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px-Xiao_He_meiping543px-Room_95_David_Vases_6747511px-Chinese_-_Pair_of_Vases_with_European_Women_-_Walters_491913,_491914_-_Detail_C575px-Chinese_-_Pair_of_Vases_with_European_Women_-_Walters_491913,_491914800px-Stone_paste_dish_Iznik_Turkey_1550_1570800px-Ming_plate_15th_century_Jingdezhen_kilns_Jiangxi2020-08-14_2302352020-08-14_2302132020-08-14_2300472020-08-14_230042

青花瓷(英語:blue-and-white porcelain[1])是源於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2],常簡稱青花(blue-and-white[1]),也用來指代該裝飾工藝。該品種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僅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1],還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3]。
廣義
廣義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藍花的陶器、石胎瓷和瓷器。由中國青花起源,影響到其他地區,如代爾夫特藍陶。
狹義
狹義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鎮窯產品為標準器,要滿足如下特徵:
胎體要完全瓷化,呈現純白的半透明狀,即青花必須首先是瓷器;
藍色的紋樣要由含鈷顏料發色;
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須是釉下彩;
最終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
狹義的青花最主要的產地是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地的用料幾乎相同,衹是微量金屬元素不同,所以發色有別
準備期:分離的藍與白
為生產青花,首先就要能夠生產高質量的藍色和白色陶瓷。這一點是通過中國與西亞的技術與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響下得以完善的。
鈷藍
由鈷料生成的藍彩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均有悠久的歷史。新巴比倫王國已經可以施用在玻璃、土陶等多種基質上[5]。該工藝在波斯及伊斯蘭時期又有傳承發展,在西亞一直保持很高水準。
鈷料的寶石藍發色在中國也備受珍視:戰國已有外罩藍彩的陶胎珠子;唐代工匠則將鈷料添加助熔劑,造出了釉上藍彩,至8世紀初,高檔藍釉唐三彩已經較多出現[6]。
白瓷
白瓷是由中國獨立發明的:東漢墓葬曾出土釉色灰白的器物,北齊時燒製已俱備一定水準[7]。隋代白瓷進一步發展[8],直至唐代真正成熟、遍布北方[9]。同時阿拔斯王朝受中國輸入陶瓷的影響,恢復了源自古埃及的錫白釉陶。
真正的青花
工藝上,青花誕生要滿足4個條件:①穩定的鈷藍料配製技術,②成熟的釉下彩工藝,③高超的瓷器繪畫技術,④白瓷燒製工藝 在早期,能夠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祇有景德鎮,其他地區只能生產仿青花風格的陶器或石胎瓷。
元代
標準青花無疑誕生於元代,然而此說在中國產生較為晚近。《格古要論》[15]曾提及青花。因其成書於洪武年間,去元未遠,可以推測元代當有燒製。吳仁敬指出江西南豐窯『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16]』,首倡該觀點,但是影響有限。直至1952年[17],大維德花瓶被確定為至正十一年(1351年)之真品[18],國人才普遍接受元代出產青花。此後不斷發現存留至今的實物,又在景德鎮湖田窯遺址出土可以相對應的瓷器殘片。元代青花已經十分精美,紋飾繪畫技法嫻熟,青料發色純正,燒造技術成熟,已經完全符合現代青花的標準[13]。
元代中期青花業已成熟,有大量精品輸出海外。元末,江西很早就脫離蒙古政府實際控制,景德鎮也為朱元璋麾下所控制,並成為其重要的軍費來源。自此直至明朝建政初年,期間瓷器生產保持一貫工藝,極難斷代。故而西方學術界傾向於將元代至明初的青花統一劃歸入「14世紀的青花」。至今早期實物的斷代和研究依然是難題。
元代青花具有如下優點:
體形碩大。花口大盤與大罐的工藝在明初反而退步,至宣德後則失傳。
用料上乘。無論製坯所用瓷土、繪畫所用青料,均超出後世,可能在當時即已告罄。
繪畫非凡。紋飾題材之豐富與繪畫技巧之高超,比明代有過之無不及[19]。
窯藝出眾。以青花發色而論,可以生產帶錫斑與純藍色兩種,可見對爐火溫度控制已經得心應手。
裝飾特點
劃花技法減少,印花增多,新增鏤花,而描繪成為主流。所繪圖樣布局層次多,畫面滿,但是由於處理得當,主次分明,渾然一體。在瓶、罐的腹部和盤、碗的中心安排主要紋飾,其他部份填充輔助紋飾。通常出現的植物紋飾有:松竹梅、牡丹、蓮花、西番蓮、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動物及瑞獸有:龍、鳳凰、鶴、鹿、鴛鴦、鷺鷥、麒麟、獅子、海馬、魚、螳螂、蟋蟀;其他紋飾,如珠竹石、雜寶、十字桿。輔助紋飾有:捲草、錦地、回紋、錢紋、浪濤、蕉葉、蓮瓣、雲肩、變形蓮瓣、纏枝花卉等。
明代
明代被部份學者視為中國瓷業的最高峰[20],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青花。
宋元罕有青花記載;明初人鄙薄其流俗[15],加之因憎恨外族入主而不提元人藝事[19],致使青花來源不明,其始製年代存疑,令後人誤以為明代首創青花。在現代考古學興起以前,該觀點佔據主流,於古董行業尤為盛行[21]。文獻記載的最早帶有款識的青花器物就是永樂青花壓手杯,且有實物存世,現藏北京故宮[22]。
明代青花仍有相當存量,很早就被後人珍賞研究。明代共有17朝,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之外其餘朝代均有傳世或出土瓷器。傳統瓷學祇把明代分為「永宣」「成弘」「嘉萬」3個時期,其餘則存而不論。
準備期
洪武官窯以釉裡紅居多,傳世青花則極為罕見。器物坯體粗重厚實,尚未脫離元代粗獷的風格。所用青料依然來自海外,但是普遍發色不佳,藍中現黑。開始簡化圖案布局,趨向於多留白。扁菊花紋使用較多,葫蘆葉也不如元代規矩。
永宣
在明末至清代的好古賞古風潮中,世間可見最古之帶款青花出於永樂宣德時期。其中宣德器常見,永樂則極為罕見。因其形制相近,不易區分,故合稱「永樂宣德,青花之王」,被視為中國青花的黃金時期。又因為鄭和從西洋帶回「蘇勃泥」青料,史有明文。清末至民國古董行業一般認定青花發端於永樂。也有識者依據的,以洪武為開端。但是無論如何不出明代的範圍。
胎體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永樂釉層尤為肥潤。骨料發色濃豔,高鐵低錳,因而減少了藍色中的紫紅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可以燒成寶石藍一樣的鮮艷色澤。高鐵的部份往往會在藍色區域出現黑色結晶斑點,稱為「錫斑」,會局部下陷,成為此時瓷器的標誌。
器物外型趨於清新流麗,但是仍然有較大的盤碗。廣泛吸收外來造型因素,完全轉化為中華氣派。現存器物以宣德大盤為最多。
圖案裝飾更為秀麗典雅,植物紋最為常見,瑞獸紋則以龍鳳為主。
黑暗期
正統至天順的30年間,青花製造並未停滯,只是不再書寫年款而難以區分。
成弘
成化青花除去早期產品外,開始改用平等青,發色淡雅,不再出現黑斑。器物造型減少,擅長玲瓏精巧的小型器物。
弘治基本延續成化風格,官窯創制蓮池龍。
正德青花胎體厚重,發色發灰,釉色閃青,常常以伊斯蘭地區文字裝飾。
嘉萬
嘉靖所用青料,低鐵低錳,發色藍中帶紫,較為濃豔,但是沒有黑斑。此時人工調配青料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技術已經頗為成熟。道教題材增多。隆慶與嘉靖類似。
萬曆青花發色微微泛灰。
清代
清代260餘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23]。不僅景德鎮官窯繼續代表了中國瓷器的品質,民窯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順治已經復燒官窯。
傳世順治青花,以民窯器居多:國內保留的多為廟宇貢奉器物以及少量筆筒、碗、盤,發色比較灰暗;流出海外的則多為日用外銷瓷,沿用明代設計,製造精細,發色青翠。順治十四年以前,寫款往往用隸書。[24]
康熙初年官窯復甦,青花並非其主要產品,但是在質量上達到了清代高峰。青料是浙江料,改進了提煉方法,發色十分鮮艷,被稱為「寶石藍」、「翠毛藍」。藍色可以細分為8至9個層次,可以完美地再現中國畫的水墨渲染效果。分水技法廣泛應用,在藍色渲染部份常常可以看見工匠的指紋痕跡。大件器物罕見,一般不寫本朝款。民窯青花發展極大,其中精品質量甚至在官窯之上。器物形制多樣,大件器物尤為豐富,保存在海外的棒槌瓶、大方瓶、鳳尾尊、觀音瓶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質量極高。裝飾多樣,除去紋飾外,也有整幅畫片出現。
雍正青花已經成為常見用器,官窯與民窯均大量生產,工藝精湛,比較淡雅。官窯器物造型追求摹仿宣德青花,並且全面摹仿明代著名青花產品,惟妙惟肖。另有部份全新設計的造型,康熙時期大件式樣少見。裝飾更加圖案化,戰爭畫片消失。青花釉裡紅達到歷來最高水準[25]。
生產工藝
青花瓷與其他釉下彩瓷器生產流程並無本質區別,可以分為備料、製胎、彩繪、上釉、燒製等5個階段。
備料
青花所用原料可以分為3種:坯胎原料,釉用原料,鈷料(彩料),分別需要不同的工藝配製。
坯胎原料
景德鎮傳統坯體可以祇用瓷石,燒成軟質瓷;也可以用瓷石和高嶺土的混合物,最終得到硬質瓷。瓷石需要經過水碓粉碎。高嶺土無須粉碎,但是仍然需要淘鍊精製。從明代到清代,淘洗工藝不斷提高,因而胎體愈發細膩。
釉用原料
景德鎮傳統釉料需要添加釉灰。
鈷料
古代手工製備的鈷料需要根據產地而調整配方與工藝,很多已經隨著礦產枯竭而消亡。景德鎮使用時間較久,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的是「珠明料」及「浙料」。珠明料在不同時間及產地成分相差很大,通常精選後天然礦石的氧化鈷含量在5%左右,繪製後顏色較淡,不宜直接使用,需要再加工。先用水搓洗數次,再入窯爐煅燒。將煅燒後的鈷料再次揀選分級,再次粉碎,在瓷質研缽中研磨。最初幾次研磨之後要漂洗,去除雜質及可溶鹽類。逐次研磨,越細越好。
鈷料在完全製成之後,應帶水貯存在容器內。
具體製作方式為在素色瓷胎上用藍色顏料描繪後,在表面塗無色或淺色的釉,然後入窯燒制。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青黑、深藍;後期使用含氧化鈷(Co3O4 )顏料的則呈亮藍色。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藍兩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裝飾。
淘煉胎土: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嶺土燒製成的,天然瓷土含雜質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雜質,將來燒成的瓷器才會堅緻細膩白潤。
制胚:淘洗好的瓷土製成各種器形晾乾的過程。
繪畫:等乾燥後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製圖案。
罩釉:把已經畫好紋飾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燒制:將罩釉後的瓷胚經高溫燒制,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現出美麗的藍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燒成後瓷器表明的紋飾呈現棕色而不是藍色。
青花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4XpA5

元代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https://t.ly/Ljhq
青花瓷-青花瓶  https://bit.ly/3g4XpA5


蕭何月下追韓信圖/專家鑑定,這只梅瓶是一級國寶,價值連城。他們為這個梅瓶定名為“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大梅瓶”。 此後,“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一直被視作無價之寶/青花瓷器中的極品-“十億不賣”希世之珍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青花纏枝蓮紋花觚-青花牡丹唐草紋瓢形瓶-五彩龍鳳花卉紋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清乾隆青花春耕圖大抱月瓶2004年拍出6985萬-頸兩側置對稱夔龍耳,玲瓏別緻。瓶身扁平,形若滿月。全器以青花繪就,口沿外部繪如意雲頭紋一周,頸部則繪蝙蝠作飾。腹部兩面開光,一面繪春耕圖之「耕」,圖中農夫趕牛犁地;另一面則繪「耙耨」,農夫站立木耙上以牛拖行,以打碎泥塊。兩面背景相同,皆是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處農舍隱現,所繪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動/康熙皇帝南巡看到以後,感慨於農夫之苦、織女之寒,就命宮廷畫家焦秉貞把《耕織圖》畫一遍,計有耕圖和織圖各23幅。康熙之後,從雍正到宣統各朝一直都在畫《耕織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青花瓷-萬曆青花高士弈樂圖梅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外國電視經常製作古董店裡收購舊貨的節目,很多人懷疑在這些的舊貨店裡尋找的是兒時回憶,還是真能找到古董寶貝。但真實世界中確實就有人運氣這麼好,逛個舊貨店竟然也能發財。最近又有一名美國男子發生這種奇遇,他去年在舊貨攤上買到的一個青花瓷碗,經過專家鑑定是明朝珍寶,價值頓時暴增萬倍以上。現在這個全球僅存7件的明朝青花瓷碗,本月17日將在蘇富比進行公開拍賣。雖然預估成交價會在台幣千萬左右,但專家表示,如果中國的富豪出手,成交價就難以預料,可能會再高出數十或上百倍。頭條揭密》明朝古董再現美舊貨攤 專家鑒定身價暴增萬倍以上 https://bit.ly/3bfqCJ6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名不願透露名字的美國男子去年在康涅狄克州的紐黑文市(New Heaven)一個舊貨攤買入這個青花瓷碗,當時成交價格是35美元(合台幣998元),他自認惠眼獨,很快地找到專家來鑒定並估價。在拍賣行工作的中國瓷器專家安琪拉.麥卡特爾(Angela McAteer)女士對《美聯社》表示,在鑒定的當下,她和另外一位專家一眼就看出這是一件稀世寶貝,「非常、非常特別」。
兩位專家鑑定後認為,這一件青花瓷碗應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官窯瓷器,其直徑16公分,有典型的鈷藍色花卉圖案,碗邊飾以精緻複雜的花紋,整體的形狀、繪製的風格以及青花色彩都是15世紀早期瓷器的特徵,估計價值應在30萬到50萬美元 (合台幣855萬到1426萬) 之間。專家指出,這只青花瓷碗非常罕見,目前相似的古董全球僅有7件,其似的大多保存在各國博物館中。
近年來中國古董在全球拍賣公司頻頻拍出高價,大多因為大量的中國買家加入競拍,只要他們加入,價格經常飆漲數十至數百倍。圖為即將在蘇富比拍賣的「明永樂青花花卉紋蓮子盌」。(圖/蘇富比)©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近年來中國古董在全球拍賣公司頻頻拍出高價,大多因為大量的中國買家加入競拍,只要他們加入,價格經常飆漲數十至數百倍。圖為即將在蘇富比拍賣的「明永樂青花花卉紋蓮子盌」。(圖/蘇富比)
報導表示,這樣的寶貝是如何流落到美國的舊貨攤上呢?真實的答案為有可能永遠是個謎,有人猜測它可能是同一戶家人代代相傳下來的物品。麥卡特爾表示,今天仍有這種事發生,找到珍寶總是讓人驚奇不已。而原本以為不存在的寶貝突然出現,更是讓古董專家們特別興奮。這件青花碗將於3月17日在紐約由蘇富比拍賣行正式拍賣。
類似的傳奇事件雖然罕見,但也有幾個知名的案例。去年英國德比郡有一名建築工人因疫情封鎖受困在家裡,閒來無事清理堆放雜物的車庫,竟然找到一只精美的乾隆年間彩繪瓷酒壺,這個15公分的酒壺對外國人來說像是個小巧精緻的茶壺,以前的家人也一直當茶壺用。可是當他拿給當地的拍賣行估價時,拍賣行認為它有可能是中國清代乾隆皇帝的古玩,有數百年歷史,價值或可高達10萬英鎊(約合台幣404萬元)。
報導指出,拍賣行估計它至少可以拍賣到2萬到4萬英鎊之間,但如果遇到中國買家很可能會賣出更高價。結果在去年9月的拍賣中,這件酒壺起拍10萬英鎊,11分鐘內即以39萬英鎊(約合台幣1574元)成交,成交價是指導價的近10倍。
BBC指出,近幾年有幾件拍賣的中國古董震撼了全球古董拍賣界,例如2019年一件清代乾隆年間茶壺,雖然壺蓋略有破損,仍在10分鐘內拍出104萬英鎊(合台幣4196萬元)的高價,比最初估價高出1000倍;2017年也有一件中國花瓶拍出預估價格的450倍,達到85萬英鎊(合台幣3429萬元);2013年在英國南部一座老宅拍賣傳家寶時,一支中國花瓶也拍出3倍於預期的價格,以34萬英鎊(合台幣1372萬)成交。
近年來中國古董在全球拍賣公司頻頻拍出高價,大多因為大量的中國買家加入競拍,成交價格也愈來愈高。這些暴富的中國人對於在國際上買回中國國寶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在在民族主義熱情的驅動下,誓言要讓流落海外的國寶回家,經常聽到的是「外國人搶走的,我們把它們買回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資金雄厚,且多數非常低調,甚至在官方的古物專家協助下征戰各地,形成了全球中國古董拍賣市場上最強大的一支隊伍頭條揭密》明朝古董再現美舊貨攤 專家鑒定身價暴增萬倍以上 https://bit.ly/3bfqCJ6

BB1eeQs5BB1eeXUa


世界僅6例 明代傳世收藏八方燭台現身台灣
2022/04/26 19:05世界僅6例 明代傳世收藏八方燭台現身台灣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rU99y2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香港邦瀚斯(Bonhams)將於 2022 年 5 月 29 日「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受矚目的拍品為一對來自明代永樂官窯的「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台」
「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的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台一對,估價約5,700萬元至9,500萬元台幣。(香港邦瀚斯提供)
明永樂八方燭臺目前傳世僅6例,4例已由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各典藏1對,廣東博物館以及日本出光美術館各收1件。此拍品乃已知私人收藏中唯一2例,更是其中唯一完整成對者,估價為 1,500 萬至 2,500 萬港幣(約台幣 5,700 萬元至 9,500 萬元),近日率先來台做首站預展。
八方燭台為明代早期御窯青花瓷器中的一類重器,始見於永樂時期,宣德時期亦有少量燒製。其獨特樣式源於 13 至 14 世紀伊斯蘭早期伊爾汗國,供皇室貴胄所用之金屬器皿。明代早期御窯中,除八方燭台之外,還出現許多仿伊斯蘭金屬器造型的瓷器,或為景德鎮御器廠當時迎合永樂、宣德皇帝好慕國外新異而創製。宣德以後,明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直到清代早期,才因帝王慕古,再度出現仿伊斯蘭器形的官窯瓷器,但因燒製工藝繁複,不再燒製八方燭台。世界僅6例 明代傳世收藏八方燭台現身台灣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rU99y2

2022-04-26_1944442022-04-26_19444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