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齋菩薩(灶君)供養偈、結齋偈-用餐前,先誦唸供養偈,之後再用餐;在用餐結束後,則誦念結齋偈,之後方才結束用餐,離開齋堂。這個儀軌被視為是修行的一部份。因為出家眾戒律中,有過午不食這一條,晚餐不被視為正餐,被稱為藥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過堂
過堂,指舊時訴訟當事人到公堂上受審。 亦稱佛門中的"吃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是一種變化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過堂
犯人到公堂上受審。
《紅樓夢. 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經准了誤殺,一過堂就要題本了,叫預備贖罪的銀子。 」
近審問
佛教用語。 僧眾一起在齋堂用午餐。


靈鷲山平安禪-五觀堂系列【一】--食存五觀

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

古語云「民以食為天」,俗話說「呷飯皇帝大」,吃飯,是每一個人每天都要做幾次的事,它既是維繫形體生命之所需,也帶給人們口腹享欲。吃飯看似是最平常的一件事,其中卻有大學問,除了物質層面的食材選擇、烹調方式、口感味道之外,精神層面也可以極其深遠豐厚——在佛門中,吃飯也是修行的重要一環,用餐的地方稱為「五觀堂」或「齋堂」,吃飯稱為「過堂」,這其中有什麼意義呢?
您是否曾在靈鷲山無生道場的五觀堂中用過餐?在「五觀堂」的牌匾下,明列著用餐時心中應有這五種想法,也就是所謂的「食存五觀」——這也正是「五觀堂」之名的由來。
五觀是哪五觀呢?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白話來說的意思大略是︰一是要想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二是用餐前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有無虧缺。三是在用餐時不要讓心犯錯,不要看到喜歡的食物就高興、不喜歡的就起厭棄之心。四是對食物提起正念,它只是治療肉體饑餓的一種藥,不是為了長養我們的口腹之欲、愛瞋分別之心。五是為了延續生命修學道業而進食。
牌匾的左右還有兩句話︰「五觀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意思是︰若在用齋時正念進食、食存五觀,再難消化的食物也能好好消化;而如果用齋時任由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雜亂作用,即使只是一滴水,恐怕也難以好好地被身體所吸收消化。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蛤?吃個飯還有這麼多講究?這正是修行者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修行者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時每刻都在心性上用功,也正因為這樣的精進,使修行者在生活中的各各處處都顯得更加如禮如儀、清淨無染,更加莊嚴。
即使我們不是出家人,但心中必然也對那樣的清淨莊嚴有所嚮往,因為人雖都有凡心,卻也有趨聖之心。如果有機會在佛寺中用餐,與法師、大眾一同「過堂」,是非常殊勝的體驗,更有許多人認為是一大享受,尤其現代人幾乎都被手機綁架,往往吃飯時也離不開手機,很少好好地、專注地吃飯。靈鷲山無生道場延襲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每天早、午齋兩次過堂,也是靈鷲山五觀堂的一項特色。
佛門自古以來有持午的習俗,許多修行人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晚餐稱為「藥石」,意指治療身體饑餓的藥,因此「過堂」儀軌只在早、午齋時進行。
佛門中吃飯稱為「用齋」,齋是素食,也有莊嚴、潔淨之意。佛門食素,原本是因為慈悲、不殺生,現在早已不僅於此,眾所周知,工業化的畜牧業是造成地球環境污染的最大原因,所以,素食不僅源於慈悲,也為了環保愛地球、拯救地球生態——這也正呼應心道法師「愛和平•愛地球」的理念與實踐。
靈鷲山,平安禪,圓通寶殿,五觀堂,魚板
《禪林象器箋叢軌門》中記載:「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 過堂時會先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不合眼,意喻佛門修行者應日夜精勤修行。
當雲板響起,大眾魚貫進入五觀堂,法師在前、大眾在後,分男女眾依序就坐。向上問訊後齊誦〈供養偈〉,早、午齋為「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藥石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多」。用齋結束後齊誦〈結齋偈〉, 早、午齋為「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藥石為「願眾生具足般若智慧」,而後結束用齋,所有人排班魚貫離開五觀堂。
靈鷲山平安禪-五觀堂系列【一】--食存五觀 https://bit.ly/2ZQJuHw

靈鷲山平安禪-五觀堂系列【一】--食存五觀


過堂 https://bit.ly/2Z7n0ms
過堂時間告示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儀式 > 過堂
過堂在中國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過堂本來是進衙門公堂審問的意思,借用來稱呼吃飯,可見禪宗叢林寺院重視修行的程度,一飲一啄也要用心。本來佛教的僧團是集體修行生活制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教教義,目的在養成僧尼每時每刻都不放縱意念,專心修行。這種佛教生活規範最基本的設計是五堂功課,從早到晚──晨起早課、早齋、午齋、傍晚晚課、睡前蒙山殿,五次進入大殿、齋堂集體唱誦和吃飯,構成僧團生活的基本規律。(晚餐稱之藥石,視生病和執事工作的個人情況而定,不用過堂。)
佛教寺院一天吃兩次飯,過午不食,所以齋堂就開兩次過堂,寺院住眾一起用早齋(早餐)和午齋(午餐)。寺院會先敲掛在齋堂外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通知大家到齋堂集合,然後大家披好袈裟,按照出家先後與寺院職務排隊進入齋堂。住持在齋堂有上座,個人則分排按照固定座位站好,用餐前先唱「供養咒」,坐下吃飯禁語。飯桌上已經有輪班人員準備好的飯菜,不用自己打菜,如果飯菜不夠,經碗前推,就有人來添加,要珍惜食物,不能留飯菜;吃飯的姿勢也要正確,坐直拿碗,將食物送入口中,不能低頭扒食。吃完唱「結齋偈」才可以離開有的寺院還要求所有的人吃完,大家一起結齋,一起出堂。
整個用餐過程,還要要心存五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飯食時應飲水思源,常懷感恩心。(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思量自己何德何能接受十方信施,進而激勵自己精進修行。(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食時不要挑食或貪食喜愛的菜色,應以平等心受食。(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視食物為滋養色身之良藥,以防饑渴。(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為了成就道業,故受此食以滋養色身。所以齋堂又稱為「五觀堂」警惕進入齋堂進食的人要心存正念,默念佛號、不貪不著,專心修道。佛教採取中道觀,不提倡苦行傷身,也不鼓勵貪執慾望,飲食照顧身體能夠修行即可。原本印度僧人是托缽乞食,中國佛寺則設置齋堂供養僧人,所以五觀增加了珍惜福報、感謝十方善眾供養的意涵。
齋堂中共有監齋菩薩,通常是緊那羅,紅髮金身、馬頭長角,武士打扮。據說緊那羅曾經化身為少林寺香積廚(佛寺的廚房)管柴火的老和尚,手拿三尺撥火棒大敗來襲的軍隊,因此被尊稱為監齋菩薩。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監齋菩薩的聖誕,也是民間送灶神的日子,所以監齋菩薩也可以說是中國佛寺的灶神。
歷史上佛教寺院的共同生活公約很複雜,五堂功課大概在明末逐渐统一起来,形成僧侶日常的生活修行。但是南宋朱熹(1130-1200)曾經稱讚過齋堂上百人用食,寂然無聲,一如訓練有素之軍隊,所以過堂的儀式應該早於宋代就出現。禪宗也常見有關過堂的拈古和語錄,如《宗門拈古彙集》卷12:「諸人每日喫飯過堂,為當與古人一般。」《宗鑑法林》卷60:「諸人早晚橫披豎搭,是衣不是衣?一日過堂兩度溼,是缽不是缽?」《黔南會燈錄》卷8:「打梆出坡、打板過堂;會則神通妙用,不會則業識忙忙。」《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6〈唐惟儼〉:「儼曰:『二時過堂。不將咬著一粒米。』」這些公案、語錄都說明,佛教重視日常生活的修行,連吃飯這樣平常的活動都不放過。
過堂儀式的正常運作,就代表叢林寺院的作息正常、修行亦不鬆懈。民國初年的戰亂使得許多中國寺院甚至連過堂儀式都無法維持.根據釋懺雲(1915-2009)的回憶,他30歲在北方出家,直到民國37年(1948)到福州親近慈舟法師,才知道五堂功課。懺雲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灣,1966年開辦大專青年齋戒學會,接引許多青年學佛,就嚴格實施五堂功課,讓年青學子體驗正確的寺院生活。
其實台灣佛寺早有過堂的儀軌,譬如大崗山龍湖庵的齋堂,全盛期上百住眾在齋堂各有座位,依戒臘次序排序。目前早、午齋兩次過堂,在台灣佛寺是很普遍的儀式,有些持律的僧團,因為過午不食,午齋的過堂儀式尤其嚴謹,進餐前的一是可以長達半小時。
台灣寺院髓著舉辦佛學教育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加上大部分佛寺都對外開放,一般訪問寺院者到了用餐時間都受到邀請,進入齋堂用餐,過堂的成員還包含信眾,過堂的儀式趨向簡單。(有些佛教團體則將僧尼進食的房間和在家人隔開。)像慈濟功德會與佛光山的信徒手冊,都包含過堂禮儀。所以過堂在台灣已經成為信徒熟悉的佛教儀式之一。
【撰寫人】: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儀式 > 過堂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儀式 > 過堂

004-1-過堂時間告示-趙建智 (1)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


齋明寺新禪堂-大溪駱駝 @ 游重森 :: 痞客邦 ::

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

齋明寺新禪堂-大溪駱駝 @ 游重森 :: 痞客邦 ::


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説。

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

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https://bit.ly/3f9Gc8F
農曆12月23日為紀念監齋菩薩聖誕。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也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掃"塵"(陳)日子。 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去除過往一切不好,辭舊迎新。
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
之地。 叢林裏,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説。
菩薩緊那羅: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
緊那羅(Kinnara),意為"音樂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
因其頭上長角又被稱為"人非人"。 此外緊那羅還有男女之分,男性長一馬頭,女性相貌端莊,聲音絕美。 在中國佛教裏,緊那羅曾化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老和尚,持三尺拔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 因之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又稱其為"監齋菩薩"。 監齋菩薩像有三尊,年要持法法身、護法法身、妙法法身。 頭頂塑有發表上升的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法身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樣。
  中國佛寺紀念監齋菩薩傳統之由來
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説經典和義淨三藏的記載中都有所記載。
在中國,這位菩薩是專門管理廚房的。 這裏有一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據《河南府志》説,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 至正十年(一三五○),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突然事發,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乾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 門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未供先嚐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錘
這種傳説傳出後,天下寺院都紛紛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監齋菩薩"像,年年祭祀,從而形成了佛寺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的傳統。
在寺院中常會聽到一句語:"未供先嚐三鐵諺,私造飲食九銅錘。 "若偷嘗還沒有供佛前之食物,要挨受三記鐵棒;若私自燒煮食物,要罰打九次銅錘。 掌管鐵棒和銅錘的就是這位監齋菩薩。
在僧團中,僧眾須恪守祖師制定的清規,過著有規律的團體生活。 一個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天龍八部的護持。 雖然道場繁忙,有時忙的無法按時吃飯,僧眾若私自燒煮飲食,各自為政,生活漸漸散漫無度,破壞了嚴謹的寺院規矩,終會使僧團弊病叢生的。 三鐵棒、九銅錘就是給常住僧眾的的警醒。 由此要由寺院規矩的受持嚴謹。
祭灶掃塵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每年從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重新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由明天無靜網,疏浚明渠暗溝。 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衞生、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四,space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_佛教頻道_大公網 https://bit.ly/3f9Gc8F


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

叢林生活 佛門之行堂與過堂
文與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2016.01.02
叢林生活 佛門之行堂與過堂 | 福報佛學院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2ZPqI3b
行堂,是佛門的行門之一,行堂的人對大眾要有供養心。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唱〈供養咒〉時,侍者出食,普施法界眾生。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過堂時,要食存五觀,觀照每個當下的念頭。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叢林生活 佛門之行堂與過堂 | 福報佛學院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2ZPqI3b
佛門齋堂又稱「五觀堂」,吃飯稱為「過堂」。齋,有莊嚴潔淨的意思,即看到美味的、符合自己心意的食物,要不起貪心;看到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起瞋心。《禪林象器箋叢軌門》說:「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文與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佛門齋堂又稱「五觀堂」,吃飯稱為「過堂」。齋,有莊嚴潔淨的意思,即看到美味的、符合自己心意的食物,要不起貪心;看到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起瞋心。《禪林象器箋叢軌門》說:「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在佛光山大齋堂正中央的和尚位置後方,寫了「食存五觀」的牌匾,提醒大眾在佛門過堂也是一種修行,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不生瞋愛。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佛光山從開山至今仍保有古叢林的用餐方式──過堂。在佛光山大齋堂過堂,過堂的人排班魚貫走入齋堂坐下,一個羅漢一份齋,於齋堂服務大眾用齋的行堂人員正為每一位過堂的人發飯菜。魚梆雲板的訊號司打後,維那舉腔帶領大眾唱〈供養咒〉,先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用餐的過程中,大眾一律禁語,專心用餐。
佛學院的同學每日也跟佛光山全山大眾一起過堂。若遇上當周負責行堂,同學就要提前到齋堂準備工具、排碗筷。行堂和過堂的形式雖然不同,但是這些都是考驗我們修行以及用功的時候,行堂的人要有供養心;過堂的人要修練自己的分別心,每一次的功課是否圓滿,就看當下的每個念頭。
同學對於行堂和過堂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們跟著以下的文字,一起來體驗行堂和過堂的心情吧!
用過堂的心情來行堂/宇川
插班者如我,新手上路去行堂。看著學長步履輕巧,大齋堂猶如舞台,看他們一下子手拿著飯盆打飯,一下子又提著湯桶出現在眾中。我好緊張,〈供養咒〉都快唱完了,還有很多排的菜都還沒有打完呢!「啪啦─」一聲,畫破了齋堂的寧靜。只見大眾如如不動,定力十足,眼光會四處搜尋的都是新過堂客,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打破碗了。結果是──糾察師父表堂要剛才打破碗的行堂人員去佛前跪香懺悔半小時。
事後學長叮嚀,動作要快捷,可是心情要放輕鬆。他傳授了我行堂要訣:「要用過堂吃飯的心情來行堂!」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實踐起來卻是考驗功夫。對啊!如果行堂時有著過堂的悠閒自在,過堂和行堂的人都會非常愉悅的,這頓飯吃下來都有功德。
過得有價值/鍾沛嫻
過堂是什麼?佛學院同學常開玩笑說:「吃過飯就走人啦!」
我覺得在佛光山過堂是全世界最享受的用餐方式。雖然每天都是三菜一湯,非常簡單的素食,吃下去的幸福感是不可言喻的。過堂困難嗎?起初,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意念轉圈圈。記憶最深刻的一次,進入齋堂看到桌面的水果是自己不喜歡的鳳梨,當下察覺到念頭的起伏。
不久前,妹妹來學院探望我,我想讓她也體會「皇帝餐」,便拉著她一起過堂。從妹妹身上,我看見了以前的自己,就是吃飯時駝著背、嘴裡發出聲音。從吃飯中,我學習到佛門的威儀。
大師說,一個人要過得有價值,先要把路走好、說話小聲,吃飯時身體要挺直。因此,要改變自己,我想,就從這些小細節開始做起吧!
活在當下/鄭瑋瑄
行堂教會我「活在當下」,過堂則讓我學會「知足感恩」。行堂、過堂改變了我的人生,更懂得以感恩心活出每一天。在佛門,透過每次行堂排筷子、發飯菜,讓自己漸漸懂得「活在當下」,照顧心念。心靜了,排出來的筷子自然整齊。
坐下來過堂用餐,感受到原來施與受也是同一種幸福。因而,揀擇的習慣改善了,開始懂得知足感恩。行堂過堂之間的自利利他,不正是菩薩道的修行精神嗎?
過堂看無常/知尊
過堂時,我總會問自己,今天有用功嗎?有何功德,受此供養?看著眼前的食物,心中總是無比慚愧。學院規定學生可以添飯菜,但不能退飯菜。不退飯菜,可以減少分別,涵養心性,養成不偏食的習慣。
添飯菜,只需把碗盤推出去,就有行堂人員前來服務,然而這不是一種理所當然,少食少欲,培養自己的堅定心,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自我的控制能力。
每天過堂,入座的位置永遠不會一樣。用餐後離開齋堂,依序出班,並列而行的人每次都不同。認識與不認識,都在齋堂門口進進出出,有了短暫擦身而過的因緣。每天過堂,看見修行,也看到無常。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知得
在齋堂過堂是莊嚴佛事,是禮敬諸佛菩薩的供養儀式。因此,我帶著恭敬心供養諸佛菩薩,用感恩的心進餐。
用餐時的感恩,幫助我們放下煩惱,體驗寧靜與喜悅,回到「吃飯就是吃飯」、「活在當下」的本來狀態。
透過觀察食物所展示的豐富內涵,飯菜都蘊涵著來自十方的因緣成就,滋潤著我們的色身,告訴我們要弘法利生為教奉獻。叢林生活 佛門之行堂與過堂 | 福報佛學院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2ZPqI3b
--------------------------------
佛門中,早、午齋和藥石的供養及結齋要唸什麼?
佛門中,早、午齋和藥石的供養及結齋要唸什麼? @ 心的柑仔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ZNhyEt
佛門中有固定的三餐偈語,早齋與午齋前合掌虔誠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施者受者俱獲五常,色力命安獲無礙辯。」為什麼要供養三寶?三寶乃眾生的依怙,恒常佑護加被大眾,教導大眾如何斷煩惱、轉凡成聖,因此,心中應對三寶存有恭敬與感恩。
  為什麼要供養眾生?所謂一米百工,一頓飯的成就,除了是自己努力賺錢所獲之外,亦少不了種植的農人,加工製造的工人,販賣的商人等因緣;若無農人、工 人、商人等,即使有錢亦買不到任何食物。詩云:「鋤荷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因此,我們對一切眾生應該心存感恩。
  再者,還要祝願布施者與受施者同樣都能獲得五種利益:氣「色」康健、「力」氣充足、壽「命」綿長、「安」然自在、「獲無礙辯」才。布施飯食者,因是種福田,故能得大利;而受施的人,尤其是出家眾,由於此食滋養,復能弘法以利眾生,故亦能得福。
  一般而言,出家眾受了過午不食戒,午後即不再進食。然而,現今的弘法度眾因緣繁忙,不似佛陀時代,到了下午均以坐禪為主,不需消耗太多的體力,因此現 在多開方便用藥石,也就是把晚上這一餐當作藥來食用,乃是為了療形及保有健康的色身,以支持修行之故,並非貪求美食。因此,用藥石時可唸三稱:「南無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請受弟子(某某)方便藥石。」方便需有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即是代表大智。虔誦三遍,食用這一餐就是清淨的。
  三餐結齋時可合十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祝願眾生皆能成辦道業,時時具足圓滿的功德。
佛門中,早、午齋和藥石的供養及結齋要唸什麼? @ 心的柑仔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ZNhyEt
----------------------
許多發心參加受持八關齋戒、或禪七活動的居士,均曾深為用齋前的供養與用齋畢的結齋儀式攝受,感到無限清淨歡喜。此清淨、此歡喜,來自於大眾共修的殊勝,更來自於供養時恭敬心、廣大心、菩提心之發起,以及結齋時感恩心、祝願心的圓滿。
  三餐之中,早齋、午齋皆應供養。晚餐稱為「藥石」,不視之為齋飯,而視之為服藥,故不作供養。
  一般居士於平日用齋時,不分早齋、或午齋,均可以合掌默誦:「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來進行供養。誠心以自己將受用之飲食,發恭敬心供養佛、法、僧三寶,發廣大心供養一切眾生。
  為何要「供養佛法僧三寶」?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為明燈」,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 「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為何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無一不是藉助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是 也,所以發感恩心而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飢童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罪無限,「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因此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
  然而最高、最究竟的供養是「法供養」,亦即令之成就佛法智慧解脫的因緣。除了飲食供養,眾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因此,結齋時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祝願眾生未來皆能至少達到阿羅漢聖者的境界,「所作皆辦」(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盡),「具足佛法」的智慧與光明、自在與解脫。
  而在道場過堂供養時,維那會帶領唱誦:「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因早午飲食特色,早齋唱誦: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偈中,「行人」指精進之修行者;「法界有情」指法界一切眾生。「三德」乃指食物具備輕軟、淨潔、如法之優點;「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調配變化,滋味得宜,二者都是用來形容飲食的甘美。
  「粥有十利」則指吃粥的益處有十:(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三)益壽:補養元氣,壽數增益。(四)安樂: 清淨柔軟,食則安樂。(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 消除。(九)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十)消渴:喉舌霑潤,乾渴隨消。
  結齋時,因為法會齋飯是由大眾打齋護持供養,故會唱誦:「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姪南,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薩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祝願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淨布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虞、究竟安樂的善果。然後才接著唱:「飯食已 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完成結齋的祝願。
  如在每天精進定課之外,齋飯飲食時又能攝心用功,以恭敬心、報恩心、慈悲心、清淨心、廣大心,至心供養、結齋、祝願,發菩提心,願與一切眾生共成無上佛道,必能身心清淨,法喜充滿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用齋前的供養與結齋的方式及其意義 https://bit.ly/31V5GD9
-----------------------
同樣是吃飯,佛門吃飯為什麼叫「過堂」?
同樣是吃飯,佛門吃飯為什麼叫「過堂」?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by4Vo
同樣是吃飯,佛門吃飯為什麼叫「過堂」?
「過堂」,也就是佛門中的「吃飯」,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寺院中每天兩次過堂,早、午齋各一次。
僧人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相當於寺廟裡的食堂。佛教僧侶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佛門規定學道者吃飯時要做五種觀想。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飲食之前,先要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和雲板。木魚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弟子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當雲板響起,僧眾搭衣列隊進入五觀堂,依序就坐。
吃飯前大眾要唱「供養偈」,奉請十方諸佛菩薩臨齋,然後由一僧人負責出食,將七粒米或指甲許的麵條送至施食台,通過念誦施食真言,觀想七粒米可變四十九粒米,四十九粒米可變無量無數如須彌山,施予大鵬金翅鳥和羅剎鬼子母及曠野鬼神眾等,以此體恤飢困眾生,願他們同得飽滿並去除慳貪。
過堂是一個絕對安靜的用食過程,整個過程要行堂三次,也就是送三次飯菜。第一次行堂不夠吃時,可以在後續行堂時添加。過堂要求禁語,也就是不能講話,所需飯菜及多少都要使用特定的手勢表達。
用餐結束前,要用開水沖洗飯缽中殘餘的米粒及油漬,並全部喝下。佛教認為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意思是說出家修行之人,每日所有一切用度,皆是出自世人的供養。哪怕只是施主供養的一粒米,在真修行人眼中,也如須彌大山一般珍貴!
收拾好缽具後,維那起腔,大眾齊唱「結齋偈」。結齋後僧眾列隊出五觀堂。過堂儀式結束。
「過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寺院獨有的儀軌。雖然「過堂」儀式在各寺院不盡相同,但漢傳佛教寺院在早午齋依律奉行的「過堂」儀軌都是「二時臨齋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momza6.html
------------------
什麼是佛教中的“過堂”及過堂儀軌的要點及意義
    “過堂”,是上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門中的“吃飯”,有別於印度僧徒之托缽乞食。又稱上堂、赴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中國漢傳佛教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所謂二時過堂,食存五觀。
    早晨、中午到“五觀堂”或“齋堂”用食。五觀之意為: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饑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飲食之前,先要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吃飯。
    當雲板響起,大眾搭衣魚貫進入五觀堂,依序就坐,向上問訊後維那起腔,大眾齊唱“供養偈”。
    接著維那師呼僧跋後,大眾便開始用齋。叢林過堂多使用碗盤,少數寺院使用缽,碗盤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擺放,添湯加菜由行堂服務,也不得出聲、恣動。在飯食中須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方受此食。)並攝心用功,或持佛名號或參“吃飯的是誰”。末了,大眾唱結齋偈。
    整個過堂是一個安靜的用食過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會在此時向大眾宣布,稱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節日便加菜施眾,或有居士齋僧布施也加菜。
    中國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側會設個小小的施食台,體恤饑困的眾生。它是根據佛經中“曠野鬼神眾”及“羅剎鬼子母”的典故而來,大眾過堂時,都由一僧人負責出食,將七粒米或指甲許的面條,透過觀想及大眾的加持,施食給眾生,願他們同得飽滿並去除悭貪。
    簡樸的叢林用齋,象征的是高遠的智慧與寬廣的情懷。
    詳說佛教過堂儀軌的要點及意義
     來源:《人世間》雜志 作者:雲鄉法師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嚴格的過堂用餐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其中的重點是不能講話,不能隨便出聲。吃飯前後念誦《供養偈》與《結齋偈》,表示供養諸佛菩薩、供養眾生。吃飯時應當提起正念,食存五觀,思量食物的來之不易與眾生的苦痛艱辛,產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責任心。
       行堂儀軌詳解(圖片來源:《人世間》)
      過堂儀軌的要點與意義:
    在過堂時,僧眾排班,整齊有序地進入齋堂。在齋堂裡,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中堂的安靜與莊嚴,以示對諸佛菩薩的尊敬。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開始念《供養偈》之後,也就開始行堂了。行堂的義工拿著裝食物的桶和勺子,沿著桌子走來。過堂期間,僧眾不能說話,要用特定的手勢對行堂的人表達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時,只要僧眾不拒絕,行堂的人通常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裝上一點。如果僧眾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經夠吃,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個遮擋的動作,以示刁二需要。
     過堂時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頭用嘴湊近桌卜的碗,雙腳不要交義或翹起。不能浪費食物。
    開始吃飯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
     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邊,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稱之為“龍含珠”。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人口中,動作要輕柔而利落,古人稱之為“鳳點頭”。對於稀飯、湯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來飲用,對於固體食物則不能把碗放到唇邊扒拉著吃,一律使用筷子夾起來。
    第二遍行堂時,如果僧眾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動,伸到桌子外沿附近。
    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裡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種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種食物從碗裡夾起來,向行堂的人示意。
    對於某種食物還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
    對於某種食物只想要一點點,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對於稀飯,如果想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裡做一個豎插的動作;如果想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
     吃完飯之後,將碗疊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筷子與桌沿垂直。
    這一套復雜的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威儀,然而過堂儀軌的意義不僅在於維持表面卜的優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並保持覺知。然而普通人由於觀照力微弱,經常忘失正念,過堂儀軌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緣。要使行為符合這套儀軌的各方面細節,並在沉默中進行有效溝通,必須集中精神,隨時覺知自己在做什麼和想什麼。吃飯時不具備正念,心不在焉,妄想連篇,就是隨著貪嗔癡在流轉。
    只要學會在吃東西時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感恩。那時候,也許你會忽然理解弘一大師說的“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為喜愛的飲食而狂喜,也不為不喜愛的飲食而煩憂。
     端飯碗的“龍含珠”動作,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開發從培養觀照力開始,我們應該勇猛精進地修行,隨時讓正念提起。
什麼是佛教中的“過堂”及過堂儀軌的要點及意義--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2CbaBF7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
jing皆大歡喜的部落格 2017-03-11
http://www.zgfshls.org/upload_files/article/53/755_20160421090447_5d6ji.jpg
前言: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
若曾經在寺院或道場用齋的人,也許會有過堂的經驗,甚至是行堂的經驗;然而,有關過堂、行堂的規矩,是不是在過堂、行堂之前,就已經學習並瞭解清楚了呢?或者是看旁邊的人怎麼做,自己跟著做呢?有同學向法師請教了這個問題。感恩法師慈悲,在某次《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課程中,特別就此主題,詳細地說明。但畢竟各個道場的規矩不盡相同,讀者仍應遵循各道場的規定,這也是法師在上課時,再三強調的。以下是後學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聽法師講述此主題,根據上課錄音內容,記錄出來的(節錄),並加上課後私下請問法師所整理而成:
我們今天就是…雖然跟我們課程沒有很直接的關係,不過因為也要回答我們先前的問題,然後還有一些時間,想說因為剛好同學問到「過堂」的部分,那我們就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介紹一下。各位有參加過寺院或道場的過堂的?有沒有人沒有參加過?大家都參加過,所以各位都會過堂了吧?(同學答:「看別人做!」)
其實我現在可能跟各位介紹…因為我也已經…我們後來都是吃缽飯,缽飯跟這個又不太一樣。我83年受戒的時候是一場戒會三十天,只有兩天吃缽飯;我們現在的受戒是天天吃缽飯,剛開始教你之後,就天天吃,就跟我們現在的這個…過去的過堂不太一樣。所以我就用這個不算太清楚的記憶,跟各位介紹一下。因為其實也都會改變,我83年受戒的戒師父所教的,到92年在戒會裡面,同樣的師父,在講的其實又不一樣,因為為什麼呢?就是環境因緣都一直在改變。
過去,在殿堂裡面是不能講話的,包括齋堂,只有方丈和尚,還有糾察師父可以講話,所以我們在過堂的時候,一般是不能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不可能可以開口的,也不能用眉目示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是這樣子。但是現在…現在的過堂就不一樣了,我後來在想,這個原因為什麼呢?
以前我們的過堂很細,現在都沒有這麼細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以前過堂的時候…以前好像台灣傳戒也沒有傳得這麼多,現在開放了,中國佛教會開放之後,各個道場自己可以辦,傳戒很多。你常常傳,傳戒一傳,至少也要三十天,有的還傳六十天,你是不是需要許多的義工,尤其是行堂的、大寮的義工,都需要很多。這樣一來就是比較頻繁。
因為很多人這邊護持,那邊也護持,會煮的就是那一批人。他可能這個道場、那個道場跑,所以變成說人力有限,所以到後來我們的行堂,都是變成戒子自己下去行堂,就是臨場上陣,所以就沒有辦法像以前這樣,這麼嚴謹細膩。大家都是我看你、你看我,都是小聲講話,這樣比較多。而且每個道場它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變化。
我們就先簡單地跟大家介紹一下,可能…如果說你們自己有依止的道場的話,我們一定要以自己依止道場所教導的為主,不然就會生起煩惱。這種事情屢見不鮮,不管是寺院的規矩、佛門行儀,你就是依止哪一個道場;或者是我們也不要說依止什麼道場,你甚至就是我不是依止這個道場,但是我來這個道場參加活動,我來這個道場做義工,他怎麼交待,我們怎麼做,這樣彼此都不會起煩惱。像包括梵唄學習也是一樣,沒有一個道場,唱調、板位打得完全一樣的,不可能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看得開,不要學了一樣之後,緊抓著不放,一定要去糾正別人。這樣子自己起煩惱,別人也活不下去。那廢話少說,我們就先講。
「過堂」就是「過齋堂」,我們佛門裡面所謂的專業術語,我們叫「名相」,就是吃飯的意思。一般我們正式的過堂是要排班過堂的,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都是要照排班來的。那排班,一般如果在家是參加活動,像戒會或者是法會,我們都會念佛號來進堂;如果說是出家,可能就是聽打梆子(雲板),打完之後就陸陸續續靜默地進來。進來之後…因為各位都過堂過,所以就用模擬想像這個畫面。
通常我們中間是空的嘛,因為這中間是要給方丈、住持,還有糾察師他們走的;可是兩邊就像現在各位這樣,是對面的。進了齋堂之後,我們一樣是對面站,然後一直念佛。念佛的時候,我們在行進之間,都是要垂目的,不能東張西望,進來也是。
就是念到最後的時候,糾察師父他會走在所有大眾的最後面,因為他就像我們現在的風紀股長一樣,管理秩序的,所以他走到最後面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進堂來,因為有的齋堂是幾百人的,我們總不能維那邊敲引磬念佛,邊墊著腳這樣看來看去,不行。所以就是糾察師父走在最後面,進來的時候,他等於是最後一個進來了。
所以最後他進來,他會到中間的後面,前面是方丈站的,他會在中間的後面合掌,維那就是現在師父這邊的這個位子(即面對齋堂東班第一個位子),他一看到,就會佛號煞板。煞板之後,大眾向上一問訊之後,就坐下來。我們進堂的時候,過去傳統的寺院,有的是長條桌,長條桌的話,我們就是進來就好了;如果像現在很多是凳子的,凳子的話,我們就是統一,大家都統一,左邊進,等到要離開的時候,右邊出,這樣才不會說擠來擠去,我從那、你從這。
大部分我們在受戒的時候,一定會過堂嘛,所以各位可能也都搭縵衣。我們左邊進來之後,進來之後,這個衣要撩起來,因為衣不能坐,可是海青要坐下。
剛開始在道場過堂的時候,總是特別緊張,為什麼?因為引禮師跟引贊師父走來走去的,好像員警一樣,特別地讓我們惶恐不安,所以我們每個動作就會很緊張。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動作,各位要注意一下就是,你可以把這個衣稍微撩開之後,手稍微把海青後面順一下,為什麼?我們海青通常都非常薄,你一不小心的時候,海青就會在椅子外面了;如果是單椅的,師父會在後面走過時,給你拉一下,「海青收進去」。單著海青時,有時候我們坐下來沒有注意,所以通常我們就是,手把它劃一下,它比較不會不小心一飛就飛出去。
我們要進來坐的時候,因為你一坐下去的時候,有時候後面拉太緊,你整個這個就綁住,很不舒服,所以我們這邊撩一下之後,這邊順一下,讓它不要飛出去。然後已經進來了嘛對不對,然後要坐下去,稍微提一下這兩邊(指海青兩邊腋下處),就是中指稍微提一下這兩邊,坐下去的時候,你才不會一坐下去,後面坐得太緊,這個整個拉住,就不舒服。
坐好之後,我們的腿,就是原則上,腿不要…因為有的時候有那個桌布,我們腿就不自覺就會往前伸,我們就是九十度;然後坐的時候,以前我們都說坐椅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我想現在不能這麼說,因為現在的椅子也都不一樣,有的就是一個板凳,有的甚至是這樣的一個椅子(指有靠背的椅子)。
原則上,其實我們就是不要整個臀部坐住,你大概坐我們臀部的二分之一,為什麼呢?你整個坐住的時候,你到時候站起來,不容易站;如果我們沒有全部坐住的時候,我們大腿跟還是活動的,然後起來的時候,很容易起來;還有就是我們整個坐住的時候,大腿壓住,如果血液循環比較不好的時候,腳容易麻,結果人家過堂完了,要出班的時候,你卻站在那邊不能動,因為腳麻,來不及給它活絡了。所以這個也要注意!
然後坐下來之後,一般如果我們是參加活動的話,我們會有名牌,我們就整理一下,衣有沒有弄好啊?然後這個(指縵衣上的扣環)有沒有跑到下面來了?全部都弄好,整理一下。坐的時候,雙腿是垂直的,你也不用一定要緊閉的,就雙腿垂直九十度這樣子,腳是前八後二(約八吋、二吋),就是一個八字型的這樣子,這樣坐比較穩。
然後衣要蓋住腿,因為你不蓋住的話,有時候不小心甚至海青都掀出來了,就看到裡面的褲子,很不好看。然後坐下來之後,就把我們的衣整理一下,領子弄一下,名牌弄好,看是不是歪掉了。會有一點整理的時間,因為我們在寺院裡面,動作都是要很穩定沉穩地、很莊重的。
(法師帶了碗盤等道具作示範…)
菜是放在中間,各位看到的,中間放盤子,然後左邊呢…現在是我的位子,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每個人都有一套,但是因為我們環境有限,而且各位有經驗就還好。我們坐下來之後,它是這樣子放的,左邊是飯碗,右邊這個是湯碗;筷子是細的一端在左邊;然後通常還會有一張衛生紙,但是現在也常常沒有,或者它一張非常地薄,有的時候用過水果,手會弄得很濕,我們就自己口袋裡多準備幾張。(參考【圖1】)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1/f_8187981_1.JPG
菜盤,其實它已經就是放靠近我們了。那兩個碗,它不是緊密的,它要開一點,因為待會拿的時候,比較好拿。我們坐下來之後,就先不動,也不要忙著看菜,「今天吃什麼?」要斂目垂神。坐下來之後,要做什麼?就是要開始唱「供養偈」。如果在家眾,參加法會、活動、戒會的話,它通常會再放一張「二時臨齋儀」,內容是「供養偈」跟「結齋偈」,會放在桌上或下麵的抽屜。
大家坐定之後,維那就起腔,當起「供養」時,當一般這個時候還沒有合掌,我們初次參加這些活動都會很緊張,一聽到…趕快合掌,一般是維那起腔後,上板法器(犍椎)開始下時,大眾一齊合掌接腔。當然現在有一些梵唄,他們是在維那起腔後拉到尾音時就開始合音,也有,就看各個道場。
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維那要起多長啊?你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接…所以就是在法器敲下去,因為法器一敲下去之後,那個拍子的速度就底定了,就開始有固定的速度。所以一般我們是在法器一敲下去,然後就合掌,「供養~清」,「清」的時候,大家就合掌。現在我們是講一個…各位還是要照你們道場,再三強調,然後唱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之後放掌,手掌輕覆在大腿上,然後一樣是斂目。
在我們唱供養偈的時候,行堂就會趕快發菜啊、湯啊、飯啊,趕快弄好。然後唱完之後,維那會唸僧跋,「佛制弟子,食存五觀…」,唸到「各正念」的時候,大眾就合掌,齊唱「阿彌陀佛」。然後維那,或者是方丈師父,或是上座的和尚,會講「請開動」,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用餐了。
如果說有打齋的人的話,那就在維那唱完僧跋,就是「各正念」之後,糾察師父就會於香案前長跪,開始唸,今天有什麼什麼,誰打什麼齋,「供眾」,然後大家才「阿彌陀佛」,然後開動。
「請開動」之後,我們首先用左手的食指跟中指,押住筷子的前端(細的一邊),押住的時候,它尾端會翹起來,然後用右手的食指、中指順勢把它扶起來。(參考【圖2】)扶起來之後,把它反轉過來(為了待會兒端碗的方便)。至於菜盤,因為它已經靠近我們了,所以不用拿進來,可是如果桌子較深,菜盤離得較遠,你可以先收進來。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2/f_8187982_1.JPG
先將左邊的飯碗收到菜盤右邊,左手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托住碗。右手拿筷子,壓住海青或衣袖。(其實到後來都是反射動作,因為你從左邊比較順,如果你先拿過來這邊的話,這是不是卡住一個碗,那我們再拿,不方便。)然後再收湯碗。(參考【圖3】)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3/f_8187983_1.JPG
絕對不能五爪下山(指用五隻指頭抓著碗口),因為師父一定會看你這一個的(…「快!趕快拿進來!」看師父還沒有經過,趕快兩下子。)
現在是左邊湯,右邊飯,中間菜盤,然後我們就開始用。水果待會再講好了,如果有水果的話,通常是會放在這個位子(參考【圖1】水果未收進來前的位置),那就可以開始用了。
過去,一開始的時候,要先喝一口湯,然後再吃飯,現在好像都沒有喝一口湯了。吃飯就是要先三口,大家知道,哪三口?(同學答:「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對。這三口,是小口的,因為這是表法,不要說三口就沒飯了,那菜要怎麼配,這是表法,各位記得。
如果說我們看到這個菜跟飯,實在是太多了,那我們就先不要動,所以一開始行堂他會先來退菜飯。因為有些人他胃比較不好,實在沒辦法。但是有些道場是不給退的。退菜時,比如說這個菜,我只要一半,你就比劃一下,他就大概知道,你要去掉一半或者去掉三分之一,就先拿起來。但是絕對不能…我這上面有四樣菜,然後我吃了紅蘿蔔之後,那海帶我沒有碰,趕快給我拿走,不行。必須要我們完全沒動過的時候,才能退菜,只要你一動菜,雖然你根本筷子沒有碰到它,還是不行的,這個是一個原則。
那我們就開始吃。我們喝了一口湯之後,然後就吃飯。我們菜呢,吃菜要先把菜拿到飯碗裡面,我們一般沒有說菜直接拿到嘴巴,要先拿到飯碗裡面,才吃。另外,「以碗就口」,而不是「以口就碗」,什麼叫以口就碗?像這樣彎著背、低著頭扒飯,就不行。我們的身體保持正直、放鬆。如果太緊張,就吃不下去,真的已經沒有胃口了。就這樣,吃完之後,我們要喝湯。
喝湯,現在沒有要求一定先吃飯,過去是先用過飯才喝湯,先把湯料夾到飯碗裡,然後再把湯順著筷子,倒到飯碗裡。總之,就是不要弄出聲音來就對了。如果直接湯跟料一起用倒的,它會乒乒砰砰,甚至濺出來。所以我們就是只用飯碗,湯碗是喝第一口時用到。
用過餐後,因為早齋吃稀飯,碗會黏稠,就要添開水,盪過乾淨喝掉。以前只是早齋有,中午因為有湯,湯比粥清,用湯水把碗盪淨,就可以,但現在午齋也有加水。因為筷子在攪盪的時候,會很大聲,所以我們會留一片菜葉在盤子裡面,等加水之後,我們就用菜葉,把碗盤弄乾淨,然後再喝掉。
然後這衣,左手的這一片,如果你覺得這一片隨時會滑下去,然後你又沒有用夾子,我是不習慣夾,因為很難夾得平。那麼,你可以將內側這片向下拉。我們平常是在這一格,就是第二條橫的地方(第二條橫的地方,你站起來的時候,剛好是跟你的下襬是平的)。可是你吃飯的時候,你這樣子就是很容易它會往下滑,所以我們往裡面一拉,差不多各一半長,這樣,就不用擔心它會向外側滑落。
所以我們說在佛門裡面,吃飯要很優雅、很有威儀的,拿碗筷,就像「龍含珠、鳳點頭」。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托住碗,就像龍含珠。鳳點頭,舉箸時,筷子的夾放就像鳳點頭。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其實各位只要把握一個原則,你只要正直放鬆,看起來就非常優雅了,而且也不會乒乒砰砰的。
有的時候,因為過堂的人太多,坐得很擠,我們可以把手臂靠著身體,不用夾緊,不用那麼緊張,就是靠著。為什麼呢?這樣自然不會手臂向兩邊往外伸張,因為那樣很容易會碰到別人,造成別人的不方便。
接下來,如果我不夠吃呢?剛才我們講退,退一定要在一開始退,不能說我這個沒有吃到,那我先吃別的,等行堂來再退,除非是整顆的水果,我沒有動它,那沒有關係。用餐尚未結束的時候,如果需要放下筷子(譬如:喝湯、吃水果),還是一樣放橫的。(參考【圖1】筷子的位置)
至於這一張衛生紙,我們可以依方便處理,沒有一定要放哪裡,因為有的時候,夏天開電風扇,你筷子一拿起來,它會被吹掉。這部分就沒有規定,而且現在很多道場它是不提供衛生紙的,如果需要就自己準備。
我們剛剛講過退的,如果現在要加,怎麼加呢?如果是湯的話,我們就拿到前面,左前方來。行堂的人看到的時候,他會過來,因為從放的位置,他就知道你需要的是飯還是湯,還是要開水。(參考【圖4】)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4/f_8187984_1.JPG
現在如果我要湯也要料,各位聽清楚,就是湯跟湯裡面的料,我都要的時候,你就只要跟他比劃,比如說我要半碗,你就用筷子在湯碗裡指示你需要的量的高度,沿內側畫一圈。(參考【圖5】)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985/f_8187985_1.JPG
如果我現在只要料不要湯,你就把它(指筷子)豎直,然後要多少的量(可能三分之一)(參考【圖6】);豎直…他知道你只要料;如果今天你只要湯(你看我們真的要求也蠻多的,所以規矩也這麼多),你只要湯的話,那怎麼辦呢?不要料,你就放平,就是我只要湯不要料,你放平之後,你還要再比劃一下,我要到哪裡。(參考【圖7】)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5/f_8188005_1.JPG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6/f_8188006_1.JPG
如果我可能要半碗,我們在齋堂裡面,我們說過我們不能眉目示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能這樣子。各位知道…全部都用這些示意的,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如果都要的話,湯、料都要,你就只要比高度就好,我需要多少。如果只要料的話,我就豎立的,然後再比多少。如果說你只要湯,我們就劃平的,在碗口,平的,然後要多少…這個是湯。
如果要加飯呢?飯…我們就放到菜的前面,但是…比如說這個是桌緣,但你不要放太前面,再前面是放開水的,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因為現在好像也沒有講這個了。就是開水的時候,人家拿過去就會…有的時候他是要飯,他要飯,他也放到開水的位子,「飯飯飯」,他就會來了,因為現在許多都是匆忙上陣。(參考【圖8】)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7/f_8188007_1.JPG
添加飯時,一樣是默然指授,你需要半碗,就指到半碗的高度,或者是三分之一碗…。基本上,我們不要拿我們的筷子去戮那個(或指授)行堂的人的菜或飯或是湯,因為如果不小心碰到,也不衛生。
如果要加菜的話,比如共四樣菜,其中一樣,我覺得不夠,我還要,怎麼辦呢?你不要把它吃光,你留一小塊,你就留一點點,然後他來他知道,他知道你要什麼,你就指那一個(以豆腐為例,就用筷子指自己盤子裡的豆腐),因為你如果全部吃光,你沒得指,你只能指他盤子上面的(儘量不要這麼做)。
還有一個原則,各位可以的話儘量持守,但是也不要壓力太大,就是「動口不動手」。什麼叫動口不動手呢?就是嘴巴在咀嚼時,不要同時夾菜飯,等吞下去之後再夾下一口。才不會嘴巴忙、手也很忙,這樣看起來也不是很好看。可是如果是吃飯比較慢的人,這樣的方式,恐怕還沒用完,人家都結齋了。所以我們就是動作儘量細一點就可以了。
現在的供養很豐富,如果還有包子、饅頭、麵包、蛋糕。怎麼吃呢?通常像饅頭、麵包類,裡面沒包餡的,我們也不能拿起來就啃,不能這樣吃。要把它撕成碎塊,小塊小塊,放到碗裡面,然後再一塊一塊夾起來吃。包子類的,因為剝開的話,裡面的餡會掉落,就不剝。而是整粒放到碗裡面,先拿起碗,再夾來吃。如果有飲料,是鋁箔包裝,可以直接用吸管喝的。如果是罐裝,像易開罐,又沒有附吸管,可不能仰起頭來,一飲而盡,不能這樣喝。這一種,就要倒到碗裡面,再拿起來喝。
再來是水果。如果有小碟子的話,它會放在這裡(參考【圖1】)。不過有些道場它水果是不這麼處理的,水果它不會另外弄碟子,就是一個菜盤還有兩個碗,沒有多的碗盤。這種狀況,如果是帶皮的,比如柳丁或是橘子,它會直接放在桌上,也是一樣放在右手邊這邊。如果是需要削皮的,就會在我們差不多用完齋時,才出水果,直接放到碗裡面,不會另外給一個小碟子。
用完齋之後,準備要收拾了。我們還是一樣,從左邊開始,所以你只要記得都從左邊開始,你就所向無敵了,因為這個手勢是最順的,都從左邊開始,一樣將筷子反轉,押住海青或縵衣衣袖,接著將左邊的碗拿到右邊,疊到右邊的碗上。接著,菜盤拿到前方右邊,然後飯碗過來在左,最後,當然如果說還有小碟子的話,我們小碟子就放在…就是扁的放扁的這裡(即放在菜盤之上)。(參考【圖9】)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09/f_8188009_1.JPG
最後是筷子,因為我們目測不是這麼準,你可能放得太過去了,超過前方桌緣,不小心行堂的人一過,一碰到,整個碗掉下去,那就弄破飯碗了。所以當碗盤擺好之後,我們就用筷子,與垂直線差不多三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間,沿著桌緣從左到右劃一下。(參考【圖10】)當碗盤放得太出去的時候,這一劃,就會推進來,這樣,行堂的人不容易去碰到。之後,我們就把筷子,直的,放到碗跟盤子的中間。(參考【圖11】)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1/f_8188011_1.JPG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4/f_8188014_1.JPG
之後,一樣把手放在大腿上,默念佛,因為通常我們在用餐的時候會放佛號,或者方丈師父會有開示。
這衛生紙,以前我們衛生紙都是放在碗裡,後來我們接觸的一些老和尚,他們說不行這樣放,要放在桌上。因為這衛生紙,你可能不只擦過嘴,如果吃到辣的、熱的,還會流鼻涕,這鼻涕、口沫可能會有傳染病,放到碗裡,恐怕會傳染,不衛生,所以應該放在桌上,不放在碗盤上。(參考【圖11】)
維那師父看到大家都用得差不多了,其實也不是維那師父,一樣是糾察師父,糾察師父會看、會巡,他看大家都用得差不多了,他一樣又站到中間來,一合掌,維那就知道要結齋了,就起腔唱結齋偈。
唱完之後,我們要起身的時候,各位要注意一下,有時候,你一下子起來的時候,頭會暈。這個時候,我們只坐臀部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大腿根部是活動的,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可是你起來要出力的時候,要用雙手的食指跟中指,稍微壓一下桌面,壓的時候,身體稍微一前傾,就站起來了。起來之後,我們剛才講,左進右出,就是從右邊出來,如果我們是單椅的話,單的板凳,就這樣出來。這樣起來,一樣是可以很莊嚴、很整齊,大家就是都一個姿勢這樣起來,問訊後,念佛出班。
至於「行堂」。原則上,即使是幾百個人、上千人的寺院道場,如果是非常老練的行堂,他那動作是非常快的,可能你進齋堂時,碗盤都是空的,等唱完供養偈,已經都打好熱呼呼的菜飯了。但是如果人力不足,時間比較緊迫,那可能會先打好菜。但在冬天,像大陸冬天很冷,如果菜飯都先打好的話,等到唱完供養偈,菜飯都冷了,湯也冷掉,這樣子對腸胃不好。所以,縱使預先分好幾樣菜,但是飯跟湯一定要是熱的。
因此,行堂者會在大眾排班入堂前,會先擺好碗盤的位置(參考【圖1】)。之後,有一些菜可以先打好,飯跟湯要熱一點,就慢一點打。
如果行堂正在打菜時,大眾已經要進堂了,這時候,行堂的人就先停下手邊的工作,退到兩邊等候。避免碰撞,把菜飯給弄翻了,這樣就非常不理想。所以通常打菜,時間都是會算好的,什麼時候進堂,在進堂之前,就先準備好。等到全部的人進來,問訊,坐下,然後維那起供養偈,「供養~清」,「清」下去之後,大家合掌開始唸,行堂也才開始繼續打菜。有經驗的,供養偈唱完,全部熱湯、熱飯就全部打好了。
開動之後,首先是退飯菜,行堂準備空盤,讓飯菜太多,用不完的,可以退。一會兒之後,就添加飯菜,最後是開水。
等大眾用完,碗盤都收拾好了。(參考【圖11】),唱結齋偈的時候,就是「薩多喃…」,行堂就開始撤碗盤,有經驗的行堂,動作很俐落,唱完就撤光了,桌上空無一片。
撤的時候也是從排頭,第一、先收垃圾,接著收碗。其實這都是很科學的,為什麼?因為最順手。第三是收盤子,第四、收筷子,如果有「二時臨齋儀」,就之後收。最後擦桌子,抹布一遍過去,翻面,再一遍從排尾擦過來,就全部乾淨了。或者第一遍抹布是用肥皂水,第二遍是清水,一樣從排頭,這樣就要二位人力。(參考【圖12】)。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5/f_8188015_1.JPG
(同學問:請教一個問題,我們那個寺院裡面那個五觀堂,就是吃飯這個地方,為什麼是供養彌勒佛,不是其他的佛菩薩,是有什麼典故嗎?)
法師答:有啊,這是中國的寺院才有。在寺院的齋堂中間,彌勒佛後面的位子是方丈、上座位。某日,在過堂的時候,有一位胖和尚,肚子大大的,穿得破破爛爛、邋邋塌塌的,自己就坐到上座的位子。糾察師父(糾察師父就像風紀股長,負責管理秩序),他一看到,「哎呀!好大的膽子,居然和尚沒有來,你就給我坐上去。」
一般糾察師父,我們說扮黑臉的,通常比較酷一點,就拽著這個胖和尚的耳朵,要把他拉出去,結果拉拉…已經走到門口了,糾察師一回頭,這耳朵被拉得好長,怎麼胖和尚沒有下來,還好端端的坐著,這才知道胖和尚不是普通人。
後來知道胖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從此之後,齋堂就供彌勒菩薩。這是只有漢地、中國的寺院才有這樣,因為是中國佛教的典故,如果你去南傳或藏傳的寺院,就不會有這些,就是紀念這個典故。
(法師:下面是問題…)
▲如果是出家眾,會加洗缽水。我們剛才說熱開水不是把它弄乾淨嘛,可是這個洗缽水的話,它不是開水,它是要供養的,供養出去的,所以就是洗了之後,以此洗缽水,如天甘露味,是要供養其他的,所以這個就不喝了。
▲過去到台中靈巖山參學,上妙下蓮老和尚很重視威儀,像我們吃玉米,玉米我們通常能夠把它一支折成三段,或者是兩段,可是還是蠻難啃的嘛。他們就有本事,把它切成小塊,你夾起來就是一口,所以你不會看到有人拿著一節玉米在啃。
如果水果比較大的話,也都會切成小塊,就是剛好入口。若不是這樣,你是不是持筷子要很會拿,對不對,要不然你就要戳,這都不雅觀。甚至像柳丁,他會把皮跟肉之間,稍微割一下、劃一下,你在吃的時候,有條切口,皮跟果肉就很容易分開了,因為有的柳丁皮很薄,吃的時候也是要弄得半天,手也都弄濕了。這也是行堂的用心處。
▲一開始退出去的這些飲食,行堂的人收回來之後,也是可以放到原來備用的。
▲每一樣的菜色跟飯湯都會有備用的量,為什麼?因為行堂的人還沒有用。其實有經驗的負責人,他會…今天是三百個人跟五百個人,那個量要多少,他會控制,他也不會一直不停地去巡,結果菜全部都打光了,行堂的人沒得吃,不會。他就是這幾桶(盆、盤)就是我們要打的菜,其他要給行堂人留的,他都會準備好。
▲菜,巡一次或者是幾次?不一定是一次,看菜量,不要超過三次,也不要一開始就去延菜,因為大家都還沒用。
▲行堂的人通常會優待法師?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好像法師福利比較好,可能會有一些水果,或者特別多一杯果汁。我們剛才講,僧團就是以上座為先。像我們去參加法會,它可能還不是只有法師有,而是只有男眾法師才有,那我們不能有意見。因為必須按照僧次,比如:一顆石榴一百塊,那麼貴,把它打成果汁,弄得很漂亮,就只有三、五杯。我們一定是從比丘、從上座開始,如果這位元法師他不需要,就可以給下一位。
在僧團裡面,如果有一百個僧眾,可是供養的東西只有十份的話,一定要從上座開始,即使這位上座他可能不虞匱乏,可是依照倫理,還是要以上座為主。所以有的時候,像我們在用餐的時候,就是會有這種狀況,有一些東西就是前面的人用了,後面的人可能沒有用,因為信眾、居士在供養的時候,他可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一樣,所以這個是無妨的,我們也不要悔恨說我為什麼不早一點出家。其實吃多吃少,都是個人的福份,也沒有關係,有的吃就好了,若能食存五觀,就不會有那麼多計較跟比較了。
▲煮菜時,儘量不要嚐鹹淡,一般來講,要很有經驗的人,才能夠去掌管大寮。過去,在大寮,是成就祖師的地方。如果實在太沒有把握的話,怕大眾起煩惱,我們就是一點點,也不要一大塊,先供養三寶,再嚐。儘量還是憑經驗,我們看餐廳的師傅,他也沒有在試吃的,就很好吃。所以儘量把我們自己的功夫火候,比較好一點,然後不要去試鹹淡。
▲用齋的時候,是不是一直憶念「食存五觀」的內容,還是默念佛號?這個部分就看我們各人的法門。食存五觀的部分,我們供養偈唸完的時候,「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時候,維那唸僧跋:「佛制弟子,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時,我們就在憶念「五觀」的內容了。
簡單的說,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是什麼心?惜福的心。各位都知道,這些菜飯得來不易,要費的功夫很多。從農夫辛勤地、粒粒皆辛苦地耕耘,所以這一條就是惜福、珍惜的心。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這是什麼心?懺愧心。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是防止我們對飲食的貪著心。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飲食是療我們身體饑餓的病,作療藥想,不是拿來享受,滿足口腹之慾的。
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對於飲食,乃至一切事,過猶不及,不要因為慚愧,就不敢吃,這樣把身體弄壞了也不行。必須要藉假修真,這個身體是不長久,因此是假有的,藉著假合之身修行以達到真實。所以我們對飲食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說我修行不到位,我就不吃,這也是錯誤觀念。
以上這五種觀,就是惜福、珍惜的心,慚愧心,以及防止我們對飲食的貪心等等。當維那在念僧跋的時候,我們就憶念五觀,並生起相應的心,用餐時,就不用再去想這個文,就以這樣一個慚愧、珍惜的心來受用,就可以。有些道場在用餐時,會播放佛號,我們也可以隨順佛號默念,或者正念正知,保持覺知…我們在講「止觀」的時候講到,就是覺照每個舉筷子、飲食、咀嚼的動作,都可以,就看你的法門,或者你要念佛也可以。
▲午齋的時間限制?我們說過午,並不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的那個午時,是正中午的那個時間。不超過正午的時間,以前沒有這麼精準,很多道場是以十二點為限,不過十二點。現在,有些持戒的大德非常發心,就去找到格林威治的中天時刻表,你在每個地方,即使像這麼小島的台灣,你今天在臺北,跟你在嘉義,跟你在埔裡,那個正中午的時間,還是不一樣的,有這個表。
每個道場,特別是持戒道場,它會去查,把一年正午的時間印出來。冬天會比較早,夏天會比較晚,最安全的…其實十一點四十分之前通常都不會過,可是一年之間就會有那麼幾天,最短,中午最早的時候,它會在十一點三十幾分的時候,三十六分、三十七分的時候。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很嚴謹,我們還是每天看一下中天時間表。
用齋有沒有時間限制?一般過堂的話,會在正午之前。有些道場它沒有辦法這樣子,它可能是固定的時間,比如這個活動是幾點到幾點是用齋,就根據各個道場它的規矩來行事。一般用齋後,也沒有再提供其他飲食,乃至藥石也沒有。所以主要是不數數食,不斷地串習我們的貪欲,這是重點。
▲飯菜準備好之後,要打板,通知大眾用齋。有些是行堂的人負責打,如果是固定時間,各自用餐,以自助餐的方式,可能行堂準備好,時間到就打板了。有些則是大殿的香燈打板,因為必須等香燈供佛後,大眾才能用齋。視各道場的安排。
(同學問:垃圾,連果皮都歸為垃圾這一類?)
法師答:對。但現在有垃圾分類,或許也有分開。
(同學問:如果本來有碗或碟子裝水果的話,是不是把那些東西(指垃圾)也放在碟子或碗裡面?)
法師答:不一定。視道場的規定,放在碗裡,或是桌子上。
(同學問:從頭到尾,那水果的碟子都不動嗎?)
法師答:放到盤子上面。
(同學答:其實是放在菜盤的上面…)
法師答:對,盤子。碟子是放在這個上面。
(同學問:請教一下,如果說我們剛剛要增加的,不是這些飯菜,譬如說我想加一點辣椒、醋啊或者什麼之類的,或者我加白開水,不是這些裡面的東西,那要怎麼表示?)
法師答:如果這個辣椒,也當作一道菜在延,就可以加。
(同學問:如果裡面沒有…)
法師答:那就沒得加。
(同學問:譬如說白開水,我們講白開水,我要白開水…)
法師答:熱開水比較晚出來。
(同學問:現在我們說有些人要飯前吃藥什麼的,我一定要…之前我們就要…)
法師答:這個狀況就是…(同學答:要事先講)。
對,要事先講,可能有一種狀況是…因為如果說是僧團來講的話,你參加這個活動三天、五天、七天的,我還可以忍耐一下;我們在道場裡面,我不能每天都這樣啊。所以你看僧眾的吃飯,他們如果都是每天過堂,你會看到他桌上有很多的標示「可」與「不可」。炸的不行、發的不行,然後需要什麼…還有只能吃香蕉的。事先報告過的,這種狀況可能會另外安排。所以如果有特別的需求,就先跟負責法師報告之後,他可能會先準備一杯水給你,或者是讓你自己帶個水,這個是屬於特殊狀況。
(同學問:如果是自己帶…)
法師答:就是看方不方便,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從殿堂出來,是直接就過堂了。有的時候,我們過堂跟你從殿堂離開是有一個空檔的,他可能先讓你回寮,要上廁所的,要處理事情的…。比如說十點半就結束了,就讓大家回去休息、整理一下。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先吃藥。但有些是它流程很滿的,下了殿堂後,直接就帶到齋堂去了,那就可能要請法師幫忙,或者負責的人幫忙一下。
還有我們行堂人要很注意一點,就是你不要看說這個人或是這位戒子,看他怎麼面黃飢瘦的,吃得不多,或是舊識,你就滿懷關心地,硬塞給他,多一個包子、橘子的,那人家用不完,又會造成人家的煩惱。所乙太過熱情也不要,不要很主動地一定要給他什麼,一定是要人家有需要才拿,這樣會比較好。
(同學問:剛才師父提到說,如果是洗缽水,就是不喝的,但是如果是開水,就必須要喝下去?)
法師答:對,它有分。有的地方它沒有給你洗缽水,以前沒有給洗缽水的,現在因為回歸佛制,用完齋,缽或碗中還會有一些殘渣嘛,用洗缽水把它洗一洗,然後再唸個咒子,供養給眾生。
(同學問:開水一律是倒在湯碗裡面嗎?)
法師答:沒有硬性規定,一般還是用湯碗,盪乾淨之後,再倒入飯碗,弄乾淨才喝。可是如果你覺得你的湯碗已經夠乾淨了,而且師父也沒有要求的話,你就用飯碗裝開水,也是可以的。
(同學問:好像有些人是會筷子夾著衛生紙把碗或者盤子擦一擦…)
法師答:對啊,會有些人是這樣。但是這樣,一方便不衛生,因為沾有口水、鼻涕;一方面是浪費,因為有的人為了讓碗盤看起來很乾淨,就拿新的衛生紙來擦。為什麼會用這個去擦,就是因為覺得怕不乾淨,會好像我們吃得不夠好,其實你就照剛才講的,留一片菜葉,把殘渣理一理,再沖一下,就會很乾淨。不要用衛生紙去擦,比較好,有些道場在這方面會特別強調。
洗缽水,有的是用個小盆子,用傳的,自己倒,集中後統一地把洗缽水供養出去,就不用各別處理。洗缽水就不需要用到煮開的水。
(同學問:如果說是洗缽水跟開水,他事先會跟你講這個是洗缽水,還是這個是開水?)
法師答:第一輪的是開水,一定是先開水,因為洗缽水就是最後一次要倒出去供養眾生的。有些道場連開水都沒有,因為你開水弄完就已經乾淨了,洗缽就沒有殘渣可以供養了。共三種方式,一個就是只有熱開水,一種是有熱開水,之後有洗缽水,第三種是只有洗缽水,它也不要你再喝,因為你再喝,你已經這麼乾淨了,裡面也沒有什麼渣汁可以供養眾生了。
(同學問:如果我們初到一個道場,我們也不知道,他的是洗缽水還是開水?)
法師答:會先講。而且洗缽水跟開水的器皿不一樣,所以其實你一看就知道了。
(同學問:那東西也不是強制的,有時候你可以要,可以不要啊?)
法師答:洗缽水,出家眾是一定要啊。
(同學問:我是說我們一般去參加活動的時候,他如果來巡的時候,你要不要倒,你不倒也OK吧?)
法師答:一般都會倒…除非你吃太慢了,行堂的人不再巡,別人都倒過了,行堂的人也沒有注意到你。
(同學問:行堂在加菜的時候,我們加的量要怎麼…)
法師答:不要一次加太多,因為本來已有一定的份量,如果他要再加的時候,我們也是若干而已,不加太多。而且通常不會只有一次,可能會有兩次到三次,如果那個菜很多,可能會到三次。如果他覺得他加一次還不夠,那他會再要一次,那也沒有關係,還是夠他吃。
(同學問:所以他沒有辦法指定說,我要量多少?)
法師答:其實在添加的時候,都會比劃說要多少量。
◆以下為課後提問之補充:
同學問:師父提到拿起筷子時,先用食指及中指壓住左邊(也就是細的一端),自然右邊翹起來,再以右手食指中指順勢扶起來。然而現在有些筷子,細的一端並不明顯(細的一端跟尾端差異沒有很大),以致壓住之後,尾端不會翹起來,此時要拿起筷子也就不太好拿。弟子曾在網路上看到照片,照片上是細的一端壓住後,先用右手食指中指把筷子尾端(向自身的方向)推出在桌緣之外(也就是尾端騰空),此時再拿起筷子,這應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參考【圖13】)。
法師答:亦可。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6/f_8188016_1.JPG
同學問:要吃水果時,若有碟子裝好的話,需不需要像飯碗或湯碗那樣,要先拿進來?
法師答:是,不然行堂會以為不需要。(位置如【圖14】)
http://g.udn.com.tw/upfiles/B_YU/YuMin0121/PSN_PHOTO/017/f_8188017_1.JPG
同學問:若道場允許退菜飯的話,師父說,要退多少量,自己比劃一下。這個比劃方式,有沒有一些慣用的方式,或者只要行堂的人能理解就好了?
法師答:是。
同學問:師父於課堂中並沒有提到退湯或者退水果…
法師答:最初不收回來,行堂就會拿走。
同學問:如果有人希望湯裡面的料要少一點,或者希望湯的料不變但湯要少一點,該如何指示?
法師答:一般不做到這麼細,畢竟我們是受供,除非是身體真的有問題,不然行堂會疲於奔命。
同學問:退飯菜時,曾見過有人因為不諳這些表達方式,又不敢大聲說話,乾脆他自己用筷子把他不要的飯菜,夾到行堂的盤子裡,這個作法是否不恰當?
法師答:不合適,因為自己的筷子不能保證沒有動用過,會有衛生的問題。
同學問:盛開水的碗所放位置,要比加飯時的位置,還要再前面一點(如【圖8】)?
法師答:是。水碗的位置靠近前桌緣。
同學問:如果是長條桌,有些桌子,在自己前方縱向的長度可能不太夠,若要把加飯跟加開水的位置前後分開,可能不是那麼容易?若桌子前後寬度不足,則加飯的位置跟加開水的位置要分開來,似乎就行不通?(參考【圖8】)
法師答:其實現在也沒有要求這麼細了,而且每個道場自行還會調整,不一定是這樣。
同學問:如果有人已經吃完了,要倒開水,但行堂的人尚未拿開水出來巡,是否可以提前把碗放到如上面所說的位置,表示可以加開水了?
法師答:是。
同學問:行堂的人若沒有教育,此時也可能誤解他是要加飯或湯?
法師答:也有可能。因此「默然指授」基本上做不到,不時仍有搖頭、或小聲講話的狀況。
同學問:加開水時,水量的方面,是否依行堂的人,倒多少就是多少?
法師答:若不喝不下太多水,可以比劃所需之量。
同學問:弟子想應該不用多少,應該一點點,夠洗乾淨就可以了吧?
法師答:是。
同學問:不論是加湯或加飯,或者加開水/洗缽水,行堂的人依據碗所放的位置,得知對方要加什麼,尤其當湯碗及飯碗的材質及顏色都一樣時。弟子所接觸的道場,其飯碗用白色的瓷碗,而湯碗則用不鏽鋼碗,外觀上可以明顯分別,所以即使對方推出來放的位置錯了,行堂也可以知道他要湯或飯。
法師答: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同學問:師父上課中提到您後來都是吃缽飯,弟子想瞭解缽飯是什麼,在家人有機會嘗試嗎?
法師答:就是用缽而不用碗,故方式小有區別。因為佛制出家眾以缽為食器,如果在家眾想體會,可能參加短期出家也有機會。
同學問:若添洗缽水時,碗的位置跟添開水時的位置是相同的吧?
法師答:是,也有的洗缽水的水壺是用傳的。
【其他】
在中國,「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所謂叢林道場、百丈清規,其中僧眾執事分東西序,有四十八職,但現在的道場幾乎都是子孫廟,也不再沿用過去的職事名稱,少數的如方丈(就是道場的負責人,類似像校長),方丈之下就是監院(在台灣又稱當家),總理道場事務,糾察師主要是管理紀律(類似訓導主任,在西藏稱為鐵棒喇嘛),香燈是負責總理殿堂內的供香、供燈事宜,引禮(比丘)、引贊(比丘尼)則是在戒會時,輔助戒子的法師(類似班導師),執事內容很多,若想多瞭解,可查百丈清規,有詳明解釋。和尚非職事稱,一般是比丘戒臘十年以上,比丘尼十二年以上可稱,但必須是德臘兼具方可。男眾為和尚,女眾為和尚尼。
同學問:看過有些地方把「和尚」,寫成「和上」?
法師答:亦可。
◎註:
本系列文章之附圖(圖1~14),皆由後學依法師上課內容,自行繪製,若有錯誤,尚祈諸位大德不吝指正。
本系列文章在刊出之前,曾懇請法師做內容之校對及文句之潤飾等,在此感恩法師慈悲。
本系列全文結束。 法師開示:「過堂」及「行堂」

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


三餐之中,早齋、午齋皆應供養。晚餐稱為「藥石」,不視之為齋飯,而視之為服藥,故不作供養。
  一般居士於平日用齋時,不分早齋、或午齋,均可以合掌默誦:「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來進行供養。誠心以自己將受用之飲食,發恭敬心供養佛、法、僧三寶,發廣大心供養一切眾生。
  為何要「供養佛法僧三寶」?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為明燈」,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為何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無一不是藉助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是也,所以發感恩心而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飢童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罪無限,「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因此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
  然而最高、最究竟的供養是「法供養」,亦即令之成就佛法智慧解脫的因緣。除了飲食供養,眾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因此,結齋時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祝願眾生未來皆能至少達到阿羅漢聖者的境界,「所作皆辦」(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盡),「具足佛法」的智慧與光明、自在與解脫。
  而在道場過堂供養時,維那會帶領唱誦:「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因早午飲食特色,早齋唱誦:「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偈中,「行人」指精進之修行者;「法界有情」指法界一切眾生。「三德」乃指食物具備輕軟、淨潔、如法之優點;「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調配變化,滋味得宜,二者都是用來形容飲食的甘美。
  「粥有十利」則指吃粥的益處有十:(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三)益壽:補養元氣,壽數增益。(四)安樂:清淨柔軟,食則安樂。(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九)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十)消渴:喉舌霑潤,乾渴隨消。
  結齋時,因為法會齋飯是由大眾打齋護持供養,故會唱誦:「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姪南,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薩婆訶。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祝願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淨布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虞、究竟安樂的善果。然後才接著唱:「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完成結齋的祝願。
  如在每天精進定課之外,齋飯飲食時又能攝心用功,以恭敬心、報恩心、慈悲心、清淨心、廣大心,至心供養、結齋、祝願,發菩提心,願與一切眾生共成無上佛道,必能身心清淨,法喜充滿 。
一開始要進齋堂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全部就定位 唱訟供養偈: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
大悲觀世音菩薩
大願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早餐時)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午齋時)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結齋:
薩多喃,三藐三普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供飯已訖,當願眾生,所做皆辦,具諸佛法。
供養偈、結齋偈及其意義? @ 《無懮精舍》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VZDnzz


供養偈/供養文/食存五觀/「結齋偈」/《二時臨齋儀》漢傳佛教齋食儀軌,是佛教出家眾及信徒,在每日早餐及午餐(二時)時進行,因此得名。在用餐前,先誦唸供養偈,之後再用餐;在用餐結束後,則誦念結齋偈-出家眾戒律中,有過午不食這一條,晚餐不被視為正餐,被稱為藥石。在晚餐時,不用進行這個儀軌。提醒教徒吃飯時需要「食時五觀」,提醒自己當具足佛法、利益他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