:59
 亥時:21:00-22:59
 十二時辰的別稱:
子時:又叫夜半、三更
 丑時:又叫雞鳴、四更
 寅時:又叫平旦、五更
 卯時:又叫日出
 辰時:又叫食時
 巳時:又叫隅中
 午時:又叫日中
 未時:又叫日昳
 申時:又叫哺時
 酉時:又叫日入
 戌時:又叫黃昏、一更
 亥時:又叫人定、二更
 時辰、生肖之間的關聯性
子時(子鼠):在這段時間內,鼠是最為活躍的。
 丑時(丑牛):牛在這時候咀嚼白天沒消化的食物。
 寅時(寅虎):寅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時(卯兔):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辰時(辰龍):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時(巳蛇):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時(午馬):這時候太陽最猛烈,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時(未羊):太陽偏西為日跌,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時(申猴):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時(酉雞):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時(戌狗):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狗開始守門口。
 亥時(亥豬):人定也就是人靜,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llvq42.html
-------------------------------
超美的十二時辰「古言」叫法,古韻十足,你知道幾個?
中國有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又對應十二時辰,「時辰」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時間,比如幾點幾點,就是指某個時辰。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爲了方便計時,人們發明了鐘錶,通過具體化的數字和刻度,人們可以詳細的了解時間的走向。
 但是在比較落後的古代,人們沒有鐘錶,那該如何計時呢?其實這也很簡單,古人的頭腦是非常智慧的,他們通過日月星辰的方位和走向,以及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可以準確無誤辨認當下的時間。
      只不過他們不是用數字來代替,而是用一些叫法來代替時辰,這些叫法聽起來古韻十足。
 那麼十二時辰在古人的口中,是怎樣的叫法呢?接下來筆者爲大家羅列出來,簡單科普一下。
 子時:23:00——1:00,人們通常叫成半夜,古言叫法「夜半」。
 丑時:1:00——3:00,這個時間段,人們通常叫成凌晨,古言叫法「雞鳴」。
 寅時:3:00——5:00,這個時間介於黑夜與白天中間,是一個由「黑」到「白」的過渡,人們通常也會叫成凌晨幾點幾點,古言叫法「黎明」。
 卯時:5:00——7:00,這個時間是天色由「蒙蒙亮」過渡到「大亮」的過程,古言叫法「破曉」。
      辰時:7:00——9:00,這個時間是一天正式的開始,古時耕田勞作,今時上班打卡,古言叫法「朝食」。
 巳時:9:00——11:00,這個時間是一天中,幹勁最足的時候,古言叫法「隅中」。
 午時:11:00——13:00,此時日照當空,太陽位於天空的正位,古言叫法「日正」。
 未時:13:00——15:00,這個時間是太陽下落的開始,古言叫法「日昳」。
      申時:15:00——17:00,此時乃臨近日落之時,也是要吃晚飯的時候,古言叫法「夕食」。
 酉時:17:00——19:00,這時候太陽日落西山,如果是冬天的話,天色已經變黑了,古言叫法「日入」。
 戌時:19:00——21:00,此時已是夜晚時分,古時應該已經入睡了,但對於今時來說,是「夜生活」的開始,古言叫法「日暮」。
 亥時:21:00——23:00,這個時間段,對於古人來說,是已經熟睡的時候,但是放在今天,「夜生活」可能剛嗨皮到一半而已,古言叫法「人定」。
      以上就是十二時辰「古言」叫法,叫起來古韻十足,這些古言叫法,你知道幾個呢?
超美的十二時辰「古言」叫法,古韻十足,你知道幾個?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ZS9S0I
------------------------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中國古時將一晝夜按十二地支的順序分為十二個時段,每段稱作一個時辰,合現今兩個小時。時辰並以地支名稱命名,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為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接著,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辰制的出現時間不是很清楚,有西周說、戰國說[1]、漢朝說[2]等,現在大多認為是在先秦[3],漢代命名依序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4]。
將一日分為若干時辰的計時制在很早就已出現,但時辰劃分方式及劃分數量則不明,先秦文獻中可見一日四時、一日十時、一日十六時、一日十二時等劃分方法。[3]《左傳》昭公五年記載展莊叔說「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通俗編》卷一引杜預左傳註:
始分一日為十二時。其名目但曰夜半。曰雞鳴。曰平旦。曰日出。曰食時。曰隅中。曰日中。曰日昳。曰哺時。曰日入。曰黃昏。曰人定。未借及十二支也。今恆言猶或兼之。曰夜半子時。雞鳴丑時。日出卯時。日沒酉時。黃昏戌時。人定亥時。略得古之遺。
 關於十二時制開始施行的年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認為「古無一日分十二時之說,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不知始於何時,至今不費。」但俞樾在其《諸子平議》中則根據《商君書》中並舉年月日時,認為「則六國時已有此說矣。意所謂時者,尚是平旦雞鳴之屬,而非今之所謂十二時歟?」,後來也有學者反過來認為《商君書》可能是漢代的託名偽作,書中年月日時並舉,正是漢代曆法運用的結果。[5]
 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四)中認為,「一日十二時始於漢,蓋自太初改正朔之後,歷家之術益精,故定此法。」
 在秦漢簡牘中,能夠找到十二時制的實行案例,如睡虎地秦簡的《日書》乙種,以及清水溝漢簡的《歷譜》等。均能證明在秦漢間甚至戰國晚期已有十二時制,但在放馬灘秦簡中的《日書》甲種、居延漢簡、漢代的《淮南子》、《論衡》等出土或傳世文獻中則能見到十六時制的使用。[6][7][8][3]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一度流行過一種二十四時辰制,即以十二支四維八干合為二十四個表示時刻的名稱。其中四維即方位,分別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有時分別以卦象艮、巽、坤、乾表示,而八干分別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如此,二十四個時辰從北起順時針就分別為: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已、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9]
 如根據李謙《授時曆議》和郭守敬《授時曆經》所編的《元史·歷志》中載:
 梁中大通五年癸丑四月,己未朔食在丙。
 梁中大通五年即公元533年,此處的「丙」即上述二十四時辰之一。唐以後,此種二十四時辰制僅見於術士擇葬中使用。[9]
 周之前還有百刻計時制,即將一日分割為一百個「刻」[9],其後十二時辰成為主要計時制之後,為了與十二時辰制相合,漢代曾將百刻改為一百二十刻,但施行時間不長。梁武帝曾一度改成九十六刻及一百零八刻制,但其後又恢復百刻制。[9][10]宋以後,一時辰被分成八又三分之一刻,即一時辰有八刻加兩個「小刻」(一小刻為六分之一刻),如此,一天又有一百二十刻。[9][10]至明末,機械鐘錶傳入,使用一日二十四小時,一百二十刻制又改為九十六刻制,即一時辰有八刻,前四刻為初刻,後四刻為正刻。如「午時三刻」即相當於今11時45分
時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1dThWR
----------------------
古代十二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台北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台北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台北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台北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台北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台北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台北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台北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台北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台北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台北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台北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醜初 醜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使用,一周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乾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陰曆月對應某乾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曆月份 近似陽曆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古代十二時辰: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o3PGfd
---------------------------------
讀懂古人的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人生
李智2019.11.6 16:54文化生活傳統家庭居家
讀懂古人的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人生 | 文化 | 生活 | 傳統 | 家庭 | 居家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zMaTwI
【希望之聲2019年11月6日】(本台記者李智綜合報導) 順天時而為,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從西周起,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別緻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十二時辰是中國先民們的大智慧,如今雖然人們習慣於二十四小時制,但也別忘了這些中國傳統的優美時辰。了解了這些時辰,可以在床榻邊跟孩子一起欣賞時間,告訴他在哪一個美妙的時辰出生,或者讀一兩首古詩,感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珍貴。
 讀懂古人的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人生
 子時:
23:00-1:00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中夜,意為孕育。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古歷分日,起於子半”,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
 夜半,宜睡眠,忌熬夜,此時,人們應該注意:“安睡以培元氣,身必欲側,屈上一足。先睡心,後睡眼,勿想過去、未來、人我等事。惟以一善為念,則怪夢不生,如此御氣調神,方為自愛其寶。”(睡眠是培植元氣的最好方式。側睡、曲足讓血液歸心,以獲安寧。不要胡思亂想,這御氣調神的法寶。)
 夜半人的氣血都已降到最低值,現在睡覺,是為了補上一整天的能量。所以,這時不要熬夜。除非你能像一千多年前的張繼那樣寫出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子時(pixabay)
子時(pixabay)
丑時
1:00-3:00
 丑時,又稱雞鳴、荒雞。丑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此時,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棚戶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而人應該處於熟睡狀態,如果此時失眠,可以:
 “精氣發生之候,勿濃睡,擁衾坐床,呵氣一二口,以出濁氣。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及熨兩目五七遍;更將兩耳揉卷,向前後五七遍,以兩手抱腦,手心恰掩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後各二十四,左右聳身,舒臂作開弓勢五七遍;後以兩股伸縮五七遍;叩齒七七數;漱津滿口,以意送下丹田,作三口咽。清五臟火,少息。”
 此時為人體精氣生髮的時候。如果此時失眠,可披着被子,坐在床上,呵一兩口氣,把體內濁氣吐出。然後:把兩隻手搓熱,摩擦鼻子兩旁,並用搓熱的手慰熱雙目35遍。
 把兩隻耳朵分別向前、向後揉卷35遍。用兩隻手抱住後腦,雙手的手心恰好掩住雙耳,用食指去彈中指,擊打後腦勺24次。再左右聳身,像開弓一樣拉伸雙臂,49遍。兩腿伸縮49遍;最後,叩齒49次,用意念將唾液送下丹田,分三口咽下。如此可清除五臟之火,讓生髮精氣的腎臟得以休養。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公雞(pixabay)
公雞(pixabay)
寅時
3:00-5:00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孟子,告子上》中說“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這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此時,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老虎也蠢蠢欲動,是為寅時。
 平旦,熬過了黑暗,終於要迎來晨光,這天蒙蒙亮的時刻,屬於所有堅持着、飽含希望的人,正如陸遊詩里那樣:
 《晨起》
 宋·陸遊
 老尚貪書課,黎明即下床。
 不驚天乍冷,更覺意差強。
 蟾滴初添水,螭爐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老虎出來了(pixabay)
老虎出來了(pixabay)
卯時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日出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
 此時節,人們要注意:“見晨光,量寒溫穿衣服,起坐明窗下,進百滾白湯一甌,櫛發百下,使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晨光初露,宜起床。看天氣寒暖穿衣。起床後,坐在明亮的窗戶下,喝一杯白開水。梳頭髮百餘下,可疏風散火,明目去腦熱。
 《日出東南隅行》
 唐·李白
 秦樓出佳麗,正值朝日光。
 陌頭能駐馬,花處復添香。
  日出(pixabay)
日出(pixabay)
辰時
7:00-9:00
 食時,又名早食等,這是吃早餐的時候。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此時,“早宜粥,宜淡素,飽摩腹,徐行五六十步”,早餐宜喝粥,宜淡素、吃飽後徐徐行走五六十步,邊用手摩挲肚子,另外要“就事歡然,勿以小故動氣”,要心情愉悅地開始做事,不要為一些小事動氣。
 《三修詩三首》
 唐·皮日休
 一寫落第文,一家歡復嬉。
 朝食有麥?,晨起有布衣。
 巳時
9:00-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雲“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臨近中午,艷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這會兒,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工作開始(pixabay)
工作開始(pixabay)
午時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時,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將慢慢增加。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着休息,只有馬還是站着的,所以午時是屬於馬的。
 上古時候,午時是人們去集市交易的時間,“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日中,“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陸畢具,異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嘗語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軟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強食,當飢而食,食勿過飽,食畢起行百步。摩腹又轉手摩腎堂令熱,使水土運動,汲水煎茶。飲適可,勿過多”。
 此時是午餐時間,要吃得美,美不是山珍海味,不生不冷不堅硬的食物,就是最美好的午餐。不要吃過飽,吃完走上百步。飯後用手摩腹,再按摩腰背部的腎俞,讓腰和肚子都熱起來,脾和腎運動有序。再適當喝點茶水,但不要過多。
 《日中吟》
 宋·邵雍
 日中為噬嗑,交易是尋常。
 彼各不相識,何復更思量。
  正午(pixabay)
正午(pixabay)
未時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日中時人們會有些困沌,但日仄時,人們要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這是一天中的第二個黃金時刻,要抓住時機,高效地工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申時
15:00-17:00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淮南子·天文訓》里曾說,“(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今人一日三餐,但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對於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為清亮,是為申時。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別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徐步》
 唐·白居易
 覓得花千樹,攜來酒一壺。
 懶歸兼擬宿,未醉豈勞扶。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籃輿為卧舍,漆盝是行廚。
 斑竹盛茶櫃,紅泥罨飯爐。
 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
 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
 從君飽富貴,曾作此游無。
  下午茶(pixabay)
下午茶(pixabay)
酉時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誌。日入,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雞於開始歸巢,飛鳥也回到了叢林里的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
 日入時,“宜晚餐勿遲,量饑飽勿過”,晚餐不宜遲。
 《送別》
 唐·李白
 水色南天遠,舟行若在虛。
 遷人發佳興,吾子訪閑居。
 日落看歸鳥,潭澄羨躍魚。
 聖朝思賈誼,應降紫泥書。
  黃昏(pixabay)
黃昏(pixabay)
戌時
19:00-21:00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最早使用“黃昏”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黃昏是安靜的時段,此時自己可安靜的讀書或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享受一天中最後的愜意。
 此時,“篝燈,熱湯濯足,降火除濕,冷茶漱口,滌一日飲食之毒。默坐,日間看書得意處,復取閱之,勿多閱,多傷目,亦勿多思。”晚上,熱水泡腳,引火氣下行,驅除濕氣。冷茶漱口,洗去一天的飲食留下的殘渣和毒火。晚間宜靜默,可看書,但不宜看久。
 說起黃昏,人們最先想起的就是歐陽修的那句“人約黃昏後”: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入夜(pixabay)
入夜(pixabay)
亥時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這是一晝夜的最後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為亥時。人定,也是人靜,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切勿心浮氣躁,好好休息。
讀懂古人的十二時辰,你就懂了人生 | 文化 | 生活 | 傳統 | 家庭 | 居家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zMaTw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