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太公的後裔子孫姓氏考[姜、呂、盧、高、丁、慶、賀、邱]
齊太公姜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也稱「姜太公」、「姜子牙」、「呂望」。
1、姜
出自神農氏,為炎帝之後,以居地姜為姓。據《姓纂》上面記載說:“炎帝生於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齊,為田和所滅,子孫分散,後為姜氏,因天水上廛縣,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根據《水經渭水注》的解釋,是“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稱為姜水。至於岐水,則在今陝西省的岐山縣西面。換句話說,幾千年前炎帝是出生在這裏,以後姓姜的人也發源在這裏。又據《元和姓纂》中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岐山縣西),而以姜為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各地,有姓呂的,也有姓姜的。
2、呂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尚,又稱姜子牙。
堂 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3、盧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齊太公後裔孫高傒而來,以邑為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之孫高傒(人稱傒公),食采于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西周時炎帝後裔姜尚,字子牙,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齊,有太公之稱。春秋時代,齊太公的後裔高傒食采于盧,“因邑為姓”,故其後裔姓盧也。此居盧姓主要來源之首位。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傒公是呂尚的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因屢建豐功,故受封于盧(盧以故城盧邑為中心。盧邑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偏西南),其子孫遂以盧為姓。傒公“厚德載物”的品德普遍獲得人們的贊許,為史家所稱頌。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孫無知勾結邊將管至父和連稱,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此行為引起齊國臣民的不滿,便求助於國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請管、連二人來家赴宴,二人于席間被預伏甲兵斬殺,然後高傒迎立姜小白回來繼位,就是後來成為春秋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登位之初,為了表彰傒公在內政外交兩方面對齊國做出的卓越貢獻,把盧邑(故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封給傒公,其子孫以邑為姓。傒公便成為盧姓的得姓始祖。
4、高
《通志-氏族略》記載高姓源出自姜姓,是齊姜太公(姜子牙)呂尚的後人,因為被封於高,以封地高為氏,姓高,例一種說法是,齊惠公(姜元)的兒子姜祁,字子高,後世子孫以祖字高為氏,姓高。
堂 號:
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
5、丁
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姜太公之子伋,諡號為齊丁公,子孫以其諡號為氏,稱為丁姓。
6、慶
《通志-氏族略》:齊公子無虧生慶克,其後為慶氏。姓氏考略云:系出姜姓。姓考載:齊桓公之孫慶文之後。按春秋時,齊有慶封,晉有慶鄭,皆齊桓公(姜小白)之支庶,西漢時避漢安帝父諱(清河王劉慶),改慶氏為賀氏。
7、賀
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他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弑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只管吃喝玩樂,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堂 號:
四明堂:唐朝時光祿大夫賀知章,詩作得最好,書法也漂亮。醉後作詩填詞寫字,毫不費力就成了卷軸。他自號"四明狂客"。
8、邱
出自姜姓,姜太公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初,姜太公封于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其子木以地為氏,稱丘姓。漢代以後,有避孔子名諱,改丘姓為邱姓者。又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為避孔子聖諱,遂丘加邑旁成邱。
丘、邱二姓同源,故此處所述主要為丘姓播遷內容。丘姓發源于山東,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遷,故很早河南境內便有丘姓名門望族,開基始祖為丘穆,世居河南衛輝府封丘縣。
姓氏的形成
姓氏圖騰
姓氏的形成來源眾多,究其來源,大抵可以分為 15 種類型: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繫。「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羆、貅、貔、虎』等。這些『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留傳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姓氏的形成9
有案可查的《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 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姜」。
「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姜」和「羌」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陜、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姓氏的形成1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年: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 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譽」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連」。
牛:西周「宋徵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係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字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泰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奚』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宋: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建都商丘 (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西元前 286 年,宋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遊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鐘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曆」三封「少於友」於鄭(陜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後被謚為「陳胡公」。其後代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封其子「康叔」於衛,建衛國,「康叔」子孫故以『衛』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幹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沈(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非子」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子」於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非子」的孫「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伯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戚邑(河南汝陽縣東馮東北)。「孫林父」的子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於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於邾,戰國後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柏』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於鄣(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部以『章』為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子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性。「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子「幹伯」受封於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幹伯」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之子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翁:「周昭王」的庶子封於翁山(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縣東,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為姓。
柳:「魯孝公」有兒「公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商」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雙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後人於是以官名為姓。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複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部為『喬』。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 (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姜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週邊加築的一道城墻,東郭,為外城的東墻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郭』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莊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宇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於于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後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穆』為姓氏。
文:出於姬姓。商末,周族首領「季歷」死後。其子「姬呂」繼泣,後被稱為「西伯」。「西伯」病死後,其子「周武王」繼位,並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說』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其謚號為姓的。一齣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後進號「文于」,其後人以其謚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於衛,其死後說號為『康』,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於以其謚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于澄」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于澄」的後人「陳厲公」之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意以國名為氏,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人有以『金』為姓的。另「漢武帝」時,匈奴「休盾王」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撣」。
劉:出於陶庸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社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上氏改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姓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於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萬: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於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亙」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服,改說漢語,並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乃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性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後,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