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堂在佛教僧團中指吃飯-是禪宗叢林特有的儀軌/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齋堂又稱為「五觀堂」五堂功課/過堂原是進衙門公堂審問的意思,借用來稱呼吃飯/佛教寺院一天吃兩次飯,過午不食,所以齋堂就開兩次過堂,寺院住眾一起用早齋(早餐)和午齋(午餐)。寺院會先敲掛在齋堂外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通知大家到齋堂集合-披好袈裟,按照出家先後與寺院職務排隊進入齋堂。住持在齋堂有上座,個人則分排按照固定座位站好,用餐前先唱「供養咒」吃完唱「結齋偈」才可以離開/用餐過程,還要要心存五觀想/監齋菩薩是佛寺的灶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390493363-2594469966為眾生想1390493436-3617814587_n15262644631129138s9355n2020-07-08_19435420170120094616659.bmp20170120094638181 (1)1524031611-2209071506_m1000 (1).jfif1000.jfifIMG_987465947340_2329873000391545_8615959130286325760_o62242464_2329873030391542_8166655407381544960_o65590784_2329873020391543_5941038195369050112_o (1)615s000362o7sr9sp5492020-07-10_170245

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佛教頻道大公網

【監齋菩薩(灶君)供奉儀軌 (沙門清淨 造)】監齋菩薩(灶君)供奉儀軌 @ 傳和常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gxmJPA
(註:(農曆12/23) 監齋菩薩聖誕,以潔淨素食、香、花、果供奉,上供下施,利益人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金剛經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皈依:
諸佛正法聖僧眾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佈施等功德 為利眾生願成佛
四無量心:
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慈)
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悲)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喜)
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捨(捨)
供香偈:
馥郁薰香 裊裊青煙中 威光熾耀 本尊眷眾聚
瑩釋芬芳 遍一切方所 天人世間 莊嚴呈靈瑞
灶君讚:
監齋使者 火部神君 調和百味聖德馨
災耗永無侵 護法安僧 清眾永蒙恩
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隨念文:
大聖緊那羅 火部灶王君 東廚司命主 人間監察神
三德和六味 供奉三寶尊 清淨軟如法 淡鹹酸甘辛
此食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諸賢聖 下及六道品
等施無差別 隨願皆飽滿 令今施者得 無量波羅蜜
六根四肢力 善巧亦勇勤 調和妙雅音 普供養有情
旃檀甘露味 天廚妙飲食 五內得調和 身適心安暢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三千佛世尊 皆由廚中修
祝禱文:
祈禱護佛教 長三寶威望 我等檀那眾 韶華常留駐
眼見盡善色 耳聞悅意聲 鼻嗅妙天香 舌嚐珍餚味
身感輕柔觸 意攝智能法 向您虔供祭 獲汝相助力
慈愛常相續 家庭獲吉祥 富裕且歡慶 和樂旋興旺
外出一切時 前迎暨後送 並於險惡道 善護諸劫難
行於善道時 承辦因緣俱 障礙盡消除 如理事成就
三教與八派 常盛於世間 彼等聖士夫 福慧資糧俱
國土值富歲 昇平眾安樂 風調雨時節 祥和大地春
世界齊和平 互助相融合 友愛善進步 天下皆大同
與會諸信眾 長壽且康健 身心皆自在 福樂無盡期
壇場俱祥悅 晝夜恆吉祥 瑞氣滿乾坤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監齋菩薩(灶君)供奉儀軌 @ 傳和常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gxmJPA


https://www.facebook.com/haitao2013/videos/618343275273555/


供養偈、結齋偈
二時臨齋儀,漢傳佛教齋食儀軌,是佛教出家眾及信徒,在每日早餐及午餐(二時)時進行,因此得名。[1]在用餐前,先誦唸供養偈,之後再用餐;在用餐結束後,則誦念結齋偈,之後方才結束用餐,離開齋堂。這個儀軌被視為是修行的一部份。因為出家眾戒律中,有過午不食這一條,晚餐不被視為正餐,被稱為藥石[2]。在晚餐時,不用進行這個儀軌。
概論
在早餐及午餐時進行的儀式,稱為《二時臨齋儀》。 佛門在生活中實踐佛法,行住坐臥,甚至生理大小便時皆有提醒自己修行的法語,如《毗尼日用切要》[3]〈登廁〉:「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蠲,音捐,去除之意),〈去穢〉(沖馬桶):「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故《二時臨齋儀》亦提醒教徒吃飯時需要「食時五觀」,提醒自己當具足佛法、利益他人。
食時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4]
供養
在開始用餐前,先進行供養。通常是誦唸諸佛名號,將食物供奉給諸佛。誦唸用的偈語有長有短,最簡單的形式為:「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5]而全文則為:「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捨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6]
若米飯或饅頭則續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若粥則續念:「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7]
出食
供養佛菩薩後,施食鬼道眾生,由侍者默念「出食偈咒」,早午晚各有偈語與陀羅尼,將食物布施鬼神。
早齋:「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午齋:「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藥石(晚齋):「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8]
飯前三念及禮儀
供養及出食畢後,則需進行飯前三念。一般來說有三碗一盤一雙筷,分別是飯碗、湯碗、水果碗,接著便是菜盤。
先以雙手食指、中指按著筷子兩端,其餘手指收起。把筷子以順時針方向把筷子頭移出桌面再拿起。然後先取用飯碗:右手握筷並輕托飯碗底,左手以食指、中指放在碗後,接著無名指及尾指放在碗前,然後輕托飯碗。接著左手姆指在碗口,其餘四手平放在碗底,隨後把碗端起來,此動作稱作「龍含珠」。然後進行飯前三念。首先用調羹吃三口飯,每一口作一念觀想。
左邊一口,第一默念:「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
右邊一口,第二默念:「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
中間一口,第三默念:「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需注意在夾取飯時,慢放食物入口,以食就口,不以口就食,頭不下垂,稱作「鳳點頭」。[9]
用齋期間禮儀
飯前三念後,可以開始用齋,禮儀大概如下:
用齋期間心存「食存五觀」,除了糾察師父或工作人員在有需要輕聲說話外,堂中大眾一律禁語,因此口嚼食物不能發出聲響。放置碗筷和夾菜時,也應盡量把聲響降至最低,而且整個過程也注意「鳳點頭」和「龍含珠」的姿態。若不慎把飯菜掉在桌上,也需夾回吃下,不能浪費。若需加飯,應先把飯碗放置桌子邊沿,但不可過出,然後等候第二遍行堂師兄前來,接著使用筷子輕指碗內所需份量。若需要加湯,要湯不要料,則把筷子平劃在碗面,然後再輕指份量;若要料不要湯,則把筷子放在碗子中間,再輕指份量[10]。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洗乾淨碗裏剩餘的食物亦要一併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11]
用齋後,需先把空碗整齊疊起,然後先把菜盤放出,隨後是空碗,接著水果碗,最後就是筷子,需注意整個過程都是一聲不響,然後等候結齋。
結齋
食畢念「結齋偈」,先誦準提咒,後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12]感恩大眾布施之食物,提醒自己當努力利益眾生並願眾生成佛。
二時臨齋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1ZeYxQ
----------------
為何佛教裡有早.午齋而晚齋卻稱藥石?
據傳古代之僧人每日僅兩度用食,至冬日晚間,為禦寒與消饑,常將一塊烘暖之石塊置於腹部,作為療治一切胃腸疾病之萬靈丹,後世遂將每日之第三餐稱為藥石。
經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故佛制不非時戒、過午不食戒。飲食僅為資身,所以應當節制,以防貪心而妨道,招納譏嫌誹謗,此事不合戒法,故名之「非時」,這是制戒的義意。但為資養色身,日時過開緣而食,故稱為「藥石」,食前應合掌恭念:「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請接受弟子方便藥食」,以慚愧心,當如服藥而食。
<一>指療病之藥餌與砭石。即醫藥與醫療器具。祖庭事苑卷一羅漢藥食條(卍續一一三?八上):「食當作石,取療病義,故曰藥石。夫攻病曰藥,劫病曰石;古以砭石為針也。」
<二>又作藥食。指禪林之晚餐。佛制比丘過午不食,故禪宗寺院稱午後之飲食為藥石,亦即晚食之隱語。意謂服之以療饑渴。敕修百丈清規卷五遊方參請條(大四八?一一四○中):「當晚特為湯,披衣赴,住持接入,(中略)湯罷起就爐前謝湯,須兩展三禮,抽衣就坐藥石。」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藥石 https://bit.ly/3gEYFdO
--------------------
佛門用餐前的「供養偈」
 從佛門用齋前的「供養偈」,就可以看出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像 聖嚴師父所說的,作為一個佛教徒,時時刻刻不要忘掉了眾生的煩惱與苦難,自己但願能夠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做任何事都要「當願眾生」離苦得樂!因此佛門的供養偈,是在發菩提心、發菩薩願,而不是祈求佛菩薩滿足自己的私欲。
 在佛門中,早、午齋也是五堂功課之一,又稱作過堂、上堂、赴堂。用齋前,先供養,再進食。用齋畢,唱誦「結齋偈」,祈願布施者、受施者增長福德智慧,所作皆辦,具足佛法。
 平日用早、午齋時,先合掌默誦供養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在飲食時要感恩三寶、感恩眾生,並將一切奉獻給三寶、也願一切眾生都能飲食無缺,成就讚嘆、供養的布施行儀。開始用齋時,先用三匙飯,第一匙飯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匙飯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匙飯默念「誓度一切眾生」。藥食存五觀,正念受食,不散心雜話,起諸分別。
 分享法鼓山的一般通用簡易供養偈: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供養一切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薩多喃 三藐三菩陀 俱姪南 怛姪他 唵 折隸主隸 準提薩婆訶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供養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另外,印隆本身還會默想「食存五觀」,意即用齋時,所做的「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食用晚餐稱為「藥石」,就是把晚上這一餐當作藥來食用,乃是為了療形及保有健康的色身,以支持修行之故,並非貪求美食。經典上記載:「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故戒律有不非時戒、過午不食戒。「藥石」不被認為是齋飯,而視之為服藥,故不作供養。因此,用藥石時可唸三稱:「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受弟子(某某)方便藥石」,這是方便需有智慧的表法。印隆個人是默念:「弟子(某某)感恩慚愧,為療形枯,因此食用藥石。祈願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悉皆飽滿,皆共成佛道!」
「供養偈」有何意義(聖嚴法師-大法鼓 0519)
  不論是那一種宗教的教徒,幾乎時時都在修行,也常常需要禱告,例如天主教徒在吃飯前跟睡前禱告,回教徒每天禮拜五次,而佛教徒在每一餐吃飯之前也要禱告,過他的方式跟其他的宗教不太一樣,他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讓我們恭請 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供養偈】天臺禪寺 Liturgy of Noon Meal
 供養偈、結齋偈及其意義?
   三餐之中,早齋、午齋皆應供養。晚餐稱為「藥石」,不視之為齋飯,而視之為服藥,故不­作供養。
  一般居士于平日用齋時,不分早齋、或午齋,均可以合掌默誦:「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來進行供養。誠心以自己將受用之飲食,發恭敬心供養佛、法、僧­三寶,發廣大心供養一切眾生。
  為何要「供養佛法僧三寶」?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為明燈」,­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為何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無­一不是藉助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是也,所以發感恩心而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饑童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罪無限,「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因此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
  然而最高、最究竟的供養是「法供養」,亦即令之成就佛法智慧解脫的因緣。除了飲食供養­,眾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因此,結齋時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祝願眾生未來皆能至少達到阿羅漢聖者的境界,「所作皆辦」(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盡),「具足佛法」的智慧與光明、自在與解脫。
  而在道場過堂供養時,維那會帶領唱誦:「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然後因早午飲食特色,早齋唱誦:「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午齋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偈中,「行人」指精進之修行者;「法界有情」指法界一切眾生。「三德」乃指食物具備輕­軟、淨潔、如法之優點;「六味」指苦、醋、甘、辛、鹹、淡調配變化,滋味得宜,二者都­是用來形容飲食的甘美。
  「粥有十利」則指吃粥的益處有十:(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三)益壽:補養元氣,壽數增益。(四)安樂:清淨柔軟,食則安樂。­(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九)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十)消渴:喉舌沾潤,乾渴隨消。
  結齋時,因為法會齋飯是由大眾打齋護持供養,故會唱誦:「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侄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准提薩婆訶。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祝願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淨佈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虞、究竟安樂的善果。然後才接著唱:「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完成結齋的祝願。
  如在每天精進定課之外,齋飯飲食時又能攝心用功,以恭敬心、報恩心、慈悲心、清淨心、­廣大心,至心供養、結齋、祝願,發菩提心,願與一切眾生共成無上佛道,必能身心清淨,­法喜充滿 。
一開始要進齋堂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全部就定位 唱訟供養偈: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
大悲觀世音菩薩
大願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早餐時)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午齋時)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結齋:
薩多喃,三藐三普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
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供飯已訖,當願眾生,所做皆辦,具諸佛法。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佛門用餐前的「供養偈」 https://bit.ly/3eatJ3o


臘月二十三恭迎 監齋菩薩聖誕 @ 摩 訶 般 若  mahā prajñā :: 痞客邦 ::

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之地。
叢林裡,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係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 ---主題摘要
農曆12月23日為紀念監齋菩薩聖誕。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也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掃“塵”(陳)日子。
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去除過往一切不好,辭舊迎新。
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說經典和義淨三藏的記載中都有所記載。
在中國佛教裡,監齋菩薩有一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據《河南府志》說,元代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
至正十年(一三五○),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突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乾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稱他為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塑像的菩薩頭頂塑有發表上升的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樣。
以此形成了佛寺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的傳統。
還有一種說法,“緊那羅”也許是“那羅延執金剛”之省簡誤轉。
因今少林寺碑廊東壁尚存金初祖端禪師住持所立《那羅延執金剛像》碑石,如下圖。
圖中那羅延執金剛手執金剛杵,赤足裸胸,威風凜凜,即後世少林寺“緊那羅王”像所本。
圖上部有文,錄文如下: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天身吉祥無邊力印,先須安淨身心坐定以兩手四指向掌內交叉仰掌向上指亦向上直樹二大拇指各附二食指側大拇指來去咒曰(咒略)經云此神即觀音示現若人盡心供養持此印咒則增長身力無願不獲靈驗頗多□能具說以靈驗故學其印求其咒模其像者多故立石以廣其傳。
文中所稱“經云”,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錄相關文字如下: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
 ……若有國上眾生,……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現世音菩薩)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是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之二,故碑文說:“此神即觀音示觀。
”今少林寺伽藍殿所供奉“緊那羅王”塑像頭頂上,繪有觀音菩薩像,意即為觀音菩薩所化。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佛門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維摩詰經. 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廚(寮)。
廚房服役是苦差事。
別人禪堂修行時,他們在奔波買菜做飯;別人吃飯時,他們在一旁餓著肚子供應著,待大眾吃完,才吃些殘羹剩飯,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之地。
叢林裡,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係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
如100年前,近代四大高僧之首的印光大師在北京龍泉寺的大寮出任典座師,現龍泉寺西跨院影壁上的題詞“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印光大師的手跡。
還有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的門下,在磨坊裡推磨、舂米,所謂“腰石舂米”,但時間一長,石頭磨破了腰背,傷口化膿後長出了蛆蟲,蟲子掉到了地上,惠能還把它拾起放回腰背,繼續讓牠吃自己的肉。
他說,蟲子也有生命,在地上會被人踩死的。
大師即使腳受傷了,一樣隨眾作務,無論怎樣卑屈的工作,他也任勞任怨,為甘之若飴。
大圓滿祖師傳中有個廚房開悟者故事:
瑪千(Machen)在藏語中意思是廚師。
匿名的聖者,也就是為大家所知的瑜伽隱士,偶爾會在我們之間被發覺──雖然這些發現常常來得太晚了!
在古西藏一座大寺院有個飯頭僧叫做“瑪千拉”,他夜寢於廚房,除了鍋盤外一無所有。
由於無私的服務奉獻,他證得了至高的寧靜,那是其他每日飲用他準備的茶飯的喇嘛們所要尋找的。
瑪千拉很早就不再苦修,放棄了哲理的研讀和復雜的儀軌形式,放棄所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努力,個人的偏見及好強的奮爭;他滿足於服務師兄弟,藉著對佛陀的服務來表達他的感恩心。
無論瑪千拉在做什麼,都好像開悟者,本尊親自在他的旁邊或他身內,幫他完成所有的事情。
正因為不焦慮心靈的進展,飯頭僧也不覺得須要做正式的祈禱或禪修,並且一切行為都無惑無誤。
全然地奉獻,不偏私地接受一切,這個單純的喇嘛經歷每事每物彷彿都是一味;他既不為執著也不為嗔恨所困擾;他不介意別人的批評,也不尋求讚美,只是將每件該做的事情盡力做好,彷彿那就是世上最重要的事。
整個寺院就靠著那口巨大的鑄鐵鍋子,在廚房裡不斷地燉熬簡單又營養的食物來維持。
風乾的犛牛肉條掛在熏黑了的樑柱上,熱騰騰的奶茶以及好配料總是貨源充裕。
那些有學問的僧人從未猜到那位混於他們當中謙虛的廚子是誰,他們的修行、健康和行為舉止都非常興盛,世上沒有任何其他的佛教團體可以與其比擬。
然而,這些通常都歸諸於他們輝煌的寺院儀式,並且也歸於寺僧日常行為的純淨。
幾十年後,當滿臉皺紋的老廚子終於往生了,好幾位傑出的幫手還都留在他的廚房,他們全都宣聲他而且僅有他一人──這位單純樸實的老人──是他們的根本上師。
寺院為瑪千拉舉行一場喇嘛的葬禮及合宜的火葬,雖然他也一定會同樣滿足於被天葬──棄屍於荒郊墳場,供做豺狼的食物。
葬禮時彩虹光環繞在瑪千拉喇嘛荼毘木上方;在骨灰中現出了神聖的捨利子和咒言的種子字(咒言浮現在他的骨頭上)。
到這時,每個人才了解到一位隱名的聖人曾生活在他們之中,只是沒被認出罷了。
瑪千拉的故事顯示著:開悟之道遠比僅是遵從儀式更深奧。
然而,從那寺院後來傳出的故事都說,大悲觀世音和聖救度母的名號總是掛在那個謙卑的老廚子嘴上。
另有人猜測,以他心智之眼,即使是在他永不倦怠地刷洗鍋盤時,他總是在心中、頭上保持著他修觀的本尊形象。
又有人宣稱:在證得了與他的上師無二無別後,他從不曾刻意去培養、發展或轉換任何事情。
當日常生活上各種境界呈現時,他都能當下直心回應。
在此娑婆世間,他已超越所有修行的方法,享有彼岸開悟之樂。
至今,他仍以瑪千拉之名而被懷念著:那位滋養無數人的廚子
據說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化身的寒山、拾得,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禪師都曾在廚房服役。
在服役中實踐菩薩行。
以下講個莫莫堂觀音來歷:
范仲淹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了以後就託夢給他,說:“現在在鬼道之中,沒有自由,很苦,要請兒子幫她到西園寺請一些法師們來誦《金剛經》。
”范仲淹夢醒以後,趕緊請了七位法師幫他母親誦《金剛經》。
誦到上午十點鐘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裡面一位做飯的法師,他就端了供飯供菜,端過來獻在供桌上。
擺好以後,他拿著盤子準備走,看到大家在誦《金剛經》,那位法師站在旁邊看了一段就走了,因為廚房裡面還有事。
當天晚上就有感應,范仲淹夢到他的母親現一個天人相(前面是鬼相)來跟他說:“兒子,你到西園寺這次安排誦《金剛經》非常好,我已經得生天道。
並且因為你的孝順心、至誠心,感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我誦了半卷《金剛經》,所以超度得很快。
”做到這裡夢就醒了,范仲淹馬上就起來禮拜觀世音菩薩。
第二天一清早范仲淹寺院,跟知客師說:“知客師,能不能夠麻煩你把昨天幫我們家裡誦經的那些法師們都請到客堂來,我要感謝他們!”知客師把那些法師們都請過來,范仲淹馬上就站起來說:“感謝諸位法師!但是弟子想請問一下,昨天是哪一位法師幫我母親誦《金剛經》只誦了半卷?”
法師們說:“沒有啊,我們絕對不敢只誦半部,我們都是誦完整的,沒有說誦半部的。
”剛好廚房裡面做飯的那位師父走過來了,他就答了一句,說:“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飯、供菜,看到大家在誦《金剛經》,我站在旁邊就看了半卷,廚房裡還有事,還要燒火,我就先走了。”
范仲淹就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化身,馬上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師一邊搖頭,一邊說:“莫、莫、莫!”然後騰空而去。
所以觀世音菩薩他曾經示現為很普通的法師,乃至於在廚房裡面燒火。
菩薩示范培福重要:服務眾生都在平凡中踐行--在悟道者的世界裡,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
來果禪師說:行單一執。 誠菩薩事也。 叢林重執。 全在行單。 行單之人。 首明培福之道。 次存愛物之心。 正法久住。 功在行單。 叢林久安。 德歸自己。 每云無福者培福。 有福者更要培福。 何以故。 十方法界。 四聖六凡。 一切聖賢聚集之處。 肉眼不見。 毫未相瞞。 古有普賢當行堂。 彌勒當大火。 觀音當飯頭。 文殊拾字紙。 又溈山菜頭。 雪峰飯頭。 臨濟園頭。 馬祖打掃。 百丈侍者。 諸行單執。 盡是菩薩。 各執之人。 皆是祖師。 能發心作事。 吃苦出力。 無非供養十方諸佛。 賢聖僧眾。 最要緊者。 預行此行。 先息嗔心。 同事之人。 可以和睦。 次滅懈墮。 常住之事。 可以精嚴。 縱遇事態違恆。 必受指責。 萬要會歸自已。 不可恨及他人。 三五十年。 福功最大。 苦行崇高。 身心純熟。 達道在邇一旦洗米添柴。 撞著這個。 有朝切菜燒水。 碰倒那邊。 仿溈山之水牯牛。 仿百丈之新羅鷂。 如是一切祖師。 皆從苦行出。 一切菩薩。 悉由苦行入。 當行單者。 不亦快乎。
佛言,我為培福曆三僧祗(長遠的時間),舍頭目腦髓,乃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
因福深厚,得成佛果。 蓋福能空罪,慧能破愚也。 ”
附:示廚
作者:◎明. 紫柏大師|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
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佛門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寮」)
何謂三德? 清淨、柔軟、如法是。
何謂六味? 淡、咸、辛、酸、甘、苦是。
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製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
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
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飲食中具有三德六味,是佛門齋飯的基本要求,其意義主旨並非在「吃」,而是在「德」。
所謂「  未轉,食輪先轉」,以一顆歡喜供養大眾的心操辦飲食,必能料理出菩提法味,此其一;其二,清淨、柔軟、如法,正是修行人調柔的功課,在揮動鍋鏟之中,若能係心於此,則即使在熱如鐵鍋、急如星火的廚房裡,也能做好修行的功課。 )
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世間人為一方、為一家、乃至只為一人操辦飲食,佛門寺院十方來十方去,齋飯不為一人一家一方,而是為廣大有緣人而做,所以結的緣自然多而廣;雖然多而廣,卻不執著於這些外相,只是專心備辦清淨美味的飲食供養大眾,所以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因為無相,所以功德亦無量,可見在大寮的行單,也是一處養深積厚的所在。
舊時佛門叢林有句話說:「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說的就是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何以故? 三德無闕,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
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
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
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
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如法的辦造飲食,不但自己能累積無量福德,也能助人修行精進。
吃了三德六味具足的齋食,能令人五臟調和、身心安適、神清氣爽,以最好的狀態,不論是禪坐觀想、經行持誦等,都能日見其功;相反的,不良的飲食,有可能間接造成修行上的障礙。)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係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
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飲食實是關乎修行的重要條件之一,若以這個角度看,修行人的慧命等同操在大寮工作的人手裡。
所以若掌廚的人不用心,等於毀了別人的慧命,這和牛頭馬面沒有兩樣)
又為常住慳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 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因此紫柏大師警愓在大寮工作的人,典座時要如法如儀,不可吝於供養、不可鋪張浪費、不可心不在焉,不可輕浮隨便、不可髒亂不潔。)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媿。
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如上所言:「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在大寮典座的人如果都能使三德六味具足,則內足以攝心自修,廣結香積善緣;外足以助人延慧,日見修行進益,日後必定能以此功德入如來地。)
【簡介】
緊那羅(Kinnara),意為“音樂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
因其頭上長角又被稱為“人非人”。
此外緊那羅還有男女之分,男性長一馬頭,女性相貌端莊,聲音絕美。
在中國佛教裡,緊那羅曾化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老和尚,持三尺拔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
因之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又稱其為“監齋菩薩”。
監齋菩薩 像有三尊,分別為持法法身、護法法身、妙法法身。
頭頂塑有發表上升的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法身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樣。
【典籍記載】
《玄應音義》卷三雲:“甄陀羅,又作真陀羅,或作緊那羅,皆訛也;正言緊捺洛,此譯雲是人非人。”
《慧琳音義》卷十一云(大正54·374c):“真陀羅,古云緊那羅,音樂天也。
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
在大乘諸經中,緊那羅眾常列席於佛之說法會中。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一載,大樹緊那羅王(Druma-Kinnara-ra^ja)與無量之緊那羅、乾闥婆、諸天、摩侯羅伽等,共自香山來詣佛所,於如來前彈琉璃琴,大迦葉等嘆言:“此妙調和雅之音鼓動我心,如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
一切諸法向寂靜,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靜寂滅無惱患,無垢最上今顯現。”
在密教中,緊那羅為俱毘羅之眷屬,位於阿闍黎所傳曼荼羅圖位中北方第三重;在現圖曼荼羅中,外金剛部北方之摩侯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
俱呈肉色,一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
中國佛教徒,多數都知道有一位“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但不知道“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在中國,這位菩薩和神差不多,是專門管理廚房的,所以在供養時,也有加稱這位菩薩名字的。
緊那羅原是護法神之一,而所以傳說為神那樣的性質,是由於中國向來流傳著一個故事:
有一座寺廟裡,遭到了強盜的搶劫騷亂,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寶道場,當時寺裡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盜之計。
就在這時,廚房裡一位伙頭師傅,拿了一把大鏟子出來,一下子就把強盜都趕跑了;之後,這位出家人也不見了蹤影。
這就是傳說中的緊那羅王菩薩,也就因此和廚房結上了關係。
其實,佛經中只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緊那羅,是印度語,與龍、夜叉 等同屬於天龍八部。
他是諸天的音樂神之一,與乾闥婆(如山門裡面四大金剛之中,彈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闥婆之一)是同一性質;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由他們擔任奏樂的工作。
【名稱的來歷】
為什麼稱他們為“緊那羅”? 緊那羅譯成中文則為“疑神”,這是由於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故名為疑神。
緊那羅中的領導者,即是緊那羅王。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薩,現緊那羅王身來領導緊那羅的,即是這位大樹緊那羅王。
【監齋菩薩】
1月22日農曆12月23日恭逢監齋菩薩聖誕,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說經典和義淨三藏的記載中都有所記載。
在中國佛教裡,監齋菩薩有一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據《河南府志》說,元代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
至正十年(一三五○),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突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乾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這種傳說傳出後,天下寺院都紛紛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監齋菩薩”像,年年祭祀,從而形成了佛寺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的傳統。
臘月二十三恭迎 監齋菩薩聖誕 @ 摩 訶 般 若&nbsp mahā prajñā :: 痞客邦 :: https://bit.ly/3fdQViG


佛教中的「監齋菩薩」究竟是誰?
佛教中的「監齋菩薩」究竟是誰?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O6Nuy9
監齋菩薩,指監護僧眾齋食之神祇,在我國稱監齋菩薩。
我們在寺院中常會聽到一句諺語:「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錘。」若偷嘗還沒有供佛前之食物,要挨受三記鐵棒;若私自燒煮食物,要罰打九次銅錘。掌管鐵棒和銅錘的就是這位監齋菩薩。
在僧團中,僧眾須恪守祖師制定的清規,過著有規律的團體生活。一個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天龍八部的護持。雖然道場繁忙,有時忙的無法按時吃飯,僧眾若私自燒煮飲食,各自為政,生活漸漸散漫無度,破壞了嚴謹的寺院規矩,終會使僧團弊病叢生的。三鐵棒、九銅錘就是給常住僧眾的的警醒。由此說明寺院規矩的受持嚴謹。
監齋菩薩又名緊那羅(Kinnara),意為「音樂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
因其頭上長角又被稱為「人非人」。此外緊那羅還有男女之分,男性長一馬頭,女性相貌端莊,聲音絕美。
據《河南府志》記載,元代至正(1341至1368)初年,少林寺有位出家師父,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寺中竟沒人知道他的法號。至正十年(1350),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忽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忽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干燒火雜務的師父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材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竄,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師父也在隨後圓寂。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師父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為了紀念這位師父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請他擔負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塑化形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監察寺院飲食之事。這種傳說傳出後,天下寺院都紛紛效法,廣泛在寺中塑起了「監齋菩薩」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g5j89o9.html


「監齋菩薩聖誕」,為何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看完茅塞頓開)
  摘要:臘月二十三,在中國傳統習俗中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掃「塵」(陳)日子,同時在佛教節日裡也是紀念監齋菩薩聖誕的節日。那麼監齋菩薩有著什麼樣的傳說?為何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的說法呢?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而在佛教裡是監齋菩薩的聖誕,監齋菩薩是佛教護法「天龍八部」之一,又名為「緊那羅」。
監齋菩薩的傳說
  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說經典和義淨三藏中都有所記載。在中國佛教裡,監齋菩薩有一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據《河南府志》說,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至正十年,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突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乾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竄,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稱他為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塑像的菩薩頭頂塑有表示上升的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樣。以此形成了佛寺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的傳統。
  
為何稱「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佛門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廚(寮)。
  廚房服役是苦差事。別人禪堂修行時,他們在奔波買菜做飯;別人吃飯時,他們在一旁餓著肚子供應著,待大眾吃完,才吃些殘羹剩飯,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之地。叢林裡,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
  如100年前,近代四大高僧之首的印光大師在北京龍泉寺的大寮出任典座師,現龍泉寺西跨院影壁上的題詞「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印光大師的手跡。
  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的門下,磨坊裡推磨、舂米,所謂「腰石舂米」,但時間一長,石頭磨破了腰背,傷口化膿後長出了蛆蟲,蟲子掉到了地上,惠能還把它拾起放回腰背,繼續讓它吃自己的肉。他說,蟲子也有生命,在地上會被人踩死的。大師即使腳受傷了,一樣隨眾作務,無論怎樣卑屈的工作,他也任勞任怨,為甘之若飴。
  據說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化身的寒山、拾得,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都曾在廚房服役。在服役中實踐菩薩行。其中莫莫堂觀音來歷很是傳奇:
  范仲淹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了以後就託夢給他,說:「現在在鬼道之中,沒有自由,很苦,要請兒子幫她到西園寺請一些法師們來誦《金剛經》。」范仲淹夢醒以後,趕緊請了七位法師幫他母親誦《金剛經》。誦到上午十點鐘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裡面一位做飯的法師,他就端了供飯供菜,端過來獻在供桌上。擺好以後,他拿著盤子準備走,看到大家在誦《金剛經》,那位法師站在旁邊看了一段就走了,因為廚房裡面還有事。
  當天晚上就有感應,范仲淹夢到他的母親現一個天人相(前面是鬼相)來跟他說:「兒子,你到西園寺這次安排誦《金剛經》非常好,我已經得生天道。並且因為你的孝順心、至誠心,感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我誦了半卷《金剛經》,所以超度得很快。」做到這裡夢就醒了,范仲淹馬上就起來禮拜觀世音菩薩。
  第二天一清早范仲淹到寺院跟知客師說:「知客師,能不能夠麻煩你把昨天幫我們家裡誦經的那些法師們都請到客堂來,我要感謝他們!」知客師把那些法師們都請過來,范仲淹馬上就站起來說:「感謝諸位法師!但是弟子想請問一下,昨天是哪一位法師幫我母親誦《金剛經》只誦了半卷?」
  法師們說:「沒有啊,我們絕對不敢只誦半部,我們都是誦完整的,沒有說誦半部的。」剛好廚房裡面做飯的那位師父走過來了,他就答了一句,說:「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飯、供菜,看到大家在誦《金剛經》,我站在旁邊就看了半卷,廚房裡還有事,還要燒火,我就先走了。」
  范仲淹就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化身,馬上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師一邊搖頭一邊說:「莫、莫、莫!」然後騰空而去。所以觀世音菩薩他曾經示現為很普通的法師,乃至於在廚房裡面燒火。
  我們看到,佛菩薩處處都在示範培福的重要,在悟道者的世界裡,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
故佛言:
  我為培福歷三僧祗(長遠的時間),舍頭目腦髓,乃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蓋福能空罪,慧能破愚也。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
我們知道世尊在世時,都是托缽乞食的。所以佛弟子雖敬重天人等眾生,但並沒有監齋菩薩一說。那監齋菩薩又是從何而來呢?
原來,這位菩薩和少林寺有關。
據《百丈清規證義記》記載:
在河南府志裡面記述了一個很傳奇的故事。
在元代至正年初,在少林寺裡面有一位僧人,終日蓬頭垢面,光著背,只穿著單褲,赤著腳。在大寮(寺院的廚房)裡面每天辛勤作務,為大眾提供飲食。
大家問他的名字時,他只是笑笑不語。
監齋菩薩的來歷,你知道嗎?
到了至正十一年的時候,穎州紅巾軍作亂,率眾殺到少林寺,準備大行劫掠一番。
在寺院危急存亡之際,大家看著漫山遍野的亂軍都驚呆了不知所措。
這時,在大寮勞作的這名僧人,聽到亂軍來犯的消息之後,拿著燒火棍就沖了出去。
他突然顯現出數十丈高的身形,就像矗立的高峰一樣。
寺里寺外見他的模樣都驚呆了。
亂軍見此情景就像炸了的馬蜂窩一樣,紛紛四散而逃。
開玩笑,和人打打架還可以,幾十丈高的巨人,不陪你玩了。
這位僧人大叫道:「我乃是佛門的護法緊那羅王。」聲音穿透了整個天際。話音剛落,人就消失不見了。
這時候,寺中的僧人們才知道他是菩薩示現在寺中默默護法的。
監齋菩薩的來歷,你知道嗎?
於是將菩薩的化身塑像供奉在寺中,成為叢林裡面的護法神像。
消息傳出之後,天下的寺院紛紛遵稱這位菩薩為監齋菩薩,並在大寮供養他的化身塑像。這也成為了後世叢林中的定製。
在明代隱元禪師的所制的《黃檗清規》中,也設立了「監齋諸祠拈香」的條例。可見當時供奉監齋菩薩的定製已經不止在北方一地,而且也遍及南方了。
同學們到寺院的齋堂過堂時,也許會見到這位菩薩的尊像哦。
附:
監齋菩薩誕的讚詞:
恭聞。監齋大士。智超空劫。妙應時機。陳粢盛以忘功。一粒現須彌之相。居雲廚而不宰。大身周法界之門。福護僧倫。權衡佛事。仰賴威德。特設齋筵。伏願。以乘願之神明。鑒虔恭之將事。隨意化身。示有相而原非色相變生為熟。即食輪而助顯法輪。使開廚而證入。顯發群機。令觸味以知歸。冥加提持。僧眾調和。人人行門精進。咸餐法喜。在在永播真風。
監齋菩薩介紹(大聖緊那羅王) @ 佛教大日網 :: 痞客邦 :: https://bit.ly/2ZSsEIx


「素」與「齋」的不同!
2016-07-31 由 佛學經典 發表于文化
絕大部分人認為吃素就是吃齋,這可能是因為寺院裡面吃的是素食的原因,其實吃素和吃齋是完全不同的。素是不吃葷辛菜,葷菜包括雞蛋等一切肉類葷菜,辛菜就是指韭菜等五種帶刺激性的辛菜。現在國際上有素食團體,他們號召吃素主要是為了保護動物而不吃所有與肉類有關的食品。
吃齋則是宗教術語,對於佛教來說,吃齋主要是講過午不食,吃的內容是什麼則無所謂。不管是吃素也罷,吃葷也罷,只要是過午不食就算是吃齋了。吃齋對於佛教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佛教徒必須遵守的戒律。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吃齋,他們也是很重視吃齋的。
吃齋中的關鍵是過午不食,這裡面要注意過午的含義。佛教把一天的時間分成六個部分。
白天三時,黑天三時的所謂六時。也就是白天的旦時、午時和暮時,黑天的前夜、中夜和後夜。過午時,對於現代的時間來說差不多應該是下午兩點鐘了,也有的人認為中午的時間應該為十二點整,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吃齋就是在過了午時之後,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天亮之前不吃東西。天亮的定義是以不用照明的前提下,能看見掌紋為準。這期間可以喝水等流體(漿水),修行頭陀行的大迦葉是連漿也不喝。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往往做不到,就有開遮——允許吃藥,所以寺院的晚飯叫「藥石」。
我們漢傳的佛教從梁武帝開始要求吃素,所以寺院吃的飯叫素齋。這是指我們平時吃的早粥和午齋,當然吃的是素食。出家人吃早粥和午齋是一堂佛事,所謂的二時臨齋。二時臨齋還有一套儀規,這是我們現在,在寺院還能見到的。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可能說的吃素齋就是指這個了。
晚上的藥石,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白天繁忙所致,晚上要不吃東西就受不了。所以開遮吃藥,意思是以吃藥來治療飢餓這個病瘡。所以晚上齋堂裡面就把白天吃剩的東西拿出來給需要吃「藥石」的人吃,一般是不做新的飯菜。吃的人也是打起慚愧心,一聲不響地吃點了事。
關於吃,在戒律上有很多的內容,這裡所要告訴大家的只是吃素與吃齋的不同。
另:【齋日】
(一)在家佛教徒於特定之日持八齋戒,謹慎身心,反省行為,並行善事之精進日。陰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精進日,即稱六齋日。於此六日,出家比丘亦集合一處行布薩。據雜阿含經卷四十載,於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間,觀察人間善惡。亦有以每月之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為齋日,稱四齋日。而陰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長期持齋戒,稱為三長齋。三長齋日(指三長齋月之每日)加上六齋日,則為九齋日。又六齋日加上每月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則為十齋日。
(二)設齋追善供養之日。經云:『施主預前禮拜請僧,齋日來白時至,僧徒器座量準時宜。』
【素食】
素食乃以植物為主要之食物,即相對於以動物為食物之肉食而言。大乘佛法一本佛陀『慈愛與樂,悲愍拔苦』之精神對待眾生,更為護生而制律戒殺。此戒殺即為慈悲精神之實踐,故倡素食。經云:『大慧!我觀眾生從無始來,食肉習故,貪著肉味,更相殺害,遠離賢聖,受生死苦;舍肉味者,聞正法味,於菩薩地,如實修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經又云:『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嘆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即以眾生形體雖殊,而覺性不異,好生惡死之情尤與人同,不應肉食而戕害其性情,是以戒殺、茹素乃實踐佛陀慈悲精神之一種方便法。經云:『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意即戒殺與素食乃一事之兩面。南傳佛教沿習舊制乞食維生,故僅嚴守戒殺律;而中國佛教則因處北方,不行乞食,多集居自炊,故舍肉食而倡素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2r29z.html
-------------------------
出家人的晚餐為何稱為「藥石」?
2018-03-19 由 眾善奉行 發表于佛教
飲食,是生物維繫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塵勞奔忙,最低限度的目標便是求得衣食溫飽,如果能吃飽穿暖後,最好還能吃得好,穿出地位;
對出家僧人而言,要能專心辦道,首先也是必須安頓色身,但佛陀教導比丘將食物視為「藥」,只是以食物治療飢病,滋養色身,長養慧命,不可恣意貪食。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過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國僧人皆嚴格持午,漸漸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經過時空的演變、適應而被放棄了。因為中國地理的南北幅員廣闊,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勞動量大,僧人終於放棄傳統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稱「藥石」,藥石皆吃粥,也稱「晚粥」。
而禪堂禪七期間,整日皆有活動,打坐、跑香交替用功,體力耗損甚鉅,所以一日用餐達四、五次,除早粥、午飯外,下午吃午粥(點心粥),晚上八點還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饅頭,稱為「放參」。
另外,還有出外求法的行腳僧,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因緣下,吃飯時間和食物沒有保障,不受過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說什麼時候得到食物,就什麼時候吃。
不過,當他們到禪堂掛單時,就必須隨眾,百丈清規附旦過堂規中,就針對雲水僧這麼規定:「一近午到,午飯隨眾;近晚到,晚粥隨眾;時過始到,補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飯即行。」
中國僧人既不能嚴持過午不食戒,須用何種心態用藥石呢?明朝蓮池大師所著的《沙彌律儀要略》提到「必也知違佛制,生大慚愧,念餓鬼苦,常行悲濟,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說明了僧人用藥石時須心存警惕,具足慚愧和慈悲。
附:五觀堂之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pn8jo3z.html
---------------------
起板
陣陣清脆的板聲劃破寂靜的夜空,
佛子也從睡夢中覺醒。
佛經云:「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佛學院學僧的一天也從聽聞板聲的這念覺性中開始。
4:30 早課
每日清晨於萬物俱寂,心靈寂靜之際,學僧們即身著海青袈裟,從四方湧進禪堂作早課。早殿單日誦〈楞嚴咒〉,雙日誦爐香讚、大悲咒及十小咒,藉由禮拜普賢十大願、唱讚、誦經、持咒、靜坐等功課,以收攝身心,淨化身口意三業。唱誦時,身要端肅嚴整,口要聲聲相繼,意要一心虔敬,保持三業清淨、專注,日久功深,這念心自然如鏡鑑像,寂照一如,即能轉凡成聖。
6:00 早齋
早課下殿後,大眾即依序步行至五觀堂用早齋。用齋前,先合掌誦念供養偈,供養三寶及法界有情;之後開始用齋,隨初匙、二匙、三匙而發「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之願;發願畢,即食存五觀,專心用齋。古德云:「五觀若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是故,看似平常的用齋,融和了供養、發願、觀行於其中,實爲每日修行之重要行門。
7:00 環境清潔
禪宗古來有「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之芳教宏範,唐朝百丈禪師創制叢林清規制度,爲後世奠定了修行的穩固根基。叢林稱勞動作務為「出坡」,舊制又名「普請」,出坡作務乃全體僧眾一起勞動營做寺務。每日早齋後,全院學僧即於寺院各處清掃環境,藉此出坡勞動因緣,培養學僧勤勞精進之德行。禪林傳誦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高風,此乃祖師以身作則,樹立典範,俾後世學人遵循效法,使行者不僅於蒲團暖坐時可參禪悟道,在動中挑柴運米的當下,亦能契悟禪機。
8:30 教理課程
《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三藏十二部經典,猶如行者入海採寶的指南,身為佛子理應精進用功,深入經藏之法海,以取得無上法寶利樂有情。古德云:「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學僧透過每日教理課程之薰修,確立修行的正知正見,爲定慧解脫之路,指明方向。同時涵泳於大乘經典之中,亦濡潤行者慈悲喜捨的菩薩精神,願將己身化爲大法船,度化一切衆生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
10:30 靜坐
大衆禮佛三拜之後,「叩、叩」二聲木魚聲,揭開每日靜坐課的序幕。禪堂內肅穆寂靜,偶而傳來香板警策學人之聲,以及監香法師徐徐的腳步聲。一眼望去,是一位位端坐禪凳之上的僧眾;佛龕上,端坐蓮台的佛菩薩,也慈悲凝視每位佛子;已成佛、未來佛,彼此光光相照,相互輝映。一心專注之際,引磬「噹」的一聲輕響,方才那片寂然的心境,瞬間化爲「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塗,共入毗盧性海」的回向大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僧透過靜坐課的薰修,漸漸養成修習禪定的習慣,爲定心、淨心、明心的功夫,奠定穩固的基礎,以期剋期取證,明心見性。
11:30 ~ 14:00 午齋及養息
14:00 教理課程
中台佛教學院秉持佛法「戒定慧」三學一體之理念規劃課程。大學部時,首先學習「佛法綱要」、「國文」等,以奠定修行正知正見與教理基礎,同時具備古文閱讀之能力;再學習「經論研討」、「唯識概論」等課程,爲日後研讀大部經論,打下穩固基礎。研究所開設「天台教觀」、「楞嚴導讀」、「大乘起信論」、「六祖壇經」等大乘經論課程,並有「複講」及「論文寫作」等,以强化學僧自學化他之能力。而「戒律專題」、「觀行」則是從大學部至研究所,一以貫之的重要課程。如此三學一體,互融互攝之課程設計,使學僧循序漸進,入佛法堂奧,為日後深化修行,弘法利生,儲備豐厚資糧。
16:00 晚課
晚課的内容爲禮拜懺悔偈、恭誦《無常經》、小蒙山施食、靜坐、回向。學人於日暮時分,以虔敬之心持誦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反省過往身口意三業之得失,以懺滌罪愆。隨後恭誦《無常經》:「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恒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隨文入觀的同時,也油然升起痛念無常之道心:「當勤策三業,恒修於福智」。之後以小蒙山施食,廣濟幽冥眾生。靜坐後,在「伽藍讚」莊嚴肅穆的梵唄聲中,共同回向發願:「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
20:00 晚自習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晚自習時,學僧把握時間研讀經論、寫作業、整理筆記、背經等;不得闖寮、散心雜話。學僧每日必須書寫覺心觀照一篇,每週須背誦經文約一千字,每月繳交一篇佛教文學寫作、修行心得報告,以及各科作業……。從朝至暮,各式課程精彩緊湊,因此每位學僧皆珍分惜秒,充分把握寶貴的晚自習時間,復習各科功課,充實所學以增進道業。
22:30 安板養息
從朝至暮,每位學僧三業精進,念念不空過。「叩!叩!」安板後準備養息,由各層樓學僧輪值韋馱菩薩,察巡各區寮房,以確認大衆皆已按規定熄燈。此舉爲確保學僧養成良好作息習慣,以善調身心,身安則道隆,莫因熬夜影響健康。學僧一般會靜坐片刻之後便養息,「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就寢時右脅而臥,名「吉祥臥」,身放鬆而不隨便,心恬靜而不勞慮,安然眠臥,養精蓄銳,迎接明日的到來。
【中台世界】─ 中台佛教學院 ─ 學院生活 https://bit.ly/2ZOingb


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迎祥納福過小年
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迎祥納福過小年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toZrf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監齋菩薩聖誕,也是民間祭灶掃塵(陳)日,俗稱「小年」,在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去除過往一切不好,辭舊迎新。 祈願各位善友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南無監齋菩薩!
監齋菩薩,指監護僧眾齋食之神祇,在我國稱監齋菩薩。此菩薩為青面朱發,據《禪林象器箋靈像門》載,清代僧寺稱監齋使者為監齋菩薩。依《剪燈余話》《聽經猿記》等書所說,有袁秀才者,喜戲舞跳梁作小兒態,有時舒兩足坐於龕中,以靛塗面,令廚人向其致敬道:「此洪山大聖監齋也。」此後寺廚即供奉之。
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之地。叢林裡,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
《教苑清規‧監齋回向式》云:「奧者,宰一寺之封疆;灶者,典眾人之喉舌。威靈有正,正直無私云云。法輪當運,食輪為先,欲令香積之充余,須藉神祇之匡護云云。伏願晨炊夕爨,無徙薪曲突之憂;齋鼓粥魚,有法喜禪悅之味。」
民間在這個吉日裡,都會選擇吃齋又稱「沐恩齋」,以潔凈素食、香、花、果供奉,上供下施,利益人天。這天若能誦經、祈福、放生、供燈、濟貧等善事,所得功德會有不可思議的增長。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就很近了。祝福大家闔家歡樂,身心愉悅,諸事圓滿,送酉雞迎戌狗,迎祥納福過小年!
恭迎監齋菩薩聖誕 迎祥納福過小年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toZrf
---------------------
在寺院中常會聽到一句諺語:「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錘。」偷嘗還沒有供佛前之食物,要挨受三記鐵棒;若私自燒煮食物,要罰打九次銅錘。掌管鐵棒和銅錘的就是這位監齋菩薩。
在僧團中,僧眾須恪守祖師制定的清規,過著有規律的團體生活。一個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天龍八部的護持。雖然道場繁忙,有時忙的無法按時吃飯,僧眾若私自燒煮飲食,各自為政,生活漸漸散漫無度,破壞了嚴謹的寺院規矩,終會使僧團弊病叢生的。三鐵棒、九銅錘就是給常住僧眾的的警醒。由此說明寺院規矩的受持嚴謹
盛凡 - 鎏金佛像達人 - 貼文 https://bit.ly/38IV7nT
---------------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是監齋菩薩聖誕紀念日。
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說經典和義淨三藏的記載中都有所記載。
監齋菩薩,指監護僧眾齋食之神祇,在我國稱監齋菩薩。 此菩薩為青面朱發,據《禪林象器笺靈像門》載,清代僧寺稱監齋使者為監齋菩薩。 依《剪燈餘話》《聽經猿記》等書所說,有袁秀才者,喜戲舞跳梁作小兒態,有時舒兩足坐於龕中,以靛塗面,令廚人向其致敬道:「此洪山大聖監齋也。 "此後寺廚即供奉之。 《教苑清規‧監齋回向式》雲:「奧者,宰一寺之封疆;灶者,典眾人之喉舌。 威靈有正,正直無私雲雲。 法輪當運,食輪為先,欲令香積之充餘,須藉神祇之匡護雲雲。 伏願晨炊夕爨,無徙薪曲突之憂;齋鼓粥魚,有法喜禪悅之味。 "
另據《河南府志》說,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 至正十年,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突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幹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 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监斋菩萨圣诞纪念日 - 弘善佛教网 https://bit.ly/3fsbw2w
-----------------------
正值農曆壬辰歲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遵循中國"祭灶"生活習慣和佛教寺院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聖誕的傳統,大相國寺常住於傍晚6點在齋堂舉行"監齋菩薩"上供法會。 大相國寺首座和尚印嚴法師率兩序大眾參加了法會,併為法會主法拈香。 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祈佑道場興盛、海眾安和。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 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 最後統一把祭灶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言好事。 這種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佛教也很重視這個節日,也有在這一天為監齋菩薩上供的傳統。 監齋菩薩在佛教稱為"緊那羅",意為"音樂天"、"歌神",是佛教"天龍八部"之一。 因其頭上長角又被稱為"人非人"。 在佛教史載中,緊那羅曾化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老和尚,持三尺拔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 因之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又稱其為"監齋菩薩"。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隨後,天下寺院都紛紛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監齋菩薩"像,年年舉行上供法會,從而形成了佛教寺院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聖誕的傳統
大相国寺常住举行“监斋菩萨”上供法会 https://bit.ly/2Zg67WY
---------------------
農曆臘月廿三,是北方小年的日子,而南方小年在臘月廿四。 不過無論南北,小年這天各地都要祭灶王、掃塵土、吃甜食。 而在中國佛教的寺院中,這一天也會舉行各種活動,那麼這些活動的意義在哪呢?
知名微博佛學博主竟清法師曾撰文闡釋過這一文化現象在佛教中的深刻內涵,值此小年佳節,禪風君為大家分享竟清法師的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瞭解在佛教中這些儀軌的深意。
祭灶:向緊那羅王菩薩祈福
小年的時候都要祭灶,灶王在我們佛教裡面是監齋菩薩緊那羅王,緊那羅王是"天龍八部之一"。
據《河南府志》上說,元代末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不高,寺中無人知其姓名和法號。
少林寺緊那羅王菩薩
後來,劉福通帶領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危急關頭,他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
紅巾軍驚恐萬狀,到處逃邃,少林寺免遭大劫,但這位行者也隨後圓寂。 從此監齋使者受到供奉,並建立了緊那羅殿。
監齋菩薩一般供奉在"大寮",又稱"香積廚",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 在《維摩诘经. 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寮"。
我們紀念監齋菩薩,就是要學習他老人家,那種不畏一切困難,護持寺院,護持常住,當寺院有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使災難化解。
護持三寶,是第一個佛弟子的責任。 監齋使者,火部威神,調和百味薦唯馨;災耗永無侵。 護法安僧,清眾永蒙恩。
掃除:向周梨盤陀伽尊者學習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掸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
小年掸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在佛教中,掃塵的意義在於,掃除自己內心的塵垢,"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試拭,勿使惹塵埃"。 佛世時的聖弟子周利槃陀伽尊者,就是以持誦「掃塵除垢」四字,而成大阿羅漢的。
周利盤陀伽尊者與摩賀盤陀伽尊者為親兄弟,皆屬婆羅門種族。 兄長聰穎過人,長大后對婆羅門之《吠陀》及其支分都極為精通,後皈依佛門,更是精通佛法而證得阿羅漢果。
而周利盤陀伽稟賦甚鈍,記憶奇差,連學習《吠陀》中"嗡希"等詞時,記住嗡字,便忘希字;當記住希字,便又忘嗡字。 見兄長依佛出家後,也欲出家。
兄長以阿羅漢的智慧觀察後,發現弟弟與自己有法緣,便接受周利盤陀伽出家受近圓戒,然後教他念四句偈:"身語意三不造罪,離欲不執諸世間,具足正念並正知,有害痛苦皆不近。"
周利盤陀伽學了三個月之久也未能學會,而當地的牧童卻已耳熟能詳,反過來教他念了。 兄欲用呵斥的方法教導,故責令他回家,但他涕泣不願走。
佛陀得知后教其掃塵除垢,替精舍做清潔工作,周利盤陀伽非常努力地去作清潔灑掃工作,由於他依教奉行勤奮清潔灑掃,其業障由此得以清淨消除。 有一天心便自然靜慮思維:"佛陀所說'掃塵、除垢'到底是指內在塵土,還是指外在塵土呢? "
此時以前所聽三個偈頌躍然映現腦海中,心裡豁然開朗:
"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此塵是嗔非塵土,塵乃嗔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此塵是痴非塵土,塵乃癡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
此後,周利盤陀伽努力靜慮思維修習這些偈頌文義,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佛法中的掃塵的意義即是要掃除我們自己內心貪塵癡慢疑等塵土,從而內心清凈,努力修行,而證道果。
吃甜食:學習「愛語」攝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過小年的時候,要吃甜食,叫灶糖,在年少時,曾記得鄉人說,以灶糖奉行給灶王,是希望他到天上去多給天帝講好話,以便降福人間。
所以,講好話這個就特別的重要,看似迷信,其實換一種角度來理解,我們佛教裡,教人說柔和語讚歎別人,不要說粗惡語傷害別人。
所以大家不要忘記了,在今天吃灶糖的同時,不是希望灶王替我們講好話,而是我們在生活中要時時讚歎別人,說"愛語"稱揚別人,如是我們的人際關係自然通達,所以隨之而來的,也就是我們的福報了。 福不是上天賜的,是我們自己努力得來的。
灶糖
忽爾一年,小年又來了。 小年的時候祭灶王、掃塵土、吃甜食,今天用佛法的角度來講,小年的的意義原來就是護法安僧、清淨內心、讚歎他人。
在小年的日子中,借佛陀的慈光,祝福大家,新年里事事如意,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護持三寶、清淨自己的內心,讚歎他人,從而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拜监斋菩萨、扫心尘、讲好话……教你如何在小年培植福报 https://bit.ly/3enygQh


30494b6c324e44724d6230494b6c324e4533306130494b6c324e70574d6430494b6c324e4e6a784930494b6c324e79784d5730494b6c324e7778537730494b6c324e616d473530494b6c324e3634306130494b6c324e6c70514730494b6c324e3656593530494b6c324e6553667930494b6c324e7671745230494b6c324e3343745230494b6c324e42356d4930494b6c324e6e31564530494b6c324e6642747030494b6c324e4e73665730494b6c324e4136524530494b6c324e6556764930494b6c324e4a4a737930494b6c324e4654695530494b6c324e43586f7830494b6c324e5648426330494b6c324e4233697330494b6c324e6234573430494b6c324e3147456130494b6c324e3875395630494b6c324e30726e74

弦歌演法音監齋護寺院的大聖緊那羅王菩薩
弦歌演法音監齋護寺院的大聖緊那羅王菩薩 - 壹讀 https://bit.ly/3jidGEs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梵文Druma-Kinnara-rāja),又作甄陀羅、真陀羅,或稱「樂天」(意為「音樂天」)、「歌神」(歌樂神),又稱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即漢傳佛教中的監齋菩薩。緊那羅是佛教八部眾之七,意譯為歌神、音樂天,又譯疑神、疑人、人非人。此神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人見而起疑,故名疑神。彼具有美妙音聲,擅歌舞法樂,是帝釋天之執法樂神,常列席釋迦牟尼佛法會,聆聽大乘佛法。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即示現為緊那羅王身,為無量緊那羅及緊那羅王上首,具足不可思議神通,弦歌一動,聲震大千,大海波濤洶湧,須彌山為之涌沒,一切聲聞猶如舞戲。所奏音樂皆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之法,能令聞者生菩提心。經云:「緊那羅梵音,軟美復悅意,普攝諸世間,眾生言音等。」
又因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曾化身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僧,持三尺撥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而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又稱其為「監齋菩薩」。監齋菩薩往往示現青面朱發,頂有發表上升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法身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執金剛杵,赤足裸胸,威風凜凜。他代表力量和武功,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之一。
弦歌震徹三千界,伎樂調伏諸眾生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第一(節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眾所知識,皆從十方世界來集,得陀羅尼無礙辯才,進入念慧慚愧具足。其志堅固猶如金剛,善修成就一切佛法,志意清凈成就具足,自不忘失菩提之心,亦能令他而不忘失,善調柔施攝伏諸根,善能知舍所愛之物,以清凈戒善自莊嚴。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以柔和忍力而自莊嚴,於無量那由他阿僧祇劫勤修進力,於諸禪定解脫三昧,遊戲神通自在無礙,善以智慧分別一切諸法句義。其心不動如大山王,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善離愛恚,常行慈心恆遣慈光,遍照眾生安住大悲,常勤觀察一切眾生,住於大喜樂法具足,住於大捨得無二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皆以超過如是世法,慧光善伏自眾他眾,降伏眾魔,世所難遇如優曇華,為諸眾生中大師子吼。究竟涅槃,希樂甚深四無所畏,為如來印之所印之,所記無錯如說而行,於深法藏義味相應,蔽諸日月,名稱流聞遍十方界,悉為諸佛之所護持,守護法藏常不斷絕三寶種性,善能游過無邊佛剎,善解了知,隨宜給侍諸佛世尊,聽聞受法。常勤精進教化眾生,得到方便智慧彼岸,善隨一切諸眾生根如應說法,善知一切諸眾生等意之行相。其心凈妙善巧言說,為大醫王善療眾病,已於無量阿僧祇佛所種諸善根,善集相好福德莊嚴,善能解了空無相願,善解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鏡像,解一切法如虛空相,善能解了一切眾生音聲言說,善分別法樂說無盡,善能觀察出世之慧,成就大力近佛十力,得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善度莊嚴助道法分,善解超度一切諸道,明了菩薩法藏所攝,善能轉於不退法輪。得三昧印相,善能知到金剛場三昧,一切諸法自在三昧常現在前。持大寶炬,其心謙下於諸眾生,常觀一切諸眾生心,亦常觀諸眾生智慧,近佛智慧,令諸眾生施作佛事,所作事辦皆已聚集,一切功德盡未來劫,說其功德不可窮盡。
其名曰:寶住菩薩、寶有菩薩、寶手菩薩、寶華菩薩、寶王菩薩、喜見菩薩、愛意菩薩、愛眼見菩薩、持地菩薩、作喜菩薩、大勢菩薩、大德菩薩、降魔菩薩、摩鳩提菩薩、儒天菩薩、曼陀羅香菩薩、實菩薩、等觀菩薩、無高下菩薩、善御菩薩、一切眾生不請友菩薩、彌勒菩薩、雲音菩薩、持山嚴菩薩、山積菩薩、上友菩薩、勇友菩薩、光明菩薩、光德菩薩、燈王菩薩、觀志菩薩、光莊嚴菩薩、雜彩冠菩薩、天冠菩薩、天王菩薩、天眼觀菩薩、觀世音菩薩、善臂菩薩、思志等菩薩、善住志菩薩、善住業菩薩、不動足集菩薩、金剛足進菩薩、越三界足菩薩、疾辯菩薩、速辯菩薩、無斷辯菩薩、住辯菩薩、妙音菩薩、梵音菩薩、喜一切眾生音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上首七萬二千人。於此三千大千世界,釋、梵、護世,並余大威德諸天、龍、夜叉、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來集會為欲聽法。
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而演說法。爾時,天冠菩薩即從座起,整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贊曰:
超世為世作燈明, 智慧利益於世間,
令結闇者得光明, 我今稽首離世間!
十方行施最殊勝, 善自調心到彼岸,
人天龍神所供養, 稽首敬禮燒結仁!
勝相多利益世間, 金色圓光普周遍,
持凈妙戒大美音, 稽首三界最無比!
度諸眾生到彼岸, 調伏諸論無能動,
善了知諸眾生心, 稽首敬禮勝大悲!
斷諸結使不生著, 以力降怨善住戒,
天中之天凈結垢, 我稽首禮降諸怨!
眾寶中最無瑕穢, 常樂智慧為先首,
除斷貪瞋愚痴垢, 稽首心等如虛空!
演說四諦度四流, 說甘露法施凈眼,
遊行三界為利眾, 我稽首禮持輪相!
常為人天所供養, 常化眾生令度脫,
虛空人天所供養, 我稽首禮人中勝!
常樂集於正善法, 常以慈心等世間,
人尊調御住正道, 稽首攝持一切德!
凈音所說勝妙善, 適意柔軟梵音聲,
善解眾音到彼岸, 稽首美妙如實說!
趣空無相及無作, 能最甚深難見法,
善能進趣入解脫, 稽首善知解脫道!
世尊善解知因緣, 常能斷離二邊見,
實說因緣業果報, 我稽首禮見世間!
無有來者亦去者, 無慢善能觀諸法,
如幻如焰水中像, 稽首敬禮善法眼!
生若無生都無生, 若生及滅亦無滅,
其所止處如法住, 調御善住如是處。
所有言說便真實, 善住如如叵傾動,
金剛山身無動搖, 我稽首禮叵傾動!
其身口意等無異, 名聞無量遍三界,
我今欲問勝丈夫, 願尊勿慮為演說!
爾時,天冠菩薩偈贊佛已,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於如來應供正遍覺勝妙法中少有所問,若佛聽許,乃敢咨請。」
爾時,佛告天冠菩薩:「善男子,恣汝所問,隨汝所疑,如來當說悅可汝心。」
爾時,天冠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得成雜種莊嚴之辯?世尊,云何菩薩得增勝智,善知分別甚深之法?世尊,云何菩薩善知諸根?世尊,云何菩薩善能解知如應說法?世尊,云何菩薩善知一切眾生心行?世尊,云何菩薩知一切因行果報,亦知出過所行無失?世尊,云何菩薩莊嚴佈施?世尊,云何菩薩莊嚴戒、忍、精進、禪、智?世尊,云何菩薩善能解知莊嚴梵道?世尊,云何菩薩不失神通?世尊,云何菩薩斷諸結使?世尊,云何菩薩度到彼岸?世尊,云何菩薩能現一切聲聞、緣覺,及諸眾生形色威儀無有別異?世尊,云何菩薩觀於生死不住涅槃?世尊,云何菩薩觀眾生界不動法界?世尊,云何菩薩不退失利觀現失利?世尊,云何菩薩有大財寶封邑無盡,以方便力現為貧窮?世尊,云何菩薩行於諸行,令有作門入無作門?世尊,云何菩薩善觀諸法?世尊,云何菩薩決定分別一切諸法?世尊,云何菩薩行諸世法不為所污?世尊,云何菩薩於諸自在不觀望他?世尊,云何菩薩不離見佛?世尊,云何菩薩善自調伏無諸惡法?世尊,云何菩薩善為師導而不吝法?世尊,云何菩薩為諸眾生作實依止?世尊,云何菩薩能轉一切諸佛法輪?世尊,云何菩薩於一切法得灌頂位?」
爾時,世尊贊天冠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所問多所利益,安樂世間,利安人天,攝取未來諸菩薩等。善男子,汝常曾於恆河沙等佛世尊所咨請問難,今復當大利益安樂未來菩薩,令此大乘得久住世。善男子,汝之所問,善心諦聽,吾當演說!」
天冠菩薩白言:「世尊,受教而聽。」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得於雜種莊嚴之辯。何等為四?是菩薩於一切眾生無侵害心,舍諸一切所愛之物心無悔吝;有說法者不斷其說,起隨喜心歡喜踴躍,贊言善哉勸請說法;若於晝夜,若在僧中,若在佛塔,以菩提心常為先道,起志欲心喜樂諸法;而是菩薩專心志欲,以法等施不期利養。善男子,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得成雜種莊嚴之辯。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得增勝智,善知分別甚深之法。何等四?順因緣法知我實性,知入一切眾生實性,知生死行無有來者、無有去者,知一切法虛空印相。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知諸根。何等四?善知法界門,觀諸法門無有障礙,知諸神通,善調伏心無有二行。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能解知如應說法。何等四?辯智,度眾生智,分別法智,自凈其心亦凈一切眾生之心。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知一切眾生心行。何等四?智慧超出智無有礙,入於方便,諸有所作終不中悔,能自覺了。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知造因所得業報,亦知出過所行無失。何等四?不說斷滅;亦不說常因;於業報如實而知,如法而現,法法示相;是中無我無我所,知於所作不失果報。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莊嚴佈施。何等四?莊嚴於相,莊嚴於好,無比喻色,無盡封邑及以寶手。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莊嚴持戒。何等四?作轉輪王而善莊嚴菩提之心,作釋提桓因而善莊嚴菩提之心,作大梵王而善莊嚴菩提之心,不墮惡道生人天善處而善莊嚴菩提之心。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莊嚴忍辱。何等四?出梵音聲、迦陵頻迦聲,多人所愛心意悅樂,堅修善法,得金色膚。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莊嚴精進得不可壞。何等四?得一切眾生無能壞者,為諸眾生作不請友,有所為作專志不懈心無疲厭,樂集多聞堅智莊嚴。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無厭成就四法,莊嚴於禪。何等四?無諸鬧亂,無有放逸,無有慳慢,不舍調伏心。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莊嚴智慧。何等四?不說我、人、眾生、壽命,得無礙辯,善能分別一切句義,於一切法無有疑惑。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莊嚴梵道。何等四?在空凈處生起慈心,為化眾生起於悲心,守護正法起於喜心,生如來智起於舍心。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不失神通。何等四?入於四禪而不退失,入四空定知於方便,心得自在知一切法,神通游至無量佛剎。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斷諸結使。何等四?內自寂靜亦寂靜外,善觀諸法知如幻化,有大智力,非憍慢力。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度到彼岸。何等四?知於欲流不證離欲,知於有流隨意往生,知於見流不舍諸見,知無明流不逆緣法。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能現一切聲聞、緣覺,及諸眾生形色威儀無有別異。何等四?善起如幻三昧,如實而知一切法相,善觀五通,自觀己身知如幻化。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觀於生死不住涅槃。何等四?諸佛護持,自大悲心,善巧方便,不舍本願。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觀眾生界不動法界。何等四?觀自實性解於法性,觀眾生性不疑智性,觀諸眾生同涅槃性。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不退失利觀現失利。何等四?善男子,以專志心趣向涅槃,修入生死,專志欲於一切佛法,現為聲聞、緣覺調伏。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有大財寶封邑無盡,以方便力現為貧窮無諸財賄。何等四?或現作於轉輪大王、釋梵天王,為化尊勝諸眾生故,現作貧窮;為化貧窮諸眾生故,見來求者,盡舍一切所有財物;見大富者,現無盡寶有自在力。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令有作門入無作門。何等四?說一切行無常,凈於智行,得於覺知一切行無我,離於諸見得涅槃法寂智進行。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觀察諸法。何等四?善凈慧眼,得明法眼,佛眼現前,於一切法得灌頂位。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決定分別一切諸法。何等四?辯智,無滯解了諦智,住四依智,不舍陀羅尼智。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行於世法不為所污。何等四?觀知世法,超出過於世間眾生,斷除愛恚無所染污,畢竟明凈。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於法自在不觀望他。何等四?定得自在,智得自在,慧得自在,方便得自在。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髮菩提心,常不舍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自調伏無諸惡法。何等四?出世明慧觀察智見,顯示解脫,善集法忍,斷離一切不善法習。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善為師導而不吝法。何等四?專心利益一切眾生,志意堅固無所慊恨;常行教化一切眾生;自舍己樂修集智慧;常為一切眾生作利成於己利。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為諸眾生作實依止。何等四?舍於己利常求利他,自舍諸樂為諸眾生求於法樂,如所聞法為人廣說無有疲倦,以法養命不以衣食。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能轉一切諸佛法輪。何等四?得陀羅尼,得無斷辯知,入一切眾生心行,不觀種姓而為說法引入涅槃。是為四。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於一切法得灌頂位。何等四?出過諸行住菩薩行,得無生法忍示現生死,為不退轉印之所印入如來印,住第十地善知諸地。是為菩薩成就四法,於一切法得灌頂位。」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記載,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欲在一次法會上向世尊請法,其時三千大千世界忽然地平如掌、微妙莊嚴,地生蓮花大如車輪,有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有諸天子鼓眾伎樂,雪山、香山王中所有諸天倍出妙香,有大妙音遍聞三千大千世界。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於佛前演奏七寶琉璃琴,作八萬四千伎樂,其殊勝妙音遍聞三千大千世界,覆蓋了欲界諸天的所有樂聲。菩薩鼓琴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巍峨諸山,如須彌山王等,悉皆隱沒。法會上大眾聞此音聲,除世尊及不退轉菩薩外,其餘眾生皆不能自持,從座起舞。
一切聲聞大眾,聞琴樂音不能堪耐,各從座起,放舍威儀,誕貌逸樂,如小兒舞戲,不能自持。諸大德聲聞皆曰:「我於是中不得自在,何以故?由是琴音,我等各各不安樂坐,其體動舞不能自持,所有心念不能令住。」迦葉尊者雖已離一切煩惱,得八解脫,見四聖諦,德高望重少欲知足,修行頭陀常樂空靜,天人修羅敬重如塔,也依舊不能持身如小兒舞。迦葉尊者言:「如旋嵐大風吹諸樹木藥草叢林,彼無有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樂…今此大樹緊那羅王鼓作琴樂妙歌和順,諸簫笛音鼓動我心,如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
以其小乘定淺,只能滅除四住粗亂,可為緣動,而大乘禪定乃能滅除一切,是故阿難尊者吟歌,迦葉尊者起舞,而諸菩薩禪定深靜,乃至天雷不能發動。諸會眾見此情景,具足如此大威德人,皆因菩薩的威神之力而起舞,唯趣向大乘不退轉者,不能令動,無量智所有威力不如琴聲,是故悉發無上正真菩提道心。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更易調琴,作八萬四千伎樂,演奏法音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聞者嘆言:「一切諸法向寂靜,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靜寂滅無惱患,無垢最上今顯現。」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為眾演說妙音法樂的實相「從諸眾生音聲中出……眾生音聲從虛空出……當知一切音聲從虛空出。當知是聲即虛空性,聞已便滅。若其滅已,同空性住。是故諸法,若說不說,同虛空性,是故應當不舍空際。如音聲分,諸法亦爾。若以音聲有所說法,而是諸法於音聲中求不可得。音聲於法,求亦叵得……是故說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但以音聲名為言說。
「當知言說為無所說,又以音聲名為言說,然是音聲本無住處。若無住處,則無堅實,則名為實。若其是實,則不可壞。若不可壞,則無有起。若無有起,則無有滅。若無有滅,是名清凈。若是清凈,是則白凈。若是白凈,是則無垢。若是無垢,是則光明。若是光明,則是心性。若是心性,則是出過。若是出過,則出過諸相。若出過諸相,則是正位。
「若菩薩在正位,是則名得無生法忍。若得無生法忍,一切能忍,亦忍於空,亦忍於人。何以故?不離於人,名之為空。人即是空,忍於無相,亦忍於相。何以故?是相實性,即是無相。忍於無願,亦忍於願。何以故?願實性相,即是無願。一切法性及眾生性,一切常滅亦如是忍。何以故?一切眾生生死之性猶如幻夢,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不違一切法,不逆一切法。若順此忍,則亦忍順隨諸法去。若無去,則無來。若無去來,知一切法,是常住性,如法常住,眾生亦爾。若得是處,如法隨順,如處修行,是名成就無生法忍。
「一切言說即是音聲,為語他故起是音聲。是無生法忍,無有能說無有能聽。何以故?是義不可得故,而是法忍,非聲非說…如來世尊有大威德,同不可得義,不可得義說於有得。」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以樂音演說甚深妙法,看似放逸之法,實則從慧方便中出生示現一切所作,不為一切所作染污。因緊那羅眾、乾闥婆眾、摩睺羅眾皆好樂音樂,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為欲調化諸眾生故,以大方便智,演奏琴樂諸簫笛音及妙歌音,令諸眾生其大愛樂,信解增敬。菩薩音樂中,能出佛聲法聲僧聲,不忘菩提心聲、六波羅蜜聲、慈悲喜舍聲、空聲無相聲、無生聲、不退轉法輪聲並諸三昧聲等三昧法聲,並以此調伏了七十億緊那羅眾、三十億乾闥婆及內眷屬八萬四千眾,令住菩提。
恆沙時中修梵行,當來成佛得授記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獲得如此神通之力,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的緣故。釋迦牟尼佛云:「假使能數恆河沙等世界星宿,不能數是緊那羅王所事如來應正遍覺……是人已於爾許佛所修行梵行,集於無上正真之道,是故得有如是辯才。」
菩薩雖已種植無量無邊善根,獲得如此不思議法,卻以不舍眾生故,不成無上道。大聖緊那羅王菩薩言:「菩薩摩訶薩有十二無滿足法。何等十二?謂供養給事諸佛世尊無有滿足,集諸善根無有滿足,聽集法寶無有滿足,修禪解脫無有滿足,修觀寂法無有滿足,流通顯法無有滿足,教化眾生無有滿足,守護正法無有滿足,不舍阿練若處無有滿足,諸波羅蜜莊嚴佛土無有滿足,修習福慧無有滿足,集助菩提法無有滿足……是故菩薩求善根莊嚴無有滿足」,因此既出世間還來世間教化眾生,生死已盡還來受有,得涅槃位還游三界,於是中生教化眾生。
《大寶積經》載,大聖緊那羅王菩薩為利益一切諸眾生而向世尊請法,既說授記復說空,既說空性又受供,既說無生又說發菩提心,既說如幻又生天,既說諸法無所依,又說依善知識,既說空性又言解脫,於此二種智慧生大疑惑、不能解了。世尊開示說,如果諸法不空,則佛不為其授記;諸法若有體性,則應不減不增;諸法體性本自空,法界常住無變異。凡夫因心懷顛倒,未聞佛法,若為定說無生,反而轉增疑惑。若聞菩提利益,專注其心,又容易生執著,故而說空性又言解脫。並雲,一切諸相皆一相,無作無分別無自性無有邊,即所謂無相,其假名有而自性無,以此傳授阿字總持門。
其時世尊現微笑相,為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授記云:「是等於我供養已,從此命終生天上。從此已後九億劫,流轉在於人天中。具足修習五神通,得智自在心自在。彼於那由他佛剎,是人師子遭化生。身處天宮而不動,恆受禪悅安隱樂。彼於九十千萬劫,在於人天流轉已。各各自於佛剎中,皆得成於無上道。其劫號曰常照曜,於彼劫中成佛道。此皆一生補處人,彼智慧者當得佛。彼佛國土無一人,非是修行成熟者。皆是一生補處人,無求聲聞二乘者。一切皆是大菩薩,為世明者悉生彼。悉是一生補處人,後當皆得成佛道。彼土諸大菩薩眾,安住弘誓大願中。我於無量諸佛剎,皆悉修治令清凈。彼菩薩願甚廣大,於長夜中善思量。以其清凈信樂心,各自修治已佛剎。彼諸佛土妙莊嚴,遠離一切諸煩惱。其地遍有諸宮林,解脫一切諸惡道。所有諸過及八難,彼佛國土悉皆無。既修清凈佛剎已,眾生便即易調伏。」
《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所問經》載,大聖緊那羅王菩薩祈請世尊至己香山宮殿演法七夜,世尊為演說菩薩行六波羅蜜諸法,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得智燈三昧,並獲得世尊授記: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將於六十八百千億劫之後作佛,號功德王光明如來,國名無垢月,劫名有寶。
此無垢月世界地平如掌,白琉璃為地,如月色極凈無垢。諸菩薩等在地經行,時兩邊有功德王光明如來世尊像現,是諸菩薩見如來像即得是念:一切諸法亦皆如像。若有眾生於法有疑即問佛像,問佛像已,便能受持得無生忍。彼佛國土無女人名,其國眾生皆悉化生。彼國土中無有餘乘,純一大乘,一切眾生決定大乘。彼國無魔及與魔天外道尼乾諸異道等,不着諸見,乃至不住着於善見,一切眾生皆為深行空印所印。此功德王光明如來壽十中劫,多所利益多所安樂利安天人,有無量菩薩眷屬皆不退轉。因為此劫之中佛寶、法寶、僧寶不斷,故而劫名有寶。
監齋菩薩現神力,火頭師父護少林
印度和中國佛教皆有在廚房供奉監齋菩薩的傳統。
義凈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曾經記載了天竺寺院供奉監齋菩薩之事:
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雕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抱金囊卻踞小床,一腳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莫訶哥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雲,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
曾親見說大涅槃處般彈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餘,春秋二時禮拜之際不期而至,僧徒五百臨中忽來,正到中時無宜更煮。其知事人告廚家曰,有斯倉卒事欲如何?於時有一凈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無勞見憂。」遂乃多燃香火,盛陳祭食告黑神曰,大聖涅槃,爾徒尚在。四方僧至,為禮聖蹤。飲食供承,勿令闕乏。是仁之力,幸可知時。尋即總命大眾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眾咸足,其餐所長還如常日。咸皆唱善,贊天神之力,親行禮覲故睹神容。見在其前食成大聚,問其何意報此所由。淮北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
漢傳佛教則尊奉大聖緊那羅王菩薩為寺院大寮的護法菩薩——監齋菩薩。這一傳統源於少林寺一段公案。
據《楞嚴經宗通》及《河南府志》載,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提一根燒火棍,在廚房服勞作務,盡職盡責。因其寡言,常靜坐故,無人知其名姓。至正十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起義軍突然圍攻少林寺,寺中僧眾均無退兵之策。
危急時刻,這位火頭師父現大神力,身體突然長高數十丈,兩足跨太少二室山,「吾乃緊那羅王也」,執杖而擊賊。賊驚潰,不敢入寺,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這位行者也隨即入寂。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菩薩的化身
此後少林寺僧眾為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塑像立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供奉菩薩於廚上,尊為監齋菩薩,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作為監齋使者,是佛教的護法菩薩,監管大寮、齋堂不出現盜食和浪費。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載寺院祭灶云:
六月廿四、十二月廿四(或廿三並)八月初三誕辰,客堂早粥前掛牌:今日恭逢祭灶良辰。開午梆,聞鼓聲,大眾師詣監齋聖前上供。
廚房香燈師,到監齋位前設香案已,往庫房取供果香燭等。午梆,知客鳴鼓三下,眾集。燒香傳爐,住持拈香禮拜,維那舉香雲蓋三稱,乃至咒食畢,儀與韋天同。唯上供時,監院拈香,獻茶,設拜,至普供養咒竟,維那至中拈香三拜,問訊長跪,合掌白云:
恭聞,監齋大士,智超空劫,妙應時機。陳粢盛以忘功,一粒現須彌之相,居雲廚而不宰,大身周法界之門。福護僧倫,權衡佛事,仰賴威德,特設齋筵。伏願,以乘願之神明,鑒虔恭之將事,隨意化身,示有相而原非色相變生為熟,即食輪而助顯法輪,使開廚而證入。顯發群機,令觸味以知歸。冥加提持,僧眾調和,人人行門精進,咸餐法喜,在在永播真風(一拜歸位,舉贊畢,齊問訊而退)。
證義曰:祭灶雖同,僧俗神異。佛門是監齋大聖,跡同諸天,應早晨祭,所謂諸天早食也。今規約午祭,亦可矣。邇來僧坊,同俗晚祭,此於鬼食,甚為不可。非時而祭,神不受享,徒費無益。
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錘
寺院大寮中常會聽到一句話:「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錘。」若偷嘗還沒有供佛前的食物,要挨受三記鐵棒;若私自燒煮食物,要罰打九次銅錘。掌管鐵棒和銅錘的就是這位監齋菩薩。
在僧團中,僧眾須恪守祖師制定的清規,過着有規律的團體生活。一個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天龍八部的護持。雖然道場繁忙,有時忙得無法按時吃飯,僧眾若私自燒煮飲食,各自為政,生活漸漸散漫無度,破壞了嚴謹的寺院規矩,終會使僧團弊病叢生的。三鐵棒、九銅錘就是給常住僧眾的的警醒。由此說明寺院規矩的受持嚴謹。
自古叢林素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文殊、普賢菩薩化身寒山、拾得大士,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干禪師都曾在廚房作務服勞,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皆曾示現為燒火做飯的僧人,六祖慧能大師曾在廚房舂米,溈山禪師、法海禪師曾在大寮擇菜擔水。所謂「古有普賢當行堂,彌勒當大火,觀音當飯頭,文殊拾字紙,又溈山菜頭,雪峰飯頭,臨濟園頭,馬祖打掃,百丈侍者。諸行單執,儘是菩薩。各執之人,皆是祖師」,如是一切祖師皆從苦行中出,一切菩薩悉由苦行而入。
廚房雖是苦行之地,但也是成佛作祖之所。叢林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造辦修行人飲食實屬責任重大,即紫柏尊者所謂「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來果禪師所謂「行單一執,誠菩薩事也,叢林重執,全在行單」。《教苑清規·監齋回向式》云:「奧者,宰一寺之封疆;灶者,典眾人之喉舌。威靈有正,正直無私云云。法輪當運,食輪為先,欲令香積之充余,須借神祇之匡護云云。伏願晨炊夕爨,無徙薪曲突之憂;齋鼓粥魚,有法喜禪悅之味。」
古時有一位修行人名「祇夜多」,以大威德著稱。二位比丘慕名前往尊者修行的洞窟拜謁、求教。途中看見一位年老憔悴的比丘在撿柴,便趨前詢問祇夜多尊者的住處,老比丘回答:「在上面第三個洞窟。」二位比丘走到第三洞窟,卻看到撿柴的老比丘,原來老比丘就是祇夜多尊者。
二比丘問尊者:「您既是德高望重、有大威德的修行人,為何還需要自己撿柴燒火,而不由他人代勞?」尊者回答:「若想到往昔生死之苦,如果我的頭、手、腳可以燃火而為眾僧之用,我都願意付出,何況撿柴燒火?」二比丘即問:「尊者是否能告訴我們,您往昔經歷何等生死之苦?」
尊者說,自己往昔五百世中,都生於狗身,經常困頓饑渴,只有二次得以吃飽。一次遇到一個人喝醉酒之後嘔吐,而食其嘔吐物得安樂飽滿;第二次到一個夫婦二人共同生活的小家庭,丈夫到田裏工作,妻子在廚房煮飯,期間有事暫時離開,此狗就趁機跑到廚房偷吃飯食。因為裝飯的器皿開口窄小,起初狗頭雖然可以鑽得進去,吃飽以後卻無法把頭拔出來。丈夫從田裏回家,看到狗偷吃食物而怒氣沖沖,立刻把狗打死了。
這二位比丘聽到尊者述說過去生的經歷,即厭惡生死,專心修行。
因此大寮須得監齋菩薩護持,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叢林每至供奉監齋菩薩時,必須唱頌偈贊:
監齋使者,火部威神,
調和百味薦惟馨,災耗永無侵。
護命資身,清眾永蒙恩。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3GPLgLm.html
弦歌演法音監齋護寺院的大聖緊那羅王菩薩 - 壹讀 https://bit.ly/3jidGEs


觀世音菩薩 - Wikiwand

440px-Khasarpana_Lokesvara2020-07-18_2306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