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句龍的人,他是神農氏(姜姓)的第十一代世孫,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https://goo.gl/TU6sKT

后土-句龍,即后土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顓頊治理天下,設立了五官。句龍因治水土有功,被顓頊任命為土正官,稱為后土。后土,是主管土地的官職名稱,也是主管五土的總神,能生養萬物。 因后土能平水土,立下赫赫功勳,所以將祭祀后土的祭禮稱為社祭。古代凡是建立赫赫功勳的人,可與后土配享,附祀於廟,同受祭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zcCWb
后土-句龍/山西-介休后土廟【山西介休】 后土廟/山西萬榮后土祠+山西靈石后土廟/北京地壇-專祀后土+北京地壇公園/最早的龍-“C ”形大玉龍、玦形玉龍/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夏朝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AAPHox
「后土」就是大地之神-土地神。/作「尾牙」拜土地神-每逢月中的初二、十六日,民間拜土地神(也稱「土地公」),俗稱「作牙」。商人舊稱「牙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nrALkz


以估價460倍的HK$1,790萬成交 無年代「玉豬龍」紐約拍賣爆冷 | 拍賣新聞 | THE VALUE | 藝術新聞 - https://goo.gl/iWxrMy

以估價460倍的HK$1,790萬成交 無年代「玉豬龍」紐約拍賣爆冷
3月22日, 2019 | 星期五 | 03:02
紐約拍賣周剛剛爆出大冷門。一件毫不起眼、沒有年份、估價僅US$5,000的青玉豬龍,竟然獲得近50口叫價之多,最終US$190萬落槌,連佣成交價達US$229.5萬(HK$1,790萬;NT$6,950萬),接近估價的460倍之多,令不少人跌破眼鏡。究竟這件「玉豬龍」是何方神聖?又為何能意外地高價成交?
接近估價460倍成交的玉豬龍,此為行方照片
此為我們拍攝的現場照片
這件青玉豬龍,高11cm,估價US$5,000 - 7,000。在佳士得的歐雲伉儷日拍專場中,只是259件拍品的其中一件,毫不起眼。行方甚至沒有為它斷代,只在圖錄中放一張小小的照片,拍品描述自然極短,翻譯如下:
以紅山風格雕刻的捲曲神話動物,一側有兩個圓孔,玉石呈淡黃綠及赤褐色調。
這麼一件玉豬龍,在專場中排80位出場。US$4,500起拍,5 口叫價後已升至US$10萬。此後各人出價非常快速,很快已經達至US$100萬關口。拍賣官見此情況,更開玩笑說「Who needs an auctioneer?」(有誰還需要拍賣官?)
拍賣官於US$190萬落槌
買家為宋天娜(Tina Zonars)的客人
US$100萬以後,競投氣氛變得謹慎,每口出價都要等十數至數十秒。在現場人士和電話競投爭奪下,玉豬龍最終以US$190萬落槌,由亞洲藝術部聯合主席- 宋天娜(Tina Zonars)的客人投得,全場掌聲雷動。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標誌性玉器。由於事隔久遠,設計、用途都非常神秘,難以肯定。紅山文化的時間大概為公元前4,700 - 2,900年,位於今日中國的東北地帶,屬於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晚期 公元前3500-3000年 玉豬龍|台北故宮
紅山文化晚期 西元前3500-3000 玉豬龍|台北故宮
紅山文化首次在內蒙古的紅山被發掘,故以此地命名。在這個紅山遺址中,正正出土了豬首蛇身的玉豬龍。關於玉豬龍,有諸多不同說法。其中一項主流意見認為,遠古玉器是在神話與宗教觀念下誕生的。紅山文化當時已進入農業社會初期,豬是家畜,習性喜水,而龍是祈雨之神,二者結合成「豬龍」,反映紅山先民的宗教信仰。
至於玉豬龍背部的一對圓孔,學者認為是用作絲繩穿繫。由此推測,玉豬龍應該是懸掛在某處地方,用作求龍祈雨的神靈崇拜器物。這種龍形玉器,也反映了「龍的傳人」這個概念早已存在於中華文化之中。
玉豬龍背部的一對圓孔,學者認為是用作絲繩穿繫。此為今次上拍的玉豬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黃玉豬龍形珮|天津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黃玉豬龍形珮|天津博物館
玉豬龍中的「龍」為各方肯定,但「豬」就有不同看法。有研究認為,雖然豬是農村重要牲畜,可是紅山文化位於東北,當地先民所崇拜的乃是熊,故認為「豬龍」其實是「熊龍」。
不知大家看到玉豬龍時,有否聯想到動物胚胎?有學者認為,這種玉豬龍設計,一端長出招風耳,又皺起鼻頭,拱起了嘴,與動物胚胎模樣相似。或許因為史前先民相信胚胎最具生命元氣,故以此造型來強調蛻變的生命之力。
看過博物館藏,再看今次上拍的玉豬龍,感覺如何?
古玉斷代鑑賞,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要是很簡單,行方早就為這件玉豬龍定下年代了。正因為斷代難,且近年高仿愈來愈高明,故收藏家現在都偏向只買來源有序的古玉。這件玉豬龍,為收藏名家歐雲夫婦所有,來源顯赫,自然吃香。近年拍賣界多場來源有序的古玉專場,也都統統大賣。
歐雲夫婦(Florence & Herbert Irving),全球最大餐飲食材供應商的創辦人,交往的古董商是龐耐、安思遠這些傳奇人物,生前捐予博物館、大學、醫院的金額最少US$10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亞洲展廳以他倆命名……
詳文請參閱《紐約亞洲藝術拍賣重頭戲 一捐US$10億的收藏家伉儷》
歐雲夫婦(Florence & Herbert Irving)既是收藏家,又是大慈善家
小編也相信有藏家別具眼光,或許確認這件真為紅山文化玉豬龍,也很有可能。
更新:小編撰文寫玉豬龍時,拍賣尚未完結,如今補上結果:著名藏家歐雲夫婦珍藏(The Irving Collection)繼續橫掃紐約拍賣週,此日拍專場成績斐然,259件拍品,僅8件流拍,成交率達97%。全場總槌價為US$1,080萬,遠超US$400萬的估價總和,誇張非常。
紐約亞洲藝術週最大冷門
青玉豬龍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髹金飾玉 - 歐雲伉儷珍藏日場拍賣
拍賣日期:2019/3/21
拍品編號:1180
高度:13cm
來源:
Peng Seng Antique Ltd.,泰國,1990年
歐雲伉儷珍藏,編號95
估價:US$5,000 - 7,000
落槌價:US$1,900,000
成交價:US$2,295,000
拍賣總結
拍賣行:紐約佳士得
專場:髹金飾玉 - 歐雲伉儷珍藏日場拍賣
拍賣日期:2019/3/21
拍品數目:259
成交:251
未成交:8
成交率:97%
成交總額:US$13,374,625


戌年過了亥年來,豬年詠豬,感謝豬讓人享用美味、攝取生命的營養。現在的人看豬總是說牠不好的多,什麼好吃、懶作啦都賴到豬頭上,或許這是人類將豬當作家畜圈養的結果。距今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1]考古遺跡中有豬首龍體型的玉雕,被稱為「玉豬龍」,顯示豬的尊貴,和今人對豬的看法相去懸殊。
半豬半龍玉豬龍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豬首的形象顯目,雕琢精細,造型古樸渾厚,是至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早的豬形的玉器雕刻,也有「華夏第一玉龍」的美稱。玉豬龍外型好像豬與龍雛型的合體,又是豬又是龍,表現豬在古人文化中的尊貴地位。古人看豬像是雲中尊,今人看豬卻是泥中賤畜,有雲泥之別呀。不過說實在的,現代人的生活中,大部分人不也離不開豬嗎?
史前貴豬文化
從考古挖掘發現,玉豬龍都是墓葬品,掛在墓主人的胸前,而且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所以玉豬龍象徵主人的地位與權力,在當時豬代表的力量與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可能這些配戴玉豬龍的墓主就是部落首領或是巫祝,而玉豬龍就是他們執行職務--溝通天人的重要禮器與法器。[2]
勇猛的玉豬龍玉雕
玉豬龍玉雕顯現豬的果敢、勇猛的精神。(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玉豬龍雕刻顯現豬的果敢、勇猛的精神。目前考古發現的玉豬龍玉雕的形制都很類似,通體捲曲成優雅的弧形,首尾相連或接近相連。豬首形象刻劃逼真,精神奕奕,吻部前伸上噘、圓鼻孔、立耳、圓目,眼圈、皺紋栩栩如生;豬身則是光滑簡潔,樸素無紋飾。玉豬龍玉雕的身首呈現截然的對比,強烈突顯了主題重點。
玉豬龍精湛的雕工技藝以及審美觀,展現了五千前古人的美學觀和創作功夫早已經遙遙領先今天的人。
太璞之雕 高古之美
玉豬龍玉料採自紅山文化所在的遼寧岫巖軟玉,岫玉帶著清亮溫潤的黃綠油脂光澤,溫厚璞雅,流露古樸虔敬的氣息。玉豬龍紋飾相對簡樸,一般常見的是瓦溝紋(在玉面磨成凹弧形紋),或是真陽紋,多用減地陽起[3]的淺浮雕方式表達。太璞之雕看來至簡至易的樣子,內藏超俗高古之美和運用鉈具[4]削切、琢碾的成熟技法。
玉豬龍的頸背部有一光滑環孔,可以穿繩懸佩。從孔洞邊壁上可以發現螺旋打磨的痕跡,透露古樸自然的韻味和經年累月打磨的力道。從古文物中往往可以發現,古人可能用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切磋一件玉器,在玉雕上的一絲一痕都載著虔敬與專注的毅力。這古樸的虔誠專注正是現代電動工具快鑽下所喪失的高古玉器之美。
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玉雕(悠長歲月中玉器起了受沁白化的現象)。(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亥年說豬小語
在豬年到來時,品玩一下玉豬龍這件史前古物,欣賞古人的太璞高古的玉雕之美,諦聽它再次娓娓道來,豬曾經承載而往往被人遺忘的文化。古人的精神境界掌握了技藝的水準,一顆虔誠的心、專注的奉獻則昇華了創作的境界。是否,聽到它的聲音:有什麼能夠比與神的溝通、對神的敬仰更殊勝呢?
唐代韓愈(公元768年-824年)曾作勸學詩勉勵兒子,用了「一龍一豬」作比方,曉喻人生學習的重要。他以兩個同儕孩童作譬喻,從小時候起一個精於學、一個沒有把學習放在心上,三十歲後一賢、一不材,有如龍與豬相去懸殊:「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符讀書城南》;符是韓愈的兒子)由此看來,在一千多年韓愈的那時代,人們已經普遍把豬當作懶惰不成材的象徵。有趣的是,再往前回溯,史前的「玉豬龍」玉雕有著豬龍一體的形象,展現了完全不同的觀念。
豬曾經在史前人類生活中具有尊貴的地位,後來卻被貶為不成材了。幾千年間人類觀念的演變著,前後對照可說相差遠矣,這不也是在不知不覺間形成的?中華文化的傳統非常重視正本、慎始,以免偏離正統、正道而誤入歧途。在這一元復始的新年之際,看玉豬龍玉雕,還原文化的本色,也別有一番滋味。
看了「玉豬龍」,是否也破解了你對豬以偏概全的觀念呢?
-註釋-
[1]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5000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在20世紀初,最早被發現於內蒙古赤峰的紅山因而得名,它是一個以農業為主伴隨畜牧型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分布的地域,是在燕山以北的大凌河與老哈河上游。那裡宜農宜牧,農耕文明的發展伴隨著牧業的延續,獵豬和畜養豬已經成型。
[2] 在紅山文化的興隆溝遺址發現了用整頭豬陪葬以及大量的豬骨,顯示豬在當時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密切的關係,豬自然也成了文化中的重要象徵。興隆溝遺址地處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溝村。
[3] 「減地陽起」雕法是指磨削四周地面 ,使陽紋微微凸起於地子(平面)之上的技法,也叫減地隱起,或淺浮雕。
[4] 「鉈具」是雕刻玉材時,用來削切、琢碾、雕刻出線條的工具
------------------------------------
紅山文化 @ 玉文化介紹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BNGyFP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和遼寧、河北、吉林三省的交接地帶。因1935年日本考古學家在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發現到史前遺蹟,爾後因中日戰爭,使這一帶的考古工作停頓下來。20年後中國大陸學者在遺址所發現到的各式文物,其中又以雕琢生動又自然的玉器最為出色,1954年將此史前遺址正式命名為「紅山文化」。
據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為母系氏族社會結構,是女性血緣群體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延續時間長達兩千年之久。由其遺址出土的文物得知,紅山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很多,近年來還在陸續出土,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被認為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起源。
紅山文化玉器,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等海內外著名博物館都有收藏。當時,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者都將這些古玉器年代定為商、周或疑為夏朝。後來,朝陽、阜新、赤峰的文物商家不斷從農民那裏收買到一些原始風格強烈的古玉器,因受發掘現場出土青銅短劍的誤導,這些紅山文化玉器的年代再次被錯定為西周。1984年在紅山文化遺址牛梁河考古發掘出土一對玉雕豬龍,從而使得這對玉豬龍最終確認為紅山文化典型玉器。
紅山文化 @ 玉文化介紹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BNGyFP
-------------------
故宮博物院的新石器時代玉器:玉豬龍誇張奇特 | PTT新聞 - https://goo.gl/TcZ5kB
----------------------------------
紅山文化玉豬龍的由來和歷史價值
2016-07-14 由 生活的尾巴 發表于文化
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但由於外形特殊,考古界對於該玉器定義為豬還是龍爭議頗多,還有人認為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確,多認為是宗教禮器。
大量紅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動物如蟬,鳥。鴨嘴獸,魚,龜,及四肢動物均和玉豬龍共同出現,如此表達出玉豬龍是各種動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類,即人和動物最早期胚胎。也就是說玉豬龍是胚胎而且非某種特定動物。
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一般來說,原始人的圖騰大多來自於某種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植物,而原始藝術大多是對自然物的一種模仿。由於「玉豬龍」的頭部明顯具有豬的特徵,大多數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可能是豬。又因為它蜷曲的身體特別像蟲,也有人認為原型來源於金龜子的幼蟲蠐螬。
在紅山文化的玉器中,除「玉豬龍」外,尚有「玉鳥龍」、「玉魚龍」等其他胚胎造型的玉器,反映出紅山先民對於生命在自然進程的一種認知。
遼寧阜新出土,2002年入藏,曾經參加過2010年北京索富比拍賣行的春拍,因為保留價格過高而未成交。此款玉豬龍肥首大耳,雙環眼,頭面部較圓,不同於牛河梁和胡頭溝出土的同類豬龍。背部斜向對鑽孔供系掛,鼻樑及面部帶有明顯的皺紋。它蜷曲無足的身體與其說像龍,到不如說有些像蟲,估計是豬的胚胎,象徵一切生命的原始形態。自然成為原始薩滿教巫師崇拜的聖靈,顯得十分神秘。在200倍顯微鏡下觀察,蛀孔外小里大,邊緣銳利,內部次生晶體叢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84v4y.html
----------------------
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國北方地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中尤以玉器的製作和使用著稱。
玉豬龍
玉豬龍
這件紅山文化後期玉器製品,為岫岩軟玉雕琢而成,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為已知省內紅山文化同類豬龍中形體最大、形製最規整的一件。豬龍整體呈雞骨白色,屬白色蛇紋葉岩,據專家分析考證,其原料來源于岫岩,屬岫岩玉的一種。該豬龍頭部甚大,短吻肥耳,圓睛,口部有獠牙的表現,頭尾之間缺口未完全斷開。通體渾厚圓滑,刻劃線條極為勻稱流暢。面部磨出有平凹變化的瓦溝紋,與刻劃紋相互配合,而身體則簡潔明快,不施任何紋飾。此雕工技法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起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可以看出5000年前紅山先民精湛的雕工技藝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
龍體卷曲如C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面部以陰刻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出土時位于死者胸部。這類玉器不應僅僅視為佩飾,而應是代表某種等級和權力的祭祀禮器。玉豬龍在紅山文化中多有發現,它的頭像豬首,整器似豬的胚胎。豬在紅山文化時期與遠古先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關系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上古豬的形象不像現在一樣是愚蠢、懶惰的象征,我們的祖先更喜歡野豬強悍的體形,敢與虎豹相搏的精神。豬首被安在龍的身上,說明豬的形象逐漸抽象和神化。
紅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這些玉器一般個體都較小,且有對穿孔,被認為是佩飾(或祭祀用具),其中各種動物類的玉飾雕琢尤為精細,如玉龜、魚形石墜、玉鳥、雙龍首玉璜、玉豬龍等。這件玉豬龍肥首大耳,圓睛怒睜,眼周有皺紋,吻部前突,也有多道皺紋,口微張,獠牙外露,背部卷曲如環,是豬首龍身相集合的形態。
人類最早接觸的豬,隻能是凶猛的野豬,在人類早期與野豬的搏鬥中,人類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勝利者,野豬的獠牙和健壯的體魄必定成為人類羨慕的對象,這種由羨慕而成的崇拜,使野豬成為人類的崇拜物,成為某個氏族的圖騰。這樣就會產生以豬為原始形態的藝術品,豬的雕塑品就出現了。在紅山文化分布的區域,發現了一些大型的石雕豬,就是最好的證明。 隨著人類對豬的認識不斷加深,必然會出現豢養豬駕馭豬的能手,而當豬以玉豬龍的形象出現在紅山文化玉器上時,人類逐漸把它升華成龍。所以《左傳》中說的豢龍職業,應該是早期的豢豬能手。 人類用豬創造出"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實在是太緊密了,當紅山文化已經出現宗教祭祀和神靈崇拜時,豬就自然而然會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征,這樣豬的形象就會逐漸演變成龍的形象。可以這樣說,龍形象的出現,是原始農業發達的標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當中國古代文明開始向蒙昧時代告別時,龍的形象就出現了。玉龍,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會禮製、等級和權力逐漸強化的產物。
紅山文化
紅山玉豬龍
名稱:玉豬龍
遼寧省建平縣牛梁河出土的玉龍豬
遼寧省建平縣牛梁河出土的玉龍豬
類別: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紅山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簡介:高7.2釐米,寬5.2釐米。佩飾,材質為岫岩軟玉,質地細密,硬度較高,呈白色。
遼寧省建平縣發掘的玉豬龍,體蜷如環、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頭尾之間的缺口未完全斷開,頭部有一圓形鑽口,穿繩後,佩作耳墜。該豬龍通體拋光,渾厚圓滑、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同類玉器中形體較龐大、形製最規則的一件。C形玉龍用整塊墨綠色軟玉雕刻而成。龍背重心處對穿一孔,體蜷曲呈"c"字形,昂首揚頸、彎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翹、頭似豬首、頸鬣上卷。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也採用線切割和片切割的方式,常見的線切割多表現在玦口和玉箍形器內孔上。一般簡單常見的有透雕、寬槽、粗陰線、打窪等工藝,線拉工較少,紋飾一般用瑪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製而成。鑽孔使用桯鑽和管鑽。一般有單面鑽、雙面對鑽和傾斜對鑽三種表現形式方式。由于加工工具原始,轉速較慢,所以在鑽孔的過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見不規則的螺旋痕跡,包漿自然。玉器的打磨、拋光十分講究,多呈蠟狀光澤。
白玉豬龍
紅山文化後期,約距今6000~5000年。是遼西地區空前絕後的玉器繁榮時期,在玉器的器型種類和數量上都有飛躍性的進展。遼寧建平出土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後期玉器製品,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蜷曲,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紅山玉豬龍普遍性特點:其一,超現實的巨眼。在所見的紅山玉器群中的動物,幾乎都長著一雙超乎尋常的圓眼睛,其中玉豬龍和玉熊龍的眼睛更是極度誇張。其二,玉龍家族的另類。被確認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體分為3種,數量最多的是豬龍,它長著長吻,上部帶有皺褶;其次為短吻、翹鼻、雙眼並列于前的熊龍,數量稍遜于豬龍。其三,器型花紋風格迥然不同。紅山文化的玉器群有一個十分鮮明的風格,即以圓潤富于曲線變化見長,絕少用棱角作為裝飾。由于這些特點,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玉豬龍可能未必屬于紅山文化。
對于C形玉龍的形式和功能,學術界多有爭論,有認為C形龍的形式起源于蛇身、馬首,其功能是紅山先民溝通天地用于祈雨的神器;也有學者認為C形龍是紅山時期最大的部落圖騰。但無論哪種說法至今尚缺乏明確的考古學依據。但當研究人員把館藏兩件C形龍用繩穿系懸掛後發現,C形龍的龍嘴及龍尾完全在一個水準面上!由此可知,原始先民使用C龍時並不是以館藏陳列的豎列形態出現的。可以想見,紅山先民頂禮膜拜的高高懸掛的C龍正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雨後彩虹的化身,雨神與龍文化的內涵在此微妙重疊。龍與水本來就相依相生,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于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蕩。因此先民們虔誠祭拜的正是給他們帶來滋生草原萬物的雨露的彩虹,有著久旱逢甘霖的喜悅,更代表著萬物新生與龍的傳人代代繁衍,那是一種神諭的力量。C形玉龍也是紅山文化時期至高無上的神權的象征。
韓國航空大學教授禹實夏也認為紅山玉龍的形象應取自彩虹,因為"虹"字的甲骨文字形與該文物極其相似,他猜測"紅山先民可能對彩虹有敬畏之情,認為眼中看到的虹隻是一種怪獸的身軀,據此才打造出玉龍。"
虢國墓地玉豬龍
豬龍形佩,出土于虢季墓中,長4.3、寬2.2、厚0.25釐米。青玉,淺冰青色,有黃白色斑紋。玉質細膩,潤澤光潔,半透明。體呈扁長"C"字形狀,兩面紋飾相同。頭尾相對,龍口平齊,圓眼,小耳,卷角,口下與卷角處各有一小穿孔。該器物與牛河梁遺址中出土器物特征基本接近。
虢季豬龍形佩
虢季豬龍形佩
青玉豬龍,出土于虢仲墓中,高4.8、寬3.1、厚2.1釐米。圓雕。青玉,豆青色。玉質細膩,晶瑩潤澤光潔,半透明。整體呈C形,作回首卷尾豬龍狀。雙耳聳立,橢圓眼,吻部平齊,鼻間有皺紋。自頭部向下貫一圓穿,頸部有一橫向小穿孔。頭頂部陰刻一"田"字。此器整體頗具紅山風格,但遭後人二次加工而成,豎向通天孔可能為後人所加。
紅山玉器為什麽會出現在周朝虢國人手中,這可能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可能是戰爭勝利後的繳獲和掠奪。比如,虢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虢公長父曾征伐淮夷,戰爭勝利後繳獲一些戰利品,其中有一些紅山玉器。第二種情況,可能是周王的賞賜或獎勵。如武王滅商後,收獲了許多寶物,分給了有戰功的虢國國君,這些寶物中可能就有紅山玉器。第三種情況,可能是和虢國交好的諸侯國,在虢國舉辦大事情的時候贈送的禮物,如同"獸叔"銅盨一樣。第四種情況,可能是和鄰國的交換或買賣;第五種情況,也可能是專門蒐集前朝玉器進行欣賞收藏的。紅山玉器等前朝玉器在虢國出現了,充分說明了虢國人對前朝玉器的喜歡和珍愛。
既然虢國人對前朝玉器非常看重,那麽虢國人如何儲存或利用前朝玉器?根據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推測,應該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原封不動儲存珍藏的。如上述豬龍形佩,虢人沒有在其上進行任何動作,隻是作為裝飾玉佩戴欣賞,因為此類玉器多質地上乘,造型優美,工藝精湛,是上乘之作,值得收藏。這在虢國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上體現得更為明顯。第二,對前朝玉器進行二次加工。其目的或為方便利用,或為改變其原來的用途。如鷹形佩原來隻是作為單體佩件使用,象鼻穿已經可以滿足,然虢國國君使用時作為組合發飾的一件,象鼻穿不足以可能不太好用,于是就在中部和尾部各鑽一穿孔便于固定。第三,將前朝玉器當做玉料進行再創作。這主要用于一些殘斷的或者整體不是很好的玉器上,前朝玉器當做玉料再創作的情況在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上表現十分突出。
我國古代對發現于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對于該玉器定義為豬還是龍爭議頗多,還有人認為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確,多認為是宗教禮器。
大量紅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動物如蟬,鳥。鴨嘴獸,魚,龜,及四肢動物均和玉豬龍共同出現,如此表達出玉豬龍是各種動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類,即人和動物最早期胚胎。也就是說玉豬龍是胚胎而且非某種特定動物
又名玉獸玦,紅山等地發現的玉器。玉豬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系繩佩掛。據出土時成對位于死者胸前的情況看,用作佩飾的可能性極大。但高度達15釐米以上的大型玉豬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 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龍,雕琢精細,造型古樸雄渾,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龍,極其珍貴,有"華夏第一玉龍"的美稱。
玉豬龍
玉豬龍
一般來說,原始人的圖騰大多來自于某種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植物,而原始藝術大多是對自然物的一種模仿。由于玉豬龍的頭部明顯具有豬的特征,大多數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可能是豬。又因為它蜷曲的身體特別像蟲,也有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來源于金龜子的幼蟲蠐螬。而據研究,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原型很可能是豬的早期胚胎。
玉豬龍為岫岩軟玉,通體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齊,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內圓,身體首尾相連,成團狀卷曲,背部對鑽圓孔,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整器似豬的胚胎。首尾銜接如環形的玉豬龍,較多地保留了豬的形象,屬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豬乃龍象"這一古諺的最早源頭。隨著時間的推移,豬龍慢慢首尾分離,頭上長出了鬣或角。而蜷體玉龍同樣為岫岩軟玉,呈墨綠色,短龍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雙圓鼻孔,梭形目,長鬣扁薄,明顯地具備豬首的特征。同時龍體卷曲呈"C"形,剛勁有力,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無疑又具備蛇的特征。有專家認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體現在玉器造型上,就把豬和蛇結合起來,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至此,一條原始的龍被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了,蜷體玉龍也由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分布的地域,是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老哈河上遊宜農宜牧的農牧交錯地帶,農耕文明的發展是伴隨著牧業的發展而相輔相成的。在紅山文化時期,豬的獵殺和蓄養已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曾經發現大量的豬骨;在興隆溝遺址發現了15個野豬頭和2個鹿頭,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紅山文化長達10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果從興隆文化算起,其歷史延續要數千年),紅山先民在屠宰過程中完全可能發現不同階段的豬的胚胎,它們對于這種生命的蠕動和演變還不可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他們一定是懷著驚畏之情來觀察這種變化並將其神化,然而在自己的思維和藝術創作中雕鑿這些神靈之物,最終以自己的非凡想象力將其升華為龍!應該強調的是,考古發掘告訴我們,玉豬龍是掛在墓主人的胸前之物,象征著主人的某種權利。這樣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長兼巫師,他們執行著溝通天地、溝通人與神之間關系的職能,而玉豬龍就是主人的通靈之物,死後也伴隨著主人長眠于積石冢內。由此可見,玉豬龍的出現,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
玉豬龍
玉豬龍
形象爭議
豬龍還是熊龍
"玉豬龍"又稱"玉獸形?",學術界為取名曾有爭論,有人認為是豬,有人認為是龍,在沒有結論的情況下才定名為玉獸形,"玉豬龍"是俗稱,還有叫豬母龍的,叫龍胎的,不一而足。有人說它不像豬不像龍卻像熊。理由如下。
玉豬龍
玉豬龍
一、紅山古玉中有"丫形器",有人認為是玉獸形?的一種變體,其模樣是兩耳聳立,看上去確實很像熊。豬的耳朵雖大卻耷拉下垂的。而熊則形神兼備,耳朵聳立有神韻,不僅會站立而且會行走。與器形相比較,熊直立時似"丫形器",蹲下時似玉獸形。二、紅山文化地域博大,除東北地區外,還包含內蒙古。特別是在東北地區,歷史上確有熊崇拜的風俗。鄂溫克族薩滿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把圖騰上的熊尊為祖先熊,為該教的守護神。此外,在祭禮儀式中,還有隆重的祭熊和風葬儀式。鄂倫春族也是一個熊崇拜的民族,他們稱公熊為"合克"(祖父),稱母熊為"惡我"(祖母),獵熊時假托別人所為,把殺死熊的刀說成沒有刃口的鈍刀,把熊的死說成睡覺,吃熊肉時學烏鴉叫,送葬時還需哭泣致哀,並再三禱告熊的保佑。三、在東北地區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與熊崇拜相關的故事。如一母熊將幼熊一撕為二,一爿依然是熊,另一爿則成為鄂倫春人的祖先。又如,一獵人打殺了一隻熊,後來居然發現是失蹤多年的妻子,以證熊就是人的化身。
薩滿教文化在樹立自己精神力量的過程中,曾在諸多對自己有恩惠的和凶惡、強大的森林動物中選擇,大家不約而同地逐漸向熊靠攏。例如牛河梁積石冢中多次出土熊的下頜骨,女神廟遺址還出土有泥塑的熊下頜,而且位于主室中心位置,可能具有動物神中主神的地位。
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短立耳、圓睛的特征與熊相似,應稱之為熊龍。紅山薩滿將熊龍玉雕系掛在衣服上,是借著熊神果敢、勇猛、神力無敵的特徵,增加自己的法力。
玉豬龍
玉豬龍
另外,此處需特別強調,考古專家們普遍認為,《狼圖騰》作者"中華第一龍"是"狼龍"觀點難以成立。"由于該小說的暢銷、外文版的發行以及改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可能性的存在,讀者和觀眾群體將會更加發展壯大,其中一些沒有辨別能力的國內外普通讀者或觀眾很可能受其影響。"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那木吉拉認為,此說並非經過嚴格考古學、造型學和民族學考證之後得出的結論,容易使人對"中華第一龍"和與之同質的紅山文化"黃玉龍"在解讀上出現誤區,進而影響正確理解我國北方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些學術問題。為避免或消除這些不良影響的長期存續,必須加以更正。
最早對姜戎"狼龍"觀點提出質疑的是著名學者葉舒憲教授,他斷言:"從現有的紅山玉器造型看,可以說狼的形象是罕見的,至少目前已經正式出版的紅山文化書籍中,幾乎就沒有什麽著錄,相反,玉雕的熊形象則較為普遍。因此,姜戎把內蒙古三星他拉(賽沁塔拉)的玉龍解說為狼首龍,缺乏確實的根據。"
玉豬龍:我國古代對發現于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 -華人百科 - https://goo.gl/eNmQKz
--------------------------
吉祥紋飾系列
  在紅山文化玉器中,有一種玉獸的造型十分奇特,它的頭像豬,身體卻像龍,故人們稱之為“玉豬龍”。對於它的原型,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豬,有人認為是龍,還有人認為是熊。
  豬首龍形的紅山玉器造型奇特
  我國新石器時代產生了光輝燦爛的玉器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以紋飾復雜、線條細如發絲著稱,紅山文化玉器則以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見長。
  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既有與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玉器相類似的玉玦、玉璧、玉璜、玉鐲、玉斧、玉人、玉鷹、玉龜、玉魚、玉蟬等,也有獨一無二的玉馬蹄形器、“C”字形玉龍、玉豬龍、玉勾雲形佩、丫形器等,有寫實的,也有抽象的,其形狀之奇特出乎人們的想象,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玉豬龍的造型就十分奇特,它肥首大耳,吻部平齊,獠牙露出,鼻梁上刻有明顯的皺紋。從頭部特征來看,非常像豬。從身體特征來看,卻不像豬,它的身體蜷曲如環,像龍的軀體。正因如此,人們才稱它為“玉豬龍”。
  玉豬龍的首尾之間有一缺口,有點像玉玦,因此也有人稱它為“獸形玦”。此外,還有人稱它為“玉獸形”“豬母龍”“龍胎”等,不一而足。這種豬首龍形的怪物,它的原型究竟是豬還是龍?抑或是其他動物?近年來,考古學界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
  因玉豬龍的頭部明顯具有豬的特征,大多數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應該是豬。在中國古代,豬曾經是“六畜”之首。我國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址中,南起甑皮岩,北到興隆窪,西自仰韶,東到龍山,均有豬骨出土,豬骨的化石佔到三分之一左右,比其他動物的化石都多,可見豬在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紅山玉豬龍有大有小,小的高度僅2∼3厘米,多用於佩挂。大的高達15厘米,許多學者認為,這種大型玉豬龍已不是飾物,而應是一種神物,是紅山先民所崇拜的圖騰。
  徐顯之在《山海經探源》一書中說:“在《北次山經》中所述共46個山,其中有20個山的山民崇拜馬,另外26個山崇拜豬。”可見豬崇拜在上古時期是很普遍的。紅山文化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自古以來一直生活著一些飼養豬的民族。這些遠古先民也許就是《庄子·大宗師》中所說的“豨韋氏”,后來,“豨韋氏”又演變成封豨、封豕、豕韋、室韋、失韋等部族。其中的室韋族,就是建立遼國的契丹族的祖先。“豨”即豬,“豨韋氏”有“大豬氏”或“巨豬族”之意。后來,古人多稱豬為“豕”或“彘”。
  玉豬龍與“C”字形玉龍相似 反映先民對龍的喜愛
  如果玉豬龍的原型是豬,但為何它的身體又不像豬呢?錢益中和韓連國在《紅山古玉》一書中認為:“玉豬龍的原型很可能是豬的早期胚胎。”他們解釋道:“所有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在外形上都很相似,全都長著一個大大的腦袋和蜷曲有尾的身子。這恰好與玉豬龍的形態相吻合,其中尤以豬的早期胚胎與玉豬龍最為相近。”至於紅山先民如何接觸到豬的早期胚胎,他們認為:“紅山的先民從事漁獵和畜牧,能夠接觸到豬的早期胚胎當在情理之中。或許他們早就發現人與豬的早期胚胎十分相似,因而產生出一種人豬共祖的圖騰概念,進而把豬的胚胎作為一種代表祖先神靈的圖騰物來加以崇拜。”
  玉豬龍的身體蜷曲,形態上與紅山文化“C”字形玉龍相似。因此有學者認為,玉豬龍與“C”字形玉龍是同一類圖騰,均反映了古代先民對龍的喜愛。而且從兩者的形態上可以尋找出其演變的軌跡,從玉豬龍到“C”字形玉龍,頭部由大變小,首尾間的缺口則由小變大,而整體的形態十分相似。不過,這種觀點似乎站不住腳,因玉豬龍與“C”字形玉龍在年代上究竟孰前孰后至今仍未弄清,故兩者之間的演變關系缺乏年代上的依據。
  如果玉豬龍的原型不是豬也不是龍,會是什麼呢?有研究者認為,玉豬龍蜷曲的身體,看上去特別像一條虫,它的原型可能來源於金龜子的幼虫蠐螬。金龜子是金龜子科昆虫的總稱,為無脊椎動物,全世界約有30000多種,我國約有1300多種。金龜子成虫俗稱栗子虫、黃虫、瞎眼闖子、打燈虎兒。幼虫統稱蠐螬,俗稱土蠶、地蠶、地狗子。長約3∼4厘米,色白,頭黃棕色,口堅硬,身體常彎曲成馬蹄狀,看上去的確很像玉豬龍。不過,蠐螬只是一種很普通的昆虫,且有些蠐螬危害多種植物和蔬菜,紅山的先民不可能如此看重他。因此,這種觀點並沒有得到多少人認同。
  有此一說:“玉豬龍”原型為蹲著的熊
  近年來,還有學者提出一種新的觀點,認為玉豬龍的原型既不是豬,也不是龍和金龜子的幼虫蠐螬,而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猛獸熊。玉豬龍的耳朵是豎起來的,而豬的耳朵雖大,卻耷拉下垂,說玉豬龍的原型是豬,從形態上有點說不過去﹔玉豬龍的身體雖然像龍,但並不具備龍的其他特征,說玉豬龍的原型是龍也沒什麼依據﹔隻有熊更接近玉豬龍的形態特征。熊的耳朵聳立,不僅會行走還會站立。與紅山文化玉器的器形相比較,熊站立起來很像丫形器,蹲下時則像玉豬龍,尤其是玉豬龍的耳朵、眼睛,其神韻與熊十分相似。
  更有力的証據是,在我國東北地區,原始狩獵社會中對熊一向特別重視。如在鄂倫春人的心目中,熊的地位非同一般。他們認為自己是熊的后裔,熊是自己氏族的祖先。他們稱公熊為“雅亞”(祖父),稱母熊為“太帖”(祖母)。不僅對熊頂禮膜拜,還立下不准捕殺熊的規矩。熊死后,要像送葬老人一樣舉行祭祀和風葬儀式。鄂溫克人則稱公熊為“合克”(祖父),稱母熊為“惡我”(祖母)。在鄂溫克人《人和熊成親》、鄂倫春族《鄂倫春民間故事集》中,都有人變熊、熊變人和人熊婚配的故事,無一不把熊和人緊密聯系起來,講述人熊同源或人熊同族的傳說。
  這些民族之所以看重熊,是希望能借助熊的威力來增加自己的力量,趕走纏繞人身體的污穢,恢復身體的健康。在鄂倫春族保留至今的“斗熊舞”中,人們不僅刻意模仿熊的動作,同時還學熊的吼叫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借助熊的力量,保佑部落人的安全健康。因此,他們把熊的形象雕刻出來,有時佩挂在身上,有時用於供奉,是極有可能的。而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其原型也有可能是熊


紅山文化 @ 玉文化介紹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BNGyFP


句龍,即后土氏,相傳為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九土」,因治水土有功,顓頊任命其為土正官。句龍被後世祀為后土之神,是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
后土是中國神靈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統轄所有土地,類似西方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后土下轄神州地祇、社稷、國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級大地之神;后土尊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1],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
后土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漢代建「后土祠」,「皇天」、「后土」對稱。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說「后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古時有傳說神農氏後裔(姜太公祖先),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2]。
現今的華人多半將后土視為女神,學者認為與佛家的堅牢地神(地母神,Bhumi)有關。唯一例外,是在墳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墳的土地神。 后土是中國神靈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統轄所有土地,類似西方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后土下轄神州地祇、社稷、國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級大地之神;后土尊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1],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
后土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漢代建「后土祠」,「皇天」、「后土」對稱。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說「后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古時有傳說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2]。
現今的華人多半將后土視為女神,學者認為與佛家的堅牢地神(地母神,Bhumi)有關。唯一例外,是在墳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墳的土地神。


隨著光線的差異
會顯現各種金黃色。
古埃及法老王項鍊墬的
半透明金黃色就是隕石
出土:隕石龍胎
中國內蒙紅山文化
後記:
數十年來大多數人都當這件是水晶製。
但是,如果有深入研究者都會了解;水晶的比重和橄欖石差異甚大。
本物件如果沒有上手,不能體會。
再者,本物件曾透過音頻分析,和水晶的數據比較,兩者差異更大。
(4) 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rVunK4

2021-01-05_090144133657684_3735737996487394_4137498285044195953_o134057187_3735737903154070_7412206487030763076_o133807421_3735737003154160_328955286682951076_o


【淺論「中國龍」之形成】
        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龍形象的演進史就是一場文化融合史——龍並非獨屬中原,更非源於單種動物,而是各地所崇敬的百獸在時間鴻流中,漸成今人熟知的模樣。
        約前5500年~約前5000年,龍形象肇始於遼河流域,為「豕龍」,即「豬首蛇身」,可見於吉林省農安縣左家山遺址【圖一】;約前4300年趙寶溝文化,始可見豬、蛇與鳳、鹿等動物相配,可見於黑龍江省鶴崗市的小山遺址【圖二】;約前3500~約前3000年紅山文化晚期,龍愈趨盛行,形象愈趨統一,可見於玉豬龍【圖三】。此時仍有蛇獨立發展,即形似拉丁字母“C”的「虺龍」【圖四】。
        黃河流域龍形成於仰韶文化。約前4400年半坡類型之龍形象為「魚龍」,可見於陝西省寶雞市的北首嶺遺址【圖五】;另有約前2800年廟底溝類型,晚期鯢(山椒魚)發展為「鯢龍」,可見於甘肅省廣河縣的西坪遺址【圖六】,至商代又發展為相異體系。
        紅山文化壯大後,進入初級文明階段,並向南擴張,約前3300年,於巢湖域發展為凌家灘文化,成為華夏新霸,豕龍的豬、蛇特徵入於中原既有的魚龍,可見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凌家灘遺址【圖七】。
        約前4200年中原龍山文化時期,遼河龍與中原龍完成融合,其以蛇為體,並且愈加壯碩、延長,而豬、魚形象式微,隨著青銅文明開展及邦國雛形建立,龍形象再度統一並神化,始具政治意義並象徵權力,可見於山西省臨汾市陶寺遺址的彩繪陶龍盤【圖八】。
        長江中游龍形象形成於約前2150年,屬於荊楚,源於鱷魚,即「鼉龍」,且與同樣源自荊楚、約前5800年沅水流域形成的「鳳凰」兩相成對,可見於湖南澧縣孫家崗墓葬遺址的透雕龍鳳玉佩【圖九】。
        約前1680年二里頭文化晚期,龍正式誕生,加入虎面特徵,且尾部內卷,可見於河南省洛陽市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圖十】。
        約前1300年商代晚期,龍形象益趨完備,加入牛耳、鳳紋,並統一為三爪,最重要者是武丁南征使鼉龍傳入,龍因而始有猛然威武之態,可見於龍冠鳳紋玉飾【圖十一】;前段提及仰韶文化西坪遺址的「鯢龍」亦發展成熟,可見於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虎食人卣【圖十二】。
        漢代(前206年~220年),龍形象大致完成,尾由內卷轉為長直,頂上為分岔的獨角,可見於玉龍紋角杯【圖十三】。
        唐代(618年~907年),鹿角出現,可見於葵形千秋龍紋鏡【圖十四】。
        宋代(960年~1279年),龍正式定型,可見於玉龍紋盤【圖十五】。
        元代(1279年~1368年),規定五爪龍為皇家專屬,天子為「真龍天子」,臣民僅能用三、四爪,可見於青花五爪龍紋圍棋罐【圖十六】。
        明代(1368年~1644年),鄭和下西洋後文化交流更甚,獅尾取代長直尾,並加入獅鬃,可見於宣德(1426年~1435年)青花雲龍波濤紋圓缽【圖十七】。歷史討論 : 【淺論「中國龍」之形成】 | Facebook https://bit.ly/3eTkqau

180197658_520226412317259_942632177659355484_n180197658_520226412317259_942632177659355484_n (1)180269629_520226972317203_5881744582126336424_n178771679_520226932317207_5288261602668958999_n181610624_520226902317210_2316397675741867592_n181431125_520226862317214_5634476341961223900_n178731310_520226838983883_8336766705471082068_n178731312_520226808983886_3915039242377630669_n181814623_520226775650556_1469964121716501113_n180807927_520226738983893_1669227808563718896_n179810167_520226668983900_1191198842292059238_n181075369_520226638983903_429618074284727567_n177350347_520226602317240_5529315519305405020_n178412366_520226575650576_7400518983657483686_n180178227_520226542317246_9087278991635430043_n180456058_520226498983917_3160528126764193021_n179284617_520226462317254_4535366207187594949_n180782548_520226435650590_3300041017159446183_n


《窮不丟書  富不丟豬》(7) 賞玩天下珍寶-中國織繡鑒賞 中國書畫、古代書畫(含古籍文獻)、現當代藝術、瓷玉雜項、古典傢俱、金銅佛像、國石篆刻、珠寶鐘錶尚品、郵品錢幣等拍賣資訊。 | 《窮不丟書 富不丟豬》 | Facebook https://bit.ly/3NNnB31
〝豬〞是農耕文明時期財富的象徵,家豬是從野豬馴養而來,作為人類最早的家畜之一,它提供的就是財富,ㄧ家農户有幾頭豬,就表明他有多少財富。豬是十二生肖中最後一個屬相;豬象徵大富大貴,象徵著豐滿肥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象徵大吉大利。豬從古至今都被人視為吉祥之物。
玉豬龍形象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是用以代表神靈和先祖的圖騰物。紅山文化是以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南部和河北北部為主要發展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尤以玉器的製作和使用著稱。中華民族對玉器的使用從古至今分為神玉時期、王玉時期和民玉時期,紅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用玉歷史的最早階段,即神玉时期
人类最早接觸的豬,只能是凶猛的野豬,在人類早期與野豬的搏鬥中,人類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勝利者,野豬的獠牙和健壯的體魄必定成為人類羨慕的對象,這種由羨慕而成的崇拜,使野豬成為人類的崇拜物,成為某個氏族的圖騰。這樣就會產生以豬為原始形態的藝術品,豬的雕塑品就出現了。在紅山文化分布的區域,發現了一些大型的石雕豬,就是最好的證明。 隨著人類對豬的認識不斷加深,必然會出現豢養豬駕馭豬的能手,而當豬以玉豬龍的形象出現在紅山文化玉器上時,人類逐漸把它昇華成龍。所以《左傳》中說的豢龍職業,應該是早期的豢豬能手。
人類用豬創造出"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實在是太緊密了。當紅山文化已經出現宗教祭祀和神靈崇拜時,豬就自然而然會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徵,這樣豬的形象就會逐漸演變成龍的形象。可以這樣說,龍形象的出現,是原始農業發達的標誌,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當中國古代文明開始向蒙昧時代告別時,龍的形象就出現了。玉龍,它是文化的象徵,也是原始社會禮制、等級和權力逐漸強化的产物。
(7) 賞玩天下珍寶-中國織繡鑒賞 中國書畫、古代書畫(含古籍文獻)、現當代藝術、瓷玉雜項、古典傢俱、金銅佛像、國石篆刻、珠寶鐘錶尚品、郵品錢幣等拍賣資訊。 | 《窮不丟書 富不丟豬》 | Facebook https://bit.ly/3NNnB31

290441854_178474071214092_3961075628355832982_n291271060_178474137880752_2493792500977695796_n291050031_178474074547425_350932460286769983_n291148088_178474121214087_3461239555170452960_n291148088_178474024547430_6316340679189346291_n


「豬」有什麼身分地位值得我撰文說明的?
話說中國以農立國,在古代豬又名「烏金」,每一頭豬都代表著財富,象徵富貴。古代死人手中會握著豚形玉器(就是用玉雕刻成豬的形狀)陪葬,含義就是讓死者掌握財富離開人間後到了另一個世界不至於貧窮,由此可知豬真的是人類的好朋友,從生到死不離不棄。
話說目前台灣盛行的「查某子拜豬頭」習俗其實是改良後的產品,甚至連哪個七是女兒七也因地而異。
根據林衡道教授的說法「四七」為「女兒七」,這一天嫁出的女兒就算夫家的經濟如何困頓都要殺一頭豬回娘家祭拜死去的父母親,因為這頭豬除了是女兒的孝心也是婆家的面子,假如這份祭品太寒酸不但婆家會被看不起,連女婿都要揹上不孝的罪名,所以早期的婚嫁講究門當戶對也是這個道理。
由於時代變遷,早期缺吃缺穿,一頭豬就豐盛的不得了,現在人不愁吃穿,體重都快追上豬的腳步了,因此女兒七那頭豬慢慢的就被簡省到只剩下一顆豬頭,也才有了一句俗諺:「在生一粒豆,卡贏死了拜豬頭」。
不過咱再深入看一下,現在許多家屬採用佛教科儀,祭拜的牲醴都是麵粉製品,連豬頭也沒了。
豬雖然代表財富,但是命運多舛。古代的豬就叫做豬,人們說牠笨還吃牠的肉這就算了,後來連豬都當不成還被改成了「豚」,這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姓朱,既然皇家姓朱,這些豬仔怎麼可以跟皇家的姓同音,所以從明朝開始豬就變成了豚。
豬的地位雖然卑微,連十二生肖都被擺在尾端,但是無損牠對人類的貢獻,所以有了一句話:「無豬不成家」。
「家」這個字原本是會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是個「宀」,也就是屋頂。按理說屋頂下面應該住人才是個家,怎麼會放隻「豕」呢?
因為古人養豬除了是肉食來源外,豬的排泄物也是農作肥料的主要供應者,人要靠豬來養活,所以無豬不成家就是這樣來的。早期婚嫁的時候還會問男方家中養幾頭豬,豬養越多表示越有錢。
古代的五牲為全豬、全羊、全牛、全雞、全魚,這還是經過改良的,有的區域還會採用「生祭」,生祭的祭品也包括「人」,就是把人當做祭品,會用人來當做祭品多數是宗教祭祀,為了與神靈溝通就有信徒自願當祭品,有人稱之為「獻祭」。
既然今天主題的主角是豬,那就只能請大家以後對豬客氣一點,畢竟牠也很無奈,會被當做祭品也不是牠願意的。(1) 台灣禮俗研究所 | 查某子拜豬頭 | Facebook https://bit.ly/3KjA0M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