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禮《姜同節集》(1589年)登進士,(1606年)擔任泉州府知府-(1623年)由浙江副使,升任尚寶少卿,後再升為尚寶卿,拒絕迎合魏忠賢。後辭職,仍被削奪為民,追奪誥命。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被除,恢復官職/民思其德,為建生祠於洛江之上。邑人何喬遠為文記之/明代姜志禮大修洛陽橋的功勞,亦應永遠值得後人傳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


《女孝經》/孝子傳/姜詩/列女傳/《列女仁智圖》/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胡孝子傳/聖諭廣訓以孝治天下(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1670年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為強調統治的合理性,把忠列於孝前,在《聖諭廣訓》的宣傳中,則多把父子放在君臣之前,使於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強化,是為了加強異民族君主及王朝的統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UYQvUZ
姜公輔/姜維墓/中國唐代進士、名儒及大臣;姜維後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公輔祖父)的先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後沿海岸線西遷廣西。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llqzJ5
姜詩夫妻大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4vtp8V
姜姓源流/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Wxlbec
神農居姜水,以爲姓-姜:姓也,出天水齊姓本自炎帝居於姜水因爲氏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R2cOL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海南島一片荒涼,是被貶官員和流放犯人的地方。
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有許多學子來向他求學,其中一位叫姜唐佐的青年,舉止文雅,聰明好學,蘇軾很喜歡他,鼓勵他去進京應試。蘇軾送給姜唐佐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和破天荒。」( 意思是:海南雖然偏遠,哪會割斷與中原的聯繫,你現在雖然穿著白袍(古代未中士人的便服),但我相信你日後一定會考中進士。蘇軾還說,今天只寫這兩句,等你日後登科了,我會續全送給你。
1103年,姜唐佐果然不負眾望,中了進士。後來姜唐佐經過許昌,拿著這兩句詩來找蘇軾,不想這時東坡已去世兩年了。蘇軾的弟弟蘇轍就替蘇軾補齊了這首詩。其中後四句是:「……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目長。」表示了對姜唐佐的讚許,也表達了對蘇軾的懷念。
「破天荒」指從未有過的事。
(出自《邵氏聞見後錄》《蘇轍集・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並引》)

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
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海南人物之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姜唐佐 
宋代姜唐佐,字君弼,瓊山人。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至次年三月到儋州從學於蘇東坡。蘇東坡“甚重其才”,遇赦離瓊時,贈唐佐詩句:“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姜唐佐中舉後崇寧二年(1103年)在汝陽遇蘇轍,時蘇軾已去世。轍為兄給唐佐補足贈詩曰:“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海南史志網)

姜元熹、姜元勳、姜元韶  家父姜天賜,世居福建省福州府古田縣釣國村。姜元熹,宋天聖三年(1025年)榮登乙丑科進士,任南京鎮太守。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因仕途受挫,宋皇禧元年(1049年)與胞弟姜元勳、姜元韶自閩入瓊。姜元熹、姜元勳落籍澄邁縣儒姜村。姜元韶定居瓊山縣。後聚居澄邁縣國社村。姜元韶之子姜唐佐,為海南第一舉人及進士。姜元熹三兄弟後代繁衍興旺,主要散居澄邁縣老城鎮潭池村、白蓮鎮那利村、仁心村;金江鎮塘口村、塘北村等村莊,還有遷居儋縣、瓊海、臨高、文昌、瓊山、屯昌、陵水、崖城等縣市,總人口近萬人。姜安甲  家父姜水,原籍廣西合浦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遷居今址澄邁縣仁興鄉加類村。


史志网详情页 - https://goo.gl/LZ2UfH
“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成效斐然,他樂在其中……”
△蘇軾
這兒的“在宋代100多年裡”應為“在北宋100多年裡”;“ 珠崖從此破天荒”應為“瓊崖從此破天花”,據蘇轍補足題詩為“白袍端合破天荒”。
北宋(960-1127)而南宋(1127-1279),宋代江山有319年,北宋江山有167年,南宋江山有152年。
瓊崖即海南島。瓊崖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今海南島,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期艱苦奮戰在海南島的一支人民武裝。據此,“瓊崖”書為“珠崖”無論何人書寫或引用,都是誤寫誤引。
姜唐佐生卒年月不詳,字君弼,海南瓊山人。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9月至次年3月從學於蘇東坡。蘇東坡“甚重其才”,讚揚他的文章“文氣雄偉磊落,倏忽變化”;言行“氣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風”。
東坡遇赦離瓊北歸時,贈姜唐佐一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鼓勵他說:“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南海佳士”姜唐佐
不久,姜唐佐果然中舉,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崇寧二年(1103),姜唐佐進京廷試,北上於汝陽拜見蘇轍,得知蘇軾先生與世長辭,悲憤不已,發誓不參加殿試,回海南辦學,繼承和傳播先生精神和文化。蘇轍為胞兄給姜唐佐補足贈詩曰:
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
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紹聖四年(1097年),時年62歲的蘇軾被貶至海南島。
「我本儋耳氏,寄居西蜀州。」蘇軾把海南島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興學興教,許多人慕名前來學習。
蘇東坡
在眾多門生中,蘇軾有一個非常喜歡的海南學生叫做姜唐佐。
蘇軾曾經在姜唐佐的扇子題了一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大意是,就算海南島很偏遠,我也非常看好你打破海南無人中舉的歷史。
並許諾,等你中舉之後,我就會幫你補全整首詩。(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後來姜唐佐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於崇寧元年(1102)年中舉人。
可惜的是,蘇軾再也沒有機會給學生補全這首詩了。蘇軾於1101年在歸途中去世了。蘇軾最終還是沒能親耳聽說學生「破天荒」的事迹。
崇寧二年(1103年),姜唐佐在汝陽遇到了蘇轍。蘇轍信守承諾,替哥哥補全了贈詩。
蘇轍
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
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海南東坡居士像
海南的蘇公祠有這樣一句話:
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
蘇軾沒能看到門生中舉,是蘇軾的遺憾。
而蘇軾能夠來到海南興學,卻是海南人民最大的榮幸。
《黃州寒食帖》
順便說一句,海南島歷史上第一個進士符確也是蘇軾門生。
一代文宗

願為東坡門下走狗——記述蘇東坡的傳奇人生 - 頭條森林 - https://goo.gl/Cq4SnT


“南海佳士”姜唐佐
與蘇東坡的文化因緣
“南海佳士”姜唐佐與蘇東坡的文化因緣
  國社嶺下的國社村
“南海佳士”姜唐佐與蘇東坡的文化因緣
  白袍端合破天荒。
“南海佳士”姜唐佐與蘇東坡的文化因緣
  國社村內的姜氏宗祠
  文\本刊特約撰稿   蒙樂生
  西安有雁塔山,上有大雁塔,那是中國科考文化的“歷史名片”。無獨有偶,海南也有雁塔峰,上有雁塔亭,那是海南科考文化的“歷史名片”。兩座峰巒,地北天南,雖然滄海相隔,但地脈不斷,“雁塔題名”的文化因緣使它們聲名遠播,緊密相連。
  雁塔峰在哪?為何上有雁塔亭?正德《瓊台志·山川·卷五》載:“雁塔峰在縣(瓊山)南二里許……以宋姜唐佐登鄉舉故名。至元(1335~1340)中,帥守築雁塔亭於其上。”
  提起姜唐佐,人們自然會想起蘇東坡《書贈姜唐佐聯》———“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想起唐佐不負東坡厚望,奪魁科場,首破天荒。一代文化大師與海南學子的文化情誼,比“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更有傳奇色彩。
  據《瓊山縣志》記載:姜唐佐,字君弼,瓊山人。蘇東坡贊其“文氣雄偉磊落”、“有中州人士之風”。坡翁曾書贈詩聯,勉其勵志,蘇轍《欒城集·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詩敘》記有此事。詩敘雲:“兄子瞻謫居儋耳,瓊州進士姜唐佐往從之遊……贈之詩……且告之曰:'子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後來,姜唐佐果然鄉試登科。
  崇寧二年(1103)正月,姜唐佐在汝南謁見蘇轍,其時蘇東坡已過世,蘇轍為之續詩。詩曰:“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他日人爭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姜唐佐首破天荒及他與蘇東坡的曠世情誼,瓊島家喻戶曉。可是,姜氏何時遷居海南,他的家庭文化背景如何,身後情況怎樣;蘇轍續詩之後,姜唐佐為何後續無文;為什麼作為瓊山人,他靈牌不在瓊山而在老城… …這些歷史細節,一直鮮為人知。
  姜氏書香門第   唐佐科舉成名
  老城有座小山,山名叫“國社嶺”;嶺下有個古村,村子指山為名。村前有一座簡陋的薑氏宗祠,內供過瓊始祖神位,海南名賢姜唐佐的靈牌赫然入目。
  《姜氏族譜·修唐姜唐佐公配祭序》記載:姜氏過瓊始祖元熹與胞弟元勳、元韶於慶曆年間(1041~1048)避禍離鄉,自閩渡瓊,卜居老城儒姜村;稍後,元韶移居瓊山白沙村,不久生姜唐佐,是為二世。譜載,唐佐少時穎悟超群,嗜學不倦。宋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貶謫瓊城,設帳於泂酌亭,唐佐受業門下,蘇公稱之為“南海佳士”,贈以詩句…… 
  配祭序讚歎:“唐佐公少年及第,秀出羊城,首破天荒,自是以科甲繼顯者,指不勝屈。然唐佐公能開千百年文運,而不能綿延十世箕裘,匪獨同宗父老抱恨不平,即縉紳諸先生皆為言念及而感慨系之。帝昺二年(1279),姜氏第七世裔孫創修族譜,加以創世系倫序,井然不淆,立勳公、韶公、佐公神主奉在始祖祠中,春秋永祀,為正為配……”
  《姜氏族譜》記載,姜唐佐出生於書香門第。筆者所查閱的《姜氏族譜》,系1981年重修的蠟刻本。那是瓊北地區現存的數十姓族譜中始修於宋代的極罕見的一部珍本,對研究海南移民、地方習俗、文化傳承具有重大價值。
  據介紹,姜氏入瓊,不久就分居兩處。五世之後,元熹一支,兒孫日多,聚居儒姜,生存發展,甚為局促,故族人議遷。環視澄邑,跑遍老城,見國社“後枕大海,前朝大勝,青山如襟,綠水似帶,虎踞龍盤”,於是遷居嶺下,並立祠村前,享祀先祖。
  《姜氏族譜》記載:元韶於慶曆年間遷居瓊山白沙村,大約在慶曆至皇祐年間(1041~1054)生唐佐。依此推測,汝南遇蘇轍之時,唐佐年約50。從那時到修譜“配祭”,相隔170多年。其時,元兵南侵,宋室南逃,兵荒馬亂。如此歲月,潛心修譜,實為不易。若求詳備,豈非苛求?爾後,姜氏譜牒,代有修纂。這種傳統,這種精神,敬祖敦宗,鑑前勵後,誠屬可貴。姜氏後人遵循祖訓,對“滄海未嘗斷地脈”的深刻意蘊做出了新的詮注。
  譜牒記載,姜氏書香門第,唐佐科舉成名,除了家庭教育、自身努力外,蘇東坡對他的教誨影響巨大。唐佐的大伯元熹是宋仁宗乙丑(1045)科進士,曾任鎮江太守;二伯元勳,身為監生;生父元韶,也是拔貢,侯選教諭。家庭文化熏陶,特別是移籍瓊邑白沙村,毗鄰海口浦,乃瓊山儒學所在地,文化氛圍濃厚。從那往南,十里之外便是府城,與蘇東坡貶瓊時指鑿的泂酌泉相距不遠,這種種因素,為他與蘇東坡交往提供了歷史機緣。
  姜唐佐與蘇東坡的書信往來
  查林冠群《新編東坡海外集》,有《書聯句留贈姜唐佐》,當是蘇東坡留宿府城金粟庵時所書。《冷齋夜話》載:又謁姜唐佐,唐佐不在,見其母。母迎笑,食餘檳榔。餘問:“識蘇公否?”母曰:“識之。然無奈好吟詩。公嘗杖而至,指西木榻,自坐其上。問曰:'秀才何往?'我言入村未還。有包燈心紙,公以手拭開,書落紙。祝曰:'秀才歸,當示之。'今尚在。”餘索讀之,醉墨欹傾。曰:“張睢陽生猶罵賊,嚼齒空齦;顏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此乃東坡戲墨,是形容姜唐佐母親食檳榔時的情狀。所書聯句,足見東坡率性天真,豪放曠達,也足以證明他與姜家交誼甚厚,過從甚密。
  如果說以上聯句乃東坡戲墨,那麼,蘇東坡與姜佐的其他書信,則可知他們交情之深及其對姜唐佐的文化影響之大。時值蘇東坡離島910年,無妨抄錄於下,權當追念。
  元符二年(1099)閏九月,姜唐佐自瓊至儋,求教蘇門,貺贈地產,東坡書《與姜唐佐》:“某啟。特辱遠貺,意甚勤重。衰朽廢放,何以獲此?悚荷不已。經宿起居佳勝。長箋詞義兼美,窮陋增光。病臥不能裁答,聊奉手啟。”惜乎年月荒遠,唐佐那封“詞義兼美”的“長箋”已無從尋覓,只存坡翁“窮陋增光”的溢美之辭和深深謝意。
  是年十月十三日,姜唐佐相從夜話;十四日,雨中以奇荈為饋;十五日雨霽,公以乳泉潑建茶招之。師生夜話,煮茗閒聊,推心置腹,坡翁《與姜唐佐書三首》,記之甚詳。
  其一,“某啟。昨日辱夜話,甚慰孤寂。示字,承起居安勝,奇荈佳惠,感服至意,當同啜也。適睡不即答。悚息。軾頓首。”
  其二,“今日雨霽,尤可喜,食已,當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然早來,市中無肉,當共啖菜飯爾。不嫌,可只今相過。某啟上。”
  其三,“適寫此簡,得來示,知巡檢有會,更不敢邀請。會若散早,可來啜茗否?酒面等佳惠,感愧。來早飯必如諾……”
  元符三年,姜唐佐自儋返瓊,負笈羊城。蘇東坡《與姜唐佐書》雲:“某啟。別來數辱問訊,感怍至意。毒暑,具喜起居佳勝,堂上嘉慶,甚慰所望也。知非久適五羊,益廣學問,以卒遠業。區區之禱。此萬萬自重。不宣。”區區數言,情意懇切,躍然紙上。
  時隔不久,東坡遇赦,歸心似箭,行程急迫,想起唐佐,他奮筆疾書《與姜唐佐》,書云:“某已得合浦文字,見治裝,不過六月初離此。只從石排或澄邁渡海,無緣更到瓊會見也。此懷甚惘惘。因見二車,略道下懇。有一書到兒子邁處,從者往五羊時,幸為帶去,轉托何崇道附達為幸。兒子治裝冗甚,不及奉啟。所借《煙蘿子》兩卷,《吳志》四冊,《會要》兩冊,並馳納。”
  寄居海外三年,蘇東坡九死一生,即將離島渡海,“此懷甚惘惘”。他想念姜唐佐,告知行程,托捎家書,這是師生情誼,更是朋友情義。言及所借之書,可知唐佐藏書不少,也可知他們文化交往非凡。910年過去了,已沒有多少人知道姜唐佐曾有《煙蘿子》、《吳志》、《會要》等藏書,幸好有蘇東坡書信在,為瓊州文化史留下一段佳話。
  除此以外,蘇東坡還有《約吳遠遊與姜唐佐喫順眼蕈饅頭》和《端硯銘》等與姜唐佐書信往來的有關篇雜,但卻沒有發現姜唐佐留下的墨寶,《姜氏族譜》也沒有更多的記載。不過,據相關資料介紹,蘇東坡故里四川眉山三蘇詞存有一方端硯,背面有姜唐佐的題記,記曰:“元符三年(1100),東坡移廉州,過瓊,以端硯贈餘為別。餘得之,不勝愛之至,而歲月遷流,追惟先生言論邈不可識,因誌之以示不忘雲。”
  海峽隔不斷中華文化傳承
  幸好有郡志史書記下雁塔峰、雁塔亭等文化史蹟,得以追述海島文化傳奇;幸好有《姜氏族譜》記下文化史語,得以追踪先賢文化歸宿。
  《姜氏族譜》雲:“夫人之傑者地必美,善於擇者裡必美”,信然不謬。族譜所提“前朝大勝”,即大勝嶺。《海南百科全書》載:馬援曾“屯兵大勝嶺(今澄邁縣老城鎮西10裡),命陶者制瓦器,大者數石,小者二三鬥,招到黎人即以遺之。遂撫定珠崖,建城郭,置井邑,立珠崖縣。建武二十年(44)秋,振旅還京師。”姜氏居處國社嶺,實為大勝嶺餘脈,這兩座普普通通的小山,在海南歷史上聳起了文化峰巒。
  江山留勝跡,吾輩獨登臨。大勝嶺還在,國社嶺還在,國史郡志還在;《姜氏族譜》還在。姜氏擇裡老城,的確慧眼獨具。那裡是海南文化的連結點,它與雁塔峰一樣,連接中原大地,輻射海島腹地。毋庸諱言,澄邁灣、馬村港是珠崖文明的港灣。歷朝歷代,中原航船在那裡解纜繫纜,繩索一牽,海南文明在那裡晃蕩。除了姜氏,還馬氏、馮氏、曾氏、李氏等渡瓊始祖,初始大多在那落籍,難怪老城聖殿、里橋等文化遺址歷數百年風雨仍保存完好。
  天朗氣清之日,登國社嶺,指瓊州海峽於日下,望雷州半島於雲間,令人慨嘆,滄海相隔,地脈不斷,信然不謬。
“南海佳士”姜唐佐與蘇東坡的文化因緣_海南周刊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KpGzox


海南姜氏900多年繁衍後裔至今約3000多人
2010年11月01日11:09來源:海南日報
姜唐佐畫像
  海南姜氏的淵源鮮為人知,日前海南日報記者通過尋訪姜氏族人發現:900多年來,這一姓氏不但出現過值得稱道的姜唐佐,而且在海南的3000多名後人均為一人所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姜氏族譜中的“家訓”文字,對於今天的家庭教育和道德規範,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900年姜氏一脈傳
  文\海南日報記者陳耿
  910年前,也就是公元1100年,這一年是北宋元符三年,蘇東坡謫居瓊州3年之後,離開了海南島。又3年後,蘇東坡的海南弟子姜唐佐先後考中舉人和進士,一時傳為佳話。但由於史料匱乏,姜唐佐的生卒年月至今尚未查明,於是,他的身世和事蹟就成了一個謎。
  有關蘇東坡與姜唐佐的故事,在此不再贅述,倒是海南姜氏的淵源鮮為人知,於是引起了海南日報記者尋訪的濃厚興趣。
  兄弟三人北宋入瓊
  澄邁縣老城鎮國社村有位70歲的老人,他身材高大,天庭飽滿,鼻樑直挺,從長相上看很像北方人,說起話來底氣充足,不像已入古稀之年的樣子。這位老人名叫姜維民,當過老城中學校長和海南中學總務,退休後,一直堅持下地干活,平時菸酒不沾,難怪會有如此“年輕態”。
  記者訪問姜維民時,他捧出了一大摞新舊參差的姜氏族譜。最早的一部譜牒修於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宋王朝的最後一年),撰寫譜序的是“七世孫”姜源,文中寫到:華夏姜氏的始祖為神農炎帝,歷代有分封各國(諸侯國)的後裔,後來有子孫遷居“閩越”一帶,但具體年月已經無據可考;北宋初年,福建福州府古田縣釣國村有位名叫姜天賜的村民,生了元熹、元勲、元弘、元韶4個兒子,兄弟4人長大後,一起前往今天的廣州,此後姜元弘落籍廉州府欽州,姜元熹、姜元勲、姜元韶則繼續南下瓊州,來到澄邁,落戶在儒姜村。
  姜元勲曾是一名志行高潔的“太學生”,對姜家後代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可惜沒有子嗣;姜元韶是“歲進士”(不同於殿試進士,是貢生的一種) ,曾到瓊山白沙村(在今海甸島白沙門)候選儒學教育,生了姜唐佐,因此後世的《瓊州府志》和《瓊山縣志》中認為姜唐佐是瓊山人;姜唐佐也沒有後代。
  如今,海南島的薑姓居民,都是姜天賜長子薑元熹的後代,姜維民便是他的二十六世孫。“關於姜唐佐'無後'的說法,舊譜的記載可能有誤,因為他中舉,甚至登科之後,應該在內地當官,所以極有可能在外地留下後代。只是從方志到族譜,有關姜唐佐的記錄不多,先人修譜時無法跟他的後人取得聯絡,認為姜唐佐乏嗣無後實屬無奈之舉。”姜維民分析道。
  據姜維民介紹,900多年來,海南姜氏後裔緩慢地繁衍,至今人口約3000多人,主要分佈在島內的澄邁、臨高、海口、儋州、瓊海、三亞、屯昌、陵水等市縣的10多個鄉鎮和村莊。
  姜唐佐,舉人還是進士?
  寫到海南姜姓,最值得稱道的人物當屬姜唐佐,而歷代官修的府志和縣志大多認為他只是海南的第一位舉人。對此,海南文史研究者王俞春先生通過考證,認為姜唐佐不但是一位舉人,還是海南科舉歷史的第二位進士(第一位為陳孚),這在他1997年出版的《海南進士傳略》(廣州花城出版社)中已有記述
  1097年,北宋禮部尚書、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來瓊,謫居儋州。姜唐佐得知後,於1099年閏九月,背上行李步行300裡到儋州從學於蘇軾,到1100年三月才回到瓊山,先後歷時約8個月。蘇軾很欣賞姜唐佐的才華,曾在他的課冊上寫道:“雲興天際,欻若車蓋……驚雷出火,喬木霏碎。殷地爇空,萬夫皆廢。懸溜綆墜,日中見沫。移晷而收,野無完塊。”並稱讚其“文氣雄偉磊落,倏忽變化”,認准他日後必成大器。辭別時,蘇東坡送給姜唐佐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說日後他登科,再為他續成詩篇。(引文綜合《廣東通志》、《瓊州府志》整理)
  然而,光憑這些記述並不能證明姜唐佐登科,是一名進士。細心的王俞春在蘇軾之弟蘇轍的《灤城集》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吾兄子瞻謫居儋耳,瓊州進士姜唐佐往從之遊,氣和而言遒,有中州士人之風。子瞻愛之,贈之詩曰:'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告之曰:'子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崇寧二年正月,隨計過汝陽,以此句相示,覽之流涕。念君要能自立,而莫與此詩者,乃為足之雲:'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山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王俞春說:“如果姜唐佐不是進士,蘇轍就不會寫下'瓊州進士姜唐佐'這樣的字眼,更不會代兄續詩,因為蘇東坡說過:姜唐佐登科,也就是考中進士後,才會為他續完該詩的。”
  北宋崇寧二年為1103年,因為儘管宋代的科舉資料損毀較多,現存登科史料也錯訛頗多,但福建《莆田縣志》記錄到1103年該縣有數人考中進士,所以,王俞春推斷姜唐佐在那一年登科的可能性極大,而當年也正是他到河南汝陽拜會蘇轍,得到續詩的時間。
  姜氏家訓教誨諄諄
  翻閱姜氏族譜,其間故事性的文字不算很多,不過,其中的“家訓垂勸”,在今天看來還是頗具現實意義的。
  姜氏的“家訓垂勸”寫道:“我族自元熹祖入籍澄邁儒姜,初不過一人之身耳,以一人之身遞傳而分之,不啻以百計身也,以百計身則心亦以百計矣,是故族屬支派之多,其製行端方,敬順不怠,而求合於道者,代不乏人。”
  可以想見,隨著姜氏子孫不斷繁衍,人口逐漸多了起來,人多卻心齊,且符合道德倫理,每一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姜家也出過一些不肖子孫。“然貪得暴戾,肆悖不修而與道乘者,間亦有之。夫貪得暴戾者,豈其天性使然?抑亦無所以維繫其心?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故浪蕩以破其家,忤逆以肆其性,犯上作亂,罔所不至,上之人從而法究之,刑戮之,寧不為吾族羞乎?”
  族中個別子弟貪婪暴戾,揮霍敗家,違法犯上,成為家族的恥辱,是天性所致,還是缺乏道德約束造成的呢?可見“父兄之教”的重要性,這也是製訂“家訓垂勸”的必要性。
  於是,便有了“勸孝”、“勸慈”、“勸友”、“勸恭”等4條姜氏家訓:“有不安本分,而肆行無忌者,按家法以重懲之,俾若輩有所畏而不敢為,由此興孝弟之行,嚴禮義之防,貞亷恥之節,於以復其性而遠於醇古之何?有事創於家,所以忠報於國,寧僅善一家一族也哉。
  “勸孝”一節:“念子身所自來,報親恩而罔極。”想到自己身體的由來,父母的恩情是怎麼都無法全報的。因此,無論為父母雙親做什麼來盡孝道,都是理所當然的。而“甚或同生而愛異,當思自取之由;雖繼續亦母儀,尤宜曲盡其道。”如果父母偏愛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那就要思考是不是由於個人原因所致了;至於自己的繼母,也要像對親生母親那樣待她,盡人子之道。
  “勸慈”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原則:“苟溺愛等於禽犢,將釀惡其鴟梟。”父母溺愛孩子只會毀了孩子,因此要“首戒奢華”、“嚴防浮肆”,才能“逸欲端絕,言必誠實,行必篤厚”。孩子長大後,“訓誨必延良師,毋惜修脯之費;婚娶須求佳偶,豈圖財帛之豐?”子女讀書要請良師,不要心疼教育經費;婚娶的時候,要為他們尋找品行端正的佳偶,不能貪圖彩禮的豐厚。
  “勸友”(這裡的“友”字指“兄弟”)要求善待自家的兄弟姐妹,尤其是長子要有父親一樣的胸懷,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以父道為兄職,則訓誨自所必誠;撫弱弟如己兒,則財產自所不計。”
  “勸恭”說的是宗族內部成員相處時的規範:“凡事必須請命,出言務期​​遜卑,雖賢智萬不敢相先,況庸愚尤亟需受教。”家族之中,尊卑有序,年輕人遇事要向長輩請教,說話語氣要謙遜;哪怕是自己很聰明也不要僭越,愚鈍的就更加要有迫切的受教之心。
  族人之間發生摩擦和衝突怎麼辦呢?“是非之辨,揆理尤貴原情;嫌隙之萌,能忍不如能化。不藏怒,不宿怨,和氣聚於門庭;毋犯齒,毋犯尊,風化推之宗族。”辨明是非,講情比說理可貴;矛盾萌發,強忍不如化解;不積蓄怒氣和怨氣,門庭就會一團和氣;不發生口角,不冒犯尊長,整個宗族就會和諧。這樣的處事原則,推及今天的家庭和社會,也是行得通的。


貶官流放文化與海南盛產清官之謎
2017-02-18 由 老胡侃歷史 發表于歷史
據王俞春《海南歷代進士》記載,海南自宋朝至清代,考中進士為官者一百多人,中舉者七百多人,多淡泊明志、為官清廉、性格耿直,充滿正義感,沒有一個為後世留下罵名。明代海南人,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即使到了以殘酷的文字獄迫害文人的清代,尚有遺留。《搜書院》中斗鎮台的瓊台書院掌教謝寶,助林則徐銷煙的張岳崧,參與「戊戌變法」的林贊統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明代二百多年的歷史裡,海南島中舉者近六百人,登進士者六十多人,其中,瓊山一地即占四十多人。更奇特的是,耿介、清廉等性格特徵,也成為這些進士、舉人們身上共有的標籤。在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的海瑞故居近旁,薛遠、邢宥、王佐、廖紀、鍾芳、唐胄等十大廉吏的畫像昂然而立。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明代貪腐的官員當中的確沒有任何一個是海南籍的,海南官員基本上都是官清如洗的「窮人」。
梁大鵬是私立海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為創立私立海南大學漚心瀝血,名載史冊。其清廉耿直之個性,也是非常出名的。在抗日戰爭期間,梁大鵬受聘於蔣介石下面工作,有一天見蔣介石,他開口就直問:「委員長是國父信徒,三民主義是主張民主的,委員長為何而獨裁?」其正義之骨氣,簡直與海瑞如出一轍。
有位偉人曾說過,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套用這句話,無論什麼時代的什麼地點,能產出一個或一批清官或許不難,更難的在於產出的竟然全都是清官而沒有一個敗類。海南籍官員在明代的歷史舞台上集體亮相,帶來整齊劃一的清正廉明與剛直不阿,也給我們留下了難解的謎團。
有些學者試圖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解說,如從地理上、氣候條件、語言上以及貶官文化上等進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筆者認為,海南自古以來作為貶官流放之地,貶官文化對海南盛產清官的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無論歷史淵源、地理位置、開發程度如何,海南都繞不過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貶官文化。
歷史上的海南島在很長一個時期一直是一個荒島,地處邊陲,孤懸海外,閉塞落後,相去京城幾千里,「鳥飛猶用半年程」,實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稱之為「蠻荒之地」,唐宋以來多為貶謫之地,被貶人士中,多為名臣巨儒。
這些被貶到海南來的名臣巨儒都是一代人傑,也是中原漢文化的飽學之士,對開拓海南文化,功不可沒。唐朝王義芳被貶海南,收徒設學,傳播中原文化,這是海南史載最早的學校。北宋蘇東坡被貶海南三年,所教姜唐佐、符確,登科進第,更是使得海南真正進入了中原文化的版圖。被貶的這些封建王朝的官吏,本身都是文化人,其帶來的無疑是純正的漢文化。
此外這些名臣巨儒之所以被貶,多是因為性格耿直、敢為敢言、不同流合污,不見容於權貴而遭罪。五公祠有聯「唐宋君王非寡德,瓊台人士有奇緣」,其實君王是寡德的,但海南人有奇緣,說得很對。因為這些名臣巨儒的到來,收徒講學,不僅是教授的知識影響了海南人,而且其人格魅力,無疑深深地影響到了海南的學子。他們在唐宋播下種子,至明朝,終於開花結果,並且影響後世。
因此明代以來的海南清官現象是和唐宋的貶官文化一脈相承的。因為貶官大多清廉耿直,所以才受到官場的排擠被貶至海南。因為那是的海南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所以「學術圈」環境單一,不像中原那樣包羅萬象,因此歷代貶官們所開創的學風以及人格魅力等可以在海南「無干擾」地傳承下來,這對海南後世學者及官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vvmale.html


姜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7fdQ2S

【原文】
  漢姜詩事母孝,妻龐氏尤孝。母嗜魚膾,又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往汲之。值風歸遲,母渴,詩責遣之。妻寄止鄰舍,紡績市珍羞,使鄰母往遺,久之,姑遂召還。舍側忽涌泉,味如江水,每日躍出雙鯉,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范書錄詩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賊經詩里,弛兵而過,曰「驚大孝不祥」。遺以米與肉,受而埋之。詩亦卓行君子也,泉魚之瑞,宜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單名叫詩的,很孝順他的母親。他的妻子龐氏,孝順她的婆婆,比她兒子還要好些,真是個能盡婦道的。
    姜詩的母親,喜歡吃魚膾,又喜歡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離她的家里有六、七里路,虧得龐氏不怕勞苦,每每提了汲桶去汲那江水,挑回家里,供給她婆婆喝。有一回,碰著了大風,回來得遲了些,母親渴了,姜詩就責著妻子,把她趕出了。
    龐氏就住在鄰舍那兒,用了紡織得來的錢,買了好的飯菜來,叫鄰舍的媽媽送去給她婆婆吃。過了好久,她婆婆仍舊叫媳婦回家了。後來姜詩房屋的旁邊,忽然涌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樣。并且泉里每天有兩條鯉魚跳出來,他們便可拿來做魚膾,供給母親做下飯吃。


姜詩(生卒年不詳),字士遊,益州廣漢郡雒縣人[1]。東漢時期官吏,官至郎中,他與其妻龐行[2]為《二十四孝》中湧泉躍鯉的主角。
生平
與妻伺母
姜詩伺候母親,十分孝順,其妻龐行亦非常孝順。姜詩的母親喜歡飲江水,但水源離家六、七里,龐氏常提著桶去汲江水給姜母喝。有一次龐氏遇上大風,不能及時回家,姜母十分口渴,姜詩責備龐氏,並且趕走她。龐氏惟有暫住在鄰家,每天不分日夜紡織,用紡織得來的錢到市場買珍饈,煮好飲食,叫鄰家女人送給姜母吃。
久而久之,姜母奇怪地問鄰家女人是誰送來,鄰家女人和盤托出。姜母感到慚愧,叫回龐氏,恩情、養護愈來愈勤懇。後其子因要到遠處提桶去汲水而溺死,龐氏怕姜母哀傷,不敢對他說,而藉詞說他出外行學了。姜母又愛吃魚鱠,又不能獨自食用,夫婦二人常盡力做好魚鱠,叫鄰家女人一同共享。
湧泉躍鯉
一日,屋舍旁邊忽然湧出泉水,味道有如江水,每天都會跳出兩條鯉魚,夫婦二人便用來供養母親用膳。一次,有赤眉散賊到達姜詩鄉里,率兵經過姜詩家時說:「驚大孝必觸鬼神。(驚動大孝子必定觸怒鬼神。)」便不騷擾姜詩一家。當年又正值饑荒,散賊便送米肉給姜詩,姜詩接受並且收起,一家得以安全。
任官時期
60年,察為孝廉,漢明帝下詔道:「大孝入朝,凡諸舉者一聽平之。(大孝之人都可入朝,凡是各薦舉的人一聽得平。)」於是被拜為郎中,同時兼任江陽令,在任時逝世。所居住、治理的地方,鄉民都為他立祀。
評價
《後漢書》贊龐氏曰:「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二十四孝》詩曰:「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知事母,婦更孝於姑。」


2020-10-21_1131572020-10-21_113207

「東湖亭—二公亭—蘇氏家廟—急公尚義坊—泉州少林寺—七里庵」
泉州中心市區首條孝廉文化 https://bit.ly/2TdzENe
泉州太守席相與被貶為泉州別駕的姜公輔常結伴相游東湖,鼓勵泉州士人志存高遠,上進報國。
其時,有歐陽詹榮登科舉金榜,次年姜席二公便在東湖亭設宴歡送赴舉的八秀士,歐陽詹陪宴作記,一時傳為美談,東湖亭也自此揚名。後來,二公先後他調,鄉人為其功績所感,便在東湖亭旁另選一勝島,築亭紀念二人,故名「二公亭」。亭成之後,「溫陵甲第」歐陽詹特為席相、姜公輔撰《二公亭記》,後又有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寫詩吟贊「二公亭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泉州中心市區首條孝廉文化 https://bit.ly/2TdzENe
東湖公園東湖亭、二公亭。
一段段流傳千古的孝廉故事。」
近期,泉州市區首條孝廉文化研學旅遊線路出爐,受到歡迎。正值暑期,不妨帶孩子走一走,寓教於游,接受身邊的孝廉文化薰陶。
東湖公園東湖亭、二公亭
致敬重教興文的姜公輔席相
東湖公園主入口的二公亭,是東湖公園最具特色的一座亭子,亭柱有楹聯「甲第破天荒永懷姜席二公德,人文夸海國邁步關山萬里程」,銘刻著泉州人對席相、姜公輔教化之功的感念,也承載著席相、姜公輔、歐陽詹等名士忠貞耿直、興文重教的家國情懷。
唐貞觀年間,東湖水面40頃,是當時泉州主要的園林,留下許多名人游湖的傳說。唐時,泉州太守席相與被貶為泉州別駕的姜公輔常結伴相游東湖,鼓勵泉州士人志存高遠,上進報國。
其時,有歐陽詹榮登科舉金榜,次年姜席二公便在東湖亭設宴歡送赴舉的八秀士,歐陽詹陪宴作記,一時傳為美談,東湖亭也自此揚名。
後來,二公先後他調,鄉人為其功績所感,便在東湖亭旁另選一勝島,築亭紀念二人,故名「二公亭」。亭成之後,「溫陵甲第」歐陽詹特為席相、姜公輔撰《二公亭記》,後又有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寫詩吟贊「二公亭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
重建的二公亭,由我國著名建築大師齊康主持設計,將文化內涵引入了建築之中,再現了二公亭深厚的歷史神韻。
泉州中心市區首條孝廉文化研學線路出爐 - 壹讀 https://bit.ly/2TdzE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