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d12f2eb9389b50fe9113e28835e5dde7116e10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曾國藩很喜歡的一句話。在唐浩明著的歷史小說《曾國藩》一書中,就提到曾國藩對這句話的理解:“天道忌盛,我一向喜歡‘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句話。家在我們兄弟這一代出侯出伯,應該滿足了,不要指望在三四代內再出將相,只要求得子孫讀書識字、平平安安就行了。”
這句話的原創並非曾國藩本人,而是宋代書法家蔡襄。他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一詩開頭就是這句:“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整首詩就是勸導人們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要知足長樂。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wN6IA3
---------------------
整首詩就是勸導人們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要知足長樂。
花未全開月未圓  看花得月思依然
宋  蔡襄《十三日 吉祥院 探花》:
「花未全開月未圓,
看花得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
若使多情更可憐。」
    蔡襄(西元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仙遊 (今福建仙遊) 人,宋仁宗時 進士,官至 端明殿大學士、樞密院直學士。蔡襄為人忠厚正直,是史上著名的好官,世人讚譽他為「端人正士」,卒諡忠惠。
    蔡襄在泉州任太守時,主持 洛陽橋 建設工程,洛陽橋 在福建惠安、洛江兩地分界的 洛陽江入海的 江海交會口處,又名萬安橋。此橋 跨海而渡,長達三百六十丈。橋 建成後,居民往來行旅「去舟而徒,易危為安」,對地方的貢獻相當大。
    蔡襄的書法藝術,很有造詣,與蘇軾、黃庭堅、米芾 並稱「宋代四大家」
意譯:
    「花未全開,月未全圓」時,看到未全開的花、看到未全圓的月,依然思想著,「花全開、月全圓」的情景。
    明知 花月 本是沒有感情之物,然而人是多情的,看到花開花謝,月圓月缺,「盈、虛、消、息」互相轉化,當更憐惜「花未全開,月未全圓」,這最美好的時刻。
賞析:
《易經》,揭示了宇宙中一個重要的現象,即萬事萬物,隨時都處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的特點之一 是 「盈、虛、消、息」 互相轉化。這種變化的另一特點則是:盈滿是短暫的,一旦達到盈滿,便會立即朝向 虧缺 轉化;反之,虧缺卻是長期的。如此說來,盈滿 難求,虧缺 則是普遍的存在。
    「花常開,月常圓」,是不可能的,只好求其次,憐惜「花未全開 ,月未圓。」
花未全開,但美麗已藏不住;月未全圓,但光澤普照,當珍惜這種美感。
    花 一旦全開,轉眼 就要凋謝了﹔月 一旦全圓,瞬間 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待人接物,彼此之間,留有一點餘地,更能 海闊天空,無限歡喜。
【詩詞賞析】花未全開月未圓 看花得月思依然@逸竹(y t)野叟- PChome 新聞台Blog|PChome 個人新聞台 https://bit.ly/3LOmr64
蔡襄,字君謨,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人。北宋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茶學家。工書法,詩文清妙,擅茶藝,與東坡有“鬥茶”軼事。英宗時曾任杭州知州,對吉祥寺情有獨鍾,留下佳作《吉祥寺賞牡丹對月》。整首詩就是勸導人們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要知足長樂。
另一說法是出自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與《吉祥寺賞牡丹對月》有略微差別,疑為同一首。
禪宗所推崇的人間最好的境界,叫“花未全開月未圓”。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人生之道如此,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據說“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曾國藩平生最喜歡的一句詩,曾把這種境界作為一生的追求,他經常在心中反覆唸叨“花未全開月未圓”。他滅了太平天國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毅然自銷湘軍,自樹對手淮軍。五十五歲時,辭去一切職務,登出爵位,提前退休。
花未全開月未圓,正是意境最佳時。


文/林念慈
【四時歡喜】 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 https://bit.ly/3t08hZf
國曆五月二十一日,小滿,長夏就要開始了,一天天地熱起來,該先吃點苦菜清熱,還是趴在窗邊等雨呢?此時若下起雨,空氣裡必是梅子那酸甜、軟爛的氣息,引人生津,還有屋簷上的雨聲,滴滴、答答,像極了行走的時間,特別適合傾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此時夏熟作物開始灌漿,未滿,但漸漸趨近於飽滿;其實小得即可,因為並非一無所獲,小滿很好很好,像是要盛起更多幸福。
但什麼是幸福呢?
是花好月圓、十全十美,還是完美無瑕?我們用盡氣力追逐極致,彷彿那是唯一的標準答案,卻對手上那杯灑出來的茶水皺眉,說:「太滿了。」宋代大書法家蔡襄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寫道:「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花開則謝,月盈則虧,所以最好的時光是花將開、月將圓,一切可期,所以倍覺可喜。
清朝名臣曾國藩十分推崇這首詩,認為保福、求全之道,莫過於此。他為了時時警醒自己,甚至將書齋取名為「求缺齋」,而從他一生的行跡觀來,也確實貫徹了「勢不用盡,事不求全」的哲學。例如他曾獲御賜「在紫禁城騎馬」的殊榮,但每次面見太后、皇帝,依然步行進出皇城,不敢有絲毫驕矜;而有了戰功之後,更淡化自身的功勞,盡量歸功於同僚、屬下。正因這樣的處事智慧,方能從險峻的官場中全身而退,他所求的自然不是「缺」,而是知足、長遠。
華人一向喜歡成雙成對的事物,但在日本文化裡,卻將單數插出的花稱為「生花」,定義為「希望之花」。生花多以三朵呈現,一則象徵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表現出植物最天然的美感與生命力;二來,正因為單數並不圓滿,反而有了期盼,並激發出心底的熱情與力量。像是墨西哥的畫家芙烈達‧卡蘿,那千瘡百孔的身體和婚姻,並未阻止她綻放,相反地,她拚命生長,用彩筆開出了一朵最明豔的生命之花;她雖生而有憾,卻自我成全,是真正的圓滿。
日子走著走著,一年近半,竟有點像是中年的心情,有時眺望前路,有時也不免回首;而那些已經走過的日子,存取了日光和雨水,微微鼓起,竟也像是一顆顆即將飽滿的榖粒,在風裡繼續成長。
【四時歡喜】 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 https://bit.ly/3t08hZf
----------------------------------------------------
意思是:花還沒有全開,月還沒有全圓的時候,在等待花開、月圓。但是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明明知道花月如此無情,還要苦苦追尋等待。
原文:
丙午三月十二日晚:“欲尋軒檻倒金尊,江上煙雲向晚昏。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花園。”十三日吉祥院探花:“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十五日山堂書。
出自:北宋書法家蔡襄《山堂詩帖》
這是一首禪語詩。是禪宗推崇的一個人間最美的境界。
賞析
這是一首禪語詩。是禪宗推崇的一個人間最美的境界。
第一句,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亮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第二句,雖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第三句,雖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樣能夠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夠由於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隨你心願。第四句,在花月無情的情況下還自作多情是很可憐的。
整首詩就是勸導人們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要知足長樂。於丹在《論語心得》的講座中,講到先哲的一句話,“人生最完美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意思是花還沒有全開,月還沒有全圓的時候,在等待花開、月圓。但是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明明知道花月如此無情,還要苦苦追尋等待,多麼可憐。
“花未全開月未圓, 尋花待月思依然”出自北宋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茶學家蔡襄的詩作《吉祥寺賞牡丹對月》。原詩:
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俟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釋義: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亮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雖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雖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樣能夠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夠由於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隨你心願。
在花月無情的情況下還自作多情是很可憐的。
擴展資料:
蔡襄,字君謨,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人。北宋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茶學家。工書法,詩文清妙,擅茶藝,與東坡有“鬥茶”軼事。英宗時曾任杭州知州,對吉祥寺情有獨鍾,留下佳作《吉祥寺賞牡丹對月》。整首詩就是勸導人們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要知足長樂。
另一說法是出自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與《吉祥寺賞牡丹對月》有略微差別,疑為同一首。
禪宗所推崇的人間最好的境界,叫“花未全開月未圓”。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人生之道如此,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據說“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曾國藩平生最喜歡的一句詩,曾把這種境界作為一生的追求,他經常在心中反复念叨“花未全開月未圓”。他滅了太平天國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毅然自銷湘軍,自樹對手淮軍。五十五歲時,辭去一切職務,註銷爵位,提前退休。
花未全開月未圓,正是意境最佳時。


端人正士:--端莊正直的人。如:「我交的朋友,個個都是端人正士。」端莊正直的人。如:「我交的朋友,個個都是端人正士。」
端人正士--端莊正直的人。出自《朱子語類》端莊正直的人。如:「我交的朋友,個個都是端人正士。」
【解釋】指端莊正直的人。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80卷:“他好放肆,見端人正士以禮自持,卻恐他來檢點。”

2022-05-26_202722


facebook_1661410926535_6968462494812280285tempFileForShare_20220825-150154


2022-05-26_150500

【曾國藩·亂世自警】花未全開月未圓 | 宋寶藍 | 曾國藩家書 | 求闕 | 大紀元 https://bit.ly/3wNogMl
前言:瘟疫,兵禍,天災相繼而至。晚清風雨飄搖,災異不斷。身逢亂世,應當隨波逐流,渾噩且過?還是砥礪猛進,慧眼警醒?曾國藩感嘆身在亂世,實為不幸。面對欺辱、毀謗、功名與誘惑,他戰戰兢兢遵循傳統,勤謹修身。經歷千百險阻,不屈不挫,終於亂世中脫穎而出。他立德立言立功,是大清第一位以文臣封武侯,雖位極人臣,功高震主,仍能善始善終。我們擷取曾國藩家書、日記及史稿,從財富觀、修身思想、治家智慧、養生之道等不同層面,呈現曾國藩秉承的傳統價值,為讀者再現遺忘的精華傳統
清軍常年與太平軍戰爭,導致百姓饑饉,民不安生。面對人間疾苦,曾國藩除了傷嘆,別無選擇。他只是朝廷的欽差大臣,不是聖人。但當戰局扭轉,清軍接連反敗為勝,曾國藩總督的軍隊所到之處,面對黎民塗炭,他無法再袖手旁觀,置若罔聞。於是在轄區發放米票,賑濟百姓。百姓憑米票換取救濟糧。然而當米票回收後,曾國藩發現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張假票。在如此艱難的時局下,地方官員竟敢公開造假,與民奪利。他直嘆:「人心之壞,殊可痛恨。」
久經官場,目睹風雲,曾國藩對人心人性也了解得愈加透徹。身處功利官場,他更希望自己和弟弟們能兢兢業業,做一個不問功名的「勞謙君子」。
曾氏兄弟同在官場,難免觀點不同,政見不一。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二人志向興趣不同。曾國藩家書中曾說曾國荃比較外放,接近於春夏發舒之氣;自己比較內斂,接近於秋冬收嗇之氣。曾國荃認為有了抒發才有生機和旺盛。曾國藩的意思則是凡事有收嗇,才能促成生機和厚實。因此,他平日很喜歡古人說的一句話「花未全開月未圓」,覺得那是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花未全開月未圓」出自北宋名臣蔡襄(1012年-1067年)詩作《十三日吉祥院探花》,全詩曰:
「花未全開月未圓,看(一作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原詩見於北宋書法家蔡襄《山堂詩帖》】
大意是說,當花兒全部盛開,那就意味著開始凋謝了;當月亮滿盤後,就要開始殘缺了。然而花未全開,月未全圓之時,會使人心有所期待、有所嚮往。雖然明知花月無情,還自作多情豈不是更加可憐。曾國藩欣賞這句「花未全開月未圓」,或許言外之意,人生也是如此。當達到巔峰後,接著就要開始下滑了。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兄弟二人,一個主張抒發,猶如花兒完美盛開;一個主張收嗇,猶如花苞靜待綻放。觀點不同,處世態度也不同,曾國荃一度對兄長頗有怨言,兄弟不和的傳聞也日益甚囂。曾國荃經常抱怨,他看到聽到了一些不滿意的事,但又壓在心裡,不明說到底是哪些事?曾國藩開導他,如果是與兄長意見不合,盡可敞開胸懷說明,不必憂鬱自抑。
自同治元年(1862年)春,曾國藩開始布署對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之戰,他把主要進攻的重任交給了曾國荃。凡是曾國荃率領的軍營索要銀錢、軍械等事,曾國藩每次都會加以節制,也正是借鑑「花未全開月末圓」的意思。但是每當到了至關危機之時,曾國藩救焚拯溺,往往出手非常慷慨。他知道,因為沒有滿足弟弟索要軍餉、武器諸事,所以弟弟心生怨氣,憤憤不平。所以主動說破了弟弟心中的鬱結,希望他不要抑鬱,再心生疑慮。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清軍和太平軍之間的戰事,進行得如火如荼。曾國荃作為一員悍將,為保大清江山,立下諸多戰功。曾國藩對曾國荃等人說:「我們現在辦理軍務,正是處於功利場中,應當時刻保持勤謹。」他一連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像農夫一樣努力地耕種,像商賈一樣追求盈利,像背纖的船工辛苦地在上灘拉縴。如此辛苦地營生,白天勞心勞力,夜晚勞思勞神,為的就是求得一個好結果。曾國藩叫人刻了一枚「勞謙君子」印章,送給曾國荃。同年四月,曾國荃寫信向兄長訴苦,「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這些難處具體指哪些,在書信中並沒有提及。但從曾國藩的回覆看,曾國荃這十個字也說到了他的心裡。或許因他們大權擅專,引起他人忌憚。所以曾國藩主張分放權力,將總督官位交出去,另外選拔大員擔任。他希望兄弟們能保持兢兢業業,將來如果遇到適合的機會,便立刻抽身引退,也許這樣可以善始善終,以免蹈大災大禍!
清軍圍攻金陵傷亡慘重,仍然沒能攻克金陵。加之軍餉奇缺,諸事不順,曾國藩溫郁成疾,他的弟弟曾國荃身為主將,更是心血久虧,甚是勞苦。在同治二年十一月的信中,曾國藩安慰沅弟(曾國荃):「 自古以來,凡是出現大的戰爭,大的事業,人的謀略只占十分之三,而天意占到十分之七。往往勞累日久的人,不就是成名之人嗎?成名之人,不就是享福之人嗎?」曾國荃率領清軍收復了武漢、九江、安慶等地,曾國藩認為:「積勞之人就是成名之人,從天意來看,自然十分公道的事。然而,不可以依仗這一點。我們兄弟在『積勞』二字上多下些功夫,『成名』兩字不必去問;『享福』兩字,更不必去問。」他認為只要下足了功夫,不必去問功名,自然會水到渠成。
時局艱難,軍務繁瑣,曾國藩每日仍然堅持披閱詩詞古文,閱讀一卷經史,並分四條編記,分別是:一曰性道至言,二曰廉節大防,三曰抗心高望,四曰切己反求。這四條涉及修身養性,慎取、自許、反躬,遇到挫折不去責怪他人,而是先找出自己的問題,加以修正。
清軍攻克金陵,曾國藩感嘆這實在是「本朝之大勛,千古之大名」。雖然其弟曾國荃屢建奇功,他也沒有把奇功都算在弟弟身上,而是認為「全憑天意主張」,完全是天意所致。他說:「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曾國荃攻克了金陵,肅清了江蘇全境,曾氏兄弟為清廷除掉了心腹大患。此後,名望雖減,但不至於身敗名裂;帶兵雖久,朝廷也沒有貶斥之辭,全局也沒有其它變故,曾國藩認為這已經是家門之福,兄弟之幸。此時此刻,只應該敬畏上天,認知天命,不能埋怨上天,歸咎他人。
當他和兄弟為社稷立下奇功,他有功不居,反而上疏懇求開缺,或請求削除封爵,盡可能把功勳歸於同僚或屬下。曾國藩在人生功業的巔峰,著作了《求闕齋讀書錄》。求,指責求;闕,指過失。他一生嚴於責己,反省己身求闕不斷。直到生命的最終,他什麼都沒有失去,反而應有盡有。在渾噩的世俗,那朵未全開的花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姿態,歷經百年長久不敗。
【曾國藩·亂世自警】花未全開月未圓 | 宋寶藍 | 曾國藩家書 | 求闕 | 大紀元 https://bit.ly/3wNogMl


2ac5-kefmphc03691712022-05-26_154103641 (10)

《易·謙》:“勞謙,君子有終,吉“。常用:勞謙君子,天道酬勤。勞謙君子指勤勞而謙虛的君子。
勞謙君子有終吉
    人活在世上,都想望終其一生,幸福美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然而環顧周遭的親朋好友,或那些權貴豪門,有那一個人真的這麼順遂如意?
    投生在茫茫人海的眾生,是沒有福分享天人果報的,就像投生在畜生界的牛馬,享不到人界的福分一樣。因此渴望歸渴望,有人等到生活閱歷豐富了,便能窺探出人間的不圓滿,不再存非分之想。也有人鎮日痴心妄想,看不破,想不開,處處挑剔和比較,這樣就像春蠶作繭一般,不斷地吐著煩惱絲,一層層地將自己裹住,直到動彈不得為止。
    「春蠶到死絲方盡」,難道我們也要將煩惱絲吐到死,才肯罷休嗎?學了佛,就更真切地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諦,要覺悟再怎麼不滿,再刻意的挑剔吶喊,日子也絕不可能因此改變的。唉!眾生就是這麼可憐,事情「順我心則貪,不順我心則瞋。」貪瞋痴的坑洞,佈滿在前後左右,一迷妄就陷下去了。而那不順心所勾引起的瞋火,就像火上加油一般,愈燒愈旺,愈旺愈烈,弄到最後終究是面目可憎,永無寧日。
    孟子上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果真受過了苦勞與空乏的磨練,韌性與毅力增強了,心胸與視野,便不致於局促在綠豆芝麻般的小格局中。娑婆世間原本就是苦多樂少,就是多變無常不滿意就設法出離啊!化挑剔為隨順,化瞋怒為慈悲,將心調柔了,一切惡緣也將隨之減少。君不聞「勞謙君子有終吉。」願共勉之。
勞謙君子有終吉 https://bit.ly/3PIS3gU
----------------------------------------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一《周易》。
“勞謙”是有功勞而又謙虛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仰和歸附。一個人有功就容易恃寵而驕,有功就容易傲慢;一個人不居功自傲,就不會招致嫉妒、障礙,而且會讓人們信服。
曾國藩先生對“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理解得特別深刻。所以別人都求圓滿、求五福臨門,他卻給自己的書房取名叫“求闕齋”。“闕”通缺失的“缺”,就是求一點缺失。
因為他自己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可以說是近乎完美,這個時候如果不夠謹慎,又居功自傲,很可能會讓皇帝視他為眼中釘,也會招致群臣的嫉妒。為了避免災禍,他非常小心謹慎,而且推功於上、讓利於下。事情做好後,將功勞推給領導、推給皇帝;利益也不能獨占、獨貪,要分給屬下。如此一來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對於他的成功都不會懷恨、不會嫉妒。
古人說:“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名於上。”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自然懂得謙退,不會傲慢。
“讓功於眾”。其實一件事情的圓滿成功,並不是某一個人聰明智慧的結果,都是眾緣和合而成就的。所以也並不是推讓,功勞本來就是眾人的。所以推功於眾、讓功於眾,是真正明了事實真相後所做出的正確選擇。
“讓位於賢”。如果有賢德的人,才能德行比自己好,一定要把位子讓給他,把賢德的人舉薦出來。因為人做事要有公心,希望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完美,而不是自私自利,不能有嫉妒之心。
“讓名於上”。要把好的名聲讓給上位者、讓給團體、讓給國家。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實事,而不是求虛名,要把事情促成,讓事情進展順利,達到圓滿的效果,不必讓別人知道這件事是自己做的。
非要讓人知道是自己做的,還是夾雜著好名的心在其中。況且自己做這些事都是本分、都是道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有機緣,卻不認真、努力地盡職盡責,就會使人感到不安。所以人生要做到理得心安也並不容易。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對於領導者更是如此。《群書治要.孫卿子》中指出:“尊聖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嫚賢者亡。”能夠尊重聖人的人,可以稱王天下;能夠以賢者為貴的人,或者給予賢者以尊貴地位的人,能夠稱霸天下。
“貴賢”,貴賢比尊賢更高一層,以賢人為寶貴,不是以金銀珠寶為寶貴,這樣的人可以稱霸天下。“敬賢者存”,尊敬賢德的人,可以免於滅亡。“嫚賢者亡”,怠慢、侮辱賢德的人,最終會走上滅亡的道路,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
古聖先賢是如何尊敬賢人呢?在《韓子》中記載:周文王曾經去討伐崇國,到達黃鳳舊城時,他的襪帶鬆開了。他左右環顧,發現沒有人可以為他系襪帶,於是文王就自己系上了襪帶。
姜太公看到後就問:“君王您為什麼自己系上襪帶?”文王說:“我聽說,和上等的君主相處的人都是他的老師;中等的君主,所交往的人都是他的朋友;而下等的君主,所交往的人都是可供他指使的人。
我雖然不夠賢德,但是和我相處的都是先君的舊臣,所以沒有人可以被我指使幫助我係襪帶。”正因為文王謙敬禮讓,才使得這些老臣都對他心悅誠服,一心一意地輔佐他。
不僅周文王禮賢下士、尊重臣民,文王的兒子周公也繼承了他謙虛待人的作風。
在《史記》上記載,周公的兒子伯禽要代周公去魯地就任,在臨行之前,周公反復告誡伯禽:“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而言,我的身分也不低賤,但是我在洗頭髮的過程中,要多次停下來去接見賢才;在吃飯的時間,也是因為接待賢士而多次被打斷。”就是“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即使我這樣恭敬謹慎,仍然恐怕失去天下賢德之人。所以你到了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要因為你是國君的原因,就對世人驕慢。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_周文王 https://bit.ly/3MRkbMG


小滿| 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_曾國藩_弟弟_驕傲 https://bit.ly/3lIW5rw

c530471207cc48ac9854e8a5c91f3bc3a85688cb51f54c9893b4f71e827ce43e8ef89ec06fb54c0aae0534bce81b3721
十三日吉祥探花
蔡襄〔宋代〕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裡驛道松;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製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清•曾國藩
花未全開月未圓,半山微醉盡餘歡。
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
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於講“道德”說“仁義”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太平天國進軍湖南時,被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舉辦團練。後來組建起一支具有正規軍規模的地主武裝團練——湘軍。咸豐四年發布《討粵匪檄》。率湘軍出省作戰,為清政府收復失地。為了強化鎮壓力量,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新式槍砲。咸豐十年(1860年)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次年攻占安慶,奉命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鎮壓捻軍起義。同治七年(1868年)調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 在辦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殘民,受輿論譴責,回任兩江總督,病死南京。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地主經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權貴當權變為經世派當權,促使清地方官員中滿漢比例的變化。地方督撫 力量的強化與離心傾向的加強。他曾鼓吹並推進洋務運動,主張對外堅守“以羈縻 為上”;對內修明政事,急求賢才,引進西方的軍事和技術。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月初一日唐長山等來,接正月十四日弟發之信,在近日可謂極快者。
弟言家中子弟無不謙者,此卻未然。余觀弟近日心中即甚驕傲。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弟於營中之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樹堂諸君子,弟皆有信來譏評其短,且有譏至兩次三次者。營中與弟生疏之人,尚且譏評,則鄉間之與弟熟識者,更鄙睨嘲斥可知矣。弟尚如此,則諸子侄之藐視一切,信口雌黃可知矣。
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後謂之驕傲也,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余正月初四日信中言“戒驕字,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望弟常常猛省,並戒子侄也。
此間鮑軍於正月二十六大獲勝仗,去年建德大股全行退出,風波三月,至此悉平矣。餘身體平安,無勞繫念。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月初一這天唐長山等人到來,為兄就收到了正月十四日弟弟寄出的信,在近些日子到達的信件中,速度也算是很快的了。
弟弟說家裡子弟沒有一個不謙和恭謹的,我看事實並非如此。我觀察弟弟近日就開始心生傲氣了。凡是敬畏別人、不敢對人妄加評論的人,都是謙和恭謹的人;凡是喜歡譏笑評論他人短處的,都是驕傲的人。對於營中的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樹堂諸位君子,弟弟都在來信中譏笑評論了他們的短處,而且有兩三次之多。對於營中與你比較生疏的人,你都要毫不留情地譏笑評論,那鄉間與你熟悉認識的人,自不必多說,你對他們的睥睨和斥責,更是可想而知了。弟弟尚且如此,那其餘的子侄目中無人、藐視一切、信口雌黃的行徑想必也不在少數。
古時有諺語說:“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從此句來看,並非只有錦衣玉食、對人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才稱得上是驕傲,其實言語間流露出的志得意滿、毫無顧忌,開口閉口議人短長,這就是驕傲的極端體現。我正月初四的信中說戒除“驕”字,就是要以不輕易非議嘲笑人為第一要義;戒除“惰”字,就是要以不晚起為第一要義。望弟弟常以這兩點來反省自己,並時時告誡子侄謹守。
這裡鮑軍於正月二十六日大獲勝仗,去年建德大股敵軍全部退出,三個月的風波,至此終於全部平息了。我近來身體無恙,健康平安,無須掛念。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解讀】
曾國藩說:若想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要始終懷著敬畏的心對待別人,如果能作到不輕易對任何人進行評論,那麼就能夠使鬼服神欽,見識日進,正氣日剛。否則,不知不覺墜入卑污一流,必定有被別人看不起的那一天,所以不可不慎重。
曾國藩在這封書信中,對弟弟說,凡是屬於敬畏別人而不敢妄加議論別人的人都是謙和恭謹的人凡是屬於喜歡諷刺和批評別人短處的人都是驕傲的人。其意是告誡我們在修身做人上,一定要謹慎行事。這正如《周易.繫辭下》中所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思想修養好的人,言語簡潔,不亂發議論;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絕,卻言之無物。一個極力想表現自己某一方面長處的人,一定有某一方面的短處。
要知道,尊重他人,才能受人尊重。曾國藩實際上是個十分倔犟的人。特別是早年,曾國藩的脾氣很暴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常常出口傷人,不顧及別人的臉面。
曾國藩常對家人說:“仁者,即欲立立人,欲達達人。”用孔子的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教導子侄尊重他人。他對同僚也非常友善,主張“說人長每長一分,說人短每短一分”。
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羅榮桓:“這個同誌有一個優點,對同誌有意見,背後少說,當面多說,不背地議論人,一生始終如一。”羅榮桓元帥歷經百戰,還當過總政治部主任,值得稱讚的地方有許多,而毛澤東同志特別讚揚他“不背地議論人”,令人深思。
對於背後議論人短長,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三國時名人李秉說:“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輕論人,勿輕說事,如此則悔吝何由而生,患禍無從而至矣。”的確如此,一個喜歡在背地亂評價人的人,如果不在言語上謹慎,那麼往往禍患就由此而出。
此外,曾國藩還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不該輕易去嘲笑別人,因為有時候當你在嘲笑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嘲笑了自己。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兩軍交戰,有一方士兵大敗而逃,只要逃離戰場有五十步的距離,對方就不會對自己的性命構成威脅。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撤退五十步的士兵嘲笑撤退一百步的,因為他們比自己更膽小。
其實,撤退五十步的人的這種嘲笑是愚蠢的。因為按照戰場規則來說,他們或許是聰明的失敗,而撤退一百步的人將最起碼的尊嚴都丟失了,是徹底的失敗。但這種嘲笑是不對的,因為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同樣也是臨陣脫逃啊!所以說,嘲笑別人的同時,也嘲笑了自己。
為此,曾國藩說,要成為一個不驕傲的人,就要以不輕易議論和譏笑別人為第一要點。這是為官、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品德,也是當領導的處理好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關係的準則。
譬如說: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這時就應該坦誠相見,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增進友誼。如果對同事的做法不滿或同事身上有錯誤,就要當面指出,幫助分析其錯誤產生的原因、後果及改正的辦法,這樣不僅可以使同事少犯錯誤,及時改正錯誤,還能增強同事之間的情誼,別人會把你當成好朋友。
還有,如果一個領導能夠做到“不背地議論人”,那麼他的手下也會被他坦然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高尚人格所感動,無後顧之憂,工作起來心情舒暢,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這樣不但能夠增強人的人格力量,還會贏得員工的愛戴,使領導與員工團結一心,創造出更輝煌的業績。
因此,我們一定要謹記曾國藩的告誡,不輕易議論和譏笑別人,讓自己凝聚更多的人脈,被更多的人所欣賞,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
小滿| 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_曾國藩_弟弟_驕傲 https://bit.ly/3lIW5rw
----------------------------
坤卦的德行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要“勞謙君子”效仿大地包容一切、承載一切的精神,做到有容乃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委屈,撐大你的格局”。
謙卦九三爻的爻辭說“有終吉”,而不是“終吉”,就是說有終,才吉,意思是說不僅要能任勞,還要能任怨,能始終保持“勞謙”的精神,才有好的結局,因為公道自在人心。如果當時忍不過別人埋怨而暴發,雖然可以獲得人們的理解,但終究難逃“涵養不夠,有失君子風度”的批評。
其實處在九三爻這個位置,就要明白“勞”是它的特點,“謙”是自己的修養,只有勞而後謙,才能證明自身“謙謙君子”的價值。
《易經·繫辭上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勞謙”雖然辛苦,但是可以通過事情結識更多的朋友,也可以通過朋友接觸到各行各業的新知,這有助於我們更透徹地看待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這也是實際利益所在。一個人經歷的事情越多越雜,交往的人越專越精,才能更快速地積累直接和間接的經驗,更快成熟起來。
因此“勞謙”的另一面,既有化簡為繁點石成金的高明手段,也有高瞻遠矚從容淡泊的將相風範,這一切都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從迎來送往的交情中磨練出來,最終“勞謙君子”將成為一個和藹而睿智的老人,而不是別人口中的人精。
現在看來,憑什麼君子就該“勞謙”的勞碌命呢?其實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勞謙”。
做到“勞謙君子”有什麼用?謙卦六四爻的爻辭說:“無不利,撝謙。”徐芹庭先生將“無不利”解釋為“無所不利”,也就是一切順利的意思。張善文先生解釋為“無所不獲其利”,這就是唐代孔穎達所謂的“君子能終其謙之善,而又獲謙之福”。試想一個勞苦功高而又謙遜有禮的君子,怎麼會沒有福祿呢?就算是他不爭,但是又有誰能爭得過他呢?所謂爭是因為差距不大,覺得有希望才去爭,如果難以望其項背,一點希望都沒有,誰還會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爭呢?所以君子的“謙之福”是眾望所歸,沒有後患。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真的不爭嗎?那豈不是自甘墮落不求上進?難道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君子?當然不是,所謂不爭,就是不爭之爭,如何是不爭之爭,正是“勞謙”二字。
------------------------------------------------------------
謙卦:九三爻“勞謙,君子有終,吉”解析;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君子無逸
【爻辭】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譯文】
三爻陽爻:君子居位不驕,夙夜匪懈,故能永享其位,永保富貴,吉利。
【註釋】
終:義為“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今本“終”在帛書中有兩種寫法“冬”或“終”。帛書中寫作“冬”時,今本“終”義為“最終、最後”之義,與“始”相對,末了、結束的意思。帛書中寫作“終”時,今本“終”義為“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盡、全、從開始到末了、從頭到尾的意思。
【解析】
三爻是人位,小人(平民、百姓)之爻。
現今一般將“勞謙”之“勞”解為“功勞”,我個人認為這種解析是錯誤的;“勞謙”之“勞”應為“勤勞、辛勞”、“夙夜不懈”之義。
《尚書·周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稼穡[jià sè]:泛指農業勞動。小人之依:百姓心內的苦痛。依:隱於內心的苦衷。)
意為:君子居其位,不要貪圖安逸。要先了解農業勞動的艱辛,知道百姓的辛苦。逸:閒適、安閒。
“無逸”即為“勞”;如:勞逸結合,好逸惡勞,以逸待勞,一勞永逸,勞思逸淫等等。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
意為:為政要像農民種地一樣上心,播種過後,雨雪風旱,日夜操心。從開始就不斷的操心,最終才會有好的收成、結果。
“政如農功”即為《尚書·周書·無逸》的“先知稼穡之艱難”;“日夜思之”即為《尚書·周書·無逸》的“君子所,其無逸”。
《尚書》、《詩經》中有數十篇文章、詩歌皆講說天子、諸侯、臣工要為政安民要“勤勞王家”、“無康好逸”、“匪康匪逸”、“夙夜在公”、“夙夜匪懈”、“不懈於位”,這些皆是“君子所,其無逸”的佐證。
《尚書·周書·旅獒》“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大意為:早晚不可有片刻不勤勉。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比如要建造九仞高的山,如果最後一筐土石不倒在山頂上,那麼山的高度就不會達到九仞,就會造山失敗;堆九仞高的山,只因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不可不慎。如果你能真正按以上的告誡來做,百姓就能安居樂業,我周家就可以世代為王於天下了。
《尚書·周書·金縢》“昔公勤勞王家,惟予衝人弗及知。”;大意為:過去,周公勤勞地為王室工作,只是我這個年輕人不知道這些事情。記載了周成王從誤解周公直至盡釋前嫌的史實。
《尚書·周書·康誥》“無康好逸,乃其乂民。”;大意為:不要貪圖安逸享受,只有這樣才能治理好你的臣民。這是衛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對康叔的訓誡之辭。
《詩經·周頌·我將》“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詩歌以周武王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說自己日夜勤奮努力,畏天威,遵循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保佑周邦,安定天下。
《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詩歌稱讚周成王為完成先王事業所作的努力。周成王不敢享安康,日夜安民細經營。
《詩經·大雅·假樂》“不懈於位,民之攸塈。”;詩歌讚美周宣王之德。正因為周宣王勤於政事不懈怠,才使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所。
《詩經·周頌·振鷺》“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詩歌是周人對宋微子的讚美之詞。宋微子日以繼夜的謹慎勤勉,對內得到殷商遺民的擁戴,對外得到周王的讚揚。此為《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寫照。
《詩經·魯頌·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詩歌讚頌魯僖公君臣有道。
《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詩歌頌揚仲山甫日夜勤政報效周宣王。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獻忠誠。
《詩經·大雅·韓奕》“夙夜匪懈,虔共爾位,朕命不易。”;詩歌頌揚韓侯接受周宣王的冊命,肩負作為西周王朝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日日夜夜不懈怠,在職恭虔又謹慎,冊命自然不變更。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天命不徹,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詩經·小雅·雨無正》“周宗既滅,靡所止戾。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孟子·離婁下·第二十節》“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大意為:周公旦始終向夏、商、週的賢王學習,想要達到他們的功業,以施行以上四種美德;碰到一些不符合當時情況的,就仰著頭來思考,白天沒有想明白的,晚上就接著想;僥倖想通了的時候,就坐著等到天亮好去立刻實施這個想法。講說周公工作勤懇、勤勞王家。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勞”即“夙夜匪懈”;“謙”即“謙虛敬慎”、“在上不驕”;那何為“君子有終”?
因帛書中寫作“終”,義為“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故,我認為“有終”義為“始終都有,總有”;“有”為“權位、富貴”,此為“善終”。
“君子有終”是《尚書·周書·旅獒》“惟乃世王”;是《尚書·周書·康誥》“汝乃以殷民世享”;是《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是《詩經·大雅·假樂》“百辟卿士,媚於天子”;是《詩經·周頌·振鷺》“以永終譽”;是《詩經·大雅·韓奕》“朕命不易”;是《詩經·商頌·殷武》“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於下國,封建厥福”。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皇卹我後』者,寧子可謂不恤其後矣。將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複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上文所述史實為:逃亡在外的衛獻公派使者悄悄告訴衛國掌權的寧喜:“苟返,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於是,寧喜遂設計謀殺了衛殤公,迎衛獻公返衛國。自此寧喜在國內常以功臣自居,趾高氣揚。衛獻公復位後厭惡寧喜恃傲專權,於是在衛獻公三十一年借大夫公孫免餘之手殺死了寧喜,並將其陳屍於朝,身死族滅。此為君子“無終”。
《左傳·哀公五年》“鄭駟秦富而侈,嬖大夫也,而常陳卿之車服於其庭。鄭人惡而殺之。子思曰:「《詩》曰:『不解於位,民之攸塈。』不守其位,而能久者鮮矣。《商頌》曰:『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以多福。』」”
上文所述史實為:鄭國駟秦富有而奢侈,他只是一個下大夫,但常常把卿的車馬服飾陳列在自己的院子裡。鄭國人討厭他,在公元前490年把他殺了。子思評價道:《詩經》說:『在職位上努力不懈,百姓才得以安寧。』不安於自己職位的人,很少能活的長久。《商頌》說:『不出差錯不自滿,不敢懈怠不偷閒,上天賜予各種福祿。』。此為君子“無終”。
君子勞謙:《國語·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之噁心生……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复,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
大意為:百姓勤勞就會想到節儉,想到節儉就會產生善良的心;安逸則會放蕩,放蕩就會忘記善良,忘記善良就會產生壞心……諸侯在早上要辦理天子交給的任務和命令,白天考察自己封國的事務,晚上檢查法令的執行情況,夜間還要監督百官,使他們不敢怠慢,這以後才能安寢。卿大夫在早上要研究自己的本職工作,白天講習一般例行公事,晚上檢查自己經辦的事務,夜間處理家內雜事,這以後才能安寢。士人在早上要接受朝廷交辦的任務,白天講習政事,晚上複習,夜間檢查自己一天的言行有沒有過失,這以後才能安寢。自一般百姓以下,天亮就勞動,天黑了才能休息,沒有一天可以怠惰。
君子有終:《國語·魯語·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闢!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宮,餘懼穆伯之絕嗣也。”
大意為:君子用心力操勞,小人用體力操勞,這是先王的訓誡。從上到下,誰敢使自己放縱而不用力氣?如今我是個寡婦,你也只是個大夫,從早到晚兢兢業業地工作,還生怕敗壞了祖先的成業,如存怠惰之念,又怎麼躲避罪責呢?我希望你每天早晚都提醒我說:「一定不要毀敗先人的成業。」你剛才卻說:「為什麼不自求安逸?」用這樣怠惰的態度來擔任國君賦予你的官職,我真擔心你父親穆伯要斷絕後代啊!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勞謙”便是“君子無逸”、“夙夜匪懈”;“有終”便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是永保“天命”,始終“有命”;故爻辭言“吉”。
《孝經·諸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大意為: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
此為“勞謙,君子有終,吉”;“有終”永保富貴。
《貞觀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諸王》“是以在上不驕,夙夜匪懈,或設醴以求賢,或吐飧而接士。故甘忠言之逆耳,得百姓之歡心,樹至德於生前,流遺愛於身後。”
大意為:在位時不驕縱。不論白天夜晚,從不懈怠政務,禮賢下士,厚遇人才,有的像西漢楚元王劉交那樣求賢,有的像周公那樣納士,即使忠心的話聽起來刺耳,也能虛心接受。這種做法得到了百姓的歡心。生前道德高尚,死後萬古流芳。
此為“勞謙,君子有終,吉”;“有終”善終。
綜上,“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講的是:君子居位不驕,夙夜匪懈,故能永享其位,永保富貴,吉利。
君子勞謙,故《尚書》講說“君子所,其無逸”;《詩經》講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左傳》講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唯有如此,君子才能“有終”,故《詩經》講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爻辭言“吉”。
謙卦:九三爻“勞謙,君子有終,吉”解析;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君子無逸|詩經·大雅·文王|寧喜|衛獻公|詩經|周成王|尚書·周書·無逸 https://bit.ly/3LVTmWI
--------------------------
虛懷若谷,做個謙虛的人,才是取福之道!
    字型: 
說到謙虛,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句名言,比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謙受益,滿招損等。大家都知道謙虛的好處,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謙虛的謙居然是周易六十四卦其中的一卦吧。而更少有人知道的是,謙虛還有不同的層次和境界的。
謙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非常特殊的一卦,它六個爻的爻辭全是吉利的,這在周易中是非常罕見的。所以,也有人把謙卦稱為完美之卦 。
從謙卦六爻全吉這一點也可見圣人創作周易的用心所在,可以看出謙虛的重要性。江南易林今天就講講《謙卦》的六種境界,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先看看謙卦的卦象,上卦是坤卦,坤為地,下卦是艮卦,艮為山,地山組合起來為謙卦。下面是謙卦的卦辭和爻辭,對此大家不理解沒關系,江南易林后面在說明謙虛的六種境界的時候會做解釋的。
謙:亨。君子有終。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鳴謙,貞吉。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六四,無不利,撝(hui1)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yi4)國。
謙卦的六爻從下到上,即從初六爻到上六爻,對應著謙虛的六種境界,大家請聽江南易林詳細道來:
第一層境界:地位卑下而謙虛。好比一個人剛剛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或事業處于萌芽狀態時,如果能保持謙虛,多向人請教、多向前輩和高手學習,則很有利,進步很快。
第二層境界:小有名氣而謙虛。在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名氣,這個時候保持謙虛、行為中正,可以獲得吉祥。
第三層境界:勤勞而謙虛。有了一定成就,即將進入人生的更高層次,這個時候勤勞而謙虛、至始至終的謙虛 ,可以獲得吉祥。實際上現實中,很多人到這個層次后就開始飄飄然、忘乎所以了,不知道繼續謙虛,不愿意繼續勤奮努力精研技藝。結果,前進的步伐就此中止。
第四層境界:充分發散自己的謙虛。意思是說,不僅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謙虛,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一樣也謙虛,用謙虛的美德去影響、感染他人,則上下和順,無往不利。實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有大成就的人,很是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或狂傲之氣,這種人就是具備撝(hui1)謙之德。
第五層境界:居于尊位而謙虛。這個境界好比飛龍在天,如日中天,一個人取得了大的成就,居于尊位,依然保持謙虛,就能廣結善緣,還可以討伐那些狂傲之徒,這樣就能積極的引導社會風氣,讓大家都知道守謙虛之道。
第六層境界:聲名遠播、謙虛到極點而大有作為。到了這個境界,謙虛的聲名已經廣為人知,這個時候,你想做什么事情,比如創辦企業招攬人才、倡議呼吁什么行動,往往振臂一呼應者云集,這個時候想做事情真是無往不利了。
上面就是謙卦的六個層次,大家不妨結合自身情況,好好體會,牢記圣人創立謙卦的良苦用心,至始至終保持謙虛謹慎的美德,這樣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必將越來越美好。
虛懷若谷,做個謙虛的人,才是取福之道! https://bit.ly/3z0mZmW
-----------------------------
《易經》中的人生指南:勞謙君子有終吉,值得鑑賞
2018-09-29 由 國學書院0108 發表于文化
《易經》中的人生指南:勞謙君子有終吉
《老子》認為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六經(即《易經》、《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春秋》)之首,是研究國學不可不讀之書。研究修身養性之學,也不可不讀《易經》,如能認真通讀《易經》一遍,一定會對提高自身修養有所幫助。本版上期談到孔子在解釋「節」卦時提出「慎言」的重要性,指出「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今天來談談《易經》中與修身養性關係最密切的一卦——「謙」卦。
「謙」 卦是《易經》第十五卦。這一卦之所以以「謙」為名,是因為內卦艮象徵山、止;外卦坤象徵順、地;整卦象徵一個人內心知足,外表柔順,這就是謙虛的態度。另外,本來山比地高,這一卦的排列是高山將自己「貶低」到地的下面,這就是謙虛的形象,所以《易經》的作者把這一卦命名為「謙」。
《易經》主要通過象徵天地萬物的六十四卦的變化來探索人類行為的得與失,在六十四卦中,沒有哪一卦的卦辭和爻辭全部是「吉」的或是「凶」的,唯有「謙」卦,不僅卦辭吉利,所有爻辭也吉利。《易經》的作者和注釋者都認為,不管做人還是做事,只要以謙卑為原則,都會得到好的結果。做人方面,《易經》認為「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卑的君子即使徒步過河,也會吉祥);「勞謙君子有終吉」(辛勞而且謙遜的君子,最後必然吉祥)。做事方面,《易經》認為,「無不利,撝謙」(發揮謙虛的美德,不會有不利);「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一個國家謙虛的名聲遠播,贏得四方的共鳴,有利於征戰有違正義的國家)。孔子對「勞謙君子有終吉」的解釋是:「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辛勞而不誇耀,有功而不自滿,敦厚達到極致,這是指有功勞仍然對人謙卑的君子)。
謙卑是持盈保泰之道
《易經》對「謙」的認識和《老子》有相似之處。《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居;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促成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又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我誇耀的人有功勞反而變成無功勞,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反而不得長久)。在討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老子》說:「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以會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見容於大國)。《老子》還強調:「大者宜為下」(大國尤其應該謙下)。
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勞謙君子有終吉」的論斷是非常正確的,為劉邦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張良,其功勞不亞於蕭何和韓信,在韓信已被封為楚王,蕭何「所食邑獨多」的情況下,張良婉拒了劉邦賞給他的「齊三萬戶」,謙虛地說自己並沒什麼功勞,只是象徵性地要了一個當初與劉邦相遇的小地方留縣。張良這種功成身退的態度是極其明智的,後來韓信被殺,蕭何下獄,「漢初三傑」中唯有張良能夠善終。對於韓信立大功反而被殺一事,太史公司馬遷評論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意思是說韓信立下的功勞對於漢朝而言,可以和周期的周公、召公和姜太公媲美,假如韓信能夠謙虛一點,不自誇自己的功勞和能力,一定能夠造福子孫後代。只可惜韓信沒有這樣做,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時候密謀造反,最終惹來殺身之禍,而且還禍及整個家族,這真是自取滅亡啊!
丙吉對皇帝有恩不自誇
西漢的丙吉「為人深厚,不伐善」,在漢宣帝劉詢剛出生不久時曾救過他的命,漢宣帝繼承皇位後丙吉絕口不提這段往事,後來漢宣帝知道後對丙吉既感激又敬佩,馬上封丙吉為博陽侯,在受封時丙吉臥病在床,漢宣帝擔心他的病治不好,這時,太子太傅夏侯勝對漢宣帝說:「此未死也,臣聞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今吉未獲報而疾甚,非其死疾也。」不久後丙吉果然病癒。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丙吉已步入老年,但漢宣帝仍執意讓丙吉出任丞相。史稱丙吉「上寬大,好禮讓,不親小事,時人以為知大體。」
唐朝名將渾瑊對朝廷忠心耿耿,在藩鎮割據時期是穩定國家的中流砥柱。渾瑊「性謙謹,雖位窮將相,無自矜大之色。」每次向朝廷進貢物品,他都親自檢查,受到朝廷賞賜時態度恭敬如在皇帝面前,所以得到唐德宗李适的信任。唐德宗性格多疑,尤其不信任武將,渾瑊每次向朝廷奏事,如果沒有過失,就會很高興地說:「上不疑我。」由於渾瑊為人謙虛,做事謹慎,一直沒什麼過失,「故能以功名終」,以中書令、咸寧王的身份結束了其戎馬倥傯的一生。
啟示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值得注意的是,《易經》認為「勞謙君子有終吉」,是指辛勞而謙卑的君子才會善終。如果是偽君子,結果就大不一樣。偽君子的謙卑往往是有意做給別人看的,並非真心真意。
西漢末年的王莽是有名的偽君子,王莽是漢成帝的母親王政君的弟弟王曼之子,由於父親早死,王莽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其他叔伯兄弟。為了早日走上仕途,王莽「折節為恭儉,勤身博學,披服如儒生」,服侍母親和寡嫂極其周到,「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王莽的伯父大將軍王鳳病了,王莽「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當時人們都認為王莽是個好學上進謙虛有禮的道德楷模,王莽的叔伯們和當世名士戴崇、陳湯等人紛紛向皇帝推薦王莽,不久王莽就被封為新都侯,當上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地位高了以後,王莽「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余」。結果全天下的人都被王莽騙了,一直到他登上了權力的頂峰,暴露出篡奪漢家政權的野心時,人們才知道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只可惜為時已晚,西漢王朝還是逃不過被王莽終結的命運。不過,利用假謙虛騙人的王莽也沒有什麼好結果,不僅被起義軍將領斬首,其屍體還被軍人「節解臠分」,老百姓「切食其舌」。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為何會受益呢?孔子的解釋最有深意,他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由此可知保持謙虛是君子善終的不二法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eq46n2.html
-------------------------
易經 謙卦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九三:在謙卦謙虛的時候,身為三公,而得到正位,是勞苦功高而又謙虛謙讓的君子,所以最終一定是吉利的.
象辭上説:勞苦功高而又謙虛謙讓的君子,是萬民心悦誠服的對象.》
《謙卦的第三爻(九三),象徵勤勞辛苦而又謙虚的君子。它的結果,終歸是吉的。
象辭說:勤勞辛苦而謙虛的君子,那當然會使萬民拱服的。》
《九三。有功勞而謙卑的君子,有好結果,吉祥。
象傳說:有功勞而謙卑的君子,所有百姓都順服。》
《做到功成而弗居,有了功勞及才能,還能夠不居功,謙卑地對人,同時依然敬業,孜孜不倦,就能得到群眾的信頼。如此始終一貫的作風,是真正謙虛,必定吉祥。》
《九三是這一卦唯一的陽爻,處於下卦的最上位,相當於負有重大責任的人物。九三陽爻剛毅,陽爻陽位得正,因而,上下五個陰爻,都信賴以他爲重心。"勞謙"是說辛勞而且謙遜;這樣的君子,最後必然吉祥,可使萬民歸心。繫辭傳解釋這一爻辭:"辛勞而不誇耀,有功而不自滿,敦厚達到極致。這是指有功勞還能對人謙卑的人物"。確實難得。這一爻,說明謙虛必須有實質,可驕傲而不驕傲,才是眞正的謙虛。》
《謙卦的九三,是卦中唯一的陽爻,亦即將謙付之行動矣。謙卦九三爻動,陽轉陰之卦,地爲坤。九三陽生陰,能者多勞,又甘處下位,其精髓是坤卦精神的徹底發揮。
勞謙是能者多勞,而不居功之意。願意去作最辛苦,但對生命,對社會最有貢獻的工作。完全拒棄世俗的功利主義,拒絕一般成功的引誘,警覺地投入不可知的挑戰,有足夠的挑戰心和創造力。爻動後,陽中生陰,使九三更有包容心及堅持到底的寧靜毅力,能夠如此掌握謙卦精神,而付之於行動者,必能始終大吉大利了。
這是孔子對易經中各卦各爻的繫辭中,給予最高評價的一個爻辭。能夠眞正作到勞謙的君子,將獲得萬民的心悅誠服。沒有一點自我,才能以謙虛的精神爲萬民服務,佛陀、耶穌的精神,應屬勞謙的最高表現了。》
《第三爻是謙卦之主,所有謙的精神,謙的盛德就表現在這一個爻。"勞謙君子,有終,吉"。這個爻既然代表全卦的精神,自然是"謙。亨,君子有終",爻辭就幾乎等同於卦辭。只是爻辭講得比較細膩。卦辭有"君子",爻辭也有"君子",君子才能體現"勞謙"的精神,他的謙表現在對社會付出勞心勞力的貢獻。九三的貢獻雖然受到高度肯定,但是有坎象。九三.六四.六二剛好構成局部的坎象,九三就在坎險深淵,可謂是在地獄中修煉,辛苦備至,終於獲得勞謙的成就。說卦傳說"坎,勞卦也,因為坎卦的險難接連而至,生於憂患,備嚐艱險滋味,能夠不勞嗎?九三的大成就是在坎險中淬煉出來的。所以不要只看到人家的成就,還要看到人家的辛苦,才會知道人生不容易,不能坐享其成。"有終",君子當然有終,他的成就是大家都肯定的,結果是"吉"。卦辭比較含蓄,只是"亨,君子有終"就夠了。爻涉及到個體,就有得失、輸贏的考量,所以才給你一個"吉";肯定"勞謙",不但"有終",而且"吉",甚至會福蔭子孫。
小象傳說: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天下萬民自然而然心服口服,而且他還不是做官的,是民間英雄。九三爻變是坤卦,真正體現了"厚德載物","至哉坤元"的坤德。
孔子在繫辭傳中,對九三爻做了高度的評價。"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勞而不伐","伐"就是大張旗鼓,拚命宣傳。"勞而不伐"正是顏淵所說的"無伐善,無施勞"。顏淵勉勵自己做到"行善而不張揚"。"勞而不伐"是任勞任怨,不欲人知。"有功而不德",對社會有大貢獻,但絲毫不認為自己有德。一般人有功,就難免驕矜自滿,而且天天掛在嘴邊,自以為有德。如果能夠"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這是"厚之至也",因為有極高的生命厚度。膚淺的人才會拚命居功居德,唯恐天下不知。"厚"與"至"都是坤卦的德行。謙卦的上卦,外卦就是坤卦的象,平和,柔順,包容,所以"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有大功德卻甘居人下,而且很謙卑,很虛心,根本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這才是真正了不起。"德言盛,禮言恭",德行要講求盛美,禮儀要講求恭敬。功德盛全,沒有一點身段。"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卑正是使人恭敬而得以保存地位的坦途。這就是結論了。所以,不是"在其位",而是"存其位"。"在"與"存"的偏旁都是"才",影響及於當下那塊土地,就是"在",那麼只有在職,在位的時候可以發揮作用;一旦退職,甚至離開這個世界,其影響力就化為烏有。如果一個人的貢獻是謙卦的做法,那麼他的影響力就是"存",不僅生前死後,甚至可以影響後世千秋萬代。死後精神續存,這也是道家的思想。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壽。真正的長壽是永恆的影響力,永遠會想到子孫後代的福祉,這就是存。"存其位"是靠"致恭"做到的;也就是"厚之至"的"至","至哉坤元"的"至",再加把勁,使盡渾身解數,就是"致"。 "致恭"就是把恭敬的心發揮到極致,這樣的人才能夠"存其位",即使有多麼了不起的貢獻,還是謙恭有禮,那麼他的地位,他的影響力都是永恆的;不管是幾千年幾萬年之後,他在後人心中還有一座"神龕","蓮花座"。政治人物也是如此,在其位時可以控制一切,等到不在其位時,你的權力,影響力立刻化為烏有,因為你沒有值得留下的東西可以造福後代,下一代人很快就把你忘了。只有真正給後世帶來正面影響的人,他的地位才能千秋萬世永存。》
(5) 經典-筆記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wTayGA
----------------------------
謙卦第三爻,爻辭: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爻辭釋義
勞:指有功勞。有終:指最終結果。本爻的意思是:有功勞而謙卑的君子,有好結果,吉祥。
謙卦第三爻,爻辭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爻辭釋義
謙卦第三爻人生啟示
占得此爻者,你應該是一個有功勞的人,但是要記住,不要居功自傲,這樣才會吉祥。
前面講到,東漢時期的一名大將馮異,他屢立戰功,但他“為人謙退不伐”,人稱“大樹”將軍,因此他名垂清史。一個人如果妄自尊大,好大喜功,甚至攬功邀賞,居功自傲,以至聲色犬馬,作威作福,飛揚跋扈,必然導致眾叛親離,更談不上建功立業。
與馮異相反,在隋朝的時候,有一位大將叫史萬歲,他英勇善戰,治軍有方,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可是,由於引起隋文帝近臣的嫉妒,有一次在作戰中被瞞了戰功。史萬歲及其手下人非常不服氣,他數次給皇帝上表陳述,但隋文帝仍未醒悟。後來,隋文帝召見史萬歲,當時出征將士數百人在朝稱冤。史萬歲對眾人說:“吾今日為汝極言於上,事當決矣。”史萬歲見到隋文帝后,說:“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言辭憤激,有忤於上。隋文帝一聽大怒,
令武士將史萬歲暴殺於朝堂。
對於有功者,千萬要學習馮異,不要以功自居,不要非去爭得獎賞,勞苦有功而不自誇,這樣才會吉祥。否則可能會因此而惹禍。
有功勞而又謙虛謹慎的君子,最終會吉祥的。因為有了功勞而不居功自傲,其一不會遭人妒忌;其二因為心懷謙虛之德,所以可以接受新生事物,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如果真的是一位“勞謙君子”,那麼就應當看出中國當時與國外的差距,追求更大的發展,不過康熙六歲登基,一生做了許多大事情,確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如果讓他懂得謙虛是不大可能的。不過,如果雍正是一位“勞謙君子”,那也會改變滿清衰落的命運;如果乾隆是一位“勞謙君子”,也不會使滿清走向衰落。可是到了嘉慶帝,再“勞謙”,確實有些晚了。嘉慶當時只殺了何珅一人,並沒有“茹以其匯”地牽連其他人。為什麼呢?因為貪官已形成龐大勢力,要像拔茅草一樣整治貪官,恐怕自己的皇位也保不住,實在是沒辦法。
周公是一位“勞謙君子”,他東征之後,使西周成為泱泱大國,政權也得到了統一與鞏固,但他並沒有居功自傲。制禮作樂期間,他為了不失去天下賢臣,“握發吐脯”,聆聽賢臣的治國策略,所以西周因此而逐漸走向繁榮富強。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占得此爻者,要記住:
萬民欽服祿尤高,男子英豪志氣豪。
好把九牛垂大餌,即期可獲巨川鰲。
有功而不伐,君子保成功。
以此行謙道,何人不聽從。
勞心复勞心,勞心終有成。
清風能藉力,忻笑見前程。
谦卦第三爻,爻辞: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_谦卦详解_国易堂周易算命网 https://bit.ly/3MO4oOF


蔡襄-泉州美髯太守-「一條橋(有跨度)、二部書(有厚度)、三品官(有氣度)、四大家(有高度)」/觀世音徵婚/勸學興善,深得民心-忠於職守,勤政為民,而且敏於時局,關注國防,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還是著名書法家,位列「宋四家」-「倡為石橋」為了籌措資金,他與母親盧氏帶頭捐資建橋建成洛陽橋蔡襄在撰《萬安橋記》勒石碑立於橋頭/蔡襄初知泉州時,忍受著喪子亡妻之痛,可是,他最終把悲傷留給了自己,卻將陽光德政贈予了這片土地。這份無言的偉大,堪與青史共千秋。著有《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茶葉專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蔡襄墓,位於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錦橋嶺-古墓葬/蔡襄-進士-北宋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被歐陽修、蘇軾等人推為「本朝第一」,後來人們又把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茶錄》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茶學專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志禮《姜同節集》(1589年)登進士,(160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1623年)由浙江副使,升任尚寶少卿,後再升為尚寶卿,拒絕迎合魏忠賢。後辭職,仍被削奪為民,追奪誥命。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被除,恢復官職/民思其德,為建生祠於洛江之上。邑人何喬遠為文記之/明代姜志禮大修洛陽橋的功勞,亦應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一生有三樂:一是讀書時發出金石般的聲音;二是辛苦勞動後好好地休息;三是識才、用才,獎勵人才/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涵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曾國藩「相士」有十二字口訣,即:「長方昂,穩謹稱,村昏庸,動忿遯(同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享有「千古完人」的美譽給自己定下三戒:戒色、戒菸、戒妄語。最難戒、也最難過的就是第一關-戒色。在每天都要做12件事,其中包括「主敬」,就是保持衣冠整潔,心神清明端正;包括「靜坐」,每天要靜坐一個小時,像寶鼎一樣紋絲不動;包括「謹言」,就是他注意修口德,不去講不好的話,不去傷害他人;包括「自省」,每天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給自己多留反思的餘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