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墓,位於中國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錦橋嶺,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墓葬,為第一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間為1961年5月10日[1]。
蔡襄墓的歷史年代為宋。

2020-09-24_214431220px-Cai_Xiang


來去莆仙(三三) 楓亭 蔡襄陵園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G5ZAqJ

1229878598_l1229878802_l1229878106_l1229878701_l1229878003_l1229878607_l1229878899_l (1)1229878101_l1229878608_l1229878002_l1229878001_l1229878109_l1229878502_l1229878998_l1229878600_l1229878798_l1229878102_l1229878799_l1229878702_l1229879000_l

蔡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仙遊縣)人[1],北宋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諡號忠惠。
蔡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FZuHnX
生平
蔡襄生於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的父親蔡琇初為仙遊縣楓亭驛農民,曾擔任泉州吏員。蔡襄母親盧氏為惠安縣德普里(今泉港區後龍鎮)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2]。
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授漳州軍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四月,授西京留守推官。寶元(1039年)二年,加試大理寺評事。三年(1040年),遷著作佐郎。九月,充館閣校勘。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遷秘書省丞、知諫院。九月,賜五品服。四年(1044年)八月,遷直史館、同修起居注。十月,授右正言、知福州事。七年(1047年)十一月,除福建路轉運使。皇祐二年(1050年)九月,判三司鹽鐵勾院。三年(1051年),充三司度支勾院判官。四年(1052年)九月,進知制誥、遷起居舍人、權同判吏部流內銓。五年(1053年)正月,權同知貢舉。六年(1054年),遷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除樞密直學士、知泉州事。三年(1056年)四月,遷禮部司郎中、知福州事。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移知泉州。五年(1060年)七月,充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六年(1061年)四月,判三司使。七年(1062年)十一月,轉吏部司郎中。八年(1063年)三月,總應奉山陵事。六月,任修奉太廟使。八月,拜三司使、遷給事中。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罷三司使、除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事。三年(1066年),丁母憂。四年(1067年)八月,卒於家。十月,贈吏部侍郎,葬於楓亭蔡嶺。乾道年間或淳熙三年(1176年),贈諡忠惠。
蔡襄為官剛直敢諫,景祐三年五月,天章閣侍制、權知開封府范仲淹以事忤宰臣呂夷簡遭貶,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歐陽修、大理寺評事余靖、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尹洙皆因論仲淹事而貶黜,蔡襄為此作《四賢一不肖詩》聲援范、歐陽等人。
萬安橋
福建省博物院洛陽橋模型
在擔任權知泉州事時,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的萬安橋(後來改稱洛陽橋),從北宋皇祐四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方便了周邊地區的交通往來。
蔡襄後又在橋上增建了許多裝飾:佛塔九座、亭7座,並刻有許多藝術石雕,橋的欄杆上端還刻有披髮昂首的石獅子,有的石獅子口內還含有玲瓏滾動的石球,被稱之為「獅子含珠」。
書法
蔡襄擅長書法。他的書法主要學習晉唐的王羲之、顏真卿和柳公權,在當時即被歐陽修、蘇軾等人推為「本朝第一」,後來人們又把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流傳下來的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陶生帖》、《郊燔帖》、《澄心堂帖》、《扈從帖》、《腳氣帖》等,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
《離都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澄心堂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著作
蔡襄著有《端明集》四十卷。
蔡襄也是一位茶學專家,他撰寫的《茶錄》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茶學專著
蔡襄還著有《荔枝譜》一書,記載荔枝的32個品種和荔枝樹的栽培和荔枝果的加工儲藏方法。
家族
曾祖:蔡顯
祖:蔡恭,贈工部司員外郎
父:蔡琇,贈刑部侍郎
母:盧氏,長安郡太君
兄:蔡燮,務農
弟:蔡高,字君山,景祐中舉進士,官長溪縣尉、開封府太康主簿。
弟:蔡奭,官福州司戶參軍。
妻:葛氏,永嘉郡君
長子:蔡勻,將作監主簿,早卒
次子:蔡旬,大理寺評事,早卒
孫:蔡傳,字永翁,著有《城南詩集》20卷、《吟窗雜錄》20卷、雜文及政議10卷等。子蔡橚、蔡樞、蔡楙
幼子:蔡旻,字季公
孫:蔡佃,字耕道,宋崇寧二年(1102年)中進士。著有《閩詩錄》兩集。
孫:蔡伷,字善道,與蔡佃、蔡伸三兄弟號稱「三蔡」。伷於大觀三年(1109年)登進士第,官徽猷閣待制,中大夫、贈金紫光祿大夫。
孫:蔡伸,字仲道,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與秦檜同科進士。歷任徐州、楚州、饒州、真州等四州通判,滁州、徐州、得安州、和州等州的知州。官至寶謨閣學士、徽猷閣待制、左中大夫,自號友古居士,著有《友古居士詞》1卷。子蔡洸,紹興三年登進士第,官任吉州知州、鎮江知府,吏部戶部尚書,光祿大夫總領淮東軍馬錢糧。
女:蔡氏,適秘書省著作佐郎謝仲規
女:蔡氏
女:蔡氏
蔡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FZuHnX

220px-Cai_Xiang-0012020-09-24_2143242020-09-24_214317500px-Letter_on_Cheng_Xin_Tang_Paper_by_Cai_Xiang400px-離都帖

蔡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139317757_l

荔譜家風

蓮舫/蔡蓮舫/臺中清水蔡源順家族/成立臺灣人中學,臺中一中於焉誕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祠堂裡的蔡襄文化
祠堂里的蔡襄文化 https://bit.ly/2NS4Yl6
北京故宮博物館里的蔡襄公畫像
清明假期,在城廂區東海鎮東蔡村,修葺一新的東蔡祖祠又迎來許多回鄉祭祖的村民。 如今,這座古樸的宗祠被賦予新作用,變身內容豐富的蔡襄文化館。 捐資修宗祠的是村裡的一批老人,他們說,祠堂不僅是祭祖的場所,還應該發揮傳家風的作用。
站在東蔡祖祠前,記者看到,裝飾一新的祠堂是莆田傳統的祠宇建築結構。 東蔡祖祠是全村的祠堂,至今保留著許多古物。 帶領記者參觀的老人們介紹祠堂的來歷。 大約宋末,最早定居東里(現東蔡)的蔡氏先人仙甫、洪甫後裔為紀念先祖榜眼蔡佃,在東蔡中街建成祠堂,定名榜眼祠堂。 當時祠堂很簡陋,廳堂裡供奉先祖蔡襄、蔡佃、蔡廣等像。 按照規制,祭祖一年4次,沿襲不變。 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祠堂被毀。 明崇禎年間,蔡姓村民另選址村海灘邊重建祠堂,改稱為「東蔡祖祠」。。 族譜記載,祠堂在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曾多次重修。
因年久失修,為此,村裡一些老人組建了修繕小組,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祠堂進行全面的維修。 蔡慶發老人是東蔡祖祠負責人。 他說,祠堂文化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凝結深厚的血緣親情。 他們在此次修祠中,重視發掘祠堂文化底蘊,升祠堂文化的教化價值,讓前來祭拜祖先的村民、宗親接受先祖高風亮節思想的薰陶,接受仁義孝悌文化的洗禮。
參觀中,記者發現,東蔡祖祠處處展現蔡襄"元素",如同一座蔡襄文化大觀園。 門前廊柱對聯"忠惠諫诤千年頌,義風明良萬載揚"、大門楹聯"荔譜家聲大,忠惠世澤長"東門聯"端明學士四海頌,荔譜家風五洲傳"等,體現了蔡襄忠惠勤廉的精神風範。 大門兩壁鐫刻兩幅蔡襄書法精品,東邊的《紆問貼》,展現蔡襄行書的瀟灑俊美;西邊的《腳氣貼》是蔡襄草書珍品,在歷代受人讚絕。 祠廊配置兩幅影雕,東為洛陽橋,西為世界最早的果樹栽培學《荔枝譜》圖,宣揚蔡襄功績。 走進廳堂,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牆上的蔡襄的畫像,大廳樑柱上也懸掛著歌頌蔡襄的"四諫流芳"匾等
老人告訴記者,在祠堂展示蔡襄文化,緬懷蔡襄的歷史功績,就是希望引導後人立言、立德、立功、立賢,承先繼後,發揚光大
祠堂里的蔡襄文化 https://bit.ly/2NS4Yl6

bacff2b3fc3440c9a619e1521c23386c69a25b6c1ac94015b7c0a596ddb5f30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