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璜,「璜,半璧也。」也就是說,璜的樣子原本應該像璧的一半,是半孔弧形。是一種造形近似上弦月形的片狀玉飾,主要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到西周/原始社會人們的「愛美利器」玉器。雨過天晴後的彩虹五光十色,有著祥瑞之意,因此璜便模仿「虹」的樣子製作玉器佩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2-03-09_1357482022-03-09_135719

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0941/img0002.xml

【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厘米,高6厘米,厚0.3厘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面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於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谷紋,穀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繫掛。
  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製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於上部的玉件。玉龍首璜- 故宮博物院 https://bit.ly/3Cv7xim


龍首玉璜 - Google 搜尋

0 (5)0 (11)0 (10)0 (9)0 (7)0 (8)0 (6)0 (4)

玉璜_百度百科

龍首玉璜 - Google 搜尋

703393613_m (1)2022-03-09_1404330 - 2022-03-09T140401.4320 - 2022-03-09T140359.8360 - 2022-03-09T140357.3720 - 2022-03-09T140355.6900 - 2022-03-09T140352.9190 - 2022-03-09T140351.4490 - 2022-03-09T140349.6700 - 2022-03-09T140346.4690 - 2022-03-09T140345.0060 - 2022-03-09T140342.7150 - 2022-03-09T140339.2890 - 2022-03-09T140340.9210 - 2022-03-09T140337.8720 - 2022-03-09T140336.1910 - 2022-03-09T140329.8200 - 2022-03-09T140327.4340 - 2022-03-09T140328.050703393584_m703393791_m703393613_m703393746_m

在戰國玉器的書籍上常常可看到;以前讀書不求甚解,只要是像彩虹般呈彎月形的玉器,不管配帶方式,都稱為”璜”,從來不曾注意過"珩"與"璜"的差別也不知如何讀,最近要發表文章打不出字,查了字典才知道正確的發音。(其實滿多介紹玉器的出版品上也犯了同樣珩與璜不分的錯誤)
珩與璜兩者彎曲形狀相同,但配戴時開口方向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以繫帶孔的位置來判斷是玉珩還是玉璜。
玉珩的器體中間有一個穿孔為繫帶孔,佩帶時開口向下,整體呈下弦月形,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玉組珮中間的一部份,成為可以上下、左右連結其他玉器組件的橋樑,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產生出多種造型與變化,陸續發展出複雜的多層次鏤空及上、下緣出廓品。
西周鳥紋玉璜   (美國哈佛大學管藏)
玉璜以器體兩端的穿孔作繫帶用,佩帶時開口向上,整體呈上弦月形,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於西周時期,當時的貴族階級常以玉璜、玉管、玉魚及瑪瑙珠連結成的玉串飾配戴在胸腹前。
本件龍首玉珩張口露齒還有水滴形的眼睛,在耳朵下方有扭絲紋,線條細如髮絲,密度精細,嘴巴的切割鏤空彎轉順暢,作工犀利,整體表現出的氣勢不亞於坊間一般出版刊物上的收藏品。
器體上沿有一單面穿孔,器身有輕微蝕斑,輕敲有金屬聲音,顯示質地堅硬,滿佈勾連雲紋,穀粒飽滿,刻工精細,有扎手的觸感,連線轉折有力,一刀到位;內、外徑邊緣的斜坡加工精良,用手指撫摸觸感鋒利,曾經開玩笑說可以拿來刮鬍子用。
每個人購買玉器的選擇取向,各不相同,質地、工藝、價格…考慮順序因人而異。個人以精工為首選。因為:在古時君王統治時代,工藝大師受命花心力執行創作,其材料的選擇大致有一定的要求不會太離譜,況且對君王等需求者也是一種負責的態度;所以一件工藝精湛的作品不用去煩惱材料會太差;反倒是目前有些質地不錯的玉卻配上不怎麼樣的工藝表現,這種只見材料不見技藝的作品跟本不必考慮購買,應該都是仿造品、贋品。在古代一個工匠製作出不入流水準的玉器,如何向君王交代,況且威權時代手藝無法滿足君王需求的工匠可能都被殺頭光了!何來不入流的古玉作品流傳至今。
雙龍首玉珩 @ 快樂玉族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tIM1Te
---------------------------------
西周雙龍首玉璜的比較分析
2019-05-09 由 一夫之 發表
西周雙龍首玉璜(圖1,以下簡稱「此佩」):
圖1
粗略看帶齒脊的西周形制、灰皮上隱約似包漿、常見的雙龍首紋,似乎韻味古樸了。如果說是高仿,不仔細分辨可能不一定就明確其仿點所在。
仔細分辨,卻端倪顯現了。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首先仔細觀摩一下此佩玉璜龍首紋的眼睛(圖2-1):
圖2-1
什麼感覺?怪怪的樣子啦。
商周眼睛的雕法多為臣字眼,如陝西韓城梁帶村出土的一組七璜連珠玉佩上兩件組佩的臣字眼(圖2-2、圖2-3)、虢國墓出土西周玉佩的臣字眼(圖2-4)等。
圖2-2
圖2-3
圖2-4
當然,商周制玉紋飾不僅僅就是臣字眼,眼睛還有其他多種表現形式,如國家博物館藏的西周人紋璜的類臣字眼、西周玉人首紋璜的近寫實眼、 西周玉鳥佩的圓圈眼等(圖3)。
圖3-1
圖3-2
圖3-3
但是無論如何,此佩的眼睛雕琢也太那個什麼——突兀了,像什麼?任意發揮想像吧(圖4)。
圖4
其次,觀摩一下此佩玉璜的開孔(圖5):
圖5
什麼感覺?依然怪怪的樣子啦。
古代制玉紋飾第一,開孔是在紋飾完成基礎上根據需要而鑽開,即開孔不礙紋飾的製作,無論孔開在何處,紋飾都是自成一體的,開孔不影響紋飾意境的完整性(圖6)。
圖6
而此佩開孔、紋飾讓道,非為古工之法。
再次,觀摩一下陰刻線的刀工製法。西周為典型的勾撒一面坡陰線(參見《古玉學步(90):西周制玉工藝多詳釋勾撒一面坡》),而此佩陰刻線似是而非,紋飾錯亂,非勾砣、非撒刀,仍然是一個怪異的感覺(圖7)。
圖7
到代真品西周雙龍首玉璜(圖8), 長11.1厘米,寬3.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青白玉,扁平體,兩面飾紋相同。兩端各琢一龍首,龍「臣」字形眼,眼梢長彎,角後仰,屈體,身飾鱗形紋。龍頭頂處各鑽一孔,用於穿系。風格與出土同類器一致。玉璜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此類雙龍首玉璜流行於西周中晚期,一般作為成組串飾中的組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pvgk3rj.html


b7e7e385fdbf4811bdf50bd7cf694173565f6645350841b39a0752a774a42b5cb977344e77e04cb7acd83ed966708873285b71e2c71d4f9a9ce8319011faf50fdbba21664c7f45ec88da3aba998bd031

深度品鑑玉璜 https://bit.ly/3Ko0z12
璜是一種弧形的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數量眾多,分佈區域廣。夏商周時期,玉璜成為重要禮器之一。《說文解字》曰:“璜,半璧也”。其實多數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數接近二分之一。形制上,比較典型的有半環形、折角形(橋形)、半璧形、扇形等。對於璜的結構形制,有學者認為,璜與珩實為一物,只是佩掛方向不同。孫慶偉先生在《兩週“佩玉”考》中提出,璜與珩應加以區別。兩者均為佩玉中的主要構件,形制相似,但珩的結構為“隆上而窐下”,即在佩玉中,必須把珩的凸面朝上,凹面向下。而璜正好相反,“隆下而窐上”,是凹面朝上,凸面向下,這是珩與璜的根本區別。
良渚文化 玉璜
西周夔龍紋玉璜
此外,玉珩上多有三個以上穿孔,分別居於兩端及器身中部,但同時也見只有中部一穿者,且為數不少。珩上穿孔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佩玉的結構。璜器身上一般只有兩個穿孔。珩、璜這兩種器物流行時間也有不同。璜的出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商周繼續流行,但以西周為最盛。而珩的出現最早約在兩週之際,春秋以後增多,而以戰國時期最為流行。珩對璜有替代的趨勢。
龍首紋璜|戰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出廓式雙首龍玉璜|戰國
故宮博物院藏
安徽長豐楊公戰國墓出土雙首龍形玉珩
雙龍形玉珩|西漢
璜的用途,一是禮器。形體較大。《周禮· 春官· 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此蒼璧、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為“六器”,是禮神的玉器,璜用於禮北方之神玄武。《周禮》又載:“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圓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銳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嚴,半璧曰璜,象冬閉藏,地上無物,唯半天見”。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國鏤空式玉璜
山東淄博臨淄區商王村戰國墓出土出廓式雙首龍玉璜
二是佩飾。中小型璜,且有穿孔,多用作佩飾玉,佩戴於頸項間、胸腹部居多,亦有肩部和腰部等。有單璜佩,也有多璜佩。玉璜作為單玉佩的記載,如《山海經· 海外西經》曰:夏後啟…… 右手操環,佩玉璜”。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八號墓中出土一件以玉璜為主體的單璜連珠組佩,可見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就出現有單璜佩的實物。多璜佩的例證非常多。西周時期組合佩飾盛行,是權貴財富、身份、地位的象徵,其用玉的特點和限制性也體現了西周時期用玉已步入制度化、規範化和禮儀化的軌道。虢國墓地上世紀90年代發掘的18座墓葬中就出土了3組精美的聯璜組玉佩,分別是M2001虢國國君虢季墓出土的七璜組玉佩、M2009虢國國君虢仲墓出土的六璜組玉佩和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的五璜組玉佩。這三組聯璜組玉佩都是由玉璜、瑪瑙、料器等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飾件相間連綴而成,連綴方式基本相同,只是細節稍有不同。
七璜聯珠組玉佩 通長約105釐米
2005年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7號墓出土
現收藏在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
區域性圖
區域性圖
山西晉侯墓出土的《玉璜組佩》
區域性圖
西周玉組佩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92出土
西周組玉佩 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虢國貴族墓出土
比較研究
玉璜始見於新石器時代,其後在全國各地的主要新石器文化型別中多有發現。形制包含墜佩形、橋形(或稱折角形)、半環形、半瑗形、半璧形、鏤空形、不規則形(鳥形、魚形)等,早期玉璜有的僅在一端穿孔,絕大多數是兩端各有一個或兩個穿孔。新石器時期玉璜大多光素無紋,但也出現了陰線刻琢、淺浮雕和鏤雕的裝飾手法。紋飾主要有龍紋、鳥紋、獸紋、神人紋、幾何紋、雲雷紋等,紋樣講求對稱平衡。
仰韶文化時期玉璜(圖1), 長4.2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河南省臨汝縣北劉莊遺址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青玉。 體呈半環形,素面,璜的兩端各有一圓穿孔。
圖1 仰韶文化時期玉璜
陶寺文化玉璜(圖2),長6.7釐米、厚0.4釐米,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下靳墓地12號墓出土,現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色,有黃色土沁。半圓形,兩端各有一個雙面對鑽穿孔。
圖2 陶寺文化玉璜
良渚文化半璧形鏤空璜(圖3),浙江餘杭瑤山M11號墓出土,白玉,形制略呈扁寬半璧狀,兩面均以鏤空勾勒出複雜獸面紋,獸面紋外陰刻邊闌,孔徑兩側各對鑽兩個圓穿系孔。
圖3 良渚文化半璧形鏤空璜
石家河文化玉璜(圖4),內角間距4.7釐米、厚0.4釐米,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肖家屋脊出土,現藏荊州博物館。黃綠色,有粉狀白斑。弧形,扁薄,兩端寬窄不一,兩端各有一個雙面對鑽的小孔。外緣殘存切割痕跡。
圖4 石家河文化玉璜
夏代玉璜的出土實物至今未見報道,商代早、中期的玉璜發現也較少,商代晚期的玉璜出土量較為豐富,僅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就出土玉璜73件。此外山東滕州前掌大村商代墓地、河北武安趙窯晚商墓葬、山西靈石旌介村晚商墓地等也有商代玉璜出土。商代,光素無紋的玉璜仍佔一定比例。殷墟婦好墓發現的一批玉璜中有28件均為弧彎形,多數兩端平齊,兩面拋光,其中有如新石器諸文化中,用兩件玉璜可以對合成環的一例。用三件玉璜可以對合成環的一例,用一件璜對剖成兩件的兩例,其餘均不能對合。它們大概是利用小塊餘料琢磨而成。[13]也可能是直接利用玉璧、玉環等器殘斷部分,根據大小、形構加工改制而成。商代晚期,圖案裝飾性玉璜數量增多,根據玉材的初始形狀,將玉璜雕琢成龍形、魚形、鳥形、虎形等動物形或人形等,形象模擬、寫實,細節突出。如龍形玉璜,一改過去的抽象龍紋,將龍的角、目、口、足、鱗等細部表現的形象生動,這種突出形構寫實的雕琢風格,使得玉璜的形制出現了不對稱平衡的情況。有的學者認為此時出現的部分鳥形、魚形、人形等玉飾,其形制雖呈弧形,但有別於璜的標準形體特徵,不能籠統的歸為璜。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形制小、無穿孔或只有一個穿孔的此類玉飾,其可以作為飾物,但用途與璜不盡相同,將其統稱為璜,有失嚴謹性。商代玉璜紋飾主要採用線條構圖,常見的紋飾有直線紋、斜線紋、菱格紋、弦紋、折方紋、三角紋、垂鱗紋、獸面紋等,線條剛直方折、強健有力,少有弧形轉折痕,表現的圖案稜角分明。用雙勾線勾成的“回”形紋,玉璜邊緣切割出扉牙裝飾,動物造型中的“臣”字目紋等均是商代玉璜紋飾的顯著特徵。
商代早期玉璜(圖5),長12釐米、最寬2.8釐米、最厚0.5釐米,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楊家灣出土,現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灰白色,質純淨。由較粗的一端逐漸收窄,上側有兩個凹弧形夾一個方形缺的勾狀牙扉。另一端凸起。兩端各有一對鑽孔。光素無紋。
圖5 商代早期玉璜
商代晚期玉璜(圖6),長3.7釐米,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2號墓出土,現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兩端有圓孔,素面。
圖6 商代晚期玉璜
商代晚期璜形玉飾(圖7),長5.01釐米、厚0.19-0.38釐米,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色,白化。由破損之璧環類器物改制而成,原器之凸緣仍保留。紋飾作寫意鳥形,低頭短喙,雙足蹲踞,雙翅收攏,尾上揚。尾後呈短刻刀形。首、尾有三個雙向穿孔。
圖7 商代晚期璜形玉飾
西周玉璜多承襲商代玉璜的特徵,其形制仍有素面璜、龍紋璜和其他一些動物形璜。其中龍紋璜十分流行,但不同於商代的一璜一龍,而是一璜上飾雙龍紋,龍首分置璜的兩端,龍身在中部或疊置、或纏繞、或並列對稱。到了西周中晚期,玉璜的形制、構圖和佩戴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使其在傳承商代玉璜的基礎上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徵。此時,大型組玉佩盛行,玉璜在組玉佩中起到了支撐構架,上下、左右連綴,保持平衡的作用,所以此時玉璜不再刻意強調寫實,圖案與璜體形構的一致性,轉而注重形構、紋飾的對稱平衡,璜上一穿和無穿者也少見,至少是兩穿以上。西周中晚期,玉璜上的雕琢線條一改商代和西周早期的剛直、方折,而代以大量的弧線,使紋飾更加流暢、圓潤。還出現了“大斜刀”的雕琢工藝。
西周玉璜(圖8),長7.3釐米,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現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褐色,玉質透亮。兩面紋飾相同,皆以雙色陰斜線飾變形龍紋,兩端的穿孔為眼,凸出的稜為口,軀幹飾有捲雲紋,身尾相接。
圖8 西周玉璜
西周鳳鳥紋玉璜(圖9)長7.9釐米、寬2.8釐米、厚0.6釐米,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152號墓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玉,青綠色。璜約為圓周四分之一。兩端及外弧均雕琢出魚尾式齒稜,兩端各鑽一圓孔,兩面紋樣相同,雕刻一鳳鳥,為尖鉤喙,圓目,頭上有冠,尾向上卷,腹下綴有云紋。
圖9 西周鳳鳥紋玉璜
西周晚期玉璜(圖10),長9.4釐米、寬1.6釐米、厚0.45釐米,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現藏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青玉,淺豆青色,大部受沁成棕黃色。玉璜雙面飾尖尾雙龍紋,兩端為龍首,尾部相疊,龍身飾雲紋。
圖10 西周晚期玉璜
春秋戰國時期,組玉佩發展興盛,推動玉璜的數量和製作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春秋早期龍紋(形)璜繼續流行,其中雙首連體龍形璜最為常見。璜體表面少見完整龍紋,而呈現的是以龍紋區域性特徵為“單元”加之輔助裝飾的繁密重組的圖式。構圖精細、複雜,抽象化。春秋中後期,諸侯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內的不斷變革和治玉工藝的進步,使得玉璜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形差別。出現瞭如楚式玉璜、秦式玉璜、吳式玉璜、中原地區玉璜等不同風格。
戰國是玉璜發展繁榮的一個高峰期。戰國玉璜造型生動,構圖奇巧,富於動感。出現了“出廓璜”“鏤空透雕璜”“分段套合璜”等精美之作。此時,“微雕”陰線刻,亦稱“遊絲工”大量出現,極大的豐富、細化了玉璜形構、紋飾的層次與內涵,將傳統的陰線刻技法推向極致,體現了戰國玉璜線刻工藝精工細作的高水準。
春秋玉璜(圖11),長9.5釐米、寬2.1釐米、厚0.2釐米,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季佗父墓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深褐色,體呈半環形片狀。兩端飾龍首並連體,龍首為張口,通身飾鳥獸紋,龍首上下邊沿各有突脊。兩端各有一孔可穿繩系佩。
圖11 春秋玉璜
戰國早期玉璜(圖12),上:長12.8釐米、寬3.7釐米、厚0.4釐米,下:長13.1釐米、寬3.8釐米、厚0.35-0.5釐米,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1對。青色,有雜質及沁色。體較寬,兩端各有單向鑽孔兩個。表面殘存切割痕跡。
圖12 戰國早期玉璜
戰國玉璜(圖13),長5.4釐米、高1.6釐米,河北省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1號墓出土,現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呈白色,半透明,質地溫潤。器為扇面形,周邊有齒脊。器表雕琢勾連紋,兩端各鑽一孔供穿系。此璜表面琢磨光潔,工藝極精。
圖13 戰國玉璜
戰國玉鏤雕雙鳳式璜(圖14),長13.7釐米,高6.2釐米,厚0.3釐米。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現藏故宮博物院。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並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面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面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面鋪飾谷紋,穀粒呈菱面狀,微凸起,谷紋間又有6處捲雲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區域性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系掛。這件玉璜表面的雲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圖14 戰國玉鏤雕雙鳳式璜
戰國玉璜(圖15),長20.5釐米,寬4.8釐米,1950-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一號墓祭坑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玉璜由七塊和闐青白玉和兩個鎏金青銅獸首銜接而成,中間五塊玉以銅片穿連,青銅片從五塊玉中穿出後,左右兩端各裝飾鎏金青銅獸首,兩隻獸首分別銜著透雕的橢圓形玉,青銅片與玉銜接吻合嚴密,至今毫無鬆動。這件玉璜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等多種工藝於一身,尤其用若干節玉片配合金屬銜接,製作難度極大,代表了當時玉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圖15 戰國玉璜
西漢玉璜承襲戰國風格,雙首合體龍形璜、谷紋璜流行,此外渦紋璜、蒲紋璜、素面璜、勾連雲紋璜、陰線刻龍紋璜、出廓式璜、鏤空式璜等均有出現。西漢中期,玉璜的種類逐漸減少,形制、紋飾更加簡約、樸實。西漢晚期到東漢時期玉璜數量驟減、質量下降,其發展轉入衰弱期。唐代以後,玉璜的製作和使用漸少,形式無新的變化,明清兩朝亦乏有精品。西漢玉璜(圖16),長10.3釐米、寬3.1釐米,北京市豐臺區大葆臺1號漢墓出土,現藏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青玉質,灰色中略帶褐色沁斑。扁平弧形,形若圓環的三分之一,陰刻回紋。左邊和中央各有一孔,一孔單面鑽,另一孔兩面鑽,可供系佩。
圖16 西漢玉璜
西漢玉璜(圖17),上:直徑16.7釐米、內徑7.1釐米、厚0.4釐米,下:直徑16.7釐米、內徑7.2釐米、厚0.4釐米,湖南省長沙市鹹家湖陡壁山1號墓出土,現藏長沙市博物館。1對。青色,有黑色沁。半圓形,兩面紋飾相同。紋飾以陰刻四道弦紋為界分兩層,外層主紋為細線陰刻鳳紋,鳳高冠曲喙,身軀捲曲。內層雕琢蒲紋。中間為陰刻弧線。璜為整璧對剖,截面粗糙,留有茬口,未經打磨。
圖17 西漢玉璜
相關連結
組玉佩又稱全佩、大佩、雜佩、玉組佩, 是以環璧、璜珩為主體, 雜以珠管、琚、瑀、衝牙等, 按一定規律組合懸掛於人體的飾物。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組合性玉飾,而真正意義上的組玉佩,最早見於商末周初, 興盛於兩週時期,漢代以後作為官方與貴族的禮儀用玉延續下來。社會生活中,組玉佩是貴族身份在服飾上的體現之一。用玉多少、佩飾的複雜程度、長短則成為區別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標誌。身份愈高,用玉愈多,佩飾愈複雜,長度愈長,相應地就要求走路時,步子愈小,走的愈慢,起到了節步的作用,這樣更能顯現出威嚴氣派和君子風度。據《禮記·經解》記載,在佩戴組玉佩時“步行則有環驪之聲”。即佩者在行走中,玉佩之間因輕輕撞擊而發出悅耳玉振之聲。周代組玉佩漸禮制化,成為周代喪葬禮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流行於高階貴族墓葬中。
作者 |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馬嬌 雙首連體龍形勾連雲紋玉璜 - 每日頭條
深度品鑑玉璜 https://bit.ly/3Ko0z12


后土-句龍-玉豬龍-姜太公的祖先/有個叫句龍的人,他是神農氏(姜姓)的第十一代世孫,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NT$6,950萬近估價的460倍之多,令不少人跌破眼鏡。究竟這件「玉豬龍」是何方神聖?又為何能意外地高價成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古代的「隨身聽」佩玉,佩在左側的玉會發出宮音和羽音,配在右側的玉會發出徵音和角音,快走時的節奏符合《採齊》之曲,慢行時的節奏符合《肆夏》之曲-持續聆聽著五音的正聲,邪僻的念頭就不會產生了。周制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螭紋/蟠螭紋/蟠螭、螭虎、螭龍者/蟠螭紋和蟠虺紋/螭 (讀音同"吃”),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龍屬(或又稱龍子之一)/戰國是迄今所知最早在玉器上出現螭的時期/漢代是螭紋最鼎盛期,數量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雙龍首玉璜_中文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