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公(姜太公)的後裔子孫姓氏考[姜、呂、盧、高、丁、慶、賀、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茲山魚譜》是李俊益執導的古裝歷史劇情電影,由薛景求、卞耀漢主演,於2021年3月31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朝鮮王朝時期的學者丁若銓在流放期間編寫記錄魚類的書籍《茲山魚譜》的過程,以及其與當地漁民張昌大的友誼 [1]
純祖元年,丁若銓(薛景求飾)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響被髮配到遙遠的黑山島。來到島上後,丁若銓對這裏的海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決定寫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籍。他向在這裏土生土長、熟識各種海洋生物的青年漁夫昌大(卞耀漢飾)尋求幫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銓是戴罪之身而拒絕。後丁若銓瞭解到昌大在自學識字的過程中常遇到困難,於是提議將各自擅長的知識教授對方,昌大最終同意,兩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為了彼此的良師益友。然而,丁若銓在得知昌大學習的目的是為仕途後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兩人各有志向,亦師亦友的二人決定分道揚鑣
茲山魚譜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vqzxSh

[庶民(賤民)]
朝鮮王朝時期階級制度規範極為嚴格,不同階級之人不准許通婚,孩子只能繼承母親的階級。比如昌大的父親雖然是進士,但由於他的母親是庶民,所以他也只能是庶民。

劇情簡介ABOUT THE STORY
★ 榮獲第42屆青龍獎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燈光、最佳剪接、最佳音樂五大獎項
★ 榮獲第57屆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大賞
★ 強壓《哥吉拉大戰金剛》榮登韓國首周末票房第一
★ 改編自《茲山魚譜》作者丁若銓真實故事
西元1801年,年幼的朝鮮純祖繼位,曾祖母貞純王后垂簾聽政,發動「辛酉迫害」,於朝鮮全境掃蕩西學。學者丁若銓因而遭受迫害,被流放至黑山島 (茲山) 。長期深居內陸的丁若銓漸漸發展出對魚類的興趣,在那裡遇見了好學而家貧少書的漁民昌大,丁若銓驚訝於昌大廣泛的海洋知識,決定以自身的學識作為交換,邀請他協助完成《茲山魚譜》。

2022-03-04 14:06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即時報導
斬獲第42屆「韓國青龍獎」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燈光、最佳剪接、最佳音樂五大獎項的史詩級歷史大片《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於上週再傳捷報,喜獲第20屆「韓國導演選擇獎-電影類」年度導演獎、年度劇本獎兩項大獎肯定,成為「韓影年度黑馬」!身為韓國三大電影獎常勝軍的導演李濬益,這次卻是首回登上由韓國導演們集體投票評選的「韓國導演選擇獎」殿堂,受到韓國影人們的極高讚譽;獲獎當下,導演李濬益情緒高昂,大呼「拍了14部電影終於拿獎!」,同時,也感性地發表感言:「在影視圈裡還有許多傑出的後輩,所以我沒想到自己會得獎;一直以來我和導演選擇獎都沒什麼緣分,不過,這項殊榮應該是累積了很多作品才能得到的吧!」集全球影展大獎於一身的電影《茲山魚譜》即將於3月11日在台上映。
電影《茲山魚譜》故事背景聚焦於朝鮮王朝後期文臣丁若銓的真實人生,講述西元1801年,年幼的朝鮮純祖繼位,曾祖母貞純王后垂簾聽政,發動「辛酉迫害」,於朝鮮全境掃蕩西學。學者丁若銓因而遭受迫害,被流放至黑山島(茲山)。長期深居內陸的丁若銓漸漸發展出對魚類的興趣,在那裡遇見了好學而家貧少書的漁民昌大丁若銓驚訝於昌大廣泛的海洋知識,決定以自身的學識作為交換,邀請他協助完成《茲山魚譜》。一段亦師亦友的動人情誼就此萌芽,對於知識傳衍的熱情與渴望促成了一代史書的誕生。
為竭盡全力呈現200年前朝鮮王朝時期下「黑山島」的壯麗風光,將隱藏在韓國各地的絕美風景獻給觀眾,導演及演員們都為此吃盡苦頭;在電影《茲山魚譜》的拍攝過程中,劇組三度遭颱風襲擊,令眾人不得不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拼盡全力守護已搭建好的佈景,此外,由於許多鏡頭需要在海岸邊拍攝,劇組人員們必須跟隨潮汐「共同進退」,讓電影的拍攝作業增添許多難度。除此之外,飾演流放學者「丁若銓」一角的薛景求也因惡劣的天氣,加上舟車勞頓而每日「面露滄桑」,然而,這份「苦」卻加深了薛景求對古代落魄文人鬱鬱寡歡之情的詮釋,薛景求表示:「當搭著小船前往各個拍攝地時,望向茫茫大海,我完全能體會丁若銓的心境,不知不覺就越演越賣力了。」而另位男主角卞約漢為了完美演繹漁民「張昌大」一角,在拍攝前特地向專業師傅「苦學殺魚」,經歷努力不懈的練習,當電影一開拍,他就能輕鬆地在鏡頭前將海洋生物們一一解剖,並熟練的清洗內臟,讓現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深感佩服!
近日片商捷傑公開電影《茲山魚譜》中文預告,引起影迷廣大迴響,預告中飾演漁民「張昌大」的卞約漢跪地向兩班貴族父親祈求著:「現在我想活得像個體面的人」,一語道出朝鮮王朝時期腐敗的階級制度,並反映出當時普羅大眾因出身卑微而無法寄生上流的家族世代惡循環,同時,也意外戳中現代社會人面對生活壓力、工作苦悶等煩惱下的痛點,令影迷直呼:「光看預告就泛淚!」,對此,導演李濬益表示:「希望電影《茲山魚譜》傳達的不是⼀個宏大英雄的故事,而是以⼀個謙卑之人的人生歷程留在觀眾⼼中。」
韓國史詩級歷史大片《茲山魚譜》將於3月11日正式在台上映。預售套票現正熱賣中,購買電影預售雙人套票,隨票加贈[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餐桌上的一匙歷史】乙本,數量有限,贈完為止《茲山魚譜》再獲兩大獎!「韓影年度黑馬」3.11登台 | 電影 | 噓!星聞 https://bit.ly/3vpKymB

茲山魚譜 ( 韓語:자산어보 Jasaneobo ) 是一部南韓的黑白歷史電影。電影本身改編自真實故事[1],以丁若銓所撰寫的魚類志《茲山魚譜》的序章作為故事開端,講述朝鮮王朝後期文臣丁若銓被流放到偏遠的黑山島時,與當地的漁夫昌大相遇的故事。
茲山魚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2UFzE
本片在2021年第42屆青龍獎獲得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燈光、最佳剪接、最佳音樂等五項大獎,在電影界也普遍獲得正面評價。
劇情
朝鮮王朝中期開始,朱熹的學說影響並建立了韓國儒教與性理學的傳統,直到朝鮮正祖時期,西方的宗教與科學學說開始傳入當時的朝鮮,造成政治與社會上極大的動盪。直到朝鮮純祖時期,天主教信仰被官方認定是邪教,並因此遭到肅清與迫害。
丁若鏞、丁若鍾、丁若銓三兄弟即是當時遭到判罪並流放的一群學者。其中丁若銓被流放至朝鮮半島西南端的黑山島(茲山),在當地遇見了漁民昌大。昌大是島上少數有念過一點書,能夠認字的人,求學若渴,且極為了解魚類的生態,也因此擅長捕魚。丁若銓在與昌大交流的過程中,逐漸重拾了對事物的好奇心,於是便提出要以自身所知的學問來交換昌大的魚類知識。在這樣互相教學的過程中,儘管丁若銓仍然受到過去的階級觀念影響,但也漸漸與昌大建立了一種有趣的師徒關係。
然而丁若銓受西方科學思想影響,希望能夠研究海洋動植物並著書,使大家都能享有知識,這樣的想法並不被昌大接受。昌大熟讀經典,受儒學影響甚深,認為進入朝廷做官,能夠經世濟民,才是讀書人造福百姓的方式。於是昌大接受了生父的資助,考取功名並出任官職,而丁若銓繼續編寫書籍,並在1815年完成《茲山魚譜》一書
在做官的日子中,昌大逐漸發現光是自己孤身一人,完全無法撼動腐敗的官僚系統,周遭沒有人能夠支持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平民遭受官吏的欺壓。在一次平民的反抗之後,昌大忍受不住,出手毆打了其他官吏,也因此丟了官職。而丁若銓因為年紀漸大,在某日晚上的書桌前寫書時溘然長逝。
影片的最後昌大回到了黑山島,在丁若銓的靈堂前拿到了《茲山魚譜》與留給他的最後一封信,信中寫著「如鶴一般活著固然好,但像就算沾滿了淤泥和污水也來者不拒的茲山一樣,做一個默默無名的人,應該也是有意義的吧。」從此昌大理解了老師的困難與當初質問他的話語的意義,不再追求官職,自此定居於黑山島上。
獎項
第42屆青龍獎: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燈光、最佳剪接、最佳音樂。[2][3][4][5]
第20屆韓國導演選擇獎:電影類 年度導演獎、年度劇本獎。[6]
第57屆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大賞
茲山魚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2UFzE

本片獲得42屆青龍獎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燈光、最佳剪接、最佳音樂五大獎項,改編自《茲山魚譜》作者丁若銓真實故事。《王的男人》、《希望:為愛重生》李濬益執導,《薄荷糖》薛耿求、《六龍飛天》卞約漢、《寄生上流》李姃垠、《我的ID是江南美人》(韓劇)閔都凞、《雞不可失》柳承龍主演。
西元1801年,年幼的朝鮮純祖繼位,曾祖母貞純王后垂簾聽政,發動「辛酉迫害」,於朝鮮全境掃蕩西學。學者丁若銓因而遭受迫害,被流放至黑山島(茲山)。長期深居內陸的丁若銓漸漸發展出對魚類的興趣,在那裡遇見了好學而家貧少書的漁民昌大,丁若銓驚訝於昌大廣泛的海洋知識,決定以自身的學識作為交換,邀請他協助完成《茲山魚譜》。一段亦師亦友的動人情誼就此萌芽,對於知識傳衍的熱情與渴望促成了一代史書的誕生。
在片中飾演「丁若銓」一角的薛耿求更是藉由本作打敗同片男主卞約漢,以及競爭對手趙寅成、宋仲基與金倫奭,繼過往「封帝」作品《薄荷糖》以及《人民公敵》後,相隔20餘年再次勇奪「青龍獎影帝」頭銜,在演藝之路上達成「三度封帝」殊榮!現年53歲的薛耿求在獲獎後率先感謝合作夥伴卞約漢,坦言沒想過自己會得獎,並發表感言表示:「十分感謝把片場變成療癒場合的導演,《茲山魚譜》是許多演員犧牲了自我,才拍攝出如寶物一般的電影!」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 @movies【開眼電影網】http://www.atmovies.com.tw https://bit.ly/3LIEN9H

茲山魚譜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bit.ly/3LrNhBS
劇情簡介: [好片推薦]《茲山魚譜》鬱鬱寡歡的流放文官VS渴望知識的賤民漁夫,最終誰實現了夢想 - KSD 韓星網 (電影)
《茲山魚譜》純祖一年,丁若銓(薛景求飾)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響被發配到遙遠的黑山島。來到島上後,丁若銓對這里的海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決定寫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籍。他向在這里土生土長、熟識各種海洋生物的青年漁夫昌大(卞耀漢飾)尋求幫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銓是戴罪之身而拒絕。後丁若銓了解到昌大在自學識字的過程中常遇到困難,於是提議將各自擅長的知識教授對方,昌大最終同意,兩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為了彼此的良師益友。然而,丁若銓在得知昌大學習的目的是為仕途後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兩人各有志向,亦師亦友的二人決定分道揚鑣……

isFWSvk95e3A6lNhVhvyuLGjruU8R2fTGfBZ5taaX3EKuv3fD5G5lovGxyhuvqAIUHbORgupzrpxiWv7w140242-936289 (1)140242-936289140242-936288140242-936287165080522372780_P16170396165080522352914_P16170395140242-936285140242-936286140242-9362902022-04-29_103609下載 (22)

[好片推薦]《茲山魚譜》鬱鬱寡歡的流放文官VS渴望知識的賤民漁夫,最終誰實現了夢想
電影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14:47   Erin  [好片推薦]《茲山魚譜》鬱鬱寡歡的流放文官VS渴望知識的賤民漁夫,最終誰實現了夢想 - KSD 韓星網 (電影) https://bit.ly/3yhw4r9
[提及劇情]受到韓國電影青龍獎等眾多獎項肯定的《茲山魚譜》終於將在3月11日在台上映,電影改編自故事朝鮮王朝後期文臣丁若銓的真實人生,被流放到鳥不生蛋的黑山島(茲山)之後,再度找到自己對學習的熱情。片中他與島上漁夫昌大的相遇,亦師亦友的情感令人動容。
《茲山魚譜》中所謂的魚譜,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是「海洋生物百科全書」,片中的文官丁若銓(薛耿求飾)三兄弟因為崇尚西學雨天主教而被流放或處斬,丁若銓被流放至黑山島,弟弟丁若鏞(柳承龍飾)則是到康津等地。丁若銓被島民看成大逆不道之人並鬱鬱寡歡,但島民的善良還是讓他漸漸適應了當地生活。
住在陸地的丁若銓吃到了美味的新鮮海產,大為驚艷之餘,發現擅長捕魚的昌大(卞約漢飾)更有著滿腹對海中生物的知識,昌大看來雖是粗人卻喜愛讀書,丁若銓便提議兩人何不互相交換自身擁有的知識,他想將海洋知識撰寫成冊,而昌大也能讀通四書五經,於是兩人便開啟了這樣亦師亦友的相處。
丁若銓與弟弟不同,他希望在實質上幫助人民而並非空談,認為魚譜的撰寫能夠流傳後世,弟弟丁若鏞則是專心潛學,流放期間亦收入許多弟子並完成多本著作。丁若銓指導昌大的方式也不要求他制式的吟詩作對,而是讓他成為島上孩子們的老師,從教學中成長。但隨著昌大所學越來越多,也拜訪過丁若鏞,漸漸地他想要前進到朝廷中央,實現所學的知識改善制度。昌大發現自己與丁若銓意見相左,也因此拜別了老師,前往參加科舉。
從丁若銓一開始與皇上的對話,可以了解他也是幾經思量後才決定成為文官,他望著滿腹理想的昌大,也許看見了那個年輕的自己,擔心他步上自己的後塵。但從政之路又何嘗容易,昌大這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回頭時老師早已不在原地,令人不勝唏噓。
《茲山魚譜》全片以黑白色調呈現,雖是歷史電影卻參雜不少趣味對白,而兩位男主角在心態的轉折上更是細膩呈現,不愧是雙雙入圍青龍獎影帝的演員們。丁若銓能夠安於現狀而發現更多自身價值所在,昌大則是勇敢嘗試往自己的夢想邁進,或許兩人一路上跌跌撞撞的走來,但期間的情誼卻是難能可貴。感動人心的《茲山魚譜》將於3月11日在台上映。 [好片推薦]《茲山魚譜》鬱鬱寡歡的流放文官VS渴望知識的賤民漁夫,最終誰實現了夢想 - KSD 韓星網 (電影)
[好片推薦]《茲山魚譜》鬱鬱寡歡的流放文官VS渴望知識的賤民漁夫,最終誰實現了夢想 - KSD 韓星網 (電影) https://bit.ly/3yhw4r9


【影評】《茲山魚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 安琪拉看電影

20220312121452_7020220312121202_8620220312121328_9720220312120738_9820220312121301_7820220312121440_9620220312120928_9220220312120822_2720220312121403_572022-04-29_104448

【影評】《茲山魚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 安琪拉看電影

4wluy9YmgI2TINc11xuN6Q8KohyOtWyXdmWmJTEytFcDEr2xJDn1ZbAXSx2T2a0SsYCfSTTi8a6gZnvuqaCTdr1nqVw5sBVctY21taNfqhxnJ7I8tki27gYv7jZTsgWreXePZN4CtD0J98v1y8DqJT2QEJlVXqURBW7Z7P2SfMrxPhryNIiansJoyAKTSr1s7CDThNm2 (1)BW7Z7P2SfMrxPhryNIiansJoyAKTSr1s7CDThNm22022-04-29_104813

【影評】《茲山魚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影評】《茲山魚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 安琪拉看電影 https://bit.ly/3y2UdRY
橫掃韓國各大影展的《茲山魚譜》終於在本週五上映。先前看到得獎消息時就相當期待這部電影,但遲遲等不到台灣片商引進的消息,直到今年初得知捷傑買下了這部電影後,即滿懷期待它登上台灣大銀幕。上星期看完試片後,我可以很有信心地向大家說:很!好!看!
《茲山魚譜》台灣海報
儘管這是建構在韓國真實歷史下的故事,但大家也別擔心這會造成觀影的門檻,因為本片會簡單介紹這段歷史背景,並將重點擺在丁若銓 (薛耿求 飾) 與張昌大 (卞約漢 飾) 的動人師徒情誼上。如《星際效應》用宇宙刻畫真摯的情感連接、《靈魂急轉彎》用投胎轉世引人思考生命本質,《茲山魚譜》則是透過識字、識海洋生物、識性理學的過程,進而認識真正的自己。本片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一部部古代經典著作、一首首詩詞的穿插下,黑白畫面如水墨勾勒當代沉重而雲淡風輕的氛圍,最後畫面緩緩染上彩色的瞬間,營造史詩般的迴響,似乎也象徵了過去與此刻的連結。傳統影響著現代,在新舊交替下,這是文明中屹立不倒的內核,同時也抛出了一個疑問:過去的難題,在今天是否就有了答案?
《茲山魚譜》薛耿求
《茲山魚譜》的故事背景是朝鮮王朝時期的學者丁若銓在流放期間,在當地漁民張昌大的協助下,所編寫的魚類書籍《茲山魚譜》,而電影則以此書的引言進行改編。在1801年朝鮮純祖時期,朝鮮半島史上首次全面鎮壓天主教,西學 (西方學問) 也因此受到沉重打擊,這起運動被稱為「辛酉迫害」。自古以來,宗教常被利用為一種政治手段、鞏固統治的最佳管道,受苦的總是無辜的百姓信徒。丁家三兄弟丁若鏞、丁若鍾、丁若銓因信仰天主教被捕,丁若鍾 (崔元英 飾) 被斬首示眾,丁若鏞與丁若銓因有悔意而被流放,哥哥丁若銓來到黑山島(兹山島),弟弟丁若鏞 (柳承龍 飾) 來到長鬐 (現在的浦項,也就是韓劇《海岸村恰恰恰》的拍攝地)。丁若銓在黑山島認識了漁民昌大,兩人交換彼此的學問,故事就此展開。
《茲山魚譜》劇照
丁若銓吸收了西學的精華,發展出一套自己堅持的信仰與價值觀。在現代看來,他所冀望的廢除君主制、結合東、西兩派的學術思想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但他知道這份抱負絕對無法在當代實現,因此知天命地充實自己流放到黑山島的日子。然而本片不旨在批判東、西方學術何者更好,反而是在提出一個更大的問題:知識的用處是什麼?當丁若銓因學習邪學而被定下大罪,當弟子昌大質疑他為何仍把書院取名為「復性齋」(回復本性之善),他淡然地回答:「不管是西學還是儒學,只要是好的,就該學習。」當時的朝鮮顯然容不下丁若銓如此龐大的思想格局,以致於後來他向弟子昌大坦承:「我和弟弟所信仰的事情不一樣,我信仰的是沒有兩班 (貴族)、沒有賤民,大家都一樣」後,昌大非常憤怒地回應:「沒有主人,哪來的國家?」師徒二人就此分道揚鑣。
《茲山魚譜》劇照
師徒二人的爭執同時也可以延伸至今:當我們面對腐敗的體制,是應該像昌大那樣投入其中努力改變,還是像丁若銓那樣做一個瀟灑的隱士?當過去習得知識之人看似是為國貢獻,實則大部分是在壓榨平民、貪圖升官發財;時間切換到現代,如今習得知識之人,是否也在重蹈覆轍?這些問題由遙遠的歷史中飄來,直到今天,答案也仍在風中。電影中所描繪的昌大身世是虛構的,為了戲劇性增加不少通俗橋段,當他成功入城參加科舉、依靠生父勢力得以接近朝鮮朝廷一步,熱情的雙眼卻只看見百姓的貧窮與疾苦,小至官吏,大至朝廷大官皆默許這樣的惡行,為求自己富足,不顧他人溫飽。「牧民官」理應利用所學治民,最終卻轉變為壓榨百姓的意涵,令人不勝唏噓。《靈魂急轉彎》中有一段是,靈魂船長在一片沙漠中駛著船前進,身邊盡是「忘我」與「迷失自我」的遊魂。他說:「在我看來『忘我』與『迷失自我』是同一件事,當『忘我』變成了『執念』,你就會變成迷失的靈魂。」為了堅持自己所信仰的性理學與體制,昌大不惜與師父訣別 (礙於丁若銓被視為罪大惡極之人,若想走上仕途,勢必得抹去這段關係),但親眼見識腐敗的體制後,昌大迷失了自我,最終抛下遠大的抱負,回到了故鄉。
《茲山魚譜》劇照
習得知識並不意味著什麼,重要的是懂得靈活運用所學,若選擇盲從一切,勢必會將「人」的本質也慢慢抹去。暫且把目光放到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把每位小孩訓練成為考大學的人才,但考上了,之後呢若高學歷是普世成就,是否還有人在乎「人」的本性?
「會捕魚卻不會寫詩,會寫詩卻不會捕魚,這兩者是一樣的。」
當昌大因為不會寫詩而自卑時,丁若銓緩緩道出了這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已經簡單扼要地導中丁若銓所信仰的價值觀,要說這是全片中心思想也不為過。職業沒有高貴低賤之分,人也是,在他看來,所有人都有他們適合的位置,他對自己的期許就是寫下能改變朝鮮人民看待世界的書,這就是為什麼他會著急寫出《漂海始末》、日以繼夜編寫《茲山魚譜》的理由。既然人民無法接受西學,他便用這些生活紀錄來傳達一樣的道理。同樣是學問,何來的分別?
《茲山魚譜》劇照
要說丁若銓的心思有多細膩,從他病逝前留下的一封信便知曉。昌大決定返鄉的時機正好錯過了師父最後的生前時光,儘管師徒二人沒再相見,丁若銓仍心繫這位弟子,考慮到昌大也許會無法適應當官的生活而自責返鄉,他寫下:「像鶴一樣清高地活著有不錯,但像黑山一樣,默默無名的生活,也有它的意義吧。」事實上,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的安慰。丁若銓的弟弟丁若鏞在流放期間寫了許多書籍,包括《經世遺表》、《牧民心書》等著作,最後也結束流放回到原本的生活,但丁若銓至死仍等不到罪赦的一天。回望這一生,或許最快樂的瞬間不是成就任何事,而是弟子昌大嘻嘻哈哈地跟在板著一張臉的師父丁若銓身後,兩人一問一答學習新事物,享受當下的片刻。
《茲山魚譜》劇照
電影穿插剪輯昌大為了當官努力應酬與丁若銓持續編寫《茲山魚譜》的畫面,所做之事看似截然不同,實際上目的是一樣的,他們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企圖改變一些事情。這部電影和《游牧人生》一樣從批判社會出發,最後卻都落在了個體的自我成全之上,對我來說這是個 happy-sad 的結果,原因是在這價值混亂的時代裡,除了「自己」,我們無法成全更多事情,仔細想想,比起認識自己,遺失自己更是常態,而這些作品也正反映了這一點。
《茲山魚譜》劇照
最後來談談《茲山魚譜》的導演李濬益。
今年63歲的李濬益是韓國國寶級導演
,他過去就曾執導不少與歷史、社會事件相關的電影,幾乎每部都叫好叫座,但其實他並非科班出身。李濬益導演大學時就讀於韓國世宗大學繪畫專業,但是因為特別喜歡電影,於是退學從事廣告企劃,再從廣告企劃踏入電影圈。他在1993年拍了第一部兒童電影,10年後拍攝喜劇歷史片《黃山伐》,2005年由李準基與甘宇成主演的歷史片《王的男人》隨即打破韓國影史觀影人數紀錄,同時也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2013年改編自韓國幼童性侵案的《素媛》(台灣片名:《希望:為愛重生》) 獲得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影片,2015年劉亞仁與宋康昊主演的《逆倫王朝》則再度代表韓國出征奧斯卡。
《茲山魚譜》幕後花絮照
這次的《茲山魚譜》常被拿來與他2016年的另一部作品《東柱:時代詩情》一起討論,原因是兩者都是講述韓國真實歷史的黑白傳記電影。《東柱:時代詩情》描寫朝鮮日治時期獨立運動詩人尹東柱 (姜河那 飾) 的黑白傳記電影,尹東柱用詩來緩解内心苦痛,同時也紀錄苦痛,而表哥宋夢奎 (朴正民 飾) 則是獨立運動家,因此可以說尹東柱用筆革命、宋夢奎則是用槍枝革命。然而宋夢奎在後世的聲望遠遠不及尹東柱,在片中飾演宋夢奎的演員朴正民在受訪時表示,兩人同樣為了獨立運動有重要貢獻,希望大家看了電影會更了解宋夢奎的努力與犧牲。而在《茲山魚譜》中,丁若銓、丁若鏞兄弟也有遇到類似處境。這個情況甚至也可以延伸討論到導演李濬益身上,當奉俊昊登上國際舞台接受世人的喝彩時,致力將韓國歷史與其中價值發揚光大的李濬益,同樣也值得這些肯定與掌聲。
【影評】《茲山魚譜》: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 安琪拉看電影 https://bit.ly/3y2UdRY
------------------------------
【影評】《茲山魚譜》水墨畫風引出大哉問:讀書是為了經世濟民、還是圖個出人頭地? - 歐搜哇 ohsowow https://bit.ly/3KlrRoA
【影評】《茲山魚譜》水墨畫風引出大哉問:讀書是為了經世濟民、還是圖個出人頭地?
一部歷史文化題材,還是黑白映像,在韓國上映期間能在票房上力壓好萊塢特效大片《哥吉拉大戰金剛》、以及日本漫改神作《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一舉拿下同期票房冠軍;上映期間一直登上娛樂網站的熱搜榜首,獲得媒體影評的一致盛讚;到了年末的大獎季,風光橫掃青龍、百想等大賞重要獎座,實際辦到了票房、口碑、雙豐收這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茲山魚譜》。
《茲山魚譜》正式預告
《茲山魚譜》是李濬益導演在去年推出的院線長片,也是他繼《王的男人》、《出雲之月》、《逆倫王朝》之後,再度以朝鮮王朝為題材,可以看得出李導對那段李朝歷史非常著迷且執著。而他對敘事節奏和運鏡畫風的掌控十分穩定,對觀眾來說無異是歷史題材的品質保證。
以李朝後期的重大整肅事件「辛酉邪獄」為時代背景的《茲山魚譜》,講述當時儒學大家丁若銓兄弟的故事,著重在丁若銓被流放至黑山島(也就是片中的「茲山」)後,心境逐漸轉變,並在友人張昌大的協助下,完成記述海產風貌的《茲山魚譜》編纂後溘然長逝。主要演員有薛耿求、卞約漢、李姃垠、敏度希、柳承龍等人。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及個人主觀陳述,請斟酌閱覽
以丁若銓、張昌大這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為主角,李導敘述了一個文人經世治學的影像文學之作。
以丁若銓、張昌大這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為主角,李導敘述了一個文人經世治學的影像文學之作。
首先要來科普一下「辛酉迫害」的歷史背景。朝鮮正祖(李祘,就是韓劇《衣袖紅鑲邊》那位深情的世孫)在位時期,朝廷黨爭日趨激烈。基本的派別區分為「東人黨/西人黨/南人黨」,分別代表李朝統一半島全境之前的高麗/百濟/新羅三國所屬的地域舊勢力。三派內部不但有「老論/少論」之分,跨越黨派之上還有而與正祖治國方略相符的「時派」,以及鼓吹回復英祖舊制的「僻派」,派閥傾軋之激烈、關係糾結之複雜,非常難以化解。
丁氏一族的若銓、若鐘、若鏞三兄弟,論地域屬南人黨、論言論屬少論派,而落實到政見上則是「順應綱常、順應帝論」的時派,主張引進包含新教、醫學、科技等西學並活用魚百姓民生。時派的「時」字從僻派來看,其實帶有「趨炎附勢、不守祖制」的負面貶意。正祖猝逝、純祖即位,垂簾聽政的貞純大妃(英祖遺孀)發動僻派以「肅清邪教(指天主教)」為名對時派展開整肅。一直以來堅持「固守義理」的時派終於等到機會,羅織罪名大肆逮捕時派要角,丁氏三兄弟就在此時獲罪下獄。其實辛酉整肅真正要壓制的是對思悼世子、也就是正祖生父的翻案扶正,短短兩個月之內就逮捕了三百多人,隨後的罷黜/處刑/流放等共牽連兩班、言官、學子將近千人。想深入了解這段慘劇的話,可以參考李導前作《逆倫王朝》。
若銓、若鍾、若鏞三兄弟,代表著面對權力逼迫時的三種反應。
《茲山魚譜》的劇情在快速鋪陳歷史背景後,直接進入丁氏三兄弟受審。自以為長於變通的若銓(薛耿求 飾)、堅守信念的若鍾(崔元英 飾)、沉默不語的若鏞(柳承龍 飾),形成了三種強烈對比求仁得仁的若鍾以無愧於天的仰天姿勢被斬首,若銓、若鏞兩人遭流放。行到半途的兄弟終須一別,若銓為詩一首贈與機無重逢之期的弟弟:
「茅店曉燈清欲滅,起視明星慘將別;脈脈嘿嘿兩兩無言,強欲轉喉成嗚咽。」
這裡既表現了兄弟的離別愁緒,也顯示若銓的動人文采,為第一幕畫下句點。進入第二幕,抵達茲山後的若銓,將展開足以轉變他人生價值觀「日啖鯛魚三百條,不辭長作茲山人」的全新生活。
其實若銓初到茲山時水土不服,即便受到寡婦家居(李姃垠 飾)盡力款待一就鬱鬱寡歡,直到他遇見在島民中一支獨秀的張昌大(卞約漢 飾)。昌大不但識字還略曉古籍,對時局自成己見,還抱著致世之心。經過一番衝突與磨合,兩人終於達成各取所需的協議:若銓授昌大通曉儒學典籍,昌大教若銓各種魚類知識。這對亦師亦友的老少搭檔,從此幾乎每日形影不離,日間捕魚晚間讀書,從而帶出本片的第一個主題──「讀書」到底是讀什麼?
若銓與昌大,無論出身背景或學識涵養都天差地遠。
在當時的朝鮮,所有學子「讀書」的目的只為一個:通過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進入有品秩的兩班序列,成為為王服務、治理國家的官員。昌大雖然是奴籍漁民,但他還有一個隱藏身世:官員張鎮沙(金義聖 飾)的私生子,他想讀書是為了參加科舉,考上進士就可以任官,任官就能出人頭地,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但在那之前,他必須爭取到父親的認可、將他列入家譜。事實上,昌大的經歷和轉變,似乎才是本片的主軸──關於儒學(理學)的故步僵化,以及封建時代的階級固化。
觀眾其實是站在若銓的視角,從一個傳統文人「學而優則仕」的登堂之路,卻因主張西學東漸而遭流放,身處荒僻小島才發現一生所學俱皆無用;萬念俱灰之時,發現了昌大這樣的奇才,可他卻只想著走回自己碰壁過的老路──讀書、作官、以為腹中學問能改變朝局、福國利民,就像他原本的著作《松政私議》裡主張的那樣。如今的若銓漸漸明白:這個國家真正缺乏的是那些實實在在與百姓民生相關的事務,什麼黨爭派別全都是無用空談,所以他決定要把島上代代口傳的漁獵知識用記述成書,代替那些諸子百家的四書五經。
在當時的朝鮮,讀書是為了作官,否則只有買官一途。
藉由與發配到康津的若鏞之間的書信往來與著作交流,若銓帶領昌大認識更大的學術世界,卻也讓昌大產生更多疑問。此時求知若渴的昌大,恰恰是若銓最不希望看到的那種讀書入──他的目的並不是真心熱愛學習,甚至不是經世濟民;他只是因為不甘心,憑什麼別人有的我沒有?別人能的我不能?朝廷獨尊儒學理學,那我就要通曉這些學問好擺脫奴籍。
昌大的目標再明確不過,但這也形成了侷限和排他。昌大這種極端功利主義的出發點,時至今日依然是學術教育的主流。我們的教育體系不斷敦促、甚至逼迫孩子學習,卻很少教育他們去認識自己在學的到底是什麼、學到的知識最後有什麼用。因為輕忽了這塊,我們教出來的孩子自然只知道:憑藉知識去賺更多的錢、在體制內謀求到更好的職位……或許並不是全錯,但這也形成了嚴重的內犬競爭和階級固化。
故事在此進入了第二個主題:「讀書」到底是為什麼?在若銓和昌大的年代,在那個做為中國籓屬的朝鮮王國,讀書這名詞只有一個意義:讀盡儒家學說的所有典籍,特別是能流利書寫漢字,是晉階士大夫層級的基本要求。若銓因為讀得夠多而產生疑問,但他追求的並不是純學術的出世;相反的他鼓勵入世,但儒學理學的侷限就明明白白呈現在朝局黨爭上、在百姓生活當中,所以他轉而向西方思想尋找答案。這或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方向,但他必須找到答案。
本片有多款色調與版型各異的宣傳海報,幾乎可以拿來當畫冊收藏。
往西學靠攏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人與人不該有階級之分、性別之分,甚至懷疑君王體制,這恰巧是當初他們這些時派獲罪的真正主因:如果沒有君臣之分,朝廷何以為繼?國家何以為繼?「人人平等」這個新穎觀念對貴族和兩班來說,無異於「天下大亂」,代表著統治特權的消失,當然必須在成為燎原之火前予以撲滅。明白了這點,若銓知道自己必須和日漸名聲遠播的昌大保持距離,因為昌大追求的是他極力避免的,他的流犯身分將成為昌大出人頭地的絆腳石。
成家的昌大被父親接到漢陽,順利通過科舉取得官銜。昌大任為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一半了,接下來他要盡展所長,若銓做不到的,他一定可以做到。然而官僚體系的腐敗徹底澆滅了昌大的熱情。劇情開頭,若銓等人經歷的派系鬥爭,殺伐再重都還是上層階級的內鬥;但昌大任官之後看到的亂象,都是權力在手的上層對平民的欺壓迫害。一直以來崇學尚儒的昌大,親眼見識了典籍之無用、學問之空泛,因為他所見的每個靠典籍學問上位的官僚,從上到下都在濫權貪腐,沒有人真正為百姓著想,差別只在貪得多或是貪得少。與同僚格格不入、萬念俱灰的昌大終於能體會若銓的心思,大鬧一場後辭官而去。那個被現實蹂躪而有志難伸的青年,想和啟蒙恩師重修舊好,但當他回到茲山時,才知道剛完成《茲山魚譜》的若銓已經心力交瘁而亡。
本片以全彩全幅電影機拍攝,畫質及色調經過後製調整,呈現出濃濃水墨古韻。
李導在這裡插入了全片唯一一場彩色場景,也就是若銓身故前看見的青鳥。若銓在青鳥飛離的瞬間氣絕,似乎也暗喻著下半生都未能離開流放地的他,靈魂終於獲得飛翔的自由。若銓至死都相信,那個人人平等的美好時代終將來臨,只是他沒能親眼見證。
其實李導拍攝本片時,使用的仍然是全彩全幅的數位電影機,進入後製時才車離色調、提高飽和度,將全片畫風統一為水墨筆調的清澈質感。穩定的中遠距定焦調度,輔以適時的特寫定格,沒有多餘花招就把一個看似沒有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訴說得極其動人又鞭辟近裡,難怪能成為近年最賣座古裝電影。作為電影改編的文本,《茲山魚譜》的丁若銓自序,其實也不過寥寥數百字,在李導和金世謙、金政勛兩位編劇的協力下,能轉化成一部兩小時的水墨史詩,無論從藝術成就或文化傳承的角度,都是一部以古喻今的高水準作品
【影評】《茲山魚譜》水墨畫風引出大哉問:讀書是為了經世濟民、還是圖個出人頭地? - 歐搜哇 ohsowow https://bit.ly/3KlrRoA


1647362651-1548858341-g_n1647362678-2097115506-g_n1647362647-3246825012-g_n1647362655-2870198470-g_n1647362660-3688897521-g_n1647362672-2894095105-g_n

《茲山魚譜》 宦海與江海的抉擇
 【影評人】《茲山魚譜》 宦海與江海的抉擇 @ 昆汀涂點評電影 / 24格映像館 :: 痞客邦 :: https://bit.ly/3KtphNj
  《茲山魚譜》,由擅長拍攝歷史傳記電影的李濬益執導,這部歷史片評價甚高,在2021年第42屆青龍獎大放異彩,拿下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以及最佳攝影與燈光、最佳剪接、最佳音樂三個技術類型獎項,2022年終於在臺灣上映,電影改編自《茲山魚譜》作者丁若銓真實故事,以朝鮮歷史為背景,講述他信奉天主教,崇尚西學而面臨「辛酉迫害」,被流放至黑山島(又名茲山),遠離朝堂,不過基於士大夫的修養,丁若銓有著書立說的志向,他在此結識而家貧好學的漁民張昌大,張昌大對魚類如數家珍,令他十分訝異,雙方決定以各自的專業學識作為等價交換,丁若銓教導張昌大儒學與寫詩,張昌大則協助他完成《茲山魚譜》這本知識類的工具書。導演李濬益用這段際遇,拍出了一段真摯動人的師徒之情與兩種治世價值觀的碰撞,並觀照當時朝鮮政府官僚腐敗與稅制不合理的現象,可謂兼具情感面、哲理面和社會寫實面,而電影最精髓之處,在於師徒對宦海與江海的抉擇,最終都被迫選了最不想要的結果,此一處境,誠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劉向傳經心事違。」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劇照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劇照5
張昌大自卑心作祟,求學試圖翻轉階級
  張昌大由卞約漢飾演,他是黑山島的漁夫,以捕魚維生,卻一心向學,說穿了這跟他的自尊心有關,因為漁夫屬於賤民,再加上他自幼被生父拋棄,在成長過程中勢必飽受閒言閒語,漸漸形成一種自卑的心態,所以他亟欲翻轉自己的階級,贏回屬於他的尊嚴,朝鮮當時的風氣仍是以儒學為主流,沿用中國的科舉制度,拔擢人才是以飽讀經書為門檻,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現象,張昌大想要擺脫賤民的身分,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取功名,這也是他寒窗苦讀的主因,一切以功利為目的,而非為了修身養性或增長知識。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海報智者樂水
官場腐敗黑暗,儒家仁義道德不過空談
  然而,韓愈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難以無師自通的張昌大,憑本身的資質無緣窺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直到丁若銓的到來,任督二脈才被打通,助他領悟經書,順利考取功名,從賤民晉升為統治階層,乍看之下,他迎來人生高峰,實踐人生願景,但真正的悲劇也油然而生,經書上的仁義道德終究只是空談,充其量是用來應付科舉考試,取得官位後即可束之高閣,在官場上無論是孔孟之道或程朱理學都派不上用場,體制早已腐敗,如何與民爭利,從百姓手上苛徵更多的稅賦才是為官之道。丁若銓難道不知道官場如此黑暗嗎?我想,見到徒弟張昌大如此熱衷功名,即便澆冷水也無法澆熄他的熱情,唯獨讓他親自到官場走一遭,當頭棒喝,方可覺悟,比起好言相勸,不如讓現實為他上一課,親身體驗的感觸才會更深。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劇照3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劇照6
孔孟思想難以實行,丁若銓轉趨務實寫《茲山魚譜》
  張昌大的轉變與覺悟都在預料之中,他是電影用來推進劇情的工具人,藉由他的際遇的起起伏伏來激起觀眾共鳴,而我更喜歡的是角色薛耿求飾演的丁若銓,他一直是務實派,「辛酉迫害」他刻意迎合政敵,全力保全性命,若當時以身殉道,也只不過落得親痛仇快的地步,於事無補,唯有留住性命將來才有機會匡時濟世,而他被遭流放到茲山後,選擇與弟弟丁若鏞不同的道路,因為日本向西洋學習使用火槍一事,西化後國力大躍進,衝擊到丁若銓的思維,體悟到朱熹的性理學不見得能富國強兵,迫使他逐漸改變路線,跳脫空談的人生哲理,把眼界放遠到經史子集以外的世界,於是收昌大為徒,撰寫貼近人民且具有實用性的《茲山魚譜》,在當時以儒學為主的朝鮮,這是很令人難以想像的,因為《茲山魚譜》頂多算是工具書,「類書」會歸類在子部,地位根本無法與經部相提並論,但《茲山魚譜》能幫助漁民了解魚的習性,對捕魚有所助益,漁獲若能提升,相對的上交給國家的賦稅會更多,不也是一種富國強兵之法?可見丁若銓已非昔日談經論道,吟風弄月之人,他懂得《管子‧牧民篇》所寫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餵飽人民,再開始教育人民,否則肚子都吃不飽了,光談禮節跟榮辱,又有何用?反觀弟弟丁若鏞的《牧民心書》,雖也是務實路線,意在革除地方官僚的弊病,改善行政制度,但終究仍是以統治階層治國的角度出發,適用於官吏,但對於庶民來說毫無用處,諷刺的是,信奉《牧民心書》的張昌大,竟在官場窒礙難行,理論終究是理論,無法實行也只是打高空罷了,這件事肯定也在丁若銓料想之中。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海報仁者樂山
王佐之道的張昌大,與民本思想的丁若銓背道而馳
  丁若銓更進步之處,在於他能把朱子理學和天主教義兼容並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認為教廷不准信徒祭拜祖先,與朝鮮民風違背,拒絕服從此事,可見他非一味盲從,而是從中西兩個體系中,擷取實用性的知識,試圖幫助朝鮮進步,不像弟弟丁若鏞仍是抱持守舊的士大夫思維,遺憾的是,他的愛徒張昌大選擇了丁若鏞的道路,他們師徒在君主的議題上產生天差地遠的分歧,產生價值觀的碰撞,張昌大仍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尊崇王佐之道,與師父背道而馳,而丁若銓已蛻變至民本思想,類似《孟子‧盡心章句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概念,他心中的烏托邦是「人人平等」,在當時保守的封建體制下,這是何等的進步!可惜烏托邦終究是烏托邦,是一生難以到達的彼岸,就像朝鮮的首都漢陽,是丁若銓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他在茲山的寫照。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劇照2
《茲山魚譜》The Book of Fish劇照4
無法學以致用的學問,真的有學習的必要嗎
  《茲山魚譜》能拿下最佳劇本,原因顯而易見,電影裡有兩位圓型人物,性格的轉變過程非常完整且合理,也鋪墊了不少細節,人物形象非常鮮明,而畫龍點睛之處在價值觀的碰撞,透過電影劇情,觀眾都知道哪一個價值觀對朝鮮最有幫助,但他終究是無法施展,坐困愁城抱憾終身,就是這樣的遺憾,才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造就一個雋永的故事,持續地流傳下去。《後來的我們》有句經典台詞:「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童話圓滿幸福的結局難以撼動觀眾心弦,但像《茲山魚譜》這種有遺憾的故事就可以。最後,我覺得《茲山魚譜》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無法學以致用的學問,真的有學習的必要嗎?從現今的社會來看,無論是文學、數學或科學等諸多學科,我們在求學路上肯定都有所疑問,出了社會後更是迷惘,驚覺很多學問在職場上都毫無用武之地,為什麼教育部仍要我們學習呢?針對這個問題,《茲山魚譜》沒給出答案,相信每個人心中自有定見。【影評人】《茲山魚譜》 宦海與江海的抉擇 @ 昆汀涂點評電影 / 24格映像館 :: 痞客邦 :: https://bit.ly/3KtphNj


2022-04-29_092750

朝鮮的姜太公信仰濃厚


善書《明心寶鑑》1590年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周武王向姜太公求授《丹書》/丹書鐵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痴人畏婦,賢女畏夫”,諺語,意思是痴呆的男子怕老婆,賢惠的女子怕丈夫。《金瓶梅詞話》二O:“自古痴人畏婦,賢女畏夫。三從四德,乃婦道之常。”
簡介總之,“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會有這兩種狀態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
痴人是什麼樣的人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https://bit.ly/3vUHz4C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今天的俗語比較有意思,說的是怕老婆有關。字面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痴傻之人比較怕老婆,而賢惠的女人都比較敬重自己的丈夫。至於為什麼這麼說,這一期就討論下這個問題。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先說“痴人畏婦”。這裡的痴人說的是痴情、愚笨之人,這類人要麼是太過痴情,要麼是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老婆有很大的依靠性,所以這兩類人都比較怕老婆。出現怕老婆的原因也相對比較簡單,痴人一般做什麼事情沒有擔當,沒有主見,在很多時候都會聽取自家老婆的意見。為了自家生計,強勢點的女人更會反客為主,擔起家中本該有男人承擔的壓力。自己不行,只能讓自己的老婆上了。老婆當家作主以後,就是原本不怕老婆,最後也會變的怕老婆。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https://bit.ly/3vUHz4C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再說下“賢女敬夫”。賢惠的女人可以說是丈夫的賢內助,不但能很好的打理家務,還能在一些事情上給予丈夫一定的幫助,更不會做出越俎代庖之事。在古代,女人講究三從四德,三從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能被稱為賢女,那麼三從四德就是必須遵從的基本條件。有了這些道德的約束,懂得三從四德的女人自然就會比較敬重自己的丈夫。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總之,“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會有這兩種狀態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在的社會比較開明,只要夫妻能白頭到老,日子過得甜甜美美,怕不怕老婆,敬重不敬重自己的丈夫又有什麼關係
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陳昌文解讀:
愚癡的人怕老婆,賢惠的女人尊敬自己的丈夫。
自己的老婆,本來沒什麼好怕的,擔當起自己丈夫的責任,擔當起一家之主的責任,盡到自己的義務就行了。
爲什麼要怕老婆呢?
無非就是娶到了悍婦,女人不講道理,強詞奪理,強勢欺壓丈夫。
或者是丈夫沒有能力,這個家庭是女人做主,久而久之,丈夫變成跟班,被女人欺負,就變成了怕老婆。男人看女人臉色過日子,這種家庭,很難幸福。
賢惠的女人是幫助自己的丈夫,尊敬自己的丈夫,讓男人有尊嚴,有魄力,有發展,這種家庭就是夫妻相互幫助,鼓勵,這種家庭就算艱苦,也會越過越好的。
當今社會,很多短視頻里,言論里都宣揚怕老婆是對的,炫耀欺負男人,這種都是不對的,誰學誰家庭不幸福。
「癡人畏婦,賢女敬夫」,古人的忠告,說盡夫妻相處之道
比如形容夫妻感情這一類的民俗語我們經常碰到「一日夫妻百日恩」「牀頭打架牀尾和」「癡人畏婦,賢女敬夫」等等。對於這樣子的民俗語,癡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站在古人的基礎上,站在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分析一下。
俗語「癡人畏婦,賢女敬夫」,啥意思?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小編也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有關夫妻關係的俗語:"癡人畏婦,賢女敬夫"。這句話,出自明朝孩童啓蒙寶典《增廣賢文》。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但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有些誤差,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癡人畏婦不是你想的那樣癡人畏婦,很多人認爲,癡便是癡情,畏則是敬畏;而癡人畏婦便是說,癡情的男人應該敬畏心愛的女人。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癡人畏婦卻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複雜,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古語:癡人畏婦,賢女敬夫,教會了夫妻怎樣的相處之道呢?
古語:癡人畏婦,賢女敬夫,教會了夫妻怎樣的相處之道呢?夫妻相處之道歷來都是很有講究的。說那個不好聽的話,夫妻相處確實挺費腦子的,它本身就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當然,夫妻之間的愛可以化解這其中的麻煩。在中國的古語中,有一句,小編比較認可,叫做癡人畏婦,賢女敬夫。兩個人過日子可不容易,他必須講究,互相包容,互相幫助。尤其是相互包容是很難做到的。那麼癡人畏婦,賢女敬夫,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它出自哪裡呢?這句話是出自中國一本啓蒙書《增廣賢文》。這本書中集聚了中國古代很多名言警句,包括禮儀道德,爲人處事,習俗章法等等。這句古語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
俗語:「癡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文/江梳留影)「癡人畏婦,賢女敬夫」,今天的俗語比較有意思,說的是怕老婆有關。字面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癡傻之人比較怕老婆,而賢惠的女人都比較敬重自己的丈夫。至於爲什麼這麼說,這一期就討論下這個問題。先說「癡人畏婦」。這裡的癡人說的是癡情、愚笨之人,這類人要麼是太過癡情,要麼是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老婆有很大的依靠性,所以這兩類人都比較怕老婆。出現怕老婆的原因也相對比較簡單,癡人一般做什麼事情沒有擔當,沒有主見,在很多時候都會聽取自家老婆的意見。爲了自家生計,強勢點的女人更會反客爲主,擔起家中本該有男人承擔的壓力。
陳昌文解讀: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KttyjE
-------------------------------
一句話叫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老祖宗把很多智慧都留在書中,傳遞給我們,使我們自己不去學習,還天天怨天尤人,在不能明辨是非、愚笨和痴心中度過一生。
「原創」「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金典名言,大部分人都錯解其意
中國的文字是很深奧的,並不是用所知道的一點去理解字面的意思,這很要命,往往是錯解、誤解,然後誤人誤己。今天說的這八個字「痴人畏婦,賢女敬夫」出自《增廣賢文》,大部分都是理解成:痴傻之人比較怕老婆,而賢惠的女人都比較敬重自己的丈夫。我先告訴大家,這個理解是錯誤的,請看下面展開解釋。
痴人畏婦
這裡的痴,並不是說你傻,說以要正確理解漢語的意思,這個痴的意思不是愚笨而是: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人就不要解釋了,畏字的意思也不是大家理解的怕,而是敬服的意思。婦在這裡指已婚的女子。
「原創」「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金典名言,大部分人都錯解其意
痴人畏婦的意思是懂得愛戀和尊重的男人時時都尊重信服自己的妻子。
賢女敬夫
賢女是有才德的女子,敬就是尊重信服,夫指丈夫。
「原創」「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金典名言,大部分人都錯解其意
賢女敬夫的意思是有才德的女子懂得時時尊敬自己的丈夫。
這本來是指導一個幸福家庭的金玉良言,卻被人理解成貶義詞,你看一個懂得愛的男人被人理解成痴傻,尊重被理解成怕,天差地別。這整句話八個字:「痴人畏婦,賢女敬夫」就是一個家庭應該實時記住的,多麼深刻的名言。
家庭常常容易犯錯的地方實在後面四個字,很多家庭是因為女子不夠聰明,丈夫走到哪跟到哪,這沒有問題,問題是走到哪就在大庭廣眾之下損自己的丈夫。比如某廳的某局長,應酬甚多,每天妻子都喜歡跟著,一到酒過三巡,妻子就要開口對自己老公說:「不要喝了,天天就知道喝,家也不回,都不知道是不是外面找女人了,365天都喝喝喝,哪有這麼多錢」。就這麼一個妻子,這丈夫連續十年還是主任,照理來說一個十幾年前的博士,憑能力早就當上副廳了,可是偏偏有這麼一個妻子到處損他,還常常當著廳長的面。
「原創」「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金典名言,大部分人都錯解其意
而另一個女子很聰明,也是和丈夫雙進雙出,每次一到外面應酬,總是在眾人面前推崇自己的丈夫,他是我們家一家之主,無論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為人處事樣樣都是我的老師,還時時護著我,大家見到這樣的女子,個個都羨慕和尊重,都想什麼時候能帶帶我老婆,你幫我教教她。
做丈夫的也是,妻子不是生孩子的工具,他是你的戀人、愛人、親人、家人,要時時保持敬服之心,無論在家還是在外應酬,最起碼要尊重,不是一定要給妻子夾菜,夾一次兩次也不是不可以。懂得尊重和信服,才有包容在其中,自熱而然也就保持每天都是戀人的感覺,這才是大家都願意看到「痴人畏婦」。
「原創」「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金典名言,大部分人都錯解其意
一個幸福的家庭離不開夫妻的恩愛,這是主要元素,保持祖宗的教誨。
永遠記住懂得愛戀和尊重的男人時時都尊重信服自己的妻子;有才德的女子懂得時時尊敬自己的丈夫。
「原創」「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金典名言,大部分人都錯解其意-每日要聞 https://bit.ly/3KnKdVT
--------------------------------------
民間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怎麼理解?
2018/10/25 來源:芝麻問答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這是古典《增廣賢文》關於家庭關係的警句,這句話意思是不聰明的愚蠢男人會害怕自己的老婆,聰明賢惠的女人會尊重自己的丈夫。為什麼這麼說?
痴人畏婦
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有些男人沒有主見,生性懦弱,家庭中往往是妻子說了算,這就意味著一個沒有能力的男人在家庭中只能聽從妻子的吩咐,因而懼怕自己老婆二是很多老人怕老婆其實是尊重妻子,並不是說真正的「怕」,這是處理家庭關係睿智的表現,好男不跟女斗嘛,家並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第三層意思就是表示夫妻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權利凌駕於對方之上。夫妻雙方本就是平等關係,不管是怕老婆還是怕老公其實都不是合適的家庭相處之道。
賢女敬夫
我國傳統家庭分工就是男主外女主內,丈夫在外面打拼事業,而妻子相夫教子,古人認為這種家庭關係最穩定。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定是尊重丈夫的,因為丈夫在家得到尊重才能有更大的精力去奮鬥自己的事業。不管你外面是女強人也罷,但是在家一定是賢惠妻子,這樣家庭才會更穩定。
俗話說,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定是和丈夫同甘共苦,夫唱婦隨。如果妻子賢惠,丈夫也會更加珍惜家庭,就算在外面有任何誘惑,想到家中那麼賢惠的妻子,還捨得嗎?所有夫妻之道應是相親相愛,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敬如賓。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8zDAgzK.html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啥意思?簡單的話里盡顯老祖宗智慧
2020-06-17 由 暮秋鴻雁 發表
家和萬事興,和諧的夫妻關係,絕對是一個家庭興旺的基礎。一個夫妻關係不和諧、不和睦的家庭,肯定是很難興盛起來的。最重要的是,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性格內向情商較低,有的更是會有自卑心理,甚至還有的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走向極端。
所以家庭的和諧,夫妻關係的和睦非常重要。自古以來,那些智者們就認為,夫妻關係應該相敬如賓、相濡以沫。還有一些俗語,也提到夫妻關係,比如"上和下睦,夫唱婦隨"、"百世修來同渡船,千世修來共枕眠"等等。
小編也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有關夫妻關係的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這句話,出自明朝孩童啟蒙寶典《增廣賢文》。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但大多數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有些誤差,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痴人畏婦不是你想的那樣
痴人畏婦,很多人認為,痴便是痴情,畏則是敬畏;而痴人畏婦便是說,痴情的男人應該敬畏心愛的女人。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痴人畏婦卻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複雜,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痴是痴呆、傻的意思,而畏並不是什麼敬畏,它就是怕,害怕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只有傻瓜才害怕老婆。很多人又要說,不是說怕老婆才是疼老婆,疼老婆才能家庭和諧嗎?為什麼又要說,只有傻瓜才會害怕老婆呢?
其實夫妻關係,並不能存在誰怕誰,雙方都是平等的。如果夫妻有一方害怕另一方,這樣的夫妻肯定是不會和諧的。
吉林一男子,在520當天給老婆發了一個紅包。他老婆點開紅包一看,發現裡面只有52.1元。當場暴揍,將他怒揍了一頓。並且該女子一邊打還一邊怒罵:"你不嫌磕磣,我嫌磕磣"。意思是紅包發的太少,這就是怕老婆的代價。你相信這樣的夫妻能和諧嗎?反正小編不信。
賢女敬夫
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賢惠的女人會敬重丈夫。"敬"是相敬如賓的敬,絕不是敬畏的敬。不但丈夫不能怕妻子,妻子也一樣不能敬畏、害怕丈夫,只能是相敬如賓。如果一個女人害怕丈夫的家庭,也是不會和諧的。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這句俗語的意思,夫妻之間互敬互愛、相互尊重,才是家庭和睦的根本。不管是畏婦畏夫都是不對的。
聽完小編的解釋,是不是已經了解到這句俗語的真正意思了,對這句俗語大多人的理解是錯的,而理解錯的原因,就是把簡單的意思複雜化的去理解了。"痴人畏婦,賢女敬夫",簡單實用而又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將老祖宗的智慧盡顯無遺。中華五千年文化,留下了很多這樣寶貴的財富,老祖宗對生活經驗的總結,給今人帶來了很多的幫助。
《增廣賢文》兒童啟蒙必備寶典
俗語是現代人的生活導師,它讓人們在生活中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有一本書,它將中華幾千年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而成的俗語、諺語、格言,歸納集結到一起而成。這本書,便是著名的古代兒童啟蒙書籍《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以前,後又經過明朝與清朝兩代文人細心增減才成型。讀這本書,可以讓孩子增長見識,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更是一本難得的德育啟蒙書籍。孔夫子的理論就是先做好人,才能讀好書,現在社會也講究先做人,再做事。
當然,這本書可不僅僅是孩子才能學,對於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來說,都值得一看,裡面滿滿都是做人的哲理,對人增長見聞、交朋識友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可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
心動了嗎?是不是想買一本,增長自己的見識,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之道。機會來了,原價49.8元的《增廣賢文》現價只要46元,也就是一包煙錢、一頓飯錢,就能讓您增長見識,讓您的孩子學會為人處世之道。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享受優惠。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9v8vyn5.html
-----------------------------------
俗語:「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有道理嗎
2018-10-31 由 江梳留影 發表于資訊
(文/江梳留影)
「痴人畏婦,賢女敬夫」,今天的俗語比較有意思,說的是怕老婆有關。字面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痴傻之人比較怕老婆,而賢惠的女人都比較敬重自己的丈夫。至於為什麼這麼說,這一期就討論下這個問題。
先說「痴人畏婦」。這裡的痴人說的是痴情、愚笨之人,這類人要麼是太過痴情,要麼是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老婆有很大的依靠性,所以這兩類人都比較怕老婆。出現怕老婆的原因也相對比較簡單,痴人一般做什麼事情沒有擔當,沒有主見,在很多時候都會聽取自家老婆的意見。為了自家生計,強勢點的女人更會反客為主,擔起家中本該有男人承擔的壓力。自己不行,只能讓自己的老婆上了。老婆當家作主以後,就是原本不怕老婆,最後也會變的怕老婆。
再說下「賢女敬夫」。賢惠的女人可以說是丈夫的賢內助,不但能很好的打理家務,還能在一些事情上給予丈夫一定的幫助,更不會做出越俎代庖之事。在古代,女人講究三從四德,三從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能被稱為賢女,那麼三從四德就是必須遵從的基本條件。有了這些道德的約束,懂得三從四德的女人自然就會比較敬重自己的丈夫。
總之,「痴人畏婦,賢女敬夫」說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會有這兩種狀態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在的社會比較開明,只要夫妻能白頭到老,日子過得甜甜美美,怕不怕老婆,敬重不敬重自己的丈夫又有什麼關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o98nlpq.html
---------------------------------------------
善書《明心寶鑑》1590年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周武王向姜太公求授《丹書》/丹書鐵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WAN3j1


2022-04-29_135633

《明心寶鑑》大約成書於元末明初,輯錄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全書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組成,全書內容皆出自《尚書》、《易經》、《詩經》、《禮記》、《論語》、《孟子》、《莊子》、《太上感應篇》、《說苑》、《顏氏家訓》、 《景行錄》等中國歷代經典中的格言、警句,雜糅儒、釋、道三教學說,薈萃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朱熹等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明朝以後,此書即為通俗讀物,也是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它除了是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也是風行東亞、東南亞漢字文化圈600多年的修身勵志經典。《明心寶鑑》普遍流行於朝鮮李朝時代,且有「抄」之出現。《明心寶鑑》至今仍是韓國學習漢文者軎愛的古典良書之一。傳入日本的《明心寶鑑》,最早為1631年中野道伴的刻本。幕府儒臣林羅山所使用的《明心寶鑑》的版本,就是朝鮮刊行的清州本《明心寶鑑》(1454年刊行)。日本江戶時代,編纂引用了《明心寶鑑》條文的書籍被作為教訓書為人們所接受,這些啟蒙書或將《明心寶鑑》部分照抄,或仿照此書作成,亦或從多處引用而成,可見此書於日本之影響巨大。
明心寶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WDGa0A
版本
歷代刻本有明刻本《新刻大字明心寶鑑》二卷,一冊,現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1]此外國家圖書館善本書中,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曹立刻本《重刻明心寶鑑》二卷,明範立本輯、明末刻本《新刻音解明心寶鑑》二卷一冊。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刪補明心寶鑑》。善本室則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寶鑑》(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標明「范立本集」的《新編音釋明心寶鑑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還收藏有《新鐫校正明心寶鑑正文》,扉頁上題「官板正字明心寶鑑」,「橋村莊三聖堂行」。國家圖書館同時收藏有明萬曆帝《御製重輯明心寶鑑》(二卷)(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影印),成書於1585年,前有萬曆御製序。入清以後,則很少再刊印了。
篇章
該書依內容分為上下二卷,共20篇,分別是:繼善、天理、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勸學、訓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存信、言語、交友、婦行,幾乎涉及和囊括了一個人生存於世所要面對和經歷的方方面面,有關待人接物、立身處世的方方面面,有關言談舉止、心性品行、齊家治國的方方面面。
繼善篇
天理篇
順命篇
孝行篇
正己篇
安分篇
存心篇
戒性篇
勸學篇
訓子篇
省心篇
立敎篇
治政篇
治家篇
安義篇
尊禮篇
言語篇
交友篇
婦行篇
增補篇
八反歌
孝行篇續篇
廉義篇
勸學篇
編著者爭議
「仁興齋舍版《明心寶鑑》」有栗谷李珥等人的序和跋,而且凡例中還提及「露堂先生裒茸詔後學之書,獨賴此篇之存,世遠板剁,多有訛誤,故改正鋟梓。」[2][3]韓國學者紛紛據以探討立論,而主張《明心寶鑑》最早是由朝鮮高麗王朝忠烈王時代(約相當於元朝中期)的文臣露堂秋適(1245-1317年)所撰。[4][5]目前在韓國大邱市郊秋氏祠堂的仁興院中,尚保存有《明心寶鑑》木刻版一百六十餘枚。《秋氏九百年史》一書非常明確地說,高麗忠烈王五年,秋適參考中國和尙曇秀於1230年所編的《人天寶鑑》而編《明心寶鑑》。秋適之孫秋濡,於朱元璋初建明朝之際,即恭悠王十二年前往中國協助朱元璋,成為開國功臣,並將其祖父所作之《明心寶鑑》傳至中國。之後,范立本重新進行了編輯整理,從而形成一個由二十篇六、七百段文字組成的新版《明心寶鑑》。整理後的《明心寶鑑》條理、結構更明晰,從明初起即極為盛行,多次重刊、重印,萬曆皇帝還讓人重輯修訂一遍。但對於秋適編《明心寶鑑》之事,在《露堂全集》及高麗史傳等過去文獻中,均無言及。1971年12月13日,在韓國慶尚北道達城郡西本里洞的仁興書院大梁上發現了《明心寶鑑》之木刻版,此版乃朝鮮朝末期,高宗六年(1868年)時所刻。且淸川本跋語謂「此書但有唐本」,亦非朝鮮人所作可知。[6]而日本內閣文庫藏《新鍥京版音釋提頭大字明心寶鑑正文》,其卷首有「太倉緱山王衡校、書林弼廷陳氏梓,卷末署「《寬永辛未三月道伴刊行》」。[7]
流傳西方
該書是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早在1592年前即由天主教教士高母羨在菲律賓譯成西班牙文。高母羨的譯本中提到了《明心寶鑑》的輯錄者——范立本。該手抄本於1595年被帶回西班牙獻給王子斐利三世。此抄本現藏於馬德里西班牙國立圖書館,並於2005年出版該書的校訂本。[8]2006年初,經由北京大學西班牙文系趙振江推薦,中國作協會員、副研究員李朝全整理翻譯《明心寶鑑》,由華藝出版社於2007年1月隆重推出,期望它能在中國「復活」。
明心寶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WDGa0A


亞洲唯一基督教大國-南韓/2021年的最新統計,信仰人口最多的為基督教(20%),接著依序為佛教(17%)與天主教(11%),其他宗教約佔2%,至於剩下的50%則是無信仰人口。位於東亞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與佛教影響,國內最大宗教卻是基督教?甚至還是亞洲唯一基督教大國?這一切都與韓國顛沛流離的歷史有關。隨著朝鮮半島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失去國家的恥辱,讓人民對於傳統儒家、佛教的景仰也跟著跌落谷底,並開始擁抱新的思想與宗教。除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傳統中「天賦人權」、「平等」的思想,逐漸獲得韓國人民的支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丁若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47px-Jeong_Yak-yong800px-Yeoyudang22022-04-29_1410022022-04-29_1409542022-04-29_1409202022-04-29_1409112022-04-29_1411562022-04-29_141145

《牧民心書》是由朝鮮李朝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學者、詩人、實學家丁若鏞(號茶山)所著的一部政治學著作,該書探求治理國家之道,以愛民、為民為中心思想,旁徵博引,敘論精微,從中可以了解朝鮮古代的歷史、文化思想及中韓政治、經濟、文化源遠流長的交流史。
作者簡介  · · · · · ·
丁若鏞(1762~1836),字美鏞,號茶山、輿猶堂、三眉、俟庵。出生於全羅道羅州,是朝鮮李朝的儒學家,被認為是韓國"漢字出現以來留下最多著作"的大學者,共留下五百餘部著作,在宗教典籍、政治、經濟、法律、醫學、農事、築城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是一個各方面皆通的全能型人才。他將經學和經世學兩個領域合二為一,形成了自己的學問體系——“茶山學”。著作有《經世遺表》、《牧民心書》等,後均收入《與猶堂全書》


丁若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VWcaK
丁若鏞(1762年8月5日-1836年4月7日),字美鏞,號茶山、與猶堂,經常稱為丁茶山,諡號文度公,朝鮮實學思想家,詩人,歷任朝鮮文藝館檢閱、司憲府持平、司諫院正言、弘文館修撰、京畿暗行御史、奎瀛府校書、谷山府使、刑曹參議等官職[1]:1278-1279[2]:396[3]。他「自幼希學聖,中歲漸希賢」[4]:14,留有1,195篇著述和2,263首漢詩,內容涉及經學、政治、經濟、法制、歷史、地理、醫藥等諸多領域。他的茶山實學思想和文學創作在韓國和朝鮮學術界倍受關注,相關的研究則稱為「茶山學」[4]:導論2。
丁若鏞是朝鮮王朝實學思想集大成者。他的茶山實學縱向繼承了星湖李瀷、鹿庵權哲身等經世學派的實學傳統,橫向吸收了明清實學和朴趾源、李德懋、朴齊家等人的朝鮮北學派,以及天主教、西方科技等西學[4]:23。他所生活的年代正處在朝鮮社會「轉型期」的前夜[4]:1[3]。為「興我舊邦」,「為天下國家」,他提出了包括等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科學技術等各種社會改革方案。雖然他的改革方案最終沒能得以實現,但其中蘊涵的「按勞分配」、「牧為民有」等平等思想對朝鮮半島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啟蒙的作用[4]:39。茶山實學思想中的民權意識也使他在當今韓國學術界和民眾中得到推崇[4]:36。
丁若鏞是朝鮮實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續李奎報之後成就最高的現實主義詩人[1]:1278-1280。他從小就推崇「詩聖」杜甫[4]:39-41,並有「杜甫還生詩人」的美譽[4]:76。不過作為實學思想家,他的思想已經不再像杜甫那樣是單純的儒學,而是以實學思想為核心。這使得他的詩歌作品在內容上與杜詩同中有異,在藝術追求上也有所差別[4]:113。丁若鏞反對盲目推崇中國文化,在朴趾源倡導「朝鮮風」之後,他明確提出「朝鮮詩」的宣言,呼籲朝鮮詩人擺脫格律的束縛,用朝鮮人的方式表現本民族哀樂與情緒,謳歌本民族事物。他說:「我是朝鮮人,甘做朝鮮詩」[4]:115。
丁若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VWcaK
生平
與猶堂故居
丁若鏞1762年出生於京畿道廣州府(現在的南楊州市鳥安面陵內里馬峴村)的「八代玉堂」兩班貴族家庭,本貫押海(今韓國全羅南道新安郡)。他的十三世祖丁允宗是高麗王朝的大將軍。在丁允宗之後,連續九代都是武將。高麗滅亡後,丁衍心懷亡國之恨,拒絕在朝鮮王朝為官。直到丁子伋開始出仕,官至承文院校理。之後經丁壽崗、丁玉亨、丁應斗、丁胤福、丁好善、丁彥壁、直到丁時潤(丁若鏞第五世祖)連續八代都是「玉門出身」。此後,家道中落,他的高祖父丁道泰,蔭補通德郎。曾祖父丁恆慎進士及第。祖父再次蔭補通德郎。他的父親丁載遠(1730-1792年)歷任全羅道和順縣監、慶尚道醴泉郡守、蔚山府使等地方官,其後終老於晉州牧使任上。丁若鏞的母親海南尹氏是朝鮮文學大師尹善道之後。丁載遠的第一任夫人是宜寧南氏,育有長子若鉉。南氏早逝後,丁載遠娶了茶山的母親,育有三子若銓、若鍾、若鏞。在他9歲的時候,丁若鏞的母親去世。之後,丁載遠又娶了金氏。金氏侍奉載遠公20年,育有一子若鑲。丁若鏞曾為金氏作《庶母金氏墓志銘》,為若鑲作《為舍第鑲贈言》。他的二哥若銓1801年辛酉邪獄時被流配,謫居16年後病逝於黑山島。他的三哥若鍾篤信天主教,在辛酉邪獄時殉教[4]:14-15[1]:1278-1279[2]:396。丁若鏞出生那年,丁載遠因見思悼慘變,辭官還鄉。丁若鏞4歲時開始學習千字文,7歲時能開始作詩。有「小山蔽大山,遠近地不同」之句。他的父親曾將他10歲前的習作編輯於《三眉子集》(已失傳),「文人碩士,莫不嘆賞,知其必大成。」[a][4]:19
丁若鏞10歲即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儒家經典。15歲的時候,丁載遠出任戶曹佐郎後,他隨父親搬到了朝鮮漢陽。在京城,丁若鏞接觸到了朝鮮實學大家經世致用派(又稱星湖學派)的開創人和代表人物李瀷(號星湖)的遺稿,深受啟發,並從此沉醉於實學。他經常悔恨自己出生太晚,並對後代子侄們說:「余之大夢,多從星湖私淑中覺來。」除研讀李瀷遺稿,他還與李瀷的弟子李森煥、權哲身、李家煥、蔡濟恭等交往。他一方面向李森煥學習了星湖經學,一方面向權哲身學習了星湖的實踐道學。李家煥的博學對他也有很大的影響。除此之外,他還吸收了中國明清實學,並與朝鮮北學派的朴趾源、李德懋、朴齊家等人多有接觸,曾先後閱讀了朴齊家的《北學議》、朴趾源的《熱河日記》等。23歲時,丁若鏞從李檗(1754-1768年),開始接觸西方天主教和閱讀西學特別是科學技術類的書籍。[4]:20-22
丁若鏞23歲時考取進士,28歲時文科及第,得到正祖的賞識,奎章閣提學沈煥之稱其為「文苑之奇才」。他先後但任過文藝館檢閱、司憲府持平、司諫院正言、弘文館修撰、奎瀛府校書、谷山府吏、刑曹參議等職務。他在1789年和1792年分別設計了漢江浮橋和水原華城[1]:1279[2]:396。在修建水原華城的過程中,他運用了滑車、鼓輪等機械裝置,不僅解決了工程難題還為朝鮮國庫節省了4萬餘兩的白銀。33歲時,他獲派為京畿暗行御史,廉查積城、麻田、漣川、朔寧郡等地。他關心百姓疾苦,懲處貪官污吏,深受百姓愛戴,但也因此得罪了朝中權臣[4]:23-24。
1801年,正祖忽然駕崩。反對派得勢後開始殘酷鎮壓南人派,史稱「辛酉邪獄」。丁若鏞的三哥丁若鍾在辛酉邪獄期間被斬首。他的二哥丁若銓則遭到流放。丁若鏞也發配到慶尚道長鬐。同年10月,他又因黃嗣永帛書事件而押至漢陽,後再次發配到康津。在流放期間,他近距離接觸到了下層社會。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此期間完成,他還創作出了許多反映百姓疾苦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在流放期間,他完成了多部關於《尚書》的研究著作,包括《梅氏(尚)書平》九卷、《古訓蒐略》六卷和《尚書知遠錄》七卷。1818年,56歲的丁若鏞獲釋返鄉,結束了長達18年的流配生活。後來不復為官,潛心治學,從事著述18年,於1836年去世[4]:24[1]:1278-1293[5]:40[2]:396-404[3]。1885年,朝鮮高宗追諡他為「文度公」[1]:1293。
思想與作為
丁若鏞的哲學思想有很濃的唯物主義色彩[4]:26。茶山實學融匯「經世致用」、「利用厚生」和「實事求是」的朝鮮實學思想,又與西方科學精神和技術合為一體[4]:26。他的實學思想可以分為修己之學和治人之學[4]:30。
修己之學
修己之學,即茶山「仁學觀」可以概括為「行仁主體之實踐倫理」。茶山「仁學觀」與宋明理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宋明理學認為仁是「心之德」,是先天的、內在的。而丁若鏞認為宋明心性學說丟棄了儒家的原始道德論。他說:「古學用力在行事,而以行事為治心;今學用力在養心,以養心至廢事故也。」他認為仁德不能以心為仁,仁德只能在實踐中成就,主張道德與行事的統一。茶山的「行事」有道德實踐和事功兩重含義。他強調道德修養必須與事功結合起來。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事功」都是仁的實現,從事「事功」的人都是仁之人,即「仁者非本心之全德、亦事功之所成耳。」[4]:30-32
治人之學
茶山實學思想不僅僅是要「修己」以「為仁」,更要確立一個健全的政治、經濟秩序。其實學思想的要領在於「拯救民生」[4]:32。茶山所處的時代是朝鮮社會「轉型期」的前夜。他一生經歷了英祖(1724-1776)、正祖(1776-1800)、純祖(1800-1834)、憲宗(1827-1849)四個朝代。1800年,正祖的突然駕崩使「英正盛世」成為曇花一現。年僅11歲的純祖即位後,外戚勢力很快凌駕於王權之上,對時派、南人派進行瘋狂報復與鎮壓。英正時期的改革成果也在「勢道政治」中付之東流[4]:1-5。茶山以孔孟之道為根基,為現實社會尋求良方,寫下涉及田制、行政、技術、賦稅制度、身份制度、人才制度等諸多方面的「一表二書」(《經世遺表》、《牧民心書》、《欽欽新書》)和相關著述,為「興我舊邦」,「為天下國家」,提出較為完備的改革方案和社會構想[4]:32。
土地制度改革
著作
《牧民心書》
丁若鏞在政治、經濟、法制、水利、醫學等諸多方面留有包括《經世遺表》、《牧民心書》、《欽欽新書》、《麻科會通》等著作[1]:1279。
丁若鏞政論文和他的詩歌一樣,充滿了對統治階級的辛辣諷刺與批評。《還上論》是篇批評官府借糧制度不合理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主張取消這種讓農民更加赤貧的制度。《田論》對土地制度的種種弊端進行了譴責,並提出施行維護農民權益「閭田法」。《監司論》將統治者比喻成強盜,將他們的罪惡昭彰於世。《鄉吏論》表達了作者認為鄉吏比兇猛的老虎和鷹還兇惡的觀點。《原牧》是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和剝削的文章,反映出作者民主主義的思想。[1]:1292
丁若鏞是續李奎報之後,成就最高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留有《與猶堂全書》,其中收錄有2400餘首漢詩。丁若鏞創作了諸如《饑民詩》、《夏日對酒》、《苦雨行》、《哀絕陽》等反映百姓悲慘生活的詩歌。他還仿照杜甫的《三吏三別》創作了揭露腐敗殘暴封建官吏的漢詩《波池吏》、《龍山吏》、《海南吏》(「三吏」),以及《石隅別》、《沙泙別》、《龍潭別》(「三別」),此外還創作了鞭撻官僚魚肉百姓的「三行」(《狸奴行》、《獵虎行》、《僧撥松行》)。[1]:1278-1293[2]:396-404
丁若鏞與杜甫
與許多朝鮮王朝詩人一樣,丁若鏞推崇「詩聖」杜甫,並尊杜甫為詩界孔子[4]:39-41。他從小就喜歡杜甫的詩。年譜有云:「十三歲,手抄杜詩,仿而步韻,深得杜意,凡數百首。」[4]:19,並有「杜甫還生詩人」的美譽[4]:76。由於丁若鏞與杜甫處在不同的國家和年代,他的思想已經不再像杜甫那樣是單純的儒學,而是以實學思想為核心。這使得他的詩歌作品在內容上與杜詩同中有異,在藝術追求上也有所差別[4]:113。
丁若鏞與杜甫都生活在各自時代的轉折期。杜甫經歷了盛唐到安史之亂的巨大變化,以及之後的皇權更迭,社會動盪,詩人自己的流離失所。一千多年後的丁若鏞雖然沒像杜甫那樣身處戰爭年代,但也經歷了朝鮮王朝末期 「英正中興」短暫繁榮後,社會體系面臨崩潰,王權統治走向衰亡[4]:76。杜甫詩歌內容很多都是有關戰爭的動盪和對戰亂禍國殃民的反思,而丁若鏞的詩歌則很多都是關注政治禍亂和對制度的省察[4]:76-85。
這兩位儒學家都有「以民為本」的儒家思想。杜甫的詩歌大量描寫了戰亂中遭受兵役、租稅摧殘的百姓痛苦生活。但杜甫筆下的罹難百姓對未來存有希望,懷有為國捐軀的豪情。丁若鏞的詩歌則大量描寫了悽慘的黎民。他對百姓悲慘生活的描寫往往是赤裸裸的,而不像杜甫那樣「溫柔敦厚」,除了悽慘還是悽慘,讓人不忍聞,不忍見。這主要是兩人在不同歷史背景下不同的政治理想,以及丁若鏞「人性平等」的哲學思想的反映。在丁若鏞眼中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平等的[4]:94-103。他認為「發狂大叫何無禮,要自胸中嵬磊來」,只要是出於公心,發自真情,即使「發狂大叫」也不算是「無禮」,同樣是美好的[4]:68。
杜甫自言自己的詩風「沉鬱頓挫」。丁若鏞很推服杜詩的這種「沉鬱」、「頓挫」之美。他的詩也頗具杜詩的「沉鬱」之情、「頓挫」之感,而且他的詩起伏更加劇烈,情感更加激盪昂揚,呈現出「抑揚激越」的風格。他的詩經常通過使用對立結構和對照手法,突顯社會矛盾,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凸顯茶山詩的理性審視和犀利的批判鋒芒。[4]:131-133
在敘事特點方面,杜甫有「主客融合」的特點。在杜甫的敘事詩中,詩人多採用第一視角,常常融入詩人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觀點。詩人往往成為詩中的人物。這種「主客融合」的敘事方式是中國詩歌自《詩經》以來的抒情傳統。在杜甫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中,敘事都是以詩人自我視角展開,既有詩人自己的言行也有對客觀事態的描摹。丁若鏞的敘事詩往往採用的是「主客分離」的第三視角。在他效仿杜甫「三吏」創作的《波池吏》、《龍山吏》、《海南吏》中,沒有自己言行的描述。詩人以觀察者的視角理性、客觀地寫人敘事,這是他「致用」實學思想和「興我舊邦」創作動機的體現。
丁若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VWcaK

丁若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2-04-29_1416562022-04-29_1418442022-04-29_1418372022-04-29_1418242022-04-29_1417572022-04-29_141745v2-fe395cc66665d1fff2fc4b9576a2d501_720w

韓國口碑票房雙豐收|《茲山魚譜》一些基本知識,有助於觀影體驗- 知乎 https://bit.ly/3LsfFnq
[庶民(賤民)]
朝鮮王朝時期階級制度規範極為嚴格,不同階級之人不准許通婚,孩子只能繼承母親的階級。比如昌大的父親雖然是進士,但由於他的母親是庶民,所以他也只能是庶民。
[別將]
朝鮮王朝時期官銜,二品
[茲山]
茲山本名是黑山。黑山島位於朝鮮半島西南角之處,今屬全羅南道新安郡。在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居於大海之中,交通不便的黑山島歷來被用作流配犯人之地。
[茲山魚譜]
朝鮮著名學者丁若銓(1758-1816)流配茲山期間,在當地編纂的魚譜,記錄著各式魚種,記載著樣貌、習性、食用、醫用等
[皇后]
影片開頭出現的垂簾聽政的大妃即貞純王后金氏(1745-1805),她的兄長金龜柱(1740-1786)在正祖李祘(1776-1800在位)即位後被指為阻礙正祖即位的罪人而被流配黑山島,後來死於該處。貞純王后及其背後支持勢力不可能不清楚黑山島艱苦的生活條件,把丁若銓流配該處,顯然暗含了故意折磨他的意圖。
[丁氏三兄弟]
丁家三兄弟——丁若銓、丁若鐘、丁若鏞
丁若銓是三兄弟裡的大哥,在家中總排行老二
其实在历史中,丁若镛才是三兄弟里公认的大才子,是备受后人赞誉的高光人物,可是李濬益偏偏以丁若铨为主角,的确惊喜。
导演李濬益讲到:与被称为朝鲜后期最天才的丁若镛相比,他的哥哥丁若铨相对而言并不为人所知。因为在丁若镛流放生活中留下数百本书的时候,丁若铨只留下了《松政私议》和《兹山鱼谱》两本书,本来也是写过更多书的人会名留青史(笑)。但是《兹山鱼谱》这本书真的十分奥妙,简单地说,就是流放地黑山岛周边的鱼和海洋生物的观察图鉴,但是在这本实用书籍中却完整地蕴含着丁若铨的哲学理念
[性理學]
指宋儒程(程顥﹑程頤)朱(朱熹)派理學。本於程頤"性即理也"之說。因別於陸九淵﹑王守仁"心即理也"之說,故清儒以"性理之學"標舉程朱派理學
理解為:以理性分析判斷作為處事判斷標準
朝鮮性理學的興表過程既是朝鮮社會樹正統統治理念的過程,又是否定多方住的價值取向的過程。
朝鮮性理學的排他特性,一方面把專制倫常以外的其他價值皆視為異端學說來加以全盤否定和排斥,另一方面過分強調"守義名分",頑固採取"抗拒一切不法與變則"的武斷論之態度,結果既使朝鮮社會失去均衡且統合的判斷功能,又使性理學失去本來的意義與精神。
[成珠]
朱子思想是我國繼儒家思想以後又一思想領域的成就,其創立發起者是宋代朱熹及其門人創立
朱子學於13世紀20年代就開始傳入與中國鄰近的日本、朝鮮及越南等國
李氏朝鮮的正統思想
导演李濬益在采访中讲到:「丁若钟把天主教当作宗教,丁若镛将其作为性理学的补充品吸收,但丁若铨把西学当作哲学来接受。」
15世紀初至16世紀中葉是朝鮮李朝時代的鼎盛時期,在統治階級的倡導下,朱子學在朝鮮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各種獨立的朱子學派的相繼出現,朝鮮產生了自己的朱子學集大成體系(退溪學),朱子學已成為朝鮮民族自己的文化,並在社會意識形態中佔據正統地位。朱子學在朝鮮半島所產生的影響,並不遜於其在中國本土的影響。不僅如此,朱子學還通過退溪學對日本思想界產生了極大影響。至今,朝鮮人民仍尊朱子家禮,崇尚朱熹的倫理道德思想及人生價值觀。
[明心寶鑑]
[黃口充丁]
未成年人被算成軍丁而徵稅
[白骨徵布]
死人被列在徵稅名單上被征軍布
[真實事件背景-“辛酉教獄”]
丁若銓被貶黑山島的背後,其實是天主教傳入朝鮮半島,遭到信奉性理學的執政勢力強力鎮壓的歷史。
天主教传入朝鲜半岛后,主要在受西人排挤、政治基础薄弱的南人党以及民众间传播,一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丁若铨、丁若钟(1760-1801)、丁若镛(1762-1836)三兄弟在党派上亦属于南人党,并受姻戚李蘗(1754-1785)的影响而接触到天主教
1800年正祖李祘突然去世,貞純王后金氏垂簾聽政,朝鮮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天主教成了貞純王后與其支持勢力——西人僻派打擊政敵的重要藉口。1801年春,貞純王后下令肅清天主教,大量天主教徒被處死或流配,這次事件也被稱為“辛酉教獄”,丁若鐘即死於這次教獄。
按丁若鏞所作《先仲氏墓誌銘》的說法,主導肅清的洪羲運、李基慶等人的最主要打擊目標是他本人。洪羲運的主張是:“殺了千人,不殺丁若鏞,將安用之?”不過朝鮮朝廷最終認為丁若銓、丁若鏞與“黃嗣永帛書”事件無關,免除了二人的死罪而分別發配黑山島與康津縣(今全羅南道康津郡)。丁若銓、丁若鏞兄弟從漢陽出發,同赴流配之地,在羅州城北栗亭店分別,從此再無相見之日。
[真實事件背景-“丁若銓居黑山”]
按丁若鏞的記載,丁若銓入島後,“益縱飲,與魚蠻鳥夷為儔侶,不復以驕貴相加。島氓大悅,爭相為主。”
看起來丁若銓與當地人相處得較為愉快,當地人也樂意把他迎接到家中。
與電影中展示的由當地人負擔丁若銓衣食之資的景像不同,實際上丁若銓的開銷是由他自己支付。
按後人對亦曾被貶至黑山島的崔益鉉(1833-1907)的流配生活的記載,“黑山大小島,本無遷客支供之例,類多自費。而先生至是,正切在陳之憂,不得已為塾師資食之計。”即按黑山島的慣例,流配之人的開銷由其自費負擔,與當地無涉。
在黑山島這樣的偏遠之地,罕見文化水平較高的讀書人,這些流配之人可以向當地人教文授課,從而用自己的學識賺取生活所需。崔益鉉以擔任塾師來謀生糊口,丁若銓亦是如此。
丁若铨“谪居黑山之七年,有童子五六人,从而学书史,既而构草屋数间,榜之曰‘沙村书室’。”虽然黑山岛生活条件恶劣,但丁若铨对这种与当地人相处愉快的生活也流露出满意之色,他曾作诗曰:“三两客将秋色来,诗因遣兴未论才。凉颷在树蝉犹响,清月盈沙鴈欲回。小屋青山侵席冷,四邻白酒捧杯催。樵儿钓叟懽成友,恣意家家笑语开。”(《沙浦小集次杜韵》)
正是在這樣的流配生活中,丁若銓結識了當地人張昌大。電影把張昌大描繪成向丁若銓求學的青年漁夫,二人是師徒關係。但按丁若銓在《茲山魚譜》的序文中所言,他對張昌大的態度是“遂邀而館之”,是以招待客人的禮節來對待張昌大,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朋友關係。
影片中段演繹了丁若銓、張昌大與當地人文淳得會面,聽文淳得講述此前漂流到琉球、呂宋諸地故事的一幕。
聽完故事後,丁若銓覺得此事值得記錄下來,所以寫下《漂海始末》一文。
丁若鏞的門人李綱會(1789-?)在《雲谷船說》中提到:“淳得業商者也,雖無文字,為人慧能。歲壬戌,淳得漂到中山地,即琉球,自中山發舶還國,又漂至呂宋。呂宋者,海外番國也。福建、紅毛、西洋等諸舶互相通商,其船制亦多妙解。自呂發舶順風十一日,始抵廣東澳門者,西南海舶輻輳之地也。”
[拍攝幕後]
為什麼是黑白片?
l 李濬益:坦率地讲,要完整地展现这一时代背景,电影的预算并不宽裕,因为不想在成像效果上让步,所以减少预算的方法之一就是换成黑白画面。当然,如果不是符合《兹山鱼谱》的形象,我肯定不会尝试。黑白片也有一种别样的深度。《东柱》本来就是低成本片,所以画面质量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这次我敢说每幅画面都美轮美奂。拍摄地飞禽岛一带的风光自不必说,应用CG的场面也很多,很有韵味。丁若铨(薛景求 饰)和昌大(卞约汉 饰)师生共泛一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上,二人这样在一起的场景使用了相当多的CG,就像一幅幅水墨画。
為什麼電影感覺靜謐幽緩?
l 李濬益: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起伏。虽然有辛酉迫害的时代背景,但这是为了初期的人物设定,在丁若铨被流放到黑山岛之后,要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且主要为了反映时代的价值观问题。如果你想轻描淡写地看,那这部电影只是描述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但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价值观念的对抗,这是关于世界观冲突的故事。丁若铨是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西学,追求新哲学的人。相反,丁若镛以性理学为基础,接受了部分西学。而昌大是想在现有的秩序下取得成功的人物,因此比起丁若铨,他选择了丁若镛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与老师的观念冲突、思想的碰撞等等,都以电影的方式讲述着。简单远观,你可以享受两人的友谊,如果深入挖掘文本的话,这将成为一部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的电影。
茲山魚譜的序言原文是?
l 茲山者,黑山也。餘謫黑山,黑山之名,幽晦可怖,家人書輒稱茲山,茲亦黑也。茲山海中魚族極繁而知名者鮮,博物者所宜察也。餘乃博訪於島人,意欲成譜,而人各異言,莫可適從。島中有張德順昌大者,杜門謝客,篤好古書,顧家貧少書,手不釋卷,而所見者不能博。然性恬靜精密,凡草木鳥魚接於耳目者,皆細察而沉思得其性理,故其言為可信。余遂邀而館之,與之講究序次成編,名之曰《茲山魚譜》。旁及於海禽、海菜,以資後人之考驗。顧餘固陋,或已見本草而不聞其名,或舊無其名而無所可考者,太半也。只憑俗呼,俚不堪讀者,輒敢創立其名。後之君子因是而修潤之,則是書也,於治病、利用、理財、數家固應有資,而亦以補詩人博依之所不及爾。嘉慶甲戌,冽水丁若銓書。
觀者有感:
影片的畫面構圖極具詩意,黑白的畫面精巧地傳遞出情感的色彩,可謂大師之傑作。
三言兩語很難描述看完這部集大成之作後的內心感受。
打動我的其中一面,在於丁若銓和昌大二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是極具造詣的。不過在普世眼中,好像只有文人雅士才可稱為“高級”。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有自己拿手的一方面,無論是做菜、玩遊戲、唱歌、運動,很多時候看似平常的拿手活兒在自己手裡,顯得好似平常平淡
但這正是這部影片傳達出來極具魅力的地方——
只要生活所需,就是知識,只要是知識,都有益處。
昌大一度認為捕魚就是件平常事、大海漂流只是個小故事,這些無法成為上得了廳堂的大雅之事。
而丁若銓的感染力就來自於他能從這些平常小事中,看到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高大上,因為以百姓為出發點和目的,他所記錄的文獻只要滿足最基本的目的,那就有益處
丁若銓的思想,可以讓他拋開以名利為目的的束縛,更坦蕩自然的接受大自然提供的一切,以一種開明的態度和廣闊的胸襟觀察世間萬物,又能服務和幫助到所需要的人。
這難道不是一種修行的境界嗎?
道家文化中有這麼一句,我認為很符合本片傳遞的主題:
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個高明的人,他最大的德行表現在無形的地方,你是看不出來的,等你看出來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
舉個栗子,你看到一個人跳到河裡救了一個失足落水的人,這個救人的人肯定是個有道德的人,這個道德是可見的
如果在修河堤的時候,有人就想到了這個地方需要一個護欄,這樣行人就不容易落水了,這樣的人,你雖然沒有看見他跳到河裡去救人,但他無形之中幫助了更多的人,道德經中稱其為“上德”。
而主角丁若銓所記錄的《茲山魚譜》,代表的就是此“上德”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有大志向的人,實實在在不弄虛作假欺騙自己,也不做表面文章,去彼取此,方城大道。
如此優秀的影片,實屬難得
知識或者智慧有什麼意義?除了獲得權利、財富外,一定還有讓自己內心更愉悅和享受的精神狀態。
我並不否認智慧可以帶來權利和財富
但我更相信
智慧的價值,是賦予我們所有人信賴、感動、溫暖
如果此生結束時,可以帶走一項屬於自己的傑作
那我希望,本認為世間充滿著的黑白,在我心中已然成了彩色。
韓國口碑票房雙豐收|《茲山魚譜》一些基本知識,有助於觀影體驗- 知乎 https://bit.ly/3LsfFnq


從《茲山魚譜》說起:韓國歷史電影進步神速從《茲山魚譜》說起:韓國歷史電影進步神速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EWeCJQ
1801年,朝鮮貞純王后垂簾聽政,開始全面鎮壓基督教,來自西方的一切事物及思想都被徹底禁斷,“衛正斥邪”成為主流思潮,朝鮮西學受到沉重打擊,史稱“辛酉迫害”(辛酉邪獄)
韓國新片《茲山魚譜》以此為背景,展現兵曹佐郎丁若銓黑山島的流配生涯:
古人的坐臥起居,誰也沒見過——
中國很多古裝戲台詞雷人,感覺完全不對,《茲山魚譜》這方面做得較好,兄弟倆林中吟詩分手拍得很有意境:
丁若銓在黑山島建复性齋,開堂授課,著有《茲山魚譜》《論語難》《易柬》《松政私議》——
罪臣哪來的條件著書立說?
儒家文化圈,在學習中國方面,朝鮮與日本最大的區別就是開科取士,高官即便被貶,門生故舊和官場人脈也並未完全斷絕,以致地方官都不得不求助於他們。
島不轉水轉,地方官反過來哀求流放之人:
腳踏實地撰寫魚譜,致力於沒有王權的平等社會?這個想法在19世紀的朝鮮半島實在是太過超前。
達則兼濟天下:弟子張昌大與老師丁若銓分道揚鑣,試圖通過考取進士、做一個父母官來幫助百姓。
暗無天日的官場、民不聊生的慘況,很快就讓理想主義的張昌大心灰意冷,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
從《茲山魚譜》說起:韓國歷史電影進步神速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EWeCJQ


[兩班]是什麼?
當時宗室之外的臣民分為良民和賤民,良民裡又分四個階級,[兩班]就是良民裡的最高階級,也就是類似於丁家三兄弟這樣的貴族統治階級或是學者官吏。
[兩班]只被允許研習儒學,任何賤民的工作都不能去做,而賤民就算飽讀詩書,若非[兩班]後代,便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讀的也是無用之書。
經世遺表,朝鮮王朝後期的實學派學者丁若鏞所著,批判國家體制,論述富國強兵之策的書。共40卷16冊。抄本。丁若鏞被流放在康津之時的1817年着手寫,翌年完成。書中批判了自壬辰倭亂之後,越來越嚴重的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墮落,國家財政的匱乏,土地制度的紊亂,苛捐雜税的繁多等社會狀況,並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方案。丁若鏞在他的《牧民心書》中,更具體地提出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
經世遺表,朝鮮王朝後期的實學派學者丁若鏞所著,批判國家體制,論述富國強兵之策的書。共40卷16冊。抄本。丁若鏞被流放在康津之時的1817年着手寫,翌年完成。書中批判了自壬辰倭亂之後,越來越嚴重的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墮落,國家財政的匱乏,土地制度的紊亂,苛捐雜税的繁多等社會狀況,並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方案。丁若鏞在他的《牧民心書》中,更具體地提出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經世遺表 | Kyoto University Rare Materials Digital Archive

2022-04-29_144340

經世遺表 | Kyoto University Rare Materials Digital Archive


경세유표(經世遺表) - 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

2022-04-29_1444452022-04-29_144457

경세유표(經世遺表) - 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


7acb0a46f21fbe09d9d167e469600c338644adb7adaf2edda3cc7cd9681793293b01213fb80e910c

許蘭雪軒 (朝鮮李朝女詩人)
許蘭雪軒(1563~1589),朝鮮李朝女詩人。本名楚姬,蘭雪軒是她的號,又號景樊。生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貴族家庭。
本    名許蘭雪軒別    名楚姬(本名)號蘭雪軒,景樊所處時代朝鮮李朝出生日期1563年逝世日期1589年主要作品《蘭雪軒詩集》
許蘭雪軒銅像
她的弟弟是著名小説家許筠;父兄也都是文壇知名之士。幼年聰慧多才,從詩人李達學習詩文,8歲作《廣寒殿玉樓上梁文》,受時人稱道。嫁進士金誠立,丈夫死於國難,遂為女道士。
許蘭雪軒的一些詩作往往流露出貴族婦女的情趣;父親的去世,哥哥的被流放,家庭生活的不愉快,造成她一種抑鬱、傷感的氣質,在許多寫別離、相思、懷舊的詩裏,透露着悽苦的心情。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也常使 她有感而發之於詩。在她的筆下,有邊防將士練兵習武的形象,有築城役夫對統治階級無能抵禦外敵的憂慮,有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她對國事的關心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貧女吟》寫貧苦的少女,寒冬深夜,兩手凍得僵直,還在為別人做嫁衣裳,表達了她心中的不平。有的詩用鮮明對比的手法,揭露封建社會的階級對立。此外,尚有一些吟詠男女愛情和山水景物的詩篇。
許蘭雪軒的作品傳來中國較早。1598年中國明人吳子魚隨軍東援朝鮮,從許筠處得其詩200多篇。又有詩集名《蘭雪軒詩集》,由朱之蕃帶回中國刊行,附有明使臣梁有年的序文。沈德潛認為她的一些作品“風格意度俱好
許蘭雪軒(朝鮮李朝女詩人)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MHbYKS


2022-04-30_0805072022-04-30_080453808

黃口充丁白骨徵布
 《茲山魚譜》 西學東漸、文化衝突、理學實學、入仕出世、新舊傳承、黃口充丁、白骨徵布...能依稀看到三甦的人生軌跡,更有明清之際文人的縮影。記得有個影評寫,丁若銓並不是以西學的視角出發去貶低舊學,而是以西學的方法論實踐去實現舊學在精神層面的回歸。知識不是經世致用的工具產品,而是知識本身,是好奇心本身,是世事通明皆學問。世界是圓的,文化是可以交融的,好奇心終將戰勝偏見......而至個體層面,“活成不斷向上飛的鶴雖然不是壞事,但即便身上沾滿污水泥漿,也要活得像茲山一樣,雖外表看著黑暗卻生機勃勃自由自在,也未曾不是有意義的事啊。” 開學前一周看的這片子,那就將這句話送給自己吧。“斑鰩走的路斑鰩知道,黃貂魚走的路黃貂魚知道。”
------------------
史/編年/朝鮮王朝實錄
者。又遣御史,出沒村間,察其勤慢,兼咨弊瘼。懇惻之敎,相繼而下;申飭之令,陸續而馳,大小官吏,奔走率職,及麥而野無餓莩。詢及軍兵之怨,或白骨徵布,或黃口充丁,老而未除者亦多,冤苦益甚。王以當凶歲蠲役之時,此獨仍徵,則非同仁之意,乃令備局,先問諸道營儲布木之數,方且量宜推恩,而未及完了。
四月念後感疾,命設祈雨祭,而違豫不能親行。不敢自安於心,遂齊宿于外閤,不恤添傷,露禱于天,終日達夜,不脫冠巾。五月初四日大漸,薨于昌德宮之正寢,春秋四十有一,在位十一年。都人士女,雨泣雷號,閑散之類,塡噎街巷。太學四學生及郊畿士夫奔赴者,朝夕哀臨於闕門外,不可盡數,成服後始退。飢民之仰哺者,亦相率而趨哭,自外來者傳言,窮村僻鄕愚下之氓,莫不奔聚官庭,悲之如父母云。襲斂之時,大臣禮官政院三司入侍禮也。王英明特達剛毅寬厚,嚴而克仁,威而不猛,以不世出之資,抱大有爲之志。聖圖神謨,慨然慕古,焦唇乾舌,中夜興歎。遊畋聲色之娛,無一掛意,上謹天戒,下哀民窮,寅畏之心切,懷保之意篤。令弘文館抄出《大學衍義》《崇敬畏》上下卷,合爲一冊,《豳風》《無逸》,幷作屛書進。《周禮》十二荒政及劉向《說苑》《六正六邪》、《漢書》《刺史六條》,亦令繕寫,以備燕閒之覽。崇儒重道,渴賢急能,拔茅連茹,野無遺逸,彰善褒
新漢籍全文 https://bit.ly/3Lyk20f
-------------------------
漁民張昌大(歷史中的張昌大確有其人,不過沒有身世的描述,但應該至少是個小富之家,和丁若銓是朋友而非師生)有非常豐富的海洋生物知識,卻毫不在意,而且他並非是胸無點墨之人,正相反,他酷愛讀書,一心主張以朱子理學治理天下李氏朝鮮的正統思想是朱子學)。而朱子學則代表了王權和民族性,他之所以對這些實實在在的知識不在意,只是因為這些東西“書”裡沒有。也可以理解為考試用不到。士大夫丁若銓熟讀經史,而且中西貫通,因為傳播西學而被貶至黑山島。他放棄了那些看似華麗,實則空洞,下筆千言卻實無一策的“治世之書”,他選擇寫一些實實在在,卻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書籍,比如“茲山魚譜”,比如《漂海始末》。畢竟,你和百姓講再多的道理,也不如告訴他們哪種魚能吃,在什麼時候下網能捕到到更多魚來的有效果。百姓才是掌握實用知識的人,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記錄和傳承,這也是讀書人應該為他們做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昌大一開意識不到真正的知識掌握在群眾手中一樣,後來那個農民為代表的群眾也意識不到國家的真正主人是誰,他們手握權力(鐮刀),受到壓迫卻只能自戕,這種方式來反抗封建勢力的壓迫卻不曾考慮把鐮刀揮向壓迫他們的人。電影中問到為何帝王或者士大夫有疑問都會請教丁若銓,恐怕不是因為他能給出多麼正確的答案,而是他求證答案的思路和過程永遠是切合實際的。西學的結論也未必都對,但西學從實際出發的論證方式才是應該被學習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並非直接照搬,而是取其內涵。如電影中所展示的,十九世紀初期的朝鮮吏治極為腐敗,“黃口充丁、“白骨徵布”。統治階層所謂飽讀詩書的官員們只會空談“理”“氣”“性”等概念,吟詩作對,只不過是用來調劑生活的點綴,熟讀經史,卻毫無用處,只能在和官員飲酒時才能拿來用用,這哪裡是知識。而關係民生的稅收、鑄幣、等具體之事,他們完全不懂,只能縱容胥吏們層層盤剝。因此,丁若銓、丁若鏞兄弟才會撰寫如《玆山魚譜》《松政私議》《牧民心書》《經世遺表》等實用之書。在歷史中,丁若鏞才是三兄弟裡公認的大才子,是備受後人讚譽的實學的集大成者
士大夫該有的樣子(茲山魚譜)影評 https://bit.ly/3KwqHGW
------------------------------
韩国导演李濬益的新作——电影《兹山鱼谱》以朝鲜著名学者丁若铨(1758-1816)流配兹山期间,在当地编纂鱼谱的往事为叙事主轴,讲述了他与当地人张昌大的友谊,并借二人的对话与经历来阐述导演自身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按电影片头所称,整部电影参考的是丁若铨为《兹山鱼谱》所作的序文。该序文全文如下:韓國電影《茲山魚譜》海報
韓國電影《茲山魚譜》海報
茲山者,黑山也。餘謫黑山,黑山之名,幽晦可怖,家人書輒稱茲山,茲亦黑也。茲山海中魚族極繁而知名者鮮,博物者所宜察也。餘乃博訪於島人,意欲成譜,而人各異言,莫可適從。島中有張德順昌大者,杜門謝客,篤好古書,顧家貧少書,手不釋卷,而所見者不能博。然性恬靜精密,凡草木鳥魚接於耳目者,皆細察而沉思得其性理,故其言為可信。余遂邀而館之,與之講究序次成編,名之曰《茲山魚譜》。旁及於海禽、海菜,以資後人之考驗。顧餘固陋,或已見本草而不聞其名,或舊無其名而無所可考者,太半也。只憑俗呼,俚不堪讀者,輒敢創立其名。後之君子因是而修潤之,則是書也,於治病、利用、理財、數家固應有資,而亦以補詩人博依之所不及爾。嘉慶甲戌,冽水丁若銓書。
按上文所言,茲山本名是黑山,因黑山之名“幽晦可怖”,所以丁若銓及其家人才改稱“茲山”,“茲”也是“黑”之意。黑山島位於朝鮮半島西南角之處,今屬全羅南道新安郡。離黑山島約38千米的地方還有名為“牛耳島”的島嶼,在丁若銓生活的時代,人們也把茲山稱為“大黑山島”,而把“牛耳島”稱為“小黑山島”。
中國典籍亦記載了該島,按《宋史·高麗傳》所言,“自明州定海遇便風,三日入洋,又五日抵墨山,入其境。自墨山過島嶼,詰曲嶕石間,舟行甚駛,七日至禮成江。”這裡提到的“墨山”即“黑山”,《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為“黑山”。黑山島是宋人從浙江赴高麗的必經之地,不過宋朝滅亡後,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的交往更依賴北方陸上交通路線,黑山島漸失交通要衝的地位。
在朝鮮王朝(1392-1910)時期,居於大海之中,交通不便的黑山島歷來被用作流配犯人之地。影片開頭出現的垂簾聽政的大妃即貞純王后金氏(1745-1805),她的兄長金龜柱(1740-1786)在正祖李祘(1776-1800在位)即位後被指為阻礙正祖即位的罪人而被流配黑山島,後來死於該處。貞純王后及其背後支持勢力不可能不清楚黑山島艱苦的生活條件,把丁若銓流配該處,顯然暗含了故意折磨他的意圖。《茲山魚譜》,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藏手抄本
《茲山魚譜》,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藏手抄本
丁若铨被贬黑山岛的背后,其实是天主教传入朝鲜半岛,遭到信奉性理学的执政势力强力镇压的历史。在1784年,李承薰(1756-1801)随担任使团书状官的父亲李东郁(1739-?)赴清,在北京天主堂接受洗礼,正式成为天主教徒。在1784年这一年也被认为是韩国天主教的开教元年。天主教传入朝鲜半岛后,主要在受西人排挤、政治基础薄弱的南人党以及民众间传播,一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丁若铨、丁若钟(1760-1801)、丁若镛(1762-1836)三兄弟在党派上亦属于南人党,并受姻戚李蘗(1754-1785)的影响而接触到天主教。1791年,爆发了珍山(今属忠清南道锦山郡)的南人尹持忠(1759-1791)与权尚然(1751-1791)烧掉祖先牌位,采用天主教仪礼的事件,即“珍山事件”,老论僻派借此大举打击南人以及南人党领袖蔡济恭。正祖李祘虽然处死了尹、权二人,但并没有将事件扩大化。
1800年正祖李祘突然去世,貞純王后金氏垂簾聽政,朝鮮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天主教成了貞純王后與其支持勢力——西人僻派打擊政敵的重要藉口。1801年春,貞純王后下令肅清天主教,大量天主教徒被處死或流配,這次事件也被稱為“辛酉教獄”,丁若鐘即死於這次教獄。此外,一些王室宗親與外戚也受到波及,如思悼世子李愃的庶子恩彥君李䄄(1755-1801),他因妻子宋氏與兒媳申氏是天主教徒的緣故被牽連處死,惠慶宮洪氏的弟弟洪樂任(1741-1801)亦被指為天主教徒而被處決。早在1794年,清朝神父周文謨隨歸國的朝鮮使團進入朝鮮半島,後來一直留在朝鮮傳教。雖然1795年朝鮮官方就獲知周文謨入朝傳教之事,但他躲在信徒家中,免遭厄運。不過此事亦在“辛酉教獄”審問過程中被發覺,周文謨被逮捕並遭處決。朝鮮官方還搜到了黃嗣永(1775-1801)等朝鮮信徒試圖通過北京天主堂,捎給羅馬天主教廷的信件,這封書信就是“黃嗣永帛書”。黃嗣永在帛書中提出包括請西洋出兵朝鮮,迫使朝鮮朝廷接受天主教等六項建議。朝鮮朝廷發現這封帛書後,大驚失色,派出使團攜帶《討邪逆奏文》上告清廷。然而清廷卻不以為意,也不相信朝鮮叛黨與北京的西洋人勾結的說法。
按丁若鏞所作《先仲氏墓誌銘》的說法,主導肅清的洪羲運、李基慶等人的最主要打擊目標是他本人。洪羲運的主張是:“殺了千人,不殺丁若鏞,將安用之?”不過朝鮮朝廷最終認為丁若銓、丁若鏞與“黃嗣永帛書”事件無關,免除了二人的死罪而分別發配黑山島與康津縣(今全羅南道康津郡)。丁若銓、丁若鏞兄弟從漢陽出發,同赴流配之地,在羅州城北栗亭店分別,從此再無相見之日。
按丁若鏞的記載,丁若銓入島後,“益縱飲,與魚蠻鳥夷為儔侶,不復以驕貴相加。島氓大悅,爭相為主。”看起來丁若銓與當地人相處得較為愉快,當地人也樂意把他迎接到家中。與電影中展示的由當地人負擔丁若銓衣食之資的景像不同,實際上丁若銓的開銷是由他自己支付。按後人對亦曾被貶至黑山島的崔益鉉(1833-1907)的流配生活的記載,“黑山大小島,本無遷客支供之例,類多自費。而先生至是,正切在陳之憂,不得已為塾師資食之計。”即按黑山島的慣例,流配之人的開銷由其自費負擔,與當地無涉。但在黑山島這樣的偏遠之地,罕見文化水平較高的讀書人,這些流配之人可以向當地人教文授課,從而用自己的學識賺取生活所需。崔益鉉以擔任塾師來謀生糊口,丁若銓亦是如此。丁若銓“謫居黑山之七年,有童子五六人,從而學書史,既而構草屋數間,榜之曰'沙村書室'。”雖然黑山島生活條件惡劣,但丁若銓對這種與當地人相處愉快的生活也流露出滿意之色,他曾作詩曰:“三兩客將秋色來,詩因遣興未論才。涼颷在樹蟬猶響,清月盈沙鴈欲回。小屋青山侵席冷,四鄰白酒捧杯催。樵兒釣叟懽成友,恣意家家笑語開。” (《沙浦小集次杜韻》)
正是在這樣的流配生活中,丁若銓結識了當地人張昌大。電影把張昌大描繪成向丁若銓求學的青年漁夫,二人是師徒關係。但按丁若銓在《茲山魚譜》的序文中所言,他對張昌大的態度是“遂邀而館之”,是以招待客人的禮節來對待張昌大,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朋友關係。雖然丁若銓也說張昌大“家貧少書”,但考慮到十九世紀初黑山島的社會經濟狀況,張昌大的家庭能允許他“杜門謝客,篤好古書”,已經證明他的家庭絕不是社會底層,而是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小富之家。此外,丁若銓也未明確記載張昌大的職業是漁夫,僅簡略提到他對“凡草木鳥魚接於耳目者,皆細察而沉思得其性理,故其言為可信”。黑山島地處海中,靠海吃海,張昌大即便不是漁夫,由於日常所見所聞,應該對魚類有較多了解,加上他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丁若銓才會做出“其言為可信”的判斷。丁若銓曾作詩寄給張昌大,詩云:“人說張昌大,迢迢逸士林。古書恒在手,妙道不離心。忽忽初更話,悠悠隔海音。何當窮日夜,到底理源深。” (《寄張昌大》)在丁若銓看來,張昌大是一位遠離塵囂的隱逸士林,能與這樣的人士交往,也是苦悶流配生活中的慰藉。而影片在張昌大身世上多有發揮,稱他本是兩班張氏家族的庶子,不被生父承認,跟隨丁若銓學文識字後才獲得生父的認可,並通過生父的幫助得以參加科舉考試,並體驗了一段官宦生活,近距離接觸到朝鮮基層吏治的腐敗。不過這一段純粹是編劇與導演為深化影片主題而加入的想像,並無明確的史料依據。《漂海始末》,全羅南道新安文化院藏手抄本
《漂海始末》,全羅南道新安文化院藏手抄本
影片中段演繹了丁若銓、張昌大與當地人文淳得會面,聽文淳得講述此前漂流到琉球、呂宋諸地故事的一幕。聽完故事後,丁若銓覺得此事值得記錄下來,所以寫下《漂海始末》一文。丁若鏞的門人李綱會(1789-?)在《雲谷船說》中提到:“淳得業商者也,雖無文字,為人慧能。歲壬戌,淳得漂到中山地,即琉球,自中山發舶還國,又漂至呂宋。呂宋者,海外番國也。福建、紅毛、西洋等諸舶互相通商,其船制亦多妙解。自呂發舶順風十一日,始抵廣東澳門者,西南海舶輻輳之地也。”在朝鮮王朝晚期,朝鮮朝廷與琉球等地並無直接官方往來,朝鮮人想要了解這些地方的情況,大多通過書籍間接獲得知識,或是通過燕行使臣在北京與這些地方的使臣進行交流。偶爾發生的船難、漂流對當事人來說雖是一場災難,但也開啟了他們直接踏上異國之地,了解異國之情的可能。文淳得於1801年陰曆十二月出海,次年正月遭遇風難漂至琉球,從琉球出發回國時又遇風難,再漂至呂宋,又到澳門等地,後來一路往北直到北京,跟隨朝鮮齎諮官回國。待他回到家鄉,已是1805年正月了。《漂海始末》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日記,逐日記錄了文淳得的經歷;其二是文淳得滯留琉球與呂宋期間對當地風俗的觀察,包括風俗、海舶、物產等內容;其三是用漢字表意,再用諺文(古韓文)標記出琉球、呂宋的語言。影片中文淳得稱自己會呂宋語,曾受朝廷之命為漂到朝鮮的呂宋人充當翻譯也不是虛言。按《朝鮮純祖實錄》所載,“羅州黑山島人文順得,漂入呂宋國,見該國人形貌衣冠,其方言亦有所錄來者。而漂留人容服,大略相似,試以呂宋國方言問答, 則節節脗合。”不過影片中文淳得稱自己因該次翻譯出色被朝廷授予“嘉善大夫”的賞賜之事則有移花接木之嫌。實際上直到1835年,文淳得才通過“納粟”的方式獲得這一位階。文淳得納粟帖,新安郡南平文氏家藏
文淳得納粟帖,新安郡南平文氏家藏
丁若铨花费心血认真记录文淳得的经历已然昭示他认为文的经历非常重要,有利于拓展见闻与学习外国的长处。如在《海舶》一节,丁若铨仔细记录了琉球海船与吕宋海船的样式与优点,这其实也是朝鲜在造船时可以学习的地方。实际上,丁若铨不论是编纂《玆山鱼谱》,还是记录《漂海始末》,乃至因目睹岛上松政的弊端而撰写《松政私议》,无一不是他重视“利用厚生”的实学学术倾向的反映。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一样,十九世纪初期的朝鲜吏治极为腐败,“黄口充丁(未成年人被算成军丁而征税)”、“白骨征布(死人被列在征税名单上被征军布)”的荒唐景象常常上演。但沉溺于性理学的两班们只懂高谈与实际的国家治理相距甚远的“理”“气”“性”等概念,一边享受奢侈的生活,一边纵容胥吏们盘剥百姓。这些只会高谈概念的两班们其实也不懂税收、铸币、松政(朝鲜把松树视为贵重资源,种植养护松树之事即松政)等具体之事,往往委派胥吏们全权处理。有鉴于此,丁若铨、丁若镛兄弟才会撰写如《玆山鱼谱》《松政私议》《牧民心书》《经世遗表》等一系列或有助于“利用厚生”,或有助于“牧民”的实用之书。然而可惜的是,丁氏兄弟的这些书籍在当时并未受到执政者的重视,直到后世才有人才发现了它们的价值,并把丁若镛奉为朝鲜实学的集大成者。
歷史劇|《茲山魚譜》:朝鮮士大夫丁若銓的流配生活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https://bit.ly/3krqB92


辛酉迫害(韓語:신유박해/辛酉迫害 Sinyu Bakhae ?),舊稱辛酉邪獄(韓語:신유사옥/辛酉邪獄 Sinyu Saok ?),是發生在1801年,朝鮮純祖時期政府迫害天主教的事件。是朝鮮半島史上首次全面鎮壓天主教運動,朝鮮西學也因此受到沉重打擊。
辛酉迫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EPhqn
背景
明朝末年朝鮮使節李晬光、鄭斗源、許筠、李光庭等出使明朝時接觸了在燕京(北京)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顧拉茂(Jean de Grammont)等人,帶回了許多漢譯西方書籍及紅夷炮、千里鏡、自鳴鐘、坤輿萬國全圖等西方事物,朝鮮知識界興起「西學」。清朝時燕京行使經常去北京天主四堂,朝鮮出現李瀷、安鼎福、丁若鏞等實學家,洪大容、朴趾源、朴齊家等北學派亦對「西學」感興趣。李晬光在其著作《芝峰類說》中有《天主實義》,許筠也了解天主教。安鼎福、申虎丹等星湖(李瀷)學派及北學派批判天主教,而李檗、李承薰、丁若鏞、丁若鍾、丁若銓、權哲身、權日身等主張「補儒」,接納天主教[1]。朝鮮早期天主教信徒基本都是南人出身的實學知識分子。1777年(朝鮮正祖元年)秋,權哲身、丁若銓等在京畿道走魚寺講學,修習天主教義,1784年初,冬至使書狀官李承薰在北京受洗,成為朝鮮第一個天主教徒。回國時暗中攜帶大量天主教書籍及聖畫、聖像,並為李檗、權日身進行洗禮,到1784年秋已有數十人受洗,朝鮮教會由此形成了。
朝鮮正祖時,朝鮮形成了天主教會,廣泛傳教,正祖將天主教定為「邪教」加以禁止,但未採取大規模鎮壓措施。朝鮮純祖即位,大王大妃金氏(貞純王后)垂簾聽政,貞純王后是「僻派」勢力,敵對方是「時派」勢力。1762年的「壬午禍變」思悼世子(莊獻世子)被朝鮮英祖活活餓死,同情莊獻世子的為時派,支持英祖的為僻派。老論中的洪鳳漢、金祖淳,南人中的蔡濟恭及少論的李晚秀、李時秀等為「時派」,以正祖為靠山;老論中的金龜柱、洪麟漢、沈煥之及南人中的洪義浩、睦萬中等人為「僻派」,以英祖妃貞純王后為靠山。親天主教的李承薰、李家煥、丁若鏞等南人及老論金健淳均屬於「時派」。正祖偏袒時派、打壓僻派,流放貞純王后的哥哥金龜柱。蔡濟恭和正祖相繼在1799年和1800年過世,僻派掌權,以剷除天主教為名打擊報復,有黨爭因素,是僻派奪權的口實,所以最終適可而止。
經過
西方的天主教在當時傳入朝鮮王朝,清朝的天主教傳教士趁著朝鮮王室對西方曆法、科學感到興趣的機會,想藉機進入朝鮮傳播天主教義。於是和來到中國北京的朝鮮使臣來往,天主教傳教士向朝鮮使臣傳播天主教的教義,使得許多朝鮮使臣紛紛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並於正祖八年(1784年),由在朝鮮的信徒自行展開了秘密傳教的行動,並組織朝鮮天主教地下會,向朝鮮人民傳教,因此信徒逐漸增加,但是朝鮮教會屬於自發性質,沒有經過羅馬教會的任命的神職人員,所以一些儀式不符合天主教義,1790年北京教區派澳門人吳約翰赴朝鮮,到中朝邊境鳳凰城未得朝鮮教徒迎接而折返。1793年,權哲身派燕行使中的譯官信徒尹有一、池璜再次懇請派神父,於是朝鮮教會就從中國請來與長得朝鮮人相似的蘇州人周文謨前來朝鮮傳教,周文謨在中朝邊境滯留10個月後,得到尹有一、池璜等人的迎接並化裝成朝鮮人,1795年初潛入朝鮮,於是朝鮮教會終於有了聖職人員(最早的朝鮮神父是後來的金大建)。朝鮮有4000名天主教徒,經過周文謨的幾年努力,辛酉邪獄前夕朝鮮教徒發展到10000人,入教教徒不分兩班(士大夫)、中人、常民、賤民,包括王族恩彥君的妻子宋氏和兒媳申氏以及一些宮人。
朝鮮政府認為在朝鮮傳教的天主教為邪教,所以不斷地處決天主教徒,1801年(朝鮮純祖元年,辛酉年)正月初十,貞純王后金大妃頒布教旨,申明天主教「無父無君」、「毀滅人倫」、「背馳教化」,下令全面肅清[2]。朝鮮實施「五家作統法」,五家為一統,統首負責向官府告發,如隱匿不告,五家連坐。
周文謨為了要保護在朝鮮的天主教徒於是主動向李氏朝鮮投案,於1801年在朝鮮京城漢陽(今首爾)處決,眾多朝鮮天主教徒和西方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不是被流放就是遭到處決,此案稱為「辛酉邪獄」。
中國神父周文謨以下300餘人陸續被處死,有名的朝鮮人有前縣監李承薰、前正言李家煥、李端源、前承旨丁若鏞、前正言洪樂敏、權哲身、丁若鍾、女會長姜完淑及其家族(教徒崔必恭和天主教總會長崔昌顯在金大妃禁教教旨發布前已被捕)相繼被捕下獄。李家煥、權哲身刑訊死於獄中。二月二十六日,丁若鍾、崔昌顯、崔必恭、洪教萬、洪樂敏、李承薰等被判斬首示眾,丁若銓、丁若鏞兄弟有悔意,改流放。三月十二日,周文謨為保護信眾自首,供出金健淳等信徒及恩彥君之妻宋氏和兒媳申氏,於是金大妃下令賜死宋氏、申氏,後來賜死恩彥君,同時抓捕金健淳、姜彝天、李喜英等人。四月將周文謨梟首於軍門,金健淳等亦被斬。四月二十五日,全羅道觀察使金達淳將天主教徒柳恆儉、柳觀儉、尹持憲等押送漢城,牽連二百餘人被捕。大部分人背教而獲釋,柳恆儉、柳觀儉兄弟及尹持憲、金宇集等最後因裡通外國被處死,隨後姜完淑、洪弼周母子等人也被問斬。義禁府、刑曹和捕盜廳,地方監獄人滿為患,大部分教徒背教求生,十二月十八,朝鮮追奪縱容天主教的蔡濟恭官職。十二月二十二日,昌德宮仁政殿舉行討邪陳賀儀式,國王純祖頒布《斥邪綸音》。
黃嗣永帛書事件
九月二十九日,黃嗣永被捕,搜出他試圖發給教廷的帛書。帛書認為辛酉邪獄是天主教與傳統價值觀的衝突加上時僻黨爭的共同作用[3][4]。主張西方捐助朝鮮教友,教廷應說服清朝吞併朝鮮,隸屬寧古塔,派親王監國,以朝鮮宗室女為清朝皇后,請西方出動數百艘軍艦,數萬精兵,武力解決朝鮮打壓天主教。黃嗣永被凌遲處死,成為量刑最重者。
外部反應
朝鮮冬至兼陳奏使曹允大向清朝禮部呈上討邪奏文及縮略版黃嗣永帛書,清廷反應平淡,並不相信朝鮮教徒與北京傳教士聯繫,[5]未因周文謨被處死而問責朝鮮。
分析
辛酉邪獄是朝鮮王朝首次官方全面鎮壓迫害天主教的政治運動,朝鮮王朝改變正祖放任天主教「自起自滅」的態度,從此開展鎮壓天主教國策,天主教「無君滅倫」、「招寇賣國」。來自西方的一切事物及思想都被徹底禁斷,「衛正斥邪」成為主流思潮,「西學」遭扼殺,朝鮮文人除了李圭景、崔漢綺等個別實學家在書齋中研究「西學」外紛紛遠離西學。
評論
李能和指出:「純祖辛酉教獄事,僻派西人即煥(沈煥之)、觀(金觀柱)、裕(權裕)、淳(金達淳)等實主之,而其裡面有大王大妃金氏」。[6]姜萬吉說「與其說是16世紀以來延續下來的黨爭政治狀況在延長線上出現的一個結果,毋寧理解為是可稱為18世紀後半期相對進步政治勢力——實學勢力的活動(即實學思想家對西學的倡導)的反動」[7]。李元淳:「從此,對天主教的迫害,不止於對天主教本身的迫害,而是基於對『天主教』追本溯源的構想,把迫害的對象無端地擴大到『天主教信仰和倫理——天學——西學的理方面——西學』,最終將禁壓對象擴大為對西學的全面封鎖和全面彈壓。由於執權者們不具備區分西學之『理』(宗教、倫理方面)和『器』(科學、技術方面)的慧眼,盲目地強烈彈壓,就連對朝鮮王朝後期社會近代化作出過貢獻的西歐科學、技術也一概被拒斥,犯下了歷史性錯誤。容受並採用先進的科學與技術是當時歷史賦予的責任。但是朝鮮王朝對此卻全面迴避、抵制,沉浸在固守傳統上,延誤了近代化的進程。」 [8]
後續
朝鮮天主教未遭持續鎮壓不久就恢復元氣,不斷發展壯大,又接連引發了己亥邪獄、丙午邪獄、丙寅邪獄等朝鮮政府的鎮壓行動。
辛酉迫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EPhqn


2022-04-30_083052

黃嗣永(황사영,1775年—1801年),朝鮮半島早期天主教徒。初名時福,字德紹,號斐園,本貫昌原,受洗後取教名亞肋叔(Alexius)。在辛酉邪獄期間試圖向北京教區主教發送求救信(黃嗣永帛書),被發覺後遭凌遲處死。 [1] 
黃嗣永出身兩班,黨色為南人。其家在朝鮮王朝前期為武人之家,十二世祖黃衡在平定三浦倭亂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官至工曹判書,諡號莊武。自九世祖黃致敬在朝鮮宣祖年間登科並官至全羅道觀察使後,七世祖黃㦿、高祖父黃懰、曾祖父黃晙皆文科及第,其中黃㦿官至成均館大司成,黃懰官至牧使,黃晙官至工曹判書。黃嗣永的祖父黃在正沒有功名,但父親黃錫範在1771年登文科,1775年病死於承文院副正字任上,年僅二十九歲。黃嗣永就在那年出生。 [1] 
因黃嗣永生來喪父,故由母親李允惠及曾祖黃晙撫養。1790年,他參加司馬試(小科),考中進士。因其年少,與此次司馬試中合格的其他二十歲以下進士、生員4人及七十歲以上生員5人一起受到朝鮮正祖召見於奎章閣。正祖以《少年行》為題令黃嗣永等作詩,結果他的詩被正祖欽點為第一。正祖對他稱讚有加,說:“黃嗣永之文筆非但可尚,登筵進退亦頗了了,非久當決科(文科及第)矣。”左議政蔡濟恭亦附和道:“其父黃錫範文華可尚,而及第後即為身故。今嗣永成就如此,可謂奇童,能紹家風矣。” [2]  其後他入讀成均館,仍受到正祖關照,在1794年以成均館儒生身份入侍正祖時,正祖特地詢問黃嗣永的學業情況以及所讀之書,黃嗣永回答《大學》《詩經》《尚書》。 [3] 
實際上,此時的黃嗣永已經秘密信仰了天主教。他的妻子就是丁若鏞異母兄丁若鉉之女丁命連,丁家很早就接觸西學,丁若鏞及其兄丁若鐘、丁若銓的妹夫李承薰是朝鮮半島第一位受洗入教的天主教徒,因此丁氏三兄弟皆信奉天主教。黃嗣永在1791年從李承薰那裡得到天主教書籍,從此開始信奉天主教。因此他並未像正祖所預料的那樣參加文科(大科),及第入仕,而是與丁若鐘、洪樂敏等研究天主教教義。當年十月,隨著辛亥珍山事件的發生,天主教浮出水面,受到朝廷禁止,一批人為自保而背教,但黃嗣永仍然堅信天主教為“救世之良藥”。1794年,教會所遣的中國人神父周文謨潛入朝鮮,他在崔仁吉家受到周文謨的洗禮。此後,他一面與崔昌顯、丁若鐘、姜完淑、崔必悌等上層教徒交流,一面吸收李國升、洪榟榮、孫敬鬱、諸寬得等許多人入教,還負責向教友子女教授漢字、抄寫天主教書籍,在平信徒團體明道會中積極活動。明道會是研究教義和傳教為目的的團體,黃嗣永將自己家提供為明道會下屬六會的其中一個場所,因此黃嗣永在信徒中有較高威信,被讚為“聖學高明”之人。 [1] 
1800年,正祖去世,純祖即位,貞純王后垂簾聽政,在正祖去世半年後的1801年正月發動辛酉邪獄,取締天主教。二月,黃嗣永聽說了對他的通緝令,便改姓為李,穿上喪服,藏身於漢城北郊別莊,其後又與金漢彬一起逃到堤川舟論的金貴同家,因“五家作統法”的規定,被迫住在金貴同給他挖的土洞裡。三月,他派金漢彬赴漢城,探查辛酉邪獄的進展情況。四月,金漢彬回來告知他大量教友殉教以及周文謨自首的消息。對局面感到絕望的黃嗣永決定向教廷求救,寫下了“黃嗣永帛書”。八月二十六日,他將帛書草稿交給黃沁(教名多默),讓他帶到北京,交給北京教區主教湯士選。九月二十二日,他根據黃沁傳來的新消息補充了帛書,從而定稿,並以黃沁的名義發出,準備讓黃沁發展的的教徒玉千禧(每年在燕行使團中當馬夫,並負責為朝鮮教徒傳信)利用本年冬至使行帶去北京。然而玉千禧在當年六月跟隨謝恩使回國時被捕於義州,黃沁也在九月十五日被捕,在一番拷打後供出了黃嗣永的隱居地。九月二十九日,黃嗣永、金漢彬在堤川舟論被捕,押送漢城義禁府,帛書也被搜出。十月初九日開始受到審問,黃嗣永堅持認為他所信仰的天主教是“正道”,對國家人民有益無害,應廣泛推行。因其帛書內容被視為大逆不道,於是在十一月初五日被凌遲處死。 [1] 
主要作品
黃嗣永帛書用漢文寫成,全文共13300多字。其內容四分之三是在敘述辛酉邪獄的背景、經過及主要殉教者的經歷,剩下四分之一提出相應對策,請求教廷施以援手。其對策有四:
請求教廷出資捐助朝鮮教徒;
請求教廷勸說清朝皇帝降旨命令朝鮮國王不得迫害天主教徒,允許信仰自由,即“挾天子以令諸侯”;
請求教廷通過中國教徒來疏通曾出使朝鮮的清朝官員英和等人,說服清朝皇帝將朝鮮內屬於寧古塔,派親王監國,下嫁公主;
請求教廷說服西方強國出動大船數百艘、精兵五六萬來恐嚇朝鮮,迫使朝鮮接受天主教。 [4] 
該帛書原件一直被義禁府保管,甲午更張後撤銷義禁府,朝鮮教區主教法國人閔德孝趁機找到了帛書原件,並於1925年上繳梵蒂岡教廷,保管於梵蒂岡民俗博物館。2001年辛酉邪獄200週年時首次被梵蒂岡送到韓國展出,此後又多次在韓國展出。 [5-6] 
人際關係編輯 播報
黃嗣永與丁命連生有一子黃景憲。黃嗣永被處死後,他叔黃錫弼被發配咸鏡道慶興,母親李允惠發往巨濟島為婢,妻子丁命連發往濟州島為婢,兩歲的兒子黃景憲發往全羅道靈巖郡楸子島為奴。 [1]  至今楸子島仍有其後裔。 [7] 
歷史評價編輯 播報
辛酉邪獄在當代韓國已經被翻案並稱之為“辛酉迫害”,大部分殉教者均被教廷宣福(追認為真福)。唯獨黃嗣永因其帛書中主張將朝鮮併入中國以及呼籲西方對朝鮮實施砲艦外交,不僅被朝鮮王朝斥為大逆不道,亦難以被接受民族主義洗禮的後世朝鮮半島認同,黃嗣永此舉被朝鮮半島普遍視為反民族行為。因此朝鮮王朝、日本殖民者、新教信徒、民族主義史學家、唯物主義史學家都對黃嗣永口誅筆伐。 [8]  連天主教會都遲遲不給他宣福,直到2013年才給了他一個“天主之僕(神僕)”(低於可敬者和真福)的頭銜。 [9]  2014年,教廷在為辛酉邪獄殉教者宣福的同時,黃嗣永被排除在宣福名單之外,理由就是害怕刺激韓國社會的民族感情,從而導致天主教在韓國的形象受損。 [10] 
韓國為黃嗣永辯護者則認為,在評價黃嗣永時有必要考慮黃嗣永當時的絕望處境,以及他所提出的設想無法實現、他後來接受審訊中承認招引外勢是錯誤的以及主觀意圖是為了百姓和國家的善意等。他們認為黃嗣永帛書是“堅持以真理為主的路線,為了拯救同胞,逆流而上告發國家,是對王道體制的挑戰,而非背叛民族……黃嗣永帛書為了將陷入不正當殺戮和困境的民族從迫害引發的大屠殺的悲劇中拯救出來而尋求國際援助,是擁護尊重人權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試圖分離王室和國家的文獻,成為我國近代政治思想的分歧點”,其論點在於強調“人權”高於“主權”。 [8]  2021年3月,韓國天主教會向教廷提交的申請宣福者132人名單中包含了黃嗣永
黃嗣永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MIosS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