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連結

2020-10-19_144049

2020-10-19_1323202020-10-19_1326242020-10-19_13233210494722_886839361327951_4185930804083650504_n2020-10-19_144049

蔡襄-泉州美髯太守-「一條橋(有跨度)、二部書(有厚度)、三品官(有氣度)、四大家(有高度)」/觀世音徵婚/勸學興善,深得民心-忠於職守,勤政為民,而且敏於時局,關注國防,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還是著名書法家,位列「宋四家」-「倡為石橋」為了籌措資金,他與母親盧氏帶頭捐資建橋建成洛陽橋蔡襄在撰《萬安橋記》勒石碑立於橋頭/蔡襄初知泉州時,忍受著喪子亡妻之痛,可是,他最終把悲傷留給了自己,卻將陽光德政贈予了這片土地。這份無言的偉大,堪與青史共千秋。著有《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的又一部茶葉專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泉州府_百度百科

2021-10-14_121659

2021-10-14_121639

2021-10-14_121710

姜志禮《姜同節集》(1589年)登進士,(160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1623年)由浙江副使,升任尚寶少卿,後再升為尚寶卿,拒絕迎合魏忠賢。後辭職,仍被削奪為民,追奪誥命。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被除,恢復官職/民思其德,為建生祠於洛江之上。邑人何喬遠為文記之/明代姜志禮大修洛陽橋的功勞,亦應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泉州府_百度百科

姜太公後裔-高姓+高拱乾-編《臺灣府志》+臺灣賦-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1691─1695掌管台灣全境-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祭祖的桌子,是張八仙桌。八仙桌的上方掛了族譜-族譜的兩側,有一副對聯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志禮,字立之,號同節,直隸丹陽(今江蘇)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資料連結
萬曆十七年(1589年)登進士,授建昌府、衢州府推官,入為大理寺評事;升任刑部員外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升廣東副使[1]。後進為山東右參政,分守登、萊;因反對福王封田,後降職為廣西僉事。久之,遷江西參議。天啟三年(1623年)由浙江副使,升任尚寶少卿,後再升為尚寶卿,拒絕迎合魏忠賢。後辭職,仍被削奪為民,追奪誥命[2]。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被除,恢復官職[3]。
參考資料連結 https://bit.ly/3kb7a29
 清·胡之鋘修,清·周學曾等纂,《道光晉江縣誌·卷之三十四·政績志》:姜志禮,字立之,號同節,丹陽人。萬曆己丑進士,知泉州府,以正人心,厚風俗為務。重倫常,崇節義,尊高年,尚有德,引多士,恤無告,嚴包糴,禁投獻,剔衙蠹,懲總牙,給隸糈,時兵餉。民有不率者,從容教之,教之不馴,乃繩以法。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洛陽橋傾圮,大梁折入於海,故址漸湮。志禮採石,從海底結址二十三,葺舊址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架重易,關樓亭榭一新。其他城堞壇壝,以次繕治。郡紳士頌述其政,曰《實政錄》,黃汝良為序。入覲,擢廣東憲副。去,民思其德,為建生祠於洛江之上。邑人何喬遠為文記之節《何鏡山集》。參《河干集》。
 明實錄:熹宗實錄 ,71卷 ,3421
 《明史》(卷234):姜志禮 ,字立之,丹陽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歷建昌、衢州推官,入為大理評事。三十三年以囚多瘐死,疏言:「犴狴之間,一日斃十五人。積日而計,亦何紀極。又況海內小民,罹災祲而轉死溝壑,及為礦稅所羅織、貂璫所攫噬、含冤畢命者,又復何限!乞亟為矜宥,勿久淹繫,且盡除礦稅,毋使宵人竊弄魁柄,賊虐烝黎。」不報。歷刑部員外,出為泉州知府,遷廣東副使,並有聲。 進山東右參政,分守登、萊。福王封國河南,詔賜田二百萬畝,跨山東、湖廣境。既之國,遺中貴徐進督山東賦,勢甚張。志禮抗疏曰:「臣所轄二郡,民不聊生,且與倭鄰,不宜有藩府莊田以擾茲土也明甚。且自高皇帝迄今累十餘世,封王子弟多矣,有賜田二萬頃,延連數十郡者乎?繼此而封,尚有瑞、惠、桂三王也。倘比例以請,將予之乎,不予之乎?況國祚靈長,久且未艾。嗣是天家子姓,各援今日故事以請,臣恐方內土田,不足共諸藩分裂也。」帝大怒,貶三秩為廣西僉事。久之,遷江西參議。 天啟三年由浙江副使入為尚寶少卿,尋進卿。河南進玉璽,魏忠賢欲志禮疏獻之。志禮不可。忠賢怒,今私人劾甚衰老,遂乞休。詔加太常少卿致仕,已而削奪。崇禎初,復官。 志禮性淳樸,所居多政績,亦以行誼稱於鄉。
姜志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1fKE0T
---------------------
姜志禮
性淳樸剛直,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登進士,授建昌推官,後補衢州知府,升大理院評事。
時京師關押很多未結案囚犯,他上書請從寬發落,審理平反了一些冤案。後為刑部員外郎,出任泉州知府。任職期間,修複數里長的萬安橋,又為貧民奪回被豪強侵占的沙格澳漁利之地。人民感恩,為他建造生祠。泉州的豪門巨室,在考學中拉關係講人情的信件,被他統統燒掉。不久,調任山東右參政,守登、萊二地。時福王受封河南,賜田2萬頃,遣太監檢閱民田,騷擾登、萊二地。志禮上疏力爭。帝怒,謫姜為廣西僉事。離山東前,當地發生饑荒,仍布置募粟賑濟饑民。後調江西參議。又調浙江副使。時有葉朗生叛案1宗,株連萬餘人。他只懲辦幾個為首者,其餘一律開釋。後升尚寶卿,赴山西主持考試。剛巧中州進貢玉璽,姜逆魏忠賢私慾,上疏皇上。魏忠賢懷恨,欲誣陷,未成,姜乞求告老還鄉。祟禎初,下詔恢復原官職,他以年老推辭。年90餘卒。
明史記載
姜志禮,字立之,丹陽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歷建昌、衢州推官,入為大理評事。三十三年,以囚多瘐死,疏言:“犴狴之間,一日斃十五人。積日而計,亦何紀極!又況海內小民,罹災寢而轉死溝壑,及為礦稅所羅織、貂璫所攫噬、含冤畢命者,又復何限!乞亟為矜宥,勿久淹系,且盡除礦稅,毋使宵人竊弄魁柄,賊虐丞黎。”不報。歷刑部員外,出為泉州知府,遷廣東副使,並有聲。進山東右參政,分守登、萊。福王封國河南,詔賜田二百萬畝,跨山東、湖廣境。既之國,遣中貴徐進督山東賦,勢甚張。因言:“自朝鮮用兵,畿民富者貧,貧者死,思亂已久,奈何又虐征。國家縱貧,亦不當頭會箕斂,括細民續命之脂膏;況奸徒所得千萬,輸朝廷者什一耳,陛下何利為之。”奏入,四日未報,復具疏請。帝大怒,傳旨鐫三級,出之外。大理卿吳定疏救。帝益怒,謫好禮大同廣昌典史,定鐫三級,調邊方。言官復交章論救,斥定為民。既而帝思好禮言,下其疏,命廠衛嚴緝,逮禮等二十八人詔獄,其害乃除。好禮之官,未幾,請急歸。家居十五年卒。天啟中,贈太常卿。 志禮抗疏曰:“臣所轄二郡,民不聊生,且與倭鄰,不宜有籓府莊田以擾茲土也明甚。且自高皇帝迄今累十餘世,封王子弟多矣,有賜田二萬頃,延連數十郡者乎?繼此而封,尚有瑞、惠、桂三王也。倘比例以請,將予之乎,不予之乎?況國祚靈長,久且未艾。嗣是天家子姓,各援今日故事以請,臣恐方內土田,不足共諸籓分裂也。”帝大怒,貶三秩為廣西僉事。久之,遷江西參議。天啟三年,由浙江副使入為尚寶少卿,尋進卿。河南進玉璽,魏忠賢欲志禮疏獻之。志禮不可。忠賢怒,令私人劾其衰老,遂乞休。詔加太常少卿致仕,已而削奪。崇禎初,復官。志禮性淳樸,所居多政績,亦以行誼稱於鄉。
明朝東林黨成員(六)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姜志禮:性淳樸剛直,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登進士,授建昌推官,後補衢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2IJ0mex
-----------------------------
萬曆17年三甲第二十四名進士
姜志禮,字立之,丹陽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歷建昌、衢州推官,入為大理評事。三十三年以囚多瘐死,疏言:「犴狴之間,一日斃十五人。積日而計,亦何紀極。又況海內小民,罹災祲而轉死溝壑,及為礦稅所羅織、貂璫所攫噬、含冤畢命者,又復何限!乞亟為矜宥,勿久淹繫,且盡除礦稅,毋使宵人竊弄魁柄,賊虐烝黎。」不報。歷刑部員外,出為泉州知府,遷廣東副使,並有聲。
進山東右參政,分守登、萊。福王封國河南,詔賜田二百萬畝,跨山東、湖廣境。既之國,遺中貴徐進督山東賦,勢甚張。志禮抗疏曰:「臣所轄二郡,民不聊生,且與倭鄰,不宜有藩府莊田以擾茲土也明甚。且自高皇帝迄今累十餘世,封王子弟多矣,有賜田二萬頃,延連數十郡者乎?繼此而封,尚有瑞、惠、桂三王也。倘比例以請,將予之乎,不予之乎?況國祚靈長,久且未艾。嗣是天家子姓,各援今日故事以請,臣恐方內土田,不足共諸藩分裂也。」帝大怒,貶三秩為廣西僉事。久之,遷江西參議。
天啟三年由浙江副使入為尚寶少卿,尋進卿。河南進玉璽,魏忠賢欲志禮疏獻之。志禮不可。忠賢怒,今私人劾甚衰老,遂乞休。詔加太常少卿致仕,已而削奪。崇禎初,復官。
志禮性淳樸,所居多政績,亦以行誼稱於鄉。
資料連結 https://bit.ly/3kb7a29


姜志禮有《姜同節集》
【介紹】: 明鎮江府丹陽人,字立之。萬歷十七年進士,歷建昌、衢州推官,入為大理評事。三十三年,因獄囚多瘐死,疏言生民之苦,請盡除礦稅。累官山東右參政,分守登、萊,抗疏福王遣中官督賦山東,貶廣西僉事。天啟間進尚寶卿,忤忠賢,乞休,詔加太常少卿致仕,已而削奪。崇禎初復官。有《姜同節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同節,丹陽人。萬厯己丑進士除建昌推官厯浙江按察使入為尚寳卿以太常少卿致士有奉嘗文集
七言律詩
送夏鶴田給諫使琉球 明·姜志禮
七言律詩
聖朝雨露海東頭,玉節翩翩覽勝遊。
萬里星槎銀漢杳,三山風馭碧天秋。
扶桑曉日迎靑鎖,瓊島春雲駐絳騶。
聞道南金煩大舶,輶軒何以荅宸旒。
詩詞索引 明 姜志禮 https://bit.ly/2FJP2xE


明姜志禮撰。 志禮字立之,丹陽人。 官山東參政時,以爭福王莊田谪官;官尚寶時,河南進玉璽,魏忠賢欲令表獻,執不可。 
 △《姜同節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姜志禮撰。 志禮字立之,丹陽人。 萬曆己醜進士,官至尚寶司卿,致仕后加太常寺少卿。 是集惟第五卷後半為詩,餘皆雜文,所載諸疏,論列時事,頗為切直。 其守泉州時,清還沙格澳及辨李相國偽書事;官兩廣時,拒李鳳、高汙准兩珰及擒叛猺韋尚勝事,政績多可稱。 官山東參政時,以爭福王莊田谪官;官尚寶時,河南進玉璽,魏忠賢欲令表獻,執不可。 其風節亦殊可取,詩文則類皆應酬之作也。 


《姜同節集》
《姜同節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姜志禮撰。 志禮字立之,丹陽人。 萬曆己醜進士,官至尚寶司卿,致仕后
加太常寺少卿。 是集惟第五卷後半為詩,餘皆雜文,所載諸疏,論列時事,頗為
切直。 其守泉州時,清還沙格澳及辨李相國偽書事;官兩廣時,拒李鳳、高汙准
兩 珰及擒叛猺韋尚勝事,政績多可稱。 官山東參政時,以爭福王莊田谪官;官尚
寶時,河南進玉璽,魏忠賢欲令表獻,執不可。 其風節亦殊可取,詩文則類皆應
酬之作也。
《姜同节集》_在线四库全书查询 https://bit.ly/2H4izTv


20-1 (2)20-2 (1)2020-10-20_17134920-3 (1)20-1 (3)20-4

明代姜志禮大修洛陽橋。
鄭煥章 文/圖。 
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橫跨於泉州市洛江區橋南村與台商投資區洛陽鎮萬安村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 它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開工興建,至嘉祐四年(1059 年)十二月竣工,因蔡襄在至和三年(1056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兩度出任泉州知府時主持續建完成,所以歷史上都稱是他建造的。 洛陽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並享有"海內第一橋"之稱譽。 千百年來,由於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破壞,它不知重修過多少次。 現有據可查者,自南宋至清代共重修23次,其中在明代有兩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重修:一次是宣德年間晉江大富豪李五(俊育)將橋增高3尺;一次是萬曆年間泉州知府姜志禮的大修。 然而,前者富有民間傳說,在泉州一帶幾乎家喻戶曉;後者在民間卻毫無傳說,後來又幾無宣傳,現在知之者甚少,今不妨作個介紹,讓大家對這座飽經滄桑的千年古橋的歷史多一些瞭解。
姜志禮,字立之,號同節,江蘇丹陽延陵人。 他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后,歷官江西建昌推官、浙江衢州推官、大理寺評事、刑部員外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出任泉州知府(太守)。 其在泉三年,"以正人心,厚風俗為務"[1],使得泉郡七邑呈現出良好的社會風氣,人民安居樂業;而最顯要的政績,則是主持大修洛陽橋,以利於泉州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姜志禮《重修萬安橋記》碑。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秋,泉州發生大地震(有的記載是颶風大作),許多建築物遭受嚴重破壞,尤其是洛陽橋損壞最為嚴重,墩毀梁折,扶欄散落,橋斷數孔,不能通行。 洛陽橋是將海港與內陸連接起來,南通漳、廣,北通江、浙,為福建沿海陸路交通的樞紐,關係著泉州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時為泉州知府的姜志禮儘管面臨許多建築物待修,經濟拮据,可當他得知洛陽橋坍塌,還是毅然向上申報,決計首先予以重修。 對此情況,姜志禮在萬曆三十七年所立的《重修萬安橋記》碑中有詳細記載:
自蔡忠惠公(蔡襄)建洛陽萬安橋以來凡幾修,至今上御極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剎胥就頹,橋做什麼尤甚。 橋跨海亙南北,中流大石雄屹,吞吐洪濤,稱郡東北之勝。 舊者中亭有石關(明嘉靖間,興、泉道佥事萬民英為防倭寇進犯泉州而建),有鎮風塔,儼然巨觀,一時悉壞。 會余來守是邦,百凡拮据,乃首議修□□文廟、城雉,漸及道路、橋樑。 方舉事,忽橋子報:"橋喊有聲,大石梁折入海。 "余色變,即書其報牍曰:"端明(蔡襄任過端明殿學士)有遺跡,橋斷我當修! "[2]

"晉惠交界"石刻。
洛陽橋以中亭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原屬晉江縣管轄的地域,北段原屬惠安縣管轄的地域,現其橋中東側尚保存一方嵌於橋板上陰刻楷書"晉惠交界"四個大字的界石。 由於洛陽橋分南北兩段,而這次地震北段損壞比南段嚴重,於是在姜志禮的主持下,制定了"南北並舉,以橋北尤重"的修橋方案。 對此,姜志禮是這樣描述的:
亟往視,梁果沉海,折不可續。 而橋北石梁塌低於南四尺奇,潮至輒沒,人不能行,淵址剝落十者有三四耳。 大抵歲久,水道更移,向由中橋深坎酾水,而後沙平水溢,穿溪蕩浦,而北風濤復噬啮之故,今壞更甚也。 余是以謀於觀察姚公,採石修之,南北並舉,於橋北尤所重雲。 [3]
由於洛陽橋南北兩段分屬晉江、惠安兩縣管轄,為了便於管理,各負其責,姜志禮分別聘請兩縣有身份地位的人來具體負責修橋之
事。 據清嘉慶《惠安縣誌》記載:"(萬曆)三十五年地震,橋勢力,址並傾陷,守姜志禮大修之。 南屬晉江,生員詹仰憲,北屬惠安,光祿署丞李呈春、廪生張翰臣庇其事。 "[4] 詹仰憲,字守齋,原是安溪人,官至侍禦史,致仕後隱居於清源山巢雲岩,因當時清源山屬晉江縣管轄,故以"晉江人"來負責橋之南段的重修之事。 李呈春、張翰臣則是地道的惠安人。 李呈春,字介庵,是吏部郎中李愷之季子,官至光祿署丞,時因謝事家居,從而被聘來與生員張翰臣負責橋之北段的重修之事。 在姜志禮的主持下,這三位先生都能盡心盡力,各負其職,詹、李甚至還捐資助修。 尤其是李呈春,"授事以來,身之海上,橋程督如法,突露沖風,暴日冒雨,歷晝夜不輟,竣而後即安"[5]。
據姜志禮《重修萬安橋記》碑中記載,"工始於戊申春,終於己酉夏",即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春開工,萬曆三十七年(1609 年)夏竣工。 儘管花費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完成的工程量卻很大,共"造墩二十三,修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 折梁重易,關、樓、亭、榭及忠惠公祠俱加庀,煥然一新矣"。

姜志禮石雕像。
從姜志禮的記載來看,洛陽橋的這次重修,不但修復了被損毀的部分,而且還予以加長。 據蔡襄《萬安橋記》碑記載,洛陽橋"累址於淵,酾水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6]。 這就是說,洛陽橋原有酾水道,即橋孔是47個,本應有橋墩46座,但因建橋時利用中洲(在中亭的那個地方)一天然小島,在其南北兩側建金剛牆與橋相連,中洲就相當於一座巨型橋墩,於是原有橋墩實際上只有45座。 而姜志禮主持重修時,則新造橋墩23座、修舊35座,合計是58座,比北宋建造時增添13座。 再者,那時重修還"整補扶欄五百","這是由於姜志禮修橋時添建了13座橋墩,把宋代所建洛陽橋予以加長,因而才有整舊和補扶欄'五百'"[7]。 據1993年國家撥款重修洛陽橋時勘測,北宋時所造的洛陽橋,"即主體橋確為47孔,45座石墩,主體橋的長度也沒有變化","而姜志禮添建的13墩或全部或大部分位於橋的北段,另有少數在南段"[8]。 於此看來,這次重修將橋加長是增長了南北引橋,尤其是橋北的引橋。
值得稱道的是,這次洛陽橋的大修,工程浩大,幾乎等於重建,可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完工。 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效率呢? 究其原因,是其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施工方法。 一者,沿用北宋造橋時所創造的"浮運架橋法"。 姜志禮在《重修萬安橋記》碑記載:「大石梁折,載石補之,舟至泊於橋,擇四月之十八日乘潮長而上,連三日潮俱小,舟不加浮,匠師告惫。 余曰:『昔忠惠公以二十一日安橋,豈湏是耶! '及是日,彌天之水,果自東來,石梁遂上。 "
二者,創造了"定嵌金木柱策",即豎木柱搭高架並作兩層來進行施工的方法。 姜志禮在《重修萬安橋記》碑記載:「時有進折因為你經濟之說者,余謂暫培則石梁無所寄,動移一損,費出不經。 則議設彌天之架,橫木懸樑,上可通人行,下不礙工作。 其法用『定嵌金木柱之策』,每海潮退,輒從海底將新舊石互取,結址累累,以達於頂,梁道載平。 "這種施工方法,既可通人行,又不妨礙工作,且省工省錢,可說是一舉多得。 而此方法乃是當時造橋工人創造,得李呈春同意,經過討論,最後由姜志禮拍板實施的。 對此情況,明代泉州著名學者李光縉在《(重修)萬安橋北記》碑中有更清楚的記載:
李君乃自上其議,大都謂舊存在的強迫不可輕拆,拆則多費;亦不可盡仍,仍則易壞。 斟酌於拆與仍之間,可以用費省而成功倍。 匠有獻"定嵌金木柱策"者,李君從之。 於是,設架橫上,上通人行,下受工作,伺潮退從海底累石結址,欹者正之,缺者補之,以達於梁,而橋道平矣。 [9]
獻此策者的匠人是誰
呢? 很可能是姜志禮在《重修萬安橋記》碑中所提及這次修橋的有功人員中的石匠曾讚、楊繼美。 洛陽橋的這次大修,正是他們創造了這種新的施工方法,才得以迅速、順利地完成,從而充分地顯示出明代泉州造橋工人的聰明才智。
洛陽橋位於洛陽江入海口的江面上,東臨海灣,潮浪交匯,無論是造橋或修橋,其工程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由於造物主的造化,往往會有一些神奇之事出現。 這次修橋就出現了四件神奇之事,姜志禮在《重修萬安橋記》碑中有詳加描述:
餘因而追惟其事,非但人力,蓋亦有神助焉。 當經始初,潮水浩彌,巨浸稽天,匠師患無所措手足。 餘為禱之,潮不至數日,一異也。 大石梁折,載石補之,舟至泊於橋,擇四月之十八日乘潮長而上,連三日潮俱小,舟不加浮,匠師告惫。 余曰:"昔忠惠公以二十一日安橋(傳說蔡襄造橋時,因江深水急無法累址,遂移檄海神,得回文書一"醋"字,意謂廿一日酉時下基址),豈湏是耶! "及是日,彌天之水,果自東耒,石梁遂上,二異也。 懸空梁石,一繩千鈞,架高數仞,下臨深淵,每值狂風巨浪,人盡危之。 自經始迄告成,木不摧,繩不斷,石不隕,幾無微虞,三異也。 橋北之役,郡人李呈春董之,以僮李魁視督石事,坐臥舟上,忽入海不知所往。 呈春奔涕,余亦泫然,命漁人撈獲,殮之歸槥,行索斷不可去,瘗於橋左。 世傳忠惠公造橋有夏得海之事(傳說蔡襄移檄海神,是皂吏夏得海下海投書),有無不足憑,乃今有李魁赴淵也耶,四異也。 "
姜志禮所渲染的這"四異",當是偶然的巧合。 然而,在科學不發達、崇信鬼神的時代,自然是將其演繹為"神助"之故,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修橋的艱巨性。
姜志禮說:「夫締造難,修繕亦不易,而繕修於傾瀉既極之後尤不易。 "[10]所以,姜志禮這次主持大修洛陽橋,其功可謂大矣! 因此,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姜志禮擢升為廣東按察司副使,泉郡士民感念他在泉三年的德政,尤其是主持大修洛陽橋的功績,就特 地在洛陽橋的中亭處建生祠並用花崗岩石雕像祀之;惠安士民還"相與捐金五十兩,置田四十石,擇道士一人守之"[11]。 明代泉州兩位著名學者李光縉、何喬遠都為該祠撰文立碑。 李光縉稱讚他說:「歲丁未地震,橋大國防部還未餘之,民謂公之功與忠惠公戰鬥力。 "[12] 何喬遠亦稱讚他說:"泉人祠公其上,知公遠可以不愧先賢,近可以示夫南北往來之人,而若耳目告之者。 "[13] 遺憾的是,該祠後來倒撙妳,李、何所撰兩碑也不知去向,幸好石雕像曾移置於"西川甘雨"亭中,現保存在橋南蔡襄祠後殿的"洛陽橋歷史陳列館"內,供人們參觀瞻仰。
洛陽橋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之所以能保存至今(現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泉州(刺桐)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點),乃是歷代修橋者的功勞。 所以,明代姜志禮大修洛陽橋的功勞,亦應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作者單位: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註釋:
[1]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4"政績志. 文秩之一"。
[2][3][10] 明萬曆三十七年姜志禮《重修萬安橋記》碑,立於洛陽橋中亭北側。
[4] 清嘉慶《惠安縣誌》卷8"附橋樑池井"。
[5][9] (明)李光縉《(重修)萬安橋北記》碑,碑已毀,文見《景璧集》卷8"碑記"。
[6] 碑立於洛陽橋南蔡襄祠內。
[7][8] 泉州市文物局編:《泉州洛陽橋修繕報告》第10頁、8頁,方誌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11][12] (明)李光縉《郡太守姜公祠田記》碑,碑已毀,文見《景璧集》卷2"碑記"。
[13] (明)何喬遠《姜使君祠碑》,碑已毀,文見《鏡山全集》卷53"碑"。
明代姜志礼大修洛阳桥 郑焕章 文/图  洛阳桥 https://bit.ly/2Tcmfom


2020洛阳桥游玩攻略,洛阳江从这里入海,1053年蔡…【去哪儿攻略】

100514000000wenhx32C3100r14000000wakguE326 (1)100t14000000wc70zF6A4100814000000wccazC274100g14000000wcu6q83C8100s14000000wj0w40C7B100714000000wstw728E5100f14000000wc5zu3C5C


洛陽橋景點-泉州旅遊評論-旅行指南-Trip.com

10040s000000hu8ij3D8A_Z_640_10000100q0s000000hwjkd6F97_Z_640_10000100v0s000000i6avu521F_Z_640_10000100o0s000000hu3g6D5BF_Z_640_1000010010s000000i86fnB5B9_Z_640_10000


61-820-1 (4)61-161-261-461-661-7100t14000000wc70zF6A4100814000000wccazC274100g14000000wcu6q83C8

萬古守安瀾,千載洛陽橋
——洛陽橋碑石記。
林培養 文/圖。
萬安橋石刻。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
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這是泉籍著名詩人余光中《洛陽橋》中的詩句
詩中的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東北郊的洛陽江上,為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大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 四月,迄於嘉祐四年(1059年) 十二月,前後歷7 年之久。 其「筏形基礎」、「種蠣固基」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的創舉,贏得了「天下第一橋」的美譽,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在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時期,為泉州港水陸轉運提供了交通保障,也是「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的重要考察點之一。 現存各種歷代摩崖石刻、匾聯石刻及碑記九十多方(處)。
橋南有兩尊石介士,一老一少,執劍相向,肅立於橋的兩側,大小與真人相當,應該是北宋的原物,雖略有風化,而精神猶在,千百年來,櫛風沐雨,不辭晝夜地守護著大橋。 後人感其精誠,給他們蓋上了簡易的石室,並奉以香火。 對於有功於社會,有功於人民的人或者事或者物,人們總是心存感激,並用最樸素的方式來紀念,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石室前有告示: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嚴禁在此燒香點燭。
踏上石橋,直抵中亭。 橋的右側,有圓錐形石塔,直入高雲。 塔基前有"南無阿彌陀佛"碑偈,豎刻正書。 碑石風化斑駁,是建橋時立以祀佛的,可見建橋時佛教己經有相當的影響
"西川甘雨"碑
橋的左側有棵古榕, 盤根錯節, 古拙虬曲,綠蔭繁茂,遮天蔽日。 甘雨碑亭就在榕樹下,裡面豎刻楷書"西川甘雨"四字,是為紀念明嘉靖年間泉州郡守方克而立的。 碑高1.8米,寬0.83米。 傳說明嘉靖年間,泉州府一帶久旱無雨,知府方克跪求雨神移西川之雨以解泉州旱情,事後為免西川遭受暴雨懲戒,奏明朝廷將西川改名四川。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據清道光版《晉江縣誌》記載:方克字惟力,號西川,為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丙戌(1526年)進士,並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泉州府事。 由此可見,「西川甘雨」中的「西川」其實是祈來甘雨的方知府的號。 這個碑款識己經風化殘這就是經濟,依稀可辨,上款:公姓方,諱克,字惟力。 領□西川州府事。 嘉靖辛亥,歲亢,裏侶禱霖雨。 下款:陵□倭亂。 萬曆三年乙亥,公念先人之積誠,天感士民之追思。 主碑上面有崇禎年間晉江縣令姚孫呎重修甘雨碑亭記事橫碣:明泉太守西川方公甘雨碑亭。 上款:崇禎庚午菊月吉旦;下款:晉江令姚孫重建重建典史許繼武督造"。
往右,十幾方兩米多高的石碑呈"L"形排開。 一種莫名的震憾一下子湧上心頭,於是逐碑拍照,細細觀摩。 "L"形的一端有四方碑刻。
第一方是《洛橋新城記》。 碑額篆書。 碑文有"新城者,我明兵憲育吾萬公,為行營時所築也,人謂之'防倭第一城'。 "又有"先是洛橋未城,此地為中亭,倭寇欲犯泉州,輒經此地以抵東門城下,育吾公視師中亭,浩然曰嘆:'是湯池金城處也,欲遏賊沖橋保咽喉,無如城此'"。 查史可知,明嘉靖末年,倭寇多次進犯泉州,燒殺搶掠,濱海一帶屢受其害。 明嘉靖三十八年八月廿八日抗倭衛鄉一戰終於促成了洛橋新城的建成。 從此,"倭寇不敢越新城,則亦不敢窺泉州矣",是泉州抗擊倭寇的重要歷史文物資料。
第二方:萬安祝,有上款:嘉熙二年冬十月初四日, 無名款。 據清代陳棨仁《閩中金石略》卷十所記:此碑原系二方,另一方為"聖放生"(已殘)。 陳氏說:萬安祝聖放生石刻/ 石二片,每片高一丈,廣四尺,每石大小字各二行,在晉江萬安橋中亭/ 嘉熙二年冬十月初四日/ 二石各三字/ 中散大夫知泉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事權提舉 福建路市舶莆田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借紫劉煒叔謹立/ 右為一行/ 右萬安祝聖放生六大字,蓋泉州郡守劉煒叔於萬安放生以祝厘者也( 原文為豎排,以/ 隔開,標點為筆者所加,下同)。 劉煒叔是名宦劉許可權之子,嘉熙間以奉直大夫知泉州,兼權福建路市舶。
第三方:亙海長虹,字徑有60 釐米左右。 碑上無名款紀年,碑石風化剝落,應是宋刻。 碑碣字跡蒼勁有力,猶如萬安橋長虹般橫亘海上,雄偉壯觀。
第四方:清同治三年(1864年)所立的《重修萬安橋碑》,追述清鹹豐十年(1860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萬安橋的事情,為時任泉州知府李慶霖所撰,書者是安溪人陳超功,歷官內閣中書。
"L"形的另一端有七方碑刻。
頭兩方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 的《重修萬安橋碑記》,是泉州太守姜志禮撰寫的。 史載,萬曆年秋有個百年一遇的地震,洛陽橋樑墜入大海,姜志禮主持重修,開工於戊申春(1608年),竣工於"己酉夏"(1609年)。 工程耗時一年餘,造價"金千三百",規模可以說接近重建。 而這兩碑從碑記文體、行數、字數等都有仿效蔡襄的《萬安橋記》,可以說與之相伯仲。
第三方:姜志禮所記《重修萬安橋記》。 這個碑詳細說明重修的經過,特別是"四異"為重修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讓我們感受到當年重建的艱辛。
第四方: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所立的《重修萬安橋記》。 碑額篆題"飛梁永固",碑文下半風化嚴重,幾乎認不出什麼了。 清乾隆六十年到現在才兩百多年,竟風化如此,實在讓人嘆惜。
第五六方可能字太小或者刊刻太淺,加上海風迅猛,風化非常嚴重,幾乎看不出什麼了。
最後一方是《萬公祠記》。 清乾隆壬午年(1742年) 嘉谟撰,王經書,記載重修萬公祠的事情。 嘉謨,長白山人,時任泉州府知府。 王經,山陰人,余不詳。
《萬公祠記》
拐個彎,又見到四方碑刻。
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的《重修洛陽橋木板記》。 該記說的是洛陽橋於抗戰初期"斷橋遏敵"、"砌以薄板"臨時通行,后木板剝腐而重建的事。 讀此碑,我們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碑是光緒進士林騷撰寫的。 林騷(1874~1953),字醒我,又名叔潛,晚年號半邨老人,是泉州一代名人。 他與胞兄林翀鶴同科中進士,官府曾贈"同懷同榜登科"匾額,傳為佳話。 他的父親林霽,素好書法,書《洛陽橋詩碑》四碑,現存於忠惠蔡公祠內。
二、《晉邑令尹鄭公愛民父母》碑。 上款:公名怡字光德江西臨江府清江縣人。 下款:時弘治壬戌歲仲秋既望合邑耆民立。 鄧怡,字光德,江西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舉人出身,於明弘治三年(1490年)任晉江知縣。 由於鄧怡多行德政,愛民如同父母,泉州百姓感恩戴德,故為之立碑。 古人說:"治國之道,愛民而已"。 為官愛民,民自然敬你如親!
三、《重修泉州府萬安橋碑記》,明嘉靖癸醜(1553年) 秋八月立。 此碑用青色花崗岩鐫刻,曾倒地斷裂,後來進行修補扶正。 碑文有近千字,洋洋灑灑,記事之餘,兼有議論。 乃晉江人進士王慎中撰文。
《重修萬安橋碑記》
四、清萬正色《重修萬安橋碑記》。 此碑下部殘缺,清道光版《晉江縣誌》有此碑全文,可補碑刻之缺。 又據史誌記載,萬正色字惟高,號中庵,泉州東郊潯美人。 萬正色曾官至水師總兵、水師提督、陸路提督,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大功,是清代康熙年間泉州籍的一員驍將。 根據碑刻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萬正色重修的洛陽橋竣工,並留下這方碑刻。
這裡除了比較集中的碑刻外,還有幾處摩崖石刻。
一抬頭,"萬古安瀾"四個大字映入眼中。 字徑該有70釐米左右。 上款:明萬曆戊申歲冬長至日。 下款:南海李待問題。 據史載:洛陽江萬安古渡"水闊五里,深不可址","用四兩紗線,系石下墜,沉入江中,尚未能測其深淺","每於風雨交作,數日不可渡"。 而自晚唐始,泉州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灣港口帆樯林立,百舸爭流,中外商賈雲集於此。 萬安渡給福建經濟、文化的交流造成極大障礙。 橋建成后,"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來行人視為危途之洛陽江,自是一橋飛架,南北暢通。 行人淩波而過,如履康莊"。 它對福建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 巧的是,這四字也寓橋名"萬安"二字。
萬古安瀾。
"萬古安瀾"的前方有"帶海襟江"石刻,字徑30釐米左右。 這是稱譽洛陽橋形勝壯美,可惜無題刻者名及題刻年代,或許是明或明以前刻。
"帶海襟江" 的側面是有橋名" 萬安橋" 石刻,字徑在1x0.9米左右,為諸刻之最大者,字跡蒼勁遒健。 款識風化,不可辯。 查清代陳棨仁《閩中金石略》可知:此刻為宋劉澤所書。 陳氏原文如下:右"萬安橋"三字,字徑三尺餘,在橋下大盤石上。 按/《書史會要》雲:劉澤,閩人,善大字,嘗書萬安橋三字/ 在海石上,徑三尺許,有隼尾存筋之法,時蔡襄造/ 橋不自書,澤書之。 此刻應鐫於橋成之嘉祐四年(1059年),距今已近千年,誠為難得的石刻。
自中亭至橋北,石刻無多,唯橋的左側一座石塔,人稱"月光菩薩塔",塔中方石四面都有刻字。 東面為梵文石刻, 據說是梵文悉曇體書寫,但不知道是什麼字。 西面中間浮雕月光菩薩頭像,左側豎寫"月光菩薩"四字,右側則有"己亥歲造"字樣,己亥歲即北宋嘉祐四年,距今已近千年。 北面刻有佛教偈語,據描紅是"涅盤經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巳,巳滅為樂,常住三寶",但與《涅盤經》偈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有出入,所以有人認為:因歷史久遠,石刻風化,後世描紅時看不清而出錯。 南面石刻為"諸佛出世,欲令眾生,開示悟人,佛之知見,使得清淨"。 此文字出處應是《法華經•方便品》。 該經雲:「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石刻文字對其做了一定的提煉。
駕橋天地老,留筆鬼神驚(黃貽楫書)
橋北立有一尊十幾米高的人物石像,峨冠博帶,美髯笑面,雙眼深情的凝視著江面,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北宋名臣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歷官至端明殿大學士,人稱蔡端明。 他曾兩知泉州,第一次是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至嘉祐元年(1056年)六月(至和三年改元嘉祐),為期五個月;第二次是嘉祐三年(1058年) 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 秋。 也就是在第二個任期內,蔡襄以郡守之位,積極籌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加快建橋,橋建成後,主持了竣工儀式,"合樂宴飲而落之",並親自撰書了《萬安橋記》,刻石立碑,就是後世所說的"三絕碑"。 千百年來,蔡襄之名即與洛陽橋緊密相連。 可謂"名宦巨橋共千秋"。 為了一睹"三絕"的風采,我們又回到了距橋南三四百米處的蔡襄祠。
跨入院子的大門,兩個高大碑亭分別是清福建陸路提督張雲翼重修蔡忠惠公祠記、懷蔡忠惠公七言長詩和清康熙壬戌進士張致遠撰《輿慶堂》《元侯又南張公去思歌》碑。 兩亭之後就是"宋郡守端明殿學士忠惠蔡公祠"。 門前石柱上有晚清兩廣總督黃宗漢之子、同治甲戌榜探花黃貽楫所書的"駕橋天地老,留筆鬼神驚"對聯。 上聯說的是蔡襄在泉州當官時主持修建了洛陽橋,下聯說的是蔡襄寫的書法和文章,高度概括了蔡襄的一生。
蔡襄祠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體態莊重而灑逸,頗有文士、名宦之風範。 塑像前為舉世聞名的《萬安橋記》兩方,分立左右兩側。 全文一百五十三字,記載造橋時間,橋長,花費, 建造者等,不妨把文字錄在下面:

泉州萬安渡石橋, 始造於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訖功。 累趾於淵,酾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 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 渡實支海,去舟而徒。 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盧錫、王實、許忠、浮圖義波,善宗等十有五人。 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還京,道由是出,因紀所作,勒於岸左。
碑高2.94米,寬1.63米,共二通,右側為宋原石,左側為1965年重刻,比原石筆力稍遜。 在《閩中金石略》卷七"萬安橋記"條下陳棨仁說:"碑石前段粗,後段細,前段有橫裂紋而後段完好。 二石筆法亦復不同,則當有一石為重刻,固自無疑";又說"余嘗摩挲石下,於下段石末得細字一行,題曰'曾孫奉議郎直秘閣提舉福建路市舶,賜緋魚袋桓立石;福唐上官石鐫'凡二十八字,為自來所未拓箸錄家亦無言及也";他認為:蔡桓在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任泉州市舶,距離洛陽橋建成已經有60多年,不可能蔡襄書而到蔡桓手裡才鐫刻,也就是說。 ,在蔡桓之前,後碑就已佚,"逮蔡桓提舶,因補刻一石...... 故石質氣勢,不能盡符也",而蔡桓擅書,"人謂有祖風烈","銀鉤鐵畫傳遺芳","實能繼其家學者",所以陳氏認為"碑之後段,或桓自書者欤"。 陳氏《閩中金石略》成書於清末,當時此二碑都還在,但後來後碑又丟了。 現在所看到的後碑,是建國後補刻的。 前碑字雄渾朴茂,氣度軒昂,得顏魯公之精髓,為蔡襄大字之代表作。 碑文書法在歷史上評價極高,《閩中金石略》說:"碑雄偉遒麗,為中興頌宗子",又引《皇宋書錄》:"蔡公萬安橋記,大字刻石最佳,字徑一尺,氣壓中興摩崖"。 南宋周必大認為:「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著,宜為本朝第一。 洛陽橋上皆入書法冠冕也。 "明代王世貞更高度評價:"萬安橋天下第一橋,君谟此書雄偉遒麗. 當與橋爭勝。 "
月光菩薩塔。
蔡襄祠大廳下走廊兩邊各列碑刻十來方。 其右有明莊際昌所撰《泉郡守五嶽蔡公德政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泉州郡守沈汝翰所題" 海內第一橋"石匾,明柯潛所記《蔡忠惠 公祠重建記》,清嘉謨所撰《重修萬安橋碑記》,清乾隆重制的《鳳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陽萬安橋碑記》,清方鼎所書《重修宋蔡忠惠公祠碑記》。
大廳下走廊左邊有清李鶴年《重修蔡忠惠公祠落成紀詩》四通,林霽所書。 林霽為前述林騷之父,書法顏、柳,饒有骨力。 此四通碑,字徑近20釐米, 深得顏魯公麻姑仙壇記神韻。 我們常說"廟堂之氣",我想這就是了。 這碑旁是民國六年(1917年)晉江縣張縣長"告示碑"以及民國二十九年王夢古題洛陽橋詩碑刻。 詩曰:「洛陽渡口水瀰漫,太守祠前撫石欄。 萬點蠣房尤在望,五朝墨沈未全幹。 名橋已共劫灰盡,滄海長留古廟寒。 隔岸三千六百尺,憑誰只手挽狂瀾? "民國二十九年就是日寇蹂躪中華,戰火方殷的1940年,千年古橋難逃劫運。 時任閩南使者的王夢古仰天長歎:憑誰只手挽狂瀾? 此詩可以說是洛陽橋乃至全國文物在國難之時遭逢厄運的寫照。
蔡襄祠院子裡,還散落著各種碑刻殘件,筆者一一拍照,留存圖片以待日後查證。 在橋北的昭惠廟拍照時,當地居民告訴我們,為了保護歷代重修昭惠廟的碑刻,他們不得不把厚厚的泥漿糊到了石碑,這些石碑才能保存到現在。
万古守安澜,千载洛阳桥——洛阳桥碑石记 https://bit.ly/3kgHrW6


世界歷史最久的跨海石橋,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泉州洛陽橋 - 壹讀

304e71486f6f78654965304e71486f6f4e475852304e71486f6f6646795a


姜公輔/姜維+“南海佳士”姜唐佐與蘇東坡《書贈姜唐佐聯》/姜氏族譜+姜詩事母孝-《二十四孝》中湧泉躍鯉/公元1100年,這一年是北宋元符三年,蘇東坡謫居瓊州3年之後,離開了海南島。又3年後,蘇東坡的海南弟子姜唐佐先後考中舉人和進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0-10-21_1131572020-10-21_113207

「東湖亭—二公亭—蘇氏家廟—急公尚義坊—泉州少林寺—七里庵」
泉州中心市區首條孝廉文化 https://bit.ly/2TdzENe
泉州太守席相與被貶為泉州別駕的姜公輔常結伴相游東湖,鼓勵泉州士人志存高遠,上進報國。
其時,有歐陽詹榮登科舉金榜,次年姜席二公便在東湖亭設宴歡送赴舉的八秀士,歐陽詹陪宴作記,一時傳為美談,東湖亭也自此揚名。後來,二公先後他調,鄉人為其功績所感,便在東湖亭旁另選一勝島,築亭紀念二人,故名「二公亭」。亭成之後,「溫陵甲第」歐陽詹特為席相、姜公輔撰《二公亭記》,後又有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寫詩吟贊「二公亭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泉州中心市區首條孝廉文化 https://bit.ly/2TdzENe
東湖公園東湖亭、二公亭。
一段段流傳千古的孝廉故事。」
近期,泉州市區首條孝廉文化研學旅遊線路出爐,受到歡迎。正值暑期,不妨帶孩子走一走,寓教於游,接受身邊的孝廉文化薰陶。
東湖公園東湖亭、二公亭
致敬重教興文的姜公輔席相
東湖公園主入口的二公亭,是東湖公園最具特色的一座亭子,亭柱有楹聯「甲第破天荒永懷姜席二公德,人文夸海國邁步關山萬里程」,銘刻著泉州人對席相、姜公輔教化之功的感念,也承載著席相、姜公輔、歐陽詹等名士忠貞耿直、興文重教的家國情懷。
唐貞觀年間,東湖水面40頃,是當時泉州主要的園林,留下許多名人游湖的傳說。唐時,泉州太守席相與被貶為泉州別駕的姜公輔常結伴相游東湖,鼓勵泉州士人志存高遠,上進報國。
其時,有歐陽詹榮登科舉金榜,次年姜席二公便在東湖亭設宴歡送赴舉的八秀士,歐陽詹陪宴作記,一時傳為美談,東湖亭也自此揚名。
後來,二公先後他調,鄉人為其功績所感,便在東湖亭旁另選一勝島,築亭紀念二人,故名「二公亭」。亭成之後,「溫陵甲第」歐陽詹特為席相、姜公輔撰《二公亭記》,後又有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寫詩吟贊「二公亭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
重建的二公亭,由我國著名建築大師齊康主持設計,將文化內涵引入了建築之中,再現了二公亭深厚的歷史神韻。
泉州中心市區首條孝廉文化研學線路出爐 - 壹讀 https://bit.ly/2TdzENe

姜公輔/姜維+“南海佳士”姜唐佐與蘇東坡《書贈姜唐佐聯》/姜氏族譜+姜詩事母孝-《二十四孝》中湧泉躍鯉/公元1100年,這一年是北宋元符三年,蘇東坡謫居瓊州3年之後,離開了海南島。又3年後,蘇東坡的海南弟子姜唐佐先後考中舉人和進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泉州開元寺-唐代的漢傳佛教寺院-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1637年)總兵鄭芝龍等重建大雄寶殿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119069901_l1119074074_l1119072385_l


法國「燈塔之王」/泉州在宋元時期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姜志禮《姜同節集》(1589年)登進士,(160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明代姜志禮大修泉州洛陽橋的功勞,亦應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7-26_081846news-16272065093759

法國「燈塔之王」/泉州在宋元時期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姜志禮《姜同節集》(1589年)登進士,(160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明代姜志禮大修泉州洛陽橋的功勞,亦應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解放軍演習之際 中國近千年古蹟「萬安橋」遇祝融坍塌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5lWqa
福建省屏南縣的歷史古蹟「萬安橋」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zDNVYi
共軍演習之際 福建近千年歷史「萬安橋」遭大火焚毀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A3OOu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