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令旗黑旗軍黑虎將軍-劉永福虎字碑-從南澳到海門巡閱營伍之餘,偕幕僚同至蓮花峰大石邊,見右邊石上,有9年前潮陽中軍守備、澄海縣人陳尚發所題石刻草書“龍”字,便說:“有龍豈可無虎?”於是,乘興揮毫,書高米餘的“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劉永福是廣東欽州出生的漢族客家人,原名建業,是貧苦農民出身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劉永福受命前往台灣辦理防務。劉永福在台灣招募新兵,將黑旗軍擴充至8營,決心死守台灣。滿清戰敗後,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劉永福在台南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倉促,不命倭得」。黑旗軍在台灣抵抗半年,甚至擊斃了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中將,然而,在黑旗軍向大陸求援時,清政府不但不支援,反而將內地募捐援台款項扣留,並下令嚴密封鎖沿海,斷絕對台增援。劉永福痛心疾首,大勢已去時,仰天捶胸,呼號哭說:「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

「台灣民主國」也真的以非常隆重的儀式宣布成立,全島人民頗有以一國之民將拒日本於島外的沛然之氣,完全不知道這其實是清國反割讓派官吏的一個策略,藉此來抗拒條約的履行

1895年6月8日英國《倫敦畫報》報導黑旗軍於打狗搭建竹橋方便撤退

208002152_4477720552259648_1774361283154209058_n (1)420px-Soldier_Black-Flag2021-07-06_093232


黑旗軍,是19世紀末的以欽州人劉永福為首的一支民間地方武裝,其人數大約為三千人左右。該軍隊以北斗七星黑旗為戰旗,因以得名。
黑旗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MfDNH
歷史
1857年,年僅二十歲的劉永福在廣西投奔了三合會的起義軍,響應太平天國運動。但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劉永福於1863年隨吳亞終(又名吳鯤)退往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縣),為廣西提督馮子才所敗。1865年,劉永福又隨吳亞終逃往中國與越南邊境一帶,據守興化省水尾州保勝(今越南老街省)一帶,向越南阮朝投降。[1]嗣德帝准其投降。吳亞終等人便在保勝建立根據地,開闢山林、耕地。劉永福召集三百名部將,以北斗七星為戰旗組建軍隊,成為黑旗軍的前身
1868年,吳亞終反叛阮朝,攻打高平、北寧等地,成為阮朝在北圻的一大禍患。1871年,吳亞終在北寧陣亡,其部眾被阮朝剿撫使翁益謙擊潰。吳亞終的餘黨分為三部: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據保勝;以黃崇英為首的黃旗軍據宣光省河楊;梁文利、盤文二為首的白旗軍據宣光省陸安州。不久,劉永福攻破陸安州,兼併了白旗軍,其部眾一度發展至六千餘人。[2]
黑旗軍與黃旗軍勢力強大,當地百姓都向他們交稅。而劉永福與黃崇英一向不和,互相攻擊,攻打宣光、太原一帶,阮朝不能制之。嗣德帝任命段壽為總統北圻軍務,前往諒山,負責鎮壓;不久,段壽被另一位起義軍首領蘇國漢擒殺,震驚阮朝朝廷。嗣德帝又任命駙馬黃繼炎為諒平寧太統督軍務大臣,會同山西贊襄尊室說前去鎮壓。1871年,劉永福接受黃繼炎的建議,向阮朝上表投降。嗣德帝允許他率領黑旗軍繼續據守保勝之地,以抵禦盤踞在河楊地區的黃旗軍。[1]
1873年,發生北圻變故,法國海軍大尉安鄴攻破了河內城,駐紮山西的黃繼炎奉命抵抗法軍。嗣德帝邀請劉永福率黑旗軍抵抗法軍。黑旗軍在紙橋之戰中擊敗法軍,擊斃安鄴。[3]經歷了北圻變故之後,阮朝與法國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承認外國人可以在紅河流域自由貿易;但事實上,紅河上游被黑旗軍控制,外國人的貿易受到黑旗軍的阻攔。[2]
1882年,法國海軍上校李威利以剷除黑旗軍為名義來到北圻,攻破河內、南定等地,拉開了北圻遠征的序幕。嗣德帝希望內以黑旗軍為援、外以清朝為援抗擊法國,便派范慎遹出使清朝求援,清朝派唐景崧、徐延旭出兵駐紮北圻。另一方面,奉黃繼炎之命,劉永福擔任先鋒,率黑旗軍駐紮懷德府。李威利率軍攻打懷德府,在紙橋被黑旗軍擊斃。[4]這一戰震驚了法國,法國政府派南圻的波滑少將率兵前往北圻,攻打黑旗軍於望鄉。在三天的戰鬥之後,黑旗軍被迫退駐馮屯。波滑雖勝,但無力繼續攻打黑旗軍,向巴黎求援。[5]
1883年,嗣德帝駕崩。協和帝即位之後,希望藉助法國之手除去專權的阮文祥、尊室說,便與法國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該條約中規定越南受法國保護。法國提出願意出一百萬兩白銀給劉永福,希望他率黑旗軍離開保勝。但阮朝將這個條件轉告給劉永福時,劉永福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聲稱法國若希望得到這片土地,只能靠武力奪取。[6]1884年,波滑少將攻打駐紮山西的清軍,拉開了中法戰爭的序幕。黑旗軍在這次戰鬥中增援清軍,但因法軍槍炮太猛,不得不棄城撤往山區。法軍發動攻勢,佔領了興化、宣光一帶。[7] 因清軍的節節潰敗,清廷屢次詔諭黑旗軍撤離保勝、回到清朝界內,但被劉永福拒絕。翌年,黑旗軍試圖奪回宣光,但與法軍激戰之後失利,被迫撤退。[8]法軍攻打鎮南關,馮子才率清軍防禦,黑旗軍前往支援清軍,這次戰役就是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在黑旗軍的幫助下,清軍大勝,重傷法將尼格里,之後法軍不戰放棄諒山。清軍進佔諒山之後,黑旗軍與越南軍隊隨即攻取了興化、臨洮一帶,[8]從根本上扭轉了戰爭形勢,致使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倒台。
《中法新約》簽訂後,清廷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命令黑旗軍撤離越南。劉永福率黑旗軍,隨唐景崧撤回清朝境內。但跟隨劉永福撤離的只有兩千人,其餘一千人由梁三奇率領,據守北圻的左朱,響應咸宜帝的勤王運動,與阮春傑(督極)、提僑(Đề Kiều)、阮善述、謝現等文紳起義軍互相聲援,繼續抗擊法國的殖民統治。[9]留在越南的黑旗軍與泰族首領刁文持結為同盟,曾協助刁文持擊敗暹羅,攻破琅勃拉邦王國。直到1888年,文紳起義軍被黃高啟鎮壓,梁三奇向阮朝投降。[9]
回到清朝境內的黑旗軍部眾,後跟隨劉永福,先後前往南澳鎮、石碣鎮赴任。清廷對黑旗軍十分猜忌,經過多年裁減,黑旗軍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其餘遣散回鄉里。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劉永福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編組黑旗軍,前往臺灣協防。臺灣巡撫唐景崧令其進駐台南。翌年清朝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劉永福與臺灣士紳丘逢甲在臺灣策動獨立,成立臺灣民主國,擁立唐景崧為總統。在不久之後的乙未戰爭中,日軍聯合部份傾日的臺灣人先遣分隊,將黑旗軍擊潰。隨後唐景崧棄職而走,劉永福帶領殘軍,在臺南自立為大總統。戰事失利後,化裝乘英國籍輪船「塞里斯號」逃到廈門。失去了主帥的黑旗軍,在與日軍交戰中死者大半。在日本佔領臺灣之後,黑旗軍殘部被遣返回清朝,被清廷強制解散
關於黑旗軍在臺灣的相關史料,仍能從部份的外國史料中找到一些端倪。1895年6月15日《倫敦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中,描繪當時駐守打狗的黑旗軍在打狗港入口處放置水雷,以防日本軍艦進入,以及黑旗軍將軍劉永福視察打狗防禦工事的情形。繪圖雖然帶有部份想像,但也能表現出黑旗軍可能的樣貌。[10]
黑旗軍將領
劉永福
黃守忠
吳鳳典
楊著恩
梁三奇
流行文化
1982年麗的電視《大將軍》以黑旗軍為主題,劉永福由鄭雷飾演,王守忠(何家勁飾)是黑旗軍將領,羅新燕(文雪兒飾)是黑旗軍女將領,哈哈兒(蔣金飾)則是黑旗軍將士。
在1991年上映的由徐克導演、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電影中,黃飛鴻被設定成一名黑旗軍水軍教頭
黑旗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MfDNH


黑旗軍:黑旗軍,中國19世紀末的一支地方武裝,以七星黑旗為戰旗,因以得名。前期主 -華人百科

c71abe0244529325963ab8e116a3800px-黑旗軍將領視察打狗港防務c5abe966c5e805ff73a1079f67672337547b8cd6a8d17680882f3f8b2021-07-06_0939032021-07-06_09385647260001590n5q71p50920190311-052748_U5965_M504876_6060 (1)2021-07-06_0944472021-07-06_09440820190108-120303_U11420_M490351_d39820190108-114032_U11420_M490345_364520190311-052748_U5965_M504876_60602103753rp1qo4q728nqos199q8q84rrr下載 - 2021-07-06T094815.756472600015n3396o0ro2p4724000186qo27o52n8p

黑旗軍:黑旗軍,中國19世紀末的一支地方武裝,以七星黑旗為戰旗,因以得名。前期主 -華人百科


黃旗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Liu_Yongfu388px-劉永福2021-07-06_0936282021-07-06_0936172021-07-06_093610

劉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清朝軍事人物,為黑旗軍領袖及創建者。
劉永福最初是天地會的將領,失敗後盤踞中越邊境。後受越南阮朝招安,並獲封官職,參與越南抗法運動,成為中法戰爭期間的一支重要勢力。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退入清朝境內,成為清勇將領。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調赴台灣協防。1895年5月25日清朝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劉永福不願意投降,便擁立福建台灣巡撫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自稱大將軍。唐景崧棄職逃跑後,同年6月劉在台南自立為大總統。乙未戰爭失利之後棄城渡海逃往中國大陸
劉永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e5FFO
生平
劉永福
山賊時期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劉永福原名劉義,[2]8歲時隨父流浪到廣西上思縣平福鄉,給人當傭工。少有大志,為人俠義有膽略。1857年,劉永福投奔上思縣反清組織三合會(又稱洪兵)首領鄭三的麾下。後至新寧州(今扶綏縣),投奔吳凌雲,在吳凌雲長子吳亞終(又名吳鯤)麾下擔任副帥。[3]吳凌雲戰敗被殺後,於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自逐卜入下雷州的化峒,投王士林部。[4]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左江和右江皆為天地會勢力所據,各路勢力共推吳亞終為首領、小張三為副首領。[5]劉永福被封為左翼大帥,率領二百餘人據守安德,同據守郎家圩的吳亞終、黃崇英互相呼應。劉永福的部眾以黑底北斗七星為旗號,這就是黑旗軍的前身。不久,清廣西提督馮子才率軍討伐,劉永福軍糧幾絕,自廣西波斗逃入越南的茶靈,又禮安圩和高平圩。[5]後吳亞終亦自歸順州(今廣西靖西市)逃入越南北部。吳亞終隨後向越南阮朝投降,獲得嗣德帝阮福時的允許。然而不久之後,吳亞終便舉兵反叛阮朝。[6]
1868年,劉永福攻盤踞陸安州的盤文二(一作盤文義),聯合其部將覃采元以計殺之。後又攻滅盤踞興化省水尾縣保勝(今屬老街省)一帶的廣東土匪何均昌,佔領了其地盤。[7]劉永福便以保勝為根據地,將部眾更名為中和團黑旗軍,在此處開山設寨、闢田屯兵,並逐漸兼併周圍的中國山賊勢力。[7]
1870年,吳亞終在攻打北寧省城的時候,被越南的剿撫使翁益謙擊斃。其部眾分裂為三支,分別是劉永福的黑旗軍、黃崇英的黃旗軍和梁文利的白旗軍。[6]
而吳亞終的外甥黃崇英則盤踞河江一帶,與黑旗軍同為這一帶的兩大山賊勢力。黑旗軍和黃旗軍在宣光、太原一帶爭奪地盤,並在各自轄境之內徵收賦稅。而當時越南北部山賊和叛軍林立,阮朝根本無法制之。嗣德帝派段壽為總督北圻軍務,赴諒山指揮鎮壓,但不久遭到另一路起義軍首領蘇泗(蘇國漢)擒殺。嗣德帝在無奈之下派遣駙馬黃繼炎為諒平寧太統督軍務大臣,會同山西贊襄尊室說前去鎮壓。黃繼炎採取分化策略,拉攏招安劉永福,劉永福便向阮朝上表投降。嗣德帝接受了黃繼炎的建議,允許劉永福的黑旗軍繼續據守保勝之地,以抵禦盤踞在河江地區的黃旗軍。[6]
參與越南抗法戰鬥
更多資訊:北圻遠征和中法戰爭
三宣堂內劉永福雕像。
當時,法國已經佔領了越南的南圻。法國將其作為在東南亞的一個殖民據點。法國商人逆湄公河而上,將武器販賣給中國雲南的官員,還參與了販賣私鹽的活動。這引起越南的不滿,並與法國殖民者發生爭執。1873年,南圻總督馬里·儒勒·杜白蕾(越南稱作「游悲黎」)少將派安鄴大尉前去北圻,聲稱要處理此事。然而,安鄴突襲並攻佔了河內,是為北圻變故。嗣德帝派陳廷肅、阮仲合、張嘉會去河內談判,又派黎峻、阮文祥去西貢抗議。另一方面,令黃繼炎率軍至山西防禦。嗣德帝又封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轄宣光、興化、山西三省,設局於保勝,榷釐稅助餉,令其率黑旗軍支持官軍。劉永福進兵至懷德府,趁安鄴與陳廷肅談判之際突襲河內。安鄴領兵追擊,至紙橋中伏,被黑旗軍擊斃。[8]1878年,劉永福之父病逝,嗣德帝曾發給劉永福之父誥封文書,追贈中順大夫,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官職,以表彰劉永福的作戰功績。[9][10]
1881年底,因法國商人前往雲南貿易的途中受到越北中國山賊的阻攔,法國要求越南鎮壓這些山賊,但越南沒有同意。1882年,法國殖民者以保護法國商人為由,派李威利上校發起北圻遠征,攻破河內,並佔領紅河沿岸的一些城池。李威利要求越南接受法國保護。越南群臣激憤,紛紛聲稱「我國內有劉永福,外有中國,為何束手就擒忍辱接受」。嗣德帝一面派戶部尚書范慎遹向清朝求救,一面以黃繼炎為節制,命令官軍和黑旗軍攻打法軍。[11]清軍應越南的請求入駐越南協防,清將唐景崧對劉永福說:「越為法逼,亡在旦夕,誠因保勝傳檄而定諸省,請命中國,假以名義,事成則王,此上策也;次則提全師擊河內,驅法人,中國必助之餉,此中策也;如坐守保勝,事敗而投中國,此下策也。」劉永福答稱:「微力不足當上策,中策勉為之。」
黃繼炎以劉永福為先鋒,率黑旗軍駐紮懷德府。李威利派兵攻佔南定,在返回河內途中得知此事,率軍攻打懷德府,在紙橋遭黑旗軍伏擊,大敗被殺。[11]1883年,嗣德帝以其戰功顯著,任命他為三宣副提督,封英勇將軍,賜刻有「山西、興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將軍」字樣的印信一枚。後又封為三宣提督、義良男[1]。
同年嗣德帝病逝,越南朝政悉歸於阮文祥、尊室說二人,先後廢黜育德帝、協和帝,改立建福帝,政局不穩。而此時法軍兵臨首都順化城下,阮朝不得已同法國媾和,承認接受法國的保護。時清朝軍隊已經進入越南北部支援阮朝,唐景崧駐軍山西省,徐延旭駐軍北寧省。劉永福的黑旗軍則駐軍於馮屯。
在岑毓英的奏請下,清軍雖對越北各地的土匪進行剿滅,唯獨留下了劉永福。同時,清廷任命劉永福為提督、賞戴花翎。歸順法國的阮朝順化朝廷命令越南官軍停止抵抗並返回順化,但越南官軍倚仗清軍和黑旗軍的勢力,無人遵循命令。黃繼炎、張光憻兩位統帥皆公然抗旨,而各地官員不欲投降者紛紛棄官,招募鄉勇抵抗法軍。波滑少將召誘黃旗軍並與之結盟,共同抵抗黑旗軍。波滑親自攻打馮屯,黑旗軍在一番激戰之後主動撤退到山西,與唐景崧會合。12月,波滑的繼任者孤拔少將攻打山西,雙方激戰六天。此戰甚為慘烈,雙方都傷亡慘重。但最後因為法軍槍炮過於兇猛,而黑旗軍被迫撤離山西,逃回興化。尼格里少將率法軍追擊,清軍與黑旗軍見法軍強大,燒毀興化省城,又放棄宣光省城,撤往紅河上游。
1884年5月11日,法國同清朝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並規定清朝從北圻立即撤軍。然而,觀音橋的軍事衝突使中法雙方關係再度緊張。8月,中法戰爭爆發。1885年正月初八,尼格里率軍攻打鎮南關,清軍與黑旗軍乘虛圍攻宣光城。吉奧瓦內尼勒上校(Giovanninelle)率法軍救援,將黑旗軍擊退。二月,馮子才率清軍在鎮南關大破法軍,黑旗軍與清軍隨後乘勝攻下諒山,並收復興化,並在臨洮大破法軍。1885年6月9日,清朝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清朝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將清軍撤回鎮南關內。張之洞命令劉永福撤離越南、駐防思州和欽州,但遭到劉永福的拒絕。唐景崧危詞脅之,劉永福才被迫率黑旗軍兩千人撤離越南回國。但仍有一千名黑旗軍官兵拒絕回國,由梁三奇率領,滯留越南北部繼續與法國對抗。
1891年(光緒十七年)在欽州營建公館,命名為「三宣堂」,以紀念劉永福援越抗法的光榮歷史[12]
歸國後
劉永福歸國後,回到廣東,被授予南澳鎮總兵職務。清廷對黑旗軍頗為猜忌,不斷削減黑旗軍人數、減少武裝實力,最後只剩下三四百名老兵跟隨劉永福,其餘全部遣散回鄉。
在台灣
更多資訊:臺灣民主國和乙未戰爭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劉永福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清廷調往臺灣協防,並重新招募黑旗軍。劉永福至台灣後,與巡撫唐景崧不睦,唐景崧命其鎮守台南,自己則鎮守台北。
《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清廷令唐景崧等駐台官員都棄島內渡,但台灣仍有不少漢人拒絕向日本投降。台北士紳丘逢甲擁立巡撫唐景崧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並以劉永福為大將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登陸,乙未戰爭爆發。6月4日,唐景崧棄職逃往廈門。駐紮在臺南府的劉永福得知後,於6月26日自立為大總統,設立議會,發行鈔票以籌軍餉。清廷封鎖大陸與臺灣的交通,斷絕一切往來。劉永福派謝維岳向張之洞等人求援,均未獲支持;又派遣總統特使告急並致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銀,也無人接應。10月18日,日軍兵臨台南城下,劉永福於布袋嘴與乃木希典軍隊交戰失利,寫信求和,遭到拒絕。10月20日,劉永福率20名隨從離開台南城,至安平港,變裝隱匿於中國籍戎克船船艙內,翌日改乘英國籍商船「塞里斯輪」(Thales),計劃內渡廈門。然而,「塞里斯輪」在距離廈門港15海哩上遭日本海軍巡洋艦「八重山艦」攔截並登船搜查。日軍發現劉永福,欲以「叛亂嫌疑犯」為由將其帶走,「塞里斯輪」船長當即以「不合國際公法」為由拒絕。此事件即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10月23日,在英國駐日公使的抗議之下,日本軍艦方才放行,劉永福得以回到廈門。
棄台內渡之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劉永福任廣東碣石鎮總兵。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以七十二歲高齡,被推為廣東民團總長,後告老回家。
民國四年(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劉永福要求重上戰場遭拒。
民國六年(1917年)1月,病卒於家中。
評價
《清史稿·劉永福傳》:「永福骨瘦柴立,而膽氣過人,重信愛士,故所部皆盡死力云。」
一般觀點認為劉永福在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防衛上有其正面意義,因此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在不同層面上保持著對劉永福的紀念。然而,也有人認為劉永福招募廣勇來台誓死抗日,卻在日軍兵臨城下時和台北的唐景崧一樣潛逃,留下一片驚恐混亂。曾分別發降書給當時的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告知欲抗日者只有台灣人,望能返回唐山,全遭拒。最後逃至英國籍的輪船返回唐山。[13]
孫中山則稱「余自小即欽慕我國民族英雄黑旗劉永福!
傳說
相傳清末武林高手黃飛鴻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
紀念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內的劉永福營盤碉堡遺址
在廣西自治區欽州市劉永福舊居,建有三宣堂,以紀念劉永福,內設有展館,展品包括《中法戰爭歷史文物展覽》,清光緒帝及越南嗣德帝贈劉永福父親的誥封碑,鎮南關大戰捷報等等。
廣東省廣州市有劉永福親建的劉氏家廟,現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廣州市還有永福村和永福路以紀念劉永福。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的部分校園為黑旗軍原駐地,校內有劉永福營盤碉堡遺址及為紀念劉永福建造的劉義亭。[14]
在臺灣,紀念劉永福的事蹟在各地亦很常見,例如在臺南市中西區的永福路、永福國小均以劉永福之名命名[15]。
劉永福抗日時所發布的檄文,用「臺灣民主國」名義印行的郵票等,已成為稀世的歷史文獻,現收藏在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相關影視
《大將軍》,1982年香港麗的電視製作,以黑旗軍為主題,劉永福由鄭雷飾演,但此劇的主角是何家勁飾演的王守忠。
《台灣1895》,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從中法戰爭到台灣割讓的歷史悲歌。
《乙未》系列電影
《乙未之風雨摧城》
《乙未之臺島遺恨》
劉永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e5FFO


黑旗軍名將劉永福墓遭盜挖 中國輿論強力譴責-風傳媒


劉永福與黑旗軍在高雄
劉永福與黑旗軍在高雄 @ 高雄縣 美濃鎮 美濃米 野蓮 客家風情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JTez1
劉永福(一八三七──一九一七),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出身農民家庭,當過船艇佣工,拳棒武藝超群,是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他率領的黑旗軍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曾多次給予氣焰囂張的帝國主義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他的英雄事跡不僅為當時中國人民所稱道,就是外國侵略者也非畏懼他,見了他如同「羔羊見虎」,聞風喪膽。劉永福所以能在反侵略戰爭中取得重大的戰績,是與他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分不開的,他帶兵打仗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出奇制勝,以少勝多。
劉永福早年參加廣西天地會起義,起義失敗後,為保存實力,率領所部黑旗軍轉移到越南北部地區,後來在北圻省的保勝建立基地,在那裡一面屯墾,一面進行軍事訓練。
一八七二年,法國派遣遠征隊侵占越南北方遭到越南人民的反抗。
一八七三年,法國海軍上尉安鄴又率領侵略軍攻陷越南北方河內、海陽、寧平、南定四省。越南政府無力遏止法國的侵略,遂邀請劉永福的黑旗軍協助抗法。由於保衛越南同保衛祖國的安全密切相關,劉永福接受了越南政府的邀請。從此劉永福和他率領的黑旗軍即投入了長達十五年的抗法援越戰爭。
在抗法援越的戰場上,劉永福的黑旗軍開始時只有三千人左右,武器裝備很差,而法國侵略軍除了裝備精良以外,還有他們組織的數以萬計的偽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劉永福戰勝敵人主要依靠出奇制勝的戰法。以抗法援越戰爭中關鍵性的一次戰役──紙橋大捷來說,當時法國首相茹費理命令法國交趾支那海軍盟隊司令李維業率領海軍陸戰隊向北方大舉進攻,目標是黑旗軍的基地保勝,並懸賞一萬元捉拿劉永福,懸賞十萬元攻取保勝。一八八三年五月,黑旗軍與李維業在紙橋展開了決戰。
戰前,劉永福根據敵人兵多械精,我軍兵少械陋的特點,制定了利用地形、埋伏奇兵、奪取勝利的作戰方案。戰鬥打響以後,他指揮一隊士兵引誘敵人進入埋伏地區,並在佯敗中讓部分兵士身上塗上豬血臥地裝死。待法軍進入黑旗軍的埋伏圈以後,埋伏在兩翼的黑旗軍猛烈向法軍開槍開炮,臥地裝死的黑旗軍也躍地而起,手揮大刀,從後翼拚殺過來。法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在黑旗軍的四面包圍下,難以逞威。雙方僅戰鬥了三個小時,黑旗軍就大獲全勝。此役法軍被擊斃二百餘人,法軍司令李維業也被打死。紙橋大捷以後,劉永福「聲威猶震於泰西,各國莫不嘖嘖目為異人」,並被越南政府封為三狟正提督。
再看劉永福在宣光城的圍點打援。一八八四年三月,為了聚殲據守河內城的法軍,劉永福帶領黑旗軍圍困距離河內不遠的宣光城,以吸引河內的法軍派兵來救,然後在河內援軍必經之地埋下兩萬斤火藥,四周布置伏兵,組成伏擊圈。據守河內的法軍果然中計,大舉出兵援救宣光。這時劉永福派出一支小部隊出陣誘敵,邊戰邊退,法軍隨後追趕。在法軍大部進入伏擊圈以後,劉永福下令點燃火藥,一時伏擊圈內響聲轟隆,火光沖天,法軍被炸得血肉橫飛,未被炸死的法軍,又遭伏擊圈四周的伏兵斬殺。這一役共殲滅法軍三千餘人,繳獲大批武器,是抗法援越戰爭中的一次空前大捷。
一八八八年,中法戰爭結束,劉永福被清廷調入國內,黑旗軍亦被大量裁減。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劉永福又被派往台灣幫辦軍務。第二年九月,移駐台南。在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向日本割讓台灣以後,他被台灣人民推選為抗日領袖,積極投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台灣的戰鬥。
當時,日本派往台灣的侵略軍有五萬多人,另有海軍艦隊配合,而劉永福的黑旗軍初來時僅二營,到台灣後經過擴充,才有八營,並且武器、糧餉都很缺乏。在這種軍事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永福仍然指揮黑旗軍,同台灣各地義軍一起,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達四個月之久,而且採用出奇制勝的策略,打了好幾個漂亮的阻擊戰,殲滅了大量的敵人。
※例如一八九五年八月的台灣大甲溪伏擊戰,當時日軍增調二萬人到台灣,向台中地區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劉永福的黑旗軍和臺灣義軍在大甲溪伏擊日軍。他們將敵人圍住截殺,打得渡溪的敵人紛紛落水,遺屍累累,使得溪水都為之斷流。還有在九月的彰化保衛戰中,劉永福採取集中兵力,布置地雷陣等辦法,擊斃日本最精銳的近衛師團一千多人,打死日軍統兵少將山根信成。
在大甲溪、彰化失陷後,劉永福重新組織力量進行反攻,以收復失地。他指揮親軍七星隊、吉林炮隊、鎮海軍聯合義軍共同作戰,前後夾攻、圍殲敵軍,經過激烈的爭奪戰,相繼克復了雲林、苗栗。
二、決戰時猛打猛衝,勇往直前。
為了同強大的敵人作戰,劉永幅在戰鬥前,總是周密策劃,屢出奇計,但在決戰時卻猛打猛衝,勇往直前,決不動搖徘徊。一八七三年十二月在河內近郊第一次與法國侵略軍安欺部隊作戰時,他一面指揮黑旗軍將士殺敵,一面身先士卒,快馬大刀,直衝敵陣。
安邦侵越期間,一路勢如破竹,趾高氣揚,這一次卻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連自己的腦袋也沒有保住。
一八八三年九月的丹鳳戰役中,黑旗軍腹背受敵,與法軍連續戰鬥了兩天兩夜,到第三天清晨,法軍中出現了鬆垮現象,劉永福抓住戰機,在急風暴雨中,親自率領部隊,對敵人發起猛烈攻擊,終於打垮了敵人,取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
一八八五年三月,法國侵略軍糾集越南偽軍一萬多人,攻陷鎮南關(今友誼關),廣西門戶洞開。清廷急命老將馮子材率兵前往抵禦,劉永福也被指派至鎮南關西面的臨洮,配合馮子材作戰。劉永福接到命令後,即率領黑旗軍向臨洮進發,到達前線以後,不顧疲勞,立即率領人馮向法軍軍營進攻,並在夜間組織火龍陣,對法軍突然襲擊,殲滅了大量的敵軍,並收復了臨洮。與此同時,馮子材也收復了鎮南關。這兩個勝利扭轉了中法戰爭的危局,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而垮台。
三、愛護士兵,嚴明軍紀,注意處理好官兵、軍民關係。
劉永福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他對負傷士兵和陣亡將士家屬非常關心。在戰鬥中,部隊常常露宿野地,士兵生病的很多,他像兄長一樣地關心他們,親自為他們端湯調藥。因此席陣打仗時,將士都能聽從他的指揮。他對黑旗軍的軍紀作風非常注意。早在駐兵保勝時,就對黑旗軍的軍紀作了四條規定:
一、不得與百姓強買強賣。
二、不得私拿百姓財物。
三、不得調戲婦女。
四、不得吸食鴉片。
將士如有違反規定的,輕者處罰,重者殺頭。
劉永福自己也處處以身作則,從不違反軍紀。由於黑旗軍的軍紀嚴明,作風較好,因而得到越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軍民之間關係也比較好。這一點大不同於清朝政府和當時越南政府的其它軍隊。這種良好的軍民關係,為黑旗軍軍事鬥爭的勝利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在十幾年的抗法援越戰爭中,他的軍隊不斷得到越南人民的協助。有一次法軍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隊伍。企圖圍殲黑旗軍。一個在法軍中供職的趟南士兵得知了這個消息,連夜冒著大雨到劉永福的軍營中報告。劉永幅很感激這個戰士,並將計就計,布置口袋陣,粉碎了法軍的陰謀。
在反抗日軍侵占台灣的戰鬥中,劉永福同台灣人民患難與共,得到了台灣人民和台灣各地義軍的擁戴,他的許多軍事勝利,同台灣人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參考資料
圖:快讀臺灣客家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2709377
劉永福與黑旗軍在高雄 @ 高雄縣 美濃鎮 美濃米 野蓮 客家風情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jJTez1
----------------
率領清朝末年最能打的黑旗軍,在台灣失守後,劉永福去了哪裡?
2017-12-02 由 煮酒論青梅 發表于歷史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最讓國人心痛的是1840年之後的那段歷史。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敲開了滿清的國門。在這段被動挨打的歷史中,面對列強的入侵,湘軍猛將曾國荃都發出了「先去先敗,後去後敗,同去同敗,不去不敗」的感嘆。在這樣的環境中有一人率領的軍隊值得我們去銘記,他就是劉永福及其黑旗軍。
劉永福是廣東欽州出生的漢族客家人,原名建業,是貧苦農民出身。13歲開始在船上當水手,到15歲時因為經驗豐富雇為「灘師」(引航師傅)。20歲的時候劉永福加入天地會,走上了反抗壓迫剝削的道路。在天地會中,劉永福英勇善戰,每戰必當先鋒,後在清朝的圍剿之下,被迫轉移到廣西靖江一帶。
1866年,29歲的劉永福將餘部200餘人同義軍吳鯤部下整合成一旗,劉永福擔任旗頭,開始著手操練士兵,嚴肅軍紀,選擇人才,統一軍令。當時他紮營于歸順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廟,看見北帝廟神像旁邊的周公像手執著一面繪有「北斗七星」圖案,鑲有狗牙白邊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為自己隊伍的旗幟。從此以後,這支隊伍就舉黑旗作戰,稱為黑旗軍。
1873年法國入侵越南,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黑旗軍協助抵抗法國侵略者。劉永福見義勇為,親率2000餘黑旗軍南下抗法,一戰就擊斃了法國主將安鄴,取得了「誘斬安鄴,覆其全軍」的羅池大捷。中法戰爭爆發前夕,在唐景嵩的遊說下,清政府收編了黑旗軍。在之後的中法戰爭中,劉永福多次擊敗法軍。中法戰爭結束後,黑旗軍多次被裁軍,最後只剩下300餘人。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劉永福受命前往台灣辦理防務。劉永福在台灣招募新兵,將黑旗軍擴充至8營,決心死守台灣。滿清戰敗後,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劉永福在台南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倉促,不命倭得」。黑旗軍在台灣抵抗半年,甚至擊斃了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中將,然而,在黑旗軍向大陸求援時,清政府不但不支援,反而將內地募捐援台款項扣留,並下令嚴密封鎖沿海,斷絕對台增援。劉永福痛心疾首,大勢已去時,仰天捶胸,呼號哭說:「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
台灣被日軍占領後,劉永福對無能的清政府已經失望透頂。滿清多次任命劉永福,均被拒絕。在義和團席捲北京時也不願奉調入京。1904年,劉永福乾脆以風濕病發作三請辭職,李鴻章不予批准,只好回廣州沙河劉家祠休養治病。在修養期間,劉永福接觸了民主革命思想,1911年7月,在王和順等介紹下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劉永福不顧年邁體弱,與留粵的革命黨人聯絡活動,積極響應革命。
1915年,袁世凱為了鞏固自己「大總統」的地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不惜犧牲國家民族的利益,來換取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企圖復辟帝制,劉永福聞訊後,義憤填膺,即拍電上京,請纓抗日,反對復辟,獲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擁護。
1917年元月9日,劉永福走完了一生的歷史途程,在欽州老家溘然長逝,終年80歲
「余自小即欽慕我國民族英雄黑旗劉永福!」——孫中山
「劉永福「這些人的英勇氣概實在是太神奇了!」——法國孤拔上將
率領清朝末年最能打的黑旗軍,在台灣失守後,劉永福去了哪裡?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hhgOkU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2qojq2.html
-------------------------------------------
1895年這段「台灣民主國」歷史,是以獨立為名、回歸清國為最終目的,製造日本國要「佔領」台灣的欺妄假象。(圖/想想論壇)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台灣土地上曾經出現一個叫做「台灣民主國」的國家,很多研究學者也認定它是一個國家,不少追求台灣邁向獨立自主理想的人士,更把「台灣民主國」當作心目中嚮往、自我期勉的標的。
這個故事必須追溯到大清帝國與日本國的戰爭。大清帝國不堪一擊而迅速落敗,在馬關議和時,清國就應日本的要求把台灣當作累贅般地割讓給日本,使台灣人民面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變局。
在割讓條約簽訂後的那段期間,島上倏然冒出「台灣民主國」。那是由清國在台官吏策畫、邱逢甲等台灣紳民出面領導成立的。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他們公開發表了一份《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這份歷史性文件的內容是這樣的:
「日寇強橫,欲併台灣,台民曾派代表,詣闕力爭,未蒙俞允。局勢危急,日寇將至。我如屈從,則家鄉將淪於夷狄;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持久。」
「業與列強迭次磋商,僉謂台灣必先自主,始可予我援助。台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爰經大會議決,台灣自主,改建民主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秉公處理,但為禦敵及推行新政,必須有一元首,俾便統率,以維持秩序而保安寧。巡撫兼總司令唐景崧素為萬民所敬仰,故由大會公推為民主國總統。」
「總統之印業已刻成,將於五月初二日(陽曆五月二十五日)巳時由全台士民恭獻總統。凡我同胞,無論士農工商,務須於是日黎明齊集東方會館,隆重舉行開國典禮,幸勿遲誤。」
兩天後,「台灣民主國」也真的以非常隆重的儀式宣布成立,全島人民頗有以一國之民將拒日本於島外的沛然之氣,完全不知道這其實是清國反割讓派官吏的一個策略,藉此來抗拒條約的履行。
其實,早在割讓條約簽訂前,台灣一些紳民就和清國反割讓派的官吏結合,發動了數波奏請不要割讓的行動,其中還包括提議商請列強協助清國保台;可是這些努力都失敗後,他們就展開了一項以「台灣自主」為名來抗日的計劃。
邱逢甲等台灣仕紳在拜訪清國台灣巡撫唐景崧之後,決定發佈一篇《台民佈告》,強調台灣既然被清國放棄,無天可籲、無人可援,台灣只有自主。
清國對這項計劃予以默許,企圖造成台灣是被日本佔領的印象,以掩飾清國割讓之過。台灣仕紳要求唐景崧出面領導,他與清國兩江總督張之洞商議後,決定以「另立名目」的方式進行,成則可將台灣復歸清國,敗則可以避免「恐倭藉口,纏擾中國」。
(圖/維基百科)
「台灣民主國」國旗(圖/維基百科)
自主宣言發表的同一天,日本新派任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就率領所屬文武官員自京都啟程,帶領的部隊包括陸軍總兵員達一萬五千餘人,海軍艦隊大小艦艇二百三十三艘。
「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因為日本「接收」行動逼近,很多原來的清國官吏都棄台灣住民於不顧,匆匆捲鋪蓋跑回中國,民主國政府不得不由低級官吏組成。接著立即面對的就是日本進攻的問題,當時在台前清軍共有三萬五千人,民主國政府規劃北部由唐景崧直轄前清軍廣東人部隊守衛,中部由義勇軍,南部由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的前清國黑旗軍守衛
五月二十九日,日軍展開登陸行動,只遭遇小型防禦仗,輕易就佔領澳底一帶。六月三日,已進入基隆。此時,「台灣民主國」政府竟然迅速崩解,唐景崧在六月四日立即逃往中國,一大堆由清國政府轉任的官吏也紛紛作鳥獸散,台北、淡水一帶的守衛主力是廣東人部隊,受了官吏逃亡的影響也跟著潰散,開始在城內到處掠奪,情勢非常混亂,於是辜顯榮接受台北富商李春生等人之託,於七日前往基隆引日軍進入台北城。
接下去,台北統領丘逢甲及台中統領林朝棟也相繼逃亡,正規軍完全崩潰,反而是由台灣人民組成的義勇軍奮戰不懈,使日軍首度遭遇到登陸之後較強大的反擊,直到十月五日才佔領整個中部地區。
日軍從十月九日佔領嘉義,以及在十日、十一日分別由布袋嘴和枋寮繼續增援登陸之後,整個戰局已經幾乎接近結束,黑旗軍虛有其名,不堪一擊,劉永福大將軍趁夜搭乘英國商船逃亡中國。
(圖/想想論壇)
當年根據劉永福將軍擒獲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的假消息,所繪的畫報。(圖/作者|想想論壇提供)
因此,很清楚的,1895年這段虛假的「台灣民主國」歷史,是以獨立為名、回歸清國為最終目的,製造日本國要「佔領」台灣的欺妄假象。當時也曾經期待歐洲國家能夠派兵支援,結果被識破不但根本沒有要「真獨立」的決心,而且完全不是植根於台灣本土、以台灣人民共同利益為目的的民主國;因此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支援,領導者又自己先偷偷落跑,才會在維持不到五個月就迅速以敗亡告終。
筆者才疏學淺,所接觸的資料似乎都未深論「將台灣復歸清國」這個根本目的,如果忽略這一點,顯然會誤導對這個歷史事件真相的了解,「台灣民主國」其實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戰敗國要對條約反悔,煽惑台灣住民利用無知民氣企圖毀約的行動。台灣住民被出賣於先、又受蠱惑魯莽犧牲於後,這段歷史教訓應該是刻骨銘心的,台灣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是必須全民真正追求國家的獨立自主,而非被「假獨立、真統一」、「以各表為名、真併吞為實」所蒙蔽。台灣人別被「以各表為名、真併吞為實」所蒙蔽!「台灣民主國」的歷史給了我們這個教訓-風傳媒 https://bit.ly/36gDL1u
---------------------
劉永福故居中的雕像。(取自推特)
清朝末年抗法與抗日立下赫赫戰功的黑旗軍名將劉永福墓地屢遭盜挖,18日,墓地附近村民又發現了60公分的盜墓洞,基本結構宣告坍塌,曝露當地政府對於文物保護的不足
1895年甲午戰爭中,大清帝國戰敗,日本要求割讓台灣,已經被清朝統治200多年的台灣人,自然是十分反彈就這樣被當成「天朝棄民」。比較有學問的仕紳想出了以「獨立建國」的方法來謀求不被日本統治,然而「台灣民主國」並沒有被國際承認,一些仕紳、官員也都捲款逃回中國,不管台灣人的死活了。
【熱銷蔬菜箱補貨!】 嚴選5大類12種品項蔬菜產地直送到家
被「祖國」拋棄,國際上又孤立無援的台灣人,不想被日本人統治,就只能起身把他們打跑!當時的台灣人民組成的義軍,火力不如日本的步槍大砲強大,還有人手上根本沒有火器,只有傳統的刀劍戈矛、甚至「竹篙湊菜刀」就上場作戰。為了守護家園,當年的台灣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既不台灣也不民主的「台灣民主國」
當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與地方仕紳想出了一個辦法抵抗日本接收台灣,那就是獨立建國的名義謀求自立,並發表了「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更號稱是「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不過這個「台灣民主國」一點都不民主,甚至也沒有台灣味,只是個模仿中國的「假獨立」政權而已。
哪個民主國家的總統就職典禮需要叩頭?台灣民主國要,酷吧。更酷的是,民主國的年號叫「永清」,就是永遠和清國不分離,國旗也是「藍地黃虎」,象徵民主國與清國的「龍旗」是「龍兄虎弟」的關係,整個就很「清」,一點台灣的影子都沒看見。
而建國的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只當了十天總統就潛逃回國了,其他民主國成員和軍隊,也看情勢不對,搜刮了當地居民的財物後回國。直到最後一名清朝官員劉永福逃離台南,回到廈門,建國150天的台灣民主國正式解體。
決戰八卦山,讓日軍損失慘重
如果有看過國片《一八九五》,想必對八卦山一戰並不陌生 (就是最後用文字帶過的那場戰役)。當唐景崧在台北宣布民主國建立後不久,從桃竹苗一帶不願被日本接收的客家人,包括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人開始募集「鄉勇」、組織義民軍。
在日軍進入台北城,持續南下接收台灣,卻屢遭這些義民軍阻擋,於是日軍憤而對無辜客家民眾屠殺,當時苗栗銅鑼鎮死傷非常慘重。義民軍雖然也擁有部分火器、但軍事實力仍是與當時訓練精良的日軍王牌部隊有相當大的差別,只能且戰且退,退到了最後的戰場八卦山。
各路的義軍都聚集到了彰化八卦山,約6000名義軍發揮台灣人「竹篙湊菜刀」的精神對抗1萬5千日軍,即使武器、兵力都不如人也誓死奮戰。這場造成了日軍十分重大的傷害,上千名日軍傷亡,包括指揮官山根少將、緒方中佐,甚至有傳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亦在此役中陣亡,但日軍並無公開詳細死亡時間與死因,使史料眾說紛紜。而義軍也持續向南退守,透過游擊擾亂的戰術讓日軍吃盡苦頭。
也許有些人會誤會當時的台灣義軍「完全沒有火器」,只有傳統刀劍冷冰器,但其實當時的台灣還是有向洋行買的美國溫徹斯特步槍、從日本人手上繳獲的村田式步槍、及燧發槍、雷管槍、火繩槍等「古董」,甚至有機槍、大砲等殺傷力強的火力,但是彈藥數量、訓練程度、戰術發揮的效果都遠遠不及當時由皇族親領、全日本最精良的「近衛師團」。
1895年日軍來台「接收」的情況(圖/維基百科)
1895年日軍來台「接收」的情況(圖/維基百科)
「欲想抗戰唯有台灣人耳」的黑旗軍
在中法戰爭率領黑旗軍一戰成名的劉永福,於1894年奉命率領黑旗軍抵台協防,更在隔年為阻止日本接收台灣貢獻一臂之力。日軍聽聞黑旗軍的名聲不敢強佔,甚至曾以重金為誘餌,希望劉永福棄降,但他並沒有接受。而隨著唐景崧、丘逢甲等人的離開,劉永福扛起民主國第二任大總統的職位,並奮勇抵抗日軍侵襲。
在嘉義城外佈下地雷陣,炸翻700多日軍,並死守台南,然而,在軍糧、軍餉不足的情況下,清朝又禁止援助台灣的對日抗爭,加上雙方的武力訓練差異懸殊,劉永福見已無力挽回,留下了經典台詞「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後,棄軍搭船離開了台南,失去主帥的黑旗軍遭日軍擊潰,台灣民主國自此滅亡。不過在此同時,日軍乃木希典率領約8000日軍從屏東枋寮登陸,後在六堆地區遭遇客家鄉勇,爆發激烈戰鬥,客家軍一度阻斷日軍南北兩路包抄台南城的目標,但最後仍宣告失敗。
除了上述這些人的堅決抵抗,另外還有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等勢力進行武裝行動,從1895乙未抗日後的20年間,台灣幾乎年年都有武裝抗日事件,像是北埔事件、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等等,直到1917年以後才轉變以「社會運動」、「請願」等方式進行和平抗爭,直到1930年又發生了轟動國際的霧社事件,當時參與的原住民部落遭到殘忍屠殺、幾近滅族。
日本統治台灣50年間,不管是前期武力抗爭、還是後期和平請願,想掙脫外來殖民統治的聲音從來沒有停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另一場腥風血雨來臨……「竹篙湊菜刀」對抗步槍大砲,卻讓日本人付出慘痛代價!揭台灣人武裝抗日血淚史…-風傳媒 https://bit.ly/3wkltqs
-----------------------------------

2103753rp1qo4q728nqos199q8q84rrr下載 - 2021-07-06T094815.756p8sq4r890s9n4452o66p1r5so8n04qpo

黑旗軍血戰台灣島(上)
2019-12-09 由 華府六少 發表于歷史
1
1894年7月,日本發動甲午戰爭。
清政府預計它會向台灣下手,在開戰之初,就把身經百戰的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調往台灣,加強那裡的防務。
中法戰爭結束後,劉永福在法國侵略者和清政府的雙重壓力下,被迫於1885年9月率領3000餘人的黑旗軍回中國。
隨後,劉永福被清政府委任為廣東南澳鎮總兵,舊部屢經裁撤,最後只剩下300人,編為兩個營。
1894年7月下旬,清政府任命劉永福為幫辦台灣軍務大臣,帶領黑旗軍舊部兩營渡海到台南駐防。
10月底,劉永福到達台南,署台灣巡撫唐景嵩遂以台灣鎮總兵萬國本專防安平、旗後一帶,劉永福專防鳳山東港至恆春一帶。
因為劉永福僅帶兩營士兵,不夠展布防線,遂派員回廣東,增募四營。
但這新募的四營士兵,直到1895年2月才到台南。
在甲午戰爭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一敗塗地,被迫派李鴻章到日本求和。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一款就規定中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出,激起了廣大台灣人民的極大憤慨。
5月25日,台灣人民成立了台灣民主國,推選原台灣巡撫唐景嵩為總統,統一指揮台灣的防務。但是唐景嵩是忠於清政府的官僚,一心準備執行清政府撤離台灣的命令。
5月29日,日軍在台北登陸,唐景嵩略作抵抗後,就偷偷乘德國的船隻逃回大陸。
從此,保衛台灣的重任就落在劉永福身上。
6月2日,當日軍入侵基隆,進逼台北時,劉永福在台南草擬了一份《盟約書》,向台灣軍民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
「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內事也,萬死不辭,一時千載,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保全,不令倭得。……永福為倡同人而立大誓,如有公忠體國,即來歃血聯盟,甘苦勢必同嘗,生死有所不計。」
唐景嵩遁逃後,台南民眾舉行會議,推舉劉永福繼任總統之職,並三次派代表送總統銀印給劉永福。劉永福不受此虛名,只要求人們多做抗敵的實事。
2
日軍在侵占台灣的戰爭中,先後投入了兩個整編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的兵力,人數約50000人,還有隨軍夫役26000人。
日軍裝備優良,兵種齊全,而且都參加過實戰,戰鬥力很強。
與之相比,劉永福率領的抗日隊伍,只有少數是經過征戰的黑旗軍舊部,絕大部分是剛招募的新兵和農民。他們手中的武器是土槍、土炮、鳥銃、抬杆,甚至大刀長矛。
6月7日,日軍攻陷了台北。
6月22日,日軍攻陷了新竹。
6月25日傍晚,日軍增派軍艦兩艘,駛近台南的安平港口,依傍英國、德國的兵艦停泊,準備伺機進犯。
恰巧劉永福出巡安平炮台,看到敵情後,親督炮台開炮轟擊,擊斷敵艦桅杆,日軍落水死傷十餘人,慌忙砍斷錨索狼狽逃竄。
台南各港口防守嚴密,日軍多次窺伺,均未能得逞,只得改由陸路進攻。
大戰在即,劉永福任郎中陳明鏗為籌防局長,義子劉成良統福字前軍、右軍及中、左、右各營,守旗後大坪山炮台;提督陳羅統翊安軍中、左、右各營合黃金龍軍,防四草湖海口;台灣鎮標中軍游擊李英統鎮海中軍、前軍各二營並道標衛隊合柏正才、吳錦州軍,防白沙墩海口;周明標、張占魁兩營,防喜樹莊海口;都司柯壬貴統吉林炮隊並安平各炮台勇,合鄭超英、周得啟、孔憲盈各營,防安平海口,是為台南海口之防。又以前副將袁錫中統鎮海後軍防後山坪南諸路;台灣城守將吳世添率右翼練兵駐台灣府城,是為台南內地之防。
部署粗定,劉永福以軍事幫辦名義頒發告示,激勵全台軍民共守寶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vano8e.html
------------------
黑旗軍血戰台灣島(中)
2019-12-10 由 華府六少 發表于歷史
1
8月,日軍出動10000兵力,向台中進犯。
當時,台中的義軍只有約7000人,難以禦敵。當日軍進逼,義軍首領吳湯興、知府黎景嵩便向劉永福求援。
劉永福聞訊,派部將吳彭年率黑旗軍的屯兵營、旱雷營和七星隊北上助戰。
黎景嵩將吳彭年所部勇營與新楚軍餘部合併,以吳湯興為統領,駐守苗栗。
吳彭年,浙江餘姚人,早年流寓於廣東順德。吳彭年文武兼備,劉永福任南澳鎮總兵時,聞知其名,便聘請他辦理文案,後任營務處府經歷。新竹失守時,吳彭年慨然自願率黑旗軍赴援。
8月13日,日軍進犯苗栗。吳彭年不畏敵強我弱,率部扼守坎間山,與敵展開激戰,兩軍互有傷亡。
後來,日軍炮火越來越猛烈,吳彭年見義軍傷亡慘重,被迫退出苗栗,會合另一支義軍徐驤部退守大甲溪。
大甲溪是台灣的一條大河,從東向西,流經苗栗、台中、彰化。河面寬闊彎曲,山谷險峻,沿岸叢林雜生,亂石參差,在軍事上有重要的地位,是日軍進攻台中重鎮彰化的必經之路。
吳彭年與徐驤根據敵強我弱的情況,決定不與敵人正面交鋒,而是沿溪兩岸設伏,消滅來犯之敵。
8月22日,日軍向義軍發起猛攻。義軍邊戰邊退,引誘敵人進入埋伏圈。
當日軍乘木筏渡至大甲溪南岸時,吳彭年率領黑旗軍突起攻擊,敵人沒有防備,陣腳大亂,慌忙向北岸回渡。
不料,徐驤早就率軍30餘人埋伏在北岸竹林中,突然衝出堵住日軍去路。
吳彭年和徐驤前後夾擊,日軍腹背受敵,死傷近百人,義軍繳得很多槍械。
吳彭年得勝回營,道經海口,看見幾艘日軍糧船停泊港內。他的親兵吳正川,自告奮勇率七星隊戰士數人,駕乘竹筏攻擊日船。
他們上船殺死水手,把糧船奪了過來。
日軍吃了大虧,次日調集主力猛攻大甲溪。
湯人貴率福字軍先鋒營,在正面抵擋敵人,袁錦清、徐驤從左右兩邊繞出,襲擊敵陣兩側。
日軍的進攻屢次受挫。
日軍看到正面攻擊不能湊效,就收買土匪偽裝成義軍,從背後襲擊義軍。義軍猝不及防,大營失陷。
危急時刻,只有袁錦清率領50多名戰士扼守大甲溪。
日軍調來重炮攻擊袁錦清,袁錦清全軍壯烈殉國。日軍乘勢渡過大甲溪,進犯台中。
吳彭年率軍抵抗了一晝夜,不敵,台中失陷。
2
正當黑旗軍在台中血戰時,英國駐台南領事卻為日軍作說客,勸降劉永福。
勸降書先是嘲笑清軍武器裝備落後,不是對手,接著說劉永福據守台南是」違背清國皇帝聖旨,徒學頑愚所為」,最後威脅劉永福及早投降。
劉永福義憤填膺,修書駁斥日本「余奉命駐防台灣,義當與台灣共存亡……」還叫日軍撤離台北,否則將率領軍民,克日進征,恢復台北。
日軍勸降未果,惱羞成怒,派重兵向彰化進攻。
彰化義軍雖有黑旗軍支援,但兵力總共僅有3600人,對比懸殊。
8月28日,日軍直撲彰化。
吳彭年主持戰事,令吳湯興為前隊,陳尚志為後隊,李仕高為左隊,林鴻貴為右隊。各部互相配合,嚴守彰化要地八卦山。
狡猾的日軍兵分兩路,一路以重金收買漢奸,從八卦山後面的山谷小路悄悄迂迴到接近八卦山東側的高地,於8月27日晚上行動;另一路則為近衛師團的主力,於8月28日分三路直撲八卦山。
激戰中,吳湯興中炮犧牲,林鴻貴率七星隊沖入敵陣想奪回吳湯興的遺體。炮火紛飛中,林鴻貴部皆壯烈殉國。
當從後路偷襲的日軍發起攻擊時,黑旗軍湯人貴、李仕高、沈福山等立即率部殺向敵陣,展開白刃戰。
一時間,八卦山上炮火連天,殺聲震野。激戰中,黑旗軍全部戰死,八卦山失守。
當時,吳彭年正率部在大肚溪南岸列陣作戰。望見把八卦山起火,急忙率隊會合徐驤殘部回救。
義軍奮勇登上山頭,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殲敵無數,自身也傷亡慘重。
吳彭年指揮七星隊300餘人拼殺不已,日軍見狀,又猛發大炮轟擊。
七星隊傷亡幾盡,左右欲保護吳彭年撤退。吳彭年不肯:「吾與台事毫無責守,區區寸心,實不忍以海疆重地拱手讓敵!」最後壯烈犧牲。
彰化陷落。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p65kme.html
--------------------------------
黑旗軍血戰臺灣島(下)
黑旗軍血戰臺灣島(下) https://bit.ly/36ikIUi
劉永福聽說彰化失守,立即命令守備王德標統七星營前往援守嘉義,副將楊泗洪統鎮海軍中軍正營、後營,前軍右營,武毅右軍右營兼吉林炮隊赴前敵援攻。
楊泗洪是黑旗軍的協統,被譽為"黑虎將軍"。 他率軍到達嘉義城后,向城外的日軍發起進攻。
激戰中,義軍遭到日軍反擊,楊泗洪不幸中彈犧牲。
營官朱乃昌悲憤不已,率隊一邊奪楊泗洪的遺體,一邊追殺日軍。 日軍抵擋不住,終於潰敗。 不幸的是,朱乃昌也在戰鬥中犧牲了。
楊泗洪犧牲后,劉永福任命都司肖三發接替楊泗洪指揮前敵各營。
義軍乘勝出擊,接連收復雲林等地。 日軍退入彰化城。
9月4日,肖三發反攻彰化城。 因武器落後,人員不足,連攻三天,城不破,義軍卻傷亡慘重。
日軍乘機反攻,義軍大敗,將士損失2000餘人。
徐驤奮勇御敵,也中炮犧牲。
義軍只得退守雲林。
至此,臺灣抗日義軍彈藥糧餉告急,亟需援助。 但清政府卻明確表示不能給任何支援,以免破壞"中日友好"。 同時,嚴令封鎖沿海,禁止愛國官兵援助臺灣。
在最艱難的時刻,劉永福派文員吳桐林等人內渡求援,他們遍訪閩浙總督邊寶泉、兩廣總督譚鍾麟、廣西巡撫馬丕瑤、山東巡撫李秉衡、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直隸總督王文昭,乃至戶部尚書翁同盎司等官員,請求籌款援助臺灣。
可惜,各位大員均以"奉上諭不準接濟台事"為由,拒絕援助。
近一個月的求爺爺告奶奶,吳桐林最終兩手空空回到臺灣。
劉永福氣憤地說:「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 ”
2
10月,日軍開始集中兵力40000人,發動大規模的南進攻勢。 他們水路並進,夾擊台南。
10月1日開始,南進的日軍開始攻擊黑旗軍肖三發的部隊。 由於敵眾我寡,黑旗軍節節敗退。
10月7日,兩軍在雲林、大葡林等地展開血戰。 肖三發率部反擊,寸步不讓,不幸戰死。
10月8日,日軍兵臨嘉義城下。 嘉義城的守將是黑旗軍將領王德標,他自知不能硬拼,便安排地雷陣想消滅敵人。
結果,地雷戰讓日軍死傷700多人,殘部逃竄,義軍大獲全勝。
10月9日,日軍集中兵力猛攻嘉義城。 只見炮彈像雨點向城頭傾瀉。 城內義軍一面抗擊,一面奪路沖殺,多人陣亡。
王德标冒着炮火,率队突围,扼守曾文溪,嘉义失守。
随后,日军合力攻击台南。
10月9日,日本重兵压城,刘永福也动摇了。
他通过英国领事向日军提出议和,说他愿让出台湾,退兵回大陆,条件是日方保证对他所部兵勇、随员不加侮辱,并用船载回内地;厚待台湾百姓,不可降罪残害。
但是,日军拒绝了刘永福的乞和要求,反而要他“面缚自来军门乞哀”。
乞和没有成功。
10月10日,日军从台南布袋嘴登陆。布袋嘴附近的居民接受刘永福的指挥,奋起抵抗。
驻守这里的义军约4000人,主力是刘永福部下李翊安所率的武毅和左中两营的士兵,且带有镇海中军的炮兵。
日军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才打败了义军。
10月11日,日军攻陷凤山县城。
3
10月15日,日军进攻台南的打狗港(今高雄)。
这里原由刘永福的义子刘成良率领黑旗军旧部及粤勇5000人驻守。
早在10月13日台南危急时,刘永福就命令刘成良率大队折回台南协守。
日军登陆时,由于守军兵力大减,很快占领了各个炮台。
10月20日,在布袋嘴登陆的日军一部进攻曾文溪。王德标率义军顽强抵抗,最终因悬殊过大,王德标下落不明。
与此同时,日军开始进攻台南。刘永福率领刘成良、部将柯壬贵及残存的黑旗军战士,与敌人展开最后的战斗。
10月19日,日军进攻安平炮台,刘永福登台御敌,亲自开炮轰击日军,毙敌数十人。
由于台南城内弹尽粮绝,大势已去。刘永福只得改变初衷,带着刘成良、柯壬贵、抛下还在城中作战的义军战士,偷偷乘上英国商船“多利士”号,避开日军的搜捕,退回大陆。
刘永福领导的台湾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他以一支装备简陋、人数寡弱的孤军,依靠广大台湾人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四个多月,使得50000侵台日军中,在战场上伤亡和因病遣回日本的达32000人,其中死者就有4600多人,多名军官阵亡。
据统计,日军在侵台战争中的伤亡人数,比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多了近一倍
黑旗軍血戰臺灣島(下) https://bit.ly/36ikIUi


新屋姜姓宗親/興芝公派下-祭祀公業法人桃園市姜梅公/明洪武時,世良公居住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江豆村,後遷至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村方角都,創立家業,並在碣石衛置譜開基,尊為來台之第一世祖。在台之宗親均為世良公之裔孫/新屋羅氏羅允玉-豫章堂+新屋姜氏姜世良後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71199063_5094918427206521_326183553715679606_n (1)

1895年臺灣民主國壹佰錢士擔紙(stamp)士擔紙即英文stamp之譯音
100錢在古代是指100銅錢,不是100銀錢。1兩銀在晚清約換1000銅錢,其消費力換算成台幣約2~3000元。古代的貨幣基本上都是銅錢為主,在明清以後才逐漸有大量銀兩加入作為貨幣使用。而在宋代,1兩銀約換2000銅錢,其貨幣價值快相當於目前台灣的萬元了,在民間相當難使用吧。
-------------------------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3V2Mj
錢(和制漢字作匁)是中國傳統度量衡質量單位之一。一錢等於十分,10錢為1兩,1000錢為1貫。實際質量於各地不同時代皆有變化。一錢是一兩的十分一重。
「匁」字的由來在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為「錢」在日語中與「泉」同音,因此日本人借用「泉」字的草書寫法創造「匁」字。另一說因為「錢」在日本的簡便計數寫法為「文メ」,將此二字組合起來便成了「匁」字。但香港的曆書中「秤骨」相關的頁面的錢多年來也寫成「匁」,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影響。
實際質量
原香港法例,1884年第廿二條,一分是2/15安士。現在香港法例規定,一錢等於1/10兩或者十分,1/160司馬斤,即3.77994克[1],現仍常用於中藥處方。金銀等貴金屬交易用「金衡錢(mace troy)」,等於「金衡兩」1/10,轉換為十進制等於3.7429克[1],比普通錢略輕。
在台灣通行的台制中,1台斤為16台兩,1台兩為10台錢;另1台斤為600克,故1台錢為3.75公克。[2]。
日本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所公佈的度量衡法中規定1錢為3.75克。
現在新加坡法律規定,一兩是11⁄3安士、一斤是1⁄3常衡磅,所以一錢等於1⁄10兩或1⁄160斤,即3.77994克[3]
中國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藥計量單位也改用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3V2Mj

597px-GoEnDamaScan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