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字的初義-以玉事神
古文化中玉的主要功能——以玉通神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有一種圖騰崇拜,這種強烈的圖騰崇拜跟人的早期精神追求有關。 我們看當時的很多玉器,完全看不懂。 今天無論多少學者,下多大精力,苦苦地去追求,得到的答案往往不能統一,各說各的。 但有一個意見大致都認同:當時的人一定追求精神上的享樂。 早期人類的生活比較單一,跟今天不一樣。 今天可以去旅遊,去滑雪,去聽音樂會,去會朋友,各種事很多。 古人沒有,一天就為一件事——吃,就是想如何生存。 他們的生存環境比較單一,又很惡劣,經常面臨著自然災害、兇猛的野獸等等。 他們不能解釋自然現象,比如打雷打閃,今天誰都瞭解打雷打閃是怎麼回事,但古人一看到這些,就非常害怕,可能有一個人被雷劈死了,其他人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懼,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那麼當恐懼發生的時候,什麼能給人以安慰呢? 古人偶然發現,手裡攥一塊圓滑的石頭,我們姑且稱之為"玉"的石頭,情緒就會相對安定。 其實今天也是這樣,當你激動、害怕、憤怒,情緒比較激烈的時候,手中抓住一個圓滑的東西,就會獲得適度的安定,這是今天殘留的痕跡。 我們可以回想自己是否有這種情況。 那麼,當早期人類把一塊玉抓在手裡的時候,忽然發現這塊玉有極大的精神作用,這就是玉帶來的原始的精神上的好處。
玉,最早是被巫用來通靈的。 巫要跟神去溝通,中間要有一個媒介,是什麼呢? 就是玉。 《說文》中有這樣的解釋:"靈,靈巫也。 以玉事神。 ""靈"就是一個巫師。 我們今天說:「這事兒靈不靈啊? "也是這麼來的。 再比如《紅樓夢》里的賈寶玉,有一塊"通靈寶玉",整部書裡的人物身世、關係,都圍繞著虛構的一塊玉來展開。
清代有個人叫段玉裁,他對《說文》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巫能以玉事神。 "就是說巫用玉跟神溝通,玉成為一種道具。 玉是神的物質表現,神又是巫的精神體現,玉、巫、神在這裡三位一體,營造出神秘感。 當對這個自然世界知之甚少的時候,當不能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時候,古人寧願相信神的存在。
紅山文化中,有一種箍形器,它是中空的,沒有底。 箍形器在紅山文化中有很多,學者對它的用途解釋不一。 我剛才說了,歷史上有很多東西,今天沒有辦法準確解釋它是幹什麼用的。 有學者認為它就是一個髮箍,沒什麼複雜的,跟今天女孩子頭上的髮箍一樣,只不過那個箍特別大。 我們看到的箍形器都很粗,很大。 如果把頭髮通過這個箍伸出來,會顯得非常誇張。 而恰恰原始的巫就運用了這種誇張,使他顯得能夠通神靈。 相同的情形還有印第安人誇張的羽毛頭飾,都是精神上的一種暗示。
古文化中玉的主要功能——以玉通神 - 中国和田玉鉴赏网 https://bit.ly/3aMyDpd

617


73r972ssop6n4po28q7qs5sornn5127o3509q2367s9s4o4r9s00s9oo6oonrpq9rq90qr2q0sp7480pnp0p144sn1ss31q1s7p2nn9664n84noq8562r0q0o1r2s28qn7npqr7529r44pq99r71prop5584op69srqqnrr389p04psr89r5o403q24or2n1q95s5opnp5404215n647491s3rn4nnp33765313952254r57no2007r31s3ss324

以玉通神——精緻的令人驚嘆的四川三星堆玉石器
玉器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心理,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已成中國之魂、民族之魂。「玉」字最早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中,漢字中有近五百個字從「玉」字旁,古往今來,「玉」字在人們心目中都是一個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們用玉字組成不計其數的詞,以形容各種美好的人和事物,例如:玉女、玉貌、玉容、玉樹、玉兔、玉筍、玉音、玉德、玉編等等,可以說,玉就是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的代名詞。幾乎漢字中的珍寶以及人的品行、德行等都與「玉」字有關。
中國玉器有着近萬年的悠久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今天,玉器文化綿延不斷,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世界上一種罕見的文化現象。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對社會的政治、禮儀、宗教、審美情趣等方面影響巨大,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載體,是其他古器物不能比擬的,因此說玉器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也並不為過。
中國玉石器的製作,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到了商周時期已經達到了純熟的境地。這一時期以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石器最為著名,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獨具特色的玉石器群則將人們的目光吸引到了西南的古蜀國。這批玉石器在全國範圍內的同類文物中,也都是可圈可點,是最為珍貴和最有價值的文物群之一。三星堆的玉石器群與青銅器群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三星堆文明及其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
什麼叫「玉」呢?古人和今人對玉的理解,在概念上是不同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玉,石之美者」,凡是漂亮美觀的石頭在古人眼裏都是玉。古人對玉器的認識有一個過程,當時人們常把質地比一般石材更細膩堅硬,色彩絢麗斑斕,近似玉質的彩石視為寶物,因此古人對玉的籠統概念是「石之美者」。由於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加工這些玉石料並不容易,所以加工成型的彩石更加珍貴,這是人類對玉的最初認識。而現在我們通常把玉按照質地分成軟玉和硬玉,按地區分成和田玉、藍田玉、岫玉、獨山玉,或者按岩石種類分成透閃石、角閃石、蛇紋石、陽起石、輝石等等。從地質學和礦物學角度看,三星堆的玉石器中,玉類大多為碧玉,石類則大多是大理岩。專家初步推測三星堆大部分玉石材料的來源在成都附近的龍門山脈南段,即茂縣一汶川一灌縣一帶。
在三星堆博物館玉石器展廳中展出的四塊形體巨大的玉石原料是20世紀90年代在三星堆遺址北面的鴨子河出土的,估計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中,有些就是取材於這種原料,而鴨子河的源頭就在龍門山,古代三星堆人很可能就是從龍門山上採下這些玉石原料,然後通過水路河流運輸到遺址北面的鴨子河附近進行加工。現在河道的一部分當初應該是三星堆古城北邊的陸地,而三星堆古蜀國的玉石器加工作坊應該就分佈在那裏。這幾塊大型的玉石原料之所以珍貴,並不在於它們的材質有多好,關鍵是它們上面有明顯而清晰的切割痕跡,有的已經被切割成了平面狀,既有大片卸下的,也有小片鋸取的。但令歷史學家不解的是,在三四千年前的三星堆古蜀國,人們當時是用什麼工具對玉石進行切割的呢?由於在遺址內並沒有發現製作玉器的工具,現代人研究當時玉器加工的方法,更多的是根據玉器上遺留下來的各種加工痕跡和棄料,以及相關古文獻中關於玉器加工的一些記載加以推測。
玉是具有相當硬度的一種石料,一般的金屬物,如青銅,其硬度低於玉石,因此不少學者傾向於早期治玉的工具並非用金屬器製成。據專家研究推測,三星堆玉石器的切割主要運用了線切割與砣切割的方法。線切割,可能是用動物的筋條或獸皮條等編織成的繩子粘上解玉沙加水反覆拉動,以此將玉料剖開,用此方法剖玉,往往會在玉器表面留下近似同心拋物線形的痕跡。砣切法的「砣」,古代稱沙碾,又稱輪鋸或轉盤刀,是一種圓盤形的加工工具,利用簡單機械旋轉運動的方法,達到切割玉料的目的。此外,在古代還有一種稱為板切或者片切的方法,即用高硬度的石片切割玉,操作時可能是把薄而直的木質或竹製板條上鑲嵌石英石等高硬度的石鋸,加水反覆切割,用這種方法製作的玉器,會在器物上留下水平切割的痕跡。然而在三星堆遺址內並沒有發現切割工具,所以至今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玉石的切割只是玉器加工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進行打磨,即將石料打制或切割成粗坯後,再放到大的砥石上面加沙蘸水研磨,使其光滑平整,最後定型成器。《詩經》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詩句啟示我們,有些石頭也可以作為治玉的工具,如石英石、金剛石、水晶石、瑪瑙石、黑曜石等的硬度都超過玉石。三星堆遺址內出土有大量的玉磨石,應當是用於打磨玉石器的工具。《詩經》中又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句子,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這大概是古人對製作玉石器所要運用的幾種工藝的概括性描述。三星堆遺址里出土了許多石材和石坯,它們都屬於原材料,一些石料上也有明顯的切割痕跡,還有一些半成品上面有清楚的管鑽痕跡,但不知什麼原因有始無終,半途而廢。我們從這批成品和半成品中可以看到古蜀先民的勤勞和智慧。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成型過程複雜,大致運用了鋸、鑿、挖、琢、鑽磨、雕刻、拋光等一系列工藝。根據明代《天工開物》的記載,明代玉石器的加工工藝流程主要有:搗沙、開玉、扎砣、沖砣、磨砣、掐堂、上花、透花打眼等工序。搗沙和開玉屬於製作前的準備工作,扎砣、沖砣和磨砣是用砣機對玉石器進行的粗加工,掐堂、上花、透花和打眼則屬於對玉石器進一步的細加工和裝飾。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許多玉石器上都可以看到與明代相同的玉石加工工藝,如許多玉石器上都可見到切割、鑽孔、打眼的痕跡;一件新月形石盒中間則運用了掐堂工藝,即將器物中間部分掏空而不將其鑿穿;許多玉璋兩側都有透花的工藝,即現在所說的鏤空工藝,此外還有雕刻工藝,如幾件石蛇、石蟾蜍和石雕跪坐人像就是運用了圓雕的工藝等等。在三星堆時代並沒有類似明代的那樣鋒利和先進的制玉工具,但從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來看已經非常精美,反映出三星堆古蜀先民高超的工藝和智慧,由此也說明在三星堆遺址已經具有人數眾多的制玉工匠和相當規模的玉石加工作坊,三星堆時期的玉石加工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了。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數量巨大,種類龐多,主要有工具類、兵器類、禮器類和裝飾品等幾種類型,其中又以用於祭祀的禮器類和禮儀化的工具和兵器類最具代表性。古人認為玉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玉石具有石之堅貞,水之晶瑩,色彩斑斕,神秘莫測。正因為玉有靈氣,所以成為巫師奉南給神的禮物,是巫師祭祀天地,溝通人神的法器,是古代宗教禮儀活動中不可或缺之物。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石工具主要有玉鑿、玉斧、玉錛、玉斤等。
玉鑿是三星堆遺址出土較多的一類玉石器。鑿本來是一種勞動生產工具,但三星堆出土的玉鑿選料考究,製作精美,表面都經過拋光,有的身上還有穿孔,可能用於佩戴或懸掛,出土時大部分玉鑿刃部鋒利如新,沒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特別是二號坑出土的玉鑿大部分都裝在銅罍之中,所以歷史學家判斷三星堆出土的玉鑿應該並非是實用工具,而是禮器,是作為祭品奉獻給神靈的。
除了玉鑿之外還有大量的玉斧、玉錛、玉斤等,它們大多沒有實用性,是象徵性的工具和禮器,它們的出現標誌着等級觀念和宗教觀念滲入到玉製品中,使其成為祭祀工具或等級權力的象徵物。同時,生產工具的玉制化,標誌着社會生產領域已經出現了享有特殊權利的階級,工具的禮儀化是三星堆遺址晚期遺存的重要特徵。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石兵器類主要有劍、矛、戈等
玉劍雖然前鋒殘斷,但仍很珍貴。古代四川地區流行一種青銅短劍,因為形似柳葉而被人們稱為「柳葉劍」。過去曾認為它流行的時代較晚或者認為它來源於其他地區,三星堆這件三千多年前的柳葉劍的出土,起到了一錘定音,以正視聽的效果。當然,也有學者提出柳葉劍儘管世代相襲叫了許多年,但它正確的名稱應該叫作「竹葉劍」。從這種劍的形狀看,確實更像竹葉,以四川地區遍地竹林茂生來看,也許古蜀先民們造這種劍時就是受到了竹葉的啟發。
還有一件仿若墨玉的石矛,製作精美,線條流暢,稜角分明,選料考究,已經完全沒有兵器的凌厲意味,而成了美觀漂亮的工藝品。在三星堆遺址及兩坑內出土的玉石兵器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戈。戈,本是一種用於作戰的兵器,古代有「金戈鐵馬」的說法。但商周時代真正用於作戰的都為青銅兵器,玉石兵器已經喪失其實用功能,加上玉器質地較脆,易碎,因此歷史學家認為三星堆遺址內出土的玉戈應是用於宗教表演儀式中,作為儀仗器使用的。三星堆出土的某些玉戈器型特殊,很罕見,如有的前鋒呈平刃狀,不知為何製成這樣;有的兩側呈連弧狀的刃口,造型奇特。在著名的商代安陽殷墟婦好墓中也曾出土有與三星堆同類型的玉戈,最長的才40多厘米,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戈,最長的60多厘米,實在讓人驚嘆!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石器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就是玉戈和玉璋,它們構成了三星堆玉石器的主體,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當然,我們認為以上這些玉石兵器都應該是仿照實戰兵器製成的具有禮儀用途的禮器或儀仗器。兵器的玉制化,標誌着世俗力量的膨脹,反映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
早期的玉器僅僅是作為工具和裝飾使用,隨着社會的發展和貧富的分化,產量少而美觀的玉器便逐漸成為財富和權力的標誌。《周禮·大宗伯》有「六瑞」之說,就明確規定按人的身份、等級的不同而應使用相應的玉器,不准越級持佩。周代是中國古代禮制最興盛的時代。所謂禮制,就是從王侯到貧民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為規範。人們平時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喪葬,都有嚴格的禮制約束。這種禮制反映在用玉制度上,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禮玉。這些禮玉形制不同,用途各異,名稱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璧、琮、圭、璋、琥和璜六種,合稱為「六瑞」。這六種玉器是中國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蹤禮地,以青主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六器成為古人用來祭祀天地,祈禱神靈的禮器,同時在原始宗教中,玉器又被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法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石禮器中多與這些禮器有密切的關係。
玉璧是一種扁圓形的玉器,中央有一圓孔,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出現並延續至今。「和氏璧」和「完璧歸趙」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可見玉璧對現在仍有很深的影響。在三星堆遺址內出土有大量的玉璧和石璧,我們可以注意到還有兩種中央有孔的扁圓形玉器,稱為暖和環。在這裏先區別一下璧、璦和環的形制。《爾雅·釋器》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指玉質實體部分,「好」指中間的孔徑空心部分。古代對這種玉器的解釋是:內孔徑小於玉質部分的稱為壁;內孔徑大於玉質部分的稱為暖;內孔徑與玉質部分相符的稱為環。但從出土的實物看,「肉」和「好」的比例並不規則,而是各種比例都有。1983年夏鼎先生指出:「環和璦,實際上也是璧」,並建議「把三者總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為璧類,瑗字在古玉名稱中今後可以放棄不用」。所以目前一般把內孔較小的稱為璧,內孔較大的稱為環,而玉璦這個名稱逐漸較少使用了。
玉壁是「六瑞」中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禮玉。在中國古代祭祀儀式中,也是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這種圓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器,在古代人心目中是天蓋的象徵,據推測,璧的造型來自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用以象徵太陽和天宇。《周禮》有「蒼璧禮天」的記載,將其列為「六器」之首,是祭天的禮器。
三星堆出土的許多玉璧、玉璦、玉環不僅選料考究,而且製作工藝精湛。如許多玉璧和玉璦的玉質呈碧綠色,並且器身有旋轉製作時留下的同心弦紋,非常精美。許多玉環上都有很小的方孔,可能用於穿繩系帶,在如此薄的玉環器身上切割出極小的方孔,其難度可想而知。三星堆出土的璧、璦、環中最大的一件就是被稱為「石璧之最」的大石璧。它的直徑有70多厘米,厚近7厘米,重達百斤,形似一面水井的蓋子,兩三個人抬起來也很吃力,這麼大的石璧實屬罕見。在它的中間有明顯的採用管鑽法掏取出來的圓孔,上面也有明顯的弦紋,製作這樣一件大石璧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而這件大石璧的來歷也有些特殊,它是1929年燕家院子出土的眾多玉石器中的一件,後來燕家捐獻出來,所以在三星堆文物中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還有一些石璧各具特色,有大有小,大的直徑10多厘米,小的直徑只有兩三厘米,它們從大到小有序排列。特別是有一組石璧出土時,它們在坑中是從大到小疊置如石筍一般。璧的主要功能是祭天,疊置如石筍可能是象徵着群巒山峰,表明璧的通天的功能。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紡輪之類的生活用具,是由從石璧中間取下來的石芯加工而成的,真可謂是物盡其用了。
實際上璧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它可以作為權利等級的標誌,既可以佩截也可以隨葬,同時又是社會交往中的饋贈品和信物。即使到了後世,民間百姓仍然將它作為吉祥福瑞的物品而佩戴或珍藏。
與璧一樣,琮也是古代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禮器之一,《周禮》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記載。琮的形狀為外方內圓,中央為圓筒狀,外周呈正四方或鈍角四方形。琮的方形代表大地,其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於禮地。但也有學者根據琮的形制,並結合古代文獻記載,認為琮不僅僅是用於祭地,而應該是貫通天地的重要禮器,琮的內圓外方,中間貫通正是寓意天圓地方,天地相通的思想。
琮的出現跟璧一樣早,在江浙一帶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有大量的玉琮,是出土和傳世的數量最多,也是使用玉琮最廣泛的地區。瓊不僅是一種禮器,也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只有貴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在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多見於規格很高的墓葬中,一般認為是貴族或巫師墓,特別是巫師,表明他已經成為氏族部落中的顯貴,因為一般成員絕不會有這種精美貴重的玉器,而巫師用常人不可能擁有的玉琮作為法器通天地,實際上也就壟斷了通天地的權力。
在這裏我們還要特別提到,儘管在古書中有很多使用玉琮的記載,但從考古發據中來看,新石器時代是製作和使用玉琮最繁盛的時期。此後隨着制玉業的發展,其他各類玉器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而玉卻斷稀少。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也許是它在古代禮制中逐漸喪失了禮器功能或是被其他禮玉所代替,也可能是琮的使用已被儒家學者理想化的結果。到漢代,已不見用琮來隨葬,漢代文獻中也沒有關於使用琮的記載。玉琮在它流行的幾千年中,其形狀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外表的紋飾隨時代的變化而不同,時代特徵很明顯。商代的玉琮一般素麵無紋,或有簡單的平行弦紋和圓點紋。此外玉琮的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節,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琮,而最多的有十九節,見於龍山文化中。
琮是具有典型的長江下游江浙地區良渚文化風格的玉器,三星堆出土的玉琮表明在三四千年前,三星堆文化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之間可能已存在文化交流,而玉琮應該是從長江下游傳入古蜀地區的。
除玉璧和玉琮外,在三星堆遺址出土最多的玉石禮器就是玉璋。《周禮》記載「赤璋禮南方」,璋是祭祀南方神位的禮器。璋最早發現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中。玉璋的器身,專業術語稱為「射」,下端柄部稱「邸」, 器身兩側有加工精細的多齒形扉棱,扉棱中間有圓形穿孔和鏤刻的線條紋飾。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主要有牙璋、邊璋和魚形璋三大類。
「射」部分丫開叉的璋,稱為牙璋,牙璋最早見於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在三星堆兩個祭祀坑中出土了較多的玉牙璋,成為古蜀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徵。史學家推斷,在夏代或商代早期,中原的玉牙璋傳播到蜀地,一直流行到商代晚期。在此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蜀國的玉工不斷地仿造玉牙璋,並加入了本土的文化因子與藝術風格,形成了具有強烈古蜀色彩的蜀式玉牙璋。三星堆古蜀國的玉器,除了受中原玉器的主要影響外,大部分內容是古蜀人自己在仿造中加上大量古蜀文化內涵和自我創意,精雕細琢而成,所以在風格上獨樹一幟。
出土的玉牙璋,大多都製作精美,有一件玉牙璋,玉料考究,器身完整,表面拋光,器身兩側呈蝴蝶狀,採用透花技巧製作的扉棱,讓人看起來賞心悅目。還有一件牙璋,它的多齒形扉棱向器身兩側充分展開,仿如伸出的翅膀,極為美觀漂亮
特別是一件精美絕倫的玉牙璋,是三星堆玉石器中的國寶級文物!首先,這件玉牙璋通長908里米,寬78厘米,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牙璋最大的一件;其次,這件玉牙璋通體漆黑,既長又大兩射尖內收成鋒刃狀,經打磨拋光,閃閃發亮; 再看,器身極薄,厚度僅0.6厘米,讓人捧在手中都會擔心會折斷它,在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中,堪稱製作難度最大,而且最為精美的器物了。俗話說:「成匠易,成師難」,能製作成這件玉牙璋的工匠,不愧為「世上高人」了。因為長久以來人們賦予玉以美好的屬性,所以現代人也對製作精美、質地精良的玉器頗為珍愛,像這樣的國寶,雖然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但能一飽眼福也是一大幸事。
斜邊平口的玉璋,我們稱為邊璋。《說文解字》說「半圭為璋」,這種璋應該就是邊璋,就是把主從中間縱向劈開的形狀。三星堆出土的邊璋也有許多,其中最大的一件,長達1.59米,寬22厘米,厚僅有1.8厘米,兩端還有殘損,估計原來長度還應該長几十厘米,器身上有鏤刻的線條紋飾。這麼精美的紋飾先不說如何雕刻,僅僅是將這麼大的件玉料切割下來,並打磨平整就並非易事了。這麼大的玉邊璋,國內還僅此一件,堪稱「邊璋之王」。
三星堆出土的玉邊璋中還有一件極為精美的國寶。它通長54.5厘米,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它滿身都是圖案。圖案分上下兩幅,正反相對呈對稱佈局,每幅圖案都採用陰線淺刻。在雲霧繚繞的山上,太陽冉冉升起,山的最外兩側,各有一枚牙璋,山的上面用雙線隔開,刻有戴帽及耳環的立人,雙拳相抱,作特殊的祭祀姿態。再往上,刻有勾雲幾何形紋飾一組,最上面的圖案則又是山與立人圖案略有小變化的重複。從圖像中主要符號運用來看,如神山、玉牙璋、作祭拜狀的人或巫師來看,大體上可以推測這些圖像應該是隆重的祭祀場景的真實寫照,即所謂的「山陵之祭」。《周禮》記載有「璋,以祀山川」。璋可以作為古代祭山的禮器,古人認為山是地面上距離天最近的地方,祭山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天,所以古代「天山之祭」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我們認為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主要功能就是用於祭山。
但這件玉璋上的圖同樣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疑問,比如:下層跪着的人和上層站着的人是什麼關係?是否就是表示人間與神界的關係?他們是誰?他們在做什麼?圖像中懸空的不規則幾何圖形又是表現的什麼呢?可以說,三星堆文物的神秘性在這件玉邊璋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它也是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的文物。
這件玉邊璋具有濃厚的古蜀文化色彩,體現出三星堆古蜀國發達的製造工藝技術,同樣也可以看出古蜀人重玉的情結。在古人眼裏,玉是有靈性的,這一切也許只有當你走進三星堆博物館一睹其風采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
第三種玉璋,是射部酷似魚的身體,射端形成叉口刃狀,就像魚在張口呼氣吸食我們稱為魚形璋。魚形璋出土有數十件,大多出自一號祭祀坑,是目前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極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品,一般認為其形制脫胎於牙璋。最為奇異難得的一件魚形璋,通長38厘米,器身兩面刻有分丫開叉的牙璋圖案,在射端張開的魚嘴中,站着一隻鏤空的活靈活現的小鳥,魚鳥合體的主題十分明顯,寓意深刻。一般認為,魚形玉璋與魚鳧王朝的統治有關。
玉璋的用途其實很廣,不僅用於「禮南方」,祭山等,還可作為軍事上發兵的依據,《周禮》同樣記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璋流行的時間並不太長,在出土的戰國以後的文物中已經很少見到了。
《周禮》記載的「六器」中,還有圭、琥和璜,圭的形狀前端成尖銳狀,下端平直。古代說「半圭為璋」,可能就是將兩件邊璋拼在一起的形狀。琥,就是一種形似老虎的玉器,是六器中出現最晚的,大約出現於戰國晚期。璜,是一種半圓形的玉器,《周禮》記載「半璧為璜」。
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器,除了有工具類、兵器類和禮器類之外,還有許多玉石的裝飾品,如玉串珠、玉管串、琥珀墜飾等,它們大多用料考究,雕琢精細,小巧別致,極富生活氣息。同時,在古代玉石配飾不僅是一種財富的象徵,也是人的美德的標誌。古代人佩玉,不僅僅表現外在的美,更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同時玉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及語言文化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古代有「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記載,即是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範人的道德。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佩玉和崇玉的風尚是何等的源遠流長。
玉文化滲透於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等領域。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數以百計的玉石器,大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的,而是「以玉通神」用來連接天地、溝通人神的禮器和祭品。也正是因為它們是用來敬神祗、拜天地的供品,所以古蜀先民們不計成本,不遺餘力地將它們製作得無比精美,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無比珍貴的財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眾多的玉石器足以證明,至遲在商代,古蜀人已經掌握了及其高超的玉石加工技術,並有了與這些玉石器相適應的,較為完備的宗教禮儀制度,反映了古蜀國已經具有了相當強盛的綜合國力,是商代中國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5ry3aqk.html


“玉神物”解
本網編者按:玉自古以來一向為中國人所重視,除了與其象徵君子之德行,還與玉在古代中國信仰領域中發揮的作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結合考古文物和文獻兩方面,說明玉在古代中國文化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楊伯達,1927年生,藝術文物研究者,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內容提要:《越絕書》風鬍子雲“夫玉亦神物也”,提出了我國史前黃帝之時或其以前玉被崇敬為“神物”。今可解讀為:玉是神靈寄託之物體,又是神之享物,也就是巫以玉事神的基本內涵。
玉神物出自《越絕書》中風鬍子與楚王的一段對話,即風鬍子向楚王講述兵器演進的歷史時,特別地插上這一句,他用心意味深長。現將其全文徵引如下: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藏,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斫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藏。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通平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向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赺越絕卷第十一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風鬍子闡明以石、玉、銅、鐵四種原料製造兵器,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發揮了威力,有著重大的歷史功績。其中“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這一段,清人張宗祥早已支持其論點,指出:“今之論史者,以玉附石…此書赫然昭示明白,可雲他書所未有,中史所獨詳矣”赺《越絕書》附錄𨪜。近二十年來還頗受考古界專家、學者的關注。在此,暫且勿論“以玉為兵”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功績如何,是否有“玉兵時代”或“玉器時代”。僅從中國玉器史研究上也關係到一個原則問題,這就是在中國玉器史上有無“以玉為兵”的時代,或者說出現過玉工具、玉兵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或某地區曾經出現了玉兵器、玉工具的一個特殊時代?這裏面有時代與原料兩個問題。時間問題也就是黃帝之時與考古學文化相對應要晚于紅山文化,而相當於良渚文化時期。紅山文化時期堪稱玉兵的玉器,以筆者所見,僅有玉斧或玉鉞共三件。另,過去稱為“玉璧”的內外有刃的圜形器,本為切割器之衍生形,根本不是璧。良渚文化時期玉鉞較多,這些玉鉞多無使用痕跡,是否是“玉兵”仍需進一步探討研究。從上述情況來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玉兵”所占比例甚微。另從五十年來出土玉器的總體情況來看,以出土玉工具較多的遺址只有新樂和龍崗寺兩處。其相對年代,早于黃帝時代。所以,在考古學上不能風鬍子“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的說法提供證據。
風鬍子所說的“夫玉亦神物也”這一句話確實甚為重要,值得考古界和玉器界的專家、學者們認真對待。我認為允許認識有一個過程,即由淺入深或者由忽視到重視,這也是一個認識規律。幾乎所有的人都要經歷上述過程,概不能游離於認識規律之外,筆者也是如此。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筆者由玉器辨偽鑒定研究走上玉文化玉學研究,在試探構築玉學理論框架時開始認識到此言的重要意義與理論價值,尤其在思考“玉石分化”基因時確認“石之美”與“玉神物”是兩大基因作用的結果。玉之美學和神學兩個基因,促成玉石徹底分化。如果僅是因為美醜,致使玉石分化,結果只能將石分為美石和醜石,未必能將玉從石中徹底剝離出來,那麼玉亦神物的論點,即玉神物、玉神學確是玉石徹底分化出來的決定性基因。只有玉為巫(圖一)看中,拾起來用以事神,使玉與神發生了聯繫,玉成為神物,有了神秘的神聖內涵之後,玉石分化方出現進一步精確的可能。我們可以認為,此時玉石分化業已完成。玉昇華為巫以事神之神物,石仍多用作工具,美石可用於製作裝飾品。倘若我們反問石是否是神物﹖也是可以得出肯定答案的。譬如史前出土的石人像可能是祖先神或者其他什麼神的載體﹖這種觀念由來已久,筆者于1959年去魯南調查漢畫像石時到了滕縣農村,在村口往往可見有一巨石聳立,上面拴著紅布條,有的還供一釉陶小香爐,這就是巨石崇拜的遺俗。此巨石也就是神靈或精靈,祭祀者可以祛災獲福。它是石之神物,巨石是神靈這一觀點起源甚早,流傳的時間也很長,但是在“玉亦神物也”的年代裏,逐漸掩蓋或取代了石神物的觀念,而逐漸為唯玉為神的觀念統治著我國東北、東南、華北、西北、西南等玉石蘊藏豐富、玉文化高度發達等地區,而無玉礦藏及玉文化極不發育的“黃帝時代”的中原地區當然不可能出現玉亦神物的觀念及其相關聯的一系列的社會行為。
“玉亦神物也”是風鬍子在說明玉兵的主要功能之後為特別強調玉為神物時講的。他提醒楚王不要忽略玉不僅是製造兵器的物質材料,同時它還是“神物”,此句也就是“夫玉亦神物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玉是神物”。在此,筆者試作分析於下:
1、玉
黃帝時期堪與考古學文化相比附的,大體上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距今6000年一4200年。此期之諸考古學文化出土玉器已由地質礦物學家作了科學檢測,大部分是透閃石、陽起石等真玉,少量的假玉有蛇紋石、瑪瑙、水晶、石英、玉髓等礦物。透閃石玉簡稱閃玉或閃石玉。法國礦物學家德莫爾因其硬度低於翡翠1°,還送給它一個俗名“軟玉”,至今此名尚通用於國際礦物學界。閃玉是由透閃石的極細微晶交織而成的緻密塊體集合體。透閃石是角閃石族礦物中的一種,化學成分為含水鈣鎂酸鹽,化學分子式為Ca2Mg5弎Si4O11𡤧2赺0H𨪜2,硬度為6—6.5,密度2.9—3.5克/釐米。分為白、青白、青、墨、綠、黃等色,呈玻璃光澤、蠟狀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礦物分佈于新疆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青海柴達木格爾木、甘肅祁連縣、榆中縣、四川汶川、遼寧岫岩縣細玉溝、浙江天目山餘脈及江蘇句容茅山等地。黃帝時期各文化群體所用之玉,均為取自本地所產次生玉料或露出地表的玉礦。此時的閃石玉業已經歷了兩次篩選,並得公認。至於同出的非閃玉的二氧化矽類礦物都是閃石玉的代用品,也就是辭書中所指的假玉、類玉、似玉等美石。風鬍子所說的黃帝時期“以玉為兵”之玉應理解為各地出產的閃玉,也就是廣義的真玉。
2、神
古人對神的認識和界定與今人不同,如《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史記》:民無能名曰神。今人釋神為“超自然體中的最高者。一般被認為不具物質軀體,但非不具軀體形象;不受自然規律限制,但能對物質世界施加影響,直至主宰物質世界的一定部分或全部。”赺《宗教詞典》神824頁𨪜總之,古今人如何認識,但都不能否認神確實存在于非現實世界的神秘權威之中,對人們及其群體有巨大影響力量。因時代不同,神的內涵也不同。黃帝時期的神,因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文獻記載而不得其詳。具體到玉神物之神,是天上的獨尊之神﹖還是屬於眾多物體神的一種﹖是值得認真探討的。按照西方宗教學的命名即為“物神”,釋為“拜物教的崇拜物件。被視為具有神秘能力的物件,可為自然物,也可為人造物。原始宗教最初階段的觀念之一。這時尚未形成同物件明確區分開來的神靈觀念,而是把所拜物件本身視為活的、具有意志和能力的東西”赺《宗教詞典》“物神”676—677頁𨪜。可是玉神是否有著與其形體分開的內在神靈或精靈呢﹖我認為“玉神”不是拜物教的崇拜對象,而是我國史前的從石神分化出來的一種新的神靈或精靈,其玉物體與玉的神性是互為表裏,是一致的。這僅僅是其一面,另一面很可能是遠離玉的另一境界的神,這種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值得重視。
3、物
物,是物質、物體、物件等,容易理解,儘管從不同學科可以對物作出多種解釋,但有一點是不可逾越的。這就是物與神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但兩者是可以合而為一的,如玉是神的外殼,神是玉的內核,又有區別,又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這就是神物的關係。當然這是一般的普遍的解釋。上述字義的解釋是為“玉亦神物也”的整個句子作鋪墊的。
“玉亦神物也”離開風鬍子與楚王的對話中提到的“以玉為兵”這一前提的話,此句即“玉,神物也”,也就是玉是神物,似乎玉與神物之間劃一等號。從風鬍子的石、玉、銅、鐵的四種兵器赺工具𨪜中不僅玉是神物,但還有別“鐵兵之神”的說法,頗有物神的味道。但“玉,神物也”與“鐵兵之神”有原則區別的。前者是玉本身就是神物,而鐵兵具有神威,但並不等於鐵也是神物。只有用鐵打造出兵器,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發揮神一般的威力。他否定了楚王提問時主張鐵有精神的說法。這也是我們在上面所說的玉不是拜物教的崇拜物的理由之一。
現在的問題,“玉是神物”命題究竟在史前原始宗教領域內作何解釋,有何意義呢﹖此中神物的解釋和理解是個關鍵。
所謂“神物”二字或者說是名稱或者說是辭彙,應當連在一起來探討,可以作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解釋:
1、玉是神靈寄託之物體或外殼。此神靈便是諸神中的最高神靈“威服三軍,天下向之,莫敢不服”的及各個角落的諸種物質之神的兩種神赺或稱為靈、精靈𨪜而後者是“物神”。崇拜“物神”也可獲得幸福免遭凶禍。這就是說玉即是神靈,又是神寄託的一種物體。
2、玉是神之享物,也就是供神靈吃的食物(彩圖二)的時候“飯玉”,古人心目中玉是陽精之純,最能滋補人們健康長壽,吃到足夠的主之後還可以升天,它是一種特殊食物,可供有權勢的人物食之,死後還要“晗玉”,為他自己的魂魄回到陰宅時食用。“晗玉”起初無定型,或用玉渣,或磨成某種幾何形狀的玉器赺圖三𨪜。到了西漢“啥玉”便取蟬形,延續至魏晉南北朝。史前人們食果實和肉類方可維持生存和繁衍不致滅亡。神、精靈則要“食玉”方能降福人間保護人們避免災難。“黃帝乃取蚩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濁澤而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饕。”赺《山海經》第二西山經•婁山,41頁𨪜玉的“天地鬼神,是食是饗”的這一功能非常重要,巫以玉事神可能即萌發自此一功能。
3、玉是通神之神物。玉本身即是神赺“物神”與“天神”𨪜,又有通靈之氣。因而在東北、東南赺圖四𨪜、西北等地史前社會玉有著其他物料所沒有的通靈的功能。巫發現它的通靈之氣,便攫取用作事神的靈物和聖物。
上述玉神物崇拜,供神享用以及通神的靈物和聖物之總匯就是巫以玉事神的基本內涵。到了文明時代帝王取代巫覡親自以玉祭祀諸神。嗣後,春秋末年孔子評玉德時所說的“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兩點詮釋。確是承傳遠古“玉神物”的神學觀而加演繹的儒學見解。至隋唐玉的神聖性及其神秘色彩蒙受來自玉器世俗化、玩賞化及進一步商品化的猛烈沖刷,昔日之絢麗光環漸趨黯淡,玉德也變成文人的口頭禪之後,突然冒出來賈寶玉,他從娘胎帶來的“命根子”——“通靈寶玉”,確是古老的玉神物說的迴光返照,也勾下了重重的一筆句號!
巫所引申創造的玉神物的論點或學說,它不僅賦予以自然生成的玉以神靈,使其從根本上、理念上、實踐上等多角度區別于石,使玉躍進神靈世界。從此派生神秘的和現實的雙重屬性和不同功能,而有別于其他各種自然的物質。使玉除了固有的美學基因外,還獲得了人為的神學成分及其神物的法力。如果說玉之美是玉固有的物理性質、化學成份、顯微結構所決定,並經過史前人們的直觀和接觸而被確認,而玉神物則是我們先民主要是巫為了事神賦予它的人為的後天的原始宗教的神聖基因。當然,美與神兩者屬性根本不同,但又是互為表裏、互相補充、共同促進以至發展嫺熟,終於成為華夏文化的主心骨和中華文明的最低層的一塊奠基石。
應用玉神物,即具有神物性的玉製成的各種器物,我們過去習慣地稱之為禮器或祭器。當然,從原則與功能上講也是通得過的並無錯誤可言。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承認禮器、祭器的提法有著一定的時代制約,它不是超時代的辭彙,用於任何時代的玉器分類都是準確的,相反將其套用於史前事神活動及其享物便是不恰當的。如果準確地說以神物玉所制的事神用的玉器理應稱為“玉神器”,而不是文明時代帝王用於祭神的祭器或用於典章活動的禮器。那麼,在史前考古學文化墓地或遺址出土了哪些玉神器,它的功能如何﹖應當如何定名﹖這些都是我國史前古玉的社會功能及科學定名的科研工作,至此應當提到日程上來。
古今評論 / / / / / “玉神物”解 https://bit.ly/3prI8hB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巫也。
各本巫上有靈字。乃複舉篆文之未𠜂者也。許君原書。篆文之下以𣜩複寫其字。後人剛之。時有未盡。此因巫下脫也字。以靈巫爲句。失之。今補也字。屈賦九歌。靈偃蹇兮皎服。又靈連蜷兮旣畱。又思靈保兮賢姱。王注皆云。靈、巫也。楚人名巫爲靈。許亦當云巫也無疑矣。引伸之義如謚法曰極知鬼事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曾子曰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毛公曰神之精明者稱靈。皆是也。
以玉事神。
依韻會無也字。
从王。
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
霝聲。
郎丁切。十一部。
𤫊或从巫。
文百二十四


2020-12-28_1119382020-12-28_1120272020-12-28_1120202020-12-28_1120092020-12-28_111959-rRNepl3K9uogrVwXgt5ypZYlXw8LjEgX-r8P1_q_D82020-12-28_111948

日前,陝西省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栗家村西,共發掘出27座西漢早期墓葬,其中一座規模宏大並出土2,200餘枚玉衣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專家表示,這座墓室帶有「家丞」字樣的封泥、完整的伎樂陶俑、編鐘與編磬組合,顯示墓主身份應不低於侯級。西漢時期,列侯為王以下的最高爵位。而該墓出土的玉衣片數量,為目前已知漢代長安城周邊玉衣片最多的一座西漢墓,考古人員期待玉衣復原後可為漢代玉衣制度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愛佩玉,不僅生前佩戴,死後也要跟着入葬,那玉衣又是如何在西漢形成、流行的呢?
【歷史探秘】西漢墓葬出土兩千餘枚玉衣片 古人如何愛玉成痴?|香港01|藝文中國 https://bit.ly/2KXdEoL
日前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栗家村西,考古人員在此共發掘出27座西漢早期墓葬,其中一座規模宏大並出土2,200餘枚玉衣片。(新華社)
並非凡品的玉
由於玉的色彩與光澤,被古人認為是山川大地精氣的結晶,更成為人神溝通的重要媒介,《說文解字》載:「靈,靈巫也。以玉事神」,代表巫可以用玉和神靈溝通。從此玉有了非凡的宗教象徵意義,讓生者通過玉器,在神靈的保佑下讓死者的靈魂能夠得到安息,因此才選玉作為殮葬器物。
中國人用玉殮葬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土不少玉製文物,如浙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000年)出土大量各式的玉璧、玉琮、玉片與玉珠;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203號墓還發現墓主口藏玉琀、手腕上還佩戴鳥型玉飾及若干玉珠;更不用說殷商時期出土的墓葬,除了玉珠外,還有玉蟬、玉魚、玉管、玉貝,造型豐富。
浙江良渚文化遺址有大批玉器出土。(資料圖片)
浙江良渚文化遺址有大批玉器出土。(資料圖片)
《禮記.玉藻》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這句話說明如沒有特殊原因,君子不可讓佩玉離開身邊,而佩玉也能檢視自己的行止是否合禮,同時也被視作有德的象徵。可見隨身佩玉已為貴族習尚,故隨葬玉器不僅數量眾多,且形制也越來越繁複,如知名的曾侯乙墓(戰國時期)、洛陽中州路東周墓群等,除了包羅萬象的玉琀外,還有玉覆面、玉握等,先秦時期用玉殮葬的貴族可說不勝枚舉。
包身玉衣的出現
但為何到西漢時期,出現包覆全身的「金縷玉衣」呢?這要說到從春秋戰國以來,眾多貴族沉迷成仙、找尋長生不老藥的熱潮說起。《史記.封禪書》載齊威王(公元前378-前320年)、齊宣王(公元前350-前301年)、燕昭王(公元前313—前279年在位)都想找到傳說中的神山,以求長生不老。且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還花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入海求仙丹,雖然一無所獲,但也使這類傳說流傳得更廣。從戰國至漢初,兵荒馬亂、戰爭頻繁,人們自然會想找個精神寄託。為了成仙,漢代皇室便將死者全身用玉片製成類似甲胄的衣服來包裹死者,認為此種方式不僅能讓死者順利與神靈溝通,還能因屍身的保存、防腐而成為神仙。
西漢的皇室貴族都能着玉衣下葬,圖為漢代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西漢的皇室貴族都能着玉衣下葬,圖為漢代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以玉衣為葬,最早的紀錄可見《史記.殷本紀》:「甲子日,紂兵敗,走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漢代的玉衣,多半稱為「玉匣」或「玉柙」,取其匣藏物之意。學者認為西漢初因經歷戰亂,社會經濟仍處於貧困階段,甚至到漢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時,朝廷財政仍不寬裕,且文帝曾表示其陵寢無須太過奢侈「治灞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推測漢武帝之前,皇室貴族以玉衣方式下葬並不普及。
由於文景時代休養、儉約,到了漢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時,民間累積不少財富,而漢武帝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性格,起了帶頭效果讓皇室貴族紛紛效仿。自「張騫通西域」後,玉料來源不虞,有學者認為玉衣便在此時趨於制度化,但真正分級,則見於《後漢書.禮儀志》:「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除了皇室貴族之外,若得到皇帝賞賜,朝廷功臣也能着玉衣下葬,如臨終被武帝託孤的霍光,除了以皇帝規格下葬外,還「賜金錢、繒絮繡披百,領衣五十筐,璧珠璣玉衣」。
皇室帶頭厚葬飽受批評
玉衣雖是漢代王公貴族特有的喪服制度,但也不斷受到士人的批評,如漢武帝時,一位學習黃老之術的學者楊王孫,向孩子交代身後事時,堅持裸葬:「吾欲贏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脱其囊,以身親土」。但其子不忍父親如此隨便下葬,便詢問父親的友人祁侯請他幫忙說服。但楊王孫依然堅持,表示時下由皇室帶頭流行的厚葬太過,使用裸葬就是想矯正世風,認為厚葬有許多缺點,如埋在地下的財物,不僅會召來盜墓賊,還會讓屍體在盜墓後有暴屍荒野的風險。
圖為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為目前復原的所有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為精緻的一件。(百度百科)
圖為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為目前復原的所有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為精緻的一件。(百度百科)
後來由於王莽篡漢,其新法繁瑣且朝令夕改,多種貨幣同時使用造成的財政混亂,導致經濟崩潰,百姓無所適從下怨聲載道,終在蝗災、旱災四起後爆發大規模民變內亂,雖然最後由光武帝(前5-57年)削平群雄、建立東漢,但東漢初年經濟衰壞,重新回到西漢初年休養生息的政策上。於是,東漢玉衣僅限於皇帝皇后使用,貴族不再有着玉衣入葬的特權,而讓玉衣真正走入歷史,則是魏文帝曹丕(187-226年)的禁令。
漢代的厚葬與玉衣,以現代人講求簡禮、短喪與薄葬來說,相當不可思議,但也讓人得以窺看漢代皇室的喪葬觀念和對玉器的執着。
【歷史探秘】西漢墓葬出土兩千餘枚玉衣片 古人如何愛玉成痴?|香港01|藝文中國 https://bit.ly/2KXdEoL


2020-12-28_1125262020-12-28_1125052020-12-28_1124532020-12-28_1122522020-12-28_112241640 - 2020-12-28T112232.9972020-12-28_112231

關於“玉”與“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玉”與“巫”的關係。
《山海經》書影(資料圖)
古典《山海經》中介紹説:巫是早期人類社會中聰敏而又有智慧的少數羣體,她(他)們統治着野蠻的史前民族部落或社會。
“巫”賦予玉以“神物”的特性,使玉與一般的物質有了區別,同時,“巫”並把神玉雕琢成玉神器以“事神”,以期與天界神靈溝通。什麼是“巫”呢?
《國語·楚語》中説:“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這説明了在遠古時期,能夠事神、有祭祀特權的人,男子稱為覡(xí),女子則稱為巫。
巫覡在祭祀占卜中創造了中國最早的文字(資料圖)
就“巫”與“玉”,“巫”與“神”的關係,我們能通過大量出土實物加以佐證。這些不同形狀、大小的玉器表現了不同的圖像,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大都和遠古之時的祈禱、祭祀或神靈有關。
玉器上面所刻畫的內容,也多以早期道教崇拜的四像(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靈獸、祥雲以及符讖(chèn)、卜辭等隱語祕文為主。
商王武丁玉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故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教授説:“史前社會玉器往往由巫覡設計、雕琢並以器事神,從而推動了玉文化的第一個高潮的出現和形成,巫玉光輝普照大地,又為王玉之源泉、瑞器之根本,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塊基石”。
就當時巫覡對玉器的作用,楊教授認為:“巫覡將玉解釋為神物,是有神靈之物,用於通神的媒介、事神的享物。
將玉用作器物,提高到神器的崇高地位,掀起了長達數千年之久的玉崇拜,琢制了不少玉神器,將玉文化推向宗教的神學的第一高峯。”
“這維繫了血緣、地緣的羣體,使之成長壯大,凝聚起來成為一個團結有序的社會集團,戰天鬥地,雄踞四方,走過了巫神統治的時代,迎接了文明時代的到來。”
玉璧(資料圖)
就巫覡對社會的作用而言,楊教授認為:“從發展進化的觀點來看,巫覡率領先民走的是一條曲折而艱難的道路,但這是不可逾越的必經之路。
可知他們並非一羣等閒之輩,反之,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聰明過人的一批智者和精英,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為華夏文明鋪墊下第一塊奠基石。”
每一個時期,所反映的文化氣息是不盡相同的,玉文化也是如此。從工藝、技術、雕刻手法、形狀、功能都留下了時代特色、時代烙印。
就宗教而言,歷代因崇拜的對象不同,在特定的時期、階段,所表現在“玉”器之上的圖像、圖案,以及崇拜目的也不同。
如崇拜“巫”時期,反映巫和覡的頭面像、儺面像就主要體現在紅山、大溪、凌家灘、良渚、石家河等史前玉文化產區。
玉面具(荊州博物館藏)
其代表性的是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邊璋上的陰線刻巫覡祭山圖;紅山文化牛河梁16號地點出土的玉巫覡像;大溪文化的玉巫面像、凌家灘出土的玉覡像;良渚文化的巫騎獸儺舞事神圖;石家河文化的巫覡神面像等等。
而在良渚文化區3號墓出土了24件玉璧,出土時分置頭前腳後各十餘件,一部分壓在頭腳之下。其中製作最精的兩件放在胸腹之上,放在腹部的一件最大。
由此而知,當時的玉壁絕不是一般的裝飾品,而是具有祭祀、避邪、聖潔、吉祥等特殊意義的玉神器物。
到了唐代,就以玉祭神、祭祖方面就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如唐玄宗頒詔明令:“禮神以玉取其精潔温潤,今有司並用琚(jū)。自今禮神之器、宗廟奠玉並用真玉(指用好玉),諸祀用珉(mín)(其它可用一般玉)。如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
圓雕巫覡像(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這説明了在當時,用玉的等級制度,是十分嚴謹的。同時他還聲明,就是沒有大的玉器,寧可用小一點的,也絕不能用次玉來祭祀天地神靈。
金元之際,道教宗師邱處機大真人,不遠萬里、不顧年邁,去向成吉思汗傳道解惑,一言止殺,成就不世之功。之後,元太祖賜封邱祖為“邱大神仙”,入住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通領天下道教之事。
因其功、感其德,世人無不禮遇道教,邱祖更被大都(今北京市)城玉工行業,請上玉業祖師爺的寶座而加以供奉。
教育  考研類  新吧唧(眼鏡) 分割線
可以説,不論古今,碾玉行業一直與我國古老的、固有的傳統“道”文化,血肉相連、密不可分。
中華道學百問|“玉”與“道”有怎樣的關係?_騰訊道學 - 微文庫 https://bit.ly/38A0NRA


2020-12-28_112656e5b3a7d8e05921e2a9bc9cba6517fa958090af0d82cb5aab508f1a87689aa571 (2)ec0f593c186853c1755c2567124a9577 (1)2020-12-28_1129412020-12-28_1129032020-12-28_1128552020-12-28_112847fcd215ab61045aa38901c0efe94ea19e624b3d9cea7757de2f1f83b7595f57c02020-12-28_112826d7668e979995fb3611ce66583e4670a42020-12-28_1128152020-12-28_1127482020-12-28_1127392020-12-28_112707

中華獨有「玉文化」 故宮人教看門道
時間:2020-09-29 16:03新聞引據:採訪撰稿編輯:江昭倫
中國玉器發展有八千年歷史,隨著時代演進,異域文化的融合,玉器的使用目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從最早期「天人溝通」的宗教祭祀功能,逐漸世俗化,説玉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一點也不為過。(江昭倫攝)
中國玉器發展有八千年歷史,隨著時代演進,異域文化的融合,玉器的使用目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從最早期「天人溝通」的宗教祭祀功能,逐漸世俗化,説玉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一點也不為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敬天格物」常設展,就展出故宮院藏玉器精華,故宮器物處蔡慶良博士特別接受央廣專訪,教觀眾如何掌握欣賞玉器的基本門道。
八千年中國玉器發展  貫穿華夏文化傳承
故宮經常策劃各種主題的玉器展覽,故宮「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就透過不同時期玉器展件,說明中華文化中獨有的「玉文化」。
故宮器物處蔡慶良博士指出,中國玉器發展約八千年,其演變就像金字塔一樣,在最早期,因為玉料少,玉被拿來作為最重要的祭祀天地重器,成為天人溝通的媒介;越到後期,則開始逐漸世俗化,甚至是商品化。
蔡慶良:『(原音)玉器早期是非常珍貴,所以它只能為天而做,所以它算金字塔頂尖,數量少而精緻。可是隨著時代演變,因為玉料開採漸漸比較容易,所以慢慢地它從只為天而做的重器,慢慢變成大貴族彰顯身份的禮儀重器,所以它開始往身上掛,往身上掛不是裝飾品喔,那是禮儀重器,隨著時代往後演進,文化交融,所以造成不同題材、不同裝飾方式,或者是不同的器用,開始越來越豐富。乃至於明清,以至於現代,你可以發現什麼樣的題材都有,什麼用途也有,就像桌上擺設、往身上配掛,因為它已經到達了完全世俗化,所以我們用一句話來說明玉器發展歷史,就是不斷不斷社會化、世俗化,説比較更通俗,它從天上掉下來人間,所以我們才用金字塔來形容。』
早期玉為「神物」  天人溝通媒介
正因為不同朝代看待玉器的角度不同,玉器發展也有不同的變遷。
蔡慶良指出,在中華文化裡,「玉」被視為是山川孕育之精華,具有溝通天與人的靈性。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玉的珍貴性更顯突出。
中國玉器早期因為預料少,玉料珍貴,經常可見以天圓地方造型玉器,作為向天祭祀之用,也可見鳥禽意象的玉器,象徵人神溝通媒介。(江昭倫攝)
蔡慶良:『(原音)玉料是非常珍貴而堅韌,它事實上是很難製作的,所以在早期平均生命不到四十歲情況,有些製作玉器可能要累代製作,好幾代接力,就像今天的大教堂一樣,一做做五百年,你說五百年我看不到啊,人家會回答你,又不是為你做,它是為敬頌上帝而做,所以玉器也是一樣,越早期,跟天有關,所以他會不計代價,累代接力,就是要做出難以置信的重器。』
展場中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齊家系玉璧,以及紅山文化晚期鳥形玉珮,就相當具有代表性。蔡慶良:『(原音)中間這一件,其實在先民立場或他的世界觀,這就是上天的象徵,天圓地方嘛,為什麼感覺略有粗燥,很簡單,舉個例,你去參加祭祖活動,你絕對不敢穿得太過,你絕對不敢穿十公分高跟鞋,你絕對不會把指甲塗鮮紅色,因為場合不宜。為什麼選擇這種樸拙形制呢?很簡單,越樸拙,恭謹的內心恰足以表示對上天的崇敬,所以這是很自然。很多人都以為説是因為早期技巧不行或者工具不好,所以造成這種略顯粗糙的形制,其實不是,他能從土裡、山林挖出礦料做到這種形制,代表他技巧已經非常成熟 ,所以我們問的問題應該問說,他為何選擇這種形制跟風格?而不是說他為什麼做不出來,他絕對做得出來,所以旁邊為什麼會有鳥的形制,很多人認為說這只設裝飾品,其實這絕對不是裝飾品,既然我們知道玉器的功能是為了溝通人跟天,其實在今天也是一樣,我們大家都羨慕鳥禽能夠在天空飛翔,所以它正好可以作為人、天溝通的使者,所以為什麼在新石器晚期、早期,五、六千年,為什麼鳥禽題材特別多,因為那就是要溝通人天的使者啊,所以大家絕對不要把它當作裝飾品。』
龍山時期的兩件玉圭,為文化部指定國寶,源自斧的造型,由於上頭有獸面紋、鷹鳥紋等紋樣,代表在當時龍山人心目中具有神聖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社會分化日益明顯,只有統治者才有資格使用玉器,兩件玉圭也可看出在龍山人心中具有神聖地位。(江昭倫攝)
這兩件玉圭流傳到十八世紀時,乾隆皇帝命玉工將御製詩與璽文加在玉圭上,卻刻成與玉圭上的鳥紋樣相反方向,很多人以為乾隆不了解花紋的神祕性。但蔡慶良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從乾隆御製詩內容可以清楚了解,乾隆認為玉圭上的圓孔象徵日月,日月方向朝上更為重要,也反應玉器在不同人心中其實有不同的觀看方式。
商周圭璧制度成形   漢代葬玉觀念興盛 
到了商周,玉器成為貴族階級身份或是統治者的象徵,像是西周的玉牌聯珠串飾,經常可見月牙形玉簧,有些串飾甚至長達一公尺,穿戴這樣的禮器,代表穿戴者行走時須保有一定禮儀規範,反應不凡的身份。
另外,此時儒家學說興起,玉也被賦予道德意涵,玉被比喻為君子品德的化身,孔子就曾説「君子比德於玉」。到了西周,圭壁組配成形,玉的雕琢和形制便開始與禮制產生直接的關聯,後來更成為中國禮制的核心。
西周的玉牌聯珠串飾,經常可見月牙形玉簧,有些串飾甚至長達一公尺,代表穿戴者行走時須保有一定禮儀規範,反應身份象徵。(江昭倫攝)
從戰國到漢代,玉開始世俗化,成為貴族誇耀財富的象徵,當時人認為玉可庇護死者靈魂、轉世再生,因此漢代葬玉文化蔚為興盛。
蔡慶良舉例,一件墓葬出土的玉高足杯,被認為有承接露水之功能,另一件死者下葬時口含的玉蟬,都是標準漢代墓葬文化。蔡慶良:『(原音)蟬蟄伏這麼多年,是為了成仙而做準備,而它與羽化在樹幹上,什麼事都不做,只喝露水,各位為什麼我剛說那個高腳杯,又叫承露杯,為什麼規格之高,因為它是為了承接露水,為了延年益壽而做,所以那是最高的貴族而用,最高貴族其實在剛我們說,在它藍色跟褐色的器色,告訴你它的規格,因為代表跟銅器、鐵器合葬,那只有大貴族才能合葬,很多線索是很有趣的,但是你要理解背景。但是說到底2000多年來有人長生不老嗎,至少我們所知是沒有,所以在世喝高腳杯,承接露水,求長生之不老,不可得,所以埋到土裡,就把蟬含在嘴巴裡,希冀有朝一日能夠破土重生,標標準準漢代喪葬觀念,思維模式,所以只有大貴族才能用。』
漢代人認為玉可庇護死者靈魂、轉世再生,因此漢代葬玉文化蔚為興盛。展場中的漢代覆面玉石飾件及琀蟬就是充分反樣這樣的思維,也是貴族身份的象徵。(江昭倫攝)
另一件故宮超級巨星,東漢的「玉辟邪」也有類似的意涵。漢代因為崇尚神仙思想,帶有翅膀的祥瑞動物也被視為仙界生物,「玉辟邪」就代表了不可限量的神性與能力。而玉辟邪,整體接近直角三角形的構圖,營造出辟邪向前跳躍的動態感,加上圓形雕刻型態,都反映了當時玉雕技術與藝術性,確實達到某種高峰。
東漢「玉辟邪」,反映了當時玉雕技術與藝術性,確實達到某種高峰。(江昭倫攝)
異文化衝擊  玉器發展繽紛多元
中國玉器發展的脈動,在魏、晉南北朝時曾一度低緩無力,隋、唐開始,漢人與外來不同民族接觸,透過不同文化衝擊、交融,隋、唐、五代以至於宋、遼、金、元的八百年期間,中國玉器發展出現重大轉折,讓玉文化廣納更繽紛的內容。蔡慶良:『(原音)我們都知道從魏晉南北朝之後,因為漢代外交制策或民族政策,遊牧民族慢慢到長城以南,所以慢慢融合起來,正史叫五胡亂華,正史的觀點,事實上就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它顯現在玉器上面,所以玉器上就會出現不同題材,我們在這個時代就會看到不同文化的技巧,不同文化題材,不同文化的目的。所以你會看到唐代,一般人為唐代認為鮮卑族、有人認為突厥,都有,反正就是外族,所以你會看到這種胡人做玉器或者跳舞的題材。』
受到多元文化衝擊,隋、唐開始玉器有了外來民族的元素加入。(江昭倫攝)
這階段時期的玉器出現大量以自然花卉、鳥獸、人物為主題的寫實象生之作,消費對象也開始普及到普通市民,文房用具也可見玉雕作品, 特別是到了宋代,文人情趣興盛,玉雕在陳設與賞玩之餘,也有象徵意義。
一件刻意染色的玉荷葉杯,葉緣彎曲起皺,代表當時雕刻技藝成熟細膩,也被認為傳達宋代文人惆悵不得志卻又不放棄理想的象徵意義。
一只刻意染色的玉荷葉杯,就被認為傳達宋代文人惆悵不得志卻又不放棄理想的象徵意義。(江昭倫攝)
而傳統文化中,以玉為溝通人神媒介,表彰道統的象徵觀念,依舊貫穿不同朝代,唐玄宗開元十三年舉行封禪大典時的祝禱文「禪地祗玉冊」,就是典型例子,也是文化部認定的國寶之一。
蔡慶良:『(原音)它看這個禪地玉冊是皇帝跟地祇神的悄悄話,他寫的隸書,只有一個是寫楷書,在哪裡寫呢?在第三簡,最下面寫「隆基」,隆基是誰?李隆基,唐玄宗,他自稱嗣天子臣,我是天子底下的臣子,叫做隆基。所以你看他怎麼樣抬到前面呢?你看下面他寫說,「敢昭告于」誰?皇地祇,地神,皇地祇馬上跟到這一簡最上面,所以它為什麼重要,這代表了法統的象徵,補足了歷史上非常重要缺失的文獻,或者你可以比對文獻,作為經傳之闕如。』
以玉為溝通人神媒介,表彰道統的象徵觀念,貫穿中國不同朝代,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的封禪大典時的祝禱文「禪地祗玉冊」,就是典型例子。(江昭倫攝)
明清玉器發展徹底世俗化  製作工藝達顛峰
玉器發展到了明清時代,工藝又達到另一個高峰。明代玉器越到晚期,工藝發展越快速,人才輩出,玉雕名將陸子剛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有大量仿冒品出現。蔡慶良:『(原音)就像今天一樣,商品化的時代,你買不同的產品,就像女士愛買化妝品 ,或者喜歡買包,第一個喜歡買什麼牌子,對吧,標準商品化時代,所以明代晚期就出現重要著名的大匠師陸子剛,因為他實在太有名,只要他落款就身價百倍,所以你看後面就有他的簽名,所以你聽到「子剛牌」、「子剛款」,就是這樣,可是我們因為缺乏明確知道説可以確定這就是陸子剛作品,仿的人太多,我們現在很難判斷哪個是仿品,哪個是他的原作。』
陸子剛是明代玉雕行業的翹楚,上下百年無敵手,有「子剛死,技亦不傳」之說。當時即有大量仿冒品出現。(江昭倫攝)
到了清代,玉器可說徹底世俗化。蔡慶良說,各式各樣造型精美的玉雕大量出現,品種與數量相當繁多,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市場需要什麼,就會有人做」,且為各階層廣泛使用。
乾隆皇帝本人,更是一位「愛玉成痴」的人,故宮院藏玉器有大半都是出自乾隆所藏,也因此清宮玉器做工之精,器形之多,超越中國歷代。
乾隆自己則因為愛好賞玩古玉,因此也提倡仿製古玉。故宮院藏一件「白玉群獸插屏」,有祥雲、有瑞獸、有神樹,明顯漢玉制式,正是乾隆仿古玉的代表,而實際上它是一個銅鏡台座,白玉本體下方左右突起的圓雕鳥雀造型,則是為了放置銅鏡之用,鳥雀局部還刻意染成棕褐色,以示其羽毛,呈現靈動感;看不見的木座背後,還設計了夾層,目的是為了收納銅鏡,可說巧思處處。
乾隆皇帝提倡仿製古玉,故宮院藏一件「白玉群獸插屏」,設計雕工處處可見巧思。(江昭倫攝)
也因為擁有自己的玉器審美觀,乾隆本人還會評點他心中認為的玉器製作工藝好壞,他曾批評蘇州、揚州玉工為了市場性而炫技,譁眾取寵,製作玉器時不考慮功能,如製作香薰就不該全器用多層次鏤空技法,以致無法盛放灰燼。
清代玉器發展已徹底世俗化,市場需要什麼,就有人做。不過有時也過於炫技,乾隆就曾以香爐為例,批評玉工不該全器用多層次鏤空技法,以致無法盛放灰燼,明顯譁眾取寵。(江昭倫攝)
蔡慶良指出,很多民眾參觀故宮玉器展,都偏好雕刻精美的作品,但事實上欣賞玉器,不要只是從自己主觀美感出發,也必須了解每個時代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知道玉器在當時的功能以及重要性,也才能掌握玉器藝術之美,自然能感受得出中華「玉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中華獨有「玉文化」 故宮人教看門道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mWz2ZM


2020-12-28_113137

[古玉生輝]馬溫璧珍藏專拍 | 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https://bit.ly/3o6LMgR
青黃玉色,半透明,局部有較重白色沁斑。雙面神人採減地突起陽線和陰線相結合雕刻技法,展現威嚴形象,具有避邪、守護的象徵意義。上部為一對大耳,下部方形目,雙眉,寬鼻,闊口嘴角上彎並下勾,臉兩側有刻飾齒狀鉏牙鬢鬚,五官特徵雕刻嚴肅莊重。背面拱形,陰線刻與正面相同的相貌,額上有一鑽孔,可供懸佩之用。
玉雕人面、人首最早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的石家河文化,有學者認為,史前出土的一些玉人面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不是神人像而是巫覡像,是巫覡通神時佩戴之用,以玉事神。  Microsoft Word - 彭美玲_作者定稿20160520 (ntu.edu.tw)


說文解字:禮
洗硯聽泉-說文解字:禮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M3DZC2
甲骨文中沒有「禮」這樣的字形,類似「神」字,「禮」字左部也有「礻(示)」。《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說,「禮」為「履行,是用來祭神求福的事。」還告訴大家,「禮」字右部「豊」不但表義亦表聲。
(甲骨文)
甲骨文用「豊」來表示「禮」的含義。《說文解字》:「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這顯然是「禮」從「豊」字添加「礻(示)」部分化出來之後,「豊」的含義縮小。許慎沒告訴我們「豊」的上半部分是什麼。我們看「豊」字的甲骨文就會明白很多。甲骨文上部「山」形器之中兩側有「玉」,說明古人行禮需要用到特定的玉器,將盛了玉的豆作為祭品。
(小篆)
古人事神行禮時也需要用到不少東西,如犧牲玉帛等等。使用除玉之外的東西裝入豆中為祭品,用「豐」字來表示,因此,容庚等學者認為,「豊」「豐」原本為一字,後來分化成兩字。
(楷書)
我國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寫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就是「華夏」二字的含義。所謂「禮儀」,指的是禮節的規範與儀式。如常見的「外交禮儀」。《周禮·春官·肆師》說:「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禮」字的含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指「人類的行為規範」。正如《禮記·曲禮上》說的:「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a8r9gl.html

s613spr4s40141qp8880738nrqp099o2oq89536q610o4opqns4rp4483p46030qs1r0q834419s46p2on3pp36rp73333p7


禮的意義

10禮的起源+-+定稿.pdf (cyut.edu.tw)

2020-12-28_1139352020-12-28_1141392020-12-28_114101

10禮的起源+-+定稿.pdf (cyut.edu.tw)


41699139.pdf (core.ac.uk)

2020-12-28_114559


中國文學批評史報告 (fju.edu.tw)

2020-12-28_1134382020-12-28_113449

中國文學批評史報告 (fju.edu.tw)


禮器略說 (ny.edu.hk)

2020-12-28_114811


1010115002-000195.pdf (ncku.edu.tw)


周禮註疏/卷十九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疏「小宗」至「宗廟」○釋曰:建,立也。言立邦之神位者,從內向外,故據國中神位而言,對下經在四郊等為外神也。言「右社稷,左宗廟」者,案:《匠人》亦云「左宗廟,右社稷」。彼掌其營作,此掌其成事位次耳。案《禮記·祭義》注云:「周尚左。」又案桓公二年,「取郜大鼎,納於大廟」。何休云:「質家右宗廟,尚親親;文家右社稷,尚尊尊。」若然,周人右社稷者,地道尊右,故社稷在右,是尚尊尊之義。此據外神在國中者,社稷為尊。故鄭注《郊特牲》云:「國中神莫大於社。」《祭義》注「周尚左」者,據內神而言。若據衣服尊卑,先王袞冕,先公鷩冕,亦貴於社稷,故云「周尚左」。各有所對,故注不同也。○注「庫門」至「即立」○釋曰:鄭知「庫門內、雉門外」者,後鄭義以雉門,為中門周人外宗廟,故知雉門外、庫門內之左右也。先鄭雲「古者立、位同字」者,是古者假借字同也。雲古文《春秋》者,《藝文志》雲《春秋》古經十二卷,是此古文經所藏之書。文帝除挾書之律,此本然後行於世,故稱古文。
周禮註疏/卷十九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4OkfsL

周禮註疏/卷十九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太廟與社稷壇: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 每日頭條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廟就是太廟

太廟+歷代帝王廟/宋代武成王(姜太公)陪祀+宋代文宣王(孔子)陪祀-太廟/儒教傳統的祖先信仰和君主崇拜相互影響,除了人人都供奉祖先外,天子擁有「封神」的權利,太廟內也不僅供奉皇帝的祖先還供奉了已故的功臣名將,歷代帝王廟也供奉了188位中國曆朝帝王和79位歷代賢相名將。民間祠堂除了祭祀先祖和灶神也為歷代聖賢建廟立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左祖右社」是什麼呢?「左祖」,就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所以叫太廟;「右社」,就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在中國古代重孝道重祖先,列祖列宗在上, 保佑江山永固,所以叫「左祖」。而土地與糧食是國之根基,所以為「右社」。
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號稱是中國明清縣城的活標本,除了有高十二米、厚五米、周長十二華里的古城牆外,還有序地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築物,形成了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 西佛寺的標準格局。

元代大都圖/“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左稷右社/社稷壇+山川壇+先農壇/神農氏的後裔「后土」是社神,「柱」是稷神-炎帝後裔「柱」能植五穀、百蔬,故祀以為稷,被尊奉為穀物之神。神農氏後裔還有共工氏,以善於平治水土著稱。其子曰句龍,被尊稱為后土,後來被尊奉為社神/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田地,位於觀禮台的南方。俗語所說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r01s155619814158963s1p18n2o78728rn0q428p7nqr4p9po7p2pn4582058nq43q92sp1p917n4qo3o2q6s774q01197r6

太廟與社稷壇:左祖右社,敬天法祖 - 每日頭條


古代國都建制中的「左祖右社」 - 每日頭條

「左祖右社」是什麼呢?「左祖」,就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所以叫太廟;「右社」,就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在中國古代重孝道重祖先,列祖列宗在上, 保佑江山永固,所以叫「左祖」。而土地與糧食是國之根基,所以為「右社」。
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號稱是中國明清縣城的活標本,除了有高十二米、厚五米、周長十二華里的古城牆外,還有序地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築物,形成了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 西佛寺的標準格局。

39n50003296s50o2op8r39n9000135s4n8388s2239n70003280on4610o99

古代國都建制中的「左祖右社」 - 每日頭條


中山公园,一处与故宫一墙之隔的公园-看点快报

2020-12-28_1215012020-12-28_1214070 - 2020-12-28T121326.4881570087296-1463877508

中山公园,一处与故宫一墙之隔的公园-看点快报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廟就是太廟
「左祖右社」是什麼呢?「左祖」,就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所以叫太廟;「右社」,就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在中國古代重孝道重祖先,列祖列宗在上, 保佑江山永固,所以叫「左祖」。而土地與糧食是國之根基,所以為「右社」。
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號稱是中國明清縣城的活標本,除了有高十二米、厚五米、周長十二華里的古城牆外,還有序地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各類建築物,形成了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 西佛寺的標準格局。
故宮之太廟
 廟,最早是指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曲禮》中記載:君子講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宮室為後.古時候,人們在家中,有婚喪嫁娶等大事時,都要先去宗廟祭祀,為的是向祖先求得認可.
 西元1850年2月25日,農曆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喜慶氣氛已經彌散.道光皇帝在彌留之際寫下一道朱諭:死後靈位不入太廟,不立神功聖德碑.為政者對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英國勝利、中英雙方簽定《南京條約》負責的態度.
 太廟就是天子祭祖的場所,諸侯王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廟,而不能稱太廟.後人所祭祀的對像是祖先的靈位,為木質加工牌位.周朝規定天子九廟,後來演化為一個廟堂中供奉九位祖先的牌位.若超過九代,就把隔代的祖宗牌位轉到祧廟的石函中保存,稱“祧遷制度”.( 詞語注音tiāo qiān ㄊㄧㄠ ㄑㄧㄢ 祧遷(祧遷)詞語釋義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的神主遷入遠祖之廟.)
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的偏殿中.
 天下最大的家是皇帝的家.最大的宗廟就是太廟.當年永樂皇帝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定,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建造了太廟.這裡曾經安放過明清兩代帝后的神位.
社稷壇
  明永樂18年建(1420年),遵周禮"左祖右社"的營國定制,安置紫禁城午門南的西側.為僅存中國封建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國家級祭壇.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祭壇正方形,三層,青白石砌築,96公分高.面層鋪設五色壇土,東側青色'南側紅色'西側白色'北側黑色'中為黃色,俗稱"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台中立"社主石",也稱"江山石",上銳下方,代表"江山永固".明清皇帝每年農曆二月'八月在社稷壇祭祀,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北京 紫禁城 左祖右社 - ger0830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4NnY9M
f_22228736_1f_22228758_1f_22228740_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