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地壇+天壇/北京天壇-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1961年,天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黃帝炎帝蚩尤


元代大都圖


北京中軸線-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京城是穆斯林「也黑迭兒」的人設計,他先為元世祖忽必烈設計花島(今北海公園),後來又設/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北京城的“一軸一線”,一軸即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一線即從朝陽門至阜成門的大街及監修元大都宮殿。元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用18 年時間建成。大都城的城牆共2.8 萬餘米,用土夯築而成/7.8公里長的中軸線,貫穿的不僅是一座北京城,更是這座城的千年史。這條線好似老北京的脊梁,它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所有的皇室宮殿、廟壇、政府衙署等重要建築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n6FiUH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劉秉忠-元朝忽必烈可汗宰相。諡文正/郭守敬/向忽必烈進言「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參照漢人法律,改善法度、革除弊政/平遙古城-東城隍、西縣衙、南觀音、北關公、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 西佛寺的標準格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oFyZYI
----------------------
左祖右社,出自《周禮·考工記》,記述了一套營建國都的規制:“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
目前考古已知將左祖右社納入都城規劃設計的最早實例出現在秦都雍城
據研究,《考工記》中雖為戰國初期齊國的官書,但經秦滅六國的兵燹及焚書之劫,曾一度散佚。至西漢復出,漢武帝時被補進《周禮》。已有學者指出其已經漢人編纂,不排除漢代儒生以長安城的情況增改了《考工記》中匠人營國的部分。
左祖右社:指宮殿的左邊(東)是祖廟,右邊(西)是社禝,祖廟建在東邊,社稷壇建在西邊,左右對稱。但左祖右社的營國製度,其中的祖廟(祖)已退居次要地位,屬於晚近的漢代的都城建造制度。
制度編輯
中國的禮制思想,有一個重要內容,則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有土地才有糧食,“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喜氣洋洋,手中無糧慌慌張張”、“有糧則安,無糧則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人所共知的天經地義。左祖右社,則體現這些觀念。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故稱太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社為土地,稷為糧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後。
-----------------

神農氏的後裔「后土」是社神,「柱」是稷神。-炎帝後裔「柱」能植五穀、百蔬,故祀以為稷,被尊奉為穀物之神。神農氏後裔還有共工氏,以善於平治水土著稱。其子曰句龍,被尊稱為后土,後來被尊奉為社神

左稷右社
社稷壇是祭祀社稷時所用的祭壇。中文的「社稷」一詞指代國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穀。由於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社稷。祭祀社稷通常由皇族主持,祈盼五穀豐登、國土太平。社稷壇是重要的禮制建築,在古代都城規劃設計中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記載,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造太廟和社稷壇,二者分居左右,但具體位置不盡相同。元代都城大都的太廟在當時的齊化門(今朝陽門)內,社稷壇在平則門(今阜成門)內,雖然也是設在大內宮城的左右,但離皇城較遠。
祭祀社稷的活動各朝也不盡相同,分為分祭和合祭兩種方式。明朝以前的社稷壇「社」「稷」分開建壇祭祀行禮也是分開的。南京社稷壇最初也是東西對峙,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認為「社」「稷」固不可分,故讓禮官奏議,合社稷共為一壇。遵照洪武十年以後的制式,北京社稷壇按照社稷合為一壇修建,即是今天人們所見的形制。
據明代的史料記載,社稷壇在明代先後有3處:
南京社稷壇
中都社稷壇,位於安徽鳳陽
北京社稷壇,位於北京中山公園內
https://is.gd/rBOxoX
----------------------------------
社稷是中國古代君主的祭壇。「社」指社神,土地之神。「稷」指穀類「粟」,即小米,亦指「稷神」,即穀物之神。中國古代國君都祭社稷,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後來就用「社稷」代指「國家」。
簡介
「社神」在殷商已受崇拜。殷商的最高神是「上帝」,自然神中,社是最重要的,被視作守護神。社神和祖靈,是殷商崇拜的兩大焦點。
有人說稷神是后稷,也有人說是神農氏,又稱炎帝。也有人說神農氏的後裔「后土」是社神,「柱」是稷神
炎帝後裔「柱」能植五穀、百蔬,故祀以為稷,被尊奉為穀物之神。神農氏後裔還有共工氏,以善於平治水土著稱。其子曰句龍,被尊稱為后土,後來被尊奉為社神。對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和民族來說,土地和糧食是社會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發展和興衰存亡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國社稷即國家的代名詞。
在周代,社和稷被一起崇拜,合稱「社稷」。周天子會在冬至和夏至每年兩次祭祀社稷。社稷在露天的祭壇崇拜,祖先則進入祖廟崇拜。社稷之壇在王宮之西,祖廟在王宮之東,二者構成國家的一對象徵。
《周禮·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國家的國君,稱為社稷主;中國的天子,稱為天下主。社稷主的名號是侯;天下主的名號是王。誰夠資格稱為天下主?誰夠資格稱為社稷主?乃是有條件的,《老子》第七十八章說:「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主。正言若反。」不論是天下主或是社稷主,都必須承擔危難災禍屈辱,而不是坐享安榮舒適。
現今北京中山公園內,仍有社稷壇及國土象徵的五色土。
https://is.gd/uGTfBq
--------------------------
山川壇
山川壇,建造年代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它就是現在的北京先農壇,北京市宣武區東經路21號。建於正陽門西南,與東面的天壇建築群相對應。
建造年代: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
主要用途: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場所。
記載: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6·祠廟志》載:山川壇 “在府治西南臨漳門外柳通鋪。《八閩通志》雲,宋初以風雨雷師附祭社稷壇(參見《泉州寺廟·社稷壇》)。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郡守宋均復別建於仁惠坊內東倉之隙地。元因之。明時,故址併入府治。洪武二年(1369),知府常性建今所。清雍正九年(1731),知縣王之琦重修。乾隆二年(1737),奉文再修。”晉江縣附郭統祭於此,不別為壇。  其制累石為之,南向,縱橫各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繞以周垣,門、階、廚、庫等所如社稷制。設神位三,中風雲雷雨之神,左境內山川之神,右府縣城隍之神。https://is.gd/qNX9ki
----------------------
先農壇建築群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和太歲諸神和舉行親耕的地方,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註 1]南中軸線西側,與天壇東西相對,遙相呼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最新版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計劃全面恢復先農壇歷史布局,重現古都農耕文化。
歷史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先農壇建於北京南郊,當時稱山川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祇二壇。後來天順二年(1458年)等不斷有修繕和新增建築。
民國以後先農壇逐漸衰敗,後很多建築被拆除。1916年,先農壇被闢為城南公園。1936年,在原址東南角蓋起北平公共體育場,後更名先農壇體育場。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7月華北育才小學(後稱北京市育才學校)遷入北京,進駐先農壇。先農壇太歲殿被育才學校占用,具服殿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占用。
1979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育才學校圖書館從俱服殿搬出。1998年和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為先農壇的修繕提供了資金。1998年和1999年,美國運通基金會為北京先農壇的俱服殿和神廚的修繕提供了資金。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先農壇建築群設有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主要建築
先農壇建築群可以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先農神壇、神廚庫院、神倉院、俱服殿、觀耕台、慶成宮),太歲殿(太歲殿院和焚帛爐)和天神地祇壇。
先農壇
先農壇
先農壇觀耕台漢白玉台階
先農神壇--先農神壇是皇帝祭祀先農神的祭壇。先農神壇呈方形見方約15米,高一層約1.5米,由石包磚砌,四面有台階各8級。
宰牲亭--宰牲亭是祭祀宰殺犧牲的亭子。
神廚神庫院--神廚庫院是存放先農諸神神位和準備犧牲祭品的院落,位於先農神壇的正北。 由正殿,東、西配殿和兩座六角井亭組成,正殿稱為神版庫用供奉先農神的牌位,東配殿為神庫,存放祭祀和親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為神廚。
具服殿--具服殿為皇帝親耕前更換親耕禮服的地方,位於觀禮台的北方。
觀耕台--觀耕台為皇帝親耕完畢, 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台。 觀耕台呈方形見方18米,高一層1.9米,四面各有台階9級,台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側面雕有蓮花圖案。
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田地,位於觀禮台的南方。俗語所說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
神倉院--神倉院是存放耕田收穫的穀物的地方,親耕收穫的穀物供北京各壇、寺廟祭祀使用。 院子分為前後兩個院,前院有收谷亭、圓廩神倉和庫房,後院是祭器的庫房。神倉院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慶成宮--慶成宮是皇帝祭祀和親耕後犒勞百官的地方。慶成宮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原稱齋宮,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今名。慶成宮設宮門兩座,院內東側原有一座鐘樓。主要建築是前殿、後殿及東西配殿,前殿設有月台。
太歲壇
先農壇太歲殿
太歲壇,又稱太歲殿,位於先農神壇東北,是祭祀太歲神及十二月將神的院落。 建築有太歲殿,拜殿及東西配殿, 太歲殿正殿祭祀太歲神,東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將神
在太歲殿院外東南側還有用於焚燒祭祀太歲諸神的祝帛祭品的焚帛爐,為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築。
祭祀和親耕儀式
主條目:藉田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秋天,親耕田收穫後,將穀物存放在神倉院,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中國古代建築展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是北京市文物局直屬單位,坐落於北京先農壇古建築群內,落成於1991年9月,同年9月25日向公眾開放,博物館主要有《中國古代建築展》(太歲殿院內)和《北京先農壇歷史文化展》。
《北京先農壇歷史文化展》位於神廚神倉院內,共分為先農文化、祭祀盛典、建築景觀、百年滄桑四個部分。
在太歲殿院內,還擺放了很多石獅子、門墩等石刻藝術品
https://is.gd/vYOMal


一畝三分地 (漢語日常用語) 
一畝三分地的出處:明朝時始皇帝在京城設立祭拜神農的先農壇。位於北京正陽門外西南三公里的先農壇(也叫“山川壇”),內設觀耕台,作為春季皇帝檢閱大臣們農耕的地方,觀耕台前(南方)大臣們耕作的農田有一畝三分地。後來“一畝三分地”被人們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之意
不要只顧個人的一畝三分地,要多為大家著想點。
由來
何謂“一畝三分地”?原來在我國清朝時,住在深宮大院裡的封建皇帝,為了“了解”農時,“熟悉”節令,顯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便在中南海劃出了一塊土地,每年在這裡“演試親耕”,世代沿襲,他人不得改用,這塊地恰好一畝三分,於是人們將它推而廣之,便稱其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為“一畝三分地”。
人們常常用“一畝三分地”作為利己主義的代名詞。那麼,“一畝三分地”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滿族原來是我國北方的漁獵民族,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後,為了及時了解農時,熟悉節令,居住在深宮大院裡的皇帝便在驚蟄時節乘龍輦從正陽門到先農壇耕地。當時劃出的這一塊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親耕”,表示普天之下該種五穀了,並以此顯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種做法世代沿襲,他人不得將地改作它用。當時皇帝“ 親耕 ”的這塊地恰好為“一畝三分地”,於是,人們推而廣之,將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稱為“一畝三分地”。
一畝三分地。形容所屬地盤、勢力範圍。“所以他們只是在規定的'權力'範圍行使職責,市委書記能說什麼呢?他也不能越權啊!那是各部門的'一畝三分地',別人無權進行幹予的。”( 《經濟學消息報》2003/6/15)“在做業務員時,她的一畝三分地就是她面對的營銷區域市場;在做了老總後,她的一畝三分地就是整個格力。”(《揚子晚報》2003/7/17)
一畝三分地與龍頭節
“一畝三分地”還與二月二的“龍頭節”有關,請參閱下文對“龍關節”的介紹:
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
據說這個節日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婚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在二月初二這天,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來歷。
龍頭節這天,北方農村家家都要做餅,稱作“龍鱗餅”,說龍有了鱗就不會受凍。還要做麵條,叫“龍鬚面”,為的使龍在新的一年裡更健壯有力。再就是“煮豬頭”,這豬頭都是在臘月裡殺豬時割下來,割下後就吊在房樑上,直等到二月二這天才摘下來洗涮蒸煮——家家院子裡都瀰漫著肉香,以等待龍的醒來。據說,這天如果龍還沒醒,那轟轟的雷聲就要呼喚了。醒來的龍,人們都爭著往家裡引。早晨很早就到河邊去挑水,一路上還撒穀糠或灶灰,一直到院落裡。引龍敬龍,為的是求得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句諺語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於是過“龍頭節”的時候,家家院落裡還要“畫倉子”,人們手裡拿個小盒兒,裡邊裝滿灶灰,然後一把一把地在院中撒畫,先畫出尖尖的倉頂,再畫鼓鼓的倉肚,最後畫倉門,門是很小的,像個寶葫蘆。然後抓些五穀雜糧放在倉子裡,上面還要壓個小石頭,以防雞、鳥來食。
龍抬頭了,蟄伏了一冬的動物開始甦醒,害蟲也蠢蠢欲動,所以人們在慶賀龍抬頭的時候,又有抑制害蟲的習俗。這天,家家都要“煎年糕”,把年糕放在鐺子裡煎來煎去,每回都要翻上幾次,據說,這樣寓意煎死害蟲,它就不會糟蹋莊稼了。
如今,農村家家戶戶豐衣足食,過“龍頭節”的人又多了起來,人們不是寄希望於“龍抬頭”,而是啟用這個古老的風俗,作為一項娛樂活動來活躍文化生活,給節日再添一點喜慶氣氛。https://is.gd/PBv4VQ
------------------
「一畝三分地」這句話。不禁要問,這一畝三分地到底是是什麼意思?又在哪裡?其實,這和明朝、清朝重視農耕有關。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源於明朝皇帝親自觀看大臣春季農耕、清朝皇帝親自拉犁耕地。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到正月(孟春之月)就要選擇一個吉日,天子親自載著耒耜等農具,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到專門為自己開闢出來的一塊土地(即耤田)上去耕種,在明清兩代被稱為「耕耤禮」。
耕耤禮通常在農曆二月或三月的吉亥日舉行。提前一個月相關機構就開始準備,確定從祀從耕人員,並請皇帝先到西苑豐澤園去演耕。耕耤前一天,皇帝要到紫禁城中和殿閱視谷種和農具,而後,這些谷種和農具就會盛放於龍亭中抬至先農壇,放到規定的地方。耕耤當天早晨,皇帝身穿祭服,乘坐龍輦,在法駕鹵簿的導引下,與陪祭文武官員同到先農壇,祭拜過先農神,更換服裝後,就到耤田上行躬耕禮。一時鼓樂齊鳴,禾詞歌起,兩名耆老牽黃牛,兩個農夫扶著犁,皇帝左手執耒,右手執鞭,行三推三返之禮。之後,從耕的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和九推九返禮,最後由順天府尹與大興、宛平縣令率農夫完成耤田的全部耕作,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穀雜糧。這些莊稼的收成,要在將來重要的祭祀儀式上使用。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建設起了氣勢恢宏的國都,在建設高大的城牆宮殿的同時,永樂十八年,朱棣在都城南方建設了用於祭祀神農氏的先農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抵二壇。明天順二年(1458年)又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添建。
先農壇共有慶成宮、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包括宰牲亭)、神倉、俱服殿五組建築。
另有觀耕台、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壇台四座,內壇觀耕台前有一塊土地,專門用來在耕耤禮時供皇帝執行耕耤禮時使用,這塊土地的面積剛好一畝三分,由於皇帝親自耕作、收穫的土地只有這一塊,久而久之人們便用一畝三分地來形容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了,有時候還含有「自私」之意
https://is.gd/McUQOs
---------------------
山川壇,即現在的北京先農壇,北京市宣武區東經路21號。建於正陽門西南,與東面的天壇建築群相對應。
建造年代: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
主要用途: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場所。
先農壇
先農壇
記載: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6·祠廟志》載:山川壇 "在府治西南臨漳門外柳通鋪。《八閩通志》雲,宋初以風雨雷師附祭社稷壇(參見《泉州寺廟·社稷壇》)。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郡守宋均復別建於仁惠坊內東倉之隙地。元因之。明時,故址併入府治。洪武二年(1369),知府常性建今所。清雍正九年(1731),知縣王之琦重修。乾隆二年(1737),奉文再修。"晉江縣附郭統祭於此,不別為壇。 其制累石為之,南向,縱橫各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繞以周垣,門、階、廚、庫等所如社稷制。設神位三,中風雲雷雨之神,左境內山川之神,右府縣城隍之神 https://is.gd/CNrzER
---------------------------
最高的統治者對自然的虔誠祭祀,網上查北京帝都有大小有九壇除了我們熟悉的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還有先農壇、社稷壇和先蠶壇,其中天壇(天壇、祈穀壇)和先農壇(先農壇、太歲壇)各含兩個壇,加起來是九,其中社稷壇在中山公園,先蠶壇在北海公園,現在可以不提這兩個壇,實際的祭祀合併是五個壇,俗稱北京的五壇八廟,五壇中唯獨先農壇很陌生,參觀後感興趣的不是祭祀儀式,而是古建築博物館的展覽,展品佈置對古建愛好者來說非常精彩,看著那些大木構建的詳細拆解,完全陶醉在古代建築藝術之中,也算是對古代建築藝術匠人的祭祀。也許有一天我會策劃來一次天地日月山川壇五壇一日遊,感受古人對自然的祭祀及尊敬。
在天橋附近一處街道口,矗立著一塊標示,“山川壇遺址”,很奇怪什麼是山川壇,原來先農壇最早叫山川壇,明永樂十八年(1420)始建山川壇,“悉仿南京舊制”,合祀露祭山的太歲諸神,明萬曆四年(1576),改山川壇之名為先農壇。在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周圍,有一圈石頭龕籠,裡面供奉著各路自然界神仙排位,還有風雨雷電各路大神,這些石頭龕籠原來不是放在這裡,現在只好委屈擺成一排,上面分別刻著山和水的花紋,刻山型花紋的是山神,如:五嶽五鎮,刻水型花紋的是水神,如:四海四瀆,其中五嶽四海大概知道,五鎮四瀆就說不全,有機會去五鎮看看,五鎮:東鎮沂山1031.7米)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南鎮會稽山1194.7米)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中鎮霍山(2504.3米)位於山西省霍州市;西鎮吳山(1841.9米)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北鎮醫巫閭山(0866.6米)位於遼寧省北寧市。四瀆:東瀆淮河、南瀆長江、西瀆黃河、北瀆濟水。不管現在有名無名,有形無形,反正在國家級祭祀有它們的牌位,至少在中國大地它們是首屆山川界的代表,代表一方水土參加國家的盛典,榮耀永遠。 https://is.gd/zbbHOw



先農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8EAgj
太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Wjo7wn
神農大帝5514週年聖誕千秋,他用他的生命及不斷的研究來教導大家種植,不僅是神農嘗百草,更是藥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神農聖帝不僅是中藥界的祖師爺,自古以來也一直是農民心中的守護神-大天宮五穀王廟據廟史記載,可追溯到清朝康煕46年(1707年)興建的「先農壇」(先農壇為清朝時代各府州縣必設的壇廟,每年春、秋二祭,由知縣親臨主祭 https://t.ly/Gek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