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德like!」傳統台灣茶文化,能不能加點時尚味?
作者 莊國琳
2022-11-30
台灣茶品牌也應該要時尚化,才有機會在高端茶市場有一席之地,甚至台灣手搖茶也可以時尚化。
「霍華德like!」傳統台灣茶文化,能不能加點時尚味? | 莊國琳 / 莊國琳 觀時尚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ldRvC
最近剛加盟台灣T1職籃桃園永豐雲豹的前NBA巨星「魔獸」霍華德(Dwight Howard),在國內刮起一陣旋風。然而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他在11月22日於個人IG直播中提到,自己超喜歡鄰居分享給他的台灣水果與烏龍茶。我並不意外,半發酵的台灣烏龍茶特殊風味,能讓「霍華德Like」。
其實,台灣烏龍茶聞名國際已有150年的歷史,最初推手是來自英國蘇格蘭籍商人的約翰陶德(John Dodd),還有合作夥伴李春生。1967年,約翰陶德首次將台灣茶銷售到澳門,1869年,再將2,131擔(Piculs,1擔為60公斤,約12萬9千公斤),以兩艘大帆船,載著印有「台灣烏龍Formosa Oolong」的茶葉,從台北大稻埕運送到紐約,受到好評,一年後價格翻漲一倍。
之後,台灣茶另一位推手陳天來積極推動廢除「製茶稅」,讓台灣茶銷售網逐漸遍及世界50多國,烏龍茶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約翰陶德日後被尊稱為「台灣烏龍茶之父」台灣烏龍茶更被稱為「茶中香檳」(Champagne of Teas)。
日治時期的台灣茶走向高峰
日治時期,台灣茶走向另一個高峰,日本將台灣茶葉送往國際重要展會參賽,包括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榮獲最高賞、1911年義大利杜林(ToRino)「國際工業勞工博覽會」獲第一大獎、1914年印尼爪哇三寶壟「日本殖民地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運河開通紀念博覽會」,也都曾獲重要獎項,而1915年「舊金山世界博覽會」更獲得金牌獎。往國際博覽會參賽的幕後推手是「台北茶商公會」。不過在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烏龍茶在國際上逐漸被「爪哇紅茶」取代。
圖為台灣日治時期在爪哇島北岸三寶瓏的福爾摩沙茶館(Formosa Tea House)圖片來源:Wikipedia。
1928年,日本三井公司推出「台灣紅茶」(Formosa Black Tea)在倫敦及紐約銷售獲得高評價,1933年台灣紅茶開始超越了烏龍茶的地位。1935年,日本在台舉辦為期長達50天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其中規劃了「台灣茶葉特設館」,也舉辦了全台茶葉大賽,讓台灣茶成為世界茗品。1939年,日本在「紐約世界博覽會」的日本館內規劃了「台灣茶室」,再度讓台灣茶躍上世界舞台。
台灣茶產業面臨的困境與亂象
【法國必買經典紅茶】Mariage Frères瑪黑兄弟百年法國茶專賣|馬可波羅茶試飲筆記|欣傳媒
【法國必買經典紅茶】Mariage Frères瑪黑兄弟百年法國茶專賣|馬可波羅茶試飲筆記|欣傳媒
台灣茶曾是全球茶界精品,大家可從法國知名百年茶品牌「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s)商標設計,CHINE、INDE、CEYLAN和FORMOSE字樣,正是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和台灣四大茶區。然而1980年以後,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茶葉由出口導向轉為內銷市場為主。
天下雜誌在1992年有篇文章〈台灣茶業復活記〉,內文提到,「10年前,台茶輸出仍承繼百餘年的傳統,佔生產量的8成。但到了1991年,只剩產量的25%外銷,其餘均供國內消費。1991年,茶業進口量5千8百公噸,首次超越台茶輸出量,改寫了台灣茶百餘年的發展歷史。」另外也提到「至於茶葉的主要生產地區也有了變化。原來以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四縣低海拔山坡地為主、供應外銷的茶區,由於近年來工商業侵入發展,土地、勞工成本上揚,低價茶外銷的優勢不復存在,導致四縣的茶園面積從20年前的3萬公頃,消失了一半以上。」
近年來,台灣手搖茶在珍珠奶茶的加持下,在海外市場崛起,改變了台茶的命運。根據財政部公佈,2019年台灣茶出口量達1萬公噸,且出口值達1.2億美元,雙創歷史新高。然而近年來,台灣茶區缺工日益嚴重,老製茶師及茶農更陸續凋零,願意投入接手的年輕人不多,茶葉種植面積一直減少。「罐裝茶」、「平價手搖茶」與「文青茶」興起,很多人到茶區搶茶,不少茶農在茶葉厚度尚未熟成就急著採收,從日光萎凋開始就沒有「照起工」走,烏龍茶該堅守的發酵製程都在偷工減料,形成綠茶口感,陳煥堂老師長期憂心的「烏龍茶綠茶化」情況愈來愈嚴重。
我常聽到一些人一直高喊,「全世界最好喝的茶在台灣」,每當聽到這句話,我總是會心一笑,因為每個產茶國家,都說他們的茶全世界最棒。但也同時很感傷,很多人仍活在輝煌外銷歷史的過往記憶,卻沒有認真面對台灣茶的產業問題及提出解決之道。
台灣還有一群人在宣揚「高山茶就是好茶」的說法,有些高山茶品質確實很好,但台灣某些高山茶區日照不足、雨水過多,根本不適合種植茶樹,台灣會出現高山茶是因為丘陵區的土地被建商入侵,才有一些商人把茶改往高山發展。
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平均溫度在18~25度之間,不是愈高冷茶樹就生長愈好。有些種植高山蔬菜的人轉種茶葉,把宣傳高山高麗菜的手法套在茶葉上,欺騙消費者。其實只要溫度、光照、雨量、風力與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搭配理想,採收及製程都照規矩來,品質就會很好。早期台灣出口至世界各國,甚至在世界博覽會得大獎的茶,都是在北部丘陵種植,當年根本沒有所謂的「高山茶」。
圖為阿里山的烏龍茶園。圖片來源:weniliou/Shutterstock
高調卻沒內涵,「台灣茶」奇特的宣傳方式
我看過不少年輕人在完全沒有茶葉專業知識下就急忙創立茶品牌,以為包裝漂亮、會說故事就能賣茶,但他們對最重要的茶葉品質卻缺乏評鑑能力,很快就在市場消失。我也看過不少新聞報導,有些茶農在越南及中國種茶,之後將這些烘焙好的茶運回台灣,然後偷天換日假冒為台灣茶,高價出售。
台灣近幾年更出現新的奇特現象,愈來愈多人拿茶到國外參加競賽,得獎後回到台灣做大內宣。但茶界前輩透露,若深入了解這些競賽的背景,幾乎是由不懂茶葉的人在擔任評審,甚至還有台灣罐裝茶得獎,然而每件報名費高達近4萬元台幣,不禁讓人想到繳交高額報名費而人人有獎的設計界競賽亂象。環視國外知名茶品牌,有誰需要藉由這些獎項吸引消費者目光?
媒體報導,有些人炒作所謂的「金融茶」、「故事茶」、「冠軍茶」及「老茶」、甚至從中國進口的「普洱茶」、「大紅袍」、「古樹茶」及「野生茶」等等,也有人以「能量」、「五行」、「氣」等無奇不有的行銷方式宣傳,再加上複雜的泡茶方式,讓不少年輕消費者望而卻步,覺得喝茶很有距離,這也讓傳統茶葉難以規模化、標準化和創新化,成為阻礙台灣茶葉走向世界舞台的軟肋。
不產茶的英法兩國卻擁有國際百年精品茶品牌,台灣呢?
在Style網站一篇名為〈為什麼英國人這麼愛喝茶?〉(Why do the British love tea so much? Thank the royal family – how tea became the UK’s favourite drink, and why Brits all insist on adding milk)的文章中提到,17 世紀初,東印度公司首次將茶葉帶到英國,並贈送給國王查理二世。他的葡萄牙妻子引領了飲茶的潮流,茶在當時的貴族中流行開來。
而BBC一篇〈為何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內文提到,無論他們的茶是加牛奶、糖、檸檬還是什麼都不加,很明顯英國人都喜歡它的味道。英國人每年消費600億杯茶,平均每人飲用超過900杯茶。從樸素的小茶攤到倫敦最豪華酒店的下午茶,泡茶已經成為英國人的日常。
英國人每年消費600億杯茶,平均每人飲用超過900杯茶。從樸素的小茶攤到倫敦最豪華酒店的下午茶,泡茶已經成為英國人的日常。圖片來源:Yulia Grigoryeva/Shutterstock
根據英國茶葉和泡茶協會(The UK Tea & Infusions Association,UKTIA)表示,84%的英國人每天都喝茶。在英國,喝茶是件大事,一天喝的分為好幾種。早上醒來,就有「清晨茶」(Early Morning Tea」)和「早餐茶」(Breakfast Tea),傳統上來自阿薩姆和錫蘭,口味較濃重;中產階級則會在上午11點左右放下手邊工作,喝杯「11時茶」(Elevenses),偏愛加檸檬;至於「午餐茶」(Lunch Tea)可能是大吉嶺、「下午茶」(Afternoon Tea)則可能是清淡的大吉嶺春茶或茉莉花茶,還有「High Tea」及「Low Tea」站著吃或者坐著吃的點心擺放高度。晚上則有「晚餐茶」(After Dinner Tea),茶鹼含量較低,例如烏龍茶,就是比紅茶溫和的半發酵茶。
英國人不僅愛喝茶,更愛做茶葉生意。中國茶界近年來流行一句話,「7萬家茶企,不如一家立頓」。立頓是僅次於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的全球第三大的非酒精飲料。除了立頓,英國還有其它百年歷史的「精品茶品牌」,比方福南梅森(Fortnum & Mason)、東印度公司(The East India Company)、威塔斯茶坊(Whittard)和康寧 (Twinings)。有趣的是,不產茶的法國也同樣擁有百年精品茶品牌,像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s)、黛瑪兄弟(Dammann Frères)、庫斯米(kusmi tea)等等。這兩個不產茶的國家發展出的英式及法式下午茶文化,更是風靡全球。
反觀產茶葉的台灣,至今沒有人能在全球茶市場建立國際行銷通路。更可惜的是,台灣在1970年代中期創立的「茶藝文化」及「茶藝館」,對消費者來說如今還不如英法兩國的下午茶文化、西式茶館。
立頓是僅次於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的全球第三大的非酒精飲料。圖片來源:BigNazik/Shutterstock
推廣台灣茶品牌,朝向精品化
新加坡不產茶,但新加坡近年來有一支精品茶品牌TWG在全球市場崛起,而另一支源自倫敦,目前在紐約大受歡迎的小眾市場精品茶品牌Bellocq也開始在市場被注意,他們背後的團隊成員都有時尚界的工作背景,透過時尚行銷方式,讓品牌在市場上被關注。近年來,精品集團LVMH旗下也有一支新品牌叫「Cha Ling 茶靈」,主打普洱茶的新體驗,推出普洱茶香水及保養品,並結合中醫的按摩療程、冥想甚至是旅遊。
其實,時尚界插旗茶品牌的案例,在台灣也有,像夏姿就有茶品牌「采采食茶CHA CHA THÉ」,主攻婚宴市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曾有一支精品茶品牌在法國刮起旋風,是由台灣第一瓶易開罐茶飲料「開喜烏龍茶」幕後推手葉兩傳推出的精品茶品牌「老子曰Laotsu Say」,當年在歐洲有上百家據點,包括法國知名百貨公司老佛爺(Galeries Lafayette)、春天(Printemps)、彭瑪榭(Bon March)及保羅麵包(PAUL)等通路。很多年輕人可能也不知道,當年沒有飲料廠敢投入茶飲的開發,但葉兩傳在90年代透過「開喜婆婆」及「新新人類」的廣告,曾創下年營收50億元佳績,打破眾人的眼鏡,更打開國內茶飲商機。只可惜後來葉兩傳官司不斷,「老子曰Laotsu Say」最終消失於國際市場。
「老子曰Laotsu Say」當年在歐洲有上百家據點,只可惜後來葉兩傳官司不斷,「老子曰Laotsu Say」最終消失於國際市場。圖片來源:北歐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網站
我覺得台灣茶品牌也應該要時尚化,才有機會在高端茶市場有一席之地,甚至台灣手搖茶也可以時尚化,例如門市人員服裝可以設計有時尚感的制服,視覺形象也可以多和專業模特兒及時尚攝影師合作,讓台灣手搖飲的品牌朝向平價精品發展,甚至有機會進入國際時尚雜誌,再創商業佳績。
讓台灣茶文化,增添時尚味
我曾在陸羽茶藝中心學習茶藝,也曾和陳煥堂老師學習評茶,發現台灣茶人服普遍老氣,相較於日本茶道服飾質感更有不小差距。
今年金鐘獎最佳男主角陳亞蘭在一篇專訪提到,「我想讓歌仔戲時尚化,讓全世界都看見」。我覺得,台灣傳統藝術、工藝及文化都應該時尚化。時尚背後傳達的意義,則是精緻化與精品化。我記得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曾推動台灣茶文化,然而李永得部長上任後,似乎就沒有後續,有點可惜。
台灣茶藝文化的茶席器具、茶人服、茶屋、茶藝館、茶莊,茶博館,甚至台灣茶園想朝國外酒莊型態,都應該添加時尚味。
甚至台北時裝週也可以策劃一場結合台灣茶文化的主題,讓服裝設計師設計當代茶人服、結合工藝資源開發具時尚感的茶席用具。其實台灣茶品牌「王德傳」就曾主動和LV提案,合作茶人旅行箱合作計劃。現在不管是世貿或南港展覽館每年舉辦的茶文化展,常和素食、咖啡、酒甚至佛教文物一起展出,雖然有不同展區,但整體質感混亂,有點可惜。若文化部能出面主導「台灣茶博會」,讓專業策展人策劃,邀請國內外的買家、茶商來參展,甚至也可舉辦茶葉年度大賽獎勵製茶師。我相信這會讓台灣茶文化變得很更潮更有魅力,而非年輕人口中的「老人茶」。
中國近年來積極推廣茶文化,非常重視媒體傳播,目前已有至少16部記錄長片。政府也不妨投入台灣茶文化的紀錄片拍攝及國際行銷,讓台灣茶不管在內銷或外銷市場,都有個改變的機會。「霍華德like!」傳統台灣茶文化,能不能加點時尚味? | 莊國琳 / 莊國琳 觀時尚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FldRvC
〈七碗茶歌〉茶文化/「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茶仙」和「茶聖」--盧仝和陸羽聯攜並現合一對,聯串茶文化豐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茶業復活記
百年前與樟腦、糖、米並列台灣主力出口品茶業,在二十世紀末台灣整體農業衰微時代,卻異軍突起攻下內銷市場。這項傳統產業為何能再創春天?
台灣茶業復活記|天下雜誌 https://bit.ly/3HamFGh
文 楊瑪利 天下雜誌132期發布時間:1992-05-01
一輛輛小型卡車載著數十個頭戴斗笠、臉蒙白巾的婦女,繞行在清晨微霧的阿里山公路上。這群從山下各鄉鎮好不容易召集而來的採茶婦女,被分散在公路沿線海拔四、五百公尺到近二千公尺的各處茶園後,即斜背著茶筐,低頭、彎腰,將每一棵茶樹最上端的嫩芽、葉摘下,動作機械而靜謐的,融入在山色中。
阿里山公路通車十二年,茶園則是近十年才大量出現的。因為每一甲茶園年收入至少在五十萬台幣以上,原本依靠杉木、竹筍維生的貧苦山村(年收入十餘萬),變成家家戶戶住新房、買轎車(外加貨車)、客廳裝設卡拉OK點唱機,主人們下茶園莫不人手一隻價值七、八萬的無線電話機……。
從南投縣竹山鎮走進往溪頭、杉林溪的山區公路,情況與阿里山大同小異。茶園逐年擴增、攀山而上,直到二、三年前也站上了杉林溪的山頭。公路沿線原本種稻米、香蕉、番薯的清貧農民,現在幾乎都變成茶農兼茶商。
土地有一大半是山坡地的南投縣,在過去十年茶園面積增加了二倍半(六一八三公頃),成為台灣最大的茶業縣,縣政府農產科人員在對外發言時,無不異口同聲的說:「沒有茶業,南投的農業就完蛋了。」
相較嘉義、南投新茶區,植茶歷史已有百餘年的台北木柵老茶區,也在這十年內結合台北都會人口休閒的需要,大力推廣觀光茶園,而一洗過去的貧困。曾當選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的當地茶農張銘財(三十三歲)回憶,小時候父親辛辛苦苦扛著兩袋茶葉,走過山間碎石小路,到新店茶行販賣,結果所得的錢只夠買一點肉回家(茶行壟斷茶價,茶農收入低)。
但現在,近一百戶的木柵茶農,在台北市政府、農會的輔導下,已將生產、製造、行銷、甚至消費結合。茶農不再需要扛茶到外地賣,而是在家開設茶行,甚至設置茶藝館、飲食部,消費者在假日會「自動」上山,一方面登山、一方面喝茶,甚至買茶。據市農會設在當地的茶展中心統計,這裡遊客在民國七十四年以前,每星期不超過一百人次,現在每逢假日則人車不斷,單日即可突破二千人次。
古老作物新地位
茶,這項中古世紀就吸引西方商人遠涉重洋東來採購的高附加價值農產品,雖然如台灣的蔗糖曾一度中落,但最近幾年內,竟成為台灣農村最富經濟價值的傳統產業之一。
農民種植茶葉每甲地的產值(五十萬台幣以上),是生產稻米的五倍,幾乎與檳榔一樣值錢。
茶這種傳統產業的迅速翻身,必須歸功於幾項特殊的推廣策略。地方政府農政單位舉辦的茶葉競賽,與烘焙技術改良,都對茶葉品質提升有正面貢獻。隨著國人消費能力提高,茶藝館、茶葉休閒區的增加,更對擴大茶葉市場有利。
事實上,茶一直是台灣的重要作物之一。
在上個世紀末,曾與樟腦、糖、米並列台灣主力出口農產品,發展巔峰時,外銷金額曾佔台灣北部出口總值九○%,茶園面積佔去全台農業土地二○%。但當百年後的今天,米、糖穀賤傷農,樟腦樹蹤影所剩無幾,整體農業的未來顯得弱勢、無助,茶不僅未顯沒落,反而帶給台灣農村從未有過的經濟效益,並對台灣社會、生活文化的塑造,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茶葉經歷了十年巨變。
十年前,台茶輸出仍承繼百餘年的傳統,佔生產量的八成。但到了一九九一年,只剩產量的二五%外銷,其餘均供國內消費。
十年前,台灣首次出現茶業進口的紀錄(一八三公噸),但到了一九九一年,茶業進口量五千八百公噸,首次超越台茶輸出量,改寫了台灣茶百餘年的發展歷史。
十年前,國內每人每年飲茶量僅○•三公斤,與今日大陸地區相當。但到了去年,已成長到近一公斤,與先進國日本相當。
至於茶葉的主要生產地區也有了變化。原來以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四縣低海拔山坡地為主、供應外銷的茶區,由於近年來工商業侵入發展,土地、勞工成本上揚,低價茶外銷的優勢不復存在,導致四縣的茶園面積從二十年前的三萬公頃,消失了一半以上。
世界最高的茶區
而在同時,在茶內銷市場慢慢成長的趨勢下,為提高品質,茶園逐漸走向氣溫低、終年雲霧瀰漫、水質較優的高山。至今幾乎所有台灣「名山」都出現了茶樹的蹤跡,包括玉山、廬山、阿里山……。而海拔二三○○公尺的梨山茶園,據台灣茶葉改良場場長阮逸明指出,更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區。
談起茶為何從外銷走向內銷、從低海拔走向較好的高海拔茶區,並從低單價走向高經濟作物,首先要歸因於國內的消費能力。
本來茶對於貧窮時代的台灣人民,一直是昂貴的奢侈品。世居木柵的老茶農張寅,得過多次茶葉比賽冠軍,熱心、好客,不少大官甚至李登輝總統都參觀過他家。據張寅回憶,不過十餘年前,這裡的茶農都是將茶賣出後,留下茶梗自己喝。
茶農喝茶梗,一般普羅大眾更是一年難得喝上幾次茶。據不少現年四、五十年歲的人回憶生平喝的第一次茶,幾乎都是在台鐵火車上喝到的,一碗開水上面飄浮幾片茶葉,類似今日大陸火車上的狀況。
一個月喝掉二萬元
但今日的台灣人喝茶,由於消費得起,已經是家常便飯。經營茶行十年,現任台灣茶藝聯誼會會長的呂禮臻,經常走訪中南部鄉下,發現即使在一般人都認為很偏僻的鄉村,如雲林縣涗海鄉鎮,不僅家家戶戶都喝茶,而且喝的茶大都是一斤一、二千元的中、高級茶。他更發現,不論早上、下午或晚上去拜訪閒逸的鄉民,「他們如果不是在睡覺,就是聚在一起喝茶。」
台中有一位嗜茶的年輕人更是每年固定向一位阿里山茶農購買二十四萬元的茶,平均一個月花在泡茶的錢,就要二萬元。富裕提供了茶內銷巿場成長的良好條件,而十年來在台灣大街小巷陸續出現的茶藝館、泡沫紅茶店、茶坊……,更是「推廣茶與茶藝的第一線尖兵,」台大中文學碩士、研究茶學二十餘年的張宏庸指出。而茶透過茶藝館,也對台灣的社會、文化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七○年代末期,全台北巿的茶藝館不超過十家。但到了八○年代初期,茶藝館成為新的時髦,在全省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年輕人從咖啡廳,轉進茶藝館,是一種流行,」十年前投入逸清茶藝館經營的張文華指出。
茶藝館在第一線帶動茶的消費風氣,培養茶的消費人口,甚至傳授茶的知識,例如位於台北巿衡陽路的陸羽茶藝館,常年開設茶道、茶學課程,至今已有近一萬七千名畢業學員。
另外,這些八○年代出現在台灣的茶藝館,已不見中國傳統茶館的說書、雜耍技藝表演,而有新的特色。一是十分講究茶具、茶葉品質,二是在裝潢上大量擺設古物及民俗藝品。茶藝館對茶具(大部份是陶器)的講究,帶給台灣陶藝界良好的生存空間,不少陶藝工作者都靠生產茶具維持個人的創作。而大量擺設民俗藝品的結果,則「帶動台灣尋根、復古的思潮,」近幾年在烏來風景區大力推廣茶餐的巨龍山莊負責人張銘義指出。
這股復古思潮與茶業推廣形成了良性循環。富裕加上茶藝館助長風潮外,茶的普及、品質提升及高經濟效益,還應歸功於政府農政單位推廣茶葉比賽,做了成功的行銷宣傳。其中尤以凍頂烏龍茶的推廣是最成功的行銷案例。
位於南投鹿谷鄉的凍頂茶區,是國內茶比賽的濫觴之地,因此也是國內巿場中,最早打開知名度的茶區。據鄉農會推廣股長莊新吉指出,自民國六十三年鹿谷成立茶葉專業區時,茶園面積才二百公頃(現在已成長了八倍),即碰到促銷問題。為免於中間茶商剝削,建立產地直銷體系,鹿谷自六十五年首創全台茶葉比賽,將參賽的茶評等為五級,並舉辦比賽茶展售會,配合媒體的宣傳,結果大大轟動,「原來一斤三百元的凍頂茶,比賽獲特等獎的,可賣到五千元,」莊股長表示。鹿谷茶葉比賽年年舉辦,冠軍茶的賣價去年已突破一斤三萬五千元,去年冬茶比賽茶展售會更是一天內銷售一空,共賣出六萬斤的茶,人潮二、三萬。
一斤茶可買兩隻毛豬
比賽茶風氣由鹿谷而推廣至全省各地茶區,帶動了台灣各地的茶價逐漸上揚。買「一斤茶可買兩、三隻毛豬」茶價之高並曾引起省議員在議會中的強烈質詢。而茶農為了爭取比賽得獎,提升自己的茶價及知名度,也無不用心專研製茶技術,使茶的品質也日日提升。「目前台灣人喝的茶已經是全世界最貴、最好的茶,」成為許多茶界人士的共識。
至於企業用現代化的罐頭、鋁箔包裝,推出各種加味茶,如茉莉花茶、麥香紅茶、奶茶……,甚至罐頭烏龍茶,使茶的消費方式更方便,不一定要在家沖泡,也是近幾年國人飲茶量大增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近幾年醫學報告陸續出現喝茶能降低膽固醇、避免發胖、防止蛀牙、甚至有抗癌效果,使茶被列為健康飲料,擁有很好的行銷條件。
目前代表「健康」的茶飲料巿場,正是國內飲料業界兵家必爭的大餅。例如蘿莎食品公司去年推出「阿薩姆紅茶」,即佔該公司十五項飲料產品四分之一的業績,刺激蘿莎今年又推出罐裝烏龍茶。據蘿莎業務副總經理賴峰亮指出,茶飲料一年約有六十至八十億巿場,佔整體飲料巿場的二○%。
茶業搭電梯
「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好像坐電梯,」在逸清負責人張文華心中,台灣的茶業發展也像經濟發展,搭了一次電梯。但眼見茶村富裕、茶藝復興的同時,高山上的茶園在經濟誘因下,常有超線利用的情況(在坡度超過一五%山地種茶),對水土流失,下游水質污染影響甚大。而政府站在保護農民的立場,又不能有效阻止,已引起不少環保人士憂心。民間熱心森林保育鼓吹的工作者賴春標,即以拒喝高山茶表達他的抗議。
至於消失的茶業外銷巿場也令不少人惋惜。許多茶業界人士均希望台茶能以另一種姿態──高價位、高品質,重返國際巿場。居住台北縣石碇鄉的茶農顏文義沖泡一壺曾讓外國人喜愛、並命名為「東方美人」的台茶(凸芳烏龍茶),臉色紅潤,喜愛研究各種茶種的優劣比較,五十多歲的顏文義邊泡茶邊說著:「未來還要再做一次外銷,發揚國粹,讓消失的東方美人再起。」
然而,不管未來外銷能否成功,內銷巿場應仍有成長空間。一因近幾年國內高山茶常供不應求,每逢產季,即出現茶商、消費者湧入山排隊買茶的現象。二因鑑於全世界最愛喝茶的英國人,每人每年約喝掉四公斤的茶,台灣目前每人飲茶量只有英國的四分之一,成長空間無限。只是,如何在開發茶園與維持自然生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農政單位應努力的工作。
台灣茶業復活記|天下雜誌 https://bit.ly/3HamFGh
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
2016年6月17日
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3P2o6bG
英國人鍾愛茶的那種緊實而苦澀的味道。不管喝的是奶茶、甜茶、檸檬茶,還是不加任何輔料的清茶,他們對茶的熱愛與追捧都顯現無疑。英國泡茶協會(Tea and Infusions Organisation)的調查數據顯示,大不列顛舉國上下每年喝掉600億杯茶,平攤到男女老少,人均每年也有900多杯,雖然在我們的朋友圈中,肯定有人愛茶如命,喝的遠不止這個量。
從簡易的普通茶歇,到倫敦頂級奢華酒店供應的下午茶,飲茶儼然已成為英倫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為了享用茶餐,紳士們甚至還要穿著西裝、打上領帶。
而身為飲品界的英倫寵兒,茶香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又能否從一個人喝茶的方式中,多少窺探出些許關於其真實境況的信息呢?
想要解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有必要設法搞清楚:究竟是什麼賦予了茶以獨特的味道。茶葉的味道深受其栽培方式、加工方式以及衝泡方式的影響。而所有這些都得從陽光說起。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的梯田中,人工種植的茶樹(拉丁名為「camellia sinesis」)隨處可見。然而,倘若種植者意在將它們製作成某種特定類型的綠茶(比如抹茶),他們便會小心翼翼地用網眼織物或者席子遮住茶樹,確保它們不會過度曝光。這是因為太陽光照越少,茶葉生成的葉綠素就會越多,同時多酚類物質就會越少,而茶本身那種奇異的澀味便是源自於後面一類分子。
當然,我們之中可能有些人會喜歡那種味道,而且制茶工藝還可以加重這種味道。茶農先將新葉和嫩芽從一株株茶樹上採摘下來,然後把它們攤開來放置,以便晾幹,而攤放時間的長短則取決於要製作的茶的類型。如要製成綠茶,茶農幾乎需在第一時間就把鮮葉扔進熱鍋裏加熱殺青,也有的綠茶是蒸氣殺青(儘管乍一看上去,茶可能像最原始而未經加工的食品,但實際上,茶是烹熟的,或者起碼也經過了熱處理)。如要製成烏龍茶,茶農需要在葉子稍幹一些後,將其搗碎、揉捻,在這之後再烘焙烹熟便可大功告成。而如果要製成紅茶,茶農需先把葉子搗碎、揉捻,再將它晾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然後在鍋中完成最後的烘炒。紅茶是最為流行的茶品種,佔到全世界茶飲消費總量的78%。
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3P2o6bG
用於制茶的鮮葉,經過烹煮後,會釋放出多層次的混搭風味。(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蘊藏在這一切背後的化學原理,就是茶樹原生的各種酵素素在茶葉逐漸晾幹的過程中,馬不停蹄地將結構簡單的分子轉化成結構複雜的分子。茶葉晾幹的時間越長,這些酵素素發揮效用的時間就越長,進而這些在茶葉中組合聚集起來的分子也就越多。在茶葉化學界最負盛名的恐怕要數茶黃素了,這是一團糾結在一起的碳環,因了它的存在,紅茶多了幾分紅潤的色澤,還多了些許澀味。
茶葉的烘烤焙制工藝開始後,這一反應過程因酵素素被摧毀而被迫終止。因此,在諸如綠茶等一些茶製成品中,茶黃素及其相關分子的含量微乎其微。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了多酚類物質,茶葉中還組合聚集了數百種其它種類的化合物;而在茶的香味和口感的締造過程中,它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今尚無定論。無論如何,最終的結果便是,每種茶都有了不同的化學剖面。
鑒於人們的飲茶量如此之大,學界對於飲茶習慣是否具有醫學效用這一問題的研究興趣日益高漲。儘管有大量研究表明,在茶葉中發現的分子似乎可以在培養皿中保護細胞,使其免受某些類型的損傷,但在飲茶是否能為人們帶來暖手和提神之外的其它益處的這個問題上,各種證據之間又充滿了矛盾。
這是因為茶的確對大腦神經有刺激性。雖然與同等劑量的咖啡相比,煮好的茶所含的咖啡因大約只有前者的一半,但依然足夠起到午後提神的作用。你或許已有耳聞,茶中的咖啡因所帶給人的興奮感與咖啡所含的咖啡因有所不同。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如果事實的確如此,那麼差異的出現源自於茶葉中存在的一種氨基酸,它名為「茶氨酸」。當志願者同時攝入咖啡因與茶氨酸時,相較於同時攝入咖啡因與其它的茶分子(單靠咖啡因醒神),他們表現出略微強一些的敏捷性和更好的多任務切換能力。不過,一杯茶水中所含的茶氨酸和研究中所用的劑量可能會有差異,而且茶氨酸的效用也並不是很大。但是,就咖啡因自身而言,茶的提神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3P2o6bG
在倫敦最奢華的酒店中供應的茶。(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由此,我們便解釋了茶的獨特味道和提神效果背後所蘊藏的學問。但是,為什麼這些分子的混合物對英國人的意義如此之大呢?而你所偏好的茶種和飲用方式,又透露出關於你的哪些信息呢?
人類學家凱特·福克斯(Kate Fox)在其專著《瞧這些英國人/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Watching the English)一書中寫道,不論何時,英國人泡茶的舉動都在明確地傳遞出一些信息。她發現,一般來說,工人階級喝的都是最濃烈的紅茶,它所含的這些分子的劑量是最大的。而隨著一個人所處社會階層的提升,其所飲用的茶也逐漸變得清淡。
飲茶時牛奶和糖的使用,有它們自身的階級慣例。她寫道:「許多人把往茶裏加糖視為一種明確無誤的下層階級的行為標誌。即便只加了一匙糖,也足以令人對你的出身產生一絲懷疑(除非你生在約1955年之前);如果加了不止一匙糖,那你充其量只是個中產階級中的下層人士;超過兩匙,那你絕對屬於工人階級。」另外,如果有牛奶的話,還有一些關於何時加牛奶以及怎樣加牛奶的行為凖則。福克斯指出,品味熱氣繚繞的不加糖不加奶的正山小種紅茶,儼然已成為中產人士對於自身階級充滿焦慮的一種象徵。無論是這種喝法,還是加糖加奶、濃烈強勁、簡單實用的「建築工人茶(Builder』s tea)」,都窮盡了所有可能的選擇。
除了奇妙的化學特性,飲茶還是一種絕對可靠的社交手段。
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3P2o6bG
一些人認為,你是否在茶裏加糖透露出某些有關你社會地位的信息。(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許多歷史緣故足以解釋為何大量茶葉登陸不列顛海岸,英國人得以享用浸泡進口乾燥茶葉所得到的飲品。人們可以想出許多理由來解釋,為什麼英國人對茶的鍾愛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沸水烹茶可以降低你罹患胃病的可能性)。
我曾拜訪過的一位食品科學家所提出的某些觀點適用於此。他寫道:「在我看來,一個人選擇什麼食物是由他的環境,亦即生活背景所決定的。」你喜歡你所喜愛的事物,這並不一定取決於該事物的任何內在質量。顯而易見,人對於幾乎所有事物都能發展出喜愛之情。一種食物或者一種飲品在你生活中的真實的重要性很可能取決於其周邊的事物,即其自身的文化。
福克斯注意到,除了奇妙的化學特性,飲茶實際上還是一種絕對可靠的社交手段。在詳細指出不同的茶葉製備方法所蘊含的文化意味後,福克斯寫道:「泡茶時一種完美的轉移注意力的活動。每當英國人在社交場合中覺得尷尬或者不自在(也就是,幾乎所有時間),他們就會沏茶。」
同樣有趣的是,與茶香有關的某些分子很可能是因為為了茶葉免於被鳥類、昆蟲和其他生物吃掉而進化而來的。再想想我們人類苦苦探索茶葉使人精力充沛的原因,以及我們給品茶所賦予的諸多社交意味,這多少帶有幾分諷刺意味
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鍾愛茶的味道? - BBC 英伦网 https://bbc.in/3P2o6bG
一篇名為〈為什麼英國人這麼愛喝茶?〉
英國人愛喝茶背後鮮為人知的那個女人和故事 - BBC News 中文
英國人愛喝茶,喝出悠久豐富茶文化,都要感謝這位來自葡萄牙的王后
2021-10-18 英國人愛喝茶,喝出悠久豐富茶文化,都要感謝這位來自葡萄牙的王后-風傳媒
試想一下,真正的英國人在你的眼中是什麼模樣。無論你的腦海中閃現出什麼畫面,我相信那人一定有著僵硬的上唇,並且手中端著一杯茶。沒錯,英國人就是這樣,善於不露聲色,酷愛飲茶。飲茶已經被徹頭徹尾的英國化,成為英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響著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對英國文化的認識。
英國人愛喝茶,喝出悠久豐富茶文化,都要感謝這位來自葡萄牙的王后-風傳媒 https://bit.ly/3OSbYKh
眾所周知,中國是最早開始喝茶的國家,西方人為此深表感激。但是,多虧了葡萄牙人,特別是一位葡萄牙女性,喝茶才得以在英國廣泛傳播,而這一點卻鮮為人知。下一次你去麗茲酒店,用精緻的茶杯細細品味著熱氣騰騰的烏龍茶的時候,或是下一次,你去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站在格雷伯爵的肖像下的時候,不妨想一想。
下午茶
很少人知道是葡萄牙人啟發了茶在英國的流行(圖片來源: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布拉干薩的凱薩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662年,布拉干薩王朝(Braganza)的公主凱瑟琳(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之女)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其嫁妝極其豐厚,包括金銀財寶、香料以及經濟價值巨大的重要港口丹吉爾和孟買。聯姻之後,凱瑟琳成為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的王后,地位顯赫。
之後,她一路北進與查理國王會合,據說其隨身物品中包含一些散裝茶葉;也許,這也是其陪嫁物品之一。有趣的是,傳說這些茶葉在《芳香植物的運輸》(Transporte de Ervas Aromaticas)一書中有所記載,該書後來被簡稱為「T.E.A.」。
雖然這一傳說可能不實(詞源學家認為英文單詞「茶」源於中國漢字的音譯),但可以肯定的是,葡萄牙是通過澳門殖民地與中國進行直接貿易往來,因此茶葉得以在葡萄牙貴族中盛行。16世紀中期,葡萄牙第一次在澳門殖民地定居(現今,美食交流的另一個明證是葡式蛋撻)。
凱瑟琳
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的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之後,繼續保持著飲茶的習慣,並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圖片來源:DEA/G. DAGLI ORTI/Getty Images)
凱瑟琳剛到英國之時,茶葉只是作為一種藥品在市場流通,藥效是幫助人們振奮精神、理氣健脾。但是,這位年輕的王后習慣於每天飲茶,堅持飲茶的習慣。久而久之,茶葉便不再是健康提神藥品,發展成為社交飲品,開始在英國盛行。
「與查理國王聯姻之後,凱瑟琳迅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她的穿著打扮、她使用的家具……所有與她相關的東西都成為王室談資,」《布拉干薩王朝公主凱瑟琳:查理二世的王后》作者莎拉·貝絲·沃特金斯說。「她的日常飲茶活動引來許多人紛紛效仿。貴婦們紛湧而至,模仿其飲茶習慣以便融入王后的社交圈。」
凱瑟琳嫁來英國不久,當紅詩人埃德蒙德·瓦勒甚至為她寫了一首生日頌,將這位來自葡萄牙的王后與英國的飲茶之風永遠聯繫在了一起。詩歌中這樣寫道:
「最英明的王后,最神奇的植物,那個勇敢的國家,陽光沐浴著的美麗之地,給予我們的豐厚恩賜 我們謳歌著用一顆感恩的心。」
飲茶
貴婦們想要融入凱瑟琳的社交圈,於是紛紛前來,模仿她的飲茶習慣(圖片來源:Culture Club/Getty Images)
凖確來說,茶葉在凱瑟琳嫁來英國之前已經出現,但是當時並不流行。「據記載,瓦勒於1657年便有飲茶的習慣,這比凱瑟琳的出現早了整整六年,」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教授馬克曼·埃利斯說,其致力於18世紀研究,與人合著《茶葉帝國:征服世界的亞洲樹葉》。「他是有名的飲茶愛好者,這在當時並不多見,究其原因是茶葉價格昂貴,當時所有人都喝咖啡。」
茶葉昂貴的原因有三:一是當時英國同中國沒有直接的貿易往來;二是印度的茶葉還沒有傳到英國;三是荷蘭人進口的茶葉數量少,所以售價非常高昂。
「茶葉之所以如此昂貴,是因為從中國進口的關稅非常高,」簡·佩蒂格魯說,其著有《茶葉社會史》一書,在2014年世界茶業大獎中被授予最佳茶業教育工作者獎,擔任英國茶學院研究主任。
茶葉
由於當時英國同中國沒有直接的貿易往來,所以茶葉的價格非常昂貴(圖片來源:Blake Kent/Design Pics/Getty Images)
實際上,當時茶葉的價格高得驚人(一英鎊的價格相當於工薪階級一年的收入),埃利斯還提道,「除了社會最上層、最富有的人,其他人都不可能負擔得起茶葉。因此茶葉成為貴婦與王室結交的手段,通過茶葉與凱瑟琳結交便是最好的例子。」
名人飲茶又有何妨呢?普通人會效仿名人飲茶。「無論王后做什麼,其他人都會盲目效仿。於是,到了17世紀末,貴族們自然而然開始少量飲茶,」佩蒂格魯說。
當然,飲茶儀式並不是上層階級的發明,也是源於模仿。據佩蒂格魯所述,「直到荷蘭人帶來茶葉,我們英國人才對茶葉有所了解。我們沒有糖匙,沒有茶杯,沒有茶壺(只有廚房水壺),所以還是沿用老辦法:模仿中國的整套飲茶儀式。我們從中國進口小的瓷茶杯、杯托、糖匙器具以及小茶壺。」
茶壺
英國人模仿中國的整套飲茶儀式,並且從中國進口茶壺(圖片來源:ZenShui/Laurence Mouton/Getty Images)
飲茶瓷器之所以風靡英國,還受到凱瑟琳的母國——葡萄牙的影響。「葡萄牙是瓷器進口到歐洲的路線之一,」埃利斯說道。「瓷器價格昂貴,但非常精緻漂亮,飲茶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使用這些精美的茶具,就像擁有最新款蘋果手機一樣。」
也許正因為瓷器貴重才能夠作為凱瑟琳的嫁妝。像其他的貴婦一樣,凱瑟琳開始在英國生活之後,利用這些精美之物增加下午茶的情趣。佩蒂格魯解釋說,「一開始,她只是在王室裏飲茶,將其作為一種貴族的習慣,場面奢華,十足的上層階級做派。因此,飲茶儀式自中國傳入之後便迅速與高雅生活密不可分。茶葉一傳入英國,便與貴婦、豪宅產生聯繫,我認為凱瑟琳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瓷器的價格非常昂貴。窮人只配使用陶器,只有貴族才用得起一切貴重之物。現代社會也是如此:消費的東西越貴,代表你的地位越高。」
精美的茶具
埃利斯說:「飲茶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使用這些精美的茶具」(圖片來源:Stuart McCall/Getty Images)
後來,下層階級使飲茶變得更加平民化。但在當今社會,倫敦的遊客依然可以通過高檔酒店提供的下午茶服務體驗貴族的奢華,尤其是在倫敦朗廷酒店(Langham Hotel)的廷廊(據稱這裏是下午茶的誕生地)、赫赫有名的倫敦麗茲酒店(Ritz London)和凱萊奇酒店(Claridge's)。
此外,您還可以在葡萄牙體驗極其盛大的飲茶儀式。儘管如此,就算在葡萄牙,英國飲茶之風與凱瑟琳王后的淵源也鮮為人知。然而,古鎮辛特拉(Sintra)的一個酒店要努力改變這一狀況。這就是提弗裏瑟特阿斯皇宮酒店(Tivoli Palácio de Seteais Sintra Hotel),酒店總經理馬里奧·庫斯托迪奧(Mario Custódio)舉辦以凱瑟琳為主題的下午茶活動。「讀書時,我們不了解這段歷史,」庫斯托迪奧說,「我什麼也不清楚,就連其他葡萄牙人對此也一無所知。」
辛特拉地區距離里斯本大約30分鐘的行程,向外延伸到植被茂盛的山腳下。這裏因雲集歐洲浪漫主義建築而聞名,被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瑟特阿斯宮(Seteais Palace)由荷蘭領事丹尼爾·吉爾德梅斯特(Daniel Gildemeester)於18世紀80年代建成,宮殿裝飾奢華、造型獨特,成為辛特拉景觀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婚禮蛋糕式樣的怪異裝飾物高高聳立於交錯蔓生的花園與公園之上。雖然凱瑟琳王后從未居住於此,但這裏雲集的古老財富、經典的建築群將葡萄牙貴族過去的生活呈現得淋灕盡致。想象一下,一群衣著華麗的貴婦正在富麗堂皇的會客廳聚會,時不時傳來清脆的茶杯撞擊聲,以及嘰嘰喳喳的交頭接耳聲。
麗茲酒店
遊客依然可以在倫敦的高檔酒店感受傳統的英式下午茶,如麗茲酒店(圖片來源:BBC)
庫斯托迪奧認為,將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碎片通過現實呈現出來,可以幫助遊客獲得更獨特、更個性化的旅遊體驗。「我之所以努力將這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呈現出來,是因為這些是現代社會的財富,」他說。
日常下午茶服務(只對酒店客人開放)能夠凸顯葡萄牙與高雅飲茶傳統之間的淵源。例如,庫斯托迪奧正與歷史學家合作,希望能夠做出凱瑟琳王后當時飲用的茶(埃利斯認為很可能是綠茶,原因是王后死後很長時間,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有印度來的茶葉引入到英國)。庫斯托迪奧還希望能夠做出橘子醬,這是因為在研究過程中,他偶然發現橘子醬也是布拉干薩王朝公主凱瑟琳諸多神秘傳說之一。據說,世界上最好的橘子有一部分來自於葡萄牙,凱瑟琳王后會定期將這些橘子運往其英國的新家。有些橘子在運輸途中品質下降,最後就被做成了橘子醬。若是能享用到完好無損的橘子自然最好,但如果凱瑟琳王后送給您的禮物是橘子醬而不是橘子,那說明她並不是非常看重您呀。
宣傳瑟特阿斯宮,當然不是為了對您評頭論足。庫斯托迪奧的目的很簡單,希望為遊客提供主題下午茶服務、給遊客贈送一本小書。書中印有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以獲取更多圖片、歷史資料及有趣的故事。他只是想通過這些方式,幫助遊客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與美景,發掘遠嫁他鄉的王后如何對英國飲茶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凱瑟琳王后對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葡萄牙人不願意對此視而不見。我希望這段珍貴的歷史能夠得以延續。」
英國人愛喝茶背後鮮為人知的那個女人和故事 - BBC News 中文
英國人愛喝茶,喝出悠久豐富茶文化,都要感謝這位來自葡萄牙的王后-風傳媒 https://bit.ly/3OSbYKh
大數據種茶、幫樹打點滴 百年茶商復活記 大數據種茶、幫樹打點滴 百年茶商復活記 | 信傳媒
呂晏慈2019年2月8日 大數據種茶、幫樹打點滴 百年茶商復活記 | 信傳媒
大數據種茶、幫樹打點滴 百年茶商復活記 https://bit.ly/3Vv0GhA
台灣農林公司董事長林金燕
屏東內埔,占地717公頃、相當近千座足球場面積的老埤農場,一群工人正拉著黑色塑膠管,鋪設在剛移植的茶樹新苗旁,不一會兒,管線的微細滴孔流出涓涓水源,如打點滴般,精準的滴灌在每株茶樹的根部。
2015年,上市公司台灣農林以近40億元,標下台鳳位在屏東的這處農場,將原本種植鳳梨的田地改闢為茶園,預估2023年,將可年產3000噸茶葉,約是全台茶葉進口量1/10,不但是全台最大單一面積茶園,如今更正進行一場台灣茶產業前所未見的智慧化實驗。
越南搶市,台灣茶沒落
農林失最大茶商光環,改賣地求生
「我們是第一個將以色列這套滴灌系統,運用在種茶的業者。」農林茶葉處處長鄧志民指著茶樹旁的黑色塑膠管說,光是導入智慧化與機械化,就又投入20億元設備經費。
購地成本加上智慧化設備共60億元,但農林資本額不過約79億元,這筆投資,是13年前接任董座的林金燕一場豪賭,也是茶產業轉型不得不然的選擇。
●小檔案_林金燕
出生:1954年
學歷:輔仁大學會計系
現職:台灣農林公司董事長
新智農成績單:打造全台最大智慧化茶園
創立於1899年的農林,是百年製茶廠,半世紀前,曾是台灣最大的茶葉生產商及出口商,但後來受到越南等茶產區低價競爭,失去出口競爭力,逐漸轉型為土地開發商,主要靠出售土地及收租獲利。
13年前,林金燕接任董事長時,農林公司僅剩2公頃茶園,負債比高達58.3%。她回憶,當時農林處於低谷,當務之急是調整體質,賣掉閒置土地、並讓廢耕茶園復耕。
2014年,茶園面積雖陸續增加到83公頃,但產能仍有限,眼見罐裝茶、手搖茶等商用茶葉的內需市場持續成長,台灣每年茶葉需求缺口高達3萬公噸,得仰賴進口茶,「所以,當我聽到老埤農場要賣,簡直喜出望外,」林金燕說。
不過,當她在董事會上提出這個構想,反彈聲浪四起:屏東那麼熱,能保證種出好的茶葉品質嗎?打商用茶市場,比得上越南、斯里蘭卡的低價茶葉嗎?缺工那麼嚴重,上哪兒找這麼多採茶工人?
女董座用新科技復耕茶園
拿數據證明,缺工、品質不是難題
這些問題,基層出身的林金燕當然清楚。召開董事會之前,她已先調查農場地質條件,不管是酸鹼值落在PH 4.5到PH 5.1之間、有機質含量約3.5%,或排水狀況,都符合栽種茶樹條件。缺工問題,則決定導入智慧農業,並在苗栗、桃園等地的農林茶區,進行滴灌技術種茶的小規模實驗,且成本具備和進口茶葉一拚的競爭力,有其可行性,董事會才放行這宗投資案。
截至2018年底,農林已在老埤農場內可供栽種的470公頃面積內,種植超過300公頃的茶樹,預計2019年底將完成全區栽種。
鄧志民指出,傳統種茶仰賴高度密集勞力,這是為什麼全球主要茶葉產區,都在越南、斯里蘭卡等低工資國家,缺工成為台灣茶園經營最大隱憂,因此,若想把茶產業留在台灣,朝機械化與智慧化轉型,是一定得走的路。
大數據除蟲害、機械種茶苗全
球首個茶園滴灌系統,省一半肥料
在機械化方面,有別傳統茶園,受限栽種面積小或地勢高低落差大,須靠人工巡田、採茶,老埤農場導入大型農機。以將茶苗種到土裡的移植作業為例,過去8人一組,一天最多栽種2400株茶苗;現在改用移植機,同樣8名人力,種植株數可增加十倍。
智慧化則是運用在茶園的田間管理,與全球最大自動化滴灌設備公司以色列Netafim聯手,導入智慧化解決方案,透過每公頃布建的1萬4000個滴孔,除注入茶苗所需液肥與水源,更可精準到算出每株茶樹每天需喝多少水,相較過去大面積灌溉,省近70%用水、50%肥料使用量。
搭配的還有建置6座微型氣象站,監測不同地塊的溫濕度、雨量與風速等大氣資料,一遇下雨,滴灌裝置便自動停止供水,避免浪費水源。此外,透過土壤感測器,監控土壤濕度、溫度及電導度(影響植物吸收水分及肥料的參數),系統可自動分析每個地塊最適栽種條件。
此外,也出動無人機巡田,白天拍攝田間空拍照傳回雲端,供管理者判斷哪塊農田可能出現病蟲害;到了晚上,再換具噴藥功能的無人機上場除蟲。每個地塊噴藥紀錄,都會匯入資策會開發的「神農知識管理平台」,以此安排採收時間,確保採收的茶葉不會有農藥殘留。
田間智慧管理系統
降人力成本,還能客製風味茶
資策會還替農林開發田間派工App,透過手機打卡上工,哪位員工曠職或超時加班、每組工班各自進行什麼工作都即時回傳。每塊田區生產進度一目瞭然,並和神農知識管理平台串接,成為田間管理的ERP資源計畫系統。
華剛茶葉執行長杜蒼林認為,製茶成本6成是人工費用,農林靠智慧化管理降低人工費用,加上大規模栽種,確實具成本優勢;至於屏東平地雖氣溫較高,但只要不是烏龍茶系列,選擇種植大葉種的茶葉品種,品質亦能滿足商用茶之需,若順利量產,在鄰近產茶國家還沒追上智慧化轉型前,頗具市場競爭力。
目前,老埤農場陸續收成阿薩姆(台茶8號)、金萱(台茶12號)、紅玉(台茶18號)及四季春等,共7種茶葉品種,打進連鎖茶飲店CoCo都可的供應鏈。
不只產茶,製茶、賣茶,智慧農業也能幫上忙。
有別於其他農作物,茶葉採摘之後,還要經發酵、拼配等製茶過程,才能展現風味,但每批茶葉生長條件不同,商用茶卻須一致性風味,過去是靠老師傅逐批把關,未來則可交由大數據代勞。
鄧志民說,兩年後老埤農場內的製茶廠建好後,搭配田間大數據,農林將有能力進一步做到,把不同品種、不同產季採收的茶葉,透過儀器分析其風味形成的參數,建置數據庫,做為拼配調茶依據。一來,可以提供商用茶客戶,客製化且品質穩定的茶業供應;另一方面,透過大數據整合產銷兩端,更能滿足需求快速變化的手搖茶品牌客戶。
茶業改良場課長蔡憲宗認為,農林能否如預期,8年內讓這筆投資回本,變數仍多,特別是製茶流程的數據管理,因為台灣目前沒人做過,仍須付出一定的學習成本,但這座智慧化茶園,確實有機會帶來台灣茶產業的革命性創新。
●人力調度、施肥灌溉,一隻手機全掌控
■微型氣象站:
即時監控氣溫、降雨量、風速,未來可利用這些資料,建立老埤農場專屬的農民曆,傳承種茶技術
■土壤感測器:
測土壤溫度、EC值,精算最適灌溉水量、施肥量
■精準滴灌系統:
每公頃1萬4千個滴孔,將肥料與水分精準滴灌到茶樹上
■人力資源管理: 大數據種茶、幫樹打點滴 百年茶商復活記 | 信傳媒
員工上下班可用手機打卡,工作分配、生產進度也用手機回報
大數據種茶、幫樹打點滴 百年茶商復活記 https://bit.ly/3Vv0GhA
| MARIAGE FRERES | 法國 瑪黑兄弟 瑪黑茶 100g經典茶罐 茶葉 罐裝 婚禮/伯爵/馬可波羅 | 蝦皮購物
〈七碗茶歌〉茶文化/「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茶仙」和「茶聖」--盧仝和陸羽聯攜並現合一對,聯串茶文化豐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