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年新竹縣、市分家/「大新竹合併」計畫-如果新竹縣市合併卻沒有升格為全國第七都或中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沒有修正,合併沒有意義/一九八二年縣、市分家時財產處分不公允,導致新竹市內許多縣有地不斷被處分,無法優先提供公共及公益使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以民國一○九年資料來看,新竹市營利事業銷售額二點八兆餘元、居各縣市之冠,新竹縣也有一點三兆餘元,新竹縣市合計超過四兆元,因此會分掉六都既有的統籌稅款,根據初步估算,主計總處要倒貼超過百億元,才能確保六都的統籌稅款不會少分。窮縣變更窮? 竹竹併估要「倒貼」百億回補六都 https://bit.ly/3f0kupa


台鐵南竹北站擬設站中醫大旁 規畫與新竹輕軌藍線共構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台鐵南竹北站擬設站中醫大旁 規畫與新竹輕軌藍線共構  https://bit.ly/3O90y3B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台鐵南竹北站擬設站中醫大旁 規畫與新竹輕軌藍線共構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竹為什麼分分合合?新竹縣市合併的好處、疑慮有哪些?新竹縣市分合史一次看
2021年12月20日·4 分鐘 (閱讀時間)
新竹縣、新竹市的「竹竹合併」問題近期吵得火熱,回顧歷史,新竹縣市不斷分分合合,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帶你一窺新竹縣市的分合史!
竹竹為什麼分分合合?新竹縣市合併的好處、疑慮有哪些?新竹縣市分合史一次看 https://bit.ly/3JwXFqE
新竹縣、新竹市層級一樣嗎?直轄市、省轄市差在哪?
要了解新竹縣市的關係之前,得先搞懂台灣的地方行政層級:直轄市、縣、市。
直轄市是地方最高層級,直接隸屬於行政院,也就是所謂的六都,包含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縣則有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台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等13個縣。而市過去稱為「省轄市」,包含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縣、市兩層級地位相同,意即目前的新竹縣、新竹市是同等的行政層級,「竹竹合併」支持者多期望新竹縣市合併後能升格為直轄市。
日治時期新竹首次設市 光復後新竹縣政府曾遷桃園
新竹地區設市之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1930年,當時日本政府將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升格為市。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新竹州接管委員會接收原新竹州、新竹巿役所,並成立新竹巿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
1946年1月,接管委員會結束,改成立新竹縣政府,並暫時留在原新竹州廳辦公。2月時,新竹縣政府於遷往桃園,同時因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為省轄巿,因此又改為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設東、西、南、北、竹東、寶山、香山等七個區公所,並遷入原州廳辦公室。
新竹市降格納入新竹縣30年 1982年再度分家
1950年,政府依據《台灣省地方自治實施綱要》,調整全省行政區域。原本的大新竹縣切成桃園、新竹、苗栗三縣,新竹市被降格,新竹地方於是將新竹市與關西、新埔兩鎮,湖口、紅毛、竹北、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個鄉,再加上尖石、五峰兩個山地鄉,一起合併成立為新竹縣。自此,新竹縣市合併,新竹市歸新竹縣管轄,原先遷到桃園的新竹縣政府也遷回新竹巿辦公。
最後到了1982年,政府才把新竹市與新竹縣香山鄉合併,再次升格成省轄市的新竹市;新竹縣政府則遷往竹北,新竹縣市再度分家直至今日。
竹竹合併的好處有哪些?
過去中央政府為實施地方自治調整行政層級,讓新竹縣市一度分合,也衍生出不少縣市之間的行政問題。如新竹兩縣市通往新竹科學園區的道路天天塞車,當地每天通勤的上班族叫苦連天,卻一直難有解方;竹科園區的擴建計畫目前也延伸到新竹縣內,兩縣市若不同調,未來也需不斷溝通協商。因此,竹竹合併支持者多認為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種種行政問題都能更有效推行與解決。
延伸閱讀》傾聽青年人聲音 竹縣青年討論大新竹合併
竹竹合併尚存哪些問題?
然而根據現行的地方制度法第4條,「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現階段新竹縣市的人口數加總僅約102萬人,未達直轄市標準,因此若真要升格勢必得修法。如此一來又會牽涉更多問題,包含其他縣市升格權益、各界質疑等。
新竹縣市首長怎麼看?
針對竹竹合併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19日表示竹竹合併升格需經過公開討論、取得民意共識,若用強硬的方式升格會遭到民意的反撲。新竹市長林智堅則認為竹竹合併升格是民眾的期待,有六成的民意都支持合併,他也期望合併後加速台灣半導體產業推進。竹竹為什麼分分合合?新竹縣市合併的好處、疑慮有哪些?新竹縣市分合史一次看 https://bit.ly/3JwXFqE
------------------------------------
竹縣市合併升格府院黨有共識 林智堅:民眾期待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21年12月19日·2 分鐘 (閱讀時間)
(中央社記者魯鋼駿新竹市19日電)總統蔡英文今天邀集府院黨高層開會,與會者有高度共識支持竹縣市合併升格。竹市長林智堅回應,竹竹合併升格是民眾期待,作為政治工作者,要把民意、人民利益為優先考量。
蔡總統上午在玉山官邸邀集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高雄市長陳其邁及桃園市長鄭文燦等人開會,與會者有高度共識支持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蔡總統也認為未來台灣的國土行政區劃,必須以宏觀的視野進行討論。
林智堅下午出席活動時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近2年因為全球經貿局勢快速變化,台灣半導體產業逆勢正成長,儼然成為台灣戰略產業,他提出竹竹合併倡議後,獲得近6成民意支持。
林智堅指出,基於國家特殊發展需要,以及未來區域治理更有效率,非常期待在中央、立法院修法下,讓竹竹能合併升格,讓新竹成為半導體產業連結全世界的「超導體」。
記者提問,對於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已連署提案修地方制度法的看法。對此,林智堅說,柯建銘是新竹人,對於議事規則熟悉,就要看下週立法院委員們對於修法的看法。
林智堅指出,竹竹合併升格是市民、縣民都有期待,作為政治工作者,民意至上、人民利益是優先考量,其它不是最重要。
記者追問,對於新竹市在這次公投4案都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的看法。
林智堅回答,這次公投可見藍、綠基本盤,但選人、選事是不一樣選舉,未來選舉唯有推出讓人民支持、肯定人選才是最關鍵。
林智堅指出,他服務民眾的心不變,竹竹合併涉及修法,待修法後及後續行政程序完成,再討論大新竹市長人選也不遲。
竹縣市合併升格府院黨有共識 林智堅:民眾期待 https://bit.ly/34WzqTB


大新竹合併升格議題引起熱議。(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大新竹合併升格議題引起熱議。(圖/新竹縣政府提供)整理包/台灣「第七都」來了!大新竹合併升格QA一次看懂 https://bit.ly/3ySElQt
民進黨力拚大新竹合併升格,《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將在今(24)日立法院院會付委審查。自今年九月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竹竹合併升格想法後,竹竹併議題鬧得沸沸揚揚,國民黨也提出免修法的竹竹苗合併「科技都」的升格方式,以下《三立新聞網》整理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好處及爭議,以及出現竹竹苗合併提議的原因。
為什麼要合併升格?
台灣的地方行政層級分為直轄市、縣、市。其中直轄市是地方最高層級,直接隸屬行政院,目前共有六都,包含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而其餘縣市層級相同,現在的新竹縣、新竹市屬同等行政層級,竹竹合併修法是希望推動新竹縣市合併後升格為直轄市,除能共同治理外,也有機會獲得更多中央統籌分配款。
竹竹合併升格修法修什麼?
《地方制度法》第4條條文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就8月底的人口數據資料統計,新竹市人口為45萬2781人,新竹縣人口為57萬3858人,兩者合計共102萬6639人,未達升格直轄市標準。因此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地方制度法》第4條條文修正草案,欲將「且」改為「或」,讓竹竹合併後有資格升格直轄市。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議竹竹合併升格第七都。(圖:總統府提供)©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議竹竹合併升格第七都。(圖:總統府提供)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議竹竹合併升格第七都。(圖:總統府提供)
竹竹合併的好處有哪些?
新竹縣市屬共同生活圈,縣市不同調衍生不少行政問題,如新竹兩縣市通往新竹科學園區的道路塞車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竹科園區的擴建計畫目前也延伸到新竹縣內,縣市若不合併,未來也需密切溝通協商。竹竹合併共同治理,被認為是有效解決行政問題的方式。
林智堅認為竹竹合併後升格直轄市,有機會能獲得更多中央統籌分配款,他表示,新竹市為台灣創稅高達1920億元,甚至比六都中的二都還多,但統籌分配稅款僅能拿到2%不到,因此想爭取升格為「第七都」獲得更多來自中央的統籌分配款,且升格為直轄市,會使所有地方自治的鄉市鎮一律改制為「區」,使得地方政府的命令可以貫徹到地方。
不過,舉台南市為例,升格直轄市其實不一定能獲得更多中央統籌分配款,台南市長黃偉哲曾說過,台南縣市合併後,來自中央的統籌分配款其實沒有增加,只等於兩個縣市原先的額度合併。且因原先台南縣市的財務狀況不好,成為直轄市後中央補助反而變少。「1+1並沒有大於2,而是等於2。」
竹竹併升格衍生的爭議
現時對竹竹併提出質疑,多是認為修改《地方制度法》會帶來許多問題,新竹縣市合併人口數仍不達直轄市標準,因此民進黨團推動修正草案,降低合併升格門檻,但若修法調降升格門檻,恐會產生其他縣市是否該跟進升格的疑慮。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更提出,竹竹苗合併,指苗栗同為科技廊帶,生活圈也重疊,且苗栗縣人口有53萬9879人,竹竹苗合併人口足夠,不需特地修法就有機會通過
而竹竹併議題拋出後,不少人質疑林智堅是希望連任才提出,林智堅目前已擔任新竹市長連兩屆,依法不得再參加,但若縣市合併成功則可再次參選,但針對外界質疑竹竹合併是否因人設事,林智堅已多次出面否認。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議竹竹合併升格第七都。(圖:總統府提供)©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議竹竹合併升格第七都。(圖:總統府提供)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議竹竹合併升格第七都。(圖:總統府提供)
竹竹合併各界怎麼看?
1.新竹市長林智堅
林智堅9月6日提出竹竹合併升格直轄市共同治理,有機會能獲得更多中央統籌分配款,認為竹竹合併升格是民眾的期待,有六成的民意都支持合併,也期望合併後加速台灣半導體產業推進。
林智堅9月14日表示:「這件事如果我不提,也許我的人生會有一點遺憾,所以既然我提了,我就應該要留下來。」
2.新竹縣長楊文科
林智堅拋出竹竹併議題後,楊文科9月7日在臉書表示,贊成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第七都。並說合併的遠因是,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不公,新竹縣民平均一年分到8050元,名全國倒數第二低,要改變命運,合併升格就成必走之路,但強調合併升格需經過公開討論、取得民意共識,若用強硬的方式升格會遭到民意的反撲。
楊文科9月11日表示:「升格為第七都直轄市,是我們竹竹苗所有的鄉親,共同的願望,絕對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3.苗栗縣長徐耀昌
徐耀昌9月11日強調,竹竹苗合併才是大原則,能夠讓竹竹苗脫胎換骨。12月21日徐批評林智堅竹竹合併是在消滅苗栗,林智堅否認。
4.總統蔡英文
蔡英文12月19日邀集府院黨高層開會討論竹竹合併升格,傳出可能六都變九都。
蔡英文12月22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新竹縣市作為台灣的科技重鎮,合併升格,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規模,強化台灣關鍵產業的發展量能,是迫切的議題,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規模,要各項條件成熟、符合人民共識。但考量時間,她認為先讓相關法案儘速通過,持續透過大家的建議跟想法,更周全的面對當前地方自治的課題,解決各縣市地位與資源不對等的現況。
5.行政院長蘇貞昌
蘇貞昌12月22日表示,竹竹合併,府、院、黨都有高度的共識
6.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
10月6日,大新竹合併議題首度進到立法院委員會討論。柯建銘在12月21日提出《地方制度法第4條條文修正草案》,送到程序委員會處理。12月24日,民進黨團在立院排隊4天,順利將地制法修正草案在院會付委審查。
7.國民黨主席朱立倫
朱立倫12月21日提出竹竹苗合併,作為台灣未來的半導體與科技之都規劃。批評單純推動新竹縣市合併,是為特定人士謀選舉利益。
整理包/台灣「第七都」來了!大新竹合併升格QA一次看懂 https://bit.ly/3ySElQt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新竹縣市分家首任市長施性忠 道出當年花7億多才能遷入市府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新竹縣市分家首任市長施性忠 道出當年花7億多才能遷入市府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新竹縣市合併升格引熱議,40年前苦心推動縣市分家並升格省轄市的新竹市首屆市長施性忠接受本報專訪,他苦口婆心地提出忠告說,為了新竹市人的未來,縣市千萬別走回頭路,並重話抨擊:「縣市合併是幼稚的想法且不切實際,若真合併,他會號召群眾誓死反對!」新竹縣市合併 施性忠:千萬別走回頭路 https://bit.ly/3kpgt16
 當年苦心經營策略 主張分家
 施性忠更直言,如果林智堅宣布不參選,他就不再為此議題發聲,但若只是為了個人的位子,不去正視縣市分家的沿革、背景以及對竹市的利弊,如果真要一意孤行,他一定會號召群眾誓死反對,絕不能葬送竹市的未來。
 已高齡84歲的新竹市「縣轄市」末代市長與升格「省轄市」的首屆市長施性忠,是最有資格談論縣市合不合併的政治人物,1982年3月的第9屆新竹市長選舉,他的政見只有16個字「建立制度、鏟除特權、爭取升格、爭產護產」,其中爭取升格與鏟除特權(拆站前違建)最為後人樂道。
 對於縣市合併升格他全力反對,他說,當年他苦心經營的策略成功,讓國民黨政府不得不退讓作出縣市分家決定,沒想到現在的民進黨政府竟又要將新竹市送回新竹縣去,他有必要、義務出來捍衛新竹市。
 客家人當縣長 建設都到竹縣
 施性忠說,新竹縣市傳統閩客族群人口分布,對新竹市的政治環境很不利,因此過去一直都是由新竹縣的客家人當縣長,很多建設都用到新竹縣去。
 當時新竹市只是縣轄市,財源不足,大建設無法自主規畫,導致市內很難有大建設,他當時看到這種情形,認為新竹市唯有自己當家才有出路,因此全力推動分家升格,竹市自主後,也才有了南寮漁港、東大路、武陵路、68線這些自主規畫建設。
 他認為縣市應該要維持現狀,做一個很賺錢、人口比例分配款也不錯的唯3個省轄市之首才正確,絕對不要去做一個人口最少、未來分配款也多不到哪裡去的七都之末(最小都),最重要的是合併會讓新竹市走回頭路,遭到政治、建設排擠,從「市」成為一個小「區」。
 施性忠說,提出合併升格的人,至今說不出合併升格對竹市的具體好處,包括經濟的、教育的,他要提出忠告,竹市絕對不能因為要滿足個人的政治慾望而被犧牲。在地方沒有經過說明與討論,只有個人的倡議就要執行,讓他無法接受
新竹縣市合併 施性忠:千萬別走回頭路 https://bit.ly/3kpgt16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首任新竹市長施性忠當年一手推動新竹縣市分治升格,但他卻1天也沒進到「新竹州廳」辦公,39年後他接受本報專訪,特別穿著當年就職的全白服裝,別著已保存39年的胸花受訪,也特別到新竹市政府留影,他感慨說,「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千萬不能捨棄!」身著39年前就職服裝、胸花 施性忠憶當年 https://bit.ly/3AurVhw
 新竹市與新竹縣分家升格為省轄市,當年是在省主席林洋港力促下完成,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要求收回被拒,間接讓蔣經國選擇李登輝擔任副總統,對後來的台灣政局可說有絕對影響。
 施性忠是新竹市升格以來,唯一能夠以黨外身分選上市長的政治人物,當年的施性忠在投入選舉到當選、就職、鏟除特權、護產、因案被起訴、辭職、補選又當選,話題性十足,幾乎每天都能躍上全國新聞版面。
 他說,當時的國際情勢正逢中美斷交,國內政治的不安定,天時地利的時勢所趨,加上他就職承諾不升格就辭職再補選的策略成功,省府終於受不了,在一方面可以轉移政治焦點之下,讓縣市分家,新竹市人終於可以自己做主,這是值得新竹人驕傲的。
 不過也有些許遺憾,他說,雖二度選上新竹市長,但卻一天也沒進過「新竹市政府」,當年雖分家,但縣府還占用市府辦公,辦公室是在現在的東區區公所。
 這次接受本報專訪縣市合併議題,讓施性忠仿佛走入時光隧道,他特別穿著當年就職時所穿的白色復古式套裝,胸前別著的胸花更是當年所存留下來的,並來到新竹市政府與「新竹州廳」合影。
 他撫摸著州廳老牆憶當年說,39年前無緣進到新竹市政府是個人的遺憾,但39年後千萬不要讓竹竹合併成為新竹市人的遺憾,這座新竹市政府,不能變成新竹區公所
身著39年前就職服裝、胸花 施性忠憶當年 https://bit.ly/3AurVhw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胡,怎麼說》39年前,我看見新竹縣市分;39年後,我樂見新竹縣市合!
2021/09/17 20:41
胡,怎麼說》39年前,我看見新竹縣市分;39年後,我樂見新竹縣市合!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CkujI9
圖為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右)偕同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洋港(左)訪問台南市政府。(資料照)
39年前的1982年,我是一個小記者,跑台灣省議會,新竹縣是我的故鄉,看見新竹縣、市分家了,那時不叫「分家」,叫「升格」;
39年後的今天,因新竹市長林智堅倡議新竹縣市重新合併,並升格直轄市,各方議論很多,民進黨準備推動修法促成、國民黨第一時間是贊成的,之後則拉苗栗縣也要併當杯葛兩竹合併升格的擋箭牌。
近日新竹市長林智堅倡議新竹縣市重新合併,並升格直轄市,各方議論很多,民進黨準備推動修法促成、國民黨第一時間是贊成的,之後則拉苗栗縣也要併當杯葛兩竹合併升格的擋箭牌。(資料照)
縣市分合、行政區劃、升格治理,都是眾人之事,眾人之事就是政治,政治決策品質有好有壞,但非關正邪或髒淨,問題每每出在黨派及個人私心太作祟,不是政治不好。我就以羅爾斯(John Rawls)在正義論提出的「無知之幕」做判準,以像我那樣,對新竹保有故鄉之情,但已無任何利害瓜葛的人隔著時空之幕來看,雙竹都不再是當年的窮縣市,而形成了科技重要新都會,林智堅市長的合併雙竹倡議,結合了理性思考及家鄉感情,最能使大新竹好上加好、更上一層,最能創造100多萬市民的最大利益。
39年後的今天,我樂見新竹縣市復合!
39年前,新竹市從縣轄市升格為「省轄市」,和新竹縣、台北縣、台中市、台南市等平起平坐,可是地方上的大事,那時直轄市(院轄)只有台北市、高雄市(1979年才從省轄升格到院轄)。記得升格的新竹市歡天喜地慶祝、失去新竹市的新竹縣則十分落寞,縣政府也準備搬離竹市(因縣市分家決定很倉促,一時無法搬遷)、搬到竹北(那時是竹北鄉),我是新竹縣民,雖已離鄉,不免也有一絲絲失落感。
40年前在省議會宣布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分家升格決定的,就是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人氣王台灣省主席林洋港,不過,1982年正式升格時,林洋港已離開省主席之位,調任內政部長。這個分家、升格的決定,影響4個縣市至少40年,也影響了林洋港的官運仕途,間接促成李登輝崛起、超車,這雖是時也、命也、性格也,但影響不可謂不大。
當年分家之後,4縣市面對最大的是財政問題,在省議會常聽到的批評,新竹縣、嘉義縣被分家之前,本是兩個小康之家,分家後成了4個貧戶,4個縣市都向省哭窮叫苦要錢。這個帳隔空算到林洋港頭上。還有,新竹縣市分家後,國民黨在竹市市長選舉被黨外(那時尚無民進黨)的施家班打的大敗,黨官分析選情當然又把敗選責任順便掃到分家,認為如沒分家,國民黨就不會敗,嘉義也有同樣情況。帳,自然又要算到林洋港頭上。
前台灣省主席林洋港(右)。(中央社)
那時的省主席,權力很大,可說在總統蔣經國、行政院長孫運璿之下,排第三位,台銀、土銀、合庫、三商銀、中小企銀等七行庫為省屬,佔了銀行業的8成以上,菸酒公賣局、台鐵、公路、水利、各港務局等等都在治下,省府一年的總預算,比中央扣除國防、外交的還多,內政部長則除了實際管不到的警察機關,預算及員額都少少,位高而權虛。
當時聽到的小道消息,林洋港被蔣經國名升實降的因素,除了他以省主席身份訪日時備受高規格接待之外,涉及公共政策的主要有兩大項,一個就是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分家及升格,林洋港決定並宣布了,孫運璿才知道,要林收回林不同意,還不惜辭職以免被譏為朝令夕改,蔣經國聽了孫運璿的報告後,很不高興。
另一公共政策就是北區防洪計劃(大台北防洪計劃),二重疏洪道上原住戶不願搬遷,林洋港主張再多做溝通、緩以圖之,思考有無更好的替代方案,以避免民眾抗爭,孫則要求省府用強力手段拆遷,以免施工一再拖延,台北市淡水河主支流沿岸年年遭受洪災(此案的防洪設計原以台北市為主,後來才修訂為包括台北縣的沿岸也納入防洪體系)。孫運璿認為林洋港不配合執行,又參了林一本。後來由李登輝取代林洋港出任省主席後,派台北縣出身的建設廳長鄭水枝直接和住戶協調補償及遷村事宜,到最後用強力手段排除激烈抗爭(民眾抗爭一度佔了高速公路),終於完成拆遷。以上兩件事,林洋港在小蔣眼中更黑了。這從黄清龍先生跨海去美國史丹佛大學研讀蔣經國日記,得到了相當的佐證,那段時間,獨裁強人蔣經國的私密日記,的確對林洋港批評很多。胡,怎麼說》39年前,我看見新竹縣市分;39年後,我樂見新竹縣市合!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CkujI9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
製表:記者黃美珠、洪美秀
製表:記者黃美珠、洪美秀
2021/09/06 05:30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新竹縣、市是否應該合併?國民黨籍新竹縣長楊文科昨表示贊成,畢竟縣、市本來就是共同的生活圈,雖然以「地區都」的概念最終走向會是新竹市合併新竹縣,但只要對所有鄉親有利,他不會為了個人考量而反對。
「不利偏鄉」議長反對合併
國民黨籍新竹縣議會議長張鎮榮則反對合併。他認為,新竹縣、市分家多年,城鄉發展已經有很大落差,新竹縣各鄉鎮的城鄉差距也呈M型走向,一旦合併,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議會席次的壓縮。以新竹縣來說,別說是尖石、五峰這些偏遠的原鄉,就是平地偏鄉的資源也很不足,如果沒有自己的議員代為發聲,縣市合併以後這些鄉鎮就會更加弱勢。
民進黨新竹縣黨部主委彭瑞德說,這個議題基層沒有特別的想法;民進黨新竹縣議員吳傳地則說,如果新竹縣市合併卻沒有升格為全國第七都或中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沒有修正,合併沒有意義,因為爭取到的資源不會變多,只會擴大城鄉差距。
藍綠議員 意見分歧
民進黨新竹縣議員張珈源認為新竹縣、市本一家,新竹市腹地太小,而新竹縣山區太多,只有合併才能充分整合資源。
國民黨籍立委林思銘支持縣併市,反對市併縣,因為新竹市的發展已經飽和,新竹縣的未來大有潛力。
國民黨籍立委林為洲說,縣、市合併可開放大家思考,很多事務需要縣、市政府共同治理,近年熱議的輕軌捷運、喝好水等議題,縣、市合併了會比較好處理。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119Wv
-------------------------------------
《本報專訪》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
新竹市長林智堅近日接受本報專訪,首度表態倡議新竹縣、市合併。(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市長林智堅近日接受本報專訪,首度表態倡議新竹縣、市合併。(記者洪美秀攝)
2021/09/06 05:30
記者洪美秀/專訪
以三十九歲之齡接任新竹市長、是當年全台最年輕縣市長的林智堅,六年多來憑著勤奮、熱情與創新,成功結合新竹科學園區的產業紅利,將新竹市推上幸福宜居的科技、兒童城市。他近日接受本報專訪,首度表態倡議新竹縣、市應合併的「大新竹」願景,並重申不會參選桃園市長,強調會在任期內做好做滿。他說,基於對家鄉的使命感,唯有跨出合併的第一步,才能解決大新竹複雜交錯的問題,也是大新竹成為台灣重要戰略城市的關鍵。
林智堅上任後與竹科產業界積極互動,台灣五月中旬爆發武漢肺炎本土疫情,當時竹竹苗三縣市成立「防疫作戰聯盟」,林不僅在竹科園區成立全台第一個竹科篩檢站,更與新竹縣、苗栗縣合力解決京元電子等科技廠群聚感染,成功守住台灣護國神山群的經濟命脈。
林智堅說,隨著中美貿易戰及武漢肺炎疫情帶給全球產業的變化,更突顯竹科在台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尤其竹科半導體產業是總統蔡英文六大戰略產業之一,竹科這座「經濟巨人」被新竹市與新竹縣所包圍,台灣要突破國際現況及展現戰略地位,他要倡議推動「大新竹合併」計畫。
共同生活圈 不宜再分家
他說,大新竹有很多密不可分的問題要解決。一九八二年新竹縣、市分家有其時空背景,但如今新竹縣、市的合併與發展已是必然趨勢,他除會向中央建議,更希望凝聚民意力量,推動「大新竹合併」計畫。
林智堅說,擔任市長六年多,發現新竹縣、市有許多交錯的複雜問題都是因縣、市分家導致。例如大新竹輕軌、五楊高架道路延伸的交通問題,還有環境、垃圾、自來水、觀光、土地、城市發展等,大新竹已是共同生活圈,新竹人不會分「我是新竹縣人」或「我是新竹市人」,只會強調「我是新竹人」,這是他倡議「大新竹合併」的重要基礎認知。
林智堅認為,大新竹在台灣具有重要的經濟與戰略位置,實不應有縣、市之分,縣、市合併不是假議題,而是應大力倡議與思考的方向,透過溝通與凝聚民意,他相信中央會意識到大新竹合併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必然性,並朝此方向思考、規劃。
由於竹科園區位處兩個城市,林智堅提出的大新竹交通建設如五楊高架道路向南延伸和大新竹輕軌計畫,都是以「大新竹」規劃。
林智堅說,去年因旱象缺水,為解決民生用水問題,他與經濟部水利署、桃園市和新竹縣完成北水南調的管線埋設,讓桃園的石門水庫每天提供二十萬噸水供大新竹使用,就是透過大新竹共同治理。
此外,兩縣市的垃圾處理、觀光發展、教育資源整合、土地,都因縣市之分被阻隔,如果大新竹合併,就能解決許多問題。
林智堅指出,他在任內也盤整市轄土地,提出三十六公頃的「竹科X」計畫,獲行政院核定,將投入超過一百八十二億元,打造AI人工智慧與IoT物聯網的研發中心,未來可提供超過二點二萬就業人口並創造一千億元以上的產值。其中產業園區大樓明年會動工,結合台肥住宅土地和國際展演中心、兒童探索館,「竹科X」園區將是都市型的科學園區。
重申做好做滿 不選桃市長
另,市長任期明年底屆滿,林智堅未來是否入閣或挑戰桃園市長備受矚目,他則重申,會在任期內做好做滿,不會參選桃園市長。
林智堅說,因為對家鄉的使命感,會在不到四百八十天的任期內持續推動市政建設,不會辜負市民對他的期待。至於任期結束後的規劃,他強調,能為國家、人民服務是種榮幸,未來不管在哪個位置,都會做好準備並全力以赴。
不談接班人 尊重市民選擇
至於新竹市下任市長的人選,林智堅說,市長人選是透過民主機制由市民選出,現在不應談接班人、而是「接棒者」,因為市政工作一棒接一棒,他相信民進黨產生的市長人選一定是能延續幸福政績,且是對城市有願景藍圖、有計畫且願意改變與進步的人選,最重要是對市政有熱情、理想、願意投入、敢於創新與超越,能把市民小事當成大事。
對於檯面上民進黨幾位黨內人選都在努力爭取曝光度與市民認同,林智堅說,他不會對個別的人選做出評論。他說,過去民進黨在新竹市長的提名上,都是採取徵召的方式,民進黨是團結合作、以民意為主的政黨,只要是透過黨的機制產生市長人選,他會尊重並全力支持,延續民進黨在新竹市的優質政績。
林智堅認為,二○二二年的選情,民進黨會相對辛苦,沒有樂觀的權利,在人選上應多聆聽人民的聲音,推出人民期待的最佳的人選。他說,從中央到地方的執政團隊,現階段都是以防疫為優先,唯有控制好疫情,提振經濟,才合乎人民期待,唯有做事的政黨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也唯有防疫做到位,才能談明年的選舉佈局及規劃。
《本報專訪》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M4tq7


新竹州圖書館-日本蔦屋書店會落腳於此?/新竹市役所+新竹市立圖書館/新竹市美術館是日治時期的新竹市役所/新竹縣立圖書館/新竹州圖書館建於西元一九二五年,總面積約六百平方公尺,除是日治時期全台三棟「專門」圖書館之一新竹市東門圓環以及護城河周邊的群落-新竹州圖書館/民國七十三年,新竹縣政府將土地與建物標售,由新光人壽以六千六百多萬元得標,買下包括新竹州圖書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300億「軌道經濟」引爆房市大利多 新竹大翻轉 美棧
大車站、輕軌計畫 翻轉新竹市 
從一九八二年新竹縣市分家後,最大規模的建設投資案就是輕軌及大車站計畫,這將新竹市舊城區與新竹科學園區、竹北高鐵特區快速聯結,藉由交通路網的串接,讓新竹市市鎮發展有了全新的面貌,特別是輕軌沿線的車站,將形成軌道經濟學,讓該區房市發展有了新的局勢。
新竹高鐵站的高鐵特區,在高鐵站區內就可轉乘鐵路系統,通往新竹市區,未來輕軌建置完成後,將有全新的發展,新竹市長林智堅就表示,五十億大車站、三百億新竹輕軌計畫確定被納入行政院地方基礎建設項目,這將讓新竹市的公共建設更完備,是翻轉新竹市歷史古城的好機會。 
林智堅指出,新竹轉運站啟用後,已成功移轉前站車潮,讓前後站發展更均衡,並解決前站人車爭道、交通混亂問題。大車站計畫借鏡日本大阪與品川車站,於台鐵軌道上建構跨站平台,將是延續相同目標重要下一步。 
大車站計畫成本低、效益高,無須特別徵收土地,取代鐵路立體化高成本方案,讓前後站發展差距縮小,還能結合公車、客運、計程車、火車和輕軌等運具,滿足短程、中程或長程需求。 
大新竹生活圈成型 看好竹市房市未來  
未來,輕軌將串連新竹四個核心地區,包括新竹舊城區、新竹科學園區、高鐵特定區及竹北生活圈,除了改善上下班尖峰時段新竹縣市往返科學園區的壅塞交通,也將新竹縣市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串聯,藉由輕軌準時、安全、舒適等特色,提供更優質的大眾運輸環境。 
新竹三高特色 支撐房市發展
新竹市特有的「三高一低」城市DNA,包括:出生率高、學歷高、所得高與平均年齡全國最低,和園區坐落新竹市有極大關係,新竹市更是非六都「創稅能力最高」的縣市,甚至勝於台南市,新竹市民值得也應該享有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新竹地區最主要的購屋族群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高薪工程師,及新竹在地的換屋族群,相對其他投資型區域的消費者,理財觀念反而普遍保守,長期習慣以低貸款乘數購屋,並承擔較小的信用風險,因此新竹房市不容易受台灣房市總體經濟面波動的景氣循環影響。
新竹科學園區內十萬就業人口,這其中有許多消費能力高的「科技新貴」,再加上新竹總體的經濟消費循環力道遠高過於其他城市,讓新竹市房市的買氣不退反增。300億「軌道經濟」引爆房市大利多 新竹大翻轉 美棧 - 富比士投資王 https://bit.ly/3jIvcUC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新竹縣護產 將標售67筆在新竹市縣地
[ 自由時報/黃美珠蔡彰盛 2019-05-15 ]新聞詳細頁 | 優美地產 - 價格優 服務美 https://bit.ly/3h8sYMq
  針對新竹市持續想透過都市計畫等方式無償取得新竹縣位於新竹市的土地,新竹縣議員杜文中昨天在議會總質詢時要求縣府務必據理力爭。
縣府:議會一通過 將速報內政部完成程序
縣府財政處表示,基於護產,本會期另提案要再處分唐高段、成德段等六十七筆位於新竹市的縣有地,總面積約一.三九公頃,市價總值約六.五億元,希望下週獲得議會支持通過後,儘速報內政部完成處分程序。
竹市府:縣、市分家 財產處分不公允
新竹市政府回應表示,一九八二年縣、市分家時財產處分不公允,導致新竹市內許多縣有地不斷被處分,無法優先提供公共及公益使用。
杜文中說,市府利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的機會,要把新竹縣位於育賢段、仙宮段共十六筆、公告現值約三.八億的一.二四公頃土地,從都計區內的住宅用地變更為公園用地,這對財政困難的新竹縣情何以堪
縣府:省府核定給竹縣 應由縣府處分
縣府財政處長黃國?表示,新竹市育賢段、仙宮段的變更爭議,市府早在二○一四年就與縣府討論,達成「不會變更」的決議。何況這十六筆土地已有十四筆完成處分程序,市府不該違背當時的承諾。
黃國?說,前述十六筆土地是縣、市分家時,省府核定給縣府的財產,依縣、市政府財產劃分原則與財務計畫,這些土地應該供縣庫處分,挹注縣政建設。新竹、縣市有溝通平台,可透過平台的機制,由雙方首長協商取得共識。
竹市:仙宮段缺綠地 依都計變更縣有地
新竹市政府表示,仙宮段地區公園綠地十分缺乏,因此依都市計畫法規定將公有非公用土地優先變更為公園綠地,並獲新竹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支持,未來將可提供縣市民眾享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新聞詳細頁 | 優美地產 - 價格優 服務美 https://bit.ly/3h8sYMq


去年家戶購屋比,全台仍以新竹縣市居首位,平均每百戶便有7.11戶購屋,為縣市合併後連續3年蟬聯第一名+新竹地區平均每百戶家庭中,便有高達7.11戶購屋,家戶購屋比位居都會區之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新竹」縣市合併議題 林智堅:有急迫必要性
2021-09-06 12:41 中央社 / 新竹市6日電
「大新竹」縣市合併議題 林智堅:有急迫必要性 | 政治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h8lAAU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大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林智堅今天指出,這是公共議題,有急迫、必要性,只希望引發民眾思考城市未來發展,大家不要做選舉聯想。
林智堅的新竹市長連任任期即將屆滿,去向備受關注。他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新竹縣、市合併的「大新竹」議題,受到新竹縣、市民眾熱議,但也遭外界認為是在為下一次選舉鋪路。
林智堅表示,新竹縣、市合併是公共議題,大家不要做選舉聯想,只希望引發民眾思考城市未來發展。
林智堅說,他會拋出此議題,是因為擔任市長7年期間,發現新竹縣、市在城市治理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包括國道1號五楊高架向南延伸、民生用水、垃圾問題等。
他表示,在新竹縣、市分家後,常因「2個地方政府」而對城市發展造成一定困擾,因此,認為縣市合併有急迫性與必要性。
林智堅指出,民國71年新竹縣、市分家後,已讓2座城市發展受到很多侷限,常因行政流程耽誤城市建設發展,因此他希望引起縣市民眾共同討論,盼有一天縣市能夠合併,在共同生活圈透過行政城市治理,加速「大新竹」發展。
他說,未來會在地方上透過論壇等方式逐步凝聚共識,向中央提出建議。
「大新竹」縣市合併議題 林智堅:有急迫必要性 | 政治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h8lAAU


新竹、嘉義縣市合併有眉目?內政部及政院都說未討論
2021-09-06 21:20 聯合報 / 記者鄭媁/台北即時報導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天拋出新竹縣市應合併的「大新竹」願景議題。記者王駿杰/攝影
新竹市長林智堅提出「大新竹」縣市合併議題,引發討論。行政院、內政部今天皆表示,現階段未有相關討論,尊重各方表達意見。內政部民政司則說,就算新竹縣、市合併後,人口數仍不夠升格;且依照「地方制度法」規定,合併改制須經過縣市議會同意。
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部內目前沒有討論這些議題,但有注意到新竹市提出相關話題;依地方制度法,縣市若要和其他直轄市、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者,縣市政府可共同擬訂改制計畫,經縣市議會同意後,由內政部報行政院核定,因此,還是要尊重地方發動權做決定。
地方制度法第4條明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地區得設直轄市。
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新竹市人口逾45萬人,新竹縣人口數約為57萬人,縣市合計102萬人。
民政司副司長鄭英弘表示,就算新竹縣、市合併後,人口數還是不夠升格,如只是單純合併、不升格為直轄市,縣市的新設、廢止或調整,「依法律規定行之」;但現行法無相關規定,須等「行政區劃程序法」草案立法完成後,才有合併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為一個行政區域的相關規定。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對行政區劃的各種意見與主張,政院都予尊重,也會注意後續相關意見討論,現在沒有任何特定立場。新竹、嘉義縣市合併有眉目?內政部及政院都說未討論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8NxPhu
竹市議員陳建名、李妍慧將發起公投 匯聚民意升格「大新竹」
新竹市議員陳建名(左)、李妍慧將發起公投匯聚民意,盼新竹、縣市升格為「大新竹」。議員提供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天(6日)拋出「大新竹合併」議題,引發各界討論,新竹市議員陳建名、李妍慧以及行政院政務顧問鄭宏輝、鄭朝方除表態支持合併,更主張應朝「升格」規劃,陳建名與李妍慧也研擬在新竹縣、市發起「地方性公投」匯聚民意,陳建名還特別串聯新竹縣議員余筱菁,盼縣市分進合擊,朝合併升格努力。
陳建名指出,多年來新竹縣市共同面臨許多結構性問題,包括縣有土地在市中心精華地段,標售時所造成的衝突,以及攸關民生的交通、水源和垃圾處理等,但縣、市政府行政效率有明顯落差,耽誤改革的時機,顯示合併的重要性。
新竹市長林智堅拋出縣市合併議題,讓外界揣測是否為選舉鋪路,新竹縣長楊文科也正面迎擊,放話歡迎林智堅來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提供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李妍慧也表示,大新竹的產業與發展政策,具全國層級的重要性,可參照台南經驗專案升格,不僅縣市要合併,還應該升格直轄市。過去台南縣市合併時未滿200萬,僅略大於彰化、舊台中縣人口規模,被質疑升格實益不高,但因台南具備古都文化,又預期南科將帶來經濟成長,仍准予升格。
相比之下,新竹縣市合併起來,夜間人口已超過120萬,更有科學園區生活圈、台元園區、生醫園區與新竹工業區等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帶動,預期人口仍會增加。未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將持續推動新竹穩健成長,大新竹市確實有資格躋身「第七都」行列。李妍慧認為,這些攸關生活方式、治理型態的重大變革,可以考慮以公投形式,促進民眾理解,完成政府的溝通任務。
行政院政務顧問鄭宏輝指出合併升格的規劃,將有利大新竹地區的建設及發展。行政院政務顧問鄭宏輝辦公室提供
行政院政務顧問鄭宏輝指出合併升格的規劃,將有利大新竹地區的建設及發展。行政院政務顧問鄭宏輝辦公室提供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鄭宏輝則指出,新竹市從民國71年升格到現在大約40年,已經發展成為科技與人文薈萃的城市,而新竹縣的竹北市,也是人口飛速成長、建設飛猛進的地方,合併升格的規劃,將有利大新竹地區的建設及發展,希望透過修憲行動,簡化行政層級、確認行政區劃,奠定台灣長治久安的政府體制,相信將會是台灣在民主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鄭朝方表示,新竹縣在新竹市的產業外溢以及高鐵效應下,正慢慢茁壯成長,並與新竹市結合形成一條帶狀的護國廊道,兩縣市發揮出科技產業鏈及高科技人才供應鏈的加乘效果,已讓國內外正視新竹的存在,為台灣打響國際聲望,但產業提升了,新竹縣、市卻面臨行政治理的不協調狀況,尤其是生態環境的營造,交通建設的到位,解決竹北與科學園區間塞車問題等等,均面臨治理合作的瓶頸。
行政院政務顧問鄭朝方表示,新竹縣、市面臨行政治理的不協調狀況,均面臨治理合作的瓶頸。行政院政務顧問鄭朝方辦公室提供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余筱菁則說,以環保議題為例,新竹縣政府近期欲以「BOO」委外模式規劃新建焚化爐,然而大新竹境內已有新竹市焚化爐,再多一座恐造成更多環境疑慮而在地方引發極大爭議,因此惟有藉由縣市合併,通盤考量統籌調度才能完善處理垃圾問題。
再加上新竹縣教育方面,義務教育實在做得不夠,如今竹東鎮二重埔教室不夠,公幼、私幼也一直爆發問題,加上縣級有鄉鎮的層級,導致縣府與竹東鎮公所互推責任的情形一再發生,想改善交通問題也難以推動。余筱菁認為,假設新竹縣、市願意做一個大的整併,願意往更好的方向做整體的市政規劃,當然對新竹縣更有幫助,新竹市在林智堅上任後,不論是交通的改革還是兒童權益發展,讓家長都很有感,也希望新竹縣的家長跟孩子們,能能跟新竹市一樣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綠黨新竹縣議員余筱菁也認同公投理念,盼能分進合擊,朝合併升格努力。新竹市議員陳建名提供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此外,陳建名也強調,竹科貢獻國家稅收卓著,科技業人才遍佈竹縣市,應藉合併的機會一併升格為第七都,給人民更好的生活品質。(突發中心黃羿馨/新竹報導)
竹市議員陳建名、李妍慧將發起公投 匯聚民意升格「大新竹」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3hbanzk
------------------
拋出縣市合併「大新竹」願景議題 林智堅:時勢所趨
2021-09-06 11:14 聯合報 / 記者王駿杰/新竹即時報導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拋出倡議新竹縣、市應合併的「大新竹」願景議題。記者王駿杰/攝影
拋出縣市合併「大新竹」願景議題 林智堅:時勢所趨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h949Aa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拋出倡議新竹縣、市應合併的「大新竹」願景議題,他認為,新竹縣市在城市治理上密不可分,除了環境水資源與垃圾問題外,縣市分家後竹縣有許多土地在竹市轄內,這對城市發展造成一定困擾,縣市合併是時勢所趨,1加1會大於2。
林智堅的市長任期即將屆滿,去向備受關注,今天忽開記者會拋出竹縣市合併議題,令外界推測這恐是替下一次選舉鋪路。對此,林智堅說,這是公共議題,希望大家不要做選舉聯想。竹市府近年透過設計力導入公共建設,讓城市蓬勃發展,也曾遇到竹縣民向他表示期待縣市合併,因此他將議題拋出,希望縣市民眾都能思考。
林智堅說,他擔任市長即將邁入第七年,市政各項工作推動上舉凡和竹縣有關,都會受到影響,因為兩個地方政府需要更多時間溝通,若雙方合併,事情處理會更順暢。舉例而言,竹科坐落在新竹縣市轄內,當中產業擴廠或颱風問題都會牽涉到兩個地方政府,若縣市合併,未來在國家協助重要產業的發展上必然能加速。
談到縣市合併的短程目標,林智堅說,目前尚未談到大新竹升格問題,縣市合併中央與地方都可以啟動,最關鍵的還是民意。就中短期目標而言,未來他會和中央積極提議縣市合併目標,或研議是否透過辦理縣市論壇等方式逐步凝聚共識,竹縣市在1982年分家後已讓雙方城市發展受到許多侷限,「縣市分家是歷史上的插曲」,合併是必然的。
至於縣市合併後的名稱?林智堅認為,這可以討論,可參考高雄與台南的經驗,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民意依歸,縣市合併的或提過去十年政界與民間都偶有討論,卻沒有被倡議和實質深入探討,未來這件事若有更進一步結果,對曾是新竹市長的他而言,是城市治理上非常期待的目標拋出縣市合併「大新竹」願景議題 林智堅:時勢所趨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h949Aa
------------------------------------
喊新竹縣市合併升格 鄭宏輝:應修憲調整行政區劃分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21-09-06 21:33
喊新竹縣市合併升格 鄭宏輝:應修憲調整行政區劃分 |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net https://bit.ly/3zTJibe
新竹科學園區所在地的新竹縣市,有著共同生活圈,包括交通、環境、教育、就業、就學、生活等的各種議題都必須共同面對、共同解決。針對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成為「大新竹市」,成為擁有「千億級預算」的地方政府,行政院政務顧問鄭宏輝樂觀其成,認為將能與未來發展現況符合,對於整合重大建設也有相當大的幫助,絕對是新竹人的福祉!
鄭宏輝指出,現實上,就台灣的面積與人口而言,只需要「中央與地方」兩個層級,而目前的制度用「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作為資源分配的基礎,包括組織編制差異、歲收歲入原則、統籌分配稅款、重大建設的核定等都有所不同,長期的資源分配不均也就造成了城鄉差距的現象,甚至常常會有所謂「一等公民」與「二等公民」的評議。
鄭宏輝強調,調整行政層級,不必侷限人口數,如果以現在「直轄市」的制度,人口數2百萬為標準,台灣2300萬人口大約可以設置8-10個直轄市,但是這個方案的標準在現實上太複雜,竹竹苗合併?雲林跟嘉義合併?可行性實在是不高,其實行政層級的調整,只要單純改變行政層級,即能達到目標,也不會擾民,唯一要面對的議題,就是「省轄市」怎麼辦?台中市與台南市已經「合併升格」成為直轄市,目前有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是否要如何調整?才是重點。
鄭宏輝指出,新竹市從民國71年升格到現在大約40年,已經發展成為科技與人文薈萃的城市,而新竹縣的竹北市,也是人口飛速成長、建設飛猛進的地方,合併升格的規劃,將有利大新竹地區的建設及發展,期待透過修憲行動,簡化行政層級、確認行政區劃,奠定台灣長治久安的政府體制,將會是台灣在民主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期待這次的修憲,能夠有機會確立台灣的行政層級二級制。喊新竹縣市合併升格 鄭宏輝:應修憲調整行政區劃分 |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net https://bit.ly/3zTJibe
-----------------------------
林智堅拋大新竹合併 鄭正鈐:為區域發展或選舉鋪路?
2021-09-06 19:10 聯合報 / 記者鄭媁/即時報導
林智堅拋大新竹合併 鄭正鈐:為區域發展或選舉鋪路?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kZXidl
新竹市長林智堅今拋出倡議新竹縣、市應合併的「大新竹」願景議題。國民黨新竹市立委鄭正鈐表示,新竹縣市人口並不足以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如果只談合併不談升格,理由不夠充分,意義也不大;倡議者究竟是為了區域發展,還是為了選舉鋪路,令人玩味。
鄭正鈐說,地方上一直存在竹竹苗合併升格直轄市的聲音,縣市合併除了要考量行政轄區人口規模及成長趨勢,新竹縣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地理分布以及選舉區等影響地方治理因素,都要一併審慎評估,而非只是為了縣市治理的「方便」而合併。
鄭正鈐說,若僅以新竹縣市在治理上密不可分為由,即倡導縣市合併,未免太過簡化合併因素。且跨域治理本就是地方首長必備的條件,縣市之間建立協調、合作的治理體制,共同解決轄區內地方資源與建設協調或配合的問題。
國民黨立委翁重鈞也說,嘉義要談縣市合併,應連同雲林及嘉義縣市一併升格為直轄市,行政資源比較充分,亦有利中部發展;尤其嘉義市人口少,即使合併嘉義縣,除了無法解決財政問題,也只是重回過去的老路林智堅拋大新竹合併 鄭正鈐:為區域發展或選舉鋪路?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kZXidl
----------------------------
丟出縣市合併議題 林智堅PO文縣市分家是歷史插曲
2021-09-06 15:34 聯合報 / 記者王駿杰/新竹即時報導
丟出縣市合併議題 林智堅PO文縣市分家是歷史插曲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tiuUH2
新竹市長林智堅任期將滿,其去向備受關注,原本傳出他恐揮軍北上投入明年桃園市長選戰,他卻在上周開記者會挑明「不打算到桃園參選」,今天又忽然拋出倡議新竹縣、市應合併的「大新竹」願景議題,在地方與網路燒起一片討論,外界推測這恐是替下一次選舉鋪路,但林智堅仍未鬆口,強調這是公共議題,希望大家不要做過多的選舉聯想。
林智堅今在臉書PO文,指大新竹是台灣的戰略城市,縣市合併為時勢所趨,他提到,回顧過去的歷史,清朝的淡水廳、日治時期的新竹州、國民政府來台,大新竹本來就是共同生活圈,縣市分家是歷史的插曲,合併則是必然。
另外,過去的城市治理經驗上,無論是交通建設,像是大新竹輕軌或是環境議題,還是都市發展、防疫工作都需要透過縣市合作一起來解決。
林智堅提到,縣市合併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竹科,由於竹科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特別是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重組,更突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讓大新竹成為半導體地緣政治的心臟地帶,無論是美國的國防工業,或是德國的汽車產業,都需要台灣的半導體。
竹科產值超過1兆元,佔總體GDP的5%,大新竹不只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引擎,也是台灣推動外交工作的戰略夥伴,因此他任內積極與中央合作推動竹科X基地,讓產業持續扎根、升級,帶來人口紅利,讓城市生生不息,不只這樣,大新竹更是台灣重要的國防軍事要塞,不只有1個空軍基地,也有2個裝甲旅駐守,捍衛台灣的安全。
林智堅認為,竹科就像是被新竹縣、市環抱的經濟巨人,只有透過縣市合併才能鬆綁發展的束縛,在國際上大展身手。
林智堅今在臉書PO文,指大新竹是台灣的戰略城市,縣市合併為時勢所趨。記者王駿杰/翻攝自林智堅臉書
丟出縣市合併議題 林智堅PO文縣市分家是歷史插曲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tiuUH2
-----------------------------------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拋出「新竹縣市合併」議題,爭取升格為第七都,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多家上市上櫃公司董事長們也表示支持,認為合併有助資源整合。(資料照)自由開講》戰略機遇下的大新竹合併升格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hxb7PH
明鄭與清朝時期新竹分別隸屬天興縣與諸羅縣,當時漢人大量從中國移入屯墾,此時新竹仍是一地區名稱,至日治時期設立「新竹州」,當時州政府所在地即是今日新竹市政府,可以說自新竹成為地方行政單位以來便無縣市之分,合併並非創新而是恢復既有新竹之面貌。
1980年代危機促使新竹市升格
1980年代,台灣外交風雨飄搖,中央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園區」,透過工業自強來救國,新竹市也升格為省轄市,搭配當時中央政府產業轉型發展需要一起發展,經歷30多年發展成為全球半導體重鎮,回顧產業轉型有今日的成果,固然與中央政府產業推動方向相關。
但,新竹市作為科學園區所在地,企業與就業人力所有於投資、建設、水電、生活、教育、環境、人才提供等供應與管理方面扮演關鍵且必要角色。
美中戰略競爭促使大新竹合併升格
近年美中貿易對抗與肺炎疫情衝擊,台灣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科技業回流投資顯著地帶動國內投資、就業以及產業發展腳步,經濟部統計處第二季資料顯示,製造業收入達7.9兆元,年增23.9%,因5G、高效能運算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拓展,以及智慧行動裝置及遠距應用設備需求自去年延續至今,而第二季科技業投資增購金額為2,854億元,年增32.5%,占整體製造業比重66.5%為最高。
竹科產值保持在1兆元以上,佔GDP達5%,未來台灣在產業發展的領先地位仍需要業者與政府步調一致,相互合作,回頭來看新竹,在「臺灣省虛級化」後,新竹市預算與治理權限在政府組織制度調整過程中越來越弱勢,考量國家未來戰略產業發展需要,應積極正面看待縣市合併議題
自由開講》戰略機遇下的大新竹合併升格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hxb7PH
-----------------------------
民進黨、綠黨多名縣市議員前往新竹縣政府送花,鼓勵縣長楊文科堅持下去。(莊旻靜攝)
新竹市長林智堅倡議「大新竹合併」,已在民進黨內形成共識,定調全力促進。苗栗縣長徐耀昌昨則嗤之以鼻,稱民進黨的理由根本不充分,納入苗栗才是宏觀大格局,新竹市議長許修睿則痛批民進黨大開民主倒車。 
民進黨中央黨部昨於官網發文表示,蔡英文總統樂見對地方發展有益的建議,新竹科學園區是半導體聚落、新竹縣市的稅收全國第5,達1920億,但統籌分配款卻未達4%,應透過升格挹注資源促進城市發展,況且大新竹是共同生活圈,唯有事權統一,才能提升行政效率。 
徐耀昌認為,以上理由根本不充足,苗栗擁有高科技產業的竹南及銅鑼科學園區,同樣為竹科管理局管轄,統籌分配稅納入更可以挹注財源,1950年的新竹州本就是包含新竹、苗栗的共同生活圈,建議執政黨以宏觀大格局看待竹竹苗合併的共識,勿政治考量。 
許修睿則表示,桃園縣升格第六都是單一縣市升格,沒有合併問題,與新竹狀況不同,且當初桃園在人口數逼近門檻時,縣府與縣民上下一心,號召外縣市親友遷籍而實現升格願望,如今民進黨竟想蠻幹,用降低人口數的極端方式修法升格,無怪乎引來外界批評是量身訂做。 
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指此時提出新竹縣市合併恐是為選舉考量,遭民進黨立院黨團柯建銘反批,照此邏輯,過去桃園縣長吳志揚也主張升格直轄市,吳也不能參選第一屆桃園市長選舉。 
對此,許修睿表示,吳志揚是在桃園縣長第一任任滿之後,參選升格後的第一任市長,並非兩任屆滿直接在桃園選第三任,國民黨格守民主法治精神,並未違反任期制的制度。 
楊文科表示,日前舉行竹竹苗升格第七都會議,新竹市長林智堅和民進黨立委都未出席,重申會中6點結論可供民進黨參考,強調縣市合併若無民意支持、沒有溝通,只憑一人或一黨說了算,違反法治精神與程序正義,堅決反對中央以鴨霸、粗暴手段,由上而下、指定合併升格。
大新竹合併 民進黨定調全力促成 https://bit.ly/3hv1Wz2
竹市出版5書 獲兩大獎 - 地方新聞 - 中國時報 https://bit.ly/3nwtIPK
--------------------------------
林為洲籲竹竹苗合併升格 柯建銘:充滿算計
2021年9月12日 週日 下午7:27·2 分鐘 (閱讀時間)
(中央社記者王承中台北12日電)國民黨立委林為洲今天針對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表示,不該因人設事修法降低升格門檻,若竹竹苗合併升格則不須修法;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指出,新竹縣市合併已對國民黨有利,若納入苗栗,是充滿算計且失敗主義的心態。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拋出「大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表示,新竹縣市為台灣科技產業重鎮,可成為台灣的科技首都,建議修正地方制度法,降低升格人口數門檻。出身新竹的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指出,時間上趕得及明年的地方選舉,大家再來討論。
國民黨籍新竹縣區域立委林為洲今天表示,若只談新竹縣市合併,人口相加僅102萬,尚不符地制法規定的125萬標準;若竹竹苗共同生活圈一起合併升格,人口就超過156萬,但這需要從長計議,所以2026年的地方選舉是比較恰當時機。
林為洲指出,他認為不應修法降低現行125萬人才能升格的門檻,因為一旦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會衍生很多爭議;若只處理新竹縣市合併,現在彰化縣人口超過126萬,是否也要升格?這也是問題。
他表示,對於執政黨想為特定人士量身定做、因人設事,違背法治精神與程序正義,為了談縣市合併升格,還特地修改地方制度法,並不妥適,不該因特定人物去修改法規。
對此,柯建銘受訪表示,修法是楊文科先提出,他是被媒體問到時,才談到修法可以討論。楊文科主張升格而提出加碼修法,將新竹縣市合併為第7都來分70%的統籌分配款,相信楊文科是身為地方首長,站在為籌措財源及地方發展的立場而提出。
柯建銘指出,林為洲日前要求林智堅應表態不參選新竹縣市合併後的首長,還說若合併要將苗栗縣納入,並於2026年上路,此說法根本是為自己盤算。
柯建銘表示,從清朝、日本時代到國民黨來台,新竹縣市一直是同一行政區,直到1982年才縣市分家,林為洲倡議將苗栗縣納入合併的說法,並不合理;況且,倘若林智堅不能選,那楊文科是否也不能選?林為洲的說法,是不是為了自己要選?且又要等2026年才上路,這完全是政治打算。
柯建銘指出,民進黨上次在新竹縣執政距今已20多年,新竹縣市若合併,藍綠結構約6比4,對國民黨有利,對民進黨反而是挑戰;但林為洲還想把國民黨長期執政的苗栗納進來,不知是對選舉沒信心、還是未戰先敗,才會有這種充滿算計且失敗主義的心態。林為洲籲竹竹苗合併升格 柯建銘:充滿算計 https://bit.ly/3hv26q2
-----------------------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提出「新竹縣市合併」的主張,在民進黨中常會詳述「第七都大新竹市」的構想,獲總統兼黨主席蔡英文正面回應,隔天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公開回應此一主張。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民進黨執政當局犯了典型「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天真地以為將問題框限在新竹縣市就可圓滿解決,但事實完全不然。
新竹市長林智堅(中)。(圖/翻攝自 林智堅臉書)
新竹市長林智堅(中)。(圖/翻攝自 林智堅臉書)
游盈隆13日晚間在臉書貼文,整理出過去一周多以來府院黨及朝野多位政要的公開說法,他表示,民進黨喊改革,卻「見樹不見林」徒惹爭議,他指出,有倡議的一方,有反對的一方,有執政黨或在野黨實際負責人的看法,整體而言,一個具創意但可能不夠完美的新制度主張的提出,立刻遭遇各方質疑,雖然執政當局力挺,但要順利修法通過將十分困難,因為需克服黨內外重重關卡。
游盈隆坦言,這個問題其實非常複雜,不是只牽涉單純新竹縣市的合併,它涉及台灣地方行政制度歷史面、政治面、法律面、財稅面、甚至知識面的問題,盤根錯節,要解決必須大刀闊斧從根解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言以蔽之,民進黨執政當局犯了典型「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天真地以為將問題框限在新竹縣市就可圓滿解決,但事實完全不然。
新竹變「第七都」?游盈隆:民進黨犯5字謬誤太天真 - 政治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nvCWvt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2021-教師節祭孔,桃竹苗區,新竹縣政府又混了過去...
孔子二五七一週年誕辰釋奠典禮,釋奠佾舞也分文舞(祭文聖)和武舞(祭武聖)。 https://bit.ly/3AMvjVc


舉日本「平成大合併」為例 矢板明夫:台灣遲早行政合併重組
舉日本「平成大合併」為例 矢板明夫:台灣遲早行政合併重組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2Jshos
矢板明夫認為,台灣未來行政合併重組是遲早的事情。(資料照)
2021/12/29 20:5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期大新竹合併議題引起政壇討論,對此,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分享20年前日本各級地方政府合併的往事,並表示,台灣行政級別過於複雜,可能導致資源無法集中發展,未來行政合併重組是遲早的事情。
矢板明夫在臉書表示,20年前他在日本擔任地方記者,當時日本政府為提高行政效率,鼓勵各級地方政府(自治體)自主合併,目標是把全國3200多個地方政府減少到1000個左右,稱為「平成的大合併」。
當時的措施是,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合併,即給予獎勵,如果拒絕合併,人口達不到一定規模的話,就削減補助金,獎罰分明。矢板明夫回憶,於是各地的「合併協議會」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湧現,記者們也為了採訪疲於奔命,不過很多地方為了爭奪主導權或者保留自己的地名,時常前一天還談得好好的後一天就鬧翻。
矢板明夫指出,「平成的大合併」歷時15年,最後把地方政府減少到了1700個左右,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很多有歷史傳統的地名消失了,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醫院,因公務人員的減少不得不關閉,但是同時,很多地方政府因此而渡過了財政危機,行政效率提高了也是事實,可以說有利有弊。
矢板明夫認為,從長遠來看,隨著交通和電訊越來越發達,加上少子高齡化,追求行政效率的提升是個大趨勢,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可能還會有「令和的大合併」。
矢板明夫說,台灣的行政級別過於複雜,例如桃園市、新竹市、南投市,雖然都叫「市」,但級別不同,和日本地方政府交流時可能會引起困惑;另外,很多地方城市的捷運等公共建設發展緩慢,這可能和地方政府過多,沒辦法集中資源辦大事有關;還有,過多的縣市長和議員選舉,雖然可以即時反應民意,卻也消耗過多的社會資源。
矢板明夫認為,台灣行政合併重組,也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地方政府合併是件大事,牽扯到行政資源的重新劃分,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需要地方政府間的細膩談判和一定時間的磨合,更需要中央政府拿出一個整體的規劃,告訴民眾10年之後、20年之後,台灣的國家規劃要往哪一個方向發展
舉日本「平成大合併」為例 矢板明夫:台灣遲早行政合併重組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2Jshos
----------------------------------
最近新竹縣和新竹市合併的問題吵得很熱,不禁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在日本當地方記者時的一段往事。
當時日本中央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節省資源,鼓勵全國的各級地方政府(日本稱為「自治體」)自主合併。目標是把全國共3200多個地方政府減少到1000個左右,稱之為「平成的大合併」。
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合併,即給予獎勵,如果拒絕合併,人口達不到一定規模的話,就削減補助金,獎罰分明。於是,各地的「合併協議會」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湧現,我們記者也為了採訪疲於奔命。
我當時一個人負責的區域,涵蓋了埼玉縣北部二十多個地方政府,大概有五六個「合併協議會」。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地方為了爭奪主導權或者保留自己的地名,吵得面紅耳赤。前一天還談得好好的,第二天就鬧翻,最後,大多是以有財力的地方政府吸收了周邊的城鎮而告終。
「平成的大合併」1995年立法、1999年開始、2010年完成。歷時15年,最後把地方政府減少到了1700個左右,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很多有歷史傳統的地名消失了。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醫院,因公務人員的減少不得不關閉,但是同時,很多地方政府因此而渡過了財政危機,行政效率提高了也是事實,可以說有利有弊。
從長遠來看,隨著交通和電訊越來越發達,加上少子高齡化,追求行政效率的提升是個大趨勢。我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可能還會有「令和的大合併」。
作為一個住在台灣的外媒記者,我有時也覺得台灣的行政級別過於複雜。桃園市、新竹市、南投市,雖然都叫「市」,但級別不同,和日本地方政府交流時可能會引起困惑。
另外,很多地方城市的捷運等公共建設,和其他的先進國家比起來發展緩慢,可能和地方政府過多,沒辦法集中資源辦大事有關。還有,過多的縣市長和議員選舉,雖然可以即時反應民意,卻也消耗過多的社會資源。
我認為,台灣的行政合併重組也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地方政府合併是件大事,牽扯到行政資源的重新劃分,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需要地方政府間的細膩談判和一定時間的磨合,更需要中央政府拿出一個整體的規劃,告訴民眾10年之後、20年之後,台灣的國家規劃要往哪一個方向發展。
一點淺見希望有助於大家的理性討論。最近新竹縣和新竹市合併的問題吵得很熱,不禁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在日本當地方記者時的一段往事。
當時日本中央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節省資源,鼓勵全國的各級地方政府(日本稱為「自治體」)自主合併。目標是把全國共3200多個地方政府減少到1000個左右,稱之為「平成的大合併」。
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合併,即給予獎勵,如果拒絕合併,人口達不到一定規模的話,就削減補助金,獎罰分明。於是,各地的「合併協議會」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湧現,我們記者也為了採訪疲於奔命。
我當時一個人負責的區域,涵蓋了埼玉縣北部二十多個地方政府,大概有五六個「合併協議會」。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地方為了爭奪主導權或者保留自己的地名,吵得面紅耳赤。前一天還談得好好的,第二天就鬧翻,最後,大多是以有財力的地方政府吸收了周邊的城鎮而告終。
「平成的大合併」1995年立法、1999年開始、2010年完成。歷時15年,最後把地方政府減少到了1700個左右,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很多有歷史傳統的地名消失了。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醫院,因公務人員的減少不得不關閉,但是同時,很多地方政府因此而渡過了財政危機,行政效率提高了也是事實,可以說有利有弊。
從長遠來看,隨著交通和電訊越來越發達,加上少子高齡化,追求行政效率的提升是個大趨勢。我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可能還會有「令和的大合併」。
作為一個住在台灣的外媒記者,我有時也覺得台灣的行政級別過於複雜。桃園市、新竹市、南投市,雖然都叫「市」,但級別不同,和日本地方政府交流時可能會引起困惑。
另外,很多地方城市的捷運等公共建設,和其他的先進國家比起來發展緩慢,可能和地方政府過多,沒辦法集中資源辦大事有關。還有,過多的縣市長和議員選舉,雖然可以即時反應民意,卻也消耗過多的社會資源。
我認為,台灣的行政合併重組也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地方政府合併是件大事,牽扯到行政資源的重新劃分,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需要地方政府間的細膩談判和一定時間的磨合,更需要中央政府拿出一個整體的規劃,告訴民眾10年之後、20年之後,台灣的國家規劃要往哪一個方向發展。
一點淺見希望有助於大家的理性討論。最近新竹縣和新竹市合併的問題吵得很熱,不禁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在日本當地方記者時的一段往事。
當時日本中央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節省資源,鼓勵全國的各級地方政府(日本稱為「自治體」)自主合併。目標是把全國共3200多個地方政府減少到1000個左右,稱之為「平成的大合併」。
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合併,即給予獎勵,如果拒絕合併,人口達不到一定規模的話,就削減補助金,獎罰分明。於是,各地的「合併協議會」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湧現,我們記者也為了採訪疲於奔命。
我當時一個人負責的區域,涵蓋了埼玉縣北部二十多個地方政府,大概有五六個「合併協議會」。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地方為了爭奪主導權或者保留自己的地名,吵得面紅耳赤。前一天還談得好好的,第二天就鬧翻,最後,大多是以有財力的地方政府吸收了周邊的城鎮而告終。
「平成的大合併」1995年立法、1999年開始、2010年完成。歷時15年,最後把地方政府減少到了1700個左右,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很多有歷史傳統的地名消失了。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醫院,因公務人員的減少不得不關閉,但是同時,很多地方政府因此而渡過了財政危機,行政效率提高了也是事實,可以說有利有弊。
從長遠來看,隨著交通和電訊越來越發達,加上少子高齡化,追求行政效率的提升是個大趨勢。我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可能還會有「令和的大合併」。
作為一個住在台灣的外媒記者,我有時也覺得台灣的行政級別過於複雜。桃園市、新竹市、南投市,雖然都叫「市」,但級別不同,和日本地方政府交流時可能會引起困惑。
另外,很多地方城市的捷運等公共建設,和其他的先進國家比起來發展緩慢,可能和地方政府過多,沒辦法集中資源辦大事有關。還有,過多的縣市長和議員選舉,雖然可以即時反應民意,卻也消耗過多的社會資源。
我認為,台灣的行政合併重組也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地方政府合併是件大事,牽扯到行政資源的重新劃分,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需要地方政府間的細膩談判和一定時間的磨合,更需要中央政府拿出一個整體的規劃,告訴民眾10年之後、20年之後,台灣的國家規劃要往哪一個方向發展。
一點淺見希望有助於大家的理性討論。
(3) 矢板明夫俱樂部 Yaita Akio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sIaatZ


平成大合併(1999-2010)
平成大合併始於1999年(平成11年)。第一次高峰自2003年(平成15年)開始到2005年(平成17年)。執行至2010年3月底,日本市町村的數量從3,229降至1,727個 ,減併幅度將近五成。
目前最後一個合併案為2014年栃木縣的下都賀郡岩舟町併入栃木市。
平成大合併的目的
強化中央地方分權:2000年頒佈實施的《地方分權一覽法》中規定,各地方公共團體根據自主決定、自行承擔責任的原則,來建立各自行政體系。而地方公共團體若要發揮自主性參與區域間的競爭,並制定多樣化且具有特色的行政措施,就必須在權限、財源、人才等方面擁有一定的規模與能力。
少子高齡化日益嚴重:日本人口日益老化的趨勢,讓地方自治體面臨未來更少的稅收與更高的公共服務需求,所以為了確保服務水準,自治體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口密集度;同時為提供滿足新的服務需求,自治體政府也需要提升規模以強化專業程度。
人民生活圈的擴大:隨著交通發達、汽車社會的來臨,人民移動範圍擴大,日常生活圈也因而擴大,跨越了市町村的行政界線。因此區域行政不但需要整合以利規劃,自治體也必須轉型為更大規模的經營單位。
推動地方行政改革的需求:日本地方和中央政府一樣,面臨了嚴峻的財務狀況,中央與地方都必須建立一個精簡而高效率的行政體,也需要進一步消減人事與公共設施的支出負擔,避免浪費。
合併後人口跨過門檻,以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市或中核市、特例市,獲得更多地方自治權限。
市町村合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zXu5L
-------------------------
市町村合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zXu5L
市町村合併(日語:日本の市町村の廃置分合/にほんのしちょうそんのはいちぶんごう Nihon no shichōson no haichi bunkō)包括了日本市町村的分割、分立、合併、編入等。地方自治法第7條對此的定義是「市町村的廢置分合與市町村邊界的更改」。日本基於強化市町村的效率與能量、擴大其治理規模,並因應財政困難,120年來持續推動市町村合併。自明治以後,市町村的數量就一直處於減少的趨勢,合併的情況壓倒性的多於分割的情況。而由於多次的政區調整,行政區之間有時也會出現飛地。
先後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市町村合併,分別是明治大合併、昭和大合併、及平成大合併,各自有其不同的背景因素、政策目標與後續影響。觀其成果,確實使市町村的平均規模擴大,行政服務上也有所變革,並因此節省了部分開支;但自治體合併後必須面對許多內部的不協調,財政上更由於財政紀律的缺乏和中央補助的減少,仍存在相當的困難。
市町村合併的歷史
明治大合併(1888-1889)
明治大合併發生於1888至1889年間,是明治維新後日本政治現代化過程的一部份,其目標在於建立町村為現代化的地方行政體。在此之前,町村的規模極小,100戶以下的町村佔了總數的將近七成,以致無法執行戶政、土木、救助、徵稅、及國小義務教育的政策。大規模的合併展開後,之前屬於自然共同體的町村被轉換為行政體,從此奠定了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礎。
明治大合併的實施並沒有法令上的強制性,但中央主導性極強,整體方案是由町村上一級的縣政府來規劃和決策,而縣政府又聽命於中央內務省。當時企圖達到的目標規模,設定為每個町村300至500戶,合併後的町村數量因此從1888年的71,314,降為1889年的15,859,僅餘1/5;町村平均人口數也從550人提高到2,400人左右。
明治到戰前的合併(1889-1953)
市町村的合併並非只發生在所謂「大合併」的期間。自明治大合併後,日本的基層行政體持續進行合併,從15,859個減少到昭和大合併前的9,868個。這段期間的合併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因為實施了「一部事務組合」制度 ,導致許多町村因為業務連結而進一步合併為單一的行政體。第二類是由於都市發展而對外擴張導致的合併,包括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與橫濱等都市。第三類是基於強化城市作為戰爭基地而進行的合併,主要是佐世保市、橫須賀市、德山市和舞鶴市等海軍軍港的所在地。
昭和大合併(1953-1961)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的日本新憲法和1947年的地方自治法,將市町村的角色強化,以使其有能力執行戰後新制中學的設置管理、創設市町村消防自治體警察制度、及市町村社會福利與保健衛生等事務,因此促成了1953年(昭和28年)開啟的昭和大合併。當時中央政府決定以8000人為市町村基本人口標準,做為足以有效經營國中義務教育的規模。
昭和大合併和明治大合併一樣,都不是法律上強制的,而是由縣政府的知事根據相關市町村的議會決議來規劃,以示對地方獨立性的尊重。但是中央政府不但提出「市町村合併促進計畫」,設定要減少市町村數量至1/3,而且與縣政府密切配合推動合併,因此昭和大合併也被認為是在中央強大的壓力之下完成的。
昭和大合併的成果,是將市町村數量從1953年的9,868,降至1961年的3,472,可說完全達成了所設定的減量目標。市町村的平均人口也從5,400人提高至11,500人,平均面積由35平方公里提高到97平方公里。
高度經濟成長期間的合併(1961-1999)
在昭和大合併後,日本的基層行政體持續合併,從3,472個微幅減少到平成大合併前的3,229個。這段期間的合併主要是由於日本經濟的快速成長,使得都市迅速發展並向外擴張,促成了與周邊町村的合併,以擴大發展規模並強化都會實力。相當多縣的首府所在都市,在此期間合併擴張。
平成大合併(1999-2010)
平成大合併始於1999年(平成11年)。第一次高峰自2003年(平成15年)開始到2005年(平成17年)。執行至2010年3月底,日本市町村的數量從3,229降至1,727個 ,減併幅度將近五成。
目前最後一個合併案為2014年栃木縣的下都賀郡岩舟町併入栃木市。
平成大合併的目的
強化中央地方分權:2000年頒佈實施的《地方分權一覽法》中規定,各地方公共團體根據自主決定、自行承擔責任的原則,來建立各自行政體系。而地方公共團體若要發揮自主性參與區域間的競爭,並制定多樣化且具有特色的行政措施,就必須在權限、財源、人才等方面擁有一定的規模與能力。
少子高齡化日益嚴重:日本人口日益老化的趨勢,讓地方自治體面臨未來更少的稅收與更高的公共服務需求,所以為了確保服務水準,自治體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口密集度;同時為提供滿足新的服務需求,自治體政府也需要提升規模以強化專業程度。
人民生活圈的擴大:隨著交通發達、汽車社會的來臨,人民移動範圍擴大,日常生活圈也因而擴大,跨越了市町村的行政界線。因此區域行政不但需要整合以利規劃,自治體也必須轉型為更大規模的經營單位。
動地方行政改革的需求:日本地方和中央政府一樣,面臨了嚴峻的財務狀況,中央與地方都必須建立一個精簡而高效率的行政體,也需要進一步消減人事與公共設施的支出負擔,避免浪費。
合併後人口跨過門檻,以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市或中核市、特例市,獲得更多地方自治權限。
市町村合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zXu5L

平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竹竹併爆藍綠熱戰!日記者談「平成大合併」:台灣只是遲早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彰化升格 可望與大新竹同步審查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芭樂人類學》發展主義、戰爭、道德資本-也談新竹縣市合併
地方社會真的並非現代論述所言沒有轉變,它的活力與創意反而常常超過國家規劃的設定。如此一來,它會是某種另類戰爭機器的蘊育地嗎?
芭樂人類學》發展主義、戰爭、道德資本-也談新竹縣市合併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vSnT30
2022/03/07 15:25
容邵武
新竹縣市合併議題在去年12月18號四大公投結束之後突然增溫,身處熱灶的新竹市長林智堅說:站在國家戰略產業發展、大新竹民眾的期待,以及縣市民的福祉上,提出大新竹合併倡議。外界卻傳出「不可因人設事、倉促進行」聲音,對此,林智堅回答說:「這不是倉促,其實已經拖延了。大新竹創稅1920億占全國第五,超越2個直轄市,城市治理規劃早該超前部署。竹科會成功也是因為40年前政府關注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預期半導體產業是影響全世界重要產業,先行超前部署,國家規劃上也該如此。」(2022/01/05 自由時報)。
新竹市長林智堅。(新竹市政府提供)
縣市升格、新竹縣市合併升格,將所謂「國家規劃」的問題連上了「國家戰略產業發展」,讓人一下子感覺到事態緊急,彷彿準備戰爭般地開始了2022年。可是台灣不是才剛剛通過「全國國土計畫」嗎?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說明:「全國國土計畫」已於107年4月30日公告實施,係以追求國家永續發展願景前提下,就全國尺度研訂具有目標性、政策性及整體性之空間發展及土地使用指導原則。18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據全國國土計畫之指導,完成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草案)提送內政部審議,內政部於109年均已審竣,並於法定期限(110年4月30日)前公告實施。是的,「全國國土計畫」和地方縣市升格不是同一種型態的規劃,但是才剛剛109年完成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顯然沒有預見「新竹作為國際級城市,民眾走出園區,不論是竹縣或竹市,皆呈現都會與鄉村混合城市,只要天冷、下雨就是塞車,這都是因為新竹縣市分治,導致建設、交通等無法串連」(林智堅語,2022/01/05 自由時報)。同樣是國家規劃,顯然「全國國土計畫」研擬了許多年並沒能先行超前部署,或是時勢快速變遷,又促成新的規劃。雖然以一般理解來定義「計畫」,也就是人們規劃出目標、找出並確定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和步驟。計畫必須提供一個對現在狀況的描述,通常是不完美的,因此需要計畫去改善以達到一個(較好的)未來。基本上,計畫的要素便包括了理性、知識、控制、進步等等,大致上和人們對於國家的期待和想像非常接近。我在202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計畫作為許諾」試圖指出:「計畫不僅將烏托邦、未來變成可以規劃的領域,而且計畫所揭櫫的未來讓人們有一個和整體發生連接的方式,國家擁有對未來的規劃能力對其作為整體意義(totality of meanings)系統是極其關鍵的」。在這樣的視角下,此次的規劃還有甚麼可說的呢?
幾週前的芭樂文「重組客庄升格、創生與竹科擴張下的多重民主」,蔡侑霖、傅偉哲、鄧家洋、莊雅仲就這個議題提出了一個很特別的觀點(以下簡稱重組客庄升格),以下我以二個面向來對這篇文章予以後設閱讀,以及衍生當然作者群不必然同意我的閱讀和衍生。
首先,我們已經在與疫苗戰爭中度過了2021年。2022年才一開始,我們就要為了「國家戰略產業」的超前部署而必須打起精神。既然是國家的戰略策劃,自然連動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向的問題,這似乎證成了Foucault晚年所說,我們的現在是甚麼呢?(what our present is),是戰爭成為所有社會關係的一般模式。Foucault說,若老天再給他時間,他會在研究瘋狂、疾病、犯罪、性史等傳諸於世對現代性的考察之後,全力研究戰爭和權力的關係。事實上,在這樣所有社會關係似乎都必須為(想像中)的各種戰爭做準備的當代,或說戰爭已經不再只是發生於外頭而是佈滿於生活關係的當代,似乎人們不僅每天都在為生死存亡奮鬥,而且似乎只要是任何一個規劃被論述成生死存亡的奮鬥,我們便找不到理由去質疑作為戰爭的最佳行動體—國家—以戰爭為名所進行的戰略部署。所以Foucault在論述國家治理性(governmentality)時,以19世紀軍事戰略家 Carl von Clausewitz觀點來談當代權力和戰爭策略的關係決不是偶然。
芭樂人類學》發展主義、戰爭、道德資本-也談新竹縣市合併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vSnT30
然而,我接觸到這個觀點卻是非常偶然,是我在New School博士班第一個學期必修Talal Asad的「當代人類學」的課。我原本以為會閱讀在1990年代當紅的人類學流派writing culture等等,沒想到syllabus一發下來,竟是要閱讀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On War)的一章。雖然我知道他那早已被引用到熟爛的名言,「戰爭只是政策以另一個方法的延續」 (war is nothing but the continuation of policy by other means),昭示新的戰爭觀與社會觀,但是Clausewitz和當代人類學有甚麼關係?! Talal Asad這位在1970年代反省人類學與殖民主義關係的先驅者要告訴我們甚麼樣的故事呢?可以這麼說,人們都認為現代社會相對於古代社會越來越少戰爭,戰爭也沒有那麼殘酷,至少沒有在攻城掠地之後大加屠殺人民。Clausewitz卻認為,當代國家之所以不大量殺人以及摧毀城市,不是出於文明及人道,而是出自於效率和經濟。經濟的考量高過於暴力的使用,進而促進理性的計算。在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了Foucault的原型。也就是說,當代權力的一個面向在於好好管理、維持、增進理性主體的生命,而這個權力的原型和戰爭同源地來自如何有效率地達到宰制。Clausewitz的現代戰爭觀驚人之處在於,相對於古代戰爭旨在攫取一個城市或領土,這些目標在現在已屬次要,摧毀敵人的意志力和反抗力才是首要目標。理層面比起肉體層面的效果更為重要,因而使得戰爭中所有的事物都變得不確定,必須時時計畫、計算,這世界時時、處處佈滿危險,充滿競爭。在這個戰爭話語深深滲透當代社會的趨勢下,我們似乎找不到理由去反對為什麼一個地方的規劃會成為國家戰略,或是質疑為什麼國際(經濟)戰爭必須要以地方升格來因應?畢竟在國際各種戰爭進行之下,沒有一個單位(個人、團體,甚至地方) 具有內在不同的性質得以免於成為戰略的佈局。
但是真的只有如此嗎?至少從Foucault的觀點來看是似乎如此的,或許這也是他的作品為什麼很難給人有所出路和希望的感覺。
Gilles Deleuze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一書中有一個章節論到戰爭機器(war machine)時,就直接批評Foucault上述關於戰爭和現代國家治理的觀點。Deleuze雖然同意Foucault論述的國家權力與戰爭的策略高度合謀(他也同樣引用了Clausewitz),甚至連反抗的形成與想像也和脫不了戰爭用語;但是Deleuze認為,國家只是挪用了(appropriate)戰爭形式來完成了政治主權的基礎,正是因為挪用而開啟了鬥爭的可能,因為那正是戰爭的本質,戰爭不可能化約成為國家獨佔的元素。人們可以在國家機器之外,在其法則之外,找到另一種戰爭型式,在那裡是喧鬧對抗主權(a furor against sovereignty)、活力對抗收縮力( a celerity against gravity)、機器對抗機制(a machine against the apparatus)。也就是說,當社會的資源都像是被吸納收縮成為戰爭的一環時,沉重而生死攸關,Deleuze則強調不被戰爭吸力收縮的活力,靈活創發的機器、行動。
芭樂人類學》發展主義、戰爭、道德資本-也談新竹縣市合併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vSnT30
於是,「重組客庄升格」一文提到的基層與多重民主的實作──「隨著竹科的發展,在地事實上早已長出異質網絡。回應因地制宜的情境,從二重埔與三重在民主化之後回應公共性的親緣、地緣及地方政治網絡的展現,以及在竹南/頭份基層政治中萌芽的另類價值。」──拉長時間來看,我們可以將之視為在不同階段持續宣稱治理效率的戰爭思維下,國家所欲吸納的各種元素的逃脫(或是剩餘)以及轉化。我不是說「重組客庄升格」所描述的這些異質元素具有Deleuze所說對抗機制的機器或行動,這些異質元素和國家之間的張力仍必須持續推敲。我意在說明,當國家規劃大量運用後勤網路、戰略佈局、超前(或跟上)部署、軍事策略、生存政治等用語時,我們應該更加探討、記錄、擴展已知或未知的活力與創意。這不是寄望鄉愁於地方,也不是從邊緣或偏鄉反思、反抗中心或都市,而是它原本就內生於國家機器之中,是由此中的論述塑造而成。我們總是能夠在機制之內找到另類抗爭可能。
第二,「重組客庄升格」一文對我而言最有趣的觀察是:「20多年下來,轉化後的社會空間仍以不同形式維繫著社會網絡與生活。其中之一是伯公廟祭祀網絡的重組,….附近的科技大廠,多以集福宮為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七月是廟裡最為繁忙的時刻,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許多「○○○科技公司敬獻」的花籃。集福宮的成立不僅是國家透過徵收方式,使科技廠獲得土地;科技公司也藉由「奉獻」轉化自己,重新建立與地方的「聯結」。」這一段累積了長期的田野觀察資料,可說是一個對社會科學長久以來非常經典議題的記錄與描寫,那就是發生在許多時代許多地區的新興資本和原有的道德秩序的遭遇和競爭,它們的碰撞產生非常多的面貌。就以我接觸過的非洲發展主義的研究文獻而言,大致都出現將一個社會區分出二種秩序與資本的論述,一個是老舊、部落小團體式、甚至帶有令人畏懼的巫術力量;另一個是自由流通、與國際接軌、帶來光明進步的新興發展資本。原來的地方團體秩序、道德經濟因為只能流通於具有邊界的該團體,而且通常只掌握在當地有力的頭人手上,當然不利於現代資本講求的快速流通,有點像是「重組客庄升格」一文所描述「鄉鎮地方自治常被認為等於「派系統治、黑金溫床」,造成「行政效率低落及財政不當支出」對於講究資本無國界的當代經濟,那些阻礙資本流通的障礙,無論它們是國界、道德邊界、甚至是人與非人的邊界都是必須被打通的關卡。而在後進國家的發展清除障礙的路徑中,還有甚麼比的上「西裝革履、客觀理性的資本家與國家官僚進入地方掃平貪腐、侍從、巫術、落後的小團體」更為讓眾人信服接受的進步論述呢?
當人們相信資本累積與分配的力量從地方頭人轉移到國家與資本家手上是現代進步不可逆轉時,也就是人們相信我們已從頭人與神明的庇護者變成國家與社會的持份者。「但是, 民主能否為我們帶來更好生活願景呢?」(「重組客庄升格」語)。新竹科技公司採取與地方既存的宮廟和諧相處的方式,一方面督促我們應該要更進一步地了解台灣地方社會政治、宗教的性質。另一方面,「如今親緣與地緣關係,乃至於地方政治運作,已難以是一個封閉的,只服務自己人與利益交換的紐帶,而必須展現一定程度的公共性。」(「重組客庄升格」語)地方社會真的並非現代論述所言沒有轉變,它的活力與創意反而常常超過國家規劃的設定。如此一來,它會是某種另類戰爭機器的蘊育地嗎?我期待著。
芭樂人類學》發展主義、戰爭、道德資本-也談新竹縣市合併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vSnT30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重組客庄
升格、創生與竹科擴張下的多重民主
2021.12.29
作者:蔡侑霖、傅偉哲、鄧家洋、莊雅仲
重組客庄:升格、創生與竹科擴張下的多重民主 | 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 https://bit.ly/35DsRGt
就在四大公投快速消退的餘韻以及王力宏事件逐漸增溫的八卦熱中,府院黨近日於總統官邸聚會,確立了縣市合併升格的新政治課題,在被點名的幾個縣市中,尤以新竹縣市狀況最為急迫。其實早在幾個月前,新竹市長林智堅就拋出了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新竹縣長楊文科也回應提出竹竹苗合併升格主張。本文幾位作者,過去兩年多來,一直合作探討竹科開發對其周邊社區的影響,包括了園區三期與四期計畫,因此多少觸及縣市交界的情況,包括新竹縣市以及苗栗縣,在這樣的基礎上,嘗試提供一些有別於資源整併、提升財政能力等治理「效率」面相之外的另一種思考。
關於地方行政區劃的議題,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戰後台灣的地方治理經不單只是所謂的黨國菁英「如何統治基層台灣社會」,事實上民主化後中央與地方政府治理,均涉及中央與地方政治結盟,或權力佈署等問題。戰後台灣的行政區域劃分、層級政治的資源分配,以及法令、制度或客觀人口條件的制度性架構,似乎也多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及政治權力分配,以及發展想像的暫時性結果。1990年代晚期精省後由二都改為六都十六縣(市)的大規模制度變革,或日前全面廢除鄉鎮層級自治組織的主張,到近期竹竹(苗)縣市合併所帶起的另一波行政疆界重劃的討論,都有這樣的意涵。
以新竹縣市為例,新竹縣將新竹市從原本行政區中劃分出來是1982年,時值台灣第一座科學園區設立後,如火如荼興建和運營的前幾年,顯示當時的地方政治菁英對於縣市行政區劃是分治的想像。然而在竹科設立後的10年,分治的非預期效應慢慢出現,加上漸增的基礎建設需求,以「新竹科學城」為口號的大新竹構想,逐漸成為主流地方治理的行政框架選項。
再者,千禧年初期由國家所打造的「科技島」政策,以及三十多年來全球電子產業鏈的移動,都使得新竹縣市區域見證劇烈的產業與人口變化。此外,中央政府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地方政治也不再只有選舉樁腳,更出現新興社區與公民團體等各種基層組織。這些長期耕耘的自主力量,在著眼人口危機的地方創生政策中,成為政府意欲延續的重要行動節點。政府投注大量資源,以「創生」為號召,通過這些節點,試圖挽救人口重組過程中迅速被邊陲化的地方。
在這樣的脈絡下,從公部門的運作來看,縣市升格的資源整併固然可能提升政府財政治理能力,然而若從由下而上的社區基層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來看,究竟縣市資源整併會帶來助力還是阻力?以下是我們從田野中帶回來的思考。
新竹金山面: 最早的區域整併
金山面是清代以來的古地名,大約包括現今金山里、仙水里與科園里的一部分。因為地勢較高,且位於清初土牛界外,漢人移民直至18世紀末葉才進入墾殖,大約是在竹塹開墾的半世紀後,逐漸變成客庄所在。日治時代,本區一部分土地開闢為蔗田與發展製窯業;戰後,另外改為陸軍新兵訓練中心與坪埔營區,並成立陸光新村與中興新村以安置移民。1980年代以後,本區域陸續成為新竹科學園區第一至三期計畫的工業用地。
1990年代新竹科學園區擴張帶給客庄社會的衝擊,引發了諸多學術研究以及文史工作者的關注,使得金山面成為台灣社區與公共領域研究早期的重要案例。竹科發展並非如當初計畫設定般的無痛落實,經歷了在地社群的對抗、競合與轉化,李丁讚與吳介民在2005出版的〈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一文裡,就提到了土地徵收過程中各種社會組織的動員以及磨合過程。
經過了20多年的人群離散,本區當然已經變化不少,從客庄聚落轉換成園區生產基地與住宅商業環境,景色完全改觀,有時被戲稱為園區新手村,因為此地住宅多是出租單身套房物件,適合初來乍到的社會新鮮人。另一方面,透過文化保存,也留下歷史見證,陳板《風空主義》一書紀錄了本區僅存的客庄聚落,世居居民以鄭姓為主,此聚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得名,「每於秋冬二季,季風盛行之時,強勁的北風由東北向西南從柯壢坑口沿著山谷吹入,北風凜冽,風嘯呼號之聲時起,宛如風洞,故名「風空」」,聚落內保留了伯公廟與老樹,是本區重要文化資產。
這些文化/自然景觀持續產生意義與力量,20多年下來,轉化後的社會空間仍以不同形式維繫著社會網絡與生活。其中之一是伯公廟祭祀網絡的重組,因為徵收,將六座伯公整併,聯合在新建的集福宮「辦公」,便是此地伯公信仰的「新絕配」。集福宮的「聯合辦公」並非首例,鄰近的科園里三福宮,已經因土地徵收需要,將三座伯公合祀一處。吳慶杰里長「尋伯公」之餘,帶領我們定位集福宮六座伯公的徵收前蹤跡,六座伯公(楓樹伯公、三角伯公、龍尾伯公、水頭伯公、上庄伯公、皮鞋場伯公)分布多與科技廠相互比鄰,幾乎每一座伯公對應一家科技廠。這六座伯公的命名多與其比鄰的地理環境特色有所關聯:水頭伯公附近有個埤塘是水源地、楓樹伯公乃因附近楓樹。另外,上庄伯公附近的上庄(今聯電所在)過去是金山面一帶人口眾多的聚落,並靠近關東陸軍第一新兵訓練中心(篤行營區),根據李丁讚在1990年代中期的調查,也是金山里最大且唯一會舉辦平安戲的伯公。此外,過去金山街一帶有一座皮鞋場伯公,其名乃因1950年代上海寧波人開設的「台華製鞋廠」在此。此製鞋廠後來賣給聯電,迄今仍在營運,位於今日金山七街底。三角伯公則是靠近新訓中心的手榴彈投擲廠。
科技廠與六座伯公的相對位置 (林威廷繪製)
隨著園區三期徵收,六座伯公集於一處,以集福宮得名。廟內不單六座伯公,而是八座神尊。第七座保生大帝,因居民棄而不祀,便將其安置到上庄伯公,隨著徵收來到了集福宮;第八座則是上庄伯公廟裡配祀伯婆。集福宮1993年動工興建,隔年完工,仔細看〈集福宮樂捐芳名錄〉,可見到「聯華電子、華邦電子、茂矽科技…」等等科技公司。
集福宮竣工伊始,百事待舉,幸里長吳慶杰居間奔走,並蒙眾信士鼎力支持,委由劉振變、張榮富先生主持,於八十三年十一月一日奉請六位福神,包括金山里的「上庄伯公」、「三角伯公」、「楓樹伯公」、「龍尾伯公」、「水頭伯公」……入主成儀。
伯公廟與科技廠的互動,被期待為一種共同圓滿的過程,一則新聞提到:
聯電集團祭拜規模較大,下午3時開始,包括6A、8AB、8CD、8E、8F及聯合大樓與台南科學園區廠,都同步祭拜,隨後有專人到聯電一廠旁的土地公廟及園區三期金山面大土地公廟「集福宮」祭拜土地公,4時在聯電竹科力行路總部,由副董事長劉英達主祭,各廠及行政部門高階主管陪祭;聯電指出,每年祭拜好兄弟儀式都差不多,祭品也標準化,該有的不會缺,希望一切圓滿 (聯合報,2001-09-03)。 
集福宮的美學形制與靈力顯現,與鄰近的科技公司有著緊密的關係,這些聯結常是新聞媒體的報導熱點,比如:
今(30)日開工,東森財經直擊新竹科學園區,員工們戴上口罩如期開工,而台積電、聯電、力晶也都信心喊話,表示目前公司營運、產能一切正常!鮮花素果、乖乖零食,象徵財富的金元寶堆滿供桌,農曆初六,竹科大廠必拜的集福宮,由聯電搶得頭香。武漢疫情持續延燒,參拜人潮少了1/3,但聯電開工第一天,不僅拜拜挑時辰,一級主管還全都為武漢疫情提早上工。聯華電子總經理簡山傑:「這個一定是開會第一件事,大家先談未來怎麼趕快把這個事情順利處理好,我也希望疫情盡快平息,大家過健康的一年。」聯電拜完換力晶接棒,大陣仗招集60多位主管團拜,面對疫情信心喊話,供應鏈、出貨狀況一切都在正常軌道(東森財經,2020-01-30)。
科技公司除了每年開工會來集福宮團拜外,也在其他特定情況過來祈福:
新竹科學園區擁有高學歷、高所得與工作時數高的「三高」,但也有「三怕」─怕鬼神、怕死與怕意外,逢年過節,常見一些董事長、總經理或主管們率員工到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求保平安,也希望公司財源滾滾來。……傳說聯電(2303)有一個晶圓廠曾位於土地公廟舊址,後來,曾發生一次生產線運轉意外事件,主管到集福宮拜拜後,產線就轉順暢,竹科業界得知後,紛跟著去拜,集福宮因此香火鼎盛……(自由財經,2018-02-12)。
附近的科技大廠,多以集福宮為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七月是廟裡最為繁忙的時刻,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許多「○○○科技公司敬獻」的花籃。集福宮的成立不僅是國家透過徵收方式,使科技廠獲得土地;科技公司也藉由「奉獻」轉化自己,重新建立與地方的「聯結」。
伯公則回以庇佑,以消弭人機半導體介面的不穩定性。同樣地,誰能處理中央與地方介面的不穩定性呢? 讓我們看下去。
竹東二、三重埔:翻轉基層的「脫韁經驗」
 在縣市合併關於廢除鄉鎮層級自治組織方面,至少有兩項值得討論的議題。首先是與目前的「地方創生」政策似乎存在張力,在行政院將2019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之後,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被認為是提案與執行的核心,主要機制是以鄉鎮為單位,由下而上地彙整地方特色與適地的創生計畫或事業提案,經由國發會通過後,進行各部會資源媒合,且由縣市層級政府協助推動。在政策上這麼強調在地與由下而上的機制,一方面卻同時倡議廢除地方自治組織,改由官派首長;同時,值得思考的是,當「地方創生」政策強調的是避免人口集中於都市與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將地理尺度上包含異質特性的廣大地域納入「都」行政區,所產生的效應到底是城鄉更為平衡,還是人口將集中「都」中之都?以竹東鎮為例,傳統竹東鎮中心,過去作為伐木、農產集散地與水泥產業為基礎的市鎮,人口持續減少,若依據「地方創生」的目標,應該是政策的重點區域;反之,過去處於邊陲地帶,靠近新竹市的所謂「外五里」,特別是二重埔與三重埔一帶,由於緊鄰科學園區,又具備較平坦的台地,在竹科設立後成為都市計畫以及人口移入且增長的重鎮。新竹都的設立是否真能讓竹東鎮的人口趨勢趨於平衡,或是更擴大兩極差異?
事實上,不只是過去城鎮中心與新興區域之間的差異,其實就算同屬「外五里」,且同樣曾被列入「竹科三期」闢建預定地的區域,也具內部異質性。例如較缺乏水源灌溉,多數為旱田,且地勢較陡峭的柯湖與頭重埔,對於訪問過的多數客家長者而言,多半持有線性史觀,認為都市化與年輕世代的離農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自然趨勢。然而勢較平坦且在竹東大圳開鑿下被「水田化」的二重埔及三重埔,其居民對於未來都市空間規畫的想像未必相同,儘管二重埔與三重埔不乏房地產投資客,但至今存有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與稻田景致,包含至少20餘公頃的無毒農業耕作面積,也成為在地生態組織與竹科家庭尋找優質食物的來源之一與周末假日進行如親子共學等各種活動的重點區域。在此,人口增長與新的大型集合住宅帶來道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方面集體消費壓力,但同時新都市計畫所提出的願景並未受到認可與信任,認為其宣稱的好處是「畫大餅」,往往符合「利益團體」(意指房地產開發商)的利益而非解決在地集體消費的需求,或認為都市計畫的推動,是因為已經高價投資土地,目前套牢(「住在套房中」)的投資客期待解套。這些透露的訊息是,在地方治理上,恐怕需要透過實質的在地參與機制,讓細緻的在地異質性進入政策的擬定與執行。
從20餘公頃無毒農業耕作的推動,也讓我們反思地方層級公共事務運作的理路。讓耕作者改變原本熟悉的慣行農法並非易事,然而如果有些耕作者基於在地親緣與地緣關係,比較能被信任,且願意分享其鑽研的農技知識,看起來就容易些。易言之,不見得是因為無毒耕作本身具備的環境友善與健康友善特質,或是相對高的產品價格期待,就足以改變耕作方式,嘗試有時只是起於情義相挺而非認同理念,再者也是因為人際間的信任,讓無毒耕作這個理念與宣稱的效益得以被相信,同時相信這是為「公」而行,並非只是謀求個人利益或名分。
過去對於台灣基層公共事務的運作理路的理解,往往從侍從主義(派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二分框架切入,在此觀點下,地方自治被認為就是派系統治,其行政效率低且財政不當支出,甚至成為黑金溫床。但誠如晚近夏傳位(2021)在<發展發展體制、侍從主義與公民實踐:一個原住民小山村的後發展啟示>的論文中所指出,與其在二元對立中取其一,倒不如另闢蹊徑。他以「脫韁經驗」來掌握台灣在民主化後的地方公共事務運作,「脫韁經驗」意指不符合西方經驗下「公民社會」的典範,然而依然可能具有公共性,夏傳位認為,在民主化後的台灣社會,地方政治的品質已有所提升,即便是政治派系的運作,亦朝向民眾得以監督問責、賦權、伸張公民權利的方向發展。
在田野中,可以觀察到地方政治與派系運作與親緣及地緣關係仍然密切,世居大家族的動員與影響力仍相當可觀,掌握基層民選行政職務與社區發展協會。但如今親緣與地緣關係,乃至於地方政治運作,已難以是一個封閉的,只服務自己人與利益交換的紐帶,而必須展現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就以無毒耕作的推動來說,一開始固然是建立在親緣、地緣關係與相關網絡,然而必須是被信任因公而行,也逐步地成為更開放的網絡,不僅對竹東鎮內其他地區從事無毒耕作的農民開放,在地生態組織與周末假日進行親子共學的竹科家庭團體都已參與其中。
如果基層社區或鄰里的轉向如此,難道鄉鎮層級自治組織真的無力轉化嗎?
竹南與頭份:竹科擴張下的基層政治
竹竹整併的另一個熱門話題: 是否該併入近年也因新園區而人口大量增加的苗栗竹南與頭份鎮,這兩個地方的生活圈確實與新竹縣市緊密相連。楊友仁的碩論《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政治經濟學分析》) (1998)就提出,竹竹分家之後的三十年間,以訴求「大新竹」為尺度的空間或是產業治理藍圖未曾在官方的區域治理計畫中缺席,現在的竹科竹南基地恰好是黨國威權政體中央與地方派系競逐中央資源下的產物,因此促成竹科四期出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竹南園區所在地其實是行政區域邊陲,原本不被看好的國有台糖閒置土地,成為1990年代後期竹科三期計劃受阻時,浮現出的其他選項。
三十年後,竹南與頭份地區因為園區設立創造的大量就業機會與近年全球IT產業擴張,加深其被竹科為中心的生活與經濟圈吸納。原本人口低於10萬的頭份鎮已經躍升為苗栗第一大鎮,升格為頭份市;竹南與頭份繼續整併為「中港市」的區域行政重組更時有所聞。確實,行政區域調整本質上是相應於該地區的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而生,不過在講求效率與速度的治理原則之下,訴求各種資源的整併與都市基礎建設的擴張,我們是否忽略了其他的價值原則?
苗栗縣各鄉鎮家戶綜合所得平均變化,2000-2015
(資料來源: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單位,新台幣千元)
台灣徵收土地與強制拆遷的衝突原點──「大埔事件」──恰好位在竹科竹南基地擴張前沿,不僅刺激社會對於徵收制度的反省,也重新引發對於工業化與現代化路徑的反思。如蔡晏霖所說的各式新興「農藝復興」不再只是遙遠浪漫的鄉愁,逐漸在國家行政改革中遭吸納成為公部門的重要政策元素。但是, 民主能否為我們帶來更好生活願景呢?
前文引述的夏傳位文章所指出的當前台灣「發展議題」的困境,很值得我們省思。升格或行政區畫整併,意味著許多地方自治組織將「被消失」,雖然前面已經述及鄉鎮地方自治常被認為等於「派系統治、黑金溫床」,造成「行政效率低落及財政不當支出」,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執政黨近年在苗栗積極栽培的縣長層級候選人,即是在鄉鎮施政備受肯定的民選首長。不僅在任內翻轉地方財政赤字,同時也挑戰苗栗長久地方派系的人群疆界,顛覆我們對「地方派系」的既定認識。說明即便在黨國體制看似被推倒後的民主時代,地方自治組織仍是持續改革的重要機制。
升格的另一個備受注目的議題,即是縣市政府的財政能力,前引夏傳位的文章以屏東瑪家鄉公所為例,指出縣市升格固然看似能夠加速特定地區的發展,但從我國目前財政劃分的機制來看,與瑪家鄉公所同等的地方財政窘境,勢必將因此更加惡化。
中央統籌分配款分到瑪家鄉公所每年約八千萬元,但其中將近七千萬元是人事費用,只剩下一千萬元做地方建設(受訪者:耿爺)。這樣規模的經費無法配合地方發展所需, 只能鋪馬路、通水溝;甚且在經費拮据之下必須分段逐次完成。耿爺說,他做鄉代表二十多年來,從沒看過能夠一次把馬路鋪好;永遠縫縫補補。而山櫻村主要公共建築如村辦公處、風雨球場、國小等,都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年久失修。耿爺說:「如果要有大一點的建 設,就是要寫計畫申請」,「不然就得靠民代去請託幫忙,我們比較弱勢,誰跟誰的關係比較好,可能就分得到糖吃」。
台灣的民主有其獨特歷史過程,充滿了異質性,未必能直接類比於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更值得省思的課題是,在解構黨國體制之後,在「進步價值」成為國家制度一部分的同時,能否對在地的異質性抱持開放的態度?民主發展是否只能以選票或是民意來決定少數人的生活與未來?
結語 
隨著竹科的發展,新竹縣市(或許加上苗栗)從分立到合併的政治想像中,在地事實上早已長出異質網絡。回應因地制宜的情境,從田野觀察中,幾位作者看到金山面一帶伯公廟與科技廠的共同圓滿,二重埔與三重在民主化之後回應公共性的親緣、地緣及地方政治網絡的展現,以及在竹南/頭份基層政治中萌芽的另類價值。這些基層與多重民主的實作,在宣稱追求治理效率的行政區劃調整的中心化思維下,其深化是否可能面臨限制,仍待觀察。如果造成的是都會中心資源更集中,而邊陲更形弱勢的兩極化,是否可能消滅民主化成就的在地異質性,也因此將地方創生的政策束諸高閣?這些都是在行政區劃的討論上必須審慎以對的重要議題。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蔡侑霖、傅偉哲、鄧家洋、莊雅仲 重組客庄:升格、創生與竹科擴張下的多重民主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07)
重組客庄:升格、創生與竹科擴張下的多重民主 | 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 https://bit.ly/35DsRGt


竹縣輕軌藍線納最優先計畫 先導公車年底上路
2022-07-17 12:33 聯合報/ 記者
巫鴻瑋
/新竹即時報導
新竹縣輕軌藍線規畫長度達11.8公里,途經多處園區及車站,並與新竹市輕軌形成路網。圖/縣府提供
竹縣輕軌藍線納最優先計畫 先導公車年底上路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v1vdYX
新竹縣日前公布5大輕軌路廊計畫,其中藍線納入最優先推動路線,縣府交旅處預告藍線先導公車年底將上路,期望能培養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習慣,不過民代也認為輕軌沿線公車、YouBike應增設,才能解決民眾通勤需求。
交旅處表示,輕軌藍線串連高鐵新竹站、竹北市區及新竹市區,不僅最具開發潛力,沿線人口、園區及商業區密集,且新竹縣、市政府都將其納入最優先路網計畫,縣府也獲交通部補助經費辦理可行性研究,待中央完成整體路網審議後,就能將可行性評估續報中央審議。
輕軌藍線初步規畫路線起於竹北台知園區,途經竹北生醫園區、高鐵新竹站、高鐵特區、AI智慧園區、縣政特區、台鐵南竹北站,跨越頭前溪後進入新竹市,終點止於新竹馬偕醫院、清華大學一帶並與輕軌紅線交會。
交旅處長游志祥表示,由於輕軌系統建設經費高,已規畫先導公車並充實公車路網,為培養運量進行準備,近日將完成經營輕軌藍線先導公車的客運公司評選,年底先導公車就會上路。
不過14日的地方說明會上,不少與會民眾也提出其他具運量潛力的路廊,也有民代認為除了以藍線串連竹北市區與新竹市區,更應加強竹北與竹科之間的串連,建議縣府規畫竹北與竹科間輕軌路線,同時沿線公車路網、YouBike設站也應加強或重新檢討。
交旅處回應會將民眾意見納入評估,並收錄期末報告書,預計年底前向交通部提出整體路網案的審議申請,後續也會就站點、土地徵收、工程可行性及軌道系統選擇,依各路線不同進行個別分析
竹縣輕軌藍線納最優先計畫 先導公車年底上路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v1vdYX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新竹輕軌紅線 | 網路百科 | Fandom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新竹輕軌紅線全、綠線一階路線圖

竹縣輕軌路網規劃 7月14日辦說明會 - 新竹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lrt-map@2x.png (2880×4073)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 TBC台灣寬頻通訊


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縣議會-新竹縣總預算創新高! 明年歲出323.6億分文未刪通過/新竹縣議會20多年來一毛不刪縣府總預算/在審理預算的時候,身為議員,發現有問題的預算提出質疑並且與大黨團持反對意見的時候,竟然被圍剿甚至被剝奪話語權,國民黨不僅上下配合,各項預算全速通過外,甚至對反對的議員展開言語攻擊。最後強行表決,這真是一個民主國家審議制度中會發生的畫面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林智堅︰推動竹縣市合併/竹縣長楊文科 支持縣市合併/一九八二


竹市年繳國稅2,889億元,人均上繳63萬元為全國第一,然而配回的統籌稅款及一般性補助僅100億元,配回率3.5%為全國最低,市長高虹安盼中央正視問題。
張治祥直言,竹科園區創造高額國稅,竹市年繳國稅2,889億元,人均上繳63萬元為全國第一,然而配回的統籌稅款及一般性補助僅100億元,配回率3.5%為全國最低,遠低於22縣市平均配回率141.2%,數字實在過於懸殊,懇請財政部長及委員們把地方政府的稅收貢獻度納入財劃法條修正的重要考量,非常樂見國民黨團版本有擴大稅基規模的可能,盼中央正視竹市問題,共同解決竹市難題。
張治祥除了提出中央應擴大地方政府財源、劃一直轄市與縣市的分配基礎以均衡地方發展外,亦請立法委員重視竹市的特殊情形。張秘書長說,竹市擁有新竹科學園區,戶籍人數雖僅45萬餘人,但經常流動人口將近60萬,而竹科就業人口也正式突破17萬人,公共建設量能遠超負荷,園區外溢成本皆由竹市負擔,尤其新建校舍及交通改善需求迫切,市府近年積極處理及解決教育與交通等民生課題,但所需經費龐大,財政難以負擔。慘!新竹市人均納稅63萬全國最高 稅款配回率竟是全國最低 https://bit.ly/3KwKSq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