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姜家的尚義可風、聖旨碑、急公好義 

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粵、福,客、閩+洪騰雲於是陸續捐出數公頃土地興建城牆、官署、官邸,也將洪家祖宅附近的空地捐建北部第一間科舉考棚土地捐贈者後代洪家向本報反映,指祖先捐地是「急公好義」滿足社會需求,不滿政府惡搞讓財團開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預期未來台北城博物館會在考棚遺址上。
希望台北市好好做。
很少見的
從總統府這邊 往228公園方向 拍攝急公好義坊
背後 台北府官天后宮建築還在。

21318802_2057374721161900_6949055748698377989_o

客家人+急公好義坊--姜胡氏「急公好義」的典故--全台只有二座急公好義坊,一座保存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另一座表彰北埔姜家的牌坊 @ 姜姓宗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建築特色

台灣急公好義-洪騰雲+北埔姜家

2020-10-21_1120562020-10-21_1120262020-10-21_112019483529956_m483529818_m

建築特色


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五)_泉州好玩吗,泉州怎么样,泉州旅游攻略,泉州自由行攻略-【驴妈妈游记】

db4958c1-cf63-4c6f-b01f-b4464a38c6f5_720_

南少林最大的看點是山門前的牌坊,那個牌坊是現在泉州僅存的一個牌坊。 它矗立在工地上,幾乎都成了危險建築。 牌坊並不十分精美,但是閩南的牌坊很有特色,中間有很大的鏤空,然後牌坊的連接處也會使用青石,和整體的顏色形成反差。 "急公尚義---賜李森",故名:急公尚義坊。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學士李光地為旌表其八世祖李森,建立此坊。 "急公尚義"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燁親筆。 坊為三重簷歇山頂樓閣式仿木石建築,立方柱12根,面寬三開間10.20米,三進深28平方米,高12米。 現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區數百座石埤坊中的僅存者。 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 https://bit.ly/2Tb5Lx2


泉州人都不應該忘記他——李森
泉州人都不應該忘記他——李森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TcxBsK
提起李光地,想必泉州人並不陌生。而提及李森 ,可能有很多泉州人的腦海里並沒有此為歷史人物的任何記憶碎片。
說到李森,我們不得不提及泉州目前僅存的牌坊——「急公尚義」坊。急功尚義坊立於泉州鳳山麓古道街東,是泉州市區現在僅存的惟一一座大型古牌坊。
泉州人身上有歷代傳承的樂善好施精神。急公尚義坊的存在便是一個極為有力的證明。急公尚義坊與清朝康熙年間的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原來李光地是李森的裔孫。李森一生樂善好施,為人仗義疏財,樂善好施,關注大眾疾苦,熱心公益事業,不時慷慨捐資鋪橋造路。
李森在明朝天順年間為官,在安溪劍口渡、莆田江口等處造橋近三十處。在泉州府,他出資修建東嶽廟、元妙觀,幫助修繕福州的芝山寺等,並修建清溪宮、獅子岩、縣學等9所。終生不懈,生前即譽滿全省。甚至還幫助蘇州府賑災、率眾平寇亂,被朝廷旌表為「尚義」。
在李森身後,還將清源山上的東嶽山買下,作為當時的公墓,至此,很多達官貴人及百姓都將祖墳安置在這裡
李森是明朝泉州首富,一生修路造橋無數,做了很多公益事業,族人稱旌義公,裔孫李光地將其事跡上奏朝廷,受康熙帝褒獎,御賜「急公尚義」,牌坊在泉州東門仁風街尾東嶽廟前。
泉州人都不應該忘記他——李森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TcxBsK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nxmvr9.html

3s2o000290r17053nr403s2o000293o389orpo433s2n0002n538oor4087q3s2p0000rs1o90p825753s2o000291rsp2n6892r3s280002n58qr7sprp94

急功尚義坊,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鳳山社區,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間為2009年11月16日[1]。
急功尚義坊的歷史年代為清


康熙御賜李森牌坊
  明清時期,泉州府在舊清源驛的基礎之上設置晉安驛,實際上就是以府治和縣治(那時泉州府治與晉江縣治同在今泉州市區)為中心打造的驛道網路,方便傳遞文書、運輸物資和往來人員。清·道光《晉江縣志·卷20·驛傳志》曰:“晉安驛,在縣治西驛內巷,本宋貢院地,元為清源站,明洪武間,知府張灝改建其東為遞運所,驛兼領之。正統十一年(1446年),僉事陳祚重修,上至錦田驛即惠安縣治五十裡,下至康店驛即南安大盈六十裡……”那麼現在重走這條驛道會遇見什麼呢?
  古代可沒有現今的“國道G324線”,從東門出發,原來的驛道就在古時的東岳行宮前,不過這裡現在幾乎都是水泥路了,舊的青石板早已不見蹤跡。轉過東岳小區,抬頭便見“急公尚義”坊。據清·道光《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境內泉州古城內外先后共有牌坊398座,至道光十年(1830年)尚存193座。道光、同治年間,牌坊數量又劇增至200座以上。泉州城內和東門外仁風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然而,由於歷史緣故,如今泉州東門外僅剩下這孤零零的一座“急公尚義”坊了。
  “急公尚義”坊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為紀念其八世祖李森獻谷賑飢、捐資設東岳山義塚及餌平鄧茂七軍的德政,上奏朝廷批准重修的。牌坊為三重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用花崗岩、輝綠岩筑砌,面寬四柱三間。此坊居中坊梁雕鐫盤龍,凌空欲飛。各柱梁之間均採用接榫連接。坊額陰刻楷體“急公尚義”,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賜李森”,系康熙帝親筆書題。坊額之下還嵌有浮雕人物故事圖案的青石,只是具體講述的是什麼,無從知曉。該坊雄渾大氣,古時立於驛道之畔,正可供過往路人瞻仰
泉州境內驛道縱橫 傳遞歷史的回響--福建頻道--人民網 https://bit.ly/3dG9DiI


3051364a68676b39496d

急公尚義坊
旌表樂善不倦的李森
急公尚義坊位於東門仁風街尾東嶽廟前古大路間,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為紀念其八世祖李森獻谷賑饑、捐資設東嶽山義塚及餌平鄧茂七軍的德政,上奏朝廷批准重修的。「急公尚義」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燁親筆。
急公尚義坊為三重檐歇山頂樓閣式仿木石建築,立方柱12根,高12米。現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區數百座石牌坊中的僅存者。
李森,是安溪感化里(今湖頭鎮)人,生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李森先世豪富,他繼承祖業,復經營鹽鐵,收益更豐。他核計全年收入,撥出穀物數千擔,另行窖藏,凡親友及里中貧人嫁娶病葬以至遭火遭盜的,便從其中取出資助。人們有急事需款,他都隨時賑給;那些無力還款的,他便把借條燒掉。明天順年間,他響應朝廷詔令,獻出5000石穀子賑饑,又獻3000石以助邊防,朝廷旌表他為「尚義」,賞賜文綺2件。
李森慷慨捐資,興辦不少公益事業。他捐資建口橋、龍津、鳳池等25座橋,為安溪的交通航運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還捐建清溪宮、獅子岩、縣衙、縣學等;佐修泉州府府衙、學宮、東嶽行宮、玄妙觀等。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BJA4Qod.html


李森樂善好施
朝廷建坊旌表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急公尚義」牌坊。坊為三重五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築,用花崗岩、輝綠岩築砌,坊上匾額石刻「急公尚義」,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賜李森」,整座牌坊古香古色。
如今,牌坊被高約兩米的小圍牆包圍著,周圍20米範圍內搭建著幾個臨時板房和停車棚。不遠處,即是綠紗支架包裹起的建築工地。回過眼,細細端詳起「急公尚義」牌坊,除了年復一年的風雨打磨留下的銹跡污漬外,牌坊正面的右側有一個拱形花崗岩構件缺失,左側則有一塊輝綠岩鏤空石刻不知去向。所幸的是坊上石刻「急公尚義」的匾額,以及刻就的李光地對賜匾緣由記述的輝綠岩保存相對完整。據了解,「急公尚義」牌坊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系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安溪人)因其八世祖李森樂善好施,請求朝廷建坊旌表。牌坊上一橫匾上書「急公尚義」四字,陰刻楷書體,此系康熙皇帝親筆所書。「急公尚義」牌坊在1983年1月被列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入選省文物保護單位。
居委會牌坊構件多次被盜
在豐澤東湖街道鳳山社區居委會主任鄭傳志的記憶中,早在2003年時,「急公尚義」牌坊就已經有部分石雕出現缺失。當時該牌坊位於鳳山村東嶽小組的範圍內,村民平時負責看護這塊牌坊,曾經有村民半夜看到小偷來偷牌坊,大聲喊叫把小偷嚇跑。2006年時,泉州少林寺片區及周邊區域舊城改造,居住在這裡的鳳山村東嶽小組村民都搬家了,「急公尚義」牌坊沒有了村民的看守,再次被小偷盯上。2011年底,有小偷從牌坊上偷了5塊構件放在路邊,後運走了2塊較小的構件,另3塊青石雕來不及抬走,被人們搬到東嶽行宮後院保存,至今仍放置在行宮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3jyyme3.html


急公尚義坊 泉州市區目前僅存的一座大型石牌坊 - 每日頭條

2020-10-20_19280920470523072100079050


湖頭鎮 (湖頭鎮,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下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RcVEH
李光地故居位于湖頭鎮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經清初擴建重修,前後三進,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被稱為"大宗祠堂",乃湖頭李氏祀先祖、明宗規、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兩祭,祭祀規模盛大。廟內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進大廳廳前懸掛"夾輔高風"匾額,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賜;廳中高懸"急公尚義"匾額。廟內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進大廳廳前懸掛“夾輔高風”匾額,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賜;廳中高懸“急公尚義”匾額。  https://is.gd/hTgNqd

匾額“急公尚義坊”四字系康熙帝御筆,坊上欄板刻有李光地紀文。
急公尚義坊位于泉州東門仁風街尾東岳廟前古大路間,1983年1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台灣祖籍詔安之福佬客---李朝宗-----「急公尚義」匾額

光緒13年(1887)為修築於竹山的雲林縣城,李朝宗大力協辦,因而獲雲林知縣陳世烈頒「急公尚義」匾(現存在內湖村張應暮家中),足見光緒年間李朝宗在大坪頂地方的地位已不容忽視。
鹿谷內湖庄李朝宗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人物團體
清朝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鹿谷內湖村位在鹿谷鄉中南部,清治末期,村內有內湖庄、車輄寮、土名、九寮坑、石城、柯樹坪等聚落,隸屬雲林縣水沙連堡。直至戰後設村,取其境內最大聚落「內湖」為村名。
光緒年間擔任大坪頂總理並協辦雲林縣城修建的李朝宗,其家族為祖籍詔安之福佬客,來臺先祖原居住在雲林元長、崙背一帶。李朝宗為三房的第三代,其父先從崙背進入埔里,後來李家在道光年間轉進內湖定居開墾,李朝宗因熱心地方公益,累積相當豐富人脈而成為當地的有力之家。
李朝宗自小習武,力大過人,開設武館營生,時常為鄉人排解糾紛。光緒初年受地方稟舉為大坪頂7庄總理,彰化縣堂王並給予論戳,舉凡地方自治事務、鄉民問題排解等皆不餘遺力,屬於豪強型領導人物。此外,李朝宗也常擔任地方上不同家族鬮分家產時的公親人或中間人,顯示其在地方上的確頗具公信力與影響力。
濁水溪流域人文(舊):::濁水溪流域人文(舊):::undefined:::鹿谷內湖庄李朝宗::: https://bit.ly/3oacuVV

2020-10-20_1924192020-10-20_192341

「雲林縣之關防」是光緒14年4月陳世烈署理雲林知縣時,由劉銘傳刻給他使用的。


書刊名:臺南文化---「急公尚義」匾額----石芝圃--石時榮
刊別:季刊
卷期:第3卷第4期
起迄頁碼:38-42
出版地:臺南
發行地:臺南
全文逐字稿:
先高祖芝圃公行述 石暘睢   先高祖諱時榮字希盛號芝圃原籍同安縣廿一都嘉禾里北山堡坂美社。清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二日生于里第。父諱義卿,母黃氏,兄弟六人,公其四也。幼讀書,少懷遠大志,不甘株守鄉里,于嘉慶二年公十九歲時禀父命渡臺,就傭于臺郡城西外新街四美行,學習生意,繼司會計,兼有蔭股,頗有積蓄。越數年遵例報捐,授監生。嘉慶六年至十一年海寇蔡牽先後侵臺,公捐資募勇,督率守城功,恩旨賞給六品同知銜,(續修臺灣縣誌卷三學志軍功,有載「……石時榮監生以守城功授六品職銜……嘉慶十一年蔡牽案內奏賞」)。自是公營商十有六載,汗積兩萬金寄回梓里,購置田園,房屋,興蓋本支宗祠(祠曰三典堂)。嘉慶十八年秋內渡謁祖,遵父之命與諸兄弟鬮分,不有私財,此乃孝友之天性使然。是年底復渡臺,卜居于郡城大西門外頂南河街,自營糖郊(進出口商),行 號曰「鼎美」,由此經營再造,善用陶公理財之法,遂能成家立業(所有購置在臺,南北路公館大小租業,田園埤塭行店除外,營造七包三進大厦,其中前廳曰「衍慶堂」(該堂後來懸掛先曾祖耀宗公中舉人所立「文魁」匾一方)中廳曰「怡和堂」,書齋曰「仰軒」為城西外,獨一之大廈,至今猶存。)焉。嘉慶十九年九月六日公父義卿公(誥贈奉政大夫)八十高齡捐館,公歸梓里辦取喪葬事。道光十二年三月十四日公母黃氏(誥贈太宜人)八十八高齡壽終內寢,公回梓里喪葬盡禮。同年九月張丙之亂,復募民勇守城功,官給「急公尚義」匾額旌于門,道光十九年二月,為獨力修造南河港呈請事,蒙府憲熊(熊一本)批准立碑南河港頭示禁(原文見附錄一)。   咸豐三年鳳山林恭之亂,郡城戒嚴,捐資軍需,事平,恩旨誥授朝議大夫欽加鹽運使司運同銜,于晚年(公七十六歲)咸豐四平倡建育嬰堂(俗稱養生堂)存嬰兒命無數(據臺灣通史卷二十一鄉治志,臺灣善堂表有載「臺灣育嬰堂在縣治外新街咸豐四年富戶石時榮倡建,自捐家屋充用並捐五千圓生息以為經……」)咸豐八年十月二日公八十華誕時,蒙府憲洪公親題壽像賛云:「芝圃先生八袠壽像賛,瀛海之區,古為琵舍耶,逮入版圖時,則為冠盖都會之停,懿夫我芝圃翁,少服賈於斯,乃貞其質,乃練其形,波濤之涉,忠信為心,不數十載,占籍臺瀛,為朱公巨賈,雄踞而建瓴,乃翁則衰多盜寡,篤親戚,周卹鄉鄰,方今寇攘充斥,國帑重困,翁則義形於色,屢輸萬金於朝廷,是乃成家報國之徵應,宜永享乎遐齡,觴稱醉日陽春之二旬,大樁以八千歲為春,盈階桂馥與蘭磬,然則何以為翁頌,予曰吉羊亦壽考,宜孫子永康寧。愚弟洪毓琛題」進士蔡公廷蘭外八十三名人士等贈壽文八幅(原文見附錄二)   嗚呼榮矣!公元配莊氏(誥封宜人,卒于同治五年享壽八十三歲),副室黃氏(晋贈宜人)陳氏(例贈孺人)均先公率。三副室陳氏(例贈孺人,卒于同治十二年享壽七十歲)。公子八人,孫二十人,長耀端先公卒,孫朝法庠生,朝泮;朝深,次耀齡國學生先公卒,孫朝選,朝達;三耀昌邑庠生先公卒,孫朝津;四耀宗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舉人(筆者之先曾祖)先公卒,孫朝沃府佾生(筆者之先祖考),朝淨,朝湘,朝悅,朝意;五耀清國學生先公卒,孫朝典,朝誥;六耀祖優廪生在京授職刊部主政,孫朝來,朝聘庠生,朝麟庠生;七耀德優廪生先公卒,孫朝恩,朝賜,八耀星先公卒,孫朝英,朝安。公女三,長適黃諱肇昌,次三未詳。公卒于咸豐十一年二月十四日享壽八十有三歲,恩旨晋授通奉大夫,公生前仗義疎財,樂善好施行事前述畢矣,至於捐修廟宇。造橋路等等勒載本市各所碑記班班可考茲不贅述,謹誌公之行誼以供修志之採擇焉則幸甚矣。   四十三年二月十八日鼎美後人孝廉曾孫暘睢記于赤嵌樓下思無邪齋。   附錄:   、署福建臺灣府臺灣縣正堂裕,為獨力修造等事,本年貳月貳拾捌日蒙,本府憲熊,此據職員石時榮禀稱,榮住頂南河經商,歷年糖貨棧貯街內亭下,緣街外南河橋,原係衫木盖造,口口多年,行旅咨嗟不宜久廢,榮獨備資購買磚石,河底定基改造石橋,冀垂永遠,橋之東畔毗連涵口,夜間每有盜賊密涵入街偷竊,榮卽一併建用大杉木板舖密涵口,不特可弭盜賊,而且可杜填塞污穢,茲修完固,計費番銀口佰多元悉,榮獨力支理,查此橋涵城中遠近潦水,從此而出東接府第枋橋頭,南通上下橫街,北納關帝港,眾派溝流總歸口涵奔流入海,前因河底積糞,淋雨夜降,涵口擁塞水漲盈丈,城垣崩倒是其左證,因思此地雖將衫木盖密,眼前無患日久防疎,難免無堆積糞土之病,且杉木易朽,涵口何能仍通,欲得萬全此處,必須盖搭小屋遮蓋其上,不特可杜污穢,併為夜間街衢防守處所,庶亭下棧貯亦可無虞,此為思患預防,合函瀝禀,伏乞,仁憲大人恩准,行縣示禁,橋涵左右餘地,毋許仍前堆積糞穢,涵口盖密之處,准榮盖搭小屋以便防守,公私均有稗益,沾感切叩等情,蒙批據禀南河橋頹壞,經該職員獨力捐修,改用磚石,其橋東涵口用木密盖等情,均於地方有益,仰臺灣縣卽行出示嚴禁,居民人等毋許在橋涵左右堆積糞穢,仍准於涵口盖密之處,搭藔防守,幷着勒石永禁以垂久遠外,合行垂久遠等因,蒙此除遵照,憲批准該職員,在於橋涵蓋密之處搭盖藔屋防守,幷着勒石永禁以垂久遠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該處附近街衢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後,毋許在於橋涵左右餘地,堆積糞穢以資宣洩,而固城垣,倘敢故違不遵,一經察出,或被指禀,定卽差拏從嚴究辦,决不寬貸,各宜凛遵毋違特示,道光拾玖年參月 日,立石」(註民國前數年南河港淤塞,而後該港地以西為市區改正拆路,該碑被折卸,于民國廿四年移建本市碑林)   二、誥授朝議大夫欽加鹽運使司運同銜芝圃石先生八十雙壽大慶,臺灣海外一大都會也,鯤壑珊瑚之藪,炎洲珠 貝之鄉,南通百粵,北抵直沽,閩商海賈風颿浪舶出入於風濤浩淼煙雲杳靄之間,固瀛環之奧區,亦卉服之遺 壤也,況夫沃野千里,田禾三熟,畝栖露積轉給數省,莫不履險如夷,趨之若鶩,然而習計倪之術,類多席程羅之富,鮮有起家𥴊嗇,坐至素封抱忠信而涉波濤,篤本根而藩枝葉,義方垂訓式穀似之,美意延年充符在德,加以金積中義色形外,尊親之戴,冠血氣之倫,孚嘉之誠被詩書之澤口口,衆媺臺郡石芝圃先生備之矣,先生泉之同安人世居鷺門,太翁敎授鄉里壽至九十餘歲,先生年未及冠,奉父命航海學經商業十餘年,積兩萬金歸家盡分予昆弟,書有曰肇牽車牛,遠服買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夫孝用勞用力,遠游服賈,𣺫瀡鳴歡用,能承順先志光大門,諸與士大夫所以顯揚其親一也,可謂孝乎,惟孝友于昆弟者已,先生自是復渡臺,整舊業,旣誠@見重於時,又能簿飲食,忍嗜慾,節衣服,與傭作同苦樂,久之以商,口口口上,遂占籍臺灣,昔范蠡旣報會稽之役,乘扁舟浮江湖,適齊稱鴟夷子,皮之陶稱朱公,嘗曰陶天下之中,貨物所交易,乃治產積居,與時逐十九年中,三致千里,分散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年老聽子孫修業而息之,家資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稱陶朱公,漢陸賈家居,愛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迺出使越,所得渡橐中金,分之令為生產,賈常安車駟馬從歌舞,鼓琴瑟,待者十人,謂其子曰,與汝約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十日,口口口口口口卒躋上壽,此則致富之本,養壽之源,所以保世滋大也,先生丈夫子八人,有貢成均者,有登賢書者,有就戲藩椽者,有勸政雲司者,有列膝庠食廩餼者,彬彬乎,析薪克荷肯構善承,樂善以厚施,長世樊重,以傳濟昌家禮義生於富足,餘慶流及子孫豈不信歟,且夫子文紓雖非可責之商甿也,弦高犒師不數覯諸末俗也,先生則鐘離養眾,不恡私財,任公家約先畢公事,嘉慶初年值海寇蔡牽犯郡,捐資募勇,奉旨賞給同知銜,道光十二年土匪張丙謀逆,復倡募練勇固守本城,官給匾額旌其門,咸豐三年鳳山林逆之變,郡城戒嚴,出重資助兵餉,事平奏獎,奉旨加鹽運使司運同銜,子耀祖由廩膳生以主事補用𥴊分刑部學習典至優也,漢武帝用兵西南夷時,河南人卜式上書,願輸家之半助邊曰,天子誅胸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於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匈奴可滅也,丞相平津侯以此非人情不報,後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上,見卜式名識之曰,是固前欲輸家半助邊者,是時富豪爭匿財,惟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於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之。以風百姓,頃歲已來東南多事,庫藏支絀,大農方仰屋籌餉同仇,敵愾之心,固踐土食毛者,所同具歷觀,先生急公尚義出於眞,誠天性宜乎,賞善旌庸渥膺甄敘,故曰富者一方之元氣,亦國家緩急倚賴之人也,先生素慷慨樂施,予晚年倡建育嬰堂,存活嬰命不下數千,戚友有告貸無不稱量,而予施藥餌以療疾病,捨材木以卹困窮,陽施夜行事難枚舉,周禮大司徒以保息養萬民,六曰安富卽繼以鄉,三物曰孝友睦婣任卹,資有餘以濟不足,保合太和各正性命自然之道也,東平為善最樂少游,願稱於鄉,略述數端足賅盛德,旣可為富而好禮者勸,亦以見仁者必壽之徵,歲在戊午十月二日為先生八十誕辰,子孫稱觴,於家郡人士重以世交,誦其淳行,屬製鴻篇懋揚麋壽,夫奚斯以作朋為頌,饋𨡜以憲乞為文禮也,予因稽諸經籍,表厥風徽媲美,前喆垂訓,方來採汝南月旦之評式,萬石家門之法,冀以章志貞敎,厚俗明倫,非所謂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樂善好施,敦行不怠也哉是為序。   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刑部四川司員外郎總辦秋審處軍功隨帶加二級晚生黃紹芳頓首拜撰   欽加六品銜廣東卽補知縣晚生謝穎蘇頓首拜書   愚弟蔡廷蘭,王朝綸,林國華,鄭用鑑,陳緝熙,邱崧,王昌期,許慶清,愚姪施瓊芳,李景沈,陳德言,鐘洪誥,邱位南,利鵬程,陳宗璜,許超英,吳尚霖,吳尚震,吳敦禮,黃讚緒,蔡鴻儀,王獻瑤,鄭步蟾,官體仁,張克寬,黃應清,許口口,王源邃,王恩培,周維新,余見龍,彭廷選,張士簡,楊元音,林瀛,葉呈芳,吳應徵,謝寅峯,吳邦鑣,陳佑,韓溶,陳組聲,翁雲衢,許廷璧,楊元禧,吳凌雲,溫如陵,王輝山,顏國治,曾焜,黃獻南,張秉鈞,楊元鴻,潘乾策,蘇迪修,陳組開,林上青,何敏,毛士釗,汪咸,謝天錫,林國正,許龍駒,蘇建名,林宜忠,林宜恕,林鐘,張玉衡,王藩,吳建邦,張相泰,王希顏,吳尚霑,吳敦常,廖登庸,許建勳,許廷磬,林國春,吳士奇,蘇獻朝,陳文謨,黃望元,石萬山,石和鳴,仝頓首拜祝 咸豐八年歲次戊午陽月 穀旦   芝圃公八秩壽像(圖略)   註,蔡廷蘭係澎湖出身獨一進士,王朝綸係王得祿第二子世襲二等子爵卽用知府,林國華係枋橋林平侯第三子,鄭用鑑係新竹出身㧞貢生,陳緝熙係新竹出身恩貢生,施瓊方與冡子施士洁係臺南出身父子進士,鐘洪誥係粵籍出身舉人,邱位南係彰化出身舉人,利鵬程係粵籍出身舉人,陳宗璜係臺灣縣出身舉人,許超英係新竹出身舉人,吳尚震係臺南出身舉人,吳敦禮係臺南出身舉人,黃讚緒係宜蘭出身舉人,黃應清係臺南出身㧞貢生,王源邃係王得祿之孫卽用通判,林瀛係林朝英弟四子貢生,毛士釗係臺灣縣出身優廩生,王藩係臺南出身舉人,吳尚霑係台南出身舉人。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https://bit.ly/3m2c16u

JN00000304_042JN00000304_041JN00000304_040JN00000304_039JN00000304_038 (2)

「三吳三黃不值一石」之石芝圃
石時榮(1779.10.2-1861.2.14),字希盛,號芝圃,籍泉州同安(廈門)。嘉慶二年(十九歲)來臺,任職於「清代臺灣書畫第一人」林朝英(1739-1816)「元美號」家業,經營布匹、砂糖貿易。後林氏赴京就職光祿寺,由石氏承接並改商號為「鼎美」,有鼎承元美之意,石氏家族及其宅第則以「石鼎美」為統稱。
有子八人,尤其四子耀宗(字衡如、述亭)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 連捷秀才、舉人(第 65 名,時二十七歲)。後輩石中英為日據時著名女詩人,六世孫為學者石萬壽教授,曾任臺南歷史館館長的石暘睢於〈先高祖芝圃公行述〉有述: 先高祖諱時榮,字希盛,號芝圃,原籍同安縣廿一都嘉禾里北山堡坂美社。 清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二日生于里第。父諱義卿,母黃氏,兄弟六人,公其四也。幼讀書,少懷大志,不甘株守鄉里,于嘉慶二年公十九歲時禀父命渡 臺,就傭于臺郡城西外新街元美行,學習生意,繼司會計,兼有蔭股,頗有 積蓄。越數年遵例報捐,授監生。
早期臺南有古諺「三吳三黃不值一石」之說,顯示石芝圃接承林朝英事業 經營有成,並成為府城三郊董事,當時受封爵銜僅次太子太保王得祿。(文章源自於: 黃紹芳、謝穎蘇〈石芝圃八十壽屏〉之探Ⅰ 謝忠恆) http://cart.ntua.edu.tw/up…/vercatalog/ver.017/ver.01707.pdf
藏身巷弄 石鼎美古宅讓人驚艷
許多人難以想像,在熱鬧的市區中的小巷竟然隱身一棟百年以上的古宅,這棟建築為石鼎美古宅屬於市定古蹟,為私人住宅不對外開放,走入巷弄中古宅現身讓人驚艷。
 石家祖先石時榮當年於府城名人林朝英家開設的「元美號」擔任夥計,後來自創榮盛號,林朝英因上京就職,客戶轉給石時榮,石家因此將店名改為「鼎美」,即「鼎承元美」之意。
 石時榮事業有成,不但官居二品且為府城三郊董事,家中文人輩出,房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一八四三年),房子愈蓋愈大,後來因家族分產,在成大歷史系退休教授石萬壽父親石庚辛奔走下,古宅主要部分被保存,但又面臨馬路開闢問題,經提報列入市定古蹟,目前留存原進門廳和二進廳堂。
 石家古宅藏身於中西區巷弄中,周遭幾乎被高樓包圍,讓人有時空交錯之感,在繁華中更顯靜謐,即使是本地人,不仔細找,不一定找得到。由於屬私人住宅,石家並未對外開放,古宅堂號為「衍慶堂」,據了解,因石家家族有人高中舉人,裡面有一塊皇帝親頒的「文魁」匾額。
 石鼎美古宅雖經過整修,但大部分建材仍為原物,包括牆面石雕、磚頭,乃至於壁鎖、三合土等,外觀相當樸實。俠客行文創將其列入「佳有好市」舊城區輕旅行行程,希望讓民眾遊逛舊城區內,不僅可以看見日據時期的房子,更能一窺清朝時期的閩南式大厝,也沾沾石家文風鼎盛的好風水。
http://news02.cdns.com.tw/…/ns…/733600002014052817560870.htm
廈門 誥封通奉大夫五代大父芝圃石府君佳城 民國五十八年己酉月重修 台南石鼎美眾玄孫重修立石
由衷的歡迎能有更多的人來支持南山,守護南山
我見南山 - 貼文 https://bit.ly/35hpS28


儒商林朝英(1739-1816)。嘉慶 2 年(1797),林氏經營布匹、砂糖貿易的「元美號」,雇用了 18 歲的青年石時榮為夥計。10 幾年後,石時榮繼承了元美號的客戶,成了下一代富商。
石時榮(字希盛,號芝圃。乾隆 44 年-咸豐 11 年,1779-1861)出生於廈門.北山堡.坂美社,兄弟 6 人之中排行第 4。他讀過幾年書,嘉慶 2 年奉父命而來台,到元美號學習生意、掌理會計,而且在商號裡還有持股。幾年下來有了積蓄,便捐納銀錢而取得「監生」身份。我們不確定他是否考取過任何科舉功名,但監生身份有助於他日後躋身士紳、領導地方事務,應該是肯定的。
嘉慶 10 年(1805),海寇蔡牽包圍台灣府城【*註 1】。已經獨力經營商號的石時榮出資招募兵勇,守城有功,隔年受朝廷賞予六品職銜。石時榮在經商之外,還主動保衛地方而開始嶄露頭角,這時他還不到 30 歲。
事業順利的石時榮,也在故鄉廈門購置田園、房屋,興建宗祠。嘉慶 18 年(1813),老東家林朝英受朝廷賜予「光祿寺署正」官銜,並將元美號的客戶轉讓給石時榮,這是一種「事業交棒」的表示,意義非凡。石時榮感念林氏提攜,便將原來店號「榮盛」」改為「鼎美」,意謂「鼎承元美」。他經營米、糖買賣十分成功,店址在大西門外的「頂南河街」,也就是現在還部份留存的石鼎美古宅【*註 2】。
🌹 擔任郊長,協助平定民變 🌹
石時榮不只是生意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因此而擔任的「郊長」職務。「郊」是一種商業公會的組織;乾隆年間,從事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各貿易商號,開始成立公會,於是府城有了「三郊」(三大商業公會:「北郊」以蘇萬利商號為代表,「南郊」以金永順商號,「糖郊」以李勝興商號為首)。其目的是帶動貿易發展,避免同業的惡性競爭。三郊擇定天上聖母的誕辰(農曆 3/23)來選出事務負責人,而「郊長」則是各郊商的總領袖。
此外,郊商也是一股民間力量,不但能協調官民的衝突,也深入了社會公益及宗教領域。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變【*註 3】,林朝英曾組織民兵以協助官方,其中就有郊商在出力。又如前文提到,石時榮招募兵勇抵擋海盜蔡牽,也是藉助了郊商的力量。
道光 12 年(1832),嘉義人氏張丙起兵作亂,殺害知縣及知府。石時榮再次招募民兵來守城,獲得官方贈以「急公尚義」匾額。咸豐 3 年(1853)鳳山林恭之亂【*註 4】,高齡 74 的石時榮又捐資軍需,後來朝廷以誥命賜予四品「朝議大夫」之銜,又加「鹽運司運同銜」。
石時榮協助平息民變的事蹟,在統治者心中固然是「義舉」,但有的人難免會懷疑:所以士紳的立場是站在政府那一邊的吧?
其實放大視野來看,過去中央集權的時代,中央政府對地方事務的干涉有限。像是祭祖或宗教、教育興學、排解糾紛,乃至於地方的基礎建設(田地/水渠/道路/橋樑)、地方治安、賑災救濟,這類事務本來多由地方自行管理。所以,官府鞭長莫及之處,都必須仰賴士紳出錢出力,領導一般百姓而進行高度的「自治」。林朝英之所以讓石時榮接棒,看中的不只是他的生意能力,還因為他願意擔起社會責任,成為地方自治的頭人。
🌹 遍利眾生,照顧弱勢 🌹
簡單的說,有些士紳被公認為「善人」,主要就是因為他主動為地方興利除弊。除了處理民亂事件,又例如道光 19 年(1839),石時榮單獨出資,將杉木所造的南河橋改為石橋。同時清疏河道以求暢通,橋下涵口又以杉木密封,防止盜賊由涵口而進入街上人家行竊。這自然是利益眾人的善事【*註 5】。
石時榮對於文教、修廟寺方面也貢獻不少,此外他還特別注意到某些弱勢族群,讓人感到暖心。其一,重男輕女的觀念常導致女嬰遭到棄養或溺死,咸豐 4 年(1854)石時榮在石鼎美宅後方,以自己的房屋和資金設立了「育嬰堂」(位在現今郭綜合醫院),收養了許多遭父母遺棄的女嬰【*註 6】。
其二,前文提到的「三郊」,把總部設在水仙宮。依慣例,府城的商民到了年底要關帳、討債,成了賒債或欠帳之人的頭痛時間。而經由石時榮提倡,每年除夕夜到大年初一之間,聘請傀儡戲班到水仙宮裡演出;賒欠而無力償還之人進來看戲,債主不可催討。這讓賒欠者在年關難渡之際暫得喘息,俗稱「避債戲」【*註 7】。這兩件善舉都不是只靠金錢,而是出自仁者之心。
🌹「三吳三黃不值一石」:扎根台灣,官紳共仰 🌹
咸豐 8 年(1858)石時榮歡度 80 壽誕這一天,賓客盈門,賀文寫成了〈石芝圃八十壽屏〉(藏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賀文的撰作者是海東書院(台灣府最高位階的書院,創立於康熙 59 年)的山長黃紹芳(字小石,道光年間進士【*註 8】),書寫者是福建知名的畫家謝穎蘇(字琯樵,1811-1864),而其它聯名者包括官宦人士、進士、舉人、拔貢生及產業界,共 86 人,十足體現了石時榮在官、紳階層中的崇高地位。
咸豐年間,府城的豪門巨戶有七家,即三吳、三黃及石鼎美【*註 9】。然而當時俗諺說:「三吳三黃不值一石」,石時榮不只是財富上首屈一指,社會聲望也崇隆無比(我們將來會陸續介紹三吳、三黃)。
石時榮原先葬於台南東郊外的紅瓦厝,墓制龐大富麗,後來遷至南山公墓。如今看到的墓是 1969 年重修過的,墓碑上刻有故鄉之名「廈門」。不過有趣的是,嘉慶 18 年石時榮返鄉謁祖,當時老父將財產分給他們幾個兄弟,但石時榮分文不取,同年冬天他回到台灣,決心在府城落地生根,於是將籍貫改為「台灣」。也就是說,他以石家來台第一代的身份,正式讓自己成了台灣人。
石時榮共有 8 個兒子
(2) 地上台南 - 南山公墓 - 貼文 https://bit.ly/37pvdao


66144894_343040903040659_6452359772854288384_o66104686_343040969707319_7305942767262236672_o (1)66289642_343040919707324_437655410820775936_o


同安節孝坊「為妾立坊第一例」1610年為紀念明代金門人蔡宗德之妾楊氏而立-妾楊氏是金門楊禮室之女,少通經史,18歲嫁給蔡宗德,23歲守寡,因自己沒有子嗣,先後三次自縊殉節,但都被正室洪氏救活。後楊氏守節協助洪氏撫養洪氏所生四子一女成人-蔡獻臣上疏為庶祖母旌表,但因是側室身份未準。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蔡獻臣再呈說到“妻之事夫,猶臣之事君。臣之盡忠,既無分於大小;妻之立節,又何閒於嫡庶”獲准/蔡宗德是明代一位舉人,官當得不大,為六品的通判。蔡宗德的兒子蔡貴易,中進士-蔡宗德的孫子蔡獻臣,也是進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YqHDHo
-------------------------------
台北西門街通--衡陽路54、56、58號--急公好義 石坊街+請把北埔急公好義坊豎起來!─從聖旨石找到談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ZNLEHO
------------------------------------
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粵、福,客、閩+洪騰雲於是陸續捐出數公頃土地興建城牆、官署、官邸,也將洪家祖宅附近的空地捐建北部第一間科舉考棚土地捐贈者後代洪家向本報反映,指祖先捐地是「急公好義」滿足社會需求,不滿政府惡搞讓財團開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5EvPUY
---------------------------
北埔鄉急公好義坊-呈請 新竹縣政府文化單位應立即籌畫重建國家古蹟歷史建物-北埔鄉急公好義坊/古蹟重建+半倒全倒或消失都有可能重建+新北投車站消失後異地重建成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9Y4Y9T
---------------------------
女性傳奇人物-姜胡氏(姜朝鳳宗族)+『急公好義』牌坊是新竹縣客家人的唯一牌坊,全台灣第一座急公好義牌坊(全國只有兩座與洪騰雲同時核准建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a2xbMz
----------------------------------
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粵、福,客、閩+洪騰雲於是陸續捐出數公頃土地興建城牆、官署、官邸,也將洪家祖宅附近的空地捐建北部第一間科舉考棚土地捐贈者後代洪家向本報反映,指祖先捐地是「急公好義」滿足社會需求,不滿政府惡搞讓財團開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5EvPUY
------------------------------------------
 洪啟宗醫師-洪騰雲(急公好義+北埔姜家與台北洪家)曾是台北城第三富商,清朝時台灣只有台南一座考棚(科舉考場),考生都要辛苦走到台南應考,洪騰雲就捐一大片地蓋考棚,在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一帶,朝廷還頒給他「急公好義」牌坊,牌坊在二二八公園/林占梅古琴「萬壑松」/北市議會舊址土地賤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bZLEKW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