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1112年-1171年)《家政集》中進士第一被擢為狀元-剛直不阿直言不諱-泉州任滿之日,「父老兒童攀轅者不計其數,公亦為之垂涕,至今最人猶懷之如父母。」泉人為立生祠。一生清廉,三餐常不飽。夫人賈氏竟無力歸葬,靈柩停放二年/朱熹論其奏議「氣象大」,稱其文「規模宏闊,骨骼開展,出入變化俊偉神速。」又極稱許其人說:「海內有志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家政集》-宋代是「家訓」成熟期,代表作有司馬光的《家範》〈居家雜儀〉,及袁采(南宋)的《世範》,南宋的劉清之《戒子通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家訓與族規是古今高明之家為謀求永續經營發展,立言訓誡子孫,而流傳後世的珍貴文獻。自明代以來,家訓類專著數量大增;隨著譜學的進步與發展,不少家訓類文獻也被納入其中,以期永久流傳。隨著宗族組織的不斷強化,旨在約束族眾的族規,亦成為譜牒要項而蓬勃發展。
實際上,家訓與族規並無嚴格界線,其內容皆為教導族眾及其子孫應有的生活態度,與治家、處世智慧等要項,只表述方式略有不同。在明清時代,這兩種文獻愈趨近似,有的家訓列入懲治辦法,有的族規只有勸諭、建言,而且在若干族譜中,兩者又同時並呈。故本文同時探究家訓類專著與族譜中所載規訓,以期能較全面地瞭解明清時代的治家規範。
本文研究重點有三,其一、探究明清時代家訓族規類文獻的著錄概況與體例形式演變。就筆者所見,明代至少有一百六十七篇,清代至少有一百二十三篇家訓類專著。其體例略可分為:條文式、單篇式,以及由家書與遺言結集成冊的家訓類專著。如與前代相較,明清家訓類專著展現如下特色:設款分項,體例多元;短篇為主,文字樸實;附列律例,新舊規訓並存。就筆者所見,有三十五部族譜收入四十五篇明代規訓,有三百五十四部族譜收入五百三十五篇清代規訓。這些規訓之體例,亦有條文式與單篇式兩種型態,另有由先祖與先賢語錄結集而成的族譜規訓。相較於家訓類專著,族譜規訓的特點是:可見幾代規訓之變遷;可見各類規範並陳;規訓涵蓋形式更寬泛;附列官府示諭以強化其權威。
其二,探討明清時代家訓族規的創制背景。就時代背景而言,明清家訓族規之所以興盛,與明太祖、清聖祖等統治者的態度有密切關係。清代中後期家訓族規的大量出現,則與戰亂頻仍,宗族紛紛補訂家法族規,以求自保族類有關。族權的強化、興建宗祠等活動亦為一大助力。就家訓族規作者的身分背景而言,他們多數是具有官職,或取得功名、學品、學銜的士紳;其中尤以江蘇、浙江與安徽省人士較熱衷撰述這類文獻。此外,多數撰著者係出於自保族類,以及教訓兒孫輩的使命感而創作家訓。有的則是仿效前賢典範而創作家訓。也有不少士人秉持實現修身、齊家、治國理念而撰著家訓族規。
其三、探究明清家訓族規所呈顯之內涵。明清家訓族規所選錄的課題,略可劃分為四大範疇:在個人規範方面,明清族譜規訓較重視「賭博」與「本業」問題,其次才是「讀書」與「修身」。在家政規範方面,以「父子」、「兄弟」、「節儉」、「婚姻」、「教子」課題較重要。在族事的規範方面,以「睦族」、「塋墓」、「爭訟」與「祭祀」較重要。另有對於師友、鄉鄰,以及國家、官府的「族外規範」。如依時序觀之,以明代前期(1368-1521)共同關切的要項最多。如依地區觀之,南方各省族譜規訓所規範的項目遠多於北方各省。若依個別省份觀之,載錄較多族譜規訓要項的是安徽省與湖南省,而山東省共同規範的項目最少。
此外,明清家訓族規關切的課題,往往還因作者身分而略有不同。如依性別觀之,男性作者訓誡子弟的課題涵蓋個人、家政、族事與族外規範;女性作者所關心的家庭教育,偏重個人與家政規範。依身分背景觀之,士人或士商合流宗族制定的規範,涵蓋各層面;康熙皇帝對諸皇子的訓示,亦注重個人與家政規範,但並未提及族事及族外規範。在朝官員士紳對子弟的訓示也較廣泛,同時涵蓋各層面;而在野文人儒士較關切的是對子弟的個人規範。
綜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明清家訓族規族具有七項特點:其一、規範對象遍及家庭、宗族所有成員。其二、關切課題巨細靡遺。其三、反映出明清士人階層積極、理性、務實,謀求永續發展的治家理念。其四、明清家訓族規仍有強烈的道德取向,深受儒家禮教觀念制約。其五、明清家訓族規仍是傳統父系社會威權下的產物,男尊女卑觀念並未有重大變遷。其六、顯示士人階層秉持寬恕主義教化子弟或族眾。其七、明清家訓族規所載懲戒方式由籠統而具體,若干家法且與國法接軌。總之,這些包羅萬象的治家規範,乃解讀明清時代士人階層家庭或宗族生活情形的重要途徑,也是了解明清社會的重要環節。 圖書資訊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古代何氏家規
古代何氏家規 https://bit.ly/2Hk6RDD
  [題解]何倫,字宗道,號東山,明江山(今屬浙江省)人,事親至孝。相傳一天晚上有小偷到他家偷東西,他發覺之後也沒有聲張,在小偷要把他家做飯用的鍋偷走時,他這才説:“請你把鍋留下,以便我明天早晨能做飯給母親吃。”小偷很慚愧,就把所偷的東西都還給了他。又有記載説他居喪哀毀逾禮,忌日涕泣如初喪。可以稱得上是舊時孝子的典型。此篇凡分孝親敬長之規、隆師親友之規、待人接物之規、鞠育教養之規、讀書寫字之規、出處進退之規、節義勤儉之規、飲食服禦之規、量度權衡之規、撐持門戶之規、保守身家之規十一類,其下或又分為數條,包括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內容。
  孝親敬長之規
  一、能養為孝者何?蓋緣不顧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眾,彼善於此,故與之耳。殊不知孝之道,豈養之一事所能盡哉?要有深愛婉容,而承顏順志,尊敬謹畏,而惟命是從[1]。稍有斯須欺慢違忤,或傷教敗禮,取辱貽憂,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2]。藍田呂氏曰:“孝莫大乎順親[3]?”司馬溫公曰:“吾事親無以逾於人,能不欺而已矣[4]。”其事君亦然。
  二、人家子弟,有父母兄長慈愛,又得教以詩書,授以生業,而能顯親揚名,以盡孝敬之道者,乃常分耳[5]。烏足言要在困苦艱難、流離顛沛之際,竭力盡心,週全委曲,消患彌變,特力獨行,而不失其度者,方為孝敬?
  隆師親友之規
  一、家素清約,自奉宜薄,然待師友,則不當薄也。切不可因已無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匱乏而不從師。務要益加勉勵,則所聞者堯舜周孔之道,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漸摩既久,身日進于仁義而不知也。若為利欲所蔽,違棄師友,則與不善人處,所聞所見,無非欺誣作偽,汗漫邪淫之事,身日陷於刑戮而亦不自知也[6]。言之痛心,各宜自省。
  二、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必須趣向正當,切磋琢磨,有益於已者,始可日相親與。若乃邪僻卑污,與夫柔佞不情,拍肩執袂,相誘為非者,慎勿與之交接[7]。
  三、學問之功,與賢于已者處,常自以為不足,則日益;與不如已者處,常自以為有餘,則日損故取友不可以不謹也。惟謙虛者能得之。
  待人接物之規
  一、凡與賓客及尊卑長幼、君子小人相接,儀節固有不同,鹹不外乎敬而已矣。若待尊長,必須言溫而貌恭,情親而意洽。尊長或不我愛,益加敬謹可也。待卑幼又在自敬。其身茍能尊嚴正大,肅矩整規,則為卑幼者修飾畏慎之不暇,孰得而上犯之耶?一或瑣碎褻狎,便無忌憚矣。待君子之敬根於心,百凡相見往來,交際之禮,俱宜從厚,其敬始伸,稍薄則為慢矣。待小人則不然。外若敬而內則疏,包容退讓,寧受虧—分,使之自滿自愧,于我亦無所損。若與之爭競較量,一旦棄絕,或發其陰私,斥其過惡,彼必終身懷忿,不至中傷而不止耳。此乃一生所驗之良方,以為後人應世之藥石[8]。
  二、凡客至家,長或宗子出迎,久不相見者則拜[9]。或留飯,家長宗子奉陪。如係子弟中之舊師友,新姻眷,止是此子弟同陪,其餘不必見也。留飯之意,既得盡話,又得盡歡,且能盡敬,況路遙者,不使受餒而還。饌貴快便精潔,不貴多品庶[10]。親近教益,常可往來。若一豐厚,後來難繼也。
  鞠育教養之規
  一、胎教,凡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領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此道也[11]。今之婦人烏得而知之,夫當預與之言。
  二、凡産子,須是為母者自哺,不可委之乳母。吾嘗見人家用乳母者,雇值服食,稍不如願,反令其子寒暖失時,饑飽無節,或跌撲驚傷,隱蔽不言,致疾莫知所自[12]。且乳母中,端潔者寡,常生意外之虞,不可不謹。
  三、子女初生,三朝滿月,慎勿置酒張筵,多害生命[13]。惟齋沐更衣,具酒果,抱子告祠堂[14]。其世俗催生送羹之禮,糜費無益,概宜謝絕。
  四、古禮,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不以山川,亦不可與古先聖同名。但只名以理學之字,使之顧名思義可也。
  讀書寫字之規
  一、欲知子弟讀書之成否,不必觀其氣質,亦不必觀其才華,先要觀其敬與不敬,則一生之事業,概可見矣。凡開蒙之後,能漸漸收斂,一惟師教之是從,親言之是聽;敬重經書,愛惜紙筆,潔凈幾案,整肅身心;開卷如親對聖賢,熟讀精思,沉潛玩索,反來就自己身上體認,眠存夢繹,唸唸不忘,如嬰兒之戀慈母,饑渴之慕飲食,無一刻之敢離,無一時之敢怠;但遇緊要辭語,留意佩服,即思此一句,可以用在某處,我當謹守此行,此一句正中我之病根,我當即為拔去,不使蔓延滋長。如此為學,雖愚必明。縱不能盡忠於朝廷,亦可以盡孝于父母;縱不能建功業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若乃不莊不敬,鹵莽忽略,未學先能,未講先厭;或講讀之際,目視他所,手弄他物,心想他事;于書讀其前則污其後,讀其後則毀其前或自恃聰明,不肯用力;或專務外馳,不肯內究。如此為學,白首無成,雖成必敗。居官則壞國家之事,處已則無保身之謀。所以古之聖賢,教人先在灑掃應對時著力,引誘提撕,倦倦以持敬為本[15]。
  二、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終是認字不真,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三、學問之功,全在講貫[16]。而講書之要,必須講後自己細看,著意研究,潛思默究,逐句繹,逐章理會,方才得其旨趣。略有疑惑,即為質問,不可草草揭過。俟一本通貫後,仍聽先生摘其難者而挑問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後復講。真境一開,如得時雨無化,後來作文,隨意運用信手發揮,自然成章,無再窒礙。若泛泛而講,泛泛而聽,原不留心佩記,徒費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講過,明日忘之,此章未達,又講別章,今年未明,復待來歲,雖講至百年,誠何益也?
  四、凡寫字務要莊重,端楷有骨格,有鋒芒,有棱角,不得潦草歪邪,微眇軟弱[17]。古人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矣。吾以為用筆固在心正,又在於活。手活則筆勢奇妙,如走龍蛇,否則若膠柱鼓瑟,而剔畫不開也[18]。是以小兒初學字時先要教其執筆圓活,如寫小字,止令手提運筆,而手腕不動也則無魯魚亥豕之弊,既要快捷,又要不差[19]。此乃日用常行,第一急切之務。況考試之日,茍或字之不佳,涂注粗拙,縱是錦繡文章,亦不動觀覽矣。豈可謂字不要緊而不習也?
  出處進退之規
  一、人生天地間,智愚賢不肖,固有不齊,或出或處,或進或退,要當皆以古人為鑒,斯無咎矣。昔伊尹、傅説、呂望、孔明之處也,一耕于有莘之野,一傭于版築之間,一垂釣渭濱,一高臥南陽[20]。此四公者,不出則寥寥無聞,一齣則立業建功,以安天下。向非天子夢卜求而用之,終於農工漁隱之流而已,何嘗急急自出,抑何嘗以農工漁隱之事為卑鄙而不為也?今人知出而不知處,知進而不知退。凡讀書不遂,即鄙農工商賈之事,而不屑為,所以有濟世之才,而無資生之策者,多矣。如張齊賢以布衣而條當世之務,藝祖留之以相太宗;范仲淹以秀才而懷天下之憂,君子稱之為分內事[2l]。今初學之士,就欲妄事,希覬幹求,豈二公之儔耶?又留侯、疏廣,功成身退,知止知足,成萬世之美名[22]。今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幾人?吾人能知此四事,于所行所止之間,審已量時,見幾而作,則庶幾免夫失身之患。
  節義勤儉之規
  一、節義之人,乃天地正氣所鐘,光祖宗,榮親族,莫大乎是。後世但有男子仗義而窮,婦人守節而苦,不能自存者,豈可不為之慮,而使之失所耶?合族俱當議處資給,以成其美,不可輕慢靳嗇[23]。
  二、勤儉為成家之本,男婦各有所司。男子要以治生為急,于農工商賈之間,務執一業。精其器具,薄其利心,為長久之計。逐日所用,亦宜節省,量入而出,以適其宜,慎勿侈靡驕奢,博弈飲酒,宴安懶惰[24]。若人心一懶,百骸俱怠,日就荒淫,而萬事廢矣。婦人夙興夜寐,黽勉同心,執麻臬,治絲繭,織纖組川,以供衣服[25]。不事浮華,惟甘雅潔。凡有重務,弟兄妯娌,分任其勞。主婦日至廚房,料理檢點,但有童僕撒潑五穀,穢污作踐,暴殄天物者,量加懲戒[26]。至晚扃鎖門戶,貯水徙薪,逐處照管,仍諭各房,不許烘焙衣物。內外謹嚴,俱無怠忽。其上下衣食,分給有等,男女多者,傳遞惟均,不得各分彼此。嫁娶資粧,亦從簡便。如此則衣食常盈,而先業不墜矣。
  飲食服禦之規
  一、飲食服禦,乃民生日用之不可缺者。近來僭侈無節,風俗日漓,盜起民窮,多由於此。豈草茅之説,所能挽回[27]?故歷來古先聖賢之言,為標準。吾人當佩服,以成恬淡樸雅之風。
  二、古人飲食,每種各出少許,置之豆間之地,以祭先代,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
  三、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採[28]。
  四、或問朱子曰:[29]飲食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入欲也。
  五、君子慎言語,節飲食,二者養德身之切要。
  六、有道之士,粗裘索帶,而人不鄙之者,取其內而不取其外也。
  七、司馬溫公曰:吾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矣。又曰:吾家待客,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八、古人事親,有以酒肉養志者,有以菽水承歡者,均不失為大孝[30]。
   九、茅容待客以草蔬,與之同飯,殺雞為饌以供母,客知之,起拜而稱賢[31]。
  十、範文正公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惟好施予[32]。晏平仲敝車羸馬,而惠及三族33。
  十 一、范益謙曰:凡吃飲食,不可揀擇去取[34]。
  十二、汪信民曰: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35]。朱子曰:今人不能咬菜根,而至於違其本心者眾矣,可不戒哉!
  十三、柳公綽凡遇饑歲,諸子皆蔬食,學業未成者,不聽食肉[36]。弟見兄未嘗不束帶,夫人常衣絹素,不用綾羅錦繡,每歸覲,不剩金碧輿,只乘竹兜子[37]。常命粉苦參、黃連、熊膽,和為丸,賜諸子,每永夜習學含之,經資勤苦。所以在公卿間,最名有家法。
  十四、君子以禮義為養心,則心廣體胖,若恣食肥甘,則神昏氣潰。婦女以布禦寒,則堅苦其志,以香熏羅綺,則淫蕩其心。
  量度權衡之規
  一、人家之鬥尺戥稱,皆所以量多少,度長短,稱物平施,而權輕重者也[38]。此固外物也,其實係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則制之惟準,用之惟平,使貿易輸斂之間,兩無虧累,即為天理矣。若以私刻存心,專圖利已,買人之物,則用小戥大稱,賣物與人,則用小稱大戥;或借人米谷,原以大斗量入,而以小鬥償還;取息於人,則以小鬥放出,以大鬥收回,即此就為人欲。殊不知輕重大小之間,所增幾何,而所損大矣。蓋幽暗之中,鬼神在焉,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吾人為學,欲辨理欲,而下克已工夫者,先從此處用力,最為親切。
  撐持門戶之規
  一、大丈夫尚欲戮力王室,而自家門戶,豈可不為撐持,而忍坐視其敝乎?蓋人家之興者,豈得常興?而為者,亦豈常廢?興而不撐持即廢矣,廢而能撐持,何患不興乎?興廢固由於天,而撐持之力,實在於人。人能知此意,克勤克儉,凡有廢墜,一一修舉,以保宗祀[39]。切不可推延畏縮,竊議旁觀,以致唇亡齒寒,委靡不振,而反取人欺笑。雖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光顯之則,在經與書矣。
  保守自家之規
  一、保守身家之道無他焉:第一,不可姦騙人家妻女。第二,不可賭博宿娼。第三,不可拖欠包攬,謀領侵欺錢糧。第四,不可煉藥燒丹,攘竊誆騙。第五,不可強橫健訟,鬥狠逞兇及打幫教唆,生事害人[40]。第六,不可交接無藉之徒,花哄遊蕩,不務本等生理,及縱容尼姑賣婆于內室往來[41]。第七,不可傲人慢物,好勝誇能,逆理亂倫,驕侈淫佚。第八,不可為貪心所使,專行峻險之途,吾人能依得此誡,每日戰戰兢兢,循規蹈矩而行,則上不玷祖宗,辱父母,下不累妻子,害親鄰,明無人非,幽無鬼責,一家安樂,為何如哉!
注:
1、婉容:和順的臉色。承顏順志:看父母的臉色,順從其旨意。
2、斯須:暫時,片刻。欺慢:欺騙,輕慢。違忤:違背,忤逆。不孝順父母。三牲:牛、羊、豕。
3、藍田呂氏:宋代官員呂大忠字進伯,京兆藍田人,著有(呂氏鄉約)。
4、司馬溫公:北宋大臣、史學家司馬光字君實,官至門下侍郎、尚書左仆射,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世稱沫水先生。
5、生業,職業,産業。顯親:使父母名聲顯赫。
6、汗漫:這裡指肆意妄為。刑戮:因犯罪而被判刑或處死。
7、柔佞:順從,獻媚。拍肩執袂:形容親昵的樣子。
8、應世:應付世事。藥石:用以治病的方藥和砭石,比喻規戒。
9、宗子:嫡長子。在宗法制度下,嫡長子繼承大宗,為族人兄弟所共尊,故稱。
10、快便:快捷,方便。品庶:品種,種類。
11、胎教: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內會受孕婦的影響,所以孕婦要謹守禮教,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稱之為胎教。妊子:懷孕。跛:偏。邪味:不正的味。
12、雇值:即雇傭費用,工錢。服食:衣服和飲食。
13、三朝:指産後第三日。張筵:設置筵席。
14、齋沐:戒齋,沫浴。祠堂:舊時祭祀祖先或賢能有功德者的廟堂。
15、提撕:提醒,振作。倦倦:懇切的樣子。
16、講貫:講習,講論研習。
17、微眇:輕微。輕弱:軟弱。
18、膠柱鼓瑟:鼓瑟者轉動弦柱,以調節音之高低,如膠其柱,則音無從調節。比喻拘泥而不知變通。
 19、魚魯亥豕:指文字因形近而在傳寫或刊刻過程中而發生訛誤。
 20、伊尹:商湯臣,早年耕于莘野,湯以幣三聘之,遂幡然而起,相湯伐桀,被尊之為阿衡。傅説:商高宗臣。高宗夢得聖人,名説,使百工求之野,得説于傅岩中。傅岩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之。説賢而隱,故為胥靡代築以供食。高宗舉以為相,國大治。 呂望:周初大臣。本姓姜,字子牙,釣于渭水之濱,文王出獵時與之相遇,立為師,武王時尊為師尚父,佐武王滅紂。因從其封姓,又有太公望之號,故稱呂望。孔明:三國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早年在南陽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顏。
21、張齊賢:北宋大臣,字師亮,宋太祖至洛,他以布衣條陳十事,太宗、真宗時曾兩度為相。布衣:庶人之服,代指平民。藝祖:有文德材藝之祖,古代帝王對祖先的美稱。這裡指宋太祖趙匡胤。范仲淹:北宋大臣、文學家。字希文,官至陜西四路安撫使、參知政事。
22、留侯:漢初人張良字子房,為劉邦謀士,佐漢滅秦楚後,因功封為留侯。晚號黃老,學神仙辟穀之術,以功名終。疏廣:西漢大臣,字仲翁,宣帝封為太子太傅,與侄受以為官成名立,不去恐有後悔,遂一同辭官回鄉。
23、資給:資助,供給。靳嗇:吝嗇。
24、博弈:六博和圍棋。宴安:安逸。
25、黽勉:盡力、努力。麻吃:即大麻。織纖:紡織絲縷。組糾:編織圓形的細帶。
26、暴殄:任意浪費。
27、草茅:指在野而未出任做官的人。
28、純素:純白。孤子:指父母已亡的人。
29、朱子:指宋代學者朱熹。
30、養志:承順父母的意志。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形容生活清苦。承歡:迎合人意,博取歡心。
31、茅容:東漢陳留人,字季偉,曾留郭泰寓宿,旦日容殺雞供母,自以菜蔬與客共飯。泰拜之曰:卿賢乎哉! 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32、範文正公:范仲淹卒贈兵部尚書,謚文正。
33、晏平仲:春秋時齊大夫晏嬰字平仲,事靈公、莊公,相景公。節儉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狐襄三十年,名顯諸侯。
 34、范益謙:生平不詳:
 35、汪信民:北宋學者汪革字信民,紹聖進士,呂希哲門人,著有《青溪類稿》、《論語直解》等。
 36、柳公綽:唐代大臣,字寬,歷官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卒謚元。
 37、歸覲:指回家見父母。竹兜子;一種有座而無轎廂的竹轎。
 38、戥稱:戥,用來稱量金銀藥物等的小型桿稱。稱,即秤,衡量輕重的器具。
 39、戶役:人戶所承擔的差役。支庶:指宗子之外的其他子嗣。宗祀:祭祀祖宗。
 40、健訟:喜好打官司。扛幫:結成幫派。
 41、無藉之徒:指遊手好閒之人。花哄:花言巧語地騙誘。本等:本來,原來。生理:謀生之道。
古代何氏家規
古代何氏家規 https://bit.ly/2Hk6RDD


以“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為主題的“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裴氏后裔杰出代表、國防大學原校長、上將裴懷亮,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關工委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李衛紅,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航天英雄、少將景海鵬,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山西省紀委副書記、監委會副主任孟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英魁等出席並發言。
本次座談會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風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以河東裴氏家族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家風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社會價值,真正把握裴氏家規家訓文化的實質和精華所在,真正挖掘出家風家訓文化背后蘊含的當代社會價值,讓古老的家風家訓能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社會各界人士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和行動自覺。
“家風是中華民族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顧秀蓮指出,要把裴氏家風家訓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好、運用好、創新好。裴懷亮談到,家風既是“私事”,也是“公事”,家風連著民風、社風、政風,家事連著國事、政事、天下事。如何培育好的家風?裴懷亮提出,一靠自律,二靠他律。出生於山西運城的航天英雄景海鵬談到,父母的言傳身教,讓他從小學會勤勞、朴實、堅持、努力,明白“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的道理,“沒有好的家鄉文化,沒有好的家風,就沒有海鵬的今天。”
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航天英雄、少將景海鵬在座談會上發言。(人民網記者陳苑 攝)
據介紹,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發祥於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之一。裴氏家族在歷史上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天下無二裴”,是對河東裴氏家族的不吝褒譽。兩千多年間,裴氏家族形成了“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的獨特家族文化,核心就是要求家族子弟崇德尚德,以孝友立身,以勤儉持家,以忠義為本,以才學自立,以仁愛待人,做到廉潔奉公、忠心效國,反映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堅守和價值追求。裴氏家族的家規家訓是裴氏家族最閃亮的文化符號,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隨著歷史進程逐漸形成,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完善﹔二是囊括整個氏族,而不是單個的家庭﹔三是分“訓”和“戒”兩部分,一正一負,涇渭分明。《家訓》《家戒》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與滋養,蘊含著先人哲思的朴素與厚重,尚德、孝友、勤儉、才學、仁愛、廉潔、忠心效國,對今天良好社會文化的培育和以良好家風推動廉政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悉,近年來,運城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要求以及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關於挖掘裴氏文化的要求,堅持以弘揚裴氏家族家風家訓為統領,在推動裴氏家規家訓和裴氏文化的群眾化、通俗化、趣味化上下工夫。一是深挖內涵,先后拍攝完成《<家訓>潤無聲,<家戒>醒后人》、《山西裴氏:正反並舉立家規》兩部專題片,在中紀委監察部網站長期進行播放,受到關注和好評﹔通過拍攝微電影、編寫書籍、印刷世譜、編排完成蒲劇等,從不同角度對裴氏文化進行了挖掘和弘揚。二是大力推介,制作完成專題片《千年風流話裴氏》,在裴晉公祠內開設“裴氏家規館”,在廉政警示教育展廳增設“裴氏家規”專區,對部分裴氏家訓、族范、家戒的條文和注釋進行展示。三是積極傳承,堅持以文化人,加強裴氏文化對干部群眾的教育,編印《裴氏家規》口袋書,發放給干部群眾進行學習﹔開展裴氏家風宣講活動,邀請裴氏文化研究者宣講裴氏人物廉潔故事,講述裴氏家族清廉家風﹔組織開展“學宰相家訓,用文化興家”活動,積極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開展裴氏家風家教進鄉鎮、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活動,編印裴氏家風文化鄉土教材,引導全社會養成良好文明風尚。
“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現場。“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在京舉行--文化--人民網 https://bit.ly/31khhKU


宋本序跋顏氏家訓
2     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學優才贍,山高海深。常雌黃朝廷,品藻人物,為書七卷,式範千葉,號曰顏氏家訓。雖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蓋代。其中破疑遣惑,在廣雅之右;鏡賢燭愚,出世說之左。唯較量佛事一篇,窮理盡性也。余曾於官舍,論公制作弘奧。眾或難餘曰:「小小者耳,何是為懷?」餘輒請主人紙筆、便錄腕烏煥反、揎宣、歲、■藥、獡鑠、嫕於計反、扊剡、■移、秠疋來反等九字以示之,方始驚駭。餘曰:「凡字以詮義,字猶未識,義安能見?旋雲小小,頗亦匆匆。」眾乃謝餘,令為解識。餘遂作音義以曉之,豈慚法言之論,定即定矣;實愧孫炎之侶,行即行焉云爾。序中「王言」義未詳。
3     盧文弨曰:「此序宋本所有,不著撰人,比擬多失倫,行文亦無法,今依宋本校正,即不便棄之。有疑『王言蓋代』,未詳所出者。案:家語有王言解,或用此矣。」
4     器案:家語王言解系襲大戴記王言篇,宋本大戴記「王言」訛「主言」;管子亦有王言篇,今佚。
5     宋本校刊名銜
6     鄉貢士州學正林憲同校
7     迪功郎司戶參軍趙善德監刊
8     從事郎特添差軍事推官錢慶祖
9     從事郎軍事推官王柟
10     承直郎軍事判官崔暠
11     迪功郎州學教授史昌祖同校
12     承議郎添差通判軍州事樓鑰
13     朝請郎通判軍州事管鈗
14     朝奉郎權知臺州軍州事沈揆
15     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鈔一:「讀顏氏家訓,淳熙刊本凡七卷,前有序一篇,不題姓名,當是唐人手筆。後有淳熙七年二月沈揆跋雲去年春來守天臺郡,及考證一卷;後列『朝奉郎權知臺州軍州事沈揆、朝請郎通判軍州事管鈗、承議郎添差通判軍州事樓鑰、迪功郎州學教授史昌祖同校』;又有『監刊』、『同校』諸人銜,皆以左為上,蓋臺州公庫本也。而前序後又有長記云:『廉臺田家印』,則是宋槧元印,故於宋諱間有不缺筆者耳。」
16     又十駕齋養新錄十四:「顏氏家訓七卷,前有序一篇,不題姓名,當是唐人手筆。後有淳熙七年二月沈揆跋。又有考證一卷,後列『朝奉郎權知臺州軍州事沈揆、朝請郎通判軍州事管鈗、承議郎添差通判軍州事樓鑰、迪功郎州學教授史昌祖同校』,又有『監刊』、『同校』諸人銜,皆以左為上,蓋臺州公庫本也。淳熙中,高宗尚在德壽宮,故卷中『構』字,皆注『太上御名』,而闕其文。前序後有墨長記云:『廉臺田家印。』宋時未有廉訪司,元制乃有之;意者,元人取淳熙本印行,間有修改之葉,則於宋諱不避矣。」
17     宋本沈跋
18     顏黃門學殊精博。此書雖辭質義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處朋友鄉黨之閑,其歸要不悖六經,而旁貫百氏。至辯析援證,咸有根據;自當啟悟來世,不但可訓思魯、愍楚輩而已。揆家有閩本,嘗苦篇中字訛難讀、顧無善本可讎。比去年春,來守天臺郡,得故參知政事謝公家藏舊蜀本;行閑朱墨細字,多所竄定,則其子景思手校也。乃與郡丞樓大防取兩家本讀之,大氐閩本尤謬誤:「五皓」實「五白」,蓋「博名」而誤作「傳」;「元嘆」本顧雍字,而誤作「凱」;「喪服經」自一書,而誤作「絰」;馬牝曰「騲」,牡曰「騭」,而誤作「驒駱」。至以「吳趨」為「吳越」,「桓山」為「恆山」,「僮約」為「童幼」,則閩、蜀本實同。惟謝氏所校頗精善,自題以五代宮傅和凝本參定,而側注旁出,類非取一家書。然不正「童幼」之誤;又秦權銘文「●」實古「則」字,而謝音制,亦時有此疏舛;讎書之難如此。於是稍加刊正,多採謝氏書,定著為可傳。又別列考證二十有三條為一卷,附於左。若其轉寫甚訛與音訓辭義所未通者,皆存之,以俟洽聞君子。淳熙七年春二月,嘉興沈揆題。
19     案:中興館閣續錄七:「沈揆,字虞卿,嘉興人,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進士出身。治書。淳熙十一年十一月除,十四年五月為秘閣修撰、江東運判。」赤城志九:「淳熙六年正月二十三日,沈揆以朝奉郎知嘉興,人號儒者之政。官至禮部侍郎,七年十二月一日召。」文淵閣書目十:「沈虞卿野堂集一部二冊完全。」桑世昌蘭亭考六審定上有沈揆文。俞松蘭亭續考一有沈虞卿題二首,紹熙壬子仲冬四日揆題一首,檇李沈揆題二首,又紹興癸丑正月十日書於姑蘇郡齋一首。
20     明嘉靖甲申傅太平刻本序刻顏氏家訓序
21     史璧曰:書靡範,曷書也?言靡範,曷言也?言書靡範,雖聯篇縷章,贅焉亡補。乃北齊顏黃門家訓,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蓋序致至終篇,罔不折衷今古,會理道焉,是可範矣。璧少時,家君東軒公嘗援引為訓,俾知向方。顧其書雖晦庵小學間見一二;然全帙寡傳,莫獲考見。頃得中秘本,手自校錄。適遼陽傅太平以報政來,就予索古書;予出之觀,且語之故。太平曰:「吾志也。是惡可弗傳諸?」亟持歸刻焉。夫振古渺邈,經殘教荒,馴至於今,變趨愈下。豈典範未嘗究耶?孰謂古道不可復哉?乃若書之傳,以禔身,以範俗,為今代人文風化之助,則不獨顏氏一家之訓乎爾!茲太平刻書之意也。太平名鑰,以司諫作郡,有治行,今為浙江副使。嘉靖甲申夏六月望吉。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侍講承德郎經筵國史官南郡陽峰張璧序。
22     案:是本分上下卷,大題下題「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明蜀榮昌後學冷宗元校」。考明敬思堂刊本白虎通德論二卷,新都俞元符重校,書前有刻白虎通序云:「予寅長遼陽傅公希準,乃正其誤而刻之;太平可謂文以飭吏,而為用世之通儒也夫!公名鑰,以給諫出守,得士民心,而名位功業殆未涯云。後學蜀昌冷宗元序。」據此,則傅太平且刻有白虎通德論,亦冷宗元為之序也。俞元符所刻之白虎通德論,即據其本,故稱「重校」云。
23     明萬歷甲戌顏嗣慎刻本序跋重刻顏氏家訓序
24     嘗聞之:三代而上,教詳於國;三代而下,教詳於家。非教有殊科,而家與國所繇異道也。蓋古郅隆之世,自國都以及鄉遂,靡不建學,為之立官師,辨時物,布功令;故民生不見異物,而胥底於善。彼其教之國者,已粲然詳備。當是時,家非無教,無所庸其教也。迨夫王路陵夷,禮教殘闕,悖德覆行者,接踵於世;於是為之親者,恐恐然慮教敕之亡素,其後人或納於邪也,始丁寧飭誡,而家訓所由作矣。斯亦可以觀世哉!顏氏家訓二十篇,黃門侍郎顏公之推所撰也。公閱天下義理多,以此式穀諸子,後世學士大夫亟稱述焉。顧刻者訛誤相襲,殊乏善本。公裔孫翰博君嗣慎,重加厘校,將托梓以傳,乃來問序。餘手是編而三嘆,蓋嘆顏氏世德之遠也。昔孔子布席杏壇之上,無論三千,即身通六藝者,顏氏有八人焉。無論八人,即杞國、兗國父子,相率而從之游,數畝之田不暇耕,先人之廬不暇守,贏糧於齊、楚、宋、衛、陳、蔡之郊,艱難險阻,終其身而未嘗舍。意其家庭之所教詔,父子之所告語,必有至訓焉,而今不及聞矣。不然,何其家之同心慕誼如此邪?嗣後淵源所漸,代有名德,是知家訓雖成於公,而顏氏之有訓,則非自公始也。乃公當梁、齊、隋易代之際,身嬰世難,間關南北,故幽思極意而作此編,上稱周、魯,下道近代,中述漢、晉,以刺世事。其識該,其辭微,其心危,其慮詳,其稱名小而其指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心危,故其防患深;其慮詳,故繁而不容自已。推此志也,雖與內則諸篇並傳可也。或因其稍崇極釋典,不能無疑。蓋公嘗北面蕭氏,飫其餘風;且義主諷勸,無嫌曲證,讀者當得其作訓大旨,茲固可略云。昔子思居衛,衛人曰:「慎之哉!子聖人之後也,四方於子乎觀禮。」顏氏為復聖後,而翰博君禔身好禮,蓋能守家訓者;乃猶以遏佚為懼,汲汲欲廣其傳。餘由此信顏氏之裔,無復有失禮,而足為四方觀矣。傳不云乎:「國之本在家。」「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若是,則家訓之作,又未始無益於國也。萬歷甲戌仲秋之吉。翰林國史修撰新安張一桂稚圭甫書。
25     茲家訓一書,予先祖復聖顏子三十五代孫北齊黃門侍郎之推撰也。自唐、宋以來,世世刊行天下。迨我聖朝成化年間,建寧府同知程伯祥、通判羅春等,嘗命工重刊,但未廣其傳耳。今予幸生六十四代宗嫡,叨襲翰林博士,竊念此刻誠吾家之天球河圖也,罔敢失墜,遂夙謁張公玉陽、於公穀峰乞敘其始末,將繡梓以共天下。觀者誠能擇其善者,而各教於家,則訓之為義,不特曰顏氏而已。時萬歷三年,歲次乙亥,孟春之吉。復聖六十四代嫡孫世襲翰林院博士不肖嗣慎頓首謹識。以上二首,載原書之首。
26     是書歷年既久,翻刻數多,其間字畫,頗有差謬。今據諸書,暨取證於先達李蘭皋諸公。尤有未盡,姑闕以俟知者。以上載原書之末。
27     案:是本分上下二卷,上卷大題下題「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建寧府同知績溪程伯祥刊」,下卷大題下題「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建寧府通判廬陵羅春刊」。
28     顏氏家訓後敘
29     余觀魯顏氏世諜記,自復聖之先,有爵邑於國者,固十數世矣。迨素王作,及門之徒,顏氏八人焉,斯已盛矣。其後歷晉、宋、隋、唐千餘年,名人碩士,垂聲實載籍者,固不可勝數;北齊顏之推,其著者也。語曰:「芝草無根,醴泉無源。」豈然哉!侍郎博雅閎達,為六朝人望,所著書甚眾,其逸或不傳,顧獨有家訓二十篇。翰林博士顏君,今所為奉復聖祀者也,雅重其家遺書,顧此編無藏者。而魯望洋王孫故好積書,嘗購得一帙。博士君造其門請觀,乃其故本,多闕不可讀,博士奉而藏焉,又懼其逸也,於是重加校定,梓之其家以傳。甲戌秋入賀詣闕下,以觀於子曰:「此吾家天球赤刀也,願子綴之一言。」於子受卒業,則■曰:嗟淵哉渢渢乎,其有先賢之遺耶!非令德之後,言固不能若是。然其說著者,先儒各往往採摭之矣。夫其言閫以內,原本忠義,章敘內則,是敦倫之矩也;其上下今古,綜羅文藝,類辨而不華,是博物之規也;其論涉世大指,曲而不詘,廉而不劌,有大易、老子之道焉,是保身之詮也;其撮南北風土,俊俗具陳,是考世之資也。統之,有關於世教,其粹者考諸聖人不繆,儒先之慕用其言,豈虛哉?然予嘗竊怪侍郎,當其時,大江以南,踵晉、宋遺風,學士大夫,操盈尺之簡,日夜雕畫其中,窮極綺麗,即有談說先王,則裂眥扼腕,塞耳而不願聞。江以北,故胡也,民控弦椎髻,王公大人,擁■裘飲酪者居什五;即士流名裔,且將裂冠而從之。此何時也!侍郎故游江南,已又棲遲關、洛之間,乃能不沒溺於俗,而秉禮樹風,以準繩矩矱,修之於家,不隕先世之聲問,豈不超然風氣之外者哉?然余竊又以悲其不遇焉。以彼其材,毋論得游聖人之門,借令遭統一之主,深謀朝廷,矩範當世,即漢世諸儒,何多讓焉。然而播越戎馬,羈旅秦、吳,朝綰一紱,夕更一綬,其志何悲也!夫河自龍門、砥柱而下,天下之水皆河也,濟獨以一葦之流,橫貫其中,清濁可望而辨。夫濟固不能不河也,然無失其濟固難矣,侍郎之所遭則是哉!昔虞卿去趙,困於梁,不得意,乃著書以自見。故虞卿非羈旅,其言不傳。侍郎倘亦其指與?抑以察察之跡,而浮游世之汶汶,固將有三閭大夫之憤而莫之宣耶!恨不見其全書,使其志沕沒而不章,竊又以悲其不傳也。侍郎子若孫,則思魯、師古,並以文雅著名;其後真卿、杲卿兄弟,大節皎皎如日星,至今在人耳,斯又聖賢之澤也。然謂非垂訓之力,烏乎可哉?博士名嗣慎,兗國六十四代裔孫,醇雅而文,通達世故,能世其訓者也。梓不漫矣。萬歷甲戌季秋望日,賜進士翰林院修撰承務郎同修兩朝國史魯人於慎行謹敘。
30     明程榮漢魏叢書本序跋及其它顏氏家訓序
31     昔我皇祖迪哲,垂範立訓,有典有則,以貽子孫。子孫克遵厥訓,明徵定保,至於今有成法。予小子欽念哉!粵我皇祖邁種德:在齊有黃門侍郎公,在唐有魯國常山公,在宋有潭州安撫公,文章節義,昭回於天壤,揚耿光而垂休裕,用大庇於我後人。而黃門公所著家訓,迪我後人德業尤切,子孫靈承厥志,曰惟我祖之德,是彞是訓,罔敢遏佚前人光,茲予其永保哉!自時厥後,寖微寖昌,子孫有弗若厥訓,亦弗克保厥家,則訓教之不立也。凡民性非有恆,善惡罔不在厥初;圖惟厥初,莫先教訓。詩曰:「螟蛉有子,果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言子必用教,教必用善也。教之以善,猶懼弗率,況導之以不軌不物,俾惟慆淫是即,其何善之有?故子之在教也,猶金之有鉶,水之有源也;鉶正則正,源清則清,弗可改也已!我黃門祖恭立厥訓,佑啟後人;後人有弗獲睹厥訓,以閑於有家,若瞽之無相,倀倀乎其曷所底止哉?邦大懼祖德之克宣,子孫之弗迪也,爰求家訓善本,重鋟諸梓,俾子孫守焉。是本乃宗人如環同知蘇州時所刻,婁江王太史萬書閣所藏,而出以示餘。維時餘緝家譜,未獲家訓全書,竊以為憾。茲得之如獲拱璧。厥惟我顏氏之文獻乎!子孫如是乎有徵焉,罔或失墜,則我顏氏忠義之家風,與家訓俱存而不泯。茲刻也,維清熙,迄用有成,惟我顏氏之禎祥也,豈曰小補之哉?萬歷戊寅季冬,茶陵平原派三十四代孫顏志邦書於東海佐儲公署。
32     顏氏家訓序
33     家訓二十篇,自吾黃門侍郎祖始著,去今蓋九百餘年,失傳已久。吾弟四會掌教士英,嘗有志訪刻而未遂,以囑其子如瑰。正德戊寅,如瑰同知蘇州之三年,獲全本重校刊之,既自識其後矣,復以書來請曰:「祖訓重刊,首序非異人任,吾伯父其成之!」謹按:侍郎既著是訓,繼而其子諱思魯,以博學善屬文,官至校書東宮學士;愍楚直內史;游奏校秘閣;再傳至夔府長史贈虢州刺史諱勤禮、弘文館學士師古、相時、司經校定經史育德,三傳至侍讀曹王屬贈華州刺史諱昭甫,以至濠州刺史贈秘書監元孫、暨通議大夫贈國子祭酒太子少保諱惟真,遂生我魯國公諱真卿、常山太守杲卿,與夫司丞春卿、淄川司馬曜卿、胤山令旭卿、犍為司馬茂曾、杭州參軍缺疑,金鄉男允南、富平尉喬卿、左清道兵曹幼輿、荊南行軍允臧;其後復生彭州司馬威明昆季,佐父破土門,同時為逆胡所害者八人。建中改元,魯國遷秩之際,子侄同封男者亦八人。又其後魯國五世孫諱翊,為臺州招討使,詡為永新令,是皆奕葉重光,聯芳並美,顏氏於斯為盛。謂非家訓所自,不可也。自是而後,歷宋而元,仕籍雖不乏,而彰顯不逮前,豈非家訓失傳之故歟?迨入國朝,文廟靖內難時,沛縣令伯瑋父子死忠,則我招討使之後自永新徙廬陵之派者也。其猶有魯國、常山之餘烈,而得家訓之墜緒乎!乃今如瑰克繼父志,是訓復續,意者天將復興顏氏乎!書曰:「毋忝爾祖,聿修厥德。」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顏氏之子若孫,其遵承是訓,而修德積善,則前日之盛,未必不可復也。是固吾與吾弟若侄之所願望者也。是為序。正德戊寅冬十二月丙寅。前睢寧學諭八十五翁廣烈拜手謹序。案:以上二首見卷首。
34     顏氏家訓後序
35     如瑰齠年時,受小學於先君,習句讀,至顏氏家訓,請曰:「豈先世所遺?何不授全書?」先君笑曰:「童子能知問此,可教矣。此北齊黃門侍郎祖諱之推所著,世遠書亡,家藏宋本,篇章斷缺。吾每留意訪求全本弗獲;汝能讀書成立,它日求諸好古積書之家,當必得之。」又曰:「侍郎祖五世生魯國公諱真卿、常山太守諱杲卿,並以忠義大顯於唐,世居金陵。魯國五世生永新令諱詡,與弟招討使諱翊,因家永新。招討十二世生祖諱子文,又自永新徙居安福,流傳至今。自吾去魯國,蓋二十七世,去侍郎,蓋三十一世,具載家譜可考。此書茍得,其重刻之,以承先志,以貽子孫,毋忽!」如瑰謹識不敢忘。既而宦游南北,雖嘗篤意訪求,亦弗獲。正德乙亥,自陜州轉官姑蘇,遍訪始得宋董正工續本於都太僕玄敬,繼得宋刻抄本於皇甫太守世庸,乃合先君所藏缺本,參互校訂,而是訓復完。因命工重刻以傳,蓋庶幾少副先君遺志,而於顏氏之後,或有裨焉。序致篇曰:「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如瑰仰述先君重刻之意,亦此意也。為顏氏子孫者,其尚慎行之哉!正德戊寅冬十月望日。如瑰謹識。
36     顏氏家訓小跋
37     餘,楚產也。家訓,楚未有刻也。雖散見諸書旁引,而恆以不獲全書為憾。餘倅東倉,迎家君至養。時王太史鳳洲翁以詩贈,有「家訓傳來舊姓顏」之句,因走弇山園以請,乃出是書,如獲拱璧。閱之,則前以戊寅刻,而今又以戊寅遘也。如環其有以俟我乎!奇矣!奇矣!王太史既出是訓,又貽餘以家廟碑,而為之跋。他日請敘家譜,又云:「家訓未列諸顏及杲卿傳。」而屬余以梓。太史公之益我顏氏,亦遠矣哉!因奉命鋟諸梓,以淑來裔,以永保太史相成之意云。時萬歷戊寅季冬。茶陵顏志邦又言。案:以上二首見書末。
38     案:是書分上下二卷。大題下題「北齊瑯琊顏之推著,明新安程榮校」。收入所刻漢魏叢書。又案:餘藏嘉慶二十二年刻本顏氏通譜,收入之推此書,所據底本為顏志邦本,列有康熙五十年沔陽顏星重刻顏氏家訓小引,及嘉慶二十二年溈寧顏邦城三刻黃門家訓小引,以其祖本既取以校讎矣,則無取於■床架屋之為也,故未加徵引,而最錄其二小引於後焉。
39     重刊顏氏家訓小引
40     星兄弟每侍先人側,先人必舉黃門祖家訓提撕星兄弟曰:「兒輩當以聖賢自命,黃門祖家訓,所以適於聖賢之路也。世間無操行人,口誦經史,舉足便差;總由游心千里之外,自家一個身子,都無交涉,猖狂齷齪,慚負天地,斷送形骸,可為寒心哉!黃門祖家訓僅二十篇,該括百行,貫穿六藝,寓意極精微,稱說又極質樸。蓋祖宗切切婆心,諄諄誥誡,迄今千餘年,只如當面說話,訂頑起懦,最為便捷。兒輩於六經子史,豈不當留心?但『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黃門祖於家訓篇首,曾揭是說,以引誘兒孫矣。今日親聽祖宗說話,便要思量祖宗是如何期望我,我如何無憾於祖宗;悚敬操持,不徒作語言文字觀,則六經子史,皆家訓腳注也。念之!念之!」又曰:「兒輩得讀家訓不容易!家訓我世世寶之。正統間,思聰公曾經校刊,以授兒孫。無如兵燹之餘,散軼頗多,苦無善本。戊午春,坐徐認齋書屋,抽架上得家訓全集,喜心翻淚;又以中多訛舛,攜至京師,獲與東魯學山先生,參互考訂,手錄成編,乃得與兒輩共讀之。目前艱於梨棗,待我纂修通譜時,重刻譜端,俾我顏氏一家人,各各奉為寶訓,以無忝厥祖志可也。念之,念之!」嗚呼!先人言猶在耳也,奈何竟齎志以沒哉!餘小子風木增悲,堂構滋愧,先人欲成未成之志,餘小子未克負荷者多矣,重刻家訓,遑敢遏佚哉!歲辛卯,綜修通譜,自沔水走吉郡數千里,伯叔昆季出如環公同知蘇州時所得家訓全集,後為吉人公三修譜牒內重加校刊一帙舉似餘,證驗符同,相得益彰,乃命梓人將魯公祖事實、文集及東魯陋巷志,俱行刊刻,與家訓同列譜端。星願環家人相與悚敬操持,不徒作語言文字觀,以自棄於聖賢之外。此先人志,即黃門祖志也。時今上御極之五十年,歲在辛卯。三十九裔楚沔陽星識。案:此為康熙五十年。
41     三刻黃門家訓小引
42     記有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則立言似為末務矣。嗟乎,立言豈易哉!彼夫掞藻摛華,引商刻羽,非勿工麗也,長江大河,一瀉千里,非勿博大也,尺牘寸楮,短兵犀利,非勿遒勁也;然而不出風雲之狀,盡皆月露之形,無益於當時,莫裨於後世,言之者雖為得意,聞之者未足為戒也。若我三十五世祖黃門子介公之家訓則不然,惟恐後人或懈於克己復禮之功,或愆於視聽言動之準;故不惜繁稱博引之諄諄,庶幾動有法,守克馴,至於道耳。顧或者曰: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尚書則紀政治也,戴記則明經典原誤「曲」poiu也,誰則非訓萬世者,公之為此,不亦贅乎?而不知非也。六經之文,非不本末兼該,大小具備;而詞旨深遠,義理蘊奧,必文人學士,日親師友之講論,始能通之。若公之為訓,則自鄉黨以及朝廷,與夫日用行習之地,莫不有至正之規,至中之矩;雖野人女子,走卒兒童,皆能誦其詞而知其義也。是深之可為格致誠正之功者,此訓也;淺之可為動靜語默之範者,此訓也;誰不奉為暮鼓晨鐘也哉?古所稱立言不朽者,其在斯與!其在斯與!時嘉慶丁丑廿二年仲春月吉旦,溈寧四十三派孫邦城謹識。嗣孫邦特、邦輝、邦耀、懷德、邦昱、振泗、邦屏同刊。
43     案:此本顏氏通譜列於譜端,三刻小引書口魚尾上方即標為顏氏通譜。餘所藏本三刻小引首頁有木記,前四行楷書「南省總譜,以『博文約禮』四字編一行定號數,每字八十號,總計三百二十二行號,外增一號,即為偽造。其各房給領三行支譜,必於總譜注明通數,以便考驗四行。」後為朱文篆書「源遠流長」四字。木記下有朱字楷書「文字廿一」印記,書眉上有「錫字貳號」朱文楷書印記,蓋支譜編號也。此本先列三刻黃門家訓小引,次列重刻顏氏家訓舊序,即顏廣烈序,而誤以為顏志邦序,足以知其魯莽滅裂矣;最後為顏星之重刊顏氏家訓小引。據顏星文,知正統間尚有顏思聰刻本,今亦不可得見矣。
44     清康熙五十八年朱軾評點本序顏氏家訓序
45     始吾讀顏侍郎家訓,竊意侍郎復聖裔,於非禮勿視、聽、言、動之義庶有合,可為後世訓矣,豈惟顏氏寶之已哉?及覽養生、歸心等朱文端公集卷一載此序「等」作「二」篇,又怪二氏樹吾道敵,方攻之不暇,而附會之,侍郎實忝厥祖,欲以垂訓可乎?雖然,著書必擇而後言,讀書又言無不擇。軾不自量,敢以臆見,逐一評校,以滌瑕著媺,使讀者黜其不可為訓而寶其可為訓,則侍郎之為功於後學不少矣。康熙五十八年冬至日,高安後學朱軾序。
46     案:此本分上下卷,大題下題「北齊顏之推著,後學朱軾評點」。朱序外,尚有於慎行顏氏家訓敘略、張一桂重刻顏氏家訓序略。此書與嗣後續刻諸書合稱朱文端公藏書十三種。是本為吳梅手批本,書末有吳氏題記云:「丁丑十一月十四日,霜■讀訖。時避寇湘潭,東望吳門,公私塗炭,俯仰身世,略似黃門,點朱展卷,淒然無盡。」文末有「靈」二字朱文篆書章。又卷首有「五萬卷藏書樓」朱文篆書、「沈氏家藏」白文篆書、「吳梅」白文篆書、「瞿安心賞」朱文篆書、「霜崖手校」白文篆書、「長洲吳氏藏書」白文篆書等章。書藏北京圖書館。
47     清雍正二年黃叔琳刻顏氏家訓節鈔本序顏氏家訓節鈔序
48     人之愛其子孫也,何所不至哉!愛之深,故慮焉而周;慮之周,故語焉而詳。詳於口者,聽過而忘,又不如詳於書者,足以垂世而行遠,此家訓所為作也。然歷觀古人詔其後嗣之語,往往未滿人意。叔夜家誡,骫骳逢時,已絕巨源交,而又幸其子之不孤;淵明責子,付之天理,但以杯中物遣之;王僧虔慮其子不曉言家口實;徐勉屑屑以田園為念;杜子美云:「詩是吾家事」,「熟精文選理」,其末已甚;即卓犖如韓退之,亦惟以公相潭府之榮盛,利誘其子,而未及於道義。彼數賢者,豈慮之不周,語之不詳哉?識有所不足,而愛有所偏■故也。余觀顏氏家訓廿篇,可謂度越數賢者矣。其誼正,其意備。其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自比於傅婢寡妻,而心苦言甘,足令頑秀並遵,賢愚共曉。宜其孫曾數傳,節義文章,武功吏治,繩繩繼起,而無負斯訓也。惟歸心篇闡揚佛乘,流入異端;書證篇、音辭篇,義瑣文繁,有資小學,無關大體;他若古今風習不同,在當日言之,則切近於事情,由今日視之,為閑談而無當。不揣譾陋,重加決擇,薙其冗雜,掇其菁英,布之家塾,用啟童蒙。蘇子瞻云:「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若已經效於世間,不必皆從於己出。」竊謂父兄之教子弟,亦猶是也,以古人之訓其家者,各訓乃家,不更事逸而功倍乎?此餘節鈔是書之微意也。時雍正二年歲次甲辰,仲春既望。北平黃叔琳序。
49     據養素堂刊本。是書分上下二卷,大題下署「北平黃叔琳昆圃編」,書末記「男登賢云門、登穀挹辛校字」。北京圖書館藏有紀昀手批本,目錄大題下有「獻陵」朱文篆書「紀曉嵐」白文篆書二印。
50     清幹隆五十四年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序跋及其它注顏氏家訓序
51     士少而學問,長而議論,老而教訓,斯人也,其不虛生於天地間也乎!余友江陰趙敬夫先生,方嚴有氣骨,與余游處十餘年,八十外就鐘山講舍,取宋本顏氏家訓而為之注。余奪於他事,不暇相助也。又甚惜其勞,謂姑置其易明者可乎?先生曰:「此將以教後生小子也。人即甚英敏,不能於就傅成童之年,聖經賢傳,舉能成誦;況於歷代之事跡乎?吾欲世之教子弟者,既令其通曉大義,又引之使略涉載籍之津涯,明古今之治亂,識流品之邪正。他日依類以求,其於用力也亦差省。」書成未幾,而先生捐館矣。餘感疇昔周旋之雅,又重先生惓惓啟迪後人之意至深且摯,烏可以無傳?就其孫同華索是書,一再閱之,翻然變餘前日尚簡之見,而更為之加詳,以從先生之志。則是書也,匪直顏氏之訓,亦即趙先生之訓也。先生之學問,先生之議論,不即於是書有可想見者乎?嗚呼!無用之言,不急之辯,君子所弗貴。若夫六經尚矣,而委曲近情,纖悉周備,立身之要,處世之宜,為學之方,蓋莫善於是書,人有意於訓俗型家者,又何庸舍是而疊床架屋為哉?乾隆五十四年歲在己酉,重陽前五日,杭東里人盧文弨書於常州龍城書院之取斯堂。
52     例言
53     一,黃門始仕蕭梁,終於隋代,而此書向來唯題北齊。唐人修史,以之推入北齊書文苑傳中。其子思魯既纂父之集,則此書自必亦經整理,所題當本其父之志可知。今亦仍之。
54     一,黃門九世祖從晉元南度,江寧顏家巷,其舊居也,則當為江寧人,而此書向題瑯邪。唐人修史,例皆不以土斷,而遠取本望,劉知幾為史官,曾非之,不能革也。故北齊書亦曰瑯邪臨沂人,今亦姑仍其舊。
55     一,此書為江陰趙敬夫注,始餘覺其過詳。敬夫以啟迪童子,不得不如是。余甚韙其言,故今又從而補之,凡以成敬夫真切為人之志,非敢以求勝也。
56     一,黃門篤信說文,後乃從容消息,始不過於駭俗。然字體究屬審正,歷經轉寫,訛謬滋多。今於甚俗且別者正之,其非說文所有,而為世所常行者,一仍其舊,亦黃門志也。
57     一,此書音辭篇,辯析文字之聲音,致為精細。今人束發受書,師授不能皆正;又南北語音各異,童而習之,長大不能變改,故知正音者絕少。近世唯顧寧人、江慎修、戴東原,能通其學,今金壇段若膺,其繼起者也。此篇實賴其訂正云。
58     一,此書段落,舊本分合不清。今於當別為條者,皆提行,庶幾眉目了然。
59     一,宋本經沈氏訂正,誤字甚少;然俗間通行本,亦頗有是者。今擇其義長者從之,而注其異同於下。後人或別有所見,不敢即以餘之棄取為定衡也。
60     一,沈氏有考證一卷,系此書之後;今散置文句之下,取翻閱較便,勿以缺漏為疑。
61     一,黃門本傳中,載所作觀我生賦,家國際遇,一生艱危困苦之況,備見於是,此即其人事跡,不可略也。句下有自注,盡皆當日情事;其辭所援引,今為之考其出處,目為加注,使可識別。但賦中尚有脫文,別無他書補正,意猶缺然。
62     一,涉獵之弊,往往不求甚解,自謂了然。餘於此書,向亦猶夫人之見耳。今再三閱之,猶有不能盡知其出處者。自愧窾啟,尚賴博雅之士,有以教我焉。
63     一,敬夫先生以諸生終,隱德不曜,餘為作瞰江山人傳,今並系於後今省,使人得因以想見其為人。
64     一,此書經請正於賢士大夫,始成定本;友朋間復互相訂證,厥有勞焉。授梓之際,及門諸子又代任校讎之役;而剞●之費,深賴眾賢之與人為善,故能不數月而訖功。今於首簡各載姓名,以見懿德之有同好云。抱經氏識,時年七十有三。
65     顏氏家訓注
66     鑒定嘉定錢大昕莘楣仁和孫志祖怡穀滄州李廷敬寧圃
67     參訂金壇段玉裁懋堂孝感程明愫蔌園新會譚大經敷五仁和潘本智鏡涵江陰周宗學象成
68     讎校江陰楊敦厚仲偉江陰陳宏度師儉江陰王璋秉政江陰湯裕岵瞻趙門人江陰沙照耀滄趙門人武進臧鏞堂在東武進丁履恆基士瞰江孫趙同華俊章校梓以上見卷首,以下見卷末。
69     壬子年重校顏氏家訓
70     向刻在己酉年,但就趙氏注本增補,未及取舊刻本及鮑氏所刻宋本詳加比對,致有訛脫。今既省覺,不可因循,貽誤觀者。故凡就向刻改正者,與夫為字數所限不能增益者,以及字畫小異,咸標明之,庶已行之本,尚可據此訂正;注有未備,兼亦補之。七十六叟盧文弨識。
71     趙跋
72     北齊黃門侍郎顏公,以堅正之士,生穢濁之朝,播遷南北,他不暇念,唯繩祖詒孫之是切,爰運貫穿古今之識,發為布帛菽粟之文,著家訓二十篇。雖其中不無疵累,然指陳原委,愷切丁寧,茍非大愚不靈,未有讀之而不知興起者。謂當家置一編,奉為楷式。而是書先有姚江盧檠齋之分章辨句,金壇段懋堂之正誤訂訛;區區短才,遂不揣鄙陋,取而注釋之。年當耄耋,前脫後忘,必多缺略,第令儉於腹笥者,不至迷於援據,退然自阻,則亦不為無益。至於補厥掛漏,俾臻完善,不能無望於將伯之助云。乾隆五十一年歲次丙午冬十月十日,瞰江山人趙曦明書於容膝居,是年八十有二。
73     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十六書盧抱經刻顏氏家訓注本後
74     同年盧弓父學士以其友趙君所注顏氏家訓校正精槧,其益人神智,頗有出宋本上者。然如第六卷內詔內下,沈校宋本空格,此云沈氏不空;●字注作●,此云作■,則疑弓父所見沈校宋本者,特偶見一鈔本,而非原本耳。沈氏考證二十三條,自為一卷,而盧刻皆散置文句之下,雖於學者翻閱較便,然愚謂古書當存其舊式;即如沈氏考證內「孟子曰:『圖景失形。』」一條,盧刻竟刪去之,雖於義無害,然古書之面目,竟不存矣。又沈跋前一紙,系於末一行緊貼跋語書「朝奉郎知臺州軍事沈揆」,又前一行「通判軍州事管鈗」,又前一行「添差通判樓鑰」,皆又低一格書之,又再前又低一格,則「教授、判官、推官、參軍」,其最前最低格書者,則「鄉貢進士州學正林憲同校」,凡九人,前七行皆總書「同校」,後二行則曰「監刊」,又曰「同校」,乃是鋟木時之覆校耳。愚考宋時牒後系銜,皆自後而前,官尊者在後,卑者在前,此其式也。以今所傳影宋槧本,如說文卷末雍熙三年進狀後,徐鉉在句中正前,其牒尾平章事李昉在參知政事呂蒙正、辛仲甫之前;又如群經音辨載寶元二年牒後,平章事二人,亦在最前也。必宜依其原樣,末尾一行緊貼跋語書之,乃可依次自後而前讀之耳。今盧本將沈跋另刻於前紙,而又自起一紙,題曰「宋本校刊名銜」,則疑於自前而後者,殊乖其式矣。乃先曰「同校」,次曰「監刊」又次以七人「同校」,則最前之「同校」二字,為不可通矣。昔弓父校李雁湖王荊公詩注,將其卷尾所謂「補注」者,皆移置於本詩之下;及予考其補注,乃別是臨川曾景建所為,非出雁湖之手;以語弓父,弓父始追悔,而已無及矣。今校閱此書,故縷縷及之,以為古書刊式不可更動之戒。沈揆,字虞卿,見桑澤卿蘭亭考。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云:「沈君讎勘此書,當時為宋人名筆,繕寫精妙,古香襲人者也。未穀進士從其友某君家借觀,是影寫宋槧之本,前後有汲古毛氏諸印。予因得轉假,詳校一遍,附識於此。
75     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提要及辨證顏氏家訓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76     舊本題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撰。考陸法言切韻序,作於隋仁壽中,所列同定八人,之推與焉,則實終於隋。舊本所題,蓋據作書之時也。
77     余嘉錫四庫總目提要辨證曰:「謹案:北齊書文苑傳有之推傳,云:『隋開皇中,太子召為學士,甚見禮重。尋以疾終。』北史文苑傳同。陳書文學阮卓傳云:『至德元年,聘隋。隋主夙聞其名,遣河東薛道衡、瑯玡顏之推等,與卓談宴賦詩。』南史文學傳略同。然則之推終於隋,史傳且有明文;不知提要何以舍正史不引,而必旁征切韻也。考切韻序末,雖題大隋仁壽元年,然其序云:『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門宿。夜永酒闌,論及音韻,蕭、顏多所決定蕭該、顏之推也,魏著作著作郎魏淵謂法言曰:「向來論難處悉盡,何不隨口記之?」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十數年間,未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訓諸弟子。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屏居山野,交游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亡者則生死路殊,空懷可作之嘆;存者則貴賤禮隔,以報絕交之旨。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是則法言之書,雖作於仁壽元年,而其與之推等論韻,實在開皇之初。本傳云:『開皇中,太子召為學士,尋以疾終。』法言亦有『亡者生死路殊』之語,蓋之推即卒於開皇時。錢大昕疑年錄卷一云:「顏之推,六十餘,生梁中大通三年辛亥,卒隋開皇中。」自注云:「本傳不書卒年,據家訓序致篇云:『年始九歲,便丁荼蓼。』以梁書顏協卒年證之,得其生年。又終制篇云:『吾已六十餘。』則其卒蓋在開皇十一年以後矣。」提要乃云:『切韻序作於仁壽中,所列同定八人,之推與焉。』一若之推至仁壽時尚存者,亦誤也。切韻序前所列八人姓名,有內史顏之推古逸叢書本作「外史」,內史之官,本傳不書。史通正史篇云:『齊天保二年敕秘書監魏收勒成一史,成魏書百三十卷,世薄其書,號為穢史。至隋開皇,敕著作郎魏澹,與顏之推、辛德源,更撰魏書,矯正收失,總九十二篇。』此亦之推入隋後逸事之可見者。唐顏真卿撰顏氏家廟碑云:『北齊給事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平原太守、隋東宮學士諱之推,字介,著家訓廿篇,冤魂志三卷,證俗音字五卷,文集卅一卷,事具本傳。』據拓本,亦見金石萃編卷一百一。又顏勤禮神道碑亦云:『祖諱之推,北齊給事黃門郎、隋東宮學士,齊書有傳。』此碑僅見於集古錄,他家皆不著錄,近時始復出土。敘之推官職,皆與史合;提要謂:『舊本題北齊黃門侍郎,為據作書之時。』考家訓屢敘齊亡時事,其終制篇云:『先君先夫人,皆未還建鄴舊山;今雖混一,家道罄窮,何由辦此奉營經費。』則家訓實作於隋開皇九年平陳之後。提要以為作於北齊,蓋未嘗一檢原書,姑以臆說耳。顏真卿所撰殷夫人顏氏碑云:『北齊黃門侍郎之推。』據拓本,「齊」字「推」字泐,亦見萃編卷一百一與家訓署銜同。家廟碑雖書隋官,而下又云『黃門兄之推』,仍舉齊官為稱;豈非以之推在齊頗久,且官位尊顯耶?新唐書顏籀傳云:『祖之推,終隋黃門郎。』其以官黃門為隋時事固誤,然亦可見從來舉之推官爵必署黃門矣。隸釋卷九司隸校尉魯峻碑跋云:『漢人所書碑志,或以所重之官揭之。司隸權尊而職清,非列校可比;亦猶馮緄舍廷尉而用車騎也。』余謂唐人之以黃門稱之推,亦從所重言之耳。盧文弨補家訓趙曦明注例言曰:『黃門始仕蕭梁,終於隋代,而此書向來惟題北齊,唐人修史,以之推入北齊書文苑傳中。其子思魯既纂其父之集,則此書自必亦經整理,所題當本其父之志。』此言是也。然則此書之題北齊黃門侍郎,不關作書之時,亦明矣。」
78     陳振孫書錄解題云:「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然李翱所稱太公家教,雖屬偽書,至杜預家誡之類,則在前久矣。特之推所撰,卷帙較多耳。
79     餘氏辨證曰:「案:李翱文公集卷六答朱載言書云:『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詞意不能工者,有之矣,劉氏人物志、王氏中說、俗傳太公家教是也。』并未嘗指為齊之太公所作,更未言其真偽,四庫既不著錄,作提要者未見其書,何從知其為偽書耶?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云:『世傳太公家教,其書極淺陋鄙俚,然見之唐李習之文集,至以文中子為一律,觀其中猶引周、漢以來事,當是有唐村落間老校書為之。太公者,猶曾高祖之類,非謂渭濱之師臣明矣。』然則此所謂太公,并非呂望,宋人辨之甚明,提要不考,而以為偽書,誤矣。考八旗通志阿什坦傳云:『阿什坦翻譯大學、中庸、孝經及通鑒總論、太公家教等書刊行之。當時翻譯者,咸奉為準則。即僅通滿文者,亦得借為考古資。』是其書清初尚存,其後不知何時佚去。宣統間,敦煌石室千佛洞發現古寫本書中,有太公家教一卷,上虞羅氏得之,影印入鳴沙石室古佚書中,其書開卷即云:『代此句上缺五字,長值危時。望鄉失土,波迸流離,只欲隱山居住,不能忍凍受饑,只欲揚名後代,復無晏嬰之機,才輕德薄,不堪人師,徒消人食,浪費人衣,隨緣信業,且逐時之隨。輒以討其墳典,簡擇詩、書,依傍經史,約禮時宜,為書一卷,助幼兒童,用傳於後,幸願思之。』觀其自序,真王明清所謂『村落間老校書』也,何嘗有偽托古人之意哉?王國維跋云在本卷後,亦見觀堂集林卷二十一:『原書有云:「太公未遇,釣漁水,原注:「『水』上疑脫『渭』字。」相如未達,賣卜於市,□天嘉錫案:「此字似脫上半,恐非『天』字。」居山,魯連海水,孔鳴原注:「『明』字之誤。」盤桓,候時而起。」書中所用古人事止此,或後人取太公二字冠其書,未必如王仲言曾高祖之說也。』嘉錫案:古人摘字名篇,多取之第一句,否則亦當在首章之中。今王氏所引,在其書之後半,未必摘取以名其書。且其前尚有『唐、虞雖聖,不能化其明主;微子雖賢,不能諫其暗君;比干雖惠,「惠」字疑是「忠」字之誤不能自免其身』云云,亦是用古人事,不獨太公數句也。名書之意,仍當以王明清說為是。要之,無論如何,絕非偽托為齊太公所撰,則可斷言也。」
80     晁公武讀書志云:「之推本梁人,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世人。」今觀其書,大抵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器案:此絕似紀昀語,於所評黃叔琳節鈔本中數見不鮮,則此提要,或出其手。poiu而能文之以經訓,故唐志、宋志俱列之儒家。然其中歸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當時好佛之習;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曼衍旁涉,不專為一家之言,今特退之雜家,從其類焉。又是書隋志不著錄,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鈔淳熙七年嘉興沈揆本七卷,以閩本、蜀本及天臺謝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參定,末附考證二十三條,別為一卷,且力斥流俗并為二卷之非。今沈本不可復見,器案:明萬歷間何鏜刊漢魏叢書,即用七卷本,清康熙間武林何允中覆刻之,稱為廣漢魏叢書,此非罕見之書,何云不可復見也!poiu無由知其分卷之舊,姑從明人刊本錄之。然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帙分合,亦為細故。惟考證一卷,佚之可惜耳。
顏氏家訓集解 : 附錄一 各本序跋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37wU0cH


2020-10-19_1529279700003025p662rn6s09700003025r22o9n2or9700003025s899n7o322020-10-19_152936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四十九 山東桓台新城王氏家規
被譽為「齊魯第一進士家族」的山東桓台新城王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間,出進士30名,舉人52名,貢生158名,出仕為官者100多人,成為明清時期山東最顯赫的文化世家。詩壇領袖、一代廉吏王漁洋是新城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新城王氏家族代表人物
王重光
王重光(1502-1558),字廷宣,號濼川,山東桓台新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歷任工部主事、戶部員外郎、雲中僉事、上谷參議。後任貴州布政使左參議,奉命採辦貴州大木以修三大殿,因積勞成疾,身染瘴癘病逝林區。嘉靖親書「忠勤可憫」匾額,建祠以祀,並追贈太僕寺少卿,累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王重光不僅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個進士,還制定了家族第一則成文家訓。他以身作則,治家教子,以道義和讀書為準則教育子嗣,成為王氏治家之寶。
王之垣
王之垣(1527-1604),王重光次子,字爾式,號見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他為官明敏幹練,不徇私情,直言敢諫,嚴拒請託,官至戶部左侍郎,追贈戶部尚書,累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之垣善於治家理政,晚年辭官歸里,居家長達二十年,建家祠,修族譜,置義田,立家范,完善家規門訓,編纂了家族第一部總結性家訓《念祖約言》,撰寫《歷仕錄》、《秉燭編》、《攝生編》、《百警編》等家規著作。
王象晉
王象晉(1561-1653),王之垣次子。字藎臣,號康宇,自號明農隱士、賜閒老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晉為人正直寬厚,孝友敦睦,為官公正嚴明,清廉自律。晚年致仕還鄉,在故里新城著書立說,並親自教導子孫課業,93歲自撰祭文《辭世小言》。他精於農學,旁通醫學,在家族教育、養生觀念、為官之道、農學實踐等方面都有建樹。一生著述30多種100多冊,著有農學巨著《群芳譜》、《賜閒堂集》、《保安堂三補簡便驗方》等。
王漁洋雕像
王漁洋
王漁洋(1634-1711),名王士禎,原名王士禛,王象晉的孫子。清初詩壇領袖,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26歲授揚州推官。後任戶部郎中,至京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書。王漁洋一生文政兼從,為文獨創詩論「神韻說」,主持清初詩壇五十載,一生著述極豐,被尊為「一代正宗」。為官始終踐行「清慎勤」的原則,清正廉潔,政績卓著,深受康熙賞識和同僚讚嘆。他總結自身為官經驗,親書《手鏡》50條,教育初仕為官的兒子潔己愛民、寬政慎行,做一個「不負民」的好官。
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為紀念清代刑部尚書、「一代詩宗」王漁洋而建立。紀念館是典型的明清至民國古建築群,包括忠勤祠、王漁洋故居和四世宮保坊等部分。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是一組典型的明代建築,始建於1588年,為紀念王漁洋高祖王重光平蠻功成、督木殉職而敕建,因嘉靖手書「忠勤可憫」而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忠勤祠內碑碣林立,既有御製石碑、珍品,又有家訓銘文、名家墨寶,更多的是忠勤祠落成後的祭文頌詞,其撰文、書法、鐫刻並稱「三絕」,名聞海內。
清康熙年間,王漁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長春園故址的基礎上增葺西城別墅,也就是如今的王漁洋故居。故居西南角建有漁洋祠,是王氏後人在王漁洋去世後為其修建。漁洋祠東側還有3間正房,俗稱牡丹祠,相傳是為王漁洋夫人所建的祠堂。至今,故居部分院落還保留著民國建築的風格,保留不同風貌的古建築108間,凸顯了融官宦宅邸、古代民居、祠堂建築、小型園林為一體的獨特建築風格。
四世宮保坊始建於1619年,為表彰王漁洋伯祖、兵部尚書王象乾五戍邊關、護國有功而特許建造,朝廷追贈其祖上三代均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因此稱為「四世宮保」。四世宮保坊是一座磚牌坊,坐北朝南,跨街而立。坊高15米,面寬9.2米,其形式為中間高,兩邊低的宮殿式樣。坊額「四世宮保」四個大字字體工整,筆力遒勁。四世宮保坊是新城72牌坊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整組建築除基座外全為磚雕結構,融人文、建築、雕塑、書法、繪畫於一體,造型別致,氣勢雄偉,工藝精妙,以古樸典雅聞名遐邇,被譽為「華夏第一磚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家規
新城王氏家規,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道義讀書」理念,五世祖王之垣著述成文家規,之後到王象晉、王漁洋,歷代不斷充實,形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獨具特色的家訓族規體系。其中既有時代沿襲的習慣做法,又有專門的成文家訓,還有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族約家法,內容涵蓋了修身養性之法、讀書立世之道,做人處事之本、從政為官之要、持家經營之策、閨門訓誡之教等多個方面。
繼四世祖王重光定下第一條成文家訓後,五世祖王之垣著述《念祖約言》,記錄了家族幾代祖先的嘉言懿行,總結家族治家經驗。所著《歷仕錄》則記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經歷,用親身體驗為子孫提供經驗教訓。此外還有總結歸納古人格言警句的《炳燭編》、《攝生編》、《百警編》等,作為家規家訓,告誡勸諭子孫。
王之垣次子王象晉對王氏家規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編寫家規著作《清寤齋心賞編》、《日省格言》、《日省撮要》等。
八世祖王漁洋文政兼從,《手鏡》是他「隨憶隨記」寫給即將赴任的兒子的一封家書,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親身經歷和心得體會教育兒子如何做一個「清慎勤」、「不負民」的好官。《手鏡》是王漁洋家規的代表作,也是新城王氏家學家規的凝練升華,被後世奉為做官處事「明鏡」。
新城王氏家規內容豐富,自成體系,並且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與時俱進。家規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著新城王氏家族成員,涵養了家族善良勤儉、敦宗睦族、讀書力學、見賢思齊、忠勤報國、潔己愛民的良好家風。
一代正宗坊
一部《手鏡》 「仕宦清明」
在王漁洋故居展出了一部漁洋先生手書的《手鏡》石印拓本,拓本共有24帖,筆跡高秀俊逸。
王漁洋,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康熙朝刑部尚書、詩壇領袖,因喜愛太湖漁洋山,自號「漁洋山人」,後世人稱王漁洋。受廉政家風的長期薰陶和家族成員互為明鏡的影響,他一生居官清正廉潔,勤勉自勵,身為司法官能勤謹職守、寬政慎行;在清江浦督船治貪除污、擔當有為;主政寶泉局革除樣錢、屏絕貨賄;在刑部任上力執公道、為民請命,因官品人品俱佳,深得康熙信任。「不負民即不負國,不負國即不負所學」,這是他畢生遵循並用來教育後人為官治世的傳世之道。
康熙三十六年,王漁洋三子王啟汸出任唐山縣令,王漁洋總結自己為官數十年的經驗,親書《手鏡》一部,讓兒子「置座右,披玩而從事焉」。
「無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
「居官以得民心為主,為民間省一分,則受二分之賜,誦聲亦易起矣。」
「公子公孫做官,一切倍要謹慎檢點。見上司,處同寅,接待紳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謂以門第傲人。時時事事須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腳須正,持門第不得…… 」
《手鏡》箴言50條3009個字,內容涵蓋了王漁洋在立身之本、為官之道、處世之基、審刑之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見。從日常用度到為人處事、從刑罰寬嚴到與民休戚,《手鏡》既是王漁洋對家訓門規的凝練,也是對自身為官生涯的總結,更揭示了王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為後世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王漁洋研究會副會長 王小舒:
那麼《手鏡》錄是第八代傳人王漁洋的一部家訓,在這部家訓裡頭,王漁洋他主要表述了兩個方面,那就是為官從政要自己嚴於修身,然後要為民請命,這些思想我覺得就是在今天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鑑古明今 清風傳世
新城王氏家族歷代形成的家訓族規,涵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精神特質和思想內核,成為這個家族興盛不可或缺的基因。
新城王氏後人、王漁洋紀念館副館長 王心睿:
世代傳承的家規門訓,已經成為根植於族人內心的文化自覺。我們從小就受到祖上的精神沐浴和父輩的言傳身教,為我們一生的成長和發展找准了方向,那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踏實本分。不是要求我們做多大的官、也不是要發多大的財,而是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把份內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良好的家訓門風使新城王氏簪纓不絕,家族成員互為明鏡,勸廉守廉,秉持著這一優秀傳統。這個明清望族的興盛,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歷史文化層面的啟示和借鑑。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 王志民:
新城王氏家族之所以科甲連第,人才輩出,與他有純正的家風和豐富的家訓有直接的關係,從為官之道、做人之道、治家之道,一直到養生(箴言)、女性(教育)等等,內容非常的豐富全面,王氏家族的家訓是我們今天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特別是樹立良好的家風,一份非常豐富的歷史營養。
鑑古知今,以廉育人。包含「愛國、忠誠、勤廉、自律、為民」等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的新城王氏家規,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著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道統,滋潤著王氏後人的精神家園,也引導人們不斷深入思考、借鑑和傳承。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9xoayq.html


o0o00045096nso186s9o0p0004551pp47717n9o0q00044s380047pp68np8000695nss4568p88o0p000454s41126sn31np700075273nn0471q1o0q00044s0r7441rn95np8000695o0n3rn5p53

江蘇高郵王氏家規家訓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五十五 江蘇高郵王氏家規家訓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m4nt1z
王氏父子
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自號石臞,江蘇高郵人。自幼聰慧,幼年即讀完十三經,旁涉史鑑。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郎中、陝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直隸永定河道等職。王念孫是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訓詁著述有《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等,他還專心研究治河方略,撰寫《導河議》上、下兩篇。
王引之(1766—1834),王念孫之子。字伯申,號曼卿。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經筵講官、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作為訓詁學家,王引之與其父王念孫齊名,二人被並稱為「高郵二王」。其著述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與父親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讀書雜誌》一道被合稱為「高郵王氏四種」。
王氏家訓
高郵王氏家族是傳統的書香門第,數代為官,十分重視「立品節操」,雖沒有系統的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那樣的家訓名篇,但在他們的著作和書信中卻處處包含著修身、為官、治學等方面的訓誡之言,並通過身教來達到約束和激勵後人之目的。
六世祖王念孫平生篤守經訓,品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七世祖王引之父行子效,持正不阿,關心民瘼,廉潔奉公。王氏父子在為官、治學、生活中率先垂範,並通過口口相傳的告誡和白紙黑字的書面記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王氏後人,對崇文尚德的高郵人,精益求精的訓詁學研究者、愛好者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王氏紀念館
王氏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高郵市城西后街21號,占地1000多平方米。1983年,高郵縣人民政府為紀念訓詁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王氏故居的基礎上建成「高郵王氏紀念館」。
紀念館館牌為已故書法大家啟功先生所書,門廳上方懸掛著「古訓是式」的金字黑底匾額,迎面照壁是刻著「戩穀」二字的磚雕。正廳是藏書堂,上方懸掛著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的「一代宗師」匾額,兩邊立柱上題寫著「父子一門乾嘉絕學,宋明以外訓詁大成」的對聯。東西兩側的廂房內均為展覽室,陳列著王氏父子各種版本的著作、近現代學者專家對王氏父子訓詁學研究評析的文章專著和紀念王氏父子的書畫作品。
●視頻腳本
江蘇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言傳兼身教 家訓勵後昆
如玉帶般的大運河汩汩滔滔、日夜不息地流淌著。運河西側是煙波浩淼的高郵湖,東側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高郵。
這就是被梁啓超譽為「清學第一流大師、一代所宗」的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雕像。王氏父子不僅在治學上成績卓著,而且在修身、齊家、為官等方面也以他們的勤勉、求真、正直、廉潔影響著一代代的後人。
皓首窮經 治學謹嚴
江蘇高郵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區西后街的中段有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王氏父子故居」,這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訓詁大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居住的地方,至今已近400年。1983年,高郵縣在王氏父子故居的基礎上建成了「王氏紀念館」。
紀念館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聯:「父子一門乾嘉絕學,宋明以外訓詁大成。」訓詁,即闡釋古書中字詞之義,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閱讀古典文獻。訓詁學研究不僅需要博覽群書、厚積薄發,還要鍥而不捨、一絲不苟、實事求是、敢於批判。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長年束帶研經,殫精竭慮,幾十年如一日始成大家。二人所著《高郵王氏四種》立說謹嚴、博大精深。由於王氏父子在訓詁學、音韻學方面做出傑出貢獻,海內學者稱之為「一門絕學,兩代宗師」。
王氏家學淵源,詩禮傳家。王念孫父親王安國(1694-1757),字書臣,雍正二年以殿試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廣東學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廣東巡撫,直至兵部、禮部、吏部尚書等職。王念孫幼年喪母,王安國將他帶在身邊,不僅親自指導他閱讀《尚書》《爾雅》等書,而且告誡他在「立言」的同時更要注重「立身」。
王念孫10歲讀完十三經,接著又通讀了《史記》和《資治通鑑》,這些奠定了他堅實的學術研究基礎。王念孫在32歲考中進士後,「里居以著述為事,常謝絕人事,獨居湖濱(高郵湖畔)精舍,窮搜博採者四載有餘。」《廣雅疏證》開始寫作後,王念孫以注釋《廣雅》為日課,每日疏證三字,寒暑無間,十年粗成,後人稱之為「日三字為程,閱十年而書成」、「一字之證,博及萬卷」。《讀書雜誌》八十二卷,王念孫前後花了二十多年光陰,從未間斷,特別是他67歲致仕後到89歲逝世這二十多年間,不雜世事,一意著述,完全沉浸在學術研究中。
受家風薰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王念孫兒子王引之也勤於治學。他「五歲讀書湖濱丙舍」,34歲中殿試第三名(探花),38歲「擢侍講」,43歲「晉翰林院侍講學士」,54歲「充會試總裁」,55歲「充朝考閱卷大臣」,62歲「充武英殿正總裁」……王引之的《經傳釋詞》,同樣是訓詁學方面的不朽之作,他遍搜九經、三傳以及周、秦、西漢書中之虛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標目,共十卷。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其昀:
一個人的治學風格,和他的人品人格是密切相關的,王念孫曾經告誡後學說:學問、人品、政事三者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實」。王念孫在寫《廣雅疏證》和《讀書雜誌》的時候,都始終把求實放在第一位置。在寫《廣雅疏證》的時候,他甚至大量購置《廣雅》中所涉及的花草竹木、鳥獸蟲魚,觀察它們的出生與成長過程,以驗證前人的有關說法。王氏父子在經學研究方面也有比較好的貢獻,他們和其他學者一道,將傳統的經學研究從單純的解釋經義,擴展到考究天文、地理、曆法、音律、歷史、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總體來看,王氏父子不僅在清代學術史上,在整個中國學術史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為官清正 以身先之
王念孫的父親王安國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剛直不阿。據《清史稿·王安國傳》記載:「至顯仕,衣食器用不改於舊。」王安國任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時,其父王曾祿叮囑他:「汝以重臣出撫,當為國家計久遠,制節謹度,以身先之,簡廉能黜不肖……」
在王安國的影響下,王念孫、王引之入仕後,謹遵祖訓,忠厚做事,淡泊名利。王念孫曾先後擔任工部主事、吏部掌印給事中,王安國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一再囑咐:「生平淡泊,寡交通顯……饋遺一無所受,燕會一無所與,請託不行,苞苴悉絕!」
【情景再現:自費查勘漕務】
一條不大的木船順大運河南下。
隨從:大人,咱們是奉旨查勘漕務,為什麼不用驛呢?乘驛船又快又安全,還不用自己花錢!
王念孫:可是乘驛船最大的弱點是,沿途大哄大嗡,我們根本看不到漕務的真實情況。
隨從:但是我們剛到淮安,盤纏已快用完,還怎麼完成任務?
王念孫:(想了想)這樣吧,我修書一封,你上岸趕到高郵回府找夫人,讓她想辦法籌集一點。
王念孫當時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主管全國的水利工程兼漕務。乾隆後期,漕務問題層出不窮,官場貪賄成風。王念孫奉旨查勘漕務,沿途大小官員為掩蓋問題千方百計地賄賂欽差。王念孫深諳個中的利害關係,所以他輕舟簡從,寧可自己掏盤纏也不願意乘驛船。深明大義的王夫人吳氏接到信後,二話不說,變賣了自己的一副金鐲子,所得銀兩全部帶給了王念孫,使他順利完成了這次勘察任務。
王念孫的清廉、忠勇、正直自然影響和教育著兒子王引之。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引之受命和吏部左侍郎熙昌一起前往福建複查一宗冤案。臨行前,王念孫告誡兒子:「汝當以廉潔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王引之到福建後,不怕威脅,更拒絕利誘,調查知情人,終於弄清案情真相,使總督汪志伊、縣令朱履中等被削職法辦。
敦厚家風 綿延相傳
【王氏紀念館東廂房所陳列的各種版本的著作,漸淡化,疊印《高郵王氏遺書》、王念孫《莆田郭尚先書》、王引之《行狀》等】
【上述幾本書被翻開,定格於下面幾段話的特寫】
「汝以重臣出撫,當為國家計久遠,制節謹度,以身先之,簡廉能黜不肖……」
——王曾祿致兒王安國
「生平淡泊,寡交通顯……饋遺一無所受,燕會一無所與,請託不行,苞苴悉絕。」
——王安國致兒王念孫
「汝當以廉潔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
——王念孫致兒王引之
王氏父子生平十分重視「立品節操」,注重優良門風的傳承延續。他們雖然沒有系統的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那樣的家訓文本,但在他們的著作和書信中卻處處包含著修身為官等方面的訓誡之言,並通過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情景再現: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看牆上的磚雕「戩穀」的特寫】
王念孫:(指著磚雕上的字)爾平日進出,是否經常留意此兩字?
王引之:是的,常常留意。
王念孫:何如,是否想過,咱家迎門醒目之處為何要刻此兩字?
王引之:孩兒知道,是讓此兩字時刻警醒吾等,要除盡心中之一切貪慾與私念也。
王念孫:對,為人處世,此為第一要素,搞學問如此,做官更應如此。革除慾念,心則靜焉;心靜意安,學問成焉。慾念得凈,若登仕途,則兩袖清風矣!
王引之:父親放心,孩兒當勉力為之也!
「戩穀」出自《詩經》,戩,盡也,消除也;穀,善也。意思是除儘自己心中的一切貪慾邪念,多做利國利民的好事善事。這是王氏祖輩留下的治家宗旨,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不僅終其一生在治學、為官中時時用這兩個字規範約束著自己,也作為治家理念,傳之後輩。
高郵市原政協主席、高郵文化研究院院長 倪文才:
王氏家族是高郵的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從四世祖王曾祿開始,到五世祖王安國、六世祖王念孫、七世祖王引之,連續四代都是進士,其中三代翰林,兩代鼎甲,兩代尚書。為什麼王氏家族能夠取得這樣的好政聲、好成績?主要因為這個家族有著良好的家風家訓,在言傳身教中一代影響一代,一代教育一代,一代為一代做出表率。
王引之四代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學院原副院長王頤楨:
做人要正直,要正派,就是按照過去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想法是應該要有的。要繼承祖先的榮耀,應該自己要很努力,很刻苦去學習。
【網絡上,網民參觀王氏紀念館後的評論:】
雪地鴻爪:作為古代知識分子的王氏父子,夠得上一代宗師。學術成就為世人稱道,以天下大事為己任的品格更是難能可貴。
九畹蘭田:王氏父子廉潔奉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工山飛月:王氏父子這對舊時真儒,當得起「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這八個字的崇高評價。
王氏紀念館自1983年落成以來,每年都接待數以萬計的參觀者。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遊客除驚嘆於王氏父子學術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受到影響和教育最深的就是他們廉潔奉公的精神,感嘆和收穫最多的就是王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訓家風……
●高郵王氏家規家訓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五十五 江蘇高郵王氏家規家訓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m4nt1z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5485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