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儀1864年-1937年東北善人;雖出身農家未曾上學念書,一生卻致力於講道、辦學、推行慈善事業。他四處宣講-宣講拾遺,教人盡忠孝、化習性以止宿命、長天命。更發明了「性理講病」的治療方式,以談話方式直指病人的過錯,只要病人立即發露懺悔,惡業便能夠消除,病痛也得以痊癒。加入萬國道德會之後,更積極宣講、說病以度化世人,實踐道德救世的主張/善書《宣講拾遺》「賢人爭過,愚人爭理」的道理/「悔過可以治病」「性理療病法」,開始用「講病」的方式來度化世人/兩位善人,袁了凡先生+王鳳儀先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2019-03-24 由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發表于文化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相傳孔子的有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
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
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
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凈化心靈。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昧理真」。
《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裡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凈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無從勉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x29rnk9.html
-------------------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
小人歪理多 隱現畜生形
曾以為每件事都需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後來漸漸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個妄想。
《三季人》的故事,據說是與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相傳孔子這位弟子,平日最喜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時,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能回答,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頭!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
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
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父:師父,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
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
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父的教誨。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如果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為何會有“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淨化心靈。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
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了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
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爭理之人”,賢者實在是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總是自己心不清寧才會遭遇這樣的情景考驗。
應當如何面應對呢?應以“忍”為當下第一功夫,《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裡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云“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癡之果。
是求清淨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無從勉強!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 @ 少欲知足 靜默養道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iFmdQh
-------------------------------------
愚者固執己見,看別人的缺點,因此自己總是對的;賢者求同存異,看自己的缺點,因此自己總有不足。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無論家庭還是社會,只有看到自己不足的時候,才可能彌補缺陷,進而使自己進步。如果眼睛盯著別人的缺點,怎麼使自己進步呢?關鍵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說心裡會滋生視傲慢的情緒,說了就可能產生爭論爭吵,最終結怨生恨。因此,智者看自己、改自己、使自己進步,愚者看別人、改別人、使彼此生怨。
----------------------------
古人云:「賢人爭罪,愚人爭理。」然而,這個道理並不是每個人都懂。遇事不爭,這是一種高尚的境界。以前我總是以為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才能免遭他人誤解;後來漸漸地明白,世間俗事,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很難分清絕對的是與非。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能說清楚的。尤其是對那些毫無理性、沒有文化教養、滿口惡言毒語的小人之輩,如果一定要想解釋清楚更是一個妄想!
內修淨化心靈 外求玷污靈魂
人世間雖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於理解你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釋;對於不理解你的人或惡意攻擊你的人,你的任何解釋都是那麼蒼白無力甚至浪費時間。有智慧的人內修心境的平和,故而能夠在內修中淨化心靈。愚蠢的人外求事物的表相,故而任由是非玷污靈魂;主動認錯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無理強爭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百病從心生。而不爭的人,心境清寧,身心得愉悅。­
其實真心修煉的人,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的天理;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故不敢欺暗室無人。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無過也靜心反思,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永久消亡。明白即使遭惡人粗口辱罵、被小人流言抹黑,蒙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內心依舊充滿光明。
話語上不肯吃虧的人則不然。縱然以強橫壓倒對方,最終惡口造業,難逃天理的懲罰。雖得一時的竊喜,難得長久的快樂,其結局不言自明。
善者不辨 君子不與小人爭高下
網路上曾熱傳一個「三季人」的故事,更能說清這個道理。相傳孔夫子有一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孔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是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那位弟子想了一下說:春夏秋冬,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那位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於是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孔聖人打量了一下綠衣童子回答說:「三季。」
童子高高興興的要那位孔門弟子磕了頭,然後就走了。那位弟子很是不解,遂問老師:「老師,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只有三季呢?」
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只蚱蜢變來的,蚱蜢一年中只活在春、夏、秋,它哪裏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不是永遠沒有結果嗎?」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先生的教誨。
這個故事說明,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定的道理。與境界不同的人相爭,白費力氣。小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卻又偏偏喜歡在話語上與人論高下。君子之道,為而不爭。
美國華盛頓州雷尼爾雪山風光。(攝影:李雲飛)
美國華盛頓州雷尼爾雪山風光。(李雲飛/大紀元)
如果遇到沒有教養的人強爭,智者應該反省是因為自己心不清寧才會遭遇這樣的考驗。應當如何化解呢?那就是「忍」為最佳的處理方式。《弟子規》中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裏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慾報,怨慾忘。報怨短,報恩長。」而「退」則應為化解的第二要點,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時候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君子賢人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對小人則應儘可能拉開距離,以免心靈被玷污。
智者忍退,改過成聖,轉迷為悟,其人生必定轉苦為樂。古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世間強橫的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人生在世是修清淨智慧?還是求名利衣冠?人各有志,無從勉強!
【坐看雲起】君子不與小人爭辯 | 大紀元 https://bit.ly/3d81nrO
-----------------------------------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 後來漸漸地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妄想,這一點末學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過一些小小的啟發。
《三季人》的故事,據說是與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相傳孔子的這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 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 一年到底有幾季! 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傅:師傅,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 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 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傅的教誨。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如果能夠理解一個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為何會有"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淨化心靈。 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 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 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 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 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爭理之人",賢者實在是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總是自己心不清寧才會遭遇這樣的情景考驗。 應當如何面對呢? 末學以為"忍" 為當下第一功夫,《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 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裡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 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 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 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癡之果。 是求清凈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 各有其志,無從勉強!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 佛弟子文库 https://bit.ly/3iBfaYY
--------------------------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 解說與啟示
信堅昨日,因回覆黎金章師兄來函,而重看王鳳儀傳。看到他因悟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發明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世,普度群倫。信堅看了之後,相當震撼,智慧人人本具,頓悟只在一念之間。因此今早,綜合網路資料,整理出下文,供大家欣賞。希望它對你的人生有所啟發。
一、典故由來: 王鳳儀傳
王鳳儀(1864-1937),出生於遼寧省,世代務農。是位未曾讀過書的農民,自幼替人放牛,稍長就為人家扛活做工,天性淳厚善良,對父母盡孝道,對兄弟盡悌道。三十五歲那年,聽大善士楊柏宣講善書,因悟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而沉痛後悔自己的過錯,身患十二年的瘡癆,一夜之間,霍然痊癒。三十八歲,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發明性理療病法。四十歲後,講病化世,普度群倫,立竿見影,成效顯著,創造了古今罕見的奇蹟。有 “王鳳儀言行錄” 傳世。
wang1wang2
二、王鳳儀悟道因緣: 《三娘教子》 的故事
2.1 《三娘教子》 的故事
明代,儒生薛廣,外出經商,家留妻張氏,妾劉氏、妾王氏、劉氏所生之子倚哥、及老僕薛保。薛廣托同鄉往家中捎白金五百兩 ,不料其人吞沒白金,購一空棺停於荒郊,以為薛廣靈柩。大娘、二娘聞訊,不甘清苦,改嫁他方,家中只留下三娘、義僕薛保和幼子依哥。
王氏春娥含辛茹苦,織布為生,與老僕薛保共撫之。倚哥在學堂被同學譏為無母之兒,氣憤回家,不認三娘為母,三娘立斷機布,以示決絕。經薛保解勸,倚哥悔過,發憤讀書,得中狀元。薛廣亦得官回,父子所得官誥兩份,俱授春娥。
2.2 王鳳儀悟道因緣: 徹悟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之理
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聽大善士楊柏宣講善書。講到三娘教子的故事,當兒子倚哥向三娘悔過時,三娘反倒跪下來說:「是我不會做娘,不該和你一般見識,來動肝火。」
當時王鳳儀一聽,整個心情翻轉過來,他突然領悟到,平日抱怨人家的不是、指責別人,其實問題出在,把自己看得太偉大 (我執深重),才會正義凜然的罵別人。
王鳳儀悟了這個道理以後,內心大為感動。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責備自己: 我以前一天到晚責怪別人,講的是那一門子道理呢? 真正講道理的人,是看自己的錯啊!回去後他整個人跪下來,覺得人應該要認自己的 「不是」。
他跪著一直哭,哭到睡著,第二天一起床,肚子上長了十二年的瘡居然好了。起初他並未察覺,只覺得肚子癢癢的,於是用手抓一抓,咦!怎麼平平的? 原來瘡不見了,長了十二年的節瘡竟結疤了!一夜之間多年的瘡疾頓癒了!
親自經歷這件事後,他深刻體會到,病原來是這樣得來的! 病的根本,源自於自己的內心。因此,如果懂得善巧利用內心,就可以解決世間所有的事情。
三、釋題: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聰明的人,總是反思,自己有沒有罪,所以能夠,在內求中,淨化心靈。(舜曰: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愚蠢的人總是從外部找事情的真相,所以讓是非名利玷污了靈魂。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
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痴之果。
“賢者爭罪,愚者爭理”是說真正賢能的人善於檢討自己的言行,而只有愚昧的人才會一味地爭執道理,求得一時的勝利。世間爭議大都每個人,只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來作判斷所引起的,如盲人摸象,各執己見。莊子秋水篇曰:“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言海”。『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詳見本園地,”莊子秋水篇第十七 解說” 一文。)
每個人的修養和心境不同,信仰和追求也有所差異。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愚者才會爭執於一己之見,盲目地追求,希望別人,認同自己的看法,而不會依據具體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最終引起爭執,鬧得不歡而散。對智者來說,就算了知道理所在,也會依據所處環境,所面對的人事,來做出不同的反應,檢討自己,做出適當的讓步,贏得他人的讚賞。
賢者不會逞一時之強,挑起爭論,而是以豁達的胸懷,容納別人的過錯 (觀點),反而從自己身上尋求不足之處。所以,賢者爭罪,體現的是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與嚴己寬人的至善至仁。賢者的智慧在於,能明白天地萬物之真理。正如宇宙的運行一樣。人們的曲解,不可能改變真理存在的本質,就像時間的流逝,不會因鐘錶的停止運轉而停息。對錯與否,不會因為個人的評論,而改變本來的面目,於是,賢者不必與人爭論,理自在心中。
相反,愚昧之人總是過度的追求功名利祿,給自己套上美麗的外衣,卻不曾認識到自己的意識,是否是錯誤的。如果根腐爛了,樹枝也會乾枯。如果勝利是基於錯誤的觀點上,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讓虛榮心,逐步腐蝕自己罷了。背著名利的軀殼,只能徒增煩惱,擾亂心智,使人喪失判斷,與真理漸行漸遠。
生活在當下社會中,不知有多少人,披著美麗的外衣,卻總喜歡把錯誤,歸咎於他人,總是擅於推脫職責。卻不曾反省自身過錯,從完善自身做起。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時時每刻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與法律的規範,少一些爭論與偏見,讓心靈多一片淨土
賢者明淨於心,喜淡泊,不為名利所累,而愚者追名逐利,好高遠,只欲揚名千古;賢者先贊同,而愚者先否定;賢者罪己,而愚者罪人;賢者修心,而愚者貪功。於是,賢人爭罪,愚人爭理,賢者賢其賢,而愚者昧其愚。
四、孔門《三季人》寓言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後來漸漸地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 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妄想。
據說是與孔子的某位弟子的傳說有關:相傳孔子的這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童子說:錯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傅:師傅,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傅的教誨。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2015/06/21 來源:儒家慧能王鳳儀
轉載:道德網站(www.daode.org)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上正直清明。後來漸漸地知道,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形下,是無法在當時說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說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妄想,這一點末學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過一些小小的啟發。
據說《三季人》的故事與孔子的某位弟子有關:
相傳孔子的這位弟子,平日裡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聖人家門口遇見一個穿著綠色衣褲的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童子說:錯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聖人說:聖人,你來評評理!一年到底有幾季!聖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要孔子的弟子給他磕頭,然後高興的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師傅:師傅,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聖人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弟子這才恍然大悟,叩拜師傅的教誨。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夠理解一個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為何會有「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凈化心靈。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行」,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昧理真」。
如果遇到「三季人」和「爭理之人」,賢者實在是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總是自己心不清寧才會遭遇這樣的情景考驗。應當如何面對呢?末學以為「忍」為當下第一功夫,《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裡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凈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無從勉強!
人的一生很短暫,請珍惜每一秒!
請做些對國家對社會對家族有意義的事情吧!
(生:1864-1937年)
被譽為儀聖
倫理道德宣傳家
性理療病的發明人
中國近代偉大的民間教育家
宣化上人以「不識一字成聖人!」讚嘆王鳳儀聖人
佛教高僧大德讚嘆說:「王善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業,我覺得他老人家,比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真的!」
王鳳儀善人既不曾讀過佛經道典,又未學過聖經賢傳。生平講道,完全是由躬行實踐中生出來的。例如,由於悔過,頓愈瘡癆,才發明性理療病。因此,欲鑽研其學說,必須對其生平事跡有所了解。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學說的主體,指明了人生的正路與人生的歸宿;倫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學說的重點,闡明了盡人合天、了凡入聖的至德要道。
王善人講道多用鄉言俚語,但卻從這些淺近而樸素的語言中,講出了繼往開來的大道理。例如:不爭、不貪、不怨人、找好處、認不是,這對於後學來說,是多麼熟悉的話呀!這每一個字,都有千斤分量,它代表了最淺而又最深的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卻須要下很深的功夫啊!它不僅是盡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療病的主要途徑。在家庭來說,它是解決糾紛與苦惱的關鍵。例如,婆媳之間的摩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問題,也恐怕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決的問題吧。那麼丟開了找好處、認不是,再用什麼辦法,能突破這個難關呢!
王鳳儀告訴我們: 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鳳儀一生的言行,就是一部不朽的經典。後人記載王鳳儀善人事跡及思想的書有很多,如:《王鳳儀言行錄》《王鳳儀年譜與語錄》《王鳳儀篤行錄》《王鳳儀性命哲學思想淺述》《王鳳儀化性談》《王鳳儀嘉言錄》等等!想了解學習王鳳儀人生事跡和其思想,可以先請一本《王鳳儀言行錄》或《王鳳儀嘉言錄》或其他書看。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B8kQK.html
-----------------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相傳孔子的有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歡與人爭論,一天他去拜訪孔聖人的時候,在孔子家門口遇見一個小童,小童攔住他問道:聽說你的老師是孔聖人,那麼你的學問應該挺好的,我現在想請教你一年有幾個季節? 回答出來了,我給你磕頭,回答錯了,你給我磕!
弟子想了一下說:四季。
童子說:錯了,三季!
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麼到你這就三季了?
正當兩人爭論不休之時,孔子出來了,然後童子對孔子說:聖人,你來評評理! 一年到底有幾季!
孔子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興的要弟子磕頭,然後走了。
弟子不解,遂問:您教我們的時候都說是四季,為何今日卻說三季呢?
孔子回答說:你不見那童子不是人嗎,它是一隻蚱蜢變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裡知道冬這個季節呢,你與它爭論是沒有結果的。
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賢人內求心境,故而能夠在內求中淨化心靈。 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靈魂;爭罪的人,心境越來越平和寧靜;爭理的人,心情越來越鬱悶煩躁;久而久之,爭理的人心煩氣躁,從心生病。 而爭罪的人,心境清寧,身心愉悅。
"賢人之賢,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惡有報如影隨形",明白"天地有司過之神",不敢欺暗室無人。 聞過而欣,欣則樂於改過,淡泊名利則不為名利所累,明白事實真相不因一人、一時不明而消亡。 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過在先,當下坦然喜樂接受。 而愚人之愚,多為心中無量,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無知之處,卻偏偏喜與人論高下,顛倒事實,正所謂"任己見昧理真"。
《弟子規》說莫揭人短,不道人惡。 唯有當下忍了,從內心裡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接下來"退"為轉境的第二要點,俗語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母三遷,為換境教子。 君子賢者應當常親近大德,效仿親善師友,見賢思齊,《弟子規》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賢人爭罪,改過成聖,轉迷為悟,轉苦為樂。 君子患無道,而不患清貧;愚人爭理,昧心強求,福轉為禍,樂變為苦。 縱然瓔珞滿身,亦難逃愚癡之果。 是求清凈智慧,還是要名利衣冠? 各有其志,無從勉強!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https://bit.ly/2F8mJsh


三界五行四大界

王鳳儀語錄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


性理疗病对照表 (第1页) - 一起扣扣网


王鳳儀善人(生:1864-1937年)被譽為儀聖、倫理道德宣傳家、性理療病的發明人、中國近代偉大的民間教育家。 宣化上人以「不識一字成聖人! "讚歎王鳳儀聖人。头条文章 https://bit.ly/30GxWYu
佛教高僧大德讚歎說:"王善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業,我覺得他老人家,比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真的! "王鳳儀善人既不曾讀過佛經道典,又未學過聖經賢傳。 生平講道,完全是由躬行實踐中生出來的。 例如,由於悔過,頓愈瘡痨,才發明性理療病。 因此,欲鑽研其學說,必須對其生平事蹟有所瞭解。 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學說的主體,指明瞭人生的正路與人生的歸宿;倫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學說的重點,闡明瞭盡人合天、了凡入聖的至德要道。
王善人講道多用鄉言俚語,但卻從這些淺近而樸素的語言中,講出了繼往開來的大道理。 例如:不爭、不貪、不怨人、找好處、認不是,這對於後學來說,是多麼熟悉的話呀! 這每一個字,都有千斤分量,它代表了最淺而又最深的道理。 說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卻須要下很深的功夫啊! 它不僅是盡性立命的要道,更是性理療病的主要途徑。 在家庭來說,它是解決糾紛與苦惱的關鍵。 例如,婆媳之間的摩擦,是家庭中最突出的問題,也恐怕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不太好解決的問題吧。 那麼丟開了找好處、認不是,再用什麼辦法,能突破這個難關呢!
王鳳儀告訴我們: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能夠閱讀到此書的人,皆是大有福德之人。
下面是王鳳儀《化性談》全文。
【不怨人】
1.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 越怨人,心裡越難過,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禍,不是苦海是什麼? 管人是地獄,管一分,別人恨一分;管十分,別人恨十分,不是地獄是什麼? 必須反過來,能領人的才能了人間債,盡了做人的道。 能度人的就是神,能成人的就是佛。
2.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 嘴裏不怨心裡怨,越怨心裡越難過,怨氣有毒,存在心裡,不但難受,還會生病,等於是自己服毒藥。 人若能反省,找著自己的不是(錯誤),自然不往外怨。 你能,不怨不能的;你會,不怨不會的,明白對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3.現今的人,都因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就不樂。 其實我這個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別人看得起看不起呢! 只是一個不怨人,就能成佛。 現在的精明人,都好算帳,算起來,不是後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
4."不怨人"三個字,妙到極點啦! (不怨人就是真陽土) 。
【不生氣,不上火】
5.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氣逆的多吐食。 要能行道、明道,氣火就都消了。
6.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伏住氣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別生氣,若是生氣,氣往下行變成寒;有事逼你,你別著急,若是著急,火往上行變為熱。 寒熱都會傷人。 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愁,氣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龍伏虎"。 能降伏住,它就為我用;降伏不住,它就是妖孽了。
7.稟性(怒、恨、怨、惱、煩,又稱氣稟性)用事,鬼來當家。 因為生氣、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給打倒了! 正念一生,神就來;邪念一起,鬼就到。 可惜人都不肯當神,甘願做鬼!
8.火是由心裡生的,人心一動就生火。 一著急,火往上升;一動念,火向外散。 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 不守本分的人,額外的貪求,火就妄動。 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著急,就不起火,該有多麼輕快!
9.動性(耍脾氣)是火,心裡生氣,才是氣。 佛說"七處心燈",我說不如掐死一頭。 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動,道心自滅,爭貪的念頭就生出來了。 因爭生氣,因貪上火,氣火攻心,整天煩惱,就是富貴,也沒樂趣。 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 我說把心掐死,多麼省事!
【找好处,认不是】
10.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11.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缺点)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
12.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13.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炼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14.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错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不知道认不是(承认不对即自己认错)。
15.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16.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
17.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
18.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五行性】
19.我所讲的“五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字代表来说的,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样的。
20.人的苦都在性子中呢!不服人是阴木,好争理是阴火,好怨人是阴土,好分辩是阴金,好烦人是阴水。
21.木性人招难,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贫,水性人受气,像聚宝盆似的,内里有什么,就聚什么。太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点也不错。所以我说,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
22.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土的欺人,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厌人,偏于木的顶撞人。能化除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
23.阴木性人,抗上、不服人,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胸膈不舒、耳鸣牙痛、瘫痪中风。阴火性人,急躁、争理、喜虚荣、爱面子、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颠狂、音哑疔疮。
阴土性人,蠢笨蛮横,疑心重、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痛吐泻、虚弱气短。
阴性金人,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肺痨咳血。
阴水性人,愚鲁迟钝、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病痛,遗精阳萎。所以说什么性,就得什么病。
24.我说的五行,和佛家的五戒是一样的。生怒气(木)便是杀;好穿衣服、求好看(火)便是淫;买东西少给一文钱(金)也是盗;好吃好东西(水)便是酒;说半句谎话(土)也是妄。
25.真木是佛的根(木性仁慈),真(阳)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万物。真火是神的根,火主明理、知时达务,能化万物,不为万物所拘。真土是道的根,信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别人坏是别人的因果,你不要怨他,也不要替他着急。真金是仙的根,能找人好处,找好处生响亮金,和人聚万缘,有义气,有果断力,遇事迎刃而解,能创万物。真水是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水,性柔和,能养万物。人如果得不着真五行,固执禀性用事,就死在五行里啦!
26.今生是什么性,就知道前生是做什么的。今生是火性,前生一定是当官的;今生是水性,前生一定是商人;今生是木性,前生一定是工人;今生是土性,前生一定是庄稼人;今生是金性,前生一定是读书人。
27.前生好杀害生灵的,今生火性就高;前生好抗上的,今生木性就大;前生好说谎的,今生金性就强;前生好怨人的,今生土性就厚。
28.达天时就是阳火,信因果就是阳土,找好处是阳金,认不是是阳水,能受气是真阳木,这是真五行。
29.现今的天时,人人性里都有火。火性人主贪、好争理,所以才争贪不已、战乱不息。不争不贪是真阳火,真阳火才能达天时。(达天时不争不贪)。
【三界】
30.人是三界生的,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说三界是人的来踪。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人只知有个身我,不知天上有个性我,地府有个命我。性化了,天上的性我得天爵;道理明了,地府的命我得人爵。所以一人本身有三身,可惜人都不知道呀!
31.我所讲的“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和佛家的“三皈”、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一样的。
32.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佛;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33.道家的“三华”就是性、心、身,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
34.儒家的“三纲”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有仁,心存道理有智,身尽情理有勇。
35.三界就是三教,儒家从立命做起,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
36.性存天理要柔和;心存道理要平和;身尽情理要蔼和。
37.性要服人,不服人伤性;心要爱人,不爱人伤心;身要让人,不让人伤身。
38.性、心、身三界不太平,是因为三界中有三个贼,一禀性(又名气禀性,指怒、恨、怨、恼、烦而言),二私欲,三不良嗜好。要想三界太平,就要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用道理捉拿心里的贼,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
39.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人说是上古的三位皇帝。我说天皇是玉皇爷,管人的性,人要是动性耍脾气,天就降灾;地皇是阎皇爷,管人的命,人要是坏了良心,违背伦理常道,地府就降病;人皇是皇王爷,管人的身,人要是犯罪,国法处罚。三皇管人的性心身三界,是为了叫人学好。
40.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心病,性里常发脾气是性病,心病必引起性病,性病必引起身病,能反过来病就好了。
41.性界清没有脾气,心界清没有私欲,身界清没有不良嗜好;性不清没有福,心不清没有禄,身不清没有寿,所以要清三界。
42.三界的病我全会治,必须分开三界、清理三曹。身无不良嗜好,身界就没病;心无私欲,心界就没病;性无脾气,性界就没病。心性的病,非用道治不好,吃药是没有效的,可惜人都不知道呀!
43.人生要是就是去贪、去争、去搅,贪的亏天理,欠天上债;争的亏道理,欠人间债;搅的亏情理,欠阴间债。倘若三个字都犯了,欠三界的债,哪能有好结果?贪就是过,争就是罪,搅就是孽。
44.好抱屈伤心,不抱屈保气保命;好后悔伤性,不后悔保性保福;好怨人伤身,不怨人保身保寿。人能不抱屈、不后悔、不怨人,三界就都不受伤了。
45.我也有三个省,一省性中有没有脾气?有人拂逆我的时候,我的性里起什么作用?二省心里知不知足?有没有偏私?吃亏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三省行为正不正当?确实会做什么?这是我的三省。
46.我也有个三纲领,就是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我也有个八条目:一不贪、二不争、三不抱屈、四不后悔、五不怨人、六不着急、七不上火、八不生气。若能做到,不费金钱、不费力气,不但成道,还能成佛。
47.人有三宝就是性、心、身。性属水、心属火、身属土。水是人的精,土是人的气,火是人的神。精足有智慧、气足有发育、神足有灵。像烧砖似的,先用土坯,再用火烧,最后用水浇,才能坚固。大家讲性心身,讲几遍就等于烧几把火。讲透了“三宝”足,胜享百官之富。
48.能忍则性了,知足则心了,勤劳则身了,这正是好了。不能了,就好不了。
【三性】
49.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赋的性是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是指的习性。
50.以天性用事的会找人好处,以禀性当家的准看人不对。这叫什么性,招什么事。
51.天性有源,禀性有根。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能化去禀性(愁、恨、怨、恼、烦),天性就圆满了。不能化的,一触即发,像被鬼迷住了似的,所以叫做“五鬼”,闹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难当好人。佛说:“业力随身,必至妄动无明”,难以成道。
52.习性是物欲所绕,禀性是人间的烦恼。能在道德场中尽义务,身界算是脱出去了。会当人的,脱出了心界。禀性化尽,才脱出了性界。不然怎能“超出三界外”呢?
53.神足即是德,神足就乐,乐就可以化禀性。脾气化尽,因果自了。
54.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三命】
55.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阴命。性与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与宿命合,知识、能力、钱财都是宿命;身与阴命合,禀性(怒、恨、怨、恼、烦)就是阴命。把这三命研究明白,你若用好命,你的命准好。命好与不好,在乎自己,那用算命呢?
56.“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人不能“达彼岸”。知人的好处是知天命,知人的功劳是知宿命,知人的禀性是知阴命。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动禀性(耍脾气)消天命,好生怨气消宿命,好占便宜长阴命。天命小,要会长;宿命小,要会增;阴命大,要会消。命小要会长,命大要会守,就是“天权在手”。
57.有人来见我,我先问他是做什么的?就知道他的天命有多大;再问他的家业和境况,就知道他的宿命有多大。看看他的禀性大小,就知道他的阴命大小。三命是三界,三界贯通,还有不知道的吗?
58.人都没有为众的心,只知为己,所以才糟的。我所以能成为善人,是因为我把为己的心开除了,也就是把宿命掐死了。宿命是无尽无休的,为它还有头吗?
59.孟子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是人一得了人爵,就不再修天爵啦!修德性是长(音掌)天命;学习技艺、多积钱财是长宿命;善用宿命的长(音常)知足,能消阴命;不会用的长阴命。只有长天命,才可以消阴命的。现今的人,只知用阴命、重宿命,不知道长天命,又怎么能明白天道呢?
60.以宿命为公益的长天命,以宿命为自己享受的长阴命。所以说,所以有钱会花超三界,不会花的孽难逃。
61.香瓜,苦的时候正长(音掌);天命,苦的时候也正长。
62.不说人的不对,是消阴命;能忍才可以消阴命;若能忍受大侮辱,便消许多阴命。
63.天命大的宿命也不小,宿命大的阴命了不了。所以要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
【性命】
64.性命是人的根,我得到了人根,那道根也就算得着了。道根是人的性,人根是人的命,性根若是好了,那命根也没个不好的。可见人的命不好,都是被性子累的。所以我教人化性,人能化性,就算得道。
65.性是命的根,有德的人性量必大。性量大,命也必大。人的命都是好命,因为性子不好,把命也拐带坏啦!
66.性是根,命是果,扎下根才能结果。人若是定不住性,就是没扎下根;若不认命,也难结果,好似开个幌花。学道的人,一要化性,二要认命。性化了就不生气,不生气才肯吃亏,吃亏就是占便宜。认命就不怨人,不怨人才能受苦,受苦才能享福。可惜世人都不知道,把性命看轻,把名利看重啦!
67.古人说:“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点灵光无用处”,这话把性命双修的重要,说得太透彻啦!
【四大界】
68.志、意、心、身四大界(四个境界)。迷信的人说:奈何桥上三条路,一条是“金”,一条是“银”、一条就是“黄泉路”。我说用志做人就是“金”,用意做人就是“银”,以身心用事,就是走上了“黄泉路”。
69.我常说,一个人必须把四大界分别清楚。究竟怎样算是分清呢?若能本性如如不动(骂也不动性、打也不动性、杀了也不动性),把世间的愚人都托起来,使他们成为大智慧人,便是志界,就是佛国的境界;若能心无一物,常乐无忧,便是意界,就是天堂的境界;若是贪得无厌,多忧多虑,便是心界,就是苦海的境界;若是为名为利,争贪搅扰,花天酒地,流连忘返,好勇斗狠,便是身界,就是地狱的境界。所以说,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
70.志界人没说(没有说道,怎样都好),意界人知足,心界人好贪,身界人好斗。没说的叫做无心人,知足的叫做净心人,好贪的叫做操心人,好斗的叫做糟心人。糟心人是鬼,操心人是人,净心人是神,没心人是佛。
71.身界人只知为身子作打算,有己无人,横不讲理,见着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占不到便宜就生气打架,总是发愁,所以是个鬼;心界人贪而无厌,总是不知足,满脑子妄想,好用机谋巧算,所以是个小人;意界人知足常乐,乐就是“神”;志界人一切没说,看透因果,不找循环,没说就是“佛”。人要想超凡入圣,得会挪界(转移境界)。
72.身界的人互相揭短,心界的人互相争理,意界的人互相容让,志界的人互相感恩。
73.佛界人不思而得,神界人思则得之,魔(心)界人“求”才能得,鬼(身)界人“争”才能得。
74.志有志的性,他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有意的性,是信着人的,遇着好事就愿意让给别人;心有心的性,他是贪而无厌,一心为己,总想占人的便宜;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坏成性的,人己两伤也不知悔。所以说,心身两界,绝不可叫他为主,只可叫他听命。
75.讲佛经的人说:人死之后要入六道轮回。我说六道轮回,都在我们身上呢!何必向外求?人的持身行事,用志的便是佛道,用意的便是神道,用心的便是人道,贪取外物、不顾情理的便是物道(畜牲道),专好上火的便是妖道,专好生气的便是鬼道。这六道每天都轮回在我们身上,何必等死后呢?
76.佛说有三千大千世界,我说有四个大世界,得道的人一眼就看出是那一界的人。以身当人的,不论做到什么地步也是个破败星;以心当人的,不论怎么能干,也是个操心人;以意当人的,不论事情怎么多,也不累心,是个活神仙。以志当人的,不论遇着多么逆的环境,也不动性,就是一尊佛。
77.有所忧虑则志倒,有所恐惧则意倒,有所好乐则心不正,有所忿詈则身不正。
78.苦极生志,乐极生意,真了就是佛,假了就是魔。有病就是地狱,贪心就是苦海。
79.会使用志的人,越遇逆境越乐;会使用意的人,意念多大,义气也多大。
80.心中有累,就是命中有累,事实上必有累事。
81.不高兴是生心眼啦!意像皮球似的,有针鼻大小的眼,就漏气了。性是本,意是根,是万事万物的根。根就像雨似的,天雨本来无心,可是酸梨得了必酸,甘草得了必甜,志在天地之间,也像那雨似一样。
82.死心才能化性,禀性化了而后意成,意成而后志成,这是一定的道理。
83.禀性化了就是意,我们化世界,轻则用意,重则使志。能够用志的,万世罪孽一笔勾销。可是魔来了,你可得定住,稍微一动,便是种子。
84.把一切假事看破,自然成真。天堂没有坏人,地狱没有好人,苦海没有真人,佛国没有假人。
85.用志当人是没说的、不变的,你欺我、骂我,也是成我。你假、你诈,也是成我。就是杀了我,也是成我。
86.以志当人就是个真人。若是老公公被儿媳妇骂了,便该立志说:“你要能骂动我,算我当不起公公!”能这样定住就是佛,是佛就有神来保护。以意为主就是个乐,乐就是神。
87.各教圣人,没有不是以志为主的。我听说,孔子在陈绝粮,仍然是坦荡自如,弦歌不辍。又听说,耶稣被钉十字架,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迦佛当忍辱真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肢体后还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是不是一样呢?所以我说,各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可是精神是一样的,若是分门别派就不对啦!
88.当今之世,诸天神佛,全在人间,可并没有降生落凡。夺谁的志,谁的灵就来。学哪位神佛,哪位神佛的灵就到;学哪位圣贤,哪位圣贤就来。遇到什么事,就学什么人。像摘(挑取)花似的,摘一个做一个。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叫人夺志。平常人要不夺古人的志,终究是个平常人。
89.真到了志界,半点火气也没有,只剩真乐啦!
【学道】
90.人的心理,总是好高,都是爱好。哪知事全糟在高上、坏在好上,好上、高处哪里有道呢?人是正眼没开,把道看错啦!别人不做的你去做,别人抛弃的你捡来,那就是德,也就是道。像水的就下,把一切物全托起来,自然归服你,自然服从你,这叫托底。可惜人都好抢上,不肯就下,所以离道远啦!
91.世人都怕水深火热,怕死在里面。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呢!我讲道,不要名是“入火不焚”、不要钱是“入水不溺”。
92.我学道先学损、学穷,别人学高、学讲学问,所以没赶上我。
93.知足才能落底,知足才能得道,这是得道的要诀。
94.道是天道,人人都有,并没离开人。今人为什么没得着呢?举例来说,一颗豆子,有了秧必须向上度浆,把豆粒度成了算。人也有本,常寻思自己的本(分),诚心求三个月,便能得着,这是我求做活道得着的。
95.好高是贪,怕坏是粘;好好是孽,嫌不好是缺德;不尽职是丢天命。
96.只一个好字,把英雄豪杰都坑害啦!
【立命】
97.世人都願享福,為什麼享福的人少、受苦的人多呢? 因為人一不知足、二不認命。 人要明道,有福會享,沒福也會找。
98.看自己不如人,那叫自欺,也叫不知足,這種人准苦。 知足的人天命一定長,情理足道理長,道理足天理長,足了就不費力。 若是做這個想那個,叫做漏氣,象氣球似的,一漏氣就瘪了;又象蒸包子,一漏氣就生了。 所以君子做事不嫌事小,有十分力量使七分,又輕鬆又愉快,就是活神仙。 一起貪心,便落苦海,不論怎樣大富大貴,也是毫無樂趣。
99.命就是人的本分,守住本分就立住了天命。 天命長,名也准大起來。 會當幾個人就得著幾條道。 若是不盡職、不盡力、喜虛榮、做假事、有名無實,就立不住命。
100.道是行的,德是做的。 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 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 本著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
101.行道不可出本位,若是離開本位,不但勞而無功,反而有過。 什麼是本位呢? 就是人的本分,"素位而行",就可以成道。
102.人要"素位而行",做事不出本位,說話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位,才能當體成真。 若是生為女身羨慕男人,貧窮人妄想富貴,做這個想那個,全是出位的人,怎能成道呢? 就像梨要成在梨樹上,不能在杏樹上成。
103.八德就是八個大門,都能進入佛國。 不過人應當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 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傭工)全都是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
104."命者,名也",名正,命就正了。 命正、性自然就化啦。 所以教人最重要的是教性、教命。
【化性】
105.人落在苦海裡,要是沒有會游泳的去救,自己很難出來,因此我立志要救人的性命。 救人的命是一時的,還在因果裡;救人的性是永遠的,是一救萬古、永斷迴圈。 所以救命是有形的,是一時的;救性是無形的,是萬劫不朽的。 人性被救,如出苦海,如登彼岸,永不墮落。
106.人被事物所迷,往往認假為真,那叫看不透,所以才說人不對,和人生氣上火。 其實是自己看不透,若能把世事看透,準會笑起來,哪能和人生氣打架呢? 我當初看世上沒有一個好人,我就生氣,氣得長了十二年瘡痨,幾乎沒把我氣死,直到我三十五歲那年正月聽善書,才知道生氣不對,對天自責,我的瘡痨一夜功夫就好了,立刻出了地獄。
107.恭敬我的,正是害我;羞辱我的,正是成我。 假(指財、色、榮、辱等)的來了,要把它看透,知道是上天使它來考驗我的,受辱受罪,正是消災免難。
108.能知人的性,才能認識人;能知物的性,才會利用物。 這是和天接碴。 什麼樣的人,就存什麼心,說什麼話,辦什麼事。 你要是看他不對,是不知他的性,也就是不明他的道,準被他氣著。 就像屎殼螂推糞球、黃皮子(鼬)好吃小雞,爭貪的人,好佔便宜。 哪一界的人,辦哪一界的事,所以說都對。
109.我受種種打擊,立志不生氣、不上火,被人譏笑,也不動性。 氣、火是兩個"無常鬼",能把他們降伏住,使火變為"金童"、氣變為"玉女",不受他們克,那就是佛!
110.逆來的是德,人需要認識,吃了虧不可說,必是欠他的。 眾人替你抱屈,你就是長命。 若是無故挨打受氣,也是自己有罪,受過了算還債,還要感激他,若是沒有他打罵,我的罪何時能了? 我說小人也有好處,是擠兌人好的,從反面説明人。
111.受了受了,一受就了。 受罪了罪,受苦了苦。 沒孽不挨駡,沒罪不挨打。 逆事來了,是給你送德來的,不但忍受,還要感激他。
112.一切事沒有不是從因果中來的,逆事來若能樂哈哈地受過去,認為是應該的,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裡含有怨氣,這件事雖然過去,將來必有逆事重來,正因為受而未了的原故。
113.凡是對面來的,都是命裡有的,所以遇著不如意的事、不對頭的人,要能忍受。 孔子在陳絕糧,耶穌被釘十字架,佛被割截肢體,都沒怨人,那才是真認命,真認命才能成道。
114.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來的。 若是遇著逆事,自己立不住志,那就半途而廢了。
115.金剛是最硬的東西,所以要立金剛志。 愚人受人侮辱,或被人斥責,不以為是加福,反而生氣,是剛倒了! 明白人好和愚人生氣,是剛炸了! 不倒不炸,才能立住金剛志。
116."煉透人情,就是學問"。 要在親友中去煉,煉成了就不怕碰,象磚瓦似的,煉透了就堅固,煉不透的如同磚坯子,一見水就化了!
117.要想明德,必須性圓。 要想性圓,必須死心。 能做個活死人,性就化了。
118.舍錢不如捨身,捨身不如捨心,舍心不如捨性。 人能捨掉稟性,就算得道。 所以我教人化性,是一救萬古,性靈不昧,那才是德。
头条文章 https://bit.ly/30GxWYu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

王鳳儀善人思想集


性界有漏就會現出「怒、恨、怨、惱、煩」,要想去掉性界的漏,就要補上「仁、義、禮、智、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bbnzvn.html


門翼屏居士簡介
王鳳儀老先生於一九三九年卒(享年七十四歲),會務由張雅軒總裁接替,鞠躬盡瘁。不幸張總裁於次年(一九四O)卒,道德會於一九四八年被政府接管而解散。然愛好道德,實行道德者,仍大有人在。於今(一九八七年)有門翼屏女居士(年七十四)。一九一三年生於東北黑龍江省雙城縣,父門廣裕,母石氏。十三喪母,事父親及庶母至孝。十九歲(一九三三)參加雙城縣道德分會講習班,四十日結業後,即隨團到各市縣講演。門居士天資聰敏,神采朗秀,有無礙辯才。講演時口若懸河,左右逢源,滔滔不絕,事理圓融,至情至性,居士齊莊肅正,而和藹可親,是女中丈夫也。廿餘歲已享譽為全國四大講演家之一,曾有人贈聯曰:「翼屏講演稱名將,全國歡呼秦海瀾。」
居士曾在二十歲時路經拉林(上人故鄉),在該鎮之道德支會講演,上人當時十六歲,數往聽之,深惜其才,然機緣未遂,故素未面談。居士志在化世度人,願創辦女義學。從高級講習班考取第三名後,即遊化東北三省各分會。一九三四年定居長春總會,親得王善人諄諄善誘,深得善人心要。善人卒,門居士致力從事道德教育,曾任長春高級班主任(一九三五年),及吉林省教化部長。直至一九四四年其父逝世,才離開長春回雙城縣奔喪。
居士於一九四六年,受訓於哈爾濱南岡區紅十字醫院婦產科,從事醫務工作,一九七二年退休。道德會於一九四八年由政府接收後,居士四十多年來未能伸展其抱負。適逢一九八七年夏,在美國萬佛聖城舉行國際水陸空法會,及世界宗教聯席會議。上人遂與門居士通信,邀之參加法會,居士欣然應允,不遠萬里遠隔重洋來美赴會。法會及會議期間,多次被邀講演。居士將道德會基本課程:三界,五行,四大界,及仁義道德倫常等,介紹給西方之同胞們。中外人士,靡不稱讚不絕,如灌醍醐,歎未曾有,對其豐富之人生經驗及真知卓見,深感拜服。上人常鼓勵門居士,要實踐其原有之志願。居士天賦超人智慧及無礙辯才,雖數十載懷才莫受,然處之泰然,不貪不求,淡泊明志,意料不到耄耋之年,重遇知音,與以熱心之支持及鼓舞,勉勵她繼承王善人之道統,將中國固有文化,東方民族優良婦女道德,介紹給西方人士,俾能促進東西精神交流,重振頹風,正化人心,扭轉乾坤,救度世人。
門居士重遇故人,不勝感慨,嘗謂「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一生遇著兩個人真認識我。一位是已故的王鳳儀老先生(王善人),一位是宣化上人。在我二十歲時,上人約十六歲,他曾聽過我講演,但我們從未交談。想不到事隔五十餘載,上人今年與我開始通信,邀我至美國參加和平法會。這是我萬萬意料不到之法緣,也可以說是天命!能藉此旅美良機,將道德會的精萃,婦女良善天職,介紹給各位,共同切磋,則善人在天之靈,也必欣慶快慰,願各位同胞努力,將各大宗教聖哲之精神,發揚光大,聖賢的思想,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這是每一位宗教徒的責任,亦是每個佛教徒的本份。大家應存「肩斯任者,捨我其誰?」的精神,將佛教的光澤,及全世界文化之精華與各國朋友們分享,使人人沾到這分光芒,照亮全世界,則世界和平,指日可待。我們苟能達成佛陀大慈大悲之志願,庶幾不愧為佛陀之繼承者,正信之佛教徒也!
(按:門翼屏在法界佛教總會各道場演講,備受歡迎。講詞將於萬佛城雜誌逐期刊載。)
 ☆  ★  ☆  ★  ☆ ★ ☆  ★  ☆  ★  ☆ ★  ☆ ★
門翼屏講於美國萬佛聖城及金山寺
我所講的道,主要是三界(性、心、身),五行(木、火、土、金、水),及四大界(志、意、心、身)。性、心、身三界,是人的來踪為入世之法,推動木、火、土、金、水五行做人,是應世之法。志、意、心、身,四大界,是人的去路,為出世之法。能夠三界歸一,五行圓轉,四大界定位,便能作聖賢,成佛祖。
現在先簡略釋五行大概,然後更深入探討。次把三性、三界、四大界等按序解釋。
五行性簡介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與佛家的五戒(殺盜淫妄酒),道家的五元(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及儒家的五常(仁、禮、信、義、智)是一致的。此外,人體的構造也按著五行:木(筋骨)、火(氣體)、土(肉體)、金(皮膚)、水(血液、津液)。
人的稟性是五行而來,上古時代的軒轅黃帝早已在內經裏有所發明,周文王撰易經,八卦之理也與五行相合。後由熱河省朝陽縣王鳳儀(王善人)老先生深以發明,提倡運轉五行,乃養性成道之要訣。
人一生來就有五行,天賦的性叫天性,是不偏不倚的。人賦的叫稟性,有薄有厚。後天的叫習性,有善有惡。人既有這五種先天條件,缺一不行,但因稟性所感,習性所染,所以在五行中有所偏差,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欲圓滿人格,必要去習性(吃喝穿玩濶五害),化稟性(怒恨怨惱煩五毒),圓滿天性(存仁義禮智信)。故人要死心化性。
五行性裏又分陰陽,乃本著十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而定。上古時代伏羲氏,黃河中有龍馬負圖出,即按其文以畫八卦(乾坤坎震巽離艮兌),後來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更深發明之。中國最古醫書之一,本草綱目,就是專講人體內五行之學。為什麼要學五行性?因為我們人稟賦陰陽二氣。生下來不是純陽,故宜撥陰取陽,將陰的一邊化成陽面,性子總會轉好,命運也能掌握自如。
五行圖表橫豎看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https://bit.ly/3npPO3E
此表以五臟為中心,五常為陽五毒為陰,用五常之德,養五臟中和之氣去五毒之病根。問性撥陰取陽可以療病,持五戒養五元可以成道。
(一)人的肝臟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陽木性人,有仁德、正直,有主意判斷力,能擔當重任。陰木性人倔強硬頂碰,好抗上,不服人,寧折不屈,說話帶酸味,多不孝,一生多難,好生怒氣,怒氣傷肝,容易有肝癌、肝炎等病。欲想病好,要撥陰取陽,存仁德之心,愛人愛物,戒殺,日久則元性復初。
(二)心臟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陽火性人,明理,守禮。陰火性人急燥,多淫,好貪,好爭,做事冒失,有始無終,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傷心,易發心臟病,心慌心跳。欲想病好,得撥陰取陽,守禮節,明理,戒淫,行持日久,元神復初。
(三)脾臟屬土,戊土為陽土,己土為陰土。陽土性人,信實忠厚,寬大能容,篤行實踐。陰土人固執死板,蠢笨刁蠻,疑心大,一生多暴。好怨人,怨人傷脾,常有胃病,消化不良,胃潰瘍,腹痛肚瀉等病。欲想病好,要問信實,戒妄語,撥陰取陽,行持日久,元氣復初。
(四)肺臟屬金,庚金為陽金,辛金為陰金。陽金人有義氣,豪爽果斷,活潑靈敏。陰性人悲觀多情,或殘酷嫉妬,笑裏藏刀,命薄受貧。陰金人好惱人,惱人傷肺,常有肺癆氣喘,肺炎等病。欲想病好,要有義氣,找人好處,戒偷盜,不佔便宜。日久元情復初。
(五)腎臟屬水,壬水是陽水,癸水是陰水。陽水人有智慧,性柔和,精於藝術,肯低矮就下。陰水人性愚魯、遲鈍、膽怯無主宰,多憂多慮,一生受氣。好煩人,煩人傷腎,腰腿酸痛,疝氣鬱結等病。欲想病好,問柔和,認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復初。
五戒、五常、五元
佛家的五戒(殺盜淫妄酒),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道家的五元(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是一致的。至於五元,乃道教創始者老子所發明。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在中國化緣已畢,倒騎青牛出函谷關,囘西域去了。倒騎青牛象徵「以退為進」,即是教人忍讓。
(一)佛家戒殺,即孔子所謂的仁德,德能養性,是陽木,能立萬物。在道家為元性,是先天之渾渾噩噩,未曾破壞,最完美之天性。
(二)佛家戒淫,儒家守禮,禮能養心,自然神足,是陽火。陽火人明禮,能化萬物,精神飽滿。玉皇心印經上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可見元神是最重要,是自性三寶之一。
(三)佛家戒妄,儒家講信,信能保氣,是陽土,能生育萬物,能容能化。元氣充足,不會疲倦,道德經上說,一個嬰兒整天號哭,但其嗓子不啞,就因為他和氣純厚之緣故。
(四)佛家戒盜,孟子講義,大義參天,情理足,是陽金。元情,是沒人沒我,跟誰都有緣,樂樂和和。
(五)佛家戒酒,儒家講智,智能養腎,是陽水,能養萬物。道家稱為元精。道德經上說,嬰兒未知牝牡交合而作,精之至也。勃起,乃因其精氣充足而不洩之緣故。
把這五元養足,歸根復本,返本還原,就是道家所謂「五氣朝元」。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https://bit.ly/3npPO3E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


三界,五行,四大界。
【三界】
外三界:天地人。
天三界:日月星。
地三界:水火風。
人三界:性心身。
外三界:天地人。
天:清輕上浮者為天,純陽無陰,光樂無愁,有晝無夜,謂之佛世界。
地:重濁下凝者為地,純陰無陽,光愁不樂,有夜無晝,謂之鬼世界。
人:有陰有陽,有愁有樂,有晝有夜,謂之人世界。
地之三寶:水火風。 人身三寶:精氣神。
內三界:性心身。
性:天賦以明性,居於腦海,散佈於四肢,知痛知癢,知饑知寒,是謂良知,無所不知。
心:地府授予命,藏於心竅,心有七孔,是謂良能,無所不能。
身:父母生身,盡孝盡悌,存理載道,是行道之具,載道之器,應答萬事。
三界所生,不違背三界所管:不動性,天不降災; 心不起惡念,地府不降病; 身不妄動,不受人世間管轄。
服愛讓:性得服人,不服人傷性; 心得愛人:不愛人傷心; 身得讓人:不讓人傷身。
三和:性存天理,要柔和; 心存道理,要平和; 身盡情理,要矮和。
三理:性理,道理,情理。
性理:即是天理也,心內無有一點隔,即是推開性理;
道理:即是倫常大理,務要推至極處;
情理:事事容人,即是推開情理。
此三理不容易推開,三理要旋轉無礙,其人非凡也。
三陽:性能服人是善,心能愛人是德,身能做活是功。
三陰:性不服人不善,心不愛人無德,身不做活無功。
三養:德能養性,服人;理能養心,愛人;藝能養身,讓人。
修三界:性是鬥,心是秤,身是尺。 修性得福,修心得祿,修身得壽。
三大:性理寬,福大;心理寬,命大;身子誠,人緣大。
三災:上火有神災;生氣有鬼災;虧倫常有天災。
三界分九品。
性三品: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
心三品:去爭心,了貪心,實現良心;
身三品:去假身,了罪身,實現真身。
三界的漏。
性界的漏:怒恨怨惱煩,去掉怒恨怨惱煩,補上仁義禮智信;
心界的漏:貪嗔痴慢疑,去掉貪嗔痴慢疑,補上溫良恭儉讓;
身界的漏:吃喝穿戴闊(吃喝嫖賭吸),去掉吃喝穿戴闊(吃喝嫖賭吸),補上勤勞工苦作。
三界分清。
性界:性中沒有脾氣;
心界:心中沒有私慾;
身界:身界沒有不良嗜好。
清三界:
立志: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賊(稟性),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賊(私慾),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賊(不良嗜好),三界自然清平。
人有三命: 天命長,宿命止,陰命了。
橫超三界 :就是率性行道,正心做德,身體力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
木性:東方甲乙木,甲木為陽,乙木為陰。
木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面長,上寬下窄,瘦而露骨,動性面現青色,聲直而短,發於齒音,動轉肩背聳直,腳步高壓聲,氣度軒昂。
陰木性人。
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好事難成,陽和氣少,我見太深,滯塞滿胸,出言撞人。
五陰質。
五戒:殺。
無味:酸。
五毒:怒。
五臟:肝。
五藏:筋。
六腑:膽。
陰木性人的癥狀。
好怒人,怒氣藏於筋里,怒氣傷肝,肝氣不舒,肝臟氣滯,頭迷眼花,耳聾牙痛,兩膀沉重,麻木不仁,四肢無力,胸肋疼痛,肚腹膨脹,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木的本質,叫性叫主意。
五常:仁。
五能:木能立萬物。
五大:木的功大。
五元:木主元性,目不斜視,元性在肝。
陽木性人。
有仁德心,存心正直。 諸事怨己不怨人,以慈悲為懷,道心長存,正直無私,能立萬物人倫之志,甲木為根。
火性:南方丙丁火,丙火為陽,丁火為陰。
火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形象上尖下闊,動性面現紅色,聲音尖而破,急躁,發舌音,行動急而搖,氣度岸然。
陰火性人。
陰火性主貪,多猜疑,極虛榮,好誇張,言詞束括行多妄,有始無終多事敗,慌不知己短,不見人長。 屢改屢犯,後悔己傷。
五陰質。
五戒:淫。
五味:苦。
五毒:恨。
五臟:心。
五藏:血。
六腑:小腸。
陰火性人的病狀。
好恨人,恨人傷心,恨氣藏於血脈里。 心慌心跳,神經錯亂,驚恐不眠,頭暈目眩,癲狂吐血,失血症。 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火的本質,叫性叫明理。
五常:禮。
五能:火能化萬物。
五大:火的權大。
五元:火主元神,舌不妄動,元神在心。
陽火性人。
光明磊落,明禮克己,動容周旋,表度有方,三省四悟,高瞻遠矚,明理達時。
土性:中央戊己土,戊土為陽,己土為陰。
土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土性人的面容豐厚,動性面現黃色,聲音重實遲鈍,發於鼻音,背隆腰厚,態度穩重,行動誠實。
陰土性人。
陰土性人無信實,思想簡單,萬物不生,行無信言,氣量窄小,不向外觀,孤陋寡聞,近於愚頑。
五陰質。
五戒:妄。
五味:甜。
五毒:怨。
五臟:脾。
五藏:肉。
六腑:胃。
陰土性人的病狀。
好怨人,怨氣藏於肉裡,怨人傷脾,脾胃虛弱,上吐下瀉,膨悶脹飽,四肢浮腫。 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土的本質,叫性叫信實。
五常:信。
五能:土能生萬物。
五大:土的德大。
五元:土主元氣,四肢不妄動,元氣在脾。
陽土性人。
信實,能容能化,能生萬物,慈祥,兼收並蓄,各有所長,任重而道遠,大度有方。
金性:西方庚辛金,庚金為陽,辛金為陰。
金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金性人圓臉,眉目清秀,動性面現白色,聲音洪亮,發於唇音,行動靈便,氣度活潑。
陰金性人。
多詭詐,好分辨,喜變更,性善嫉,得權亂世,忘恩寡徳,習於谄骄,奸兇刻薄,無理爭三分,禍患來魔。
五陰質。
五戒:盜。
五味:辛(辣)
五毒:惱。
五臟:肺。
五藏:皮。
六腑:大腸。
陰金性人的病狀。
好惱人,惱人傷肺,惱氣藏於皮膚里,肺痨胸痛,肺結核,痰喘咳嗽,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金的本質,叫性叫響亮。
五常:義。
五能:金能分萬物。
五大:金的義大。
五元:金主元情 ,鼻不嗅惡味,元情在肺。
陽金性人。
主義氣,能應萬物,片言折獄,調理詳明,有謀善斷,豁然貫通,飽經憂患,忠誠無私。
水性:北方壬葵水,壬水為陽,癸水為陰。
水性人的外表及形色聲音。
水性人面主多肥,漫圓臉,下稍寬,粗眉大眼,動性面現黑色,聲音漫長而低,發於喉音,行動緩慢,態度柔和。
陰水性人。
愚魯,好生悶氣,性好退縮,好生回頭氣,自被受氣,行動多愚拙,言行失據,又多愚語,不能獨立。
五陰質。
五戒:酒。
五味:鹹。
五毒:煩。
五臟:腎。
五藏:骨髓。
六腑:膀胱。
陰水性人的病狀。
好煩人,煩人傷腎,煩氣藏於骨髓裡,腰腿多病,腎虛勞,遍身疼痛,小腹脹痛,遍身浮腫,病若沉重,癱瘓痿症。 若想好病,須自責罰,疏導陰氣,撥陰取陽,找五陽質水的本質,叫性叫柔和。
五常:智。
五能:水能養萬物。
五大: 水的緣大。
五元:水主元精,耳不聽邪音,元精在腎。
陽水性人。
聰明活潑,沉穩雅靜,智慧多謀,精通技術,中外科學,哲學。
四大界。
志達佛界,意通天堂,心思苦海,身墜地獄,地獄返天堂,苦海化蓮邦。 以志為體,以意為用,以身心兩界做補助。
志界人:無有說,謂之無心人。
意界人:常知足,謂之淨心人。
心界人:好找理,謂之操心人。
身界人:好生氣,謂之糟心人。
無心者:謂之佛,佛:恆定不動的志;淨心者,謂之神,神:常樂無憂的意;
操心者:謂之人,人:苦海無邊的心;糟心者,謂之鬼,鬼:萬惡陰極的身。
志界夫妻:淡輕,生佛子佛孫。
意界夫妻:感情,生孝子賢孫。
心界夫妻:爭情,生逆子。
身界夫妻:攪情,生敗子。
四大界家庭。
志界家庭:凈底。
意界家庭:清底。
心界家庭:混底。
身界家庭:臟底。
三界,五行,四大界 - 簡書 https://bit.ly/30EnNvK


盲人摸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盲人摸象(或稱瞎子摸象),是流傳甚廣的故事。在各種不同的版本中,一群盲人觸摸大象希望可以了解到他們正在摸什麼。每個人都只觸摸一部分。每個人在觸摸到不同的部位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產生爭執。故事基本上說:事實往往由於各人角度不同而被給以不同的解釋。
盲人摸象,1888年日本人英一蝶浮世繪
故事起源盲人摸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j1TQy
盲人摸象的故事取自《自說經》、《涅槃經》[1][2]、《長阿含經》,大概起源於印度,可能是耆那教或佛教,有時也歸於蘇菲派和印度教。
佛教
《涅槃經》卷三十二載:「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蘿蔔);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以象比喻佛性,無明眾生即盲人。《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3]、《百喻經》[可疑]、《菩薩處胎經》[4]、《義足經》[5]、《六度集經》[6]亦載此一故事。
蘇菲派
在蘇菲派的版本方面,加茲尼詩人薩納伊在其作品《真理花園》提及此故事。[7] 波斯詩人魯米的《瑪斯納維》〈暗中大象〉的版本裡,摸象者都是視力正常,只不過在黑暗裡摸象,直至燈亮了,摸象者方見到大象的真面目。[8][9]
影響
19世紀詩人約翰·戈弗瑞·薩克斯的詩〈瞎子摸象〉(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是英語世界中流傳甚廣的版本
盲人摸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j1TQy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

盲人摸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勇畫面曝光!高中生衝火場救老翁 家貧無法畢旅 同學集資助他成行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不必與他人爭執,每個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

英勇畫面曝光!高中生衝火場救老翁 家貧無法畢旅 同學集資助他成行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