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出現的牛車,是板輪牛車。板輪牛車,顧名思義是以木板為轉輪且無軸輻之分的兩輪牛車,輪高可及身。  牛車也隨著道路的改善,由兩輪的板輪牛車改良為四輪有輻且外包鐵皮環的牛車。改良後的四輪牛車載重量較兩輪的板輪牛車來得大,但是比不上兩輪的板輪牛車便捷。戰後,出現了橡皮輪的牛車,又漸漸取代鐵皮輪的牛車/<淡新檔案>曾記載「凡有牛車一輛,每年一律貼費銀五角」,證明清代台灣的牛車必須納稅。日治時代的牛車管理辦法是發給牛車主人一張登陸號碼的車牌,以便於繳納牛車稅,,類似今日牌照稅。戰後仍有此制,事項警察局申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凡有牛車一輛,每年一律貼費銀五角」,證明清代台灣的牛車必須納稅。日治時代的牛車管理辦法是發給牛車主人一張登陸號碼的車牌,以便於繳納牛車稅,,類似今日牌照稅。戰後仍有此制,事項警察局申請,如果沒有車牌駕駛,會遭警方的取締。後來由於馬達氣、機車的普及,牛車只在鄉下或山地還繼續使用﹔因此,牛車牌照稅制到1971年便廢止。

180646075_1818882058294145_8807755143973066296_n

1929年昭和4年 日本新光社
久焉魯原是雙軛牛車之意,能駕馭雙軛牛車耕作,表示有廣大田地外亦需優越技能,所以道卡斯祖先最善作田不是虛言


雙軛兩板輪牛

2021-05-07_142915


台灣早期的重要運輸工具~雙軛兩板輪牛車為排灣和阿美族所常使用

2021-05-07_143019


1078311485_x2021-05-07_1431192021-05-07_143108


2021-05-07_1431572021-05-07_1432111078310888_ximages (12)

台灣早期的重要運輸工具~單軛兩板輪牛車109457084490768085733878404436963970854040_n.jpg - 臺灣歷史印象--陸路篇 - kuma1954的相簿 @ 隨意窩 Xuite 相簿
-------------------------
郁永河1697年(康熙36年)的『稗海紀遊』中記載「 - - - - - 至中港社,見門外一牛甚腯;囚木籠中,俯首跼足,體不得展。社人謂是野牛初就靮,以此馴之。又云:前路竹塹、南嵌山中,野牛千百為群,土番能生致之,候其馴用之。今郡中輓車牛,強半皆是。」可見道卡斯族善於馴牛、用牛。
       1724年臺海使槎錄  番俗六考   竹塹社土官勸番歌:
旺奇冉乞別焉毛哈耶呼(社長,請爾等來飲酒)!
打阿保留貓轆弋奇老久焉魯 (我祖公最善捕鹿、作田),
弋探耶林尤耶林真嗎吧搭藍 (爾少年子孫當聽我教導);
由擺乞打保貓轆弋傳呵祿允 (當學我祖勤謹耕捕),
打呵貓武呼別焉 (土官就愛惜爾),
其耶林林毛哈耶呼 (還邀來飲酒)。
依「打阿保留貓轆弋奇老久焉魯(我祖公最善捕鹿、作田)」:
打阿保(祖先、父親)、貓轆(捕鹿)、久焉魯(作田)。  
       耕作田地,各族群皆有適應環境的耕作方法,竹塹社敢大言祖先最善作田當然有其高人之處。
       久焉魯原是雙軛牛車之意,能駕馭雙軛牛車耕作,表示有廣大田地外亦需優越技能,所以道卡斯祖先最善作田不是虛言。
        再,竹塹社土官勸番歌即是四季紅的原曲。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03215599967031/permalink/2908912612730649/
---------------------
牛車 -運輸工具:牛車顧名思義就是牛拉的車子,3000多年前的商代,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3kJZvR


秦,漢時期的出行交通工具 - 每日頭條

下載 (76)

秦,漢時期的出行交通工具 - 每日頭條


朴子郡@生活圈: 農商兩用大功臣---------牛車製作者97歲劉丁酉

IMG_9080IMG_2217DSCF1828DSC09990IMG_22253e


台灣牛的貢獻

2021-05-07_1437062021-05-07_143714

早期農家多用來裝載作物 . 為早期搬運機具'目前有兩輪及四輪者 . 輪型也有木板鐵圈 . 木輻鐵圈 . 及橡膠胎3種
牛車  
台灣有句俗謜說:「無轎坐牛車」,即深刻傳達了「牛車」這項交通工具的常民氣質。台灣最早出現的牛車,是板輪牛車。板輪牛車,顧名思義是以木板為轉輪且無軸輻之分的兩輪牛車,輪高可及身。  
牛車也隨著道路的改善,由兩輪的板輪牛車改良為四輪有輻且外包鐵皮環的牛車。改良後的四輪牛車載重量較兩輪的板輪牛車來得大,但是比不上兩輪的板輪牛車便捷。戰後,出現了橡皮輪的牛車,又漸漸取代鐵皮輪的牛車。  
由於牛車是庶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官方於是藉著抽取牛車稅以便於管理,這樣的措施自清領時期已開始施行。<淡新檔案>曾記載「凡有牛車一輛,每年一律貼費銀五角」,證明清代台灣的牛車必須納稅。日治時代的牛車管理辦法是發給牛車主人一張登陸號碼的車牌,以便於繳納牛車稅,,類似今日牌照稅。戰後仍有此制,事項警察局申請,如果沒有車牌駕駛,會遭警方的取締。後來由於馬達氣、機車的普及,牛車只在鄉下或山地還繼續使用﹔因此,牛車牌照稅制到1971年便廢止。  
兩輪的板輪牛車[1]
兩輪有輻且外包鐵皮環的牛車[1]
四輪有輻且外包鐵皮環的牛車[1]
橡皮輪的牛車[1]
3.牛糞  
牛除了耕田與運輸的功用之外,牛糞的用途也是很廣泛的,牛糞除了被用來惡作劇外,其實它還有更實際的用途。根據調查,每頭水牛一天的排牛糞量大約1.38公斤,排尿1.72公斤 ,所以一條牛每年所排洩的屎尿平均有11.3公噸之譜
耕牛通常在出耕或歸耕途中遺屎,因此早期農村中常可見到村民荷鋤、擔畚箕沿途檢取牛糞的情景。拾回的牛糞,南部多用來施肥以及塗牆糊物
用來施肥
做為施肥原料的處理方式是將堆集的牛糞摻混稻草等雜物,然後驅使牛隻在糞堆上踐踏,即「踏糞」,踏糞可使肥料均勻,踏糞後的牛糞便可挑至田園施灑。
用來塗牆糊物
由於牛糞具有黏稠性,在未普遍使用水泥、石灰之前,牛糞是極佳的塗料。牛糞不僅使漿土更有黏性,並且具有隔熱的作用。
充作燃料
澎湖一地則用以充作燃料;因澎湖島多青草而幾無樹木,故薪炭全仰賴台灣及廈門的供給。但是進口薪炭的價錢高昂,澎湖居民於是就地拾取黃牛糞,晒乾後做為燃炊之物,澎湖居民慣稱為「牛柴

台灣牛的貢獻


 

台灣牛圖像 - https://goo.gl/UKf8an

Taiwan10Taiwan8Taiwan20Taiwan211 (2)  

早期牛隻如車輛一般,須列帳登記管制及課稅等


牛車的行車执照!牛得很吧!(高寶川短文集)(2) 老照片交流道 | 牛車的行車执照 | Facebook https://bit.ly/3QE1VIr
在42、3年...我從新竹空軍子弟小學畢業後...因父親服務的空軍20大隊,移防台中的水湳機場,所以我家就搬到了台中市大雅路的中海新村...初中時通勤就讀豐原中學...雖然水湳機場每天都會派交通車接送往返火車站...但偶爾也會用走路...過五權路再過一小橋(直走到太平國小、台中公園)過橋右走...是湖北街通到中華路往成功路左弯一直走...就是到火車站的捷徑...“湖北街”(我們叫它牛車一條街...老一輩的稱“牛車寮”)有:牛車修理、保養、及牛隻牛車買賣...也有牛醫生及附近市郊割牧草去賣的...當然也是牛車出租的大本營...更有牛屎牛尿的牛騷味!所以記憶深深!
但時代的進步!老牛拉車很快就被三輪摩托貨車及貨運行給取代了!(2) 老照片交流道 | 牛車的行車执照 | Facebook https://bit.ly/3QE1VIr

297285862_1443656192745525_6875519045937867774_n


298071634_5336099496426728_6868429213240108005_n

(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我父親早年是業餘攝影家,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 Facebook

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牛車上滿載的是白甘蔗,準備運往糖廠,早年白甘蔗是蔗農和台糖公司契約種植,是製糖專用,1963年政府為了保護蔗糖生產,明訂處罰損害原料甘蔗法省府1月30日府農第2字88934號,「凡損害原料甘蔗者移送法辦」, 因此白甘蔗就成了「禁蔗」,不可任意吃它。 
小時候我住過虎尾和北港,這兩個小鎮都有糖廠,附近種植大面積的甘蔗田,我跟同學或玩伴經常偷偷跑進去「偷吃」,小孩子純粹是好玩,其實白甘蔗並不好吃,根莖較紅甘蔗細,皮很硬,沒什麼汁液也不甜,對了,甘蔗田裡還有很多青綠色、體形較小的蟬。
1950至1960年代,蔗糖為台灣帶來大把外匯,當時台灣到處都種有甘蔗,「跟著台糖五分仔車找甘蔗」更是台灣五年級生的童年回憶,當時的五分仔車不只載運甘蔗,也提供沿路居民搭乘,是當時鄉下除了客運以外另一個方便的交通工具。
每當糖廠的大煙囪冒出濃煙,就知道開始製糖了,附近的水溝都是從糖廠排放出來冒著煙,微熱的糖水甜味,記得北港糖廠外面宿舍區還有公共浴池,也是使用製糖排放的廢水,此外印象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到糖廠福利社買健素糖和枝仔冰棒。
不過1980年起,蔗糖因生產成本過高,台灣20多個糖廠陸續停產,目前僅剩下小港、虎尾及善化糖廠仍在製糖,小港糖廠以進口原料糖精煉成糖,虎尾及善化糖廠以本土甘蔗製作二砂糖。
如今台灣一年吃掉約 60 萬公噸的糖,其中 30 萬公噸來自台糖,這些糖大多使用進口原料製作,本土甘蔗製作的二砂糖只佔 4 萬多公噸
台灣的製糖歷史其實從荷蘭人佔領時就已開始,早期稱為「糖廓」,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鼓勵借貸給資本家投資現代化機械建廠製糖,稱為「製糖所」,巔峰時總共有43座製糖所,戰後才改為「糖廠」並收歸為公營事業。
早年「糖」是昂貴的民生物資,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消費,所以聽說台南為什麼食物都很甜,是因為台南有錢人多,煮菜時多放一些糖,表示他們買得起也吃得起。現在糖廠雖然沒落,但擁有的土地仍然相當可觀。(部分資料取材自「雲林食通信」)(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我父親早年是業餘攝影家,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 Facebook https://bit.ly/3AlYl0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